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2024-09-17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通用10篇)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1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江宁区陆郎初级中学 陈维源

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它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全新的内涵,显示出勃勃生机。其中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强调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我们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

那么在农村的音乐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呢?笔者在近几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做了一定的尝试,现成文与大家探讨。

一、让出课堂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老师讲到底”的封闭教学形式、“一单元唱歌+乐理一单元欣赏+音乐知识”的单一教学内容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系统论有序原理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要千方百计地促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系统,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机,有活力。

1、让出时间

现在学校一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有科学证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20分钟的时间。所以,我认为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20分钟,对课堂内容的引入、结尾总、中间重点和难点做“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演唱、演奏、创作、交流、教授和赏析等等。此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但不能越俎代疱,以免变成活动的操纵者。教授活动就是由学生自选内容(比如某位音乐家,某件乐器,某个音乐知识等等),在课下像老师一样备课(查出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像老师一样把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有补充或者反驳都可以交流。表演活动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才艺表演的方式向新同学介绍自己,我也通过表演活动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有了深入了解。刚开始几节课,还有个别学生觉得不好意思或者其他原因放不开,随着参与学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走到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了,而且他们发现在教授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学习着,这样,我的课堂开放时间逐渐增加。我很高兴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使用版书和教具;从个人表演到集体合作;从扭捏不自信到大方自如,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个学习的过程。

2、让出讲台

美国实用主义家杜威早就说过: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是站在学生后面。细细想来,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以一对众,与学生距离遥远,怎能亲近沟通呢?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 2 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如果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有什么话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愿意向你问。在学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的时候,我会坐到学生的位子上,和他们一起聆听“小老师”的授课,观赏“小演员”的节目,有异议,我也参与到他们的辩论中,自身也受益匪浅。学生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了。学生能走上讲台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种方式。

当然,我所说的“让出课堂”不能浅显地认为是将课堂扔给学生,彻底撒手不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思维启动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思维断裂时,教师要帮助衔接;学生思维堵塞时,教师要进行疏通;学生思维模糊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学生思维紊乱时,教师要帮助梳理。教师要以自己的敏锐的觉察力,将学习活动引向更深的层次,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各种能力。

二、让出权利

让出(一部分)权利。过去教师的权力是很大的,说话是绝对的权威,容不得学生有任何质疑。我认为教师的权力过大,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禁锢作用。我们是否可以将部分权利下放给学生?

1、让出表现权

长期来,音乐学科因为是小三门、旧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等原因,课堂纪律一直是音乐教师苦恼的问题。有些教师说,一堂课45分钟,有20分钟用来维持纪律了。还有的教师干脆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只为求一个有条不紊的课堂纪律。试想这样一堂音乐课,不仅是一种低效率的教育资源浪费,还直接扼杀了学生对音乐课的仅有的一点兴趣。“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思想和感情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对音乐的喜爱和追求不应该,也不可能会在“纪律优良,绝对安静的音乐课”中被束缚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的体验,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是自己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当学生陶醉于扣动心弦的旋律中时,很可能会禁不住有随之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我想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更显而易见。

2、让出考试权

多年来音乐的考试,形式单一,要么“一歌定分数”,要么“一卷定分数”。虽然不记入生的总成绩,却也让部分学生头疼不已,更有甚者,到考试那天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音乐学科是有它的特性的,并不是每个学生演唱、吹奏、乐理、4 音乐常识样样精通,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专其中一项,唱得很好,未必识谱;吹得很好,未必能唱全五个音。所以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上学期得到了满分,下学期却勉强及格;有的学生平日回答问题相当踊跃,音乐知识与教师不相上下,考试的成绩却差强人意。我想不妨针对这种情况,把“老师说考什么就考什么”转变为“表演、笔答,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更有利由于学生自信心和持续能力的发展。

3、让出评价权

“每到考试,老师总会嘀咕一句‘五音不全’,声音虽然不大,但我听得清清楚楚。音乐课的教室,简直是我的刑场!”这是出自一个学生心底的话。教师们,把我们权威性的评价放下吧。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发展性的评价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其核心是重视过程,评价是主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评价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中,只有强调评价双方的沟通、协商,评价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另外,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程中的转变,再形成终结性评价之前,评价主体会对评价对象进行指导帮助,并给予再次改正、修正的机会。在我们的音乐考试中,不妨加入平日成绩的记录,加入对学生在音乐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评价,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组评。实践证明,如果重视了过程评价,就会发现终结

