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精选11篇)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 篇1
注重人文教育是初中历史学科及其教学的本源性要求与追求之一。透过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事件与各种重大历史时期的活动,去挖掘、反思与展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与不同历史阶段,尊重人、关注人、爱护人与关心人的典型事件、人物及其发展规律。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初中历史人文教育的课堂教学研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内容的类型
选择与集中运用典型的人文内容,是实现历史知识教育、人文教育统一的有效方法。
1.人类进取精神
历史作为人类成功发展的专业、科学记录,是战胜自然、战胜自己与自我优胜劣汰的进取、进步过程。人类在不断自我强大的奋斗中,以各种进取精神实现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纵观国际国内历史,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类科技进步。在中国史中,以石器的诞生到金属工具的飞速发展,以及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等为代表;在世界史中,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有影响力,其中蒸汽机的发明、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创新为代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运用,把人类不同时期的理想得到了最大化地实现。较为典型的章节有“灿烂的青铜”“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二)”“蒸汽时代的到来”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第二,人类文化进步。从文字的发明开始,到各个民族不同时期代表性文化不断诞生与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浪漫进取的美好文化画卷,如中国的诗词歌赋与四大名著,西方的圣经与文艺复兴,以及新时期的电影、电视、音乐与歌舞艺术等。代表性的章节有“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的秦汉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世界的文化杰作”与“现代文学与美术”等。第三,社会制度进步。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的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及其国家机器的运作办法等。代表章节有“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民族自尊品质
人文精神要求对人类平等、无差别的尊重和爱护,没有种族歧视、民族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等级等标准。对初中生而言,站在民族与国家的宏观视角,对他们开展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文教育,是切合学科实际与他们成长实际的。一方面,加强中华民族自尊品质的教育。要从民族繁荣的使命视角,去认知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发挥的作用、地位与做出的巨大贡献,以激励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例如,在“大变革的时代”“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对外友好往来”与“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等章节中,去认知中华民族在自身发展和对地区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创新。尤其在21世纪的新时期,结合新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引导或启发学生全面认知中华民族做出的成就和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尊重其他民族的品质教育。通过世界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欣赏性与学习性的视野,去全面、理性与赞赏性地学习和认知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特点,如通过“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亚非拉的奋起”等,了解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为人类的多样性与幸福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创新与成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
选用学生敏感、喜欢的教法,是突出人文内容及其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1.人类辉煌成就启发教学
人类辉煌成就作为人文发展的结晶,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如在教学“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教师可以从启发学生背诵唐诗或说出著名的隋唐诗人等人文内容切入,引导去梳理、总结、归纳隋唐文化的类型,如诗词、印刷术、建筑设计及其建设艺术等,并在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的了解和拓展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创作兴趣等。
由于历史学科教材,是按照教育教育规律编排的人文知识体系。很多人文成就在教材中显而易见,教师要善于把此类内容的学习下放给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或按照朝代、年代、人文载体类型与人物类型的方式,去开展更宏观的人文学习与总结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史时,学生可以运用教材、网络与其他的工具书等,去总结或归纳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与明清文化,既去发现其一脉相承的人文共性,也去总结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文特性。
2.人类挫折历史反思教学
总结历史的教训,任何阶段的人类挫折都是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人文灾难。在这种的历史时期,总是以战争、幸福生活的破坏、生命的死伤与压迫、奴役、摧残为负向的人文现象。如在“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们的抗争”一单元时,殖民者在北美洲、澳大利亚、亚洲与非洲等地区,对原土著居民血腥的屠杀等;如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等,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破坏等。
站在人类历史的宏观视角,加强人文灾难与人文消极现象的反思,是教育学生、警示学生与警醒学生的有效措施,在培养他们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人文建设能力、人文修复能力与人文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占用大段时间的方式去开展人文教育活动,而是运用特定的知识点、时间点与环节展开,使其起到基础性的教育作用,指导学生做人、做事与为学。
摘要:初中历史作为人文性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与人文意识的基础内容。研究认为,充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显性人文内容与启发学生挖掘隐性内容,是把人文知识教育与人文能力教育统一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教育,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 篇2
