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

2024-07-31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共8篇)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 篇1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1

本次课,我花了很多精力去设计教学过程,反复思考过如何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可最后还是没有完全成功,经过何老师的讲解后,我的体会可以说的深刻的,让学生在玩的状态下,不知不觉下,我完成了教学任务,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心,也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上课。这就是一篇不常规的教学设计,在与第一次教案进行对比,很明显得我明白了什么叫不常规。

其实在设计本次课时我有请学生来办公室玩彩泥,因为我原先的要求是学生用彩泥制作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惜没有学生能完成,只有学过彩泥制作的学生可以完成,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不会,所以我才改用了简单的水果和蔬菜。了解学情也是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我事先没有请学生来制作,那在课堂上学生就无法在3分钟之内开心的玩彩泥,就不能完成我下一步的计划了。在设计教案时,还是这个问题,从学生的情况去考虑,这样的思路总不会错的。

各种塑料的、陶瓷的、不锈钢的水壶由于较为常见,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因而学生表现壶时,大多平面化、概念化、程式化,较少有创新之处,有较大的局限性。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单纯片面的、主观的表现方式,通过积极地欣赏古今中外的壶的造型,在尝试用各种工具、材料来制作壶的过程中,切实地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从而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壶文化。

最后讲到评价部分,有很多种方法,有教师评价,学生自己评价等,这次课我是向全班展示再评价,但是其中还是存在问题,就是我没有考虑到,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见作品,而不单单是只有上台评价的同学。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讲解,才能是全班的同学有所提高,每一节课不是只有一个学生,当回答问题或者游戏时,展示作品时,我都要让全班同学看到、听到和玩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要求。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紧紧抓住学生对玩泥的浓厚兴趣和心理特点、认知潜能,创设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验到操作、尝试、成功的乐趣。在教学开始的巩固复习环节,以及屏幕上出现的《夸张的脸》泥塑作品图片。看到这里,将学生带入巩固学习之中。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在学生观察中,教师没有停顿在单纯的回忆层次上,而是马上提出制作泥塑的要领,这样引导把学生对泥塑制作的回忆转到美术本体的内容上。从无意识的观赏到有意识的欣赏、分析。紧接着带领学生完成第一、二步操作,最后是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大胆设计、精心制作头像作品。技法的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有效示范和课件体现出来的,在示范中,教师注重和学生共同学习,指导学生寻找与之相关的动词,把动作和泥塑的基本技法结合起来,一是体现学科整合,让学生有更深的领悟,又解决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最后通过播放音乐、独立创作的方式,充分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里发挥,创作出富有童趣的艺术作品。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我们从下面几个地方体现:

一、体现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学生都喜欢“玩泥巴”,而这节课的切入点又是学生熟悉的形象。这给他们提供了饱满而自由的艺术想象、艺术创造的空间,而泥材的创新(彩泥和陶泥的结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再加上作品是三维空间,培养审美创造力的功能更强。泥塑又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是一项和泥、工具、材料打交道且工序繁多的创作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操作习惯。最后的作业,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现学生之间的激励互补和集体智慧的优化组合。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3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时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同学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同学审美能力,培养同学认识美,发明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为了更好地掌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同学发明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同学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因此必需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这不只要求我们自身要有发明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使同学感到有兴趣,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同学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必需根据同学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示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发明的整合,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值得去去研究与探索的。为此通过平时教学工作以和课外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我做个了小结了,总结了教学中的可行性方式特征如下:

1、开放的题材形式

新课程规范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同学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示留给同学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示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同学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2、开放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同学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无妨带领同学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同学观赏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同学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月生活想结合的能力。

3、开放的评价规范

我在教学中一贯树立同学自信心、自尊感。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只协助教师掌握同学心智和发明力的生长情况,和时给予同学启发和协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同学表示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保守用“一个规范”去套同学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同学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同学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同学胜利的喜悦;在表示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同学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时提高美术素质,不时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同学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同学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区分、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同学发明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同学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同学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4

这是四年级上册涉及色彩知识内容的一课,是在上一册学习《三原色、三间色》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色彩练习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较枯燥的一课,因为它的专业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

通过观察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见到的对比色,探讨它们各自的特征,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及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本课还涉及了“造型与表现”和“设计与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欣赏、思考、观察、讨论等活动,了解色彩对比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组合原理,并尝试运用对比的色彩作画,从而对色彩的对比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是为下阶段色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了在导入部分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我特地加入了孩子们熟悉的多拉A梦首先引出三原色,再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设定层层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在思考、学习、游戏、尝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色彩的对比关系。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收获不只是完成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们从此会用审美的眼光感知身边的色彩,并有意运用色彩美化生活。

由于准备的时间不够充分,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上体现较少;本课拓展的部分如果能把音乐和美术相结合,加入听音乐感觉对比这一环节,学生对于对比的理解可能会更深刻,从而创作出更能完美的作品。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5

事实上,在上这节课之前,我是不太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的。因为以我的经验判断,孩子们到了中高年级,不知怎么就想不出那么多奇妙的东西来了。这节课是针对五年级的孩子,我以为他们肯定会有些吃力,作业也会有很多雷同。事实告诉我,我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孩子们想象的积极性很高,我的预设根本不够他们用。他们想到了很多我没想到,教材也没想到的场景。有一个孩子甚至说图上的那个孩子是肚子疼,想吐。他的答案引来了一片笑声,但我表扬了他,因为我们都没想到,他想到了,而且确实还有那么点意思。我想,我们成年人失却了曾经超级想象力就是因为我们的上一辈曾经嘲笑打压了我们天真的想象吧。所以我认为只要孩子敢想,就该表扬,更何况是还想得像模像样的。要是这次打击了他,说不定下次他就不肯想了,那才是最可怕的。

这节课上得热闹,最后作业的效果也挺不错,应该算是我这学期上得比较满意的课之一了。但是后来我也想了,如果我能够多提供几个人物的动态,孩子们的选择空间会更大些,而他们的想象也会飞得更高更远一些吧!另外,每一组总还是有孩子参与得不够积极,也仍旧有照搬别人作业的现象,这些孩子这样做各有各的原因,我想,我还是应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毕竟,想象力是一辈子的事,想象力强的人会格外出色。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我这一科上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一点——不管是技术、人格还是想象力。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6

你在童年的时候玩过泥巴吗?你手中的泥巴会听你的话吗?《塑个小动物》是<美术>第三册第13课的内容。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内容,我把课题改为《泥巴真听话》!一看课题就好象已经注入了活动的趣味性,不光是孩子们就连我们自己都很想知道泥巴怎么会听话呢?因此把泥巴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孩子们天生爱玩爱动的需要,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泥塑制作的方法,陶冶审美情操,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

