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美术教学

2024-07-17

优化小学美术教学(共12篇)

优化小学美术教学 篇1

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课堂教学,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 都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式”和“灌输式”的应试教育, 相当的枯燥和乏味。随着教育的改革, 时代的发展, 小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认知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了, 现代教育对教学方式、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了新的要求。为了应对现代教育下的新要求, 只有我们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 重塑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所以,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 要了解现代的美术教育教学新要求, 对美术知识重新认识, 明白新时代下现代教育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新意义, 知道学生们应该学习什么, 我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 准备怎么去教学生, 从而制定现代化的教育计划, 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 就要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有了教学计划就要把计划实施到每一堂课当中去。那么, 如何能够更有效地优化小学的美术教育教学, 如何使学校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为小学生的艺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而更好地促进和提升每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呢?我浅谈几点这样的看法:

一、开放思维, 点燃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之火

小学生的天性本来就是喜欢涂涂画画, 无论在哪, 总想画上几笔, 比如, 小学生对新事物容易好奇, 容易兴奋, 乐于探索, 所以, 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特有的天性, 计划新颖、有趣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形式, 使学生产生兴趣, 从而自觉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 主动学习。

在开课前导入部分, 美术教师可以花心思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小游戏,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进行“猜一猜”“我是小画家”“美术大本营”等小游戏, 比如, 可以用小故事来开课, 在开课前先对学生们说:“今天教师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名字叫做《唐伯虎卖画》。”这时候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唐伯虎拿出来一幅水墨画, 上面画着一只黑狗。他就对围观的人们说, 这是一幅字谜画, 谁猜对了, 我就把这幅画送给他, 可是很久都没有人猜中。突然, 人群中走出一个少年学生, 他说:‘我猜中了!’说完就一声不响地把画取走了, 唐伯虎望着少年学生的背影哈哈一笑, 说:‘多聪明的小家伙!’”故事讲完了, 同时也就有不少学生都猜出来是这个谜底是个“默”字, 大家都很自然地被这个“小故事”激发出了对美术的兴趣来了。

就是这么一个小故事, 很简单地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样学生就会开始思考, 任何事物都是可以通过一幅画来体现, 来表达, 所以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画画的兴趣和欲望, 从而活跃美术课堂气氛, 提高美术课堂效率。这个只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一个思考和设计开课导入部分的一个过程, 便可以得到一个优化、高效的课堂效率, 可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有着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二、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在讨论中感受

赫钦斯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作出独立判断。”我很赞同赫钦斯的观点, 教育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和片面的他人认知, 这样未免显得教育教学太过于片面而变得枯燥、无味和死板。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懂得是与非, 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所以, 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 要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 把课堂教学变灵活, 只有灵活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们相互讨论, 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 从而变得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见解, 能够自己思考, 自己探索, 自己理解, 自己判断, 对美术课程有一个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但是, 课堂气氛活跃不代表就是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学生之间讨论也是要有计划的, 比如, 可以像主持节目一样, 分好小组, 提出具体的问题,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 使其互相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作品;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幅画的内容、背景和材料, 等活动, 可以由每组的一个学生进行介绍, 也可以自由发言, 相互讨论。最后,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以及言论进行点评,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并且加以指导和改正。

在美术课堂上运用讨论法, 可以加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美术的了解和认知, 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都是可以通过画画表达出来的。由此可知, 课堂讨论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 对提高小学美术课程的质量, 推动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 都能够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三、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 落实美术教育的意义

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 开放学生的思维, 在美术课程中变得独立, 根据之前对美术的见解和讨论, 之后便是要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 让学生们可以自己创作画图。我们都知道, 创作源于生活, 没有生活哪来的创作, 所有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感悟与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想要学生创作, 就要先教给学生发现。

小学生本来就是小孩子, 他们不是艺术家, 他们不懂创作, 但是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新奇的事物, 对于任何一切的新事物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兴趣, 但是每一个小学生就像是一头小狮子, 各方面还都处于发展阶段, 还需要在母狮子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食, 抓住时机。

