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疗

2024-10-19

骨折治疗(共12篇)

骨折治疗 篇1

骨折主要是指由于病理或者外伤等原因造成的部分骨折或者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 骨折的临床表现为骨折部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局部疼痛或者压痛感, 肢体功能部分或者完全丧失,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肢体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 所以临床对于骨折治疗中, 固定、功能康复以及复位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骨折治疗仪在临床上应用, 对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笔者具体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骨折患者, 采用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60例骨折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6~79岁, 平均 (50±3.5) 岁。按照骨折部位分为股骨骨折9例, 肱骨骨折4例, 尺桡骨骨折9例, 胫腓骨骨折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性别、骨折的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组骨折患者排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血液病等影响骨折愈合的外在因素。

1.2 方法

对于对照组骨折患者, 临床给予清创、外固定、复位以及功能锻炼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后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酌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在外固定支架治疗2周后采用骨折治疗仪进行辅助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对骨折患者实施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优”、“良”、“一般”以及“差”四个等级, 其中“优”指关节功能正常时间为9个月、无成角和旋转的现象并且对位在85%以上;“良”指关节功能正常时间为10个月、成角<10%、没有旋转以及对位在75%以上;“一般”指关节功能正常时间为11~12个月、成角<15%、没有旋转以及对位在65%以上;临床指标以及条件没有达到以上几点为差[2]。

2 结果

通过对本组骨折患者临床进行治疗, 并经过随访, 随访最长时间3年, 最短时间为半年。其中治疗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 (9±2.4) 周, 对照组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 (10±3.4) 周。两组治疗效果和骨折愈合平均时间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骨折类型及愈合情况见表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3 讨论

对于骨折患者临床首先应该进行常规X线片检查, 并观察骨折患者的类型, 即不完全骨折、深度骨折、关节内骨折以及撕托性骨折等, 对于临床上已经表现为明显的骨折患者, X线片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以及骨折的类型, 而且对于临床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意义[3]。

[n (%) ]

在对骨折治疗时, 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是治疗的三大基本原则, 其中复位主要是将骨折后出现移位的骨折断端重新恢复到正常的位置或者接近原来的正常位置, 从而使骨折恢复到正常支架的作用。骨折复位的方法主要有外固定支架复位、手术复位和闭合复位。

固定主要是在骨折复位之后, 由于其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再次出现移位的现象, 所以应根据骨折复位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固定方法将其固定在最佳的位置上, 以保证骨折能够早期愈合, 临床上常用的固定的方法有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以及石膏绷带等外固定方法, 还有髓内针、螺丝钉以及钢板等内固定方法。功能锻炼主要是通过对受伤的肢体肌肉收缩, 并增加骨折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 以促进骨折愈合, 防止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4,5]。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其中骨折治疗仪主要是通过电刺激使生理性关闭的微血管开放, 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并且通过临床应用骨折治疗仪可以发现中频干扰电流对促进血液循环和镇痛效果非常显著。总之电刺激达到一定的频率时, 能够使骨内化骨具有明显的增加, 并且软化骨也有明显的加强, 从而可以大大的缩短骨折愈合的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札克, 乇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30-331.

[2]阳波, 杨静.脉冲电磁场对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愈合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18) :2422-2423.

[3]贾连顺, 李家顺.现代腰椎外科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449-450.

[4]周银秀, 雷明莉, 邓艳华, 等.骨折治疗仪联合接骨散外敷治疗老年椎体骨折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08, 22 (31) :2865-2866.

[5]许晓明.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70例报告[J].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8, 38 (1) :135-136.

骨折治疗 篇2

2、老年人还要经常晒晒太阳,可以起到增加维生素D,从而促进钙的吸收作用。

3、饮食中要多食用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蛋类、水果及蔬菜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改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折治疗 篇3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43—01

股骨干骨折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下肢骨折之一,多发于青壮年以及10岁以下儿童,发病患者男多于女,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6%~10%[1]。目前临床医学上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没有较为明确的治疗标准,许多患者往往由于手术处理不当,导致术后出现再次骨折,不得不进行二次手术。本次研究,笔者对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间确诊收治的24例股骨干术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试探讨针对此类患者的正确治疗方法,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为我院近期收治的24例股骨干术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其中男7例,女17例,患者年龄9~46岁,平均年龄(24.5±3.4)岁,两次,手术间的间隔为40~224d,平均(152.2±15.5)d。24例患者中左侧股骨骨折11例,右侧股骨骨折13例。所有患者均为粉碎性骨折,其中股骨中段骨折16例,中下段骨折8例。患者初次手术的固定方法有14例钢板固定,5例梅花针固定以及5例固定架固定。

1.2手术方法

術前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确定其骨折部位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手术时机,同时了解患者再次骨折的原因,所有术前准备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均行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具体手术方法如下:手术切口多沿用原手术切口,将骨折部位进行常规手术剥离后,取出原手术的钢板、梅花针以及髓内针等固定器械清除骨折端的软组织以及外骨痂,同时咬掉硬化骨并打通骨髓腔。修整好骨折端后进行复位,复位结束后根据患者的实际骨缺损情况进行取骨,一般选择患者的大块髂骨,髂骨取出后根据骨缺损的大小及形状进行休整,休整结束后将髂骨方法骨缺损部位。针对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股骨中段骨折患者采取髓内钉固定,股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操作方法,避免对患者的骨折部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患者出院后跟踪随访6~12个月,并鼓励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2结果

24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的再骨折的原因是骨强度有所减弱,4例患者再骨折原因是因为初次手术的内固定不牢固,其余5例患者的再骨折原因均为过早负重。24例患者均于检查后行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进行治疗,治疗后跟踪随访6~12个月,22例患者的骨折愈合良好,返院检查显示骨折线基本消失,生活均能自理。2例患者由于术后局部供血不足,骨折愈合较为缓慢。

3讨论

股骨干骨折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高能量损伤是导致患者发生骨折的重要原因,患者发生此类骨折后,股内侧的血液字样动脉也会十分容易出现断裂,与此同时,由于骨折部位的肌肉较为丰富,骨折十分容易发生移位。[2]因此,对于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手术处理不当,十分容易引起术后的二次骨折,在本次研究中,24例患者中15例患者的再骨折的原因是骨强度有所减弱,4例患者再骨折原因是因为初次手术的内固定不牢固,其余5例患者的再骨折原因均为过早负重。针对这些引起再骨折的原因,在手术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应采取如下措施:①骨强度减弱:对于股骨干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会使得钢板下的鼓膜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阻碍静脉血液的回流,导致钢板下的皮质骨出现持续性的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的不断贾总,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骨质疏松[3,4]。此原因也被认为是导致患者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的重要原因,这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仿。针对此类情况,本次研究,针对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股骨中段骨折患者采取髓内钉固定,股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同时在术后鼓励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促进了骨折愈合,大大降低了再次骨折的发生率。②过早负重:本次研究中有5例患者因为术后过早负重进而导致再骨折,对于股骨干骨折患者,在进行内固定手术后,骨痂的形成需要较为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物难以承受股骨强大的应力,但是多数患者认为,术后骨折部位的疼痛减轻即可随意运动了,这大大提升了术后再次骨折的发生率。针对此类情况,笔者认为在患者初次手术后,应该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包括什么时候应该下地行走,什么时候应该进行体育锻炼等。③内固定不牢固:本次研究中有4例患者因为处理手术内固定不牢固导致再骨折,这与患者初次手术时所选用的固定材料的种类以数量以及手术人员的操作有较大关联。针对此类情况,本次研究中,笔者给予患者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进行治疗,手术的同时严格注意各项操作,降低了患者所有的损伤。

综上所述,针对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可以行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术中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固定材料,术后给予患者一定的健康知识教育并鼓励患者多进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 葛宝峰.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80.

