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作文优化教学(精选12篇)
农村作文优化教学 篇1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学,作文更是令师生头疼的事,学生普遍感到没内容可写,是苦差事,害怕作文,甚至厌倦作文,而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也常颇有同感地说:“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语文教师。针对这一点,我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科学理论,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水平低的原因
落后的教学观念的影响。由于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农村教师的作文观念比较陈旧,几十年一贯制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和更新。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得到作文高分,许多教师不得不用固定的模式(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强加于作文教学,对学生要求越来越死,使学生越写越怕。有个别教师干脆走“捷径”,教学生背作文,套题目,这种不顾农村学生实际特点,任意拔高要求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
(二)父母文化水平低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农村,随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往往在孩子物质上满足较多,而在学习方面的引导较少,特别是作文方面无从指导,例如不注意引导孩子体验、观察生活,由于娇惯孩子,有些农村孩子更不知道农事和时节。试想,一个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的中学生,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三)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
受农村办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学生家中也极少有电脑,学生极少接触到有价值的读物。再则,一部分家长和教师也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成绩而禁止学生接触课外读物,这样,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
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策略
(一)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感人,以真情动人,这样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只有亲自去过的地方,亲身经历的事,直接接触的人,才容易写得具体生动,才能写出真情。例如,有的学生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学生写自己不熟悉的人或事,认为只有写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写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文章。因此,农村中学生要尽可能多地到广大农村生活中汲取写作的源泉,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教师还要抓住农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如收割小麦、采摘棉花等。这些都是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这些亲身经历的事,亲眼所见的场面记录下来,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2)观察农村景色,观察农村变化。
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农村的印记,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就能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随经济的发展,农村存在的环境污染现象,在作文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这样既可扩展学生写作题材,也可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头睡”,这是农民对冬雪的感情;“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是对农事的总结;“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是人们观察天气现象总结出来的谚语。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可提高农村作文的科技含量,又可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有农村特色。
(二)激发兴趣,增强写作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农村中学生怕写作文,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在短时间或单靠个体力量无法改变的。但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不能不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农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记,以便有感而发。
孙洙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名家名篇,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作文的综合水平。同时,农村现在生活好了,看电视应该不是什么奢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另外,我还提倡学生多阅读报刊,开阔视野。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通过剪贴、摘抄、背诵、写读后感、写日记等手段把有用的、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积累下来。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对作文也就自然而然有了兴趣。
(2)平时的作文训练,要关注生活,关心时事,力求有新意。
现代的中学生,壮志凌云,他们往往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他们更关心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人或事,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指向生活,关心时事,这样的作文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顺应时代,富有新意。春节、母亲节、端午节、印度热带风暴、非洲饥荒、奥运会、四川大地震,这些都是作文训练的素材,我们把生活中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令人感动的节日和事件转化为鲜活的作文资源,让学生带着情趣高效作文,在观察感悟生活的同时,实现作文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在那段日子里,同学们每天都被那些感天动地的故事所感动着,他们也都想为四川做点什么。于是,我就鼓励学生每人给灾区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写一封信。结果,他们写出的书信作文,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出现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习作。
(3)提倡“猜想”式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平时读书看报时,采用“猜想式”的阅读方法,会更能激发写作兴趣。如在读文章时,可先看题目,不看内容,想象一下遇到这种题目,自己会写什么。读文章过程中,对文中的故事,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主人公,会怎么做,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通过“猜想”,找出异同,有时会产生灵感,激发写作欲望。如果能随时把这些灵感写下来,久而久之,作文兴趣有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例如,我经常激励学生写与名家作品同名的小小说,称之为“与名家同行”,如此既增强了学生在课外阅读名家经典作品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不少学生写出了精彩的微型小说,如《阿Q新传》、《新守财奴》、《孔乙己》等,有的还在省级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了。
(4)利用批改,激发作文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欣赏和爱护儿童。”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他们经过冥思苦想而获得的,应该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首要任务是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予鼓励,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定会成为学生写作的巨大动力。当然鼓励也应中肯,不应夸大。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创造。而作文教学更应该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农村作文训练存在着重语言轻思维的现象,学生思路狭窄,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在作文指导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多角度分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写《我的老师》这个作文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写教师如何敬业,如何关心学生,而有一个学生却写教师被学生当堂指出错误时的前后表现,并通过写这位教师最终承认错误,表达了对这样的教师的敬爱,角度与别人不同,作文就有了新意。另外,我们也应指导学生逆向思维,对同一问题,采用正反置换的办法逆向思维,找到与众不同的新观点,例如“文明宿舍不文明”、“名师未必出高徒”等,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写出立意新颖的作文。
(四)合作互动,外化实效地提高作文水平。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合作互动学习是西方也是我国新教改推崇的教学方式,亦可借鉴到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上来,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电脑等资源有限,更适于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同学们可以资源合作,把自己有限的书报等拿出来全班共享,教师也可以组织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观察日记,剪贴的好词好句好文等以多种形式在班内互动合作交流。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作文教学回归学生,让学生互相合作批改,使其产生学习的主人感,成功感,如可以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形式,定期让学生互评作文,这样就可以加强小组每一成员的责任感,发挥每个组员的潜力和能动性,又可以在批改别人作文时,自己得到借鉴。同时,学生对同龄人评改,教师审阅后的文章,肯定会一睹为快,并作出二改或三改,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立足农村,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迎来明媚的春天。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尺度, 但是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茶的今天, 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 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从造成这种现象的几个原因入手, 提出我们应该立足农村, 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 化不利为有利, 优化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特色,创新,合作互动
