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2024-06-30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共12篇)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

《意见》指出, 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原则是, 覆盖贫困地区, 聚焦薄弱学校。主要面向农村, 立足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不得将教育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坚持勤俭办学, 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 杜绝超标准建设。加强省级统筹, 分步逐校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地市和县级人民政府以校为单位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 确保按期完成任务。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范围和主要目标是, 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 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 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贫困地区。经过3到5年的努力, 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 (伙房) 、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 村小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 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 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教师配置趋于合理, 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 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2

申请报告

雁江区教育局: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兹有资阳市雁江区清水乡中心小学地处清水乡场镇,始建于1936年,历经了七十一年的不断发展。学校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有教学楼3栋,其中有一幢教学楼因变成危房,改危后成为教师宿舍。因教室严重不足,六年级只有到中学去读,是全区唯一所小学不完全的中心校,现有学生(1-5年级)575人,现在只有20间教室:1-5年级教室10间,中心幼儿园3间,学生微机室1间,学生科学实验室1间,会议室1间,内设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留守学生之家、会议室等,学生厨房1间,储藏室1间,教师办公室2间,音、体、美、卫生保管室、保安室、团队器材保管室等,只有把梯步间进行改造利用,很窄,拥挤无法规范摆放,更难符合国检要求。

今年下学期开学情况:上期有学生(1-5年级)575人,六年级到中学就读115人,新招一年级新生180人,增加一年级新生65人,全校有学生640人,按上级要求:每班45人,须教室14间,中心幼儿园有幼儿205人,要教室3间,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留守学生之家4间,音、体、美、卫生保管室等4间,共计25间,按国检要求尚差4间

教室。学校缺阅览室1间,图书室1间,计6间教室,音、体、美、卫生保管室。共须3间功能室和保管室,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国检在即,下期一年级的学生急需教室,迎检急需各类保管室。特申请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34万。解决我校实际困难。

二、现有功能室设备室管理使用规范科学,成效显著。学校的现有设备室,管理规范,使用科学,各功能室有各种制度,并上墙,各种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图书分类编号,规范登记;每期生均借图书50册,学生微机使用,按课表有序上机;教仪和科学仪器保管使用规范,多次受上级表扬;体育器材,摆放有序,使用率高;音、美、劳、器材保管好,使用效率高;特别是电子白板的互动教学使用,教师们积极踊跃带学生按序排号去上课,于莉萍主任在电子白板互动教学比赛中获资阳市一等奖的第二名。

三、学校高度重视,责任到人

我校成立了现代装备领导小组,文德旭校长任组长,朱德树副校长和于莉萍教导副主任任副组长,由于莉萍教导副主任具体负责。组员有周俊、陈刚、李杨秋、李春明。学生微机室和远程教育室由张胜老师负责管理记录维修,学生科学实验室、数学教仪和科学仪器药品由张贤元老师负责管理记录。学生图书室管理和学生借阅图书由蒋世才老师管理和登记。体育保管室的体育器材由曾潮老师负责器材的登记发

放。音乐器材由罗梅负责保管收发登记。美美术和劳技的器材由王琴老师负责保管收发登记。卫生室由谢萍老师负责。在教育局历次督促检查中受到表扬,没有不良记录。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3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成长。

一、薄弱“小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而教育均衡的首要问题是师资力量的均衡。目前,贫困地区薄弱“小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明显滞后,解决不好这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无从实现。

在我县就普遍存在这样的“小学校”:地处山區、交通不便且距所辖的中心校远;学校师生人数少,教研力量单薄;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缺乏良好的教研氛围,包括校园文化、平等的交流平台、有效的同伴互助;缺乏专业引领,如各级教研人员的规范性指导、专家的讲座等培训;缺乏必要的支持,包括时间、资金、情感等。以上多方因素,促使这些学校在硬件条件得到改善的今天,教师在专业发展上仍受到很大困扰。具体原因分析为:

(一)、在这些“小学校”里,以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居多,他们工资待遇比较低,学校生活条件又艰苦,还有个别青年教师把当前的工作作为临时跳板,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安心于自己的教学,造成专业成长不能有效推进;年龄稍大的教师则是家庭、学校同时兼顾,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并且他们对先进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差,同时外出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少,形成专业成长受阻。

(二)、国家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了,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着重考虑的是硬件的改善,注重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教师潜能的激发。

(三)、缺乏专业引领和专家指导。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信息闭塞,留不住能起到专业引领作用的优秀教师,同时教学专家几乎不涉足这些教学力量薄弱的“小学校”。

(四)、大山深处,网络不畅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有困难。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过中小学教师继教网组织的教师远程培训,有部分教师不能按期有效保质完成学习、发帖、撰写研修日志、线下交流等学习任务,达不到远程网络培训的预期目的。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对于类似这样的“小学校”,要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须充分考虑其地域性和师资力量的特点,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他们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快速成长。

(一)、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感。教师的教学工作时刻伴随着教育情感,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激发他们的教育情感。首先,有关教育部门要考虑给予这些“小学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如: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增加外出学习培训、交流机会,增加中高级职称值数,并适当放宽职称评定条件,实行教学教研量化考核等,以此激发教师的工作学习热情,增知识,长见识,提素质,开放教师长期闭塞的教育思想。有了激情,教师们才能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挑战自我,使专业成长成为教师内在的自我需求。相反,被动接受再多的教学理论、学科知识或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专业成长。其次,新教师上岗培训时,除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外,更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思想的灌输,要求新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充满热爱,有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

(二)、组建学习型团队,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和研讨交流平台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积累、探索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自信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见识增长了,视野开阔了,具有了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理论知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品位的提升,专业成长的化蛹成蝶,继而得到升华。

“小学校”交通不便利,教师各种外出培训、学习交流机会很少,学校要创设条件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建立教师阅览室,网络学习室。组建起学习型的教师团队,在书本中学、在网络中学、在实践中学、相互学,“让学习成为习惯”,形成浓烈的学习氛围。

学校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订阅一份专业报刊、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且形成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好习惯,唤起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师在学习中丰富思想,积累知识,使专业成长在潜移默化中行进。并且适时地组织教师对学习、研究成果、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相应的表彰。老教师可以向青年教师学习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拥有更加广阔的交流研讨平台。

(三)、在教学反思中提升素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必须要密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认真审视和分析反思,积极探索、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积累的经验得到升华。教师在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专业知识得以积累,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这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更要具有反思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以形成自身的教学智慧。

一是反思教学,分析、评价自己教学活动的得与失,探索改进的方法;二是反思学生发展,分析、思考影响学生发展、能力培养的有利或不利因素;三是反思教师发展,分析影响自身发展、素质提高的主客观因素。四是人际关系,思考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同事关系的因素。反思是一名教师由称职走向专业、由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对于“小学校”的教师,客观条件相对差一些,更要把教学反思作为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四)、促进校际联合,让教师在合作互助的教研组织中共同成长

针对“小学校”教研力量薄弱的情况,应该促进校际之间的联合,使“小学校”变成“大集体”。学校之间开展相互帮扶支持,加强教学教研活动的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区域性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破解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教研力量薄弱、优质资源匮乏、缺失后劲的难题。

