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情况调查(精选7篇)
对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情况调查 篇1
对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情况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区现阶段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民金融的需求情况,找准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提出对策措施,省联社铜仁地区办事处成立了以龚清强为组长组织的“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调查”课题组,走访了玉屏、松桃、印江、思南、石阡五个县周边的几个乡镇中的几个村组,进行了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农村信贷的分布及需求状况
2007年度铜仁地区农业贷款余额为853,545万元,较年初增加 103,829万元,增长幅度为13.85 %;2008年度铜仁地区农业贷款余额为873,148万元,较年初增加19,603万元,增长幅度为 36.6%;2009年4月末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净投放为229,377万元,增长幅度为26.3%。在具体信贷结构中,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贷款需求种类分布情况
铜仁地区地处贵州省东部,大部分是山区,地方经济欠发达,欠开发,而且发展也很不平衡,农作物种植单一,农村信贷需求缺口大,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需要贷款支持的农户在60%-70%之间,农村信贷需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农业生产费用贷款,占67.3%;二是小型农机机具贷款,占8.5%;三是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贷款,占7.8%;四是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性贷款16.4%。
(二)对农村信贷需求分布情况的调查
调研组选择了交通、经济、工农业分布等条件不同的村组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农村信贷需求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城郊及公路沿线乡镇信贷需求活跃,偏远乡村信贷需求不强。铜仁地区除玉屏地势平坦、交通条件较好外,其余各县、市均掩藏在山高坡陡的大山之中,仅有一条320国道贯穿东西,至今仍有部分乡镇未通油路,相当部分村未通公路。由于受交通限制,以公路为标志的经济带十分明显。表现在:公路沿线的农户对发展种养殖业、加工运输业和其他经销活动表现活跃,资金需求强烈,额度较大,如玉屏大龙开发区,大部分农民在周边企业打工,生活较宽裕,贷款主要用于建房、购车、经商等;与之相反,居住在偏远乡村的农户大多不愿借贷或不敢借贷,即便有建房等大额资金需求,也是在自有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开始,务工收入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2、农业生产等信贷需求不强,农业大户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需求强烈。信贷需求一个较明显的变化是原来以化肥、农药、种子、农具等农业生产类贷款减少,贷款需求量和额度都较低,经济收入的增长和务工人员的汇款完全能够解决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而与之相反的是,随着以烤烟、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种植大户和以养牛、羊、猪、鹅等养殖大户的兴起,规模种养殖业贷款增长较快,单户贷款需求额度都在几十万元以上,资金投入时间较长,这主要集中在思南、印江、石阡等西边五县;其次是以粗加工、短途运输、经销为主的个体工商户,对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强烈;其三是从事商业经营的个体工商户,由于受货物积压、赊销等影响,对资金需求较大,这主要集中在玉屏、松桃等东边五个县市。
3、返乡农民工有所增加,农村信贷需求有所增强势头。受金融风暴影响,外出务
工收入有所降低,尽管外出务工仍是绝大多数人目前唯一的选择,但部分有技术、有资金的青年开始着手开展回乡创业,加上今年以来政府大力鼓励和扶持,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持续增加。各联社及时改进工作思路,加大信贷投入。如万山联社针对特区内建立的29个“返乡民工帮扶站”,1-3月发放返乡民工创业贷款256笔,金额860万元,有力推动了返乡民工创业的进程。
农村信贷行为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发现,信贷需求强烈的为35.6%,偶尔出现困难需要短时间信贷需求的为42.8%,不需要贷款的为21.6%;在贷款额度需求中,10万元以上的占7.2%,5-10万元的占16.6%,1-5万元的占52.4%,1万元以下的占23.8%;贷款期限在1年以内的占43.7%,1-3年占49.7%,3年以上的占6.6%。表明农村信贷需求仍较强,贷款额度在1-5万元之间为主,期限在1-3年居多。在出现困难需要贷款时,农村信用社是农民的首选,68.6%的农户会选择向信用社贷款,25.2%选择向亲戚朋友借贷,余下的6.2%表示不想欠账。
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在这次调研中,主要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了深入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农户手中持有农行金穗惠农卡的有0.7%;农户手中持有农村信用社贷款证的有57.2%;知道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建档评级的农户有92%;,通过信用社宣传知道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占81%;农户了解本村管理信贷的信贷员的有52.5%;贷款需求额度在1万元以内的有16.5%;3万元以内的有55.5%;3万元以上的有28%(大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已到信用社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有39.5%;认为小额贷款期限在1年内的有37.6%,3年内的有56.3%,3年以上的有6.1%;农户喜欢
小额信用贷款的有98%;对信用社服务满意的有69.7%;在信用社评级授信后形成不良贷款的有6.9%;信贷员到农户家中了解情况的为38.4%。同时农户对农村信用社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利息率较高;二是等候时间长;三是宣传力度不够;四是增加服务窗口。
在对农民信用状况的调查中,只有34.4%的农民能够按时归还贷款。就农民对违背贷款合同危害性认识和不良信贷纪录的调查显示,认为只是多付贷款利息的为44.3%,认为会影响与银行关系的为21.1%,认为会受到别人谴责的为10.3%,认为会被银行告上法庭吃官司的为5.7%,认为没有什么不良后果的为18.6%。
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信贷市场的突出矛盾呢?回顾近年来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历程,既有农村金融机构少,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的内在原因,也有农村服务面广,农村文化落后,认识不足,发展思路不清的外部原因。
1、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少,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造成农村信贷供需矛盾突出;长期来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业银行只为县域以上提供金融服务,使部分农村资金外流,形成了资金紧缺与资金外流并存。
2、农户想贷款,但又找不到适销对路的项目投资,即使投资又怕投资失败而无力偿还,同时承担利息,农户想贷款与怕贷款并存。
3、部分农户需求额度大,小额贷款额度小,不能满足购车、建房等消费性贷款,贷款需求量大与缺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并存。
