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2024-10-2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篇1

2009年6月省教育厅提出了“五严”规定, 使得学生在校时间大大减少, 老师上课时间减少, 而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面对如此形势, 教师困惑, 学生迷茫, 如何求真务实, 保证“减时不减效”甚至减时还增效, 我们采用“先学后导--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供大家参考:

一、模式简介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以自主为前提, 以小组为单位, 以问题为核心, 以任务为驱动, 以评价为手段, 以交流促理解的有效教学。学期初将学生分组, 一般是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每组好中差学生分布均匀, 并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正副组长, 整个自主学习过程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课前老师将文本知识问题化, 编印导学案发给学生, 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时全组成员首先讨论研究导学案, 生成本组的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要求设计典型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讨论这些典型问题, 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再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 在下课前检查反馈课堂练习完成情况, 对疑难问题适当点拨。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 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的模式。

二、模式运作

我们的模式是以每个学习者为中心, 小组为学习单位, 以小组全面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以全员参与学习活动为特征的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步是教师把要学习的材料, 进行问题化处理, 形成学生的课前预习问题,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由小组组长在课前检查学习情况, 组织交流学习中的问题。上课时, 由每一组的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 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并提出本组出现的问题供全班交流讨论。课前带着问题的预习, 是学生和教材进行的第一次对话, 它能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扫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问题, 提前思考, 为课堂上深入讨论做准备。

第二步是教师把学生自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和本课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或知识应用中的典型问题提供给每一个小组成员, 在他们自主研究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 广泛交流, 并在班内汇报。

课堂教学中, 以问题为主线,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任务, 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到操作、探索、归纳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的合作交流, 改变了以老师和个别学生为中心的单边教学活动方式, 小组成员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展示, 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能让掌握知识的同学通过交流, 提高有条理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让知识方法经历输入、梳理、输出的完整过程, 提高认识的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同伴给予的及时的提示与帮助, 使他们也能参与学习活动, 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生数多因材施教难的问题, 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第三步是教师针对课本内容, 编制应用问题, 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同时发挥小组的功效, 进行组内互评, 老师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适时小结, 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矫正。

三、模式优势

这种模式与以往的“教与学”有明显的变化, “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传授”, 而是指师生充分交往、在对话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从教学意义上看, “先学后导”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顺序颠倒, 而是一种教学观重构的问题。我们整个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 所有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课前, 重心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使得教师的教法服务于学生的学法, 它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一言堂变成百家争鸣,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交往互动的学习平台, 使得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乐园。

四、注意事项

1.教师课前设计的导学案空间不要太阔, 难度不要太大, 牵涉的因素不要太多太复杂, 否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无从下手。当然, 问题的空间也不能太窄, 难度不能太小, 否则会使学生可能不费思索, 一眼望穿, 就失去探讨意义。

2.小组内学习水平比较高的正副组长, 要对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监督、指点、帮助, 从而实现“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3.课堂上, 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新问题和课程要求设计典型问题, 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探究性、现实性、开放性, 不能脱离学生思维实际, 否则讨论就会出现"冷场";问题也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否则会让学生思维感到困惑;问题要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问题的表述应简单易懂, 并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尽可能多地蕴含物理思想。

4.课堂上, 教师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畅所欲言, 互相切磋, 防止信口开河地乱谈。如遇“冷场”, 教师应找出原因, 启发解决问题;如遇漫无边际的讨论, 应适时制止;如遇讨论不对题, 应及时提醒。

5.应根据问题空间的宽窄、难度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来确定讨论的时间, 保证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发言, 各抒己见, 尤其要给补充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中得到锻炼与发展。在学习实践中, 教师要有提高学生训练速度的意识,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质量,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教师要随时巡视,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与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 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7.学生座位摆放应便于小组讨论, 此外该模式的实施必须各学科同时进行, 否则学生难以适应。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篇2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探究 篇3

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备课分层、辅导分层、座位分层及

作业分层等多种分层教学策略中,辅导分层和作业分层教学效果显著。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来制定物理分层

教学策略,更加契合新课改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物理课堂 教学探究 分层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改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

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

用,要正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正视其个体性差别,

要学习和理解现代教学理念,即在具有差异性的学

生面前,进行差别性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并获取有

差别性的成就。学生的个体差异一般表现为三个方

面:(1)掌握知识基础差异。通常表现为阅读理解

以及公式运用两种能力的差异。(2)智力差异。一般

情况下,主要是其认知和思维两种能力的差异。(3)

情感差异。主要是学习态度、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

以及情感认知等区别。所以,对于初中的物理教学,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要让教学

有层次有梯度,让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让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能在学习中得以提升。

