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

2024-11-06

初中物理教学(共11篇)

初中物理教学 篇1

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科学的学科, 物理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领域都离不开物理学。如何让初中生很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提高物理教育水平是我们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教师要转变考试观念

应试教育的涵义并不是单指考试, 而有的教师片面认为改革应试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弱化考试, 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不正确理解。考试是一种教育手段, 是良好的教学反馈方式。应试教育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用考试和排名次作为逼迫学生学习的手段, 把考试分数作为评定优秀学生的标准, 用“升学率”来衡量一个班级和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 把升学考试作为学校工作的指挥棒, 这就完全歪曲了考试的本来意义。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侧重于学生在一定学习周期内的知识与技能, 课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达到了本门课程标准的要求。两者的考试目的不同就决定了在考试内容上的差异。应试教育下的考题过于注重学生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忽略了知识的探究和方法的运用。考题有的是些难题、偏题、怪题, 使一些后进生始终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让一些学生每次考试的名次总排在后面, 如此反复就会使其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考试是为了选尖子生, 不能面对全体学生的进步, 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些显然都是与我们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的。因此说, 素质教育不是要取消考试, 而是要转变考试观念, 采取正确的考试内容。

平时的训练、考试以巩固掌握基本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为目标, 精心挑选, 避免简单重复和过大难度, 题量控制在半小时以内, 而且有布置必定有检查、有批改、有讲评, 发挥到练习应有的作用。测试内容要兼顾中等生和学困生, 让他们有也有题可做, 有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由小及大, 在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这样, 学生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就面能对深度的考题, 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

二、搞好初中物理总复习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是学生对整个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过程。只有很好地抓住这一环节, 才能让学生把教师的劳动成果有效地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财富。初中物理总复习涉及的内容多、时间短, 要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取得满意的成绩, 我认为要从这几方面做起。

学生在复习时, 不能总是做大量的题, 要从基础知识抓起, 牢固掌握, 这才是根本。学生阅读教材, 或者在做题时, 也要注意用到了哪些概念、定义、规律等, 要注意自己哪些知识没有深刻理解, 要认真阅读教材, 及时向教师、同学请教, 争取做到“五会”:会表述, 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会表达, 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会理解, 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 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 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 能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在总复习时, 教师要给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 讲解时要注意一题多解, 举一反三, 开阔学生的视野、思路, 培养解题的灵活多变性。练习题必须要精心设计, 所选练习题要具有代表性, 通过每道题来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目的, 既要照顾各个知识点, 又要有层次要求。

通常来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复习的效果会产生变化, 有的淡化、有的模糊、有的不准确, 到底各环节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效果检测, 如周练、月考、单元测评和其中考试, 都是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学生要有效利用, 整理总结好以往做过的试卷, 发现问题并解决, 从而达到了良好的复习效果, 在考试中才能取得理想成绩。

三、重视物理观察和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 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 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观察, 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 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 学习运动的相对性, 教师讲到参照物时, 许多学生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 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 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 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 要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并独立完成动手操作实验。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 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 来判断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 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 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思维等能力, 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分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总之,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教学不能“原地踏步”, 要用开放的胸怀接纳全新的教育理念, 要积极地进行钻研、学习, 结合自身的教学进行创新, 培养出优秀的中学生。

初中物理教学 篇2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学科。随着新课标准的实施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我们探讨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还要掌握新的物理研究方法。图表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建立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等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磁场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用小磁针放在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要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就要知道怎样“看出”动能的大小。物体具有动能的大小是无法直接“看出”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利用能量与做功的关系,把物体具有能量的大小转换为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大小反应出来。

三、类比法

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类比,使人们对所要提示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具体的形象认识,再逐步达到从理论上认识的高度。

如: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四、图表法

图象是描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特点,能把物理问题简化明了,使探究过程优化,有效、简捷。例如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中,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很容易理解晶体熔化的特点。

