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2024-09-16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共8篇)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篇1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朱建璋

2009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之年。最近,省委和宁波市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先后制定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和建立与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特点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农村社会管理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它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农村社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它不仅关系着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大局。目前,一方面传统的矛盾疏导机制与组织效用减弱,集体力量弱化;另一方面,转型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化、矛盾多样化,传统的方法很难化解新矛盾。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 下,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日益凸现出来,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可见,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亟待创新,村民自治亟待加强,农村民间自治力量和公民社会亟待培育,民间力量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自治功能亟待发挥,真正使农村社会管理成为以党和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中介、村民自治为基础、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谈些粗浅看法。

一、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管理民主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民主法治也是和谐农村的基本要求。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理顺“党政”“政社”等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以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政治保证。我国的村民自治不是农村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府强力推进的结果。而政府过多的干预又会强化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关系,弱化村民自治。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民间自治力量的培养,促进乡村社会管理资源的培育和整合,逐步建立农村社会的自治、自律体系,完善乡村自治功能,拓宽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空间。这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健全农村民主法治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有 了很大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主体发展有了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与群体,加上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进入,各种社会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都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农民切身利益的利益调整、利益协调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个难题,如果处置不当,各种矛盾就会爆发,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同样,随着农村公共事务建设力度增大,做好了,对广大老百姓是一件大好事,但如果管理体制不相适应,管理模式比较陈旧,未必能把好事办好。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管理模式。另外,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我市农村,随着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和外来人口流动,给农村计划生育、治安、环境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外来人口管理已成为一些发达乡村社会管理的新课题。以上这些说明,如果我们农村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很难适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新农村建设就很难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呼唤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只有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才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才会出现。

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前提是管理主体创新 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必须要弄清楚,谁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各自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应当界定明确,并与村民自治有效结合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共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因此,在管理主体创新中,首先,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村级党组织处于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发挥村级党组织对和谐新农村的领导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有些村级党组织工作方式简单,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有待增强,社会事务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务管理卓有成效的村,无不与村级党组织具有较强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密切相关。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不是包办代替各项社会事务,事无具细都由党组织来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农村实际。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分级管理中分清各自责任,在整个组织网络体系中党组织起到一个龙头作用,真正起到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又能调动各方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可控性。其次,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中,仅仅依赖几名村干部是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水平的。目前,一些农村组织的社会管理水平较低,工作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没有调动村民对社会事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村民自治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关键是,使社会管理的权力与责任向下延伸,使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同时充分利用村民小组的作用,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村级党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中心户和村民等各自的分工与职责。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基层组织与村民的对接联络,调动和激发村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模式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参与村务管理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还有待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有效地纳入管理系统,特别是发挥他们自主管理并与本地村民一道参与到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中来,还是一个有待研究的全新课题。

三、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重点是管理内容创新

我市农村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推进过程中,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多,但由于各村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均衡,重点也各不相同,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农村社 会事务管理的面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如果农村管理内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很难满足群众对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需要,也难以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拓展管理领域。首先,要强化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如果处置不当,管理能力不强,反而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业科技、村落文化、公共卫生、群众体育等已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强化农村社会矛盾的调处。作为基层组织,如何正确处理各种纠纷和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对维护一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十分重要。通过建立和延伸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从矛盾预警到调处做到快速反应,努力做到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农村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处理。再次,要强化对外来新居民的有序管理和服务。从外来新居民入住农户开始进行登记,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入住信息、工作信息及生活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和帮助解决。把外来务工分散人员通过各种活动组织起来,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

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突破口是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 随着农村社会管理对象的变化以及管理内容的拓展,仅仅依靠几名村干部运用行政手段已很难适应,往往会出现“行政 方法不能用、经济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会用、思想教育不顶用”的局面,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面临重大挑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管理方法,形成管理网络,在系统中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任务、权利、职责,使农村社会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农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并且使各种信息及时有效地在系统内传递,上下之间保持信息的畅通,使村干部从大量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好本村大事,并且通过网络进行即时动态管理,发现情况及时作出反应,从而提高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效率。同时,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管理手段,坚持堵疏结合,宽严并济,教育为主。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有效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 协调好城市与农村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当下探讨的主要话题。金融行业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建设的重要部门, 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 农村金融又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 是国家处于二元经济时期的金融现象, 对农村摆脱落后局面,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意见也为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然而, 我国农村目前的金融服务问题还比较严重, 资金供给不足, 融资困难, 服务体系薄弱。为了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一定要加快建设, 坚持服务创新, 提高农民对金融行业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解决创新问题, 提高行业服务整体水平,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关概述

