中等卫校(精选8篇)
中等卫校 篇1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就是科学实践, 它不仅可以使学生验证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还可以加强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术的训练,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技术革命对医学的冲击, 中等卫校的实验教学在中等医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几年, 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 中等卫校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总的说来, 步子迈得不大。无论在指导思想、教学观念方面, 还是在内容、方法及设备布局等方面, 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相比都存在着明显不适应, 许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必须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1 端正思想, 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教学观
中等卫校培养的人才是在医院卫生第一线工作的中间层次的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服务于基层, 直接从事实际工作, 其学习的目的应以掌握实际应用技术为主, 以获得从事本专业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实验教学开展得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中等专业学校能否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然而,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等卫校还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加之长期以来教育经费匮乏, 学校实验室设备条件差, 使实验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医学教育改革步伐之所以缓慢, 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之所以长期存在, 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思想没有及时更新。所以, 只有更新观念, 端正思想, 减小心理阻力, 才能为实验教学的改革增添动力。
1.1 转变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观念
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将受到多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 如各种仪器的使用、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标本的观察与描述、各种生化技术等, 为今后开展教学、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是单纯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所以, 必须正确认识实验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教学环节, 有着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作用, 要像对待理论教学那样去组织实施实验教学, 这样才能发挥其功用。
1.2 转变实验室技术人员不如教学人员的观念
实验室技术人员是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的骨干力量, 在教学中与教学人员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外出学习、进修等方面应给予实验室技术人员必要的考虑, 以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1.3 转变实验教学可多可少的观念
实验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手段。医学的发展表明它是以实验、观察、实践为基础的。所以, 医学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大部分是在实验、见习、实习中完成的。实验课绝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合理而有效的实验课可以大大促进学生掌握各种操作技术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必须在学时、设备、实验物品方面给予保证。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 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2.1 调整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比例, 提高实验开出率
中等卫校和其他院校一样, 实验课时占总教学课时数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应当增加实验内容与项目, 提高实验开出率, 使学生实验操作训练的时间得到保证, 同时增加实验教学效果。
2.2 精选实验内容, 合理设置实验项目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的内容完全依附于理论教学, 再加上各专业纵向相关课程和横向相关课程的设置缺少合理性, 导致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欠科学, 实验教学的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感到实验内容枯燥, 影响学习兴趣。学校应根据各学科的专业特点精选实验内容, 保证那些有实用价值项目的开出率, 并且在充分利用验证性实验的同时, 增设自行设计的实验项目, 使富有本专业的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规律性的实验成为今后实验教学的主体。
2.3 精讲多练, 大胆改革实验方法
要敢于设计和探索新的实验方法, 从根本上改变以“注入式”为主、学生“照方抓药”的实验教学方式, 贯彻精讲多练原则, 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如教学大纲要求, 生物学实验课中演示、示教的实验较多,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实验较少, 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需坚持做到“四有”:即有实验指导、有实验报告、有实验报告的修改讲评、有实验考核。同时还要进一步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加强电化教学, 把一些学生暂时不能做而又是当今较先进的实验制成电教片给学生示教,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 加强实验室建设,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场所。实验室的设备、利用、管理情况通常被当作一所学校教学、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应该把实验室建设看成是学校整个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把实验室建设成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基地。
3.1 在改革实验室的结构和布局上下工夫
中等卫校的实验室大都是根据学科及专业设置的, 由教研室负责管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这种门类多、小而全的结构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不足。如果按照这种结构和布局强化实验室建设, 势必要走一条“高投资、低效率、多重复、难管理”的途径。
如何改革中等卫校实验室的结构和布局呢?首先, 要在较大范围内充分论证实验室优化组合方案, 从根本上改变实验室归属于教研室这种体制。根据学校、学科以及专业现有的设备、技术力量等情况, 设立和组建由学校直接管理, 独立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有代表性的几个实验室。集中设备、优化人才组合, 这样既能发挥系统管理、学科配套的作用, 又能发挥其统一调配、集中使用的作用, 从而实现专业实验“一条龙”的变革。
其次,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精干、效率较高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 充分发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几个中心实验室为骨干, 协同少数不具备组合条件、暂时分立的实验室共同承担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教学工作任务。
3.2 更新实验设备, 增加实验室建设经费
目前, 中等卫校的实验室还普遍存在着设备缺乏、仪器陈旧、场地狭小的问题。许多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不能正常开出, 个别学生连一些常用试剂都不能及时补充, 实验用品缺这少那, 这就分散了某些实验的整体性, 从而分散了完整、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目标和具体要求, 尤其是实验设备长期落后于临床的问题亟待解决。
要想改变实验室条件落后的现状, 必须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重视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利用。增加实验室建设经费, 舍得投资, 因地制宜, 创造条件。实验动物和药品, 一方面本着节约的原则合理使用, 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适当增加实验费用, 改善实验条件。也可通过将实验室对社会开放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形成实验设备和条件不断改善、不断更新的良性循环。
医学的进步和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总是向医学教育部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改革中等卫校的实验教学已势在必行。其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改变实验室管理体制, 逐步完善实验教学的内部机制。这样才能达到专业实验一体化、实验项目程序化、实验操作规范化、质量管理标准化。蒉
中等卫校 篇2
关键字:中等卫校 女生 身心健康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R-4
一 中等卫校女生的身体发育
中等卫校的女生进入卫校学习的年龄都不是很大,所以身体发育正是人生的重要黄金阶段,所以在综合分析中等卫校女生的身体发育的基础上,对于如何促进中等卫校女生的身体健康可以提出建议与意见。
第一、女性特征开始凸显
中等卫校的女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后,基本的身体发育状态开始凸显,女生的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自身的发育特点,特别表现为肩部较窄、骨盆较宽、躯干相对较长,下肢较短、上臂较细,而大腿较粗,体态比较丰满、皮下脂肪较多的体型特点,所以很多的女生在体育实践课程时就会有害羞的心理。大量的体育运动让女生的身体特征显示出来,处于青春期的女生不想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身体变化,所以对于体育课有所抵制心理。