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困境 篇4

关键词:农村,薄弱教学,小班教学,问题

为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而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是其重中之重。薄弱学校主要表现为硬件和软件的薄弱。从硬件上看,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差,即校舍破旧,办学规模小并且超负荷,教育教学设施短缺,图书资料比较缺乏。从软件上来看,主要表现为领导班子弱,管理差,师资队伍差,生源质量差,办学质量与效益差。由于这些薄弱问题,导致农村教育与城市差距甚远,又由于农村小学设置很多,学生数量较少,产生农村特有的“小班教学”,而农村的小班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在硬件设备上,还是师资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小班教学,指在小班环境中组织教学,是班级教学的特殊形式。小班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的小班教学,又称“小班化教学”,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和小班配置条件下,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人际、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都有别于大班传统教学,小班教学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另一类是自然形成的小班教学, 是指由于生源不足而产生的小班中组织的教学。本文中农村微型小学的小班教学指的就是自然形成的小班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以期为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首先由于资金上的不足,直接导致其教学硬件设备的不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不足,使学生难以更好地接受实体化教学,造成教学质量降低的问题。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讨论法、研究法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创建的方法,比如六课型教学法、“讲讲、读读、议议、练练”的八字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而农村的小班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 课堂引导行为和语言单一,不能进行良好互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农村小班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不能使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 除此之外,还发现教学材料使用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能完成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小班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学问题更加凸显。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偏远农村收入水平低,生存质量差,教师保障不足等问题,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完善,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包括教师的分布构成、专业构成、 教育程度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教师结构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农村不能提供这些条件,无法招收更好的教师,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 故不利于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发展。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年龄结构是学校教师长期聚集和更替所构成的自然形态的反映,理想的年龄结构状况应当是老中青相结合,并以中青年为主体,三者构成合理的比例,合理的教师年龄构成是反映教师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二,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合理的教师性别比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男性教师的果断、勇敢以及女性教师的温柔、细心等特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三,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农村微型小学的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非常少,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跨专业上岗的教师多,学科结构失衡。由于教师结构问题,进而导致了教师观念、教师培训、教师水平等一系列问题。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问题与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然联系。所以,要重视培养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

三、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不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个人承担能力较弱的地区,“一费制”收费标准应把生均成本价格作为底线。 这样既可以做到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又能保证学校维持基本运转。同时,制定政府投入的“下限”指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规模应当有一个“下限”指标,至少应当保证满足整个社会对教育社会价值的共同需要。在解决师资队伍不完善、办学条件差等问题的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要加强管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班级人数,改变小班薄弱教学情况。充分发挥学校自主性,通过资金自筹、教师自我培养等方式解决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问题。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有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使农村小班教学走上正轨。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篇5

陕西省财政厅

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

各市(区)教育局、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及•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财教„2011‟590号)要求,经研究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下简称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立足实际,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集中力量支持解决“农村学校太弱、教学装备短缺、县镇学校太拥挤”等突出问题,逐步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全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目标任务

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国家和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要求,为设施设备短缺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要求,逐步改善农村学校就餐条件;根据教育规划和现有财力可能,完善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寄宿条件,逐步使县镇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

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期限为2010—2015年,重点支持以下两类项目:第一类是教学装备类项目,具体包括:一是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二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第二类是校舍改造类项目,具体包括:一是配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支持农村学校改善就餐条件或配备必要的餐饮设施;二是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附属生活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三是支持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逐步解决县镇“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三、实施原则

(一)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及城镇化建设规划、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寄宿学生实际 需求以及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等因素,在掌握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科学制定总体建设规划和分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陕南、陕北地区的规划编制要充分与避灾、扶贫移民搬迁规划结合。各地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地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力戒不切实际盲目扩大,全力避免资源浪费和闲置。要妥善处理好集中入学与就近入学的关系,避免因学校撤并出现学生辍学等问题。对少数教育发展规划变动频繁、校点撤并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县区,原则上不得纳入项目规划。

(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各地要以县(区、市)为单位统筹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改造及教学装备配备问题。校舍改造建设类项目要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一期)、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等建设计划相衔接,已实施的项目不得纳入规划编制范围。布局调整不再保留的学校,原则上不列入改造计划。对于校舍面积总量超标的市县,鼓励通过整合办学资源解决,中省专项资金原则上不支持新增校舍建设。校舍改造类项目要优先改善学生就餐条件,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必要条件,不得集中财力搞“重点校”或“示范校”建设。对于因择校造成的“大班额”问题,原则上不予支持。教学装备类项目要向薄弱学校和薄弱 环节倾斜,特别是音体美器材等,按照课程教学规定要求,实现整体达标。

(三)市县为主、省级奖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市县为主实施。市县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编制本地区项目建设规划以及实施计划,落实本级投入,并根据省级批复组织实施改造计划。省级统筹整合各类教育投入,审核下达校舍建设项目,统一采购配送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省级对市县资金不作统一要求,鼓励市县用足自身财力,加大资金投入,并将市县资金一并纳入规划编报。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今年要加大食堂建设投入,为实施国家营养餐计划提供基本条件。省级将把市县资金落实到位和项目进展情况作为工作努力程度在以后分配资金时予以考虑。

(四)明确责任、确保质量。校舍改造建设类项目由县级负责具体实施。各项目县(区)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基本建设程序,按照重点设防类标准实施,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项目原则上要确保在1年内完成。各地要积极学习交流,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沼气改厕、太阳能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校园。教学装备类项目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在汇总各项目市县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实行政府采购,确保教学 装备质量;项目县区和学校负责提供图书教室、教学仪器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调试条件,配合做好项目的报送和验收等其他有关工作,科学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

(五)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项目建设规模和工程造价,杜绝不切实际的扩大项目建设规模,保证项目不留资金缺口,建一成一,不留尾巴。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建设成本。中省资金只能用于项目建设内容范围之内的各种支出,不得用于修建行政办公用房,严禁将项目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挪作他用。

(六)重在利用、避免浪费。各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县的监督检查,组织专家队伍对项目方案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验收,确保实现政策目标,确保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要加强图书、实验室人员配备,抓好实验教学、图书阅读和信息化手段教学,提高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四、实施范围

(一)项目县区选择。一是重点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并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倾斜。二是教学装备类项目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整体没有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的市县。三是校舍改造类项目县纳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拟优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宿舍等附属设施短缺的 市县。

(二)项目学校选择。项目学校首先必须是符合当地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拟长期保留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具体包括:一是具备相应的实验室、图书馆用房和安全条件,但实验室、图书馆、音体美器材和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不完备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且能够保证教学装备的正常使用;二是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供餐能力不足的学校,以及附属设施较差的农村学校;三是“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县镇学校。

五、建设内容

(一)图书资料配备。考虑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图书配备现状,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教基„2003‟5号)的有关要求,在广泛征求有关学校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明确图书配备种类和质量要求,使项目学校生均图书达到小学15册、初中25册的二类配备标准。

(二)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一是初中理科实验室。农村薄弱初中理科实验室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或科学)实验室。在整合集成农村薄弱初中原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和•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6-2006)的基本配备要求,根据实际缺额,逐步配齐教学实验仪器。二是小 学科学实验室。在整合集成农村薄弱小学原有教学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和•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JY/T0388-2006)的基本配备要求,根据实际缺额,逐步配齐教学实验仪器。三是农村薄弱学校音体美器材。依据•教育部 卫生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8‟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教体艺„2002‟17号)中的必配要求,整合集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原有音体美器材,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

(三)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结合中小学信息化的需求,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满足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需要。