4、信贷员工作量大,分管区域多,深入农户调查宣传少,部分农户因贷款逾期而承担高额利息,形成农村信贷市场大与农村金融服务人员少和农户想贷款与怕贷款并存。
5、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推行力度不够,进度慢,不能及时提供小额贷款。
6、部分农户因“三角债”形成逾期贷款,无法再取得贷款支持。
从上面调查情况表明,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既有金融机构偏少、服务不到位的主观原因,更有我区农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状况差、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抵押担保难落实的客观因素,加上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程度低、信息不畅通、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较多等因素,金融机构“难贷款”与农民“贷款难”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对金融机构的服务工作提出考验。
对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情况调查 篇2
一、永胜县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永胜县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衔接部,在云南的西北部金沙江中游,总面积4998平方公里,属传统农业县。农业资源是永胜的最大资源,以烤烟、优质稻、冬早蔬菜等为其主要支柱产业。农业人口3638万人,占总人口的91%。“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县域经济命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对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支农网点覆盖面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永胜县域金融体系主要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共24个金融服务网点,除6个集中在县城外,其余18个网点分布在其他15个乡镇。同时,各营业网点经过多年基础设施和电子网络的建设,农村支付环境得到很大改观,不仅为农民支付结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也加速了资金在农村地区、城乡之间的周转。
(二)信贷支农力度逐年增强
截止2009年12月末永胜县各项贷款余额为154740万元,较2005年末的95621万元增加59119万元,增长61.83%。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为93008万元,占贷款总额的60.11%,较2005年末增长58.72%,年均增长12.80%。其中,农户贷款增长7.62%,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增长2.13%。
(三)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创新
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在发挥信贷支农作用的同时创新思路,不断推出金穗惠农卡和金碧惠农卡。截止2009年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借记卡16793张,授信农户2357户,授信金额达21824万元。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推广运用,不仅拓宽了涉农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渠道,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支农的力度,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四)支农模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永胜县各涉农金融网点本着服务于农的理念,在优先保证农业发展资金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信贷投资渠道,尝试“公司+农户”的贷款模式,为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绿色通道,有效地支持了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服务“三农”拓展了新的途径。截至2009年12月末共发放农村企业及各类经济组织贷款10333万元。
二、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单一,人员偏少,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永胜县共有5家金融机构,涉农金融机构主要有3家;全县金融干部职工292人,县城以下农村金融网点仅有职工121人,占总数的41.43%。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主要支农力量的中国农业银行虽然重新做出了职能定位,业务上要求回归支农始点并开始试点运行,但县域农村金融网点的大量撤并(目前永胜县农业银行农村金融网点仅有2个),信贷权限的上收,使得其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都受到较大影响。农业发展银行除支持粮食收购和粮食收储加工贷款外,不直接对农民及农村企业发放贷款。事实上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由于机构单一,缺乏竞争,使得农村信贷资金供应的有限性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的无限性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深化。
(二)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薄弱,非现金结算工具推行缓慢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缺失,农村金融网点覆盖广度和深度不够。永胜县15个乡镇中还有6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网点,处于金融服务盲区。二是支付结算工具分布不合理。截至2009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在县城共安装POS机17台,县城以下尚未覆盖;ATM机15台,其中县城以下仅有7台。加之农民对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功能和安全性缺乏了解,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农民很少,目前大部分农副产品收购和乡村集镇交易仍然使用现金结算。
(三)涉农贷款风险较大,没有配套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为了防范贷款的风险,各金融机构普遍上收贷款管理权限,并加大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力度,激励机制与风险约束机制不对等,致使信贷管理人员产生“惧贷”心理。二是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都较大,极易形成贷款风险,而目前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风险分担机制,致使涉农金融机构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承担由此产生的风险,从而降低了支农信贷的积极性。
(四)信贷政策有缺陷,农户需求不旺,县域金融资源缺失
