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

2024-07-23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共8篇)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 篇1

农村中学语文朗读教学浅探

教育教学论文 2008-04-09 10:17:18 阅读430 评论2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朗读是通过视觉、大脑、发声器官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清晰、响亮、富有情感的口头语言,再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的一种阅读方法。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公关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法修养和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能把难于理解的文字变成容易理解的声音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收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功效。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朗读的心理学意义,是由语词作为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或叫第二信号系统)。朗读与默读相比较,默读时,中枢神经只受到文字的刺激,因而只作出一次反射。而朗读时大脑则受到文字与声音两种刺激,反射的次数显然增加。另一方面,朗读时所应用的感觉器官有视觉与听觉,而默读只有视觉参与。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就相同内容而言,反射次数越多,给学生的印象就越深,其理解记忆效果就越好。

由此可见,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实不容忽视。

然而,由于历史的、条件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农村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朗读却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有的重默读而轻朗读,有的干脆阅而不读。这样既不能全面完成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任务,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上面的认识,近年来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作了一些肤浅的探索。现略述于后,以求教于大方。

一、朗读素质、习惯的训练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朗读实验首先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我经常组织同学们利用晨读课和一些课处时间,欣赏优秀的朗读录音。如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的《古罗马的斗技场》,中年小说播讲家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著名播音专家夏青的《文学欣赏》节目等。还经常在课内播放中学语文课文录音和课本剧。这些示范录音或苍凉悲壮,扣人心弦;或气氛森严,令人胆寒;或风趣诙谐,意味深长;或激昂慷慨,奔放豪迈……无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有情感。有时,我还将自己或学生的优秀朗读录音播放给同学们听。以缩小同学们与名家的距离,增强信心。通过这些欣赏或鉴赏的方式,同学们的朗读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教室内外,时常可以听到抑扬顿挫的朗读声。

2、提高素质

同学们的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但要使这兴趣长盛不衰,必须科学训练,设法提高其朗读素质。因此,我经过认真考查,根据同学们的朗读基础,将其分为好中差三类。在教师辅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们传帮带的作用。在具体训练中,分三个阶段按具体要求进行。

第一阶段:要求读音正确,声音响亮。

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农村中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汉语拼音程度参差不齐,加之在粗野的性格中往往带有羞涩的成份,因而往往读不准字音,声音不响亮。所以第一阶段着重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做到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不颠倒。打好表情朗读的基础。训练方法:一是通过课内纠正,课外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查字典等方法纠正不正确的字音。重点是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如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区别等等。二是补习汉语拼音,使同学们准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三是录音对照,将同学中读音不准的与正确的录音进行比较,使同学们在比较中得到提高。四是通过累计积分的方式促使同学们读音响亮化。

第二阶段:要求句读分明,准确流畅。

这是朗读训练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欣赏领悟,讲解示范,录音对比,反复训练。为了使同学们做到速度适宜,节奏恰当,句读分明,准确流畅。我分期给他讲解、示范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停顿以及语法重音、逻辑重音、心理重音。要求同学们在欣赏录音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时注意领悟。每隔一段时间就选出几个同学不同时期的录音进行纵向对比,使同学们看到了进步,增强了信心。上海电影译制厂已故演员邱岳锋有一句关于朗读的妙语真经,就是“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这是准确流畅朗读的要领,我把这理儿讲给同学们,要求他们变吃力的念字儿为顺其自然地说事儿。经过艰难地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要求富有变化,感情充沛。

这是朗读的高层次要求。要求朗读者不仅要读得准确流畅,而且要准确地把握所读文章的感情色彩,使读者和听者都受到熏染。这阶段的训练方法基本上与第二阶段相同。为了使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尽量进入较高的层次,我给同学们讲感情朗读的几个因素:如语调的高低抑扬、节奏的快慢缓急、音量的强弱轻重、音调的长短顿挫、音色的滑润颤哑,以及腔调的设计、音色的辨别。还讲了以这几种因素为基础所形成的不同的情感:或亲切爱怜,或追忆缠绵,或压抑愤懑,或激越豪壮,或深情赞扬,或风趣诙谐,或凄婉衰痛,或清丽明快。使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朗读理论依据,同时结合课文反复进行朗读训练。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用是倒叙的手法,引出了“我”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回忆。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①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②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③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阶级深情。④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眼前;每当我想起它,就不由的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①是回忆性的陈述句,应读得深沉而缓慢。②句是一个否定的判断句,要读得先抑后扬。③句是对全文中心的提示,因而要读得深情而肯定。其中“珍藏”、“不是”、“凝聚”三个词语要读重音。接着两句“每当……就……”对排,旨在引出往事,朗读节应稍加快。两个“就”字要紧接上文读得短促。整段句子应读出追忆缠绵的情感。