(四)农村学校食堂及宿舍等附属设施建设。结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要求,为食宿条件较差的县以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食堂、学生宿舍、厕所等生活设施,为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改造、配备伙房和相关设施,并因地制宜地利用沼气技术,辅以太阳能设施等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学生的食宿和卫生条件,确保建设一所、达标一所。

(五)县镇学校扩容改造。综合考虑现有校舍面积总额,对接收流动子女较多、“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市县,每县重点 改扩建1-2所县镇薄弱学校,基本消除超大规模班级,使县镇学校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班额标准。

六、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行项目管理。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成立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全省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检查验收工作,加强项目实施的指导和资金监管。各市(区)教育局、财政局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并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备案。

(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由省教育厅组织编制审定装备目录,办理政府采购有关手续,组织政府招标采购;同时负责委托中小学教学装备的检测验收、组装分包、转运、分发等工作;做好各类骨干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校舍改造类项目由市县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市、县(区、市)是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负主要责任,具体承担学校建设规划、工程建设质量、项目进度、资金管理与使用、资产管理、校舍信息采集录入等工作和责任,保障项目资金安全,确保专款专用。

(三)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行信息公开、公示公告制度。各项目市县要做到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县级自查、市级定期巡查的监督检查机制。各项目县要向社会公示、公告审批的学校项目及方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加强监 督检查,重点检查责任落实、工程进展、资金到位与使用、工程质量等情况,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抽查,对举报情况进行查处,并对未按要求完成任务的进行通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实行“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参与项目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与工程监理单位及相关负责人员依法承担相应责任。对于新建校舍因选址不当或建筑质量问题遇灾垮塌的,对于防范不力造成安全事故导致师生伤亡的,对于挤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专项资金、违规乱收费或减少本地政府投入以及疏于管理影响目标实现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七、规划编制及其他

(一)规划编制规模。

1.规划编制规模由省教育厅、财政厅综合测算下发(见附件1)。项目市县规划编制规模原则上要按照省级下发的分县区投资建议额度执行。确需调整的,由市级教育、财政部分充分沟通后联衔上报申请文件,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同意后,可在市辖范围内,不同县(区)同类项目中内部进行调剂,不得跨项目类别调整,调整后务必确保全市分项目分类别投资规模与省级下发的一致。凡是规划编制不合理,未通过省级审核的项目,将核减该县以后的建设资金。2.中央、省级、市县资金要分别建设不同的项目内容,同一单体建筑原则上不得交叉使用不同渠道资金。同时,要将2010—2011年已经批复下达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民生八大工程条件装备项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生活设施改造项目以及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项目),据实纳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并于3月底前录入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

(二)规划申报程序。规划申报以县为主,逐级进行。

1.县级教育、财政部门要在规划投资建议额度内,认真调研、充分论证,共同研究提出建议方案,并按照填报说明(附件2),分中小学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附件3)、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附件4)和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项目(附件5)三个子项目编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分项目分审核无误后,联衔报送市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做好据实填报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装备类项目学校有关表册(附件6-

1、6-2)等工作。

2.市级教育、财政部门联合组织有关专家小组,对县级规划进行汇总,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数字真实准确,规划切实可行,审核通过后联衔正式上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3.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各地上报的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逐县分项目进行审核,汇总形成全省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对不符合项目原则、编制不合理的项目规划省级将反馈市县进行修订。同时,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会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通知项目市县利用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平台(http://schoolhouse.snedu.com/login.html)组织项目县进行申报和管理,并通过该平台向教育部、财政部备案。各市要及时将项目实施的有关信息采集录入校舍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数据录入审核与工程实施同步。教育部、财政部将定期对我省各地录入的项目进展信息进行汇总通报,未录入相关信息的项目将不能被统计。

(三)其他

各市(区)教育、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协作,尽快按照通知要求制定本地区2010—2015 年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实施方案,并于3月底前报省教育厅、财政厅审定。

省教育厅财务处联系人:陈金兵 张新胜 电 话:029—88668925、88668922 电子邮箱: cjb3242@vip.qq.com 55911770@qq.com 省财政厅教科文处联系人:朱锋鹤 电 话:029—68936097 电子邮箱: jkwc@vip.163.com 附件:

1.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资金控制额度(总表不发)

2.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填报说明 3.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教学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及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学校汇总表

4.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汇总表

5.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项目学校汇总表

6-1.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学校现状汇总表(教学装备类)

6-2.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学校建设目标汇总表(教学装备类)

二○一二年三月 日

浅谈农村薄弱学校音乐教学现状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125-01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是思维强而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学科是培养和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灵的健康成长、智慧的启迪开拓及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有效载体。作为农村的一名音乐教师,对农村的音乐教育有着深切的体会。

一、现状

(一)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目前很多农村学校“主科”“副科”的观念仍然很严重。许多家长甚至班主任老师对音乐课的认识还停留在可上可不上的层次上,尤其是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认为学生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主科上,音乐课似乎有些浪费时间。不仅家长这样认为,很多主科老师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平时的音乐课随时被“主科”教师“有借无还”的借走。虽然经过各级部门的努力这些年美育课程在学校、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地位在有所提升,但在校园的实际生活中,音乐、美术受重视程度仍然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不可同日而语。这两年特色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音乐远远不及其他学科。

(二)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短缺

由于经济的限制,学校的基本投入不足,像电脑、课件、大屏幕这样的多媒体对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所以一些图片、背景等只能通过看书上的插图或挂图,这远不如电脑课件里放得那么生动、鲜活。另外学校的音乐器材很少,学生不能清晰的认识乐器,更不能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师资队伍紧缺

很多农村学校音乐专职教师不足甚至没有。如果音乐老师请假或没有音乐教师的学校就直接让其他学科的老师兼带,感觉音乐课就是听听歌或跟着录音唱唱那么回事,谁都可以胜任,因此音乐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四)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低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体现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方面。有的教师歌唱得好,但琴弹不好;有的教师琴弹得好,但歌唱不好;有的教师则是虽然唱的、弹的都还不错,但对音乐的理解不到位。有少数教师根本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声调,无论学生演唱什么,都只会用C调或F调伴奏。这些问题都出在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上。文化素质差距就更大些。音乐课本来是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但由于有些音乐教师语言表述能力较差、授课语言不生动,使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对音乐课失去了应有的兴趣。

二、思考

作为一名基层音乐教师的力量虽然有限但还是有很多方面可以去努力的。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要时刻做好充电准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找到日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如何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除了学校提供音乐教师进修的机会外,教师也尽量走出去,更大范围的与外校外地教师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参加各级各类形式的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要把眼界放开到音乐之外,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课前功夫下,花力气研究备课。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加强课前备课,合理有效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听课、互相促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也是最重要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先钻研教材,理解课本,“在课本中走几个来回”,反复聆听课本乐曲,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整合教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法学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耿最大的教学效益。既要备教法,也要备学法;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情。在音乐课堂上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课堂内,教师要设计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身体等,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活动。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益,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去做,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7

一、制度建设:联合校本研修的机制保障

两校联合校本研修是将两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无缝结合,形成一种密切关系与合力。要实现这样的合力,联络、督导、管理就成为了这一主题的中心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二三二”管理模式:

二级联络:要想让两校联合研修实现无缝衔接, 要让两校教师亲如一家,联络工作十分重要,这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的铺路石。作为学校的负责人———两校的校长首先应该承担起这个重任。开学初,两校的校长要规划这一学期教师研修活动的蓝图,接着就是两校教科室主任或教导主任之间的联络。教科室或教导主任通过联络来协商一学年的联合研修主题,以及一些具体的操作办法,同时根据这些信息拟定该学年详细的联合研修计划。

三级督导:首先是学校负责人的督导。两校校长不仅要坚持从宏观的角度指导联合科研室(教导处) 的工作,而且要亲自率队参与两校联合研修活动。两位校长不仅要听骨干教师的专题讲座,还要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评课等活动。其次是科研室(教导处) 的督导。两校的科研室(教导处)不但拟定研修计划, 还要根据研修的进程对计划作调整,同时具体指导学科教研组的研修活动。再次,就是教研组的督导。 教研组要组织好本学科组教师的自我研修、读书报告会、集体备课、听评课、撰写教学反思等活动。

双轨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师个体成长和全体成长而言。教研组通过组织活动,促进教师群体和个体成长;师徒组则侧重教师的个体成长管理,导师要对新教师的成长负责,要引导新教师尽快入门,把工作做好。师徒之间要倡导互助互学,相互促进。

二、多元模式:联合校本研修的有效载体

校本研修的重头戏是组织教师开展真实有效的校本研究。而推动教师校本研究的真正意义是让更多的老师以研究的方式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在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让教与研相融、研与修结合。其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基于“自主研读”的校本研修模式

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而学习的关键又在于读书,读书的效果又取决于读书的方法。

教师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读书报告会,是一种较好的校本研修方式。学校督导组要随时告诫教师,向书本学习,要领悟其精髓,不能摘用片言只语,要与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联系起来,尤其是要聚焦课堂教学的问题,讲启发,想体会,要和大师作心灵的对话,这样才能真有所获,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

2.基于问题研究的校本研修模式

(1)主题式研究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确立一个研究主题有利于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年初制定研修计划的时候,我们要求所有的教研组都要拟定本学年的研究主题,然后针对这一主题再进行细化研究。这样,教师就容易找到研究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以语文教研组为例,研究主题包括古诗词研究、精读课文研究、略读课文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课内外阅读整合研究、学生习作序列研究等。

(2)赛课式研究

通过赛课进行联合校本研究。两校分学科拉通赛课和先校内赛课再校际赛课的方式。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分学科拉通赛课,能给每个教师创造相同的机会,有利于照顾到薄弱教师的成长;先校内赛课再校际赛课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本校的校本研修资源,更有利于打造精品课。而且, 这种校际交流的时间较短,有利于快速组织。

3.基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模式可以概括为“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 为特征的教师研修活动。其具体环节包括:A.自定课例,初拟教学计划———B.同伴对话,改进教学设计— C.实施教学,同伴观课———D.集体议课,形成教学评价———E.修改教案,写出反思总结。同时,我们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按规定填写两校共同精心开发的 《校本研修教师手册》,其主要内容包括:本人教育教学的主要优势分析、不足分析、本学期改进目标和改进措施、改进案例记载、评价记载等。

校本研修应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切实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提高水平和能力就不能回避问题。为此,我们积极倡导争鸣的学术氛围。 这种争鸣的氛围贯穿于整个联合校本研修活动中。 主题的确定要征求教师的意见,要论证主题的可行性。集体备课倡导全体教师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力求为执教老师提供更多有用的参考意见。评课环节摒弃过去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恶习,要在评课中发现真问题,帮助教师真正得以提高。

基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改进计划的校本研修模式关注课堂教学的评价。为使评价表对教师课堂观察起到导向的作用,可以从“预习指导、目标导向、情境创设、交流展示、反馈拓展”等几个方面引导教师进行重点的、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以期让教师引导学生多实践、多自主地学习,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 发挥好教师的“助长”作用。

三、同伴互助:联合校本研修的实践策略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更是如此。我们发现教师们平常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困惑相互探讨,但这种自发的探讨由于没有时间保障,没有考核指标,没有名师引领, 仅仅只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

开展联合校本研修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集体抱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增强。校本研修立足“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策略,促进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和经验教师共同发展。 为了发挥好同伴互助的作用,将这样的自发要求演变为自觉行动,我们确定了“师徒导学”模式、同年段教师集体备课模式、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模式等。其中坚持最久、效果最好的是“师徒导学”模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偏远乡村,每年都有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调离,也有新鲜血液的补充,新任教师的增多已成为常态。为了让新鲜的血液尽快融入到这个生命体中,并在这个生命体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可以为每一位新教师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导师也可以由新教师自己选定)。导师每一学期至少要听新教师10节随堂课。 导师还要与新教师一同备课,指导新教师进行公开课的说课活动以及教学反思活动,让新教师尽快入门,入门后尽快提高。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8

一、尽心倾力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

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是支教人员的中心工作。首先, 支教人员只有在了解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基础弱、学习方法欠缺、自信不足的现状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确立“低起点, 重视培养学生双基;讲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勤指导,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多鼓励,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严要求, 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思路, 才会缩短与教学对象的磨合时间, 尽快进入角色, 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变得得心应手。其次, 支教人员只有自始至终恪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 才会赢得学校师生的欢迎。支教行为关系到支教人员自身的形象问题。支教人员如果没有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 不能积极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 工作态度不严谨认真, 课堂教学不竭尽全力, 就不能让薄弱学校的师生心服口服, 也就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提高认识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培训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于城镇学校。直面新课程教学实践, 承担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和研究, 对新课程教学无所适从, 导致传统教学思想依然统率着教学实践。因此, 开展新课程教学观的培训活动来帮助薄弱学校教师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支教人员的重要职责。支教人员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培训活动要突显教学的主体性、创新性、和谐性和生活性, 要把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关系、改变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作为课程改革指导的突破口和学习培训的关键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思想桎梏。

三、相互切磋的教学方法交流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少。在倡导教师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今天, 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 对提高双方教学人员的科研能力、推动薄弱学校的教学改革来说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支教人员组织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时要以学校每周召开的教研组会为载体, 要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主题, 要以科任教师承担相关研究课题为任务, 要以获得集体研究成果和锻炼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合作地开展活动, 让参与研讨交流的教师真正体验研究成果大家共享的成就感。

四、抛砖引玉的课堂教学带动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反思评价。组织开展观摩性和示范性课堂教学活动对推动薄弱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一般而言, 支教人员的示范性教学除了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之外, 要主要渗透新课程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和突显自己怎样全面地认识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艺术地表现教材、生动地表达教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从而促进薄弱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 不断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

五、齐心协力的新教师成长帮扶活动

当前, 随着中学的扩招, 中学师资短缺矛盾更加突出, 补充新教师势在必然。农村薄弱学校已基本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其中青年新教师朝气蓬勃, 教学不乏活力, 但由于缺乏历练, 其教学基本能力薄弱, 教学思想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和灵活。因此, 悉心帮扶、指导青年新教师尽快成长是学校和每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支教人员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对青年新教师教学的听课和评课活动, 以便确立帮扶指导对象, 与大家齐心协力携手共进, 促进和谐发展。