所以小学生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启和激发, 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细胞, 开启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能力、评价能力和欣赏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从生活中去捕捉美, 对生活中的美产生表现欲望, 从而激发出创作美的灵感和动力。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就是要学生能够喜欢美、认识美, 从而创作美, 激发出小学生对美的潜能, 对美表现的追求, 为以后的美术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总之, 美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是艺术就得不断地去探求, 去摸索, 它是永无止境的, 只有不断地实践, 反思, 再实践, 才能够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教训, 才能够掌握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美术教学要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使学生无法抗拒美术的吸引和诱惑, 对美术产生学习的欲望, 这样就能够成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所以,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 要尽最大的努力, 用最佳的精力、时间和物力, 来取得更优的教育教学效果, 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美术教育课堂。

优化小学美术教学 篇2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突出要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追求所在。由于心理发育水平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新颖、刺激、富有吸引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许多内容并不能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仅仅依靠文字和教师的叙述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通过创设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多重刺激,增强教学素材的感官反射性,吸引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主动投入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与学生感知范围差距较大的现实,授课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秀美景色,让学生亲眼感受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海水、成群结队的鱼虾、美丽的贝壳、疾飞的海鸟……。

课件创设出的的精彩情境增强了学习内容的新鲜感,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意境中,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借此因势利导展开教学,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形成教学高潮。

2以艺术性的课堂授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各环节中,授新处于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如何发挥课堂授新艺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是实践新课程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教师要开发教学情感因素,强化学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兴奋而快乐地学习。

首先,教师要切实领会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指导原则,树立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范围,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营造学生的积极态度、畅快心情和活跃思维。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加工处理,通过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使学习内容充满情致和韵味,调节课堂节奏,让课堂高潮迭起。

如学习“月球之谜”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启发学生比较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第三,要积极应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打破教学时空限制,以形象逼真、富有动感的视频或画面展示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能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增强课堂教学的愉悦性和趣味性。

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料,展现圆明园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珍贵的历史文物……,引导学生在丰富动感的知识呈现中形成真切的客观认识。第四,适时利用学生的表现欲,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语文知识竞赛,以同学间拼搏进取、奋勇争先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轻松自如地进入知识的殿堂。

3以教学问题的自主探究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并提出了“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过程”的教学主张。为了践行新课程精神,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能动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精巧的问题作导向,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互动的研讨与探究,通过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深化学生认知体验,激励学生舒展思维的翅膀,大胆猜想、协作探究,从更高、更宽的角度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促进课程、师生和知识的更深层次互动交流。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们在学生通读教材,初步掌握了知识内容要点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下列问题探究:①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②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③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④你怎样理解“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⑤作者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耐人寻味?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以问题作依托,学生议有纲,探有目,在互动的课堂探究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在充分的交流、辨析中较好地掌握了语文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良好探究习惯。

4以积极恰当的课堂评价巩固学生学习信心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定,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使教学评价在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要按照新课程“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的要求,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被肯定、被鼓励的天性,以激励、欣赏、期望为原则,在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性格爱好、知识基础、学习状态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设计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富有积极情感的评价语言。

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强调学生个体的进行性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上的点滴进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巩固学生学习信心,增强语文学习过程的和谐性,完美地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 教学

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优化课堂教学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不断探索总结,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1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不理想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大多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之后教师再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学生因此对应用题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采用题海战术。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不理想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问题过于单一。千篇一律的问题呈现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结构封闭,缺乏开放性,不能给提供创新的机会,无法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其次,忽视语言教学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第三,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意识;最后,教学仅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数学式子”这几个转化过程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较好地体现,学生只能程序化、机械化地接受。正是由于这几种弊端的存在,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

2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这也为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指明了方向。

2.1 创设生活化情景 。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2.2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最终解决问题[2]。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我们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下面这道题:绿草菌菌好牧场,一牛恰好吃1月(30天),两牛刚好吃一旬,请问三牛吃几日了(注意:牧草每天都生长,假定生长速度相同)。这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分析题目结构一牛恰好吃1月,指的是一头牛用30天吃完所有的牧草,包括原有的和30天新长的两部分牧草;两牛刚好吃一旬,也是指两头牛用10天吃完原有的和10天新长的牧草。但是,题中并没有告诉这些草有多少千克或多少吨,不便计算。因此,我们设一头牛一天吃的草量為“1份”,一牛30天就吃了30份,两牛10天就吃了20份。?

2.3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解题策略。

有些学生的解题困难是由于没有恰当的解题策略所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善于归纳针对不同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地引导、点拨。 ?