而第二段中“撞车”几句则应读得节奏急促,以表现“险情”,尤其是那个“刷”字,要表现出周总理急速拉开车窗帘了解情况的急切心情。而对周总理外貌神态描写的句子则要读出亲切敬仰的思想感情。最后一段与开头呼应赞扬周总理平易近人、深切关怀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和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应用深情赞扬的感情来朗读。

反复的示范练习,使同学们基本上能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不同的感情。朗读水平好些的还能随着文章内容、情节、句式的不同,变换

出不同的语调和情感。

3、培养习惯

为了巩固和提高同学们的朗读素质,使之养成喜爱朗读的习惯,长期受益,我采用了下面几种具体做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是定期举办演讲比赛。从开始朗读实验至今(其中因故停止实验两年),我们共举办班级演讲赛12次,一般一学期3次。每次演讲赛要求全体同学参加,多利用课外时间,有时也在语文课时间举行。

二是要求学生每月至少写一篇有关朗读的收获体会。从实验至今一共收有1100多篇收获体会。其中比较好的480多篇,这中间有的文章写得确有见地。如许露同学在文中写到“朗读的速度大有考究,如快速朗读一般用于叙述紧张的场面或急聚变化的场面,表现紧张、焦急、惊惧、热切、欢畅的心情,表现人物的机警、活泼、年轻。而慢速朗读则用于叙述平静、庄重和追忆、沉思的场面,表现苦恼、绝望、悲愤、沉重、缅怀、悼念的心情。中速朗读常常适应于说明文、议论文以及记叙文中一般性的交待。”这些收获体会中还有36篇优秀的或上过校园墙

报或在校园广播站播出。

三是语文考试总分中包含朗读积分。平时累计占期中、期末总分的5%。

四是长期订阅《演讲与口才》等期刊,不断获取新的朗读信息,定期进行朗读知识讲座。两年的朗读实验中我作了12次朗读专题讲座(一般一学期3次)。讲了《朗读的作用》、《朗读素质的训练》、《朗读与交际能力》,还组织学习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的《试谈朗

读》等文章。

由于采取这些有效的措施,绝大多数同学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教学证明:朗读运用得好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应注意些什

么呢?

首先,要确定那些内容更适合朗读教学。象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和诗歌。应以朗读为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朗读,既可以使学生领会其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又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收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古人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想道理恐怕就在于此。

对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方纪的《挥手之间》,作者在对主席在机舱口向送行的延安军民挥手告别这一历史性的动作作了细致描写之后,插入了两段抒情味极浓的议论文字。我在教学时就要求同学们反复朗读,使之明确了这两段议论是“文眼”,是点睛之笔,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歌颂了毛泽东同志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伟大精神;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时间、领袖、同志、战友和广大革命群众之间的无比亲密的感情;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从而领悟到: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在于提示段落中心或文章主旨,使同学们在这方面摸着了

些规律,掌握了钥匙。

对需要背诵记忆的篇章或语段要反复朗读,以期“熟读成诵”。比如吴伯箫同志《菜园小记》中对刚出土的新芽的描写:

……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老圃种菜,一畦菜

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

象这样综合运用排比、反问、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经过细心观察得来的饱含着劳动乐趣的,充满着奇丽联想的语句,反复朗读、朗诵,无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还是语法修辞运用的能

力等等都是大有益处的。

其次,还要注意朗读在不同环节中的运用。

讲前朗读,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发现难点、疑点探测新旧知识的联系。讲中朗读,使之加深理解,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领悟新知识的内蕴。讲后朗读,可收到巩固理解、加深记忆、启迪联想的作

用。

三、朗读教学的实验效果

经过两年的朗读教学实验,学生的语感显著增强了,他们的辨音能力、辨别语法结构能力、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辨别感情色彩的能力以及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能力,甚至观察力、想象力等,比对比班的学生有显著提高。学生作文中的病句明显减少了,感情色彩也比以前增强了、恰切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张霞同学原来写作基础较差,一提写作就头痛。经过朗读训练,她的语感提高极快,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写作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9年,她参加了全国中学生日记大赛,获得了“优秀创作奖”。朗读教学的实验,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水平。实验证明,加强朗读教学确有助于提高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水平。我想后面的统计对照表是应该能说明这一问题的。

朗读教学实验,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水平,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一,对普及普通话,缩小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二,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了具有一定朗读水平和交际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才。

朗读教学实验成绩对照表(略)

说明:

1、表中“应得分”是指毕业统考题的总分或题中该知识点的分值,“实得分”指班级均分。

2、表中“语法知识”包括词法、句法、句群和文言句式等语法内容。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 篇2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 它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 学校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人们日常使用的是方言, 缺少英语语言学习的环境, 成了农村学生学习英语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别利雅也夫认为:“从心理学的观点看, 词就是一个复合刺激 (在感知、理解、说和写的过程中) , 又是人的同等结构复杂的反应 (在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思想时) 。” (转引自程世禄、张国扬, 1996) [1]基于词的这些特点, 中学英语教师应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克服种种不便, 科学地、系统地把单词教给学生,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那么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首要目标。中学生正是由于记不住英语单词, 学习兴趣锐减, 厌学情绪大增, 课堂上消极被动, 毫无参与兴趣, 教学毫无生机。教学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 如果把词汇教学与幽默、笑话、习语、谚语及相关词语典故相结合, 则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扩大其知识面, 开阔其视野。例如, 在讲解like单词时, 讲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帮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其基本用法。一个在宾馆实习的学生在招待外籍客人时, 很有礼貌地问道:“Are you like potatoes?”外籍客人听后很生气。后来那个学生才知道“Are you like potatoes?”的意思是“你像土豆吗?”而“Do you like potatoes?”才是“你喜欢土豆吗?”学生听后哈哈大笑, 并对like这个单词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同时, 我们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艾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那种方法。”[2]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制定者, 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处于主动地位, 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开展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学习比赛、竞赛、游戏等活动。对于表现好的学生, 在语言上给予鼓励, 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进取心对于表现一般的, 则按实际需要利用空闲时间给予帮助、鼓励。

2. 利用直观教具教学

尽管我国农村条件艰苦, 但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或现成的条件活跃课堂气氛。直观教学法, 生动活泼,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不易忘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斯波斯克 (B.Spolsky) 认为, 外语学习动机本身包括三方面内容:对待学习外语的态度、学习这种语言的愿望和为学习这种语言而付出的努力” (转引自林崇德, 2001) [3]。当教师呈现的东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产生兴趣时, 那么他们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将会是积极的, 心中也就会很渴望学会这种语言, 虽然学起来较难, 巩固较难, 但由于态度积极, 而且有种强烈想法的感情, 就愿意下苦功掌握这种语言。

3. 注重语境教学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此, 要力求在运用中学习语言。教师要从词汇入手, 积极创造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 给学生提供更多动口、动手的机会, 让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 以求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为此我们应在从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 力求用较短的时间讲授, 较多的时间操练。 (2) 英语课堂教学, 坚持用英语授课。尽可能地用学生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进行提问、对话,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 (3) 阅读是增加词汇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制订阅读计划, 提出目的要求, 编写日记和书面练习。阅读材料的选择可采取教师推荐,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选。

4. 利用构词法知识教学词汇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的基础上, 可以利用构词法来教学词汇, 从而很容易地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英语词汇总量虽上百万, 但基本构词成分却是有限的。无论就音形而言, 还是就意义而言, 每个英语词都同其他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整个英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分子” (胡春洞, 1990) [4]。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词汇的特点, 立足于词汇系统, 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 亲自参与,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词根、前缀和后缀是构成单词的三个要素, 这三者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利剑。单词的核心是词根, 单词的附件是词缀。词根在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词根领导统辖一群单词, 在这一群单词中, 每一个单词的基本含义都以这个词根的基本意义为基础, 一个词根的意义决定了一群单词的意义。比如, 利用词根教学, 如运用已学的care。帮助学生进行词缀分析推测出careful, carefully, 当然, 不是所有的单词都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 还有其他的构词法, 例如, 分析前后缀如, happy, 可以推出unhappy, possible到impossible等。学生在学词之前, 先学会了两个单词, 在这基础上再把两个单词合在一起, 运用已学过的词合成的新词易于记忆和理解。例如, 分析合成词的构成如room到classroom, bedroom, man到chairman等。利用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5. 用多种方法进行系统复习

“学得快, 忘得快”是当前中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及时复习巩固所致, 复习是学习之母, 在任何课的学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系统地进行复习, 不仅有巩固记忆的作用, 还能加深对所记忆单词的理解。复习方式多样, 可利用各种直观手段、情景和现有的电气化设备。同时,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性复习, 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遗忘和复习遗忘了的单词。只有采用灵活的复习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增强词汇的复习效果。

