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共12篇)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1
农村中学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资源的短缺, 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 对英语这门学科缺乏足够的认识, 又因为农村学生都比较害羞, 课上不敢大胆说英语, 课下更没有说英语的机会, 使得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困难重重。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即:“如何搞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通过几年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
首先, 教师必须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 吸引学生积极思维。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 具有节奏感的语调, 具有风趣、幽默感的语言, 会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令人陶醉的美感, 从而增强学生说英语的欲望。教师要善于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开导学生, 将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其次, 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本着以教带学、以讲带练的主旨, 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进行巩固练习;以表扬鼓励为主, 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讲英语, 并且做到练习形式多样化, 如两两对话、情景表演、课堂游戏等。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充分地练习, 才更有安全感、更具信心地给大家表演。全班同学的赞扬和老师发的“真棒”卡片, 更给表演得好的学生以极大的鼓励,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卡壳”了, 便用适当的词汇或表情提示, 使学生得以继续进行;对学生的错误, 则在其发言后再予以纠正, 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绪, 也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中学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 激烈的分数竞争, 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能力差, 听课比较盲目, 抓不住重难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能够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即可为将来进入高校或走向社会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不致在大量的新知识面前不知所措, 也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所以, 在中学阶段, 教会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训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 使学习从苦学到乐学, 从学会到会学, 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预习, 其任务是让学生从“老师抱着走”过渡到“老师扶着走”。预习前, 教师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 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 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 在课堂上释疑。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言语运动在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即使在默读时, 也往往伴随着言语运动器官的潜在发音动作。因此, 阅读是与言语运动器官的发音动作相互联系的,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阅读过程中, 一方面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发音动作;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综合活动来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思。为顺利地进行这种分析综合活动, 要求学生事先具备一定条件: (1) 有一定词汇与语法技能; (2) 有相应生活经验与专业知识; (3) 联系课文了解来龙去脉; (4) 了解作品背景、中心思想。
在教学中, 我是这样做的:
1.在教学过程中, 我不断摸索, 大胆改革, 初步形成了“导入激趣、情植氛围、读中求知、练中强化”的教学思路。
2.改变了传统的整体教学阅读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快四”、“慢三”课堂教学模式。它符合“三主”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简单, 可操作性强。
“快四”: (1) 教师导入新课快。我或创设情境, 或利用插图, 或通过对话, 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 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 迅速导入新课; (2) 学生浏览全文快。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我对每一篇要阅读的文章都限定一定的时间,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 然后回答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生词, 但由于时间的限制, 不容许他们查字典, 他们只得根据上下文来猜测生词的含义。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不仅阅读速度加快了, 根据上下文猜词的能力也提高了; (3) 回答问题快。在学生快速扫读完阅读材料后我常给出一些“Yes/No”问题, 要求学生快速回答, 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印象和理解。这些问题都浅显易答。因此, 我常把这些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 以增进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 (4) 复述文章快。在学生精读和老师精讲之后, 我们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复述文章大意, 以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分层要求, 分段掌握, 鼓励他们人人开口。
“慢三”:①学生精读文章速度稍慢。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后的不同要求或题目带着问题去仔细阅读文章。通过阅读要让学生明白who, when, what, why, how等问题, 这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②教师精讲节奏稍慢。对于学生的疑难点、易混淆的知识点, 教师应向学生交待清楚, 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不要急于求成。文章中出现的新知识要教授给学生, 不要一带而过。
总之, 在农村中学教英语, 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 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条件, 想尽方法, 使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走上正规化、系统化的道路, 从实际情况出发, 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避免农村学生成为“未来的文盲”。
参考文献
[1]沈陈炎.重视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考试周刊, 2007.
[2]王琼.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初探.成宁学院学报, 2003.