孩子们对玩沙玩泥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作为生活在山区的孩子,泥巴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对泥土的可塑性及用途有一些了解,所以我课前就布置学生在家亲自动手用水和泥巴先尝试玩泥巴的感觉。在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美观的泥塑作品,使学生知道泥塑是由什么做成,并让学生在欣赏中开眼界、激情趣,诱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教师现场制作泥塑,把一块普通而又平凡的泥巴变成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以“这泥巴可真听老师的话”来引出新课。

首先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揉一揉,亲身触摸泥巴,体验对泥巴的感觉,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泥巴的特点,并探究出水放多了泥巴会沾手,水放少了泥巴就太硬的特性。

让学生动手制作泥塑,我给学生出示一些主题:如水果、蔬菜、玩具、点心等,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技法大胆想象,明确主题,构思制作出新颖而又别致的泥塑作品,教师可巡视指导。最后展示学生制作的每一幅作品,不管最终的效果如何我都给予鼓励。然后让他们自评、互评或师生共同评价,特别是让学生对自己制作比较精美、有创意的作品谈谈制作的过程,方法和体会。目的是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7

现在使用的小学美术教材浙教版从三年级起就设有中国画课,可小学生一般都没有国画基础,要搞好小学的中国画教学,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就很有必要。国画是视觉艺术,是要求通过眼镜观察、用心感悟才能学会的的技艺,而且,观察能力是一切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后才能形成信息反映到头脑中。因此,我在国画教学中就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重点,让他们在观察中探索、学习。

通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总结了“笔墨练习→临摹作品→实践创作”这条行之有效的的教学方法。

“笔墨练习”,是指用笔用墨的练习。通过正确掌握毛笔的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点饰等笔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及相互渗透晕染,通过简单物象的表现及组合的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了解笔墨练习的含义,掌握用笔墨造型的基本方法。用笔、用水是学生学习水墨画的难点,用墨、用色也是比较难掌握,这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在学习,虽然难学,但是配以儿歌,也就变得简单多了。配合学生水墨画教学的儿歌有许多,这在前面案例中有所体现,不再赘述。在一系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儿歌配合训练中,学生掌握了工具材料的正确使用,学会了画水墨画的方法。通过儿歌配画、绘画背诵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无论是在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水墨技法的运用和巩固也是相当有效。

“临摹作品”是大多临摹国画大师齐白石等人的作品,这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借鉴大师的绘画技巧,以提高自己的绘画表现能力。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一般都是以临摹形式出现的简单物体居多,如蔬菜、瓜果、动物、山石树木等。我一般指导学生先画什么,该怎样下笔去画,再画什么,又该如何表现,并在对开宣纸上清楚地演示作画全过程,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正确的临摹方法了。

“实践创作”有助于对所学国画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巩固,它是绘画技能与创造才能的综合体现。创作前,我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反复观察一些事物形象,如带学生去郊外观察河边的垂柳、秦淮河岸边的.小船、池塘的荷花,看远山的延伸以及山外有山是如何婉蜒连接的等等,并且要求学生直接用笔墨画一画。平时还要求学生画一些家养的可爱有趣的小狗、小鸡、金鱼等,以提高学习兴趣和为创作收集更多更广的资料素材。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构图,黑的山、白的昼、浓的烟、淡的雾、轻的云、重的山等,这些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国画知识与技能,将自己的观察与丰富的想象,十分生动的迁移到水墨作品的表现中。果然不少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内容丰富、童趣盎然的少儿国画作品。如《丰硕图》、《丝瓜》等等,这些画形象简单生动,别有情趣。

由此证明:“笔墨练习→临摹作品→实践创作”,不但对小学美术的中国画教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国画这一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为更多的人从小学习,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8

一节课下来,每个孩子都兴奋不已,戴着自己的虎头帽,蹦蹦跳跳,可爱极了。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眼、耳、手和大脑的思维,孩子们时刻处于积极、兴奋、热情的状态,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充分释放了自己的心灵。在他们的作品中,凝聚的是孩子们的智慧和热情。

教学初始就运用老虎声音的冲击力震撼学生,马上紧紧吸引住了孩子们充满好奇的心。然后介绍虎头帽的人文精神,拓宽孩于们的知识领域。“虎”的寓意,使孩子们增强对民间艺术品的理解,对传统美术的继承。比较虎头帽和真老虎图片,探究工艺美术的夸张法。自主学习虎头帽的制作过程,分析其材质、制作方法、步骤,使孩子们头脑中有一个很好的条理,为创作打基础。学生制作的同时,不时提醒孩子们做出有特色、有创新的漂亮作品来,使其明白创作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通过互评、他评和自评,锻炼孩于们的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9

布艺在现代家庭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它柔化了室内空间生硬的线条,给人以视觉上的温馨感、触觉上的舒适感、趣味上的个性感,彰显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布艺还是一种变废为美的工艺活动。布艺中的“布”,是各种纤维品的总称,可收集的材料有:裁剪衣服时剩余的边角余料,旧衣服、袜子、手套、毛巾等。根据材料的质地、花色、品类因材施艺,运用捆扎、填充、剪切、缝纫、装饰等方法制作布艺作品,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陶冶其个性,发展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等。

本课围绕“布艺”这一主题安排了两个相关学习活动:利用各种旧布料展开联想,制作一件布艺小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制作一个小挂袋。活动一更多涉及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注重自由性。活动二则更多涉及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注重功能性。

我在教学过程的安排,设立如下程序:创设情境——欣赏激趣——感受材质——学习指导——创造表现——交流评析。

“创设情境”时利用精美图片展示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布艺制品,让学生重新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欣赏激趣”环节利用实物欣赏民间布艺制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从民间工艺品的造型、色彩和装饰方面汲取营养。

“感受材质”时让学生把布和其他的材质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触摸、挤压、拉扯、拆开等方法对布料的特点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指导”在造型和制作方法上加以指导。可通过对原材料方向的变换、原材料局部造型的改变等,设置几个小游戏,激发学生展开联想。

“创造表现”环节中我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

“交流评析”时大胆的表扬学生的想法,肯定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大部分学生都有完成的比较好,有些想法很新颖,很独特。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10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

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

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11

开学第一天的美术课,一4班学生给我的大体感觉是:全班课堂纪律很好,但总体上表现不够积极。整节课上只有5位学生先后主动举手发言(一4 班有47名同学,主动举手的同学才占到全班的9.2%),更多的问题都是我点名回答的。我觉得学生不够主动的原因有三:

一、因为第一天上课,学生还没有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

开学前的一个星期,学校专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和开设讲座,对学生的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进行培训,但我们知道,习惯是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形成的。虽然班级里分成8个学习小组,但当我提出问题要求小组讨论时,班级时并没有出现我想要看到的热烈讨论的场面。〔这里要做点说明:我校参照新课改的理念并学习杜郞口的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在初一年级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在学习形式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个班级都分成6到8组,每组6人(由于人数关系,个别组是5人或者7人,不超过8人)。〕

二、美术课是在下午,学生已经比较疲劳了。

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早上6点40到校早读,上课时间是从7:30到11点20,上午有四节课,第节课45分钟,中间有两次10分钟的课间活动、一次25分钟的课间操和一次5分钟的眼保健操。11点20到下午1点30第一节课之前,学生除去吃午饭和午睡的1个小时,其余时间还要进行学习。对于正在发育的初一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强度肯定是不小的,所以比起上午的课,下午的课在教学效果上肯定会打折扣(我想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三、课前准备工作不够完善,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欣赏课,虽然我在去年已经上过了,并且有相关的教案和课件。但我还是进行认真的准备:查看了新课标关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的学习目标,并看了“如何更好的进行美术欣赏”之类的文章,结合去年的教案和课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着手点,重新设计了教案和课件。中午我把课件拷到了美术教室的电脑中,但在我下午上课之前,学校的另外一位美术老师(是我的老婆)打电话过来,说她本要上课的初三教室里的电脑突然出了问题,要到美术教室上课,(没办法)所以我只好在教室上课了。其实,学校是有两间美术教室的,但只有一间有多媒体设备。考虑到这学期学生要循环使用美术课本,所以我在开学前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把另外一间美术教室装上多媒体,但是昨天才装好。还有教室长时间没有打扫,所以只能等打扫过才能进去上课。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只能临时改变计划在一4班教室里上课,但已经没有了上课的节奏了,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论:当然,我对初一4班的这种感觉只是一节课的感性判断,这一感觉是否准确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进行判断。还有,我还需要访谈调查一4班的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听听他们对一4 班的感觉,这样才能作出一定的评价。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12

《巨大的恐龙》这一课是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的计划是将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分别为绘画创作和陶泥塑造,本课为第一课时。

说起恐龙,孩子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他们从小就喜欢玩恐龙玩具,看有关恐龙的连环画,听有关恐龙的故事,因此,这节课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有利于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绘画创作。

为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一段视频直观地再现恐龙时代。通过观看视频短片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是分析恐龙的外形特征,这是本课的难点,这里我花的时间比较多,作了重点分析,比较它们的牙齿、头冠、头、尾巴、背等、这些为后面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教师演示这个环节,我是用一幅恐龙化石来再现恐龙,为后面的学生大胆创作做了示范,发挥学生想象力。教师当场示范及范作的出示能直观的让学生了解绘画步骤与用线表现的技法,是有利于学生绘画技法提高的。在评价活动中,我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说说“给作品取了什么名字?”“说一说自己的恐龙有哪些特色?”,“谁的恐龙画的最棒?”通过师生一对一答的交流方式使学生逐渐掌握评析作品的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心中所想所感的勇气。

当然,在本课的设计和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带的恐龙玩具(资料)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进行准确适当的小结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以后备课时思考的重点。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13

这节美术课的主旨是要在课堂中体现学习策略的指导,因此,在这节课中,我着重设计的几个环节,也是围绕着这个要求去做的。

由此,我制定《黑白撕贴画》的教学目标为:

1、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所撕的多种图形来进行想象;

2、掌握事物组合的次序;

3、学会合理处理黑、白、灰的关系。

学习策略的指导目标为:

1、让学生通过黑、白、灰三者关系的理解,了解颜色搭配的常用规律:深浅搭配。

2、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摸索出制作的方法;

3、撕贴画的具体制作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几个目标的达成有轻重。

1、“撕贴画”本身不是新授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撕贴画所需要操作技术含量较低,因此我将重点放到色彩搭配上,所以重点在“黑、白、灰”的搭配之上,让学生体会并能够欣赏黑白灰效果。

2、撕贴画的具体制作步骤,我并不去着重强调,而是将整个环节让学生回忆一下,即:想—画—撕—贴

3、“想—画—撕—贴”重点给学生强调的了“想”,考虑的原因是我认为这能解决平时学生匆匆动手,不经思考的习惯,也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方法的渗透。

4、在撕的方法上加以演示,并不是本环节的重点,而是必要的环节,不然撕贴画少了一点具体指导和示范很容易走入误区,必要的扶并不会约束学生的学习个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教学问题,需要反思与改进的。

(1)“教”与“做”脱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欣赏看的东西很多,往往使学生在眼界是有所提高,但对于如何操作还是缺少了必要的演示。使学生在欣赏完一节课后,对于作业有些无从下手的感觉。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小练习作业的时间,并结合最后课堂作业形式层层展开,让学生的看的过程中就能掌握作业操作形式,不会在真正作业时感觉到困难,应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2)层次展开不明显。

学习的过程都是一个渐进过程,因此,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作用。在课程展开的过程中,这种层次递进的感觉不是很明显,内容衔接不自然,内容有些跳跃性。可以在各个内容连接处加上转折性的语言或活动,使学习有连续性。

(3)“黑白灰”讲解缺少教师的直接演示。

教学过程中,黑白灰部分内容的讲解一直觉得没有讲清楚,学生作业最后对于黑白灰的概念仍旧没有意识到,其实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师亲身示范,在投影仪下,可以利用已经准备好的黑白灰纸条进行现场摆置,让学生直接体会黑白灰的组成对于画面感观的影响。

总之,《黑白撕贴画》主要就是为了能让学生用撕贴这样能够简单操作的方法通过拼摆组合粘贴,体会黑白灰的搭配关系,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黑白灰的搭配美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平时色彩丰富的生活中,用黑白灰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物体,并能发现美的存在。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14

优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以现实生活为切入口,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兴致勃勃地投入活动,而不是从教师的主观意愿出发。

2、强化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概念。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会研究、学会创新。教师很相信学生的能力,也很民主,相信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设计学习活动,自己选择学习伙伴。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了有效的指导。同学的合作学习指导科学、细致,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4、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活动设计、作业要求,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进去,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活动都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5、重视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和作业的评价,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进行了必要的指导。评价以鼓励、赞扬为主,肯定同学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教师也给学生提出了积极性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更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6、教师要注重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受到点拨。寻找多种机会发挥教育影响。教室的安排、布置、考虑多功能性,变化,有利于学生再创造。