[2] 李杰.股骨干骨折术后在骨折原因及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2):48.

[3] 陈长青,丁真香,郭林新,等.钢板结合异体骨板治疗股骨干内固定术后再骨折[J].中国骨伤,2008,2(3):166,

治疗掌骨骨折与骨折类型的关系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掌骨骨折患者48例, 并根据患者骨折的4种类型将患者分为A、B、C、D 4个治疗组, 每组各12例患者, 其中A组患者均为掌骨干骨折, 男性患者8例, 女性患者4例, 平均年龄33.1岁, 开放性骨折5例, 闭合性骨折7例;B组患者为掌骨颈骨折, 男性患者6例, 女性患者6例, 平均32.3岁, 开放性骨折3例, 闭合性骨折9例;C组患者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并脱位, 男性患者7例, 女性患者5例, 平均年龄36.2岁, 开放性骨折5例, 闭合性骨折7例;D组患者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男性患者7例, 女性患者5例, 平均年龄32.3岁, 其中开放性骨折4例, 闭合性骨折8例。

1.2 方法

将骨折断端复位, 先使用爱丽氏钳或小持骨器进行临时固定, 之后选用直4~6孔的微型钢板对骨干部骨折进行固定, 用L型或T型的微型钢板固定基底部或者头颈部的骨折, 钢板应位于掌骨侧方或背侧。用直径1.5 mm的钻头钻孔, 直径2.0 mm的丝锥扩孔, 拧入直径2.0 mm合适长度的螺钉。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经济情况, 在以微型钢板治疗为主的情况下可选择以钢针治疗为辅。手术后一般使用抗生素1周, 1周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运动, 如指关节的屈伸, 以防止肌腱粘连。4个月后患者开始力量方面的练习,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渐增加力量训练的强度, 不可操之过急。另外, 医院为每位患者建立康复记录表, 并要求患者按规定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 由医护人员根据复查情况填写康复记录, 主要内容包括: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等。

1.3 评定标准

通过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掌心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优:掌心功能基本恢复至骨折前的状态, 能够顺利完成专项符合测试, X光片显示骨折线消失;良:掌心功能稍受限, 一般的活动能够顺利完成, 不能完成专项负荷测试, X光片显示骨折线消失;差:基本活动仍有较大限制, 一般负荷运动也不能顺利完成, X光片仍能显示骨折线。通常如果患者已经能够完成正常的活动或者工作, 则可认定病患已经痊愈[3]。

1.4 病情跟踪

对出院后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跟踪, 期限为1年, 并对最终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2 结果

2.1 4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A组患者愈合时间6周内0例, 6~12周8例, >12周4例;B组6周内1例, 6~12周9例, >12周2例;C组6周内1例, 6~12周7例, >12周4例;D组6周内2例, 6~12周8例, >12周2例。见表1。

2.2 4组患者掌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A组患者掌心功能恢复情况:优5例 (41.67%) , 良5例 (41.67%) , 差2例 (16.67%) , 优良率83.33%;B组优10例 (83.33%) , 良1例 (8.35%) , 差1例 (8.33%) , 优良率91.67%;C组优5例 (41.67%) , 良4例 (33.33%) , 差3例 (25.00%) , 优良率75.00%;D组优4例 (33.33%) , 良4例 (33.33%) , 差4例 (33.33%) , 优良率66.67%。见表2。

2.3 跟踪结果

通过对4组患者的跟踪调查, 发现A组和B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相对较长, 分别为平均10.6周和9.9周, 但是掌心功能恢复情况良好;C组和D组患者愈合时间相对较短, 平均分别为9.3周和8.4周, 但掌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差。

3 讨论

掌骨骨折手术主要通过骨折处复位并固定的方式来恢复患者掌骨结构, 因此复位固定的效果至关重要,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愈合情况以及掌功能的恢复。因为手部结构精细, 功能复杂, 要求治疗水平较高[4,5]。随着医学的进步, 植入骨科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目前治疗掌骨骨折的方式也比较多, 如外固定架、克氏针固定、螺钉固定、微型钢板固定等。因微型钢板形态多样、固定牢固、复位准确、能够防止断处移位等特点, 因此这种方法被临床上广泛应用, 成为掌骨骨折最普遍的治疗手段[6], 可以尽早进行掌骨的康复训练。掌骨骨折在临床上按解剖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4型, 不同类型的骨折由于其骨折损伤部位的不同, 在治疗方法及治疗后的恢复情况方面也各有差异。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掌骨骨折, 其解剖部位的供血能力, 骨折对位情况及术后功能恢复锻炼的不同, 在手术治疗后, 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恢复情况也会受相应的影响, 从而导致掌骨骨折治疗效果的不同。这也表明在临床治疗上, 我们可以根据骨折类型及骨折具体情况, 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 为每名患者制定更为合适的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掌骨骨折疗效与骨折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掌骨骨折患者48例, 并根据患者骨折的4种类型将患者分为A、B、C、D4个治疗组, 每组患者各12例。对以上患者进行钢针和微型钢板固定, 并在1年内对患者情况进行跟踪。通过以上手段了解患者骨折的愈合时间和掌心功能的恢复情况, 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A组患者愈合时间为9~13周, 平均10.4周,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83.33%;B组患者愈合时间为7~12周, 平均9.7周,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91.67%;C组患者愈合时间为7~13周, 平均9.4周,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75%;D组患者愈合时间为6~12周, 平均8.5周, 骨折恢复优良率为66.67%。结论 对于4种类型的掌骨骨折采用钢针和微型钢板固定的治疗方式, 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 患者骨折的愈合时间以及掌心功能的恢复存在明显差别。

关键词:掌骨骨折,骨折类型,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康来, 杨柳, 许建中, 等.微型钢板螺钉在掌指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9 (1) :23-25.

[2]Berman KS, Rothkopf DM, Shufflebarger JV, et al.Internal fixationof pha-langeal fractures using titanium miniplates[J].Ann PlastSurg, 1999, 42 (4) :408-410.

[3]Mack GR, Wilckens JH, McPherson SA.Subacute scaphoid fractures:A closer look at closed treatment[J].Am J Sports Med, 1998, 26 (1) :56-58.

[4]高权, 甫尔加夫.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4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6) :3956.

[5]孙勇, 张卫红, 赫明堂, 等.微创治疗掌骨骨折6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0) :2424.

