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2024-07-31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共9篇)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篇1

信贷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核心业务,其经营结构直接决定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的稳健程度和可持续性。如何进行信贷结构调整,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为尽快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信贷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根本好转,XX市农村信用社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对信贷结构进行了调整,信贷整体运作有了较大改观,为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在信贷结构调整中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给予了哪些启示?最近,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一、基本情况

XX市位于汉水中上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集山区、库区、老区于一体,属国家级贫困县市。XX市所辖1个县级旅游经济特区,5个办事处,12个乡镇和3个林业开发区。全市总面积11平方公里,折合466.7万亩,其中:山场面积321.5万亩,占总面积的68.9%;水域面积70万亩,占总面积的15%;耕地面积41.3万亩,占总面积的8.85%;其他面积33.9万亩,占总面积的7.26%。全市总人口50.11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9万人,城镇人口18.21万人。自1996年行社“脱钩”以来,全市金融支农任务由XX和武当山两家县级联社承担。XX市农村信用联社辖1个营业部、5个独立核算信用社、15个信用分社,在职员工184人,肩负着5个办事处、4个乡镇和2个林业开发区的金融支农任务。从1996年到1999年,历经三年的发展,到1999年底,各项存款余额为9800万元,存款仅增长了56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356万元,增长了347万元。三年来,该社存贷比例一直在30—40%之间徘徊,而不良贷款却累计达321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74%。低下的资产质量不仅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下降,也影响了业务发展和自身形象。

2000年,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针对面临的内外环境和自身经营现状,在多方分析利弊,深刻反思得失,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信贷经营必须走结构调整之路,并明确界定了信贷结构调整应达到的主要标准,即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调整信贷结构。同时,通过多次召开党组(委)会、社务会、主任会和职工大会,并辅之多种举措,使这一理念得到全社上下的认可,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实际的信贷业务经营之中。由此,XX市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截止2004年8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达3.72亿元,贷款余额达2.46亿元,存贷比例日趋合理,达66%,不良贷款急剧下降,由原有的74%降至目前的15%;经营效益逐步提高,由原有的社社亏损到目前的80%的信用社盈余,继2003年实现行社脱钩首次盈余后,2004年前8个月再次盈余95万元。XX市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正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二、具体做法

2000年以来,XX市农村信用联社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调活布局,调优结构,调高效益”的要求,不断改进信贷结构调整举措,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他们在信贷结构调整上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在经营思想上,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活化并重,落实了循序渐进的信贷结构调整理念。鉴于信贷资产质量较差,仅靠存量活化来改善资产质量结构在理论上可行,实际工作中难以达到理想目标,而仅靠增量带动由于受资金、经济环境等许多因素制约,也难以奏效。为此,该社一班人意识到,如果硬性扩大增量投放,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优良客户占比提高假象,但

从长期看,势必造成新一轮贷款沉淀。于是,他们在信贷结构调整过程中树立了循序渐进的信贷结构调整理念,实行了增量带动与存量活化并重抓的调整策略,确立了一条“增强资金实力——清收不良贷款——扩大信贷规模——调整总量结构”的信贷结构调整之路。先加大组织资金力度,增强资金实力,后加大清收盘活力度,通过存量结构置换实现总量结构调整,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扩大信贷规模调整总量结构。与此同时,该社坚持了“资金制约规模,清收盘活制约增量投放”的原则,在新增信贷规模和资金供应上,要求先收回不良贷款,后发放新增贷款,若不良贷款没有收回,新增贷款不得投放。四年来累计投放贷款7亿元,累收5.03亿元,净投放1.97亿元,累计压缩不良贷款3700万元,实现了贷款总量的扩张和存量的活化。

2、在信贷投放上,坚持拓展有效市场与发展信贷业务并行,落实了有进有退的信贷结构调整思路。信贷结构调整,关键是信贷的市场、产业、客户、区域、期限等一系列结构的调整。在存量资产清收盘活腾出资金和规模后,该社没有在原有的信贷市场上打圈子,而是大力进行信贷市场结构的调整,积极拓展有效信贷市场。具体做到了“四个有进有退”,一是进入民营经济市场,退出公有经济领域。全社通过债务分解、转让、依法清收等多种手段将供销社、乡村组的存量集体资产转移到个人,近四年共清收公有经济贷款2082万元,实现了公有贷户的剥离式盘活。同时,新增贷款中民营经济贷款占比达32%,比1999年末上升了20个百分点。二是进入优势基础产业市场,退出传统的一般加工、贸易市场,先后将收回的乡镇企业和集体农业贷款1340万元,投向了卫生、教育、交通、涉农企业,使十大贷款户的产业结构中基础、优势产业的户数由12%上升到56%,而国营、乡镇企业贷款户数由30%下降到9%。三是进入个人零售信贷业务市场,退出一般企业批发信贷市场,采取下放存单质押贷款权、优先审批个人抵押贷款等措施,促使信贷结构日趋分散,贷款集中度不断降低。四是进入短期贷款市场,退出中长期贷款市场,该社的贷款发放以1年的流动资金为主,对容易产生沉滞的启动贷款和中长期项目贷款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和收旧贷款优先用于“三户”(存款来源户、收息固定户、信誉优良户),并以个人质押贷款为主,以个体私营经济大户为主,以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涉农产业为主。四年来,累计发放个体私营经济贷款3200万元,累计收回2900万元,利息收回率达到98%;累计向习家店镇庄投放农业贷款1200万元,使习家店镇形成了“东椒西粮、南桔北杏”的产业格局;累计为市生资、种子、农机等涉农企业发放贷款2500万元。该社新增贷款的周转次数为2次/年,极大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3、在客户划分上,坚持发展优良客户与开发贷款品种并举,落实了有理有节的信贷结构调整举措。由于现实优良客户客源有限,对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而言,以单一的优良客户作为贷款投向,将面临业务发展困难的现实。为此,该社在充分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前提下,主动面向市场,细分信贷客户结构,积极开发各类贷款品种。在客户关系的处理上,将业务划分“四批”客户,分类对待,即淘汰一批、巩固一批、开发一批、关注一批。“淘汰一批”就是对于没有发展后劲,经营效益日益低下,已形成不良贷款的客户予以淘汰,并大力清收形成的不良贷款,先后清收丹发公司、市城乡建设有限公司、市政发公司650万元,压缩“小、散、差”户980个。“巩固一批”就是对于信用关系好,企业法人品行端正,不拖欠利息,销售款归社率高,不逃废信用社债务,市场销售和前景好,产品销售率高,应收帐款率低,资金周转快,科技含量高,企业效益好,现金流量无负值,不发生亏损的客户,大力支持,先后对市一中、市第一人民医院、丹传公司、电力公司等企业投入资金3900万元。“开发一批”就是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基础产业、垄断行业积极渗透,先后向汉江集团、王府洲水电站、丹江二桥等投入资金8000万元。“关注一批”就是对于有市场潜力,处于起

