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2024-10-21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精选8篇)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篇1

美术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审美能力及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呢?

一、小学生的美术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

美术欣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通过观察、感觉和想象等获得审美体验的情感活动。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下面,笔者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分析一下小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点。其一,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生活常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判断,对那些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为自己的范本。反之,他们很难认同陌生的绘画内容。如,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及高楼大厦等司空见惯,他们往往难以感受到表现农村低矮的房子、田间地头的劳作等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二,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凭自己的第一印象来看待作品,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随意性较大。其在观察作品时,或许只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仔细琢磨、用心推敲。其三,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于注重整体而忽视细节。如,低年级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忽视了其中手帕的存在,变成了单纯地看花纹。中、高年级学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如,四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工艺作品中的刺绣时,很多学生会把刺绣作品当做绘画来看待。其四,强烈的色彩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画中蓝蓝的天、红红的花及黄澄澄的果实,这些色彩鲜明的事物使他们的内心充满喜悦。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学生的面前,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激发他们的欣赏兴趣。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低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生活周边的美好事物。如,《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虽然某些表达不符合常理,但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中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一些优秀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热爱美术艺术的情感。如,《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贴近生活、能使其理解和接受的中国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

1. 专题欣赏。

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方法和组织形式之一,它是指在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如,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一课中,教材提供了十幅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图片。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最后,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在专题欣赏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也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 随堂欣赏。

随堂欣赏是指在绘画和工艺课中穿插进行的欣赏。如,在绘画教学中,出示范画,教师合理地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欣赏。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可出示一些范画,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素描知识。

3. 现场欣赏。

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欣赏的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欣赏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拜访画家、工艺美术家及雕塑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来说,现场欣赏的内容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欣赏,欣赏习惯,欣赏特点,欣赏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

新时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漫谈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浓厚兴趣

首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利用想象激发兴趣。想象是学生感兴趣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善于遐想,在想象中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想象有时是奇特的,想象出来的事物有点离谱,但却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想象力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我设计的自行车》一课时,在师生问好后笔者叹了一口气,有一个学生问我说:“老师您怎么了?”我说:“今天我在上班的路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在过路口的时候堵车了,老师差点上班迟到,你们能想个办法帮帮我吗?”学生纷纷举手要说,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可以设计一辆能飞起来的自行车就能过去了。“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就被设计多功能型的自行车的想法所吸引,通过想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二、让学生在玩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色感

对于学生色感的培养,我认为在小学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游戏导入,巧设情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个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已经到来。网上的世界真精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新课程最主要的突破点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这些理念,要求我们美术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而努力地开发相关的美术课程资源。

三、勤学多练、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要想低年级学生积极开展美术活动需调动他们学习、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其积极性在于兴趣的驱使,兴趣的浓厚必然勤练,表现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带动兴趣递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打开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在创作课上强调每个学生都要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构思过程中,最为忌讳就是雷同。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敢于超越自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图画资料等进行组合画面或添画环境、情节的再造现象。

四、巧妙应用美术教学技巧

1、使美术知识具体化。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渗透了一定量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主次分明的构图》一课,在以往的教学中使用画图或拼贴的方法来说明构图时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主要的位置。使用动画课件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打开动画课件,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一些蔬菜、水果、陶罐的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实现了使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直观的可视现象,达到了教学的有效性。

2、使美术知识趣味化。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些欣赏的内容,如水墨、油画、水彩、铅笔、色粉笔、浮雕……对于画种、材料、表现方法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或者给学生一张图片说明:这就是浮雕,这就是油画。有了动画课件,教师就可以当场演示、当场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浮雕作品时,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学生的头像,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浮雕或油画以及另外的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欣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了,效果很好。

总之,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任务,我们美术教师,承担着引领学生发掘美,探索美,创造美的任务,不能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眼下的新一代,是一朵朵花蕾,遇阳光而娇艳,遇雨露而明丽,遇和风而怒放,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也是在培养我们的继承者,我们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丽芬.浅谈小学美术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8):224.

[2] 李云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J].软件:电子版,2015(14):134-135.