[3]关俊玲.营造英语环境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音乐课是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具有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音乐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学校办学水平还是教学方法,都有很多值得探讨、关注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普遍为唱歌教学,教学内容枯燥,教法陈旧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音乐教育观、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制约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引起了我们对音乐教学现状与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深思。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中学音乐理论教学方法创新》课题研究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是对中学音乐理论教学方法创新实验的研究,其目的为了将枯燥的音乐理论变成有趣的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服务于音乐课堂,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任务,包含以下四个目标:
1、因材施教,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及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的音乐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2、突出学科特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改变我们以往的以“说教语言”为主的音乐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以“音乐性”“情感性”为特点的常规课堂教学。
3、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有机的与相关学科融为一体,让学生产生对世界有一种无暇的美,意识到音乐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会多元化的文化知识的创造性运用。
4、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丰富音乐课程教学语言,锻造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新型音乐教师。
三、课程研究原则
1、审美性原则:音乐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而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丰富世界,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音乐性原则:音乐性是音乐课堂的生命线。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感受、感知音乐,坚持“以听为基础、唱为主体、动为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强化活动过程中的音乐性。
3、情感性原则: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感受、感知音乐,坚持“以听为基础、唱为主体、动为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强化活动过程中的音乐性。
4、实践性原则:新课程十分重视和强调实践性学习,倡导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参与实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做到听、学、演、练、说结合,教师只说引导性激励性语言,学生多练,把课堂交给学生。
7、全体性: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表扬激励方法,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
8、常规性:不作秀式,不空洞,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业务水平开展研究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对象:七年级(小学——中学的衔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注重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不受教材限制,针对教学三维目标,精选积极向上、思想内容健康的歌曲做教材。选取学生在上幼儿班时候学唱过的耳熟能详的儿歌稍加改编,教唱乐谱时纠正出现的习惯性错误,再熟练背唱乐谱。
2、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乐器,让学生把自己小的时候用的竖笛、口琴、口风琴带到学校学习乐谱、练习视唱、自学歌曲,把小乐器引进课堂,既能练习识谱,又能自学歌曲,一举两得。
3、由学生的兴趣入手,严格遵守《新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原则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改变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的现代流行歌曲做教材。把音乐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和唱歌教学当中。乐理知识除了最基础的音的长短和音的高低之外,都不集中讲解而是分散到每次所学的歌乐曲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并在欣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再由老师引导归纳,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会欣赏歌乐曲活动。
4、先练再听后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备课时提前把歌乐曲中典型节奏,精彩的高潮部分精选出来,改变成基础知识中的节奏练习、视唱练习,利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课中前几分钟,集中练习让学生有了初步印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然后欣赏所学歌曲或乐曲,初步欣赏时学生就可以跟上示范音乐拍击节奏哼唱旋律,带着学习的欲望,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5、注意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特别是在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所有学科都是有关联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木的理解。
6、注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班级内每一个同学都有事情做,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
7、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只有乐理知识笔试50分参加答卷,其他内容不再集中在学期末集中考试,采取分散考试的办法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评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全体学生提出十六节课中得到六个优秀期末考试免考,大型活动中参与表演并获奖免考,搜集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或同学好评达到数量期末考试免考等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音乐习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精神上得到愉悦,自身音乐素质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
六、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2、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加强研究过程中的合作与反思。加强实践探索,相互交流,合作研究及时反馈,共同完善,不断探索新的研究内容。
七、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策略
1、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加强理论学习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不断充实本课题研究。
②实验探究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形成较完善系统的音乐的衔接部分的识谱读谱能力„„。
③调查分析法:在实践过程中及时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及环节上出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方案,找出相应的对策,完善课题研究。
2、策略:
①音乐理论创新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遵循音乐教学自身规律。②音乐理论创新教学体现以音乐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格局。
③音音乐理论创新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八、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方案进行保证,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着手开展研究。
2.实施阶段:()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实验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实验等探索课题目标的实施,形成操作的模式,定期开展汇报活动。
3.总结阶段:()
撰写课题总结报告,邀请上级部门对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九、课题的组织与分工
课题负责人: 课题研究人员:
课题分工: 负责课题的组织协调工作。
负责课题方案,研究计划的撰写,课题的具体实施等。
浅议农村中学政治课堂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政治课堂 创新教学
一、农村中学政治课创新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政治课创新教学的意识淡薄
由于农村的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且信息渠道闭塞,限制师生视野和思维,相对城市而言,对升学率的追求在农村中学仍是主要教学目标。
(二)农村中学政治科教育缺乏自己的目标
广大农村中学在确定素质教育目标时无法立足现实,忽略农村的生活实际和自身应承担的教育任务,一味追求城市中学的培养目标与标准,“高分低能”的状况是有目共睹的。
(三)农村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目前许多农村中学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反而把自己孤立起来,教育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
(四)落后的教学模式制约应农村中学政治课的创新教学
由于教育内容的制约,农村中学政治课教学习惯一种模式,一个教学大纲,一种教学要求,一个教学计划,一种教学方法的“五一”格局[1]。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以纲为纲。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严重制约农村中学政治课堂的创新。
二、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教学的可行性
(一)农村具有特色而丰富的乡土资源
例如现代农业生产已取得的成果,广阔的农业资源和多种经营均可为中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实践机会理解及践行加快落后农村的建设及发展。农村中的农民丰富的耕作经验和人生体验,农村中的一些土发明、俗语、俚语、笑话、传说、民风民俗均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2]。使用这些教学资源能把抽象的哲学道理变得生活化,把深奥的经济学道理变得平常化,把枯燥的政治常识道理变得平易化。
(二)社会的创新氛推动农村政治课的创新教学
素质教育在全国大地的推广及课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种创新理念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至农村,并被师生接受。
三、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观念创新
1.树立创新教育目标观。
对于农村中学的政治教师而言,要创新其教育目标观,侧重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型”变为“实践型”,目标定位在服务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2.树立以学生主体的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主动观察讨论、主动操作实践、主动思考探索、主动表达等活动形式学习知识。
3.树立因材施教的意识。
要求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长,用面向全体的观念定位教师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1.精研课标,精通教材,使学生简易使用教材。
走进农村社会,了解农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理解知识的惯有方式,降低教材难度,弱化那些虽说重点但对农村学生而言却是盲点的知识点[3],腾出空间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
