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

2024-07-06

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精选8篇)

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 篇1

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

无论是认为应该是以生为本,还是倡导教学相长,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很多学生在特定的知识领域内超越教师是及其正常的,这些观点都将学生的评教活动推到了一个相当之高的地位,很多学校甚至将其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来决定教师的薪资待遇。可以说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在促进和规制教师利益中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但同时笔者有发现评教活动过于简单甚至粗暴,以一次学生的打分来判定教师对于老师来说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教师接下来面对的又是另外一批“顾客”,原来的再也不会回头。一、一次评教为什么是不合理的

涂尔干讲的教育是“成年一代向尚未为社会生活作好预备的那一代人施加的某种影响”的行为,即有知者(或相对有知者)对未知者的知识传递,成熟者对未成熟者的意志影响。1由此可见,学生从课堂上不仅仅是获得了表象的知识,还受到教师意志的影响,或者把高点说,是教师人格品质的熏陶。但是正由于“当局者迷”,再根据涂尔干的观点学生还未为生活做好预备,似乎学生评教活动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葛老师您在讲学生评教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现在的老师似乎有向学生献媚讨好的嫌疑,这不仅是对教师人格的伤害和对教师职业的误导,另外更为严重的是对于那些正在“为社会生活做预备的学生”的消极影响。

那么这种消极影响如何避免,笔者认为,我们的学生评教不能是“一评终评制”,也就是说,无论是事前、事中、或者事后,学生并不是一次评教就定教师终生,因为学生既然在为进入社会作准备,那么这个阶段的成长是必然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处于一个日渐成熟的过程中,教师教育也是在慢慢的被消化吸收的,其价值也是处于逐渐被放大的过程。如果以一个节点来判断教师 1 葛大汇.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争鸣.2006,(9)所授之价值,无论如何总是显得有些断章取义的。在此,笔者提出,我们应该抛弃“一评终评制”,而是灵活的采用“多评终评制”,灵活就体现在这个“多”字上,需要情境下来阐释。这里暂且分为“校内多评终评制”、“校外多评终评制”两个部分阐释。

二、“校内多评终评制”的解读

“校内多评终评制”的内涵是在学生评价某个教师及课程时,不是在某个时间节点做出粗略的判断,具体的时间安排应该在其当下所受教育的周期内完成,比如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等等之类别。在这个周期内应该针对每一位教师及课程做出评价。当然,这就涉及到评价量表设计和使用的问题了。根据“前测和后测”的原则要求,笔者认为在这里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即量表保持一致性,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第一,可以很好的判断量表的有效性。如以大学四年本科为例,第一年的评价和第二年的评价相差超过预设范围的话,次量表即可以作废,便于挑选有效量表,而不是一锅端,不分有效与否,统统纳为测量范围;第二,有助于学生成长,增强其认知水平。真正认真对待评价量表的学生,自身会有意识的比较教师所授在时间推进中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促使自身的成熟和发展;第三,有利于师生的沟通。笔者虽然没有做过认真调查,但是做出当下学生对所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的假设相信是没有人反对的。这就往往导致学生上完课以后,基本上很难再与原来的授课老师去交流互动,那如果在多次评价的影响下,我相信很多学生会成为老师的回头客的;第四,促进教师的发展。一次评价的偶然性很大,教师也利用学生特点和自身的拥有相对的“有知”来糊弄学生,因为学生的不成熟反而是追求当下的即时的快感,这种行为会导致对教师的“逆向选择”,具备完备人格的教师反而容易会给学生以距离感,不够亲切。

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学生入学到毕业这样的一个周期内对教师及课程评价显然要客观且有效的多。但是这里也有个问题。笔者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个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然后记者问他觉得哪里所受的教育最重要,诺奖获得者答道:是幼儿园。在那里他学会了饭前要洗手,待人要有礼貌,懂得和小朋友分享,尊敬老师,爱护环境等等。这里就出现了与上述的一个矛盾,就是一定教育阶段内的教育功能往往不一定只是显现在这个阶段内,而可能是长期影响乃至一生。所以,上述的评价仍显的有些狭隘了。

三、“校外多评终评制”解读

针对“校内多评终评制”的局限性,笔者提出了“校外多评终评制”。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生毕业了之后,仍然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评价其在学校内所遇到的教师及上的课程。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完成人的社会化,但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社会化的社会却没有了发言权,当然,这个发言权的重要的显性主体就是我们的学生,因为他们是自己是否社会化的最直接体验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现在有能力评价自己当年的老师以及其授予的过程是否对其社会化有帮助时却没有了发声的权利和路径。这个是及其荒谬的,就像我们的公司只注重生产产品的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检测,但是却忘记了市场的需求和反馈。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个制度,就是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仍然有一定的路径来评教,及时反馈信息。当然,具体如何设计,笔者在这里不多谈了。