三、让出一份爱

苏霍姆斯基说过:我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只有一个爱 5 学生的教师,才配得上“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教师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才可获取爱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只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快乐地接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伤人六月寒。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师生间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多与学生交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就如马卡边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你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你的教育经验的本领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可以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在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家长告状。

教师的爱,像三月的风,可以吹开枯萎的花朵;教师的情,是温馨的雨,可以滋润一片干渴的心„„只有在爱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心灵才能是纯洁的,其灵魂是美好的,其长大成人后才能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上仅仅是我在农村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我的这片“瓦”能引出“金玉良言”。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认真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反思、进取!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2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中学,听力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语

2001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始实施,我国的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规定英语课程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2011年该课程标准实施十年之际,更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出炉了。所谓更新,并不是说它的标准相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是说它不再是实验性的了。新的课程标准规定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从以上的对比不难发现,2001年课标对英语课程的任务表述比较模糊,就是要“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2011年对英语课程的任务表述却是非常清楚的,即要“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要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而听是说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特别是听的能力,是摆在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那么,在条件相对落后,设备设施相对缺乏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创造性地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

二、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1. 牢固把握新课程标准,认识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以前的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和读写能力,然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能读不能说的“哑巴”。现在,新课标把听说能力放在和读写能力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就是要彻底改变英语教育中这种“跛脚”现象。这不仅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且是与现实生活中口语的重要作用相联系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口语这个主要途径,而日常交流的途径主要是口语,因为它使用起来快捷、高效、方便,是书面语言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英语听力的重要性,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对听力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自觉把听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日常英语教学活动中。事实上,生活中人们通过听力学习各种知识是从古至今都在进行的一项活动。基于听力的教学法非常强调这一作用,英语教师根本就不用担心听力教学会占用很多语言知识教学的时间或读写教学的时间;相反,它是提高英语读写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英语教师所要做的,是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并努力付诸教学实践。

2. 灵活运用任务教学法,发展学生听说能力。

不同的教学方法都以特定的教学理论或者学习理论为基础。任务教学法是2001年课标所提倡的,目前的英语教学广泛使用这种方法。任务教学法是发展了的交际教学法。他们的共同理念是语言学习应尽量在实际生活中与语言的真实应用接近;而任务教学法强调将形式教学与交际教学相结合,即任务教学法主张在交际教学中达到语言形式学习的目的。这一教学法很适合英语教学实际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知识的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尽管任务教学法有诸多好处,也不是全能的。任何教学法都会有缺点,任务教学法也不例外。英语教师应掌握其特点,熟练运用;吸收其他教学法的长处,弥补任务教学法的不足。

调查显示,英语教师的课堂口语是学生最直接、便捷、可靠的听力来源。基于任务教学法的使用特点和农村地区英语教学条件的限制,农村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拓宽学生听力输入的途径,从而扩大其听力信息的输入量。熟练的课堂用语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之情,乐于听从老师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还能起到示范作用,因为只有老师坚持使用英语教学,学生才可能持之以恒。英语教师的课堂口语表达应控制在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以内,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保持在相对舒适的程度。在农村学校,英语教师的口语可能还没有达到脱口而出的流利程度或者想到什么就可以表达什么,因此在表达有困难的地方,适当地使用母语还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师生的沟通和学生对知识的快速有效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这不能经常发生。另外,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语言知识,诸如语法、词汇等的学习,因为这是任务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这就要求英语教师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由于任务教学法的课堂活动较多,而学生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不同,完成任务的能力也有差异,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资源还不够,因而对这种教学法的适应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任务”的设计应尽量把学生的经历、智力、情感、能力等因素都考虑进去;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需使用的语言不会给他们造成大的困难,绝不能让他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感到很为难而体验到巨大的挫折感。一旦学生经常体验到挫折情绪,就会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情趣和信心,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3. 巧妙使用课堂评价,营造融洽的英语学习氛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的重心主要是语法词汇知识和英语读写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反馈时间、几率都相对较少,英语教师很少使用课堂教学评价。一个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内心深处迫切需要老师积极肯定的评价;一个不断努力的学生希望可以随时获得老师的鼓励和赞许;一个学习差的学生更迫切盼望老师的鼓励。在新课标的理念里,英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和言谈应该经常给学生一个印象:老师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他们英语学习的伙伴;是一座灯塔而不是指挥棒。这样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不会给学生造成紧迫感和焦虑感,非常利于营造融洽轻松的英语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4. 培养学生听力习惯,掌握方法与策略。