结语

我们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以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 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学生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农村英语词汇的教学必然也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 教育资金投入不够, 教学设施不完备、语言环境缺乏, 使得英语词汇教学更加艰难。本文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学校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增强英语词汇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词汇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程世禄, 张国扬.ESP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4][英]Mrchael Mccarthy.英语在用剑桥初级英语词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化 习作 途径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安排,鉴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中学生必须“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之教育教学理念,有必要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引导其细心观察、了解、体验、品味生活,引导学生广泛地获取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训练引来活的源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作文无素材可写、无话可说的困难,继之引导同学们写出鲜活的佳作来,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现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的有效的作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小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不仅丰富多彩,给予人们人生的启迪和感悟,生活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生活给予人们的美好的赐予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并引导同学们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感悟到的点点滴滴心得体会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情感体验、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写作技巧等大部分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而又持久的观察和对观察所得的原始素材的提炼与加工。

鉴于此,本阶段的研究,我不仅要求学生常年坚持写观察日记、每周写观察周记,还坚持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亲自批改同学们的观察日记和观察周记,并定期对其进行评判:表扬鼓励优秀者、批评弄虚作假者、指导写作困难者。此外,还定期组织同学们写作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前者如《龙岭街区的清洁员》,后者如《龙岭工业园周边的生态环境》等。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并坚持不懈地写观察日记和观察周记等,作文课上,同学们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无米之炊”之困难,还常常出现佳作。

二、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生活,诱发写作欲望

写作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继之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为,学生只有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才有可能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才有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有可能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上述现象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在生活的激流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触动精神的觉醒、情感的冲动和写作的智慧,其作文才有可能流淌出源源不断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才有可能变得鲜活有效。

比如,每年3月5日前后,我们都会安排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学校附近的街区或工业园“学雷锋,做好事”——打扫卫生、给树苗培土浇水、在街区或工业园领养树木等。学生在进行这些公益活动时,经常会得到居民或者工业园员工的夸奖与赞赏,心情自然特别的好。况且,有时候,在活动中还会时不时发生一些和谐抑或不和谐的小插曲。比如,某位同学给工业园新栽的小树苗浇水时不小心把别的同学的水桶摔破了,结果两位同学吵了起来。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份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活动次日的话题作文《学雷锋,做好事》中,学生也就不仅有话可写,而且佳作连连了。

三、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写作潜能

生活是我们习作的源泉,多姿多彩的生活更是激发学生习作的良好素材。由此可见,学生的习作教学不能只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而应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倾听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让生活成为习作的快乐源头。

我们与学生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今年的四月,在“我们的家乡美”活动中,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充满好奇地走进了大自然,我们不仅用眼去看,更用心去体验。由于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孩子们的视野中,就有了花朵绽放,幼芽萌发;有蝴蝶飞舞,昆虫鸣叫;有晚霞朝霞,晴空雨水……倾听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的内心涌动着快乐,使学生的笔端挥洒着七彩文字。

有人说:如果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交换后还是只有一只苹果;但是,如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交换后就会有两种思想。以此类推,如果同学A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同学B有一段快乐美好的生活经历……大家彼此交流、沟通后,同学们就会拥有无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体验,写作时就可以彼此借用他人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来丰富作文内容,从而走出作文无话可写、无情可抒之困境,继之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来。

此外,鉴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性格品位、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所造成的对事物认知的差异,我们必须鼓励学生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并把握时机对于某些敏感的、认识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探讨、辩论等,以期促进学生通过相互沟通、互相启迪之后,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思维网络系统,促进同学们对生活更完整的认知、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并以此激发同学们对生活强烈的探究欲望和“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潜能。

叶圣陶说:“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此话从反面极为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想写出具有“真实情感”、“表达力求有创意”的佳作,就必须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让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写作铺路搭桥。鉴于此,我们在进行《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实验时,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参与体验生活诱发写作欲望、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写作潜能,继之,构建美丽、精彩的写作教学课堂。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 篇4

关键词新课程 安全 中学 体育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潮流。学校体育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身的体育参与和体育能力。现代社会的学生不但要学会社会适应,更应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新课程体育要求我们建立“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切实予以贯彻和落实。而“健康第一”

的先决条件是不出现任何安全事故。现代家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我们学校来说可能只是上千分之一,对于家庭却是百分之百。出现安全问题对每个家庭都是灭顶之灾,将会影响学生一辈子,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每个体育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安全呢?本人从事中学体育教学二十余载,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案例,和大家共同探讨提高。

一、充分掌握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贯彻安全教育,预防为主

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中后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而心理发育却很不成熟。女生大多不喜欢运动,爱面子,而心理脆弱;男生喜欢冒险,争强好胜,甚至好勇斗狠。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进行安全教育,预防为主,发现问题及时制止。

