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院校

2024-11-06

中等院校(精选12篇)

中等院校 篇1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 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使人类的精神财富世代相传, 单靠劳教合一、口耳相传是极为不够的, 而且人要成为劳动力必须以学习掌握生产知识、职业技能为条件, 因此, 必须依靠专门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 对包括职业技能在内的人类精神财富加以吸收和总结, 然后传授给学生, 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使其由潜在的劳动力成为现实的劳动力。如果没有教师的这种劳动, 新生代就要事事直接实践, 永远从头做起。可见, 教师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人类文化成果、职业技能、技艺的创造、继承和发展等起着重大的作用。从此可见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责任, 认识到从事职业教育事业是一项既艰巨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一、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的道德与政治倾向往往影响到一个群体, 影响到一类人, 教师道德的这种特殊性是由于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社会主义中国, 人民教师应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等基本道德, 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并在实施教育中以教师的独特影响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树立为人类的伟大事业奋斗的信念, 而不仅仅是一己之私的个人奋斗。没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的道德是不可靠的, 这一点对教师尤为重要。

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 而且要懂得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 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广泛的社会生活知识。作为教师要想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首先自身要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不断学习新知识, 开阔自己的视野, 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的教育。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渊博的知识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才能保证讲授内容的深度, 可信度和可理解度, 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融会贯通才能满足学生求的要求;具备教育科学知识, 才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完成教师教育教学的职责。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 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三、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 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 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大胆探索, 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 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真正的到“常教常新”。

四、提高身心素质

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而且还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教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风度、仪表, 外在的精神面貌, 它是教师的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 所形成的独特风貌, 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具有比其他职业更强的示范性。衣着朴实整洁而不呆板;仪容举止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性格活泼而不轻浮;待人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

五、参加教师培训与时俱进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学校全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努力做到请进来, 走出去, 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 尽量为教师提供方便。从师德、师风、专业素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 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 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 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订阅报刊杂志, 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 增强自身素质。通过培训, 让教师理解“参加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学校建立“双向”的培训工作机制, 实施“菜单式”培训, 使教师由被动接受培训变为主动寻求培训。培训过程本着“观摩课堂, 观看实录, 发现问题, 发表见解, 专家点评, 讨论反思, 撰写报告”的思路进行, 通过培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教师是应该学习的人, 提高教师素质, 关键在自己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每个人都应产生“本领恐慌”的意识, 如不学习, 无论什么人都会被淘汰。

当前中国教育正处于巨大变革时期, 新课程的改革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 作为教育活动核心的教师如何顺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是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觉的提高自我的素质要求, 而且还要对自我工作不断深入的了解, 时刻以自己所处的学校环境、学生状况和教学目标为准则, 因时因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更好的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对于教师素质也是愈要求的多。作为一名中等院校的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 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成了时下最为重要之事。

关键词:教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创新

中等院校 篇2

【摘要】中职院校是面向社会各个领域供给优秀人才的教学基地。我国的绘画文化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作为与艺术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科目,也应当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对工作进行改革,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在文中将对美术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定位展开分析,为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学;中等职业;教学定位

中职院校作为向社会供给人才资源的重要机构,自然也应当对美术课程在自身教学体制当中的定位与美术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入思考,才能确保自身的稳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下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明确美术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定位

美术教学是因我国艺术领域发展需要而存在的科目,目标在于培养出更多在艺术领域能够有所造诣的人才。在各国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对于内部美术科目的定位及教学策略更应进行深入思考,为美术教学奠定更好的基础,才能保证学生艺术造诣的提升,让学生在专业领域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目前我国多数中职院校对美术教学的定位来看,美术教学目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美术教学对于艺术领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美术体系中我国古代积累下来的绘画风格,更是我国艺术实力的体现,所以重要性自然可见一斑。但就发展概况来看,我国多数中职院校为确保学生就业,通常都是以社会主流行业为方向来规划教学的,而对艺术科目则并不作为主要科目来看待,这对于学生艺术专业领域的发展十分不利,是教学定位的偏差。所以为确保美术教学对于我国艺术领域发展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校方与教师首先应当将美术科目与其他科目进行区分思考,以专注艺术领域发展的角度,去定位美术教学,将美术教学提到与其他科目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使这一科目的教学真正具有意义,发挥出作用。

二、规划核心课程

要确保美术教学有准确的定位,发挥出作用,教学领域、校方及教师自身对课程的重视与针对性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在开始规划前,教学领域需要先意识到当前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对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教学领域在思考艺术教学规划时,应当对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同等看待,并注重对这种思想的传达。而各大中职院校在领会精神后,应当有针对性地开设美术相关专业,并将美术课程作为核心科目贯穿于每个相关专业当中,以美术基础的奠定,促进相关领域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未来的目标无论是美术教师、平面设计人员或是动漫行业从业人员等,都能够具备相应的美术专业素养,在相关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便是准确定位、细致规划的.意义所在。也只有这样,美术教学改革的工作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

三、充实教学内容

美术是一门注重学生个人潜力体现以及个人理念表达的科目,在我国教学领域长期被陈旧教学思想所影响的情况下,美术教学的灵活性显然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要确保美术教学作用的发挥,校方与教师首先都要充分理解美术教学的精髓,美术科目是一门注重艺术理解的科目,而要确保学生艺术理解能力的提升,就要让学生的思想先解除限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针对性规划,让绘画内容与对象跳脱教材,让绘画形式不拘一格,拓展学生的眼界,才能强化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让学生的美术学习进入到新的境界。例如在素描环节中,按照陈旧的模式去思考,教师通常都会使用静物或石膏像作为参照物,而为了确保学生艺术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则应当排除这些不变化的思想,让素描环节出现一些新鲜元素,让学生的素描绘画过程更有多元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甚至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更多以写生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素描对象进行选择,对一些存在于生活中各处的细节进行描绘。例如在树荫下读书的学生,坐在路边休息的人,只要是学生能够捕捉到的片段,学生所在意的每个片段,都是其艺术理解的体现,而且素描的颜色也应当不拘一格,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为素描作品添加颜色,才是教学灵活性的体现。而且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信息化元素来改革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针对美术教学中涉及三维描述的环节,只利用二维化的描述是无法确切展现出来的。利用Blender、ArtofIllusion、K-3D等建模软件,教师可以将3D结构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3D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美术科目的作用发挥,取决于教育领域、校方以及教师对其准确的认知与定位,而其定位是否准确,取决于对其重要性的了解,在当前艺术交流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之下,美术科目更应当得到精准定位以及适时改革,才能体现出其作用,促进我国艺术领域实力的提升,为我国在国际艺术领域中奠定地位。

【参考文献】

[1]杨一波.中等职业学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朱成梁,张培.美术课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定位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3-75.

