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城市

2024-09-14

中等城市(共11篇)

中等城市 篇1

摘要:通过讲述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史, 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几个方面, 归纳了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 同时探讨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途径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空间拥挤, 交通堵塞, 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增强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环境成为了我国城市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我国的大城市已经逐步认识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 开始考虑通过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以缓解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建成了地铁, 并且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 使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 和大城市相比, 我国数量众多的中等城市对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经济技术条件是成为制约大多数中等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主要原因, 但是不等于中等城市就可以不考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以及地下空间规划的问题。

1 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史

1.1 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是指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地下空间被认为是与宇宙、海洋并列, 为人类最后留下的新的开拓领域。作为一种公认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2 地下空间的发展史

地下空间的发展, 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天然岩洞是早期人类作为住所的普遍形式。在原始社会晚期, 穴居成为民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利用黄土窑洞一直沿袭到近代。

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发展, 始自陵墓。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兵马俑坑最为典型。古代统治阶级厚葬成风, 到了明十三陵, 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宫。在隋唐两代, 为了生产和民生, 开采铜矿、修建了竖井、斜井等。古代战争中利用地道偷袭敌方。在近代, 抗日战争中的地道战以及60年代~70年代的大量人防工程等。

以上表明, 我国利用地下空间历史悠久,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municipal architecture, imagery, transition, affinity, stateliness

从近代开始, 国外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更为重视。19世纪20年代, 蒸汽机的出现以及铁路和炼钢的发展, 促进了隧道、地下工程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 逐步总结出各种类型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基本原理, 在土木工程系统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工程领域。

2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2.1 地下室

地下室可以有效地控制城市地面建筑密度, 将市中心街区和特定街区建筑物的地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 其用途主要有餐饮、购物、停车场、仓储等。

2.2 地下停车场

停车难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突出的矛盾。解决停车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修建地下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突出的优点是容量大、用地少、布局合理等, 特别是结合地铁站修建的地下停车场有助于换乘地铁到达城市中心区, 减轻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

2.3 地下街

地下街是由地下步行街、店铺、停车场等组合起来的综合性的地下工程, 一般与地铁车站连通。地下街有利于提高交通机能优先的原则, 特别是满足步行人员的安全、舒适的要求。

2.4 地下铁路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修建地下铁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乘车困难最佳的方法。地铁运量大、快速安全,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交通效率, 并且不直接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2.5 复合型地下市政设施

在城市特定地区和再开发区, 通常对地下市政设施进行复合型的一体化开发。比如结合地上高层建筑, 在地下实施高速公路、公共停车场、供水泵站等设施的一体化的联合建设。

3 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

3.1 基本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遵循“人在地上, 物在地下”“人的长时间活动在地上, 短时间活动在地下”“人在地上, 车在地下”等, 最终目的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3.2 适应性原则

根据不同情况的地下空间特征, 应尽可能地将适宜发展的城市引入地下, 而不能盲目地将所有城市都引入地下。地下空间的范围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 原来不适应的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变成适应的, 地下空间的内部环境与地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差别不断缩小证明了这一点。

3.3 对应性原则

城市地下空间是对地面空间的补充, 满足了对某种城市功能的需求, 在不扩大或少扩大城市用地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拓展城市空间容量, 加强城市中心地区的聚集作用。

3.4 协调原则

充分发挥地下空间资源潜力, 完善城市功能, 改善城市环境, 保护传统风貌, 实现地面、地上、地下三维空间的协调发展。旧城区的改造实行立体化再开发, 新城区的建设从规划阶段起就要实行立体化开发, 然后分期、分层实施。

4 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4.1 资金筹措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等城市的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不很富裕,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因此中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当根据所在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情况和城市的经济实力,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积极、合理、有效、稳步地发展, 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类原则, 并明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 对于公共设施给以无偿使用, 对于以经营赢利为目的的实行有偿使用, 政府可以收取地下空间使用权出让金, 既得到经济利益, 又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程度。

4.2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重点内容

1) 地下过街道。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的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和人流同时存在, 使得到了交叉口的交通非常复杂, 尤其是在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区, 人流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负荷。因此, 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建造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可以重新组织城市交通, 实现人车分流, 减少交通压力。2) 地下商业设施。随着城市地面空间日趋紧缺, 地下空间将成为商业服务设施的第二理想空间。地下商业设施包括地下商业街、地下商场等。地下商业设施应与地面建设协调, 统一建设开发。地下商业设施在开发的规模上和功能上应与地面大致呼应。3) 地下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是中等城市开发地下交通设施空间的主要形式, 其类型可细分为社会地下停车库和地面建筑配件的地下停车库等。大力开发地下静态交通空间, 已成为解决城市综合症的手段之一。

5 结语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21世纪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等城市也不例外, 从目前我国中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分析, 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已经具备了适度开发地下空间的条件和实力, 这就是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的基础。中等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能否成功, 关键是要研究适合中等城市特点的方法和途径, 因地制宜, 有效的与中等城市的经济以及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才能使中等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朝着良好的前景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永保.合理适度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3 (1) :72-74.

[2]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陈立道, 朱雪岩.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5]刘影, 姚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矛盾的重要指向[J].山西建筑, 2007, 33 (1) :19-20.

中等城市 篇2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落实年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抓手和依据,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近几年来,中央修订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制度,省、周口市和我市纪委结合实际,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着力编织惩防结合的制度之笼。为充分发挥制度反腐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作用,强化制度执行力,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周口市纪委将2016年确定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落实年,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现根据项城市纪委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省纪委九届六次全会、周口市纪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努力营造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行为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六个项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项城中专制度落实年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总支书记马玉红同志任组长,党总支副书记、校长高必兴同志,党总支纪检委员、副校长潘志刚同志、党总支组织委员、副校长王云昭同志任副组长,副校长张锦军、付高木、陈新峰、办公室主任张化平同志、学校档案室、秘书科负责人邹敏、赵献伟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秘书科,潘志刚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牵头协调实施此项工作。办公室要按照项城市的实施方案立即制定落实的实施细则(办法、措施)。并将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和实施细则(办法、措施),按要求及时报市制度落实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备案。

三、工作目标

抓实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学习、宣传、执行、考核落实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执行监督和问责机制,增强我校党员干部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障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一是提高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学制度、用制度、落实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制度,提高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二是增强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执行制度意识。认真查找制度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有制度不学、学制度不用、用制度不实等问题,着力增强执行制度意识。三是健全完善制度落实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各项法规制度,规范制度落实的操作程序,形成规范透明、程序简化、高效快捷的制度落实长效机制。

四、对象范围

学校领导班子、学校各科室、各专业部。

五、落实重点

(一)“两个责任”类 进一步抓牢主体责任,把落实主体责任作为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强化日常管理监督,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使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切实做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管好班子,管好中层,带好队伍,层层抓落实,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

1、《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试行)》(项发„2014‟18号)

2、《周口市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十项措施》(周办„2015‟24号)

3、《周口市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对单位中层干部监督办法(试行)》(周纪发„2015‟13号)

(二)责任追究类

以问责为重要抓手,推动各部门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履职尽责,切实解决“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及党风廉政建设“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现象。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坚决让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行为受到严肃责任追究。

1、《周口市党员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问责清单》(周办„2015‟21号)

2、《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周办„2015‟28号)

(三)执纪审查类

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是极极少数。切实把纪律挺在前面,实现惩处极少数、教育大多数的政治、法纪和社会效果。

1、《中共周口市纪委关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抓早抓小加强纪律建设的实施意见》(周纪发„2015‟11号)

2、《周口市党风廉政建设“一案双查”实施办法(试行)》(周纪办发„2015‟25号)

3、《项城市纪检监察机关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谈话和函询的实施细则(试行)》(项纪文„2015‟25号)

(四)教育警示类

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立足预防为主,变事后问责为事前劝戒,变被动查处为主动防范,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强正面典型示范引导,教育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向善向上。加大违纪违法案例警示教育力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纪律和规矩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使党员干部知敬畏、明底线。

1、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3、周口市党员干部八条禁令

4、《周口市党员干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制度》(周纪发„2015‟17号)

5、《周口市廉政风险预警和处置暂行办法》(周纪发„2015‟20号)

(五)权力规范类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促使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按法办事、严守规则和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虚心听取群众反映和意见。自觉做到用权为民,心存敬畏;阳光用权,接受监督;廉洁用权,心有戒尺;公正用权,不可任性。

1.《关于严肃县级以上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规定实施细则》(周发„2015‟12号)

(六)队伍建设类

聚焦中心任务,创新工作方式,改变工作作风,加强监督检查,夯实基础工作。协助党委(党组)把好选人用人廉洁关,把德才兼备、敢于担当的干部选拔进纪委(纪检组)。发挥干部监督职能作用,对执纪违纪、以案谋私的乱作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不作为、不善为的,要批评教育、组织调整,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给予纪律处分,以更高的标准、铁的纪律,打造一支忠诚于党、让人民放心的纪检监察队伍。

六、方法步骤

我校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落实年从2016年1月10日开始,至12月31日结束,分动员部署、学习对照、整改落实、总结迎检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1月10日—3月30日)

成立制度落实年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单位内网、宣传专栏、黑板报等平台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进行广泛宣传和落实动员。将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和有关实施方案报送市领导小组。

(二)学习对照(4月1日—4月30日)

1.知晓制度。开展制度学习月活动,把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汇编成册,发放到每个班子成员和各科室,做到人手一册,组织好周一下午集中学习,督促抓好个人自学;要组织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活动,使制度刻印于心,形成党员干部学制度、知制度、建制度、用制度的良好氛围。

2.开展自查。查摆制度落实的实际成效,查制度实施前后违纪问题和违纪人员数量的变化情况,查单位和部门风气是否好转,崇廉尚廉氛围是否形成。

3.找准问题。认真查摆本单位制度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查制度清单是否建立、制度是否缺项、认识是否到位。