改进:

1、大胆地开放师资。同学、家长、文化市场老板都可以成为学生今天学习的老师。课前学生可向文化市场老板了解各种各样的纸,向家长学习用各种纸做小物品。课后可以请家长和同学一起做比较大幅的剪贴画。课堂上,我们是否也可以请家长来进行剪贴画的指导呢?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思想,劳技课可以改变教师一统课堂的现象。

2、充分地利用教学空间。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能否把要展示的剪贴画提前布置在教室里,让学生有空去看一看,聊一聊,既节省了时间,又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15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动态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我们要利用好文中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

劳动,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中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创作出了充满劳动激情和快乐的绘画作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比如画家王文彬的油画《夯歌》是描绘一群姑娘在打夯。在夯悬于半空的最紧张的瞬间,表现了年轻姑娘蓬勃的朝气和建设新农村的崇高理想。画面构图以倾斜的不稳定形式来加强打夯的动势,生动地表现出劳动的美感。

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劳动之美,树立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描绘劳动中的动作、工具以及周围环境,不仅可以提高造型表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价值之一。

教材还重点展示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作品《拾穗》,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外画家对劳动动态美的不同风格的描绘作品中进行比较、欣赏。同时还选择了一些素描、速写和版画作品,为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思考、体验和想象人体活动时各部位的变化,体会各种劳动的动态。教材还演示了不同动作的动态线,让学生对人体的动态有直观的感悟。“试一试”和“提示”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一化解。“学生作业”的展示和“学习建议”都提示了对学生创作的要求。

教学时,教师讲劳动的故事,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劳动的时候或看爸爸妈妈在劳动的时候是怎么样子的——例如扫地,人是弯着身子的,头是向下的,双手拿着扫把等等。为了更好的强化学生们心中的印象,我让学生进行模拟,通过模拟不但使课堂气氛得到了活跃,而且为学生更好的表现人物打下了基础。最后是学生欣赏书中作品,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有了这样一个过程,再进行人物动态定位指导,学生就能够创作出不错的作品了。

但是,在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对人物构图必须进行巡视指导。构图的好坏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否则就不能表现出人物劳动中所体现的动态美。

所以,这节课人物动态线定位和构图指导非常重要。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美术教师改变自身教学行为的基本技能, 是帮助教师不断取得进步, 获得新能量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 可以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理性、自觉。因为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整个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回顾, 更是对自己教学的一种重新认识。教师自身的再评价和经验的逐步积累总结, 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上实行的再备课。因为教师在对原来教学设计以及整个实施过程的再一次思考和梳理, 不仅检测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而且还积累了教学经验。为此, 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利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和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 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立性。为此, 美术教师应该把教学反思当做自身教学的一种意识, 用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反思教学的主要对策分析

针对美术教学工作来说, 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 确实需要及时反思, 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 然后找出短板, 实现自身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反思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思方式, 只要能取得进步,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就是值得提倡的。

1. 及时撰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指教师在完成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后, 对自己整个教学过程的相关实践和设计进行回顾, 同时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撰写在教案上, 作为自己总结教学经验和改进教学的依据, 从而在完善教案的同时起到改进教学的目的。而在教学后记中, 教师主要记载的内容包括:首先, 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精彩片段。美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虽然在课前的备课阶段教师已经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材处理以及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作了较为充分的设计, 但所有的这些教学设计, 也只有在课堂实践中、在师生互动合作中, 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精彩之处。其次, 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课前教师的完美设计, 在课堂实践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甚至会与原先想象的结果相差甚远。所以, 教学后记就是帮助教师及时找出“病因”、“病例”的好方法, 从而便于教师能“吃一堑, 长一智”。最后, 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闪光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展示其思维认知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见解往往又是独特的, 有创设性的, 所以在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一些较有见地的看法或观点, 教师也应该及时采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不必贤于弟子”, 教师将学生的“高见”及时整理, 也是一个促进自己教学的好方法。

2. 强化合作, 交流教学心得

单独一人的自我反思, 通常比较模糊, 难以深入, 同时也不易看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 如果和别人交流对话就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 在与别人进行交流对话时, 自己的思维可以更为清晰, 同时克服了“当局者迷”的弊端。实践证明, 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 往往更能引起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深入思考。毕竟教学不是单人活动, 反思也不仅是个体单独的行为, 它同样需要群体的支持。作为初中美术教师, 在多年的工作中, 最深刻的感受是, 同事们在办公室里闲谈时, 常常会提出一些较为棘手的教学问题, 或者是对新教材中某个问题存在疑惑, 问题一经提出, 大家就开始相互探讨, 许多问题都在这样的探讨、交流中得到了解决。同样的, 在教研活动中, 我们组每位教师每次听课后都会一起认真讨论该节课的优缺点以及得失。所以, 近几年我组的教学成绩也较为突出。课后交流反思对于促进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3. 重视理论研究, 强化自身素养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 教学者即为研究者, 已被每一位教师所深信。这也就说明,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授业者, 更是一个研究者。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记录关键事件、关键信息, 努力让自己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善于将那些需要探讨、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 通过自身的理论基础, 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剖析以及整理和提炼, 从而实现认识、实践、反思、再认识的过程, 以便为学生探索出适宜其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此外, 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所谓一周不学自己知道, 一月不学同事知道, 一年不学学生知道。为此读书学习应成为每一名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习惯。特别是教师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以及参加教学讨论会等方式, 随时了解美术学科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研究成果, 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以便真正做到能在反思中学习, 在学习中进步。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时刻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不做拥有知识的权威者, 而应该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摘要:教学工作言外之意, 必须教学相长。反思是每一个美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因为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其有助于帮助美术教师将理论落实于实践, 是美术教学由经验走向经典的重要步骤。在反思中才能发现问题, 然后找准自身发展的切入点, 进而在反思中取得进步。美术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学生活动及其学习的过程等, 途径则主要为美术教学后记的撰写、交流教学心得和理论研究等。

关键词:初中美术,反思教学,对策,探究

参考文献

[1]牛文.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神州, 2012 (5) .

一位小学美术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学校;家长;学生;教师;沟通;研究

正文:

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重视美育,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可我们的美术教育发展却仍然相对迟缓,存在种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什么让我们的美术教学不能顺利开展?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速度?

