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2024-11-17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共11篇)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1

随着交通的不断发达,高能量损伤越来越多见。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是创伤骨科中较难处理且愈后较差的关节部位骨折,其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WatsonJones(1946)认为肱骨髁骨折是“很难处理的少数几个骨折之一。”…笔者自2003年5月。2006年10月采用经尺骨鹰咀截骨手术入路治疗此类骨折23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中男18例,女5例,年龄为24~67岁,左侧10例,右侧13例。AO分型C1型5例,C2型12例,c3型6例,其中合并尺神经挫伤1例。

1.2 手术方法

23例均采用臂丛麻醉,取肘后正中切口,根据髁上部骨折位置适当延长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两侧游离皮瓣到肱骨内、外髁,显露尺骨鹰咀和肱三头肌肌腱部,于尺侧腕屈肌间找到尺神经并予以保护,用摆锯行

AO组织推荐的尺骨鹰咀“v”形截骨…,位置在尺骨鹰咀尖端下2.0-2.5cm处,翻起鹰咀,显露肱骨髁间粉碎骨折,进行骨折复位,首先行髁间骨折块准确对合复位,此处为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特别是滑车及肱骨小头,复位后以全螺纹松质骨钉固定,如有骨质压缩缺损,可行自体髂骨植骨,使骨折变为肱骨髁上骨折,此时将肱骨髁与近端复位,克氏针暂行固定,C型臂x光机透视折段正侧位像,见折端位线良好,钢板模板肱骨髁后外侧柱塑形,钢板预弯后置于后外柱,管形钢板置于内柱,分别予以牢固固定,截骨鹰咀翻转复位,两枚克氏针固定,如损伤较重患者行石膏托固定1-2周,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术后第1周即可行关节小范围屈伸功能活动练习,1周后渐加强锻炼幅度和强度,术后6周、12周、半年复查x光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23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一般情况下1年左右均获得骨性愈合。根据casseb咖评分标准评定”。:优8例,良11例,功能可3例,差1例,功能可、差者均为开放损伤,皮肤条件差,术后功能锻炼欠佳的患者。

3 讨论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是肘关节较为严重的创伤,易合并肘部血管、神经损伤。又由于肱骨远端内、外髁为前臂屈伸肌腱附着点。骨折后内、外髁骨块发生旋转移位,对治疗造成困难,又因此类损伤属于关节内骨折,更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达到关节内骨折的解剖复位标准,且固定不可靠,从而无法行早期功能锻炼。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治疗经验的积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主要方法。为达到最大的功能恢复,现提倡尽早治疗,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术后一旦需延长制动时间,极易造成关节纤维化和关节僵硬。以往手术多由肘内、外侧双切口或肘后正中切口,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对肱骨髁间显露不理想,且损伤肱三头肌,软组织剥离较多,肌肉损伤较重,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无法进行。本组采用经尺骨鹰咀截骨入路,避免了上述治疗方法的一些缺点,折端显露充分,并且最终获得的不是肌腱与肌腱的愈合,而是骨性愈合。应用张力带原理固定尺骨鹰咀,对截骨端的稳定固定允许肘关节进行早期功能活动”’,功能可得到最大恢复。

此手术入路的缺点为“制造了另一处骨折”,有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和尺骨鹰咀骨折端不愈合的可能性。据报道不愈合的发生率低于1%~5%[1]。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手术当中应注意几点:①骨锯截骨时呈“v”形截骨,以增加骨的接触面积,利于骨性愈合,且“V”形截骨易于复位固定,增加稳定性。②截骨位置应选于半月切迹中点,因此处关节软骨较少。③截骨时临近尺骨鹰咀中部以后,可改用骨刀撬断鹰咀。

术中应注意保持肱骨折远端与肱骨干成45度角,保持肱骨滑车关节面的正常宽度。此手术路经中截骨方法采用“AO”组织推荐的“锯齿花”形或“v”形截骨中的“v”形截骨,治疗达到“A0”组织倡导的早期复位,坚强内固定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主编,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0~464

[2]JupiterJB,NeffU,HolzachP,etal,Inter condylar fractures nf.thehumerus:an operata 've approach.J Bone Joint Surg(Am).1985,67:226.

[3]郭汉民,陆炳刚,谢惠缄等。AO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中华骨科杂志。2004.11:660.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2

①骨折后对病情的不了解,想要摆脱外固定带来的限制,想要早日康复,故要向患者耐心说明治疗的目的及必要性、重要性,让其知道固定的具体时限,患者才能静心配合各种治疗。

②骨折后应选择富含钙、磷、钾、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鱼、瘦肉、贝类、豆制品等。老年人应更加注意高钙、丰富维生素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另外不能持续用某种方法悬吊或固定治疗,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都应下床适当活动,活动量以自身感觉能承受为准。

③患处在伤后2-3日属肿胀高峰期,可先行冷敷,减少渗出。3日以后可行热敷,促进局部血肿吸收,改善静脉回流,并适度做患肢远端握掌、伸指练习,达消肿目的。局部疼痛多因体位及固定物松脱,骨折位再次移动所致,故只要通过调节患肢摆放在体位与外固定物的位置来缓解疼痛,再移位的骨折需重新复位固定,治疗3-6周后复查x线见骨折位置良好,局部肿痛缓解,即开始渐进行肩部耸肩,前屈后伸,与环转肩内外收,肩上举等功能锻炼,防止因粘连引起冷凝症(肩)。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3

本组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17~66岁,平均47歲。骨折按照AO/ASIF分型[1]:C1型8例,C2型10例,C3型5例;闭合骨折20例,开放骨折3例。致伤原因:车辆伤12例,坠落伤7例,摔伤4例。左侧9例,右侧14例,合并肱骨干骨折3例,桡神经损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7天内,平均4.8天。