这个设计听上去是不错,但是也有些疑问之处。第一,如何保证学生来评教。走入职场之后,学生分散到各地,完成这个校外评价需要学校做大量的工作,且很多事隐形的。第二,校外评教是否一定客观有效。试想一下,很多年过去了,还有几个学生愿意说老师的不好的地方,似乎很少,但是笔者要说的是,不好的地方纵然学生说的少了,也就是没有“意见”,但是别忘记了,经过社会大浪淘沙的洗礼,曾经学生的“建议”价值是无可比拟的。第三、这个周期可能需要很长。学生即便是走上社会趋于理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身外的评价受到当下幸福感的影响。所以,中国有盖棺定论之说,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做工作。虽然存在着疑问,但是“校外评价”仍是十分必要的。比方说现实中在面对学生时,我们的教师有着某种天然的自信的,也是符合涂尔干对教育特点的描述的。这种自信是需要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师生沟通的障碍,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教学的价值方向,存在经济学上所说的“路径依赖”,固化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价值取向,但是如果当学生经过社会洗礼重新与教师对话时,这种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善。笔者再举一个功利的例子吧。尽管高校去行政化很艰难,中国的高校在未来必将走上独立办学之路。独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经济上有一定的独立性,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也必将是社会捐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校友赞助。那么如何取得校友的赞助呢?中国文化是内敛低调的,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大抵是如此。高校如果能有校外追踪评教制度的话,将不失为校友公关的重要途径之一。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生评教将走上一个长期的过程,以期更加合理有效。还有必须要谈的是我们的学生评教的价值取向。笔者在这里认为学生评教的价值如果仅仅是定义在规制或者促进教师利益的层面就肤浅了,毕竟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评教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希望这个手段操作过程中来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成长。如果评教只是简单的让学生画画钩钩,那么是毫无意义的。

后记:我的这个不成熟的想法是受上次沙龙的启发,我不知道是否学界有这样的提法,因为我没有查到,所以向葛老师请教。另外还有就是上课的一个例子:葛老师每每劝我们上课要插话,我也是绞尽脑汁想办法挤出些词汇来。上次您谈到高校是否需要二次评估时问我的想法,我说需要,并且解释了一通。您笑着说:您这是狡辩。实话说,我当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仿佛是引蛇出洞,我对您的印象较之前有点改变。但是后来却发现自己是真的经不起推敲的,等到您提出知识要建立系统的观点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毛病真正在哪。在短短的一两周内,我对您的认识不断改变,可见对于学生的教师评教万不可采用某个节点或者短期内形成结论,这个结论应该在长期甚至是超长期过程中形成,甚至是盖棺定论。所以,我想我们要做这个工作,它是有好处的。

另外我对您文章提到的语文学习的看法是及其赞成的。您的观点是语文学习需要两点:知识的表现欲和华丽的辞藻。您在沙龙上提到的“贪婪的表现欲”,具体的用词我记不清,大抵是这样的意思。表现欲,多好的词汇。但是文章中也有个老师补充说,不应该光有表现欲,还应该有知识的吸收。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其实细想一下,其实表现欲这个词汇的逻辑结构更为完整,有进有出,有内有外。为什么这么说呢?记得刚来华师大的时候,我由于不是文科出身,但是自己平时喜欢胡思乱想,所以有全倒出来的冲动。但等到慢慢的深入专业时,才发现自己真的浅显,所以渐渐的不愿意说了,更愿意自己一个人去看。但是问题就来了,越看越觉得无知,看的多了些,也容易乱,且记忆力下降,虽然这是个必经的过程,但是确实影响心情。所以,您举办的沙龙真的很好,通过一个表现来提升和交流,远比吸收的单打独斗来的快乐。真的谢谢您!

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 篇2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教学,转化方法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那些学习、 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一味责备或歧视他们,而应该多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他们走出阴影。下面我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问题学生”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学生”的特点

1.缺乏是非观 。“问题学生”一般在人生观、是非观 、理想、自信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他们做事不计后果,冒失鲁莽,不能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正确判断,容易受到个人情绪影响,缺乏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2.缺乏学习动力。“ 问题学生”在学习上态度消极 , 无兴趣、无目的,造成了学习效率低下。课堂讲话,玩手机,开小差,睡大觉是正常现象;课后作业不完成,抄袭屡禁不止;考试作弊,对学习成绩麻木不仁。

3.逆反心理强 。“问题学生”对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劝说不屑一顾, 不是接受而是消极抵抗, 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要求“我”做的“我”偏不做,不要求“我”做的“我”偏要做,对自己的对立做法很有成就感, 跟老师和家长对着干成为其炫耀的资本。

二、“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 影响。当今社会不断发展 ,学生渉取知识内容的途径不断扩大,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日益凸显。特别是黄赌毒、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读书无用论等不良邪气在侵蚀他们幼小的心灵,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问题学生”在这些思潮的推动下产生了。

2.家庭教育的不当 。“问题学生”源于问题家长。 一方面 ,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放纵、溺爱、娇惯子女,导致子女学习生活缺乏自立能力,过分依赖父母长辈。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导致其对子女教育的片面简单、粗暴单一、缺乏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这不仅无法起到教育效果,反而激起了子女的逆反心理。这是导致“问题学生”形成的重要原因。

3.学校教育的失误。 “问题学生”除了受到社会、家庭的影响外,还受到学校教育失误的影响。部分学校老师的体罚、变相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考试成绩排名座次,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片面追求升学率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学生更加产生厌学情绪,继而无事生非,各方面全面滑坡,成绩越来越差。这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师生矛盾激化,陷入了恶性循环。在教育“问题学生”上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

1.教育学生要有 五“颗心”。 即对学生要有爱心 ,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反复抓工作要恒心。

(1)爱心。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问题学生”不厌恶歧视,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记得初一新生刚入学时,我班一个叫杨建铭的小男生,个子不高但脾气很爆,经常威胁同学,“出口成章”,同学们都让他三分。经过多次交谈知道他的问题来源于他对别人的防备心理,由于小时候不小心摔断了腿,造成了走路不正常,自己觉得跟别人不一样,经常认为同学们取笑他,这形成了他不合群的孤僻、暴躁性格。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经常主动与他接触,学习上关心他的成绩情况,生活上嘘寒问暖,结果消除了他的心理壁垒。现在他对学习投入了,不再与老师、同学唱反调。