一、分层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分层教学定义

美国的研究者将教育当成培养公民的一种手

段,所以任何教育制度都必须和所有公民的需求保

持一致,希望公民可以接受终身性教育,课程、教材

要具有多样化和层级化的特点,这也是美国教育的

一贯追求。在美国的51个州中,均为各种不同类

型不同需要的学生准备不同的课程,所有学生可以

各取所需。比如计划上大学的和没有上大学打算的

学生其课程和教材都是有所区别的。即便是同一种

类型的学生,每一个阶段都是有所不同的。区别化

教学是英国的教育特点。英国最为有名的SMP教

材,就有层次区分,即普通水准的和高水平的,这种

教材编制,显然是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是满

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而设置的。

我国对于分层概念的真正引入,是在上世纪

末,自从引进这个概念之后,我国的教育专家对此

概念做了很多研究,比如课题分层的具体组织,白

宝敏的观点是课题结构的设计既要尊重学生的个

性,还要注意价值性、公平性以及层递性、全面参与

和综合优化的原则。杨水森提出了为不同层级学生

设计不同层级的练习的策略。吴莉萍认为将学生

进行分层,具体做法就是把学生分成同桌小组、邻

桌小组以及前后桌小组,当然在分的时候是按照同

组不同质的标准来的。吴莉萍认为这种分层对于

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是很有意义的,尤其对

于成绩差的学生,能减少其自卑感。

我国对于分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把一个年级

或者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笔者认为,分

层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基础不同、层级

有别的学生都可以学有所得,对于学生来说,有利

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对于老师来说,有利于其分层

备课能力的提高。

二、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的实证分析

1.研究样本及相关介绍

本文采用数据收集的形式,以2012年9月30

日至2013年7月1日在笔者所在学校八年级三个

实验班内学习成绩进步较大的18个学生为研究对

象,对分层教学的效果问题,设置调查问卷。问卷分

为2部分设计。问卷的第一部分是个人的基本情

况,包括性别、年龄、班级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学生

对分层教学的认可度问卷,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

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被试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

调查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方法习惯、学习自

信心等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的感受。问卷设置了四个

维度,分别是:作业分层、座位分层、辅导分层、备课

分层。问卷采用5级评分法。

2.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为确保问卷调查的可靠性,问卷由笔者统一发

放,当场填写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26

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8份,有

效回收率为84.6%,其中男生10人,女生8人。

3.实证过程及结果

(1)方法

本研究选用的统计方法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首先,对自编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其次,了解被试的

学习成绩浮动程度,讨论各维度与学生学习成绩提

高的关系;最后,比较不同学生学习特征的差异。数

据分析使用SPSS21.0软件。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进行信

度检验,分层教学问卷各分问卷内部一致性α系数

均在0.64-0.90,问卷总体a系数为0.95,说明分层endprint

教学效果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通过计算各分问卷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

作为分层教学问卷的内容效度,各分问卷与总问卷

的相关系数均在0.37-0.88之间,并且所有相关系

数的P<0.01,说明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

(3)实证模型设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

释变量来解释因变量的一种模型。在具体模型设计

方面,本文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影响学生成

绩的因素,其中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四个维

度的影响因素。先采用全部引入的方法,初步检验

各变量对IPOL的影响和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再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和比较各因素各回归系数的方向和

大小,研究它们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以下是四种因

素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回归分析

表1是模型的似合优度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

出,拟合优度R2值为0.872,校正R2值为0.832,提

示各因素对学生成绩提高的解释程度达83.2%。所

选取的数值有效,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显著性检验即用于实验处理组与对照组或两

种不同处理的效应之间是否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

是否显著的方法。表2是回归分析模型的显著性检

验,其中,显著性检验统计量F值为22.065,显著性

值为0.000,提示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

(4)影响学生成绩提高因素分析

表3是各因素对学生成绩提高的回归分析结

果,从中可以看出,辅导分层、作业分层对学生成绩

提高的影响显著(显著性值小于0.05),并且为正向

影响,备课分层、座位分层对学生成绩提高的影响

尚达不到显著水平。

三、实证结论与讨论

1.结论

本文在实证中,研究了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相关

因素尤其是方法因素,对于学生成绩造成的影响,

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和备

课分层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如果用做分层教学

的首选问题并不实用。第二,分层教学中,作业分层

和辅导分层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较大,提倡作为分层

教学的必要措施。

2.制定有效的初中物理分层教学策略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层

级划分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学生为本是教学的基

础,各科教师需要对自己的学生熟悉了解,清楚每

个学生的学习层级,比如其智能、心理以及物理成

绩等等,而且在各种不同方式的学生个性调查过

后,需要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总结分类,可以将学

生分成三个层级,即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结合

自身的初中物理授课实践,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初

中物理分层教学实施:

(1)设定分层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方向引导下,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结

构以及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分析,首先要制定整个学

生的共性目标,然后,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

需求,将教材的训练目标进行分层,化成具有梯度

的分目标,对不同层级的学生使用循序渐进的方

式,比如高水平的学生可以比成绩差的学生先实现

较高目标,但最终是要实现共同目标。分层教学中,

对于各层教学难度的设置是一个难点,如果过难,

则会让学生难以接受,背上负担,还会失去信心;太

简单,又会整体性地降低大纲要求,跟不上进度,无

法完成学习任务。以重力教学目标的制定为例,学

困生层级的,就要让学生懂得重力产生的原因以及

其方向,并且需要知道重力大小和物体质量之间的

密切关系;而中等生除此之外,还要以实验的方式

来发现和总结影响重力的因素;而优秀生则有更高

的要求,就是要知道怎样去测量重力。

(2)课堂作业分层设置

在习题设计时,题目要具有梯度性特点,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性地做题。一般来说,可