一方面利率较高,以永胜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农户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60%。如:以1年期1万元贷款为例,贷款利率上浮60%后,实际执行利率为8.496%,偿还1万元本金,每年需比执行基准利率多付318.60元利息。利率过高,导致农民融资成本进一步提高,加之办理贷款手续复杂,农户宁愿通过其他方式融资;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农户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一致,是农户望“贷”兴叹的又一主要原因。原本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就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现在农村信用社闲置的资金为追逐利润也以社团贷款的方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使得原本有限的信贷资金更加短缺。2009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154141万元,农村信用社社团贷款6800万元。
(五)目前永胜县域内共有保险分支机构7家,基本上集中在县城
业务上以机动车辆险、团体寿险及意外伤害险为主。农村保险业除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实行强制保险外,其他保险业务发展较慢。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适应农村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一方面,让农业银行重新回归乡镇,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服务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建立适应“三农”发展的农村金融组织。加大现有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建设,逐步延伸到乡镇。从结构上逐步改变目前金融机构服务单一的格局,加快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形成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推进农村担保机制建设,扩大抵押品的范围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房产、林权等不动产登记、评估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房产、林权抵押方式,提高农户抵押能力。二是推广涉农企业订单、仓单、应收账款和保险单及债券等质押贷款。扩大农户联保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等多种保证贷款,为农村金融产品深层次推进提供担保。三是由政府出资成立县域农业担保中心,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担保。
(三)进一步优化支付结算工具,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其他金融业务
一是吸收乡镇农村信用社加入支付系统,使其成为县以下农村地区资金支付的主渠道。二是开发推广农户贷款“一卡通”,有效提高贷款便利程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理贷的效率,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农户小本经营生产和日常生活融资提供方便。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扩大ATM机、POS机等设施在乡镇的覆盖面,推广适应农村的非现金支持工具。
(四)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政策的扶持力度,适度降低农户的资金成本
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制定上,给予涉农金融机构必要的倾斜。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投入。另一方面降低组织资金成本,解决贷款利率过高,贷款农户难以承担的问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农户贷款期限。
(五)广泛宣传,培育保险市场,积极开办保险代理业务
对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情况调查 篇3
一、贫困农业人员金融知识的现状
1、对新的信贷业务知之甚少。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扶持力度日益加大,各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进一步开拓市场,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新产品,新业务投向农村。但是,由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涉农人员对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不能有效利用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从而导致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近年来,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网络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资金零距离的跨地区、跨行的汇划、支付结算。大大缩短了结算时间,避免了资金的支付风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便利。可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员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在现代金融业的支付结技能方面知识欠缺,甚至全然不知。急需进一步的加强,使其真正掌握现代支付结算相关知识。
3、人民币防伪和识别能力不高。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暴富心理的膨胀,犯罪分子以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员作为侵害对象。由于其识别人民币的真伪能力不强,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为假币犯罪行为得逞创造了条件,从而制假贩假案件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民利益遭受了伤害,经济蒙受了一定损失。
4、投资理财知识匮乏。近年来,各种金融投资渠道畅通,理财方式多样,为闲余资金增值创造了条件。譬如股票、基金、国债、保险业等,已成为城乡群众投资理财的最佳途径,是资金实现升值的有效方式。可是在处于最大市场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对投资理财业务了解甚少,更甚者不知何谓投资理财,而仅把储蓄作为最佳理财方式。因而错失了资金盈利的机会,使资金增值的机会很少。
5、受教育程度偏低制约了农村人口对新事物的接受。贫困地区人员地理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以及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加之信息的闭塞。致使其接受新生事物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商品经济意识不浓,不能正确把握经济金融脉搏,更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合理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为闲余资金寻求新的盈利途径。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育,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各社会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主观思维、认知能力等原因影响。必须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经济金融意识教育,给他们灌输现代经济金融思想,开阔视野范围,学会经济思维,善于按照经济金融规律,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同时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摈弃以往思维定势,引导农民要树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合理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增加其经济收入。
