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教学

2024-07-12

薄弱教学(精选12篇)

薄弱教学 篇1

作文一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难点, 许多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而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很多, 大体表现为学生的畏难情绪, 写作技巧掌握不到位, 写作素材匮乏。教师应针对这些薄弱环节, 展开研究分析活动, 以创新教育理论,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艺术来促进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激发学习热情

许多初中生在作文学习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现状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学生接受, 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 反而有碍于提升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所以, 做为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感知成功的喜悦, 激发习作的积极性。

二、增加学生文学积累, 强化读写训练

初中作文教学始终低位徘徊, 那是因为学生的文学积累不充足, 由于畏难情绪, 习作强度也不够。阅读量可以积累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的在校时间已经全被占用, 课余时间也用于题海练习, 学生的阅读量也得不到保证;此外, 由于学生习作的数量偏低, 学生的作文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 教师可以强化学生的读写训练, 学生的文学积累增加了, 作文的教学成效也会提高。首先, 教师可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阅读的类型和数量列举出来, 最好详细到每月、每周、每天, 新课程也要求初中生的阅读量应控制在50-80万字左右。其次, 教师应提高学生的习作技巧训练。教师让学生在阅读后科学地做读书笔记, 摘记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借鉴文章结构及表现手法。时间一长, 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厚积薄发, 达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此外, 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习作训练活动。教师可每周设置一节课为口语课, 并制定题目让学生按照此范围进行口语训练, 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加强对作文教学薄弱环节的辅助教学活动。

三、指导学生仿写范文, 提升写作能力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做提纲式的提点, 在学生进行习作时, 简单的提一些条纲要求。这样的指导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写作的要求, 导致作文教学成效得不到提升。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 教师要选取一些适当的范文或是准备下水作文做为实例和样本, 引导学生针对这些教学素材开展研究与分析, 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首先, 教师让学生从文章的遣词用句、主题立意和布局结构方面进行领悟和分析, 找出范文的优点, 进行学习和借鉴。其次, 教师可以在学生分析学习范文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仿写。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进行单纯的仿写, 而是要让学生消化吸收范文的成功写法, 并以这样成功的写作方式多用于相类似题材的文章写法训练。学生通过这样的范文引导和仿写练习, 提升了他们的作文技巧, 尤其针对一些写作能力不高的学生, 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文章立意和框架结构版本, 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鼓励学生融入社会, 累积写作素材

“无米之炊”是作文教学成效不高的主因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该让学生增加对生活的感知积累, 将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通过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接触, 拓宽他们的生活圈子, 解决作文素材的缺乏问题。首先, 教师应尽可能多的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 增强他们的生活积累, 让学生养成自行寻找生活亮点的习惯,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生活, 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多看新闻和报刊等等, 对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事件, 引导学生对其感悟和思考。最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如针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汇报和辩论, 通过学生的自行感悟和积累,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五、改变作文评改模式, 提高教学成效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中, 作文评改的主角只有教师一个人, 而学生对于教师辛苦做出的作文评讲内容不予重视, 他们只是关注结果性评价, 也就是教师评定的分数, 这样局限了学生写作技巧和能力的提升。自新课改以后,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大部分的教师将批阅文章的主角也转让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换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开展作文讲评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首先,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互评方式, 从“找错字、改病句、理解文章立意和总结文章特点”进行自主批改活动。学生在接到评改任务时, 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文章中是否有错别字, 然后再找出文章中的病句并进行修改, 对照教师布置的文本选题和结构要求, 分析文章的结构, 体会文章的立意, 在分析文章不足之处的同时, 也要发现文章的优点, 并在小组交流中进行讨论。另外, 在学生做出评改后, 可让其与所评改的文章作者面对面的进行交流, 讨论所批阅的评语和建议。教师可对学生做出的最后的评改结果给予把关, 确定最终的分数。

总之, 初中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认清、分析现状, 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入手, 创新教学理念, 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初中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河中学)

摘要:评价初中语文教学成效好坏, 需结合许多方面, 而作文教学质量的优劣是一个影响评价的关键, 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手段, 提升初中作文教学成效进行探讨。

关键词:作文,优化,提高成效,初中语文

薄弱教学 篇2

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劳动四个学科被普遍地认为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薄弱学科,事实也完全这样。1991年底,我镇26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较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强的识谱能力和较熟练弹奏键盘乐器的仅有12名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体育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各近10人,这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近160个班的教学需要的。从前几年检查的四个学科的教学情况看,完成教学任务好的占75%左右,而大部分教师只能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个别教师只顶名不开课,还有的教师有备课(教案)而不上课,不少教师不按教材内容上课,因此,农村小学音、体、美、劳的教学更为薄弱。

一 成为薄弱学科的主要原因

音、体、美、劳成为薄弱学科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我们从教育内容着眼分析,认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先天发育不足。我镇260名小学专任教师中,正规专业学校毕业的只有10人,其余的大都是在“文革”中或“文革”后参加教育工作的民办教师,而这些教师的绝大多数是“文革”期间的在校生(不是小学就是初中或高中),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里,他们连语、数、理、化主要学科都没正规地学,艺体学科就更排不上号了,参加工作时虽有初中或高中学历,但艺体科的基础却很差。

(二)现有教师队伍的素质后天营养不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教师队伍素质低,学历不达标这一严重问题,为解决教学急需,先对教师进行了四、五年的教材教法培训,又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学历达标教育(即补尝教育)。这些教育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业务能力。但这些教育培训活动侧重了语数等主要学科,忽视或还没有顾得上音、美、体这些过去所说的副科,因此,虽进行了近15年的培训提高,目前教师队伍的艺体素质没多大变化,整体素质仍然较差。

(三)“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延袭着“应试教育”,以升学率和分数评价学校和教师。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师的两眼始终放在、盯在被考试的几个学科上,并且竭力在这几个学科上争高分,以提高升学率,音、美、体(后来加上劳动课)不列为考试学科,不影响学生得高分,也不影响升学率,因此,这些学科长期被领导和教师忽视,只要有人上,课开齐就行了,至于课时是否上足了,这些学科的师资水平如何,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对这些学科的教学如何进行督促和考察,领导和教师或是没有时间或不愿意去过问和研究。

(四)与这些学科的“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有关。音、美、体、劳四个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除具有扎实地音乐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识谱能力、熟练弹奏键盘乐器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亲手画,体育教师要作出标准的示范动作,劳动课教师要边讲边做给学生看,教师没有实践能力是无法进行教学工作的。目前,所有的小学教师都能教(或者说都敢教)语、数、自然、社会课,差点的教不了中高年级的,还可以教低年级的,但音、美、体、劳,特别是音、体、美至少有半数教师不懂,不敢接课,即使勉强地接了课,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以上四条原因中,第三条是最主要的。

二 改进薄弱学科的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

素质教育不同于升学教育,素质教育把着眼点放在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素质即人的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个薄弱学科直接影响着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加强音、美、体、劳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了打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基础,近几年来,我们针对造成音、美、体、劳为薄弱学科的原因,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上,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本镇的实际,主要作了如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教育法规,坚持依法治教。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从学习入手,形成共识,在工作中落实,奖罚分明。几年来我们层层组织干部和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有关素质教育的论述,引导教师从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高对素质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努力转变干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使其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二十一世纪世界人才竞争的高度去办学和教学;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及国家教委下达的课程方案等法规性文件,增强干部教师依法办学依法治学的执法意识,做到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规定,工作中严格要求和检查,对违背规定的严肃处理。