农村作文优化教学 篇2
宿迁地区的教育在江苏省而言是比较落后的,由于受到教学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不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农村化学教学与城区、苏南地区存在很大差距。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本地区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教师组织一堂课,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任务是教学的纲,教学目的、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在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过哪些内容、活动或练习,培养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课,一方面要学习新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全面考虑将各项任务和能力的培养如何贯穿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例如,通过演示实验,教师不仅应该做好实验,教导学生如何观察过程和现象;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实际需要,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优化知识教学
我们宿迁地区使用的是鲁教版的教材,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不认真的备课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对于难点要逐个突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轻松的接受知识。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教师语言精练、生动、富有幽默感,可以增添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好的板书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板书一定要精心设计。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于新授课应采取新的教学模式,特别对于农村学生更应该如此。
1.新授课:“自学―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2.复习课:“自补―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3.讲评课:“自纠―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工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再加上学习内容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讨论和练习。
五、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农村学校实验大多数是在“黑板上讲”“黑板上做”,很少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直观、显明、省时、准确、安全。学生实验一定要课前准备好,课上教师组织、指导好。
本文通过对农村化学课堂教学的讨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望帮助广大战斗在化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如何根据当地教学实际,最大程度的落实新课改精神。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一堂课不能只满足合乎科学性、系统性,还必须看到学生是否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思考和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绩。
立足农村实际 优化科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学;农村;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农村科学教学相对城市学校有诸多不利因素,如教学仪器设备少,观察和实验材料不足或没有,缺乏让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机会。可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还有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立足农村实际,优化科学教学,是摆在农村所有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挖掘农村资源,充实科学教学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他们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知识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少。对农村小学所具有自然资源予以挖掘运用,有意识地加强他们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发挥孩子们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学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随时都可以进行探究。可引导孩子们到小山坡上、田野里观察动植物;在自家的菜园里种植蔬菜;在家长指导下饲养小动物……让孩子们比较不同生长环境的动植物的形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孩子们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学到了知识,真正尝到了玩中学的滋味。
有时候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不能同步,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作出合理的调整,使当地的资源环境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教学的开展,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电”单元,第二单元是“新的生命”单元,而我们这里第二学期开学时正好是二、三月,正值春天,新的生命萌芽了,各种花朵竞相开放;小草吐出绿芽;动物开始繁殖,这些景象与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正好吻合,所以这一、二单元的教学顺序可对调来上,会更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制实验器械,提高科学实效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试验。我们的科学课也离不开试验教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要进行试验就要有试验器具。虽然现在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试验室的试验用品不是百分之百的齐全,教师的试验有时比较创新,教师需要的试验用品没有。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作自己教学所需要的试验器具和用品。
1.善于使用各种废旧的、生活化的材料。如可用脸盆替代水槽,尽可能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进行学习与感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的资源。
2. 选择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而且当地易得的材料做替代和补充。如:用农村常见的飞蛾蛹替代蝴蝶蛹学习观察“蝴蝶羽化的过程”;用常见的铜钥匙,铝钥匙,铁钥匙代替铜片,铝片,铁片做“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等。以便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科学事物。
三、利用自然环境,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标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课中有些生物学科类的实验,可以与农村孩子在家帮父母干农活结合起来。如“植物的一生”单元中农村孩子可以在自家门前屋后种一些凤仙花来观察,也可以到家里的菜地里去观察青菜的一生、黄瓜的一生、四季豆的一季、冬瓜的一生等。“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学习,农村孩子可以借助农家养蚕的机会亲历科学探究,家里如果不养蚕可以去观察蝴蝶的生命周期。
还可利用学校周边空闲土地,建设科学试验基地。带领学生动手把空地开辟成“科学试验基地”,里面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香菜等一些时令蔬菜,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并利用科学实验基地进行嫁接、扦插、土壤的认识和分析、植物的成长等教学,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学生在亲自参 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必须立足农村实际,优化科学教学,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立足农村实际 优化作文教学 篇4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农活也是生活, 小事也是趣事, 别看学生平时在一起叽叽喳喳, 但一到写作文就觉得没什么可写,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惧怕写作文。针对这个现象, 教师首先应当帮助学生消除这个思想障碍:作文并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 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重大的离奇事件, 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 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出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感受。学生一旦树立了这个观念, 作文时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有个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看到有个小妹妹边追边喊:“哥哥, 等等我……”可她哥哥不但不理睬, 反而把车骑得更快了。后来, 妹妹摔倒了, 不停地哭, 哥哥才不得不调转车头来到妹妹身边, 出乎意料的是哥哥不但没有安慰妹妹, 还狠狠地踢了妹妹一脚:“我让你追!”妹妹吓得不敢哭了。这位学生觉得这是件丑事, 因而难以下笔, 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 他认识到了生活里既有真、善、美, 也有假、恶、丑。虽然弘扬真、善、美很重要, 但鞭挞假、恶、丑也是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 他就以《路上见闻》为题如实地写出了这件事, 并且在文中表示, 以后要是再遇见类似的事情, 自己一定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二、立足农村, 丰富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要训练学生写好作文,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来解决“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生活、积累三者紧密相联。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立足生活, 丰富积累。
农村的风景优美, 乡土气息浓厚。农村的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 能收集到许多写作素材, 农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使他们“见景生情”。教会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 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事, 学会评价, 学会鉴赏美丑、善恶、人生百态。春天, 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情况;夏天, 观察突来的雷雨, 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 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 体验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 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冬天, 观察白雪皑皑的世界……