中等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学校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产生并且存在于“文化世界”中了。学校文化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各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客观反映学校生活主体追求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的成果的总和,其中,物质是载体,制度是形式,精神是内核。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层次

1.学校物质文化。

通常又被称为环境文化,它是指学校所创造或使用的、能体现出师生的自身某种价值或信仰、为人们感官所直接触及的客观存在物。它既是学校内具体文化的物质性载体,也是构建学校文化的物质基础,它以某种文字符号为载体,能够通过一定程序化的组织活动将中等职业院校精神显现于学校的各种标记物之中,如:以标志化的外化形态表达办学理念和精神的校牌、校徽、校训、校服、校歌、标志乃至吉祥物等。

2. 学校制度文化。

这是中层面的学校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态表达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由规章制度固定的体制所体现的文化和以风气、习惯、传统所体现的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由规章制度固定的体制,一般称为正式规则,如学校自己制订的章程、条例、规定、办法、公约、实施细则等制度。学校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最直接的物化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一方面构成了师生员工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制度文化是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受到各自学校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由不同的教师、學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共同孕育出来。因此,学校精神文化就构成了一所中等职业院校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是一所中等职业院校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中等职业院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内涵,是一所中等职业院校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二、中等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极度匮乏。

理想的学校文化应当包括物质环境的美化、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制度行为的规范,呈现出千帆竞渡的局面。但实际上,学校文化的建设问题往往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时被忽略,即使部分中等职业院校领导对此有所注意,其目光也往往仅停留在物质文化这个层面上。在对学校绿化、美化的问题上,他们下大力、出巨资搞建筑、购设备、扩道路、植花草、竖雕塑,但在重视这些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的时候,却忽视了隐性文化的建设。对于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有些人则认为,那是虚幻的、空洞的,检测其优劣的标准也远不如学校物质文化那样直接、明确,在嘴上说说还行,没有具体建设的必要。殊不知,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目的。

2.学校文化建设居于表面化。

学校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好的,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从当前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现状来看,有一定数量的中等职业院校仍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嘴里喊着建设学校文化,而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尤其是一些领导,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平时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不闻不问,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贴上几条标语、拉出几条横幅来应付,上报的材料更是夸大其辞、水分充足;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更是应急而设,时聚时散。

3.学校文化建设资金不足。

学校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学校文化要迅速发展,没有足够的投入是不行的。而就目前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学校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文化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其二是中等职业院校领导、教师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中等职业院校扩招以后,学校的餐饮、住宿等后勤设施严重不足,学校文化建设更是跟不上步伐。再者,学校文化的建设,只有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广大教职员工大力支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保证它的兴旺繁荣。但从目前情况看,学生活动基本上能够积极开展,但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组织引导工作做得明显不够。

三、加强中等职业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所处的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先进的学校精神作为学校内价值系统的精华,作为学校发展合目的性的一种潜在力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人们积极进取,育才成才,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学校发展遇到曲折或挫折时,它会给人们以信念的支撑,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培育和弘扬反映时代特征、适合人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精神,才能使学校永葆生机和活力。培育和弘扬学校精神是学校发展的主题,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2.明确规范学校制度文化。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中,我国需要建立适应国际竞争的现代中等职业院校制度,以保障中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建立现代中等职业院校制度,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1世纪初,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建立现代中等职业院校制度的改革目标,宁肯在其他方面做些让步或牺牲,也要着力促进新体制、新机制的形成。学校要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明确的组织使命,并能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保证组织目标和组织规划在预期的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不应只局限于制度的制订,更应关注制度的监督以及执行效果的评价。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水平。

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要抓住机遇发展学校经济;要多角度、多渠道求得经济部门和单位对学校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这种富集作用,给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增添新的活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物质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要按照环境育人的要求使学校的建筑、室内的布置、校容校貌的建设体现育意识,激励学生的求知欲,陶冶师生的情操,使园环境真正成为育苗之土、育人之地、成人之所,体现学校环境育德、益智、健体、创美、促劳的作用。

4.重视强化学校行为文化。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比较稳定、具有某中特征,并受一定价值支配的集体思想行为作风。一所学校校风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积淀和代代相传的过程,是一所学校对历史实践经验的扬弃和升华的过程。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又有相对稳定的本质内涵。校风作为一种精神氛围,一种育人环境,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优良的校风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受益无穷。所以,好的校风对完成学校的根本任务、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校风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

5.创新推动学校文化的传播。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构建信息化的学校文化是现代学校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以体现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文化建设,建立有效的网络载体,引导全体师生正确看待网络,正确利用网络,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学校文化生活。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校网站,不断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新阵地。

参考文献:

[1]杨得广,曼开利.中国当代中等职业院校生价值观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李修志,中等职业院校共青团素质拓展概论. 哈尔滨工程中等职业院校出版社,2004.

[3]王大燕, 试论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西南科中等职业院校报, 2003(6).

[4]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中等职业院校道德教育.华中师范中等职业院校出版社,2001.

[5]张德.学校文化与人才培养. 清华中等职业院校出版社,2003.

中等院校 篇4

为推动高校和中职学校的素质教育, 在专业课改中, 要大幅度加重实践、实验课教学比例,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品德修养的提升;培养中职生正确、健康、乐观的心理;多渠道加强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鼓励中职院校积极开展教育理念与人才模式的创新, 积极探索“成功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一、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培养教师创新素质

21世纪给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我们也应看到, 旧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旧的教育观念主要表现为“三型” (封闭型、重复型、记忆型) 和“三性。” (专制性、权威性、统一性) 。很明显, 它们是与现代教育的“三型” (开放型、创造型、思辩型) 和“三性” (科学性、民主性、多样性) 的理念相悖的。因此, 教师必须对习惯化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审视和反思,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观念要转变:

1. 变“教师为中心”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传统教育只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 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讲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 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 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要体现在肯定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要求: (1)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 (2)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 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将作为衡量教学的重点。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转变,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2. 变“教师权威”为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等教学管理角度看, 还是从知识体系选择、观念更新、思想信念的确立等“价值取向”角度看, 教师的权威是不容学生漠视的。而现代教育强调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 变教师权威为民主平等观, 使教师成为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 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 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3. 变单一性教学观为多样性教学观

单一性教学观过于强调统一, 以单一的标准、内容、方法去统一个性多样的学生。教学结构的单一性, 表现在课堂教学结构基本是“教师———教材———学生”的单向传递, 缺乏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信息交流。现代教育则强调以多样性教学观指导课堂教学。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旧局面, 代之以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

4. 变封闭式的教学观为开放式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观, 它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教学这个狭小的天地里, 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 造成学生自我封闭、视野狭窄、思路闭塞, 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的拓展上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 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在内容上的拓展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在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 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