2.合理删减教材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由于教材是全国统编的性质,造成无法顾及农村中学困难的教学条件、匮乏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相对较弱的理解能力[4],教师往往无法按规定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目标。所以在实际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辩证对待教材,对教材大胆进行调整,达到即使在没有现代化的农村也能进行的境地。
3.适当补充教材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
教学资源的稀缺也给农村中学政治课教学创新带来困难,需要政治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
(三)教学方法创新
1.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可以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注意集中、联想丰富、思维敏捷,记忆深刻。中学思想政治课内容比较枯燥,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乡土教材中带有趣味性的知识点,让课堂活起来。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农村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当学生经常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时,就会有很多疑问,教师应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更愿意进一步深入地学习[4]。
3.适当使用探究教学,深化教材理解。
大胆把教材内容设计为学生可探知的问题,利用问题的梯度,触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使得学生既动脑,牢牢记住所学知识,又克服由于机械记忆所带来的浅记忆的后果,提高课堂效率[5]。
4.加快信息技术建设的步伐,增加农村中学政治课的教学方式。
农村中学由于经济较落后,教学方式较单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甚少。一方面农村中学应多途径寻求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自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探究信息技术如何应用在农村中学的政治课堂中。
参考文献:
[1]吴松年.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章志光.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卢书兵.中学政治创新教法一课堂组织艺术[M].学苑出版社,1999.
[4]卢书兵.中学政治创新教法一45分钟优化设计[M].学苑出版社,1999.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4
由一点出发, 借助已有信息, 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 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 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 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仿写是指导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的有效途径。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是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政治变革—自然界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 我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 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 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 万物离不开太阳, 孩子离不开母亲, 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 由“形似”到“神似”, 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 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我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 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 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 由现在拉回过去, 描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 既不受空间限制, 也不按时间顺序, 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 在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安慰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 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 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通过检索与提取, 将每一种思维方法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如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 由自己到他人, 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 是不会具有那么多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 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通过模仿“灯”的构思, 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 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 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 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 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 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 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 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 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 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 于是发出了要珍惜每一天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 我以散文《枕木》为例, 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 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 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团结协作的典范, 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 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 有了眼睛, 有了手, 它们变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青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走过了洒满金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 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 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 用无法抗拒的脚步, 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 就应该毫不吝啬, 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 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 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在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 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 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 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 桥》一文, 一位同学由面临小学、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 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 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 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 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 有利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通过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 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至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发散思维, 有的对比不同点, 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5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六完小田茂春
(于2011年6月22日在《语文周报》第25期教研版出版)
2010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重中之重又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特点。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人格来影响、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当前农村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高,和城镇小学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水平低下.知识面狭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信息闭塞,教学内容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因此,农村语
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注重新知识的获取和累积,改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对新生事物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
二、做好教学预设。开展课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熟悉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任务,科学选择资料,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案。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学生对一个事情有没有兴趣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内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一些学校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能力训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是在每次课前根据教学需要.由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可以采用讲幽默故事名人趣事、小品演绎学过的课文等的“开心五分钟”寓教于乐形式,也可以采用诗歌朗诵、古诗背诵、日记展示等的“美文鉴赏”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 又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贯彻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到创新的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现代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释放巨大的潜能。过去以追求“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2.实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新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各异,但本质上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识。教师作为“导演”,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将得
到加强。
四、课后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巩固学生的创新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靠课堂的教材教学是不够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面对的就是那么一块小天地,我们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一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或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形式,或是以开展课外活动形式(如读书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巩固与发展。当然,所有的内容与活动,都是以不给学生加大学习负担为前提,适量保质地完成。