2、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各基层金融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打破传统的宣传模式,采用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边远山区、贫困人员中广泛进行金融业务知识的宣教活动。内容既有传统信贷业务、又有新的金融产品,还有投资理财方法等等,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现场对比讲解以及利用村民学校、广播电台形式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业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
3、在农村中小学校增设经济金融相关知识教学。针对中小学生接受新事物较强的优势,在贫困地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学中,增设有关经济金融方面的内容教育。使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掌握一定的经济金融常识,为将来搞好经济建设,培养理财观念奠定基础,同时,中小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可以对家庭成员起到一定的传导示范效应。并为将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保证。
4、加强现代支付结算及银行卡知识宣传。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金融机构业务中的广泛应用。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各种银行卡以及ATM机投入和上线营运,使支付结算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资金交易的零距离。为提高其使用效率,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边远农村和贫困山区,开展现代支付结算、银行卡以及电子设备的操作程序等技能的培训,耐心细致的讲解使用的好处以及在具体操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排除了认知顾虑,尤其对异地的资金汇划,非现金交易等讲授,提高农民现金支付交易工具的使用程度。
5、提高人民币真伪识别力,维护其合法权益。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要密切协作,联合行动。以各基层营业网点为主导,共同维护人民币的法律地位。农信社、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网点,要立足实地,坚持开展经常性地人民币反假工作,给广大农民群众教授识别真假币的知识,提高农村人员识别真假币的能力以及法制观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发现的假币要主动向当地各营业网点上缴,防止再此流通,坑害他人。特别是对恶意制假贩假的犯罪分子,要提高警惕,要坚决与其作斗争,决不让其得逞。并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使罪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共同维护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
对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情况调查 篇4
***班 科教兴国小组 *** 学号****
摘要: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江西省赣州市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总结:这些问题在调查中显得十分明显.在调查赣州市农村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地区要良好地实
对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5
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
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
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组织农业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情况调查 篇6
罗群英 卫 东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彊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明确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要求,为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商洛市所辖六县一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力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商洛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近年来,商洛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将扶贫开发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理清扶贫思路,明确扶贫目标,强化扶贫措施,创新扶贫模式,先后开创了小额贷款、整村推进、两项制度衔接等三个扶贫模式,有力提升了商洛市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市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商洛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坚持产业开发式扶贫方 针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措施,着力搞好重点村“五通四改三建”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605元,是“十五”时期末的2.4倍,从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3.7%提高到87.8%,已基本达到了陕西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3617元)。“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19%,较“十五”时期的6%,加快了13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缓解了商洛与全省发展差距,是商洛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
(二)贫困人口快速减少。2000年,商洛率先开创了“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模式,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为两翼,根据不同区域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把扶贫区域划分为高寒边远山区、中山沟槽区和浅山川道区三种不同类型,把扶贫对象划定为无法解决温饱、可以解决温饱和能够稳定解决温饱三个层次,分别实施了移民搬迁、扶贫重点村和综合扶贫小区建设,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2000年,重新划定的贫困线确定全市贫困人口为9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8%,占农业人口的41.8%;2005年,全市贫困人口降至5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1.7%,比重下降16.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15万人,占全市人口6.2%,占农业人口9%。十年扶贫开发,累计使75万人脱贫。