以分成基础性、提高性以及创新性三个层级的练习。

学困生,需要练习的是对简单知识的巩固性题

目,目的是要加深其课堂应用;中等生则需要以课

后习题为重,要懂得运用课题学习的知识;优秀生

就要为其量身定做,在其水平和教材内容范围内,

为其设置较高难度的题目。以凸透镜成像为例,基

础性练习就是依据焦距和物距来判断凸透镜的成

像;提高性练习就是根据凸透镜的成像,来求焦距;

创新性练习就需要知道这些成像的实践应用,以及

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成像规律总结。

(3)课后分层辅导的措施

在具体的课后辅导环节中,要保证全体和个体

的相互结合和相互区分,在分层的时候不能散,在

整合的时候不能呆。培优辅差是分层辅导的意义,

既有为优秀生准备的空间,让其能充分地思考,自

主学习;还要能让中等生在老师的稍作点拨下,有

向深层次学习的动力和勇气;还要能帮助学困生掌

握最基本最简单的课程知识。辅导液体内部的压强

为例,对于学困生来说,只需要掌握液体内部压强

的关键因素,需要为其准备完整性的探究活动;对

于中等生来说,要自主进行探究,要自主提出问题,

并能够通过实验来发现和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

律;对于优秀生来说,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能联

系实际,将课本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除了能识别

不同深度的压强解法之外,还可以拓深知识,辅导

优秀生挑战密封容器颠倒放置时,液体对前后两种

情况的容器底部的压力等题目(见图1)。

(4)批改练习分层评价的方法

对于物理分层教学,具体实践中,需要设置不

同的评价标准来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相应评价,

否则分层教学将会失去意义。对于优秀生,其评价

方式是精竞争性评价,在竞争活动中,提升学生的

严谨和谦逊精神,在高标准要求下,精益求精;对于

中等生,其评价方式是激励性评价,需要对其进行

引导,指明其不对的地方,还要为其努力标明方向,

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对于学困生,其评价

方式是表扬性评价,尽管很多学生答非所问,错误

百出,也不能当即打击,而是要找到学生的优点和

值得欣赏的地方,给他们更多的表扬和鼓励,哪怕

是点滴的进步也要及时发现,当时表扬,增强他们

的自信心。另外,分层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需要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能仅仅在乎学习结果。

分层教学以班级整体授课为基础,在关注整体

水平的同时,正视其个体性差异,考虑每一个层级

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营造良好氛围,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新课改的

内在价值要求,并是一种契合学生个别差异以及促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能够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精神动力去参与学习, 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中教师为王的观念, 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并在关心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现在的学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如果教师利用挖苦、讽刺、漠视、体罚等形式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他们不仅会对教师产生反感, 甚至会对物理学习产生反感心理。因此,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各种细节关心到每一个学生, 如充分利用眼神、手势、语言对学生表示肯定和赞美, 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多问问学生的意见或建议, 让学生多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交流。这样, 和谐课堂气氛就营造起来了。

2.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常会很感兴趣, 通过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或将课堂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 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因而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首先, 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的物理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时候, 可以引入生活中爷爷奶奶用老花眼镜看报纸的现象, 让学生对爷爷奶奶的“眼镜”感兴趣。其次, 教师要善于将物理中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去,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 在学习光的折射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学习完新课之后让学生解释在水缸里的金鱼的实际像和成像的位置关系。

二、优化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为有效课堂的构造提供坚实基础。在优化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课堂参与性, 并要注意课堂效果的发挥。

1.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新课授课的第一个阶段, 力求快速有效。利用有效的情境导入新课,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小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问题情境等创设一定的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较强的求知欲。

2.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阶段是注重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阶段, 教师应该提高重视。首先,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新实验来体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或操作实验, 并在明显的实验现象中提升对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其次, 让学生对试验中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会并在学生的讨论中做出指导,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的营造, 也有利于课堂有效性的发挥。最后, 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向教室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和归纳, 有利于最终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出炉。

3.拓展迁移

在新课授课阶段, 新知探索阶段完成后, 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例题或习题让学生对新知识拓展迁移。通过适量合适有梯度的练习处理, 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而上升到系统学习的阶段。

4.总结归纳

在学习和练习完题目之后, 教师应该在新课授课阶段加入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环节, 这对于强化知识系统和构建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教学手段

在初中物理过程中, 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物理学习知识, 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合理运用多媒体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多媒体带来的巨大视觉听觉冲击力的作用, 丰富学生的学习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强化学生的学习。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或凭肉眼不能看到的物理现象,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学习分子的运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成视频, 展示分子的运动过程, 这样一来,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最后,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软件提升学习效果。例如, 在物理课堂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针对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 大大节约板书的时间, 也向学生展示了更多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充分运用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实验作用,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教学具有新奇、直观、具体、实践等操作特点, 因而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学到新知。例如, 让学生在手影游戏中感受光的直接传播、让学生利用筷子入手现象来体会光的折射等。其次,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并在小组中做好分工, 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然后让小组针对实验现象、结果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进而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提高。

总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很多种, 但是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对教材做好探索, 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 灵活运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以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初级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阶段。作为学习的主要阵地, 课堂应该发挥好自身的有效性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志明.把握三大策略, 追求有效教学.物理教学探讨, 2008, (2) .