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延伸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力充足,创新的激情也就有了源头之水。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6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7
一、思想上要创新: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态度, 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决定在体育课上的行为。实施新课程, 体育教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 努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健康, 应首先考虑教育的“全体性”, 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积极参与, 从而使全体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各有所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 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最终将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的乐趣上升为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自觉行为。
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 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必须具备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 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内容上要创新:要从教学内容上融入多种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的“趣味化”“游戏化”,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才由教师来解答释疑。这样既符合现代教育“学会学习”的需要, 更是素质教育“学会健体”的需要。
(一) 通过田径运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的措施
经常参加田径运动能使学生身体更加强壮, 心胸变的豁达开朗, 信心倍增, 特别是那种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精神将使你勇敢的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1. 通过耐久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措施 (1) 通过耐久跑的基本技术的掌握。 (2) 通过耐久跑的练习方法。 (3) 通过耐久跑的学习效果和品德评价。
2. 根据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易吸取新鲜事物的特点, 可
选取当前中学生普遍喜爱的、较为新颖的街舞作为教学内容;也可选取贴近生活和实践的地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 这样既可出“新”;出"奇", 又可唤起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 通过球类运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的措施
球类运动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运动项目。通过参与球类运动, 同学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上的优势。同时, 在参与球类运动的组织、训练以及竞赛的过程中, 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对于顽强拼搏、灵活机智、勇于超越自我等良好心理品质的磨炼, 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分层次教学和循序渐进教学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三、教学形式上要创新:多做体育游戏, 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感兴趣, 特别是体育游戏, 可通过游戏规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等精神。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就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例如:通过游戏“冲过封锁区”。
1.讲究教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农村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 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对体育的爱好是千差万别的,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则是体育教师在选择和运用教法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教师在上课时要非常注意举止言谈, 教态亲切, 谈吐文雅, 要求严格, 教学规范, 同时讲究教学有方, 争取趣味性, 游戏性, 竞赛性等, 教学方法, 有效地传授知识。这样使学生自觉与教师配合, 在体育课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2.教学应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对将要进行的练习的兴趣度, 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产生直接兴趣, 而有些内容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顿感厌倦和无味, 如中长跑。在教学中,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各种练习“花样”,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进行中长跑教学, 可用变线跑、计时跑、追逐跑、定向跑、越野跑等练习方法来发展有氧耐力。教师教学语言精炼简洁, 最好把繁杂难记的动作要领口诀化, 这样学生易记又易理解掌握, 直接提高教学效果。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 往往能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在于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公平, 重中之重又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改变教学方法,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我们必须根据语文学科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特点, 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 教师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以身作则, 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 以自身的创新人格来影响、培育和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当前农村教育教学整体水平不高, 和城镇小学相比, 还存在着不少差距, 主要体现在:教师水平低下, 知识面狭窄;教学观念滞后,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信息闭塞, 教学内容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中, 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因此, 农村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 注重新知识的获取和累积, 改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 提高对新生事物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 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 将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以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要求。二、做好教学预设, 开展课前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熟悉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实况的基础上, 明确教学目标任务, 科学选择资料,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设计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易检测、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案。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 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学生对一个事情有没有兴趣往往取决于第一印象。因此, 教师必须在课堂的前几分钟内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一些学校通过开展“课前5分钟能力训练”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5分钟活动内容是在每次课前根据教学需要, 由老师提前告诉学生准备。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可以采用“你问我答”的竞赛方式可以采用讲幽默故事名人趣事、小品演绎学过的课文等的“开心五分钟”寓教于乐形式, 也可以采用诗歌朗诵、古诗背诵、日记展示等的“美文鉴赏”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既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积累, 又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课堂教学贯彻实施“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贵在引导,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要落实到创新的课堂教学中, 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现代心理学表明, 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情绪, 有利于发挥主动创造性, 释放巨大的潜能。过去以追求“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通过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鼓励学生设疑、质疑、求异, 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提高创新能力。2.实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要营造出良好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 能促进新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针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规划纲要》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这些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各异, 但本质上都是在教师指导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和掌握知识。教师作为“导演”, 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 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都将得到加强。四、课后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巩固学生的创新热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靠课堂的教材教学是不够的, 特别是农村孩子所面对的就是那么一块小天地, 我们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一定的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或是以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形式, 或是以开展课外活动形式 (如读书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巩固与发展。当然, 所有的内容与活动, 都是以不给学生加大学习负担为前提, 适量保质地完成。同时, 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延伸其学习和创新的热情。自学能力的培养, 首先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这样,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学习动力充足, 创新的激情也就有了源头之水。总之,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首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要利用和安排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内容, 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善对策[J].资治文摘 (管理版) , 2009, 4:54.