肱骨头骨折治疗方法 篇5

临床表现:

1.肿胀:为肩关节弥漫性肿胀,范围较大。嵌入型者则出血少,因而局部肿胀亦轻。

2.疼痛及传导叩痛:除局部疼痛及压痛外,叩击肘部可出现肩部的传导痛。

3.活动受限:其活动范围明显受限,尤以粉碎性骨折者受限更甚。骨折嵌入较多者,骨折端相对较为稳定者,受限则较轻。

根据骨折类型及患者年龄等因素不同,治疗要求亦有所差异:

1.嵌入型:对无移位者仅以三角巾悬吊固定4周左右。对有成角移位者应先行复位,青壮年者以固定于外展架上为宜。

2.粉碎型:手法复位后外展架固定4~5周。手法复位失败者可将患肢置于外展位牵引3~4周,并及早开始功能活动。亦可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对开放复位后仍无法维持对位或关节面严重缺损(缺损面积超过50%)者,可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尤其适用于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3.有游离骨片者:手法复位一般难以还纳,可行开放复位;对难以还纳者,可将其摘除。

4.晚期病例:以补救性手术为主,包括关节面修整术、肱二头肌肌腱的腱沟修整术、关节内游离体摘除术、肩关节成形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骨折治疗 篇6

1 非手术治疗

婴幼儿的无移位骨折或青枝骨折,均不需要手法整复,可给予适当外固定以限制活动。对于儿童或成人骨折有重叠移位或成角畸形者,则应予手法整复及固定。因骨折端轻度移位,日后对上肢功能妨碍不大,故又不必强求解剖复位,对于粉碎性骨折,若用力按压骨折片,不但难以使垂直的骨折碎片平伏,反而有可能造成锁骨下动、静脉或臂丛神经损伤,故忌用按压手法。

1.1 手法整复 (1)膝顶复位法:患者坐凳上,挺胸抬头。双臂外展,双手叉腰。助手站于患者背后,一足踏在凳缘上,将膝部顶在患者背部两面肩胛骨之间,双手握患者两肩外侧,向背后徐徐拔申,使患者肩部后伸,以矫正骨折端重叠移位,并使骨折远端向上后接对骨折近端。术者面对患者,以两手拇指、示指、中指分别捏住骨折近远端,用捺正手法矫正侧方移位。(2)外侧牵引复位法:患者坐凳上,一助手立于健侧,双手绕患侧腋下抱住其身。另一助手站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前臂,向后上方徐徐牵引拔伸。术者面对患者,两手拇、示、中指分别捏住骨折近远端,用捺正手法矫正侧了移位。(3)仰卧复位法:适合于体质瘦弱或为多发性骨折的患者。患者仰卧位,在两肩胛之间(背部正中线)纵行垫一枕头。助手站于患者头侧,两手按压患者两肩部前方,使患者呈挺胸、耸肩状,以矫正重叠移位和成角。术者站在患侧,用两手拇、示、中指在骨折断端进行端提、捺正,使之复位。此法较安全稳妥,复位效果亦佳。(4)穿腋复位法:患者坐凳上,术者站患侧背后,以右侧为例,术者右手臂抱绕右患肢上臂,穿过其腋下,手掌抵住患侧肩胛骨,利用杠杆作用,使肩部后伸,从而将骨折远端向外侧拔伸,矫正骨折重叠移位。术者左手拇、示、中指捏住骨折近端,向前下捺正,接合骨折远端。

1.2 外固定方法 (1)“8”字绷带固定法:患者坐位,两腋下各置棉垫,用绷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过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绕对侧腋下,经肩前上方,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包绕8~12层,包扎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2)双圈固定法:患者坐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纱布棉圈,分别套在患者的两肩上,胸前用布条平锁骨系于双圈上,然后在背后拉紧双圈,迫使两肩后伸,用布条分别在两圈的上下方系牢,最后在患侧腋窝部的圈外再加缠棉垫1~2个,加大肩外展,利用肩下垂之力,维持骨折对位。(3)“T”形夹板固定法:用与双肩等宽的“T”形夹板,夹板前全部用棉花衬垫。在两肩胛之间置一厚棉垫,再放置“T”形夹板于背部,上方与两肩平齐,然后用绷带缠扎两肩胛及胸背,将夹板固定妥当。

固定后应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神经压迫症状,如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手麻、疼痛加剧,均说明固定过紧,应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对有重叠移位的骨折,经整复固定4—6周,达到临床愈合后方可解除固定。

2 手术治疗

2.1 切开复位内固定 (1)手术指征:只有少数的病例需要早期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开放性锁骨骨折;锁骨外1/3骨折移位严重者;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形成浮动肩,需手术固定锁骨以稳定肩胛颈骨折者;锁骨粉碎骨折,骨块间夹有软组织影响骨愈合,或有潜在顶破皮肤的危险不能闭合复位时;多发损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少数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并发有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长期忍受非手术制动时。(2)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新鲜锁骨骨折应首选髓内针固定。切开显露锁骨时,应尽量少剥离软组织,以保持骨折端的血液供应。髓内针一般只能保留8~10周,然后拔除。时间过久针将松动,甚至可向肺内移动。采用克氏针时,为了有效防止克氏针移位,针尾必须折弯。有的学者主张采用带螺纹的髓内针。不可单纯依赖髓内针而废其他固定方法,还应使用三角巾悬吊。因手术需显露剥离软组织,必然延迟骨折愈合时间,昕以固定的时间要比手法整复固定的时间长,一般不少于6周。鎖骨外端骨折也可用克氏针经肩锁关节固定,或以钢板固定多发损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少数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并发有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长期忍受非手术制动时。

2.2 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 因单纯外固定患者痛苦较大,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发症及后遗症多,采用钳持端提回旋手法复位经皮逆行穿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1/3骨折。应用自制锁骨端提钳夹持锁骨外折段并回旋提起,摸清远折端断面后用1枚直径2~2.5mm的克氏针经皮自断端由内向外插入,钢针进入髓腔时针下有滞涩感。然后用骨锤击打,或缓缓摇动骨钻,使钢针向背部保持一定弧度,以保证针尖沿肩锁关节内后方,自肩胛冈上缘穿出皮肤(出针点距肩锁关节3~4cm为宜)。至针尾与断面平齐时,可根据锁骨远折段向下、向内、向前,近折段向上、向后旋转重叠移位的机制,一手拇、示指扣捏近折段向下向前牵拉,一手持钳将远折段向外牵拉,纠正重叠移位,同时向后回旋去对近折端,当触摸确定骨嵴连续后,顺行将钢针击人或钻人近折段髓腔内。若为粉碎骨折,可根据移位方向摇摆或回旋远端,并加以手法理顺使之复位。然后以手捏住骨片维持位置,在向外牵引锁骨远端的同时,将针徐徐击入近折段髓腔。至进针有明显阻力时,再击入2~3mm并恰好穿透骨皮质即可。患者在术后即可进行一般活动.牛活可自理.术后6周骨折达临床愈合时内固定即可取出。