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篇3

“观千剑而知其器”,欣赏是让学生对千姿百态的事物最好的感知,把蓝蓝的天、绿油油的叶子、红彤彤的花、黄澄澄的果实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对其形状、结构、色彩进行剖析,以形象的景色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绘画意识和艺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欣赏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运用可视的艺术现实和艺术形象感染和陶冶学生,让学生自觉地对其作出美丑评价和善恶判断,在欣赏实践中分辨美丑,评价优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新的艺术理念。但是,在大多数的美术课堂中,还是重复“自由绘画,自由想象”,对美术欣赏不以为然。若学生感受不到大千世界中优美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凭空想象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美术技能技巧必然得不到系统发展。可见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艺术本身源于生活,人就生活在美术构造的范围中。如在学习《家乡的老房子》时,一张张古老的照片向学生们诉说着家乡的历史,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见证了祖先的勤劳与智慧。我带着孩子们到生活中去探根溯源,因为只有理解生活才能理解美,创作美。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充满艺术情调地生活,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庆祝节日的情景,让学生在热闹的气氛中感受到在多姿多彩的节日里充满着数不尽的快乐与神秘、色彩与激情,陶醉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尝到幸福的滋味,让学生理解到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促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团结意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东西是进行美的创作的原始动力。认识自然是审美的基础。如在欣赏《自然遗产》时,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使学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心旷神怡,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出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又如在欣赏《维多利亚瀑布》时,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慨。通过欣赏实践,学生产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这优美而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念头,个性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被破坏的图片,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环境也需要人类的呵护,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坏境的意识。

欣赏优秀的作品是欣赏活动的重头戏。在欣赏名画时,学生感受到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有惟妙惟肖的写实派,有耐人寻味的抽象派,还有挥毫自如的水墨画,体会到艺术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在欣赏天真浪漫、富有童趣的儿童作品时,学生感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可让学生在欣赏中评析,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美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精神美、格调美、意境美和情趣美,共享人类社会和文化资源,激发创新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在美术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艺术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艺术是科学的表现形式,科学是艺术的创作灵感。如在教学《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时,学生们欣赏到了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发明的杰作,对我国的古老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优美而坚固的古代建筑和时尚而华丽的现代艺术中,领悟到了古典美和现代美。让学生们展开想象,有的同学想建造鱼型的楼房,有的同学想设计水果型的汽车,还有的同学想设计可移动的房子等。在指导学生创作科幻画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具有梦幻色彩的太空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位学生说:“老师,太空的垃圾太多了,我要设计一个多功能垃圾处理器,给太空处理垃圾。”我想,这不就是学生的创作灵感吗?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教学效果吗?又如在《科学创造新生活》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水资源受到污染和浪费的图片。观赏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大多数学生都提出了批判和建议。我无意间听到一位同学说:“要有个污水处理器真好。”我就顺水推舟,提出质疑:“你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污水处理器呢?”从而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意图和处理器的功能,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中初步构思,再进行实践操作。欣赏活动让学生畅想未来,根据生活的需要,有意识地把艺术和科学融合在一起,大胆地构思,大胆地想象,创作出很多神奇的科幻画作品。其中黄文信同学创作的科幻画《未来垃圾处理厂》荣获第十九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少年科幻画二等奖。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4

一、充分认识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欣赏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首先, 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不会欣赏美, 那么更难创造美。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具体而言,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的前提。所以, 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 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而美术欣赏中包括对美的创造, 离开了欣赏, 就无法实现创造。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欣赏的过程, 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

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

1.利用挂图、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 并把一些资料通过挂图、幻灯片、录像带等展示给学生,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这样, 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中,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在此过程中, 教师是一位引导者, 帮助学生解决美术欣赏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使学生进入作品意境,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要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欣赏水平的欣赏内容, 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与理解作品, 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为此, 教师首先要在课前收集、挑选、分类整理作品, 可以让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 教师还可以挑选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 学生就会对欣赏的作品产生亲切感, 从而产生欣赏的兴趣。