5. 变旧教材观为新教材观

旧教材观是本本主义, 这种思想要抛弃;新教材观认为, 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 教材是达到目标要求的一种载体,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可以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

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品德修养的提升

首先, 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陶冶美育的功能, 努力使活动的娱乐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 将广大学生吸引到有组织的活动中,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积极的参与, 让学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和觉悟,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

第二, 促进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能仅靠课堂、实验室完成, 还要通过大量、丰富的课外教育活动, 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以及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活动才能逐步完成。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理解及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第三, 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江泽民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角度来看, 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是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加强自身社会化进程中, 不断地增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独立、自觉、乐观、豁达、有责任和有爱心等良好品格, 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第四, 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素质教育要求优秀的人才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能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学校中, 学生每年举办的社团活动展示月, 从策划、组织、外联到活动开展, 极大地丰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之广泛地接触社会,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中职生正确、健康、乐观的心理

1. 正确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 做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中职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 甚至身高、外貌等, 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 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 注重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 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条件, 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2.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中职生应摒弃过时的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 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顺应市场的需求, 先找到容身的岗位, 再通过自我学习和奋斗弥补专业不对口的差距;不求待遇先求生存。中职生应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先立足后再谋发展;不求清闲求锻炼。要学会主动出击, 自我推荐, 就业的机会自然会比别人多, 而这种主动型的人往往也善于自主创业, 是不甘于长期居于他人之下的大有作为的人。

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就业过程中, 中职生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或行为。我们应该看到, 少数人身上滋长了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 有些学生到了实习岗位后, 其社会态度问题就暴露出来。因此, 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 倡导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合本校往届毕业生工作实践的成功例子, 开展生动、有效的敬业爱岗、勇于奉献等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升华。我们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勇于实践, 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 发展多种能力。

四、健全德育管理网络体系, 促进德育管理模式创新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有道德是高素质的前提,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 中职学校应及时有效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应积极探索适应中职学生日常生活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通过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 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理解,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培养学生逐渐成长为有真正道德的人。

首先, 培育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健康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础, 对学生身体健康负责也是对家庭幸福负责。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辅导, 关注学生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困惑,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 培养学生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心理。

其次, 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一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树立责任感的先行者, 学校通过强化师德、关爱学生、规范从教行为等培养教师良好师德, 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二是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做一个文明人, 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

笫三, 培育学生“三自” (自信、自立、自强) 品质。学校通过开展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等, 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康竞争, 在竞争中磨砺学生意志, 在竞争中找回自信。

第四, 培育学生的合作品质。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对父母的爱戴与体贴、对他人的尊重与宽容。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日常管理中, 注重对团队的管理与评价, 从细微处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五, 强化学生纪律。学生从进校开始, 遵章守纪就应成为入学教育第一课的必备内容, “学规范, 知规范, 守规范”活动将伴随学生度过中职生涯。学校教育时刻警醒学生:社会必须有秩序, 集体必须有纪律, 否则, 任何人将无法生活下去;无论在何时何地, 遵守纪律则畅通无阻, 违反纪律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五、多渠道加强中职生人文素养教育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要真正实现多渠道加强人文教育, 培养人文精神, 必须从课内、课外、知识、环境、言传、身教等方面全方位地展开。我想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第一, 增设专业创新性课程。树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教学思想, 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新的课程观, 不断完善社会人文课程, 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 营造人文素养的大环境。在我们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赋予专业课程人文因素, 将干涩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知识结合起来, 赋予其更加鲜活的内容。例如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在对汽车工作原理、发动机构造的讲解过程中, 可以和现实结合起来, 阐明汽车应正确使用、注重养护、减少硬伤。虽然讲了汽车的修理技巧, 但是更应注意人本思想的传授。这样将生硬的机械教育转化为生动的更高层次的思想教育。

第三, 加强品德教育。提倡“把信心留给自己, 对自己负责;把孝心献给父母, 对家庭负责;把关心献给他人, 对集体负责;把爱心献给社会, 对社会负责;把忠心献给祖国, 对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负责。”品德教育可以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结合起来, 这是职业学校的德育特色。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思考人生的行为道德和价值坐标。

第四, 注重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 还要精通琴棋书画, 他们已经意识到, 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 它们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

中等院校 篇5

“护理技能”项目竞赛规程

一、赛项名称 护理技能(中职组)

二、竞赛目的

通过竞赛,全面考察参赛选手的临床护理基本技术操作水平及职业素养;引领中等职业学校适应行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推进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平台;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三、竞赛内容与时间

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的要求,对患者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竞赛分别设臵健康评估室、抢救室2个考评站点。在健康评估室,选手根据给出的病例对患者进行评估,列出病例所提出的问题;在抢救室,选手连续实施三项护理技术操作,主要考核检测选手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及人文职业素养。案例分析竞赛时长10分钟,技术操作竞赛时长为28分钟。

(一)竞赛路径

参赛选手首先对给出的1份临床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以书面形式写出主要问题。然后各选手按抽取的参赛号依次进入相应的抢救室,独立连续完成单人徒手无菌操作、心肺复苏及静脉输液三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

(二)竞赛内容

1.理论测试:在健康评估室独立完成案例分析,时长10分钟。

2.技术操作:在抢救室独立连续完成无菌操作、心肺复苏及静脉输液三项技术操作,时长28分钟。

3、竞赛方式

本赛项为个人赛,以团队方式报名参赛。各学校选拔2名优秀选手组成一支代表队参加全市大赛,每队选手限1名指导教师。选手首先在健康评估室独立完成临床案例分析,列出主要问题;然后按抽取的参赛号在抢救室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及医嘱要求,连续独立完成3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

4、案例分析命题

选择内科、外科及妇产科常见疾病,命制6个临床案例组建题库,抽取1个案例测试参赛选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命题要求

1.试题编写应以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落脚点,紧扣课程教学内容,参照护考大纲,充分考虑护理临床的实际情况,兼顾护理技术发展趋势。

2.试题内容应具有代表性,符合考试目的,避免仅凭常识即可回答的问题。3.试题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规范,不可遗漏解题必要条件,避免使用双重否定句。

4.试题必须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5.题目必须体现重点,内容要明确、具体,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命题原则

1.针对性原则:临床案例提供应根据竞赛的具体情况,围绕临床护理岗位要求和书面考试的特点来设计。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护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2.代表性原则:要选择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内科和外科疾病的护理问题,进行评估,并回答主要问题。

3.可行性原则:书面考试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试题的大小要适度,尽量短小精炼,要保证选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内容深浅难易要适当,保证答案的唯一性。