顾名思义, 农村金融服务就是指农村地区的经济、资金和相关的管理服务。具体而言, 它主要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的手段, 对有价物品进行融通的方法, 并向金融活动参与者提供共同受益, 以使他们得到满足的经济策略。金融机构则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 历经多年的发展和探索, 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愈加多样, 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一些新的农村金融机构等等。目前, 这些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更具商业性、政策性和合作性, 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拓展起到了关键的影响。

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金融服务在实际特点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金融服务的周期性难以预测, 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农业生产的变化, 都会影响金融服务的周期。农户和农村企业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经营内容不同, 对服务的实际需要也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 农村金融服务的资金也相对匮乏, 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单一, 融资渠道不够多样, 资金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动的频发特征, 也给其金融服务带来了影响。

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强, 对农村农业人民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制约,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问题无法得到科学的解决。

第一, 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农村以农业发展为主, 农业生产从本质上而言就是“靠天吃饭”的产业, 收成好的时候农民的收入就高, 相反则较少。国家在风险保障上的应对措施不健全, 农业政策性保险仍处于摸索阶段, 商业性保险更是匮乏。此外, 受到农村产权问题的制约,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主体缺少担保抵押, 服务创新能力势必不强。

第二, 农村金融服务相关设备不健全。金融服务一定存在相关的中介单位, 评级、资产评估、财产法律咨询不可或缺。然而, 一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缺乏公信力, 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相关产品的创新研发力度不足, 新产品的推行具有较大的风险, 创新服务发展成为了空谈。

第三, 缺乏服务创新的系统制度。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必须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 但是农村地区在规范制定上缺少科学性, 没有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系统完善制度, 一些服务创新的权利和义务无法得到统一。一方面导致金融创新缺少依据, 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农业用户进行安全保护, 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

第四, 服务创新形式单一。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 是为农民、农业产业提供支撑的重要基地。然而一些金融单位对服务创新不重视, 金融机构业务服务只包括最简单的存款、贷款, 与地区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严重阻碍了服务的创新发展。

三、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

在上述内容中, 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我国农村在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并且找到了制约其创新的主要因素。为了摆脱这些限制问题, 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业务, 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准, 从而做好创新性发展。

(一) 积极打造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风险分担机制

分担风险是给农村居民以科学的保障的主要创新方法, 也是加快信用担保的创新对策。在目前的现有体系下, 我国农业贷款难担保的现象突出, 创新资金担保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构建多层次的担保体系, 建立以所有制差异建成的担保机构, 扩展投资基金, 积极发挥基金的杠杆作用;第二, 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单位, 推动农村地区开展农业保险补贴, 利用政策优势将农产品进行发放, 并开设小额贷款, 减少农业用户承担的风险压力;第三, 扩宽金融资金融资的形式, 扩大抵押担保品的抵押范围, 建立相关的建设用地, 可以宅基地、养殖地等形式进行抵押。

(二) 加大资金投入,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 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对金融机构进行信息甄别, 搭设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与此同时, 农村相关的服务机构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产权交易制度, 保证资产的科学流通, 创新林地、农业技术专利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法, 并加快机构的自身建设水平, 约束农村经济的流通, 创新管理和激励模式。

(三) 扩展农村金融服务的领域, 创新服务方式

过去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服务领域上还较为单一, 传统的服务理念不够科学, 随着农村地区开展现代金融服务, 金融单位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在保留过去的存贷款义务的同时, 还要积极扩展相关领域, 开展银行卡、支付结算、资本运作、服务咨询以及资源整合等业务, 与保险业单位强强联合, 共同拓展服务创新业务。在此基础上, 农村金融服务还应该创新服务方式, 支持中小企业以股权、债权的方式进行融资, 鼓励小企业对外扩展, 对具有稳定资金流的单位还可以尝试证券化操作手段实施服务创新, 不断丰富期货交易的品种, 全面加强服务创新。

(四) 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数量少, 是制约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 影响竞争力的关键。国家要放宽准入制度, 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探索以服务为主的金融行业, 通过机构数量的增加来实现良性竞争。对于一些农村信贷企业, 无法单纯依靠资金融资解决问题, 国家还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手段予以创新,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以多样的机构探索金融服务创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在创新性的发展上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制约, 农村经济无法得到大踏步进展, 农民资金渠道来源单一, 资金融入困难。面临这样的发展势头, 我国农村机构一定要坚持不断探索, 创新服务手段, 以风险分担机制、资金担保机制、扩展服务领域等方法加强创新,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涛.新形势下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现实思考——基于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10:34-41+111.