[2]陈富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论坛, 2009, (10) :26.
[3]陈俊煌.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7, (5) .
[4]李彦春.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 2009, 2 (中旬刊) :101.
[5]王丽丽.课前五分钟语文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 2010, 4 (284) :157.
[6]王万春.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 2009, (11) :55.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9
我校属于农村中学, 地理位置偏僻, 信息相对闭塞, 学生生活窄、见识少、阅读少, 这样的学生各方面都难以跟上课本, 难以了解课本所传递的新观念, 更难以体会作者的种种情感。此外,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教师很难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更束缚了他们创造力的发展。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是我们广大农村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 笔者总结以下策略:
一、突破传统, 观念创新
中学生习惯于填空选择之类的客观性习题的解答, 一些主观性问题避之不及, 即使作答语言啰嗦、语句不通、观点不鲜明。究其根源, 源自课堂。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老师说, 学生听;老师灌, 学生接;课堂中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久而久之, 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 机械地读、记, 学生围着老师转, 老师围着考试转。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必须对语文课堂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的引路人。教育观念的新突破必定带动教育改革与发展上的新成就。
二、巧设环节, 教法创新
1. 精心设计, 引发创新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巧妙的导语设计可以让学生兴趣高昂, 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课堂, 甚至忘记是在“学习”全当是在“探索”。导语的设计因教材而不拘一格, 主要有:激趣导入、情境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比较导入等。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有趣的实验, 生动的故事, 幽默的笑话, 奇闻轶事都能让他们投入其中;精美的画面与动情的音乐也会引起他们感官的共鸣, 这种情境的创造容易使学生入情, 移情从而融情于中,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创造情境, 营造创新氛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情境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可以使学生触景生情, 激活思维。同时, 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
3. 善于质疑, 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问题是激发思维活跃的刺激因素, 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有梯度性问题, 创设思考的氛围, 使学生积极进入“探索者的角色”, 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体现教学民主, 给每个学生公平公正的待遇, 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 敢于争辩, 即使学生的答案与事实相悖, 教师也要努力发现其闪光点, 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的积极性, 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对于胆小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肯定和支持,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 采用多维教法, 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但也有规律可得。教师的课堂设计也要善于变换形式, 设计开放,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突破思维定式, 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三、多媒体教学, 手段创新
农村学生见识少、阅读少, 在现代社会可采用计算机弥补。多媒体教学使单调的课堂变得有趣, 让学生摸不到看不见的东西仿佛触手可及, 拉近书本与现实的距离。课件教学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 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创新的目的。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10
1 农村中学体育与“长尾”理论
1.1 农村中学体育现状
农村中学体育是承转农村小学和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详细了解目前我国农村中学的体育现状, 在查阅了大量的文件、资料, 并进行走访、调研后, 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学校体育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中学体育存在许多问题, 最主要的可归纳为硬环境的薄弱和软环境的缺失。硬环境中教学环境的物质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无法达到国家和各省内中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的要求;另外, 班级规模大,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农村中学体育软环境中教学环境的社会心理环境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课堂效果和秩序需要改善, 这主要和管理部门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以及人们根深蒂固对体育的错误认识相关。总而言之, 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环境总体较差, 各方面的发展严重不平衡;许多隐蔽性环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这些隐蔽性环境因素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都是制约学校形成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关键因素。
1.2“长尾”理论概述
“长尾” (The Long Tail) 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最早提出的, 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2]“长尾”代表着传统中不被重视的区域, “长尾”理论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极大的数 (“长尾”中的产品) 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数 (每一种“长尾”产品的销量) , 仍然等于一个极大的数, 而且这个极大的数只会变得越来越大。[3]“长尾”效应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 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当然包括农村学校体育。
1.3 农村中学体育的“长尾”特征