第二、月经的出现
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在进入中等卫校以后或者以前就会有月经的现象出现,这是女生青春期身体发育的正常现象,但是很多的女生由于年龄比较小,不会处理月经期的个人卫生,经常会发生月经期的意外事件,很多的女生都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体变化,所以在月经期时经常会单独待着。如果是体育课的话,很多的女生不愿意告诉体育老师自己处于月经期,教师也不知道具体情况,在女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没有做出调整,所以最后造成对于女生身体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女生在月经期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但是体育课的体能训练经常都是剧烈运动,很多女生不懂得卫生保健知识,所以造成对于很多女生身体的伤害。
二 中等卫校女生的心理发育
中等卫校的女生在进入卫校学习之后,就逐渐的接触到社会,但是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在与社会的交际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且随着身体发育的不断成熟,有关于性和审美成为卫校女生的主要成长代表。
第一、心理不成熟
中学毕业以后,很多的女生虽然进入卫校学习,但是由于年龄比较小,所以心理发展不成熟。卫校优势与高校相似的院校,所以很多女生在卫校里经常会接受到与她年龄不符的言语或者习惯,久而久之很多的女生成长就会出现偏差。比如说在卫校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女性生理的讲解,很多的卫校女生都会有害羞的心理,对于这部分的课程没有完整的听讲,这是卫校女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所致。所以对于卫校女生心理不成熟的状态,要逐渐增加卫校女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第二、对性和审美有了一定的意识
由于身体的变化和月经的出现,女生会出现性冲动和性萌动,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很多的女生不知道怎么来解释这个现象,所以在不良风气的诱导之下,容易犯错,导致不能挽回的后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开始有了爱美的意识,注意自己的着装,注意自己的仪表,有了爱美的意识,而且伴随着性的萌动,女生的爱美意识表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主要就是通過柔软舒展的肢体运动来实现,很多的卫校女生在这个时候就会喜欢一些健美操、舞蹈等表现自己美丽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的教学内容的调整。
三 中等卫校女生体育教学
前面对于卫校女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进行了分析论述,根据女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卫校女生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度应该和女生的身体机能相适应,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开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体操等对于女生的腰臀部进行锻炼,这样能够保证女生的身体健康,最后要注意对于女生自尊心的保护。
第一、和女生的身体机能相适应
在进行体育课程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学的训练强度要保证与卫校女生的身体机能相适应。大多数的女生身体机能都比男生的身体机能低30%,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在体育教学中选择适合女生的训练项目的强度。比如说在800米的长跑训练过程中,男生需要3分30秒来完成,女生的标准则应该是4分10秒,这就是根据男生和女生的身体机能发育所采取的差异性标准。
第二、灵活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灵活的教学环节主要是指在基本教材的教学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或补充游戏教材,从而使原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起来,而且对于有些内向的不喜欢动、对某些教材不感兴趣的女同学动起来。比如说耐力跑项目中,一般女生都不喜欢跑,觉得又累又苦,而且没有任何的作用,针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沿途增加一些障碍,以跳跃跨过障碍或者采取分组在不同起跑线出发,要求后者赶超前者等形式,以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起到较好效果。总之,对卫校女生的体育教学尽量多样化、游戏化、兴趣化,激发女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第三、体操练习中对于腰臀部的锻炼
在体育课程的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女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当多选择一些发展和增强主要肌肉的练习,特别是增强腹肌和臀部肌肉的练习,这些练习不但有助于她们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动作,而且还能解决她们身体发展的必要准备,在不断地积累和锻炼的过程中,实现身体机能的增强,保证女生身体的健康。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背部和腰部肌肉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左、右、前、后屈体动作练习,这样既能掌握基本的动作技巧,而且保证了身体健康。
第四、对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卫校女生的自尊心很强,有时又很自卑,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严厉甚至会弄哭女生,给女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在自尊心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错误的指正,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女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给教学增加了很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注意言语措辞,对女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对于体育中动作训练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要善于在表扬中提出要求,在肯定成绩中指出问题,在保护女生自尊心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语:本文主要通过对于卫校女生身心发展的分析,对于卫校女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教学提出建议与意见,希望能够对卫校女生的体育教学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庆祝.青春期的性生理牲及共卫生教育[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8—90.
中等卫校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中等卫校实施的学分制改革是将学分制与选课制、学分互换制、学籍管理制度等有机融合, 涉及学校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 构建适应学分制需要的课程体系不仅是中等卫校进行学分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开展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关键。
1 成立改革领导小组, 确定改革指导思想
1.1 成立学分制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开展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研究
我校于2007年成立宿州卫校学分制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由教学副校长、教务科科长、医学教育研究室主任组成。领导小组坚持不懈抓教学改革, 尤其在我校承担“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卫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后,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 指导教务科、医学教育研究室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参加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探讨中等卫校学分制教学改革方案, 认真落实各项教学改革措施。
1.2 确立改革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并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我校积极进行学分制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以“调人文、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面向基层、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等的第一线高素质卫生人才,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 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的首要原则, 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与根本依据, 它强调的是整体与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以整体为归宿[1]。因此, 课程设置必须从涉及培养目标的各个教学环节出发, 强调参与改革的全体人员是一个整体, 各门课程是一个整体, 全部教学活动是一个整体。其最大特点在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不是简单地堆砌, 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达到各个部分单纯相加所不能达到的整体功能[2]。