平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部分同学擅自脱离课堂,东游西逛,随意爬上单双杠和勒木架,甚至尝试做一些危险的动作,既没有老师的指导也没有同学的保护。一旦摔下后果严重。这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冒险,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对策:教师平时灌输安全教育、发现情况及时制止。

在一次室内理论课中,一女同学迟到达十分多钟,回到位置后遭到体育教师大声斥责。不料该女同学竟然爬上课桌从三楼窗口跳下。所幸窗外是溪滩,堆满细沙和小石子,学生安然无恙。一般来讲理论课总是很放心,没什么安全问题的;上课迟到老师批评几句也是应该。没料到该女生家里父母吵架饭都没吃,上课迟到又遭班主任批评,心情郁闷已近崩溃。体育教师不明事情原委火上浇油,导致心理崩溃跳楼。

对策:处理学生要耐心了解前因后果,随时观察学生情绪,切不可意气用事,严防学生心理冲动,引起出走、跳楼等极端事件发生。

二、备课时分析教材的安全性,精心设计、合理指挥 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分析教材,钻研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场地器材,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单双杠和体操一定要设计好保护与帮助;剧烈运动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健康状况,指导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及时做好放松活动。这些都是常规,不可或缺。

在某中学的市级公开课上,年轻体育教师的教材是篮球和跨栏,为节省队伍调整时间,在篮球教学后把跨栏教学放在了水泥篮球场上。水泥地太硬,结果虽然是低栏,很多女同学都不敢跨,好多男同学也摔倒擦破了皮,有的脚踝都扭坏了。

对策:根据教材合理选择场地器材,如果教材场地不方便或有冲突,要另行搭配教材,优先考虑安全问题,严防伤害事故发生。

某中学的体育课上,两路纵队一字排开,在教师的指挥下练习铅球。教师下口令投球,同学们立即投出。后排同学因为抢球,未等教师拣球口令发出就冲上捡球,结果还有一人球较慢扔出,砸在捡球同学后背,造成轻伤。所幸未砸中头部,否则生命堪忧。

对策:投掷项目的教学,备课时一定要控制好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距离,教学时一定要统一口令进行投掷和拣回器材。

同样的某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的一节体育课,体育教师因运动会给学生指导标枪。下课后器械随意放在场地上,教师回办公室喝茶。下一个班级俩男生来到后相互嬉戏对投,结果标枪扎进喉咙部位。所幸抢救及时,没有造成生命事故,但也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后果和后遗症:由于血液已经流进肺部,影响肺活量,以后终身不能参加剧烈运动。

对策:三铁项目安全问题必须严防死管,从拿器材到归还器材,教师全程跟随;练习中要统一号令,统一指挥投拣球;严格控制前后左右间隔距离,保证安全。

三、上课前要贯彻课堂常规,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

课堂常规是一方面为了整顿课堂纪律,建立更好的上课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状况。一般学校学生没有参加上课而发生状况,而上课教师又没有及时发现汇报,学校都要追究上课教师责任。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活动的经常会有,尤其是女同学,怕倒霉,爱面子,不肯直接告诉请假原因,教师盲目强行逼迫,容易发生意外。

有教师非体育专业,年轻不懂事,女同学例假都不知道,强行逼迫女同学长跑。结果导致大出血,休克。住院花了大笔的钱,教师不但要赔医疗费,造成恶劣影响还要挨行政处分。

对策:多学专业知识,多向老教师讨教经验。一次在课堂教学中一学生迟到,准备活动两圈跑完了他才慢悠悠走来。而且态度恶劣,坚决不肯补跑。我与他发生激烈争辩。不料他由于过于激动,一头栽倒,脸色煞白,连叫“药!药!”。原来他患有心脏病,又爱面子不肯告诉真相。同学拿来药物吃下,晚上还打电话给班主任了解平安才算了事。

对策:无病装病固然要罚,有病不察更是危害无穷。教师稍有不察就会出现安全问题,酿成大事故。所以体育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了解学生身体状况,避免不必要的危

险。

四、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体育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可以通过课堂进行身体交流,语言交流,情感交流。但是正是因为有交流,就会有碰撞,有时候激烈的碰撞甚至会演变为冲突。还有很多意外,甚至是灾难性的,教师就算是再尽责,再投入,也难以尽免。

在一次篮球课堂教学比赛中,先是俩人拉拉扯扯,而后恶语相向,进一步大打出手。同学都很难劝解,最后教师出面化解。

对策:中学生爱冲动,心理不成熟,容易小事变大事。教师在现场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摩擦,及时劝解。