(五)样题

病历摘要:李梅,女,50岁,农民,患慢性肾炎十余年。半年前开始出现食欲不振,恶性呕吐,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近两日未能正常进食,昨日因频繁呕吐急诊入院。查体:T 35.8℃,P 122次/分,R 26次/分,BP 140/90mmHg;神志清楚,呼吸急促,面色晦暗,情绪低落不想回答问题。遵医嘱实施输液、吸氧等治疗。

问题一:请按轻重缓急对该患者列出主要护理问题。(计5分。至少写出3个护理问题,首优护理问题3分,另外2个护理问题各1分。护理问题应符合标准答案中的内容,否则不能得分。)

答案:1.体液不足;2.9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3.焦虑;4.活动无耐力。

问题二 :针对该患者的首优护理问题,列出主要护理措施不少于4项。(计5分,首优护理问题错误不得分。)

答案:1.首优护理问题:体液不足;2.主要护理措施:(1)遵医嘱正确静脉输液以补充血溶量。(2)观察并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量、颜色和气味。(3)及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4)准确测量和记录每日出入液量、尿比重、体重。

一、竞赛规则

1.参赛选手须为2016年度在籍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五年制高职学生报名参赛的,一至三年级(含三年级)学生可参加中职组比赛。年龄须不超过20周岁。

2.参赛选手技术操作的出场顺序以抽签决定,并由各选手对抽签结果签字确认,依次按顺序在相应赛室进行比赛。

3.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须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规则,并自觉接受裁判的监督和警示。若因突发故障原因导致竞赛中断,应提请裁判确认其原因,并视具体情况做出裁决。

4.选手竞赛开始、终止时间由赛场裁判记录在案;比赛时间到,由裁判示意选手终止操作。选手提前结束竞赛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同意后作特殊处理。

5.赛场各类工作人员必须统一佩戴由大赛执委会印制的相应证件,着装整齐,进入工作岗位。

6.各赛场除大赛组委会成员、执委会成员、专家组成员、现场裁判、赛场配备的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未经大赛执委会允许不得进入赛场。

7.现场观摩师生等进入赛场必须经过大赛执委会允许,并且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和指挥,不得影响竞赛正常进行。

二、竞赛环境 在规定赛场内,模拟医院护理工作情境,设臵:

(六)竞赛场地 1.等候区 2.技能竞赛区

(1)健康评估室:标准笔试考场(2)准备室:配备操作相关用物

(3)抢救室:操作场地宽敞、明亮;配备病单位、床旁桌椅、医学模型人等。

3.工作区

包括分数登记室、仲裁室、裁判休息室、工作人员休息室、医务室。

(七)竞赛设备

1.无菌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操作。

2.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在医学模型人上进行操作。

3.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与模拟患者沟通,在仿真手臂上进行操作。

4、技术规范

项目名称:临床护理技术(无菌操作+心肺复苏+静脉输液)完成时间:28分钟之内完成操作 考核资源

1)无菌操作:操作台、治疗盘、无菌持物钳、浸泡无菌持物钳的容器、无菌巾包、消毒液棉球缸、无菌干棉球缸、无菌持物钳及持物筒一套(干置)、无菌手套2副、清洁弯盘2个、无菌容器(内盛:治疗碗1个、弯盘1个、血管钳1个、镊子1个、纱布4块)、手消毒液、治疗车、记录纸、笔。

2).心肺复苏技术:心肺复苏模拟人、诊察床(硬板床)、治疗车、治疗盘、人工呼吸膜、纱布(用于清除口腔异物)、弯盘、抢救记录卡(单)、笔、血压计、听诊器、手电筒、脚踏垫、洗手液。

3).静脉输液技术:①治疗盘:皮肤消毒液(安尔碘)、无菌干棉签(一次性)、0.9 %氯化钠(250ml塑料瓶)、输液器(单头)、输液瓶贴。②输液执行单、输液执行记录卡、止血带、治疗巾、小垫枕、输液胶贴、弯盘、血管钳。③治疗车、洗手液、锐器盒、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④输液架。⑤剪刀。

(八)、评分方法

竞赛成绩采用百分制、分步计分。每名参赛选手总分为310分,其中,案例分析占10分;技术操作各占100分(无菌操作100分、心肺复苏100分、静脉输液100分)。

1.案例分析以理论知识评分标准给分;技术操作在同一抢救室进行,依据评分标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其余裁判给分之和的算术平均值为参赛选手技术操作得分;两项成绩之和记入选手个人成绩。

2.参赛选手的成绩当天公布评分结果。

3.参赛选手的成绩排序,依据竞赛成绩由高到低排列名次。如成绩相同,名次并列。

(九)竞赛须知(1)参赛队须知

1.所有参赛学生往返的交通费、食宿费及保险费由各代表队自理。2.所有参赛院校均由教师带队,否则不予接洽。3.各参赛队的随行人员谢绝进入比赛现场。(2)指导教师须知

1.指导教师必须是参赛选手所在学校的在职专任教师,每队选手限1名指导教师。

2.选手和指导教师的对应关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3)参赛选手须知

1.参赛女选手须着护士服、护士裤、护士帽、头花和白色护士鞋、进入赛场;男选手着白工作服、圆顶帽、白鞋。选手不得在参赛服饰上作任何标识,不得携带移动电话进入赛场,违规者取消本次比赛成绩。

2.参赛选手技术操作的出场顺序以抽签决定,并由各选手对抽签结果签字确认,依次按顺序在相应赛室进行比赛。

3.比赛前15分钟,参赛选手凭参赛证、身份证进入候赛区。赛场工作人员负责对各参赛选手的身份进行确认检查。参赛选手凭抽签号提前15分钟进入赛场,由现场工作人员组织指挥选手到指定的准备室进行赛前准备工作。各参赛选手应对比赛的物品进行检查确认。4.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须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规则,并自觉接受裁判的监督和警示。若因突发故障原因导致竞赛中断,应提请裁判确认其原因,并视具体情况做出裁决。

5.选手竞赛开始、终止时间由赛场裁判记录在案;比赛时间到,由裁判示意选手终止操作。选手提前结束竞赛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同意后作特殊处理。

(4)工作人员须知

浅谈中等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评价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隐形课题

隐性课程因为其自身的特点,以及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隐性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不断的强化中等职业学校隐性课程的探索研究是非常具有有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的。目前,国内学者对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相对集中,对隐性课程的评价的研究还较少;同时对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也大多是着眼于一般的大学本科和专科院校,对中等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评价关注甚少,这种现状造成了中等职业院校对隐性课程的评价普遍不太重视,并且相应的理论指导也不丰富。本文正是想对中等职业院校隐性课程的评价方面展开针对性的研究。立足于对隐性课程理论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针对中等职业院校隐性课程评价进行具有实际价值的理论研究,并进一步丰富中等职业院校隐性课程评价的相关理论。