(2)关心。对“问题学生 ”要使他觉得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他才能相信老师说的话。这时与他谈生活、家庭人生、学习、就业,才能使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并自觉做到关心父母关心班级,对人生重新认识,树立学习信心。

(3)当心。“问题学生 ”的人际关系通常不好 ,经常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为此,处理“问题学生”的矛盾要当心。不能有什么坏事都往他们身上扣,认为坏事都是他们所为,首先要了解问题的真相、事情的来龙去脉,要考虑选择的教育方式、说话的语气,否则会适得其反,激化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4)细心。对于 “问题学生”要时常跟踪 ,及时了解 ,掌握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如通过个别谈话、沟通家长、表扬鼓励、正面疏导、指明方向等方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黄国明同学一直是我班科任老师最头疼的“问题学生”。从他的背诵抽查情况看 , 记忆力并不比尖子生差。对此我对他进行了及时表扬,让他品尝到受表扬、赞许的快乐。

(5)恒心。“问题学生”在转化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要认清转化过程中的反复性,正确对待、耐心等待,有长期的计划和打算,并不断调整方法。总之,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做到坚持不懈。

2.家校联系 ,形成合力 。“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密切联系。 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及时让家长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通过家长反馈的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全盘掌握他们的动态和变化。当然,最关键的是了解“问题学生”积极的一面,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尽快促进“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3.正面教育 ,包容对待 对“问题学生”所 犯的错误。 我们不仅要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他,更要用火热的心温暖他们孤寂的心灵。“问题学生”犯错是常有的事,若一味严厉训斥、指责,则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情绪。

关于学生评教的几点看法 篇3

关键词:网上评教问题建议

1.学生网上评教的应用情况

学生评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过程和教学水平等)的价值判断[1]。学生评教在国外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2]。学生是教师施教的直接对象,他们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并将评教结果信息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采用教学方法等的认可程度,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最终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评教受到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已作为教师评价的一种有效途径[3]被广泛纳入常规教学管理,并应用到教师工作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办学水平评估等活动之中。

随着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通信技术广泛应用,校园网络和教育信息技术逐步完善,在无纸化办公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学生评教已由传统的纸质问卷调查过渡为网上评教。目前,学生网上评教已经被许多高职院校所采用,这种评教方式具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甚至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改善教学的积极性。

2.学生网上评教存在的问题

(1)网上评教指标体系不完善。网上评教系统的首要问题就是指标体系的建立。学生需要依照各项指标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教师需要各项指标来全面体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者需要根据各项评估指标来对教师进行评优评奖。但是,现阶段网上评教指标体系却不尽如人意。首先,对于学生来讲,现阶段的网上评教指标有很多都不理解,也没有参照标准,如“教师仪表”这一项的考察,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不同的学生所认同的教师仪表也不同,像这类指标就很难达成有效评估结果。其次,对于教师来讲,现阶段所施行的各科各课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十分不公平。因为课程有专业课和选修课、文化素质培养课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等区分,不同的课程难易程度和讲学结构也不同,统一的评教指标体系对于教师不同侧重点和不同特色的教学来讲很难进行区别评估。最后,对于学校管理者两讲,现阶段的网上评教指标都是由他们建立的,而这些管理者并不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欠缺以及不了解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他们所建立的指标必然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做一项并不是自己擅长的工作本身也使得管理者十分头疼。

(2)学生对待网上评教的态度不正确。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对待网上评教都是一种不积极或者抵触的态度。他们首先对网上评教的有效性质疑,认为学校组织网上评教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效果,老师们以前怎么上课现在还是怎么上课。其次,由于网上评教活动一般都在学期末才开展,很多学生认为评教结果即使会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改善,自己也没有机会感受到了,所以更加不愿意主动参与网上评教。

(3)有代评、替评和盗评的现象发生。部分学生对网上评教工作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评教工作的重要性,找别的同学代評或自己替别的同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反映,当自己登录网上评教系统进行评教时遭到拒绝,并被系统告知评教任务已经完成,可以推断有他人实施了盗评行为。盗评者有的仅仅是想与同学开个玩笑,有的则是恶意评教,把自己的评教意见强加于他人,试图影响某个教师的最终评价结果。这些现象都不能客观反映学生本人的真实思想,在~定程度上影响了评教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学生网上评教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学生网上评教的时间安排在学期末进行,而此时学生往往认为课程马上结束,对评教易产生应付的思想。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台电脑进行网上评教,为了争取时间,相互催促,应付打分,导致评教总分偏高或偏低,达不到预期的评教效果。另外,评教信息的反馈是滞后的,对教师改进本学期的教学是无效的,只会对教师在以后教学活动中改进教学工作有帮助。

(5)网上评教反馈信息不充分。鉴于评教结果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一般学校在反馈结果信息时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将信息受众的知情权划分不同等级,有区别地进行反馈。教务部门掌握全部信息,二级学院一般只掌握本部门的评教结果信息,教师可以了解本人的评教结果,而学生得到的反馈信息就少之又少。对于教师来讲,所得到的评教结果并不充分,评教数据的意义也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3.建议

(1)加大学生网上评教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借助于校园网、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网上评教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网上评教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学生网上评教是检验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网上评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对各级教学、主管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和学生干部进行网上评教意义的宣传,使他们成为做好此项工作的主要力量。网上评教的组织工作及其成效可作为从事教学、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业绩之一,并记录在案;也可作为考核学生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最后,在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之前,以班级为单位由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网上评教理论的培训和心态的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网上评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自己,引导学生消除马虎应付、敷衍了事的心理,教育学生不能带着不健康的情绪进行网上评教,把网上评教作为报复教师的手段。