婴儿不会走路,妈妈就想办法帮她移动脚步;再大一些,妈妈就牵着她走,并且慢慢放手让她自己走;走路熟练了,再慢慢学会跑起来,虽然在这一过程中有时会摔跟头,还会受伤、流血。但是妈妈是不是因此就不让她自己走路,始终牵着她走呢?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培养其学习的习惯,掌握方法和策略,所谓“授之以渔”。不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教学不能算是好的教学,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因为这无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如果不能学会自己学习,遇到不懂的知识就求助老师,在知识的海洋里始终要老师的陪伴,他是无论如何都“游”不远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习惯,掌握听力的方法和策略。每个学生的习惯、方法和策略都不一样,熟悉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这有助于教师使用不同的听力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每个学生都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汲取并发展适合自己的听力学习方法。

5. 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设备的作用。

虽然农村学校听力教学设备并不齐全,也谈不上先进,但也要充分利用起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先进的录音放音设备越来越先进,价格也越来越便宜。英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录音机、多媒体等设备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购买实用的电子产品,并为学生准备各种有趣易听易懂的英语听力文件,鼓励学生多听,养成经常听英语的习惯。另外,英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电子设备的使用情况。因为调查发现,很多城里的学生购买这些时髦的电子设备主要不是用来听英语,而是用来听音乐、听歌曲、看电影。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有目的地给学生听力材料,并定期检查其听音效果。

三、课外的农村英语教学策略

英语教学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英语教师在课堂外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另外,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活动有必要适当延伸到课外。

1. 开发并有效利用其他听力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上的听力材料是与课本配套的,但是在课堂上使用过的听力材料学生已经很熟悉了,不能再反复使用。而且这些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听力,就需要多开发其他听力教学资源。然而适合中学生听的材料可能并不太多,这就需要从各种渠道寻找,还要对其进行适当的编辑,以便适合中学生的水平。网络上有比较多的英语网站,如剑桥英语、可可英语等。有的网站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设置了不同的内容,可以找到适用的资料。

2. 不断学习的治学态度。

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农村英语教师更是如此。不仅是因为农村地区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差一些,还因为社会是高速发展变化的,英语教师的知识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地域的限制,农村英语教师语音发音容易受到母语,特别是方言的影响。英语发音、语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汉语有明显的不同。语音是任何语言的物质基础,英语教师必须牢固、系统、熟练地掌握英语语音知识和技能。不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听力能力就会受到限制,与人交流就会产生障碍。影响到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对学生英语过级考试中听力部分造成巨大的困难。最近一两年,英语专业听力部分,特别是听写部分的得分偏低就是很好的证明。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还有必要提高教学理论素质。目前,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教学法的应用。任务教学法是发展了的交际教学法。其特点是重视交际,以交际为方法和目的;重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中国人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兼收并蓄,再根据自身实际合理运用。从理论上掌握各种教学法的特点有利于把握语言的性质、英语教学的目的,并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和业务素质,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设备,创造有利于英语听说的语言教学环境,不仅使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让其学会学习的方法。或许只有这样,英语教师才会走出事倍功半的困境,逐渐让英语教学变成一种乐趣,而非苦差。

参考文献

[1]Vivian Cook.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Qiang Wang.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0.

[3]陈红.如何改进和加强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

[4]戴麦桂.浅析农村初中英语听力障碍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 2009.3.

[5]丁微微, 丁立芸.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的实证调查和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 2008.5.

[6]冯志鹏.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2008.9.

[7]罗永肖.如何解决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外语电化教学, 2000.3.

[8]吴夏连.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法[J].读与写杂志, 2009.11.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留守儿童 困惑与思考

随着教材的不断改革,新课标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要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髓,切实调整教育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总感到有些困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现状。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而且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小学教育都是在一种几乎瘫痪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学校校舍较差,师资缺口较大,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课程,只有语文和数学,有的學校甚至一个老师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老师的年龄也基本都是50岁左右,他们的教学公式化,缺少创新,因此学生在小学的时间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引导,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这就给新课标的实施埋下了隐患。

第二,学生现状。农村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给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如: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经常出入网吧、娱乐厅等中学生不该去的地方。而且,有的父母自认为为了抓住孩子,就给孩子配了手机,80%的学生都有手机,他们有了手机之后,同学之间相互发送短信,QQ聊天甚至上网,由此又衍生了早恋、网恋等问题,有的孩子为了上网,晚上翻墙外出,夜不归宿。因此,学校管理难度很大。再如:心理人格问题。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他们多出现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他们常常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有的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离校外出,相会网友寻找心理安慰,还有的甚至以死相逼,中学生跳楼现象也时有发生