某省一级重点中学体育课上,羽毛球选修班的同学正练习羽毛球对打。由于室内场地相对狭小,练习同学较多,突然一个同学的球拍不小心打到另一个同学的眼睛,导致眼球晶状体破裂流出,造成眼睛终身残疾。

对策:这是一起偶然事故,教师很难事先预测,但后果非常严重,因此我们教师只有通过经常的安全教育和事先的场地器材预计准备,上课多注意课堂动态,才有可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同是这所学校两年后的体育课上,一位同学因天气炎

热,身体不适,独自一人离开了课堂,来到附近的一颗树下乘凉。当时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同学也没过多注意。等下课同学发现时已经死在了树下。当然,这位同学死的主因是自身的疾病。如果这位学生不死,这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人死了就是天大的事了,家长大闹,领导和教师被搞得焦头烂额,最后只得法院解决。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篇5

我校虽地处乡镇,但与城市中学相比,学生视野狭窄,阅读量低,语言表达水平普遍较差,学生作文水平普遍较低。学生在写作时的主要困难:一是“无米下锅”二是缺乏写作技巧,多数学生语言苍白,缺乏修辞技巧,口语化现象严重,感情浮浅,不能动人。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批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现象严重,作文练习往往是应付了事。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对以上情况,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寻找源头活水,注重积累内化。

在作文素质训练的诸环节中,“材料积累”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叶老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充分说明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社会生活中广泛获取材料。叶老还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话言简意赅,表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因此既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又要指导学生搞好阅读,“材料积累”这一环节在写作训练中十分重要。

具体做法如下:

1.理清材料源头,寻找写作活水。

“写作之源”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的,即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另一方面,是间接地获取材料。这主要来自于书本,当然也包括道听途说的轶闻逸事等。

2.规范积累形式,养成良好习惯。

积累材料的基本形式有:一是生活感悟笔录式。即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等有所认识并通过书面形式来反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二是阅读启示笔录式。即学生通过阅读相应的作品有所触动,受到一定启发。并摘抄美句妙言,记下点评之心语。

3.创设积累条件,力求有“源”可“溯”。

如何使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即把全班师生的个人藏书统计起来,汇编一个目录表,全班师生每人一份,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相互借阅。第二,鼓励每人每学期订一份报刊(家庭困难者可2~3人合订一份),充分让这些报刊在班上流通生效。第三,充分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满足广大学生的阅读需求。第四,搞好校刊发放与优秀作文展览工作,不断为学生提供新鲜丰富的精神食粮。通过这一系列做法,让学生有“源”可“溯”,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优势,为学生创设积累材料的广阔天地。

4.举行积累评比,促进相互学习。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文章是生活的再现与反映。读文体察生活也罢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积累写作素材有效途径。

二、针对学生实际,注重写法指导。

针对农村学生实际,改革作文指导方法,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当务之急。我们从改革命题形式入手,即让学生自由命题、教师精心设计命题,使学生想写;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即捕捉小事,抒发真情、抓住瞬间,即兴训练,使学生有的可写;精心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写具体;读写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写好几方面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命题形式,让学生想写。

写作文时普遍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教师常常以为这是学生生活经验贫乏,观察力不够,想象力太差所致,实际上命题不当才是重要原因。因此改革命题形式是让学生想写的重要原因。

(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使学生有的可写。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畅通,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说,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捕捉习作材料,使学生有的可写。

1、捕捉小事,抒发真情。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教师要鼓励学生:写事不在于大小,只要能表现出真实而细腻的感受就是好作文。

2、抓住瞬间,即兴训练。教学生要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教师必须“身先士卒”做出示范,给学生感性认识。

3、精心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写具体。我们应树立大语文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注意引导学生细心关注现实生活,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读写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写好。

只有多读多练,胸中有了大量积蓄,当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的文章来。

1、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课文中吸收作文营养。

2、加强熟读练习,以熟读促理解、表达。

3、加强迁移练习,促进语言内化。

读写紧密结合,是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好的重要基础。因为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从而准确、得体、生动的运用语言,把作文写好。

三、改革评价方式,师生平等对话。

作文评改中我们提倡运用作文互评法,所谓作文互评法就是在学生完成了草稿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机会使学生互相分享自己作品,并在此过程中进行评价、修改、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操作方法步骤如下:

1、公开展示作文。

2、学生互评。

3、开展评定交流会。

4、举行集体讲评。

集体讲评一般安排在作文展示后的一周大致如下几个步骤:

(1)统计学生的阅读量。先统计每个学生读过几篇优秀作文,同时也使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更多的读者,扩大交流面。