三、引导观察, 激活思维
学生要写好作文, 就要留心观察, 热情地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素材。这样, 才能丰富写作素材, 使作文内容充实、形象、具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是认识水平的体现;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 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也就解决了“言之无物”的问题。教师不应采取封闭式的作文教学, 应把学生带到田间河畔观看蓝天碧水、朝霞夕阳, 感受泥土气息, 体会稻田插秧、田间除草劳动的乐趣;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认真观察, 认真积累写作素材。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小动物时, 可以借助于许多农村家庭都养有小白兔的客观条件, 以《可爱的小白兔》为题, 写前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 要求学生先从小白兔的整体外形进行观察, 接着走近小白兔, 摸摸小白兔的头、耳朵、眼睛、嘴巴、尾巴, 再要求学生把自己感知到的情况说一说, 最后顺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将作文写出、写好。
四、激发兴趣, 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一旦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 他们就会乐于写作, 而只要学生愿意写, 就会有所收获, 并从收获中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 便又会产生新的乐于表达的欲望。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习作要有趣味性, 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使学生一看内容就想跃跃欲试。
在指导写《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时, 教师先让学生做“击鼓传花”的游戏。由于游戏闹出了许多笑话, 学生玩得很开心。游戏一结束, 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急着要谈感受, 情绪空前高涨, 讨论得神采飞扬、激情四溢。一个学生这样写:咚咚咚……当锣鼓声如疾风骤雨时,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当锣鼓声缓下来时, 大家松了一口气;当锣鼓声戛然而止时, 大家哈哈大笑, 迫不急待地叫喊着让拿到红花的同学上台表演节目。最有趣的要数……“哈、哈、哈”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紧接着掌声雷动。显然, 学生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精彩的游戏场面, 小读一下, 心情就会随其起伏, 如临其境。只要教师努力创设一定的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就能诱发出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农村作文优化教学 篇5
论文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四、审美教学艺术的优化策略
(一)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
(二)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
(三)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
1、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
2、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3、打击乐参与感受音乐
4、声势活动感知音乐
5、通过音乐表演感知音乐
五、实践反思
摘要:常态课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归属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常态课。可是上好每节常态课谈何容易。几十年的教学传统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新课程带来的正确理念并不一定能真的被老师吸收,也就是说表现在他的教学行为上。有很多好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被僵化地应用于课堂上最终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也有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关键词
审美教学艺术
常态课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也在消化、吸收。审美这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了。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线教师对审美这一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那么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准备的常态课堂上呢?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很深,很多教师并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表现在他平时的教学行为上。音乐常态课堂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形式化的常态课堂
作为在新课标中高频率出现的“情感”、“体验”等字眼,经常被音乐教师作为“圣经”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设计中,作为一种教学目标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实施。围绕着“情感体验”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课中,有一大部分课,有着“华丽”的形式,但显空泛的教学的内容;有着“蜻蜓点水般的大量信息”但又似不伦不类的综合课。这样的课,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活动和课堂气氛,放松了课堂教学的纪律,忽略了知识技能传授的重要性,看上去闹闹哄哄,可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参加无效活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徒有新课程的形式而已。
2、知识传授过重的常态课堂
过度重视知识体系的习得,教给学生的是概括再概括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注重音乐内在美感的陶冶;也有的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过度的、推理式的目标设计,使得教学过程几乎变成了一个逻辑过程,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和谐的交往关系完全被抽离出来。
3、程式化的常态课堂
教师还是没有从几十年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课堂不具备教材分析和挖掘和兴趣养成,每堂课都照抄同一个传统教学模式。
有的学校为了达成高质量的常态课,下了狠招,如:加强常规检查(备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达了一些硬性规定。可笔者认为,由于音乐课堂的审美过程无法刚性衡量,所以学校的这些行为只能从形式上敲警钟、从精神上给教师加压,无法从根本上引导教师改变常态课的质量。音乐课堂能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起到关键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艺术课程,具有非语义性、概念模糊性的特性。因此通向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并不时自然敞开的,它需要打开大门的人和有效的引导方法。这个人,就是我们每个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音乐教师。
常态课是教学改革的归宿所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便是上好每节课,这样的课堂不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也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使学生逐步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才是审美教学呢?
二、概念界定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对于普通中小学音乐课来说,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审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注入审美精神,审美与“双基”教学结合,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课堂审美教学,应以“情” 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 的构建上。
三、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审美理念
审美理念系统最具有知识化的形态。审美理念具备能动的精神意义且能把这种意义浸渗于人的审美实践。人类审美发展史上对审美理念的追求涵盖了审美活动最本质的内容。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着于一半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一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2、体验式学习音乐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指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质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音乐活动。体验式学习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或者说,通过能使学习者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3、有效课堂
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4、建构主义理念
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学科教学的启示是:有效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学生从“做”中进行学习;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如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音乐知识。
综上所述,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目标主要表现为:
1、丰富课堂教学,改变单一的课堂。
2、提高课堂的效率,改变低效课堂。
3、探索审美教学艺术,提升课堂教学境界。
如何提高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是当前我们一线音乐教师最为关注的。
四、优化教师课堂审美教学艺术的实践策略
(一)音乐作品优质呈现,吸引学生感性关注
从感性出发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第一步。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会化重金去现场听音乐会,因为现场的音乐感受在音响里是找不到的,反过来也可以说,只有听过现场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这句话也许有些偏颇,但我们都应该有被动人的演唱、演奏感动甚至激动的时候。学生也一样,成功的范唱、范奏是非常有效的,录音和音响如果能配合一定的手段,也有很好的效果。尽可能回避了传统欣赏教学中从概念出发,讲时代背景等一套作法;从感性入手,高质量地呈现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注意。只有在学生真正感受了音乐之后,才出现其它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1、教师自身动情地呈现优质范唱、范奏。
2、好的学生范唱、范奏,起到榜样的作用
3、运用多媒体呈现优质音响
(二)关注音响,多通道聆听音乐