第三、学习现状。由于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生活了六年,再加上留守现状,很多不好的习惯就逐渐的养成,上课积极思考乐于回答的学生很少,上课精力不集中,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经常出现,教材中很多问题难以应付,课堂表现迟缓,自主探究的能力较差。

第三,考评制度。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家长学校注重的还是成绩,通过成绩来衡量学校质量及老师的教学水平。尽管素质教育提的很响,但客观的现实决定了学校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老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加之学生整体基础较弱,所以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得到实施。因为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较差,自主学习精神缺乏,老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完成既定的任务,在必须提高成绩的限制下,久而久之,老师就一步一步的代替了学生,课堂又变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又回到了旧的教学模式中。

第四,旧的观念。很久以来,很多的非语文教师以及学校的一些领导都认为语文教学收益较小,认为学生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这样一方面学校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学与不学长进不大,因而从思想上就放松了语文的学习,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达到。

所以,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对现行的新课标语文教学很是困惑。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改变儿童教育的现状,尽量做到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让他们既不缺失管教又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学校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其次,考试制度的改变,让升学不能成为衡量学校和老师的唯一标准。领导教育管理的理念要适应新课标,给老师教学以宽松的环境。

最后,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不论学生的现状怎样,都要切实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最后,新课标要从小学开始,切实得到实施,这样才能想成良好的学风。

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 篇4

一、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优化音乐课堂中的整个审美情趣。

新课标下的音乐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知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基础。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也愿为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

2.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⑴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⑵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⑶结尾要愉悦

俗话说:“好聚好散”吗?好的开端很重要 ,结尾更重要.老师要巧妙的设计下课前得几分钟 ,争取让学生能有你‘好结尾’的魅力吸引他们愿再来光顾音乐课!

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

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这是音乐的本质,也是利用音乐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依据。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可以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 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 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 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 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 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 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 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 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 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 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煤体欣 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 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 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3. 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重难点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乐器数量多、体积大,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 “ 改头换面 ” 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课标下分层教学的思考 篇5

刘忠祥

通过新课标的相关培训和学习,我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标的特色在于,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生成,注重学生的本体参与,注重老师的导演组织能力。这些迫使我不得不关注分层教学,并对此做出思考。

首先,分层教学承认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否定了“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只顾商业利益的广告语。目的是让一个有个体差别的群体,既能不至于挨饿,又能不至于消化不良。大部分学生不再跟着“尖子生”陪读,在学习活动中,根据不同层次,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得到正面的评价,从而获得大面积的学习兴趣的提升。

其次,学生分层没有预设。我们都希望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分布是正常的,即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把学生分层三层。实际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失误等人为地造成了班级学生分层的非正常分布。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根据实际的比例进行分层。分层教学最终能把一个不正常比例的班级变成正常状态班级,即出现较多的中间层次的学生。

第三,分层教学不意味着均衡使劲儿。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可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优等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后进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中等层学生。但这样做绝不意味着均衡使力气。“好钢要用在刃上。”在不同层次的同学中,发展和变化着的同学是最值得关注的。在老师的发现下,少部分学生能从一个层次偶尔跳到另一个层次,这样的学生应该给予在该层次更多的机会,促成质变。即使是在优等生中,也有偏重于基础和偏重能力之分。不同的问题能促成他们在该层次的变化,使趋于互补。“人最有意义的时期是他的发展时期。”学生的发展时期不会喊着口号齐步走,所以不能均衡用力。

第四,分层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对全班同学有深入的了解,并且了解学生动态的变化,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分层。在教案设计上,对教学目标要分层设计,教学过程要设计分层问题,达到立体教学的目的。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上,也要相应设计更多的题目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后,在测评和评价上,也不能使用统一标准。考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变化大的同学更应该表扬,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五,重点跟踪辅导,缩小层次差异。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让好的更好,差的变好,尽量缩小层次差异。所以尤其要注重加强对低等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生,要进行表彰。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指导学生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部分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解答问题时,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给他们现成答案。当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通过对低等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使有些学生获得较高分数,让他们有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努力向上,从而缩小层次差异。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6

[摘 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提倡学科综合,规定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在教学中应将其他人文学科知识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以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学;人文渗透