追根溯源,笔者认为应从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诸多方面探究。

一、关于学校——部分学校已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个少数学校不够重视

“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已在较发达地区学校教学中凸显成效,每当我们走进这些艺术氛围浓厚的校园,常常被情不自禁地感染和感动。想想这些身在其中,且为校园艺术建设添墨加彩的孩子必是饱尝艺术熏陶,在这种浓郁艺术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定是幸福和快乐的。

相反,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听到了不和谐的声音。不少学校的老师反映:在“考试科目”面前,我们“小学科”必须靠边让路。在大家的印象里已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主科”可以占用 “小科”的时间。现在依旧不乏“学科歧视”现象。一次某教师谈及他们校长:“某校长在开会时说‘是个老师就能教美术......”。若说前者是个例外,那么不少学校愿意出资出力培训语数外等考试科目的任课老师,却不愿意提供让音体美老师出去学习的机会,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普遍现象。由此也反映出美术在某些学校的定位。

针对于以上现象,我们东营区教研室近年来,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出台一些整改措施,每学期除了到各校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共同教研,还在每学期对各校美术术教学效果抽检,以督促美术教育开展实施。在与我区教研员孙老师交流时,他鼓励我们通过努力“自寻出路”,为学校争取荣誉,为学校建设多做贡献,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当学校能“以我为荣”的时候,我们距离找到光明的出口就不远了。

二、关于家庭——家长观念没有转变好,原因是缺乏沟通和交流

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家长观念在转变。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美术也很重要”,他们深知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肯在校外花几百甚至上千元给孩子报“画画特长班”,但与之相悖的是——他们却“不舍得”花几块几十块给孩子买点上美术课用的材料。这种“不舍得”是家长的真心吗,是不是家长在义务教育范畴就“吝啬”了?

我敢断言,不是家长吝啬,而是家长不知道该怎样配合美术课进行投入。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怪现象?原因是我们和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家长不知道一堂美术课上下来,孩子能学到什么,有怎样的成效,有的甚至觉得上美术课就是消磨时光。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与大家探讨:

1、利用家长会时间,向家长传达我们美术的教学思想,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会不应只是班主任和家长交流的专属,我们美术教师也可借用,让家长看到“美术的存在”,听到“美术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我们美术教学活动如何开展,进而取得家长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2、利用网络平台,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每到学期初,我会对本学期美术课所需材料归类整理,然后发到网络“三人行”平台,学生即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好这学期的美术材料了。

3、今年我们东营区第一中学,又利用手机开通了家校联系的“知校平台”,我就把美术课上孩子们的优秀表现及作品拍成照片上传到各班“平台”,这样做不但让家长看到了孩子在校的优秀表现,了解孩子在美术课上的动态和进展,也给孩子们学习鼓足了劲儿,加上了油!

4、有些课也可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这里的参与包括了课前预习、准备材料;邀请家长进课堂;以及课后与家长一起分享收获等。例,湘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纸品乐陶陶》一课,涉及到“搓纸绳”环节,现在孩子多不会“搓绳”技能,考虑到家里老人都熟练掌握这项 “生活技能”,我就建议学生向长辈“拜师”,上课伊始,我们先举行“搓绳大赛”。此类活动中,学生既学会新技能,又增进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三、关于学生——他们喜欢美术,有没有只是“图热闹”

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常把“美术课”当成“娱乐休闲课”。

分析原因有二:

一是,学生不了解美术和生活的关系,通俗地讲,就是不知道学了美术干什么用。

二是,美术课上材料准备复杂。美术课上常有学生准备不全或者不准备材料情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制作材料的美术课能否上好,是可想而知的。

近年,我的美术课上缺材料现象已寥寥无几,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密切相关,认识美术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列举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衣食住行都与美术息息相关。其次,让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杂玩箱”(普通纸箱、鞋盒等加以装饰即可),可用来存放一些平日收集来的废弃泡塑制品、纽扣、瓶盖等;以及购买来的纸张、彩笔和其它材料。我们知道,美术课上用到的媒材十分广泛,“现抓”往往出现前面提到的“无米之炊”现象,这样就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建立“美术杂玩箱”的做法,大大改善了美术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四、关于老师——自身不够重视,需加强自身修养

谈到自身原因,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自我批评”,扪心自问:我们自身是怎么对待自己所教的美术课的?

美术一般不对学生做考试要求,也少有作业,所以美术教学在我们心理上是比较轻松的,在这个要求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我们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试问,我们平日几回钻研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有几人在坚持不懈地钻研业务?有几次在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答案是屈指可数。

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当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儿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把自己当回事,只有我们努力钻研美术教育教学,有了真本事,才能自强自立,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美术教师教学反思 篇4

美术是艺术课中一门综合性的新型课程,它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综合是某一种艺术形式为主线的综合。

课程以人文内容为主线,注重知识的多元性,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切入点的准确,不要上得什么都像,或是什么都不像。《好妈妈》这一课就是以音乐为切入点的艺术课,整个教学的设计都是以音乐为主线贯穿的,在表面看来主要学唱了《好妈妈》这首歌,由此也牵出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在唱唱、说说、演演、看看、画画中逐步加深和开阔这一课的容量,使学生从一开始体会妈妈的爱到后来知道要爱妈妈,要学会孝顺父母长辈,这就是很好的德育和情感教育。

正因为课程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孩子们对妈妈和家人最为熟悉,因此他们学起来都很积极和主动,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在欣赏感受环节中,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画,感受母爱的多种表现方法,最后学生在歌中作画,在画中抒情,用手中的笔画心中的妈妈,不但是对本课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还体现了音乐与美术很好的结合。四年级的美术课并不要求孩子对各种艺术门类有很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只是给孩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从中去感受和体会,或许以后有那么一天,孩子们长大了,在杂志或是某些展览中看到《西斯廷圣母》这副画,还回想起在美术课中曾经看到过,老师也曾经介绍过,那这节课的效果就达到了。

初中美术教师教学反思 篇5

对于中学的美术教育教学,作为老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接受我,从而能够自然而然的接受我的教学,配合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来。老实说,中学学生他们已经形成较为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他们希望张扬自己的个性,表现自己的主张,也希望受到周围同学老师和父母的尊重。“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我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我总是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做到不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把完成美术作业看成一项艰巨任务。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我一直都把自己当做学生中的一分子,和学生一起参与作品的完成和讨论,这样,不仅拉近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还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例如,在上《面具的设计制作》这一课中,刚开始学生们觉得完成面具难度太大,针对他们产生的畏难情绪,我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入手,与学生一起制定完成这些内容的计划,决定师生一起制作面具,学生听到老师要一起动手制作面具都显得特别兴奋。