2.2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对任何客观事物的研究都必须从它的组成部分、结构功能及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方式等方面对系统进行综合研究[1]。根据综合性原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以往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的完整性, 争学时、争资源的问题, 打破现有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 增加人文社科知识, 在新知识大量涌现、社会对卫生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但学时又有限的情况下充分体现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2.3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通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考察确定的。系统的最优化原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需统筹兼顾, 从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最优化的系统方案[1]。因此, 根据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 应对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一个培养目标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有多种组合, 例如可以按照临床分科组合, 也可以按照人的生命周期组合, 还可以按照从健康到疾病的顺序组合。但是无论怎样组合都应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又有利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有利于现有教师目前的发展, 又有利于迎接未来的挑战。在考虑现有资源的同时求得最大的效果[2]。
2.4 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出口旺, 入口才旺。”目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愈来愈为职业院校所认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就业素质为目标。这就需要加强与卫生部门、医疗行业的联系, 逐步实行“订单式”培养, 在医护专家的参与下, 通过对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设置时应以职业技能知识和专业能力标准为切入点, 将医护相关专业执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
2.5 以能力为本位原则
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流行于北美,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主导理念。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它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设置课程, 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形成各个模块后, 进行课程开发与培训, 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2.6 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 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又不能忽视其全面发展。以人为出发点的教育首先要赋予教育对象以就业手段, 其次要最大限度开发人的内在潜能, 使其能够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学校在进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时, 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从学生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才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2.7 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必须认真执行教育部与卫生部的统一规定, 同时可根据地区、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与办学优势, 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以扬长避短, 形成特色。
3 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组织构成, 它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也明确了学生应学习的基本内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够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课程体系是学分制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学分制相关资料及我校课程改革的实践, 以中等卫校护理专业为例, 对中等卫校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3.1 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既是实现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也是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有效手段。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规定, 中职学分制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2类, 根据课程的选择性大小, 又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3种。我校根据“调人文、增基础、强专业、重实训”的学分制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对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比例进行了调整,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适当减少人文基础课课时, 增加专业及专业基础课课时。在专业课设置上, 学校可在“可选性”上多做文章,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要求中等卫校首先应调整专业结构, 适当拓宽专业口径, 并通过设置专业限选课的方法调节专业方向;同时应根据培养目标及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科学确定课程结构, 并通过设置综合课程, 使课程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 逐步形成融会贯通、相互协调的课程体系。
3.2 综合相关课程内容
综合相关课程内容即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将相近学科、相关知识或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整合, 形成综合化课程。综合相关课程内容有利于将人为割裂开来的知识系统化, 保持知识及其探究过程的统一性;有利于减少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实现课程集约化;有利于克服学科门类及其内容的增加与总课时不变的矛盾, 使学生在新知识、新观念大量涌现的今天,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进而拓展知识面和专业面, 成为复合型卫生人才, 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医护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利于突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的应用型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 综合相关课程内容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也是解决实行学分制后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矛盾的有效途径。在中等卫校课程体系中, 综合相关课程内容主要指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知识的整合, 内容、方法、能力的综合, 知识、技能、情感的有机结合等。如在护理专业中将原内科学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精神病学等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融合, 形成较宽范围的内科护理学综合化课程;将护理导论和护理技术进行整合, 形成基础护理课程。
3.3 课程形式多样化
学分制的生命力在于“活”, 所以学分制条件下的课程形式应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特点, 从而达到基础性和专业性、统一性和灵活性、静态和动态、一般和个别的有机结合。中职学分制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2类, 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3种。课程形式多样化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尽可能多地开设各种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目的主要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突破专业限制,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应包括相关专业实用技术类、文化课提高模块类、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类以及兴趣爱好类等课程。二是改革必修课设置方式, 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课, 如同一学科可开出不同档次 (内容深浅不同) 、不同类型 (面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和不同风格 (讲课风格和特点不同) 的课程, 对一些内容多、跨度大的必修课可进行模块化分解, 以便于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三是把相关课程配置成不同专业方向的课题组, 以便于学生选择。四是精心设计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将此作为活动课程并赋予相应的学分;同时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管理, 使之与显性课程相适应, 相互补充, 共同为学校培养目标服务[3]。
3.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式教学方法, 不仅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而且也使课程学时膨胀, 教学效率降低。实行学分制后, 为了增加选修课课时, 必须适当压缩必修课课时, 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便成为实行学分制必不可少的措施。课程教学现代化, 要求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 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次要坚决摈弃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尽可能多地采用启发式、问题讨论式、自学辅导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再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高效的优势, 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实习基地则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 因此, 中职卫校必须把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来对待。