(三)扶贫投入日益加大。十年来,商洛市扶贫资金投入由 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三管齐下的扶贫格局。据统计,商洛十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亿元,其中“十五”期间累计投入2.6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4.4亿元;十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9亿元,其中到户扶贫贴息贷款13亿元,项目扶贫贴息贷款6亿元。
(四)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1、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00年以来,商洛市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不断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年累计搬迁贫困农户2.7万户、11.6万人,修建村组公路5477公里,解决了50.5万人的饮水困难,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视、讯“五通”目标。
2、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商洛市大力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劳务业、服务业等增收产业,积极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十年累计建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51个,筹措互助资金2890万元;立项扶持柞水盘龙制药等龙头企业79家;全市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630万亩;生猪饲养量212.5万头;10大类80多个品种打入西安、咸阳300多家超市和门店。
3、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按照“环境整洁、民居美化、生活文明”的建设标准,商洛市大力实施以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推广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目前已完成重点村“四改”5.1万户,建设圈、厕、沼“三位一体”2.8万户,使扶贫重点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4、农民素质逐步提高。商洛市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工作思路,按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大力实施 “雨露计划”培训,十年来,培训农民105万人次,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4万人,培训农家乐经营户2120户。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重视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社会事业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共装备完善乡镇卫生院163所,新建改造重点村村小学806所、村卫生室913个、村两委会办公室966个,装备村体育设施1495台(套),贫困人口新合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初中和小学学生入学率分别达到99.7%、100%。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难点
经过多年努力,商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许多困难。
(一)贫困线标准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群体加大。2010年按照新制定的1196元的贫困线标准,商洛市尚有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9%。2011年陕西贫困线标准再次提高到1600元,贫困人口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后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继续调整贫困线标准,加上因灾、因病、因祸、因残致贫返贫,天然林保护区或森林禁伐区靠山吃山农民、退耕还林区域农民和失地失业农民增多等因素,商洛市相对贫困人口仍将长期存在。
(二)贫困人口增收困难,贫富差距大。一是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大。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全省为4105元,商洛仅为360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2%。二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差距大。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11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4.11倍。三是收入结构不尽合理。从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四部分看,目前全市农民从劳务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50.7%,家庭经营性收入占36.8%,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份额很小。这一现状既说明劳务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农民立足当地资源发展家庭经济和地方产业的能力较弱,缺乏长期稳定的增收项目。
(三)地方财政困难,扶贫投入力度很难加大。虽然国家扶贫投入会逐年增加,但商洛由于扶贫区域项目欠帐多,工程难度大,建设成本高,需要投资多,市县也没有拿出大量财政资金的能力,单靠国家投入很难满足建设需要,加之洪涝灾害频繁,许多农户因灾返贫,特别是2010年全市遭受特大洪灾,610个扶贫重点村、39个连片开发村、31个移民新村严重受灾,因灾致贫、返贫近10万人,多年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灾后恢复、重建家园任务十分繁重,而地方财政拮据,巩固脱贫 成果,加快脱贫步伐任务艰巨。
(四)惠农政策覆盖有限,贫困农户政策性收益相对较少。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贫困区域“三农”工作的发展,但有些政策很难全面覆盖到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较差的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如种粮补贴、种油菜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补贴、汽车补贴等,大多数都补给粮食主产区和较富裕农户。商洛贫困人口多分布在高寒边远山区,人均收入很低,消费能力很差,具备享受补贴的项目很少,得到的惠农政策扶持不多,一些扶贫到户的措施,包括扶贫移民搬迁、小额贴息贷款等,对部分真正的贫困人群还难以渗透。