(2)合理安排学生网上评教的时间和空间。开学初,新学期的课程尚未深入学习,距上一学期课程的授课时间也较远,不宜进行网上评教。期末时,学生忙于准备各门考试,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此时进行网上评教,会影响学生的评教参与率和评教态度。因此,学生网上评教宜选在每学期中期,此时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效果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又可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应付了事的评教态度。另外,学生网上评教一般在计算机房进行,学生评教时应分批进行,使相邻两名同学座位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保证他们填写内容的隐私性,以期为他们提供客观真实的评教空间条件。

(3)理性对待学生网上评教的结果。由于评教指标、操作过程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网上评教存在着主观随意性,不能把学生网上评教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直接与教师的评优评先、评职称、年终考核、岗位津贴等挂钩。多种评教方式与学生网上评教相结合将专家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等与学生网上评教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以避免单一学生网上评教产生的评教结果偏差,保证评教结果的公正可靠,保护教师认真从教的工作态度和改进教学的积极性。对学生网上评教分数较低的教师,应安排专家进行听课、会诊,帮助他们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4)建立申请复议机制。学生网上评教只有取得了公正客观的评教结果才能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反之,如果网上评教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会对教师教学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应建立起“复议机制”,允许教师对有异议的评价结果申请复议[4]。

(5)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学生网上评教结果中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通报表扬、物质奖励,甚至给予晋级优先的机会。反之,则采取一些警示措施。对屡评屡差者,则应该取消其教学资格。如果没有一定的奖惩措施,不能妥当处理学生网上评教结果,学生网上评教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设立多方位的网上评教结果反馈路径。针对学生网上评教结果反馈的单一性,各高校应该建立多方位的学生评教结果反馈路径。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在反馈网上评教结果时,对于好的结果应该自由反馈,对于坏的结果应该进行普遍提取,匿名反馈,对于必要的一些结果应该及时进行适当的讨论研究,做到充分利用网上评教的结果。而对于学生要求知道评教结果和评教对教学质量的具体改进,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给予重视,及时将一些相关的教学处理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从对网上评教“流于形式”的误解中走出来,积极正确地参与今

后的网上评教活动。

(7)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意见收集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评教的内容及形式也应与时俱进。学生在完成评教后,有时会有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如果能增设学生评教意见收集路径,及时收集学生在使用学生评教系统的过程对此工作及系統的想法,从中选择可行的建议,不断完善,将更能科学合理实现学生评教。

(8)学生网上评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于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如果健全评价体系,把学生评价扩展到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学校其他部门方面,也将对学校全方面工作的提高具有很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戚业国.论学生评价教学及其量表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8(3):48-51.

[2]龚瑶红,顾嘉.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研究与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44-46,49.

[3]蔡宝家,汤璐,郑桂凤,杜鹃.普通高校体育课网上评教实施现状调查与建议:以厦门大学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1,15(6):57-61.

关于军校管理的几点看法 篇4

一、积极搭建人才作为和发展平台

军校人才教育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创新和发展等几个关键环节统一起来,为教学人才服好务。为此,要克服和摆脱传统人才观和服务价值观的束缚,真正在认识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行动上将人才的发展和院校的发展捆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人才资源利用的如何?关键在于人才的管理。对于优秀人才而言,要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学术得到发展,除其自身加以努力、院校给予晋级和提升,以及生活上的高待遇外,更重要的是院校要为其创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空间,做好成才成长空间留人、特殊待遇留人,真正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员队伍中来。1.1为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提供条件。我军几十年来一直重视院校人才建设与教学管理,把院校当成部队建设的开路先锋和“重工业”基地。一个国家的军队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外军十分重视把优秀的人才选调到院校教学一线并设法让其安心工作。俄军对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员都给其相应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特权。美军在选拔使用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时更加严格,从任职经历、实践经验、全面素质、专业技能等都有严格的标准。我军在长期的院校建设实践中,十分重视选拔任用德才兼优的同志充实到教学及管理一线。现在,全军院校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争取建设全军全国甚至国际上的一流院校。但是,不管处于哪一个竞争层次,其核心任务都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从而为学科的发展、学校层次的提高打下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人才的数量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要有一批“能适应院校发展的、有利于形成创新成果的、自身知识结构优化的”人才。

1.2抓住支持人才成长的最好时机。近几年来,全军院校经历了布局结构调整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时期,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实行教学考评、质量评估、综合评价等,聘用非现役人员,既弥补了军校教研力量的不足,又减少了现役军人的编制员额;既可使学员接受新知识,又可精简教学机构。为便于教学和管理,教学管理人员既要懂得如何与学员沟通,以达到心理相通、志趣相近等。对教研和管理人员也要实行“轮换制”、“聘任制”、“淘汰制”等一系列制度。创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环境。为有力推动了院校人才队伍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给予人才成长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人才培养往往滞后于人才的实际需要,使不少人才或潜在人才在依靠自己的奋斗艰苦地成长着。如,人才需要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扩大知识量时,总有一些与人才成长不相适应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的措施挡住了去路;人才最需要科研经费支持时,他可能会因为年轻资浅而得不到支持;在他最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生活压力而分散了注意力。对此,院校应当及早发现优秀的教学、科研骨干,并提前做好人才投资和人才选拔工作,在人才“爬坡”的时候给予有力的支持,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事业发展提供最及时的支持。