治疗方法:①伤后12小时以内入院,肿胀稍轻的16例患者于当天或第2天行急诊手术。入院后肿胀明显的7例患者继续脱水消肿治疗,于伤后3~7天再行手术治疗。②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中上段绑气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驱血后充气。取肘后正中纵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分离两侧皮瓣,在肱骨内上髁后方神经沟内解剖游离出尺神经,牵开保护。在距鹰嘴尖2~2.5cm处与尺骨干纵轴垂直的平面垂直截骨,顺鹰嘴尖两侧腱膜剥离,连同肱三头肌向近端翻转,显露肱骨远端骨折。先复位髁间骨折,尽量使滑车关节面解剖复位,巾钳固定,用1~2枚松质骨螺钉固定,再复位髁上骨折,以游离的小碎骨块对位于有软组织相连的大骨折块,力求解剖复位,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将长度合适的解剖型Y型接骨板塑性后倒置于股骨远端后方,注意分叉处不能在鹰嘴窝占位,螺钉固定。拔出临时固定的克氏针,如有小碎骨块无法固定,可加用克氏针交叉固定。然后将尺骨鹰嘴截骨端复位,2枚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将尺神经前置,关闭切口,术中用C臂透视,以了解骨折固定情况。接骨板固定牢固者,术后2~3天手术反应消失,行肘关节屈伸主动功能锻炼,加用克氏针固定者,行石膏后托制动,4周后去石膏练习。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诊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参照Cassbaum评分系统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0例,良9例,可4例,无差病例,优良率83%,术后所有患者伤口甲级愈合,术前有桡神经损伤的患者3~6个月恢复正常。

讨论

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显露的方式,使肱骨髁上髁间窝滑车关节面及内外髁骨折情况显露的更加充分。使骨折及骨折块的复位与固定直观、方便,易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同时该入路由于不做肱三头肌的切断,避免了术后肌肉断面渗出,肿胀使肌肉纤维化以及局部粘连,避免或减轻肘关节僵硬的发生。此外保留了肱三头肌的完整型,将肌肉的愈合变为骨与骨间的愈合,有利于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使肘关节功能获得最大恢复[2]。

关节部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强度会直接影响骨折的预后,坚强内固定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非常重要。由于肱骨远端骨质薄,前后分别有冠状窝和鹰嘴窝。传统的克氏针、张力带、松质骨螺钉、髁上钢板等固定方法均不能达到坚强内固定,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Y型接骨板符合肱骨远端解剖学特点,容易塑性,将肱骨髁间,髁上直至肱骨干固定为一个整体,起到坚强内固定的效果,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3]。

总之,尺骨鹰嘴截骨入路Y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可以达到暴露充分,解剖复位,牢固固定,保证早期功能锻炼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翟杜华,译.骨科内固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0.

2 黄雷,张波,王满宜,等.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1,1(3):158-162.

3 吴英华,张铁良.经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7,17(5):50.

25例肱骨髁间骨折治疗临床分析 篇4

关键词:临床分析,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肘关节损伤, 如果处理不当, 那么很容易会遗留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神经受累后病变、关节挛缩、异位骨化、关节退变等症状[1]。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了肱骨髁间骨折25例, 临床疗效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08年12月所收治的25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 平均71.7岁, 最大年龄为89岁, 最小年龄为61岁, 平均病程为6年, 最长病程为15年, 最短病程为3个月。按照AO/As IF分类[2]:4例患者为C3型, 7例患者为C2型, 5例患者为Cl型, 4例患者为B型, 5例患者为A3型。致伤原因:22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 3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 3例患者为坠落伤, 10例患者为摔伤, 4例患者为击打伤, 8例患者为交通伤。合并1例肋骨骨折, 1例桡骨小头脱位, 2例桡骨骨折, 1例正中神经损伤, 3例尺骨骨折, 1例尺神经损伤, 2例挠神经损伤。本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采取急诊手术, 其余22例患者平均待术时间为6天, 最短待术时间为2天, 最长待术时间为13天[2]。

1.2手术方法

(1) 患者入院之后应该保持绝对的安静[3], 如果患者还患有心力衰竭、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为了保证患者安静休息, 应该谢绝探访或者减少探视, 务必要保障绝对卧床24~72h[4]。如果患者没有这些并发症, 那么在入院第一天绝对卧床休息之后, 由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帮助下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或者进食, 第3天可在床上自己梳头、洗脸, 逐步增加肢体的活动量。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检查, 鼓励老年患者合理饮食, 以增加营养, 防止便秘。高血压者食低脂、低盐饮食, 糖尿病患者食低糖饮食。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5]。 (2) 等患者的病情能够允许动手术, 且患肢肿胀情况消退, 那么在牵引患者7~10天后再开始动手术。为了有利于复位股骨远端骨折得以恢复, 应该让患者膝部屈曲50°, 同时再探查膝关节, 切开关节囊[6]。

臂丛阻滞麻醉, 患者仰卧位, 上臂上气囊止血带, 除B型骨折行侧方切口外其余均采用肘关节后S型中切口, 切口长15~20cm, 切开皮肤及深筋膜, 向内外两侧游离皮瓣至内、外侧髁。常规在尺神经沟位置寻找到尺神经并游离, 用橡皮条牵拉保护。本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采用双钢板固定, 12例患者采用重建钢板固定或者单侧解剖, 8例患者采用克氏针及螺钉固定。对内固定物距离尺神经较近的患者行尺神经前置术。在手术后的第二天开始让患者采用CPM活动膝关节, 在手术后的第四周后, 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陪同下, 让患者扶拐下地, 当X片显示患者的骨折愈合后, 则进行负重训练[7]。

2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5min, 最长手术时间为80min, 最短手术时间为300min。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6周, 最长为20周, 最短为12周。术后在3~18个月时间内对本组25例患者均进行随访, 平均9个月。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术后6周都完全或部分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都没有出现伤口感染, 未出现血管损伤, 内固定无松动及脱出, 无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现象。按照用Lazzcano标准评定, 15例患者的疗效结果为优, 7例患者的疗效结果为良, 3例患者的疗效结果为可, 无一例疗效结果为差。无一例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等并发症[8]。

3 讨论

3.1 显露方法

常用手术入路有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三种[9], 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对肘关节前侧和远端显露较差、创伤大, 而且切断了三头肌伸肘装置, 且术后肌肉断面渗出、纤维化、粘连, 导致肘关节功能受限, 疗效不满意。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虽然保留了肱三头肌的完整性, 对伸肘装置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由于尺骨鹰嘴及肱三头肌的阻挡, 暴露不充分, 复位、固定困难。

3.2 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有多种固定方法, 如双钢板固定、单侧钢板、螺钉、克氏针。固定方式应该按照骨折类型来进行选取。螺钉、克氏针可在各型骨折上使用, 经济实惠、对骨强度要求低、异物反应轻、占用空间小、操作简便、可以作为永久固定或者临时固定, 但是由于固定不太牢固, 所以, 患者不适合早期功能锻炼。另外由于松动会引起内固定失效, 一般认为其适用于严重开放性、骺板未闭、严重骨质疏松或骸部粉碎严重无法用钢板固定的骨折。单侧钢板使用较局限, 应用于双柱骨折不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仅适用于A3、B型骨折, 即仅在髁上骨折及一侧解骨折块较大的髁间骨折时适用[10]。

总之, 对于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而言, 应该对骨折的类型进行正确判断, 根据手术时间和骨折类型来正确施行内固定, 同时, 为了获得术后良好的治疗效果, 应该在术后早期开始正确的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李泽芹.空心螺钉和双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08) .

