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2024-05-21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篇1

2009年6月省教育厅提出了“五严”规定, 使得学生在校时间大大减少, 老师上课时间减少, 而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面对如此形势, 教师困惑, 学生迷茫, 如何求真务实, 保证“减时不减效”甚至减时还增效, 我们采用“先学后导--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供大家参考:

一、模式简介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以自主为前提, 以小组为单位, 以问题为核心, 以任务为驱动, 以评价为手段, 以交流促理解的有效教学。学期初将学生分组, 一般是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每组好中差学生分布均匀, 并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正副组长, 整个自主学习过程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课前老师将文本知识问题化, 编印导学案发给学生, 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时全组成员首先讨论研究导学案, 生成本组的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要求设计典型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讨论这些典型问题, 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再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 在下课前检查反馈课堂练习完成情况, 对疑难问题适当点拨。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 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的模式。

二、模式运作

我们的模式是以每个学习者为中心, 小组为学习单位, 以小组全面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以全员参与学习活动为特征的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步是教师把要学习的材料, 进行问题化处理, 形成学生的课前预习问题,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由小组组长在课前检查学习情况, 组织交流学习中的问题。上课时, 由每一组的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 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并提出本组出现的问题供全班交流讨论。课前带着问题的预习, 是学生和教材进行的第一次对话, 它能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扫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问题, 提前思考, 为课堂上深入讨论做准备。

第二步是教师把学生自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和本课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或知识应用中的典型问题提供给每一个小组成员, 在他们自主研究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 广泛交流, 并在班内汇报。

课堂教学中, 以问题为主线,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任务, 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到操作、探索、归纳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的合作交流, 改变了以老师和个别学生为中心的单边教学活动方式, 小组成员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展示, 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能让掌握知识的同学通过交流, 提高有条理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让知识方法经历输入、梳理、输出的完整过程, 提高认识的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同伴给予的及时的提示与帮助, 使他们也能参与学习活动, 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生数多因材施教难的问题, 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第三步是教师针对课本内容, 编制应用问题, 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同时发挥小组的功效, 进行组内互评, 老师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适时小结, 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矫正。

三、模式优势

这种模式与以往的“教与学”有明显的变化, “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传授”, 而是指师生充分交往、在对话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从教学意义上看, “先学后导”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顺序颠倒, 而是一种教学观重构的问题。我们整个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 所有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课前, 重心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使得教师的教法服务于学生的学法, 它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一言堂变成百家争鸣,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交往互动的学习平台, 使得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乐园。

四、注意事项

1.教师课前设计的导学案空间不要太阔, 难度不要太大, 牵涉的因素不要太多太复杂, 否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无从下手。当然, 问题的空间也不能太窄, 难度不能太小, 否则会使学生可能不费思索, 一眼望穿, 就失去探讨意义。

2.小组内学习水平比较高的正副组长, 要对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监督、指点、帮助, 从而实现“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3.课堂上, 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新问题和课程要求设计典型问题, 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探究性、现实性、开放性, 不能脱离学生思维实际, 否则讨论就会出现"冷场";问题也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否则会让学生思维感到困惑;问题要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问题的表述应简单易懂, 并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尽可能多地蕴含物理思想。

4.课堂上, 教师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畅所欲言, 互相切磋, 防止信口开河地乱谈。如遇“冷场”, 教师应找出原因, 启发解决问题;如遇漫无边际的讨论, 应适时制止;如遇讨论不对题, 应及时提醒。

5.应根据问题空间的宽窄、难度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来确定讨论的时间, 保证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发言, 各抒己见, 尤其要给补充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中得到锻炼与发展。在学习实践中, 教师要有提高学生训练速度的意识,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质量,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教师要随时巡视,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与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 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7.学生座位摆放应便于小组讨论, 此外该模式的实施必须各学科同时进行, 否则学生难以适应。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篇2

初中物理面向全体同学以及学科特点以及物理教学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比较“低”的起点.

(1)符合学生的物理学情,学生刚刚学习物理,成就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大影响,如果起点过高,容易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尤其在初二,浮力、压强都是学生不容易吃透的物理概念,教学的起点更是要放低点,低起点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继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亲近物理,喜欢物理,爱上物理课.

(2)有利于开拓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生活情境设置低起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更为原始化,视野更加深,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观察和思考,他们就能够从生活中选择更加多的课程资源,将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用到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中来,在应用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比较容易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物理学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成功和快乐,促进学习内驱力的提高.如减少噪声的方法,尽可能地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找实例.学生就很容易地能够对噪声的问题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

(3)教学起点低是相对的,起点的设置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将教学内容进行拆解,设置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情境中,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2课程的资源要宽

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的物理课程资源非常的少,往往不能通过实际的生活资源解决学生的认识概念,以及通过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困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拓课程资源,使自己的教学丰富多彩.课程资源主要是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理解的物理情景.