4.制定方案。围绕制度落实制定本单位实施细则(办法和措施),明确推进制度落实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完成时限等内容,健全完善制度落实的责任机制、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5月1前,将制定的制度落实实施细则(办法和措施),以红头文件的形式随4月份工作报告一起报送市领导小组。

(三)落实整改(5月1日—11月30日)

1.制定整改方案。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建立整改台账,广泛征求意见,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精心研究制定详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2.确立整改目标。有明确的整改方向,有具体的整改事项,有严格的整改时限,有切实的整改措施。

3.公开整改结果。整改方案制定后,要在单位进行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四)总结迎检(12月1日—12月31日)

1.检查督导。由学校党总支责任人带队,对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部门宣传、学习情况;指导制度的贯彻落实,发现存在问题;收集各部门贯彻落实中的意见,提出修订完善的建议等。

2.总结迎检。2016年底,对制度落实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准备各种档案材料,准备迎接市领导小组的考核。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主体责任。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落实坚持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由学校党总支具体负责落实。党总支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各司其职,纪检组加强监督,搞好组织协调。

(二)突出落实重点。要以执行“六大纪律”为核心、以落实两个责任为抓手、以中层和基层为重点,突出规范、制约、监督权力运行的重点制度、抓早抓小加强纪律建设等制度的落实,找准本单位反腐倡廉制度落实薄弱环节,切实筑牢制度之笼,确保制度运行规范、执行到位。

(三)加强督促检查。将健全完善制度、落实有成效、推动工作开展作为检验制度落实年成效的重要标准,把日常督导推进和重要节点检查相结合,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指导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切忌搞形式、走过场。在制度督导与落实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对策,形成新机制。

中等城市 篇3

【关键词】创新 团队 CAS理论 协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人的第一属性是社会性,社交网络具有越来越丰富的手段和工具,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社交网络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上,满足人的交流需求,甚至替代了传统社交方式,使得“非接触型”的社交方式日渐呈现出主导甚至碾压的趋势。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手机的使用情况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广大社会的关注。目前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性的调查中[1,2],大多数研究都是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切入,对大城市的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解决措施[3,4]。本文对中等城市高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探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四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累计发放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09份,回收率为90.8%。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拥有情况、手机使用方式,继而调查了手机在上课、聚会等活动时的使用情况,最后调查了使用手机后对生活作息时间的影响。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2.1 手机拥有情况

智能机占有市场绝大多数份额,价格也是大幅度下调,人们已跨入了智能手机的时代。根据调查结果,高校学生对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为99.04%,对其他手机的拥有率为0.06%。在手机使用中,52%的学生认为大多数时间需要手机在身边,22%的学生认为少数时间手机需要在身边,23%的学生认为手机随时随地需要在身边,而仅有3%的学生认为手机可以不在身边,平时生活可以不需要手机。带手机的原因,68.6%的同学认为需要接电话、接短信和接受网上好友等通知,26.4%的同学认为需要玩游戏上网等消遣,有5%的同学手机在身边仅仅是为了看时间。可见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不但完成了全面普及,并且需要放在身边并作为社交工具来使用的。

2.2手机使用情况

调查中发现,手机作为沟通联系交往的媒介,是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依赖。例如,与朋友的交流中,使用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沟通的多达51%,短信、电话占30%,也就是说高达81%的交流、沟通、对话是通过手机完成的,面对面交流的只占19%,不足统计人群的两成。认识新朋友的方式中,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方式认识的达37%,团体活动、朋友介绍分别为30%、33%,可见手机在联系与交友方面占据重要地位,社交软件的快捷、新鲜的特点让高校学生交友与联系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

在日常行为中,同学聚会时高达73%的人会选择低头玩手机,即使面对面也依然在用手机进行交流,即“近在眼前”等同于“远在天边”,造成“人世间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低头看手机”的现象。而在走路、吃饭时,也依然有近一半的人会选择发微信、看视频、看小说等等。

高校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课堂学习,在这一环节中,只有不足40%的学生坚持认真听讲,46%的同学是由着性子或兴趣,还有近18%的人基本不听讲,而是选择玩手机或睡觉。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大班教学,由于人数多而变得较难掌控学生的行为。可以看到,接近一半的同学对讲课内容是保持距离的观望态度,这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的要求。

2.3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时间的影响

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很多人感觉时间不够用了。这里包括工作学习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和与人们交往的时间。我们调查了手机花费人们时间的方式,和具体每天花费多少时间使用手机和用手机做了什么,拥有智能手机对人们生活作息方面的改变。

调查显示48%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35%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20-40分钟之间,17%的同学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在40分钟以上,这说明多数本科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为零散时间,例如下课时间、午休时间、饭后时间等。而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多数在一小时以上,说明本科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较多。使用较频繁,对手机的关注度也很高。经调查有26%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在使用手机时能够把握住时间,其余同学则觉得当自己拿起手机那一刻起就会被手机的内容所吸引,除非自己感到疲倦否则很难下决心放下手机。

三、结论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时间均被碎片化,许多学生在看书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刷微博、微信、QQ等,進而导致大学生集中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下降,进而产生交流的负面心理。一方面,学生应提高自控能力、多开展接触型社交,另一方面,老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来吸引、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引导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网络社交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仅仅是一部分,语气、情感、态度、肢体语言等占据更主要的地位。作为传统接触型社交的补充,网络社交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应该合理的使用而不是拒绝社交网络技术与工具,这将为高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潘婷婷,苏菲.在杭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16,31(1):36-40

[2]付桂芳,李歆瑶,徐柱焜,韦宪军.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5-66,68

[3]王心亮.手机依赖性的具体表现与解除依赖对策分析——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J].亚太教育,2016,(2):219

[4]薛宪方,王洋凯,高宁,韩亚群,任灵洁.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1):90-94

中等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策略 篇4

1 中等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问题

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一般在20~50万, 城市建成区面积多在30~70km2。该类城市居民出行距离较短, 慢行交通主导特征突出。在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理念下, 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提升慢行品质、引导低碳交通系统构建的重要举措, 受到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中等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面临几方面问题。

1) 公共自行车建设、维护成本较高, 运营调度较为复杂, 财政压力大。

公共自行车项目包括前期建设和运营维护管理两部分费用。从其他城市的建设状况来看 (见表1) , 公共自行车初期建设费用将达到7 000元/辆, 运行管理费用达到1 500元/辆 (含调度、人员办公、设备及车辆维护等) , 计算折旧因素后每辆车的运行成本将达到3 000元/辆·年, 按照车辆日均使用5次的周转率计算, 每次公共自行车出行成本将达到1.6元/次。从当前的发展定位看, 公共自行车尚未纳入公共交通系统, 公共自行车收益来源途径单一, 仅仅依托广告收入、市民租车付费收入难以维持日常运行, 对于经济实力一般的中等城市而言公共自行车将成为财政一个负担。

2) 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中游客、暂住人口比例较高, 中等城市的客流支撑不足。从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现场调查看,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使用者游客占24%, 暂住 (含流动) 人口达到22%, 本地居民占54%;昆山市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中, 游客占12%, 暂住 (含流动) 人口达到46%, 本地居民占42%。统计结果来看, 外地游客、暂住人口 (含流动人口) 是公共自行车客流来源的重要构成。中等城市中一般游客、暂住人口规模不高, 公共自行车的客流支撑往往不足, 稳定的客流对公共自行车初期发展至关重要。

3) 出行方向相对单一、集中, 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管理难度较高。从城市用地布局来看, 中等城市多采用“摊大饼”的空间拓展模式, 城市建设围绕老城核心逐步向外围拓展。从设施布局来看, 城市中心区兼具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办公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等多重功能, 居民出行呈明显的向心交通态势。高峰时段单向交通比例过高, 公共自行车的周转效率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公共自行车的调度、运营管理的工作量大, 往往会出现居民租车不便、公共自行车运营成本增高的状况。

4) 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缺乏, “B+R”模式出行需求较低。中等城市的公交体系以常规普通公交服务为主, 公交出行的客流也多以公交站点周边500m范围内的居住、工作人群为主, 居民到达公交车站的出行方式采用步行者几乎达到100%。根据统计, 中等城市的公交出行距离多在3.2~4.5km, 超过5km以上的客流所占比例较低, 公交客流中老年人、儿童居多, 在公共交通缺乏高品质服务的前提下, “B+R”的出行模式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5) 私有自行车、电动车保有量大, 公共自行车的普及推广难度较大。由于城市总体规模不大, 主要设施集中于城市中心, 市民的交通出行以短距离出行为主,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出行优势十分突出, 成为市民通勤的主要出行方式。与私有自行车相比, 公共自行车在停放、维修、防盗等方面优势突出, 但由于覆盖率的差异, 从出行舒适度、出行的便捷性方面, 公共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 泰州市中等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策略

2.1 城市简介

泰州市地处江苏北沿江城市带的中部区域, 城市地形为典型的平原特色, 地势低平, 市区内河道滨水资源丰富、生态优势突出, 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慢行系统的构建提供天然的环境支持。城市 (不含高港) 建成区面积约56km2, 人口为46万人, 城市空间以老城为核心, 逐步向外围蔓延。从2011年居民出行调查统计结果来见表2, 泰州市居民出行距离为2.65km, 其中慢行出行比例高达74%, 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58.4 (90%为电动自行车) 。

泰州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生态与旅游名城, 绿色生态的环境、低碳的交通模式已成为泰州市最具城市名片与魅力源泉。随着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 小汽车尾气污染对城市环境影响日益加剧, 构建慢行、公交主导的绿色交通模式, 已成为城市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 泰州市决定推进公共自行车发展建设, 提升慢行交通品质, 引导交通出行结构的优化。

