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薄弱(精选5篇)
条件薄弱 篇1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
《意见》指出, 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原则是, 覆盖贫困地区, 聚焦薄弱学校。主要面向农村, 立足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不得将教育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坚持勤俭办学, 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 杜绝超标准建设。加强省级统筹, 分步逐校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地市和县级人民政府以校为单位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 确保按期完成任务。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范围和主要目标是, 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 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 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贫困地区。经过3到5年的努力, 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 (伙房) 、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 村小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 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 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教师配置趋于合理, 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 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条件薄弱 篇2
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自查报告
根据济宁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的通知要求,我校认真组织师生进行自查工作。经过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艰苦努力,我校已基本达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底线要求”实地督导评估要点》规定的标准。现将我校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鱼台县老砦镇东里小学地处运河之滨,老砦镇东端,服务于前六村、东里村、沙河村、独山村四个行政村。东里小学于1963年建校,1966年正式批准为东里完小,2014年由政府拨款140余万元新建教学楼一幢,于2014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县级先进工作单位”、“县级遵纪守法光荣校”,市级“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市级“绿色学校”。
二、自查情况
为了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我们加大了工作力度,把“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创建工作确定为全校的大事之一。依据全县相关的会议及文件精神,制定了《东里小学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并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全面加快了创建工作的实施步伐。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达标情况
(一)师资队伍
1、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7名,本科学历9人,专科学历8人。师生比为1:15.6。
2、30岁以下5人,31-50岁9人,51-60岁3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本校有一级教师5人,二级教师12人。
3、教师培训费不低于公用经费总额的8%,近三年,有48人参加省级培训、有6人参加市级培训、有17人参加县级培训。
(二)、办学条件
(1)校园占地面积10220平方米,生均3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68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5平方米。
(2)学校设有教学区和运动区,运动场所面积2400平方米,绿化面积800平方米,规划布局合理。
(3)学校有8个教室,每个教室面积为70平方米,采用9+2灯光照明,一律是左采光。学科专用教室有科学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公共教学用房有科学探究室(与综合实践活动室合用)、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
(4)学校图书室中共有图书1269种,5996册,生均22.5册。教师用微机17台,符合人手一机的要求。
(5)学生生活用房有饮水平台一部,能满足师生饮用热水的需求。厕所为水冲厕所,面积为120平方米。
(6)田径运动场有200米跑道,篮排球场各一个,运动设施齐全。
(7)学校教学实验仪器、专用教室设备、音体美器材齐全,总价达44.3万元。
(三)、经费使用情况 公用经费管理使用严格按照《济宁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务管理暂行规定》,严格执行预算,成立学校民主理财小组,每季度公示经费使用情况。
(四)、安全管理情况:
学校设一名门卫,安保设施配置齐全,校内无安全隐患,制定了详细合理的安全工作制度及应急预案。
(五)、学校办学特色:
学校注重和谐发展,努力打造德育为先的办学特色:坚持文化育人、制度育人、活动育人相结合,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加大投入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布局合理有序,教学设施齐全,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四、存在问题
2014年以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设施设备基本配套,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教师队伍,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专业保安人员缺少。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条件薄弱 篇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国家逐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但是,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办学成本较高,教学条件较差,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辍学率相对较高,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成长“起点”,既是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也是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关乎国家长远发展。
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
(二)实施原则。覆盖贫困地区,聚焦薄弱学校。从困难地方做起,从薄弱环节入手,主要面向农村,立足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得将教育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
坚持勤俭办学,满足基本需要。按照勤俭办教育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杜绝超标准建设。
加强省级统筹,分步逐校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根据省域内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任务和完成时限等因素合理分配;地市和县级人民政府以校为单位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三)实施范围和主要目标。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贫困地区。经过3-5年的努力,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
三、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基本办学条件的重点任务
(一)保障基本教学条件。要保障教室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自然采光、室内照明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按照学校规模和教育教学要求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每个学生都有合格的课桌椅。配备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图书,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达到小学生均图书不低于15册,初中生均图书不低于25册。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保障学生活动锻炼的空间和条件。