[2]王璐.北京郊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与创新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发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农村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近一年来,各地农村结合实际,大力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反“四风”活动、“三严三实”作风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思想观念的碰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为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比如,有些党员政治素质不高,配合意识不强,开拓精神 不强,作风不正,服务意识淡漠,起不到带头模范作用;又如,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够,组织规定不执行,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或各自为政等等。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从农村建设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出发, 深刻审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定位、作用和方法, 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新途径,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五种途径创新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

一、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

随着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经济组织日益多样化,农村党员从业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也在不断增强,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上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形式上要及时跟进农村经济社会新变化,加大基层党组织的组建力度,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要着力完善组织功能,加大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大村带小村的“联村党组织”设置力度,探索和试点撤并行政村实现集聚发展的有效措施,合理调整党组织的设置,理顺隶属关系。

调整基层党组织设置结构的重点分别是资源重组、规格提升、功能分类。所谓基层党组织资源重组和规格提升,即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村组区域划分、资源优化配置,在保持原有村隶属党组织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跨行业、跨单位等原则对两个或多个村的村党组织进行合并,根据村庄规模以及村党组织党员人数,变原先的村党支部为党总支部或者党委,实现基层党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基层党组织功能分类即按照农村当地产业类型,将党组织按照工业型、商贸型、农业型进行分类,按照党员队伍结构、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进行党小组划分,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开展提供便利。这样建立起来的党组织,可以有效地组织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有利于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从农民党员生产活动和思想认识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及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的要求出发,抓好活动阵地建设,善于创造和运用各种活动载体, 深入到党员群众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及社会生活中去,紧紧把党员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在农村社会基层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带头人对于一个村组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突出政治素养,不拘一格选好带头人,全面提升村主干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致富带头人队伍。

(一)不断拓宽选拔渠道。改变传统的从本乡本土农民中培养选拔村干部的单一方式,按照农村改革发展对农村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拓宽选人的渠道,打破地域、身份等界限,采取内选、外引、下派、公开选拔等方式,注重从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的返乡青年、优秀毕业大学生、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乡村医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优秀经营管理者中择优筛选。

(二)努力改进选拔方式。积极完善“两推一选”、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等方式,把具有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群众拥护、家庭经济基础比较扎实、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达到“选准一个支书,配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致富一个村子”的效果。大力提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对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要从机关选派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

(三)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更多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一些党性观念强、思想整治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群众威信高和家庭经济基础比较扎实的党员作为村支书后备人选,进行跟踪培养。

三、健全农村基层当组织工作运行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龙头”,积极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程是提高村级党组织权威的根本举措。

(一)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第一,明确“两委”的地位与职能,建立健全村支两委工作机制,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村委会必须置于党组织的领导之下。第二,努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内容比较齐全、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和党建工作制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制度管人。第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建立健全“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村委会向村党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党支部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工作制度、民主评议村“两委”成员制度、理事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等。

(二)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一要注重对党员的培养和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党员,下功夫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坚决把那些丧失组织原则、入党动机不纯的人清除出党,以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二要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无社保、报酬低”等影响党员干部积极性的突出问题,各级党组织应从完善激勵保障机制入手,着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党内帮扶、关怀和激励机制,采取救济、纳入低保、提供服务等方式,切实解决农村党员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逐步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党员的归属感。

nlc202309012234

(三)完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当前我国已进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建立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通过城乡党组织、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不仅能够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而且也促使机关干部深入了解基层状况,增强决策的科學性,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帮助村党支部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工作能力,加强基础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促进城市优势资源与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城乡产业融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互促共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四、加大农村基层基础保障力度

在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要想实现基层党组织的高效运转,必须着力解决农村基层的工作经费、报酬待遇、活动阵地等问题,强化村干部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

(一)建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县乡设立农村基层党建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县区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逐年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资金额度。对贫困村,尤其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使其党建工作与其他村同步共进。为党组织活动、教育培训、组织场所建设提供经费支持、进行物质帮扶。在此基础上,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党建的支持力度,推动政策、资金、资源下移,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支持一点、共建单位出一点、村级组织筹款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村“两委”工作经费的建设力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紧张的状况。