[2]孙鹏霞.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考试周刊, 2008, (4) .

[3]陈厚德.有效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沈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文理导航, 2011, (4) .

浅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篇5

毛淑珍

(山西省孝义市新阳煤矿学校初中部)

一、轻松多样化课程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效的课堂导入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初中物理课本中含有很多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为教师的生活化课堂导入作铺垫。比如,讲述“声音的传导”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的交流说话为例,向学生提问人们互相之间是如何进行交流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让他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产生疑问,然后让他们互相之间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之中,紧跟着教师让学生说出他们的观点,采取针对性的知识点教学,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这种导入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上课的状态和自身大脑的灵动性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初中物理课本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掺杂了很多生活中不常见的现象,这样的课程教师只要引导得当会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究欲望,但是引导出现误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知识点教学,教师应当放弃口头引导,而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作为课程导入的手段,让学生可以实际地观察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加深印象的同时推动课堂效率更好地发展。

二、利用实验推动课程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程是需要动手实验进行,教师对这些课程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动手实践当中享受学习物理的乐趣,为此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多给予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物理实验的乐趣。比如,进行“密度测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选取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既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对生活中的物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物理的探究欲望。另外,进行经典的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还要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行动手实验,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要求注意的事项,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物理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物理探究欲望。

总之,教师针对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格外注意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可以向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为学生在物理上的发展贡献一份属于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力学 教学策略 相关探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社会对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效果与质量越来越重视。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水平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初中物理课堂中,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不再对传统理论知识一味灌输,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力学作为初中物理重要的学习内容,对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水平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现状

(一)实验教学相对滞后

物理学科的重点在于实验研究,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关键,通过实验开展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然而,传统物理力学教学在这一块有所欠缺,有明显的滞后性,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实验教学观念不足,从而忽视实验教学,教师出于各种原因没能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力学实验。其二实验设备的不全导致物理力学教学实验教学的滞后性,而这一点在农村地区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三很多实验设备跟不上新课程改革,实验设备多处于老化状态,为物理力学实验教学增添难度。

(二)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当前我国物理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同时存在较强的固化性。固化性的产生与我国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模式有直接关系。我国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强调“应试教育”,教学过程通常受到考试限制,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致命打击,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十分不利于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促进物理力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贴近生活实际

物理源于生活,教师进行物理力学课堂教学时必须将其与实际生活经验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在物理课上可以先结合书本讲授内容,然后利用课堂实践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验证,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物理学习增添趣味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力学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与力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学生很喜欢打篮球,教师应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小阳与同学玩篮球休息时,讨论了关于篮球的一些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A.投篮时,篮球离开手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因为人对篮球做了功率。B.篮球上升到最高点时,此时篮球受力平衡。C.篮球撞在篮板上被弹回的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D.落到地面的篮球会跳起,而且越跳越低,此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便会一下子被集中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现代化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当中,我们可以将先进技术引入物理力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课堂讨论,通过现代化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教学内容。以一道力学题目为例: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若将水面上的木块取出,直接放到天平右盘上,那么天平会发生什么情况?当学生看到这类型题目,一时之间找不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其中,将天平用动态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到天平的整个变化过程,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三)加强实验教学

对于物理力学教学而言,课堂理论教学并不能起到一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走向社会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师先设置相关问题: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流速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先取两张白纸,让其平行自然下垂,再向两纸中间吹气,在实验过程中,请一名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相应例子,加深理解。

(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为了强化物理力学教学效果,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为物理学习增添很多趣味性。物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课外小组活动组织具有一定原则,如实践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与自主性原则等。

三、结语

物理力学是初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力学知识的教学,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结合实际生活,积极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初中物理教学出现一次质的飞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J].赤子(中旬),2013(11):84-85.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简析 篇7

列举有趣的例子, 促进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的动力, 有利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讲解《蒸发》内容前, 我用水彩笔在投影胶片上画一只烈日下的黄狗, 张大嘴伸出鲜红的长舌头。 当用投影仪放出这一彩色图像时, 学生不约而同地思考同一问题:在炎热的夏日里, 狗为什么要张口伸舌?我立即指出要想知道为什么, 请认真学习有关“蒸发”的知识。 用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课, 可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潜移默化地从“苦学”过渡到“乐学”, 从“难学”过渡到 “易学”。

二、多总结物理教学经验

国内有很多老师关注我的博客, 给我的邮箱发邮件, 问我一些补课技巧, 现写出供大家参考、借鉴。

1.物理老师要树立自信, 锻炼良好的能力, 告诉家长孩子成绩提不起来是不可能的, 让家长感到我们是出色的老师, 是非常有能力的老师。

2.观察学生步骤书写, 矫正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学生能听明白我讲的题, 自己独立做类似的题, 可步骤书写就有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 我一讲解完一部分, 就让学生做题, 而我则在旁边仔细观察, 看学生的步骤书写过程, 帮助发现并针对性矫正步骤书写中存在的问题。