六、建言献策的学校制度完善活动

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确保和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根本所在。一个学校师资力量再强, 设施设备环境再优, 如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那么教学依然是杂乱无章、盲目随意的, 也就谈不上质量。农村薄弱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 也基本能确保教学工作秩序, 但是教学常规管理中特别是突显教学任务和业绩方面考核的量化、细化程度还不够, 教学激励制度中的奖惩幅度、力度还不大。教学中存在粗放管理, 导致部分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动力, 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 为了完善薄弱学校的管理制度, 支教人员要集思广益, 广泛征询教师的建议和意见, 勇于向学校建言献策, 积极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帮助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七、心灵互动的教师心理调研活动

了解一个学校教师的心理状态可以发现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大多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生活艰苦, 笃诚守信,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热爱学生。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身处落后山区的他们, 内心或多或少有着失衡:和兄弟学校教师相比, 干着同样的事业却处在不同的环境, 捧着同样的饭碗却吃着不同的饭菜, 花着同样的心力却得到不同的结果。他们存在的抱怨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我们不能因某些教师存在抱怨和不满情绪就否定他们的工作成绩。而恰恰相反, 抱怨需要理解, 需要疏导, 需要学校和行政主管部门做大量工作去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等。同时, 教育内部高考、会考、联考的激烈竞争也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加大。薄弱学校的教师面对社会评价不高、不公, 心理压力更大, 但他们依然坚守学校工作岗位, 克己敬业。可见, 他们的抱怨是一念之间的, 他们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改变学校的落后局面, 也希望自己在教学上多有建树。

八、取人之长的学习借鉴活动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9

1、社会重视不够。一是学校领导事务多,部分工作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在思想导向上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二是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平时忙于劳作,普遍很少关心子女在校的学习状况,即使想关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大多失于偏颇;学生家长住址分散,有的学生其父母长期外出谋生,家校联系困难,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有时反而干扰了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和勤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存在甘居下游、不思进取的思想,知识蜕化、观念保守、素质薄弱,以“抄教案、搬教参、老样子、老方法、老不上进”来维持现状,致使“不顾学生实际、不讲教学方法、随意传授、强行注入”的课堂教学弊端依然存在。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致使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差。

3、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有限,大多数学校无法添置齐全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许多农村中小学欠缺教学挂图、资料、模型、标本,不少学校未能配备完整图书室、实验室,大多只是因陋就简;教师备课时手头上只有课本和教参,要做实验没有器材、场所,要讲解知识没有挂图,要实物展示没有标本模型。因而教师靠板书,学生靠笔记,就此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就不能不大打折扣了。实施“两基”达标建设以来,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学校也多方筹措资金,已有较大改善,但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急需解决。总之,教学硬件配套设施的不足,是制约广大农村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又一“瓶颈”。

4、学校管理不到位。学校校长没有清晰办学思路、缺乏质量意识,仅以维持代替管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只求学校相安无事,不求提高学校品位,得过且过,失去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信心不足,教学常规全程管理的力度不够,平时检查较注重教师常规资料是否详细完整,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深入了解和监控,不能指导和督促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自觉完成教学常规工作,造成管理上的纰漏。

5、对学生教育力度不够。一是教师因工作量大,一天的课程教学完成后,便匆匆回家,或忙于其他事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不够重视,造成班级纪律涣散,学校学习风气没有形成。二是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方法不对头;许多学生必须承担家务劳动,学习时间大量被挤占,学习效率不高。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解决好以上问题,这是一个紧迫课题。接下来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1、千方百计解决办学硬件的改善。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一定要强调政府为主的投入机制,让每所学校都能达到最低办学标准,让每所学校都能享受到政府的恩惠,真正达到教育的公平,实现社会的公平。

2、要加强联系、注重宣传。影响教育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实施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未来的各种人才,政府、社会、家庭、学校都负有相应的责任,而最大最直接的责任是教师。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客观地面对内外部困难因素,尽自己的责任、义务和能力去化解、消除各种工作阻力,化被动为主动,取得当地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从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一方面应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尽可能多地开展家访,与家长面对面进行联系沟通,或者利用电话、书信等通信形式与家长进行及时的相互反馈;对那些家务负担重可家长因种种原因不能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责任的学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应心中有底,在必要时可通过村委会、学生亲戚或邻里等协助对学生进行家庭访谈和教育;教师应通过家访及其他方式的接触联系,尽力改变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他们关心子女受教育的情况,支持学校、教师的工作,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引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3、校长勇于当担,创新工作方式。一所学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校长。要舍得把那些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教育观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善于管理、团结勤奋的干部调配、充实到薄弱学校领导班子中去。同时对薄弱学校的校长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因为校长的工作责任感和办学的目标意识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教师。如果校长一见到环境的艰辛,条件的简陋,教学质量暂时的低下便丧失了信心,便以得过且过的心态,以维持代替学校的管理,还怎么能带领和团结全体教师迎难而上,提高办学质量呢?我们必须让每一个校长都有清晰的工作目标,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工作任务,让校长带着目标,带着压力,树立信心,开拓进取。因此,要制定《薄弱学校校长目标管理考评表》,逐年对其进行考评,考评成绩与校长评优晋级、流动和任免挂钩,以此激发校长治理薄弱学校的工作热情。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10

一、调查目的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标准 (2011版) 》的颁布, 标志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通过调查, 进一步了解河南省沈丘县 (下文简称“我县”)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热情和努力, 以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引领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的精神实质,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使之爱语文、学语文, 从而切实为小学生学习语文“减负”,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教师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190, 有效问卷190份 ;发出学生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78份, 有效问卷470份。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方法, 对我县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

1. 课改成就。我县于2005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几年来, 农村薄弱学校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1) 小学语文教师课改意识越来越强。备课方面, 问卷中首题即问“实施新课程后, 您认为备课所花的时间与以前相比是?”, 28.68%的教师选择了“与以前差不多”, 15.44%的教师选择了“比以前时间短”, 55.88%的教师选择了“比以前时间长”,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

教师教学行为方面, 问卷中有“学习一篇课文, 您一般怎样安排教学时间?”10.60%的教师选择了“以分析讲解为”, 9.27%的教师选择了“以指导朗读为主”, 39.07%的教师选择了“部分时间自己讲, 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 41.06%的教师选择了“以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主”。数据反映出, 教师们已经意识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性, 并践履之。

座谈中也了解到, 这些薄弱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人手一本新课标, 他们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劲头越来越足。听课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展过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的教学行为开始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课程内容方面, 问卷中有问“你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吗?”49.64%的教师选择了“经常会”, 50.36%的教师选择了“有时会”, 没有教师选择“不会”。数据显示, 所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 课程内容并不仅仅囿于课本和教材, 应当增强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因语文的存在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2) 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自信。课堂发言方面, 当被问到“开展小组合作时, 你喜欢担任什么角色?”21.76%的小学生 (问卷抽样调查对象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 下同) 选择了“小组长”, 31.96%的小学生选择了“小组发言人”, 尽管依然有46.28%的小学生选择了“组员”, 但与以前我们的调查结果相比较, 已有很大改观。问卷中有问“开展小组合作时, 你在小组内的表现?”68.85%的小学生选择了“积极与组内同学讨论、交流”, 20.77%的小学生选择了“听同学交流发表意见, 自己不好意思说”, 10.38%的小学生选择了“不敢说或怕自己的意见错了被组内同学指责”。数据显示, 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能够自信的在语文课堂上展现自我。

无论是与小学生座谈, 还是他们填写的问卷中, 都反映出教师更加关注学生, 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 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促进, 让学生在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氛围中, 在组内与组间的展示中享有更多的成功体验。

