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共12篇)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篇1
在美术课堂上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不会画。”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生气,生气学生还没去尝试去努力,就否认了自己。然而坐下来想想,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每个学生都想在老师面前表现出色, 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另眼相看,能够说出“不会画”,想必也有他们的“苦衷”。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
学生“不会画”,我想首先是他们缺乏自信。还没画就放弃岂不是缺乏自信吗?怎样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魏书生老师告诉了我答案。他在放声高呼“我能成功”一章中写道:我随意出了个作文题目《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口头作文。要求:随随便便地说,可以翻来覆去地说,可以颠三倒四地说,可以忘乎所以地说,总之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说。这样不加任何限制,问题本身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一时间舞台上人声鼎沸,大家顿时忘记了紧张。两分钟过后,上课时,学生们充满了信心。同样的,在学生绘画前,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的想象,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漂亮的、新颖的创意给予大大的肯定与表扬。在大家的带动下放松自我,在老师的鼓励与赞扬中消除紧张,增强自信。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五课“画汽车”,一上课,我就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什么车,他们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组成,都有什么功能。若是一开始就从汽车的组成说起,学生会觉得无趣,知道的少,开动大脑思考的机会就变少了,一上课就进入了紧张的上课状态,之后再让他们自己创作,估计脑袋里都是糊涂浆,不敢画了。而让学生自己介绍认识了什么车,简单地描述车子的外形, 通过老师的引导说出他们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组成,又各具哪些功能,一些学生还会说出自己想象的车子,如多功能环保车等,更是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老师的及时表扬更是“助长”了他们发言的“气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上课了。尤其是学习了关于汽车的组成及功能后,变得更加自信,创作的时候“不会画”的声音基本上也消失了。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欣赏作品的意识
学生说不会画,稍微用心地与他们聊聊就会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害怕自己“画错了”“画得不好看”。这样说来,学生正确欣赏作品的意识还有待提高。一幅作品的好与坏、美与丑,不是好不好看这个简单的字眼评判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指出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不会画”,怕“画错”“画得不好看”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是由于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审美教育方面的培养。 在审美教育方面, 我认为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知道如何欣赏名家名画, 还需要了解如何来欣赏同龄朋友们的作品及自己的作品,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树立正确欣赏作品的意识和能力。说到这儿, 让我想起了自己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因为接触小学生时间少, 就不会欣赏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的作品画面组织单一、涂色随意,认为他们没有努力认真地画画。后来读了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小学时期的孩子,身体还处在不成熟阶段,手部肌肉、腕骨发育很不完善,这种情况下,本能的“自由”使得画出的画线条不流畅、随意,物体没有比例。知道原因后,我意识到评价孩子的作品,不能用评价成人画的标准去评价,而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童眼”去看、去欣赏。也就是和小朋友一起来聊聊他画的是什么, 让他觉得自己的画是有趣的,能“看懂”的。
最好的“聊天”时机就是在学生刚画完,想要给老师看的时候。这时教师就可弯腰倾听,肯定他们的想法。在他们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中,通过疑问、假设等方式慢慢地渗透绘画中如何优化自己的线条、色彩及形状。用这样的方法,小朋友可以说出自己的所画所作, 有助于其提升绘画的美感和表现自我画风的特质,亦能在正确、有效的回答中让其了解画中的造型特色,和别人对他画作的感应。学会欣赏孩子的美术作品, 肯定孩子的想法,这不但可以激发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也可以加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自信心,使你走进他们的心里。
三、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学生创作时总会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画一下。”起初真的以为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楚, 于是非常认真地给他们单独再讲了一遍。而他们还是会说:“老师,你来画个我们看看。”原来不是不会, 而是他们没兴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法必须与研究学生心理同步进行,缺一不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摸索一种让学生接受得了、并乐于接受的能够激起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方法手段来。为此,教师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环节。如“谁画的鱼最大”一课,可先创设情境,说这条大鱼很好客,它邀请我们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看呢! 大家想想鱼的身体可由哪几种形状组成? 欣赏视频后,学生画的鱼都是椭圆形的,没从鱼鳍、鱼尾等部分形状的变化而创作出造型新颖的鱼。为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教师请小朋友上台拼摆一条有新意的鱼。这样,学生都跃跃欲试,效果显著。
总之,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不再畏难;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敢于作画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摘要: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美术活动兴趣,提高儿童绘画水平、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完成美术教育任务。
关键词:自信,教学设计,作品赏析,美术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篇2
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反思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常想这样一个问题:怎么能让每一节美术课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中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功夫来思考并付诸实践。从美术教育的目的任务来看。德国巴伐利亚州(1985年颁布)小学美术教育目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 富的想象力;使儿童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得到快乐,发展他们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教师应指导儿童有意识地注 意和观察,在熟悉制作的工具、材料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表现能力(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参观教堂 和博物馆,使儿童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使儿童在的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装饰布置和多种形式的游戏 表演。日本文部省(1980年实施)新订的小学美术学习指导精神(目的任务):①培养具有完美人性的孩子 ;②培养儿童热爱自然和社会的审美情操;③努力发掘每一个儿童独立思考的创造性智能和技能;④造就轻松、活泼、充实的校园生活气氛;⑤在尊重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对孩子进行适合其个性和能力的教育;⑥精选 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⑦各校谋求更加具有弹性的教育,即根据各地区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各具创意的教育方式。我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新时期小学美术的审美教育的反思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教育 问题反思