3.5 规范课程管理
实行学分制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 这就需要校内各专业之间、校际之间规范课程内容, 统一学分标准, 相互认同学分[4]。对文化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实行区域性的统一考试, 并逐步实现常规科目考试的制度化, 对考查实际能力的科目, 如外语、计算机等可采取等级考试的方法。要逐步建立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要大力加强实践性课程管理。实验室应保证学生可随时进行实验。另外, 对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学校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田贞尚.系统思维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23) :59.
[2]李婧, 刘筠.中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 :90.
[3]汪云.在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实施学分制的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78~79.
中等卫校 篇4
常见的备课形式有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是最常见的一种备课形式, 它简便易行, 灵活机动, 可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能动性, 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因为它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故受一个人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影响, 大多带有个人知识的局限性, 往往不够全面、周到、具体, 甚至可能带有个人的偏见。个人备课同集体备课涉及的基本要素相同, 它是根据教学计划与大纲, 借助参考资料, 吃透教材, 梳理知识要点, 依据学生的起点, 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并设计板书, 写出教案。教案就是个人备课的结晶, 至此, 完成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是各学校普遍要求的一种重要备课形式, 之所以要求, 是因为它不像个人备课那样容易做到。所谓集体备课就是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备课。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 弥补个人备课的不足, 取长补短, 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大家集中在一起就是最基本的前提, 也正是因为需要大家集中在一起, 因此, 它受时间与地点两个因素的影响。由于在现阶段,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的班级越来越多, 教师的授课任务也十分繁重, 接近半数的教师还要做班主任工作, 来自医学院校的年轻教师要考教师资格证与执业资格证, 凡此种种,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这些工作都不利于老师在同一个时间, 同一地点, 集中在一起开展备课。
2 集体备课意义与目的
集体备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 也大大丰富了教研活动的内容。表面上看, 它会集中花费许多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其实这种花费是一次性的, 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却是终身受益。只要经过一次成功的集体备课, 把涉及的教材内容分析透彻, 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由生到熟, 熟能生巧, 以后再备课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因此, 从长远来看, 它又把老师从繁重的个人备课与书写教案的沉重负担下解放出来, 所以, 它也是解决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集体备课可充分发挥同课程教师的集体智慧, 尤其是对于提高年轻教师的授课水平, 意义重大, 通过这一活动, 将促进以老带新。同时, 年轻教师的新思维对老教师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即以新促老。通过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 博采众长, 互相借鉴, 会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从而提高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通过集体备课, 可以做到“四个统一”, 即达到统一教学目的, 统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统一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统一作业与训练或测试内容。
3 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阶段的卫生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教师授课任务繁重, 年轻教师身兼多职, 再加上集体备课要在特定时间与地点进行, 因此集体备课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其一, 由于多种原因, 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 教研组内教师人数少的有2~3人, 大多为3~5人, 即本来就不多, 再有1~2个教师因故缺席, 集体备课难以进行。其二, 因新区校离市内较远, 往返途中花费大量时间, 因此, 时间上难以保证, 易流于形式。其三, 集体备课时有离题现象, 消磨时间, 而无实效。其四, 集体备课时往往以教研组长为主要发言人, 其他教师很少发言, 最后变成了教研组长唱独角戏, 所谓的集体备课变成了教研组长个人的说课。
4 集体备课的组织与管理
4.1 成立集体备课组织, 确保备课时间
打破教研组界限, 以授同一课程的多位教师 (含兼课教师) 组成一个备课小组, 推选一个小组长。为加强学校对集体备课的指导, 应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备课领导小组, 加强对备课小组的领导与督促。
备课一般安排在学期中间进行, 同时也可适当利用假期时间。同一备课小组的教师, 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 灵活安排备课时间, 或周一, 或周三课外活动时间。由于学校课程多, 会议多, 挤占了集体备课的时间, 因此, 可以把集体备课用3~5天的时间, 集中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
4.2 有效的组织是集体备课成功的关键
4.2.1 备课组按章节单元合理分配备课内容
各备课小组组长根据课程教材教学内容, 按本组教师的人数, 将单元、章节合理分配给每一个教师, 制作一个备课任务分配表, 妥善地做好分工。明确分工之后, 每一部分的主要备课老师提前进行个人备课。
4.2.2 各部分主讲教师预备课
集体备课是建立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备课, 每个单元必须确定一个主讲教师或中心发言人, 然后, 由主讲教师首先备课。通过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等, 深入钻研教材与大纲, 借助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 梳理知识点, 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 统一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接受能力、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 因材备课。
4.2.3 预备课后以主讲人为中心发言人, 进行集体备课
主讲人作为中心发言人, 与其他教师围绕自身钻研教材、调研学生、资源利用等备课的各环节逐一进行交流, 先由主讲人说出自己的理解、观点、板书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然后由组内教师共同讨论, 相互交流, 补充完善, 从而统一教学目的, 统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统一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统一作业与训练或测试内容, 并对集体研讨的教学方法提出改进的意见。针对上述基本内容, 由备课小组的组长写出一个提纲式教案, 作为每个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
4.2.4 在集体备课基础上, 进行最后的备课
相同课程的各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根据提纲式教案, 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 进行最后的备课, 最终形成对某一教学内容最优秀的教学设计。即获得了一份规范、科学而又完善的教案, 这也是集体备课最直接的目的。如此以来, 避免了同一课程教师上课各唱各的调, 甚至于所谓的杨长避短, 自已熟悉的容易讲的就多讲, 而生疏的就少讲或不讲。
4.2.5 集体备课的简要形式
集体备课除上述形式之外, 为了节省时间, 或在没有时间先进行个人备课情况下, 也可采取就某一授课单元的教材内容, 让大家以说课的形式, 各自探讨如何上课, 并进行讨论, 然后, 由备课小组的组长归纳总结, 形成较为一致的授课提纲。大家就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讨论, 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教材内容、授课方法、学生的认知前提、教具使用、板书设计、教学目标、测试方法等。或者简单地讲, 就是让每个老师都来说一说这一次课应该如何来上?彼此进行交流、讨论, 以达成共识, 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授课教案。
5 加强备课后的听课评价, 检测集体备课的效果
中等卫校 篇5
1 调查内容
1.1 医学基础课程教学问卷调查
选择2007级护理专业1~16班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效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4方面,对本学期医学基础课程,包括正常人体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等进行教学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36份,收回有效问卷824份,有效回收率为88.0%。
1.2 教师教学能力问卷调查
向担任正常人体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9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2 结果
2.1 学生方面