[2]李敏.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07) .

[3]陈敏.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锁骨骨折[J].医药论坛杂志, 2005 (22) .

[4]边靖, 边澎涛.AO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9 (06) .

[5]冯孝志, 周云, 程华强, 等.髌骨骨折四种手术方法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08 (01) .

[6]蒋志远, 王玉武.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18例体会[J].医学信息, 2010 (02) .

[7]陈瑜.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0例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29) .

[8]仇继任, 陆茂德, 葛顺杰, 等.尺骨鹰嘴截骨入路3种内固定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1 (29) .

[9]胡宁敏, 米占虎, 邱少东.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 2007 (05) .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5

资料与方法

2000年至今收治后交叉韧带胫骨后髁间附着处撕脱骨折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6岁;右侧3例,左侧5例;3例伤后即确诊,3例为院外误诊,2例经本院因患者受伤当时颅脑损伤及复合伤较重,膝部损伤漏诊,伤后1个月内由专科医生确诊。所有患者膝关节X线片均不同程度显示关节间隙后侧有游离骨片,胫骨髁间后部有骨缺损区。

手术手法:膝关节后入路,胸窝做“Z”形切口,长12~15cm。其近端循半腱肌腱远行达关节平面,继弓形向外,越过腋窝,最后转向远侧,越腓肠肌外侧头,显露并纵形切开关节囊,即可显露后交叉胫骨附着处的关节面。于关节间隙后侧找到带骨块的后交叉韧带,清理骨折断面。术中为使韧带松弛,助手需将胫骨前移。骨块易于复位,对于较小骨块,避免打孔过程中暴力使骨块碎裂,我们采用克氏针、低速钻及适当粗细的松质骨螺钉固定。检查后抽屉试验关节稳定性良好,石膏托固定。

结果

经术后48个月随访,术后6周祛除外固定,开始行非负重锻炼,10~12周关节活动度平均达0°~130°。所有患者膝不稳定症状消失,Lachman试验阴性,后抽屉试验阴性,关节功能良好[1]。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法,平均积分由术前53分至术后88分。

讨论

当肘关节伸直位摔倒时手部撑地,上肢处于外展位,外翻应力使肘关节外翻,同时前臂屈肌群猛然收缩,将内上髁撕脱,内上髁是一个闭合比较晚的骨骺,在未闭合以前骺线本身就是潜在的弱点。故可使发生骨骺分离,牵拉向下向前,并旋转移位。同时肘关节内侧间隙暂时被拉开,或发生肘关节后外侧脱位,跌倒时前臂屈肌腱的猛烈收缩牵拉或肘部受外翻应力作用而引起肱骨内上踝骨折或骨骺分离骨折。

误诊分析:本组2例于院外误诊2~3个月。初诊时按普通膝关节外伤处理,并用石膏托外固定3周。当石膏活动时感患肢膝关节疼痛无力,稳定性差。另1例受伤但当时外院无确诊,并认为骨折块分离较小,只给予石膏外固定8周,折石膏活动时患者明显感患膝稳定性差,影响正常活动,X线片也显示骨折块分离未愈合。本院有2例因患者受伤当时复合外伤较重而漏诊。漏诊原因分析:①接诊及相关科室未详细询问病史,此类损伤患者均有患肢小腿由前向后暴力外伤史,机动车伤较多;②视诊应细致观察,双侧对比患膝髌下明显塌陷等;③抽屉试验时易将前后交叉韧带断裂相混淆;④应仔细审阅X线片,勿与籽骨相混,可拍应立位或双侧X线片对比。

虽然PCL损伤远较ACL损伤少见,但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到PCL失效者,存在着向后不稳定。主要为行走、坡道、上下楼梯困难[2],影响生活工作。当PCL损伤后胫骨向后半脱伤,髌骨和髌韧带被拉向后致使髌股间窒和内侧间窒的压力明显增加。日久将导致半月板损伤和退行性关节炎。因此PCL断裂的中青年患者造成的关节不稳,即使不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应该进行重建手术,以避免长期关节失稳造成骨关节炎。术前X线片即使显示骨折块分离较小,因石膏固定过程中很难控制胫骨的向后滑动。另一个原因撕脱的骨块被关节滑液浸泡,均可等致骨块不愈合。那么我们在固定过程中有时骨折块较小,为避免钻孔困难造成折块碎裂,我们采用克氏针钻孔,采用低速钻、松质骨钉的拉力作用有效的避免了固定不牢、松动。术后患肢石膏固定,采用后路手术时应注意:①勿将切口选择过高,常易因此达股骨髁;②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束;③切开关节囊时避免电刀,缝合时用可吸收线细致缝合。

参考文献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6

关键词:肱骨踝间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肱骨髁间骨折属于肘部创伤之一, 多发于青壮年时期[1]。该病症分型复杂, 在骨折早期, 复位固定有一定的困难。在后期康复过程中, 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2]。有关专家认为, 肱骨踝间骨折属于骨科难以处理的骨折类型之一[3]。本文选取2007-2012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肱骨踝间骨折患者, 其中, 有2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患者手术前后陪护中医药辅助治疗, 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肱骨踝间骨折患者50例, 其中, 33例为III型肱骨踝间骨折, 17例为Ⅳ型肱骨踝间骨折。29例为男性, 21例为女性, 患者年龄21~63岁, 平均年龄 (38.5±12.6) 岁。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一组为中西医结合组 (观察组) , 一组为西医治疗组 (对照组) , 每组25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肱骨髁间骨折中西医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中医学上的诊断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进行诊断划分: (1) 有明确的肘部损伤史; (2) 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3) X线检查骨髁间完全骨折, 并可明确骨折类型。西医诊断标准:Riseborough分型Ⅰ型:骨折发生在肱骨小头和滑车之间, 无移位;Ⅱ型:肱骨小头和滑车分开, 但骨折在冠状面上无明显旋转或髁间“T”、“Y”形骨折, 无移位;Ⅲ型:髁间“T”、“Y”形骨折伴移位, 或干骺端粉碎;Ⅳ型:髁间与干骺端均粉碎。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医诊断标准; (2) 西医Ⅲ型、Ⅳ型诊断标准; (3) 闭合性骨折; (4) 年龄在20-65岁; (5) 病程在14 d内。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 (2) Ⅰ型、Ⅱ型骨折, 或骨折未发生移位; (3) 开放性骨折; (4) 年龄在20岁以下或65岁以上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手术结合中医药治疗的方法进行[4]。具体方法:患者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选取肘后正中切口, 对于Ⅲ型骨折, 经肱三头肌舌形肌瓣显露。对于Ⅳ型骨折, 经尺骨鹰嘴截骨, 经肱三头肌反向近端, 显露肱骨远端的骨折位置, 清除骨折端积血和失活组织, 局限性地修复骨折位置, 尽可能地保留软组织和骨膜, 对于踝间和内外侧踝小骨折块儿进行准确复位。对于关节面解剖部位, 经过复位后, 暂行克什针进行交叉固定, 随后复位肱骨踝上骨折。