手术治疗髋臼骨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其中男19例, 女7例, 年龄21~59岁, 平均3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3例, 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类型:单纯后壁骨折9例, 后壁伴后柱骨折5例, 后柱骨折3例, 前壁伴前柱骨折4例, 横形骨折3例, 双柱骨折2例, 合并股骨头中心脱位2例, 后脱位1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 骨盆骨折4例, 颅脑损伤5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积极治疗合并损伤, 患肢首先行骨牵引, 合并髋关节脱位在麻醉下手法整复髋关节脱位, 再行患肢骨牵引。手术在连续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 合并下肢骨折者先切开复位内固定, 再行髋臼手术。 (1) 髂腹股沟入路14例, 其中前柱骨折4例, 双柱骨折5例, T型骨折5例。仰卧位, 切口起自前2/3髂嵴, 沿髂前上棘、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联合上方二横指处切开, 分离髂腰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髂外血管和淋巴管, 用皮片牵引分成3个入口, 外侧入口显露髂窝和髂耻嵴上方;中间入口显露方形区, 坐骨棘、坐骨大小切迹和闭孔;内侧入口显露耻骨上支。 (2) Kocher Laugenbeck入路9例, 侧俯卧位, 于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顶点连线的外2/3处切开, 切开髂胫束和臀大肌筋膜, 钝性分开臀大肌纤维, 切断外旋诸肌, 尽可能多地保留股方肌 (无坐骨神经损伤者, 可不必显露坐骨神经) , 即可显露髋臼后壁和后柱, 向后下剥离显露出坐骨大切迹, 前边显露出臼缘, 将此两边作为复位判断标记。 (3) 前后联合入路3例, 对前后柱骨折移位较大复位困难者, 先复位一柱, 改变体位再复位另一柱, 通过以上方法显露出骨折端, 随后分别用螺钉, 重建钢板加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

1.3 术后处理

负压引流24~48h。无需骨牵引, 术后3~4d被动活动关节及进行静力性肌收缩功能锻炼, 6周后扶拐不负重行走, 3个月后弃拐行走。

2 结果

26例均获得5~63个月随访, 平均28个月。2例发生坐骨神经牵拉损伤, 分别保守治疗6个月和1年后恢复。无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全部愈合, 髋关节功能按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评价标准评分, 优17例, 良6例, 可3例, 优良率88.5%。

3 讨论

3.1 手术指征

(1) 髋臼负重穹隆的关节面不平整, 错位>3mm; (2) 髋臼内有游离体异物; (3) 合并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 (4) CT片提示后壁骨折缺损>40%; (5) 无骨质疏松症[1]。

3.2 术前准备

常规摄骨盆X线平片;患侧髂骨斜位和闭孔位片;CT片 (有三维重建图像更好, 能明确骨折线的走行, 骨块的大小、形态和移位以及股骨头软骨面的塌陷缺损位置及程度) ;骨牵引、备血等[2]。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髋臼骨折大多由直接暴力、高能量创伤所致。合并伤多, 应急诊纠正髋脱位, 采用临时固定以减轻疼痛, 持续骨牵引防止股骨头受顶压, 造成关节软骨面继发损伤。最佳手术时机为伤后3~7d, 超过3周不易达到满意复位, 且手术难度增大, 出血多[3]。

3.4 髋臼骨折入路的选择

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髋臼骨折复位和固定的前提, 根据骨折线分布多和骨折块移位大的区域选择入路。常用的入路有髋关节后侧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 髂股延长入路。后侧入路适宜于后壁、后柱骨折, 也是髋臼骨折的主要入路。髂腹股沟入路适宜于前壁、前柱及方形区的骨折。髂股延长入路主要用于方形区骨折及前后两柱骨折[4]。

3.5 复位与固定

本组对有软组织附着的前后壁骨块采用拉力螺钉固定, 对较大的骨块采用2枚拉力螺钉固定, 以防止旋转, 尽量不游离以保护血供。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将骨折碎块逐个复位, 以克氏针临时固定, 采用重建钢板与拉力螺钉及克氏针联合固定。术中需注意髋臼周围螺钉方向, 避免螺钉进入髋臼内。固定后活动髋关节, 仔细体会有无异常响动或阻挡感, 以判定内固定物是否进入关节内[5]。

术后早期行患髋功能锻炼, 加强软骨骨折面的磨造, 利于减少创性关节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敦进, 张鹏程, 王世松, 等.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17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 7 (10) :1029-1030.

[2]宁光刚, 于建华, 张铁良.移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2005, 8 (5) :431-433.

[3]杨震龙, 马梦昆.手术治疗18例复杂髋臼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1, 4 (3) :218-219.

[4]吴新宝, 王满宜, 朱仕文, 等.112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结果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02, 18:80.

手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治疗进展 篇8

关键词:胫骨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

胫骨骨折为骨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病, 占全身骨折的13.7%[1]。胫骨骨折多数为巨大暴力损伤所致, 多发生在胫骨中下1/3, 因滋养血管损伤, 胫骨中下1/3软组织少, 且多为开放骨折, 易于出现胫骨骨折不愈合。胫骨骨折不愈合占所有骨折不愈合的2%~15%。对于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由于其具有较大的难度, 使得治疗效果差, 临床治疗满意度较低。解决胫骨骨折不愈合这一棘手问题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方案。保守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但大部分胫骨骨折不愈合需手术治疗。内外固定术、植骨术等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常采用的手术方法。在最近的研究中, 越来越多的学者针对胫骨骨折不愈合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主要是对其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改进和探讨, 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现将其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在人体结构中, 胫骨是属于负重的长骨, 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对维持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正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手术疗法包括内固定、外固定及植骨术等。手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是目前最直接、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2]。在对其手术治疗过程中, 要求使用固定效果显著的内固定或外固定, 从而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密实植骨, 恢复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术后依据X线骨痂生长情况监督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固定方法

对于发生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关键是要做好骨折端对位和骨折部位良好的固定, 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骨折的愈合。对移植骨的治疗, 局部坚强的固定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正确选择胫骨骨折再手术内固定物对骨折不愈合患者来说极为重要, 所选择的内固定物必须固定稳定、对骨折断端血液供应影响较小、能够保证充分植骨等[3]。现阶段, 锁定钢板和髓内钉内固定是临床工作中常采用的内固定方法。如果患者伴有大段骨缺损, 需要接受牵引成骨, 则给予其外固定架治疗。

锁定钢板固定:利用锁定钢板固定长管状骨骨折, 尤其对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效果确切, 允许肢体早期进行主动无痛性功能锻炼, 锁定钢板固定为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迅速恢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物学力学环境, 使骨折在功能活动中愈合, 关节功能在骨折修复中恢复。这是锁定钢板固定的最大优点[4]。

交锁髓内钉固定: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是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固定方式, 它的优点是固定符合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条件, 并且其固定方式可以对骨折断端形成稳固的保护, 促进骨折的愈合。采用这种方式固定骨折断端, 可以使骨折部位的受力更加均匀, 从而刺激骨痂生长, 并且固定之后由于具有较长的杠杆作用力和抗旋转作用, 可以让患者尽早地进行患肢功能锻炼, 保证患肢的功能恢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时, 组织显露范围小, 骨膜剥离少, 对骨折断端血液循环干扰少, 有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此外, 患者在手术之后不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从而能够让患肢的关节尽早地进行适当的活动,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国内有学者采用加压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12例[5], 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 没有感染、畸形等情况的发生。段永壮采用扩髓后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 共治疗了13例患者, 早期以静力型交锁[6], 8例后期改动力型交锁, 10例同时行植骨术, 术后12~23个月 (平均14.5个月) 均达骨性愈合, 无感染、畸形等情况的发生。这些研究结果显示, 交锁髓内钉联合自体松质骨植骨术在治疗胫骨干骨折不愈合方面具有较多的优点, 如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早期关节活动等。