(二)培训专任师资,提高教学能力。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关键。教师素质的先天不足,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我们举办培训班,培养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从1993年春节开始,我们对教师进行有计划地分科培训。根据农村小学规模小,大部分教师包班,无法设专职教师的实际情况,让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从音、美、体中任选一科,由学校协调,使三科各占约三分之一。现已举办了两个学科班。音乐培训班是1993年春节后举办的,时间二年,至今已一年半的时间,主要学习了五线谱知识,键盘乐器弹奏两大部分内容,已进行了五线谱知识的笔试,简单的五线谱视唱和键盘乐器的自选曲子弹奏三项内容考核,参加的32人,已有26人三项合格。今年暑假将进行较复杂五线谱视唱和键盘乐器指定曲子弹奏考核。60人的美术班1993年暑假后开学,计划一年半的时间。每周星期天集中辅导。培训班以《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为依据,以教材内容涉及到的基础理论为教学重点。以培养教师的实际能力为目的。每次集中辅导安排两次作业,一次随堂作,一次回家作,下次辅导时带来交上,辅导教师对所有作业批阅记分,作为学员的学习成绩。目前小学的十册美术教材的辅导已全部结束。理论和技能的再提高,安排在1994年下半年进行。已培训的两个科在教学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1993年下半年和1994年上半年的两次教学工作检查中发现,培训的学科,课开得齐,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体育培训班的计划已拟定好,将在1994年下半年施行。

(三)落实课程计划,保证教学质量,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教委下达的课时计划,坚持计划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责任制,是我们近几年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贯做法。每学年开学初,镇教研室统一审查各学校的课程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核准后退回学校执行,并做到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与教师的授课表相符。建立教师任课情况登记表,将全镇260名专任教师的任课情况登记造册,以备平日教学工作检查用,从组织管理上保证课程的开齐和课时的上足,同时也为教学质量的检查考评提供了依据。

(四)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几年来,我们坚持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提高授课效率,不断探索着音、美、体、劳四科课堂教学的路子,镇教研室一名专职教研员和四名兼职教研员分管全镇音、美、体、劳四科的教学研究工作,学区设教研组,与其他学科一样,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本镇教学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前段重点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大胆发挥小先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学设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三个专题,并组织了两次听课评课活动,筛选出其中的三节在镇举行了观摩课,教研活动的开展,理顺了这四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路子,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五)注重技能训练,加强能力培养。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

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建设,对生产者、建设者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必须十分重视加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组织好各种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音、美、体、劳四科实践性强,又是活跃学校生活的主要特色性课程,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素质成长方面起着主要而特殊的作用。这些学科单凭第一课堂教学很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堂的内容和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必须在第二课堂或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深化、充实和提高。我们要求各校根据师资和教学设施情况,组织好各种兴趣小组,如体育中心队(乒乓球,小篮球,体操,田径等)文艺中心队(乐器、合唱、表演),军乐队,腰鼓队,美术兴趣小组,科技制作小组等,做到各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计划、时间、场地、器材五落实。兴趣小组的正常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深化了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为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竞赛、评选活动提前准备了人才和作品。几年来,我们在本市组织的各项竞赛、评选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六)改进考试办法、搞好检查考核。众所周知,考试如同“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特别是对音、美、体、劳四科教学情况的检查考核,更具其特殊性。为此,我们对检查考核全镇范围内的四科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学质量情况的方法作了改进。从督促领导教师重视和加强四科的教学、掌握全镇的教学情况的目的出发,从1993年下半年我们试行了“四步抽签考核法”,对全镇四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具体做法是:每学期举行一次,在期末复习前进行。按年级学科全镇统一命题,试题分A、B、C三套。内容分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技巧)两大部分,在具体评分上,“量”的完成占60%,“质”的好差占40%,由学区校长和教研室组成几个考核组,对四科的任课教师逐人考核,考核前进行四步抽签,一、任两科或两科以上的先抽出考核的学科(只任一科属当然考,不必抽);

二、学科确定后,再从所任的几个年级,班中抽出被考的班(只教一个班的不用抽),三、学科班确定后,再从三套试题中抽出考核的试题(为防试题泄密用三套题,事实证明,因这些学科实践性太强,即使走了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

四、最后再抽出被考核的具体学生。因为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参加考核,工作量太大,也不便于掌握。为了既便于掌握,又能考察出真实的情况,确定参加考核的具体学生时,先让任课教师按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好到差排出名次,有多少学生,排多少个名次,考核组按镇统一规定的比例数,对学生抽签。如规定考核20%的学生,任课教师抽出的签是2号,参考学生应为2、9、12、19……。四步抽签结束后,考核组就可以考核了。基础知识部分有的是笔答题,也有的是口答题,实践题参考的学生都来做,按统一的评分标准,逐人记分,然后算出平均分,此分记入教师的教学成绩,各考核组考核结束,全镇交流汇总,肯定成绩,找出面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督促了教师重视这些学科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又能帮助领导了解掌握面上的教学情况,以便采取措施,加强指导,改进管理。

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困境 篇3

关键词:农村;薄弱教学;小班教学;问题

为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而农村薄弱学校发展是其重中之重。薄弱学校主要表现为硬件和软件的薄弱。从硬件上看,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差,即校舍破旧,办学规模小并且超负荷,教育教学设施短缺,图书资料比较缺乏。从软件上来看,主要表现为领导班子弱,管理差,师资队伍差,生源质量差,办学质量与效益差。由于这些薄弱问题,导致农村教育与城市差距甚远,又由于农村小学设置很多,学生数量较少,产生农村特有的“小班教学”,而农村的小班与城市相比,无论是在硬件设备上,还是师资上都存在很大差距。小班教学,指在小班环境中组织教学,是班级教学的特殊形式。小班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的小班教学,又称“小班化教学”,指“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和小班配置条件下,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人际、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都有别于大班传统教学,小班教学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另一类是自然形成的小班教学,是指由于生源不足而产生的小班中组织的教学。本文中农村微型小学的小班教学指的就是自然形成的小班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以期为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料。

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校首先由于资金上的不足,直接导致其教学硬件设备的不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不足,使学生难以更好地接受实体化教学,造成教学质量降低的问题。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讨论法、研究法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创建的方法,比如六课型教学法、“讲讲、读读、议议、练练”的八字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而农村的小班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活动。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灌输模式,课堂引导行为和语言单一,不能进行良好互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农村小班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不能使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发现教学材料使用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目标不能完成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小班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学问题更加凸显。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偏远农村收入水平低,生存质量差,教师保障不足等问题,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完善,结构的不合理。教师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包括教师的分布构成、专业构成、教育程度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教师结构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农村不能提供这些条件,无法招收更好的教师,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故不利于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发展。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年龄结构是学校教师长期聚集和更替所构成的自然形态的反映,理想的年龄结构状况应当是老中青相结合,并以中青年为主体,三者构成合理的比例,合理的教师年龄构成是反映教师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二,教师性别结构失衡,合理的教师性别比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男性教师的果断、勇敢以及女性教师的温柔、细心等特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三,教师学科结构失衡,农村微型小学的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非常少,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存在,跨专业上岗的教师多,学科结构失衡。由于教师结构问题,进而导致了教师观念、教师培训、教师水平等一系列问题。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问题与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然联系。所以,要重视培养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

三、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不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个人承担能力较弱的地区,“一费制”收费标准应把生均成本价格作为底线。这样既可以做到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又能保证学校维持基本运转。同时,制定政府投入的“下限”指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规模应当有一个“下限”指标,至少应当保证满足整个社会对教育社会价值的共同需要。在解决师资队伍不完善、办学条件差等问题的同时,要加强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要加强管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班级人数,改变小班薄弱教学情况。充分发挥学校自主性,通过资金自筹、教师自我培养等方式解决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问题。通过这些管理措施,有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小班教学的问题,使农村小班教学走上正轨。

农村薄弱学校的小班教学作为农村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方式有利有弊。因此,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这一教学方式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梅,陈刚.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关于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1998(04).