2. 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县这些薄弱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亟待解决。

(1) 教师没有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的精髓。对课程目标的理解。调查显示, 29.77%的教师选择了“很清楚”, 46.56%的教师选择了“一般”, 15.27%的教师选择了“不是很清楚”, 8.40%的教师的选择了“不清楚”。数据显示, 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不太清楚, 课程目标的模糊不清将严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遑论高效课堂。

备课方面。调查显示, 61.97%的教师选择了“一课一背”, 20.42%的教师选择了“一单元整体背”, 9.86%的教师选择了“一册系统背”, 7.75%的教师选择了“整个小学阶段通盘考虑”。数据显示, 超过一半的教师依然没有转变传统的备课状态, 缺乏备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观念, 割裂了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课程资源方面。问卷统计显示, 60.80%的教师选择了“课本资源”, 19.89%的教师选择了“媒体资源”, 14.20%的教师选择了“生成资源”, 5.11%的教师选择了“生活资源”。数据显示, 超过六成的教师心目中课本或教材依然是最值得依赖的课程资源, 有意无意地窄化了课程资源的内涵, 尤其对语文学科来说, 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同时教师本身这一举足轻重的课程资源被遗忘。

作业布置方面。学生问卷中有问“你现在的语文老师最喜欢的布置的语文作业形式是?”40.00%的小学生选择了“抄词”, 43.54的小学生选择了“做练习册”, 5.57%的教师选择了“造句或作文”, 10.89%的教师选择了“课外阅读”。由此可见, 教师布置的作业依然很枯燥, 缺乏层次性, 没有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 与上海提出向全国征集的“中国好作业”相差甚远。

(2) 课堂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县农村薄弱学校的小学语文课堂依然是讲授法横行天下。教师问卷中有“在评讲试卷时, 您主要的做法是?”3.55%的教师选择了“直接对答案, 对个别的题目做简单分析”, 68.09%的教师选择了“对出错率高的题目进行详细解答”, 22.70的教师选择了“详细分析答错的原因”, 只有5.67%的教师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数据显示, 传统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惯性较大, 教师们很难从中挣脱, 无意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同时也受人的惰性的影响, 所以放弃了更多的、更灵活的、更生动的、更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方法。

(3) 教师反思有待深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 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教师进行反思, 首要的就是对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不断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

评价等方面进行革新, 真正实现自身教学瓶颈的突破。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我县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们反思课堂教育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

教师问卷中有问“您擅长上哪种课型?”, 35.33%的教师选择了“拼音识字”, 25.75%的教师选择了“阅读”, 8.38%的教师选择了“习作写话”, 7.78%的教师选择了“口语交际”, 22.75%的教师选择了“综合性学习”。由此可见, “习作写话”和“口语交际”是这些农村学校教师们最大的攻坚项目。

调查问卷中的另外一道题问的更为直接和细致, “您觉得实施新课程后, 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5.43%的教师选择了“教材变化大”, 22.83%的教师选择了“课堂气氛很难调动”, 9.24%的教师选择了“学生跟不上”, 10.87%的教师选择了“知识量太大”, 4.35%的教师选择了“课时紧张”, 23.91%的教师选择了“新的教学理念难以落实”, 21.74%的教师选择了“缺少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1.63%的教师选择了“其他”。数据显示, 教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只是现在面对出现的问题茫然失措, 反思仅仅走到这一步而已。

教师问卷中有问“课后的反思, 您主要针对什么内容展开?”20.26%的教师选择了“整个教学过程”, 9.15%的教师选择了“对课堂上的精彩生成进行反思”, 52.29%的教师选择了“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1.96%的教师选择了“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题”, 16.34%的教师选择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数据显示, 超过半数的教师的反思仅仅聚焦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意味着如果教师在某节课后自我感觉良好, 可能就放弃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同时在座谈和听课中也发现, 小学生普遍存在唱读现象, 但教师们对此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

通过对沈丘县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加强对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关注, 增加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持与改善, 从而提升农村学校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孩子们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沈丘县农村薄弱学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强烈呼吁全社会加强对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的关注, 增加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持与改善, 从而提升农村学校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孩子们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11

关键词:农村薄弱学校 教师队伍 素质 提升

2015年4月中央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文件中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当前我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落后状况依旧突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关注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探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途径,对于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南省20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和管理者,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31份,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达到95.83%。调查内容包括各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职后教育、工资待遇、师资队伍结构等。

一、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

1.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薄弱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年轻教师的比例偏低,农村薄弱学校小学的教师中25岁以下的占15%,45岁以上的占到50%。其次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薄弱学校没有专任的音乐、美术教师,多数由其他任课教师凭兴趣教授。专业教师的贫乏,使薄弱农村学校的学生错过音、美等方面发展的最佳时机。再次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层次较低,很多教师的大学学历是通过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获得,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本专科的教育。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第一学历为中师的占72.31%,大专以上的占15.21%,还有15.48%的是高中及以下学历。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科研能力较低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转变,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仍然有部分教师思想不解放,习惯于运用“注入式、满堂灌和一言堂”等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教学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者等现象。在调研中发现,8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对新理念、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不屑一顾;14.8%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成绩好就可以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缺少观念的改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调查还发现,由于科研环境、科研资料、科研能力的局限,57.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课题研究,46.5%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70.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料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些制约了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3.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薪酬待遇低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教师在生活条件、福利待遇、子女就学、教师个人发展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导致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大量流失,使得农村薄弱学校师资队伍雪上加霜。调查发现,很多优秀教师利用各种渠道流向城镇,在提问“如果现在给您一个机会去从事其他行业,您会吗?”时,67.4%回答会;而67.6%的年轻教师会在参加工作1~2年时间内逃离薄弱学校,他们或到城镇更好的学校或转投其他行业。在访谈一位校长时了解到,薄弱学校很想留住优秀教师,更多地引进骨干教师,可受到条件的限制,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教师的待遇较前些年有很大提高,但和城市同类教师相比较,待遇差距仍然很大。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有拖欠发放现象发生,教师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88.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待遇低。

4.教师自主发展动力不足,成长途径单一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多数教师缺乏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的认识,部分教师丧失了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根据调查,农村薄弱学校47.3%的教师没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个别教师有自主发展意识但无自主发展行为。特别是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较弱,他们认为自己几乎不可能获取高一级职称,因此,他们不愿参加各种教师培训,不主动承担教学项目。由于农村薄弱学校条件较差,即使有的教师意识到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发展途径,常见方法就是参加上级安排的专家讲座或接受继续教育。

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分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全面客观地剖析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因。

1.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机会少,培训质量低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而职后教育特别是职后培训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儿童或成年人遇到的第一位教师是位未经过充分培训并且缺乏积极性的教师,那么他们未来进行学习的基础本身就缺少坚固性。”[2]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职后培训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很难得到培训机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基本功、文化素养长期得不到训练和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很难提高,进而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尽管一些地区或个别学校的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大多针对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制定,缺乏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的关注。所以教育培训针对性弱,实用性不强,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不密切。

2.教育财政对农村薄弱学校投入少、分配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资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仍处于投入不足的状态,而且存在经费分配不均衡的现象。首先,从教育体制来看,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如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大。有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投入经费的分配情况是:“小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32%的水平,中学教育的投入长期保持在27%的水平,两项加起来还不到70%,明显偏低,而高等教育30%的比例明显偏高,教育投资结构严重失衡”[3]。其次,教育财政在城乡教育分配比例上,存在明显不均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有60%用于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4]城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致使农村薄弱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的孩子创造优质的教育环境迫在眉睫。