2.1源自于生活

最重要的来源主要就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例如,给学生呈现几种晒衣服的情境,要求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衣服容易晒干,继而引发学生猜想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2源自于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课程资源

例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大气压的知识,就可以举例一个美国旅客在空中突然飞机门打开了,他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何才能使自己处于安全状态.

2.3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

例如,同学们都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是一个理想化实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请问是什么实验?你是如何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2.4源自于对教材知识和概念的深度挖掘

适当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为什么说水的密度是1000kg/m3,有红外线,有紫外线吗?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的区别和联系?导线,用电器如果没有电阻行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适当将概念分阶段地提高

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未知走向已知、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程度,这也是认识的规律.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认识问题时先从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知道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一般的不相同,然后再引入密度的概念,这是第一步.经过对于密度概念的初步的认识,为了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通过适当的和必要的物理练习再进行确认或者事实认定,这是第二步.最后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知道密度概念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有关密度使用时的规律.这是第三步.最后上一个台阶的是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到密度在一些情况下是可变,当然这个可能超过了课程标准的范围,但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密度的变化问题再加深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认识.初中物理中力的概念的学习,力臂概念,电阻的概念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认识.物理概念教学活动是有计划地分段进行的,在设计“如何教学”时,首先需要把物理教学内容划分成一定数量的可教、可学的单位,这些单位通常称作物理教学单元和课时.组织物理教学内容,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一些问题:要根据物理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物理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应要求恰当;物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要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物理教学内容难点在哪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如何检查,要有可操作的方法;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有科学性.最后,练习的配量,包括练习的量和质,练习的方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设计.

4重视概念的应用

概念是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因此作为教育者要通过应用让学生对于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实际上概念教学的目的,意义,方法都在于能够应用,应用时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能够让学生能够看到,能够接触到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有些老师为了接轨中考,任何一个概念学习了以后就喜欢用中考习题作为学生练习的材料,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起点太高了,而且中考的习题虽然有些难度不大,但并不适合刚刚学习这个概念的学生,可能有区域,教材特点,实际生活中可能就无法让刚刚接触物理概念的同学适应.因此我们建议刚刚开始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不应该围绕中考进行,而应该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实际选取材料,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有用,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如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力能够使物体变形,如馒头,弹簧变形,通过自己在生活中骑自行车的实例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自己拍打桌子或者自己不小心撞击到物体感知力是物体和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惯性的概念,通过自己骑自行车感知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自己被别人推动理解惯性是维持物体静止的原因.总之教师通过身边的事实或者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切不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概念,巩固概念.初中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些.

5选择教学策略

初中古文教学策略 篇3

现阶段的古文教学,学生怕学难学,教师觉得难教,重重复复教了,一到检测学生又不懂了。教师偏重讲析字词句意,让学生背诵、翻译,再不懂翻译的就读译文参考书;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者,只是断章断义的零碎知识灌输的承受体。学习缺乏趣味,学生也就没有热情,自然效率就不高。从近几年的古文检测来看,试题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性题目,而是要在理解文章原意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并且考题相当灵活,如果不整体考虑,一不小心就会做错。再者,教师认为古文学习花的时间多而学生学习收效甚微,因而在教学上不够重视,备课时没有钻研精神,没有针对教材、学生、学情来备课。基于这些原因,古文教学步履维艰。然而,古文教学的简单有效之路并不是古蜀之道,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就能收到好效果。

首先,要重视古文教学。教师对古文讲授的高度重视,引起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重视。中考时一分必争,况且是课内学习的内容更不可轻易放过一分,最起码学生对文段不是陌生的,从心理上能以平常心对待试题。意识上重视了就会激发内在潜能,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重视了就会专注,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

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找策略。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如下方法。

一、奇闻趣事导入法

学生对奇闻趣事特别感兴趣,而作者或文章的写作背景也总有其不同凡响之处,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资料,选取一点来激起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入文章的学习。

二、朗读感悟学习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教学一定要多读,熟读,甚至背诵,让学生从语感上感悟文章的情理。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如今很多教师借助互联网、MP3等先进设备来播放古文配乐朗读。就我从教这么多年的体会来看,以前学生觉着新鲜,还是挺有兴趣听朗读录音,但现在学生习以为常了,兴趣也没那么高了。我倒觉得由教师来范读课文效果更好。每次教学古文,我就问学生想听多媒体配乐朗诵还是想听教师范读,学生一致认为由我来读,而我也乐意示范朗读。有时,我会说由老师一个人读全文太累,让学生或集体或个人接着读。抒情性浓、断句不明显的句子就由我来读,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后多读一遍。朗读的节奏明朗些,学生便于掌握。这样教师范读全文后,再由学生集体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章也就熟悉了。学生集体读的时候我也跟着读,这样可以带着学生感悟断句节奏。学生熟悉了文章,讲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关键字词的掌握