中医药治疗包括内服和熏洗法, 内服法主要应用于患者受伤后的术前准备工作, 如患者出现局部软组织肿胀、皮下瘀血严重等, 均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液流通情况, 调整手术时间。患者在受伤后1~2周, 可口服活血消肿汤:丹参12 g, 茯苓12 g, 黄柏6 g, 蟅虫6g, 忍冬藤15 g, 薏苡仁30 g, 骨碎补12 g, 续断10 g, 桂枝4 g, 赤芍10 g, 当归10 g。500 mL水煎至150 mL, 温服, 每天1剂。受伤后3~4周,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 调整中药配方进行辅助治疗。熏洗法主要应用于患者手术治疗患肢拆线一周后, 中药外洗进行巩固治疗, 组方:苏木20 g, 千年健20 g, 桂枝20 g, 伸筋草30 g, 五加皮20 g, 透骨草30 g, 海桐皮20 g, 红花20 g, 荆芥20g, 防风20 g, 艾叶30 g, 秦艽20 g, 莪术20 g, 鸡血藤20 g。上述中药经煎煮后, 加入白酒30 mL, 以冒出的蒸汽熏蒸伤口, 经15-20 min, 待温度适中, 直接浸洗患处, 同样时间及操作, 每天重复2-3次,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经手术结合中医药治疗后, 需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恢复课程, 进行循序渐进模式的功能锻炼。

1.3.2 对照组

除中医药治疗外,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手术方法和术后的功能恢复锻炼与观察组的一致。

1.4 治疗标准

患者病情治疗恢复判断标准如下。优:肘关节屈曲活动>110°, 无肿痛和成角, 短缩<0.5 cm, X线片显示肘关节结构正常。良:肘关节屈曲活动>90°, 伴有轻痛或轻度功能障碍, 成角<10°, 短缩<1 cm, X线片显示肘关节结构正常。可:肘关节屈曲活动>60°、<90°, 且伴有中度疼痛或功能障碍, 内外成角<15°, 短缩<2 cm, X线片显示肘关节内外间隙稍不等宽, 但无骨性关节炎改变。差:肘关节活动屈曲<60°, 疼痛明显而持久, 且伴有严重的功能障碍, 内外成角>15°, 短缩>2 cm, X线片显示肘关节间隙结构异常, 后期有骨性关节炎改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定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4个月至1年。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 (12.5±2.5) 周, 对照组为 (13.7±3.1) 周,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0%,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肿胀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要并发症, 治疗组患者出现2例关节僵直, 对照组6例患者出现明显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伴随关节僵直及骨质疏松,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肱骨踝间骨折的发病原因主要为撞击肱骨踝引起[5], 其分为屈曲和伸直两种类型。有的患者是由于直接暴力撞击导致。肱骨踝常位于肱骨干的后方, 因此多合并皮肤、血管等软组织损伤。肱骨踝间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 理论上需要切开复位固定, 相应治疗视具体情况而定。目前临床采用的手术治疗中, 需注意手术的用刀位置, 在手术过程中, 视骨折轻重, 采取不同的固定方式。此外, 对患者在手术之前和手术之后的中医药治疗, 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当患者在手术前或者手术时, 容易出现气滞血瘀等, 采用活血消肿汤加上适当的其他药材的配比, 可以更好的缓解患者的病情。骨折后采用中药熏蒸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效果较好。本文观察组患者经手术前及手术后相应中医药治疗, 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单纯采用西医治疗。Ⅲ型、Ⅳ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 多数是由于直接或者间接的暴力引起的严重损伤, 患肢筋骨血脉严重破裂损伤, 血凝脉外, 恶血停滞, 淤滞筋脉。患者初期气滞血瘀,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 “不通则痛”, 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治疗应消除瘀血, 退肿止痛。在手术前, 可选取口服活血消肿汤治疗。手术治疗中期, 患肢症状有所改善, 肿胀和瘀血的部位趋于逐渐消退状态, 患者疼痛减轻。此时尽管瘀阻有所消除, 实际并未除尽, 应继续使用活血化瘀、滋养筋骨的治疗方式, 药方选取以口服和营止痛汤合新伤续断汤为主。患者恢复后期, 肿胀部位已经消除, 然患肢筋骨尚未完全恢复, 部分功能没有得到全面恢复, 此时用药可考虑坚骨壮筋、补气养血的中药。如口服六味地黄丸辅助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治疗后期, 选取中药熏洗法, 结合适当的肢体功能恢复锻炼, 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还可消肿止痛。本文治疗组患者出现2例关节僵直, 对照组6例患者出现明显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伴随关节僵直及骨质疏松,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提示中药熏洗法能够很好的改善肢体局部的微循环, 消除炎症, 促进关节能够的恢复, 有效降低患肢的康复周期。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满意, 功能恢复良好,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梁世海, 邹冬青.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7例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 2010, 32 (12) :1515-1516.

[2]刘希贤.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54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09, 15 (1) :59-61.

[3]毕梦娜.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7例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4 (1) :78.

[4]吴建勋, 吴赛玉, 吴梓顺.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3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9 (5) :34-36.