3.重要考点及考法梳理清楚。 如讲解电磁感应时, 我会问学生常见的E的求法有几种? 讲解力学时, 我会问学生求功的方法有哪些? 这些都是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理清这些, 学生的成绩就上去了。

4.把复杂的题进行拆分, 一题多讲, 一题多变。 物理题太多了, 根本做不完, 学生很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陷阱。 怎样帮助学生通过做少量的题就把知识点掌握牢呢? 我给学生补课时总把难题拆开, 找出题和知识点之间的规律, 并进行一题多变。 这里补充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物理学不好, 并不是笨, 而是物理考题太综合, 几个考点放在一起命题, 学生看到这么综合的问题, 一定会很畏惧。 补课老师应该发现这一点, 学会拆题, 把复杂的问题拆成简单的问题, 给学生讲明白, 原来难题不过如此, 让学生有学习自信。

5.学生毅力的培养。 耐心和毅力很重要, 是学生获取高分的重要因素。 平时必须注意耐力和毅力锻炼, 做作业时最好养成习惯———给自己限制时间。

三、初中物理作业现状分析

作业是教学五环节之一, 是学生实现物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有效的作业, 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优生不多, 后进生不少。 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 不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 另一部分学生学习认真、努力、踏实, 但是每天重复、机械地做题, 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这些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部分原因是不能有效完成作业。 通过对初二、初三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 发现初中物理作业现状如下:

1.课后作业量过多、重复。 为了巩固课上知识点,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搞题海战术, 一味对学生进行作业训练, 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些题目缺少开放性和思维价值, 类似题目翻来覆去练习许多遍, 最后造成学生审题不清、做题不仔细, 看到类似题目就把脑中的答案写上去, 缺少必要的思考过程, 马虎应付, 把作业当做一种负担, 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积极性。

2.课后作业缺乏层次性。 教师布置作业 “一刀切”, 势必会让优等生“吃不饱”, 让后进生“吃不了”。 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相同多的作业, 无形中加重后进生的负担, 难题使他们疲于作答, 导致他们抄作业或者索性不做作业, 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后进生容易烦躁, 出现反感情绪。 中等生容易出现消极心理。优等生相对来说情绪稍微稳定。

3.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具体措施

作业分层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在能力上, 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把握考试方向, 走近学生, 了解学生的特点,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关注每一学生的发展, 制定分层物理课后作业;在时间上, 教师要付出很多。 包括找题目、整理题目、修改题目、题目分层、打印题目、批改作业、评价学生每天作业情况等。 实施过程中需要很用心的教师。

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智力发展水平和能力, 把一个班上的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 然后对不同层次学生在作业数量、难度和完成时间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 使作业层次、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吻合, 从而有效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对应这三个层次的学生, 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

A层题:主要面向后进生。 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做到下要保底, 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 树立起学习自信,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主动性, 变“要我做作业”为“我要做作业”。

B层题:主要面向中等生。 既要有一定的基础题目训练, 又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题目, 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跳一跳, 争取更大的进步。 通过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 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C层题:主要面向学优生。 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着重知识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拓宽, 适量布置提高性作业, 侧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提倡一题多解, 让学生挑战自我, 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4.按量分层

布置作业要严格控制课后作业总量, 初二学生完成物理作业的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到25分钟、 初三学生控制在30分钟左右。

巩固后进生的基础, 提高学习主动性;中等学生得到充分练习, 激发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 挖掘学习潜力;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获取更多发展空间, 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自我挑战。我设计了三个层次量的作业, 以中等生的作业为标准, 后进生的作业在此基础上去掉稍难的题目, 注重巩固基础。 优等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选做基础题, 增加难度更大的题目。 三个量符合三个层次的学生, 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做作业获得明显的成就感, 对学习物理更有信心、对物理学科更有兴趣。

总之, 新课程改革新形势下,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 需要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不断践行新模式、新方法, 不断增强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解读了教学生动有趣的价值, 尔后对总结教学经验做出了论述, 接着谈论了物理作业现状, 以及教学经验, 一纸管窥, 分享同仁。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篇8