现阶段,中职院校课程设置及内部教育体系与早先传统的课程设置大不相同,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板块也比较多,包括“经济生活”、“个人成长”、“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等多个分支。它不仅需要立足现实生活,需要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现实生活,还需要与学生当前生活的社会和校园环境密切联系,时时刻刻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做好铺垫。中职院校隐性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多元隐性课程互动的模式构建也需要在新课标“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理念的引导下展开,构建多元隐性课程系统化的评价考核标准,并且要走出传统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教学范围,在中职院校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指导下,多涉及社会上的事件,将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人性化教育延伸化,实现多元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最大化构建,并且制定符合实际的隐性课程评价体系标准,评价考核对构建成形的中职教师职业素质、情感交流、师生互动、师资团队力量的评价考核。

对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下述隐性课程评价途径促发来逐步完善隐性课程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形成系统化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而完成系统化、合理化的多元隐性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对中职学校隐性课程实施工作参与主体进行过程评价。即将中职学生作为平等交流的主体基础上,将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与中职学生展开的教育过程尽可能完整的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的是对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其主要阶段分为四部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及附加部分。

首先是教师在准备阶段对学生的现状做出记录,可采取问卷或者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现状,并进行初步的评估,也可以要求学生的做一些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自我评价;在隐性课程实施阶段,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和情感变化,进一步对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隐性课程教学活动结束后,进入总结阶段,需要再次观察记录学生的变化,同样可以借助问卷或者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变化;可以通过下表在以上的三个阶段进一步详尽记录和细化评价:

此表用以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不建议公开测评,设计不同主题的隐性课程计划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评价维度。

附加部分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对整个隐性课程实施过程的观察记录,真实反应学生、教师在中职学校隐性课程中的情况,为再次规划隐性课程教学做好准备,同事也可以对学生职业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对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情况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价。

通过中职学校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小论文、小总结、课题会等来客观评价不同形式隐性课程教育效果,以找寻不同中职学校多元隐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素质教育、德育及内部师资团队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

第二,将中职学校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正式纳入教师考核、行政部门考核、校园内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要求中职学校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为中职教师和学生提供强化职业技能和提升职业素养的平台。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隐性课程评价研究仍处于理论探讨和初步探索阶段,中职隐性课程评价构建及推广理论在课堂实践当中缺少应用工具和有效载体。本文通过剖析和研究,进一步明确隐性课程评价对于中职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分析中职学校隐性课程评价的改进方向,为推动我国中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研究参考。

浅谈中等职业院校的财务成本控制 篇7

一、传统的财务成本控制模式

财务成本控制是指根据一定时期内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中等职业院校传统的财务成本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

即规模较大的中等职业院校,财务收支由院校统一领导,同时根据财权适当划分、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由中等职业院校和院校二级单位或部门进行分级管理。此种模式实质上是由财务、计划部门编制预算,由各个职能部门根据部门工作上报经费预算,由财务、计划部门进行平衡和协调。该模式优点:各部门在财务收支、费用开支、财务人员选聘和解聘、教职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方面均有充分的决策权;在管理上,院校领导层不用指令性计划方式来干预二级单位的财务活动,而是以间接管理为主。该模式缺点:难以统一各个二级单位或部门的财务行为,易出现为小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院校利益的行为;易弱化中等职业院校的整体财务调控能力,不能及时发现二级单位或部门面临的风险和重大问题。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以职能部门为成本支出中心,而不管成本支出的个体,导致二级单位或部门没有节约支出的压力,从而失去管理的有效性。

(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

即财务管理决策权绝对集中于中等职业院校领导层,院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集中管理中等职业院校的所有经费,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贷款、费用开支、工资及奖金分配、财务人员任免等重大财务事项。该模式优点:便于指挥和安排统一的财务政策,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中等职业院校发挥财务调控功能,完成院校统一财务目标;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有利于统一调剂院校资金,保留合理的资金头寸,降低资金成本。该模式缺点:财务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容易挫伤二级单位或部门的积极性,抑制其灵活性和创造性;集中管理虽能降低或规避某些风险,但决策过于集中,一旦决策失误,将产生巨大损失。

二、财务成本控制的原则

为有效地管理中等职业院校资金,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成本控制模式,实现其财务管理目标,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系统控制原则。

传统的中等职业院校财务成本控制,往往只注重事业经费支出的预算与核算,对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考虑较少,缺乏对部门预算数额和具体归类的合理化核查,缺乏对院校整体的统一性考虑,导致不同部门的预算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常见的现象是,较高的人均支出,较小的班级规模,较高的教师报酬,以及较高的课堂、教学支出,但对应的是,较差的教学效果,较少的科研成果产出。因此注重预算的整体性、系统性,监督预算资金的合理运用和去向,已成为中等职业院校关注的重点。

(二)成本效益原则。

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一是衡量因成本控制而发生的成本,不应超过因缺少控制而丧失的收益,即若增加成本控制的支出少于因此带来的收益,则可考虑采取此种控制措施;二是中等职业院校支出的每一项资金,都要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制度规范原则。

成本控制从预算的计划、执行、决算、报告到分析的全过程都应制订规范,以约束成本支出行为。包括成本支出的可行性报告、成本支出的范围、涉及的主体领域、责任中心的层级。只有如此,才能使成本的支出规范化、控制制度化。

(四)激励约束原则。

中等职业院校应制订激励与约束机制,对成本责任中心与责任人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若审查出不合理的预算或超出预算的规定额度,就应该视其具体情况进行处罚;若成本责任中心与责任人制订的预算合理,且效果好、科学性强,则需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唯有奖惩并举,才会使预算达到合理的效果。

(五)全面参与原则。

在成本控制中,要贯彻全体人员参与原则,充分考虑各级管理人员的心理及行为因素,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实现集体决策与监督。这样有助于提高预算指标的可靠性,改变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促进企业预算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三、改善财务成本控制的对策

在传统零基和定额预算模式的基础上,为促进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要努力进行预算和预算的执行控制,完善控制模式。按照成本全程、全方位管理的要求,涉及到资金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维修成本、处置成本、人力成本、投资成本、借款利息、费用支出等成本范畴。为改善中等职业院校的成本控制,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预算的恰当性分析。

预算始终是中等职业院校成本支出的基础,是成本控制的标准,预算合理有助于节约资金。因此,我们应当对预算是否恰当做出评价,切实达到资金的有效运用。

(二)制订合理的成本控制标准。

中等职业院校应当对成本支出的执行部门和个人给予激励或约束,但必须建立在预算的恰当性基础上。要鼓励相关人员参与标准制订,让其切实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标准合理了,才可避免采用压力和生硬的控制强迫部门和人员执行。