认为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很重要的学生占83.4%;对医学基础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占53.7%,一般的占44.0%;能及时预习和复习当天课程的学生只占11.5%,有时预习和复习的占81.2%。
能听懂教师每一堂课所教内容的学生占86.8%,能记住每堂课重点内容的学生占76.6%,上课能或有时能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学生占98.8%。认为每堂课教师讲授内容安排恰当的学生占59.5%,认为偏多的占33.7%;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有吸引力的学生占30.3%,不易理解的占64.5%;认为教师上课重点突出的学生占53.6%,不够突出的占45.0%;认为教师运用教学方法得当的学生占37.6%,一般的占60.7%;认为教师有必要布置课后思考题的学生占80.5%;认为教师有必要课后辅导的学生占59.7%,认为可有可无的占38.2%。
2.2 教师方面
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基本清楚的占27.0%,较清楚和完全清楚的占66.0%;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师占39.0%,比较注重和完全注重的占60.0%;注意学生好奇心、发现欲的教师占70.0%,完全注意的占13.0%;经常尝试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占30.0%,尝试过但收获不大的占23.0%,偶尔尝试的占43.0%;除专业知识外,其他知识丰富的教师占40.0%,比较了解的占43.0%;了解新知识途径: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的教师占20.0%,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方式的占22.0%,其他占58.0%;参加过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的教师占48.0%,自选题目进行研究的占23.0%,参加过各级科研的占16.0%,没有参加过教育科研的占13.0%。
3 分析
近几年,我校生源充足,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办学效益好,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肯定。但由于生源来源不一、基础参差不齐、智能表现不一,学生自习及预习、复习时间较少,加上学习负荷较大,因此学生认为每堂课讲授内容偏多,对教师所授内容不易理解;从教师方面来看,有的教师对卫生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理念未能更新,教学改革理念还不够深入,有的教师未能将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有机结合。因此,学风和教风建设尚需加大力度,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 对策
4.1 了解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
4.1.1 个体智力类型
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在智能结构与智力类型上有着本质区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存在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7种智能,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个体的智力类型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职业学校学生与相同层次的普通高中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结构与智力类型的不同。
4.1.2 个体学习风格
分为4种:互动学习型、行动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视觉学习型。
我们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智力类型、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发挥其长处,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
4.2 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1]
4.2.1 多元智能的人才观
人才观涉及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人的智力类型不同,成才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有些人认为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院校学生,这是不公平和不科学的,因为这2类学生的智能结构不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采取合适的培养模式,来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和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每一个方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实行学分制管理下,针对不同类别学生,因材施教;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难度,科学定位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4.2.2 能力本位的教育观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这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4.2.3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模式。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即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职业技能,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课堂上要进一步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
4.2.4 整体思考的评价观
对学生能力的认定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职业学校学生能力认定,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进行整体性评价。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要遵循4个原则,即完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互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有一套整体性操作评价方案,体现6个特点:一是理论与实际结合,二是仿真与现场结合,三是结果与过程结合,四是动态与静态结合,五是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六是教育考试与就业考试结合。
4.3 德育要着眼于学生自身发展与提高
德育要有特色,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我校已在2003年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由于学生处于流动中,师生信息不对称,缺乏固定的思想教育时间,因此,应探索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班级管理模式在校领导的指导下,由科级干部、机关干部、指导班主任联合进行学生管理,学生管理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团队协作;由单一的关注学生学习转变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扶”到“放”,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4.4 促进教师自觉更新教学理念
要把精心组织学习、更新教师理念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学分制选修课程的开设给教学管理带来新变化,如班级人数的多少、上课时间的先后、上课场地的大小、师资水平的不同、学生基础的参差不齐、教学内容的串联和并联等,因此,应促使教师自觉更新教学理念。
4.5 采用灵活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就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不断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学管理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上,要坚持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
借鉴兄弟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细化管理。结合本校实际,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针对生源整体素质较差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创建高效课堂。要做到备课先备人,吃透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容量、重点、难点。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提问面,增加师生互动,进一步提高课堂问题的质量,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启发性、激疑性和挑战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安排课后思考题,进行必要的课后辅导,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
4.6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学校要用战略眼光建设教师队伍,即构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合格教师3个层次,发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治学示范和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在学校统筹安排下,开展教学能手示范课、展示课等课堂教学比武活动,通过公开课、研讨观摩课、校外听课、听课考核、教学督导、业务考核、业务进修、校际交流等形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有相当一批中、青年教师潜质好、后劲足。教研室应从教育和管理2方面着手,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制度化,从形式到内容、从计划到落实、从行动到考核都有具体措施,促使他们尽快成长。