步状况的“朝阳产业”,高度注视,适时介入,先后向市飞翔汽车零部件公司、中汇电石厂、兴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投入资金370万元。由于区别对待不同客户,总量控制的只是淘汰类客户,而巩固和发展类客户不会感受到信贷调整的压力,因而信贷结构调整没有损害信用社与优质客户的关系。四年来相继开发了公务员贷款、助学贷款、商业店铺按揭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信贷品种,与此同时开展了评级授信工作,满足了不同客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4、在管理方式上,坚持手段创新与管处从严并抓,落实了运作规范的信贷结构调整机制。鉴于信贷管理机制与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该社从规范经营入手,狠抓了贷款投放的管理,确保了信贷结构调整最终落到实处。一是集权措施,将贷款审批权、承兑汇票签发权上收到联社贷款管理委员会。但对有资金、有规范且资金利润大、无风险的质押贷款,由基层社发放。在强化贷委会的决策功能、上收贷款审批权限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后,通过以贷款资格审查,有差别地下放贷款审批发放权,在增量贷款发放前从制度上建立了约束机制。二是责任措施。除制定了落实全套的贷款运作程序外,还建立了“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四岗分离责任制和信贷人员“包放、包收、包管、包收”的“四包”责任制,同时,明确责任人,实行贷款责任终身制,防止贷款责任悬空。三是管处措施。除定期开展信贷常规检查外,还对主任、信贷员实行离任和离岗的“两离”审计,对贷款责任实行终身负责制,防止人员变动造成责任悬空。对于检查发现的违规责任贷款,建立台帐管理,每月仅发生活费,其余工资抵偿贷款,贷款偿还后,从收回的贷款本息中返还责任人。自2000年以来,全市共处理违规放贷人员34人,其中下岗收贷20人,试岗11人,开除3人。通过大力度的责任追究,使全市收回个人责任贷款946笔,金额2061万元,有27人的责任贷款全部收回。

三、主要成效

通过卓有成效的举措,XX市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调整给业务发展带来了明显成效。

(一)优化了资产质量,改善了资产结构。到2004年8月底,不良贷款比例下降59个百分点,近四年收回不良贷款1200万元,不良资产质量得到了优化,而且资产结构明显优化。目前,XX市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余额为24554万元,其中正常贷款20925万元,占比85%,不良贷款3629万元,占比15%。

(二)改善了财务状况,提高了经营效益。信贷结构调整后,该社经营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个体私营经济、基础产业、优势产业等高效信贷市场给该社带来了可观的利息收入。同时,通过收旧贷新和常收常贷,新增贷款周转率达到85%,收息率保持在98%,预计到今年年底可实现社社盈余。

(三)夯实了经营基础,拓展了发展空间。通过常贷常收不仅实现了以贷引存,也得到了党政和企业的认可,树立了农村信用社倾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良好形象,促进了存款、结算、中间业务的发展。到2004年8月,该社存款比1999年底增长2.73亿元,其中对公存款增长1.67亿元,代发工资代、收电话费等中间业务项目开发11个,实现了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

(四)规范了信贷运作,培植了发展后劲。该社在信贷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从制度和责任上建立了约束机制,使盲目发放启动贷款、人情贷款、逆程序贷款等违规违纪

行为得到了有效抑制,从而有效防止了结构调整越调越死,前收后滥等现象,信贷运作得到了规范,为信贷业务良性循环培植了后劲。

四、几点启示

(一)调整信贷结构是改善经营状况的核心环节。在金融分业管理的情况下,信贷业务仍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主体,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劣,质量的好坏,收益的高低仍然从根本上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改变信贷资产质量低劣的状况,实现经营状况根本好转,必须抓住信贷结构调整这一工作突破口,总揽全社工作全局。通过重组信贷客户群体,实行优胜劣汰,努力培植农村信用社“效益工程”,“生存和发展工程”,提高信贷资金收益率,并以此带动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

(二)调整信贷结构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客观要求。由于历史与主观原因,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从资产结构分布看,“夕阳”产业多,“朝阳”产业少,从资产占有形态看,板结呆滞的多,正常流动的少;从贷款的收益情况看,不能生息的多,正常生息的少。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充分表明我们面临信贷客户群体质量低,信贷资金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信贷管理滞后的严峻局面。因此,我们必须增强“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效益”,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调整信贷结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是整个经济,经济重心发生变化,农村信用社业务重心必须随之进行调整。面对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能否抢抓机遇,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使之在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管理,防化风险,壮大自己,是农村信用社不可逾越的现实战略选择。

(四)调整信贷结构是走出经营困境的必由之路。目前,农村信用社业务虽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历史包袱依旧沉重,这就不得不迫使我们从信用社自身找原因,找出致使农村信用社陷入经营困境的根源,我们才可以找到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信贷客户结构、期限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不优就是根源所在,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就是走出经营困境的必由之路。以此摆脱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时俱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展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信贷运作模式,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全面带动各项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篇2

寻甸县农村信用社是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较早的信用社之一。2002年开始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3年10月制定了《寻甸县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并在以后几年的运行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充实。对小额信贷的评定、小额信贷的管理制定了管理办法,为全县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开了个好头。

二、推进快,小额信贷小有可为

(一)推广速度快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由于具有“金额小,手续简便”的特点而深受农户欢迎。在推进之初,寻甸县农村信用社紧紧把握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脉搏,从农村实际出发,使小额信用贷款逐步贴近农村和农民实际,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推动力,推进速度较快。2003年,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初步规范,当年评定小额信用贷款25000户,年末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7239万元,使用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达11000户,户均贷款6580元,小额信用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4.5%;至2008年6月底止,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9067万元,使用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达12950户,户均贷款7000元,小额信用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63%。寻甸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兴起,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户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二)贷款风险低

2003年至2007年末,全县小额信用贷款累计发放49221万元,形成不良贷款1026万元,不良贷款占小额信用贷款累计发生额的0.21%;除小额信用贷款以外的其他贷款累计发放299951万元,形成不良贷款85428万元,占累放数的28.14%。这说明,所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和所发放的除小额信用贷款以外的其他贷款相比,小额信用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远远低于除小额信用贷款以外的其他贷款所形成不良贷款。从表内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寻甸县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低,有活力(如表)。

三、发展慢,制约因素涉及多个方面

经过多年的探索,小额信用贷款的管理和发展已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机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农村经济发展的加快,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很多,诸如管理机制不完善、业务发展不均衡等等。

(一)业务量大,经营成本高

从信用社自身发展方面看,确实存在业务量与效益的突出矛盾。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业务面对农村千家万户,贷款的户数多,贷款的额度小,业务量自然就大。近几年来,新增业务量也比较大,造成农村信用社基层社工作压力过大。例如2007年兑付烤烟款和发放农资贴补等工作较为集中,加之“惠农一折通”业务增加了新的工作量,业务量更大。业务量与效益的矛盾仍是制约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发展不均衡,需求差异大

从农村的情况看,制约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均衡。调查中获悉,由于地处坝区、半山区、山区及交通便利与否等情况的不同,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就寻甸县的情况看,仍有相当一部分村组小额信用贷款覆盖率较低,有的甚至还达不到10%的覆盖率。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少,贷款额度大一点的更少,还有部分农户担心还不了贷款利息,干脆不要小额信用贷款,户均贷款不足2000元。例如:寻甸县联合乡、六哨乡农户数为3230户、4590户,2007年末农村信用社(当地基层社)各项贷款余额仅为460万元、870万元,户均贷款分别为1400元、1900元。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却相反,大多农户都积极申请小额信用贷款并希望尽可能多贷一点,在这些村组听到农户反映最多的就是得到的贷款少,希望能多贷一点,增收致富的步子迈得更快一点。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小额信用贷款需求的较大差异。