[2]傅禄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理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时代教育,1998(06).

[3]崔芙蓉.农村微型小学小班教学现状研究[J].时代教育,2014(06).

[4]张秀萍.当代国外教学组织的改革和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89(02).

[5]黄雨恒,尹鸿岩,曹方方等.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师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15):166.

[6]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薄弱中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策略 篇4

一、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高中生物与其他学科相比, 教学和学习上更注重细节。因此,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呢?首先, 教师对学生的规范很重要。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及时制止学生的打闹行为, 并对上课睡觉、讲话的学生加以提醒。其次, 教师的自我规范同样重要。教师在课堂中不应该做一些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如随意接电话等, 应以自身的行为给学生做榜样。此外,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和督促,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如错别字也是生物考试中的扣分项目, 像“囊”和“睾”等字, 很多学生由于对细节关注不足, 导致在生物考试中丢分。因此,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需要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去面对课堂教学, 以细心的态度来面对考试。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探究学习中去, 通过自主的探究和学习来获得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 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 远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效果要好。如教师在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进行讲解时, 可以安排学生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通过实验观察, 学生发现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 而动物细胞则没有。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通过操作显微镜、对所制作的切片进行观察及通过两种细胞的对比来得出结论, 并对显微镜的操作和观察切片的操作进行了复习与巩固,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高中生物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4个人一组为宜) , 可以促进学生相互间的团结和协助, 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讨论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来确定实验的方案, 并通过小组的讨论来获得最终的结果。这种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更为密切, 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2011年广东生物高考题中的实验题, 对叶绿素提取的实验及实验中的参数进行了提问, 并在题目的后面要求学生写出叶绿素粗产品中可能蕴含的其他色素以及检测方法。只有在实验中努力认真观察和归纳的学生, 才能轻松地回答出该问题。在叶绿色提取实验中, 使用二氧化硅来研磨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 而实验中所涉及的参数的确定靠的是学生在实验中的相互交流和讨论, 这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知道提取叶绿素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准备滤纸条; (2) 画色素液细线; (3) 用层析液分离色素; (4) 观察色素带。这些答案都是学生通过日常积累和学习获得的, 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创造条件。

2. 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途径和方向去设想、探究多种答案, 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教师在生物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 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探索问题。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引导。同时, 在面对学生所设想的多种方案时, 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2010年广东高考题的第28题, 题目中的第 (3) 、第 (4) 小题, 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较高。题目如下:“ (3) 假设上述夫妇的染色体不分离, 只是发生在体细胞中, (1) 他们的孩子中是否会出现克氏综合征患者? (2) 他们的孩子患色盲的可能性有多大? (4) 基因组信息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人类基因组计划至少应该测多少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这类问题的解答, 既需要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一定的理解, 也需要学生发散其思维, 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学生通过对该夫妇染色体的分析计算, 以及对染色体的分离情况进行分析来得出结论。在生物学习中, 发散性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优势较为明显。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条件, 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水平。

薄弱教学 篇5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目前我校的所有学科中,部分科目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音、体、美、英语、科学等学科。为了强化这些学科的教育教学管理,特定此管理措施。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教职工91人,教学班28个,我校只有语数学科是专任教师担任,只有美术学科有一名专业教师,其他学科无专任教师,都是兼任。虽然这些学科在上课,但适应新课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对这些学科的考核还待进一步完善。

二、成为薄弱学科的主要原因

三、音、体、美、英语成为薄弱学科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我们从教育内容着眼分析,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延袭着“应试教育”,以升学率和分数评价学校和教师。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师的两眼始终放在、盯在被考试的几个学科上,并且竭力在这几个学科上争高分,以提高升学率,音、美、体、英语等学科不列为考试学科,不影响学生得高分,也不影响升学率,因此,这些学科长期被领导和教师忽视,只要有人上,课开齐就行了,至于课时是否上足了,这些学科的师资水平如何,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对这些学科的教学如何进行督促和考察,领导和教师或是没有时间或不愿意去过问和研究。

(二)与这些学科的教师短缺有关。音、美、体、科学、英语等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如:音乐教师除具有扎实地音乐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识谱能力、熟练弹奏键盘 乐器的能力,美术教师要亲手画,体育教师要作出标准的示范动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我校一直没有编制分来所造成的。

三、改进薄弱学科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措施

素质教育不同于升学教育,素质教育把着眼点放在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上,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素质即人的质量的全面提高。

这些薄弱学科直接影响着初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加强音、美、体、科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为了打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基础,近几年来,我们针对造成音、美、体、科学、英语等学科为薄弱学科的原因,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上,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

(一)严格教育法规,坚持依法治教。

(二)外派培训兼任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三)落实课程计划,保证教学质量,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教委下达的课时计划,坚持计划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责任制。

(四)加强网络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提高授课效率,不断探索着音、美、体、科学、英语等学科课堂教学的路子。

(五)注重技能训练,加强能力培养。这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

(六)改进考试办法、搞好检查考核。

四、成立薄弱学科领导小组: 组长:贺文国

成员:张明江

李学梅

王文平

王金霞

陈华

大水坑二小教务处

论高中英语薄弱班级的激励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薄弱班级 激励教学

激励教学简单的概述就是激发与鼓励。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以某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产生学习动力,推动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面对英语薄弱班级如何使他们学得有趣、高效并获得成功和自信,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用激励教学法展开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普通高中英语薄弱班级学习现状

1.英语学习氛围不够浓郁。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目标,即使是制定目标也不是很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尤其英语薄弱班级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太强,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能自主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2.缺少练习,能力达不到。对于英语薄弱班级来说,目前学生的水平与重点班级英语水平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有一部分同学对于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觉得自己平时做的不错,英语成败都在阅读,我们常说得阅读者得天下,多数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远远不够。另外写作也在英语高考中占有很大比值,除了英语单元测试之外,很难说会有学生去自主练习写作。

3.平时的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总有新的知识漏洞产生。平时学习的语法内容我们大多以做题和默写的形式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这样的形式能够直观的反应出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认真程度。有些学生的默写从来没有不过关过,甚至大多数都是满分,有那么一小部分总是不过关。默写内容仅仅是基础知识,连地基都没有打牢固何来高楼大厦。这一部分不过关的学生往往是程度相对薄弱的,之前的知识本身就没有掌握牢固,现在学新知识的同时又使得知识漏洞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这给就英语高考的复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二、高中英语学习薄弱的原因分析

1.新课标改革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不能适应。高中英语教材设计新颖,内容涉及范围广对学生的要求强度大。它所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同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自主創新意识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强化要求。然而薄弱班级英语基础本身就没有打好这就使其更难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2.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机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动机从根本上关系到英语学习水平,通常学习动机强弱与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英语薄弱班级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不够,缺乏对语言的敏感性,难以辨认相似度高的英语单词。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英语不理想都是缺乏有效学习方式导致的,尤其在高三阶段“重量轻质”现象严重,学习方式的不当使其英语成绩与理想成绩如出一辙,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对英语学习的厌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以上仅仅提到了客观与主观上的两种影响因素,另外在教育观念,应试教学以及教学硬件设施等等多方面都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