1.3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和谐环境。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提高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相同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条件下,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便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教育效益。目前,我军院校对如何加强优秀人才队伍建设都有自己的新招,给出了各种优惠待遇,对人才的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已有人才和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长期为我所用的机制。目前,随着人们对人才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人才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特别要重视对优秀人才资源培育工作,多问一问为教研人员做了什么,而不过多要求教研人员应做什么。把人心调舒畅,把气氛调舒心,把环境搞美化,营造人才快乐成长的环境。

二、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

美军院校几乎无一例外都视教师队伍若生命,十分注重青年教员的培养和高质量教员队伍的精心构建,是其成功的基石和办校的核心。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环境条件是基础,管理模式与机制是关键。就是说,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必须对院校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与机制进行系统变革与创新。2.1建立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当前,地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在用人机制、引人机制、选人机制等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如职称评定、工作考评等。军事院校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使人才成长和使用价值永远走在世界军事前沿,取得长足进步,必须走创新教学管理之路,使人才资源得到深层的挖掘。事实证明,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军事服务的重要职责,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目前,我军院校正处在变革的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资源的管理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军事使命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院校人才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在不断调整,人才的内涵也在随之变化。因此,人才资源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创新和谐教学管理模式。

2.2建立岗位责任管理机制。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力,人才发展是第一位的。胡主席:“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必须坚持协调发展,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目前,我军院校的人才管理主要以学历职称要求为条件,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为主要抓手,并且职务与待遇、地位、评价相对应。它一方面把人才的发展引入了“独木桥”,无论是培养人还是使用人都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的发展也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为目标;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管理人才队伍中的“仕而优则专”现象,就否定了管理是一门科学的理念。在西方军校人才资源管理中,人才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提倡术业专攻,让教官岗位成为军人最向往的职位,享有很多特权,实行院校教育岗位补贴制,院校教官工资水平普遍高于部队和机关同职衔军官,生活环境优于岗位的军官,采取不同军衔不同待遇,每晋升一级军衔增加工资10%的办法,激励教员安心工作,不断学习。每年除寒暑假外,俄军院校还组织教官定期疗养。由于俄军实行社会化保障,加之工作稳定,所以,教官队伍思想稳定,有荣誉感和进取心。对外军院校的做法,我们应该借鉴;对我们过去的一些传统做法,在落实的质量和效果上应该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质疑,如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两员至上”“教员是核心”问题等。

2.3综合系统地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教育的真正意图在于引导和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注重个性的发挥,并给予其很大的发展空间。人才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效建设工程。必须改变只管使用、不管培养的做法,必须改变单兵作战、作坊式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的管理模式,对人才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必须形成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之间的配套运作;同时,要在体制、制度、政策、岗位聘任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院校对人才资源管理要常抓不懈,要强调综合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的理念,不能期望出台一项或几项政策就能解决人才建设的所有问题。

2.4实现人才价值与院校作用的统一。人才资源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含量是一个变数,就像能买到学者的成果而买不到学者的智力一样。所以,在人才资源管理中,院校不仅要重视现有人才的实际能力,更要重视人才的发展潜力。对教学人才的考评,应以业绩为核心,建立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考评体系。在学历学位、政治思想、教学科研工作数质量等方面制定量化考评具体指标,改变“科研成果代替实际工作能力,论文数量代替质量”的现象,使人才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人才成长进步规律。随着市场意识的提高,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程度有所提高,人才竞争也更加激烈,使人才构成、人才管理和分配机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培养还是引进人才,都要有超常规的举措,要变静态式管理为动态式管理。

三、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最大的人才使用效益

人才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是一个很大的变革,也是人才建设工作的新变化,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作用发挥中,必须变革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使人才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价值。

3.1端正教学管理思想。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规划是院校办学成功的向标。要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理念及与之相适应的战略规划。美军院校非常重视其教学管理理念,美军在教学管理中认为,办学思想越端正以及办学理念越稳定、越清晰,就越能产生促进效应、引导效应、规范效应和激励效应;就越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其办学行为、教育质量就越能得到明显的提升、改善和规范。因此,从院校自身看,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一个清晰、稳定的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

3.2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挖潜人才资源,发展院校的人才量。在人才资源管理上,要转变长期形成的“管人”的观念。要转变单位与人才之间“管与被管”的隶属关系,淡化行政色彩,尊重人才的教学价值和学术地位,尽量创造人才自主发展的空间。为此,要把“管”转变为“资源开发”和“服务”,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要注意把单位与人才之间的关系用真情这个纽带来维系,给予人才更多的温暖与信任、关心和支持,落实人才在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看法 篇5

曹强

徐海学院

计算机专业

达内13-1

22130489 [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而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要在日本之上,而由于当时的腐败的政治体系与统治者的无能,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深渊„本文运用历史史料对比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经济,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对比,比较客观地分析探讨了战争失败的原因,说明了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经济、军事、国内情况、失败原因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如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我们研究甲午战争也应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国内情况对比

清政府:清政府是满族乘中原混乱而入关建立的政权,所以国内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清末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内部不稳的担忧是使清政府缺乏长期作战意志。同时清政府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清政府不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

日本: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它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国内政局虽有动荡,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从未动摇。这使日本政府可以集中全力进行对外战争,而且国内少许之矛盾,恰好在统治者的引导下成为向外扩张的动力。

二、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如: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中国1893年为8867万库平两。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日本1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9043.4万日元。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出口12740.6万两。关平两比库平两略重,合计中国进出口值是日本的两倍还多。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以国防为主,结构简单,企业管理体制缺陷甚多。