图表法也常用于实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观察,取得数据,然后加工整理上升为规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按下面的表格进行探究实验,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一种抓住两个看来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相同的效果之处。用此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如: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子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六、实验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七、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如: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八、比较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

初中物理教学妙招 篇3

一、物理教学生活化之必要性分析

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经验的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新课程的实施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的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经验就是要我们的课堂跟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

事实表明,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越有效。例如,农村的孩子经常听高音喇叭广播“通知”,他们觉得高音喇叭熟悉而又神秘。它究竟有什么奇特之处、声音是怎么通过电线传播过来的、它又是怎么产生声音的、声音是怎样传导我们的耳朵里的、为什么做成这种特殊的形状,喇叭烧坏了又是怎么回事?象这些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神秘”的事件。他们的心理早想弄个明白。传统的教学,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了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通过数年的物理课程学习,孩子们心中的疑问不但没有得到解决,探究的欲望消失了,甚至连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丧失。对物理学科留下的印象就是“物理太抽象了,物理难学。”想想,这不是物理教学的悲哀么!

由此层面分析,物理课程要关照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

二、物理教学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

1、实践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的物理教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的教学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奇特的实验、游戏故事,并配以简练、生动的讲解语言。物理教学中可以设计出很多符合上述要求的实验。例如用烧瓶烧开水,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用带有导气管和夹有夹子的乳胶管的橡皮塞塞紧,用冷水浇烧瓶身,可以看到烧瓶内壁有较大的水珠生成,清楚地显示降温液化的现象;如果实验时将烧瓶倒置,并将乳胶管浸入用红墨水染色的盛水烧杯中,松开夹子可以看到形成奇异的喷泉。现象奇特美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作适当的解释: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使瓶内气体分子急剧减少,造成瓶内气压降低。又如通过纸杯烧水一一纸杯未燃而水可以烧开的实验,说明水汽化时需要从纸杯吸收大量的热量。又如纸杯覆水,用鸡蛋做惯性实验,用大铁球岩石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实验有惊无险,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这些实验取材于生活又富含丰富的物理道理。还可以设计制作“水火箭”,取材方便,来自生活中的雪碧瓶、胶木塞,气门芯等,通过室外实验来吸引学生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研究物理现象、进行科学创造的积极性。来自生活的实验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不合常理”的现象是为了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的讲解却却就是使学生在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的基础上,把其好奇心引向物理知识,由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转为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2、践行从物理回归生活的教学思想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的体会。利用课外兴趣活动,课外观察活动,课外小实验等形式,学习身边的物理。例如讲授汽化液化知识后,补充一个课外实验:把刚煮好的鸡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虽然比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了对生活中现象的理解,还初步学会了说理。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知识后,引领学生探讨热风干手器、农民晒粮、妈妈晒衣服,大树移栽时修剪繁枝茂叶等现象中包含的物理知识。通过明渠输水与管道输水的对比分析等将物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实现物理知识向生活的回归。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科技的发展状况,对他们的现在和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物理教学中。带领学生研究太阳能热水器、冰箱、近年上市的具有致冷功能的电扇、从光的三基色看彩色电视机的图象,认识家用电器的功率、额定电压,研究电饭锅保温加热的原理,研究电热毯使用不当造成火灾的原因等,将物理由纯粹的科学世界回归为生活的世界,在生活中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现象所遵循、包含的物理規律;诸如对假如声音的速度降为0.01m/s、假如没有摩擦、地球没有引力,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现象的探讨,可以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探讨如何争取在拔河比赛中获胜、如何使声音传播的更远、从什么角度看体温计可以如何较快地读数,如何正确地使用高压锅,如何调节弦乐器的音调等,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在学习身边的物理,我们是在学习有用的物理,也就是学习“我们自己的物理”。