(二)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机制。一要落实农村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格局。二要强化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将党建实绩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中去,增加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绩的权重,对不认真履行职责,责任范围内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三要积极营造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鼓励各地大胆进行探索,不断创新。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微博、微信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特别要宣传长期在农村一线艰苦环境中埋头苦干、务实创新、甘于奉献的党务工作者,营造全社会重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积极推动农村发展和改善民生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改善农民民生为己任,团结带领群众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认真落实深化农村改革各项任务,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真正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创美好生活的“贴心人”。这样的基层党组织才能在当地树立起权威,才能切实担起推动经济发展的责任,担起推动改革的责任,担起促进民生改善的责任,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工作中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组织引导,协调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市场营销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当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要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推动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努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要积极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让美丽乡村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最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目的就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安定。当前对于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的课题,各地党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理清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样才能构建农村基层党建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孙莹玉(1975- ),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当涂县江心乡新锦村第一书记。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篇4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2007-02-10 16:49:1

3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基层民主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坚定基础。当前农村实行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推进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现状

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随着改革开

放逐步发展、不断完善,村民自治领域不断扩大,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形成,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明显提高,依法自治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一)民主选举制度得到全面推行。慈溪市匡堰镇个行政村村委会班子全部由选民直接提名候选人,以无记名、差额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主任、委员。民主选举改变了以往“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状况,选出了农村的优秀人才,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而且选举民主程度高,程序也体现于法周全。

(二)全面建立村民议事制度。大多数村委会在决定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时,都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讨论,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决定实施。村委会每年至少召开二次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本村建设规划、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村级财务预决算、万元以

上经费开支、集体资产的租赁承包、土地流转等重大事项,审查批准村务财务公开方案。实践证明,目前村民代表会议已经成为村民自由表达意见、讨论决定事情,实行民主自治的决策机构,被村民形象地称为村中“小人大”。

(三)民主管理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各村委会普遍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民主议事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把农村经济管理、社会秩序管理、村级组织建设和管理融会一体,形成综合配套、内容完备的制度体系。通过建章立制,村民学会了民主管理的方法,逐步成为管理村务的主人。

(四)民主监督制度逐步得到落实。各村普遍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设立固定的公开栏,坚持定期向村民公布财务收支、征用土地、宅基地安排等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监督机制,使村委会工作置于村民监督之下,促进了廉政建设,提高了办事效率。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虽然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现在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扩大基层民主”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一)民主管理各项制度不够完善。村务、财务公开,项目数字上墙,还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还有的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所设监督机构没有正常运作;有一些村虽有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但不是流于形式、浮在表面,就是民主程度不高。

(二)村委会与镇政府、村党支部关系没有理顺。一是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一级是自治组织,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是指导性的,可实际上镇机关变“指导”为“主导”,对村委会工作指手划脚,条条框框和干预太多;村委会仍然类似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大队,依附于镇政府而存在,其独立性

和自主性不强,致使村民自治未能真正得到贯彻。二是村“两委”关系差。有的村支部书记把村委会视为下属,对村委会工作任意干预和包揽,或者以班子决策代替村委会权利行使;有的村主任认为村民自治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大事情不向党支部请示报告。

(三)村干部民主意识差。虽然目前村级组织按规定都能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村里重大事项,但村民议事会的质量不是很高。最突出问题由于少数书记、村主任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有章不循,财务开支随意性,决策方面爱搞“一言堂”,大事小事要听他主意,工作不分巨细,都是他一个人点头才算,谁的主意也听不进去,开代表会只是装装样子而已,把村民代表视为陪衬,致使农村工作经常出现一些难于解决的问题和集体资产流失,也导致干部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村民代表素质不高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影响了代表作用的发挥。由于自身素质差,目光短浅,少数村民代表在参加村务大事时,自始至终听不到他的声音,只“代”不“表”;或者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就支持,与自己利益无关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事就反对,代表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只“表”不“代”;或者是会上不说,会后乱说,私下意见一大堆,当背后代表。

三、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实行村民自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途径。而着力推进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先决条件,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镇政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第一、理顺与镇政府关系。根据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对村委会工作不得发号施令,应多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委会要依法搞好自治活动,积极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第二、理顺领导体制。要把村民自治与加强党的领导统一起来,不能脱离党的领导搞自治。党支部要发挥领导者核心作用贯穿于实施“四个民主”的全过程,把党的意图变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在村级事务上,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凡是村里大事难事重要事,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党支部会议提出解决方案,交三套班子联席会议讨论,最后依法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在工作落实上,建立村委会向党支部、村民代表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制度。