“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在感知一个特定的对象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越丰富。音乐感知心理和音乐教学心理研究更是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听觉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多通道协调活动的感知活动。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运用多通道教学呢?如:教师运用直观的插图、幻灯、录像、多媒体来创设音乐的意境,让学生感受音乐视觉美;教师自身动情的范唱,让学生感受音乐听觉美;教师根据音乐内容设计表演,让学生感受动作美;教师饱含感情的语言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美。把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聆听体验,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三)多种音乐活动参与感受音乐
1、通过画图谱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除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随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外,重视各种手段的参与,发挥综合教育功能,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感受美,表现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结合图示,采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积极性。符号化的音乐活动也是培养美感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用许卓娅设计的欣赏教学图谱,对进行美感训练。
2、通过律动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律动可以让学生把握节奏,体味音乐韵律,可以让学生表现意境,感悟音乐风格,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理解音乐的内涵,更是学生个性充分体现的过程。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且还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小学生的感触是相当灵敏的,譬如,他(她)们能在老师弹奏一段枯燥的视唱旋律中非常陶醉以至手舞足蹈。他(她)们能随着录像里小朋友的动作而翩翩起舞„„ 其实,往深里说低年级的艺术(音乐)课更接近表演课。每一节课开始的律动就大有文章可做,它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音乐的氛围,更是一种音乐的准备活动,笔者在进行新歌教学之前,如果歌曲比较难于学会,我会在律动中播放歌曲旋律,让他(她)们感知旋律走向,和声进行以及歌曲情绪并随着音乐律动,在听赏中行进。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更弹性的感知歌曲,更感性
通过律动还可以培养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感知音乐要素的敏感性,为学生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作品的曲 式结构或基本节奏型,就需要教师分析作品的结构,划分出音乐的段落或乐句,据此精心地设计律动。作品的结构以音乐的段落为单位。小学阶段的二段体、三段体作品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律动体现音乐作品中的对比、变化、重复、再现等结构变化。相同的动作体现相同(或相似)的音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
音乐的变化,这些都是最简单可行的方法。音乐欣赏需要深入体验,其实在学唱歌曲之前,进行丰富的音乐节拍体验,能使歌唱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3、打击乐参与感受音乐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打击乐都有浓厚的兴趣。教材中的很多歌曲也都有打击乐的节奏谱,学生在用打击乐伴奏时都是争先恐后的。但农村小学普遍存在打击乐器数量不够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另外,在音乐课堂上进行节奏乐器的演奏,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学生对节奏的感觉,对节奏的掌握,都直接影响着节奏乐器演奏的成败。学生演奏打击乐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为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耐心。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伴奏曲谱。有的教师在实施这方面的练习时,不一定能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演奏的实际效果。他们或许会想当然随便找一些节奏,让学生敲击一下,或者就照搬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的节奏,让学生演奏。这样的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费了半天劲,学生做不到,或者是因为节奏的不合适,对音乐的表现起不到良好的烘托作用。其次,教师要对打击乐伴奏进行研究,要寻找规律和感觉。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打击节奏乐的演奏和伴奏有所思考,有所实践,有所研究。在上课之前自己动手敲一敲,和学生合作敲一敲,琢磨一下,找一找感觉,都是十分必要的。有的简单易学的节奏并不一定是不好的节奏,有的看起来复杂的演奏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4、声势活动感知音乐
声势活动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活动范围小,动一点脑筋的活动,目的是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在声势训练中,学生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前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学生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
如:将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各种发响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多层次的节奏训练,通过这些立体化、多层次的节奏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并积极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肢体的协调性。
立体节奏训练: 利用A.右手;B.左手;C.右脚;D.左脚各部位的协调合作,靠个人独立完成的训练,其趣味性强,具有挑战性,学生在训练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克服身体的不协调并掌握它,在加强节奏感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又极好地训练了身体的协调性。
5、通过音乐表演感知音乐
表演参与音乐感受是较高的一种形式,因为它的要求是听音乐表演,如果学生没有通过表演表达音乐的意境,或者动作与音乐作品不协调、没有合音乐的节拍,这样的表演不能带给人美感,也没能使表演者进入音乐情境,从审美的角度看,都是失败的。所以教师必须提高音乐表演的质量,防止走过场。(1)形象的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即用身体的各个部位配合音乐所做出的动作,动作间不需要有严格的内在联系,是通过形象的模仿来表达作品内容的。如欣赏圣——桑《天鹅》时,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天鹅雍容华贵的姿态,有的学生扇动着手臂,忽上忽下,展示着天鹅飞翔的资态;有的学生时不时伸长脖子,展示着天鹅那美丽的脖子及高傲的神态,还有两个学生结合在一起,在模仿翩翩起舞的的天鹅„„尽管这些即兴性动作都极为简单,但却极形象地表现了作品内容,并为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表演提供了机会,锻炼了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引发了想像与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2)生动的表情动作
表情动作就是要借助于身体的某些器官或肢体做出表达各种情绪的动作,它能增强动作的表现力,渲染作品的感召力。如果缺少了表情,动作自然变得生硬、不明了,表现也就缺乏了准确性,使人不易接受与理解,也就很难达到表演的最终目的。仅仅依靠面部的变化,便能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如眉毛和嘴巴的上下变化,就能表现出“袁”与“乐”两种情绪,如一个简单的握拳姿势,便可加强愤怒的程度。在欣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时,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鸭子,随着打击乐声摇头摆尾,进进退退,眼睛圆睁,眉毛倒立,嘴巴交替着张合,把两只拌嘴的鸭子表演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得大家忍俊不住的爆发出一陈陈掌声与笑声,使台上、台下的学生都非常兴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3)情境表演
有些音乐作品带有故事情节,其中必定少不了角色,每一段极富特色的音乐,就是一个角色,特别是音乐童话。如果让学生亲自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并听辨识别音乐形象,而适时表演,不但对乐曲加深了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情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扮演中了解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易于掌握。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同学们尝试着扮演其中的两个主角:小白兔和小乌龟,并配以对白和欢乐的集体舞。经过这样的表演,每一位同学都说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总结出用善于变化的单簧管表现了轻快活泼的小兔子,用低沉的大管表现了缓慢低沉的乌龟。极为逼真的音乐形象,增强了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愿望,课也在轻松自如中轻而易举地完成教学任务。
(4)引导学生学跳民族舞
我国的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均有自己特色的舞蹈,可说是璀璨瑰丽,但因其有一定难度,又没有环境氛围,学生能学到民族舞的机会较少,造成学生对我国极为优秀的民族知之甚少,能跳出几个动作,更是为数不多。课堂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对了解民族舞的兴趣。如在向学生讲解民歌时,尽可能找来一些民族的舞蹈图象资料,来刺激吸引其视觉,进而使他们产生想象的欲望,然后对大家熟悉的民族舞抓其特点与风格进行教跳。如:汉族的秧歌、十字步、甩绸子、舞扇子等;蒙古族的抖肩、弓箭步、骑马等动作;维吾尔族的动脖子、转手腕等;傣族的孔雀指、“三道弯”基本体态等等。通过学跳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民族舞跳法,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民族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了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唱歌中,还是在欣赏课中,都曾有人成功地加入了舞蹈,就是在视唱教学中,也进行初步尝试,使得原本较难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变化音,在舞蹈的带动下,变得有趣,易唱了。(5)鼓励学生大胆创编舞蹈
自古以来音舞就密不可分,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或音乐作品,掌握一些基本的蹈动作后,便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大胆编织舞蹈,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掌握程度。在此舞姿是否优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敢于尝试,敢从“想像”中走出来,将想象到的用舞蹈表现出来,从而获得亲身的感受。如: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由于它不像民族舞具有某种固定的特色,一开始同学们都感觉无从下手,但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任何乐曲的想象都无固定的答案,打消顾虑,开阔了思路,有的学生跳起了华尔兹,还有的同学做出了溜冰的动作,其中有一位同学舞蹈创意极为新颖,他竟和着乐曲跳起了非常时尚的太空舞,仿佛是舞在空旷的太空,又仿佛是信步在多瑙河上,一下子拉近了古典音乐与我们的距离,赢得大家一致好评。就此以后这位同学的舞蹈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每次舞蹈表演都十分出色,充分发挥培养了其特长,提高了创编舞蹈的能力。