有些应用题,学生之所以百思不得其解,原因就在于思维定势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换思考角度,让思路清晰可辨。例如,张明期终考试语文、外语、科学的平均成绩是76分,数学成绩公布以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3分。张明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按照常规解法,可知张明期终共考了四门功课,要求数学成绩,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由于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3分,那么四门功课的平均分就是76+3=79(分),四门功课的总分为79×4=316(分),语文、外语、科学三门功课的总分为76×3=228(分),所以张明的数学成绩为316-228=88(分)。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假设张明数学也考了76分,这样四门功课的平均分仍然是76分。但实际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了3分。这样共多出了3×4=12(分)。思路清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快地算出张明的数学成绩是76+3×4=88(分)。

【参考文献】

[1]杜文平.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的研究述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铭锐.漫谈小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运用动画资源,优化小学美术教学 篇4

一、运用动画声音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作品欣赏和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导致美术课堂失去了灵性,学生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兴趣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催化剂。为了优化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利用动画对学生们强大的吸引力,结合具体的美术教学内容,运用惟妙惟肖的动画声音,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的“动物明星”一节内容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Premiere软件,对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动画片《森林王子》《喜羊羊与灰太狼》《功夫熊猫》等作品中的各种动物的声音进行了编辑,制作成了一个汇集了各种孩子们熟悉的小动物声音的课件,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就让学生先听一听,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学生们对于这些动物的声音充满了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猜测是什么动物的声音,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伴随声音的播放,孩子们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动物形象,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由此看来,生动逼真、妙趣横生的动画声音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刺激,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丰富学生对声音的认知,促使学生获得真实而独特的美感。

二、利用动画故事融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动画故事普遍具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极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动画故事,组织教学活动,把动画故事与美术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不着痕迹地渗透美育,为美术教学增添无穷的乐趣,促使学生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优化美术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的“动物面具”一节内容时,老师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面具制作的步骤与特点。老师在对面具的由来和制作进行简单的示范之后,为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选择了一段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画片《森林王子》,让学生认真观看,了解动画片的内容和其中的角色,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尝试,在观看了动画片之后,在对故事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故事中的各种角色进行了面具设计和制作,老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及时地指导帮助学生。最后,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面具演绎动画片中的情节。运用动画故事进行串联,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由此看来,动画故事与美术学习相结合是活化美术课堂的有效方式,老师通过留心学生喜爱的动画故事,贯串美术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动画故事中,习得美术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动画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活跃学生思维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创新美术教学实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开发利用动画资源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可能。老师在组织小学美术教学时,结合具体的美术教学目标,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使用相关的动画作品,把美术教学内容通过动画形式呈现出来,利用动画生动直观的优势,加深学生对于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印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美术上册的“水墨画动物”一节内容时,老师通过分析教材,发现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水墨画的特点,了解水墨画的绘画方式,体会水墨画的美感和情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通过网络平台搜集到了动画片《牧童》,在课堂上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这则动画片。由于这部动画片是水墨动画,学生们通过亲眼观看动画片,不仅引起了思想上的共鸣,而且对水墨画的美获得真切的感知。一些学生对于这部动画片的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适时地引入了水墨画的知识,让学生尝试运用毛笔和宣纸结合自己的想象,对牧童和水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看来,动画是老师创新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可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增加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感性认知,促使学生积极的建构美术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

总之,动画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老师可以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具体内容,运用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作为美术教学的切入点,创新应用动画资源,带给小学生新颖独特的视觉、听觉享受,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实现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升学校美育的实际效果。

摘要:动画凭借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和离奇有趣的故事情节,成为孩子们童年生活中最美好、最喜爱的事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开发利用动画资源,恰当运用动画人物和故事,导入新课教学,渗透各种美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

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 篇5

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是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程度和灵活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熟练程度。众所周知,概念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建立概念要通过人脑的思维。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必须优化概念教学中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维过程。为使学生达到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和巩固,达到概念教学的最佳优化,教学时具体建立以下五个步骤。

一、设置悬念

引入是否得法,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模式中有以下几种引入方法:

1.从实际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

2.从旧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同时又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3.通过计算引入。概念虽然很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质属性。例如:“循环小数”、“正(反)比例的意义”等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建立表象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这一模式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概念形成的物质基础,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可提供一些三角形实物,让学生从这些图形中悟出规律,形成表象,架起从感知到抽象的桥梁。