(三)实行全面成本控制。

中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事项、每一个环节,均会发生成本支出,成本支出也涉及到每一个人。为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支出获得最有效的结果,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成本控制,对成本支出涉及的每一阶段和环节都要加以控制。

(四)采用多种成本控制方法。

根据成本控制方法实施的需要,中等职业院校可以对现实基础进行改革,如转换组织结构等。同时,将传统的责任成本法、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法与现代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成本企划法等方法相结合。

(五)建立外部审计模式。

随着中等职业院校的改革,成本支出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仅仅靠院校财务和审计部门已不能完全对成本支出进行控制,或控制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中等职业院校应建立外部审计,对成本支出的合法、合理、恰当与有效发表意见。

浅析中等艺术院校手风琴教学改革 篇8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 手风琴教学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门专业演奏课程。手风琴属于一种和声乐器, 其特点为快捷方便而且轻巧灵活, 但是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腕力。现今, 手风琴已经被应用到艺术中的各个领域中去。

一、手风琴的教学概述

1. 手风琴教学的意义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教学的意义就是在于培养专业的手风琴艺术人才, 教学目的为培养学生演奏的高才能、高水准, 以此培养出能够演奏高难度的专业技能人才或是高素养的音乐教师。在培养音乐人才时, 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才能, 又要培养学生多了解音乐知识, 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教育, 应在实际教育中不断地探索出更加适用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方式。

2. 手风琴教学的特点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教学的特点就是注重师范性。一般情况下, 在中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及应用手风琴演奏的基础、深入了解手风琴并积攒舞台演奏经验。但是也要因材施教, 对于手风琴极有天赋的学生也可以将其定为重点培养对象, 在施教的过程中就要严格要求其在完成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还要锻炼其实际演奏的能力提高演奏技巧, 使其积攒大量的舞台演奏经验。

3. 手风琴教学的基础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的教育都是从基础学起, 例如演奏的姿势、技巧等, 这就要求其必须有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就以基础的演奏姿势来说, 若是演奏的姿势不对那么在演奏一些高难度技巧的曲子时就会有困难。一些比较常见的错误姿势有驼背、脚跟着乐曲打拍子、把拇指上翘等, 这些都是影响乐曲质量的重要因素。演奏姿势是成功演奏的前提, 因此在中等艺术院校的教学中要养成正确的演奏姿势。而演奏技巧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练成的, 其需要不断地练习并完善。在完善演奏技巧时, 需要加强触键力度、支撑力度以及颤风箱技术等.

二、改进手风琴的教学方式

1. 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教学的方式, 可以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 不仅可以让基础较差的学生稳扎稳打的学好基础, 而且还可以让演奏技术较好的学生更加深入的练习专业技能。在中等艺术院校中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 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样就能够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 帮助学生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 熟练的掌握手风琴演奏基本技能,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演奏时扬长避短, 提高演奏效果。

2.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育方式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的教育方式,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意识。在中等艺术院校手风琴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原因, 是由于手风琴既能够独奏又能够合奏, 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 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而且还能够相互之间交流演奏技巧, 这样就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 有助于学生提高演奏技能。

3. 加强重奏、合奏课的教学力度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教育时, 应加强重奏、合奏课的教学力度。就以重奏课来说, 重奏课可以让学生在音色、节奏、重音等各个部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而且进行重奏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手风琴合奏课来说, 处于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学习, 它与重奏课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手风琴的合奏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高、中、次中、低音声部, 让学生充分了理解合奏的意义。

三、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教育时, 要加强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想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可以采用即兴伴奏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基础, 是不能够成功完成这项任务的。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练习属七和弦、小三和弦、大三和弦的连接, 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完美的运用风箱。同时,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调性以及和声的分析能力。

2. 增强学生的课外实践培养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进行手风琴教育时, 要加强对于学生的课外时间培养。加强学生的课外时间培养可以增加学生在舞台演出的实际经验, 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课外时间培养, 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于手风琴的演奏, 或是有学生自己外出到制定的地点进行演奏,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

四、结论

在中等艺术院校中实施手风琴教育时, 要依据手风琴教学的特点和意义进行施教。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要改进手风琴的教学方式, 采用因人而异、小组合作的教育方式, 而且还要加强重奏、合奏课的教学力度。这样就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能够为加强中等艺术院校手风琴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依据, 并能够为其他对此项目进行研究的人员提供有利条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巍.高师手风琴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1) .

中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思考 篇9

关键词:辅导员,师德建设,综合素质

注重中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地保障。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 需要加强对中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师德现状的深入分析, 促使相关举措的实施能够加快辅导员师德建设步伐, 全面提升中等职业院校的整体竞争水平。

一、中职院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为了促进中职院校的稳定发展,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培养, 需要这些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在自身的工作开展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 (1) 能够引导学生拥有热爱生活的态度, 保持其人格的高尚性, 并具有奉献精神。这些内容客观地体现了中职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着眼点, 需要他们在对自身职业认同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敬业态度, 以包容的心态注重与问题学生的日常交流, 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给予他们各种帮助, 使一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能够对自身的未来充满信心, 实现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2) 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 应保持彼此间的地位平等性, 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这是对中职辅导员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 不仅关系到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否在实际的应用中得到充分体现, 也有利于促进青春期学生的健康发展, 从而为他们个人价值观的树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保持良好的亲和力, 行为举止大方。结合中职辅导员从事工作的特点, 可知其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 关系着学生的心灵成长。因此, 中职辅导员需要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有效培养, 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保持良好的亲和力, 行为举止大方, 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促使学生能够在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的教育模式中不断成长。

二、加强中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相关举措

(一) 落实责任制, 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加快现代化中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际作用, 需要落实辅导员责任制, 强化其责任意识, 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 确保自身管理工作的落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 需要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学生与家长的评分机制, 结合学生与家长的反馈信息, 对中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完成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最大限度地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比如, 在年底评选优秀辅导员的过程中, 中职院校领导应深入班级对辅导员日常的管理状况进行了解, 并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 从而对不同辅导员的师德做出科学的评价, 确保优秀辅导员评选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也为未来中职辅导员整体师德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二) 相关领导应关注辅导员的实际需求, 激发其工作热情

为了提高辅导员的管理工作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职院校辅导员的实际作用, 相关领导应随时关注辅导员的实际需求, 确保他们的工作付出与个人待遇基本保持一致, 进而激发辅导员的更多工作热情, 全面提升中职院校班级的整体管理水平, 确保相关的教学工作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比如, 对于存在一些困难的中职辅导员, 中职院校领导应给予更多的关切, 尽量满足辅导员的合理诉求, 有效地调动其未来工作的积极性。

(三) 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辅导员队伍, 增强队伍的稳定性

加强中职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从根本上需要注重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及专业素质, 在科学的辅导员选拔机制指导下, 选出一定比例的高素质专兼博士生、硕士生等, 做好辅导员队伍梯队建设, 重点培养专业能力突出、责任意识良好、恪守敬业的辅导员班底, 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就业指导、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用自身的学术魅力加强对学生的正常引导。比如, 在聘请不同学历的辅导员时, 应注重对辅导员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估, 加强选聘流程的严格把控, 确保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良好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全面提升中等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需要加大对这些院校辅导员师德的重视力度, 采取科学的举措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职能作用, 为我国职业化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 中等职业院校未来发展中也应将辅导员师德培养作为自身工作部署的重要内容, 确保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瑞.职教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 2015 (5) .