外固定架固定:国内有学者采用外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24例, 研究结果显示, 在这些患者中, 23例愈合, 总有效率达95.83%[7,8,9]。研究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采用Iowa胫骨骨折评价标准, 结果显示在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在对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的治疗中, 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方式, 可以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及踝关节的功能, 疗效是显著的, 值得临床推广。

植骨治疗

即骨移植术, 即是将任何一种骨组织移植到骨折两端或骨缺损处的手术, 至今仍是治疗骨不连常用方法, 确认效果可靠。俞旭东等对45例四肢长骨干骨折不愈合采用自体髂骨移植联合BMP治疗的, 胫骨骨折9例, 通过治疗后43例骨性愈合, 包括9例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10]。王记选等对21例四肢长骨骨折不愈合患者采取骨折断端鱼鳞状骨床植骨固定治疗, 胫骨干骨折7例, 通过12~26个月时间随访[11], 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 X线平片显示有大量外骨痂形成, 骨折线消失, 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 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无内固定松动、断裂, 肢体功能恢复良好, 鱼鳞状骨植骨固定治疗长骨骨折不愈合疗效确切。

骨折治疗 篇9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再次手术,内固定

股骨干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约占全身骨折的6%, 损伤原因一般为高能量损伤, 从而导致骨折后滋养动脉断裂, 其供给股骨内侧2/3血供。研究证明, 坚强钢板内固定后会造成钢板下骨膜供血不足和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使钢板下皮质骨发生持续性缺血, 导致骨质疏松[1]。而缺血性坏死皮质骨的再血管化, 矿物质长时间沉积, 内固定取出后, 骨强度减弱, 这是再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2]。我院针对2007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13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进行重新手术内固定加植骨治疗,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 从而探讨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和适合的临床手术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于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3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患者, 于我院行第一次手术9例, 外院手术4例。全组病例男性10例, 女性3例。最小年龄23岁, 最大年龄52岁, 平均年龄36.5岁。其中右侧8例, 左侧5例。第一次手术与住院二次手术间隔时间, 最短35d, 最长290d。骨折部位:中段9例, 中下段4例, 均为粉碎性骨折。不愈合原因:内固定不牢固7例;术后负重过早致内固定弯曲或折断3例, 操作技术不当3例。原固定方法:钢板7例, 梅花针4例, 固定架2例。

1.2 治疗方法

13例再骨折患者中, 6例再次选用加压钢板固定, 7例选用交锁髓内针内固定, 均取自体骨髓腔内、外植骨。术中尽量少剥离骨膜,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同时植骨。术后定期做X线片复查, 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摔伤再次发生骨折。

2 结果

对13例再骨折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2年, 平均1.6年。11例患者经加压钢板或带锁髓内针重新作内固定, 均临床愈合, 2例Ⅱ期内固定愈合, 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本组13例病例,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易损伤骨的滋养动脉, 阻碍肉与骨膜间的血液供应, 使血肿机化时间延长, 影响骨折愈合。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出, 股骨干再骨折的发生, 不仅仅是某一因素的影响, 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掺杂、综合作用的结果, 并常有合并损伤, 如髋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这与术后不愈合有密切关系[3]。现将再次手术的原因总结如下:

3.1 手术内固定器材选择不当

本组病例中7例选择钢板不当,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1) 内固定强度不够。普通钢板难以牢固固定股骨骨折, 术后容易出现钢板、螺丝钉的松脱和折断, 导致骨折移位。 (2) 内固定方法简单。单纯的螺丝钉等内固定仅能维持骨折对位, 术后未附加任何有效外固定。 (3) 内固定长度过短。本组病例的粉碎性骨折, 手术内固定后易出现内侧应力遮挡不足, 致使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以及过早下地负重而出现内固定失效。 (4) 患者不配合。术后过早下地负重, 致使钢板损耗, 导致内固定折断等[4]。因此, 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合理选择内固定材料, 选用钢板内固定材料最好大于固定骨直径的4~5倍[5], 骨折两端内固定螺钉应至少4枚, 否则易引起折断或弯曲[6]。

3.2 手术操作技术不当

术者对骨折类型估计不充分, 对骨折块骨结构重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手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复位大骨折片。内侧骨缺损使内侧支持作用减弱, 必然会增加钢板承受的压力, 容易导致钢板内固定破坏[7]。术前充分估计骨折情况, 加强骨碎块的复位固定, 术中尽量少剥离骨膜, 以免影响骨端血运, 减少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

3.3 术后锻炼不当

本组3例患者第1次手术后2周内即扶拐下地, 3周内下地负重活动, 造成钢板螺钉松动及骨折不愈合。表明其对离院后的康复指导方面的知识欠缺, 术后功能锻炼方法欠佳, 急于求成。过早下地负重, 易出现应力遮挡, 容易出现钢板松脱、离断, 骨折延期愈合、畸形愈合, 甚至不愈合。医务人员应该当加强患者在院期间的康复培训,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类型、内固定牢固程度、年龄、X线情况及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等来决定其功能锻炼及下地时间, 明确告知患者注意。患者也应密切配合, 应避免在3个月内负重, 只有在临床和X线都证实骨折愈合时, 才能完全负重。术后3~6个月内定期复查, 早期主要进行肌肉舒缩和关节活动, 避免负重和外伤等。不能仅凭主观意识来自行锻炼, 以免延长病程, 加重病情。

本组13例患者均为粉碎性骨折, 因此对于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进行骨结构重建[8]。将骨折端的瘢痕结缔组织全部切除, 咬除硬化骨, 打通髓腔, 同时植骨, 其中植入的骨块必须牢固的嵌入缺损区, 间隙用松质骨填满。术前应严格遵守适应症, 准确判断骨折类型, 充分准备手术材料。术中主张主张自体骨植骨, 骨质条件好, 血运丰富, 有利于促进骨愈合。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及时止血。术后医务人员应加强术后护理,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骨折类型、内固定牢固程度、年龄、X线情况及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等来决定其功能锻炼及下地负重时间, 对患者做出详尽的康复计划, 定期随访。叮嘱患者避免过早负重, 须在医师指导下行有效的功能锻炼;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 防止外伤。

本组病例11例患者经加压钢板或带锁髓内针重新作内固定, 均临床愈合, 2例Ⅱ期内固定愈合, 无并发症发生。可见采用股骨干加压钢板或带锁髓内针重新作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 治愈效果良好。骨折愈合骨折术后再骨折一般由多种原因引起, 合理分析患者状况, 准确判断手术类型, 充分的材料准备, 术后的康复指导等, 既可防止再骨折发生, 又可以发生后得到合理得治疗, 仍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Gunst MA.Interference with bone blood supply through plating of intact bone.In:Unthoff Hk, ed.Current concepts of internal fixation of fracture[M].Berlin:Springer, 1983:268-276.

[2]刘京新, 于红卫, 高吉俊.三维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1) :89.

[3]储为民, 王宇知, 程向国.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周围再骨折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3) :328-331.

[4]RozbraehSR, Mulleru, Gautler, et al.The evolution of femoral suaft plating technique[J].Clin Orthop Related Res, 2005 (354) :195-208.

[5]许军, 赵玉弛, 张根民.小切口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4) :351-352.

[6]郑洪萍, 刘振华.1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切开复位植骨术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09, 30 (14) :1497.

[7]岳中斌, 伍江波.股骨干骨折术后再骨折的临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3) :556-557.