3.2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中美术教师整体水平。初中美术教师应注意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树立人文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传达给学生,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学生素质修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强调学生思想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内容的欣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难度适中的欣赏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对难度较大的美术作品,应对文化背景、创作环境、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互联网搜集更多信息,进行深入了解。
3.3重视美术教育投入:学校应平衡升学率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引导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增加美术教育的投入是未来优化初中教育体系的必然途径。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注重结合课外、校外教学,与国际教育接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如增加学校图书馆美术学习资料,开设美术长廊或展馆,展示大师美术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品,还可以同地方的美术机构合作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3.4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错误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演示大家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或动画,引入课程或作为作业布置,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将课程学习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如观看画展、进行户外写生和生活体验等,使学生真正的爱上美术学科。此外,由于美术本身就具有人文属性,还可以同其他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如音乐、历史、文学文化等,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如在学习色彩知识时,可以增加趣味的游戏,如联想描写色彩的成语或诗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束语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虽然数学、语文等科目作为教育目标的重点课程,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美术课程的学习,相反,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缓解学习的精神压力,更有利于学生对“主科”的学习。因此,应促进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美术教育真正的发挥塑造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3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也没有”.因此从教育实践的角度说,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能够而且应该统一起来的,不仅社会学科和艺术学科富含着科学与人文的因素,而且自然学科也是科学和人文素养培育的宝贵资源.下面仅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谈点笔者的浅见拙识,请广大同仁不吝赐教.
1 物理知识与人文知识是相互渗透、和谐统一的
物理学是一门即物说理的自然科学,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这说明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古诗词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日常生活的谚语都蕴涵丰富的物理知识或者与物理原理、规律契合.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垂钓小儿知道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的上联表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同时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产生了听觉;“蜻蜓飞得低,出门带雨衣”是因为下雨前天气闷热,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蜻蜓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其翅膀上,蜻蜓就无法飞高;“缸穿裙,大雨淋”、“霜前冷、雪后寒”等谚语也都符合物态变化的知识和吸放热的规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三“人”除本人外,一“人”是由于光的反射成像,另一“人”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地面上形成的人影;“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平面镜成像和分子的热运动;“秤砣虽小压千斤”遵循杠杆原理F1l1=F2l2;“潭清疑水浅”暗合光的折射初步规律等等,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不一而足.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若把一些重点、难点或易混淆的知识点概括成具有人文气息的“顺口溜”,可以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例如:学习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时分别归纳成“四要一不两看清,快速试触选量程”和“四要一可两看清,快速试触选量程”,引导学生有比较、有甄别地加以掌握;学习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时,总结成“一上一下串入路,下P之间通电流”(指下方所选的接线柱与滑片P之间的电阻丝上有电流通过);学习只用一种电表(A或V)借助阻值已知的电阻器Rx如何测量未知电阻R0的阻值时,我给学生概括为“给V串联两电阻,给A并联两电阻”;讲解家庭电路中由于某处接触不良易引发火灾时,我给学生小结为“时通时断頻冒火,立即断电袪灾祸”.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广大同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见仁见智地总结出更好的口诀,笔者不再赘述.
2 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尤其是学以致用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二是“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能极大地满足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问题,不断激励他进行新的探究.例如,在讲授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雨后的月夜,走在有积水的泥泞路面上,迎着月光走,专挑暗处踩,背着月光走,专拣亮处踩,这样就不会滑倒摔伤;学习蒸发吸热时,联系吃早餐时刚出笼的包子是很烫的,如果用手蘸一下水,再用湿手拿包子就不觉得烫了,在讲解用电常识时,可补充介绍小孩子在变压器旁玩耍而被电击的事故,钓鱼者在高压线下垂钓因鱼竿不慎触及高压线而被电击的惨景,没接地线的洗衣机或冰箱外壳漏电而致人伤亡的悲剧等,再教育学生要恪守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警惕原来绝缘的物体导了电.”就记忆犹新了.