课前,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基本的工作由他们独立来完成,我协助他们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几乎所有学生的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各小组都特别积极的向我征求设计和制作中的意见。对于课本主要内容面具的制作,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在纸上画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样子,并装上了橡皮筋,有的用几何图形画出了抽象的面具,更多的学生自己想象,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别有一番风味…课堂中,只见学生们一个个脸上带自己做的面具,高兴的手舞足蹈,个个都很高兴的样子,作为老师我也很是满足和幸福。学生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很好的完成了原来觉得很难的作业,几乎整堂课都是在笑声和掌声中度过。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篇6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畏惧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理解。这些,使得本来应该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种求知过程中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教学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领悟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美术作品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就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涂涂改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当时感到很奇怪,明明刚才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还告诉我要画一件怎样的交通工具呢。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车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车告诉我,不知道这个画那里,不知道那里画什么。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连最基本的摩托车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创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和提高。

生活中处处有美,艺术家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他们如同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的方法,掌握捕获的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层面。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象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等到亲自动手时,他们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是像模像样的化装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里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部分了解了传统艺术的一些简单常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

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让学生在教室之外的课堂自由的发挥,学生更有兴趣完成创作。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作品从技巧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同学的嘲笑。于是,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了他看了一张

“凡高的自画像”。“画”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是,那个孩子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能是事先作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去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的心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示自己的才华。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二

《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那么什么是“合作式”学习呢?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美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科学分组,落实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教师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指定成小组。即四、五个人为一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打破日常的坐位制采取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小组成员围坐或其它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间关系的融洽,彼此乐于接受,各组间的整体水平也较平均。教师则是排球赛中的“自由人”,随时加入某小组与学生合作练习。

组建好小组后,教师的教育重点是指导小组学生间如何“合作”上。即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想法。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侧面,各自的认识水平上参与讨论,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并且能够在相互探讨、争论中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在小组中把功课较好的同学先树立为榜样,然后由他带动其他成员。

二、情系后进,三步巧转。

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后进生,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教学中只能顾及班级的整体水平,对后进生的转化就顾及不全,使转化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在通过“合作式”的学习,教师却能/GuShi总结出一套对转化后进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即“课前选定——课堂合作——课后帮助”三步曲进行。

1、课前选定:指的是教师在学期初让后进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组别,教师私下交待各小组长在学习中选定一些较容易的工序,让后进生完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免得在合作中一下子让后进生接触到难度大的工序,产生恐惧感。

2、课堂合作:指优、中等生在帮助后进生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具体步骤时,后进生也根据优、中等生的建议或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笔表现出来。如:形态的设计或描绘,让后进生参与活动,边看边学,边动手边体会。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使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并在合作中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如:记忆画、想象画、命题画,后进生对主体的造型和整体的构图设计能力较弱,就让优、中等生先动手打稿,待主体内容画好后,让后进生添加一些配景或动手上色时让后进生填填色。这种合作后进生没有发挥出主要作用,但他们确确实实在合作中做出一份贡献,等作品完成后,他们一定会获得一份成就感。同时后进生也在合作中学习到优、中等生的绘画优点,长期的耳濡目染,得到了潜移默化。

3、课后帮助:指的是为了弥补后进生对知识掌握的缺陷,小组中的优、中等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后进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或现场指导、示范等方式进行帮助。优、中等生如果有个别的形象或技法、技巧不懂得如何指导后进生,可向教师询问,过后让教师和优、中等生一起帮助后进生学习,同时要求后进生课余自觉地进行复习,不清楚的地方大胆、虚心地请教师友。这种关心帮助的方法增强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巧妙地为后进生起到补缺补漏的作用。

三、开展评比,引导竞争。

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如:教学湘版第10册《废物利用》这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去收集一些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制作。那天各组的同学都带了工具和材料。其中,有一组同学带来了泡沫块、胶水、牙签、颜料等,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个假山泡塑,那假山上怪石磷峋,绝壁苍松栩栩如生。另一组的成员则用废弃的胶卷壳、废纸板、饮料盒等制作了小汽车、货车;有的用易拉罐制成了花篮、摩托车等。真是千奇百怪,件件精美。又如:在教学主题画《冬天的故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把在冬天里做过的一些游戏,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顿时各小组纷纷讨论开来,商定主题后又一起探讨用什么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我收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优秀作品。有画滑冰堆雪人的,有画篝火晚会的,有画“挤油”取暖游戏的,有画做好事上街扫雪的„„这些画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运用的材料和表现的形式各具特色。学生们有用水彩求朦胧的白皑皑雪景,用油画棒表现冬天树木的粗犷,用版画体现景物的厚重,用线描勾绘人物的精细„„总之,件件作品都依照学生的喜好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集体的智慧。那些课程结束前,教师组织作品评比,让全班同学欣赏讨论,发表各小组的意见,然后教师进行分析、/GuShi总结,最后定出各个小组的名次。前三名的小组在设计好的评比栏上加一面小红旗,到学期结束前汇总一次,对前三名小组成员给予奖励教师的书、画作品。这样一来,各小组同学在互帮合作中,注意到手工艺品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独创性。绘画作品注意画面的构图饱满,上色形式的变化,冷暖色彩的搭配,表面装饰的安排等等艺术韵味,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表现性和创造性。

四、磨练意志,用于攀登。

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合作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程内容,巧于启发学生想象、构思,还要指导学生敢于冲出传统>美术观念的框框,大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不要害怕形象画不准确。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醒学生保留绘画作品的原创作,让学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表达内心感受。如此的课堂,学生的闲言少了,争吵少了,互谅多了,友好、协作更多了。同学的绘画、动手及欣赏能力提高了,群体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随之提高。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 篇7

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问题一直是业界争论的话题, 一般的观点认为美术教师应该以教学技能为重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缺乏美术专业的水准, 所以在现实中就存在教师因专业技能低下而影响学生的能力提高的情况。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 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是能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的学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凸显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滞后。

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浅层次的教学研究, 虽然也能找到一些问题, 但是很多观点都把美术教育的现实责任推给了课程设置或者应试化的考试制度, 而忽略了更根本的教师本身的问题。有的学者探讨美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深入挖掘了美术教育各层次的意义, 本课题组认为从这样的高度看待美术教育问题是比较全面而现实的。程明太的《美术教育学》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在书中, 作者把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 , 对本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尹少淳的《美术及其教育》则从美术的社会价值入手, 论述美术教育的各种价值, 讲述了各美术门类在实际教学中的要点和价值 (2) , 这些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研究在国外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 伴随美术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国外艺术教育的兴起比较早, 早在十六世纪,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众教育》中就对美术教育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泛智论”。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论述了艺术教育问题, 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的个性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诗人席勒也认为艺术是能够培养创造幸福的和谐个性的一种工具, 能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 并首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从十八世纪开始, 西方国家就开始把美术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并对教师的技能提出了要求,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近现代以后, 随着西方艺术观念的发展和现当代艺术的兴起, 西方的美术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对于技巧性手段的认识越来越放松, 而更倾向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面对五花八门的当代艺术则保持着一份冷静心态的学术态度, 专注欣赏、理解自己辉煌的艺术传统。在这些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形态中, 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广西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实际为基础, 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分中学学生、中学教师和小学学生和小学教师四个部分。本课题试图通过教学中最简单问题的问卷调查, 从中探寻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而寻找两者之间权衡轻重的平衡关系, 为美术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实验。