一、密切联系生活现象, 提出有效教学问题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其中充满了各种变幻莫测的现象, 学生对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特别感兴趣, 所以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加强生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教师要设置巧妙问题, 将物理知识分解、稀释到生活现象当中, 化抽象为形象, 让原本抽象、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本质。例如, 在教学“物态变化”这一部分时, 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春天冰雪融化、夏天暴雨倾盆、秋天大雾弥漫、冬天银装素裹。这些自然景象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 但是学生并不知道其中的物理内涵, 通过播放视频可以引发学生疑问, 达到很好的导入效果。又如, 在教学“机械运动”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样的视频资料:奥运会赛场上, 所有跳远、跳高的选手, 都要进行一段助跑, 然后引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助跑呢?原地跳远或跳高不行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抓教材重点,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们要引导学生抓教材的重点。比如, 概念中的重点关键词, 只有找到这些关键词, 领悟关键词的含义,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起来。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抓教材重点, 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质量, 叫做物质的密度”, 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质量”“物质”“单位体积”, 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 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质量”改为“重量”, 将“物质”写成“物体”, 将“单位体积”改成“单位质量”, 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不可以。又如, 将“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改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不可以。这样一来, 就能让学生找准概念和定律中的关键词, 从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养成了良好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充分运用物理实验,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提出把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生活中和自然界蕴含的物理知识。研究发现, 科学内容外在呈现方式的变化会引起科学态度的相应变化, 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是获得经验的基础条件。初中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动,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物理实验所提供的直观、形象、具体的感性材料, 加深了学生的切身感受,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动手操作实验, 他们能够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不难看出,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必须先建立在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之上, 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强化各自的情感体验来获取所需知识。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得出, 观察和实验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课本内容自学时, 经常会碰到观察、实验等专题模块, 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 动手实验, 思考感悟, 能够快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以“浮力”的教学为例, 我们可为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个正方体泡沫和一个大烧杯, 里面装上大半杯水, 然后安排学生把泡沫放到烧杯中, 并用手用力向下按, 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水对泡沫的那种向上的作用力。这种实际操作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浮力的概念, 既能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 逐渐培养起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又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四、利用多种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生活泼好动, 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 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 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开放学校的实验室,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比赛;定期组织知识竞赛;开展多样化知识讲座;鼓励学生用身边事物设计制作各种物理小实验等。通过开展多样化物理课外活动, 可以促使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实际, 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知识所带来的乐趣, 树立自信心, 满足求知欲, 并引导学生从知识中找到生活的原型,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当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时, 会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欲望, 活跃思维, 拓展创新能力。

总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和近距离感受物理魅力的机会, 带领学生畅游物理的海洋, 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 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勇于解决困难的勇气,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 寻找高效的教学途径, 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成为广大物理教师探寻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对优化物理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乔际平, 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2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策略 篇9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开展物理探究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认为,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山上的积雪,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熔化成水的过程;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水为何会变成白气?”“白气又为何会变成水滴?”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物理探究教学的良好开端。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探究活动服务的。创设情境要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意识的前提。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创造性就像一粒种子,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物理教师就要去创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探究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灵活多变、体现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一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提出问题服务的。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使学生获得新知。

例如:以《密度》为例来研究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可分以下两步进行:

一是明确物质的特性及其作用。

(1)请学生辨认水和酒精,并说一说辨别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之所以能根据气味来区分物质,是因为气味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会存在不同的气味。

(2)请学生辨认铜丝和铁丝,说出辨认的依据。然后教师讲解,根据颜色可以区分物质,则说明颜色也是物质的特性。

(3)点拨:气味,颜色是物质的特性。此外还有密度等,也是物质的特性。特性即物质的某种能用来识别它的性质。

二是提出问题。

(1)取一小块铁、一大块铁、一木块。均用同种颜色的纸包住,且使小铁块的质量小于木块的质量,大铁块的体积大于木块的体积,请几个学生辨别。然后讨论:是根据什么辨别出来的?

(2)引导:单看质量一个因素,或者单看体积一个因素无法区别物质时,要考虑是否同时看两个以上的因素。

(3)点拨: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结合起来能识别物质,则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物质的一个特性。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二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三是让学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而非一般的问题上。这样为下一步进行实验和认识密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是要让他们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取知识。如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收集资料策略所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为他们的实践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即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之间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寻找材料,适时适量地提供材料。应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和各种感官去认识和了解材料的属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让学生自备。因为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觉得亲切而不陌生,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所以实验操作材料的种类也不限,从日常的各种小物件到专门的实验材料,可以几乎无所不包。

例如:在学习《温度》一节时,我们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说明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科学工具,而不能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以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给学生准备冷、温、热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可以先将左右两手的手指同时伸进装有冷和热的水杯中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将手指同时伸进中间的温水杯中,两手指的感觉是原来放进冷水杯的觉得较热,原来放进热水杯的觉得较冷。这种对同一温度的物体产生不同感受说明了人的感觉往往是不准确和不可靠的,还需要用温度计这种科学工具来进行测定。这里准备装有三种不同温度水的实验材料是很必要的,教师事先应有全面的考虑。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创设良好的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

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初中生正处在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绝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所提高,而且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等。尽管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也更能锻炼和提高物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探究教学能力。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在现行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3.8%,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类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分别占1.7%、2.7%与1.8%。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的活跃程度反而下降,中学课堂尤其显得死水一潭。显然,这是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

探究教学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上学生感觉到自由和轻松是开展探究教学的两个重要条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活跃、快乐、认真、有序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去影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相互间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浙江有名数学教师在《在情境中猜想在探究中验证》中写到: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一理念……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才是深刻的、真正相信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这就充分揭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物理教学也是如此,物理教学中同样讲究开放和合作学习,允许不同意见的产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

策略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体现在实际的方法和措施中。这不是几句话所能总结的,也不存在固定的公式可套,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念和摸索。只要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认真体会新课标的精神,不断地总结经验,一定能探索出一套开展探究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摘要:探究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 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可以从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等三方面入手。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初探 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引入,深化,掌握