(二)建立完善制度,严格规定干

部权限。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应着重建立确定村民代表议事决策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下设村为公开和财务监督小组)制度来实现村民自治。要在组成人员、职权和议事方法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重大事项需要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才能实施,对村党支部、村委会制定的村务大事和有关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村干部“财”权要严格限制,建议设一个额度,超过这个额度需经村务监督委员会批准才能支出。彻底改变以往“村官自治”为“村民自治”。

(三)要加强培训的教育,提高村干部民主素养和村民议事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村干部、村代表的文化素质比较低,法律意识淡薄,要从加强培训入手,组织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法》和两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等内容,树立村干部民主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

政策水平,依法办事能力,克服各种形式主义和独断专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的实践活动,树立村民代表主人翁意识和政治热情,让其明白作为一名村民代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保证“村民代表会议”的活力及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打破干部决策过程中的“一言堂”,解决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只是为了“走过场”现象。

新疆兵团社会保障问题的若干思考 篇5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

一、兵团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兵团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来,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定位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兵团社会保障建设开始进入一个体制和制度创新的阶段。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作中,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保障工作出现了喜人的局面。目前,兵团已实行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项保险师级统筹。各项保险参保人数及参保比率都在稳中有升,基金收支基本平衡,运行比较平稳。07年以来,兵团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大力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力度,继续实施“金保工程”,完成了社会保险局域网建设,实现了各项社会保险金支付的社会化发放,确保了兵团社会保险工作平稳运行。兵团在07年继续巩固养老、医疗保险扩面成果,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职工医疗保险金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截至5月底,全兵团共有76.2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上年基本持平;有108.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增长0.12%。其中,44.87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率及按时足额发放率均达到100%,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98%;有65.45万在职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增长0.28%。同时,兵团继续全面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力求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完善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建立失业保险预警机制,保持了就形势的稳定。截至2006年年底,兵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6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482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岗职工工资总额9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单位86.63亿元,增长1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909元,比上年增加1773元,增长14.6%。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9.9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8.71万人,其中,职人员63.68万人,退休人员43.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58.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59.72万人。各种城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16个。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0.5万人。各类社会福利院66个,床位2683张,收养人数1525人。截至07年5月底,全兵团参加工伤保险人员60.19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28万人;享受伤残待遇1076人;参加生育保险人员59.18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4577(次);参加失业保险人员59.76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7388人。今年,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兵团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派出工作组深入各师对养老金统筹工作进行了调研,实现兵团级统筹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兵团还召开了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分析会,规范并完善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二、完善兵团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兵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兵团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兵团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屯垦戍边任务相一致,促进社会保障公平正义、便于各类从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

谐兵团和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是基础,改善民生是根本,社会和谐是保障。为了实现社会保障工作的各项目标,满足职工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以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兵团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逐步完善覆盖全兵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一是要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努力做到团场各类从

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服务;二是要合理确定团场的缴费率水平,推进兵团级养老保险统筹和团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三是要制定团场享受失业保险的政策,作好失业

保险向社保补贴、转岗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三方面的延伸工作,为当前和今后劳动力转移提供支持和服务;四是要进一步完善以基本医疗为主体的多层次保险体系,探索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从职工扩大到全体居民;五是要将新的就业扶持政策延伸到团场,让团场符合条件的人员享受到就业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是兵团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构建和谐兵团、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发展的目的真正放在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逐步推进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和运行,不断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实现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目前兵团急需发展起多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有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兵团特色并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应遵循力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类型确定其资金来源和保障方式等原则,并借鉴和吸收国外的立法经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体设计要充分兼顾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双重要求,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统一;正确选择保障重点,强化保障功能,提高保障效率;清理各种社会保障项目,按保障需求构建层次分明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兵团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1.构建健全的兵团社会保险制度

兵团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否明确,是关系到社保制度改革的进展快慢乃至成败的重大问题。其中,当务之急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农民工是兵团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是加速兵团经济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目标就是,以工业化为源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大部分农民退出农业的机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以便实现兵团农业的现代化。在世界经济的近现代历史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都不断降低。使兵团经济社会转型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尤显重要。