新课标下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和其他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美术、地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音乐与各个人文学科的联系,提高学生探索、参与、感受和创造音乐艺术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学生的艺术通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从新课标的理论看其他人文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从新课标课程价值来看。它主要着眼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及社会发展价值。这些价值都是根源于音乐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根本。音乐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学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学习音乐就不可避免的与其他人文学科相联系。音乐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和各人文学科的链接,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各文化背景,包容多元文化。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音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不可能不和其他的人文学科发生联系,在音乐教学中的文学、历史、美术、地理等学科知识都要渗透其中的。

2.从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来看。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我们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把各个人文学科的知识运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其兴趣。过去在中学音乐教学里,很多教师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教会学生唱几首歌曲,或是徒劳地提高学生辨识五线谱的技能上等。这方面最典型的问题莫过于“音乐扫盲=辨识五线谱”的误会,从而造成了整个教学内容非常狭隘,严重缺乏作为教学课程所必需的人文内涵。把各人文学科知识融入音乐课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因此这是必要的。

3.从新课标内容标准教学来看。它把音乐与相关文化定为四项学习领域之一。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那样:“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二、从音乐与其它人文学科的关系来看其渗透的可能性

1.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文学艺术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是天然契合的艺术。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到南北朝民歌,到唐诗宋词,到元曲……一部中国文学史也是一部音乐史。

一首优美的歌词无疑也是一首优美的诗,它要有诗般意境,在艺术上应该有较高的品位。歌曲是歌词与音乐(曲调)的结合,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歌词加曲调,而是一种艺术升华。在艺术形象上更加流畅、更加生动和凝练。根据文学作品而创作的音乐很多,如《卡门》《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我如何不想他》《长恨歌》,歌词唯美、动人;如散文诗般的音乐作品也很多,如《橄榄树》《童年》。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但如果在教授这些作品时,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知识,会使音乐所蕴涵的感情和精神得到升华。

2.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历史息息相关,任何音乐的创造都是有它的历史背景;分析一篇音乐作品不可能不介绍作者,而每位音乐家都有他的生活的历史背景和经历;很多作品都是为了当时社会现实而创作。同时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迥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留下了音乐的声音。如《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这两首琵琶曲,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楚汉战争,如果不了解秦末汉初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的历史,就很难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知识。

3.音乐与美术。音乐是有声的绘画,绘画是无声的音乐。德彪西曾说过“音乐是由色彩和拥有时间的节奏形成的”,可见音乐与绘画两门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到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画面。当然,也有许多音乐作品,是因为音乐家受到直观的绘画作品的影响,而试图用音乐来表现画面的视觉形象或意境。在高中音乐欣赏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总谱第一版就是选择日本版画《神奈川冲浪里》做封面。

4.音乐与地理。音乐因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呈现着明显的地区差别。由于不同地域的人民的自然条件、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千差万别,所以出现了千姿百态、五彩纷呈的地方民歌和民族音乐。如在西北黄土高原,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出现的脚夫歌、信天游,其音调高亢、奔放、激愤、凄苦,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但在江南水乡,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听到的也是各类婉转秀硕的秧田歌曲,风格便也委婉秀丽。

三、渗透其他人文学科进行音乐教学的探索

音乐与其他人文学科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所以想要上好一堂音乐课,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必须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既要有音乐学科内各种形式的综合(欣赏、唱歌、器乐等),又要有与多学科的综合(文学、历史、美术、地理等),让它们渗透于音乐的课堂教育。

1.文学渗透下的音乐课例子。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课前布置学生看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CD进行课前欣赏。正式上课时,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一边根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来描述景色。这样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自然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2.历史渗透下的音乐课例子。如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是芬兰民族解放斗争的象征,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不愿做沙俄统治下的附庸国,正在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着殊死搏斗。在上这节课时先简要的介绍芬兰人民发起的保卫宪法运动,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一下音乐的气势磅礴,想象芬兰人民抗击俄国侵略者壮烈的战争场面。理解音乐中歌颂芬兰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主题。音乐虽然不是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但通过音乐可以使学生了解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

3.美术渗透下的音乐课例子。比如,在让学生欣赏著名的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先让学生欣赏法国著名画家雷诺阿的油画《康威尔斯小姐像》,画面上展现的是一位亚麻色头发少女盈盈含笑的清纯形象。接着再让学生来欣赏这首音乐作品,乐曲主题旋律线条清晰,富于歌唱性,音乐轻柔、飘逸、朦胧,增加了少女形象的温柔、贤淑、美丽。油画与音乐作品的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

4.地理渗透下的音乐课例子。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一课,让学生了解了地理环境与民歌特征的关系、风土人情与民歌风格的关系、民族语言与民歌韵味的关系等。通过地域和水系的了解来分析民歌的特征和风格,这不但给了学生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对各民族的民歌有了更深层的了解,扩大了音乐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充分体现了音乐课程中的传统价值,真正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的,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其他人文学科融于音乐教学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7