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能力的社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只有那些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才.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把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学习促进社会实践,以社会实践带动学习.例如:在讲解“声现象”时,可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噪声现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见解上书当地噪声严重的企业,对其提出自己的整改建议;在学习“光现象”后可引导学生到校外广泛了解光污染及其治理措施,还可要求学生到眼镜修配店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视力检查和镜片的配制过程.通过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物理学中的科学知识蕴涵着严谨、求实、崇尚真理、自由探索等丰富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同样也是人文精神所倡导的.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从来都不是缺乏价值追求和丰满人性的人,例如:曾于1903年和1911年两度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其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过程是在及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的爱国情操也是享誉全球的,她把自己发现并提取的另一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她还把所获得奖金扣除少部分偿还因科学研究而欠下的外债,其余大部分捐献给了几个科学团体以资助他们的科研工作,她的这种爱心善举和为科学奉献的精神是永远为世人称颂的.再如: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能生磁”,在此后的十一年里法拉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实验实现了“磁生电”的愿望,并带动了发电机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法拉第被誉为十九世纪电磁领域中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同样为后人称道的是他淡薄名利的价值观念,他拒绝了制造商的高价聘请,谢绝了众人推举他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提名和维多利亚女王准备授予他的爵位,终身以平民身份在皇家学院实验室工作,他的这种安于清贫、乐于献身实验科学的精神堪称后世楷模.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 篇4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理科教师只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大量存在。其突出表现是在教学中完全拘泥于教材,重视公式和定理等基本知识的传授,以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以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为考试而教学,缺乏以物理教学为载体积极开展人文教育的主动性,认为人文教育仅仅是人文学科的事。其结果往往导致学生的科学素质有所提高,人文教育却相对落后。在中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对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既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重要任务,任何学科都要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水平,实现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认识到在理科教育中注意渗透人文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关系,做到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渗透人文教育,并以人为教育为导向,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实现两者相得益彰,进一步推进物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二、发掘教育资源
教师解决了教学观念问题,就要努力挖掘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各栏目中关于科技成果、物理发展史等方面的资料介绍,蕴含着反复的人文教育材料。如“长征二号火箭载着神州5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我国秦山核电站”等图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介绍我国在科技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还要充分挖掘与运用这类素材,有机渗透人文教育。如在“能量与能源”中,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现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有利于培养节约能源的良好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思考如何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学生形成“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道理。初步让学生懂得科学既是最终能否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道理。
三、强化实验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抓好实验教学,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实验能力、发展科学素养、促进知识深化。抓好实验教学,也是落实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问题,追求真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习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主动获取和巩固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良好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就是当前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物理的实验教学在这方面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提升初中物理教育的人文教育水平,必须大力抓好实验教学,这不仅是抓好物理学科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文教育水平的重要要求。如果物理教学只是简单地纸上谈兵,不仅无法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也无法落实学科教育的基本目标。
四、开展科技活动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科知识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要做到学科生活化。物理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物理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更多地回归生活、聚焦社会,通过身边的物理常识、周围的物理环境,来体验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和乐趣,提升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小到厨房里的、饭桌上,日常穿衣、走路,大到学校周围的环境等教学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更贴紧生活、贴进社会。不定期的由学生办一些物理手抄报、身边物理小常识展板,介绍一些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健康的科普知识,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展开家庭小实验、日常用品小制作等一些活动,使学习物理和生活融为一体,一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素养,三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探究品质,使探究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伴随人的一生。