四、发展小额信贷的思考和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合力

解决“三农”问题,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确定的宏伟目标。服务“三农”是各级地方党政工作的重心,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的重心。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银-政-农”合作,从而形成合力,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效保证。

(二)加强调查研究,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授信额度,促进地方经济均衡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将逐步调整和优化。与此同时,农村资金需求也出现多样化、大额化的发展趋势。在广大农村,有条件办理担保抵押贷款的农户仍然是极少数,小额信用贷款就是农户获得资金支持的主渠道。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又要解决好农村信用社业务量与效应的矛盾,就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合理确定小额贷款授信额度。在小额信贷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有所变化,要因地制宜,体现灵活性。比如:要注重科技创新,简化办理贷款的手续,在降低工作量的同时,给农户贷款提供便利;再比如:由农户自发组成的各种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正在蓬勃兴起,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大资金、大投入。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有的农户有条件贷5万元以上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小额贷款的授信额度就应适当提高等等。

(三)念好“农”字经,当好“主力军”,为在农村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作出贡献

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大,农村金融工作者要加大扶贫帮困的力度,在给予资金支持的同时,还要给予智力的支持,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更新观念,积极寻找适合当地实际的致富之路,发展之路;要立足“三农”,在致富信息、致富点子、致富路子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信贷人员常年走村串户,了解的情况多,获得的信息多,应该在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把好的致富信息、有效的致富点子、切实可行的致富路子带给经济欠发达地方的农户,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还应着力发挥熟悉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为在农村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作出努力,作出贡献。

总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小额信用贷款是“惠农”贷款,也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不能按部就班,一定要推动其创新发展。各级地方党政和相关部门,各金融机构都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共识,用创新的手段和方法,降低贷款风险,提高效率和效益,有效促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健康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篇3

【关键词】信贷;内部管理;创收;信用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管理上存在的不足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总体功能实现目标是:以提高办公效率,控制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为核心,通过先进信息网络技术,运用风险控制理论和决策分析模型,为日常信贷管理、信贷风险控制提供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一、信贷管理实现的功能

(1)客户管理。包括个人客户管理、企业客户管理、客户信息的增删改查,客户基本信息、客户大事信息,黑名单客户信息的管理等。(2)信用评级。包括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个人信用等级评估。通过客户报表及相关数据生成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生成评级报告。(3)授信管理。根据信用等级及相关数据,自动计算授信额度理论值,以控制客户能够取得的最大贷款额度。(4)贷贷申请及审批管理。包括申请信息录入、贷款申请审查、贷款额度控制等、调查报告的上传、审批流转等。(5)合同管理。包括:主、重合同要素的录入、合同信息的增删改查、合同附件管理、抵质押资料管理、合同的冻结、解冻、合同归档、合同撤销、合同打印等功能。(6)贷后管理。包括:贷款五级分类管理、贷后检查、贷款催收提示、抵贷资产管理、法律诉讼管理、不良贷款管理、贷款核销管、贷款资料文档管理等。(7)贷款风险预警。包括:贷款到期预警、贷款逾期催收预警、诉讼时效预警、保险到期预警、抵质押物到期预警等。(8)系统管理。包括:机构管理、操作员管理、角色管理、菜单定制、业务品种维护、审批流程设置、公告信息管理、系统参数设置、系统运行监控等。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农村信用社背负着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不良贷款的沉重负担,由于这类资产质量差,难以通过市场有效处置,甚至出现“前清后增”的现象,给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1)受农村地区条件的影响。农村信用社面对的客户群体主要是以农民为主打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比较低,农业季节性强,受天灾影响较大,风险相对较高;而乡镇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本身存在着投资规模较小、资金周转较慢,再加上管理水平不高的因素,因此遇到的不可抗力较多,盈利水平较低,受风险影响较大;农民本身也存在着抗风险能力较差、风险和信用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所以,一旦贷款形成不良,其质量必定很差,清收难度必然很大。(2)历史包袱沉重。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所受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一般受当地政府的管理,因此对其依赖较大,而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或者提高提高政绩水平,往往在没有市场调查,没有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通过行政干预等方式从农村信用社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盲目上项目,致使信用社沦为“地方政府的小金库”,后面大部分项目亏损或破产,所遗留的债务成本也往往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后来,信用社归农业银行领导,成为其一个部门,在行社分家之后,农业银行也转嫁给信用社大量的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虽然有的通过央行专项票据置换,地方政府置换和核销等手段的应用,不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但信用社的对此的考核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不能通过这些手段处置的,大多仍在挂账,以正常形态显示。致使信用社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3)缺乏有效的处置方式。前些年随着农行和其它商业银行逐步淡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快速的扩张,存在着超实力放款,超实力担保等现象。很多不良资产的处置是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的,比如借新还旧、还后贷、展期等方式。信用社通过做通借款人或借款企业法人的工作,采用换据的方式,维持该笔贷款正常朝前走。由于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并没有根本性好转,采用这种方式操作,一旦出现天灾人祸,直接导致该笔贷款再次形成不良,且清收难度进一步加大。(4)内部管理不尽合理。在信用社的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着未认真落实责任追究,缺乏正确的激励导向等问题。由于农村信用社以县为法人单位,相对比较分散,制度也不尽一致。贷款责任追究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落实起来缺乏持续性,有的甚至根本得不到落实。致使有的信贷人员产生侥幸心理,没有全身心投入清收,越拖清收难度就越大。很多贷款以还后贷等方式处理,对经放责任人追究力度不够,一旦工作调动就万事大吉。而对从事专项资产清收的工作人员,又缺乏正确的激励导向。任务的分配往往是按照上一年度不良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而没有按照各基层信用社、每笔不良贷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清收回来的已经是不良但在资产负债表中状态不是不良的贷款又不在考核之列,严重挫伤了清收人员的积极性。

三、处置农信社的不良资产的对策及建议

(1)认真贯彻制度,从源头上进行防范。规避不良贷款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从源头上进行防范,将不良贷款消除于萌芽状态。因此农村信用社员工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对贷款申请人审查的能力,加强案件警示教育。严格落实贷款的“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控新增贷款,大力推行贷款保险制度,引导借款户规避好市场风险,同时杜绝违章违纪贷款的发放,防范内部人风险,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形成。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根据调查、审查、审批人员的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发放贷款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坚决推行风险贷款赔偿制度,从而在源头上予以控制。(2)常规清收为主,创新清收方法。由于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多为小额保证贷款,在不良贷款的清收方面,还是应以常规清收为主,重现金清收。对于确实因为实际情况资金困难,但又有良好信誉的,可以办理展期,还后贷、借新还旧等。同时细分不良贷款,针对各笔贷款的情况,一户一策,一笔一策,大胆地创新清收方法。将有些适合于系统外人员清收的贷款实行委托清收,按清收本息比例并给予适当的报酬;将一些符合转让条件的贷款进行债权转让,尽快回笼资金。建议在适当的时机,借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验,由政府或省联社出资,在全省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统一清理农信系统不良资产。(3)创新业务品种,逐步消化历史遗留。抵押贷款相对于保证贷款,风险相对小一些,农信社可以在抵押物的方面进行创新。针对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宅基地抵押,荒山经营权抵押,林地抵押、鱼塘抵押、安置房抵押,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等抵押方式,开发出新的贷款品种,确保贷款安全性。对于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通过换据等置换方式,重新发放抵押贷款,并且逐步压缩贷款规模,达到清收盘活的目的,确保逐步收回。(4)在政策上予以差别对待,培养信用观念。加强农村地区的信用知识宣传,并通过贷款政策向信用状况好的客户倾斜的方法,细分客户群体,培养贷户的信用观念。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及其担保人,尽量不与其发生业务;对于信用状况较好的客户,增加对其授信额度;对于那些长期拖欠贷款,形成极其恶劣影响的人员,依法进行起诉,并通过与法院协调,强制执行的方式,尽可能收回贷款,减少损失。(5)改善考核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实施差异化目标责任考核,根据各社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考核项目,紧紧围绕不良贷款双降这一目的,优势互补,形成整体效益。制定结合实际的目标,不盲目分任务。同时,对于专职清收不良资产的信贷人员,在绩效薪酬考核和费用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斌祥.《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师.2008(8)

[2]白军库.《浅析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审贷分离的管理》.中国城市经济.