[5]刘燕.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6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 (11) :934-935.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25 例, 男19 例, 女6 例;年龄19~65 岁, 平均43 岁。车祸伤8 例, 坠落伤9 例, 摔伤8 例。开放性骨折2 例, 闭合性骨折23 例。骨折按AO/ASIF分型, C1型11 例, C2型9 例, C3型5 例。伤后至手术时间, 闭合性骨折3 d之内, 开放性骨折或肿胀严重的骨折14~21 d。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方法

25 例手术均采用肘关节后正中切口, 14 例C3、C2型均作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余C1型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或肱三头肌两侧入路。1 例由于骨质缺损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对于C3、C2型肱骨髁间骨折作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肱骨髁关节面充分暴露, 直视下解剖复位, 先固定肱骨髁间, 把复杂的骨折变为简单的肱骨髁上骨折, 再进行固定治疗, 肱骨髁间复位时一定要保持肱骨髁原有的宽度, 必要时加以植骨, 以免改变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的正常对合关系[1]。建议用4.0 mm的空心松质骨螺钉固定, 不要用加压螺纹钉固定。对于伴有干骺端骨折的C2、C3型骨折采用双重建钢板预弯后置于肱骨内上髁的嵴上及后外侧骨柱上, 并且要保持两钢板相互成90°角, 分别用螺钉固定, 最后将尺骨鹰嘴截骨复位, 张力带钢丝固定。单纯肱骨髁间骨折C1型者, 则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或肱三头肌两侧入路, 避免尺骨鹰嘴截骨, 减少关节损伤。手术过程中我们首先解剖游离出尺神经, 上至Struchers弓, 下至尺侧屈腕肌肌支水平, 并加以保护, 缝合时将尺神经前置, 屈伸肘关节观察尺神经有无张力, 避免尺神经损伤。在放置内侧钢板时注意保护好尺神经。

2.2 术后处理

手术伤口清洗干净后关节腔内留置负压引流, 伤口一期缝合。骨折对位良好, 内固定牢固可靠者, 术后无需外固定。术后早期 (术后48~72 h) 开始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术后口服消炎痛2周, 以预防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3 结果

全部患者均达到愈合, 随访时间3~20个月,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 (12~30周) , 手术平均时间2.5 h, 手术平均出血量200 mL (60~400 mL) , 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 优15 例, 良9 例, 可1 例。典型病例资料见图1~4。

4 讨论

4.1 手术时间的选择

应尽早手术, 时间过长, 肘部组织肿胀加重, 软组织黏连及骨折端纤维骨痂的出现, 均可增加手术难度。肱骨髁间骨折后都会有严重肿胀, 甚至有些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 所以我们对合并肘关节严重肿胀的肱骨髁间骨折或开放性骨折都在2周左右再行手术, 对肿胀不明显的则伤后3 d之内即行手术, 早期或2周左右手术有利于减少骨化性肌炎的发生。患者入院后先将患肢用石膏托制动, 注意包扎不能过紧, 并经常检查, 避免局部压迫后出现张力性水泡。

4.2 手术切口的选择

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优于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暴露充分, 避免切断肌腱, 愈合早, 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作尺骨鹰嘴截骨时应注意位于尺骨鹰嘴切迹中点, 此处缺少关节软骨, 可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且易于固定, 截骨时应采用薄片锯作“V”形切开, 并注意保护锯下方肱骨髁关节不受破坏。“V”形截骨有利于尺骨鹰嘴固定后的稳定性, 该入路还有一大好处是避免了肱三头肌损伤, 将肌肉间愈合变为骨与骨之间的愈合, 有利于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以获得肘关节功能的最大恢复[2]。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 暴露较前者差, 术后不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单纯性肱骨髁间骨折可以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 这样可以不切断肱三头肌肌腱, 必要时也可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该切口对肱骨髁骨折暴露较好, 舌形肌瓣应尽量选在肱三头肌肌腱移行处, 并且作“V”形切开, 有利于肌瓣愈合及减少黏连。必要时可作“V-Y”缝合, 以减少肱三头肌肌腱的张力。术毕用可吸收线缝合肌瓣。早期被动CPM肘关节功能锻炼, 也不至造成舌形肌瓣缝合处开裂, 但术后仍需石膏托固定2~3周。对于C2、C3型骨折我们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这样有利于肱骨髁滑车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固定, 手术视野清晰, 操作容易, 克服了肱三头肌舌形肌瓣入路的不足。

有研究对肘关节的伸肌力量做了客观的比较, 有25 例患者, 为治疗肱骨远端移位的关节内骨折而行肱三头肌切开入路和鹰嘴截骨入路, 在这两组患者, 没有发现肘关节伸肌力量有任何差别[3]。

4.3 影响肘关节功能的因素

争取解剖复位和牢固的内固定, X线片难以确诊时, 一定要行CT检查, 必要时加以重建, 以确定骨折线走行、粉碎程度及移位情况。C3型骨折的关节面骨质粉碎无法复位合并骨质缺损时, 一定要做植骨, 这种情况下用全螺纹螺钉而非拉力螺钉固定骨块, 避免滑车宽度变窄。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时必须采用坚强的内固定, 才能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避免关节僵硬。对C2、C3型骨折采用双钢板固定于肱骨髁外侧及内侧, 重建钢板有一定厚度, 可以随意塑形。亦可选用AO解剖型锁定钢板, 无需塑形, 固定更牢靠, 当双钢板固定时内侧也可采用1/3管形钢板, 厚度较薄, 占体积小, 使伤口容易缝合。将其放置在肱骨内侧髁骨嵴上, 并不影响骨折固定的稳定性, 但螺钉固定时应避免穿入鹰嘴窝及冠状窝, 影响肘关节活动。双钢板在两个互成90°的平面上的固定, 刚度及抗疲劳作用最强。对于严重粉碎的髁间骨折, 该方式能达到坚强有效的固定。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比较双钢板1/3管状和3.5 mm重建钢板与交叉螺钉或单纯“Y”形钢板生物力学性能证实, 双钢板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佳, 更有利于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4]。Müller等[5]指出, 活动的肘关节可使固定钢板起类似张力带的作用, 促进髁间骨折的愈合, 而僵硬的肘关节则影响骨折的愈合。术后3周肘关节僵硬达到顶点, 固定超过4周会导致无法令人接受的僵硬。一般屈曲功能在2个月内恢复, 伸展功能需要4~6个月恢复。术后在无痛或患者疼痛可忍受的情况下, 进行主动活动肘关节, 绝对禁忌由理疗师强力伸肘、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活动以及麻醉下行手法操作, 强行伸肘和用力活动通常会增加关节周围出血和纤维化, 增加对关节的刺激, 是降低而不是加强关节的活动能力。本组1 例C3型骨折者术后即开始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结果1年后复查肘关屈伸活动完全恢复。由此可见, 对于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可归纳为, 以最大满足关节功能恢复、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为准则, 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是基础, 良好的功能锻炼是方法。

参考文献

[1]朱通伯, 戴克寸戎.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291.