日本: 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

三、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

清政府:中国军队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有100余万。旧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有作战能力的只占军队总数的1/3。就人数而言中国占优势,但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单由数量决定,装备、编制、训练、官兵素质和教育程度、士气、战略战术等方面影响更大。中国军队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缺乏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国家、民族意识淡薄。中国海军虽成军较早,但到了后期缺乏投入与更新,各舰到甲午时已经老旧,而甲午前清由于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中国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所以军队战斗力中国弱于日本。

日本:1893年,日本陆军有7个师团,将近7万人。甲午战争中,日本动员了预备役,总共动员的兵力为24万人,另有伕役15万多。派到中国和朝鲜作战的兵力是17万多。【1】步枪总体水平与清军相当,炮兵火力远胜于清军;而且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后的日本,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19世纪90年代大量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且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战前刚刚完工,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总体实力超过北洋海军。总体上,清军缺乏统一的军事管理。士兵多以从军为副业,充满了宗教观念和家乡观念。国家民族意识淡薄。对手日本兵则以族为重。

四、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2】吉田这一思想对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清政府对侵略战争缺乏预见性而放松了警惕,造成战前缺乏准备,初战举措失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

2、清政府信奉“武器决定论”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但武器并不是万能的,一旦把武器的作用极端化、绝对化,尤而形成“武器绝对论”就会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甲午战争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上,而是输在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上面。如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给本国政府汇报时说:“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较日本有相当的优势,但训练方面尤其是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无远见和缺乏军事知识的中国当局,将面临着海军舰队被彻底摧毁的危险。”【3】

3、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战争失败的战略原因

日本政府和军方对侵华战争中制海权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相反,清政府和李鸿章对这个重大战略问题的认识却很模糊,对战争中海军应该发挥何种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没有清晰的思路。朝鲜开战后,日本海军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主力寻找中国舰队决战,而中国海军却尽量避免与敌军在海上相遇,没有进行决战的思想准备和军事准备。制海权的丧失使沿海陆战孤立无援,极为被动,突出表现在两次反登陆作战的失利。放弃和丧失制海权,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

4、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

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取,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但他显然没有了解列强的基本立场,虽然列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他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清政府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这是战争失败的外部原因。

5、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体制陈旧、政治腐败是造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当前方战士热血奋斗时,宫廷还在内争,帝后党争使国家四分五裂犹如一盘散沙。同时清政府官员腐败,如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有人向李鸿章举报,但他不以为意。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颇受重用,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的供应。他“偷盗抵换”,供给海军的炮弹量少质差,黄海之战舰队炮弹缺少就与此公有关。【4】

6、军队素质低下不堪一击是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

近代战争,要求将领和士兵熟知军事技术,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能征惯战之师。除了军事技术之外,在部队中还应该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观念和英雄主义的教育,培养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李鸿章创建北洋海军,注重武器装备,开设新式学校,甚至把一些将领送到国外深造,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但李鸿章对整体训练却放任自流,对军队的思想教育更是漠不关心。当时全国的军队,北洋最优,北洋里海军又较陆军为优。但就是北洋海军,也严重存在着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等问题。由此可见当时军队战斗力低下,战争失败也并不令人意外了。【5】

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在前一时期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国际汇兑与航运基础上,又凭投资产业特权,从商品的生产领域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市场,完成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第一步,外国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内部的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成分。中国的贸易和商业严重半殖民地化。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受到侵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战后,清政府的威信大大降低,人们对清政府的腐败更加深恶痛觉,清政府的统治日益摇摇欲坠。只过了短短17年,清王朝就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一个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政权,没有理由长期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绝版甲午》 雪珥 文汇出版社 2009年10月 2,《讲孟余话》 吉田松阴 中央公论新社 2002年

关于供电所管理的几点看法 篇6

作者:高敏

一、前言

农村供电所是县供电企业的基层单位,承担着管辖区域内用电户的报装接电、抄表收费、营销管理、网络维护、安全管理等工作。现在供电所组织机构定编定员,实施抄收到户、维护到户后,农村电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直接抄收用户的不断增多,24小时承诺服务责任的加大,给供电所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责任。笔者在供电所工作的一年里发现,由于农村供电所的管理体制还处于发展阶段,在管理意识和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现就供电所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农村供电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当前,县公司对供电所加大安全监督检查,但是由于农网面广、点多,因施工操作、自然灾害、设备质量等诸多原因,存在的农网隐患缺陷多而杂,线路、设备的维护工作量大,安全管理责任的落实难度加大。再有部分用户用电安全意识淡薄,造成意外伤害或死亡事故增多,加之盗窃、毁损、破坏电力设施等违法行为,私拉乱接、违章建筑、交叉和双电源等违章行为,威胁着农网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二)人力资源的缺乏

由于在人力资源上的缺乏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弊端,导致农村供电所管理存在着诸多隐患。一方面,由于农村基层工作环境差,很多正式员工不愿意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工作,员工流动量大,导致供电所的正式员工缺乏;另一方面,农村供电所的员工职业素质普遍偏低,业务技能差,工作效率低,部分员工连最起码的安全知识都很匮乏,基础的专业技能不扎实,给农村供电所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农村供电所普遍存在着激励机制缺乏的问题,由于对员工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由于考核机制存在缺陷,员工工作缺乏动力和热情。现有的考核机制中,其大部分考核指标旨在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线损率和电费回收的完成情况的考核,而对安全管理、线路维护和缺陷的处理上却考核的较少。由于这种考核指标的欠缺,导致农村供电所还没有真正形成竞争意识,也没有对员工形成忧患意识,使得我国农村供电所安全隐患较多。