2010(12)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篇4

作者:屈锐

花园乡地处汉滨区月河川道以北,其集浅山、丘陵、平川为一体的地利优势,形成了以生猪养殖为支柱的产业,是我市畜牧强乡。近年来,花园信用社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不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生猪养殖业的投放力度,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对花园乡畜牧养殖产业的支持及其成效

(一)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机制,全面扶植生猪养殖发展。花园乡全辖4177户农户,其中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2100户,约占农户总数的一半,且具有数量多,规模小,资金需求分散的特点。对此,花园信用社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花园乡一村一品养殖业信贷扶持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以信用社主任为组长、分社主任为副组长,信贷员和各村支部书记、村长为组员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小组”,依据信用等级评定条件对全乡农户进行摸底调查、综合评分、建立档案,将农户分别划入“优秀、较好、一般、等外级”等四个等级,以此确定农户的贷款额度,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在授信额度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同时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在每年年初对农户的信用等级、信贷档案和贷款额度进行重新调整、补充和完善,确保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截止2009年末,花园信用社对全乡1930户养殖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全部建立了农户经济信息档案。累计支持生猪养殖农户1051户,累计投放生猪养殖小额贷款810万元,有效解决了生猪养殖户扩建圈舍、购进生猪和饲料的流动资金需求。

(二)强化强村大户支持力度,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花园信用社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与乡主要领导充分协商,共谋发展对策,创建了党营村和八里村两个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通过自然人保证、存单质押等担保方式满足专业养殖户相对较大的资金需求,努力解决阻碍他们实现规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党营村二组村民李严珍是该村养猪大户,为扩大养殖规模决定对原先300平方米的圈舍进行扩建改造,自筹的30万元资金在建设即将进入后期时已全部用光,她陷入了圈舍改造和购进补栏商品猪的双重资金困境。信用社在调查了解情况后,一次性的发放了自然人保证贷款12万元,确保了该户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建设迅速竣工和200头商品猪的及时购进,当年净赚了10万元。2009年全年信用社累计向两示范村投放特色产业贷款300万元,带动两村约70%以上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累计支持规模养殖户贷款93万元(最大单户单笔贷款21万元)。通过信贷支持成立了汉滨区荣发养殖有限公司、汉滨区三皮牧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全乡畜牧龙头企业,为促进全乡的畜牧产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积极发放扶贫贴息贷款,支持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花园信用社与乡扶贫办、乡财政所三方联动,把发展生猪养殖的农户作为主要的扶持对象,贷前严格审查,贷后规范管理。2009年以小额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养殖扶贫贴息贷款125万元,农户享受贴息金额6.25万元,83户养殖贫困户从中受益,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养殖贫困户的融资成本,调动了当地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四)全乡经济与信用社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截止2009年,花园全乡生猪饲养量达到52040头,同比增加10.6%。出栏29092头,同比增加11.5%。新建正大标准化圈舍28000平方米,较2007年翻了两翻。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433万元(占全乡农业收入70%),人均牧业纯收入1385元,同比分别增加了150万元和190元。产值和收入在汉滨区45个乡镇中均名列第一。

在有力促进了全乡畜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花园信用社也实现了自身业务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截止2009年12月末,信用社实现利息收入541万元,净增60万元,实现账面利润323万元,同比增长15%。两项经营指标均创该社历史最好水平。

二、支持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畜牧养殖产业化推进缓慢,养殖较为分散,且规模普遍较小。花园乡2100户农户养殖生猪,规模养殖户所占比重很小。2009年生猪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大户仅115户,其中50-100头大户85户,100头以上的大户30户,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生猪数量不足全乡出栏总量的18%。这种比较普遍的散养模式使

得养殖户的饲养成本居高不下,缺乏稳定的销售服务支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无法获得较高收益。个别养殖户甚至出现亏损,影响了信用社的部分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二)养殖周期和贷款周期不一致,信贷供需时点矛盾较为突出。信用社一般是年初放款,年末收款,采取按季结息,到期还本的还款方式;而农户生猪喂养周期一般是3到4个月,在季度末和最为获利年末往往是生猪出栏前育肥的最佳时机,急需大量的流动资金购进优质饲料,但因为结息和年底还款不得不提早出栏或减少存栏,从而使收益减少。信用社也因收贷、收息困难加大了交通、信息等费用成本。

(三)大规模生猪养殖户资金支持相对不足。大规模养殖户在建立圈舍、收购饲料,购买种猪方面往往投入较大,而我社目前开办的信贷业务往往不能满足此类养殖户的资金需求。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养殖户所拥有的土地、设施都不符合信用社抵押的条件,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方式。这使得养殖户的扩大规模再生产受到了限制,影响了畜牧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以汉滨区荣发养殖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计划在2009年初优化改良生猪繁殖品种,将现有的长白、约克二元种猪改良为瘦肉率更高的三元种猪,向信用社申请信贷资金50万元。但在此前信用社已经在信贷政策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为其发放了20万元贷款,由于不能进一步提供有效的担保抵押方式,只能暂时维持发展现状,将生产计划搁浅。

(四)农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组织发展缓慢,尚未同信用社产生业务融合接轨。花园乡在八里、龙骨两个村组建了养猪专业合作社,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受经营规模较小等因素制约,仅限于为社员发展生猪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没有同信用社发生业务往来,发挥为社员提供贷款担保的融资作用。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畜牧产业化、规模化进程。重点支持本乡良种繁育企业和生猪饲料企业的规模扩大生产,提高供应生猪的品种质量和数量,稳定饲料价格,从生产环节入手,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借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汉滨区荣发养殖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目前主要经营二元种猪繁育和饲料加工业务,荣发公司可以与养殖农户签订销售协议,由公司集中向农户提供仔猪、饲料、技术、防疫和保险等相关配套服务,对农户出栏生猪保价收购;公司再同民荣、雨润集团等全国500强食品加工企业建立起保价收购的合作关系,解决销售环节中存在的销售渠道狭窄、易受市场风险冲击的问题。在全乡逐步形成一个由分散饲养到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的生猪养殖基地。

(二)加快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实现构建信用社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机制,支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通过小额农贷、各种形式的担保贷款,为社员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不断夯实合作社的发展基础,提高运营水平。采取由合作社为社员贷款提供担保的方式,协议由合作社提供一定数量的风险担保基金,为社员在季度末统一结息,承担贷款到期发生的信用风险。这既缓解了农户的流动资金紧张,实现农户收益的最大化,又能有效降低信用社的信贷资金风险,节省费用成本,从而实现双赢。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篇5