2.2 泰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定位

公共自行车是泰州市提升慢行交通品质、丰富慢行交通服务、延伸公共交通覆盖的重要手段, 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特色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 支撑泰州市“生态名城”创建。由于泰州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较高 (人均保有辆0.76辆) , 公共自行车取代电动力通勤出行效果不明显, 因此泰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定位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补充;服务市民短距离的弹性出行及休闲、健身的工具;服务外地游客体验城市风情、串联各个景点的旅游交通工具;延伸重要公交枢纽服务范围的重要举措。

2.3 泰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策略

泰州市城市生态、自然资源丰富, 慢行交通出行环境优越, 自行车出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 公共自行车的引入有利于丰富公共交通服务, 提升慢行竞争优势。

1) 明确“公共自行车”的绿色公共交通属性, 给予相应的资金、政策扶持。绿色公共交通方式包含轨道、BRT、有轨电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近年来泰州市不断重视公共交通发展, 公交车辆拥有水平快速上升、公交线路不断加密。从实施效果看, 由于城市规模小、路网密度低, 特别是老城区道路条件差等因素制约, 公交出行比例长期处于低位。公共自行车的引入, 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性, 服务站点可深入居民小区, 且受道路网条件制约小, 可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公共交通服务, 并为公交枢纽的客流提供便捷服务, 有利于改善交通环境, 达到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因此, 公共自行车应纳入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 纳入公共交通建设资金, 在建设方面给与相应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制定上要根据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定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如公共自行车路权分配、租赁费用的制定、运营企业投资税收优惠等。

2) 明确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对象, 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与布局。我国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见表3, 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三类出行需求:市民的日常短距离出行、与公交站点的接驳换乘出行、游客或市民的休闲体验出行。与大城市相比, 中等城市的出行距离短、私有自行车保有量大的特点, 导致公共自行车在日常短距离出行、“B+R”出行中竞争优势不高, 因此中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出行应以服务游客或市民的休闲体验出行为主、兼顾重要公交枢纽的接驳换乘, 因此公共自行车发展规模应适度, 且布局应集中核心区域。

3) 注重于景区、绿道系统的融合, 打造彰显城市形象的特色品牌。绿道是串联城市绿地、公园、滨水、历史街区等特色空间慢行专用路, 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特色、满足市民休闲、体验需求的重要载体。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应结合绿道驿站系统的建设, 为游客、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慢行交通服务, 提升城市景区的体验性与旅游品质。在传统租赁网点租还车业务的基础上, 拓展广告 (租赁卡广告、车身广告和站台广告) 、零售等其他业务, 完善配套设施, 带动公共自行车周边产业联动开发, 提高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商业价值, 增加收入。

4) 结合BRT公交系统建设, 在重要枢纽站周边推行“B+R”出行方式。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快速拓展, 泰州市规划在主要客流走廊上, 引入快速的中运量公交系统, 整体提升公交服务品质, 加强城区与周边姜堰区、高港区之间的快速联系。加强市民与BRT公交站点联系的便捷度, 在现有的公共交通的基础上, 注重公交枢纽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整合, 推行“B+R”换乘模式, 完善各换乘节点的设施配置和运营环境, 充分运用公共自行车系统解决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升中运量公交的覆盖范围。

3 结束语

应对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城市污染等问题, 我国很多城市兴起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热潮, 多个特大城市通过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取得良好交通效果与社会反响。但公共自行车系统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 中等城市在发展公共自行车历程中, 应根据自身独特的需求对公共自行车进行合理定位, 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并注重运营管理、配套服务建设, 以保障公共自行车系统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博.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应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2]潘昭宇.李先, 陈燕凌, 等.北京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J].城市交通, 2010 (1) :53-59.

[3]王海英.城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改善动态[J].交通运输工程, 2008 (6) :54-56.

[4]龚迪嘉, 朱忠东.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机制[J].城市交通, 2008 (11) :27-29.

[5]李康.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比较研究[J].现代城市, 2012 (7) :34-37.

[6]王勇强, 宋国军.中小城市的自行车交通探讨[J].城市道路与防洪, 2007 (11) :47-50.

[7]侯兆收.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2, 14 (2) :81-83.

[8]王秋平, 雒妮.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换乘停车设施的选址[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3, 15 (6) :14-17.

[9]王丽莉, 宇泉锟, 黄彬.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现状及其优化[J].城市交通, 2010 (5) :39-41.

中等城市 篇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以及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 心等英语利好因素的推动之下,我国英语培训产业发展迅速。据专家预测,我国英语培训市场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当前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 大约是150亿元,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达到了50000家。到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但是,在全国英语培训市场巨大而 且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由于中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在20万到50万之间)人口相对大城市少,就业竞争压力相对来说小,外语培训市场 机构数目少,行业集中度不高,且竞争日益激烈。一些规模大、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设备精良的培训学校逐渐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而那些家庭小作坊式的培训机构 因缺乏诚信,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开始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不断被淘汰出局,英语培训市场开始转向“精品”时代。

一、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特点

(一)办学主体多元化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中小培训机构多。英语培训市场的主力军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培训机构。他们在培训理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管理机制上采用 市场化运作,因而潜力大,发展快。如有青少年宫或总工会与个人合办的少儿英语培训班,有民办的外语学校,还有一些英语老师业余办的英语培训班。具有强大的 专业支持和品牌优势的高校资本办的专业英语培训班也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如高等学校外语系办的四六级英语培训班等。大城市独有的独资和中外合资的培训机构 在中等城市基本缺失。

(二)办学内容的多层次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的办学内容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有幼儿英语、中学生英语,大学生英语三四六级,职称英语,商务英语等各种层次,内容不一。中等城 市大多英语培训机构开展的都是以低端的青少年为对象的初级培训项目,但面对高学历的托福、雅思、GRE的高端培训项目少,甚至缺乏,因此英语培训市场发展 不够成熟。

(三)学生市场较稳定

儿童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段是6~12岁,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习外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和家长对英语的重视与日俱增成为各地少儿外语培训机构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青少年培训市场不光有以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为主体的启蒙英语教育需求,有普通小学生的大众性英语基础培训需求,有以升学考试为目的中学生的各项应试技能培训需求,还有在校大中专学生及大学生群体的四六级英语培训需求。目前青少年英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的大型少儿培训机构不多,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四)竞争日趋激烈

目前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些主要培训项目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整个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进入有序稳定的发展时期,竞争将日益剧烈,价格和培训服务质量成为保持市场份额最主要的手段。

二、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准入低

中等城市的英语培训市场有本土的大学机构,有社会力量办学;有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外语学校,也有很多作坊式的英语培训机构。这表明,各类培训机构、培 训班还没有较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英语培训市场准入的门槛还相当低。甚至还有不正规的甚至是非法的培训机构进入,鱼目混珠,造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二)市场的监管不力

目前的培训机构仅仅依靠自身的经营理念来进行培训的教学管理。整个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只是在机构的成立审批方面发挥作用,而对成立之 后的培训管理则是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工商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也只限于财务和税收方面,这样就形成了英语培训市场的监管盲区。在外部缺乏监管的 情况下,很多英语培训机构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

(三)培训效果的良莠不齐

师资是决定培训效果的主要原因。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老师和在校大学生。由于兼职老师与学校利益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老师仅仅抱着 赚外快的心态在校任课,教学难以全身心的投入。而在校大学生没有经过正规的教学训练,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和评估。学校请的外教也是 没有任教资格的外国人凑数,由于对中国学员的需求状况和思考模式不了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些培训机构急功近利的心态严重,目的是为了迅速地赢利,这样容易造成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现象,结果得不偿失。不正规、缺乏诚信的培训机构 在学员正式学习时,采取随意更换教师或减少课时来降低成本,这样,消费者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和目的,还白白损失了金钱,浪费了时间。

三、解决策略

鉴于目前在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良好的行业自律,树立地方品牌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加强外部监管是解决问题的有力保障。

(一)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培训机构的市场进入资格,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考察,从而全面提升英语培训机构总体的办学水平,从组织和硬件上保证培训机构办学的质量。

(二)良好的行业自律,培养地方英语培训品牌是地方英语培训机构生存发展的方向

品牌是质量的保证,它能够帮助培训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为培训品牌培养出大批忠实客户。由于国内外知名英语培训大机构的品牌刚刚处于加盟时期,有50万 以上的非农业人口的大城市是它们的首选,尚未计划进入市场偏小的中等城市。(如新东方要在未来3~5年内进入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而洋话连篇也在全国 十几个大城市开了30多所加盟学校。)因此,在国内外大品牌尚未进入中等城市的情况下,培养发展地方培训品牌很有必要,中小培训机构仍有竞争优势。加之 地方有几家零散的质量良莠不齐的英语培训机构,树立英语培训的地方品牌显得十分重要。

发展地方品牌,首先,英语培训机构必须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开设各类课程。无固定的时间 表,根据报名的情况可随时开班,灵活性较大。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水平、需要开设和制定教学任务,根据学习者日后工作所需的专业英语进行重点培训。其次,发展地方品牌,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英语培训机构通过锁定目标人群在主打课程、培训期限、价格以及服务等方面办出自己鲜明的特 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许多培训学校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也是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如新东方,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学校创立之初就定下了它的校训是 “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并把这种激励的人生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特色办学往往是民办外语学校生存的法宝,如新东方凭借 对应试能力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不仅在托福考试培训上独领风骚,更将这种能力延伸到更多的领域,雅思,职称英语,甚至计算机类的各种考试。