(四)管理手段缺乏,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大部分农村供电所的管理尚处于传统的管理阶段,已经无法满足管理需求。一方面,在组织管理上,其管理模式较混乱,职责分工不明,部门划分不清,员工工作目标不明确;另一方面,在供电所管理方法上,管理手段单

一、陈旧,大部分管理工作放在了日常的检查和维修管理上,而对安全管理、事故处理等管理却缺少足够的管理方案。

(五)服务意识偏颇

几乎所有用户对电力热线95598很熟悉,95598电力服务电话对电力员工的服务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也使用户感到拨打95598电话,处理问题快捷、方便。但是也出现少数人乱打95598电话。例如,卡表没费了停电投诉供电局停电,投诉电压低需要变压器却不让占地等,甚至有人说只要不让交电费我就满意。而国网公司对95598投诉考核极严,不少电力员工为了息事宁人,宁可损失供电企业利益也要达到让用户满意的结果。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以为:只要拨打95598,什么问题都会解决,什么要求都能满足,而不考虑是否合理。

三、农村供电所管理对策

(一)健全隐患整改消账制度,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面积大、范围广、隐患多的特点,应该建立健全“隐患整改消账制”,也就是把用电户或包线人员发现的隐患和各级安全员检查发现的隐患进行登记,由包线人员督促驻村电工限期整改,若个人无法解决,做好申请整改通知书,书面形式报县公司运维部门。这样就能够做到隐患早发现、早处理,做到发现一处,整改一处,落实一处,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早治”,保证网络设备的健康、稳定运行。供电所需与当地政府联手,加强电力法律法规和农村用电安全常识的宣传,对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要及时报告并做出处理或移交司法,以确保电力设施保护的规范化、法制化。

(二)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积极引进先进人才

针对目前农村供电所存在的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农村供电所应该加快培训机制的建立,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通过考核和培训合格之后的员工才能聘用。其次,在供电所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对员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教育,提高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加强对员工法律意识的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执法懂法,依法管电。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重视现场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现场处理能力。

(三)建立并完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建立员工激励机制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努力将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奖惩机制挂钩;其次,优化考核制度,根据农电工的考试及业务等项目来对员工进行民主考核,对优秀的员工给予合理的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员工给予适当的惩罚;同时,努力完善供电所的管理环境,尽可能的改善农村基层供电所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除此之外,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了解员工的内在需求,让每位员工都能感觉到被重视,被关心。在生活上,对员工给予关心和问候,适当增加员工津贴,尽可能满足员工的需求。

(四)完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

1、在供电所的组织机构管理上,科学管理,可采用“扁平式”的管理方式,从层面上进行管理压缩。把生产、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等各个方面做到定员定岗;同时,设置生产、营销和客户服务三大块儿,分开管理,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2、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完善信息网络,积极实现管理标准化,提高供电所管理效率;

3、加强配电和生产设施的规范化管理,将配电设施“两清理”工作做到实处,保证配电线路标识和编号合符规范;建立服务热线,实现网络服务,将农村供电所由点到面管理起来,促进农村供电所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五)增强服务意识,做事有理有据

关于学校德育的几点看法 篇7

一、德育既要面向未来又要足于现实

超越现实去追求美好的理想, 这是人生的一种本质属性。德育具有导向性, 要求我们教育者应对学生进行最高理想教育,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来提高自己个方面的素质, 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但是我们在追求理想人格教育中不能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 更不能使德育走向脱离社会现实的极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现实中大多数只能成为“凡人”, 所以, 理想的道德和人格终究不会成为普遍的道德现象, 也不应成为德育的唯一目标。因此从德育目标的确定到内容的选择上, 既要面向未来, 又要立足于现实。这样既可以避免为追求理想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也不至于“过分现实”而冲淡对未来美好的追求。这一教育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现实性要求与超前性要求的统一。既从现实出发, 培养学生形成现实社会人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就应该引导学生懂得现实社会人和未来社会人所应有的最起码做人标准。首先是:遵纪守法。不侵害他人利益, 不损害集体利益。这是最基本的做人标准, 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保证。其次是:崇尚道德。不仅不侵害他人利益和损害集体利益, 而且乐于助人, 这是较高的做人标准, 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再者是:富于理想。愿为更多的人, 为社会的理想而奋斗。这是更高的做人标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这样的先进分子, 任何进步社会都需要这样的“精英”。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使多一些的受教育者富有理想。

二、德育应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以往我们对学生开展德育, 大都是采取封闭的形式, 就怕学生与社会外界接触, 以免受校外社会的影响, 以所谓的“正面教育”来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净化”。这种封闭式的教育造成学生视野狭窄, 鉴别真伪, 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薄弱。现在看来, 这种封闭式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的新特点。随着现代化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 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公共媒体的不断发展, 各方面的信息更容易传入校园, 学生的思想开阔, 在此形势下, 人为地把学校德育与社会分离开来, 是行不通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选择为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要敢于并善于用活生生的事例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实事求是地同他们平等地讨论, 不能强迫学生接受简单的结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 允许他们继续思考, 并给他们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时间, 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寻求问题的答案。另外, 教育者要主动地了解、掌握社会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现象。此外, 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接触社会, 使学生在自然社会环境中, 开阔视野, 了解社会, 提高辨是非, 抗腐蚀的能力。