理解掌握关键词有利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考试时对词语的考查是少不了的。对词语的理解不能单独地死记,这样学起来费时吃力又记忆不牢。词语的学习应采用归类联结的方法,如按照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分类学习。在讲授古文的词语时,要把以前学过的相同用法的词语找出来,一次次地复习就会加深记忆,一定要与具体的语句结合起来理解,记忆才会深刻,这样对理解、翻译句子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理解句意感悟内容

古文的学习一定要理解句意,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有赖于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去学习。句子翻译也是古文学习知识考查的一个考点,应将重点放在翻译重难点句子上,一类是对词序和重点词语的理解的相应句子,另一类是名言主旨句。对语句的翻译不能全凭学生手中的译文参考书,因为不同参考书的译文是有出入的,如果全依赖死记译文参考书,那么考试时有变化了就会误导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原则上应以书本为主,撇开参考书,借助书中注解去理解句子,意思对了,关键词语译准了就是对的。如果理解了但不懂组织文字来表达,再借助参考书。翻译时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重点的关键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这就需要学生熟读并记忆文中的重点注解,像背诵课文一样背出来。做题时有哪个词没有按书中注解来翻译就能一目了然。

五、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选入初中课本的古文多为作者有感而发的,其中渗透着作者的深情,同时这些情也大多不是直白说出,而是渗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景物的描写当中的,也就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一起来感悟。有些学生动不动就说是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这种强加的说法不行,在文中得有根据印证。将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相应的语句结合起来就容易理解记忆了。

六、赏析文章写作的独特技法

每篇文章在写作上各有独到之处,教师讲授时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从文章的整体来考虑有可能出的考题,并且可能出现的容易混淆的考题也与学生一起讲析。如《细柳营》着重分析正面、侧面描写,人物性格在文中语句的体现,而《邹忌讽齐王纳谏》则重在分析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文中讽谏的语言特色。总而言之,分析每篇古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也不是每篇都要面面俱到,太过于复杂学生学起来也烦恼不悦。

由此,我觉得古文的教学还要讲练并行,有时教师讲的时候学生听明白了,但一到做练习就不懂了。因此要讲练结合,每节课教师最多讲25~30分钟,然后做练习15~20分钟,所做练习应当堂讲,并有所拓展,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练习。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能够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精神动力去参与学习, 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中教师为王的观念, 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并在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如果教师利用挖苦、讽刺、漠视、体罚等形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他们不仅会对教师产生反感, 甚至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反感心理。因此,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各种细节关心到每一个学生, 如充分利用眼神、手势、语言对学生表示肯定和赞美, 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多问问学生的意见或建议, 让学生多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这样, 和谐课堂气氛就营造起来了。

2.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常会很感兴趣, 通过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或将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 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因而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首先, 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的物理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时候, 可以引入生活中爷爷奶奶用老花眼镜看报纸的现象, 让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眼镜”感兴趣。其次, 教师要善于将物理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去,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 在学习光的折射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学习完新课之后让学生解释在水缸里的金鱼的实际像和成像的位置关系。

二、优化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为有效课堂的构造提供坚实基础。在优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课堂参与性, 并要注意课堂效果的发挥。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新课授课的第一个阶段, 力求快速有效。利用有效的情境导入新课,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小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问题情境等创设一定的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2.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阶段是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阶段, 教师应该提高重视。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新实验来体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或操作实验, 并在明显的实验现象中提升对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其次, 让学生对试验中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会并在学生的讨论中做出指导,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营造, 也有利于课堂有效性的发挥。最后, 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向教室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和归纳, 有利于最终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出炉。

3.拓展迁移

在新课授课阶段, 新知探索阶段完成后, 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对新知识拓展迁移。通过适量合适有梯度的练习处理, 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上升到系统学习的阶段。

4.总结归纳

在学习和练习完题目之后, 教师应该在新课授课阶段加入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环节, 这对于强化知识系统和构建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教学手段

在初中物理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物理学习知识, 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合理运用多媒体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多媒体带来的巨大视觉听觉冲击力的作用, 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强化学生的学习。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或凭肉眼不能看到的物理现象,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学习分子的运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成视频, 展示分子的运动过程, 这样一来,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软件提升学习效果。例如, 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针对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 大大节约板书的时间, 也向学生展示了更多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充分运用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实验作用,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教学具有新奇、直观、具体、实践等操作特点, 因而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到新知。例如, 让学生在手影游戏中感受光的直接传播、让学生利用筷子入手现象来体会光的折射等。其次,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并在小组中做好分工, 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然后让小组针对实验现象、结果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进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提高。

总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很多种, 但是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对教材做好探索, 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 灵活运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以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初级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学习的主要阵地, 课堂应该发挥好自身的有效性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志明.把握三大策略, 追求有效教学.物理教学探讨, 2008, (2) .