再次,要发展地方品牌,质量必须有保证提高服务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是培训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培训质量应注重师资质量,师资的质量是外语培训业的生命 线,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培训机构的经济利益和声誉。培训机构还应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专业的管理人才等其他过硬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最后,发展地方品牌,专兼职的教师队伍要合理搭配。许多培训学校为节约成本,绝大多数聘请兼职老师和大学生,而专职老师只占了一小部分甚至没有,这种搭 配方式是不合理的。专职教师和培训学校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因此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校建设中去。而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 学科研中去,能够制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兼职老师的身份决定了自身的流动性比较大,与培训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部分兼职老师对教学并没有完全投 入,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为避免上述问题,培训学校是要建立起一支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可以给培训学校 带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有利于外语培训学校适应市场的需求。但培训学校对兼职教师要有所约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或直接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把他们 培训的结果和收入挂钩,来调动兼职老师的积极性。一些国内外大型外语培训机构迟早会进入中等城市,给行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学习理念。本地的各类培 训学校要抓住机遇,尽早应对需求变化作出相应对策和措施,要做大做强。

(三)有力的外部监管是保障中等城市外语培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条件

英语培训机构缺乏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的组织和制度。因此,很多英语培训机构在外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做到良好的自律。为实现英语培训产 业化,政府必须加强监管,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培训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对英语培训产业的监管地位、监管责 任和监管方法。其次,发挥行业协会能够相对全面真实掌握监管对象相关信息的优势,完善英语培训行业的自律监管制度,通过监管纠正市场缺陷,保证有效竞争。最后,监管组织应该采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各培训机构的教师资格、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复查并及时公布,对那些有严重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培训质量低劣的培训 机构采取取消培训资格或限期整改等方法,促进培训机构内部管理和服务制度的完善,确保消费者的权益。

(四)品牌的连锁加盟是中等城市英语培训市场的趋势

虽然当前的国内的英语培训市场尚处于地方品牌占主导地位,市场割据的局面,但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将出现高度的整合和集中。因此品牌至 上,适度集中将成为未来英语培训市场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度中国英语培训市场调查报告)。品牌经营方式之一就是做连锁加盟。由于连 锁经营可以凭借知名度较高的外语培训机构的声誉使加盟者在短时间内以较低廉的成本获得成功,所以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外语培训机构可以加盟知名的外语培训机 构。通过引入名校的教学理念,金牌培训项目以及名校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使自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快速发展。各校也可通过这种手段迅 速壮大自己的队伍扩大自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崔瑞国,焦丽芳.规范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几点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6,(8).

中等城市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柳州市中小学英语培训市场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即机构基本情况、培训人员素质与被培训者对教学的满意度。研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其目的在于力图呈现一幅柳州市中小学生英语培训市场的现状图,并希望对想要参加培训者或者想创办类似培训机构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英语培训;中小学;市场调查

一、前言

全球化的背景以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促使中国外语教育与培训的迅猛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校外外语培训机构,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1]。研究者以此为主题,展开相应调查研究。笔者以“外语培训机构现状调查”为关键词,在CNKI上搜索,得出21,862条结果。广西的几个大中城市也不例外,叶婷(2008)对桂林市的外语培训机构做了调查,发现桂林市外语培训学校数量多, 规模较小, 缺乏知名品牌与规模效益;培训主体以民营机构为主,还有少量的中外合资办学机构,培训内容多样化。但是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不断发展,英语培训市场的供需在广西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宁市,其外语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最具代表性。高琳等(2010)以此地为例,对北部湾外语培训市场展开调查与研究,并就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2]。柳州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有300多万人口的广西第二大城市,其外语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也备受关注。但是笔者再以“广西中小学外语培训机构现状调查” 为题或关键词在CNKI搜索,得出相关结果只有几条,而以“柳州市中小学外语培训机构现状调查”为题或关键词搜索,得出的结果几乎为零。研究者同时在网络上以同样的关键词搜索,得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调查文章。因此,本文以柳州市面向中小学学生的英语培训市场为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希望得到的数据和研究结果能为柳州市中小学培训机构的合理而有序的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

1.研究目的、内容

通过对柳州市面向中小学生的英语培训机构的调查,了解目前有关中小学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包括师资、教材、教法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分析中小学英语培训机构发展的趋势,为柳州市相关英语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或实际的建议。

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柳州市面向中小学生的英语培训机构(包括开设有英语课程的教育机构)主要分布情况,规模以及软硬件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以及接受培训者对机构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2. 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柳州市中小学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并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旨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柳州市中小学英语培训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奠定基础。通过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进行调查,以发放问卷的方式,得出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以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结果。

调查选取了在柳州市有一定市场和规模的英语培训机构,包括新东方、英孚教育、韦博国际英语、东方益学教育、远景教育、阳光教育等15家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

三、研究数据与分析

1. 培训机构基本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它们或大或小,给人风格迥异,但无一例外的是這些培训机构都靠近学校或是居民区,交通往来比较方便。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位置划分出了三类培训机构。

(1)密集分布于同一栋建筑内的培训机构

调查发现,这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占了绝大部分。它们分布于至少九至十层高的建筑内。这些建筑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培训机构,有的同一层还有两个。我们在走访的时候,在建筑外面就可以看到墙壁上挂满的空调外机,隆隆作响。进入内部,在走廊通道就可以看到这些培训机构的招牌和广告,内容大部分是本机构的学员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的好成绩以及加入本机构学习会让培训者收益及一些课程介绍等方面的宣传海报。再往里走就进入这些机构的接待处。这类培训机构规模不是很大,毕竟只是在一个楼层内,从接待前台往里看可以看到一个一个小隔间,好点的是教室,学生们就在里面学习。除了学习必要的场所,接待前台旁边还有一部分空间,有沙发座椅,供来访者及接送学生的家长们休息。

(2)单独位于住宅小区内

如果说密集分布于同栋建筑内的培训机构让你眼花缭乱,那么这些位于住宅小区内的会让你有清新的感觉。因为位于住宅小区内,且仅此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就算小区内还有舞蹈培训、数学培训之类的培训班,也没有那种拥挤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在住宅小区内,我们的调查进行的比较顺利,我们甚至还可以进入他们的教室,而上文提到的第一种培训机构是不允许的,不论上课还是下课。

我们可以看到,这类位于住宅小区内的培训机构规模较之上文提到的大一点,且都是独立教室,不是塑料板的隔间。这类机构给人感觉比较朴素,接地气,广告打得没有那么多。这类机构多是用传统教室教学模式,房间里有桌椅黑板,墙上有音标之类的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挂画。

(3)拥有自己独立建筑的培训机构

此类培训机构从建筑外观就可以与之前两种培训机构区分开来。这类机构规模大,人员多,很有小学校的意思。我们没能够进入其中实地探访,但是从其建筑物外观和所作的广告已经可以看出其规模。我们甚至在街上也看到它们的广告,是那种雇佣人举着广告牌走街串巷的那种,规模可见一斑。

2. 培训教师风貌

培训机构有大小之分,但并不能说明其教学质量及各方面是与之成正比。大部分机构的门面都是接待前台,这些前台人员大部分是年轻女生。她们身着职业装,对本机构情况了如指掌,对于来访者的问题都耐心地解答。我们的调查请求大部分都被爽快的应允了。总的来说,这些接待人员热情又训练有素。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这些机构出于这样那样的考虑,没有允许我们去看老师同学们上课。在等待他们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听到课堂上老师的声音,听得出来很认真。下课时,看到老师们手里拿的无非是课本、教具之类的东西,他们与学生及其家长们交流时也离不开对学生们成绩的关心。

3. 培训满意度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柳州市中小学生,他们选择英语培训机构进行英语辅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英语成绩以适应英语考试能力。经过调查分析所得,80%的中小学生都在补习英语,这跟柳州市教学要求密切相关,50%的中小学生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补习英语。60%以上的中小生是通过同学或朋友之间的推荐而选择的英语培训机构,30%的中小学生是通过宣传单得知的英语培训机构。60%的中小学生希望英语培训班在学校外但离家又不远的地方,选择怎样的培训班,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距离从优择选,因为那样可以减少利用中小学生的休息时间,效率也比较高。40%的中小学生希望在培训机构能得到英语各方面综合技能的培训,20%希望自己的口语技能能得到提高。柳州是个工业同时也是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近几年来,政府及各大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口语技能训练,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希望在英语培训机构获得口语技能的提升。在培訓机构上课时间方面,70%的中小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周末白天补习,40%希望一周培训两次,当然也有20%想有时间就去培训中心上课补习。从这一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可知柳州市大多数中小学生周末的时间大多用来补习功课。对于培训价位方面,40%的中小学生能接受1000-1500元的价位,而20%以上的中小学生能接受1000元以下的价位。60%的中小学生希望培训班人数为10以下。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柳州市大多数培训中心的培训班的人数都控制在10人以下。在满意度方面,经我们调查,40%中小学生对于培训机构所使用的教材感到满意,2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此感到很满意。从这一方面的调查,我们对柳州市英语培训机构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及信任。且2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英语培训机构师资力量感到满意,40%的学生则感到很满意。由此可见柳州市英语培训中心的教育辅导也是挺好。2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英语培训中心的教学效果、教学设备及教学形式感到满意,20%对这些感到很满意。另外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50%以上的中小学生,对于老师与学生交流这一方面感到很满意。

四、研究的主要发现

1. 培训市场前景广阔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柳州市英语培训市场总体规模非常庞大,柳州市民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培训,不论是书法还是舞蹈还是其它学科,家长都乐意送孩子去学习。柳州市英语培训市场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在消费者的选择上,总体来看,80%的调查者选择培训机构更注重品牌和规模,其次是质量,这也是英语培训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对于英语培训市场的发展方向来说,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任何行业发展到成熟的时候,将出现高度整合和集中,当前英语培训市场尚处于地方品牌占主导地位、市场割据的局面,但是因为英语培训市场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本质上的同质性,为培训主体提供了跨区域经营的可能性,实力强大的培训主体,将因为培训质量优良、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培训产品丰富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质量差、规模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培训主体所面临的将只是倒闭和或被兼并的命运。品牌至上、适度集中将成为未来英语市场发展的总趋势。

3. 培训者需提供更好的服务

英语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无形服务,因此它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国内的英语培训行业与其他服务业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3],但由于英语培训本身的特点,产生了一些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问题。英语培训行业有自己的特点:1)英语培训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有特殊性;2)影响质量因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3)进入市场的门槛低。正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主要问题表现在:1)教学质量良莠不齐;2)虚假广告欺骗行为大行其道;3)市场竞争无序、价格混乱;4)一些中小型机构信誉不佳,缺乏品牌意识,教学质量控制规范性差;5)就业市场对英语培训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结语

我们从调查当中看到了柳州市家长和孩子对英语培训的重视程度,柳州市不仅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很好的旅游胜地,柳州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柳州市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口语还是其他技能。这同时也对英语培训机构师资及机构资质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随着英语培训机构竞争的激烈,柳州市各个英语培训机构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机构建设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我们也相信未来的柳州教育培训将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高梦,郑兰燕,于瑞卿. 高考英语改革下英语培训市场“何去何从”——基于河北保定英语培训市场的调查[J].民营科技,2014(12):243-245. 173-174。

[2]高琳,诸葛巧媛,李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英语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以南宁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86-187.