五、融洽师生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 篇5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学科;初中教育
我们在新课改环境中,就要注重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并驾齐驱,进而形成人文社会教育。
一、摸索发觉社会课程中的人文内容
社会课程是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学科,它的研究范畴从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到我们人类的成长历程,覆盖面较为宽泛,但是这些东西也是我们人文素养培养的根本文化保障。我们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段时间孕育的古老文明大部分包含着优秀的人文素养。中华民族靠长久的历史精髓和璀璨的文化而世界驰名。我们有牺牲奉献的崇高爱國精神,即使有钱也不会乱挥霍,面对恶势力也不折腰。我们讲求自立自强,不依靠他人;我们对知识是用格物摸索探寻求得的;我们为人是温良谦和节俭的;我们追求上善、宽阔的胸襟;我国的政治理念是“民为贵,君为轻”,以百姓利益为主;我国的为官之道讲求唯才是用、用人公平公正、清正廉洁;我们处在和平有利的地位,也要考虑到可能的危险……这些都是积淀孕育出的人文素养,很好地帮助提升学生正确成才。相关的历史现象人物的评价就是开展人文素质训练的好机会,我们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从机制、心理动机着手,客观公正地认识它的正面或反面的历史作用影响,明白它带给人类精神和生活的是什么,从道义上认识把握。如果历史的评价和道德的评价相抵触,我们要用真正科学的态度来认识,而非单方面的判定。
二、让学生感受到被平等对待并构建好的人文氛围
教师要迎合课改要求,与学生多多沟通互动,进行心灵的交流分享。教师要给予学生尊重、关心和理解,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智慧潜能,在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理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带到课堂教学中,要用微笑、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带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鼓励。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维护和谐愉快的人文课堂环境,我相信在这种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示出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社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主要基础学科,要适应时代教育的进步发展,尊重学生并率领学生构成健全独立的人格操守,培养出具有新时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子孙。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初探 篇6
1. 用历史足迹来传承数学文化,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数学观
华罗庚先生说:“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来表示。”说明了数学无处不在, 无处不用。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 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研读它的发展史将会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心灵上受到熏陶, 精神上得到享受,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来说, 数学发展史也是一部极具教育力的、生动的德育教科书。在教学“勾股定理”时, 我向学生介绍“勾3股4弦5”是两千多年前我国商高首次发现的, 比西方还要早300多年, 其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在教学“圆”时, 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有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数学的创造在得到一个结论之前, 常常经历过猜想、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等过程, 是通过无数次失败而取得的成功。重视数学史的教育有可能使学生克服片面地认为数学是单纯知识和技巧的堆砌, 在重视逻辑思维培养的同时, 也重视形象思维, 创造思维的培养。
2. 提倡互动、合作、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
互动、合作、交流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做人, 就是要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 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课堂上应是教师主导和学生的自学、讨论、探索、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困难、挑战的交替体验中, 在选择、判断、协作、交流的轮换操作中, 经历一个个学数学、用数学, 进而发现问题, 走向新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从而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七年级《平面镶嵌》的教学中, 我拟通过探究活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提高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4) 培养用数学的意识。为了达到上述目标, 我要求学生按“调查—设计—论证”这一主线分组研究“平面镶嵌”: (1) 采访调查—调查常用地砖和瓷砖的长、宽、厚度;原材料质量, 成本等; (2) 图案设计—设计平面镶嵌图, 所用的正多边形的种类和个数。 (3) 论证方案—方案的适用、可靠性、用料最少、成本最低, 顾客的接受度等。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3. 借助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布鲁纳指出, 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记忆, 领会其基本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数学知识, 今后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 最有用的就是数学的思想方法, 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 它具有本质性、概括性、深刻性。
数学本身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整体, 如果我们把数学当作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自然观、一种科学观、一种精神来教, 人文价值就自然地显现出来。数学解题所采用的由特殊到一般, 顺推和逆推, 局部与整体, 类比与猜想, 观察与实践等解题方法与策略, 都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及生活和工作的必备素质, 也是学生将来解决问题必备的方法和策略, 这些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 对学生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育,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适当渗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是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4. 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数学中到处都存在美的形式, 美的结果, 美的思想方法。数学美表现在和谐美、奇异美、简单美、统一美, 使人赞叹, 唤人深思, 催人奋进。讲到“黄金分割”时, 我告诉学生:希腊人按“黄金分割”建造庄严肃穆的帕提依神庙;舞台上报幕员的最佳位置处在“黄金分割”点上;运动员上、下身之比接近5:8看上去修长而挺拔;“人物”绘画中的眼睛在人脸中的比例为黄金分割;窗户的长宽比值为黄金分割给人印象最美;电冰箱上的上下两门的交点处设计在黄金分割处, 其造形更美。通过这样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分享到学数学的快乐, 感悟到人文精神。
5. 鼓励大胆探索, 培养唯实求真的良好品质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 篇7