[2]孙鹏霞.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考试周刊, 2008, (4) .

[3]陈厚德.有效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沈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文理导航, 2011, (4) .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篇5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旨在引起学习物理的师生间互感互动的系统活动。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物理素质的提高,就要及时关注和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行为状态。因此,讲究课堂教学策略,是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26-01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谈谈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对矛盾,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的发挥。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告诉我们,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而言都是外因。这些外部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吸收”,即内化,才能转化为主体内部稳定的特征。学生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内化的过程,如果不调动学生主体内部的积极性,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这个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行的“我要学”。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与兴趣密切相关的,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

1、创设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各种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使学生积极有效参加教学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模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并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多媒体把他们带到了一个更新奇有趣的世界,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注重实验教学,培育学生浓厚的物理探究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上物理课不做实验,课堂就缺少生动性,就没有吸引力,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更体现不了素质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实验为主,认真组织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了解并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对于成绩都好的学生,一般只在具体问题上给与指导,并适当增大训练难度,提出新问题以保持他们学习物理的持久热情,如单独给这批学生布置作业外的“每日一题”,要求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鼓励他们创新方法。对于学习态度端正、勤奋,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一般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按章进行“好题妙解”例题讲解,增强对概念的领悟,以此帮助他们拓宽解题思路。对于智力较好,但随意性强,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着重在学习品质上对他们进行教育、调整,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负责完成某项任务,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培养其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态度,如吸收他们参加课外的科技劳动,在实验课上进行物理实验的表演等。对于少数学习和表现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一般采用不刺激,低要求,慢教化的策略。

四、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结合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要及时进行系统复习,梳理成知识网络,进行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等巩固知识。形式上,可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复习质量和效率。

习题教学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既要吸取以往习题教学的经验,还应积极改进习题教学。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习题,以发挥习题的巩固记忆,深化理解,整理归纳 和综合运用知识等的功能。在重视基础题的同时,还应设一些开放题与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问题,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如“如何区分食盐水和蒸馏水?”“如何鉴定中学生体育金牌”等。这类习题具有较大的开放度,能使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的答案。习题的数量应适当,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还要有一定的梯度。应避免出现“难”“偏”“怪”现象,用最少的习题量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在讲解上要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思考,不要一言堂,让学生多说 多写,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攻心”教学策略初探 篇6

【关键词】好奇心;好问心;好动心;好胜心

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对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不可低估的功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充沛热情容易动感情,情感反应较强烈,易受感染,他们的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和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往往栩栩如生的表现。本人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因势利导,大胆尝试了“攻心”教学策略。

一、循循善诱,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裕惊奇情绪相联系的,有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探索的心理状态。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多从感性材料出发,尽量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 譬如:在组织八年级上册(苏科版)第一节课的入门教学时,尝试了酒精灯煮鱼小实验。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认为鱼只能生活在常温下的水中,当他们看到加热烧瓶颈部直至水沸腾而金鱼却安然无恙的游来游去时,他们惊奇不已,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我不失时机的让他们根据现象提出心中的种种疑问,其气氛非常活跃。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我的粗心,右手直接拿了烧瓶的瓶口,几个手指顿时被烫出了小水泡,疼痛之余我忽然有一种想法:“学生是否怀疑实验的真实性呢?”于是我边把受伤的手给学生们看,边提问:“有谁怀疑这个烧瓶瓶口的温度吗?”教室里起先鸦雀无声,后来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现在没有了!”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本身,并未产生探索这些物理现象原因的需要,但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

二、因势利导,萌发学生的好问心

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互动,提倡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大胆进行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就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而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对知识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探讨,集思广益,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主动提问的学生比小学生少了,别说质疑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生在群体活动中非常注意自已的个人形象,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考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二是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三是教学民主氛围不佳,师生不平等现象还有残余。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注重对物理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不少学生往往可以提出独特见解疑问,但他们考虑问题往往还欠周密和深入,容易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甚至有些是错误的。为此,教师务必予以适当的鼓励,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闭锁,不能萌发学生的好问心。譬如:在探究“浮力”时,我先请一个学生给其他同学讲授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然后留下一个“小尾巴”来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阿基米德是怎样鉴别皇冠是否掺假的呢?让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上由组长分析并归纳后提出,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比较成功地萌发学生的好问心。

三、按部就班,满足学生的好动心

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知识的探究,尤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实验并亲手验证,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眼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譬如: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时,以4人一组为互动性合作交流平台,让各组初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验方案,尽管实验步骤也许是不太完善,但他们设计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在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后,每个学生人都有一定的收获。作为引导者的我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每一步中熟悉探究现象,在仔细观察的前提下思考:看到的现象说明了说明?实验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在好动、好玩的心理刺激下会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去。