三、激励教学机制具体应用措施

1.明确英语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育研究指出学习兴趣来自于对知识的认识与需求程度,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英语交流的重要性。作为学习的指导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为达成计划而付出。例如在英语单词教学过程中,薄弱班级学生多数不擅于记忆。在日常词汇教学中我们应用激励教学,按照小组形式设立评分机制可以有效的竞争加分,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督促学习,也活跃了英语学习的课堂氛围。

2.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好英语除了兴趣以外还应该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学生一旦有了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就能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英语学习过程中。强化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收到良好效果,即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在阅读理解的强化训练中,激励教学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高三阶段阅读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总体成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以后对英语阅读就有了耐心,这个时候加强阅读训练,对一篇阅读中全对的学生进行课堂加分奖励,并激励该生对该篇阅读进行自己的讲解,这样一来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并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励机制发挥了自己所特有的优势为薄弱班级学生树立了信心。

3.表扬鼓励,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在英语的激励教学过程中,表扬鼓励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首要前提。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一个融洽的师环境中不只是学生能配合教师,教师也更愿负责任的完成教学活动。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以课堂抢答、小组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使他们发现英语学习的乐趣。为增强学生的语感,在英语长短句背诵阶段,激励教学也就自然而然体现在加分机制上,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并增强了竞争意识。

四、结语

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激励教学对英语薄弱班级的效果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要积极发挥激励教学的优势,鼓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化复杂为简单。尽管英语薄弱班级基础能力差,但只要将激励教学机制坚持下去,必将收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薄弱教学 篇7

一、重新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对许多同学而言都是件“苦差事”,要坚持下去就需要毅力、决心和勇气。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关键。如静下心来读一篇英语文章,仔细去体会其中的故事、信念或哲理。文章中若有一句话能打动你,你也就多了一些兴趣和动力。有了这一点的兴趣,谈具体的学习方法才有意义。

中国式英语的范围很大很广,其中有合理的部分,但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们应该加以区别和对待。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还是应该坚持的,才能保持原汁原味,本身两种语言都是无法对等的,如果强制地将语言对等翻译,就会出现意义完全不对等的现象,但是对于发音,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必须遵循,否则就是过分的“独立自主”了。

当然,中国英语只能在与规范英语的对立统一中得到体现,应当将它视为受汉语语言和文化影响的中介语变体,并指导我们在跨文化的语言交际中正确、有效地使用英语。当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些词汇时,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去正确地看待它们呢?我觉得学生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尽量扩大词汇量,多掌握英语的习惯用法,牢牢掌握英语语法和规则,平时多注意积累和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多了解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英语语感。

在牛津初中英语书中,最能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莫过于7A Unit 3了,在本单元,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西方的重要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可以说本单元是展示西方文化的典型的窗口。在本单元的Reading部分,着重向我们介绍的万圣节,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个节日的时间,孩子们的活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所以这是一个了解西方文化很好的机会。

当然,本单元还着重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放在Integrated Skills部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在上这一课时的内容时,把它当做和Reading部分一样重要的内容处理,介绍了这一节日的时间及人们的活动,还让学生了解了烟火、舞狮子、红灯笼、汤圆、饺子、红包、春联等一系列与春节相关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让学生沉浸在过年的幸福氛围中,所以学生从思想上也会重视,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些传统节日被渐渐淡忘的今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不仅仅在这一单元,在初中几册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例如,在9A第二单元讲到颜色时,我就将

二、学习自主化,学习手段现代化。

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主要内容是语法和基本词汇,教学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书面练习为辅。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突出强调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的能力”的培养,凸显了语言的工具性和对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大学生英语水平标尺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2006年11月《考试大纲》的修订中将考试目的调整为“准确衡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实现了教学考试向水平考试的适时转变。

三、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熟悉生词和课文,了解文章及结构中的疑难点和重点,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和互动。课前预习文章后的练习同样有帮助,它们能帮助你了解该单元要求掌握的主要知识点。紧跟老师的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指导教学思路,充分运用好课堂的每个环节,这也是老师有针对性的精心安排的以实用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在每节课留出的短暂提问时间里,做好充足准备,敢于提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这是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的好机会,也锻炼了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量。

四、大一:以“听”促“说”,“听”“说”结合。

“听”是学习英语最基本的输入模式。首先是大量地听英语国家人士的表达,然后模仿其发音、语调、思维及对词汇、短中西方在使用颜色表达时的差异介绍给学生,并进行比较,红旗(red flag),眼红(green eye),牛奶咖啡(the white coffee),善意的谎言(a white lie)等。在学生的作业中,经常会出现对日常交际用语的考查,如果不注意积累,就会混淆。如:A:Thank

you for your help!B:It’s my pleasure.还有A:Can you bring the newspaper to me?B:With pleasure.学生在做题时,总是会混淆这

两种情况,是因为对文化理解不够造成的,平时学习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所以,我在平时很注意这些,将中西文化在称呼、介绍、感谢、谦虚、赞扬、节日、表示关心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英语学习中,并随时进行总结归纳。

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处处留心,认真观察对比,只有掌握好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在交际中准确地把握分寸,言语行为得体。

总之,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外,还必须加强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渗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尽量消除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如此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消除跨文化交流障碍,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研究,

[2]温晓虹.“习得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

[3]宋得生.120001语际语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2000131.

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现状引发的思考

(睢宁县李集初级中学,江苏睢宁

摘要:阅读能力差是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英语教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典型的投入多,产出少,长期低效运作。这就要求教师都来思考:在阅读课上到底谁在读?该怎么读?究竟读什么?仔细思考,给自己在课堂上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关键词:学生主体角色转变整体教学

词汇量少,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方法不当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英语阅读教学首先应思考的问题是:谁在读?怎么读?读什么?美国教师有这么一句话:“我时常在问,我给了他们什么,让他们受用一生。”我现在也越来越多得考虑这个问题。我带了完整的三届学生,除了书本知识之外,我还能给他们什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 教师多讲还是学生多读?

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生怕学生读不懂,也不相信学生能理解,在学生动脑思考之前,教师就大包大揽一遍又一遍地翻译,“越俎代庖”。把多数时间占为己有,而忽视了真实的学生存在。词义辨析,语法规则罗列于黑板,学生笔记记了一页又一页,只注意自己如何教,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使教与学的内在联系遭到分解。没想到谁在读,结果是“面面俱到”,却面面照顾不到。有了一些“非阅读现象”。忽视了学生非语言智能的开发和利用,如认知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情感态度、背景文化知识等。久而久之,学生在只注重语言智能训练的阅读教学中形成做题的习惯,非语言智能却很少得以开发和利用,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作用的弱化,老师扮演的只是一个灌输者、传教士的角色。

新课程条件下迫切要求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语、句法等的运用,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最终变成自己的表达。“听”是积累词汇、掌握句型和学习语法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口语训练来说,“听”是“说”的基础,也是“说”得好的基础。所以,大一的英语学习要始于“疯狂”的听力训练。这也是为大二考四级做准备,因为听力关永远是四、六级考试的第一难关。大一学生可以尝试听历年四、六级的听力真题,反复精听,认真做题,力求听懂每个单词和句子,并且跟着光盘做跟读训练,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和语流,提高辨音能力和发音水平。还可以边听录音边做听抄训练,提高反应速度和抢记能力。每周坚持三次以上的精听训练,每次控制在60~90分钟。要养成听完就说的习惯,复述和背诵听到的对话和独白,学会自如组织语言,锻炼英语思维。听力材料是最好的锻炼口语的素材。除了听力试题之外,还可以大量泛听其他材料,如经典教材《英语听力入门2000》、《中级英语听力》等;CNN,BBC和CCTV9的新闻节目也可有所涉猎;还可在网上下载“龙卷风网络收音机”在线收听英文广播。大家一定要在大一积累250个小时以上的听说训练时间。

“说”是中国公共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醒新同学在口语学习方面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要把看懂教科书当成学习成功的标准。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太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其实,练习口语的教材,内容肯定不会难,否则没法操练。看懂不等于会说,把这些你已经学会的东西流利地表达出来,才是口语教材最主要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凡他们能做的,我们都不做;凡他们能说的,我们都不说,大胆放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乐意参与到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充分挖掘其潜能。

2. 读细节还是整体读?