骨折治疗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8例, 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98例患者当中, 有男性患者57例, 女性患者41例, 最大年龄为80岁, 最小年龄为15岁, 平均年龄为 (47.5±2.1) 岁。在这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当中, 单侧骨折的患者有90例, 在此基础上还有双侧骨折的患者为8例。通过对这些患者予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22例患者进行保守的方式治疗, 对31例患者进行外固定支架的方法治疗, 对45例患者进行桡骨远端T型钢板固定方法治疗。

1.2方法:选取我院资深主治医师, 人数为不得少于两人, 其对本院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且研究详细阅片。对于医院临床资料中难以确定是否存在腕骨骨折以及桡骨骨折等相关资料进行重新审查, 采用CT平扫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用CT重建的方法。根据上述的具体操作方法, 资深主治医师对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分析, 以此寻找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患者。对临床资料进行重新整理之后,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患者予以相应的跟踪随访, 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同时还包括年龄、骨折原因, 在此基础上还有患者的骨折类型以及接受的相应治疗方法等。 通常情况下, 骨折原因主要分为两种, 即第一种为高能量损伤, 其主要是由车祸、高空坠落其高度超过2 m, 同时还包括重物撞击等情况造成的。另外一种即为低能量损伤, 除了高能量损伤原因之余都属于低能量损伤。

2结果

2.1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发生率: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收治的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由我院资深主治医师对资料进行重新筛选分析, 在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当中有24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患者, 其所占比例为24.49%。在这24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患者中, 有合并舟状骨骨折患者13例, 所占比例为54.17%;月骨骨折患者3例, 所占比例为12.5%;三角骨骨折患者2例, 所占比例为8.33%;在此基础上还有头状骨骨折患者2例, 所占比例为8.33%;至少两处腕骨骨折患者3例, 所占比例为12.5%;同时还包括钩骨骨折患者1例, 所占比例为4.17%。

2.2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24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患者中有20例患者为高能量损伤, 其所占比例为83.33%;有4例患者为低能量损伤, 其所占比例为16.67%。并且根据骨折类型进行划分, 有21例患者为B型合并腕骨骨折, 所占比例为87.5%, 有3例患者为C型合并腕骨骨折, 所占比例为12.5%。

2.3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治疗方法分析:我院对24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患者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行切开复位掌侧钢板固定方法的患者为19例, 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为5例。24例患者治疗前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为3~8分, 平均分数为 (5.5±1.2) 分;治疗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为7~9分左右, 平均分数为 (8.0±1.5) 分,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发生率不高, 就此容易被漏诊,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要根据相关操作规定对患者的患病情况进行检查分析, 以此确保检查的准确性[3],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本实验主要选取9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研究了桡骨远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的发病率, 在此基础上还对其危险因素予以分析, 多为高能量损伤, 同时对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石膏外固定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一舟, 李唯.掌侧锁定钢板加横向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尺远侧关节失稳型桡骨远端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4, 30 (5) :327-329.

[2]刘振阳, 张基仁, 齐勇, 等.不同类型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17) :3205-3208.

胫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篇1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73例。骨折分型(AO分型):A2 型10例,A3型2例,B1 型6例,B2 型2例,B3 型13例,C1型15例,C2型25例,C3型8例。骨折部位根据Carr-Sobba-Bear的胫骨分区法:Ⅰ区8例,Ⅱ区32例,Ⅲ区37例,Ⅳ区38例,Ⅴ区10例。合并伤:多处骨折35例,腹腔内脏器损伤12例,闭合性颅脑外伤8例。

手术方法:术前行持续跟骨牵引,维持对位对线,牵开重叠骨质,1~2周内行髓内钉手术,在胫骨结节上方纵行切开,显露关节表面对面在胫骨的附着处,距关节边缘远侧0.3~0.6cm[1]。从关节边缘到胫骨结节最高点的距离平均3cm。经胫骨平台中点、胫骨结节最高点、胫骨前嵴做一条直线,进钉点为胫骨平台与胫骨结节最高点的中点。透视下复位,扩髓比主钉大1号(C1型2例、C3型1例未行扩髓),连接定位系统,置入主钉,在远端描准系统或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锁扣两枚远端锁钉,再次复位游离碎骨块。如骨折端轻度分离,在置入近端锁钉之前用打拔器适当拔出主钉。由于远端锁钉已置入,在拔出主钉的过程中,完成对骨折端的加压,消除骨折端间的分离。

结 果

术后第2天于床上行患肢无负重功能练习,2~6周逐渐负重行走,其中6例8周后拔除远端或近端锁钉行动力固定。15例均获随访,随访20个月(6~30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2周(6~16周)。

最终功能按Johner-wruch标准:优10例,良5例,无断钉、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感染、脂肪栓塞、关节僵硬及再次骨折等并发症发生。

讨 论

胫骨带锁髓内钉符合生理解剖和骨折稳定内固定原则。胫骨突向前内侧,而且小腿肌均位于小腿的后外侧,骨折后胫骨前内侧成为张力侧,由于应力不平衡,同时还受重力的影响,致使骨折极不稳定,骨折位置越低越不稳定。传统的钢板及髓内钉不能防止旋转、成角、分离及重叠,术后需辅助石膏外固定。带锁髓内钉为中轴线弹性内固定,符合生物特点的“中央应力分享”式轴向内固定,主钉与远、近端锁钉固定构成整体,能提高抗弯曲、抗旋转的能力,避免剪、扭等有害应力,有效地维持复位,构成稳定的内固定系统,最大限度地克服因偏心固定所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并且螺钉和螺孔之间及主钉与骨内膜之间产生微动,产生滑动夹板作用。近期研究表明,骨折端早期连接组织为纤维骨痂,在轴间微动作用下具有压电效应,而产生的生物电反应可以通过PGE2及cAMP为信使转化为化学信号,进而影响细胞内活动。另外,骨折端的细微运动可引起骨痂的反复损伤,从而产生反复的骨折早期反应,释放许多介质、丝裂原,促进骨折愈合。中后期由静力性固定改为动力性固定,使应力传导通过骨折端,避免应力集中而引起髓内钉疲劳断裂。

闭合复位对血运影响小,有利于骨折愈合。胫骨软组织覆盖少,特别是其中下1/3段血供来源单一,骨折后胫骨干的滋养动脉随之断裂,骨折远端的滋养动脉成为其主要血供来源。若采用切开复位手术,将进一步损伤骨折局部骨膜滋养动脉。在兔的胫骨截骨实验中,切除过多的骨外膜之后,骨愈合速度明显减慢。软组织条件对骨折愈合有重要影响,术中保护皮肤和肌肉的活力,对促进骨愈合及降低感染起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骨折治疗的认识已从坚强髓内固定、绝对稳定和解剖复位的力学机制,发展为强调保留局部血运、解剖排序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力学内固定。髓内钉闭合操作时不剥离骨膜,不对骨折端血运造成二次损伤,对骨折部的生物干扰较钢板螺钉小,对骨折愈合影响小,减少了骨折端感染的机会,并且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及下地行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骨折端及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了骨折的愈合率。