2.构建健全的兵团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为保障生活贫困人口和有特殊需要的社会群体的利益与需要而建立的。社会救助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在社会救中应占主导地位,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足。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兵团社会救助在覆盖面、资金规模和保障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社会救助经费并没有跟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兵团各级人民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兵团用于公共财政的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还很低。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拥有豪华公车、豪华办公楼,每年花大量纳税人的钱用于差旅费、招待费、吃喝费、会费;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的分化日益严重,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警戒线,社会上出现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有大量亟待社会救助的人群得不到政府应有的救助。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开放社会救助渠道,组织和动员社会自身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出资从事社会救助事业,建立爱心基金,逐步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长效有序机制。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法

律救助为主体,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尽快构建起强有效的社会救助系统工程。逐步把分散的社会救助计划与社会保险分开,设立相关机构,对政府的社会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协调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的社会计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兵团社会救助制度。

3.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预算体系

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用来反映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包括政府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及住房等各项基金收支活动的计划,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建立的,由政府强制征收的,按国家规定的范围、项目、标准支付,并由政府承担最终支付责任的专项基金。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代表政府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是理所当然的。一方面,社会保障支出也是一种财政性支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其中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另一方面,对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法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通行做法。社会保障筹资可以收费,也可以征税,不仅如此,社会保障基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政府经常性预算的拨款。建立兵团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的投资运营活动纳入预算管理,有利于规范社会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基金结余投资运营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兵团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篇6

乡镇党委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机构,在承担着执行从中央到地方布置下来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为农村提供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探索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管理方式和模式,应对好农民利益主体多元化、矛盾纠纷复杂化、思想意识多样化等诸多问题,是当前摆在乡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为此,自今年年初以来,我镇积极加强对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组织全覆盖、网格化管理”的管理模式,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欠缺。为此,结合近期县委、县政府部署的在全县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我镇对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梳理,重点查找了以往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在农村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我镇针对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进行的初步尝试

今年以来,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过程中,我镇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对软弱涣散的村级组织的整治,推行了“一网四包三定”工作法、“领导包案工作机制”、《延庆镇“三资”管理补充规定》等制度措施,着力破解在村级发展中的难题,初步形成了“组织全覆盖、网格化管理”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一)实行“一网四包三定”工作法,以干部带动管理。

针对农村社会管理的实际,我镇从加大包村工作力度入手,实行“一网四包三定”工作法,着力解决在干部中存在着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群众工作能力弱化等诸多问题。

工作法实行以来,形成了“空间联动,时间覆盖”的三级包村工作网络,确定了“包队伍、包发展、包稳定、包民生”的四包工作内容,实行了“定期会商、定期督查、定期公示”的三定工作制度。应该说,“一网四包三定”工作法,明确的把农村社会管理纳入到了全体机关干部的职责范围,有效的增强了机关干部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的能力。工作法实行以来,机关干部由过去“浮在面上”变为“沉到下面”,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服务”,培养和锻炼了干部做基层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使村级工作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落实、村级矛盾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显现、群众意见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反映,使广大干部切切实实地承担起了社会管理的责任。

(二)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以组织夯实管理

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实际情况,我镇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贯穿到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今年以来,成立了农民“讲习所”,副职领导每月到“讲习所”与村干部、村民讲政策,各街村致富能手、“土专家”定期来到“讲习所”里为村民讲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干群的教育管理,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在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方面,我镇制定并完善了《延庆镇“三资”管理补充规定》、《村级干部管理办法》、《村务公开制度》等多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和村级资金的管理使用。为了切实发挥基层民主管理的作用,我镇还积极引导各街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把村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思想认识比较统一的事情通过村规民约规范起来,用农民自己制定的、认可的村规民约形成“身边的法”,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三)实行“领导包案工作机制”,以稳定助推管理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对于重点、难点矛盾纠纷,我镇采取“领导包案工作机制”,实行一个问题、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成立专项工作组,做到包调查、包处理、包结案、包做思想稳定工作,直至事件解决、息诉罢访、群众满意。今年,我镇通过“领导包案”,重点就李四官庄村多年来领导班子涣散、群众基础弱、上访事件频繁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包案处理,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入手,通过深入走访、谈话,强化党员的党性认识、村民代表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群众的大局观念,使积攒多年的矛盾问题得到了化解,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建立网格化长效管理机制,以网格稳控管理