(2)让学生推荐自己所读过的佳作。可以是整篇作文,也可以是某一片段、章节或某个句子。读完后要说出你认为好的理由。当然,也可以是毛遂自荐读自己的佳作。

(3)教师进行总结评定。教师在仔细阅读、评定每个同学作文的基础上,在整体上对全班作文的情况作出一个评定。

(4)如有必要,学生可进行再次的修改、评定。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 篇6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以来都在困扰着广大师生。农村学生由于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低下,阅读量不足,知识面狭窄,提起笔来经常感觉“无米下锅”。同时也缺乏写作动机、技巧与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完成作业和考试,不得不虚构内容,拔高意义,结果写出来的文章空有框架,全无血肉。而部分语文教师也觉得作文教学方法贫乏,收效不佳,因而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备课粗略,批改不够细致,讲评不到位,作文教学只是流于形式。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学生写起文章来“有米可下”,教师教起作文来轻松自如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引入生活作文教学,探究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写作动机生活化

要能写出好文章,就一定要有写作动机。如果没有内心的冲动和写作欲望,被“逼”而写的,文章质量自然不高。福楼拜说过:“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作为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写作是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长久的写作动机,满怀热情地参与写作这一创造性的智能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冲动”起来。如:看到班上几位贫困生刚从学校总务处领回资助金,脸上带着欢喜和些微的严肃,我便抓住了这个自然而来的机会引导他们:领了资助金内心感受如何?开不开心?想不想和资助你们的叔叔阿姨们说些什么呢?那就赶快拿起笔吧,把你此刻想说的话统统写出来!学

生马上文思泉涌,用笔打开了“话匣子”,字字真情,句句实感。此外,教师布置作文也可尽量体现作文的工具性,如开学初让学生写“假期见闻”、“开学的第一天”等;考试结束,要求他们用书信形式向亲人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或是以总结的形式写写学习经验,明确后期目标和途径等。学生置身于这些情境中,切身感受到了写作与自己学习、生活的丝丝缕缕联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写作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会很快被调动起来,真正做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作文题目生活化

贴近生活的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产生想写的欲望,进而写出真情实感,但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曾经布置一篇《一件小事》的命题作文,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写了“妈妈叫我去买盐,售货员阿姨多找了一元钱给我,我在路上经过思想斗争,最终把一元钱还给了阿姨“这件事,写得苍白无力,毫无真实可言。要避免这种千篇一律的情况,教师就要多给一些开放性或是有针对性的话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的心灵,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信息。比如鼓励学生写周记,生活中新奇的新鲜的事,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所感随想,都可以成为周记的内容。因为是在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他们会有深刻的感受,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达出来。又如报纸上记载的重大事件: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等,这些事件在当时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学生们通过电视、网络、报刊也一定看到了大量的画面,了解的大都是感人的事迹,心里都充满着感动。以此为话题,学生会感觉文章在脑海里,在内心里,就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此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看到作文命题或话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事件,就会把题目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写出一篇充实而又真实的文章。

三、作文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圈小、视野窄是造成农村学生生活底气不足、作文内容枯竭的重要原因。但细心发现,学生生活还是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些都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都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农村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虽说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但这里有他们读书生活的单纯和快乐,有他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特别的欢喜和忧伤,有他们特定年龄的特别想法。十几年生活家庭里,这里有他们成长的经历,融汇了亲人对他们无限的关怀,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他们不同的思考和想法。农村有炊烟袅袅、落日晚霞、蓝天白云、清山绿水„„他们可以拥抱大自然,享受四季不同的风光,进而发现自然变幻所蕴含的哲理。农村有纯朴的美德,而且民风民俗独特,地方节日丰富,所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而且庆祝的形式也多姿多彩,而他们对这些都是喜闻乐道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如果教师

能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观察事物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学生就能借助文字本能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流露出来。

四、作文指导生活化

作文生活化,不单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选择真实的素材,更应在作文指导上贴近生活,不少教师就在作文指导中缺乏指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老师指导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热情、题材、灵感甚至文体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况下,完成写作。首先,教师要针对作文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帮助学生挖掘生活素材,寻找写作资料,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写作热情。“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教师要欣赏学生的作文,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适当地帮助、鼓励、表扬,可把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提出优点,予以表扬;好的作品也可在班内“学习园地”张贴,让其起到榜样的作用。这些做法可以让学生感觉自己在写作方面具有潜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写作方法指导,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并将这些材料结合现实生活,转化为自己所需,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会生活,更要带着他们一起走进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指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真实的材料。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扩展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最终打开写作思路。