三、抽象概念

我们知道,慨念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求同和求异、抽象和概括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形成的。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抽象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使之区别于其他属性;概括就是将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的相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数学概念。一般地,学生接受数学概念时,容易满足于直观演示与操作的热热闹闹,他们不善于深刻思考,所以他们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不高。优化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恰恰是提高数学概念的概括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的转折处和问题和关键处设问,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抓住本质特征。从而使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概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系统论的启蒙教育。

四、形成概念

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1、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

2、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如:数位与位数、整除与除尽等概念都很相近,都可以进行对比辨析。

3、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过“点”画线:“过一点可以画多少条射线或直线?过两点呢?”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猜测:可以画多少条直线或射线?然后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得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或射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这也对学生进行了极限思想的渗透,这样“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4、辨析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5、变换本质属性的叙述或表达方式。旨在从变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在学习质数时,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

6、借助反思能力理解概念。逆向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应用拓展

毛泽东同志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就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再具体化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判断,实际应用和综合练习,既可以检验新学到的概念是否正确,也可以丰富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慨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的内化。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模式中安排的练习类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既注意了概念的关键性,又注意了概念的综合性。这些练习不仅能起到巩固、深化概念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为,一方面概念之间有着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完“比”后为学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小学生在一定阶段认识水平是一定的,抽象程度也不相同。教学时不应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如“除法的意义”,二年级只能让学生认识为:平均分和一个数里面包含着多少个另一个数,只有到了四年级才能让学生抽象出“除法意义”的确切含义。

另外,我认为抽象概括应为这一模式的中心环节。教学中,学生用语言来概括概念时要注意:只有让学生把话说够,各种模糊的认识才能都提出来,不应急于收场。

遵循教学规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规律    教学目标    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生动、意境优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情感的血液流动起来,与课文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在情感中阅读,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

一、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

要设计好语文教学目标,就要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做到以下五个结合。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在设计上既要有抽象的教学目标,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具体表述时,抽象和具体的目标可以融合在一起。抽象的目标使师生在教学中有更宽广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师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而具体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紧扣课文,为创造性教学开展提供可行切入点,二者是一种有机的互为补充的关系。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即时目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当堂实现的目标,延时目标是关注学生课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二、阅读探究,品读感悟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质兼备,在优美的言辞中表达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探究感悟,使其学习积累优美语言的同时,思想情感、品德情操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升腾。深入阅读,体会感情。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都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味,只要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主动积极地理解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品德得到定位。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思考讨论以后生活、学习中该当如何走下去,从而促使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认定目标,努力攀登。

三、以情激情,启发想象

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陪伴积极思想情感的参与,因此阅读文章时,教师慷慨激昂地渲染,抑扬顿挫地讲述,对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中,与文中人物同欢乐、共磨难,对学生思想情感一定会有强有力的感染。

四、联系实际,亲身体验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述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举出类似实例,说出自己的体会并进一步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再进一步理解课文,对提高其生活认识、品德的形成定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实际表演一下,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诗歌内容,还寓品德教育于其中。

五、让家庭生活走进课堂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有很多作文就是写家庭生活的,但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真正会做家务的学生并不多,为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身参与到生活中,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让家庭生活走进课堂”活动。如课堂“再现妈妈的一天”。活动前,我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妈妈一天的工作,然后课堂再现妈妈的一天,孩子们在忙碌中真正感受到妈妈的辛苦。让家庭生活走进课堂,既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激发孩子们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之情;既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又提供很好的写作素材。

六、由境入情,激发学生内心感受

通过一系列办法使学生从文中之事、文中之境中激发情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用形象化语言教育感悟人类,让人们在阅读中丰富知识、净化心灵、提高认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如果把文章描绘的语言与可观具有视听效果的多媒体相结合,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心灵深处容易受到更大振动。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结合电教媒体进行,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学习中感受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收藏价值及对英法联军丑恶行径的痛恨。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泸定桥及周围环境的险峻,让学生了解红军要夺取泸定桥的困难。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直观效果,比单纯文字说教效果强很多倍。同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我还选取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真实感受红四团和敌人抢时间、夺天险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美读文章,感受意境