本课题采用问卷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 问卷法是向部分中小学发放学生和教师的问卷, 通过收集问卷进行研究;归纳法则是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归纳分析, 从理论高度分析归纳问卷结果, 并从中分析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之间的权衡关系。

三、研究过程

1. 问卷设计

(1) 贴近教学实际

本课题组在调查研究中认为, 教学中的任何问题都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这一问题可以演变出其他的问题, 例如教什么、学什么、教的程度怎样, 等等。围绕这一问题, 我们列举了学生和老师遇到的最为明显的问题, 例如“你希望教什么给学生”“你希望通过本课程学会什么”这样的问题作为最优先的问题, 提供了一些可选择的共性认识的答案, 同时也考虑了一些稍微个性的答案。

贴近教学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分列不同的组别, 考虑到不同的年龄特点, 本问卷设置了中学教师组、小学教师组、中学学生组、小学学生组四个组别, 不同的组别问题相同, 但是回答的角度则是从不同的组别年龄特征和工作特征来回答。

(2) 选择专业技能的角度

这一考虑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角度, 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能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例如, 对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 有些方面不能体现美术教师的专业特征, 而只有美术技能才具有美术专业的技能特征, 这是美术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特点之一, 能体现这一特征的表现就是课堂示范。本问卷把课堂示范作为问卷的重点内容之一, 不仅在教师的问卷中直接提问, 而且从学生的问卷中间接提问, 从不同角度来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2.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课题组选择了广西区内的二十六所中小学进行问卷发放, 各学校都是所在单位的实习学校和有关联的学校, 其中六所在南宁, 其余的分布在区内各地的乡镇中小学和县级中小学, 采取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办法, 保证问卷的数量和质量。

3. 问卷样本

4. 问卷统计

小学学生问卷统计:

第一题:AC52%, AB35%, BC12%, BD0.3%, CD0.7%。

第二题:AD68%, BD18%, CD10%, AC3.7%, AB0.3%。

第三题:CD52%, AC15%, AB13%, BC13%, BD7%。

中学学生问卷统计:

第一题:AB23%, BC23%, AC22%, BD17%, CD15%。

第二题:CD32%, AC28%, BC26%, BD14%。

第三题:AB38%, BC33%, CD16%, BD15%。

小学教师问卷统计:

第一题:BC54%, AC22%, AB15%, CD9%。

第二题:BC49%, AC28%, AB13%, AD10%。

第三题:CD53%, AD30%, AC7%, BD6%。

中学教师问卷统计:

第一题:AC40%, AB32%, AD15%, CD8%, BD5%。

第二题:CD46%, BC35%, AB19%。

第三题:CD56%, AD31%, AC7%, BD6%。

四、问卷分析

1. 小学学生问卷分析

(1) 52%的学生选择AC, 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 被动学习的较少, 大多数学生对美术学科感兴趣。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是直观图像式的, 只有对知识不断摄取后, 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才逐步从图像思维方式过渡到逻辑思维方式。所以, 美术教师要能够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的高度来对待美术教学, 才是引领学生成长的最佳方式。

(2) 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AD, 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很期望教师能够详细地讲解与示范,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示范, 详细讲解。这是对教师的一种专业技能的要求, 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 在教学实际中, 很多学生虽然有较强烈的求知欲, 却不能得到满足, 通过问卷的归纳分析表明, 是因为得不到老师的指导而造成的, 这样的现实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不能通过自己的示范指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这也间接地说明了有不少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2. 中学学生问卷分析

(1) 此阶段有45%的学生选择素描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之一, 这是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的表现之一, 说明学生开始有了分析理解某一事物的表现。选择水彩画的同学也不在少数, 水彩画的轻盈便捷及色彩鲜明等特征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欣赏习惯, 体现了这一阶段的学生阳光的心态和明朗的作风。因此, 这一阶段的教师指导更需要专业性, 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2) 选择“讲解生动有趣”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愿望。趣味性是这一年龄段学生摄取知识的条件之一, 任何的知识只要有趣味性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一定的批判能力, 不会一味地服从老师的课堂说教, 所以趣味性教学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景教学法就是趣味性教学方式之一。做到趣味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对于美术知识, 没有太多的理论解释, 而是重在实践。在实践中设计趣味性可能会丧失部分学术性, 所以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 在趣味性和学术性两者之间找到综合的平衡。

(3) 选择“不会画, 老师指导不够”的同学占总数的71%。说明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是多么的重要, 而现实中则差强人意。教师要提高指导效率, 就需要有更过硬的专业基本功, 让自己的指导更加到位, 这样就能提高指导效率, 由此可见对于美术教师来说, 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3. 小学教师问卷分析

(1) 选择BC的老师占绝大多数, 说明教师能够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方向。对于小学生而言, 越是低年级越是对美术理解简单。美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就是涂鸦, 所以在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 能做的事情只是培养兴趣而已, 从问卷的C选项的表现也能看出来。

(2) 选择BC占了近一半, 其中C选项占到了77%, 说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以丰富性为原则;B选项占到62%, 说明了趣味性也十分重要。这两个方面表明了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特点, 那就是强调丰富性和趣味性而减弱学术性。表面上看, 学术性减弱了, 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是提高了, 因为把简单的美术知识做出趣味性和丰富性本身就已经具有学术性了, 没有学术上的过硬本领是难以把简单的学术知识丰富化和趣味化的。

(3) 直接选择CD的占到了一半以上, 而选择D的更是高达83%, 这确实反映了美术作为副科的无奈。选择C的高达60%, 反映了美术教师队伍的能力现状, 同时更反映了专业技能对美术教师的重要性。

4. 中学教师问卷分析

(1) 选择A答案的占到绝大多数, 说明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要具有专业性。选择C答案的也超过了半数, 说明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已经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了, 要求教师具备更为高超的专业技能, 才能在此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

(2) 46%的教师选择了CD, 不能不说是美术教学现状的悲哀, 因为很多教师不能很好地对待示范这一教学活动, 这是美术之所以是美术的根本要求所在。但是确实有不少教师丢失了这样的根本,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美术专业技能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3) 选择D的占到93%, 这样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 但是细想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中学的文化知识已经处于为后的竞争做准备的阶段, 所以美术作为副科给文化科让路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五、结论