一、审美教育缺乏系统性。
因为审美教育是近年来才刚刚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没有系统的教学案例可以参考,所以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因为审美教育没有形成体系,所以大多数的学校也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也正是这种不重视,导致审美教育进步比较慢,这样反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里面,学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二、审美教育缺少课程说明。
审美教育方面很少有相关的书籍,即使有,也是泛泛而谈,没有准确的课程模板。导致很多老师都是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导致审美教育的失敗。严重打击了老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个新鲜事物必须经历的过程,增加信心,那么审美教育形成规模也是指日可待的。这需要教育家、老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加大对审美教育的投资,让它成为我们小学时期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这个数学、英语“当道”的时代,审美教育想要从其中“分一杯羹”,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
三、审美教育文化的不适应性。
因为审美教育是从国外引进的,是我们像西方学习的一个典范。所以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文献、一些国外的案例。但是在多数人没有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教育体系的不同。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方法不适应,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就像是我们移植器官一样,一旦不适应,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四、同学们对审美教育不理解。
很多同学没有听说过审美教育,所以对其作用和功能并不理解,这样重视程度就不够。甚至把审美教育当成了一个可以玩耍的科目,这样就违背了审美教育的初衷。
审美到底是什么,只是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只是东西好坏的判断吗?并不是这样,审美教育也包括价值观的教育。现代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外貌主义”等等。而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要从小学开始,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避免追求外貌的美而丢失了自己。
五、审美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没有真正进入同学们的生活。
审美教育现在还只是理论,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它只能是在课堂上。但是审美是一种生活经历和生活能力,如果不加以使用的话,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永远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所以要将审美教育生活化突出其生活的作用。
六、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心台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及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制作有创意的飞行棋,在教学安排上,我特意与其他学科的老师联系,好让学生准备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的一些复习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意识,使学生完成有创意的飞行棋,从而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美术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飞行棋愉快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美永远没有固定的表达。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分辨绘画技巧上的好坏,画面的美丑。他们绘画寻求的是与其他人的与众不同,用孩子的话说:“我有……你没有……”。同样一个事物他们可以画成不同的形态,甚至添加自己想象的不同东西。这正是发散思维的特点。因此,在指导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采取举一反三的练习法。形成竞赛,比比看同一个课题谁画出的图案较多和别致。如:人美版二年级第四册《拓印树叶真有趣》④这课,我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相关视频等素材,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讲解。先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多种多样不同的美丽树叶,在分析它们的形状、色彩、叶脉的天然美。它像什么小动物呢?在这树叶上添加,画些什么它能变成什么呢?学生思考结合这些树叶的不同形状,再用不同的线条、色彩进行添加再创新画作。我又给编了儿歌:“枫树的叶子像鸭子的脚丫,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老鼠刺树的叶子像蝙蝠,椭圆形的叶子像小兔子的身子,有的树叶像小鹿的犄角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可用树叶的形状添加绘画作画,也可以用不同树叶的形状拼画。兴趣盎然的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思路开阔,在统一的基础上,他们积极创意,都想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小点子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好、中、差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互补,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口才表述能力,在激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潜能。达到素质教育整体提高的目的。
总结:审美教育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扫清亲近道路上的障碍,最终发挥其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滢.激发美术兴趣,培养审美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2)
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反思 篇4
一、《美术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 进入课堂
《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求以教学为中心, 强化管理, 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 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 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 美术教师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结合过程和方法, 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各年级组织认真学习的基础上, 全体美术教师要有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 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美术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 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 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二、师生之间互动, 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古人说:“心手相应, 机趣横生。”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了新的教育理念, 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给美术课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而传统的美术绘画课上, 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示范, 结果, 学生的美术作品大都与教师的雷同。