三、牢固树立“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指导并促进初中物理的教学工作

物理教学生活化就是要靠近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完成自主的知识建构,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借助实验观察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将学生的常识转化、提炼为物理。物理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应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紧密集合,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通过参观、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等形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将物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技术、科学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陶冶情操,发展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物理教学探讨 篇4

一、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1. 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 分析要细腻, 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并对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阻碍。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 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 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 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

2. 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 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可能已经非常明确, 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地讲, 或是误将“难点”知识当成“重点”知识。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3. 对一些知识, 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 或者是满以为自

己讲解得清晰到位, 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 从而一笔带过。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 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 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重视第一章知识内容的教学

第一章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的绪论, 其地位特殊, 肩负着为教材培养目的定位, 构建教材框架和栏目、体现教学特色等任务。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 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 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一章内容丰富的特点, 体现自己的风采, 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向学生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重大作用, 下定决心学好物理。通过第一章知识的学习, 学生会了解到在自然界中, 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不同的物理现象, 知道什么是物理学, 以及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学习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 坚定信心学好物理, 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 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这节课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自然界中神奇的物理现象, 这一切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意识到物理这门学科并不神秘, 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这些神奇的现象都与物理学知识相关,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利用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学习物理学兴趣的培养, 经常设计一些既简单又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磁”一节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一个隔掌吸钉的小实验, 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这是大多数同学都知道的事实, 但磁铁能隔掌吸钉, 而隔一片小小的铁片就不能吸引铁钉等这些现象可能是学生从来没有做过或看过的, 使学生存疑很想得到问题的答案, 从而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 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非常认真。又如在学习大气压这一节内容时, 我做了覆杯实验, 先给学生提一个问题:“纸片能托住水吗?今天我就用一张薄纸片托住一杯水。”接下来就用一张纸片盖在一杯装满水的杯子上, 用手托住纸片, 然后将杯子倒置过来, 松手后水不下落也不溢出。与此实验相对比, 我取了另一只杯底有一小孔的杯子, 先用一橡皮塞堵住小孔, 做了与上述实验一样的实验, 就在纸片托住水后, 我拔去杯底的橡皮塞, 结果满满的一杯水连同纸片一起落下。学生对这两个对比小实验很感兴趣, 不禁惊叹:“这么奇特啊!”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这一节课的教学顺利完成。

四、教师要提高教学技能。

1. 讲授正确, 语言规范简练。

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 首先不能讲错, 要推导流畅, 过渡自然。其次, 语言要规范简练, 表达清晰, 语气抑扬顿挫, 充满热情和感染力, 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 板书精当, 书写工整。

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 表明主次, 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 学会画直线, 画圆, 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 等等。

3. 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 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 或是操作错误。

五、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初中物理教学探究 篇5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一)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二)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物理,实验,生活

在如今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中, 作为实施者———教师, 则更应该积极探索以适应新教材的改革, 社会的需要。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新内容, 中学物理以其学科的特点,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1 指导学生“实验探索”, 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 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 已形成定论的知识, 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 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 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 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 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 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 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 物理知识的传授, 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 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 从这一意义上看, 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 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 这一过程, 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 精心备课, 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 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 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 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 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 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 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 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 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 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 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 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 (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 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 , 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 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开展全班讨论, 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 让学生自选器材, 分组实验, 得出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 让学生猜想,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 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 (成正比) , 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 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 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 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 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 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 创设情景置疑, 让学生大胆猜想, 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善于启发诱导, 丝丝人扣, 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 发现物理规律, 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 学习将会充满乐趣, 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2 在生活当中体会物理的乐趣