3.在美术欣赏课中,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阐述理论, 学生被动地接受, 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 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疑问, 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搜集相关的欣赏资料, 巧妙运用资料分析中预测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产生疑问,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判断失误时, 学生心中会产生疑问, 并非常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美术欣赏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讲, 就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鉴赏。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 教师转变观念,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组织课堂教学。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预习, 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在欣赏作品时,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 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作品的感觉,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 从色调、思想等方面理解作品。必要时,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欣赏、评价作品, 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具体而言, 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好的作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术佳作的艺术美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乐于去理解和鉴赏这些佳作。因此, 教师要准备好欣赏作品, 在欣赏课上充分展现其艺术美, 并创设情境, 把学生引入审美情境中。其次,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说、大胆评, 自由表达。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 让学生看、听、读、议、说、写, 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 重过程、轻结果,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在欣赏课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就要重视学生体验、感受、欣赏的过程, 而不是欣赏的结果。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等有限, 如果我们过于重视学生欣赏的结果, 就会限制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自由, 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 我们要在每一位学生发表见解时认真倾听, 并鼓励他们, 用肯定的语言加以总结,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创设情境, 使学生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语言描述、设置情景等手段, 营造一种艺术氛围, 使学生自觉地摆脱外界干扰, 进入审美状态,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充分发挥想象力, 欣赏作品, 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最终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摘要: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 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评述”教学 篇5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一直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美术专题欣赏·评述课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自己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下面我就通过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策略浅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选择美术作品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许多时候教师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而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经常会选择一些“高、大、上”的名作。让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他们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也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选择这样的美术作品, 学生不会对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提上来了。

二、欣赏真作,激发兴趣,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欣赏·评述”课离不开欣赏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图片,教师课前准备时会搜集大量图片资料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供学生欣赏。可是无论老师搜集的图片多逼真,制作的课件多精美, 还是无法引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近距离地观察欣赏真实的美术作品, 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时,我在课前把几幅同事创作的国画作品及油画作品摆到教室里,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小型的美术馆,学生课前对这些作品进行观察欣赏,动手摸一摸国画作品与油画作品的不同质感。上课初,我又示范画了一幅水墨花鸟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又请学生在“美术馆”里找一找还有哪些作品是中国画,比较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由于作品就摆在眼前,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与观察,对中国画的材料、分类及装裱形式便轻松掌握了。油画作品欣赏更是如此,油画对于多数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但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近距离地观察了油画作品,对油画的材料及创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艺术魅力。

三、缩小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

由于时代、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必然与被欣赏的作品产生一定的距离,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力争缩小这种距离,让学生主动理解。比如,在欣赏《三毛流浪记———禁止赤膊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时,我让学生谈谈感受。起初学生都觉得三毛很调皮,也很聪明,也有学生说三毛不穿衣服出门,这样不文明,由此可见,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只局限在画面内容上。于是,我以此引出了三毛的生活背景,播放了一段关于三毛生活经历的视频,当听到视频中的歌曲“我不要把我搂在怀里的妈,我不要把我叫做宝贝的妈,我不要唱着歌哄我入睡的妈”时,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接着再让学生欣赏《禁止赤膊违者究办》这幅漫画作品,学生的理解深刻了许多,学生这时感受到的是““三毛”的无奈,发现了“三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漫画还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贫苦,了解了漫画家张乐平先生创作这幅漫画作品的讽刺目的。我想,学生这样主动理解作品要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四、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述,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和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是新课标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提出的两个评价要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欣赏过程,还要让学生多说,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自己对作品独到的见解和鲜活的思维充分展现出来。学生交流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与别人的感受存在异同,教师再结合作品的含义和与此对应的形式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这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当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他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低年级的学生在评述美术作品时,我们可以用填空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述;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鼓励他们用口述或写作的方法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篇6

一、备好欣赏课方法

在传统欣赏课备课中, 很多老师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而高效的课堂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堂课里都有自主学习, 自主思考, 自主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想无论课程如何进行改革, 备好每一节课对实现一个高效率的课堂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何通过备课去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 备教材, 钻研教材, 读懂教材, 把握教材知识点, 明确重难点。

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后应该钻研教材, 读懂教材中的每一幅作品, 包括书上的一些提示文字, 布置的一些作业等等,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以此来指导自己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期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把握重难点, 这对实现高效课堂至关重要。