4.7 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真正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增长点,引导教师围绕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究,以教研科研引领校本教研。要将教科研管理重心下移到教研室,进一步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要强化教研活动,加强对教学的监控与督导力度,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反思、研究和提高。目前教研室科研、教改气氛日益浓厚,现有科研各级立项、结题、在研项目80多项,国家专利1项,教师发表论文、获奖论文数量较多,不断涌现出教科研骨干。2007年3月,学校参加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协作会举办的首届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3项成果均获奖,其中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07年7月参加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协会举办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交流会,3个课件获奖,其中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要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职业教育观念,探索出学分制条件下做好各项工作的新模式,发挥优势,高效管理,努力建设富有特色的教风和学风,稳步提高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等卫校 篇6
1 中等卫校生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1.1 生源分流
高校扩招、高中热的逐年升温使分数较高的学生大部分分流进入高等院校, 而使中等卫校护理专业的生源只剩下分数较低的学生, 这种情况势必导致中等卫校护理专业生源质量与数量的严重下降。
1.2 初中毕业生总体数量减少
我国初中毕业生与往年相比已呈现减少势头, 而且我校目前的招生范围尽管是全省, 但还是以本市生源为主, 以我市为例, 每年初中毕业生总的数量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31%, 初中毕业生总体数量的减少, 导致报考中等卫校的生源数量下降。
1.3 招生标准下降
由于生源数量不足, 大部分中等卫校护理专业的招生已取消了分数限制, 部分学校十年前学生的入学分数为中考成绩550分左右, 而现在只要参加了中考, 不考虑分数就可以入学, 导致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1.4 毕业生就业困难, 中等卫校护理专业被选择的机会减少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相继开始实施, 且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制度。以目前我国的三级甲等医院招工为例, 其多数都将中专毕业生拒之门外, 用工单位对学历的基本要求是专科及本科, 使中等卫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于是, “上高中, 读大学”成了众多初中毕业生的首选。
1.5 护理工作人员的待遇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护理工作人员待遇还不高, 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十分辛苦, 更多的时候需要她们做出更多无私的奉献, 而各方面的待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个原因也限制了更多优秀人才对护理专业的选择。
1.6 执业护士认证制度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
以往我国没有执业护士认证制度, 只要是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就可以从事护理工作。自从我国实施执业护士认证制度以来, 卫校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执业护士认证考试才能从事护理一线工作, 而部分学生对执业护士认证考试望而却步, 他们担心不通过就无法就业, 从而放弃选择中等卫校护理专业。
2 对中等卫校护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我国对中职教育十分重视, 根据我国的国情, 中等卫校护理教育还要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如何能使中等卫校的护理专业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对护理事业做出贡献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进行探讨。
2.1 注重能力的培养
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应树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劳动技能为主体的质量观, 必须重新审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找到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瓶颈, 努力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方式,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加强实践课教学与生产实习, 使学生与临床“零距离”接触,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能适应护理事业的发展。
2.2 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社会调查, 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并据此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实践性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力度, 特别是综合素质训练力度, 改善实践依附理论、验证理论的状况;改变考核方式和办法, 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拥有精湛的专业能力以外, 还应使其具有多种能力, 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等。随着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也应呈现动态发展态势, 并应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与组织劳动的变化而变化, 体现出更为开放的发展趋势, 提高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必然的发展要求。
2.3 积极拓展职业培训, 使专业设置更趋现代化
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学习目标应注重用户导向、过程导向、服务导向、项目导向。学校可根据导向信息确定培养时间、方式、项目等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注重教学培训的技术内容、商业内容、信息内容、通讯内容。在教学内容里, 既要安排实用的技术学习, 又要考虑到商业、信息、通讯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使培训的知识和技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教学过程职业体系和学科体系的联系;整体性计划与过程性观察的联系;职业活动的复合性与职业领域的专业性的联系;教育培训与职业需要的联系。抓好四种联系, 实现教学管理、职业培训、专业设置和就业的互动反馈, 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2.4 树立“能力重于学历”的观念, 建立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人才衡量标准
在评定职称、任职和调薪等方面, 用什么标准衡量人才的水平、素质和能力, 是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较大, 处理不好就会使学校教育工作走入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误区之中。譬如有些单位在评定职称时, 简单地按学历排队, 不注重个人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部分人工作的积极性。因此, 全社会必须建立“能力优先, 学历次之”的人才评价标准 (当然, 这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有关人事部门可根据“能力重于学历”的观念, 对第一线护理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采用考评结合的方式, 这样有利于引导护理人员钻研技术、提高综合能力, 允许有创新能力的职业型人才在达到规定的标准后晋升高级职称, 并加以重用。这是引导护理事业良性发展所必需和必要的条件。
2.5 积极开展多层次办学, 建立终身教育观念
中等职业教育已不是终结教育, 而是一种终身教育。护理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中等护理专业的终身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在此期间, 个人的学习与职业生涯可以穿插进行, 可以有先有后。学校及社会可以开展多层次办学及培训, 为终身教育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只有通过各种学习渠道, 人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不断得到开发, 护理事业才可能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中等卫校 篇7
关键词:中等卫校,合并,教学管理,过渡期
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加快陇药产业发展战略部署, 2013年3月, 省、市政府决定将定西卫校并入定西师专。2014年4月, 省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定西师专整体并入甘肃中医学院。
1 充分认识合并的重大意义
甘肃中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本科院校, 也是省内唯一的省属医学本科院校, 具有较高的中医药科学研究水平以及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既是我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地, 也是我省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摇篮, 肩负着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任。
定西市自古以“千年药乡”著称, 是工信部确定的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10万亩以上, 总产量超过22万吨, 其中中药材当归、党参、黄 (红) 芪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0%、20%和40%。充足的中药材资源, 优良的中药材品种以及蓬勃发展的制药企业, 为中药材研究、现代制药、中医药产品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政府为了高起点打造“中国药都”, 大手笔推进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现已引进2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入驻园区建设发展。
定西师专是定西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承担着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引领地方优秀文化发展的重任, 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学校将对现有教学资源按照以医药类专业建设为主体, 学前教育、师范教育、高职教育三大专业群为补充的建设思路, 对现有专业进行提升整合。