一、信贷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

想认识不深刻工作部署缺安排

无需置疑,基层主任是基层信用社的领头羊,是员工的标兵和榜样,俗话说的好:“要想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加强农信社主任履职能力迫在眉睫。可部分信用社的主任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依然在自我的世界里沉醉和徘徊。部分社主任爱给员工讲大道理,没有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就像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没有具体的工作方案,即使小有方案也缺乏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单一的工作思路不能达到预期应有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抓贷款收息这一方面的工作方面基本上没有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平时贷款户主动上门结息以外,按以往的方式,大部分网点基本上都是到了临近收尾的前半个月才猛抓收息工作。可由于人力、精力、能力加之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往往最后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贷款资料收集不够完整

为了进一步规范贷款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现信用社规定,每发放一笔贷款,无论金额大小,所需贷款资料必须完整,可部分信用社的信贷人员为了省事,忽视了贷款资料完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然固执己见,最为典型的新增贷款资料如:个人面谈记录、夫妻债务共同声明、婚姻状况证明、等重要资料在部分社的一笔贷款资料中却踪影难寻。既便“医生”找出这些病况,可部分人员还是视问题而不纠,预责任而不急。

3、观念滞后,制约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知识结构老龄化,不但缺乏信贷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也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谨小慎微不愿放贷,完全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思想;要么胆大妄为胡放乱贷,所谓不正就反的思想,致使贷款质量不高。部分社一些信贷员和贷款审批人员担心贷户失信,在发放贷款时产生严重的“恐贷”、“惧贷”思想,宁愿少放一笔,不愿多担风险。放贷时可谓思之再三,慎之又慎,在观念上制约了投放工作的推进。缩小了应有未有的市场占有率。部分社信贷员由于不具备专业的市场分析能力,不能正确认识贷款责任追究问题,因此对大额信用贷款产生了畏惧心理,对抵押贷款却情有独钟。简单的认为只要有抵押就可以发放贷款,无抵押就不能发放,根本没有认真去研究其生产经营状况和分析第一还款来源,致使一些本不应受损的资金相对受损。

二、提高信贷贷款管理工作的建议

1、坚持原则,合规放款。

毫无疑问,贷款是我们信用社的主要资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坚持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为了更好的防范法律风险,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特别是针对部分的大额信用贷款和大额的抵押贷款,我们更要慎之又慎,不仅所需的资料要完整之外,还要求每笔贷款要完全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来办。不适应抵押的坚决不能办理抵押。要在法律的帮助下尽心尽力维护好我们信用社的主要资产,要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法律风险的到来,要做到防范于未然。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的摇篮之中。

2、加强学习,提高信贷员的专业能力

知识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与商业银行齐头并进的农村信用社也要紧跟时代的不伐,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定时定期的组织我们的信贷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我们的信贷人员要做到爱学习,勤学习,多学习,不仅如此,还要善于与同行同业优秀人员交流、要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力争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用到我们的信贷工作中去,在日趋成熟的信贷基础上为我们信用社的贷款业务寻找更好的商机和财源。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提倡信贷人员具有奉献精神上门催收贷款

毋需置疑,有了利息,我们的企业就有了收入。目前我们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有农户大、小额信用贷款,大小额抵押、质押贷款等。小额信用贷款和抵押、质押贷款相对来说结息率还算可以,可部分大额贷款结息时时让人头疼。主动上门结息的客户相对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提倡我们的信贷人员要具有奉献精神,要主动向优秀的同志学习,不畏艰辛,走乡串户,上门催收,在和平的情况下收回我们应得的利息。尽力增加我们的利息收入。

4、信贷员调动不宜过于频繁

由于信贷工作的特殊性,特别是基层社,一位合格的信贷人员在片区面广的实际情况下,要想熟悉并管理好他的信贷片,用保守的说法,至少也得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不但交接以前信贷遗留下来的贷后工作要力求化解,而且自己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又要想办法解决,毕竟一个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做好工作,很简单,那就需要时间来调整和磨练,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一切从大局着想,为了我们的农村信用社,为了更好的信贷片区管理,笔者建议一般信贷人员的调动都不要过于频繁。这对维系我们基层信用社的贷款及结息方面的工作将会带来至关重要的双重效果。

5、选择优质客户,注重企业品质。

想增大我们企业的利息收入,我们的企业在选择客户时要综合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不管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我们不仅要根据我们应有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力去调查和分析他们的信用程度、资金实力、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等,特别是大额贷款,我们还要了解这个企业法人的为人处事和个人品质。在现在这个商欲物流、竞争激烈的商场上,一个企业要发展要壮大,它就需要一个能力超群、身手不凡的人物来带领他的企业,但还有一点最重要,那就是他的为人和品质。因为企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动态发展趋势。它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它是带有私有性的,它几乎就是企业法人个人成长的最好历史见证。要是他会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他的企业,那么,他就是一个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都很负责的法人,我们的企业就应该把我们的贷款投放给这样的自然人和企业法人,不仅减少了风险,赚取了利润,而且还为支持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6、加强基层信用社主任的自我认识和带头作用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篇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信贷管理,完善信贷业务分级授权工作机制,加强贷款业务授权管理,根据《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关于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xx县农村信用联社关于设立三个贷款营销管理中心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办法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分级授权的对象和程序

第二条 本办法中分级授权是指联社对基层各网点办理贷款业务权限的具体规定,各网点必须在规定的授权权限内对客户办理授信、用信,行使贷款业务审批权,并承担贷款业务管理责任。

第三条 根据本办法中所述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联社对全县各网点实行一年一考核、年初进行考核打分,根据得分情况以文件形式下发信用社授权等级,及时调整其贷款业务授权额度,满一年期限重新考核评级授权。

第三章考核指标计分和等级划分标准

第四条 联社每年根据各网点上不良贷款占比、存款完成比例、利息完成比例、到期贷款收回率、不良贷款控制五个方面指标,同时结合各网点管贷能力、辖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信用状况以百分制形式进行考评确定等级,各项指标计分标准如下:

(一)五级不良贷款占比(10分):根据上年末不良贷款(含隐性)占比与全县不良贷款占比相比,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得10分,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每高1个百分点扣1分;

(二)存款完成比例(10分):根据上存款任务完成比例得分;

(三)利息完成比例(10分):根据上收息任务完成比例得分;

(四)新放到期贷款收回率(40分):该项按比例计分,计分公式为:上到期贷款收回率=上收回到期贷款金额/上到期贷款总金额×100%×40分;

(五)五级不良贷款控制(10分):在联社下达控制余额范围内计满分(上联社下达有净降任务,按任务完成比例计分),反弹社不得分;

(六)综合管理(10分):根据各网点信贷基础管理考评得分,具体包括:合规发放贷款占3分,信贷档案及贷后管理占4分,管贷总量占3分。

(七)辖区经济发展状况(5分):分为城区(5分)、城乡结合部(4分)、一般区域(3分)和欠发达地区(2分)。

(八)辖区信用状况:最高得5分。

第五条 联社根据最终得分将信用社分为A级、B级、C级和D级四类社,划分等级的标准如下:综合考核分值在90分(含)以上为A级,分值在85分(含)以上至90分以下为B级,分值

在60分(含)以上至85分以下为C级,分值在60分以下为D级。

第四章分级授权及管理

第六条 授信权限。联社对A级、B级、C级和D级四类网点的授信权限分别如下:

1、综合考核为A级的信用社,授信权限为单户累计余额信用贷款5万元,保证和抵质押贷款15万元;

2、综合考核为B级的信用社,授信权限为单户累计余额信用贷款5万元,保证和抵质押贷款10万元;

3、综合考核为C级的信用社授信权限为单户累计余额信用贷款3万元,保证和抵质押贷款5万元;

4、综合考核为D级的信用社授信权限为单户累计余额信用贷款3万元,保证和抵质押贷款3万元;

5、各网点在以上授信权限内的一切授信行为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联社的信贷政策,超过以上授信权限的贷款仍按照原审批流程逐级上报。

第七条 动态授权原则。各网点在其信贷业务分级授权权限有效期内,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联社将及时调整其信贷授权权限,必要时暂停乃至取消对其授权。造成损失或产生不良影响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一)随意超信贷计划的,违规发放多头、借名、冒名、跨区贷款的;

(二)办理信贷业务时客户经理有吃、拿、卡、要等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发生较大经营风险或严重违规违纪案件的;

(四)其他明令禁止的违规违纪行为。

(五)新放贷款收回率差,信贷基础管理不达标的。

第八条 授权管理及责任。联社由业务部牵头负责对各网点进行综合考核并最终划分等级,拿出初步意见,提交联社理事长办公会议研究,经会议通过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各网点执行;

第九条 各网点要结合各自实际,参照此办法中等级设定标准,对信贷岗位人员进行考核测评,以网点为单位由网点负责人确定每名客户经理的贷款审批权限,最高授信不得超过网点负责人贷款最高权限,同时要求形成网点会议记录,每年元月30日前上报联社业务部、风险部备案(本次上报客户经理贷款授信时间为2012年3月20日)。

第五章附则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及其风险防范 篇7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风险防范

随着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农信社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 农信社必须加强信贷业务的管理, 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内、外部发展环境, 对自身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和防范措施, 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 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以此来为农信社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当前农信社运营中面临的信贷风险

(1) 农村信用环境风险

农村居民由于普遍知识程度不高, 再加上地区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农户对于信用意识比较欠缺, 法制意识相对不足, 不能主动偿还信贷资金的利率及本金。 农村信用社借贷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并且对于法律的依赖感比较强, 但法律效用不高, 借贷风险性更高, 致使许多农村信用社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证。 许多农村信用社只能对不良资产报以消极的处理, 不采用法律途径,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致使出现大量资产的流动性。 再加上许多农村政府干预贷款的情况比较常见, 许多农村信用社发放的非农贷款本身不应其负责发放, 致使部分资金投入出去, 却得不到有效回收, 致使需要资金支持的农户, 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贷款的支持。

(2) 资金风险

大部分农户贷款是由农村信用社负责进行发放的, 但是部分农村信用社自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不良资产比例较高, 在其经营中存在许多亟待接近的问题, 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资金相对匮乏, 难以满足农户贷款的要求, 就这一问题上而言, 制约了农户借贷, 对农业生产发展造成了影响。 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 虽然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许多农村信用社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但是还是有很多信用社资金处于紧张的情况。 许多农村信用社需要使用自身存款来维持经营活动, 甚至不少农村信用社还需要向其他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来促进自身经营和运作。 归咎许多农村信用社资金缺乏的情况, 其主要可表现为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大部分资金处于流动状态, 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不良资产, 这是造成不少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发展实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还有许多信用社自身亏损情况过于严重, 不良资产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信用社自身支付比较困难, 再加上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发展实力不足, 进一步造成支付困难的情况, 信用社资产压力比较大。 还有一个原因是转账、结款手续过于繁琐, 尤其是异地汇款, 许多农户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优质的服务, 致使许多农户将业务办理在其他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主要的客户来源转移, 农村信用社业务能力不足, 资金筹备能力也相对不足, 致使农村信用社负债比例不恰当, 进一步加大资金风险。

(3) 农户风险

对农户进行分析, 发现其贷款困难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因为许多农户自身不具备偿还能力, 由于我国相关的农户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 尤其是农户抵押担保、联保等没法得到有效的支持。 大部分农户因为自身不具备贷款的基础保障条件, 致使往往无法得到贷款的支持。 农户抵押担保情况中, 农户主要的贷款抵押物品, 不外乎一些农电器械和房屋, 但这些东西往往没有经过公证、过户的呢过法律途径, 贷款抵押风险性极高, 一旦贷款无法得到及时收回的话, 贷款抵押也不具备偿还的能力, 信用社不良资产随之增加。 再加上最近几年来, 我国农民普遍收入不足, 农户发展农业项目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风险性, 农户一味依赖养殖和生产, 收入相对不足, 不具备贷款能力及偿还能力[1]。 大部分具有风险性的贷款项目, 只有少数贷款能够得到有效回收, 通常情况下, 不属于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存单作抵押, 不会给予大额的贷款发放, 而小项目的农户生产, 一般不会有大额存单的质押, 因此, 大额贷款受到一定的局限。

2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对策

(1) 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

首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对我国综合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农业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业发展主要的经济来源, 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 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支农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 通过政府宏观调控, 提高对信贷支农的支持力度, 能够扩大信贷支农的范围及服务领域。 信贷支农的主要方向应包括农业生产及农户发展的资金支持上, 通过以年度为实施周期, 加大年均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投入力度。并且农村信用社应注重资金的管理工作, 对信用社各资金进行有效的清算和回笼, 保证每项资金的安全性, 保证支农资金的充足, 能够及时的下放至农户手中, 当信用社自身资金较缺乏的时候, 可以向其他银行进行借贷, 制定相关合同文件, 明确贷款时间和金额, 贷款将用于支农。

(2) 加强信贷管理, 保证严格执行信贷程序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的过程中, 信贷程序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环节, 只有从信贷程序的管理做起, 从根本上杜绝出现信贷风险的可能, 从而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 在借贷前对借贷人员的资信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 在借贷的过程中仔细核实并评估, 在借贷后对借贷人员进行科学性的监管, 并给予一定的引导好扶持。

(3) 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机制和担保抵押机制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机制是提高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管水平的基础, 主要分为产权机制、治理结构、内部监管体系这三个方面, 农村信用社通过加强自身内部管理, 对各类数据及信息进行全面的监管和审核, 对各级信贷人员进行监管, 并对信贷工作的任一环节作出控制, 进而控制与防范出现信贷风险的可能。 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与担保抵押机制, 考核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能够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信贷流程, 从而保证信贷的安全与有效[2]。 其次, 农村信用社还需对担保抵押的物品进行评估和审查, 保证担保抵押物的价值和变现能力, 同时制度相关合同, 降低因债权所致的借贷风险, 还需对担保人员及单位进行评价, 确保担保对象的信用程度、实力, 降低借贷风险。

(4) 提高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信贷人员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过程中主要的实施人员, 其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 即代表了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与质量的高低, 通过加强各信贷人员的素质水平, 加强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从而降低借贷风险。 对信贷人员进行定期性、专人制的培训, 未经培训的信贷人员不得参与到实际的岗位中来, 同时农村信用社还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激励机制、考核机制, 不断提高信贷人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提高信贷质量, 使其能够具备应对信贷风险的能力。