五、实践反思
(一)音乐教育在经历了80年代以前的极端政治化和80年代以后的专业化倾向之后,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而不能重蹈覆辙变成唯“美”主义。音乐课堂审美教学在强调“审美”的同时,不能排除它的教化功能,要做到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和谐统一。
(二)提高教师审美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还是要借助于一线教师,教师能否遵循新的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性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新的教学评价策略以及习惯新的课程发展方式等,是新课程能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所在。所以提高教师的课堂审美教学艺术非常重要,教师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包括
1、音乐教师自身音乐技能、音乐素养的提高。一位高素质的教师,进行优质范唱、奏,引导学生挖掘音乐的内在魅力,是学生感受音乐美得最为直接的途径也是不竭的源泉。
2、向“专业化”教师变迁包括教师的行为变化: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和教师的心理变化:情绪、信念、动机、态度的改变。
(三)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推动机制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好的外部条件。有些音乐实践活动需要专业的引导,如声势训练一个很好的音乐实践活动,但一般教师对此都只是肤浅的认识,要想系统地为音乐教学服务,还需要有关专家进行实践培训。所以想要更好的推动教师专业成长,还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和支持新课程改革。
音乐审美教学能让学生多侧面、多层次地感受音乐的美,获得音乐审美的能力。社会在进步,人类在发展,音乐审美教学法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充实,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更新。只要我们努力按审美规律去探索我们的教学方法,是能够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推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 郑莉 金亚文 《音乐审美教育》 廖家骅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曹理何工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2008.8 《中国音乐教育》2008.11
运用多媒体优化农村政治教学 篇6
一、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具体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有:(1)Microsoft Power-Point教学法。Microsoft PowerPoint是创建和制作幻灯片的基本软件,运用它可以对社会生活及其环境的照片等进行编辑,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放映,并标示出名称或文字说明、配以简单的动画和声响。它具有直观、形象、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等特点。(2)Flas、h教学法。Flash是动画制作的基本软件,许多教学课件都需要运用到它。因此,掌握Flash的制作方法,是政治教师进行信息教育、多媒体教学必备的基本功之一。(3)RealOne Player教学法。RealOnePlayer是媒体播放软件,运用它可以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等拍摄、刻录、复制成影片剪辑并配以解说、音乐等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辅助教学效果显著。(4)Mi-crosoft FrontPage教学法。MicrosoftFrontPage是制作网页的基本软件,运用它可以将政治教学内容、政治课件、复习总结、政治习题等挂在互联网上,学生在家浏览网页时能与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互联网上与其他同学进行相互探讨、交流。(5)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进行辅助教学法。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教师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将其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6)多种媒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教学法。以上介绍的几种多媒体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相互配合、协调使用,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政治教学的实践
(一)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与技能。
多媒体技术能把大量的实物照片、图片、影像资料与政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图文并茂,使教学手段更直观,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技能。例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走近父母”的内容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朗读诗句;然后,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跟唱;接着,再展示一些父母关心子女的图片,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爱的情感中。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出:尊敬、关心父母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从小就要尊敬和孝顺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触景生情,情理相通,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与传统的政治教学手段相比,用多媒体辅导政治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不足的矛盾。借助多媒体,可以减少板书和语言的描述,使线索更清晰,可以进行政治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提高学生的阅读、比较、概括等综合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笔者教学八年级“危险的诱惑”的内容时,首先播放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事例、图片,让学生观看,再讲解课文内容,然后出示几道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题,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合作。由于启发引导得当,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紧扣主题分析关键问题,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笔者归纳答案。虽然该课课程容量较大,但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笔者仍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并收到了显著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将课堂教学从单纯的说、教、读变为声像并用、图文并茂、动静成趣,能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利用网络传递信息,还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教师可建立教学专题网站,随时更新、补充教学资源,也可指导学生浏览互联网上现成的相关专题网站,以弥补政治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使政治教学充满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实践证明,多媒体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中学在这方面刚开始起步,我们应该推广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优化农村政治教学。
开沟引泉优化农村作文教学 篇7
一、怀欣赏之心,感受农村风光之美
农村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农村孩子从小就亲近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这里既有枝繁叶茂,又有绿草茵茵;既有鱼翔水底,又有鸟鸣树上;既有蜂劳蝶舞,又有青蛙捕虫……这里还有日出山巅的雄伟、月挂树梢的瑰丽、山中世界的奇异、滔滔江河的壮观,种种大自然的杰作都是城里人难得一见的。如此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的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源头活水。如笔者学校所在的农村,这儿有大片金黄的稻田,蜿蜒小河穿插其间;这儿有巍峨雄壮的壶公山、脉脉含情的木兰溪;鸟儿的叽叽喳喳声此起彼伏,我也常为它的美而陶醉。习作课时,我常引导学生们怀欣赏之心,去发现家乡的美,激发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仔细观察,就地取材,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在这样“见景生情”的情境下,学生们有感而发,写出了一篇篇优美而朴实、纯真的文章,如《家乡的田野》《我爱壶山兰水》《我家的菜园》……
二、怀赞美之情,体验民风民俗魅力
相对于城市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传承,更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和睦相处之情、勤俭节约之风,这些方面的事例在农村层出不穷。逢年过节时,种种学生们喜爱的民间活动更是让人喜闻乐见,如我们福建莆田的莆仙戏、木偶戏、十音八乐……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不但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更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加强人格熏陶。
三、怀尊敬之情,体验劳动快乐与艰辛
劳动是辛苦的,也会有丰收的快乐,农村孩子与大人们参加过许许多多劳动,自然会有许多体会:田间的收割播种、地里的采摘耕耘、山上摘果子、水中捕鱼虾……这些劳动场景对农村孩子来说都十分熟悉,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也是其写作的好素材。我想,如果老师的作文要求是这一方面的,那孩子们一定会有许多好作品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又学到了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有了劳动的深层次体验,学生不但丰富了写作素材,还懂得了珍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怀愉悦之心,体会家庭生活快乐
与城市生活相比,农村生活更有人情味。农村的家庭一般是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同堂,有的还与叔叔伯伯或其他亲戚住在同一个院子里,这样大家庭的生活自然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这些喜事、趣事、烦心事,又成了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中的潜在优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挖掘这些优势,引导学生去反复体味,写出这种大家庭生活的独特感受。一个学生的作文《爷爷做大寿》中围绕隆重而祥和的聚会而展开,描写了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喜庆场面:“只见桌上放着一个五彩缤纷的美味蛋糕,上面用奶油做了一个老寿星图案,中间还有一个大大的‘寿’字,爷爷眉开眼笑地坐在中间,我们关了灯,点上蜡烛,向爷爷祝福大寿并唱起‘生日快乐’的歌,客厅里洋溢着快乐的气氛,我们高兴极了。伯伯、伯母、叔叔、婶婶、爸爸、妈妈轮番向爷爷敬酒,爷爷乐得合不拢嘴,真是个喜庆的日子啊!”家庭生活,学生用心关注了,那么可写的事就更多了!