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勤于观察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在比萨大教堂做礼拜时, 悬挂在教堂半空中的铜吊灯的摆动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后来反复观察, 反复研究, 发明了摆的等时性;勇于实践的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 为认清“天神发怒”的本质, 在一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日子, 冒着生命危险, 利用司空见惯的风筝将“上帝之火”请下凡, 由此发明了避雷针;敢于创新的英国科学家亨利·阿察尔去邮局办事。当时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邮票, 准备裁下一枚贴在信封上, 苦于没有小刀。找阿察尔借, 阿察尔也没有。这位外地人灵机一动, 取下西服领带上的别针, 在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 然后, 很利落地撕下邮票。外地人走了, 却给阿察尔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 并由此发明了邮票打孔机, 有齿纹的邮票也随之诞生了, 又例如香茶鸡蛋是人们爱吃的, 尤其是趁热吃味道更美。细心的人会发现, 鸡蛋刚从滚开的卤汁里取出来的时候, 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 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个诀窍, 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 然后再剥, 蛋壳就容易剥下来。一般的物质 (少数几种例外) ,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可是, 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 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一般说来, 密度小的物质, 要比密度大的物质容易发生伸缩, 伸缩的幅度也大, 传热快的物质, 要比传热慢的物质容易伸缩。鸡蛋是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 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温度变化不大, 或变化比较缓慢均匀的情况下, 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 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 蛋壳温度降低, 很快收缩, 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 还没有收缩, 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 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 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 因此, 剥起来就不会连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 对我们很有用处。凡需要经受较大温度变化的东西, 如果它们是用两种不同材料合在一起做的, 那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 就必须考虑它们的热膨胀性质, 两者越接近越好。工程师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 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 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 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 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 所以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十分坚固。例如初中讲了发电机、电动机原理, 总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 用发电机给电动机供电, 电动机又带动发电机, 这样总会有电发出, 电动机也会不停地转动。也有学生提出水能发电, 电能带抽水机, 抽水机可以抽水, 抽到高处的水又可以发电, 这样利用水的循环总能发电。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答案虽然是否定的, 但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这种联想, 包含有一种创新意识, 应得到肯定。

总之, 时代在进步, 在发展, 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 有责任为教学的改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 那么你就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 通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锤炼、敲击、磨砺, 反复地调整、聚焦, 同步共振, 一次次地提升、放大, 就能产生强烈的核裂变效应,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放射出灼目的光华。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探析 篇7

一、利用实验游戏表演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表演活动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而初中生活泼开朗, 好奇心重, 求知欲强, 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呆板会压抑学生个性, 阻碍学生发展,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因势利导, 游戏教学, 将抽象物理知识形象化、游戏化。例如, 学习过平面镜成像规律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可以安排学生做个游戏, 一个学生扮演原物, 一个扮演成像, 一个扮演平面镜。扮演成像的同学学习扮演物的同学做出的各种动作, 可以是滑稽的动作, 学生会被充满趣味的游戏吸引, 这样课堂气氛得到了很好的渲染,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巩固了理论知识, 一举两得。又如, 讲到串并联电路的时候, 教师单纯的讲解会很抽象难懂, 效率低下,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实验器材, 手拉手组成“电路图”, 不但满足了学生游戏的心理, 同时也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收获知识, 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激发兴趣, 提高自信心。

二、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实验是物理课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物理的魅力和意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验现象和原理。所以, 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教学的形式, 活跃学生思维, 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物理学科中包含大量实验, 通过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小组实验、章节实验等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和参与实验操作的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这些鲜明、生动、有趣的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增强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 在指导学生进行简易潜望镜的制作时, 学生通过直接、形象、鲜明的实验操作过程, 加深了对平面镜性质的认识。这些小实验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物理, 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减少学习的阻力。同时, 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研究、交流、改善和提高, 学生能够增加一些新的学习方法, 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物理学习中,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又如, 可以通过一些便于观察、操作简易的演示实验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喜爱:向两张纸之间吹气, 两张纸便会像受到引力一般向中间靠拢;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 而水中的鱼却安然无恙。简单清晰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原理探究的兴趣, 进而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加牢固。