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好胜心强是初中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他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在同伴中往往为了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不休。作为物理教师务必坚持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知识,与他人相比较,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中得到提高。譬如: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好胜心理,教师要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解的习题、不易操作的实验等,有意识地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学生能理清思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交流、课堂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也会因人而异,特别是中差生,面对这样的情景也许不知所措,经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创设更多条件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促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洪流中去。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路还很漫长,作为一线教师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找到心理科学和物理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特有的心理特征,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篇7

一、密切联系生活现象, 提出有效教学问题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充满了各种变幻莫测的现象, 学生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特别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加强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要设置巧妙问题, 将物理知识分解、稀释到生活现象当中, 化抽象为形象, 让原本抽象、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本质。例如, 在教学“物态变化”这一部分时, 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春天冰雪融化、夏天暴雨倾盆、秋天大雾弥漫、冬天银装素裹。这些自然景象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 但是学生并不知道其中的物理内涵, 通过播放视频可以引发学生疑问, 达到很好的导入效果。又如, 在教学“机械运动”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样的视频资料:奥运会赛场上, 所有跳远、跳高的选手, 都要进行一段助跑, 然后引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助跑呢?原地跳远或跳高不行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抓教材重点,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要引导学生抓教材的重点。比如, 概念中的重点关键词, 只有找到这些关键词, 领悟关键词的含义,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起来。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抓教材重点, 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质量, 叫做物质的密度”, 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质量”“物质”“单位体积”, 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 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质量”改为“重量”, 将“物质”写成“物体”, 将“单位体积”改成“单位质量”, 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不可以。又如, 将“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不可以。这样一来, 就能让学生找准概念和定律中的关键词, 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充分运用物理实验,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提出把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生活中和自然界蕴含的物理知识。研究发现, 科学内容外在呈现方式的变化会引起科学态度的相应变化, 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是获得经验的基础条件。初中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物理实验所提供的直观、形象、具体的感性材料, 加深了学生的切身感受,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动手操作实验, 他们能够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不难看出,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必须先建立在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之上, 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强化各自的情感体验来获取所需知识。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得出, 观察和实验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课本内容自学时, 经常会碰到观察、实验等专题模块, 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动手实验, 思考感悟, 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以“浮力”的教学为例, 我们可为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个正方体泡沫和一个大烧杯, 里面装上大半杯水, 然后安排学生把泡沫放到烧杯中, 并用手用力向下按, 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水对泡沫的那种向上的作用力。这种实际操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浮力的概念, 既能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 逐渐培养起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又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四、利用多种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生活泼好动, 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 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开放学校的实验室,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比赛;定期组织知识竞赛;开展多样化知识讲座;鼓励学生用身边事物设计制作各种物理小实验等。通过开展多样化物理课外活动, 可以促使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实际, 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树立自信心, 满足求知欲, 并引导学生从知识中找到生活的原型,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当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 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欲望, 活跃思维, 拓展创新能力。

总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和近距离感受物理魅力的机会, 带领学生畅游物理的海洋, 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勇于解决困难的勇气,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 寻找高效的教学途径, 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成为广大物理教师探寻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对优化物理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乔际平, 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2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初探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策略,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共性, 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也是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在本文中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人性化设计

很多学生缺乏物理学习兴趣, 感觉物理太难学了, 有的学生虽然能听懂, 但是课后形不成知识体系, 做题的效率得不到提升。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深刻,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中抽象而成的, 它是学生学习物理公式和定律的基础, 如果他们在理解概念的时候不能把抽象和形象结合起来, 就会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困难, 因此教师把物理概念讲解清楚非常有必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处于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 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会大大挫伤学生对自然学科的兴趣。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 无形中限制了教师的教, 因此, 很多学生认识不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不知道物理是什么, 没有兴趣去学习物理, 再加上教师通过练习来巩固物理知识, 这就让学生感觉更没意思了, 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愉快地学习呢?

二、知识框架以人为本

改革前的教材, 课程设计和编排以知识为主, 但是现在已经进入了经济时代,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更容易对教材知识产生疑问, 以前的课程设计限制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以及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材更注重教师知识的传授,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从来不关心知识的形成,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无法发挥教育应有的功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开始尝试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物理教师应多通过物理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物理知识。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习惯,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注意发挥学生的动机、情感、特长、爱好、品质等积极的心理因素。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 更好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以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标不单单是更新教学内容, 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多关注学生, 关爱学生, 融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中, 用自己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 进而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了解学生, 研究教材, 做到充分备课

在以往的备课过程中, 教师只强调自己的教, 忽视了学生的学, 而且以教材为中心, 忽略了课程的开发和创新。这种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导致他们把教材当做权威, 依赖教材, 不敢有所突破, 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再者, 循规蹈矩的备课程序和制度,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 严重制约着教师备课的个性化, 使得教学过程程序化, 没有创新和个性可言。此外,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把备课笔记当做了一本习题集, 而忽视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反思。