“长尾”理论的核心是具有相当长的“尾巴”, 即足够的数量, 以便于更多的机会供人选择, 是聚沙成塔的效应。在我国, 农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体育在整个社会和文化中都相对属于长尾部分。首先, 数量上的长尾现象, 主要包括体育参与人数的长尾和体育资源的长尾。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我国农村居住人口为6.74亿, 占总人口的50.32%, 约有80%的学校和74%的学生在农村。而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可见仅有少数农村居民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另外,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乡 (镇) 村体育场馆数量为66446个, 约占全国总数的8.18%, 而农村学校的体育场馆也存在着破败和无人管理的状况。其次, 体育开展项目的长尾现象。农村居民的锻炼时间多集中于春节、集会等节日;锻炼项目单一, 其中篮球、跑步、棋类占97.2%[4], 而农村中学体育课开设的内容基本是围绕考试的基本内容, 缺乏特色选项课内容。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就缺乏经常性、普遍性, 并且影响了大学体育课程与中学的无缝对接。再次, 体育效果的长尾。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农村中学体育健身氛围并不浓郁, 学生的健身意识不强, 健身观念落后。在我国总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总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结构也存在问题, 中青年、在职员工经常参与锻炼的很少。在农村体育锻炼更是无人问津, 农民工的体育锻炼被边缘化;学校对体育的开展也不健全, 很多学校的体育工作不到位, 甚至部分学校的体育工作在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展;青少年儿童锻炼普一直不到位, 体质状况令人担忧。最后, 体育理念的长尾。虽然国家的学校体育和法规、政策中, 自2001年起增加了关注西部和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的内容, 但是健身知识宣传不够到位和认识上的偏差, 使大多数人一直以“没病就是健康”、“搞体育的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
2 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困惑
2.1 有限的资源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相对缺乏, 教学工作量偏大。体育经费短缺, 并存在被挪用现象;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校体育课的需要;职称结构不太合理, 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偏少。比如农村中学极少有400m的标准田径场, 相当一部分学校所谓200m的田径场是名副其实的“草场”, 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垫子等常用体育器材在河南省农村中学里有一定的配备,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一些器材形同摆设, 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2.2 无章的内容
农村中学班级人数过多, 达不到体育课的目的;教学大纲的实施及教材的使用完成情况不容乐观, 据调查虽然有95.65%的体育教师写有教案, 但仅有2.83%的教师能依教案上课, 写教案的目的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学体育课更是“放羊式”教学。
2.3 缺失的理念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接受培训次数偏少, 部分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学校的早操、课间操开展的不尽人意。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 普通中学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含体育课) 。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但大多农村中学两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数量和时间达不到规定, 甚至体育课都存在被挤占的现象。部分农村中学没有开展全校运动会, 有的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器材, 还有的是学校出于对运动会期间学生安全问题考虑。
3 长尾视角下农村中学体育可持续发展
3.1 依托教研网络, 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资源的长尾现象, 一方面可以在原县、镇和学校两级的基础上, 增加“块级”教学研究活动, 即把邻近的五六个乡镇的学校组成一个“块”, “块”内的学校按计划轮流承办教研活动, 形成“县—块—学校”三级教学研究网络。定时不定时地组织评选体育优质课、优秀教案, 举行公开课、观摩课、教材教法的改革研究等, 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可结合教学大纲, 并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教学内容, 并进行教学评比和总结, 克服过去“个体经营”的松散状况。另一方面, 也可以尝试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 开展穿插体育专项课授课。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项目内容, 便于个人体育兴趣的培养。
3.2 借助“走教”方式, 提升兴趣水平
“走教”即跨校上课或巡教, 指好的教师可以在两个以上的学校任课。“走教”使教师的传统任课观念得到改变, 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得到改善。使每一位学生充分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可以提升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 让我国青少年“三高一低”的现状得到改善, 农村中小学体育“走教”教师背负着重大的教学任务。当下, 农村中小学体育“走教”教师是地方学校自主选择或教育部门公开招聘的体育专业教师, 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经验, 还有的是离退休体育专业老教师。借助他们高度的工作热情、丰富的经验和新鲜的教学内容, 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 同时“走教”教师的这种外联方式也便于学校间的体育联系和体育比赛的组织。而且“走教”教师会按照规定安排学生进行每周“两操一课”, 每天坚持一小时练习, 从而为全民健身工程和终身体育目标奠定了基础。
3.3 普及“泛在”体育项目, 增强锻炼效果
“泛在”意指无所不在, 竞技体育向大众体育发展, 具有泛在特质的体育项目是被广泛推广的主要内容。2010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 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条件资源;另一方面是创造条件, 大力开展能动手自制体育器材的项目, 以弥补体育活动的需要。把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体育课堂中来, 比如太极拳、五禽戏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既简便易练, 也便于传播习得, 更便于“泛在”体育的传播。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 利用田野树林等得天独厚的环境进行素质练习不失为“泛在”体育最佳的方式。
4 结语
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亟待体育素养的提高,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以农村学校体育带动农村居民体育的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 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关注这一“长尾”才能为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樊临虎.山西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9) .