(二)改善学校生活设施。保障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消除大通铺现象。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和条件。食堂或伙房要洁净卫生,满足学生就餐需要。设置开水房或安装饮水设施,确保学生饮水安全便捷。厕所要有足够厕位。北方和高寒地区学校应有冬季取暖设施。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保障师生安全。
(三)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对确需保留的教学点要配备必要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中心学校统筹教学点课程和教师安排,保障教学点教学质量。优先安排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到教学点任教。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分配向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使用要优先考虑教学点教师需要。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由县级财政和教育部门按时足额拨付,不得截留挪用。
(四)妥善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区域内学生流动、人口出生和学龄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并充分利用已有办学资源,首先解决超大班额问题,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必要情况下,可以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措施,对县镇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改造。加强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建设。对教育资源较好学校的大班额问题,积极探索通过学区制、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理分流学生。对于大班额现象严重的学校,要限制其招生人数。
(五)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要逐步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使农村地区师生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宽带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要为确需保留的村小学和教学点配置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快学籍管理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并将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基本信息全部纳入信息系统管理。
(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特别抓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等多种方式,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面向乡镇以下农村学校培养能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和“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省级教师培训要向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校长倾斜。要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要落实对在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要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
四、有关工作要求
(一)明确责任。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由国家统一部署、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加强组织协调,及时跟踪了解各地工作进展等情况,加强指导和推动。地方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摸清底数。县级人民政府要在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基础上,以校为单位,清查教室、桌椅、运动场地、体育设施等教学设施和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立足“保基本、兜网底”,对照基本办学需要,分析确定每个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缺口,列出现状和需求清单并编制账册,做好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工作。
(三)制定方案。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根据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针对每一所存在基本办学条件缺口的学校制订专门方案,明确弥补缺口的途径、时间安排和资金来源,形成本地区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时间表、路线图。地市级人民政府要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在汇总各县(区)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本省(区、市)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方案,并于2014年4月30日前将实施方案报送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四)保障经费。中央通过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适当调整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继续实施初中改造工程等措施,加大项目统筹与经费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控制、突出重点、动态调整、包干使用”的原则,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予以倾斜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重点保障学校基本运行需要和校舍维修;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内容,将信息化建设和农村小学必要的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饮水设施、厕所、澡堂等教学和生活设施纳入支持范围;初中改造工程重点支持农村初中必要的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饮水设施、厕所、澡堂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建设。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倾斜,做好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建设需求与相关资金的统筹和对接,防止资金、项目安排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地市和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严格经费管理,按规划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和管理使用安全高效,抓好项目实施。
(五)规范实施。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对每所学校的建设内容和项目实行动态监控和全程管理。新建工程项目要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要落实政府采购、招投标和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阳光操作”。要把“补短板”、满足基本需要放在首位,坚持勤俭节约,杜绝超标准建设和奢华浪费,不得将财政资金向少数学校过度集中,拉大教育差距。严禁举债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和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要加强资金监管,保证专款专用,防止发生套取、挪用、截留资金等问题,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加强监督检查评估。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对各地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过程检查,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有关问题,督促地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依法依规实施工程项目,确保按时完成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对套取、挪用、截留资金以及举债建设、项目管理失职渎职等违纪违规问题,要严肃查处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各地要采取适当方式公开有关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省(区、市)对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要适时开展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送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2013年12月31日