物理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通过大量的实践将研究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剔除, 抽象出共性的、普遍的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它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大量物理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规律 (包括定理、定律和公式等) 的基础和运用物理规律的保障, 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 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 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概念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物理教学的成败。如何让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能够自然流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成为我探究的方向。下面就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引入工作做得好, 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了解概念引入的目的、意义及作用, 从而顺利地建构起正确的概念, 这对于学生把握要点和深入理解有着积极而直接的影响。

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即概念引入的目的和作用。也就是说, 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及概念的作用, 才能为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 对于“速度”这个概念, 教材在前一节已经介绍了物体的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引导学生注意到不同的运动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的多少不同, 有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多 (如飞驰的列车) , 有的物体运动的路程少 (如爬行的蜗牛) , 即它们运动的快慢不同。为了区分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在此基础上再比较女子百米赛跑的冠军某次的参赛速度和男子马拉松冠军的某次的参赛速度 (路程、时间均不同) , 加深学生对概念意义、作用的理解。事实证明,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概念引入的背景和物理意义, 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而这一点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比热容”这一概念。 (在下文的引入方法中会列举)

其次要注意概念引入的方法。引入方法多种多样, 针对不同类型的概念, 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的不同学情及认知水平, 应该选择不同的引入方法。

(一) 故事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利用小故事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概念教学同样适用。

例如, 在学习“电流”时, 从富兰克林放风筝的故事引入, 既可以增加趣味性, 又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观 (在具体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模拟电流的形成) , 还可以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安全用电”埋下伏笔。

(二) 情境植入

物理现象在生活中广泛存在, 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教学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发掘、归纳、总结、提炼, 不仅贴近学生,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感受到逐步形成“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

在“惯性”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例如在汽车突然启动、急刹车时人分别会向后仰和向前栽等, 发现其中的共性,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最终提炼出惯性的概念。

(三) 创设情境

对一些学生比较生疏或不易理解的概念可以创设情境, 利用演示或分组实验进行突破。

例如, 在“比热容”的教学中, 什么是物质的吸热能力?怎样说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吸热能力?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述, 那显然是苍白而单薄的,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借助演示实验“用相同的电加热器给质量、初温相同的煤油和水加热, 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加热时间 (吸收热量的多少) ”, 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四) 形象类比

适用于一些比较抽象、生活中接触不到或不易观察的概念, 利用既与其相似又为学生所熟知的概念进行形象类比。

例如, “电压”这一概念就比较抽象, 而“水压”却是学生熟知并易于感受的;且与“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相似的“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也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在教学中, 可借助水压与水流来说明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了解电压的概念。这样就把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熟悉且形象的概念, 降低了思维的梯度, 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 概念引入的方法还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加深引入新概念, 由逻辑推理引入概念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引入方法。

二、概念的深化

旨在揭示概念的本质, 全面准确地掌握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 把握概念的本质, 才能牢固地掌握概念。上述的引入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还需要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 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即实现由感知到理解的跨越。这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又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 在概念教学中, 常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思维方法引导、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 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 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概念。

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 可以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 (1) 手提水桶; (2) 马拉车; (3) 脚踢足球;榆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 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进一步引导手提桶时手也感觉到向下的拉力, 脚踢足球时脚也感到疼等, 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最终明确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 但这两个物体之间一旦发生作用———产生力, 这种作用一定是相互的———力的相互作用。因此, 有力发生时, 每一个物体都既施力同时又受力。

三、概念的掌握

通过练习巩固, 使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清晰、不完整、不深刻的, 并且容易与已有的旧的概念发生混淆, 甚至与原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交织。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 在利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断的纠正、完善, 最终巩固加深概念。

例如, 学习“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后, 可以设疑:物体相互接触一定有弹力吗?两物体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 (生活中常常听到“摩擦阻力”的说法) 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而摩擦力必须是两物体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产生的。设计活动“比比谁更快”, 让学生亲历并体会出行走需要依靠摩擦力, 得出摩擦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的结论。

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会对概念有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达到巩固加深概念的目的。

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篇1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熟练、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从而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境,是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供同行参考。