[3]赵利娟.当前中小城市少儿英语培训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中等城市 篇7

关键词:中心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策略

2007年3月, 全球第一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后, 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一种健康、环保、低碳的交通系统, 迅速在西方众多发达国家普及, 巴黎、里昂、哥本哈根等发达城市迅速推行了公共自行车系统, 并取得了良好的交通效果、社会效果。受此影响和鼓励, 我国许多大城市也开始将公共自行车纳入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视线, 杭州、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相继建立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 随着低碳绿色交通理念的逐步普及, 中等城市当前掀起了一股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的热潮。

1 中等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一般在20~50万之间, 城市建成区面积多在30~70 km2。该类城市的特点在于居民出行距离普遍较短, 慢行交通主导特征突出。在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理念快速普及的背景下, 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提升慢行品质、引导低碳交通系统构建的重要举措, 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日益重视。中等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 公共自行车建设、维护成本较高, 运营调度较为复杂, 财政压力大。

公共自行车项目包括两部分费用, 一是前期建设费用, 二是运营维护管理费用。从其他城市的建设状况来看 (以滇池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 , 公共自行车初期建设费用将达到7 000元/辆, 运行管理费用达到1 500元/辆 (含调度、人员办公、设备及车辆维护等) , 计算折旧因素后每辆车的运行成本将达到3 000元/辆·年, 按照车辆日均使用5次的周转率计算, 每次公共自行车出行成本将达到1.6元/次。从当前的发展定位来看, 公共自行车尚未纳入公共交通系统, 公共自行车收益来源途径单一, 仅仅依托广告收入、市民租车付费收入难以维持日常运行, 对于经济实力一般的中等城市而言公共自行车将成为财政一个负担。

(2) 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中游客、暂住人口比例较高, 中等城市的客流支撑不足。

从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现场调查来看, 杭州的公共自行车使用者游客占24%, 暂住 (含流动) 人口达到22%, 本地居民占54%;昆山的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中, 游客占12%, 暂住 (含流动) 人口达到46%, 本地居民占42%。统计结果来看, 外地游客、暂住人口 (含流动人口) 是公共自行车客流来源的重要构成。中等城市中一般游客、暂住人口规模不高, 公共自行车的客流支撑往往不足, 稳定的客流往往对公共自行车初期发展至关重要。

(3) 出行方向相对单一、集中, 公共自行车的运营管理难度较高。

从城市用地布局来看, 中等城市多采用“摊大饼”的空间拓展模式, 城市建设围绕老城核心逐步向外围拓展。从设施布局来看, 城市中心区往往兼具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办公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等多重功能, 居民出行呈现明显的向心交通态势。高峰时段单向交通比例过高, 公共自行车的周转效率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公共自行车的调度、运营管理的工作量大, 往往会出现居民租车不便、公共自行车运营成本增高的状况。

(4) 高品质的公共交通系统缺乏, “B+R”模式出行需求较低。

中等城市的公交体系往往以常规普通公交服务为主, 公交出行的客流也多以公交站点周边500 m范围内的居住、工作人群为主, 居民到达公交车站的出行方式为步行的几乎达到100%。根据统计, 中等城市的公交出行距离多在3.2~4.5 km之间, 超过5 km以上的客流所占比例较低, 公交客流中不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老年人、儿童居多, 在公共交通缺乏高品质服务的前提下, “B+R”的出行模式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

(5) 私有自行车、电动车保有量大, 公共自行车的普及推广难度较大。

由于城市总体规模不大, 主要设施往往集中于城市中心, 市民的交通出行以短距离的出行为主,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出行优势十分突出, 长期成为市民通勤的主要出行方式。与私有自行车相比, 公共自行车在停放、维修、防盗等方面优势突出, 但由于覆盖率的差异, 从出行舒适度、出行的便捷性方面, 公共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 泰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策略

2.1 城市简介

泰州地处江苏北沿江城市带的中部区域, 城市地形为典型的平原特色, 地势低平, 市区内河道滨水资源丰富、生态优势突出, 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慢行系统的建构提供了天然的环境支持。现状城市 (不含高港) 建成区面积约56 km2, 人口为46万人, 城市空间拓展呈明显的以老城为核心的, 逐步向外围蔓延的发展模式。从2011年居民出行调查统计结果来看, 泰州市居民出行距离为2.65 km, 其中慢行出行比例高达74%, 其中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58.4 (90%为电动自行车) 。

2.2 泰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定位

公共自行车是泰州提升慢行交通品质、丰富慢行交通服务、延伸公共交通覆盖的重要手段, 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特色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 支撑泰州“生态名城”创建。由于泰州市电动自行车车保有量较高 (人均电动自行车车保有大道0.76辆) , 公共自行车的引入对电动车主导的通勤出行方式取代效果不明显, 因此泰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定位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补充;服务市民短距离的弹性出行及休闲、健身的工具;服务外地游客体验城市风情、串联各个景点的旅游交通工具;延伸重要公交枢纽服务范围的重要举措。

2.3 泰州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策略

泰州市城市生态、自然资源丰富, 慢行交通出行环境优越, 自行车出行比例长期占据主导。在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 公共自行车的引入有利于丰富公共交通服务, 提升慢行竞争优势。

(1) 明确“公共自行车”的绿色公共交通属性, 给予相应的资金、政策扶持。

绿色公共交通方式包含轨道、BRT、有轨电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近年来泰州不断重视公共交通发展, 公交车辆拥有水平快速上升、公交线路不断加密。但从实施效果来看, 由于城市规模小、路网密度低, 特别是老城区道路条件差等因素制约, 公交出行比例长期处于低位。公共自行车的引入, 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性, 服务站点可深入居民小区, 且受道路网条件制约小, 可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公共交通服务, 并为公交枢纽的客流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有利于改善交通环境, 达到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因此, 公共自行车应纳入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 纳入公共交通建设资金, 在建设方面给与相应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制定上要根据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定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如公共自行车路权分配、租赁费用的制定、运营企业投资税收优惠等。

(2) 明确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对象, 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与布局。

从国内大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 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三类出行需求:市民的日常短距离出行、与公交站点的接驳换乘出行、游客或市民的休闲体验出行。与大城市相比, 中等城市的出行距离短、私有自行车保有量大的特点, 导致公共自行车在日常短距离出行、“B+R”出行中竞争优势不高, 因此中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出行应以服务游客或市民的休闲体验出行为主、兼顾重要公交枢纽的接驳换乘, 因此公共自行车发展规模应适度, 且布局应集中核心区域。

(3) 注重于景区、绿道系统的融合, 打造彰显城市形象的特色品牌。

绿道是串联城市绿地、公园、滨水、历史街区等特色空间慢行专用路, 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特色、满足市民休闲、体验需求的重要载体。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应结合绿道驿站系统的建设, 为游客、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慢行交通服务, 提升城市景区的体验性与旅游品质。在传统租赁网点租还车业务的基础上, 拓展广告 (租赁卡广告、车身广告和站台广告) 、零售等其他业务, 完善配套设施, 带动公共自行车周边产业联动开发, 提高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商业价值, 增加收入。

(4) 结合BRT公交系统建设, 在重要枢纽站周边推行"B+R"出行方式。

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快速拓展, 泰州市规划在主要客流走廊上, 引入快速的中运量公交系统, 整体提升公交服务品质, 加强城区与周边姜堰区、高港区之间的快速联系。为加强市民与BRT公交站点联系的便捷度, 在现有的公共交通的基础上, 应注重公交枢纽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整合, 推行“B+R”换乘模式, 并完善各换乘节点的设施配置和运营环境, 充分运用公共自行车系统解决公共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升中运量公交的覆盖范围。

3 结语

为了应对交通拥堵、能源短缺、城市污染等问题, 国内很多城市兴起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热潮, 多个国内特大城市通过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取得了良好交通效果与社会反响。但公共自行车系统有其特性的使用范围, 中等城市在发展公共自行车历程中, 应根据自身独特的需求对公共自行车进行合理定位, 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并注重运营管理、配套服务建设, 以保障公共自行车系统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博.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应用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21) .

[2]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泰州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R].2012.

[3]潘昭宇, 等.北京市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对策[J].城市交通, 2010 (1) .

[4]王海英.城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改善动态[J].交通运输工程, 2008 (6) .

[5]龚迪嘉, 朱忠东.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机制[J].城市交通, 2008 (11) .

[6]王丽莉, 宇泉锟, 黄彬.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现状及其优化[J].城市交通, 2010 (5) .

[7]李康.国内外城市公共自行车建设比较研究[J].现代城市, 2012 (7) .