第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课标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认识到位,观念转变过来,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我们必须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物理实验教学与国内国外接轨的需要,其改革势在必行。积极投身到新课改的洪流中去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义务,责无旁贷。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演示实验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有效的途径。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些,普遍感到物理“难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越不想学就越难学,越难学就越不想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根据初中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好问、好学、富于幻想。当他们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先是被吸引然后就是渴望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如在讲压强概念时,学生对气体向上的压强不理解,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一实验: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实验仪器即刚好套在一起的粗细两个玻璃试管,之后请学生猜测:若在粗试管内装水,再把细试管插入粗试管内,然后管口都朝下会出现什么现象?此时给学生一些时间思考,等到学生急于想验证自己的结论时再请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这时实验结果与自己猜想一致的学生会兴高采烈,不一致的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给学生一定时间去讨论分析,同时老师适当给予点拨。这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使学生认识到了气体向上压强的存在。演示实验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连接学生认知与物理现象之间的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离不开表象作基础,而表象的感性材料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实验。”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如:电和磁。只有通过实验演示,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有作用等物理现象。如果没有实验,学生就难以想象、理解电和磁之间的这种本质联系。

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创造条件,多做演示实验。《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构建要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虽然农村初中物理实验器材缺乏、陈旧,有些器材不适应新教材的实验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开展实验,让学生真正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大部分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弹簧秤我们就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平底试管,我们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代替;没有溢水杯,我们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等等。这种利用随手取材做实验的方法,它与实验室器材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这种“土器材”和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参与的吸引力强,而且大部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取的,大家都能做,很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如果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他们将有成功的喜悦,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兴趣、巩固了知识,还可能激发创新意识。

第三、多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来。《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自己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百见不如一做。”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生是否动手做过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学生听老师讲能记住10%--2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老师演示,便能记住70%,而学生再亲手做一做,则就能记住90%。农村学生接触到的现代技术性东西比较少,让他们参与到实验中来能大大激发其学习热情,尤其是那些没有实验室学生不能亲手做实验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更是极大的鼓舞。多数物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一般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没能真正看清。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例如:在《凸透镜成像》一节的教学中,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边实验,每四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在不同位置所成像的大小、位置、及像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也很活跃。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第四、努力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演示实验之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形成物理概念。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演示实验仪器的可见度至少能让全班同学都看清楚实验装置、组成结构,让学生看清楚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所发生的现象以及能较准确地得出实验数据等。笔者认为:一是要尽可能选用体积较大的仪器,增加实验仪器的可见度。心理学表明,体积越大的物体对人脑的刺激越强烈,在人脑中产生的印象越深刻,同时越容易激发人的好奇。例如:在探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不同的小球可用实心球和小排球来代替,被推物体可用大的空纸盒来代替,由于实心球和小排球是学生上体育课所用的体育用品,用它们来做实验,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同时由于实心球、排球和纸盒的体积都比较大,能让班上的所有同学看清楚整个实验的过程及现象。由于排球和实心球的质量的对比度较大,它们推动纸盒移动的距离差距较大;学生很容易得出动能跟那些因素有关?因此,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选用可见度大的器材,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采取背景衬托和染色措施加大可见度,例如,观察压强计里水面的升降,将水染红。对如温度计,天平、安培表、伏特表等仪器的使用,考虑到其刻度小,不便于学生观察,影响教学效果,可将实验配合使用一些复合片、活动片进行模拟投影,这种做法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的可见度;三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手段来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可见度小的实验,学生不易观察的实验,在无法选用体积大的实验器材时,可用实物投影的放大作用来提高实验效果。在磁场的教学过程中,演示磁感线的分布时,由于玻璃是平面的,学生坐在位置上看不清楚铁屑的分布,如果利用实物投影,把它们投影到银幕上,效果非常明显。演示时,只需把磁体放在实物投影仪的载物台上,磁体上放一块薄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撒一些铁粉,轻轻敲动玻璃板,就可以在银幕上看到清楚的磁场的分布情况。在演示同名磁极间的磁感线的分布和异名磁极间的磁感线的分布时,同样也可以用实物投影来演示。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能使学生看清楚所要看的每一个细节,使实验效果达到最佳。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8