这不仅遏制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美术表现方式, 而且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 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 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努力处理好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美术的意识和能力。从师生的关系看,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从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看, 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和知识的生成。而所有的这些, 都有一个基础, 那就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既然教学是学生所熟悉、喜爱的, 学生所了解掌握的相关知识也许比教师还要多, 教师不如大胆地把课堂教给学生, 在整个教学中只做一个参与者,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样, 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形式,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注重调动学生的审美能力, 创新评价
审美观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 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美的评价。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未谙世事、天真淳朴, 教学中有意识的审美导向, 可以使他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 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 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 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形成正确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 人才会按照美的标准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如果没有正确的审美观, 那么就会美丑不分、善恶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以恶为善, 根本谈不上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在授课的过程中, 审美意识是将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的视觉意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美术教师要科学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创造用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 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 美术教师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 引导他们多听、多想、多看、多做, 促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 逐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意识, 不断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抓实常规, 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
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主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果教师还是把知识讲透, 学生被动接受, 也许从短期效果来看, 学生学会了,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 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学习机会。教学方法上只重视讲授法、谈话法, 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 缺乏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 学生听起来很枯燥。在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 学生表现参差不齐, 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我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 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 评价以肯定为主, 教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 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 促进了美术教学观念的转变, 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 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 充分发挥了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之, 进入21世纪, 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更高, 美术教师在今后的美术教学工作中, 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更是一种心灵美的塑造过程。因此, 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审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才能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 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在这种学习观念下, 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 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作为小学美术教师, 这几年我力求把美术课上得更精彩, 让学生更喜欢上美术课。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评价,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篇5
三、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用心性:
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靠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在《棋牌乐DD棋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及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制作有创意的飞行棋,在教学安排上,我特意与其他学科的老师联系,好让美术活动的桥梁。透过这个桥梁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与他们的生活、情感、需求息息相关广阔而美丽的美术空间。本课教学任务的安排分为3个部分,首先是用彩色笔画一个搞笑的小人,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个人的喜好描绘能显示个性特点的小人;其次用剪刀挖眼,剪出人物外形轮廓,要注意剪纸操作的程序和工具的正确使用;再次将做好的小人套在手指上,尽兴玩耍游戏。本课的教学策略是在确定中心任务的前提下,《会走的小人》一课抓住课题中“会走”两个字做文章,围绕“故事”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从动人的情节中强化对运动形象的体验以及思维发散的扩充,由表及里触及灵魂,借以激发创作热情,增加学习的表现性。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反思 篇6
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内容横跨中外美术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各个门类,并辐射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科技等相关学科,时间跨越古今数千年,内容之浩繁,时间之悠久,给教学带来了极大难度。这给我们每位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限定的教学目标?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抓住上课这45分钟,解决好怎样“上”的问题。对此,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阅读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自己感受,阅读作品,深入理解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