(五)贫困人口文化程度较低,扶贫难度大。调查显示,商洛市贫困人口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占74%,初中以上仅占26%,其中贫困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文盲率约为11%,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不到10%。随着大批有一定文化的人口和年轻劳动力离开本地外出创业、打工,留在当地的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会更低,这一群体成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三、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新阶段,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政策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立足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努力把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生存贫困与消除发展贫困、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 源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制约贫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积极开展移民搬迁、旅游扶贫行动、产业扶贫行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一)因地制宜,多种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分结合、差异扶贫”的原则,针对不同区域的贫困状况,以科学的扶贫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形象地讲,应采取山上、山下、山外三种扶贫开发模式。“山上”扶贫开发模式,就是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茶叶、食用菌、水杂果、猪、牛、羊、鸡等特色种养殖业基地,使农民“靠山吃山”,依山致富。“山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大力扶持优势特色明显、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做优,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山外”扶贫开发模式,就是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建设小城镇、产业支撑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使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下山、出沟、入川、进城,促使这部分农民向市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生存与发展环境,尽早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二)充实内容,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内容的确定上,应将基础设施建设与 主导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继续加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稳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生产致富。同时,围绕发展药、果、茶、菜、烟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建立稳定增收来源;围绕做强现代中药、做特绿色食品,大力培育特色明显、产业链条长、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种养业、林果业生产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在产业开发中增加收入。
(三)瞄准对象,做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应严格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扎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科学组织对贫困户及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准确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分布区域、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从下至上建立起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分库、市有总库的贫困人口身份确认体系和网上录入、社会公开、动态管理、运作规范的扶贫信息平台,有效建立起贫困人口分级瞄准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四)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围绕建设“生态式家园,田园式村庄”,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捆绑,流域治理,板块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在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及高速路沿线,通过综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扶贫、信贷扶贫、互助资金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扶贫措施,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村庄,新建完善一批风格各异、设施完备、服务到位的移民安臵点,大力培养一批特色明显、产业明晰、初具规模的的生态旅游产业专业户;围绕建设农家乐集群,建成融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移民小区,使农家乐经营服务成为移民小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和稳定增收来源,真正使旅游景区及高速路沿线的贫困人口借助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孝感地区农村药品市场调查报告 篇7
1 调研地区基本情况
孝感市总面积8910km2, 其中山区面积约占31%, 户籍总人口530.71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占70.3%, 共有117个乡镇, 2320个行政村, 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356.9万, 占全市农村人口的97.3%。其中革命老区及老少边远山区约占27%, 有126家乡镇卫生院、2337家村级卫生院、796家个体诊所、117家乡镇计生站。有县级药品批发企业16家、医疗器械批发企业33家, 乡镇及以下没有一家药品和医疗器械批发企业。乡镇药店共273家, 其中37家获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乡镇以下没有一家药店。
2 农村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药品购销渠道混乱, 市场交易不规范
其主要表现在: (1) 从个体私人药贩手中采购低价药品及无合法资质和疗效的假冒保健品; (2) 药品生产企业代理人员无证直接上门现货推销药品; (3) 从无证药品批发单位和零售药店违规批发购进药品; (4) 没有建立完整、真实有效的药品购销档案记录; (5) 没有建立药品进货验收检查和出库登记制度及药品储存保管制度。
根据调查走访统计数据, 约87%的农村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存在上述问题, 使农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 给农村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2 无证经营药品、医疗器械
根据我们调查发现, 有103家单位在没有取得合法资质的情况下违规经营药品、医疗器械等, 占乡镇及乡镇以下药品经营单位的37.72%。这种违法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为: (1) 超出资质证照允许范围违规经营和使用药品, 调查中我们发现94%的乡镇零售药店和私人诊所违规销售大输液、针剂及精神管制药品; (2) 部分药店销售禁止出售的计划生育类 (终止妊娠) 药品; (3) 约有97%的药品零售单位违规向乡村卫生所批发药品; (4) 47%的村个体诊所设置柜台变相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
2.3 假冒伪劣药品、违规储存使用医疗器械问题严重