1. 从学生的诉求角度来看, 学生希望加强指导, 提高指导效率。

应该说, 指导是教学技巧的问题, 但是怎样指导则是美术专业技能问题, 归根到底还是专业技能发挥关键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才能胜任美术专业的教学工作。所以, 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 教学技能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 要以专业技能为主, 教学技能为辅, 没有专业技能, 再好的教学技能也不能解决问题;而没有教学技能, 美术技能的发挥就会事倍功半。

2. 从教师的角度看, 很多教师对待示范的态度不够积极, 这样的表现应该有很深的现实原因, 其中不乏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的不足。

许多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专业角度看, 其中的表现是对专业技能理解不深, 要点掌握存在欠缺, 因而不能高效率地进行示范讲解。在这样的状况下, 再熟练的教学技巧都只能是花拳绣腿, 更谈不上保证教学质量了。

3. 要重视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 为成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做准备。

要解决教学的问题就要先解决教师的问题, 解决教师的问题在于提高其专业素养。培养美术教师时, 不能一味强调师范性而忽视专业性。

应该看到的是, 教学技能是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后掌握的。美术教师在学生时代所学习的教学技能仅仅是表面的理论而已, 对于实践不一定有切实的指导作用。然而美术技能则不是这样, 任何一种美术技能都是前人经过反复练习总结的结果, 对现实的任何练习都具有借鉴指导作用。达·芬奇时代的美术技能现在还在使用, 而·达芬奇时代的教育理论则不可能还合乎这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了, 更何况教学经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积累, 不是通过某一次的什么活动就可以掌握的。美术教师的学生时代则是练习美术技能的最佳时机, 很多练习机会也只有在学校里才可能很方便地进行, 例如画人体练习或者长期的美术作业, 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后就很难有时间和机会进行这样的练习了。所以, 作为将来的美术教师, 美术专业的学生主观上要珍惜这样的练习机会, 同时教学部门也应该从以上角度思考问题, 给学生更多的掌握技能的课时, 让他们在走上讲台之前就应该有时间充分掌握应该掌握的美术技能, 或许他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 对课堂的组织还不够熟练, 但是这些会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改善, 而他赖以工作的美术技能则不一定会因为时间的积累而愈加丰富, 相反还可能会减退, 所以, 对美术教师来说, 技能的重要性十分明显。

摘要: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平衡发展一直是业界争论的话题。一般的观点认为美术教师应该以教学技能为重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现实中存在因教师专业技能低下而影响学生能力提高的情况。本课题采用问卷法和归纳法进行研究, 问卷法是向部分中小学发放学生和教师的问卷, 通过收集问卷进行研究;归纳法则是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归纳分析, 从理论高度分析归纳问卷结果, 并从中分析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之间的权衡关系。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专业技能,教学技能,问卷分析

参考文献

[1]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11:73-95.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语言;现状及对策

一、前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术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语言能力的重视,不断进行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和探讨,使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方法得到提高。

二、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因而有其特殊性,与日常生活语言及其它职业的专业语言相比,显然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以姿势助讲话。姿势包括手势、体态及面部表情等几个方面。优美的教学姿势,可以表达情感、烘托气氛、表示情态、表达意志、增强气势,是辅助语言的重要手段。它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下定义或限于学生接受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

三、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

1、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口述、文字表达和评价环节。在调查中发现,美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学生没有表达自己作品的机会,这样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评价环节,以教师的总结代替评价过程,不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学生在自我评价和活动评价中得到提高。

2、教师缺少对整体教学进度的计划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授课,没有整体的设计和计划,课程之间联系得不紧密,缺乏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过程。

3、学生作品中形象模仿过于严重,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在教学中,知识和趣味是不相矛盾的,这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主要考虑的两个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但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学生一般都是为了做作业而完成作品,作品中知识性强,趣味性就会缺少,没有真正的快乐。

四、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策

1、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生动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在导课和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性、形象性的语言,从学生的实际活动出发,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画扇面》时,我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画扇面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区分折扇、团扇等扇面,再复习以前学过的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的画法。从感觉开始,到动手动脑,认识美术、感受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乐趣和美,这样,学生很从容地跟上新授课的步伐。紧接着进行启发:你们知道扇子有哪些样式吗?扇子上都有什么样的图案呢?请学生思考并且讨论,让学生描述自己对扇子的形象认识,讲一些有关扇子的有趣故事。然后,教师讲述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别人收藏或赠友人以示留念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两节课后,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扇子,并且在扇面上画出了各种形式的图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第七课《奇思妙想》时,课前我思考,如何使学生产生奇思妙想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上课时,我对学生这样说:有一天,我正在上课,突然从外面嗡嗡地飞进一个“小朋友”,长长的身体,绿绿的翅膀,你们猜它是谁啊?这时,学生都睁着好奇的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位朋友的出现。当我把课前制作好的一个蚂蚱摆到学生面前时,学生欢呼雀跃,大声喊道,“蚂蚱”。这时的蚂蚱不是一个可怕、冷冰冰的动物,而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小昆虫。接着,教师通过形象的语言讲述有关蚂蚱的外形、结构、体色、生活习性等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制作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或物体,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美术是浸入情感的艺术,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美术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美术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幽默有趣的语言将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情感,从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在课堂中,教师语言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极其丰富的,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等变化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样的一句话,运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不同的重音和停顿、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出来,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把语言和所授的美术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效果会更佳。

让学生接近美术,喜欢美术,欣赏美术,必须打破学生对美术的神秘感,用极易理解美术的手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使学生真正喜欢美术,用心去描绘美术,理解、评价、分析美术,逐步成为一个具备艺术素养的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美术课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绘画、手工制作、综合探索外,还有欣赏评述。在课堂中,当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当着学生的面进行评述和引导学生欣赏。所以,在评述作品或欣赏作品时,教师不仅有语言艺术,而且利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心意沟通的境界,从而避免语言过多给学生带来厌烦感。例如五年级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是欣赏课内容。课前。我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了解了一些青铜器的铸造知识,收集了古代青铜器的图片资料,设计了“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我们如何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你能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青铜器谈谈对它的感受吗?”等问题。课中,我通过提问,让学生讨论;展示图片资料,根据青铜艺术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从青铜的造形上、纹饰上、文字上进行欣赏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通过对教学中,课堂教学语言重要性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语言的意义,为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

上一篇:四德榜职业道德模范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有关古文笑话的作文:北人不识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