三、注重物理教学生活化, 提高物理教学的实用性

物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物理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社会。因此, 新课标教材具有从学生的切身生活出发, 同时把学生所掌握的物理知识、科学探究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的重要特点。物理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和开发物理实验资源, 使学生体验到物理无时无刻不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意识到物理知识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可以为未来不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有些学校其实验设施比较简陋, 不具备物理新课标实验要求的条件。在此, 就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勤加思索, 尽量从周围环境中开发利用实验资源。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水房锅炉上的“水位计”或者建筑场地的“水平管”, 加强对连通器作用的理解;引导学生用容易找到的图钉、木板、回形针等自己动手完成电池盒、小灯座、开关等的制作, 来研究电路连接的实验过程;在电路元件的学习中, 可以发动学生搜集家中的废旧开关盒电阻器等, 通过观察了解它们的型号、构造和工作原理,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制可以调节亮度的小台灯;利用杠杆原理的知识, 让学生使用生活中的资源完成自制杆秤的制作。总之, 初中物理教师要想尽所有办法引导学生完成苏科版物理教材中要求的“探究活动”。

总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特别是利用好实验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和近距离感受物理魅力的机会, 带领学生畅游物理的海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勇于挑战并解决困难。

参考文献

[1]郭长江.新课程物理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刚, 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0

试析初中物理教学 篇8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 实验稿) 》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其总目标是: “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 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 能独立思考, 勇于有根据地怀疑, 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对新教材编排的分析

本教材在内容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避免内容上的繁、难、旧, 加强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适当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条件。教材倡导探究学习方式, 本书中设计的探究活动, 按照学生探究活动所用时间的多少, 分为“小探究”和“大探究”。在每节内容中安排“小探究”, 在每章中安排“大探究”。这些探究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或观察、实验出发,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和假设,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 进行探究; 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进而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使问题得以解决。获得知识后, 学会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和技术中的有关问题。本书中每章、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 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 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教材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 增加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图片 ( 含照片) , 反映时代感。同时, 增加联系生活、技术、社会的实际内容。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 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小制作、小实验等。作业中也适当增加了上网查询资料和数据等, 鼓励学生选做和相互交流。并适当增大了教材的弹性, 在教科书中设立了“科学窗”“阅读材料”等栏目。教科书在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 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 富有启发性, 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与传统的初中物理教材相比, 本套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性实验, 在本教学参考书的最后, 专门编写了与本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参考资料, 供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参考使用。

三、对课堂教学三原则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扎扎实实抓好。引导学生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 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来得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 又要严谨求实, 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 树立求实的科学观。在习题讲析中, 要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 推理严密。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应用。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课堂讲授中, 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 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认识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此外, 在习题的讲析中, 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 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 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求实”这一原则。

四、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 一)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情景,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或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问题可以从实验开始, 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 和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 二) 科学探究, 解决问题

学生据教师提供 ( 或学生自己搜集) 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 小组成员互相合作, 协同努力, 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 新方法, 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 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 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 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的方法主要有: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 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 三) 梳理反思, 深化问题

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特征灵活选用, 不宜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教学形式。一般地说, 实现梳理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 学生个体单独完成; 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教师可帮助学生梳理本章所学知识, 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 整理本章重要的思想方法。课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小结, 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节内容, 并回顾自己在本节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 达到及时巩固之效; 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 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 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 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艺术浅析 篇9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用灵活多变的教法, 引出好奇心, 激起浓厚兴趣。

针对初中物理概念、规律较多, 有些比较抽象, 学生一时难于理解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 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在实践中, 一些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引出好奇心, 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 他们就会愿意学, 喜欢钻, 自主地探索知识奥妙, 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 从而唤起更高的求知欲, 这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用有趣新颖的实例, 化枯燥为生动, 产生感召力。

书本不可能在有限的纸张上举无限的事例。在讲解知识上, 不必满足于书本现成的例子, 如:讲相对运动, 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颗德国的子弹的真实故事;讲音色, 解释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说“闻其声而知其人”的道理;讲光的折射, 引用毛主席诗词名句:“鱼翔浅底”来例证。这样做, 便可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授课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形象逼真, 产生很强的感召力, 使课堂气氛活跃, 知识信息传递轻松愉快。