一、语文教学中既要关注人性, 也要关注个性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 更是要育人。育人, 即要研究人性的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 最低层次的是对衣食住行等生存环境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这些都是人性发展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需要为着力点, 瞄准学生心灵深处的内心世界, 从而为迎合他们的内在需要创造条件, 向学生传递人性之美, 让他们感悟人性之美。例如朱自清的《背影》, 全文诠释了一位老态龙钟的父亲, 虽行动不便, 但却要穿过铁道去为“我”购买水果, 望着父亲那步履蹒跚的背影, 作者的内心泛起了无限的情感波涛。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 认真赏析, 体会这种浓厚的父子之爱。又如《我的叔叔于勒》, 教师更要在字里行间引导学生感悟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转变, 去感受那扭曲了的人性, 去体会那被扭曲了的灵魂的丑恶, 从而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升华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此外,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凸显学生的个性。世界因千姿百态而精彩, 人的个性也因不同而美丽。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孕育了人们迥然相异的个性, 这是正常的。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包容的心态, 用多维的眼光审视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 每一个学生也不必都成为作家、诗人, 国家除了需要那些成才的精英, 更需要有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具有了这样的观念, 我们便会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 善待每一位学生, 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优点, 从而结合他们的优点, 因势利导地启发他们、培养他们, 不断增强他们的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以人性化的眼光对待教学, 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会使师生之间处于相互理解、尊重、信任的氛围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尊重与被尊重的快乐, 享受做人的幸福与自豪, 增强工作的效率。
二、语文教学中既要关注情绪, 也要关注情感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曾经说过:“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即使无人督促他们也会自学不辍。”这显然诠释了高效的学习活动应伴随着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承载着丰富信息的语文课文, 本身就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包含着深刻的人间哲理, 或蕴涵着真理的光芒, 或流淌着人性之美, 或通篇散发着至爱亲情……这些凝聚着作家内心情感、闪耀着他们智慧火花的文字, 教者在与学生悉心品味中, 让他们感悟、揣摩, 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透过简单的文字符号, 去挖掘文章中深层的内在, 引导学生去体味其中的情和意, 使学生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 进而将自己主动融入文本的情境中, 爱作者所爱, 恨作者所恨。只有这样, 让学生的心灵不断被触发, 不断被唤醒, 从而达到和作者的心灵彼此相通, 与课文的内容引发共鸣。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 教师要积极创设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 将师生置于有效的情感互动的氛围中, 让学生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 达到以心施教、以情传情, 以情施情, 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亢奋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 师生彼此产生情感契合, 引发情感共鸣, 才能让彼此之间的配合愈发默契, 达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 师生情感共融, 从而点燃全体同学的情感火花, 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培养, 也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所在, 更是美好人性孕育的殿堂。语文课堂更是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子, 在培养学生良好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教材中的作品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德育资源, 这些浓缩着浓厚文化内涵、闪耀着丰富道德光芒的美文佳作, 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素材。“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无不使人感受到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旷达的胸襟;“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 “穷年忧黎元”的杜甫, 无不激起了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产生了强烈的复兴中华之情。同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很多作家的美好品质和伟大人格, 在学生品味课文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 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课文中比比皆是的形象, 其优秀的品质、高尚的节操, 也无不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和熏陶。蔺相如的识大体、明大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韩麦尔先生对自己祖国的挚爱;海伦凯勒的坚强乐观、积极进取……教学中, 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体会,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8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 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个性, 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 它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解决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 解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教育。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版》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在展现技术价值的同时, “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新课程标准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刻的到来, 如同一股春风, 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关注生命, 关注人的发展, 提升人文科学是本世纪人类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 现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 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然而, 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更多地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和指导教学, 重技能传授而轻人文熏陶。长期以来, 信息技术课程性质被定位在工具性、技术性上, 造成人文价值的缺失、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 细处着手, 行为规范渗透人文教育