(5) 加强不良资产的处理

对已存在的不良资产, 应作出严格的处理, 按照相关制度, 将不良资产情况进行盘查后, 交由地区资产保全单位, 使其联合纪检单位、稽核单位对不良资产情况进行调查, 明确责任后作出处理。 并对恶意的信贷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置, 必要时, 还可借助法律手段及媒体手段, 对其作出严格的处罚。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未来的时间里, 农信社要从多方面来考虑信贷风险的问题, 将控制和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 在此基础上, 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持续性, 在创造自身效益的同时, 也能为农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田婷娜.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与管理[J].中外企业家, 2013 (28) .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篇8

【关键字】农村信用社;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服务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服务“三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识别和评估

第一,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着授权管理上的缺陷。农村信用社在进行信贷管理时要不然授信过度,要不然就授信不足,授信管理工作存在着严峻的缺陷。首先,农村授信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和工作人员的信用程度是难以评价的;其次,信用评定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完善的工作程序,一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甚至根据行政级别或者人机关系来确定相关人员的信用等级;再次,信用等级和贷款的发放之间逻辑联系不紧密;最后,农村信用社的年度审核机制运行缺乏力度并且存在着重复授信的情况。

第二,农村信用社制度安排不合理。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安排不够完善和合理。金融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首要目标就是获取经济利润,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也使得农村信用社将目光聚焦在业务拓展和市场扩张之上,但是却忽视了对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在农村信用社日常经营中,很多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信用社自身也没有针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制度安排,这导致了它们虽然在某些业务领域上有所创新,但是却依然缺乏基本的科学支撑。制度缺陷已经成为目前阶段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要掣肘。

第三,农村信用社业务操作漏洞频出。农村信用社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存在诸多漏洞,比如说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操作风险漏洞频繁出现、客户经理只顾业务拓展而忽视风险识别等等。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既有正式工人又有临时员工,顶岗、混岗和跨岗的现象屡禁不止。另外,农村信用社在监督的力度和深度上都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远远不够。

第四,农村信用社贷款决策科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农村信用社在授信过程中盲目决策、随意决策和武断专行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理念的缺失使得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职能上的交叉,相关的议事机制和权利分配机制得不到贯彻和实施,由此导致了决策过程不科学、风险管理不到位以及贷款决策存在风险漏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在于决策的权利过于集中,信用社内部的管理机制难以对决策者形成制衡和约束,有的时候决策者不愿意为失误承担责任导致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难以追责。

第五,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技术有待完善。农村信用社日常管理已经渐渐普及了计算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业务操纵上大大简化了流程和手续,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首先,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贷款管理能够给予操作者特有的密码和权限,也能对操作者形成监督和保护。而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层计算机技术相对于基层员工比要低,操作者道德风险程度非常高。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往往能够带来隐蔽性较高的风险,很多管理者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不足以发现其中潜在的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第一,要注重贷款风险的前期评估。农村信用社需要在农户提出贷款申请之后就开始进行贷款风险评估,对农民的个人信用状况、家庭情况、物质基础、还款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另外,农村信用社还要加强针对贷款风险的基础管理工作,持续地对贷款人的贷款风险工作进行评估和管理,笔者认为建立贷款人的个人经济档案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将借款人的相关资料及时地计入到档案之中,动态地针对贷款人的信贷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随时随地霸把握贷款人的偿债能力和资产状况。

第二,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去向的监督。农村信用社在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时候需要对贷款投向进行明确的规定,并进行动态的检测。比如贷款投向当地政府推荐的贷款项目的时候,要对贷款人的进行严格的审批,坚持独立信贷的原则,进行实地考察,降低因为政府因素而带来的政治风险,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引向资金收益率高的项目,并对具体贷款项目的信贷规模进行严格的规定,约束贷款的投放面,便于贷款进行管理。

第三,要严格控制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农村信用社经营特点和服务性质决定了其贷款的主要方向在于农业、林业、种植业或者养殖业或者小商品和农产品的零售上,这样农村信用社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信贷风险就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鉴于此,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协助当地政府进行农业保险的推广和宣传,帮助农民增加风险意识、降低灾害损失。另外,农村信用社还要加强对农户的信息指导和指挥,使得借款人能够遵循市场规律,降低经营风险。

第四,強化农村信用社贷款条件的规定。日常经营中,农村信用社需要规定自筹资金和贷款之间的比重关系,我国农村专业化、承包户和家庭农场自有资金必须在全部资金中占据50%以上的比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贷款资金数额比例较低,产出物获得的利润可以补偿贷款本息;另一方面则可以提升债务人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避免其不顾风险地进行项目投放,最终浪费资金。

参考文献:

[1]刘增华.浅议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及化解[J].会计之友,2016.

[2]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16.

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情况的社会调查 篇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信贷业务档案管理,保证信贷业务的安全性和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及省联社贷款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信贷业务档案指各级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下同)在信贷业务的受理、调查评价、审议、审批、发放和贷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律意义、史料价值及查考利用价值的资料,包括合同、文件、账表、函电、记录、图表、声像、磁盘等。各类信贷业务的档案资料范围(见附件1)。

信贷档案管理是指信贷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和保管的过程。本暂行办法所称信贷业务包括表内信贷业务(本、外币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下贷款、贴现、银行卡透支、信用垫款等)和表外信贷业务(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担保、贷款承诺等)。

本暂行办法所称借款人,是指在联社或信用社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事业法人客户及自然人客户。

第三条 管理原则及管理方式。信贷部门对信贷档案管理要确保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的原则;实行逐级建档、统一管理的方式。

一、真实性:信贷档案要求为正本、原稿,对于无法收集原件而只能收集复印件的重要信贷档案资料,信贷人员应将复印件与原件核对后,在复印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字样,并签字确认。

二、完整性:信贷档案资料要求内容完整、要素齐全。

三、及时性:信贷档案资料要及时更新、补充,每月定期收集企事业单位或自然人的财务等信息,并及时归入信贷档案。

各级信用社负责收集和管理本级社的信贷档案,每笔信贷业务的全部档案资料原则上集中在经办社。县联社信贷业务部负责保管下列档案资料:信用社报送的贷款审查、决策的有关资料;联社的贷款审查意见、贷审会审议表决表、会议记录、贷款审批表、贷款支付明细清单等出帐审查资料、大额贷款贷后回访、专项检查报告等有关资料、与计划信贷部门和联社贷审委审查审批工作有关的其他资料。省联社、县联社信贷业务部、稽核部门和贷款信用社要监督、检查信贷业务档案管理情况。省联社每年要对信贷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次现场抽查,原则上抽查对象不重复,但对管理情况不好的信用社,应重复检查。县联社每半年要对信贷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检查面不少于50%。形成检查报告,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整改。

第四条 管理部门。在贷款本息结清或信贷业务执行完毕以前,由信贷业务部门负责信贷档案管理(重要权证需入库保管只留存复印件),在贷款本息结清或信贷业务执行完毕以后,统一移交档案部门管理。

第五条 信贷业务档案按客户建立,一户一档。

信贷员是信贷档案收集的第一责任人,对信贷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完成信贷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涉及到向相关部门报送信贷资料的补充、更新时,信贷员要负责及时通知、报送相关部门和人员。