3. 用具体演示实验, 使学生在操作中, 快乐驾驭知识。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盛, 实验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实验过程中, 同学们既得动手, 又得动脑, 不仅要想是什么?还要想为什么, 特别是实验设计, 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为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对于物理教师来讲, 除学生实验必须全部做以外, 还应想方设法自制教具, 改造实验, 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地变成学生实验, 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一些, 使其手之所演, 目之所视, 耳之所听, 鼻之所嗅, 心之所想融为一体。这样做, 一来可加深理解, 二来可增强记忆, 三来可提高兴趣。所以在教具和学具上, 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 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 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知识、驾驭知识的快乐, 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欲的刺激物。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可增加教师的魅力。正确并熟练地运用语言, 是执教的基本条件。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 可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生动地再现教材的主要内容。为此, 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语言温和、风趣, 则会极大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之间产生极大的亲合力。在语言中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精辟的见解, 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学语言语速快慢、声音高低应恰到好处。语速太快, 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 学生又提不起精神。声音太高, 神经容易疲劳;声音太低, 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因此, 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 高低适宜。在实际教学中, 充分使用演讲的艺术, 或高亢激昂, 或和风细雨, 或如高山流水, 或如青风拂面……在跌宕起伏中, 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语言艺术, 不但会增强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吸收, 而且会对难点知识起到缓冲软化的作用。语言形象准确, 物理研究对象就会更加形象逼真;语言幽默、有趣, 能使同学们欢畅乐学;语言生动、简练, 会让人生智开窍。所以教学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准确、亲切、清晰、简练、有趣。这不但引起了同学们兴趣, 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 取得最佳效果。对于物理来说:教学语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言之有情”。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篇10

一、对物理教学观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就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再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的时,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向后运动了,人划船的时候,怎么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探索,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教师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对物理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详细,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地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三、对物理教学方法的反思

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四、对物理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规范的习惯,其次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地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地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取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五、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渡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规范、熟练地使用教具和实验操作。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初中物理教学九法 篇11

训练操作就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身实践,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完成的。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 是绝缘体; 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得到发展。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创 设导入情境

创设导入情境一般用于授课开始。方法以教师提问、实验观察或习题解答为主,内容多有基本概念复习,定理定律应用,公式运用解题,等等,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蜡浸没于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

3.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

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其次,寻找疑点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次,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则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进行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进行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予以指导。例如,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共同探讨与研究,从而获取知识的教学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因此,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情感上,在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共同探究合作,互相学习等方面都得到提高。总之,就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精神。

5.加强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 ,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6.巧 妙设疑 ,创设引发思维活动的情境

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压强教学中,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而啄木鸟的喙却很尖呢? ”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使之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 ”并进一步提出可能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些因素, 引发学生激烈讨论。由此可见,有了思维活动,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学习。

7.疏 通教材 ,排除难点

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但由于初中学生刚刚起步,因此在这段适应期里,学习中还是会感到有困难的,他们一遇困难一般都会产生为难情绪。因此, 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新教材,备好课,力求讲得简洁、浅显、容易理解。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疏通教材,使他们不感到物理知识难学,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8.布置作业应有笔头作业和手脑并用的小制作

并且,有些小制作完成之后让学生写出“说明文”。例如小制作“用直尺和一支铅笔测细铜丝的直径”这个作业是这样安排的,学生完成作业之后,要求他们写说明文,报告他们的“研究结果”,并把好的“说明文”登在墙报上,收到较好效果。

巩固提高是重要的一环,包括阐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指出教材的系统,分析物理概念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物理定律、结论的深刻含意,并指出作业的问题。

9.注重激发兴趣环节

上一篇:电力企业会计核算问题下一篇:皮肤过敏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