中等城市 篇8

目前,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的建设面临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城市建设及社会生活需要城市步行街区的大力发展,以促进城市的繁荣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城市步行街区建设不但没有使市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本文研究选择两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徐州户部山步行街区以及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区。

本文主要的调查方法为非正式访谈。对使用者的非正式访谈是在每次考察场地时,非正式地与不同类型使用群体进行交谈,根据一系列准备好的问题进行闲聊,从而获知其对步行街区优缺点的评价。然后选取有价值的访谈资料列入访谈表格中。

1 案例概况

1.1 徐州市户部山步行街区概况

徐州古称彭城,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市区土地面积1 160 km2,市区人口179.88 万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户部山步行街区位于徐州市区中心,与楚风汉韵的户部山相依,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沉淀,300多年的商业传承,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

徐州市云龙区政府从1998年初决定对户部山地区进行统一规划的保护性改造,投资8亿元建设户部山步行街区,到2003年完工并全面投入使用。整个街区改造地段占地面积10.5 hm2,总占地15万m2,建筑面积12万m2,是集购物、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商业街区(见图1)。

对户部山步行街区的正式调查工作于 10 月 29 日~11月3日(周一~周六)连续6 d 8:00~18:00在步行街区顾客休息处及街道中进行。

1.2 常州市南大街步行街区概况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市区面积1 864 km2,人口222.48万人,属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常州南大街步行街位于常州市最繁华的商业老城区,由浙江之江集团和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常州之江置业有限公司2001年斥资开发,总投资10.5亿元。该步行街区由一条“S”形内街串联三个地块,包括一条主街和两条内街,东起公园路、西至南大街、南起青果巷、北至延陵西路,东西方向宽120 m,南北方向长600 m,占地6.5万 m2,总建筑面积达24万m2,其中商业面积12万m2,商务办公面积3.5万m2,住宅面积4.5万m2。

对南大街步行街区的正式调查工作于 11 月 12 日~11月17 日(周一~周六)连续6 d 8:00~18:00在步行街区顾客休息处及街道中进行。

2 城市步行街区使用状况对比分析

2.1 徐州户部山步行街区使用评价分析

通过表1的非正式访谈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户部山步行街区的主要吸引点表现在建筑形象、小吃餐饮以及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而问题主要体现在卫生、治安、车多等环境问题以及缺乏人气、绿化休闲少等方面;同时对步行街区的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环境治安卫生管理、商业管理、增加绿化以及活动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2常州南大街步行街区使用评价分析

通过对使用者非正式访谈的方式获得的对步行街区的评价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了解,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看出,南大街步行街区的主要吸引点表现在购物店铺及商品种类、风景环境、小吃以及人气热闹等方面;而问题主要体现在治安、车辆交通环境问题,商品种类,整体布局,厕所座椅等设施缺乏方面;同时对步行街区的管理,包括车辆管理、环境治安卫生管理、商业管理,增加绿化、增加设施以及活动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3结论及建议

1)步行街区存在的问题表现比较一致,而优点则各有不同。2)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步行街区的管理和设施两方面。管理方面包括卫生、治安、车辆交通、商业管理和活动组织;设施方面包括绿化及服务设施缺乏。3)主要吸引点各有不同:户部山步行街区表现在建筑形象、小吃餐饮以及文化氛围等几个方面;南大街表现在商品种类、风景环境、小吃以及人气热闹等方面。

通过两个案例的非正式访谈结论可以看出,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尽管特色不同,侧重不同,但在管理及步行街区的设施配置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我国中等城市步行街区要改变不冷不热的状况,要更加符合使用者需求,要体现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就要在步行街区的管理及设施设置及维护方面加大力度。

摘要:基于社会使用的主观评价,运用非正式访谈的调查方法,对我国两个中等城市步行街区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对比研究,并对步行区下一步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城市步行街建设。

关键词:步行街区,使用状况,优点

参考文献

中等城市 篇9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发展而加快, 城市数量与规模迅速发展, 三十年间, 许多大城市晋升到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 中等城市发展为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 许多小城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并且一部分具有大城市的雏形。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扮演了重要角色, 吴良镛先生曾经指出:“地区的建筑, 既有空间的内涵也有时间的内涵, 实在的建筑与城市是一个地区文明史的缩写, 从中可以看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化, 城镇的兴衰, 技术的演进, 文化的高潮与低潮, 城市的骄傲与创伤等等。因此, 从建筑学家的观点看, 甚至可以说城市=建筑=文化, 而建筑不只是过去历史的产物, 以建筑表现出的现代城市本身不断产生新的文明。”建筑师在这三十多年间队伍不断壮大, 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本文从山东省日照市区三十多年来建筑的发展变化, 来谈中等城市建筑在这一时期的特点。

1 三十多年来日照市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

日照市是山东省东南部的一个沿海城市, 它与青岛市、临沂市、江苏省连云港市接壤。与中国许多城市一样, 三十多年前, 它只是一个很小的县城。日照市区用地以平原为主, 间有少量缓坡地, 城市东部是黄海, 北部与西部有山岭相依, 市区对内对外交通均为便利, 城市街道横平竖直, 为典型的方格棋盘式。城市风貌最大的特点是城市东侧靠海处有一大型澙湖, 周围8平方公里现已建成公园, 澙湖与滨海地带共同形成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日照市于2009年被联合国命名为人居示范城市, 此外它还先后取得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市区2014年底居住人口为90万人。

1.1 1980年代及以前的建筑和它们的消失

在1985年地级日照市成立之前, 市区楼房主要分布在日照南路、海曲中路一带, 数量有限, 一般为2-4层, 重要的建筑有日照影院、日照县政府招待所客房楼等, 日照影院为框架结构, 日照影院建成于1982年, 建成后在全县引起了轰动。

日照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86年, 它担当起日照市建筑设计的任务, 恰逢日照撤县建市, 石臼港投入运营, 城市蕴含着勃勃生机, 一批刚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回到日照, 成为当地第一个建筑设计的群体。他们的建筑创作有代表性的有:日照一中教学楼、办公楼、体育馆, 日照师范教学楼等一批教育建筑, 以及人民商场、百货大楼、城市信用社等商业建筑, 日照老城有了现代化的建筑, 港城焕发了新姿;当时日照市区另一个重要城区为石臼港与石臼城区, 这一时期建设了一批办公建筑与职工生活小区。

1980年以前, 日照县城仅辖日照镇, 日照镇是八百年以来县城所在地, 古城有城墙和城门, 但抗日战争期间全部拆除了, 老城的房子也与1980年代初期全部重建为新的瓦房, 因此如今无缘一睹县城旧貌。除了日照县城外, 石臼与夹仓也是古镇, 历史上都是著名的渔港, 一时商贾云集, 建筑也有相当规模, 其中石臼所建有城墙, 也于抗日战争时期拆除, 夹仓如今没留下老建筑, 但石臼还存有非常少的老宅。

如今, 日照影院、政府招待所、东关剧院等一批老楼房荡然无存, 作为城区历史的记忆, 它们的消失是很可惜的, 日照城区的平房如今也在旧城改造大潮中一片片的消失。

1.2 1991-2000年代的建筑

这一时期日照市区的建筑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第一是日照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出台, 对城市有了全新的概念, 打破了以往摊大饼式的规划, 确定了城市未来由新市区、开发区、老城区、石臼区及山海天区组成。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任务是新市区的开发建设, 代表性的建筑是由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 大楼长130米, 共12层, 周围为大片公园绿地, 建筑设计方案简洁明快, 突出了政府建筑的威严秩序特征, 展现了新兴沿海城市的开放包容;市政府广场两侧的博物馆与会展中心采取了设计竞赛形式, 全部由市建筑院中标, 其中博物馆的设计大胆的采用三角形的平面构图, 市政府大楼与博物馆开创了日照建筑创作的先河。第二个因素是日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在借鉴青岛市“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城市特色后, 将日照市城市建筑风格定位“淡雅明快、碧海蓝天”的调子, 日照市空气质量优良, 光照充足, 淡雅的格调使人心情愉快, 主管部门希望日照城市色调像希腊雅典一样, 到处都是白色的建筑。 (图2)

这一时期建筑设计主要由本地建筑师担当, 由于设计市场开放度不高, 日照城市刚刚开始开发, 尚未引起外地建筑设计机构的重视, 仅由本地建筑师设计带来的是除了少量有代表性的建筑外, 大量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设计与先进地区有了一定的差距, 突出表现为户型单一, 立面与屋顶造型不够美观, 整体档次低。

1.3 2001-2010年的建筑

这一时期城市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房地产开发活动加强, 房地产企业对建筑设计单位要求明显提高。在日照最初是兴业房产、教授花园房产、德赛房产 (均为本地房产企业) 通过外出参观, 引进了北京、上海、杭州等的的建筑样式, 由本地建筑师为他们模仿设计, 后来就有了北京、青岛、济南等地的设计机构直接为房产企业做设计。在此期间本地的设计院得到较快发展, 一批建筑师逐步成熟, 比如市建筑院的白峰、刘俊欣等, 他们设计了一批公共建筑, 代表作品有市人民医院新址的建筑、日照一中新校区等。此外, 这个时期日照大学城从规划到建成用了仅三四年时间, 大学城的规划及公共建筑设计大部分由省级设计院完成, 本地设计院得到的是大量学生宿舍的设计, 这一现象暴露了本地设计院在大型建筑的竞争上无优势可言。

这一时期设计招标开始大量采用, 其中日照广电大厦由广电部设计院中标, 成为这时期新市区新的标志建筑。由于这一时期三线以外的城市 (此时日照为三线外) 房地产局势不明朗, 日照的房地产企业大部分是本地企业, 开发的也几乎都为多层, 仅到后期才有小高层的尝试, 小高层的开发使房产企业得到丰厚利润, 政府也意识到提高容积率能提升土地单价, 在2010年后高层风靡全市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楼盘有教授花园三期 (40公顷) 、兴业王府大街 (商住项目, 10公顷) 。 (图3)