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兴趣。兴趣可以变为学习的动力,但兴趣应是发自内心的,只可激发,不可强迫。文化课学习的压力,课余生活的贫乏,学生的兴趣爱好受到了一定压制,而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博而杂”,泛泛的课堂教学,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学习内容,很难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此,教师应从组织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人手,观察感受作品的外在视觉信息、艺术语言,审定外部的形式,区别出作品的类别和特点,采集作品形式带给欣赏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适时地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聚焦到问题上来,为完成教学内容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欣赏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虾》时,可以结合活虾,把它装在透明的容器里,结合着作品讲解。这样可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比较,学生感到作品中那神情毕肖、透明而富有弹力的躯体,那浮游自如的动势的虾不是画在纸上,而似乎是“活”在水中,从中体验到了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底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这比干巴巴的讲解要好得多。这种创设情景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欣赏兴趣的方法之一。兴趣好比催化剂,运用的好,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索。在兴趣的培养中,往往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至关重要。
(三)加强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探究式学习能促进学生把学习的触角深入知识的深层去探索其联系与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状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从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要求“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通过传统艺术的欣赏、教育,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传承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这一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泥塑、剪纸、年画、皮影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作品资料。通过作品资料的收集,使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在历史发展中起到过独特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所剩无几,增强了学生对这些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和紧迫的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课前布置除学生收集资料,还让每人准备一些陶土、彩纸、剪刀等工具。欣赏过程中,出示学生收集的民间玩具及有关图片、影像作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进行讨论,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也使学生明确这些同类作品的造型、风格各不相同,体现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再通过泥塑、剪纸制作过程的演示,让学生深入领会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风格不同,形态各异,虽然雅拙,但生动、活泼的一件件作品,让学生兴奋不已,并纷纷动起手来。
(四)改变传统教师形象,创造课堂和谐气氛。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中心,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而学生则完全听教师摆布。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确立与学生平等的理念,要让学生明白,在问题的讨论中,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在探究中的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因此,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释放出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这一重心中来,促使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二十世纪外国绘画》时,利用学生的新奇感,留给学生大部分时间去体验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更加注意了作品中究竟是怎样表现了作者的主观内心感受的,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方式去探索知识,生成能力,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即变“为了教师教得好”为“为了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总之,在当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因素,努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地与教师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里,共同感受、探讨和欣赏,使美术欣赏课成为学生与教师共同感爱美,领悟美的殿堂。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篇7
1. 美在农村的一年四季
春天,农村的田野春意盎然,一派生机。教师们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组织孩子们开展“走进大自然”的教学活动,指导孩子把这美丽的春天带回学校,装扮教室,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比如,美术课本中有一课《春天来了》,老师大可不必从网上找那些学生平时没有见过的花, 可以课前让孩子们采摘些自己喜爱的生活中可以见到的鲜花,去观察它们的外形、颜色。这样可以让孩子们离生活更近,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找寻美。然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所观察的画下春天的景象,春天的花、春天的树,春天就活活地出现在孩子们的画中了!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表现春天的素材,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了春天的自然气息, 自然就能描绘出活灵活现的春天图卷。
夏季是一个瓜果溢香的季节,美术课本上《画水果》《瓜果的想象》《蔬菜的联想》等课程,好像就是专门为我们农村的孩子准备的。教师可鼓励孩子将自家栽种的各种瓜果和蔬菜带到学校来,指导孩子从这些瓜果和蔬菜的外形和颜色上去展开想象和创作。经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后,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意能力:一串串的葡萄成了美女们的卷发,一棵棵的青菜变成了一条条水里的小鱼,红红的西红柿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娃娃脸,紫色的茄子切掉一块,露出白白的肚皮,变成了一只活泼的企鹅……
秋天,是一个火红的季节;秋天, 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忙碌的季节……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漫山各种各样红的、黄的美丽的落叶,田间地头各种成熟的果实,迎着秋风起伏的金黄的稻浪,农民伯伯们忙碌的身影,就是那收获完了剩下的稻草,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材料。那美丽的树叶剪一剪、贴一贴,就变成了美丽的阔尾金鱼,那一根根的稻草扎一扎,变成了稻草人,成熟的橡粒籽串起来变成了工艺项链、手镯……与孩子们一起动 手、一起想象,就能赋予这些材料以新的生命力。
冬天的农村没有了春天的色彩, 没有了夏季的浓郁,没有了秋天的忙碌,大地静悄悄的看似单调,其实也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只要开动脑筋, 就能找到丰富而又美丽的材料:树皮可以成为美术课上的画材,用各种树皮拓印,印出不同的效果,感受拓印带来的乐趣,用各种树皮进行拼贴, 感受不同树皮拼贴后带来的古朴感觉;树枝也是极好的装饰品,找来长长短短的树枝,剥掉树枝上的皮,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 插在自己用泥土做的花瓶里,那可真是买都买不到的艺术品呢!