三、德育要克服德育过程外在制约化, 着重发展个体的道德思维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德育比较注重德育过程的外在制约化, 即德育内容, 特别是道德规范对人的外在制约作用。过分依赖单向的, 灌输式的道德知识传授, 现实表现为:对学生要求通常是左一个不准, 右一个禁止。让学生死记硬背道德信条, 极大地束缚了个体的道德思维和探究能力。我们说: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 是教育者促进个体思想斗争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过程, 而教师是一个积极活动的主体参与这一过程,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程度上总是依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状态决定的,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越强, 自身的思想品德的塑造作用就越大。因此,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德育的教育观念, 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研究他们的内心需求。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 以便在双边交流中, 在心理和情感沟通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力作用, 应发展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给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引导学生科学地看待政治问题, 社会问题, 人生问题。正确地理解道德的社会意义。这样, 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于设计美学的几点看法 篇8

【关键词】 感性认识;功能美;形式美;职责

真、善、美这三个字经常被放在一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深的渊源呢?一般情况下,真的、善的事物都被认为是美的。设计也是如此,一件真实的设计、对人们产生良好作用的设计也可以说是一个美的设计。那是否所有真善的事物都能带来美的享受呢?我看这是未必的。人在饥饿的环境中看到精美的糕饼、漂亮的水果不一定会产生美的享受,而是首先要满足自己的饱足感。这就给设计一个提示,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设计的对象,知晓他们的需要和境况。真善的事物会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受,但是美都是愉快的吗?我看也是未必的。有的壮美或者凄美给人们带来的可能是忧伤甚至悲痛。从设计的广泛领域来说,如果强调的是受众的心理感受,那么设计不必都局限在愉悦的美上,它可以给大众以多滋味的体会,只要是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都可以算是好的设计。但是从某些设计领域来讲,它如果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恐怕设计则要建立在愉悦的美的基础上了,因为愉悦美的前提是这个设计要做的真实,做的善,也就是符合大众的使用需要。

“设计所产生的产品,都是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并进行人工创造的产物。”所以,大多设计的对象就可以用“人造物”来概括。“人造物”首先要是有用的,也就是要具有功能性,当这种功能性转化为美的时候,我们可以叫它功能美。功能美与大自然的美性质是相近的。大自然的美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人造物”的功能首要体现的也不是它的美,而是一种实用性,功能美是无目的的表现出来的。因为功能是以实用前提的,所以与功能美关系最密切的应当是受众感官上的愉悦性,就像前面所讲的那样,功能美要符合大众的使用需要。良好的“人造物”是功能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结果,功能和形式就像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一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造物”的功能可能会具有针对性和单一性,但是其形式却是可以多样的。因此,形式美要比功能美更加的接近美的本质,更加能够反映事物美的属性。

在世界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美也逐渐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美到现代美的过程。美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美的“积淀说”,他还说,美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传统美的内在意蕴和外在形式都可以在设计中得到体现。比如中国的明式家具以及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设计,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内在意蕴与外在形式良好结合与体现的典范。现代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了,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现代美的踪迹。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时尚”可以称为现代美的代名词。与传统美相比较而言,现代美也是颇具非议性的。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现代美的存在也是五花八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现代美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的。因此,现代的设计也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形式。人们选择的余地变大了,对于设计的要求高了,对于设计之美也相应的更加挑剔了。

在设计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做设计的人也就是设计师们又应当具有怎样的美学职责呢?我认为,首先,设计师应当具有相当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其自身的良好的设计修养的积淀之上的,甚至在有些时候,设计师表现出一种傲气对大众也是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其次,设计师在设计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隐喻的表现形式。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斯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尤其是在物质发展已经几近完善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上的设计之美的需求更上了一个层次。以前听一位老师讲过关于一个日本的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成长过程,这个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在五年之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裁缝变成一位享誉国际的服装设计大师,他的服装设计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本国的文化特色相当浓郁,但是又不是直截了当的表现出来的。在他设计的服装上找不到一点日本国旗、日本文字、日本和服、或者其他具有日本标志性象征的东西。那么,这种日本文化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就是通过服装的材料、颜色,服装的样式组合体现出来的。由此可见,设计隐喻的表现形式更能反映出设计的内涵,从另一个高度体现设计之美。

再次,设计师具有将设计之美传播和普及的职责和作用。设计之美不是仅仅针对设计师而言的,而是要深入广大群众的思想中,让大众也欣赏美、理解美、懂得创造美和运用美。现在在很多的项目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弊端,就是设计团队与项目进展过程中的其他团队有脱节现象,尤其是施工团队。很多项目在设计完投入建设的时候很多地方就会变形或者走样,与预期的效果相差甚远,这样将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原本初衷。如果把设计之美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扩大到各个团队中,那么,团队的协调性将会更加的优秀,项目的最终成果也会更加的完美。

最后,设计师应当要具有自己的设计个性,才能达到一定的设计境界。现在很多的设计师为了生存都是按照客户的想法而活着,所做出的东西都是为了迎合客户的要求,很少有设计师是因为喜爱而做设计的。这样的话,设计师做出的东西就很难引起对象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感染力。但是,如果设计师是为了个人的爱好而做设计,或者说不是“做”设计,而是在“玩”设计,玩的过程和结果与别人无关,而仅仅是自己内心的表露的话,相信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审美价值。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是的,优秀的设计作品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去评价或者否定的。

设计之路还很长远,设计之美需要设计师不断的体味和延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 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 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

3 李泽厚.美的历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 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9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先进事迹下一篇:婚宴即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