定西卫校是甘肃省建校最早的卫生学校, 学校先后开设了医学检验、药剂、护理等14个专业, 其中医学检验与药剂是省级示范专业, 在全省乃至全国中等卫校中享有较高知名度。
2013年召开的甘肃省医学教育座谈会指出, 据统计, 我省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约5万人。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在甘肃招收医药卫生类共15 158人, 其中本科生为4 609人, 占30.4%, 专科生为10 549人, 占69.6%。我省医疗人才存在断档现象, 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旺盛与医学人才短缺之间存在突出矛盾, 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而中等医学教育资源相对过剩。会议指出, 通过院校合并、加大投入, 不断改善我省医学教育办学条件, 扩大我省高等医学教育招生计划。
将定西卫校整体并入定西师专、定西师专整体并入甘肃中医学院, 对于我省加快陇药产业发展, 优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 加快本科医药人才培养, 推进中医药特产产业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合并过渡期的原则
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了坚持“实质合并、平稳过渡、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的原则, 要求尽快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建设的总要求。这些原则与总要求既适用于院校合并的各个时期, 也适用于合并过渡期。
2.1 实质合并
合并院校应在人、财、物、信息等方面整体合并, 在工作部署、资产使用、专业学科建设、大型活动、师资培训、人才引进、教学竞赛、课题申报等方面对各合并院校进行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统一检查, 对各校一视同仁, 不能忽略任何教职工, 尤其要关注处于弱势中的中等卫校。
2.2 平稳过渡
过渡时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各级管理人员要及时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 认真细致地做好教职工思想教育工作, 消除教职工的顾虑, 化解各种矛盾, 将问题与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
2.3 改革创新
院校合并不是机构、人、财、物的简单相加, 要运用全新思维, 认真分析合并院校各自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机构整合、专业学科建设、教学资源配置、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改革创新, 创造1+1>2n的效果。
2.4 促进发展
3所学校具有类型、层次上的差异, 在合并过渡期应遵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主动融合、深度融合、各方互动、优势互补、中高职衔接等原则。院校合并要激发各方办学活力, 以促进专业学科发展、办学实力增强、学校声誉提升、发展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质量提高。
3 合并过渡期存在的问题
3.1 等待观望氛围浓厚
院校合并, 涉及人事调整、财产移交、资源重组、工作岗位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不可预见的问题不断出现, 特别是干部调整未到位, 干部对未来工作去向不清楚, 在工作中有得过且过的想法。干部的等待观望必然带来教职工对未来工作的迷茫, 缺乏进取意识, 应付现有教学工作。
3.2 缺乏主动融合、深度融合
合并院校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机制、专业类别与层次、教学工作侧重点、教职工观念与工作待遇等存在一定差异。工作磨合需要一定的时间, 磨合中还会出现不同意见甚至相反意见, 多头管理与无人管理现象同时存在, 工作中易出现管理不畅、信息不通、并而不合、各自为政的现象。合并院校不在同一校区, 教职工在短期内难以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 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校园文化难以深度融合。各院校工作的侧重点不同, 主动融合意识不强。
3.3 中等卫校教职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中等卫校与高等院校相比, 行政级别低, 教师学历、职称、收入普遍低于高校教师, 教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弱于高校教师。合并信息不对称, 中等卫校处于弱势, 干部和教职工总觉得低人一等, 管理、教学底气不足。
3.4 部分教师担心合并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院校合并, 必然带来专业学科整合、教学团队重组、工作岗位调整。部分教师将从教学岗位调整到管理岗位、教辅岗位、工勤岗位。工作岗位的调整意味着工作内容与方式、职称与职务、津 (补) 贴与生活的变化, 部分教师担心由此带来工作、生活质量的下降。
4 对策
4.1 统一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对院校合并、转型、升级这一重大决策, 不能没有深入、细致、扎实、有效的思想工作。各级领导要让教职工明白合并的重大意义在于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个人发展空间, 让大家充分认识到院校合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帮助教职工树立和谐的系统观。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 岗位调整前继续做好各自的教学管理工作, 防止出现空白。
4.2 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尽快完成实质合并
我国高校较大规模的合并重组始于1990年。应通过查阅文献、实地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 从3所学校实际出发, 科学论证合并的具体实施细则。政府和院校相关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 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 尽快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建设, 缩短合并过渡期。实质性合并是院校合并成功的唯一途径。
4.3 推动学科专业融合与调整
院校合并首先涉及专业融合与调整, 三校申报了护理、医学检验技术、药学3个专科专业, 顺利通过了甘肃省高校专业设置委员会专家评审, 教育部同意新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2014年学校计划申报3个本科专业, 6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与建设涉及专业调研、教师团队组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与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一系列工作,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院校的实质合并。
4.4 研究专业类型与层次的差异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开展教科研活动以及为社会服务, 而中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合格人才。由于三校专业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建设重点不同, 因而培养对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不同, 对教师的学历、专业、教科研能力及实践经验要求不同, 因此, 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重点与难点也要做相应改变。引导中等卫校教师研究中职、专科、本科教学的异同, 学习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原则、模式与方法, 了解本、专科专业目录、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 掌握专业及相关知识, 研究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5 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分析合并院校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专业学科背景构成, 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 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 做好转型、重组、分流和培训工作。培训既要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又要重视师德建设;既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又要重视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既要重视理论教师的培养, 又要重视实践教师的培养, 更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要重视普通文化课教师的培养, 又要重视专业课教师的培养;既要重视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 又要重视教科研水平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能力的提升。特别要重视中等卫校教师的培训, 以适应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达到提高学历、提升能力、转变观念的目的。
4.6 统筹本科、专科、中职教学工作
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 定西卫校校区招收本科、专科、中职3个层次的学生, 卫校教师要承担3个层次的教学任务。通过统筹考虑3个校区教学人员状况, 选聘不同层次的教师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统筹安排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学团队互相融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有利于建立高效的教学团队。中等卫校教师要适当减少教学任务, 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学习;继续参加中职教育的教学研讨、教材编写、学术交流、教学竞赛等活动, 为中职生负责。
4.7 加强联系与沟通, 增强自信
中等卫校教师要主动参加定西师专组织召开的各类会议、活动、培训, 主动到甘肃中医学院、定西师专参观学习、观摩听课、教学研讨, 与相关科室、教学院系对接交流, 增强专业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建立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 感受大学校园氛围和学术氛围。
3所合并院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有层次与类型的差异。定西卫校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毕业生, 在全国、全省卫生院校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们要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增强教学管理与教学工作信心。