五、怀自豪之情,感受农村发展变化之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如本校所在的农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有平坦笔直的福厦高速公路,车辆川流不息;有犹如蛟龙般蜿蜒的向莆铁路;有气势磅礴、古色古香的莆田工艺美术城;有热闹繁忙的莆田黄石工业园;还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农村新居……我曾以“家乡的变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开展学习,从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们了解了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代的巨大变化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位学生写的《家乡新变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家乡的变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家乡的新变化,没有面面俱到地描写变化,而是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路、农作物和人等作了对比描述,从而突出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农村作文优化教学 篇8
近几年来, 临安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与城市相比, 差异显著, 尤其玲珑片大部分小学多外来民工子女, 因转学或地区差异所造成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更好地了解农村小学英语的具体状况, 笔者以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分析, 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困境:
(1) 农村家庭教育资源的缺失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 农村的家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160份问卷中, 父母学历小学水平为31.87﹪;初中学历为58.75﹪;高中学历为6.87﹪;专、本科学历仅为4人。农村家长知识普遍偏低, 英语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大多数家长都无力承担学生在家中的英语辅导工作。此外农村留守儿童较多, 开展英语家庭教育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2) 农村小学英语师资力量的薄弱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 预示着我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进步, 但也面临着英语师资匮乏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小学为例, 现有8位教师任教英语学科, 但真正英语专业的专职教师仅为2人。
(3) 应试机制对教学观念的影响
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 加上各级考评制度的限制, 其结果导致重语数、轻英语, 重书面、轻口试的现象仍将长期存在。而英语恰是一门重表达的学科, 现实问题势必影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技巧和侧重点。
(4) 农村英语学习环境的不足
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 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进行运算。可见, 小学的英语学习者对具体事物的呈现更容易理解和识记。但是, 农村小学生能从生活中获得的英语相关的感性认知却极少, 日常英语学习只能依靠对教师或磁带的模仿。
二、困境之中寻找优化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在教材使用建议中也明确指出,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 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英语教师教学方法的独特性。
结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实际困难, 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同伴教学可以优化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 本文将从同伴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教师在实施同伴教学时的角色定位进行论证。
(1) 同伴教学的具体实施
同伴教学, 就是让学生教导学生, 包括彼此之间的交流以及相互辅导、监督、管理。罗杰斯认为, 在采用大班教学形式的时候, 同伴之间的个别辅导不失为一种可以推广的、对所有人都有益的教学方法。
1、同伴教学在课堂中的使用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学科, 语言的输出很重要。在教师教授新知识后, 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语言输出情况。但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时间有限, 有效开展同伴之间交流, 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My new room》为例, 课堂前可事先让学生把自己房间画下来, 在新授本课时单词和“There be”句型后, 可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 以自己的图画展开对话练习:Look at my room.There is/are……, 语言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输出句型, 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轻松地氛围中自由模仿,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并要有目的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展示, 对给予帮助的同伴进行适当的奖励。
2、同伴教学在课堂外的使用
英语学科的交际性, 决定了学习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语言练习, 因此, 英语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自学时间的效益。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差异, 教师的精力也有限, 让语言区比较发达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朗读很大程度上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同伴领读能强化学生读的能力, 营造轻松地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读的兴趣, 增强自信心。早自学中, 可选择一对多人的领读, 也可以一对一地互帮互助。单词的识记和发音, 对话的操练, 重点句型的书写等学习任务, 都可以通过同伴教学这一模式来完成。例如以下的早自学任务安排就充分利用了同伴教学:小组互助完成Unit 6 PartA部分的单词认读, 要求读准发音;利用“There be”句型和“in, under, behind, on, over in front of”等介词操练Part A部分的单词, 要求说通顺连贯。
(2) 教师的角色定位
是否能有效地实行同伴教学, 教师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助者、指导者。在同伴教学中, 教师需要一颗细致的心和一双智慧的眼睛, 还要及时引导学生。?首先教师要仔细观察, 善于发现适合同伴教学的佼佼者, 组建最有效的同伴教学模式。其次, 教师要时刻关注, 及时引导, 及时调整。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参差不齐, 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同伴互助, 要及时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 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面对当前小学农村英语教学的困境, 同伴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教育的缺失, 缓解了农村师资力量的不足。所以, 笔者认为同伴教学不失为优化农村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扈中平, 李方, 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Z].教育学习网.http://www.eduxue.com/Article/kegai/biaozhun/200506/Article_9032.html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Z].宝坻教研网.http://bd.tjjy.com.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6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探究 篇9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 会生出一些预料之外的、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 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 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比预定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 从课堂的导入、语言的把握和提问的技巧角度来进行阐述怎样有效地、优化地教学。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技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运用多种手段,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运用得好, 能使学生迅速产生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的意愿,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1. 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导入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知识之间的关系, 给学生指明学习活动的方向,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一个基本轮廓和总的概括, 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导入只是课堂的开始, 如果脱离教学内容, 脱离课堂教学整体, 即使再精彩的导入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2. 导入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在课题学习一开始就引起学生注意, 使其产生兴趣。
3. 导入要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导入, 可以使课题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某教师教《狼和小羊》时这样导入:小时候, 我们都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 谁能告诉我, 狼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板书:狼) 谁能告诉老师, 羊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板书:羊) 一只凶恶的狼和一只温顺的小羊碰到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呢? (板书:和) 结果怎样?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优美的语言总是让人难忘——语言的技能