基于上述问题, 物理教学备课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 备课的出发点定位在加强师生互动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实现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其次, 在备课的时候, 教授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 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习能力, 为以后知识的获取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 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应释放个性。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的个性不但会影响到学生知识的获取, 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还会影响到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以及意志品质的形成。因此, 教师要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启学生的心门,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最后,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构建富有活力的物理课堂。

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往的物理教学中, 学生获取知识主要依赖于教材, 即使实验教学也跟不上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是以学生的感受为前提的, 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学生也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强了学习兴趣, 因此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激活物理课堂

物理知识有着很强的抽象性, 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公式的时候比较难理解。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要通过实验教学,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物理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能化抽象为直观,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克服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比较差, 面对诸多的物理现象, 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不能直观地进行观察, 通过多媒体教学, 难点就容易突破,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 在教学中, 物理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把握物理知识, 进而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丽芝.初探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 (20) .

[2]王文涛.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法初探[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 2012 (12) .

[3]王亮.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初探[J].学周刊, 2012 (13) .

[4]骆海朋.初探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2011 (9) .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策略 篇9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展物理探究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认为,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山上的积雪,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探究活动服务的。创设情境要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意识的前提。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创造性就像一粒种子,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物理教师就要去创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探究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灵活多变、体现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一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提出问题服务的。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使学生获得新知。

例如:以《密度》为例来研究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可分以下两步进行:

一是明确物质的特性及其作用。

(1)请学生辨认水和酒精,并说一说辨别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之所以能根据气味来区分物质,是因为气味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会存在不同的气味。

(2)请学生辨认铜丝和铁丝,说出辨认的依据。然后教师讲解,根据颜色可以区分物质,则说明颜色也是物质的特性。

(3)点拨:气味,颜色是物质的特性。此外还有密度等,也是物质的特性。特性即物质的某种能用来识别它的性质。

二是提出问题。

(1)取一小块铁、一大块铁、一木块。均用同种颜色的纸包住,且使小铁块的质量小于木块的质量,大铁块的体积大于木块的体积,请几个学生辨别。然后讨论:是根据什么辨别出来的?

(2)引导:单看质量一个因素,或者单看体积一个因素无法区别物质时,要考虑是否同时看两个以上的因素。

(3)点拨: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结合起来能识别物质,则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物质的一个特性。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二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三是让学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而非一般的问题上。这样为下一步进行实验和认识密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是要让他们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取知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收集资料策略所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为他们的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即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之间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寻找材料,适时适量地提供材料。应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和各种感官去认识和了解材料的属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所以实验操作材料的种类也不限,从日常的各种小物件到专门的实验材料,可以几乎无所不包。

例如:在学习《温度》一节时,我们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说明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而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给学生准备冷、温、热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可以先将左右两手的手指同时伸进装有冷和热的水杯中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将手指同时伸进中间的温水杯中,两手指的感觉是原来放进冷水杯的觉得较热,原来放进热水杯的觉得较冷。这种对同一温度的物体产生不同感受说明了人的感觉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还需要用温度计这种科学工具来进行测定。这里准备装有三种不同温度水的实验材料是很必要的,教师事先应有全面的考虑。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创设良好的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

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初中生正处在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所提高,而且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等。尽管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也更能锻炼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探究教学能力。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在现行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3.8%,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类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分别占1.7%、2.7%与1.8%。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的活跃程度反而下降,中学课堂尤其显得死水一潭。显然,这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

探究教学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上学生感觉到自由和轻松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两个重要条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活跃、快乐、认真、有序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相互间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浙江有名数学教师在《在情境中猜想在探究中验证》中写到: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一理念……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真正相信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这就充分揭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教学中同样讲究开放和合作学习,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策略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体现在实际的方法和措施中。这不是几句话所能总结的,也不存在固定的公式可套,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念和摸索。只要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认真体会新课标的精神,不断地总结经验,一定能探索出一套开展探究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摘要:探究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 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可以从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等三方面入手。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初探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深化,掌握

物理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通过大量的实践将研究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剔除, 抽象出共性的、普遍的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它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大量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规律 (包括定理、定律和公式等) 的基础和运用物理规律的保障, 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 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概念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物理教学的成败。如何让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能够自然流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我探究的方向。下面就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引入工作做得好, 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了解概念引入的目的、意义及作用, 从而顺利地建构起正确的概念, 这对于学生把握要点和深入理解有着积极而直接的影响。

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即概念引入的目的和作用。也就是说, 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及概念的作用, 才能为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 对于“速度”这个概念, 教材在前一节已经介绍了物体的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引导学生注意到不同的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的多少不同, 有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多 (如飞驰的列车) , 有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少 (如爬行的蜗牛) , 即它们运动的快慢不同。为了区分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比较女子百米赛跑的冠军某次的参赛速度和男子马拉松冠军的某次的参赛速度 (路程、时间均不同) , 加深学生对概念意义、作用的理解。事实证明,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概念引入的背景和物理意义, 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而这一点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比热容”这一概念。 (在下文的引入方法中会列举)