[2]McKee MD, Wilson TL, Winston L, et al.Functionaloutcome follow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through a posterior ap-proach[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0, 82 (12) :1701-1707.

[3]张志宏, 张朝春, 吕琪, 等.经鹰嘴截骨入路中空螺纹钉及双钢板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12) :836-837.

[4]Helfet DL, Hotchkiss RN.Interal fixation of the dis-tal humerus:A biomer chanical comparison of meth-ods[J].J Orthop Trauma, 1990, 4 (3) :260-264.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8

关键词:双钢板内固定,肱骨髁间骨折,克氏针内固定

肱骨髁间骨折属于肘关节严重损伤, 多发于青壮年, 患者多呈粉碎性骨折, 闭合复位困难。肱骨髁间骨折病情较为复杂, 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 但开放复位缺乏有效的内固定时, 易出现肘关节功能障碍、骨不连或畸形愈合等不良情况, 无论采用闭合手法复位, 还是手术开放复位, 其最终效果均不十分满意。 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笔者所在医院采取该方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60例。试验组,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22~57岁, 平均 (41.22±5.18) 岁;受伤至入院时间4 h~4 d, 平均 (2.01±0.56) d;发病原因:车祸伤22例, 跌倒伤26例, 砸伤12例;发病部位:右侧肱骨髁间骨折34例, 左侧26例, 合并尺神经损伤3例, 尺桡骨骨折1例。对照组,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22~56岁, 平均 (41.67±5.08) 岁;受伤至入院时间5 h~4 d, 平均 (2.23±0.62) d;发病原因:车祸伤23例, 跌倒伤25例, 砸伤12例;发病部位:右侧肱骨髁间骨折35例, 左侧25例, 合并尺神经损伤3例, 尺桡骨骨折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 采取石膏托半屈曲位固定患肢, 局部采取冰敷消肿, 择期手术。试验组患者采取双重建钢板手术内固定治疗, 经臂丛麻醉后, 取仰卧位, 选择肘后正中切口, 将尺神经显露, 按照髁间骨折变为髁上骨折, 再进行钢板固定, 维持滑车的解剖宽度, 克氏针临时固定, 安装钢板, 保持钢板角度, 提高稳定性, 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复位满意后, 经克氏针固定, 冲洗切口, 包扎, 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活动范围及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疗效评价标准:肘伸范围<15°, 屈范围>130°, 上肢无不适情况为优;肘伸范围15°~30°, 屈范围为120°~130°, 上肢偶感不适为良;肘伸范围30°~40°, 屈范围为90°~120°, 上肢常疼痛为可;其他为差[2]。优良率= ( 优例数+ 良例数) / 总例数 ×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两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比较

试验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 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群体, 患者发病时, 其骨折多表现为粉碎性, 患者闭合复位困难, 开放复位缺乏有效的内固定, 使得机体表现为肘关节功能障碍、骨不连或畸形愈合,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经闭合手法复位或手术开放复位, 均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当机体发生肘关节外伤后, 会伴有剧烈的疼痛, 压痛广泛, 有明显的肿胀情况, 多数患者会伴有皮下淤血。对于骨折移位严重的患者, 会出现肱骨下端横径变宽的情况, 对于重叠移位重的患者, 则会有上臂短缩畸形的情况发生。

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 牵引、切开复位等方法。其中, 手法复位适用于Ⅰ、Ⅱ型骨折有轻度分离的骨折。牵引则适合不能闭合复位或某种原因未能及时治疗的开放损伤者。切开复位则适合为了准确复位和早期功能锻炼的患者。无论哪种治疗方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均应该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循序渐进, 争取早日康复。

肱骨髁间骨折病情比较复杂, 单纯牵引外固定治疗难以完全复位, 因此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3,4]。常采取的内固定材料包括单钢板、克氏针、双钢板等, 以克氏针较为常见[5,6,7]。该病症在治疗的时候, 解剖复位、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等均十分重要。采取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内侧柱钢板在矢状面, 外侧柱钢板在后外侧, 符合其生物力学固定模式, 固定效果较好[8,9]。

国内外多数研究认为,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效果较好[10,11]。其在治疗的时候, 选择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利于后期的复位愈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肘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对照组, 肘关节功能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其治疗效果较好。

力学研究认为, 在进行侧屈、扭转等动作的时候, 双钢板固定的效果最好, 不影响关节活动。患者后期可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12,13,14]。李忠等[15]研究认为, 垂直双钢板与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相当, 其临床治疗满意度均较好, 临床疗效一致, 肘关节优良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蒋媛敏等[16]研究认为, 采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并配合适当的护理, 能够改善治疗效果, 且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患者预后佳。肱骨髁间骨折多累及肘关节, 治疗并发症较多, 最常见的如关节僵硬、骨折不愈合等[17,18,19,20]。本文试验组选取的治疗方法, 有多方面的优势, 其在治疗的时候, 不切开肱三头肌, 手术视野暴露较好, 对于复位和术后恢复均有意义。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 女3例;年龄12~55岁, 平均34岁;左侧9 例, 右侧5例。致伤原因:摔伤8例, 车祸伤4例, 坠落伤2例。其中3例开放性骨折, 伴随损伤:合并肱骨近端骨折2例, 尺桡骨骨折1例, 其他部位骨折1例。桡神经损伤2例, 尺神经损伤1例, 均为挫伤。伤后距手术时间:24 h内11例, 2周后3例, 无重大复合伤。

1.2 分型 (RISEBOROUGH和RADIN)