教师活动基本表现为: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细抠每个句子,以分析语言为主。练习则以掌握生词和语法为目的。学生通过读读记记单词,翻译背诵课文,练练相关习题,便结束阅读,他们只是了解了课文含义。

基于对语言心理理论的认知和我国中学阅读教学的实际,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课文教学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教……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G.Liggren)指出:“……凡习惯准备理解整体的孩子将比全神贯注于细节部分的孩子读得多……阅读缓慢的人在同一时刻只集中于某一局部细节部分,而一旦同时注意的细节太多时,他就陷入困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改变儿童的心向,使他开始对整体,而不是对局部作出反应。”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也认为:“语言必须有完整的形式、完整的结构,单个词语不是语言……”

因此,整体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即始终将一篇课文作为整体去教,把文章内容和篇章结构放在突出的地位,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不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和趣味性,不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但整体的含义不是语言知识的累加,也不是部分之和,而是从整体上感知和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和课文大意,从课文内容的整体信息出发,逐层深入弄清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间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结构,理解其现实意义,深化运用。

的目标。二是千万不要用汉字记英语发音。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发音不过关,始终不会真正掌握一门外语,而且最大的害处是不利于培养对英语的兴趣,影响下一步学习。三是建议大家不要怕表达中有语法有错。语法本质上是学会语言后的一种理论思考,对于基础阶段的学习者,口语交流过程中过度关注语法的准确性会影响到表达的意愿和流利程度。

口语表达属于语言的输出,要提高语言输出质量就要加强语言的输入,即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口语可能达到的高度。口语的练习也同样重要,因为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可以将认知的内容变为随时可以应用的内容。为此,我们鼓励大家上口语课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外充分利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等机会练习口语。

五、重视语言文化学习,扩展知识面对语言学习非常有益。

薄弱高中的生物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8

一、端正心态, 尊重学生和实际学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全力以赴的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教师的天职所在。”因此, 教师应用心去思索:怎样在学生整体基础水平较低、教学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提升教学效率?高中生物的学习不仅需要记忆, 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如果教师没有耐心和方法, 学生很容易迷失学习的方向。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 可能从初中时起就对生物的学习缺乏兴趣, 导致生物学习基础差, 但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学生的情感是敏感的, 学生只有得到教师的尊重, 才能从心里认可生物这门课程。教师不能因为学生一时背诵不出所学内容或实验步骤记忆不清就予以责备,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不知所措, 最后得不偿失。教师应在了解学情的情况下因材施教, 目标制定和各项考试题目要顾及全体学生, 难易适中, 为实现有效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如何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有效化上来, 如尝试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练习法、演示法、发现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运用。例如, 教师在课堂中可引导学生自我提问: (1) 夏季的中午为什么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减弱? (2) 对照此类实验如何进行设计?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下, 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 强化能力训练

学生整体基础不佳, 根源还是学习方法、习惯不佳。因此,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而且要让他们学会运用好的方法主动求知, 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在学法指导方面一定要多下工夫, 如重点如何把握、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注意实验事项等。

教学成效的提高需要在学生各种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实现, 所以在学法指导的同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是自学能力, 教师要在预习环节和各个能动环节上下工夫。其次是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尝试放手, 让学生自我探究, 学会合作交流。如在教学“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一课中, 教师可先设计几个探究性的问题: (1) 实验材料使用鸡血细胞液的原因和好处是什么? (2) 实验的最终原理是什么? (3) 实验中加了两次蒸馏水, 又经过三次过滤, 其目的是什么? (4) 探究总结鉴定DNA的方法。教师可适时给予学生点拨、启发, 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 做到收放自如。第三是归纳总结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教师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 从而增加学习的成就感与兴趣。

四、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薄弱高中的教学情况存在很多弊端, 再加上学校对生物课程不重视, 导致教师本身情绪不佳, 上课激情不够。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初就板着脸, 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令学生心惊肉跳、思维停顿。实验表明, 如果教师以饱满的精神、愉悦的情绪上课, 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一实验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或根据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这样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且印象深刻。

五、课内外结合, 注重学习实践

1. 课内外学习实践的实施

生物课程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需要实践的支持, 才能不脱离实际应用。尤其是薄弱高中的生物教学, 可以尝试打破空间界限, 利用各种资源,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 可让学生到自然中去;或带学生去植物园、养殖场等场所进行实践活动;或在校内设立实验点、观察点, 让学生可以对一些自然现象随时进行观测。这样课内外有效结合, 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实践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生态变化中的生物课堂

教师应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生态变化, 让一切跟生物有关的静态、动态事物都成为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并由此开展一些有效的、相应的活动, 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生态失衡、各种自然灾害逐年增多等, 都可以使学生观察、研究、讨论并分析, 使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一步结合, 有效地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重视。

由于高中生物并不受到教师、学生和社会的重视, 因而作为薄弱高中的生物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多。因此, 教师只有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素质, 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才能真正摘掉“薄弱”的帽子。

薄弱教学 篇9

一、英语写作教学薄弱问题的成因分析

职教英语写作教学的薄弱状况存在已久,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写作教学薄弱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对英语写作的教学功能认识不清

许多教师对写作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清,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写作训练。

写作的教学功能与其他语言技能不同,它具有独特的学习建构功能。写作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思维活动,是语言输出的一种形式。它既具有知识形态特点,又具有学习手段特征。写作学习具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独特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王笃勤,2002)。写作对促进学生深入学习与理解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化的作用是其他语言技能无法替代的。学生动笔写作势必要斟酌词汇、句式、时态、体裁及谋篇布局等。从认知心理的行为表征看,写作对语言学习的强化程度远比其他学习方式大得多(Fries, 1945),学习效果也要好得多。

2. 教材设计冷落了写作教学

以往的教材,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前的教材,在语言学习内容和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大多关注听、读的活动设计,涉及写作的教学和训练很少。修订后的英语教材把写列入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者提供的相关例子进行写作。然而,如何进行写作却没有具体说明。

例如,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English Book 3中Unit 16“Applying for a Job”单元,最后的Writing部分要求是:Write a letter of application for yourself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advertisement.对此,教材既没有说明这样的体裁如何去写作,也没有介绍写作方法和具体的写作要求,只给了个简单的Sample。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就像我们学校的大多数教师的做法一样,通常只把这个环节简单介绍一下,甚至直接省略掉。

有些教材对写的处理略微好一些,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英语》,但仍然局限在“要求写”的层面上,而没有告诉“如何写”。如果教师不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在写作方面就不会有多大收获。