联社信贷业务部及基层信用社要选择熟悉信贷业务、责任心强、严守秘密的专(兼)职人员任信贷档案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社)信贷档案的立卷、保管和移交归档工作,做到科学管理、有效利用,严防毁损散失,确保信贷业务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第六条 联社信贷业务部要设立信贷业务档案柜、信用社要设立信贷业务档案库。信用社档案库要配备必要的设施,具备防盗、防火、防渍、防腐蚀、防有害生物的功能,出纳业务库可设库中库(或保险箱),用于存放抵押和质押权证、有价证券、存单等。

第七条 信贷业务档案涉及联社、信用社和借款人的商业秘密,信贷档案管理员、调阅人员需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联社、信用社要建立调阅登记簿,经信用社分管主任或主任批准,方能调阅。

第二章 信贷业务档案的分类与分区

第八条 信贷业务档案分为四类,其中借款人的信贷业务档案分四类:权证类、客户基本情况类、信贷业务类、综合类。

档案库分四区:权证区、立卷区、归档区、综合区。

权证区(要单独设立在出纳业务库内)存放权证类档案(详见第九条)。立卷区存放业务执行中的客户基本情况类、信贷业务类档案(详见附件1)。归档区存放业务已经执行终了的客户基本情况类、信贷业务类档案。综合区存放信贷业务综合类档案(详见第十一条)。

信贷业务档案以借款人为单位,分区、分类地在信贷业务档案库中存放,存放的顺序按信贷管理系统中的企业代码顺序排序。自然人和农户可根据需要在每个区内按贷款种类再划分小区。

第九条 权证类档案是指抵押和质押权证、有价证券、存单等,主要包括:

(一)抵押贷款资料

抵押物所有权或使用权证书或证明文件;

抵押物他项权证书;

抵押物清单;

抵押物保险单;

抵押登记文件;

抵押公证书。

(二)质押贷款资料

动产质押中质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

质物的评估报告或作价依据;

质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质物保险单;

权利质押中的各种有价单据;

质押登记文件;

质押公证书。

第十条 客户基本情况类、信贷业务类档案(见附件1:信贷档案资料清单)自然人基本资料:

户口本、身份证或其他有效居留证件的验审复印件;

借款人具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证明材料原件;

贷款卡复印件;

消费类贷款的购买协议验审复印件;

首付款凭证验审复印件。

第十一条 综合类档案是指信用社内部有关信贷业务的各类报表,行业分析、信贷分析、调查检查、审计稽核等综合报告及资产风险管理业务的资料。主要包括:

各类信贷统计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及各种临时报表;信贷分析、行业分析、调查检查、审计稽核报告等资料;

信贷资产五级分类各种材料。

第十二条 权证类档案必须存放原件。其他档案原则上应存放原件,如只能存放验审复印件。复印件的,需经信用社负责人批准,并由档案管理人员核对原件、签名确认。

第三章 信贷业务档案的管理

第十三条 移交。业务发生后,经办贷款的信贷员要在3个工作日内整理好贷款原始资料,登记信贷管理台帐,编制信贷员档案移交清单,经双方签字确认后,将全部资料移交给信贷业务档案管理员,经办贷款的信贷员可对业务资料复印保存。

其中权证类资料经办信贷员应建立登记簿,在业务发生时移交给档案管理员并签收,同时应填写收据,一式两份,一份给抵押或质押人,一份存档留底,待贷款归还结清后,凭此收据将有关文件资料退还客户。

第十四条 立卷。档案管理员对信贷员移交的信贷业务档案的整理、立卷工作,要在2个工作日之内完成。

权证类资料中的所有权、使用权证书、有价单证、存单应在业务发生时移交信用社出纳库保管。

客户基本情况类档案按户立卷、信贷业务类档案按笔立卷,分别填写档案皮、卷内文件目录,以借款人为单位装入档案盒中,填制档案盒封面。

第十五条 归档。档案管理员凭会计部门的收回贷款本息通知单,将已结清债权债务的合同文本及该笔业务的其他档案从立卷区的档案盒中抽出,相应修改卷内文件目录和档案盒封面,加盖收回印戳,将其转入该借款人的归档区保管。填写档案皮的归档号,将档案装入归档区对应的档案盒中,填制档案盒封面,建立已归档档案保管清册。

综合类档案在次年的第一季度前归档。

报表类档案要按年装订,文书档案一事一卷填写档案皮封面,分类装入档案盒中,填制档案盒封面。

第十六条 调阅。各级社要建立档案调阅管理制度。办理档案调阅时,应按照档案保密和调阅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调阅范围和履行调阅手续,保证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信用社保存的信贷业务档案主要供本社内部使用,只能现场调阅,一律不得外借。信贷人员调阅信贷业务档案应填写调阅单,登记调阅人姓名、调阅日期、调阅内容等;非信贷专业人员需要调阅信贷业务档案的,需经信贷部门和信用社

负责人签字同意。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及其他执法管理部门需要调阅信贷业务档案时,必须持有调阅公函,由信用社指定专人负责陪同调阅。调阅人对所需的档案经同意后可以复制,但不得将原件抽走。

第十七条 提取。因业务需要需提取出纳业务库中的权证类档案时,信贷员要填制重要抵押、质押档案出库单,经信用社负责人签批,交给档案管理员,档案管理员要到会计部门办理必要的出入库手续。

第十八条 保管。档案管理员要对信贷业务档案妥善保管,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违章借出信贷业务档案或透露档案内容。要定期检查各类档案的保管情况,检查间隔为每季一次,并书面记录检查结果。

信贷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有信贷关系的客户的档案永久保管;结清全部信贷业务的客户,从该客户与信用社的最后一笔信贷业务结清后次年的1月1日算起,保管五年。

综合类信贷业务档案(除各种报表的汇总表为永久保管外),保管期限为十五年。

信贷业务档案的保管及销毁清册为永久保管。

根据需要,可将非常重要的长期保管档案转入信用社综合档案室永久保存。第十九条 销毁。保管期满的信贷业务档案,要按照以下程序销毁:

(一)信用社提出销毁意见,编造信贷业务档案销毁清册,列明销毁档案的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和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已保管期限、销毁时间等内容。

(二)信用社负责人在信贷业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署意见后上报联社信贷业务部。

(三)联社信贷业务部和稽核部共同组成鉴定小组进行鉴定,提出存毁意见。对需销毁的档案共同派员监销。监销人在销毁信贷业务档案前,应按照销毁清册上所列内容清点核对,销毁后,要在销毁清册上签名盖章,并将监销情况报告报告联社分管领导。

(四)对保管期满但仍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信贷档案,应视情况继续保管三年以上,确无保存价值时方可进行销毁。

第四章 责任

第二十条 对损毁、遗失、擅自销毁信贷业务档案,擅自对外提供、透露信贷业务档案,涂改、伪造信贷业务档案,出卖信贷业务档案及相关资料,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给予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信用社要根据本办法对信贷业务档案进行清查立卷或归档,对业务尚未结清的档案要在本暂行办法施行后三个月之内补齐。

第二十二条 信贷业务档案所用附件及档案盒由联社统一印制,信用社按需要领用。

第二十三条 信贷管理台账和其他信贷业务系统软件及数据文件的备份资料,存放于信贷业务档案库中的综合区。

第二十四条 信贷业务档案库的企业排序,以信贷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企业代码为标准。信贷业务档案库的目录索引和有关的管理信息,要及时登录到信贷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中。

第二十五条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开办的信贷业务品种所需的档案资料在清单中另行增加。

上一篇:高考各科学习方法总结下一篇:参考的奖助学金申请封面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