2型有移位的T型或Y型骨折, 5例;3型骨折是髁部有旋转移位的骨折8例;4型骨折关节面严重粉碎且髁部分离较宽, 1例。

1.3 治疗方法

患者侧卧位, 标准肘后S 形切口, 游离尺神经皮片牵开保护, 将尺骨鹰嘴于半月关节面外, 冠状突以远肱二头肌附着点以近0.5 cm处V型截骨, 保留其后侧的骨膜及肱三头肌附着, 将截骨块及附着的肱三头肌向上游离、翻起, 显露肘关节后侧。保留肱骨内、外髁的伸屈肌腱, 及肱骨近折端软组织, 断端碎小游离骨片取出待植骨, 将髁间较大的骨片用Φ1 mm克氏针钉在内、外侧髁上, 由肱骨内、外髁骨折面各钻入一1.5~2.0 mm的克氏针, 略交叉穿出至平骨折断面, 将内外髁间骨折复位, 保证下方关节面平整, 并以恢复前方冠状窝和后方的鹰嘴窝平整纠正关节面的旋转, 用大巾钳夹住维持, 克氏针钻回平对侧皮质, 穿入内侧针略退入骨质内以免针尖刺激尺神经, 将髁间所取碎片回植, 关节面如不缺损, 可由外侧髁钻孔后拧入一3.5 mm的半螺纹松质骨螺钉 (螺纹过骨折线, 但钉头不穿透对侧皮质) , 以使髁间骨折稳定成髁上骨折 (缺损者加1枚克氏针交叉固定) 。对于髁上的大骨片亦可先用克氏针与近或远侧断端固定, 然后各由髁上骨折远断端向内外侧髁处交叉钻入1~2枚2.0 mm克氏针, 由内外髁穿出, 保护尺神经, 针尾平骨折线, 复位骨折, 逆行钻出近侧断端皮质。必要时酌加钢丝形成张力带加强, 至固定牢固为止。克氏针尾剪短成3~4 mm折弯埋于骨膜表面, 防止退针, 复位鹰嘴,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术后硅胶引流管引流, 长臂石膏托制动。

1.4 术后处理

三角巾固定于屈肘90°前臂中立位, 麻醉清醒后, 检查无血管、神经, 即可进行手部关节的主动活动, 术后24 ~48 h拔除引流条, 开始腕关节活动锻炼, 3 d后肿胀稍消退即行上臂前臂肌肉收缩锻炼, 2周后拆除石膏托进行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锻炼, 4周左右断端X线片见少许纤维骨痂形成, 可予中草药熏洗下, 逐步进行适度的被动肘关节活动锻炼。

2 结果

本组14例随访3个月到5年2个月, 平均21个月的随访, 无VOIKMANNS缺血性肌挛缩, 除1例术前肿胀重, 行减张缝合, 术后二期清创缝合外, 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 ~6 个月骨折全部愈合, 愈合时间10~20周, 1 例术后8 个月愈合。桡神经挫伤2例完全恢复, 1例尺神经挫伤部分恢复。疗效用Aitken-Rorabeck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9例:肘关节伸屈>110°, 无痛;良: 3 例, 肘关节伸屈>75°, 无明显疼痛;可:1例, 肘关节伸屈>60°, 有轻微疼痛, 偶尔需止痛药缓解, 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差:1例, 肘关节伸屈<60°, 经常疼痛, 日常生活受影响。优良率85%。

3 讨论

3.1 肱骨髁部为松质骨, 外伤暴力重, 骨折后受前臂屈伸肌群牵拉易发生移位, 且肱骨下端扁宽, 关节面形状不规则, 使得闭合复位困难。多次手法复位可加重软组织损伤形成骨化性肌炎。且肘关节短小, 外固定困难, 易产生微小活动, 影响骨折愈合。因此, 肱骨髁间有移位骨折治疗方法以手术为宜[1]。

3.2 本组患者11例急诊手术, 10例术后疗效优良。3例因外伤时间大于24 h, 局部软组织已肿胀, 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 予抽吸水泡, 患肢皮套牵引, 悬吊抬高, 待肿胀消退, 局部无明显炎性反应后再行手术, 手术疗效亦较满意。1例患者术前肿胀严重, 行急诊手术, 术中无法完全行减张缝合, 术后切口渗液多, 皮肤仍出现坏死, 换药待肿胀消退后, 二期清创缝合才得以使切口愈合, 制动时间较长, 术后功能恢复差。总之, 对于肱骨髁间骨折移位明显。就诊时间晚, 软组织损伤肿胀重, 手术时机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3 手术入路 常规的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虽有暴露整个肱骨远端 (滑车和肱骨小头) , 直接观察关节面的损伤情况, 易于在直视下解剖复位的优点[2], 但同时存在损伤关节软骨面及导致截骨断端不愈合的可能性, 本组于半月关节面外, 冠状突以远肱二头肌附着点以近0.5 cm处截骨, 不损伤关节软骨面, 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V型截骨, 保留鹰嘴截骨端血供, 保持了肱三头肌完整性, 鹰嘴本身血运丰富, 张力带固定充分后, 截骨断端全部愈合。笔者认为经尺骨鹰嘴半月关节面以远截骨入路是较理想的入路。

3.4 多根克氏针固定的优点 ①克氏针固定为髓腔内固定, 能对抗弯曲移位应力, 多点交叉有效防止旋转;②髁间螺钉、克氏针经内外髁向肱骨近端的多根克氏针交叉固定, 形成一个三角形, 有较强的中和及支撑作用;③不论粉碎或骨质疏松, 凡能容纳1枚螺钉的空间均可采用克氏针内固定[3] ;④缩短了手术时间, 较之钢板螺钉内固定时需克氏针临时固定, 减少中间程序;⑤避免了钢板螺钉可能对鹰嘴窝或冠状窝造成的干扰, 影响肘关节屈仲功能;⑥取出方便, 避免钢板螺钉取出时创伤大的缺点[4] ;⑦价格经济。不足之处: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及 (RISEBOROUGH和RADIN) 4型严重粉碎固定强度较差, 需辅助较长时间的外固定患者, 不能早期行功能锻炼, 易导致关节僵硬, 功能受限。

3.5 本组内固定术中牵开保护尺神经, 无尺神经的损伤, 无内固定物的刺激, 未行尺神经前置, 手术后无迟发性尺神经炎发生, 与有的学者比较了尺神经前移与否对术后尺神经炎发生的影响, 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相一致。

3.6 术后缝合前松止血带, 彻底止血, 放引流管彻底引流, 口服解热镇痛药抑制术后局部炎性反应, 能有效地防止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5] 。

3.7 功能锻炼的时间应根据骨折类型, 术中固定的牢固程度综合决定, 待少许纤维骨痂形成后逐步进行适度的肘关节被动活动锻炼, 后期配合中草药熏洗等系统治疗, 本组无骨折不愈合, 功能亦较满意。

多根克氏针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 如能熟练运用, 对于 (RISEBOROUGH和RADIN) 2、3型骨折, 具有简单、经济、疗效可靠的实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4例肱骨髁间骨折均采用肘后侧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多根克氏针配合螺钉、钢丝固定治疗随访的病例总结平均随访23个月。结果用Aitken-Rorabeck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85%。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解剖复位牢固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入路及内固定是关键。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黄雷, 张波, 王满宜, 等.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 2001, 21 (3) :158-162.