教师的情感如春风化雨,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感染着每个学生,引导着学生的积极行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是最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师的范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因此,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美的表情、美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另外,在采用其他阅读教学方法(如引读、品读等)时,应该融入情感因素,还可以利用脸部表情、体态语言传达感情,让学生在情感阅读中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时刻注意适当融入各种情感,从而达到多层面训练学生语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 篇7

一、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

文章的本质是生活的反映, 所有的文章只能来自个人体验的生活。但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小学生作文的取材乃至所抒发的感想都会出现惊人的类似, 主要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缺少观察, 没有用心去感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如果说把课堂教学比作一个池塘, 那么, 课外的学习生活就是江河湖海。所以, 我们要把学生们融入到课外的大课堂里, 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见识, 并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 让学生们走进生活, 贴近生活, 真的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叶圣陶先生曾经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能做成什么文字。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们走进生活, 只是让他们闭门造车, 他们又怎么会有兴趣动笔呢?所以, 我们要把学生们引入到课外实践的大课堂, 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 如:科技制作、读书看报、募捐献爱心等活动, 歌舞、书画、演讲以及各种有趣的游戏。只有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感知生活, 他们才会有参与的激情, 也才会有写作的冲动。

以生为本, 注重自主体验

1. 增加参与的乐趣。

作文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所以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们参加实践活动, 体验生活, 体验社会, 体验自我, 从而获得种种真实的感受, 在写作中才会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才会有话可说。当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时, 他们往往会一气呵成, 但是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 他们就会觉得无从下笔、困难重重。可见, 自主体验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之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 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写作素材, 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只能机械模仿, 胡编乱造。学生如果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就只能是老生常谈, 而且也不会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自主体验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情感, 学生们通过体验生活, 才能够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乃至会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只有在内心深处产生这些美好的情感, 写作的时候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这样,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好似一个模子出来似的, 就不会矫揉造作, 虚情假意, 而是内容具体, 真实感人。自主体验可以扩大写作的范围, 可以突破对原有作文教学内容的约束, 将写作的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校内延伸到校外, 由家庭延伸到社会, 因为生活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所以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就会获得大量的写作题材。可以写自然景色, 可以写身边的人和事, 可以写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 可以写对生活的感悟……这样就可以打破传统的作文命题的局限性, 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2.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的权利, 要鼓励学生自主表达, 展示自我, 张扬个性。比如:指导学生写一种小制作, 就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剪、贴、画、做等制作方式, 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小制作, 发挥他们的长处, 各显神通。然后把自己制作的过程讲清楚。这样由学生自主选择, 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 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参与制作, 更好地习作, 并表达出真情实感来。

3. 获得成功的快乐。

有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喜欢指出学生习作的不足, 而却不善于发现并表扬学生们作文的闪光点, 以致于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因此, 我们要善于给学生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比如:可以进行习作赏析, 让学生们朗读自己的习作, 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还可以在学习园地开辟“习作专栏”。引导学生们编辑个人习作集, 相互交流等等, 使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还要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 对于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 要善于抓住他们习作中的好词好句进行鼓励, 让学生当众朗读自己习作的精彩部分, 使其倍受鼓舞, 树立自信心, 端正写作态度, 从此喜欢上写作。此外, 还可通过习作结集等方式, 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 让他们的写作兴趣可以持久。

三、激活想象, 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要求的第四条就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说,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 重新组合和安排, 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精神的核心, 是创造性劳动的基础, 是作文的翅膀。有了想象, 描写才会更加细腻;有了想象, 叙述才会更加生动具体;有了想象, 人物才会更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了想象, 活动才会更加妙趣横生。原本干瘪的文章, 因为有了想象, 犹如一棵枯树, 马上变得枝繁叶茂起来。丰富的想象源于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 因此, 要多阅读, 多观察。丰富的想象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激发写作兴趣的有效的方法。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8