3. 教师自身的写作教学意识和写作能力薄弱

有关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满意程度普遍较差,整体满意度不超过35%,主要体现在缺乏写作方法指导、写作文体介绍、写作学习训练和有效的写作练习批改和讲评(戴军熔,200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写作教学意识较差,对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写作教学不如其他语言技能的教学重要,往往把写作技能训练当成其他语言技能训练的附属品,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还有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写作是英语学习输出的重要途径之一。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来看,评价英语学习成效的标准主要是口语和书面语两种方式;从学习原理层面上看,写作学习和训练是综合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许多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忽视了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忽视写作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教师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普遍较低,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往往敷衍了事。

4. 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对写作的重视不够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专业化技能性人才为重心,因而在英语写的方面大致要求学生能基本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正确拼写所学过的单词,并根据学过的词汇及句型进行中英句子互译,做到句子在用词及语法上基本正确。

二、英语写作教学薄弱问题造成的后果

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花费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对英语写作方面更是不重视。例如,一次,在对我校近500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进行英语问卷调查中得知,有将近92%份试卷中显示,学生对书面表达很陌生,大都觉得“不会”、“不懂”、“很少练习”,甚至有学生提出“考试最好不要设写作文”……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教师忽视写作教学的直接后果。

1. 学生缺乏写作意识

学生写作意识淡薄是十分突出的学习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知道写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不知道写作是一种有效的英语学习手段,也不知道写作能够促进自己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据有关调查显示,90%的学生惧怕写作,认为写作是一种学习负担,宁可多做几十道题也不愿意写一篇短文。写作意识的淡薄必然导致写兴趣的冷淡,也折射出学生多元化学习策略的缺乏。事实上,结合听、说、读的写作训练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 学生的写作方法贫瘠

写作方法单一是因为学生很少系统、正规地学习写作,也就谈不上使用多种多样的写作方法。目前,许多教师的写作教学基本上属于单元内容的一种练习形式,这种练习形式有时因为课时紧张而被取消。即使不取消,通常也只是老师照本宣科地讲一下课本上的写作要求。至于针对写作要求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表达观点、如何选择体裁、如何开篇和结尾、如何提炼主题句、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老师并不作系统的讲解,因而导致学生在写作方法方面的知识支离破碎。

3. 学生知识面狭窄,信息储备太少

学生知识面狭窄是直接制约其写作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信息储备,在遇到某一个写作话题时就会言之无物,不知道应该写些什么。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但是,由于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啃”课本知识上了,加之教师对写作教学重视不够,很少要求学生储备有关话题的信息,如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人口问题、环保问题、科技问题、道德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此,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思想内容贫瘠和表述空洞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英语写作教学薄弱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英语写作教学薄弱带来的后遗症已经开始显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工作中出现连基本的邀请函也不知如何下笔的现象。

当前的英语教学对听和读的训练所用时间比例远远大于写的训练。一般来说,听和读的学习训练在处理层面上不需要复杂的心智努力,通常只能够形成语言认知的表层建构和语言信息的短时记忆。要实现语言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内化,就必须通过写作。为此,加强写作教学是确保学生英语学习均衡发展的有效对策。

1. 强化英语写作教与学的课程意识

强化写作教与学的课程意识是改进写作教学不良状况的核心问题。教师要端正写作教学的态度,树立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均衡发展的教学观。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与优化整合,合理调整和安排课内外教学时间,给英语写作教学留出应有的时间。按照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的要求,培养学生组织素材、规划结构、列出提纲、起草文稿、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使用标点符号和修改文章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意识,使写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2. 加强写作教学技能训练

现在许多英语教师的写作教学技能与其他语言教学技能相比普遍偏低。要想彻底改变当前英语写作教学薄弱的状况,教师必须采取各种办法提高自身的写作教学技能,掌握写作教学的有效模式。

目前,“过程—体裁”写作模式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认可。过程教学法从语言形式和写作程序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体裁教学法可以从写作内容、写作目的和语言功能等方面培养学生构建语篇的能力,挖掘他们的写作潜力。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写作信息和要点,共同拓展和分享写作信息和写作技巧,促使学生在听、说、读的训练中积累和学习写作素材,在写作中思考和运用这此素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掌握以下几种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

(1)示范与分析:目的是向学生展示某种体裁文章的交际目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通过体裁分析让学生了解语篇建构是由语言要素、语境要素和写作目的等诸多因素构成的。

(2)研读与模仿:通过研读与模仿,学生可以了解和学习文章体裁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特别是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形成鲜明的写作对比认知。

(3)技巧训练:可以针对某种体裁的写作要求重点训练某些写作技巧,如怎样提炼主题句、组织支撑句和确定结论句、组织段落、使用关联词(过渡词)、使用各种类型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4)独立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话题,要求学生根据体裁知识及相应的写作技巧独立完成作文。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写作程序进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先拟定提纲、打草稿和修改等,其中修改包括自己修改、小组互改和教师批改。这样通过范文分析、讲解、体裁仿写及修改等步骤,学生就可以从不同层面获得必要的写作知识和技能。

(5)恰当评价:教师还要恰当评价学生的作文。有效的作文评价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发动学生传阅欣赏、互改互评、汇总问题和提出建议。在学生互动过程中,其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将会产生大量的“习得”效应。学生在评价时必须“由粗到细”“抓大放小”,逐渐提高要求。

(6)以鼓励与引导为主:在学生练习写作的初始阶段,教师不应“求全责备”,可以先要求学生构思作文的框架结构,再到过渡词语的使用,再到句子结构和句式多样性。随着学生对英语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的逐步掌握,写作要求可以上升到对词汇使用、语法修辞层面上的“精雕细琢”。这是一种符合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写作教学途径(Zamel, 1982)。

3. 重视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的关键是要抓住写作教学的“三阶段模式”和“四训练要点”。

3.1“三阶段模式”

(1)写前准备阶段:围绕写作主题(或话题),听说领先,激发兴趣;研读范文,做好铺垫;讨论主题,共享信息;计划构思,梳理要点;制订提纲或布局谋篇。

(2)动笔写作阶段:明确体裁,突出要点,要求学生明确写作的基本程序,确定写作主题,提炼主题句,提供支撑句,概括结论句和完成初稿。

(3)写后修改阶段:明确修改内容,注意时态、句子结构、短语搭配、人称数的一致、单词拼写及上下文逻辑,自己修改和相互修改相结合,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听取修改意见和建议,做出修改,最后定稿。

3.2“四训练要点”

(1)拓展词汇训练。充足的词汇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没有充足的词汇量作保证,写作将无法有效进行。因此,强化记忆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词汇和表达至关重要。

(2)句子写作训练。英语句子类型并不复杂,从结构上可分为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和复杂句;从功能上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使用不同句子类型的意识。

(3)段落组织方法训练。尽管对中学生的书面表达没有严格分段要求,但是高质量的写作必须要有段落质量意识,组成段落结构的主题句、支撑句和结论句要齐全。

(4)完整作文写作训练。作文训练重点要放在常见的描写文、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四种文体上。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四种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强调四种文体的用词特点、语言风格和计谋篇布局。

4. 合理设计写作教学内容和活动

合理设计写作教学内容和活动是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提高的训练平台。

Tsang (1990)对写作和阅读的关系做了实验研究,认为阅读对写作有积极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即阅读能增进一般知识,帮助拓展写作内容。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能使学生体会和运用写作技巧和语言技巧,反过来也能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还可根据对话内容写对话、根据听力训练内容写摘要或者写语境描写短文,以及写学习体会和感受等。在听说训练活动之后,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语句、段落、篇章的印象深刻,此时进行写作,借助对所听、所讲的美文名句的感知与体验,及时记录下认知学习的感悟和理解,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Silva, 1990)。平时,在练习翻译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加深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特点的理解。

四、结语

职业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低,对写作更是惧怕者居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重视学生英语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与培训,正视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研究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摘要:本文针对职校英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薄弱问题进行了分析, 评析了写作教学薄弱带来的不良后果, 并对如何改进职校英语写作教学薄弱状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职教英语,写作教学,薄弱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Silva, T.Second language composition instruction:Devel-opments, issues, and directions in ESL[A].in B.Kroll (Ed) ,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search Insights for th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Tsang, W.K.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resding and writing on writing performance[J].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17) :210-233.