条件薄弱 篇4
日前, 湖南公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 从2014年开始5年内, 全省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中小学班额、辍学率等方面达到基本要求。
实施方案明确, 经过5年努力, 所有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得到基本满足 ;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 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教师配置趋于合理, 数量、质量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实施方案强调, 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建设好食堂、学生宿舍、厕所等生活设施 ;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 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 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 使农村地区师生关系便捷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条件薄弱 篇5
——辽宁省黑山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情况
薄弱学校,一般是指那些条件差、学生少、师资弱、质量低的学校。其形成,既有“乡学乡办、村学村办”差异化的历史原因,也有位置偏僻、投入不够等客观原因,但无论怎样,薄弱学校是我县推动教育均衡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大的“拦路虎”。
勇于直面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事业发展,是黑山教育人的优良传统。从2014年以来,我校在县委县政府提质改造薄弱学校的规划与实施下,实现了四间小学校“蝶变”的历程,可谓“一路汗水、一路欢歌”。
一、科学铺排,全面规划薄改项目
为了让四间小学办学条件实现“高大上”的华丽转身,自2014年5月以来,时任黑山代县长的袁力、副县长崔恒以及黑山县相关县局领导多次到四间小学进行调研和视察,进行现场办公,启动了四间小学新校舍建设的前期论证与规划工作。2014年6月25日,在常务副县长袁力的主持下召开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四间小学建设工程有关问题,会议指出,现有的四间小学校舍已经鉴定为危房,已经没有维修的价值,需要重建。会议原则同意四间小学在原址进行重建。
根据规划,逐步实施。在对四间小学现有校舍全面摸排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学生上学的前提下,县城建局,发改委等部门对四间小学的新校舍的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本着“危房重建,局,并于2014年年底完成了对四间小学新校舍的整体规划工作。2015年年初校舍重建工程的招投标完成,重建工程于2015年3月26如期开工。在开工的鞭炮声中,在挖掘机掘进的第一铲土的机器轰鸣里,我们所有四间人都知道,在这背后,有县委,县政府改造薄弱学校的坚定决心和努力。而这种努力必将换来一所曾经薄弱学校的重生与涅磐。
截止2015年9月底。四间小学校舍重建与改造工程的投入资金累计约 311.86 万元。其中重建校舍为四栋标准北京平房,建筑面积为1995平米,投资243万元(含电暖设施投入33万元);新增变电设施一座,电力改造资金12万元;新建标准全封闭厕所一座,建筑面积为150平米,投资14 万无;改建食堂一座,总建筑面积 367 平米,投资25万元;后期的校园甬路和新大门门房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展开,工程投入 17.86万元。预计四间小学所有改造项目将于10中旬完工。届时,一座崭新的、标准化的农村小学将完整地矗立在黑山的土地上,也标志着四间小学改造的全面完成。
二、行动迅速,积极推进薄改进程
1、成立薄改领导小组。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财教〔2011〕590号)成立了黑山县四间小学改造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改造规划统筹、资金落实、实施指导、检查验收等具体工作。
2、迅速启动项目建设。2014年6月份,县人民政府召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制定并下
发了当薄改建设项目计划的文件通知,并根据文件通知迅速办理项目前期手续,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启动建设项目。
3、强力推进薄改进程。黑山县非常重视“薄改工程”,县长袁力、分管副县长崔恒多次深入到四间小学,对薄弱学校具体指导项目落实,主管项目建设的各县局负责人,专门协调解决项目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县教育局长李长奎同志和分管副局长李强同志还多次到校调研指导,基建股蔡股长更是全面跟进。确保每一个项目顺利推进。
4、履职尽责,形成合力。相关部门全面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四间小学建设工程有关问题的县长办公会议纪要》文件精神,建立“绿色通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为薄改建设主体,主要职责是做好土地平整、资金差额追补等。县政府办主要负责建设项目相关协调工作,牵头组织督查组,开展项目督查。县监察局、县审计局主要负责监管金使用情况,确保工程建设依法依规推进。县规划局要指导做好学校规划,开通快速通道审定项目规划。县发改局组织实施项目立项和招投标;县财政局主要负责统筹学校建设资金,及时筹措资金,严格按规定拨付资金,同时协助做好项目投资评审、资金管理及政府采购工作。县教育局主要负责项目设计审定,指导、督促,确保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县住建局负责做好有关项目审批,对工程进行监理,把好工程质量关。县国土局要启动简易程序,协助乡镇、学校做好项目有关用地报批工作。县公安局要严厉打击项目建设中各类违法事件,为项目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县消防大队负责指导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联系,密切
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合作、协力推进薄弱学校建设的工作局面。
三、硕果累累,薄改亮点精彩纷呈
黑山县四间小学的“薄改工程” 亮点纷呈,让全县教育工作者深切得感受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步入了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亮点一: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着眼当前现状,立足长远发展,做好薄弱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障重点、确保达标”原则确定,根据“结合实际、适当超前、突出地域特色”的原则做好项目实施规划。
亮点二:明确任务,行动迅速。2014年6月份,召开各部门联席会议,对四间小学的校舍重建工作下发文件。提出提质改造任务,让各单位及早准备,及早动手。
亮点三:领导重视、督查经常。李长奎局长担任四间小学薄弱学校改造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责任,落实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专题讨论四间小学学校改造建设。多次深入实际调研学校项目建设,现场调度解决学校建设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分管副局长李强同志还多次考察,多次具体指导安排落实薄改项目,促使项目得到实质性进展。
亮点四:严格程序,规范制度。本着“建成一所、建好一所”的思路,严格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高效。一是从准入方面进行管理。坚决执行“五个必须”,即必须先有布局调整规划才能立项;必须先有学校规划才能进入申报程序;必须先有明确属于学校的建设场地才能启动项目;必须先有符合资质的工程队和
学校监工员才能进场;必须先有安全防范设施才能开工。二是从制度方面进行管理。坚决执行“五项制度”,即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以及建设责任捆绑制,1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必须统一进行招投标,办理报建报批手续;100万以下的进行简易招投标。
亮点五:多方支持,部门联动。在薄弱学校提质改造建设方面,我们的做法是由载体单位主动抓,业主单位积极抓,部门联动抓。针对前期手续办理难、进度与程序协同难等难点问题,提请县政府召开联席会议,组织业主单位常兴镇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县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破解了难题,限时如期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
亮点六:严督质量,保证进度。薄改工程的质量是生命线,各级各相关部门严格工程管理,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高效。要求所有薄改项目必须进行图纸设计,报县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后方可进行施工。对四间小学建设项目实行“三个一”:一周一上报、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积极协调政府督查室、发改、财政、住建、审计等部门组成学校建设督查小组,多次开展专项督查,既促进了建设进度,又保证了建设质量,有序地推进了薄改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