五、作文评改生活化

教师要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倡师生平等对话。首先,教师要明确作文五类评分标准,在每次批改作文时除了评上分数、等级,写好评语外,还要多注重面批面改,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与等级是否相符;相同的等级,为何有分数或多或少的区别,从而弄清自己此次作文的真实情况。其次是开展评定交流会,让学习小组成员面对面,自由充分地开展交流讨论,主动表述自己的观点,从立意、结构、语句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还要举行集体讲评。讲评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朗读自己修改过的文章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修改体会,也可以推荐自己读过的佳作或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评定,对修改过的文章用更正本抄写一遍。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了,阅读面扩展了,写作方法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中下层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中学音乐教学浅探 篇7

一、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离开对音乐的兴趣和感情 ,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让其亲身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便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不怕困难地学习音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激发。

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主动提问,这些方式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给学生营造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敢于发现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以前上欣赏课,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在学生还没听到音乐时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放弃思考与联想。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师生合作探究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一种安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习和探究,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创造性的活动中,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一个自由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副为我独尊的模样,而要让学生觉得和教师是平等的。在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注意自己的语言, 依靠自己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体会到的愉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四、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利用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一展嘹亮歌喉,来个模仿秀,在模仿中提升自我。还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歌曲对唱、为歌伴舞、为曲配乐等,让学生各尽所能、人尽其才,为学生构建一个释放激情、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增强自信心,乐于求异、求新、求奇。为此,我在课堂上总要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唱、去舞去想象。以此满足学生的成就性需要。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他们探究创新的过程,把被动的实践创作变为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探究创新。

五、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中所表现的赞美和歌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总认为没有问题可问,盲目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挥”,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搜寻、发现、探索解决过程中,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热切地爱着学生,爱着生活,这样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音乐,生活处处皆教育。

摘要: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交流,才能上出一堂生动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法指导浅探 篇8

一、紧扣教材,指导学法

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学法”模式,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等众多因素的不同,学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要以教学教材内荣为基础,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灵活变通的引导学生发现、采用学习中的普遍规律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创新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二、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的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到达学习目标。

三、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要做出示范,展示学法,以法获知,供学生仿效。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较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较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和应用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列表归纳法:比如学完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就可以把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名称、简单经过,每次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把握,既简单明了,又可系统掌握、重点把握。

比较法:这是经常应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便于对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学生可以把中外历史上相关或者类似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加以比较。比如学生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的两次农民革命运动即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从兴起、发展、失败、作用、教训等方面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白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担负起挽救民族与水火的历史使命,又比如学生可以将《辛丑条约》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加以比较,可以从中找出外国侵略者是怎样把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调查访问法:在学习《文化大革命十年》这一课时,老师可以搜集一些历史影片和书籍资料,还可以访问老一辈人,将他们在文革中的经历记录下来,整理形成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实例中了解“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从而锻炼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体现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对身边的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制度的变化,从事实上去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从而训练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阅读法:有些同学读书抓不住要领,收获不大。那么怎样怎样读书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呢?第一,要着重阅读正文。正文是每课的重点,是精读部分;第二,在阅读时要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意思是说,要有一个学习的欲望,读时认真细看。同时要拿支笔,勾画写记,意在理清线索。第三,要学会圈点方法。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字做记号、或画横线、或画三角等。

讨论法:在课堂中可就某个历史问题开展讨论、争辩,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集思广益,加深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认识。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时,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因素,使中国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洋务运动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最终是以破产告终;左宗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争辩性的人物,学生也可以分成正方和反方对左宗棠进行辩论。

材料分析法:历史材料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文字的、图片的、影视的,如文中大量的史料、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并应用这些材料,学会从这些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和信息。材料一般是辅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或者提供给学生一种观点,有助于他们的思考、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和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文字材料首先要读懂,然后结合课本的内容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理解、分析和感受,从中获取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一课中有关鸦片的危害的历史记录,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鸦片给中国人民和国家经济的危害。

知识体系构件法: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侵略与反抗,这就要求学生能将学过的知识纳入到这一体系和线索中,形成框架,便于知识的记忆和整体把握。比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体现了侵略这一主题;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就属于反抗这一线索,并可以通过图示理清线索。

读图视图法:在学习对外开放时,对照《早起对外开放示意图》,说出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分别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位置,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又如,在《民族团结》有多幅插图,学生可以通过识读提取有效信息,了解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各族人民为建设祖国建设家园迸发出的巨大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面貌、宗教文化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进而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党和政府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会利用意识地图或插图学习历史知识,应用历史地图插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

总之,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方法多种多样,均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

上一篇:影响孩子的10个坏习惯,看完一定要改掉!下一篇:工地看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