关于扩髓:关于是否扩髓一直存在争议,主张扩髓者认为适当扩髓有利于髓内钉的打入,可增加内固定的强度和采用骨折端的稳定性;不主张扩髓的学者认为,扩髓时破坏了骨内膜的血供,并加重软组织的损伤。我们认为胫骨髓腔最窄处位于胫骨中下1/3交界处,胫骨中下1/3段骨折处于髓腔最窄处以下,扩髓后增大了髓腔,可采用较大直径的髓内钉,也增加了钉和骨的惯距,提高了骨折固定的强度,为早期负重奠定了基础。扩髓时髓腔骨内膜被破坏,骨碎屑被带入骨折段,提供了成骨细胞,起到植骨作用。扩髓后髓腔内压力可随髓腔内容物抽出而明显下降,减少了骨髓内栓子的形成。Klein在研究中发现,扩大髓腔的骨骼在插入髓内钉7小时后便出现血循环消失。但有实验研究证实,扩髓后2周髓内钉与皮质间有血管增生,8周后皮质血运恢复正常。我们主张手动扩髓,不主张电动扩髓,因为后者可产生骨髓腔内局部高热,加重骨内膜损伤及骨坏死;同时应避免较细的髓腔过度扩髓。

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由于带锁髓内钉固定可靠,具有高抗弯曲、抗旋转的能力,术后即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值得注意的是,复杂胫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的不稳定性粉碎骨折,由于尚不能达到坚强的内固定,早期应力传导完全通过髓内钉进行传导,因此不应早期完全负重,但应早期进行关节功能练习,完全负重应在X线片示出现一定程度的骨痂后再逐渐进行,一般在术后6~8周。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篇12

1 手术指征

由于髋臼骨折多为高能暴力型骨折, 骨折类型复杂、并发症多、病人一般情况重, 任何手术都应针对个体情况综合分析, 总的原则是使关节面解剖复位, 坚强内固定, 早期行髋关节的功能锻炼。

一般认为髋臼骨折的手术指征为:a) 骨折累及髋臼负重顶且移位大于3 mm;b) 关节内有游离碎骨片;c) 后壁骨折缺损大于40%;d) 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手法复位失败者;e) 股骨头骨折;f) 合并坐骨神经损伤需同时探查者;g) 多发性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干骨折, 保守牵引治疗无法发挥作用的。目前, 多数学者均认为髋臼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臼顶负重区的复位, 该区的复位程度与预后显著相关。若臼顶受损区复位不良, 关节负重面减少、应力集中, 关节软骨变性而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Matta等[1]首先提出顶弧角的概念, 并认为内顶弧角小于30°、前顶弧角小于40°、后顶弧角小于50°提示负重顶受累。Vrahas 等[2]通过新鲜关节标本模拟不同顶弧角的髋臼横形骨折及不同位置的前柱、后柱骨折, 给予垂直加载800~1 600 N, 发现内顶弧角小于等于45°、前顶弧角小于等于25°、后顶弧角小于等于70°者髋关节稳定性明显受损, 应手术治疗。髋关节的稳定性与骨折线的位置及加载大小均相关。严重的骨质疏松症会限制固定的牢度和持久性, 因此对老年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仍需谨慎。

2 手术时机

一般认为手术于伤后4~7 d进行, 此时深部的创伤性出血已停止, 而影响复位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 有利于骨折的准确复位并减少出血量。但有以下几种情况建议急诊手术:a) 难复性的髋关节后脱位;b) 合并大的血管损伤;c) 髋关节后脱位同时伴有股骨头骨折或坐骨神经损伤。有以下合并损失时, 建议急诊先行合并损伤手术, 4~7 d后再进行髋臼骨折的手术:a) 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 先急诊行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b) 合并同侧股骨干、膝关节、胫腓骨、踝关节骨折, 先急诊处理这些骨折, 并做到牢固固定, 以利于髋臼骨折手术时对同侧肢体的活动不受影响。Mears等[3]报道伤后2 d、3~10 d、11~21 d手术的解剖复位率分别为76%、68%和54%;伤后11 d后手术的解剖复位率显著低于10 d内手术 (P=0.002) 。伤后超过3~4周因髋臼周围血供丰富, 骨痂生长迅速, 虽X线片显示仍有相当“清晰”的骨折线, 但术中已难以辨认, 使骨折的暴露、复位及固定困难, 出血增多, 从而降低了手术的疗效。王钢等[4]认为陈旧性骨折若为简单骨折或仅累及一个柱和壁的骨折最好手术治疗, 且术后效果良好。至于3~4个月以上的陈旧性髋臼骨折, 基本上已失去切开复位的机会。

也有作者认为髋臼骨折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行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并改善术后关节功能[5]。

3 手术方法

3.1 切开复位内固定

3.1.1 手术入路的选择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移位髋臼骨折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是获得良好骨折暴露、满意复位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由于髋臼解剖结构复杂, 故至今为止任何手术入路都无法满足所有类型的髋臼骨折的需要, 但特定的骨折类型总有一个最合适的入路。目前常用的髋臼骨折手术入路有髂腹股沟入路、K-L (Kocher-Langenbeck) 入路、扩展的髂股入路、联合入路、“Y”形入路、改良的Stoppa入路等。a) 髂腹股沟入路:主要用于治疗前柱、前壁骨折和以前方移位为主的横形、“T”形、双柱等骨折。该入路由Letournel倡导, 术中仅需剥离髂肌, 可充分显露前柱及髂骨、骨盆的内侧面, 近端可显露骶髂关节, 远端可显露方形区, 且术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 但不能直视关节面, 复位固定技术要求比较高。Letournel等[6]应用该入路治疗39 例简单髋臼骨折和156 例复杂髋臼骨折, 其中简单骨折解剖复位率达85%, 复杂骨折达73%, 同时没有一例发生异位骨化。b) K-L入路:适用于治疗后柱、后壁骨折和以后方移位为主的横形、“T”形等骨折。术中切开或经撕裂的关节囊尚能直视髋臼关节面, 有助于复位, 清除关节内游离碎骨片, 处理股骨头骨折等。其缺点是对前柱暴露有限, 损伤坐骨神经、臀上动脉的风险较大, 术后下肢外展肌力将受影响, 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也高于髂腹股沟入路。同时该入路可以在术中扩大转子截骨, 以增加对髋臼上壁和后柱上部的暴露。Siebenrock等[7]认为大转子截骨可增加手术视野, 减少因损伤外展肌群而引起的肌力下降, 其他并发症如异位骨化等无明显增加。但有学者认为截骨会明显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8]。c) 扩展的髂股入路:可用于治疗累及臼顶的横形骨折、横形加后壁骨折、“T”形骨折、前柱加后方半横形骨折及双柱骨折等严重的髋臼骨折, 尤其适用于陈旧性骨折。该入路的优点是能同时暴露髋臼前后柱, 有利于解剖复位。但由于要从髂骨翼上剥离整个臀肌, 损伤大, 出血多, 若后柱骨折已损伤臀上动脉, 可能导致臀肌的坏死。加上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可高达85.7%[9], 目前该入路使用的越来越少。国内吴新宝等[10]亦认为扩展的髂股入路对软组织损伤大, 术后并发症多, 故他们已于1997年放弃了这一入路的使用。并认为前后联合入路优于扩展的髂股入路。d) 联合入路:即K-L入路加髂腹股沟入路, 其适应的髋臼骨折类型与扩展的髂股入路相似, 但它对髋臼前后柱的显露更加彻底, 且严重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大大低于扩展的髂股入路, 故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使用联合入路。Moroni等[11]报道18 例患者仅7 例发生Ⅰ°~Ⅱ°异位骨化, 且无一例发生功能障碍。选择联合入路的第一要点是第一切口的选择, 根据影像学的显示, 哪一柱受累最严重, 移位最大, 有明显的旋转, 就首先选择最容易暴露那个柱的入路。据Routt等[12]报道, 在他的病例中, 术前计划有44 例病人需要使用联合入路, 但其中20 例仅使用一个切口就达到了复位内固定的目的。e) “Y”形入路:又称三射入路, 能提供与扩展的髂股入路相似的显露, 且能较好避免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束。但该入路对骶髂关节及髂后上棘临近区暴露受限, 且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亦较高, Alonso等[9]报道其高达52.6%。f) 改良的Stoppa入路:适用于累及前柱或前壁的骨折。前方Stoppa入路最早用于治疗腹壁疝, 通过Cole和Bolhofner的改良和提倡, 用于治疗髋臼骨折, 可以极好的显露骨盆和髋臼的前内侧面, 对股血管、神经的干扰较小。其缺点和髂腹股沟入路一样不能直视关节面及后方结构。