[2]解丽娟.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0 (3) .

浅析中等职业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 篇10

一、剖析学生

新生入学, 收集学生基本信息, 一方面, 是方便以后注册新生学籍; 另一方面, 就是对学生做个全面了解, 来自各区各县, 通过两届新生入学, 发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贫困生居多, 因我校学费的减免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来说都能承担。

作为中等职业院校, 一般生源质量都不是很高, 通过学生平时学习表现以及期末考试, 发现了学生普遍基础差, 底子薄。学生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 学习动机不明确。

目前, 我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数以“90后”为主, 也有少部分“00后”。以“90后”接近“00后”为主的时代, 大多数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独立意识与自我表现的欲望增强。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 他们更多地倾向于个人利益, “是否对我有利”往往成了他们是否参加集体活动的标准。

二、剖析自我

随着生源的增加, 原资历深厚的班主任就出现资源不够, 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这样就出现了聘任班主任过于草率的问题, 在聘任过程中, 也没有过多考虑教师是否愿意担任班主任这一职务, 尤其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 自身就缺乏工作经验。本着对学校负责, 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应当做好班主任的选聘工作。

相应的学校应多组织班主任培训。帮助班主任们了解工作性质及工作意义, 向优秀班主任或其他院校的班主任学习、考察, 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班主任自身们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担任着学生管理工作, 工作任务繁重, 学校对班主任的支持力度应当加大。

班主任津贴应和工作量成正比, 而不是一味到底地扣罚。除物质条件外, 相应的对班主任的工作予以肯定, 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出现问题, 应及时给予指导, 帮助班主任解决问题, 而不是对班主任实行一票否决制, 大大降低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对班主任的工作要做出客观, 公正, 全面的评价, 让班主任真正意识到自我的价值, 这样班主任才能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工作, 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既然身为班主任, 我们就要保持者一颗责任心,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对学生要有爱心, 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使学生在班主任面前敢说话, 说出他们的心里话, 这样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才能有针对性地与他们谈心, 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和纪律差的学生, 更应该去关心他, 鼓励他, 帮助他, 这样他才会在心里面感激你并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你, 班级管理工作才会顺利。

最重要的一点, 也是衡量合格班主任的标准, 就是要具有奉献精神。正常工作制朝8晚5, 而班主任工作制是24小时, 电话保持开机, 时时刻刻处于待命状态, 总是担心班级学生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班级几十号人乃至百把号人, 大事小事有可能随时发生, 确实要花不少精力, 班主任工作很辛苦, 压力很大。所以, 没有奉献精神是肯定不行的。

三、剖析工作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尤为重要。新生入学后, 从初中进入中职院校是一个转折, 学校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学校管理, 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 还应在新生入学后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学习, 学习讨论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 重点学习学生违纪处分条例, 使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促使学生在校期间顺利的完成学业。除了基本的入学教育, 也得让同学们知道来这个学校干什么, 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区别。比如, 我们机械系, 不是天天语数外、物理化、史地生之类的, 而是天天机械基础、制造工艺、金属材料, 与机械打交道相关专业的, 还得下车间实训, 脏及危险都得灌输给学生, 使他们了解职业院校的特殊性, 职业性。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 一定要经常深入班级和宿舍, 找他们谈心, 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变化, 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学校生活。

班干部的工作尤为重要。俗话说: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班干部正是这种角色的最好演绎, 因此, 在开学初期要选拔一支高素质的班级领导核心。一个班级的优秀, 不能全源于班主任的工作, 班干部是班级领导核心, 所以我通过考察, 和同学们民主推荐及选票确定班干部。只有建立了一支优秀班干部团队, 在这些优秀的班干部领导下, 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班级的各项工作就得以顺利开展。

当然, 在班级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情况下, 班主任自身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言传身教, 做学生的表率。凡事要注意坚持原则, 对原则问题不能让步, 如学生做错了事, 违反了校规校纪, 该批评的就要批评; 对那些屡教不改的, 该处理的就要处理。否则, 班级管理工作难度更大。教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塑造人才的工匠, 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设计师。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就一定能够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做学生满意的优秀教师。

精心策划好每次班会课。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交往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平台, 开展好每次班会课是班会课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条件。每周的班会围绕校学生工作处及系部学管工作, 制定班会内容, 或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 班主任作引导发言, 同学们参与讨论, 积极采纳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如果有条件的班主任, 如住在校内。这样, 我们可以每天早上到班跟早操, 协助班委清点人数, 组织好, 随后跟其跑操, 维持班级在整个跑操过程中的纪律, 目的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出勤, 并能在早操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晚自习可以利饭后散步顺道溜弯到教室, 看看他们自习情况, 维持纪律, 并有效的让学生们利用晚自习时间, 充分有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晚自习毕至熄灯时间, 可以在熄灯前期, 去学生宿舍, 清点学生人数, 督促其早洗刷早休息, 不干无关之事, 注意个人财产安全及其个人与公共卫生。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 那我们就得利用每周的一次值班日, 一定要与学生亲密接触, 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热心。

浅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技能素质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处在学校教育的边缘,是容易被大众教育忽视的一个群体,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最棘手的一个群体。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针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现状在心理、道德、技能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社会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等多方面。

现在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容忽视,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这方面问题。如:因为学习成绩比较差感到学习压力大,产生自卑自贱等心理问题;因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产生相互攀比、自私自利、违规违纪等社会现象。这些问题既影响学生目前的学习成绩,又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发展方向。学生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肯定自我,保持坚定的信念;放弃自卑;增加自信;心理调整和情绪调整。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自信和勇气;包容心和理智;耐心和恒心;爱心。

二、道德素质是人们在道德认识和行为能力上的综合表现,包括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当代中职院校的学生道德素质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希望自己成才,准备献身于事业。但也有一些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反面因素的影响下,道德认知上产生了错位和某种倾斜,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