细微之处可能只是一举手、一投足, 尽管只是点点滴滴, 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行素质, 细微之处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进入计算机教室要保持良好秩序, 按指定位置就座;自觉维护计算机教室的环境卫生;爱护计算机、桌椅等公共设备等。
教师在始业课上都会提到机房守则, 但我觉得教师一味的说教, 效果还不如学生用心感受。针对有些学生带零食进课堂并随意乱扔的现象, 我并没有依照常规进行批评。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对机房进行了打扫, 并将打扫环节拍成照片, 在课堂内进行播放。面对着屏幕上展现出来的一大堆垃圾, 学生们发出了惊叹, 看到照片中电脑桌夹缝里粘着的口香糖, 很多学生做出了强烈的谴责!最后看到老师打扫教室的身影和打扫后整洁干净的机房, 学生沉默了。照片“无声”胜“有声”, 短短几分钟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还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喜欢修改或删除其他同学的作业, 有时还带U盘偷偷拷贝一些不允许的文件。这些问题从技术层面可以得到解决, 但我却在课堂内让学生展开讨论, 自己评判, 自己分析, 得出结论。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学生学会了尊重别人, 并以此赢得别人的尊重。同时明白, 平时要多一点“公众意识”、少一点“以自我为中心”, 日常要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二) 挖掘教材, 创设情境落实人文教育
浙江省现行的教材是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编写的, 它针对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逐渐完善, 充实了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 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例如:《数据处理与应用》单元, 我结合中国学生营养日的宣传, 展开中学生饮食营养和卫生的调查,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各种水果、蔬菜、食品的营养成分的数据, 在课内通过EXCEL的数据运算、统计、图表等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 对比平时自己的饮食习惯, 认清自己在日常饮食中的问题和误区, 进而调整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又如:《制作多媒体作品》单元, 我结合学校地处闹市区, 家长接送孩子乱停车, 常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 创设“小交警治拥堵”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小交警上路执勤, 对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通过PPT模拟, 请学生利用自定义动画进行改正, 以完成PPT动画制作的教学。还有《网站制作》单元, 我选取了“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创设情境让学生担任家乡非遗大使, 建立网站。学生在制作过程中, 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展现, 进一步了解本地的非遗项目, 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基本素质, 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塑造自我, 展现教师人文素养风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广泛涉猎哲学、文学、历史等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具有渗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教师要注意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既注意外在的仪表, 又要让你的内在素质与人格魅力真正地散发出来, 这对学生的影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 教师要广泛地阅读和学习, 积淀深厚的人文知识, 为发展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打下基础, 在展现教师人文素养风范的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 信息技术教师要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2) 版》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 篇9
一、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 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只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 导致很多中学生性格越来越孤僻、冷漠、自私, 缺乏集体荣誉感, 甚至高分低能, 而这样的学生即使理论知识再优秀也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养, 特别是人才的人文素养, 长期以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没有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同步发展, 错过了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机。
二、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应该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当今社会, 人文教育一词已经被普遍地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但是现在的教育却忽视了对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被在应试教学过程中被削弱了, 人文教育针对的教育主体是人,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两部分因素, 在传统教学中, 对教师的阐释为“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烘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强调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在进行生物学实践教学中, 不能包办和代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相信学生,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充足的空间和相应的机会, 让学生能够放弃顾虑, 放心地去想, 放手地去做,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性, 做到因材施教, 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地培养。
三、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好奇心, 从内心深处萌发求知欲望, 将创新学习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 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自学、讨论和研究, 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创新学习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二) 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师为了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 调动学生潜藏的勇气、胆量,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实际案例激发起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欲望, 例如:“据报道, 在我国一名年轻妈妈在回家的小道上看见自家的女儿在自家的阳台上向自己挥手并天真的扑向她, 吓得这名年轻妈妈飞一般的冲到了自家的阳台下并稳稳地接住了自己的女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在这过程中妈妈的身体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女儿的身体又能否一点伤害都不受”展开谈论, 让学生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顾, 并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通过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四、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应该侧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通过对大自然中生物和风景的欣赏, 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奥妙。