除常用的手术入路外, 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良的手术入路。王钢等[13]对扩展的髂股入路进行了改良, 减少了术中的损伤和出血。Kloen等[14]结合髂腹股沟入路和髋关节前外侧入路提出了改良的髂腹股沟入路, 增加了对前柱下部、前壁、方形区、髋关节内的暴露, 并能减少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Qureshi等[15]提出了改良的耻骨联合上方入路, 能暴露整个骨盆环内侧, 可直视四边体, 适用于累及四边体同时伴有股骨头内移的髋臼骨折。

3.1.2 复位与固定

复位与固定是髋臼骨折手术中最复杂、最困难的环节。骨折复位应该用尽可能小的创伤恢复髋关节面的平整, 并且能保存股骨头和骨折块的血运。由于髋臼是一个复杂的几何体, 具有各种曲线和弧度, 所以在复位的概念、方法上也不同, 不但需要专用的骨盆髋臼复位器, 还要有熟练的助手相配合。a) 专用的器械:AO组织设计了一系列复位器械以协助复位, 常用的复位器械包括顶棒、顶盘、Farabeuf齿钳、非对称性Farabeuf齿钳、Tenaculum松质骨复位钳、Matta球端弯钳和直钳、AO骨盆复位钳等。并有一些特殊的显露器械如坐骨神经牵开器和Ganz牵开器。b) 复位技术:牵引是最基本的骨折复位方法。对移位严重的骨折徒手牵引难以复位, 可以采用带T形手柄的Schanz螺钉拧入股骨颈或坐骨结节牵引及控制骨折的旋转移位。对于张力大的主骨折端可采用两螺钉复位方法, 通过准确的置入两枚螺钉对骨折端进行加压、牵开、水平移位以及旋转。复位的顺序:若有骶髂关节脱位和移位的骶骨骨折通常先予以复位, 然后有步骤地从周边向髋臼复位, 先复位柱的骨折然后再复位壁的骨折[16]。c) 固定技术:手术治疗必须达到坚强的内固定才能保证早期功能锻炼, 临床上多采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来固定髋臼骨折。陆爱清等[17]对左右配对的24个髋关节标本按不同的内侧顶弧角截骨, 建立横形骨折模型, 分别用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后柱双钢板及前柱单钢板等四种方法对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稳定性比较, 结果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方法较理想, 其中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最佳。钢板固定的优点在于生物力学的稳定, 但对暴露的要求较高, 需行广泛的骨膜下剥离。拉力螺钉固定的创伤相对较小, 不需要太大的暴露范围, 在临床上累及前后柱的骨折可以经单一入路在拉力螺钉的辅助下完成双柱的固定。前方入路可以自髂窝沿后柱的长轴固定, 同样后方入路也可以自髋臼顶上方沿前柱的长轴固定[18,19]。拉力螺钉尚能在特殊仪器辅助下或影像导航下经小切口或经皮放置。但其生物力学稳定性较差, 且易穿入关节内, 对小骨块难以固定。另外也有学者报道用钢丝或钢缆结合钢板固定移位髋臼骨折取得较满意的疗效[20,21]。钢丝辅助固定适用于骨折线延伸到坐骨大切迹的骨折。

3.2 影像技术引导下的经皮内固定

影像技术的发展使经皮内固定技术成为可能。目前主要有两种影像导航方式, 一种是基于CT的导航系统, 其优点是能提供手术部位的三维数据, 从而获得精确的导航;缺点是三维模型数据在骨折手术复位前采集, 不能在术中及时更新, 只适用于轻度移位或术前能闭合复位的骨折, 应用价值有限。另一种是基于C型臂X线机的导航系统, 即虚拟C型臂透视导航技术, 通过术中即时获得手术部位多平面的图像数据并在术中予以应用。其优点是能在术中骨折复位后及时更新导航所需的图像数据, 减少了反复透视带来的射线危害;其缺点是只能提供二维图像, 不能提供横切面的导航, 且当术中体位影响难以获得标准的正侧位像, 必须摄足够的斜位像, 术者对放射解剖要非常熟悉。目前除后壁骨折外多可采用经皮内固定技术, 但由于闭合复位技术不成熟, 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技术多用于无移位或微小移位的骨折。Mouhsine等[22]对21 例平均年龄达81 岁, 骨折移位小于2 mm的髋臼骨折患者, 采用透视下经皮松质骨螺钉固定, 术后1 d即可坐起, 4周后可部分负重, 骨折平均12周愈合, 平均随访3.5年, 17 例疗效满意, 无一例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Crowl等[23]采用闭合复位和经皮拉力螺钉固定前柱骨折23 例, 3 例失败改用钢板螺钉固定, 23 例中有8 例涉及后半横行骨折, CT引导10 例, C型臂X线机透视导航4 例, 计算机辅助的虚拟透视9 例, 平均移位术前为8.9 mm降至2.4 mm, 无内固定失效发生, 没有感染和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 没有典型异位骨化发生。随访2年, 平均髋关节功能评分91分, 疗效满意。

目前影像导航技术引导下的经皮内固定在国内少有开展, 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人髋臼骨折, 代表着以后手术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

3.3 初期全髋关节置换

髋臼骨折后一般不直接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常合并严重的髋臼、股骨头、股骨颈骨折和关节面不可逆的破坏如广泛的压缩、软骨磨损及估计预后极差者可以尝试采用初期全髋关节置换手术。Mears等[24]报道了57 例平均年龄为69 岁髋臼骨折患者, 于伤后平均6 d (1~20 d) 行全髋关节置换, 术后平均随访8.1年 (2~12年) , 所有假体均未发生松动, 优良率达79%, 平均Harris评分89分, 认为一期行全髋关节置换经过严格选择的髋臼骨折患者, 特别是老年患者, 可获得一个无痛、活动良好的髋关节, 疗效相当满意。但初期行全髋置换术髋臼杯假体的固定, 防止近期松动是治疗的难点, 需要有具有熟练的髋臼骨折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巧的医生施行。故目前初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骨折尚不能推广。

4 展 望

上一篇:条件薄弱下一篇:慢性非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