工作中,我镇积极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资源,形成了“镇—片—村—组”四级联动社会管理网格,健全完善中心户长、治安巡逻员、调解员等基层维稳队伍,实行“一网多员”(中心户长、人民调解员、治安巡防员、流动人口管理员、管片民警)的捆绑式管理办法,建立起了“点线面相结合,专门组织和群众队伍相结合”的立体式防控体系,形成了定期检查、监督抽查和联合执法检查的“三查”常态化社会管理机制和部门联合执法的会商机制。

二、在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

经过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的初步尝试,我们切实的看到了通农村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农村社会管理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农村社会服务管理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重管制、轻服务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固,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的思想仍然突出,重事后处置、轻源头预防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上,存在着重治标、轻治本,重事后处置、轻源头预防等问题。大多情况下,只有在矛盾暴露、事件突发、情况紧急时,才会想起社会管理问题,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急处理。

(二)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单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管理力量有待整合,管理组织有待加强。当前,乡镇党委、政府仍然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绝对主体。因此,很多矛盾也集中到乡镇,极易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而且,在农村一级缺乏有效的管理组织,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矛盾在基层得不到有效化解。

(三)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主要表现在:管理方式简单、管理手段利用不足、化解矛盾能力不强。在管理过程中,基层民主发扬不够,没有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不宽,不能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化解矛盾。因此,很多时候,人们“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

三、就农村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几点设想

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对照我镇在农村社会服务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充分认识到了网格化管理在提高社会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基层党组织作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在农村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二者缺一不可。

(一)突出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出发点在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落脚点在于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让群众满意。因此,做好服务管理的重点在于基层党组织。因此,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拓展、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发挥、做好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完善、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强组织建设,形成覆盖村级维稳议事、农民素质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村级计生卫生服务、社会事务服务等事务的村级社会管理服务网络。

(二)建立农村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

我认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网格化体系,可以借鉴以往在综治维稳工作中网格化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将全镇设为一张总网,形成以地理特点划分基础网络,以工作职能划分业务网络,以机关干部、村干部、生态就业人员为管理资源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1、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

构建镇-片-村-组的四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镇级,成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全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总体领导、监督指导和考核;片一级,由各片总支负责统筹推进片内社会服务管理各项工作;村级,成立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受镇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具体负责本村的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组一级,设置综治维稳、民生服务和生态环境管护三个工作组,由村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站领导。

2、建立规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全镇制定总体的农村社会管理网格化工作意见、组织机制结构图、人员岗位职责和网格化管理流程;各街村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管理服务站工作管理办法、各工作组的具体职责、网格管理工作台账和考核奖励办法。

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总体协调,副职领导、片总支、包村干部,担任本片和所包村的网格协调指导员,村党支部统筹所辖网格,支部书记担任网格格长,村民代表任小组组长,实现与原有管理组织的有效衔接,推动社会管理的无缝隙。再有,就是整合生态就业人员队伍,包括中心户长、护林员、保洁员、水管员等进入网格,赋予相应职能,使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做好其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3、强化监督考核。

将农村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纳入街村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体系中去,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定“五好村党支部”的重要指标。鼓励基层党组织在网格化服务管理框架下推进工作创新,建立自上而下实行责任倒查制度,逐级监督落实,防止互相推诿,形成工作有监督,处理有结果,完成有反馈的工作体系。

(三)找准基层党组织和网格化管理的结合点实现管理全覆盖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篇7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

(一)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属于较新的工作, 普遍存在着对其管理工作不重视的现象,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对社会保险档案的保护意识, 有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人员在整理、收集、利用档案的实际的工作中, 并未尽到保护档案的义务和职责, 导致有些社会保险档案损坏或者丢失, 这种玩忽职守的行为对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 甚至会给保险工作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档案中的广泛应用, 电子档案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如果电子档案在利用时损坏或者丢失, 将会很难修复, 带来不良的后果。

(二) 档案管理标准不健全。我国关于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至今仍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 归档范围不明确, 档案管理方法不健全, 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同时, 由于我国的地域跨度比较大, 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各区域、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造成一些法规制度的实际操作性不强。

(三) 档案管理保护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我国对档案管理和保护技术的研究起步比较早, 保护手法和技术也比较成熟, 但是新的环境背景下, 已有的档案管理保护技术确实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档案, 特别是新型载体档案保护的需要。以传统档案为载体的保护技术也急需改进。加之有关部门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 资金投入少, 当前社会保险档案库房的现代化技术含量普遍比较低, 新型载体档案的保护技术, 计算机病毒监控、数据库修复等技术有待提高, 以及档案管理的手段和精准度相对落后, 不利于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