(1)道德观念逆转,淡化理想。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背景条件下,社会对学生寄予很多希望,而一些学生的道德素质却让人担忧。一些学生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地位,社会、集体利益次之;在物质和精神的辨证关系上,过分注重眼前的机会和发展,而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在利益分配与劳动奉献关系上,则强调个人所得,认为个人劳动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平衡。还有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上过于追求利益,敬业精神薄弱,理想追求比较淡化。 

(2)个人意识膨胀,日常生活习惯失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个人意识要强,希望能够尽快摆脱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监护。在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有些学生对体现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礼貌的日常规范不以为然,像随地吐痰、损坏公物、买饭不排队等不良现象经常发生。 

(3)生活追求时尚,奢侈浪费。伴随着社会利益化追求的膨胀,有些青年学生也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和高档化。而对日常生活中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的观念称为吝啬;在学习方面,不思进取,缺乏积极向上精神,甚至出现了及格就是万岁的学习观念。 

上面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中等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素质现状还比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到位;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孩子;青年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

作为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坚持用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公共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三、技能素质是通过职业实践或反复练习而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合乎法则的操作能力。中等职业院校要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或社会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在传授学生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现实社会实用性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形象的教学与训练手段,促进中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素质的养成。

(一) 夯实专业根基

(1)抓专业基础。中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学生更好适应未来职业的目标,首先要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夯实,使他们理解和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得心应手。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为在校学生奠定职业学习的基础,不应是接受职业教育的终点,而是职业教育的开始,是终生职业学习的新起点。(2)综合技能。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已不再满足求职者者只具有一技之长;因此,为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青年学生必须以一个专业为主,兼学相近的专业,扩大就业途径,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 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1.发挥学校主导功能:

(1)增加实训场地投入建设。实训场地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不足和落后等条件成为制约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个瓶颈。学校应把武装实训场地作为第一要务,同时注重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确保基本的实习开出率达到100%。一些实习可以通过校企联办、订单培训等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

(2)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中等职业院校一方面要通过选送专业教师对口参加专业脱产培训或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等方法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严把教师进出关,引进理论知识全面、专业操作能力极强的专业教师。

(3)调整课程编制。当前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受普通教育的惯性影响,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意识不强。为此,学校在加大专业课课时比例的同时,编制专门的专业实训课时,让专业理论教学进实验室,确保专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4)增强技能考核的导向作用。中等职业院校要围绕培养目标制定技能训练大纲,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细化技能考核环节,使专业技能训练常规化、规范化,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专业技能训练。

2.突出学生地位,学生要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水平:

(1)全面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是形成专业技能的根本前提。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正确进行操作训练。

(2)掌握操作要领。充分发挥个人视觉和动手能力,在听懂、看清示范的基础上,反复模仿练习。在模仿练习中不断纠正操作误差,逐步掌握操作要领。

(3)合理分配操作练习时间。在进行操作训练时要做到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开始练习阶段,训练次数要高,但时间不要太长,以后逐渐减少训练次数,同时延长每次训练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84.

[2] 林崇德. 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0-70.

[3] 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75.

[4] 曹长德. 当代班级管理引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4-52.

中等院校 篇12

笔者作为职业院校的从业者, 认为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行为很不规范。

脱口而出的脏话, 随手而丢垃圾;一言不和就大出打手, 私自外出上网游戏者层出不穷, 私下抽烟、喝酒、赌博的大有人在, 课堂上不认真听课, 睡觉, 玩手机, 对于老师的管教麻木, 辱骂师长的事情时有发生。抢劫、结派打架, 收保护费等等违反社会治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2、厌学率增高。

初中未毕业就能打工、赚大钱诱惑着学生、家长, 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通常他们来学校不到半年就渐渐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 逃课现象很严重, 屡教不改。对此, 很多老师束手无策。进而, 很多的学生最后厌学进而辍学, 使失学率居高不下。

3、人生观、价值观模糊, 目标不明, 盲目崇拜、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日趋膨胀。

现在的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自以为是, 一切都以自己说了算, 不顾他人感受, 在自习课、就寝期间大声吵闹;做事不顾后果, 意气用事的现象突出。

4、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传统美德流失, 金钱主义充斥头脑。

学生的诚信意识正在失落, 讲哥们义气, 做了错事互相包庇隐瞒, 考试作弊不觉脸红的学生增多, 拾金不昧的学生在减少;帮父母做家务只是为了换取零花钱, 不顾家庭条件比吃讲穿, 零花钱少了就以辍学相威胁的情况常有耳闻。

5、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日益疏远冷漠, 学生、家长抵触情绪日增。

学生愿意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心声的学生几乎没有, 上课时故意与教师顶撞作对的事例越来越多。更有甚者挑拨学校、教师与家长关系, 鼓动家长到校闹事。

二、职业院校道德现状的成因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出现以上的现象,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前, 父母在教育子女方法上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有些父母为了孩子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一切家务劳动全部都承包代劳, 只要孩子能够发奋努力, 考出好的学习成绩, 对孩子就有求必应。但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却忽视了品德的培养。另一种是“打骂”型。还有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一定要子女在每次考试中都考好成绩, 期望他们将来能考重点大学, 可是一旦发现孩子成绩出现下滑, 轻则痛骂一顿, 重则痛打一顿。殊不知, 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更有甚者离家出走, 与社会流浪人员同流合污, 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的漠视

学校教育培养的目标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育是教书, 更是育人,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品德则为各才能之首。然而,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 对于德育教育的漠视则是相当普遍, 大多数院校只重视学习, 对于德育则很少重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正视困难, 解决问题, 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上述原因, 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学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适应他们的成长特点和规律, 构建家庭、学校一体的中学生德育教育网络, 优化其成长环境, 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教育对策分析

针对此种情况, 我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1、从家庭入手:转变观念、爱心对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孩子的父母以及共同生活的长辈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 让其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

2、从学校入手:加强教育、言行结合转变德育观念, 健全德育措施

(1) 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 学校的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更加规范且时间更久, 更长,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 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 及时转变观念, 加强管理, 健全德育教育的措施。

(2) 强化德育队伍, 创造实践环境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班主任, 班主任要热爱所有的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和学生建立和谐稳定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学校要把班主任是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作为衡量班主任工作是否称职的标准, 并指导他们正确地运用表扬、鼓励、奖励机制, 千方百计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发扬我国优良传统, 树立他们科学的人生观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有着灿烂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积累了无数优良的民族传统, 作为中华民族的接班人, 必须要批判的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在课堂教学中各学科要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 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

总之, 职业院校道德现状的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学生是我们的未来,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 努力提高他们道德素质, 使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现状;形成此种现象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教育对策。

上一篇: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研究下一篇:动物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