[2]翟水保, 陈秋丽.陕西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 2004 (7) .
[3]张大超, 屈东华.河南省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师资、教学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2 (11) .
浅议农村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创新 篇11
【关键词】农村中学 政治课堂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73-01
如今素质教育与新课标理念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广泛推广,当然农村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在农村,由于制约和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因素较多。比如: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大经济意识的冲击、专业教师的不足、应试教育的影响等。面对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特别是专业素质,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上,农村中学的学生对于政治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并不重视,这也严重制约了政治课教学的创新与优化。现结合课堂创新理念进一步分析中学政治教学。
一、了解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农村固有的乡土资源是非常有利于政治教学的。如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村新发展,广阔的农村资源,加上多种农业经营模式,都可以给中学生提供了解实际情况,尝试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的机会。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课堂教学模式更需要进一步创新。通过人们生活中的丰富经验、人生体验、传说、俗语、民风等良好的教学资源,使政治课教学变得具体化,让感性的生活去诠释理性的内容,从而构建现实生活与学习内容的转换桥梁。例如:当涉及到农村发展变化的政治知识时,完全可以结合实际,讲其所见所闻,提升政治教学兴趣化。同时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的创新气氛也带动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创新,在农村政治课上,新课程教学理念必然也会深入到农村中学教学课堂,也必然会被师生接受。这也为中学政治教学课堂的创新提供了有效性。
二、农村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创新的教学措施
1.教学观念创新
首先作为农村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这也是实现中学政治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开始全面普及,那么农村中学政治教师也需要以此为教学的宗旨,摒除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思想,积极顺应新的教学要求,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教学观念的生活化转变,政治课程生活化的教学观,实现了政治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同时基于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政治思维会更加活跃,思考相关的政治知识也会十分积极。而教师的作用也没有被埋没,他们在教学中的地位依旧十分重要,只不过从过去的主导者,变为现在的辅导者,这种转变重视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教学,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各种政治问题进行举例分析,实现教学思维的转变,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并了解政治的内涵。其次,政治知识设计到的内容原本就是实际生活的一种映射和反映,所以说教师教的过程可以适当简易化,多让学生理解领悟,进一步从生活实践中把政治知识再次得到印证。这种教学方式与观念的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作为中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能力,结合生活实践,可以通过客观的理解进而分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在“世界是普遍联系”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作为农村中学生更要多了解新闻实践,更要结合适当的资料,提高世界普遍联系这一教学知识点的教学水平。进而帮助农村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内容。
2.联系生活树立创新教育目标观。
对于农村中学的政治教师而言,要创新其教育目标观,重视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变为“实践型”,目标定位在服务农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了能够顺应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也必须要求新与求变,但是也“万变不离其宗”,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管如何变化,都不能够脱离生活实际这条主线。 同时,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情感丰富的心理,也可能造成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的了解也具有片面性,所以教师要运用生活体验法、情境创建法,开展政治课堂探究教学,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认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提问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妙,进而释放中学生的政治抱负,解放他们的思想。
总之,作为农村教师来说,政治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让学生掌握多少政治理论,而是基于这些理论之上,学生能够对当前的农村建设与发展等问题有所体会,通过教学创新达到所掌握政治知识的目的,进而再进一步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一南.浅议农村中学政治课堂创新教学[J].考试周刊,2015,72:126.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 篇12
1. 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欲望,创新兴趣,创新理想,创新信念。创新欲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能够自发地启动创新行为的“激发器”。创新兴趣是教师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创新理想是一个人创新意识萌发的推动力,是对创新活动未来社会价值的想象和希望,主要表现为事业心和责任感。创新信念是创新意识中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是创新意识的核心。培养教师创新意识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学校管理者应努力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催人向上的创新环境,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1.1 更新观念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都将发生变化,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我们的教学管理方法,培养创新学生,学校才有出路,才能解决农村初级中学面临的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学生厌学、辍学等问题。
1.2 评价体系是培养教师创新的动力源泉。
知识分子重名义,很看重学校、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作为管理者,应把评价体系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利用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创新。要培养创新教师,就要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1.2.1 建立以“创新”精神为宗旨的定性评价。
应改变传统的定性评价标准———只讲投入。把“苦干”的教师评价为好教师,这就与“创新”目标背道而驰。我们要建立以“创新”为宗旨的定性标准,此定性标准的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低投入高产出。我们把教师分成三类,一类是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是最好的教师;二类是具有创新意识,但创新能力低下的教师,或具有创新能力,无创新意识的教师,是发展中的教师;三类是既无创新意识,又无创新能力的教师,是淘汰(落聘)教师。这样就将教师的工作引导到创造性劳动上来。