1.4 2010年以后的建筑

2010年日照市政府、市建委启动了对新市区核心区的规划与城市设计论证, 经过两年时间, 确定了日照中心商务区位于市政府东北至水上公园之间2平方公里范围, 随之, 万平口周围海滨地段土地迅速升值, 现已建成高200m的天德商务大厦, 大型综合体兴业喜来登酒店也在建设中, 山海天建设了岚桥锦江大酒店, 为五星级酒店, 由世界著名酒店设计公司日本KKS建筑事务所规划建筑设计, 主楼层高9层, 总建筑面积9.6万平米, 总投资达9.1亿元人民币, 是集商务、旅游、会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酒店, 建筑造型仿佛一艘刚刚起航的巨轮正在驶向远方。 (图4)

政府在海滨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游泳馆, 占地10公顷, 主体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 投资3亿元, 包括游泳馆、跳水馆、训练馆和戏水馆四个部分和室外游泳池、跳水池、广场等, 设有3500个坐席。日照游泳馆是目前国内功能配套最齐全的游泳馆, 不仅能满足各级重大比赛的要求, 还能满足全民健身、群众体育及水上健身娱乐等需要。同时, 游泳馆也是一座设备设施高度智能化绿色建筑, 在国内大型场馆中首次使用了变频调速技术, 实现了恒温恒湿;此外还采用照明、空调等智能控制系统, 在各个环节广泛使用了太阳能利用技术。 (图5)

位于海曲东路上的城市规划展览馆, 在正门外的广场中央位置, 矗立着一座球形雕塑, 以此来纪念日照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广场外围设有一个面积为2600平方米、铺设着大理石的景观水池, 一座长25m、宽8m的玻璃通道横跨景观水池之上, 通往展馆内部。该馆建筑面积10189平方米, 其外形采用“海上鸥舞”和“海上日出”的设计理念。该馆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 2011年对公众开放。 (图6)

日照设计市场的开放使得日照的建筑丰富多彩, 城市也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行列迈进。外地的房地产企业抢滩日照, 华润地产与香港招商局地产均在日照好的地段拿到大片土地。本地设计院开始与上海等地设计院联合以取得项目, 日照市建筑设计院发展迅速, 在办公楼、学校等项目硕果累累, 眼下中央商务区及沿海开发正值热潮, 大量超高层建筑正在建设或设计之中, 外地与本地设计机构上演着一场设计的角逐。

2 快速城市化时期新兴中等城市建筑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 城市建筑大规模的开发尚集中在政府组织的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方面, 由于缺乏经验加上发展经济的迫切, 许多城市的历史建筑被整体拆除, 成为了发展阶段最大的伤痛。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 随着进入商业化时代, 城市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 建筑设计行业进入自由竞争和有序发展时期, 展现了一些新特点, 如建设思潮多样化、建筑市场化、设计折衷化等。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城市城市急剧转型阶段, 中国以不可阻挡之势融入全球化的世界, 经济持续高增长, 国民财富猛增, 同时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房价物价就业等民生问题凸显, 建筑设计市场更加开放, 城市建筑呈雨后春笋状速度发展, 与此同时, 环境问题成为城市中令人担忧的问题。

2010年以后, 社会进入信息化阶段, 中等城市的建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一大批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不断实现, 建筑样式越来越美观, 功能越来越先进, 这些都体现了时代的发展, 当今,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地域传统文化成为建筑发展面临的两大重要课题。

3 结论

城市建筑是伴着城市扩展而产生发展的, 它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各种政治制度、经济技术、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与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等城市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城市开始转型阶段、城市急剧转型阶段、信息化阶段, 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条件, 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于不同城市来讲, 城市建筑发展模式与形态多种多样, 但都应依据自己的特定条件与多样化的动力机制, 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09.

[2]陈珍珍.快速城市化地区城镇空间发展研究——以苏州为例[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 2008.

中等城市 篇10

北京经济发展趋势与国家高度相关, 国家经济增速提升的发展时期, 北京也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反之, 若国家经济增长放缓, 北京经济增速也将出现回落。因此, 根据历史数据规律判断, 未来国家潜在增长放缓势必下拉北京潜在增长速度。

二、北京面临的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特征

北京正处于从中等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转型的过渡时期, 这决定了当前北京面临的收入陷阱风险也将具备中等收入陷阱和高收入陷阱的双重属性。

第一, 同其他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相类似, 北京面临的资源约束、制度环境不尽完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一是产业发展层级不高, 产业发展仍然未能摆脱资源环境依赖, 资源环境压力仍在不断上升, 能源、水资源对外部依赖程度依然较强, 新型污染物影响下大气质量有所下降, 交通拥堵严重, 通勤出行时长高居不下。同高收入国家相比, 服务业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服务层级依然不高, 高端制造业未能抢占世界高点。二是收入分配不尽合理, 在初次分配环节, 劳动力相对于资本而言, 依然处在弱势地位, 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依然偏低, 并且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再分配环节中, 财力较强的区县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相对较高, 并集聚了更多的优质公共服务, 事实上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近年来, 北京居民收入差距并未实现明显改善。三是制度尚不完善不健全, 在企业制度上, 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虽已基本建立, 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管理层的腐败问题较为突出;在市场体系上,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 但要素市场体系仅仅达到初步建立的水平, 价格机制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合理问题。

第二, 与高收入发达国家相类似, 债务压力困扰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同时存在。特别是在北京步入潜在经济增速放缓阶段后, 企业经营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随之放缓, 并且与债务问题相互交织, 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比例大幅提升, 用于释放需求的比例有所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北京需求释放。一是在国家及北京经济放缓的环境中, 企业难以实现快速扩张, “以新还旧”的高杠杆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产业投资对外部需求的变化更为敏感, 产业投资需求的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二是经济放缓与国家推行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对于地方税收的影响逐步显现, 房地产调控政策升级作用下土地财政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加之, 地方融资平台受限与地方债务偿还高峰的来临, 将使北京财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财力不足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三是近年来居民为获得房屋及与之捆绑的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 举债规模和负债比率上升较快, 在收入增长放缓影响下, 房贷等债务还款压力有所上升, 消费保持稳定增长存在较大压力。

三、北京面临的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程度判断

第一, 维持较快的后发赶超步伐难度较大。2006年以来, 随着人口红利减少和土地日渐稀缺, 新增的劳动力和土地投入都将逐渐减少, 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材料已进入稀缺时代, 依赖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面临瓶颈。并且经济尚处于积蓄增长新动力、孕育增长新势能的阶段, 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尚不足以带动经济增速重回两位数的高位。考虑到与北京发展阶段相似的赶超型经济体均在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后出现潜在增长放缓的经验规律, 初步判断在现有的改革力度和科技创新力度下, 经济增长所需的要素效率提升与要素投入速度均有所放缓, 当前北京潜在增长率下移是一种趋势性下移, 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因而未来维持较快的后发赶超步伐难度较大。

第二, 收入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的可能性较小。近年来, 国家及北京主动进行深度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需求放缓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双重挑战, 当前已呈现出诸多积极变化。今后一段时间, 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复苏发展趋势, 新一代技术革命将会加速兴起, 中国和北京将按照时间表、路线图加速推动改革, 提升城市运行效率的各项举措也将逐步显效, 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朝着更加广泛、更为深入的方向快速展开, 随着现代产业发展动力的不断夯实, 北京经济有望呈现更为稳定的发展态势, 收入水平下降到中等水平的可能性较小。

当前北京已初步扭转了金融危机时期的各行业增速全面下行的发展态势, “稳增长”压力过大的问题已经开始有所改善, 工业在优质产能集中释放和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等措施带动下, 克服了产能利用率下降的不利影响, 告别了大幅减速和平稳运行的调整阶段, 进入到增速恢复的发展阶段, 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在拓展增值服务与国家经济稳定向好的共同带动下, 逐步告别减速调整发展阶段。与此同时, 金融改革逐步展开、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加码, 各行业内部的调整也在稳步推进, 产业结构调整仍然保持了较快步伐, “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更多地体现出“以进促稳”的发展特征。

第三, 未来北京有望保持较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新一代技术革命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球已掀起以绿色、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浪潮, 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现代科技服务民生的带动下, 未来北京产业演进升级的步伐将会有所加快。从生产来看, 科技成果将不断涌现, 高新技术渐成体系, 新兴产业有望实现蓬勃发展, 3D打印、新能源、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深度应用、节能环保领域的核心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并且在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 与之相关的配套技术难题被逐渐突破, 相关产品及服务也逐步为市场所接受;科技与传统产业相融合, 使原有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更新换代, 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延长了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 数字化制造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也将大幅降低劳动力投入, 从而突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制约, 高技术将推动产业融合步伐加快, 并催生出合同能源、互联网金融管理等新业态, 带动生产方式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生产转变, 大幅缓解特大规模城市的运行压力。从需求来看, 技术进步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 智能手机、新一代互联网服务逐步走入日常生活, 开拓了新的产业部门, 刺激和创造了新的需求, 从需求方面拉动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 未来北京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不断增强。外部经济环境稳定有利于增强北京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褪去, 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正在走向稳定复苏之路, 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有所减少;国内改革提速在即, 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 并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与此同时,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北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于改善, 有助于保持稳定经济增长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中等城市 篇11

关键词:商业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益体育服务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郴州市区社区商业体育俱乐部、体育锻炼点、社区居委会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 主要参阅的有关社区及社区体育的著作与论文, 为全面、 系统地研究郴州市社区体育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

(2) 田野调查法。

抽取郴州市两个行政区下辖的64 个街道社区中的30 个街道社区为对象进行社区体育服务的调查。

(3) 访谈法。

本研究中专门走访了城市体育局、郴州市文化局、社区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锻炼点, 对有关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郴州市三级网络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现状