一、关于美术课中多媒体运用的现状和思考

现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也越来越新颖,有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渐渐地被所谓的新的教学模式所替代。难道新课程改革是抛弃传统的、直观的、示范的教学方法吗?难道新课程改革是“老师说说+学生看多媒体+鼓鼓掌热闹一场”,难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步骤、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作业设计、难点、重点的解读都不必考虑,师生互动也只是老师鼓动下的学生的掌声和“呼声”?难道这样就是一堂美术课亮点所在吗?不知这样的课是否经得起推敲和推广? 美术课是技术性非常强的课程之一,没有一定的美术基本功是难以上好美术课的。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无论多难的技法都可以事先在动画软件中准备好,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直观的演示。电脑作为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合理地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是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将美术教学发挥得更完善,让美术课更引人入胜、更精彩;但,不能滥用多媒体。自从有了电脑,美术老师课上的所有的徒手演示就变换成了电脑演示,只要老师轻点键盘,只要会使用课件,方法步骤尽收眼底,没有美术基本功同样也能上美术课。教师只会“动口”而不会“动手”,黑板上不写一个字、不画一笔画,老师不用笔、不用纸、不用带任何工具,就可以面对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将一堂课“说”完。这样一来,美术课“技术性强”的特征缺失了,“美术味儿”冲淡了。

二、关于美术教学中示范教学运用的现状和思考

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转变为可见的一种线条、形状、色彩、造型。因此,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诱导、引导、启发,围绕教学任务来展开,促使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能基本上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同时也使不少老师“遗忘”了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示范法。通过示范,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通过示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愉悦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多教师不注重示范作用,只用键盘点一点,动口说一说,学生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就比较肤浅,长期下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没法保证,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受到影响。示范,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与现实的直接对应,是真真切切的艺术上的对话。比如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形式,老师用笔、墨、纸边演示,边给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线、用笔、用墨、干湿、浓淡,皴、擦、点、染,中国画的构图、色彩、水分的控制等技法,既展示老师的基本功,又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中国画的运笔用墨的神趣。如果老师不示范,只是看屏幕图片,点点键盘说说而已,学生如何知道运笔的方法、动势、速度?如何体验线条在画纸上的运动轨迹?如何体验画家的情绪所带来的笔触、肌理产生的节奏、韵律?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的表现,就是徒手直观为学生演示,不仅让学生羡慕老师的绘画本领,也体现老师的亲和力,更让听课老师钦佩讲课人的扎实功力。这绝不是简单地、机械地操作,而是对多种文化现象的阐释,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凡技术就要展示,没有展示的技术就是空口无凭,就不能使人信服。示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师生相互交流,就很容易掌握基本的方法,达到一定的水平,学会表现事物,在表现的过程和结果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在美术欣赏课中老师引导作用的现状和思考

美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广泛地了解社会、文化背景,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领悟人类社会和生活的丰富性。美术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发展创造能力的目标。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施这种“综合”教学中,确有着一些操作上的偏差,全抛弃美术学科性的东西而成为其他的学科附属课。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都被“综合”得没有了,“综合”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是荒了自己的田去种人家的地。”美术课中涉及的综合应依托视觉艺术的思维和表达特征,基于对社会、生活,对自然感受经验。在美术学习中,学生会有很多产生疑问的地方。作为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矛盾情境,使学生在“疑”中思,“思”中学。新课标的实施,美术课程的改革,使美术课从单一的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到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层面,课堂教学变得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去说一说、学一学、演一演、做一做等方式来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学生的美术教育不能忽视视觉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十分不容易。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要练课堂“内功”,还要多练课堂外的功夫,以提升教学理念涵养,以拓展设计思路,以提高艺术修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形态,也许有人说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特长生,而是作为一种美术文化来进行教学的。是的,我们不排除这种观点,但也不能片面强调这种观点,人文性是文化,工具性也是文化,不应割裂开来,否则,美术课上成了游戏课,上成了纯粹的“文化课”,这是对美术学科的极不尊重。

新课标下的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篇9

德育教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文,并且要让学生学做人。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方法。

一、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德育教育目标

教师在备课中,在确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时,也要确定德育教育目标,因为这两个目标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时,也要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培养,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理想》、《我的信念》等课时,就要确定理想、信念等的德育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信念观,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接受人生教育。

二、课堂提问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顾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强化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和回答德育教育问题时,师生互相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在双边互动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备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适当设计一些相关的德育教育问题。当然,也不能喧宾夺主地占去学文的时间。

三、课前预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探讨 篇10

摘要:近年来《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标准、新理念的落实体现在广大物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然而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一直困惑着广大农村初中物理教师。针对农村物理教学的现状,本人结合本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按新课标理念,就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现实”的物理教学、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让农村初中学生找回“自我”,找到“信心”。使他们懂得怎样去学,最终学会学习物理。