中等卫校 篇8
2007年11月中旬, 安徽省某卫校学生张某因翻越阳台坠楼身亡。随后, 该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 并进行了伤害隐患排查, 将阳台半封闭, 以消除存在的坠楼隐患[1]。采取上述干预措施后, 于2008年9月上旬对2007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伤害现况调查, 为进一步减少伤害、制定预防措施、保障健康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某中等卫生学校2007级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分发问卷1 756份, 收回有效应答问卷1 704份, 有效应答率为97.04%。其中女生1 613名, 男生91名;年龄最小的13岁, 最大的24岁, 平均为 (16.85±1.23) 岁。来源于农业户口的占73.9%, 非农业户口的占26.1%;居住在乡村的占55.4%, 居住在乡镇街道的占15.4%, 居住在县城或市内的占29.2%。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 以一人一表的方式, 对2007级全体学生逐一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 当堂填写上交, 并由调查员逐一核查其项目是否完整。若有缺项、误填, 予以补填或改正。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家庭一般情况、1 a来非故意伤害发生情况、伤害相关行为等。
1.2.2 伤害的判定标准
采用2004年10月第3次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修订后的标准: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判定为伤害: (1) 到医院或医务室诊治, 诊断为某一种损害; (2) 因损害休息1 d以上。伤害类型参照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进行分类[2]。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编制数据库、录入数据, 并进行逻辑核查以及原始资料核对。对伤害的概况作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害概况
1 704名调查对象中, 有632人发生伤害, 伤害发生率为37.1%。由于不少学生发生2次及以上伤害, 统计其合计发生伤害1 093人次, 累积伤害发生率为64.14%。
2.2 伤害的空间分布
家中、学校及其他地方的累积伤害发生率分别为30.93%, 22.71%, 10.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家中各类伤害的比重依次为刀伤 (27.5%) 、碰伤 (21.6%) 、烧烫伤 (14.1%) 、扭伤 (7.3%) ;学校发生的各类伤害比重依次为碰伤 (25.9%) 、扭伤 (22.4%) 、烧烫伤 (18.9%) 、硬物击伤 (10.2%) 、刀伤 (9.2%) ;其他地点发生的伤害依次为碰伤、车辆伤、扭伤、硬物击伤。但从具体的伤害类型来看, 碰伤在家中、学校、其他地点均最多见;其次是刀伤, 发生在家中、学校、其他地方的比例依次为73.7%, 21.1%, 5.2%;扭伤主要发生在学校, 占57.4%;烧烫伤依次为学校 (50.0%) 、家中 (44.0%) 、其他 (6.1%) ;骨头卡喉主要发生在家中, 学校与其他地点很少见。跌坠伤主要发生在学校 (50.0%) , 家中与其他地点合计占50.0%。车辆伤主要发生在家与学校以外的其他地方。
生源地在乡村、乡镇、县市的学生累积伤害发生率分别为58.69%, 74.90%, 68.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9) 。
2.3 伤害的时间分布
1-12月伤害罹患率依次为1.2%, 3.3%, 4.3%, 4.0%, 7.7%, 7.9%, 6.5%, 11.4%, 3.8%, 2.3%, 1.8%和0.8%。由此可见, 在年初与年末为最低, 从2, 3月份开始增加, 4到6月份增加明显, 8月份达到高峰, 9月份后逐渐下降, 11, 12, 1月是伤害发生最少的月份,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根据伤害发生的月份归入相应的季节, 发生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伤害率分别为16.14%, 32.22%, 10.45%, 5.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2.4 伤害的性别分布
被调查的1 704人中, 男生91人中有51人发生了伤害, 伤害发生率为54.95%;女生1 613人中有581人发生了伤害, 伤害发生率为36.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由于一人可发生多次伤害, 男、女生累积发生伤害分别为90人次与1 003人次, 累积伤害发生率分别为98.9%与6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5 常见类型的伤害发生率
男、女生碰伤、扭伤、跌坠伤的发生率分别为37.8%与16.9% (P=0.001) 、17.6%与9.5% (P=0.012) 、7.7%与2.6% (P=0.017)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男、女生合计伤害发生率来看, 依次为碰伤 (17.6%) 、刀伤 (11.2%) 、扭伤 (9.9%) 、烧烫伤 (9.6%) 、硬物击伤 (5.0%) ;即碰伤最易发生, 其余依次为刀伤、扭伤、烧烫伤、硬物击伤。
3 讨论
3.1 伤害概况分析
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7.1%, 累积伤害发生率为64.14%。伤害发生率、累积伤害发生率均低于黄芬等[3,4]报道结果, 但均高于许国章等[5]报道的结果。同时, 应看到调查对象又以女生为主, 女生伤害发生率一般低于男生, 尽管如此, 伤害发生率仍达到了37.1%, 累积伤害发生率为64.14%, 学生的伤害率仍然较高。印证了伤害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的观点[6]。
3.2 伤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2.1 伤害的地点分布特征
从家中、学校和其他地方累积伤害发生率来看, 家中发生率为30.93%, 学校为22.71%, 其他地方为10.50%,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于王德全等[7]报道的结果, 而与许国章等[5]报道的结果类似。说明伤害主要发生在家中及学校, 而其他地方伤害发生率较低。因此, 伤害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家中与学校2个地点。造成伤害在家中高发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学校处在离城市十多公里的乡镇, 市内学生多乘公交车走读, 而不在学校住宿, 一则乘公交车比较安全, 二则学生在家中时间较多;该校生源几乎全部是皖北地区的学生, 而当地市学生又占总人数的70%, 其中部分学生往往是周五回家, 周日返校, 每周有2 d时间在家中度过, 致使在家中时间增加;由于该校是卫生学校, 以护士为主要专业, 女生显著多于男生, 女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少, 不像男生那样活泼好动, 而在家中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又比较常见, 致使伤害在家中发生增多;同时, 还应看到伤害高发的7, 8月份正是学生暑假在家的时间, 同样增加了伤害在家中发生的机会, 致使家中发生的伤害比重增大。
3.2.2 不同生源地学生伤害特征
来自乡村、乡镇、县城或市内的学生累积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来自于乡镇的学生的累积伤害发生率为最高, 不同于许国章等[5]城市高于农村报道的结果。说明被调查的学生来自乡镇的学生较农村与县市的学生较容易发生伤害, 生源地可能是影响学生伤害的原因之一。可能跟乡镇处在县市与乡村交界的特殊位置有关, 具体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3 伤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表现为2007年年末与2008年年初伤害病例较少, 2008年的7, 8月的伤害病例较多。与易光辉等[8]报道的以7-9月份较高的结果相一致, 与庞淑兰等[4]报道的受伤害季节依次为夏季 (41.3%) 、春季 (26.5%) 、冬季 (19.7%) 、秋季 (12.5%) 有相似之处, 而与王德全等[7]报道的全年各月均有伤害发生, 无明显的季节性不一致;尤其是与张远等[9]报道的大学生伤害发生以秋冬多见, 6月份最低, 1月份最高的结果相反。
从时间上来看, 这2个月是暑假期间, 可能与学生都在家庭、天气炎热、衣着单薄等有一定关系;另外, 就调查时间来看, 也有可能与该校2007年11月发生2起严重伤害事件及随后进行的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有关[1],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伤害事件及预防伤害的教育被学生所淡化, 对预防伤害的作用逐渐减弱, 致使2008年7, 8月份发生的伤害例数较多, 或许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4 伤害的性别分布特征
男生与女生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男生较女生容易发生伤害。若从累积伤害发生率来看, 男生伤害发生率为98.9%, 女生伤害发生率为62.2%, 结果同样说明男生较女生容易发生伤害。这可能与男生活泼好动、活动范围广、运动机会多、发生伤害机会较多有关, 这与庞淑兰等[4]报道相一致。
3.5 常见的伤害类型与原因分析
从累积伤害发生率来看, 常见的伤害类型依次为碰伤 (17.6%) 、刀伤 (11.2%) 、扭伤 (9.9%) 、烧烫伤 (9.6%) 。碰伤的原因主要是做家务, 刀伤主要原因同样是做家务, 如切菜、做饭或削水果等。这与被调查对象绝大数是女生有关, 女生在家中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情况比男生多见。因此, 预防伤害要针对不同的对象,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减少伤害发生[10]。
参考文献
[1]姜新峰, 孙业桓.宿州市某职业学校学生伤害隐患调查研究.中国校医, 2008, 22 (5) :537-539.
[2]王声湧.伤害的流行病学界定标准 (修改意见) .疾病控制杂志, 2005, (1) :96.
[3]黄芬, 陈文化, 郝加虎, 等.怀远县3510名高中生伤害发生的现况调查.2001, 15 (6) :414-416.
[4]庞淑兰, 薛玲, 关维俊, 等.唐山市某中学学生意外伤害的调查.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4, 6 (1) :19-21.
[5]许国章, 王仁元, 叶众, 等.宁波市城乡中学生伤害流行病特征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6 (6) :521-523.
[6]施榕.预防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王德全, 陈思东, 周卫平, 等.中学生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9) :1031-1032.
[8]易光辉, 高亚礼, 邓颖, 等.2006—2007年成都市学生伤害监测分析.疾病监测, 2008, 23 (4) :252-254.
[9]张远, 李华峰.青少年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现状及分析.2006, 4 (12)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