一、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用一些尖端而有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 或是“不要紧张, 慢慢说”、“你再想一想”, 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要优化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中, 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 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教“能被3整除的特征”时, 先让每人写出任意的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各一个, 并分别除以3, 看看能否被3整除, 余数是几。不管学生报什么数, 老师都对答如流, 学生非常惊奇, 探究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力求现实有趣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会成为学生主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把内容呈现出来。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出示 (或手指着) 一道题目, 要求学生说出结果。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心不在焉, 或有些学生对题目不理解, 又没有表达的机会, 因此, 人云亦云。这将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看到表面, 以点带面就容易产生学生都学会了的错觉。如果教师创设比赛情境, 让学生动笔在纸上计算, 并统一停笔。教师再与学生进行相互评讲,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 教师立即要进行评讲和核对, 学生就没有偷懒的机会,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统一停笔, 没有了涂改、修正的机会, 可以明显呈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不理解: 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可以进一步验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真实情况; 此外, 互相批间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三、适时引导提问, 促进课堂交流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引导学生提问, 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可忽视的一环。

例如在新知导入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可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柱的认识, 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经过发散性思考后, 会提出如下问题:“圆柱有什么特征?”“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柱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苹果, 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 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思想, 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萧伯纳的话对我们在教学中适时引导提问、促进课堂交流, 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很大的启发。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问, 关注学生的课堂交流, 让学生真正倾听、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长此以往, 学生便能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 既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盲从、善于质疑和探索精神。

四、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往往在提出问题或出示思考题后立即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或同桌交流, 气氛显得异常活跃。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快便举手欲答, 而其他学生还未来得及深思, 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 再遇难题时, 他们便会附和他人的答案。只听别人分析、讲解, 养成惰性, 以致失去学习信心。

其实,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优化活动中, 使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大脑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解题策略和问题结果 (不管正确与否) 。然后, 教师再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就不会出现几个人围坐在一起, 或面面相觑, 或低头不语、各想各的, 根本没有交流的话题和争执的火花出现的局面。

五、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

优化小学美术教学 篇9

一、创造生活情境, 寓教于乐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通常好动、好玩, 喜爱发言, 若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 使课堂教学富有童趣, 那么则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 使他们利用已学知识来发挥想象、联想, 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材料, 绘画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而在创作材料的选取中, 教师应认真、用心、多想。例如:小动物的绘画教学, 教师可先将一个动物玩具放置于一个盒子中, 要求学生闭上双眼, 用手摸摸, 猜猜是什么动物。然后, 教师再拿出来, 竟然是只可爱的小狗, 学生开心地笑着, 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很快被激发出来。接着, 教师用各种姿态来摆摆小狗, 请学生讲讲所看到的、想到的。最后, 教师总结小狗的形状特征、生活习性等。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 帮助学生于头脑中形成自己心目中的小狗形象。同时, 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快速进入学习中, 加以想象, 则很快绘画出作品。学生所画的小狗可爱极了, 有各种表情与姿态, 有的还增添了背景。

二、在自然中发掘创作素材, 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需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为了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教师可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 使学生体会自然之美, 根据不同心情、不同场景、不同季节, 提取不同的创作素材, 描绘不同的自然景物, 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美术教材中, 有不少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亲身感受、体会, 从而培养学生绘画的兴趣, 画出心中的大自然、生活情景。如《走进自然》、《蜻蜓飞飞 》、《旅游节 》等教学内容, 教师都可让学生来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教学这些内容时, 我们有多彩丰富的素材基地, 如大树、田地、小溪流等都是极具美感的自然景物, 教师可将这些素材整合并合理安排到教学中。这样, 不但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受到熏陶,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

此外, 在观赏完大自然后,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制作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术手工作品, 将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实物表现出来。通过手工制作, 不但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 同时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自然界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天然手工创作材料, 如竹条、稻草秆、小麦秆等, 利用这些材料, 我们可将其编制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态。

三、科学组织美术欣赏活动,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 欣赏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美术欣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一般而言,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敢于创新, 若教师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反映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 对学生的色彩应用、创作形式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因此,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美术欣赏活动, 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第一, 结合课内外美术欣赏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 有些内容是欣赏作品, 而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对此类作品展开欣赏剖析,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分析美术作品的构思技巧、结构特征等, 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会欣赏方法。通过仔细观察、认真评价课本中的欣赏作品, 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上, 还是构思用笔、色彩感上, 都能获得不少收获, 并受到美的熏陶。其次, 发掘欣赏作品。教师应多多收集书报中的美术作品, 或购买部分美术书籍, 进行欣赏教学时可让学生进行品鉴。

第二, 充分利用学校美术园地, 做好美术作品展。

教师可定期开展美术创作赛, 选出优秀之作来展览。通过这些活动, 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