例如, 对“生物的多样性”这章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学生常见的生物和不常见的生物的图片, 比如说熊猫、鸵鸟、金丝猴等, 经过整理后做成幻灯片, 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立体, 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在课堂上, 教师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热爱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进而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发展的关系, 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使生物学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五、初中生物教学进行人文精神渗透应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 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生物学科当中, 还体现在其他学科当中, 因此, 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教学准备工作时, 充分地了解生物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或者结合点, 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例如, 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相关知识的教学中, 生物教师可以和计算机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讨论如何实现以计算机等媒体技术作为媒介, 绘制出相关的结构层次图, 使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有关知识更直观、更深入、更立体化, 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文教育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地位。随着网络化的普及,人们在感受信息技术优越性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随之接踵而来,有些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厌学、社会责任感差、精神无所皈依……。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人文精神的滑坡,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发展,忽视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教育。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在展现技术价值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有关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新课程标准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刻的到来,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关注生命,关注人的发展,提升人文科学是本世纪人类教育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我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计算机教育转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现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然而,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更多地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和指导教学,重技能传授而轻人文熏陶。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性质被定位在工具性、技术性上,造成人文价值的缺失、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细处着手,行为规范渗透人文教育
细微之处可能只是一举手、一投足,尽管只是点点滴滴,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行素质,细微之处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进入计算机教室要保持良好秩序,按指定位置就座;自觉维护计算机教室的环境卫生;爱护计算机、桌椅等公共设备等。
教师在始业课上都会提到机房守则,但我觉得教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还不如学生用心感受。针对有些学生带零食进课堂并随意乱扔的现象,我并没有依照常规进行批评。而是利用课余时间对机房进行了打扫,并将打扫环节拍成照片,在课堂内进行播放。面对着屏幕上展现出来的一大堆垃圾,学生们发出了惊叹,看到照片中电脑桌夹缝里粘着的口香糖,很多学生做出了强烈的谴责!最后看到老师打扫教室的身影和打扫后整洁干净的机房,学生沉默了。照片“无声”胜“有声”,短短几分钟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还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喜欢修改或删除其他同学的作业,有时还带U盘偷偷拷贝一些不允许的文件。这些问题从技术层面可以得到解决,但我却在课堂内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评判,自己分析,得出结论。通过人文教育的渗透学生学会了尊重别人,并以此赢得别人的尊重。同时明白,平时要多一点“公众意识”、少一点“以自我为中心”,日常要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二)挖掘教材,创设情境落实人文教育
浙江省现行的教材是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编写的,它针对信息技术领域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逐渐完善,充实了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教师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例如:《数据处理与应用》单元,我结合中国学生营养日的宣传,展开中学生饮食营养和卫生的调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各种水果、蔬菜、食品的营养成分的数据,在课内通过EXCEL的数据运算、统计、图表等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平时自己的饮食习惯,认清自己在日常饮食中的问题和误区,进而调整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又如:《制作多媒体作品》单元,我结合学校地处闹市区,家长接送孩子乱停车,常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创设“小交警治拥堵”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小交警上路执勤,对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通过PPT模拟,请学生利用自定义动画进行改正,以完成PPT动画制作的教学。还有《网站制作》单元,我选取了“金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担任家乡非遗大使,建立网站。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展现,进一步了解本地的非遗项目,从而提高艺术修养和基本素质,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塑造自我,展现教师人文素养风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涉猎哲学、文学、历史等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具有渗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教师要注意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既注意外在的仪表,又要让你的内在素质与人格魅力真正地散发出来,这对学生的影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师要广泛地阅读和学习,积淀深厚的人文知识,为发展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打下基础,在展现教师人文素养风范的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 篇11