2. 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收集资料应该从这几方面考虑: (1) 艺术家所生活的时代; (2) 艺术家的生平经历; (3) 艺术家的思想如代表作和创作作品的一些过程以及他的艺术风格等必须有深入的了解; (4) 艺术家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3. 备学生, 备课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 分析学生这节课想学到什么。

二、提高美术欣赏课的策略

1. 注重备课的题材和内容。

在美术欣赏课上, 教学主体是小学生, 所以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他们进行, 任何脱离“小学生”这个实际情况的教学活动都不合理。为了更好的上好美术欣赏课, 教师不光要备好课, 写好教案, 同时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 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 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 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 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

2. 开展有效的课前自学活动。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美术欣赏课和其它课程一样, 任何时候都有谨记学生才是主体, 不能一味的细致频繁的去讲、去教, 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其中, 去欣赏、体会、思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所以, 在课前可以给学生制定一张先学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进行资料的查找, 事前对第二天要欣赏的作品进行了解,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能力, 在了解作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认识, 那么在课堂上就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不会对作品作者一无所知, 只能听教师的讲解。这对于课堂上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课前学生对作品有个初步的感觉印象;课中我们可以从材质、线条、色彩等方面引导他们去思考、体会,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 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3. 带着问题欣赏, 培养学生创造力。

欣赏前, 教师可以先围绕作品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你以前见过这样的作品吗?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什么?你知道作品的时代背景吗?等。以《飞天》这课为例, 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飞天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飞天的壁画一定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借此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作品是在哪发现的?有谁对飞天有所了解, 能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飞天, 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 必定会有些同学对此有所了解, 在同学的介绍教师的引导下, 同学们会得到启发并延伸出其他的问题, 整个课堂氛围被带动起来, 学生们的思维也越发活跃, 这样的欣赏是对学生们有帮助的欣赏, 加强了审美能力, 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4.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进行有效教学。

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 越是贴近生活的也越容易引起共鸣。 (1) 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教学情境。如上《设计标志》一课时, 如果只是讲做标志的意义、方法, 会使学生对这课的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而在导入时创设一个设计校园的标志时, 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作业时穿插欣赏。指导作业时穿插欣赏内容, 可帮助学生通过比较, 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新技法, 及时认识欣赏作品中美的因素, 并指导自己的作业实践。 (3) 结束时加入总结欣赏。当课快要结束时, 通常都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 这时安排欣赏内容, 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优缺点, 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 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 为下一课的学习作辅垫。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篇7

1 注重课前准备工作

1.1 学生的课前预习(预习策略)

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这是其一;第二,让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明确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预习的策略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的状态,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多些自信。所以教师要常常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他们去查找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是非常重要的。看,是欣赏的第一步,没有看就没有欣赏;查找资料,是欣赏活动的第二步,不查不行。

1.2 教师的精心备课(备课策略)

课堂需要教师的掌控能力,但同样需要有效的预设。因此,备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过程,而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所以,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反复认识、全面领悟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

2 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学习活动

《课标》强调了欣赏课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在欣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学习活动:(1)网络为我们迅速、及时提供有效信息,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弄清作品的历史背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教师利用课件多出示画家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在对比之中总结,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有说得不准确的地方,感觉不敏锐的地方,甚至也许有理解上的错误,这都没关系,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完善起来。(3)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努力保护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欣赏课上有效的教学策略或方法

3.1 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景

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导入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交流与探索。其优点在于共同参与性强,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是:运用了视觉分析和与学生对话的方法。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再让学生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画家的艺术处理方式。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以及相应文字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后再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参加讨论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去尝试分析,并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如教学欣赏课《向日葵》一课,教师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向日葵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向日葵花的海洋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向日葵,为后面欣赏梵高的名作《向日葵》做好铺垫。然后出示梵高的名作《向日葵》,让学生和动画片段的向日葵进行对照,要求学生叙述所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学生对被欣赏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宝贵的,它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而且学生对于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教师尽量少讲解,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接着,教师采取与学生共同分析的方法,交流课前收集的图片以及相应文字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加讨论并引导,有侧重地对作品的体裁、题材、构图、造型、色彩、风格等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探讨。通过教师的引导,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叙述了他们看到、感受到、联想到的,教师再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慧眼”,学生沉浸在这个多彩的课堂中。