农村的一年四季,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材料。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去发现、利用这些材料,去创造美, 再来装饰我们的生活,所谓美来源于生活,又装饰了生活。
2.美在农村的山山水水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山里有我的好伙伴”,这样一句儿歌的歌词在学生中广为传唱。山上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都是我们美术课上的教材。学生在开始画画的时候,喜欢在自己的画面上画大树、小草、小花。可是他们画出来的大树、小花、小草总是比较简单,原因是他们看得少、观察得少。为此,我用了两节课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我拿照相机到山上拍了一些树的照片,上课的时候给小朋友们看。第一节课:“看看老师的树美吗? 这样美的树你们知道是老师从哪拍来的吗?”“就是我们前面的那座大山上!”学生惊呼,“不相信吗?自己可以去找一找。”到了第二节课时,学生拿来了大量的自己画好的各种各样的树的美术作品。画小花小草时我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
农村的水更美,农村的水纯,农村的水净,纯得看不到一点飘浮物和杂质, 净得可以照见你的笑脸、水底的沙石、小鱼小虾和水草的根。城里的小朋友们只能在菜场上看到被关在水槽里的鱼、虾,而我们农村的孩子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看到它们在水里生活、游动的情景。除了看,我们还可以动手去钓、去抓,这可为我们去画儿童画、国画里的“水族”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师转变观念,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改变旧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师生角色互换,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 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教师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 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 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觉, 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和创造才能的发挥。
1. 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 灵活运用。
高中美术教学主要包括教师解说、学生讨论、问答等几种类型,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进行不同授课方式的变幻, 让课堂活跃, 让智慧飞扬。我国拥有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 优秀的美学文化贯穿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 只要能够认真观察, 便会发现生活处处是美术。在讲授课程之前, 教师应该做好备课教案, 把重难点进行区分, 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节奏, 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所讲的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和酝酿, 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才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美学能够开发人的智慧, 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艺术真正的美在于眼睛对美的捕捉和对心灵的感悟, 运用美学价值较高的美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美术,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娱乐中喜欢美术、热爱美术。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可以多方面感觉美的东西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春天里盛开的鲜花, 夏日里低垂的杨柳, 秋天里的片片枫叶, 冬日里皑皑的白雪, 一切自然美的东西, 它们就在我们的眼下, 当我们有一天尝试去发现它们的时候, 我们就会觉得原来生活真的很美, 就会理解生活处处是美。
二、摆正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针对美术特长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重美轻文”。针对这一倾向, 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发现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本身的原因:绝大多数美术特长生文化课基础差, 成绩偏低, 对专业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 比之艺术专业的学习劲头就显得松松垮垮, 热情偏淡。他们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部分美术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 比如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 课前无预习, 上课听讲精神不集中, 容易走神, 不会做笔记, 因怕难不愿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答案, 平时不刻苦、临考抱佛脚, 学习主动性不强, 专业与文化、休息与学习时间配置不当等。二是社会原因:由于近年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偏低, 使不少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错误地认为将来考艺术类高等院校, 只要专业成绩优秀就行了, 在提高文化课成绩上花那么多力气不值得。
针对以上情况,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转变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分析艺术院校的招生形式。如今艺术院校招生, 文化课录取分数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过分地强调专业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 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同时列举学生身边每年都有专业特别出色的学生只是因为文化课的原因被淘汰的实例, 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使他们转变对文化课的认识, 摆正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2. 跟学生一起分析, 讲明道理, 使他们从理论上认识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虽然文化课与专业课在思维方式、课程能力上要求侧重不同, 但是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学好文化课会对专业课的学习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 美术专业的提高和发展就会受到局限。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要想将来真正步入艺术殿堂, 必须是“专业+文化=成功”, 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础, 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文化底蕴, 才能让自己的特长在艺术中放飞。“光会画画只能是个画匠, 绝对不会成为杰出的艺术家。”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好文化课的意识, 增强学好文化课的信心,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带动文化课成绩的提高。
3. 寻求专业课和文化课在教学方法上的统一,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文化课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所带的专业学生不但专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而且文化课成绩也都有了明显进步。
三、美术教学应联系实际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篇9
一、反思导入,追求教学丰富性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是初始环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导入方式,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对导入方式进行反思,需要关注几个维度问题:教学导入方式设计与教材学习内容、学生学习实际是不是高度契合;课堂导入方式是不是具有灵动、形象、直观、热烈、启迪等特质;课堂导入方式是不是简约便于操作。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方式众多,故事引导、案例分析、实物展示、课堂演绎、问题设计,以及多媒体介入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筛选导入方式,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看花灯》,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各式花灯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花灯,回忆丰富多彩的灯会场景,促使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但在具体操作时,由于各种花灯摆满了课堂,学生很难控制自己的视线,花灯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不安定因素。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花灯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花灯节欢快的气氛,然后让学生具体介绍自己带来的花灯的外形、结构、制作和材料等特点。课堂教学呈现热烈有序的态势。