3.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工资低,聘任制度不公平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及投入的不均衡,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同地区优质学校教师相比偏低。公平理论认为,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与付出的比率与其他教师不相同,内心会产生不平衡感,进而影响其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工资、补贴,在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往往难以及时兑现,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也缺乏切实行动。

在教师聘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聘任制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5]这个制度看似公平,但由于地区间、学校间工资待遇的差别,农村薄弱学校很难招聘到优秀教师。同时,城乡教师编制严重倒挂,也使农村薄弱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资源。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是按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10月颁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执行。庞丽娟教授说:“这一编制标准以压缩编制和效率优先、城市优先为导向,存在编制标准整体偏紧、城市偏向和城乡严重倒挂的突出缺陷。”[6]近几年《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实施,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量整体缩减。中小学教师编制的整体压缩,致使一些农村薄弱学校引进不来优秀新教师。学校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往往聘用代课教师,而一些代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能力、管理水平达不到合格教师的要求,进而影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4.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专业发展空间有限

农村薄弱学校所在地区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经济发展比较慢,所在地区的卫生、医疗设施、工作条件往往比较差。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规模比较小、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办公设施缺少现代化设备、食宿条件简陋。

由于农村薄弱学校师资缺乏,这些教师的工作任务往往比较繁重,有些教师一人带好几个班、好几门课,再加上班级管理工作,使得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而且农村薄弱学校在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上,特别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致使教师们不仅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空间非常有限,缺少科研氛围,阻碍专业成长。工作的压力、科研氛围的薄弱、学科带头人的缺失等因素,使得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很少能挤出时间专注自身专业成长,很少有人结合自身教学进行研究和课改实验。

三、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对策

1.改革农村薄弱学校人事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教师的数量不足,急需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优秀人才,优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先,建立适合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根据农村薄弱学校的特点,创新教师配备标准,拓宽农村学校教师补充的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薄弱学校工作。促进职称评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调整高级职称比例,为教师晋升职称创造条件,让薄弱农村学校教师看到达成目标的希望。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清退不合格教师,用政策和制度优势为农村薄弱学校留住优秀人才,让他们具有扎根农村薄弱学校的愿望。其次,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师优惠政策,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讲学、任教,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到城镇学校观摩学习,共同研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成长进步。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时,把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经历作为必备条件之一。

2.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优秀教师

教师培训是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创新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的力度,更新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素质。树立以师为本的教师培训理念,教师培训应该从教师发展出发,体现教师实际需求,激发教师的培训热情,满足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期望,调动教师自主参与培训。一是加强校本培训。比如,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培训形式,通过与同事教师群体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合作的学习,使教师共同成长,让教师有机会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加深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认识,促进教师的能力成长。二是立体模式促进校长成长。校长是学校的带头人,是学校工作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对校长进行高端培训,邀请国内外专家,采用异地集中授课、名校观摩、交流研讨、开展论坛等方式,全方位培养校长。更新校长的理念,拓展校长的见识、视野、阅历,增强校长为教育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点燃他们对教育的激情。三是立足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调查显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学知识、教育改革动态。在访谈时有教师表示,若能参加培训,期望可以和一线名师进行交流,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科研经验、教学方法。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关注教师的培训方式和质量,通过培训引起教师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每一位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3.转变教育观念,激励专业发展自主意识

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由于所处环境差、学历低、待遇低,他们的进取意识薄弱、思想观念陈旧,要提升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就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着手。一是成为教育研究者。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往往被排除出研究者的行列,被动的接受专家型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不得不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探索和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寻找和创造新的教育教学策略,锤炼研究能力,实现从普通教师到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儿童教育专家的不断跨越。二是成为学习促进者。教师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应积极观察,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思考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给学生心理安慰和支持,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转变。三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话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中垄断话语权角色,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在平等的氛围中体现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

4.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当前,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从教,需要增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温家宝在2010年教师节会上就明确指出:“特别要重视和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7]。一是探索吸引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幅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并“依据薄弱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越是在艰苦地区,生活补贴就越高”。国家应制定倾斜的政策,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发放适当的奖金、补贴住房资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等相关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是创造留住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机会结构。首先给予薄弱学校教师公平职称评审机会。当前农村薄弱学校高级职称名额少,获得高级职称的年限比城镇教师长,且比城镇教师获取高级职称的难度要大。其次探索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子弟的高考加分机制。可以根据教师的服务年限和工作能力给予适当的加分,激发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工作。三是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构建适合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的生存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有效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职业尊严,均衡配置学校的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使优秀的教师引得来、胜任的教师留得住、在岗的教师干得好,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职业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EB/OL].(2015-4-1)http://news.ifeng.com/a/20150401/43464726_0.shtml#

zbs_baidu_bk.(2015-5-1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刘炳秀.我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改革与开放,2008(4).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1994-1-1).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37.htm.(2015-5-1).

[6] 庞丽娟.代表委员: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能仅靠教育本身[EB/OL].(2009-3-5)http://020.teambuy.com.cn/info/info.php?chno=11&Bigid

=110000&infoID=4325.(2015-4-12).

[7] 总书记总理教师节的问候:深切关怀殷殷嘱托[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9/10/c_12528162.htm.2015-4-12).

[作者:党志平(1982-),男,河南周口人,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农村薄弱地区学校 篇12

一、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

校本研修的有效实施需要校长意识到校本研修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态度上重视起来, 进而积极主动地研究、组织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随着学校组织从一个机械层级组织演变为学习型组织, 学校管理从外控式转行为校本管理, 这样相应的校长权利也应由行政权利向专业权利转移”。[1]没有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校长的支持和组织, 校本研修就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即使是以自我反思的方式, 校本研修也需要校方的有效鼓励和组织, 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的方式更是这样。

针对农村薄弱学校校本研修低效的研究显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校长对于校本研修不够重视, 很多校长往往只看重教学结果, 而不重视教师的素质提高。但是仅仅靠给老师压力一味只知道要求成绩结果对于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成绩的提高是不会有质的改善的, 作为能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第一线的农村薄弱学校的老师们学历水平低、年龄结构老龄化、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和教研能力差 (村里好点的去镇里, 镇里好点的去县城, 县城好点的去城里) , 校长需要意识到校本研修在农村薄弱学校有更迫切的意义。

目前, 农村薄弱学校的研修活动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的任务和要求, 研修内容更多的也是反映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而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从“接受上级培训”转变到“主动组织校本研修”, 每年开展暑期30多天的教师培训, 并组织以老带新的“师徒结对”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 校领导和教师一起学习讨论教育思想, 一起开展教育教学的研究, 集体备每一节课。原蔡林森校长几乎是天天听课, 他总是深入在教学的第一线, 一旦发现教师的教学问题, 就分析原因, 解决问题。每周有一个晚上举行公开课, 校领导全体参加听课、评课。正是因为有了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重视和引领, 洋思中学的校本研修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关心教师的发展