一、巧妙利用情景教学 ,导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物理课程是初中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到很多的难题,很多物理知识很突兀,学生无法很快的不如物理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为了解决这种尴尬局面,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应用情景教学,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这种情景教学的导入方式,对于促进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与价值。比如在进行“”声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课堂的引入,具体的情景设计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利用收音机的播放刺激蜡烛的火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声音的能量,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进入到物理学习的课堂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肯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极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使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将教学主体转变到学生身上来。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传统方式虽然缺乏创新,但一直沿用至今是有其优点的,这至少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会太差,这种思维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的,教育出来的学生更可能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不善于运用,必须要将教学主体转变到学生上来。还有部分教师也知道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所以不断搜集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试图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方式其实也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只不过将传统教学模式换了一种方式而已,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的主体依然还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初中物理教师需要适当地“下放”权力,从课程设计、课前备课到课堂教学的过程都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出谋划策,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让教师能够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育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知识的讲授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模式,物理教师要鼓动学生课外进行主动探索,课堂上积极进行思考,对物理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发展成学生真正实用的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灵活运用才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在实验中创设学习物理的兴趣氛围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而初中学生对实验又特别好奇,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组织好实验教学,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创设实验情景,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不断地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教师将一只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塑料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塑料片把水杯倒过来,然后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开后,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还有分组实验、小实验、小制作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次是创造条件,多做实验,做好实验,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如在教学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时,教师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双手各拿一张纸,相对放置,然后用嘴向两纸之间吹气。教师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同学之间再进行讨论,交流很快就总结出了其他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既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在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也可以使自己具有自主的继续学习能力。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同学们第一要学会“预习”,并且有意识地培养预习习惯。预习要达到的目的有:知道未来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将要学习的知识中,哪些部分已基本明白,哪些知识要在上课时聆听老师的讲解。第二要学会“有目标、有重点的听课”,这一点是跟预习密不可分的,只有预习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才能使听课时做到“有目标、有重点”。第三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是要在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在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寻找一种优良的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是同学们不能忽视的。所谓好的学习方法,要有两个适合:一适合所学的学科;二适合使用学习方法的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习物理的同学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善于有目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学会依据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具体的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去探求。

五、适当应用生活情景,推进初中物理教学

知识本来就是来源与生活的,因此我们在推进初中物理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活情景的创立。生活情景对于学生而言更加的亲近,更加的熟悉,学生个通过生活中具体的情景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是我们在推进物理教学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折不扣的实行与利用生活情景。又如,在讲解“大气压”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关于马德保半球实验的结论,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明显的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为了解决学生的这种困惑,我们的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中具体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准备一盒用纸盒包装的饮料,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利用吸管向纸盒内吹一定量的气,然后松口,同学们会惊奇的发现饮料会通过吸管喷出,这时,有的同学就会自言自语地说到:饮料是被空气给压出来的。”学生们怀着对这种现象的好奇,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将饮料吸完,并继续吸气,通过观察,发现纸盒变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真实大气压的存在。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12

(一) 深入学生生活, 炼造创新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要真正在教学中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素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就必须深入学生的生活, 提炼创新的语言, 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创新氛围,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吸引到学习中来, 并能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这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多地去接触学生, 与学生交流、谈心, 多关心、多了解学生, 多深入学生的生活。然后尽可能多地把学生知道的内容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创造出学生既亲切生动又有趣的语言,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笔者曾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取得的教学效果良好。

(二) 挖掘物理学科本身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物理中许多现象和规律, 对于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世界。而好奇心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原始的动力, 引导得合理和巧妙, 将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要尽可能根据物理学科本身的材料,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 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二、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提高其科学素养

(一) 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

多媒体在声音、图像、色彩、动画及资料的丰富性上, 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由于中学物理教学中有些复杂的演示实验因条件所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演示, 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 扩大形象感知量, 有利于学生进行全方位, 多层次的形象感受, 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和形象识别, 提高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多媒体的动态模拟仿真功能, 还能将微观过程实现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进行缩微处理、将瞬变过程定格分析, 实现微观形象可视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 促进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二) 通过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虽然简单, 但教师还是应该注意创设大量的问题情境去训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从而达到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如, 在引入“密度”概念时, 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问题:有人说:“铁比棉花重”, 这句话对吗?教师让学生激烈地讨论, 有的认为正确, 有的认为不正确, 有的认为不一定, 通过教师的引导, 师生达成了共识:应该是铁的密度比棉花大, 接下来就可以介绍“密度”的知识。这样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陷阱加深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从而达到了积极训练学生抽象思维的目的。

(三) 通过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 应增加实验内容的探索性。探索性实验研究内容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与已学过的内容有关, 而在教材中又找不到现成的答案,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 在讲“浮力”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把一块橡皮泥投入水槽中, 橡皮泥下沉。然后教师问学生, 哪位同学能让橡皮泥不下沉呢?同学们肯定会积极的设计实验, 有的同学把橡皮泥放在木块上使它不下沉, 有的同学把橡皮泥捏成碗状能让它不下沉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 脱离课本设计实验,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优化其物理认知策略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又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知识, 有的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有的则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妨碍作用。例如, 在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节时, 学生对像和物体等大这一特点提出质疑, 主要是由于平时错误的生活经验对学习起了妨碍作用。由于平时使用的镜子都比人小, 所以就误认为平面镜成的像比物体小, 其实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由于我们平时看到自己离平面镜越远, 所看到的自己的像就越小, 所以就误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 所成的像越小, 其实离平面镜越远看到的像越小, 是因为视角变小的缘故。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经验, 就必须通过实验来引导, 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总之, 要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必须首先运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效能、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机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同时, 还要关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等, 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计策和谋略。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中, 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 要使教学真正达到有效性, 关键要看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胡枫华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J], 中学课程资源, 2008 (4)

[2]孙亚琴, 有效教学:变革的关健要素[J], 新课程, 2008 (5)

[3]林鹏程, 以“有效教学”优化数学课堂[J], 中学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

上一篇:高中数学答卷技巧下一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