教师让学生展示花灯,目的是引发学生关注力,让学生感受花灯节的气氛,可学生被花灯吸引了目光,无心关注学习内容了,教师随即进行教学调整,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其吸引力更强,将学生关注力集合起来。教师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花灯特点,也属于教学反思的结果,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利因素,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调整,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符合教学反思的基本要义。
二、反思引导,提升教学实效性
引导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一教学环节的落实,只有追求细节性,才能提升教学实效性。对教学引导进行教学反思,需要找到适当切入点:教学方法应用是不是恰当;学情调查是不是到位;文本解读是不是细致;学生反馈是不是有价值;课堂互动是不是高效。这些都是教学引导反思需要重点考量的指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效度如何,关键要看教师教法应用是不是科学合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其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
《纸卷魔术》教学时,教师给每一学习小组发一个纸卷动物造型,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制作方法,然后模仿制作一个动物模型。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可有个别小组将纸卷动物模型给拆开了,而且不会复原了。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发现问题后,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主动介入到小组之中,现场给学生制作展示,将动物模型复原,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操作,很快找到了制作途径和方法,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教师给学生发纸卷模型时,应该想到学生会拆开,当学生拆开不会复原时,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设计的失误,为弥补教学过失,教师主动深入到小组学习中,帮助学生复原模型的同时,又给学生进行现场展示制作过程和方法。学生从教师展示中获得重要启发,教学效果呈现出来。这是教师教学反思的结果,及时纠正教学过失,采取个性化教学行为,说不定还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收获。
三、反思训练,体现教学分层性
课堂训练是学生巩固学习认知的基本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组织时,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实际学力情况展开课堂训练设计,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此展开教学反思非常有必要:课堂训练内容设计是不是体现梯度性;课堂训练任务是不是具有选择性;课堂训练展示是不是具有激励性;课堂训练评价是不是呈现多元性。
《我设计的车》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多种车的图片,让学生对各种车的特点展开讨论。小组综合成员创意性观点,在班级内展示。有小组展示:自动汽车将成为未来社会主要交通工具,车辆外形用韧性更强材料制成,而且能够根据道路情况自动变形,或者按照飞行机翼,可以在空中行走。教师给出评价:这个创意太美了,到那时再也没有车祸发生了。我们今天是美术课,好像美术因素少了一些,要说外形、说颜色。其他学生再进行展示时,自然修改了陈述方向。
教师对学生表现给出肯定评价,对学生存在问题给出针对性纠正。这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实际应用,学生表现纯属教学生成,教师不可能进行预判,针对学生表现给出纠偏,这当然是教师的即时反思矫正行为。
中学美术课堂创新发展与反思 篇10
关键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发展
一、前言
中学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旨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中学美术的课堂上, 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提高个人修养,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不足, 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和改革, 让学生享受美术课, 在美术课上收获快乐。
二、传统中学美术教学的不足
我们要对中学美术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首先要科学的认识中学美术的教学经验, 从实践教学中找到问题。
第一, 开设中学美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 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传授绘画技巧, 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 难以达到设置美术课的初衷。
第二, 美术应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中, 也采用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 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空间。实际上, 在实践教学, 可以极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
第三,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不妥。美术是一个发散性思维很强的课程, 但是教师经常用不变的标准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如果达不到统一的标准, 就严厉的批评学生。教师经常用排名的方式选出传统意义上的好作品, 但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
这些方式在中学美术的教学中都是十分不可取的, 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找出学生的优点, 并帮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 开发出自己的潜能。教师在进行评价是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引,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水平,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对中学美术课程的创新改革策略
1.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
教师在授课前都要进行教学设计, 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 教会学生什么。传统的教学标准过于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实施, 注重强调了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人情感的体验, 从而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目标的指导下, 为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符合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行为习惯,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地方设施的完备程度, 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例如, 在学习素描时, 课本要求学生从正方体、圆等基本图象画起, 在进行任务肖像的素描, 有的学校不具备人体的石膏像, 可以将这一部分改变成画学校的一个角落, 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美术教学的过程不是讲解与展示的过程, 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 性格等方面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师不能同时用一种方式对待。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 将外向的与内向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 取长补短。因为美术课程的不确定因素多, 受环境、认为的影响大, 所以教师一定不能被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之内, 应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不断对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 是教师和学生都在美术课上有收获。