课堂讲授要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定要把握好语言这一关。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手段,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1. 要注意发音技巧和语调技巧。
如果整节课教师都用高亢的或短促的语调, 会导致学生精神紧张, 引起烦躁。而如果整节课都用沉郁或平缓的语调, 会导致学生精神不振, 感觉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教师教学语言应做到富有音韵感, 使学生感觉亲切柔和, 有磁性, 这样的语调能强化教学语言内容的吸引力。
2. 说话要掌握节奏技巧。
说话的急缓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语速过快, 易导致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久而久之产生视觉疲劳, 使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反之, 教师讲课慢条斯理, 缺乏节奏, 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所以,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机智灵活的调整自己的语言节奏。
3. 语言要精练且有启发性。
教师语言应是经过推敲、提炼、认真组织、精心选择的语言。精炼的语言必须抓住关键, 从全部内容中提炼出来。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习惯用简练的顺口溜概括出重点难点, 比如有的语文教师在讲汉语拼音规则时, 就概括出“a, o, e, u, n标调时候按顺序……”学生便于记住, 且不容易忘掉。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要求以尽量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做到言简意赅。
三、有效的提问引人入胜——提问技能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引导, 要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做结论。
1. 设疑新颖, 激发情趣。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和角度, 要力求激发学生兴趣。
2. 抓住契机, 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 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 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 抓住突破口, 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 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3. 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探析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朗读教学,朗读形式,教学目的,朗读指导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有着明确的要求, 但工作落实成效不尽理想, 尤其是朗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笔者结合教学工作观察对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
一、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得朗读教学工作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朗读目的不够明确, 未严格执行朗读的要求。由于目的不够明确, 也没有严格地执行朗读要求, 所以朗读教学是不成体系、杂乱无章的。朗读教学的效果与理想中的相距甚远。
(2) 教师重讲轻读的现象较为普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还是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以逐字逐句地解释为主。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朗读时间, 就会让学生失去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内容的机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 课堂上朗读方式较为单一, 学生没有积极的朗读兴趣。调查发现, 多数老师让集体朗读。没有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对于发音不准的学生、未用心读的学生以及根本未读的学生, 老师若不能及时发现, 并给予单独地纠正的话, 那么集体朗读对于这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没有意义, 这种无意义也注定教学成效甚微。
(4) 教师的指导方式过于单调。多数教师都是在对课文进行理解、分析完以后要求学生再读一次, 久而久之, 学生们只是在执行教师的命令, 而对于课文的朗读要领还是掌握不到, 本是“有感情地”朗读引导最后变为“有声音地”朗读, 教师忽略了对朗读课文表情达意的真正目的的实践。
二、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
为使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稳步、高效地开展下去,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朗读教学的优化。
(1) 教师要明确朗读教学的目的。教师一方面要明确朗读与讲解之间的区别, 做好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另一方面要明确朗读训练的目标。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学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就要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 而朗读恰恰是最有效和最积极的刺激方式。只有保证足够量的朗读才能达到学生语感的质的飞跃。语文素养的提高得益于更多的朗读;教师要明确朗读训练的目标。对于每堂课的朗读训练都要有一定的目标, 对于每节课的朗读都要做好课后的评估。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朗读、用情朗读。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才能实现朗读教学的真正效果。
(2) 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朗读是一门技能, 对于技能的加强还有赖于不断反复地去实践和练习。加强学生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技能的提升。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年级以及学情, 分配每一节课的朗读时间。充分利用课堂剩余时间来进行朗读训练。学生有了充足的朗读时间后, 便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认识到课文的中心思想。
(3) 创新课堂朗读多样化形式。教师结合课堂的需要运用各种朗读形式从而丰富课堂气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需要激情引导, 在朗读过程中读的不标准时, 教师可以进行泛读指导。尽量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入情入境。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过程, 科学地规划好每一节课中每个环节的朗读形式, 让各种朗读形式能够在课堂朗读教学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4) 应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教师要保证任何训练都不能离开正确、流利和有感情的朗读基本功。一定要按照先保证正确, 然后再要求流利, 最后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一个顺序来进行。若发现漏读或者错读的现象, 教师在旁要进行及时的修正和指导, 帮学生一步步地实现朗读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 指导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真正把课堂的朗读时间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朗读的课堂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浅探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 篇11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78-01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在应试思想的影响下,师生教与学活动的核心更多是单纯为升学服务。教学活动实质只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视了其它大多数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相当数量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
现在的教材内容设计上对物理知识本身要求较高,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思维、理解能力要求偏高,部分知识要求超出农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对其它多数学生平时学习关心重视不够,忽视了他们平时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久之使这些问题积聚成堆,促使这些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降低或丧失。此时教师又无精力和信心去帮助这些“差生”,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村初中学生认为物理是最难学的课程,有的学生干脆放弃物理学习。农村初中的物理教学过程常常忽视实验教学,教学过程往往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少讲或不讲,课堂演示实验很少,因此使得物理教学过程缺乏生气和活力,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这样的现状看来,农村初中物理的教学确实是亟待优化。