3.2 运用学习中的“发现问题策略”

“发现问题策略”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探究”为核心,以“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应用创新”为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视频或自制的画册,学生探究—发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反思总结,教师为学生设计许多的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让学生从欣赏开始的感性层面渐渐进入到理性的层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类比、分析、讨论掌握知识,并让他们进行语言和动作上的表达。这样就能做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目的性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模式。从心理学上讲,通过提出问题,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问题的解决又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发现问题策略”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应用创新。如教学“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教师利用课件采用虚拟手法邀请学生登上天安门,踏上万里长城,走进祖国的著名建筑,感受它们的辉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艺术?学生探究,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归纳小结。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任务:“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咱们认识了祖国北方的许多名建筑。其实我们所生活的南方也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也有许多著名的建筑。我们一起来欣赏人间仙境——《水乡周庄》。在欣赏水乡周庄的建筑时,不能只从单一的建筑物出发,因为这里的建筑都是相互依存,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为此在没有走进水乡周庄前,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有关水乡周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教师播放《水乡周庄》的视频短片,最后定格于《水乡周庄》的一张图片上后,请学生结合大屏幕上的这张图片及刚才欣赏水乡周庄的视频的感受,相互合作,交流,探讨,总结一下水乡周庄的建筑特点(生探讨交流,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发挥集体智慧,既促进了个人与群体间的更好合作,又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交往、友谊。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加强应用结构化教学策略

结构化教学法,也称系统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让学生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欣赏课中围绕教材师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其策略一般为在前两个环节是主导,学生在中间两个环节为主体,最后由教师总结或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优点在于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优点在于通过分析和总结,将其归纳成一个知识结构的形式,给了学生一个知识的结构,这样做既学习了新知识,又起到了复习、巩固、提高的作用。如教学《中国民间美术欣赏》一课,教师尽可能把自己搜集的一些民间美术的素材拿出来,花上一些心思好好布置了一下教室,譬如周围墙上挂上一些年画、剪纸、皮影等民间美术题材的装饰画并配以中国结、版印门帘等实物,讲台和课桌铺上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大花工等民间土布,装粉笔的纸盒子换成青花瓷的罐子,教师尽可能把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具经典最具特色的部分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或图片或实物)。教师抛出主题后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民间美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寻找答案,有效地促进学生欣赏评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们爱上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瑰宝之一的民间美术,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和传播,并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积极担当起弘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任。

4 结语

美术作品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语言,不懂美术语言就无法欣赏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领悟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就要靠美术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加以引导,就要靠美术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为此,美术教师要通过多种实践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审美的眼睛,真正引导学生进入美术鉴赏这个艺术殿堂的大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 篇8

关键词:美术,课堂,特殊性,技法演示

儿童是爱美的, 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 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 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 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 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美术学科教学法建设毕竟不及语文数学那么完善。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语言堆砌过多, 形象提供不足, 作业辅导和讲评不适当等状况, 昭示我们应尽快搞清楚小学美术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 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 普通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就业要求规定为各科都能教, 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美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

下面我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 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 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 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一、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 的一部分文字, 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

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 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 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 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 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 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 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 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把美术和其他学科作横向比较, 语文课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在美术课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 是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 且必不可少, 但它毕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 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 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 在美术课中, 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 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 是视觉形象, 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他。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 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 这是对的, 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 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 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 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 学生就难以得到了, 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了。

二、练习辅导,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 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

学习美术知识技法, 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 还有一大半需要在练习中去体验, 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 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 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 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 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 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 根据需要可尽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 这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 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 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 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 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 面对美术作业发愁不能完成, 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 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 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 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 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 主要在于美术技能的低下。

三、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 拿了几张作业, 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得多了, 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 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 教学研究时就自然会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 搞作业评比竞赛, 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 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 丢弃那“不一样”的个体创造, 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拍掌称贺, 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 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考: 还是不要比赛为妥, 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

上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下一篇:企业公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