其次要注意概念引入的方法。引入方法多种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的概念, 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的不同学情及认知水平, 应该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

(一) 故事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小故事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概念教学同样适用。

例如, 在学习“电流”时, 从富兰克林放风筝的故事引入, 既可以增加趣味性, 又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 (在具体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模拟电流的形成) , 还可以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安全用电”埋下伏笔。

(二) 情境植入

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教学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发掘、归纳、总结、提炼, 不仅贴近学生,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感受到逐步形成“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

在“惯性”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例如在汽车突然启动、急刹车时人分别会向后仰和向前栽等, 发现其中的共性,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最终提炼出惯性的概念。

(三) 创设情境

对一些学生比较生疏或不易理解的概念可以创设情境, 利用演示或分组实验进行突破。

例如, 在“比热容”的教学中, 什么是物质的吸热能力?怎样说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吸热能力?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述, 那显然是苍白而单薄的,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借助演示实验“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质量、初温相同的煤油和水加热, 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加热时间 (吸收热量的多少) ”, 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四) 形象类比

适用于一些比较抽象、生活中接触不到或不易观察的概念, 利用既与其相似又为学生所熟知的概念进行形象类比。

例如, “电压”这一概念就比较抽象, 而“水压”却是学生熟知并易于感受的;且与“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相似的“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在教学中, 可借助水压与水流来说明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了解电压的概念。这样就把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熟悉且形象的概念, 降低了思维的梯度, 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 概念引入的方法还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加深引入新概念, 由逻辑推理引入概念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引入方法。

二、概念的深化

旨在揭示概念的本质, 全面准确地掌握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 把握概念的本质, 才能牢固地掌握概念。上述的引入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还需要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 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即实现由感知到理解的跨越。这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又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 在概念教学中, 常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思维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 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 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

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 可以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 (1) 手提水桶; (2) 马拉车; (3) 脚踢足球;榆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 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进一步引导手提桶时手也感觉到向下的拉力, 脚踢足球时脚也感到疼等, 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最终明确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 但这两个物体之间一旦发生作用———产生力, 这种作用一定是相互的———力的相互作用。因此, 有力发生时, 每一个物体都既施力同时又受力。

三、概念的掌握

通过练习巩固, 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清晰、不完整、不深刻的, 并且容易与已有的旧的概念发生混淆, 甚至与原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交织。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 在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的纠正、完善, 最终巩固加深概念。

例如, 学习“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后, 可以设疑:物体相互接触一定有弹力吗?两物体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 (生活中常常听到“摩擦阻力”的说法) 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而摩擦力必须是两物体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产生的。设计活动“比比谁更快”, 让学生亲历并体会出行走需要依靠摩擦力, 得出摩擦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的结论。

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达到巩固加深概念的目的。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教学有效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物理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观察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在基础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初中物理教学重心应逐步由"教"转向"学",侧得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最大地、持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改变教学观念

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因素,对于课堂的教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想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必须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首先,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差异性和性格差异,根据他们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的不同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打破过去家长型师生关系的格局,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当前状况,还要关注学生长期的发展。

其次,明确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在其他体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教学的本质。

此外,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课堂教学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多方面收集信息。每一节课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将整个教学流程在脑海中预演一遍,思考在上课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该用什么样的对策。注重引导学生寻找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公平学习的机会,也更人性化,符合素质发展的要求。

只有这样,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持续性这一目标才会绽放无限光华。

2.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初中生,他们的理性思维与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就是兴趣,如果他们对一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这门课上。如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呢?关键要将物理与生活相联系,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他们的思考。因为初中生是第一次接触物理科目,他们对一些物理知识、物理规律还很陌生,但是他们对于生活中很多生动的物理现象却很熟悉,我们可以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入手,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引入物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惯性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问问同学们,在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车厢里,一名乘客直线向上跳起来后,他会落在何处?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会落在起跳点的后方,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认为会落在起跳点。我没有对大家的观点过早地下结论,而是带着他们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完惯性的相关知识之后,我再让他们去思考这个问题,大家就都恍然大悟了。

3.加强物理实验的组织与引导

物理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注重实验教学。

如在学习物理的浮沉条件时,我们可以设计、组织一些实验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先往烧杯里装满水,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浮在了水面上,然后再将一个铁钉放在水中,铁钉却沉了下去。这时候让同学们思考:物体沉浮的条件是什么?很多同学都回答是重力,因为铁的重力相对较大。我却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引导他们继续实验:拿出一管空的牙膏管,整成鼓状,放入水中,牙膏管飘在了水面上,再将牙膏管取出来弄瘪后再放入水中,牙膏管一下子沉到了水底。同一个牙膏管质量自然不会有差别,为什么原先可以漂浮,弄瘪后却沉下水底呢?物体所受的浮力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如何计算?......让同学们带着这些动手时产生的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浮力的知识都有了一个大概的掌握。最后,我们可以接着组织另一个实验来对浮力知识加以验证并加深理解:

每一个同学发一个弹簧测力计,一块木块,一个溢水杯。让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的重力,然后将木块放入溢水杯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溢出的水的重力。用该实验来验证木块排开的的水的重力即木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而细心的同学很快发现,木块所受的浮力与排开的水的重力有细微的差别。为了解开他们的疑问,我让他们用铁块做了同样的实验,大家发现铁块所受的浮力与排开的水的重力是相等的。那用木块做实验为什么就会出现误差呢?原来普通的木块具有一定的吸水性,经过这样的操作、点拨,同学们一下子都明悟了。

这样用实验开头,用实验结尾,并且自己动手,让同学们对相关物理现象的印象更深刻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全面、深入,自己动手做实验要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效果要好得多。

4.善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学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都是对物理现象的总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初中生的思维很难快速理解,这就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特定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展示,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如在学习滑动电阻的相关知识时,电流、电阻、电压等都是抽象的概念,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滑动电阻的变化自然也是云里雾里。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滑动电阻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将滑动电阻连入电路的部分用醒目的红色进行标注,长度变化时,红色区域也相应变化,由此来分析电阻的变化、电阻带来的电流的变化以及电流引起的灯泡亮度的变化。这样将所有抽象的变化都变得可观可感,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又如在"学习宇宙从何而来"时,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一小段中央电视台的记录片,记录逼真地展示出:宇宙诞生于一个原始的火球,太阳系也是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小部分......声音与视频的双重效果给同学们的感官和心理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种效果是文字和纯语言的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挖掘出尽量多的教学元素、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个物理老师的任务和追求。围绕这一任务,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出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并培养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加强物理实验的组织与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善用多媒体这一技术手段,让物理教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杨青.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体会[J].数理化学习.2012(08)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12

(一) 深入学生生活, 炼造创新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要真正在教学中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素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就必须深入学生的生活, 提炼创新的语言, 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创新氛围,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吸引到学习中来, 并能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这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多地去接触学生, 与学生交流、谈心, 多关心、多了解学生, 多深入学生的生活。然后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知道的内容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创造出学生既亲切生动又有趣的语言,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笔者曾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取得的教学效果良好。

(二) 挖掘物理学科本身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物理中许多现象和规律, 对于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世界。而好奇心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原始的动力, 引导得合理和巧妙, 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要尽可能根据物理学科本身的材料,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二、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提高其科学素养

(一) 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多媒体在声音、图像、色彩、动画及资料的丰富性上, 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由于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些复杂的演示实验因条件所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 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 扩大形象感知量, 有利于学生进行全方位, 多层次的形象感受, 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和形象识别, 提高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多媒体的动态模拟仿真功能, 还能将微观过程实现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进行缩微处理、将瞬变过程定格分析, 实现微观形象可视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 促进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二) 通过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虽然简单, 但教师还是应该注意创设大量的问题情境去训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从而达到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如, 在引入“密度”概念时, 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问题:有人说:“铁比棉花重”, 这句话对吗?教师让学生激烈地讨论, 有的认为正确, 有的认为不正确, 有的认为不一定, 通过教师的引导, 师生达成了共识:应该是铁的密度比棉花大, 接下来就可以介绍“密度”的知识。这样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陷阱加深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从而达到了积极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目的。

(三) 通过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应增加实验内容的探索性。探索性实验研究内容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与已学过的内容有关, 而在教材中又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 在讲“浮力”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把一块橡皮泥投入水槽中, 橡皮泥下沉。然后教师问学生, 哪位同学能让橡皮泥不下沉呢?同学们肯定会积极的设计实验, 有的同学把橡皮泥放在木块上使它不下沉, 有的同学把橡皮泥捏成碗状能让它不下沉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脱离课本设计实验,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优化其物理认知策略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知识, 有的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有的则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妨碍作用。例如, 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时, 学生对像和物体等大这一特点提出质疑, 主要是由于平时错误的生活经验对学习起了妨碍作用。由于平时使用的镜子都比人小, 所以就误认为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 其实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由于我们平时看到自己离平面镜越远, 所看到的自己的像就越小, 所以就误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 所成的像越小, 其实离平面镜越远看到的像越小, 是因为视角变小的缘故。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经验, 就必须通过实验来引导, 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 要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必须首先运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效能、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机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同时, 还要关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等, 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计策和谋略。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中, 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 要使教学真正达到有效性, 关键要看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枫华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J], 中学课程资源, 2008 (4)

[2]孙亚琴, 有效教学:变革的关健要素[J], 新课程, 2008 (5)

[3]林鹏程, 以“有效教学”优化数学课堂[J], 中学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

上一篇:宁夏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下一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