1. 数学包涵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
数学在其伟大的历史变革中展现出来了文化精神, 也在不断变革着数学自身的纯粹科学形象.数学已不仅是一种科学现象, 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数学不仅具有自然科学的普遍特征, 而且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社会学意义和人文精神.我们致力于追求一种包括科学与人文在内的综合数学观.这就要求首先树立一个关于数学教育的人文教育目标的新观念.这种新的数学观和教育观要体现数学的人文精神和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目标, 进而达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目标的一种统一.而数学中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与道德伦理关怀是在数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知识基础.
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基本理念
素质教育将教育的功能归结为提高人的素质.而初中是义务教育, 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 泛而言之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这种综合素质更多的体现着人文修养的内涵, 数学素质教育是培养数学素养、数学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 人文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作用
3.1 有利于数学教育中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有机的结合
钱学森曾说过, “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数学教育只有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才是健全的、完整的教育,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育.所以脱离了其中的任何一者, 都不可以称之为正常数学教育.
在数学教育中, 对数学学科的传统定位也有着类似的缺陷, 即把数学看做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 因而数学就被很自然地归在理科的范畴内.这样, 由于单纯地视数学为自然科学的典范, 而忽略了数学的其他价值, 进而造成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裂痕.这一缺陷对数学教育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 要实现数学, 特别是义务教学中的数学有机合理的在少年中扎根, 人文精神教育就少不了在课堂中体现.为了建立数学教育研究的新秩序, 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取向就是要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功能, 并进一步把科学主义的教育与人文主义的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想想把人文精神教育与纯数学教育分开来教, 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3.2 有利于数学教育中的开拓和创新
创新是现代科学文化人的一个基本素质.国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国民缺少创新, 开拓的素质国家的强大就没有希望, 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创造性人才.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 数学中对定理、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的探索, 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 同时也正是通过这种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特别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索、猜想, 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3.3 有利于学生形成诚实、求是的品德
诚实、求是是数学科学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 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 数学的本质要求数学家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这样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让少年形成这样的好习惯, 不仅有利于自己, 而且对国家的发展, 社会的稳定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3.4 有利于学生对其他的科目的学习、理解
在数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特有的见解, 而且在其他的科目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中可以有比较容易的理解.
4. 结论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教学方法的选用应以渗透人文精神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为宗旨.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同时, 也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 做到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有机的结合.老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科学性思维的时候, 不要忘了教给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让学生不仅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摘要:分析了人文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必要性, 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 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 又能提高人文精神文化.用科学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2]杨东平.我国当代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7 (1) .
[3]金银山.浅议人文精神与数学教育[J].江苏教育, 2004 (8) .
[4]曹一鸣.数学教育中的科学人文精神[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1 (5) :1-2.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教育】推荐阅读:
中考物理真题内能-初中教育07-03
初中物理实验教育变革论文11-08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德育教育功能08-27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0-12
初中语文学科人文教育09-30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l刘军08-08
开拓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之我见11-17
现代远程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2-04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11-14
如何学好初中物理,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总结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