一、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方教研部门可以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结合农村的实际对统编教材内容采取 “用、增、补”的方式进行优化。对原教材中的一些过于强调单纯计算,过于抽象的公式推导内容作适当的删减,根据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和实际接受能力水平,适当降低一些理论推导与计算要求的难度。结合与农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物理知识内容,增加实际应用的教学内容,努力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从“纯物理”的框架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在周围环境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愿望和积极性。例如讲授“摩擦”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四季路面状况对产生摩擦及行车安全的作用,观察分析农村的各种皮带传动中的摩擦现象及其作用,再结合知识内涵分析讨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强调应用性,突出实践性,以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如可以在补充教材中选入 “农村民宅照明与电器电路”、“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与常见故障判断”、气电动机使用及注意事项”、“皮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内容。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知识的学习,是引导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能力与特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职业技术的学习。由于兴趣爱好往往是学生个人特殊才能的体现,这样的课程学习往往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定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物理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师培训提高为前提的。优化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过程采取的基本途径包括:
1、提高物理教师的全面素质。教师的事业心、贵任感和教学业务素质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根本保证,也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对物理教师的培训提高,第一是利用专题讲座、辅导报告等形式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理论学习与培训。第二是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围绕着物理学科的德育渗透、实验教学、实验教具研制、学习兴趣培养、课堂教学方法优化选择等内容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第三是强化对教师的个别辅导,针对学科特点和实验目标要求,结合教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个别辅导工作。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创造关键的有利条件。
2、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关键是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向全体学生,科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创造愉快活泼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利用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时的新鲜感和兴趣,努力上好开端课,不断巩固学生对新课的求知欲。其次是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对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创造条件不断激励,使他们成为班级物理学习的排头兵和全体同学赶超的目标。对学习波动性较大的学生对“症”施教,扶其长,激其志;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学中适当降低难度要求,强化及时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第三是从物理课教学起始,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间题,及时研究和采取措施帮助解决,预防性地防止这些问题积累而造成物理学习的两极分化,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尤其是对那些较差的学生不歧视,积极热情给予帮助,努力使他们达到自己的最好发展水平。第四是物理教学活动要遵从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观察-分析-归纳-实验-应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以启发式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整体效率作为教学目标,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巧妙设疑、适时点拨,引导训练学生逐步形成分析间题能力和清晰的阐述表达能力。
3、强化实验教学,加强与农村实际的联系。强化实验,加强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掌握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要加强常规性实验教学,发动师生共同开展自制物理教具活动,特别是利用随手可取的实物增做课堂演示实验,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并以此作为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讲解中密切联系物理知识在学生身边的实际应用,以达到活化知识之目的。
谈优化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篇12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缺乏专业理念。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 他们理论上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理念, 在理论教学中, 他们无从下手, 只能从表层次讲解传授给学生, 更有甚者让学生自习或做其他课程作业, 自己站在走廊上看书读报。在操作教学中, 他们也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随便操作电脑, 这样在学生心里形成定势, 上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
2.学校不重视。很多农村中学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摆设, 每周只开一节课, 学生则把这一节课当成放松课, 而造成了课堂教学成了摆设, 学生难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和技能。
3.学生任务不明确, 把信息技术课简单看成消遣课。笔者在农村中学任信息教学多年, 深有体会:还没有打上课铃, 学生就围着电脑室, 待铃一响, 他们就像离弦之箭, 冲进电脑室, 立刻打开电脑, 完起游戏, 登上QQ就聊天。待教师正式上课讲解知识时, 他们仍然不屑一顾, 信息技术课成了单纯的游戏课、QQ聊天课。
4.学生信息技术了解“弯曲”。笔者曾对几位不愿意到电脑室上机, 而愿意在操场上玩耍的同学进行了调查, 他们认为, 上电脑只是单纯的打字, 不能激发兴趣, 因而不愿意上机操作, 而倍感信息技术比较枯燥。
二、如何优化农村中学信息课堂教学
(一) 驱动课堂教学任务化, 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1. 让学生有机会动手, 领略成功机会。
如果我们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去放任自流, 那么学生就只会查看网页、QQ聊天、玩游戏, 只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快乐。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安排一些学生只要努力一点就可以达到的活动, 如网页制作。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制作好的网页上传到网络上, 让学生浏览自己的网页。这样学生就可以有“跳起一点, 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成就感, 从而领略成功的精彩。
2. 让学生敢于动手, 感受成功的快乐。
计算机是工具, 使用工具是技能, 技能的掌握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和娴熟。重要的是, 在信息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敢于动手, 让他们学着完成网页制作、动漫制作、Flash制作等, 让他们在制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让他们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自学能力。
3. 让学生经常动手, 感受成功的幸福。
根据学生的兴趣, 可以在“驱动任务”中,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再根据内容设计出开放性的、整体性、可操作性的, 更有层次性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有同样爱好、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让他们经常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动手操作, 这样他们的技能就会提高, 就会变得娴熟起来, 才会感受到课堂的魅力, 感受到课堂的幸福。
(二)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搞好课堂教学的核心, 是提高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是抓住学生心理的方法之一。
互帮结对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差异分组, 让他们结成队子, 教师可以先培训组长, 先让组长学会并掌握, 然后让组长当“小老师”, 让他教会其他组员, 这样, 教师就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 对各组进行点评, 每位学生就可以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示范教学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 就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操作而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如Windows的操作, 就可以让学生边看教师的示范, 边自己操作, 而学会操作。
(三) 优化课堂训练
1. 训练内容兴趣化。
信息课堂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要抓学生的兴趣点, 找到学生兴趣的内容。在兴趣的催化下, 确定的目标中, 操作技能就会精益求精。
2. 训练重复化。
学生的记忆是有暂时的, 一两次的操作不能使学生的技能达到娴熟。因此要重复进行训练, 让学生在重复中学会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达到娴熟。
【农村作文优化教学】推荐阅读:
优化农村小学英语教学07-08
农村语文作文教学12-25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05-1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见05-30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反思07-04
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09-14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09-25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09-28
农村语文作文教学思考11-14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策略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