1.2.2 改革教学业绩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创新。
要培养创新教师,就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几年来我们探索发现教学效果应由三部分评价组成: (1) 均分效果评价:统考值=学科统考均分÷市均分。提高值=上学期统考值-下学期统考值。均分效果=(统考值+提高值)×20分。 (2) 优生效果评价:本人学科优生率=学科优生数÷所教学生数。市学科优生率=全市学科优生数÷全市学科参试数。提高值=上学期优生率-下学期优生率。优生值=本人学科优生率÷市学科优生率。优生效果=(优生值+提高值)×30分。 (3) 平时教学效果评价:50分。评价方式是: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通过师生问卷调查和量化考核手段,评出此项得分,其中课堂教学量化评价是主要的。在课堂教学评价上,我们一改传统评价,传统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优劣,主要看教师对大纲教材是否熟悉,学生是否会学,结果束缚教师手脚。我们采取的标准是一堂课的好坏,关键看教师是否以培养学生创新为宗旨,是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会学,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萌芽,加以发展。即使教学过程中有些小毛病小失误,也认为是一堂好课。这样的标准激发了教师的课堂创新精神。总的来说,整个教学效果评价,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既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既要考查学生答卷能力,又要考查学生操作能力,多方面、多角度地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才能激励教师的创新精神。
1.3 创新学校思想工作,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塑造、加工好学生灵魂,首先得建设好“师魂”,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创新型教师必备的基础条件。在政治思想上要积极引导教师通过有计划、有专题、有辅导、有考核、有总结的政治思想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在工作中,将师德问题与政治思想相结合,创新我们的工作方法,一是将师德建设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二是将师德问题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激发教师爱校敬业精神,如组织教师参加建设学校的义务劳动,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你心中的学校是什么?”“同校教师中你最崇拜的是谁?”三是将师德问题与教师专业工作相结合,指路子、教法子、加担子,使问题在正确的行为中得到解决,对取得的成绩要及时承认和鼓励,对德才兼备的教师及时提拔和大胆使用,给教师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关心和理解,以营造和谐公平的氛围;四是将师德问题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结合,如履职考核定级、评定职称、评选先进、教师聘任,对师德有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使问题在正确的导向下解决。同时对榜样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用榜样精神感染教师,让广大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总之,我们应当积极创新教师思想工作,增加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使他们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创新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素质基础。
2. 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较高的综合能力,是在创新智能控制和约束下完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它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作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作保证,才能实现。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努力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以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
2.1 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创新的理论能力。
创新需要信息的交流、知识的积累、开放的环境。学校管理者应把教师从事务堆中解放出来,组织教师挤出时间学习,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完善自我,但在组织过程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创新,不能让教师被动参与。首先得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让他们明白作为一个创新型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起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多媒教室,每一个教研组配置一台计算机,建起校园简易网,建起学校资源库,鼓励个人购买微机。信息技术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要求每一个教师都会上网查找资料。要求教师每学期讲一节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题的示范课,做一个好的课件;读一本好的理论书籍,并要写出体会;写一篇好的论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每学期学校大规模地组织一次外出参观考察学习,请专家学者到校作报告;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发动师生集资、社会捐赠,组建图书室和阅览室,要求教师订一份与自己教学相关的杂志,放在阅览室供大家阅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知识,为教师的创新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 打破教学常规管理,培养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备课创新,我们是这样做的:将每周抽查教师教案,变成每周由教师主动提出申请,然后,由教务处组织学科教研组或邀请外校优秀教师到会,让申请人“说课”,然后与会人员各抒己见,让“说课者”自行采纳,这种宽松和谐的管理方式改变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加强了教师的主动性,使创新活动容易实现。
授课创新中又提出了“四个创新”,即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作业布置批改创新,要求在作业的量上要适度,难易有层次,题型活,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批改方式要多样化,标准切忌一刀切。辅导创新,要求注重因材施教,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以培优补差为原则,多方式辅导。考试创新,要求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摘要:时代的进步呼唤着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呼唤着教师队伍迅速成长。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时代需要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型的教师, 本文结合实际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论述了农村中学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关键词:农村中学,创新型教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莉.创新教育研究若干对策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4) .
【创新农村中学教学管理】推荐阅读: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20
农村美术教学与创新论文06-27
创新管理模式 改善农村交通10-09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09-16
农村金融创新07-13
新型农村金融创新06-21
县域农村金融创新09-04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05-18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