二、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路

(一) 转变观念, 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档案管理的第一道屏障就是档案管理人员, 他们是档案保护工作的首要执行者,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首先应加强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技术方面的培训, 转变管理人员观念和意识,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和使用新技术管理档案的能力, 让档案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 谨慎细致地做好每一道档案管理工作, 在已有的技术条件下, 积极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从而有效地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二) 完善制度, 增强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程度。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应根据《档案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 (试行) 》等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实际需求, 对档案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包括每一类档案的收集、保管、移交、存档、利用、销毁等每一个程序的操作流程, 细化档案从收集到入库管理的各项要求, 做到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从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同时, 根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需求, 还应积极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系, 并成立全国统筹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心, 负责拟定对社会保险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相关法规政策、制度等, 科学统筹, 以提升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水平。

(三) 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已不断应用到包括档案管理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中, 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能够有效地减轻人员工作量,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 更加准确和迅速地实现档案的利用, 且也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延长档案使用寿命。但当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 社会保险档案大多以手工填写的纸质材料为主, 而电子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现代化设备、软件投入不足, 制约了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 首先, 需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购买先进设备。要想实现现代化信息化, 则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更换设备, 如数字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通过这种更换, 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纸质档案所带来的问题, 实现统一管理。其次, 对于档案中的电子文件, 应制定统一标准, 并有相应的软件给予支持, 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最后, 应创建计算机统计分析系统, 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实现数量化管理, 并通过统计实现有效监督。

(四) 改进档案管理模式。新时期,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因此,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 需坚持以人为本, 改进原有的管理模式。江苏省泰州市针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社会保险档案“大集中、大管理、大服务”的管理模式, 通过成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档案管理中心, 对社会保险档案实施集中统一的“大集中”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对档案人员的培训, 构建社保档案“大管理”格局;通过加强资源数据库建设、开发信息资源, 为决策提供服务, 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服务民生, 构建社保档案“大管理”格局, 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社会档案管理工作中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积极借鉴这一管理模式, 不断给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张艺菲.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管理探析[J].华章, 2013.8

[2] .许红艳.浅析新形势下提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水平研究[J].黑龙江史志, 2013.15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新常态;措施

一、新常态理念的概念及特点

“新常态”一词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出。他说:“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理念源于我国新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改革建立全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与方式。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国民生活质量提高是新常态的发展方向。新常态理念最主要的两个特点为:一是务实创新,务实是工作原则,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二是在新环境下形成,不同于传统的经济理念,新形势下应当采用新型的工作理念,即为新常态理念。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经济管理体制落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改革和创新。在此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还相对落后,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农民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等,这些都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的挑战。

2.资金管理混乱,资金管理有待加强

我国对于“三农”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国家补助的资金却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这与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合理管理和运用资金有很大的关系。资金分类不明确、资金使用不透明、缺少专业的资金管理人员等,这些都是农村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管理人员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相比城市来说,思想观念和专业技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近些年来,国家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经常出现实施不到位的情况,这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和认识不足有较大的关系。同时,农村基层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不高,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4.经济管理职责不明,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现阶段,许多地方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划分、管理权限划分还不明确,面对经济纠纷,经常是管理人员个人解决,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职责不清晰,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实践措施

1.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系,规范每个管理细节

农村经济管理的改革,离不开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的管理,规范到每一个管理细节。

2.运用新的管理方法,完善农村财务核算方法

新常态下,农村财务要采用新的核算方法:一是要建立全面核算机制。有利于基层管理人员全面掌控财务状况;二是要加强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确保各项资金的流向,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通过预算控制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可执行性,确保各项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进行。

3.加强培训,更新观念,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想要提升必须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管理队伍。必须要加强对在职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技能。同时,还要让经济管理人员更新观念,提高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在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另外,还要对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力度,让更多高水平、高学历的经济管理人员加入队伍,不断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4.采用制度化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工作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目前主要包含村民委员会监督和上级审查监督两种形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在新常态理念的支持下,要采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创新工作方法,确保两种监督模式切实有效,保证监督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四、结束语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新常态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求真务实,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管理人员,提高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以跟上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冯艳波.浅析如何提高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水平[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2:17.

[2]孙建慧,卢秀红.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195-196.

[3]张梅峰,陈大鹏,李敏.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22:188.

上一篇:感恩文章的题记下一篇:周堂镇计划生育服务所2010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