关键词:农村教学现状 新型师生关系 经历探究过程 学会学习物理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它控制不好就会使课堂变得“乱”,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新面貌。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寄希望于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己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行为的转化。尤其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物理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农村的初中学生具有的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特征。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缺少分析和知晓,目前我们学校大多数的农村学生的家长,都是知识缺乏,大多数的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不懂得或无时间顾及教育自己的子女,没有真正的懂得知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观念。

其实所有的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积极性都是非常高的。保持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应该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如:摩擦力这节中溜冰鞋、磁悬浮列车;浮力一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学生不仅通过相互合作、讨论获得了问题的答案,更可喜的是学生竟不自觉地将生活与物理结合起来。

所以,教师应该是播火者。物理新课标中所说的物理教师的重大职责,即将物理知识的学术形态适当地转化为学生感兴趣、乐于探索,来源于生活的易于接受的物理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的物理知识;本人结合本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按新课标理念,就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现实”的物理教学、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让农村初中学生找回“自我”,找到“信心”。使他们懂得怎样去学,最终学会学习物理。

一、构建新课标要求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农村初中物理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的产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大忌。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1.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想到这方面,你再想想还另外的因素影响吗?”,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会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普遍反映较好,他们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声音”内容时,要求学生自带乐器,并允许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讲解他对声有特性的理解;有一个平时只对音乐感兴趣、其他功课学的很差的女同学在这节课找回了自信。在讲“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时,我让前、后排各两个同学站起来,叫后面其中一个同学问:“我是谁?”再前排学生猜出后,我问大家:“他们是怎样判断出他是谁的?”“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就这样不知不觉在游戏中,学生很轻松地明白了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潮流,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找回“自我”。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中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在使用新课标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物理学科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除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践中的人来讲才是最为根本的知识。《物理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是说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1.物理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某些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经历物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例如,我在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下列问题:(1)假如一个人在沙地上玩溜冰鞋,方便滑行吗?(2)假如这个人是在水泥地上玩溜冰鞋呢,可行吗?(3)假如这个人是在冰地上玩溜冰鞋呢,可以吗?这样既符合了认知规律又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现实”的物理,是指物理来源与生活、生产实际,同时学了物理又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尽可能以一些实际例子导入新课,尽量与现实原型进行联系。例如,激光手电筒的光束可作为光线的现实原型,茶壶可作为连通器的现实原型,使用筷子时可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联系现实原型,有利于农村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内容,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从而唤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物理知识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际应用的广泛性,在每学习一个物理知识后,我都会设计一些应用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应用,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物理的认识。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果过于强调物理的抽象形式,忽视生动的具体模型,过于集中于内在的逻辑联系,割断与外部现实的密切联系,失掉了产生兴趣与刺激动机的最重要的源泉。必然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的伤害,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注重物理教学策略

1.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就新课的导入为例谈谈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1)由科学史实导入新课;(2)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3)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4)由小实验导入新课;(5)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6)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7)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2.要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即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3.优化练习与作业:(A)作业设置的层次性。例如:在学完了《摩擦力》后,除布置一课一练的同步练习外,还布置了三道“弹性作业”让学生选做:①结合本节内容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题型不限。②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小论文。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出题(可以从其他参考书上找题),互相检查批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做其中的一题。(B)作业设置的多样性:①观察查阅题;②动手实践型;③研究性学习型;④超前预习型;(C)作业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例1.在水泥地上进行班际篮球比赛中,为了防止运动员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A.在水泥地上撒些小沙子;B.运动员穿的鞋底带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扫净水泥地上的小沙子; 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因为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教师还要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使巩固练习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4.教学策略选择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探索教学、启导教学、发现教学、自学辅导教学、问题教学、尝试教学、单元目标教学等方法各具特色,各展身手。启发式综合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有:(1)使学生始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3)突出对学生能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锻炼技能和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然而农村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可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每一堂课中最好 3 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只要广大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师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吃透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征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产生理想的效果。启悟学生的“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物理。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对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农村的初中学生找回“自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现实”的物理,让农村的初中学生找到“信心”。通过优化物理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最终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物理。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

[2] 任军《新教材中的七个关系》

[3] 张维忠《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4] 中学物理教与学《物理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分析》

[5] 物理教育学报《关于物理知识的教育形态》

上一篇:欺骗老婆检讨书下一篇:初中竞选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