第三, 师生互赏。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时, 教师可设计师生互赏活动, 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首先, 教师向学生出示自己的生活之作, 让他们产生羡慕、好奇之情, 而后在班级中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 要求学生相互欣赏、评价, 最后把大家认为的优秀作品贴于在 “学习园地”上, 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应重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应有过硬的教学理论知识及绘画技能, 能够灵活地进行课程教学,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这也需要教师走进生活, 提高教学能力。

首先, 多参加培训学习、课堂教学, 如优质课评比交流活动, 取长补短,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以新理论武装头脑, 贴近学生生活。

其次, 提高自身画功。尽可能地参加多种美术作品比赛、美术展等。通过比赛, 正确看待自身水平, 提高绘画技能与知识水平, 完善自身美术技能。

此外, 多阅览优秀美术书籍、期刊、文献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因地制宜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篇10

一、活用地方地理特色, 凸显热爱家乡主题

农村小学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最熟悉的是农村风情, 最了解的是农村生活, 最喜欢的是农村环境, 农村生活中任何细节的点点滴滴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信手拈来, 对于农村的特点特色、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这是他们的优势。如何发挥这样的优势, 并体现在我们的美术课中呢?就我们江南来讲, 多水渠, 多农田, 多河流, 多树木绿化, 建筑有特色。我在教学《变迁中的家园》这一课时, 先通过拍照片和摄像, 把乡镇的部分建筑展示给学生欣赏, 然后引导学生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到本村实地考察, 学生通过采访、拍照、速写等方法把村里的有特色的建筑收集、记录。到第二课时, 每个小组成员都踊跃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现在同学面前, 热情很高。因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对于当地地理特征的深入挖掘, 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更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爱家乡”这一主题的教育。

二、发挥校园环境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教学

我校是一所绿色学校, 绿树成荫, 环境优美, 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环境美育的前提条件。于是我有目的地多增设了一些写生课, 包括风景写生、静物写生, 等等。而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采取素描、钢笔、水彩、水粉、蜡笔、钢笔淡彩、线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三、巧用农村资源材料,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对教学设施和学生美术用品方面的问题, 更需要因地制宜, 完全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农村的学生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 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学的好材料。美术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将颜色不同、形状各异的树叶采集来, 在旧书中压平并阴干作为备用, 并要求学生准备好胶水以及剪刀等贴画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草图画在画纸上, 然后根据草图选择恰当颜色的树叶进行细致的修剪, 再精心地拼摆组合, 最后就可以粘贴成画。与此相似的还有布贴画, 赤豆、稻谷、绿豆、蚕豆、玉米、黄豆、高粱等植物种子, 还有树枝、树皮、树根、各种颜色的石子、不同色彩的马赛克、各种各样的易拉罐、各种包装盒、礼品盒等都是随手可得的非常好的美术创作资源, 它们在学生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和一个个精致的工艺品。教师还可以组织举办“手工艺制作品”展示, 将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大力表扬, 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欣赏本身也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晨曦杏红鲜明、圆润的露珠晶莹剔透、朝阳冉冉升起、落日血红圆润;春天万物盎然, 树枝吐绿、麦苗拔节、油菜花金灿灿、杏花桃花缀满枝头;秋天梨子、柿子高挂枝头, 葡萄园里一串串葡萄让人垂涎欲滴, 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派田园风光, 美不胜收, 沁人心脾。这样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小学生动手能力、绘画能力的提高, 又对他们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 很多小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想象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发展。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丰富资源提高效率

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 因此, 相对地造成了农村美术教学信息的闭塞, 而网络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教学资料, 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了解美术专业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情况, 可以为教学带来更多的新鲜内容。同样, 多媒体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果农村美术教师学好了计算机知识及相关的软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不但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处理好画面中远与近、动与静、实与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如何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质疑;微笑;表扬;激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82-01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来乐趣”,现代教育家斯宾塞又响亮的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教育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相互作用、互相制约约定完成。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育中尤其重要,应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开朗,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新人。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设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质疑是儿童的天性,他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问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教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有的放矢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创新的教学理念使不少教师把课堂当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不知不觉中垄断了学生的学习主权,而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本应该具有支配学习时间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自己支配的课堂自学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安静地自读自悟的机会,真正落实从学习过程走向知识的体验,达到自己学习班的效果。在教学《垂线认识》导入时,教师通过谈话告诉学生:学校有两条街,一条是东西方向的商业街,一条是南北方向的通天街,两条街看作两条街:相交就是这两条街直线的位置关系。请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的答案有两种:一种是“+”形;一种是横线上一竖刚好相交。出现了两条答案,哪种对呢?同学们说可能是相交于两街中间,也可能是“丁”字形相交,所以两种答案都有道理,应具体分析。