作为学校的主体, 教师有在工作中得到物质、精神全面满足的需要。“幸福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 是在求的外在享受中求的内在完善”。[2]校方应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使教师的专业自信心得到提高, 在工作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一位农村薄弱学校校长在访谈中谈到之所以对于校本研修不积极是因为有能力的教师根本在学校“呆不住”, 培训好了也多半是要流失的, 以至于有些校长甚至在申报骨干教师等的时候都有意地放弃一些名额, 生怕好老师流失。这无疑限制了教师的发展, 同样会造成年轻、有能力的教师因为得不到发展而离开该学校。只有重视教师的发展, 为教师发展积极地搭建平台, 帮助教师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 积极寻求个人价值在工作中的实现才能留住老师, 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洋思中学积极地开展校本研修, 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个外校的普通英语老师进入洋思一年后, 赴外地上公开课10多次, 成为很多民办外语学校抢着要挖却挖不走的优秀老师;大专毕业工作不足一年的教师新手在洋思成为一名教学骨干, 并担任学校团总支书记, 组织和辅导的学生文艺节目多次在全市汇演中获奖。许多前往学校参观学习的来宾都惊讶于能上高效率的课的老师竟然是一些工作了一年或几个月的新手。曾有记者采访原洋思中学校长蔡校长, 他说:“多数老师还是喜欢这里的, 我也尽量给老师实惠, 让他们逐步富起来。我对自己要求高, 但老师毕竟年轻, 家里有小孩, 我尽量考虑他们的利益, 所以他们都有满足感。”“老师到了洋思就像到了井冈山, 心里永远有希望, 因为他们到这里, 教育思想不断发展, 教学能力增强了, 成为了骨干教师, 这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有好处。”

同时, 校方也应创造和谐、关怀、信任的学校氛围, 使教师对学校有归属感和亲密感。教师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有效防止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在努力提高农村薄弱教师待遇的同时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让教师在学校中感受到温暖和关心, 对学校有更多的归属感。老师自然更愿意为学校、为学生付出更多的心力, 更有助于学校的团结和和谐。洋思领导把教师的恋爱、婚姻、家庭等视为分内事主动为他们解决问题。曾经, 一个刚进校的大专毕业生的父亲遇难、母亲肝腹水住院。校长几次赶几十里路, 上门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他坚持到校上课。后来, 这位老师任课的学科成绩显著, 均居全镇上游。

三、建立研修机制, 开展有实效的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的有效进行, 依赖于学校完善的校本研修机制和相应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措施。既要在制度层面上建立, 又要调动教师参与的热情。洋思中学每年开展暑期培训和新进大学生教师的师徒结对, 这些措施有效持续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活动中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也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面对。同时, 洋思大胆地提拔年轻教学优秀教师为领导的晋升机制, 引导教师参与研修、积极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

1. 研修与赛课结合

洋思中学在暑假会组织30多天的培训。首先, 学校组织老师参观校史陈列室, 听讲座, 并展开讨论等活动, 在活动中老师们进一步理解洋思中学的办学思想以及独特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然后, 组织赛课、评课活动。学校的老教师逐一上课、评课, 相互指出存在的不足, 并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最后评选出优秀课获奖者。同时, 新教师也要赛课, 讲课好的给予合格课的奖励, 而其中不合要求的则引导他们反复上, 直到过关才能够上讲台。

2. 严格考核的“师徒结对”

对于每年进校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学校会安排骨干教师做他们的师傅, 并给师傅发带徒费, 给师傅适当减少工作量, 搞师徒捆绑式的考核奖惩, 师徒双方要签订协议。明确规定:师傅把徒弟带好了有奖, 带不好受罚。徒弟的教学进度比师傅慢1—2节课, 徒弟必须一节不漏地听师傅的先行课, 可以直接使用师傅的教案, 师傅也必须一节不漏地听徒弟的汇报课, 即使指出存在的问题, 共同研究, 共同提高。校长、教导主任坚持天天听课,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使新教师一上台就不走弯路, 讲课和骨干教师一样。

在洋思, 师徒往往同处在一个教学小组, 都要共同接受学校对教学小组的考核和评比。他们以有主导的教师集体备课方式促进每一位教师参与具体有效的授课计划。当集体备课时, 往往是教学小组同意制订课堂教学计划, 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人一堂课活动, 小组成员每人都要负责计划下周所学内容的一堂课, 然后交给小组讨论, 走后由小组负责人审稿、试讲。在这样的集体中, 新教师迅速地从模仿过渡到创新, 成熟周期大大缩短。

农村薄弱学校校本研修低效的很大原因是形式主义, 没有把校本研修认真地视为提高教师水平的一项重要途径。只有认识到校本研修对于农村薄弱学校的重要意义, 校方必然积极建立研修机制并在研修中严格要求, 研修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泰兴市教研室领导在参加了洋思暑期教师赛课、评课后, 评价说:“像洋思这样下真功夫搞校本培训, 任何学校都可以建成一流的教师队伍。”

四、从教学实际中寻找问题开展研修

1. 组织教师需要的培训

校本研修, 要立足本校, 针对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个人发展需要组织培训, 这要求校方在重视校本研修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一线或发放问卷等方式积极了解教师需求, 努力做到研修内容照顾到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老师。而仅依照上级要求的培训很难完全符合教师的发展要求, 例如从新教师的角度来说, 教学技能和学生管理的需求可能更强烈一些, 而对于有经验的教师, 基于晋升的需求, 教育研究方法的培训更重要。校本研修如果不契合教师的需求, 则一方面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素质, 另一方面也很难调动教师热情。洋思中学的培训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 能保证即使是新教师经过培训也会达到和骨干教师一样的教学。同时, 校长深入教学一线, 积极地去听课, 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 这有效地保证了校本研修契合教师需要。

2. 课题选择结合教学实际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小处”着手, 从教学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着手。一位初中教研组长在访谈中说:“农村学校教师跟城市教师相比, 在知识储备、教研方法、外力支持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即使是农村教师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让教师一下子成为研究者显然有点不太现实。”由于教研经验和能力的缺乏,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往往在选题上不知所措。如何有效地提供支持促进教师向教研者角色的转换?一方面, 学校应积极开展培训, 调动外部专家和内部骨干老师的力量做好专业引领。另一方面, 鼓励老师寻找问题, 从身边抓起, 从课堂抓起, 从小处抓起。这样既可避免教师面对教研不知所措, 又可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洋思中学多年探索出来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各年级、各学科实行, 学校特别鼓励教师重点围绕洋思教学模式开展研究。通过对洋思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教研活动, 在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对于本校教学模式的理解和掌握, 最终有助于教师一线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题例如:“怎样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怎样确定和揭示教学目标”, 课题关注教学细节, 针对具体问题。

教研活动选题小且具体, 由于与教师工作相结合, 并不加重教师的负担, 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的问题, 同时也更贴近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随着教师教研能力和经验的增加, 选题可以由小到大, 由单项研究向综合研究发展, 从多方面探索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 洋思中学在校长作为研修第一人的引领下, 关注教师需求主动地开展有实效的研修活动, 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这些经验对于农村薄弱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要:农村薄弱学校与城镇学校相比, 在校本研修活动上面临更多的困难, 且效果较低。本研究运用文献法, 总结了曾被称为农村薄弱学校的洋思中学校本研修的一些成功经验, 如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 关心教师的发展, 建立研修机制, 开展有实效的校本研修, 从教学实际中寻找问题开展研修。这些启示的阐述, 对于农村薄弱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薄弱学校,校本研修,洋思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天雪.校长权力论.政府、公民社会和学校层面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242.

上一篇:室内分布系统下一篇:高校法语公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