2.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 是教育界的成果, 也是教育教学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加灵活, 让学生能真正置身其中, 体会到美术的美。美术是一门需要通过眼睛去看, 耳朵去听, 心灵去感受的学科, 如果在教学中应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 经可以将学生代入体验空间内,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 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在多媒体技术中, 可以利用投影仪、录像机、幻灯片、动画、影音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环境, 让老师所教在学生的头脑里从抽象转为具体, 更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的美时,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可能需要教师在课下积极的准备好对称的图片, 有时还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绘画, 可是有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各种、各类图像都可以进行随意的变化和转化, 甚至可以让学生亲自用计算机画出复杂的对称图形, 是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 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性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被极大程度的调动起来, 学生还会对相关联的各类事物产生兴趣, 这样学生的探究精神, 创新能力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限大的, 只是有的人还没有表现出来, 在美术的课堂上, 就是要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施展。在中学时期, 学生已经渐渐从小学那个对什么事物都感到好奇的阶段走出来了, 相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学生们渐渐有了厌学情绪, 但是在美术课,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们怎样体会美、创造美。美术知识一种教学工具, 让学生们学习美术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注重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不要尽快的给出答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锻炼学生在团体中的交流能力, 全方位培养人才。如果只局限于美术的学习, 就会使学生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来自于突发奇想, 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大胆想象也可以创造出美的作品。这些不管是学生的兴趣表现还是偶尔的突发奇想, 都能让学生在美术的环境中收到启发, 体会到快乐。例如可以采用命题式画图的任务方法, 向学生给定一个生活的主体, 学生可以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联想和探索, 自由选材、自由创作。这样的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大力发扬, 不要一味的只求美术作品的像与不像, 要看到学生背后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进行的, 在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孙乃树, 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炳德, 李仁定.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篇11
一、融入民间美术元素,创新教学形式
美术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材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但是师生不能局限于传统教材中美术知识的学习,应该融入更多的、新的元素,并创新教学形式。而我国的民间美术正是这样的极具特色的元素,它可以将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民间美术,了解到与以往的教材内容不一样的知识。民间美术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流传至今。民间美术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同时也会了解相关地区的风土民俗,能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其更愿意了解美术文化背后的故事。
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一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博大精深,其中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雕塑、年画和织绣等许许多多制作工艺方面的内容。在我们江南,苏绣、湘绣等都很著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苏绣和湘绣作品,绣布上秀丽的风景或逼真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当学生看到一幅幅这样精美的作品时,都会被这种精湛的民间工艺所震撼。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会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会对民间艺术更加感兴趣,有利于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融合民族情感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是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逐步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感情,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民间美术中的民族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融合到美术教学中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多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深刻的内涵。
比如,每逢过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都会张贴一些年画来增添喜气,它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期盼和迎接新春到来的喜悦。年画艳丽的色彩和稚拙淳朴的人物形象展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年画作品,帮助学生感受并领悟这种民间美术样式的魅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其实,在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素材有很多,融入课堂的形式也可以分为很多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片、影视作品等形式来展示,为美术学习增添色彩。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博物馆、博览会等场所参观,对真实的民间美术进行观察学习,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获取更加深刻的体会。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制作一些民间艺术品,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12
一、科学定位美术学科意义
由于美术在教师、学生、家长眼里被视为是“副科”, 这种对美术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忽视了美术学科的意义, 然而, 美术之所以作为各阶段教学内容的课程之一, 有着其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美术蕴含着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 学习美术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文化, 开阔学生视野, 而且, 对美术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是培养其热爱生活的重要学科。
二、创新美术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兴趣
单一的说教式教学不适合任何学科教学模式, 更不适用于美术教学, 因此, 教师要创新美术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 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来“重组”或“改编”教科书, 来突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让学生以饱满的情感态度投入到对美术的学习中。
三、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 这是教育界早已肯定的教学方向。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美术教学时, 除在课堂上讲解专业的美术知识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这包括学生的爱国情操、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等, 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徐海华.初中美术课的教学反思.中国校外教育, 2012 (01) .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伙伴教学反思08-30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反思07-31
小学美术期中教学反思10-05
用心上好美术课小学美术教学反思07-19
小学美术教学常规实践反思07-30
小学二年级美术的教学反思09-12
小学美术课教学设计与反思08-03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案例分析及反思09-11
人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全册教案、教学反思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