[3]Zamel, V.Writing: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meaning[J].TESOL Quarterly, 1982, (16) :195-209.

[4]戴军熔.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6) .

[5]贾冠杰.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教育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英语教学用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

论薄弱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篇10

一、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现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以来, 现代技术开始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并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然而几十年过去了, 从公开文献及实地调查看, 薄弱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现状却令人担忧。

从硬件方面说, 虽然绝大多数薄弱高中已经告别了“三机一幕”时代, 历史教师备课使用的电脑、网络等信息化核心设备基本达到要求。然而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以及课后辅导的信息化设备却还处于经典“CAI”阶段, 即传统教室+电脑+投影仪+银幕, 而且因为保养不当或更新不及时不能保证随时可用。至于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所需的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设备则与当代历史教育信息化潮流相距甚远。其一, 信息化设备的数量不足。一所有几百甚至近千名学生的高中仅有一间机房的情况不在少数。在这种条件下, 顺利完成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就不错了, 哪有专门让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网络教室?只有达到某种级别的公开课才可能让学生上机房学历史, 平时机房是不对历史课开放的。其二, 信息化设备的质量不高。信息化设备的造价比较昂贵, 在教育经费倾向优质高中的社会背景下, 薄弱高中的教育经费常常出现缺口, 因此薄弱高中信息化设备的配备、保养以及更新常常比较落后, 其网络带宽不足、电脑运行缓慢、历史教学资源短缺。

从软件方面说, 尽管对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嗤之以鼻, 仍然执着奉行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闯天下的教师甚少, 但是大多数历史教师以及学校主管对历史教学信息化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他们认为备课时上网查询资料、利用电脑制作或改编课件、上课时使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就是教学信息化的全部。大多数教师只有在上学校公开课、上级调研课时才“表演”信息化教学。常态历史课堂仍然只靠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者居多。即便少数教师“热衷”历史教学信息化, 也出现了不少偏差:要么就是由过去的“人灌”课堂变成“机灌”课堂, 要么就是仅将多媒体作为增加一块黑板使用。至于 “慕课”与“翻转课堂”之教学理念, 与历史教学所需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网页制作、虚拟图书馆建设之应用技术以及指导学生信息化学习之意识与能力, 同样与当今历史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距甚远。

由此可知, 当前我国“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结合仍然处于初级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多媒体简单应用为主”[1]。对于薄弱高中来说, “宽带网络校校通”向“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进之路任重而道远, 历史教学之信息化仍然处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

二、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是什么因素使得薄弱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进程缓慢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其一, 其历史教学信息化硬件建设相对滞后。与优质高中相比, 薄弱高中在政府支持力度、师资整体水平、生源基础素质以及社会认可程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2012年全国普通高中建网校比率为80.3%, 缩小区域和城乡之间普通高中信息化条件差距任务仍然艰巨。”[2]以每百名学生拥有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例:东部地区是66.1座, 中部地区是27.3座, 西部地区是34.6座, 全国平均是44座。显然, 薄弱高中还达不到这个平均数。三年后的今天, 这种差距仍然没有明显改观。其二, 历史教学信息化意识相对淡薄。在传统观念中, 高中历史教学就是教师整理并讲解知识要点加上学生识记海量史实。受此类观念禁锢的任课教师自然认为信息化对教学特别是对高考复习没有什么作用, 甚至还可能影响学习效率, 恶化校园手机“顽疾”。此外, 还有为数不少的业务主管认为历史学科是“副科”, 哪有财力与精力“额外”建设历史学科专用的信息化资源?即便有学科通用的信息化资源, 也得对语数外等“主科”礼让三先。陈旧观念使得历史教学享有学校信息化资源愈来愈少, 导致薄弱高中的历史教育资源被边缘化现象普遍存在。其三, 历史教学信息化动力相对不足。与优质高中相比, 薄弱高中的历史专业教师比较少, 而且队伍不稳定。许多历史教师出于职业发展、待遇等方面的考虑倾向于寻找机会向优质高中流动。因此长期留在薄弱高中任教的历史教师比较少。与此同时, 高校近年来历史教育专业规模缩小, 从而使新入行的历史专业教师减少且不愿到薄弱高中来。这样一来, 薄弱高中的历史专业教师普遍紧缺, 这些学校只能无奈地作出选择:要么让非历史专业的教师教授历史。然而这类教师的学科素养欠缺, 能按老套路上完课就不错了, 更不用奢谈历史教学信息化了。要么就是历史专业教师跨年级甚至跨专业上课。在资源少、课务重、高考指标多的环境下, 欲求教师尽心搞教改, 努力实现历史教学信息化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然而教学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学界对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所带来的益处基本达成共识:为历史教学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历史教学提供资源, 实现学科资源共享;有利于思维与能力培养, 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此, 对于历史教育资源缺乏、历史教育观念落后的薄弱高中来说, 信息化不仅仅是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更是薄弱高中缓解师资不足、师培不畅、学生视域受限等问题的切实可行之道。上海的“魔灯同盟”、广东的“天河部落”、湖南的“个性化分层教学”等教学信息化实验成功就是例证。

三、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措施

基于历史教学信息化题中应有之义、薄弱高中实际之情, 积极稳步推进薄弱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进程, 除了需要政府加大信息化硬件的建设力度、创设信息化教学的社会舆情外, 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并采取措施将其融入历史教学实践之中。

“现代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 不是资源, 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3]因此要实现薄弱高中历史教师教学信息化素养提升可以分如下两步走:首先, 转变观念, 增强教学信息化意识。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实质上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融合, “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创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4]。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知识的引导者, “媒体也不再单纯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 而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专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认知工具”[5]。 其次, 专项培训, 提升其教学信息化能力。薄弱高中大多远离中心城区, 这里的历史教师获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因此, 很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或途经对他们进行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中提出的教师四种能力素质的具体化:历史教学相关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获取的途径以及加工技能, 利用PowerPoint、Flash、Dre-amweaver制作历史学科多媒体课件, 基于多媒体环境、网络教室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网络时代的薄弱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等。通过培训提升教师实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6]的教学能力。