2.1、郴州市社区商业体育服务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郴州市已经初步建立了由一定数量, 分布广泛的社区体育服务点构成的社区体育商业服务网。

郴州市综合性的大型体育俱乐部有三家:嘉年华健身俱乐部、传奇健身、 九天国际健身俱乐部。 这类体育俱乐部位于郴州市经济、文化、信息、交通、商务活动中心地段, 比如步行街、大型购物中心, 人口密集度大;有超大型体育健身场地, 面积在1800-2000 平方米之间, 装修专业设计师按照星级宾馆标准建造, 拥有一流的专业器械和体能检测系统和国家级的健身教练队伍;服务内容广泛, 包括氧舞蹈、钢管舞、瑜伽、性感热舞、动感单车以及以礼仪为主的跆拳道、散打搏击、健身器械、各类操课、乒乓球、台球等健身课程, 还有休闲项目如网上冲浪、淋浴、桑拿、踏板操、健身街舞、器械健身、有氧拉丁、肚皮舞、减脂健身操、有氧搏击、形体芭蕾、形体塑身操、洗浴休闲、舍宾等。采用高规格星级宾馆服务标准, 会员制的经营方式。

小型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有7 家:郴州市北湖区工人文化宫、时尚空间健身健美俱乐部、亚林健身俱乐部、新时空健身中心、天国休闲会所、郴铁俱乐部。从这类体育俱乐部在郴州市所处的位置来看, 并没有处在城市的核心位置, 而是处在交通比较便利, 租用比较便宜的场地作为营业的场所, 在300-400 平方米之间。有专业的体育教练员, 教练员的流动性比较大, 这些教练员中一部分来自本地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 兼职的较多, 专职教练员少, 专职的教练员往往还是俱乐部的股东之一。有专门的服务人员, 但数量少, 没有经过专业的服务培训。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以本社区或者俱乐部附近的城市居民, 服务的辐射面不广, 因此锻炼者相对比较固定。营业方式采用单次收费、半年票和年票这样比较灵活的收费方式。郴州市市区微型体育俱乐部数量很多, 根据对郴州市30 个街道社区的调查, 平均每一个街道社区有1-2 个单项体育俱乐部, 营业场所一般设置在居民小区内, 面积在40-60 平方米之间, 一般有3-5名教练, 没有专门的服务员, 主要以瑜伽、街舞、乒乓球、羽毛球四个体育项目为主, 尤其以瑜伽为主的俱乐部数量最多, 一次课可容纳的人数为15-20 人。收费情况是:年卡1000 元、半年卡700 元、季度卡450 元。 这些体育俱乐部很少按照规定到工商局进行商业经营注册, 也很少有营业执照。这类俱乐部之所以能够在城市社区广泛存在, 主要是因为入门的标准低, 俱乐部内有专门的体育教练员指导, 且位于居住小区内, 受锻炼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小。参加瑜伽锻炼的人最多的原因是:第一, 适合女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多, 可选择度不大;第二, 女性居民认为通过瑜伽锻炼是一项时尚的运动, 既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又可以修身;第三, 瑜伽不需要有很好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基础, 在短时间的锻炼过程中容易体现锻炼的效果;第四, 练习瑜伽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城市社区居民选择羽毛球、乒乓球运动的原因是:在我国这两项体育运动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深受大众的喜爱;这两项体育运动在锻炼的过程中运动负荷容易控制;属于隔网对抗的项目, 在体育运动中不容易受伤。

2.2、郴州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是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大众体育的主要活动形式, 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在社区体育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郴州市城市公共服务的调查发现: 郴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服务是以国家建设的体育中心、体育馆、公园、广场构成。

郴州市目前有一个体育中心, 位于湖南郴州苏仙区白露塘镇下白水村。体育中心设计由体育馆、体育场及相关配套设施3 部分组成, 体育馆总建筑面积约1.7695 万平方米, 地上共3 层。体育场总建筑面积约4.55 万平方米, 地上共有4 层。郴州市人民政府已经投入4 亿元人民币, 建成一个能够容纳2.8 万人的体育场和一个多功能的体育馆, 配套设施还在建设中。体育中心主要功能及用途为:承办全省性综合运动会和全国及国际单项体育比赛, 开展体育训练、比赛、表演、全民健身活动、文艺演出、大型集会等。郴州市体育中心全面建成后将成为郴州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为居民提供种类多样化、专业化的体育服务。

郴州市体育训练基地坐落在南岭山脉北麓的郴州市北湖公园湖畔, 占地面积5 万多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2.5 万多平方米, 建有训练馆、比赛馆、三星级宾馆, 可接待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手球、体操等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郴州市体育训练基地除了要举办大型比赛之外, 其余时间对郴州市民开放, 主要体育运动项目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篮球、排球等项目。市民在训练基地开展体育活动按照开展体育项目的种类缴纳一定的服务费, 收费不分等次, 只是按照每一天的时间段和体育项目按照运动时间长短收费, 收费的价位不高, 在15-50 元每小时之间。

郴州市苏仙岭公园位于郴州市区东北2 公里处, 是以一座海拔526 米的山峰为主体构成, 方圆16 公里。公园依山而建, 有一条石阶 (共1760 级台阶) 和一条盘山公路直通峰顶。是郴州市居民节假日、晨晚练体育锻炼的场所。在公园内便于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跑步、登山、骑自行车、散步、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要进入公园开展体育锻炼, 郴州市居民可办理一张只需要100 元的年卡, 即可享受全年的免费服务。在公园内开展体育活动城市居民众多, 据在公园正门和侧门对进入公园锻炼人数的统计, 天气晴朗的周六和周日人数最多, 其中又以早上、下午和傍晚的人数最多, 男女比例相当, 50 岁以上的锻炼者占多数, 年轻锻炼者所占的比例较小。

北湖公园位于市中心城区, 占地面积474 亩, 景色幽雅宜人, 遍栽树木花卉, 一年四季绿树成荫, 花香四溢。适合在北湖公园锻炼的体育项目有跑步、腰鼓、旱冰运动、健身操、太极拳类等运动。公园是全开放的, 全开放即全天、免费对所有市民开放。在公园开展体育锻炼的人主要以老年人早晚练为主, 锻炼者大都是有组织的, 以老年人体育协会在公园定点开展体育活动, 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占了大部分比例。

城市广场已经成为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场所, 是城市居民开展社区体育的晨晚练点。郴州市的广场:一个政治广场、一个娱乐广场、五个商业购物广场、5 个大型建筑附属广场。其中政治广场、娱乐广场占地面积广, 达到10-14 万平方米, 地处城市中心区域, 附近商家众多, 是城市居民购物、休闲、娱乐中心, 人流量大, 适合开展体育活动的时间段为天气晴朗的早上或晚上, 开展的体育运动有健身操、太极拳、秧歌、腰鼓、轮滑, 锻炼者各年龄段比较平均, 容纳体育锻炼者的数量多。商业购物广场、大型建筑附属广场占地面积较小, 只能容纳100-200 名锻炼者的一个或者两个体育团体, 锻炼者以中老年女性锻炼者为主, 体育项目主要是健身操和交谊舞。广场体育项目的特点是集娱乐、健身、民族文化于一体, 具有观赏性;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是以有组织体育锻炼为主。

2.3、郴州市社区公益体育服务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郴州市社区公益体育服务的规模较小, 对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主要赞助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有民间组织、郴州市体育局。

郴州的民间组织有郴州义工联合会, 郴州市义工联合会是由志愿、 无偿为社会提供义务服务的郴州市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的我市第一个民间公益性非盈利社团组织, 主要服务范围:文明宣传、关爱儿童、敬老助残、助学帮困、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服务。郴州市义工联合会提供的组织服务, 该联合会于2009 年组织开展了 “全民健身日”环城徒步活动, 负责起点、终点现场次序维护、场地保洁, 徒步沿线次序维护, 各补给点、检录点送水及临时性的工作。

郴州市体育局、 郴州市全民健身委员会是开展社区公益体育服务的主要政府组织, 郴州市体育局、 郴州市全民健身委员会举办, 郴州市南邻户外俱乐部承办, 郴州体育彩票赞助的郴州市“建两城, 赢未来”全民健身日苏仙岭徒步行活动, 共有2000 多郴州市民参加。郴州市体育局、郴州市全民健身委员会、市登山运动协会与苏仙岭风景区管理处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庆元旦全民健身登山比赛, 到目前为止一共举办了4 届比赛。

3、郴州市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调查表明, 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主要面临的困难是: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商业体育服务标准, 在服务定价出现混乱, 管理不规范。除了第一档次的商业体育服务, 由于有雄厚的资金为后盾, 运营正常外, 第二和第三档次的社区体育服务馆的运营情况不容乐观, 发展后劲不足;社区体育服务属于文化服务, 在管理方面需要协调商业部门、 体育行政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操作当中有比较大的困难。

单位体育的衰落, 单位职工必然需要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 而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和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对社区居民的覆盖面不广, 目前公共体育服务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社区体育的需求。

参与城市公益体育服务的组织大多数具有官方性质, 而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及私有企业及具有大量财富的个人对城市公益体育资助少, 扶持力度小;城市公益体育组织数量少, 参与的公益体育活动的能力有限, 城市社区公益体育对社区居民不具备应有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凯珍, 任海, 王渡, 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 1997, (17) 5.

[2]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94, (14) 6.

[3]梁静屏.上海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增刊) , 1997, (21) .

[4]刘明生.上海市社区体育组织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23 (1) .

[5]李建国, 沈建华, 虞重干, 等.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小型化"探索[J].体育科学, 1999, 19 (4) .

[6]上海市社区体育情况调查[J].体育工作情况, 1996, 14.

上一篇:损益计算下一篇:问题探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