课堂教学应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教学生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对“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其回答能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是生活情景、故事情境、游戏情景等等,呈现的形式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动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有滋有味的游戏、竞争激烈的比赛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三、把微笑、风趣带进课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大胆质疑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的风趣与幽默。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勇于大胆创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即使是看起来十分幼稚的问题,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职责挖苦,不能抑制、扼杀他们的创新火花,而尽量找出闪光点,小心呵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四、表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小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都喜欢被老师表扬,都十分重视教师的表扬。我在教学中,抓住了小学生心里的这一特点,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及时的表扬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亲切的,使他们能够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增强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我班有个叫张楠的学生,平时学习不刻苦、搅得四邻不安,多次做其工作,不见成效,想找其优点,多加表扬,但很久未有任何闪光点。2006年六一节,张楠的一曲二胡独奏《赛马》,让在场的师生为之拍手叫好,我为之一动,表扬他二胡拉得好,逐渐引入到学习中,半年后,张楠的学习进步很大,受到各科老师的称赞,现在还在不断进步中。

总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新人。

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1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解读

1. 重视读写结合

阅读过程中读写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读透一段话,找出这段话可以模仿,可以借鉴的地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大面积进行说话训练,最好能辅以图片,最后再让学生动笔写。为了实现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重视分析阅读理解过程中可以进行写作训练的“点”,抓住这些课文中的“写作点”,进行恰当的训练。

2. 重视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思辨能力。首先,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品冰心作品”这一课,首先,学生汇报阅读情况,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其次,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3. 具备可操作性

为了教学的实效性,在大课标的指引下,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制定还应更具体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这样能使够得着的目标明确了,也不容易挫伤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过低会使得教学实效性不强,而教学目标过高则会使得教学内容过多、过难,影响教学效果。为了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得阅读目标更为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开展“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的策略下,阅读教学目标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和明朗,学生理解也更为容易。

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 阐述阅读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阅读分析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做一些正确阅读方法的讲座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全班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细菌世界历险记》、《穿过地平线》、《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昆虫记》、《地球的故事》等自己感兴趣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地感悟读完一本书的快乐,并且把读后感写下来。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建议教师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基于此,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表达、交流、感悟”为主,让学生在课前美美地读书,在课堂上美美地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

2. 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质疑问难引导参与。“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大胆质疑问难,全体参与学习,培养自主意识。例如: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森林里每天都在发生各种有趣的事吗?你们听说过花儿也会吃虫子吗?交嘴鸟的尸体为什么能变成木乃伊,而且20年不腐烂呢?听说过森林里的树木之间也有战争吗?这许许多多的疑问在一本期刊上都能解开,这就是——《森林报》,课外书屋推荐我们读的书。同学们要是感兴趣,读完后,如果你知道了答案,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第一个把答案告诉老师,谁就是本班这周的阅读小明星。通过这样的激趣引导,作为我校课外阅读指导研讨课,收到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对各年级各教师的“课外书屋”教学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前,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学习内容阅读整本书,促进了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上,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深入品读,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课外知识,进一步学会了怎样有效阅读,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此外,还设计了朗读、连线、填空等环节,使说、评、议、读、练、悟等贯穿整节课,打破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单一模式,让课外阅读指导课变得更灵活多样,让学生兴趣盎然。从课堂交流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做了不少功课,沉下心去认真地读了书;课后,学生的阅读兴趣仍然很浓,我觉得,所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3. 情境迁移策略

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降低理解难度,提高阅读效率,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梦圆飞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随后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师生谈感受。接着初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要求: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在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最后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这样的情境迁移,使得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之中。

4. 开展读书汇展活动

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爱读书,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好习惯,让他们的童年浸润在沁人心脾的书香里,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长知识,体验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增强欣赏能力,又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班级文化内涵式、人文化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努力创建“学习型班级”。

上一篇:多通道信号采集下一篇:人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