当信息素养获得提升后, 教师必须及时地将其转化作有效提升历史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历史学科具有“系统综合性、时空关联性、过去性与间接性、不可复制性”[7]的特点;薄弱高中的学生大都历史学科基础不够扎实, 学习习惯不够良好, 甚至还有不少 “江湖奇侠”。要实现薄弱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 必须基于历史学科与薄弱高中学生的特点, 精心制订教学方案。首先, 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正确的观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依然认为历史课程就是“教师讲解+ 学生记忆”课程。对此, 历史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明白:信息化课堂的知识不再仅限于教材, 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通过网络获取。从哪里获取, 获取多少, 海量知识如何取舍决定权在学生而不是教师;信息化课堂的学习不再是师生二元对立,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课内与课外联动、校内与校外联动等团队“协同作战”;信息化课堂的评价不再是“一卷定终身”, 而是多元化、多维度的综合考评。其次, 以信息化支撑教与学。通常信息化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设计思路如下:教学目标确立—学生特征分析—学习任务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结果反思。在实施上述每一个教学环节时, 教师应基于薄弱高中学情, 建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将学习任务“问题化”, 并通过“抽象历史形象化、文字材料音像化、复杂历史简单化”[8]的学习材料与自主化、合作化、探究化、差异化的学习活动, 培育学生对历史问题现实思考, 现实问题历史溯源, 中国问题世界视野, 世界问题中国关联之学科思维, 接受公民意识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从而实现历史教学信息化从技术层面真正上升到文化层面。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 当“作业帮”已经在高中生历史课程学习中悄然流行、优质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开始步入“移动终端”时代, 薄弱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只有一个选择:奋起直追。这不仅仅是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薄弱高中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 而且还是高中教育公平、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

摘要:由于硬件建设滞后、信息化意识淡薄、教改动力不足, 薄弱高中的历史教学信息化现状令人担忧, 尚处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在加大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同时, 必须不断提升薄弱高中的教师信息化素养, 并以信息化支撑历史课程的教与学。

关键词:薄弱高中,历史教学,信息化

注释

1[1]贾娜.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5.

2[2]霍益萍, 朱益明.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报告 (2014)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27.

3[3]王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2:70.

4[4]杜芳, 张雪.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热探索”中的“冷思考”[J].历史教学, 2015 (13) .

5[5]乔立梅.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63.

6[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60.

7[7]张向阳.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1:102.

薄弱教学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师生合作;实验探究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教育现状特别是中高考情况的复杂多变使得一些薄弱中学的物理教师感到迷茫,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有误,对教科书的设计意图理解不到位。有教师甚至认为,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和传统教学模式划清界限,使得物理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学中应取长补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而大大提高中学物理的有效教学。

一、多媒体的使用

中学物理教科书有很多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现象,如电压、加速度、离心力等都是难以想象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形象模拟和演示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的运动过程,可以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时尚”,成为课改课堂上必然要出现的内容,教学就已经不自觉地走入了误区。很多年轻物理教师的课堂,用丰富精美的PPT、FLASH动画和视频演示代替了书本、笔记;学生的质疑探究只是表面上粗略的认知,教师的循循善诱、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全都变成多媒体课件的流水演示,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物理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当舍取。

二、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对一个知识点产生共鸣或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通过相互启发引导、相互借鉴帮助,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质疑探究获得一种积极快乐的体验,是一种高效的教学交流。中学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难度较大,加之中高考情况的复杂多变和新课改理念的多年推行,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教师无所适从,或教学形式仍然传统单一,倾向于题海战术,课堂非常沉闷,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师生合作无从谈起;或没有处理好考试和学生实际思维水平的关系,直接展示教学内容,学生云里雾里,没有办法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中高考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度,重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试卷题目和动手实验都是为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这个目的服务的,课堂讨论、习题、考试、实验就可以回到师生合作这个本质上高效的教学交流模式。

三、课堂讨论

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点拨学生突破重难点。这一课堂环节非常重要,既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可以及时检验教学实效。只是新课程理念下,很多教师只重形不重质,只看问题的数量不看质量,课堂气氛喧闹却杂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讲授,没必要进行提问;而在课本中知识点的承接处,巧设问题可对知识点进行巧妙过渡,保持课程的连贯性。在讲授课本中的重难点时,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可降低难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同时注重方法和策略,师生要及时沟通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实验探究要适度

课改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这是非常好的。而对于一节物理课的教学来说,在进行实验探究过程中,难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要把这些实验探究完成好,课堂的知识容量及作业量就相对少了很多。

我校是城乡结合部高中,去年才获得三级达标资格,往年高中录取的学生物理成绩都是C、D等级居多,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学习都不够重视,再加上物理学科本来就相对枯燥和晦涩,想要在平常的学习中让学生高效理解深奥抽象的物理知识可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如果只注重实验探究,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会加强,但学习成绩并不会得到全面提高。有些学生上课时根本就不想听课,这种情况下,如果靠他们课后复习好物理知识点,把作业给做好,简直不可能。

为此,笔者认为应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时间安排,一节课中可抽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来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能提高物理学的美感,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更能体会到物理实验探究的实用性。因此,笔者认为物理课本上已有的实验不一定都要去探究,因为那些实验的结论基本已知,我们要做的,只是验证这些实验的结论而已。我们要精选实验,注重学习课本中这些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逻辑思维。

总之,新课改理念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提高薄弱中学物理有效教学就要在贯彻过程中应注意领会其精要部分,在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同时,也要保全传统教学的优点。如传授法,它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研究出真正属于自己而又符合学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能俊.中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03).

[2]赵志坚.中学物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2010,(32).

薄弱教学 篇12

一、引言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文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培养中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英语写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就对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写作教学脱离其他知识与技能教学;2.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3.写作环节缺乏良好的反馈方式;4.文化差异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如何有效教授英语写作以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值得中学教师进行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薄弱问题

(1) 写作教学缺乏良好的反馈方式。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缺乏科学和系统的批改方式, 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放在学生写作中的词汇运用、语法、词汇拼写等问题上, 并没有从行文逻辑方面去分析学生作文的缺点。目前, 部分教师还会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优秀范文, 这种教学方式有两个误区:首先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在作文中会不恰当地使用没有理解的语句。

(2) 写作教学脱离其他知识与技能教学。语言学习是系统工程, 因此教学需要将阅读教学、词汇教学、写作教学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并没有把写作教学与其他相结合, 存在“为写作而写作”的现象。

(3) 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逻辑思维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写作的内容需要有条理性, 完整性和具体性。但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缺乏思维拓宽, 无法做到内容具体性。教师也没能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进行多方位, 多角度的训练, 未能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散性以及创造性进行有效训练。

(4) 文化差异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增进学生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无论从词汇还是语法上, 以及篇章结构布局上, 一种语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因此“跨文化”应该是英语教学的显著特点, 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很少从多方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

三、 中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

为了提高中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的教学水平, 从实际出发, 改善学生的写作能力差以及教学手段错误的现状。

(1) 将阅读教学、词汇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有效结合。阅读可以为中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主要是中学阅读包含科技、运动等各方面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这有助于学生进行结构模仿, 从而写出结构清晰的文章。阅读也是词汇积累的重要途径, 词汇在文章中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记忆。教师可以将文中的重点词汇进行评讲, 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所学词汇。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一直存在“注重知识, 注重技巧, 轻视思维”这一现象。这种教学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英文写作的发展。英语国家文化非常重视思维逻辑, 英语写作也需要思维简洁, 读者能够直接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者结尾部分看到作者的观点。笔者认为,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 应该更多地给学生讲述一些中英文之间的逻辑差异,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写作。

(3) 有效的写作反馈方式。批改作文是反馈环节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但是这一环节经常被学生忽视。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性, 对教师的批改置之不理。不可否认, 这种批改方式会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 所以笔者曾尝试进行面批, 当面了解学生的观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这种面批的方式, 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英语国家的文化介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有效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对于学习英语写作有很大地帮助。课堂上可以播放一些展示国外文化的短片,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些短片作为资料库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英文写作中进行举例论证等, 可以使作文内容丰富。例如, 当要写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时, 对于了解国外节日的学生, 可以将中国节日和国外节日进行对比, 这样有助于丰富作文内容。

上一篇:五控制下一篇:农民人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