在调查的1759种假冒伪劣药品和医疗器械中, 有16.75%来自乡镇药店, 23.37%来自乡镇医疗机构, 50%以上来自村个体诊所, 有近约37%的村卫生所使用变质、过期、失效药品和医疗器械。部分中药饮片制品存在虫蛀、霉变及不按规定炮制药酒等。在被调查的23家乡镇医疗机构中, 大部分医疗机构未按照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对已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进行毁型或是消毒无害化处理, 对必须销毁的一次性医疗器械没有建立严格的销毁登记管理制度。村级卫生所及个体诊所, 根据调查问卷情况看基本上都不知道如何对一次性医疗器械如何进行毁形和无害化处理,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很有可能被不法商贩利用再次流入社会危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2.4 药品储存及购销管理混乱
在我们的调查中还发现, 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储存设施条件差, 好多需要低温储藏、隔离单独存放及洁净空间储存药品都被混淆存放在简易纸箱或是未经消毒的铁柜或是木柜中, 药品极易因储存不当而变质和污染给农村人民群众用药带来不安全因素。另外, 在农村医疗机构和乡镇药品经营单位经常出现, 同一规格同一厂家生产药品在不同药店因各自购进渠道不一出现价格相差上十元的情况, 给农村群众合理用药增添经济负担。
2.5 农村药品市场管理松散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当中, 农村地域宽广, 村落分散, 经济构成零散而复杂。以及近年来才起步的医药监管体系才刚刚涉及县级, 使当前孝感农村许多地区药品经营基本处于无机制管理状态。在农村的偏远地区药品监管几乎成为空白。
面对一时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 农村医药市场的现状确实让人担心, 它影响了医药行业在农村中的声誉和未来发展, 给农民群众购药带来了困惑和困难, 同时农民群众在用药的安全问题上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农村村落的分散和网点的稀少, 进一步增加了农民买药的困难。
3 根据调研情况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
积极开发引导药品连锁经营企业向农村及缺医少药边远山区延伸网店, 建立健全乡村卫生医疗机构及药品经营机构, 实行统一配送, 既方便农民买药, 又让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药、便宜药。在政策上可以采取行政鼓励和政府扶持, 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降低药品连锁经营机构在农村开办连锁门店的门槛, 让每个乡镇和大一点的行政村都有药品连锁店。另外也可对现有乡镇药品零售单位通过联合改造建立新的连锁企业, 实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 保证药品质量。还可以通过一些连锁经营机构申请特许加盟经营和自愿加盟经营形式并入现有的药品连锁企业, 引导连锁药店向乡镇和农村延伸。作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公立性质药品批发机构的合法药品经营权和资源, 以国有公立性质县市级药品批发企业为主体, 建立区域性农村药品采购与批发配送中心, 为乡镇及乡镇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和药店提供药品配送, 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 随时需要随时送货, 解决好农村药品的集中配送问题, 使合法药品经营企业和有质量保障的药品充分占有农村药品市场。
3.2 加强农村零售药店建设工作, 鼓励农村零售药店的发展
在零售药店的分布于建设中, 应鼓励发展乡镇以下零售药店建设, 实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药店, 以方便农村人民群众购药。在行政村药品零售机构设立标准上可以适当放宽政策, 降低标准, 如要求零售药店需配备执业药师、从业药师的条件要求可适当放宽, 可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在保证农村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前提条件下设立相应标准, 改变医疗机构对农村药品市场的单一垄断局面, 形成有效的农村药品竞争市场。
3.3 加强法律监管与制度建设
医药监管部门应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也要注重《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列》及GSP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不仅让医药产品经营单位更加熟知相关法律规定, 也让消费者了解相关规定, 起到一个政府管理部门、药品经营单位内部和消费者三方共同监管的监督体系。另外, 还可以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和方法对农村医药行销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宣传和专业知识培训, 对销售人员进行考核持证上岗制度, 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法制观念。
3.4 加大农村药品稽查执法力度, 加强农村基层用药监管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乡镇药品监督管理体制, 建立乡镇药品巡查执法检查机制, 组建乡村药品监督队伍, 构建巡、防、查三位一体的检查监督网络, 实现监督力量从单一的独立行动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彻底改变农村地区药品流通监管薄弱的状况。一方面, 以药监部门为主导, 积极协调公安、卫生、物价、工商等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加强监督力量;另一方面, 采取聘请药品监督员的方法, 发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以补充药品监督部门人手不足的现状。同时, 执法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 建立完善的举报网络和县乡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 采取专项治理和日常监督管理及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对无证经营药品和制售假冒伪劣药品的行为坚决予以从重从严打击。
3.5 建立药品购销登记制度, 努力把好“源头关”
加强对药品经销单位监管, 切实落实药品购销制度, 建立一套适合农村地区药品销售管理的方法和制度。通过相关制度建设的完善与健全, 在农村地区必须建立一套与农村医药市场相适应的药品购销登记制度, 确保药品流通的可追溯性, 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建立一道坚固制度屏障, 确保农民群众用药安全。
3.6 建立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许可制度
组织和落实国家《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在农村医药市场的落实到位。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销与使用单位在市场准入和质量管理上提供相互统一的协调监管, 另外也可以便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医疗机构用药进行有效监管。
随着农村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我们相信只要加强药品监管力度, 疏通商品流通渠道, 农村医药市场一定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孝感市统计局, 2010年孝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2]毕冬梅、赵子军、姚行强, 农村药品市场亟待规——来自湖北襄樊农村药品市场调查[J].中国医药报, 2003年03月.
【对铜仁地区农村信贷市场情况调查】推荐阅读:
铜仁地区12-04
粤西地区经济情况及扶贫政策调查问卷05-13
关于农村地区居民就业现状特点的调查问卷09-10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08-18
调查报告_宁河地区青少年犯罪情况调查报告09-12
关于支持第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铜仁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11-03
地区电力市场11-04
农村边远地区05-13
农村地区工作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