[2]张弛, 姚振均, 陈峥嵘.三头肌劈开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中华创伤杂志, 2005, 21 (3) :173-175.

[3]刘建斌, 张向臣.王栋双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中国骨伤, 2006, 19 (1) 38

[4]张峡, 梅芳瑞.周军海等加压螺钉治疗肱骨髁间V形或Y形骨折58例报告.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 13 (1) :38-39.

探讨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治疗 篇10

方法:将7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锁定加压钢板组36例,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组36例。

结果: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患者。优19例,占52.78%,良15例,占41.67%,可2例,占5.56%,差0例,优良率为94.44%;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的患者,优15例,占44.67%,良14例,占38.89%,可5例,占13.89,差2例,占5.56%,优良率为8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器固定较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有安全,固定牢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能够早期功能锻炼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 三叶草型钢板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200-01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即:肱骨大结节之下,胸大肌止点之上,也就是肱骨干坚质骨与肱骨头松质骨交接处,最易发生骨折故名为外科颈骨折,此种骨折好发于中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肩部骨折23.3%。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而手术治疗又分为经皮撬拨内固定、开放复位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其中内固定的材料又有针钉类、钢丝张力带类、解剖钢板类等翻,而目前手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笔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和三叶草型钢板共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72例,并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2例,男49例,女23例,年龄23~65岁,平均(42.50±3.77)岁,受伤部位:左侧34例,右侧38例。都属于闭合性骨折,根据X线片按Neer方法对骨折进行分类。32例为两部分骨折,30例为三部分骨折,10例为四部分骨折。本组患者中有36例接受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有36例接受三叶草型钢板治疗。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的术前检查,并行必要的X线片。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气管插管全麻或臂丛麻醉;手术体位:选择仰卧位患肩垫高30°~45°;用标准肩关节前外侧切口,沿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作切口,切开皮肤,向内牵拉,找到并保护头静脉,将头静脉连同少量三角肌束拉向内侧,显露肱骨近端,切开或不切开关节囊,保护关节囊、肩袖组织及与骨折块相连的软组织,清理骨折端血肿和嵌入的软组织,适当力量牵引骨折远端进行复位后,复位钳或克氏针予以临时固定。C臂X线机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适当长度的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置于肱骨大结节近端头侧5mm、结节间沟后缘远端10mm处,上端不超过肱骨大结节。在骨折近端的接骨板上使用钻头导向器作引导钻孔,肱骨头一般拧人3~4枚锁定螺钉。活动肩关节以检查固定是否牢靠,C臂透视下活动肩关节灵活、骨折复位佳、内固定可靠后,冲洗伤口,局部充分止血,检查关节囊及肩袖,如有损伤予以同期修复,放置引流管,逐层闭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给予外展架固定,外展60°~70°,前屈30°~45°。术后3天即行患肩等长收缩活动及腕、肘的主动活动,3周后去除外展架,逐渐加大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度,以能耐受疼痛及不对抗为原则,8周后以主动活动为主。

1.4 疗效评定标准。优:肩部外形正常,肩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正常,日常生活与伤前无明显差别,无疼痛或轻微疼痛,患者满意。良:肩部外形正常,肩关节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无明显疼痛,劳累或天气变化时疼痛、不适感,可耐受。可:肩外形正常,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日常活动能力部分恢复,疼痛可耐受。差:肩部外形正常或畸形,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且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的疗效评定。随访6~24个月,平均(10.2~2.5)个月,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组优良率为94.44%,三叶草型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在随访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患者,1例出现关节僵硬;而采用三叶草型钢板的患者,2例出现螺钉断钉,4例出现螺钉滑出,2例出现关节僵硬,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cm,胸大肌止点以上,此处由松质骨向密质骨过渡且稍细,是解剖上的薄弱环节。骨折较为常见,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老年人较多,肱骨外科颈骨折移位多较严重,局部出血较多,应特别注意。肱骨外科颈骨折类型:①外展型骨折;②內收型骨折;③骨折严重移位情况。此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或肘着地,暴力沿肱骨干向上传导冲击引起骨折:肩部外侧直接暴力亦可引起骨折:①跌倒时上肢外展位,使骨折远侧段呈外展,近侧段相应的内收,形成两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且常有两骨折端互相嵌插,即外展型骨折;②跌倒时上肢内收位,使骨折远侧段内收,近侧段相应的外展,形成两骨折端向内成角移位,两骨折端内侧常有互相嵌插,即内收型骨折;③在强大暴力的作用下,或骨质疏松的患者。当暴力由手掌、肘、肱骨传达到关节盂及肩峰下时,由于肩峰的阻挡和身体的重力作用,使骨发生粉碎性骨折,即粉碎型骨折。主要临床表现有:患肩肿胀,前、内侧常出现淤血、瘀斑。骨折有错位时,上臂较健侧略短,可有外展或内收畸形。大结节下部骨折处有明显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若骨折端有嵌插,在保护下可活动肩关节。注意与肩关节脱位鉴别。如合并臂丛、腋动静脉及腋神经损伤,可出现相应体征。传统的复位加外固定治疗,固定时间长,且不够稳定,固定期间易发生再次移位,或发生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法让肱骨外科颈有移位骨折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活动。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并发症,同时保证愈合后关节的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快速发展,新一代的内固定技术相继出现,其中以锁定加压钢板和三叶草型钢板应用最为广泛。

总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的优良率较三叶草型钢板高,出现断钉、滑钉或者肱骨头坏死情况较三叶草型钢板少。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固定牢靠,能早期功能锻炼,其疗效确切,比三叶草型钢板方法更加适用,是值得临床推荐的一种理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肱骨髁间骨折/治疗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6~61岁,平均39.2岁。伤因;交通伤7例,坠落伤3例,摔伤1例,开放性损伤1例(为Gustilo分型Ⅰ型),闭合性损伤10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2例,C2型6例,C3型3例。合并损伤:颅脑损伤1例,患侧Pilon骨折1例,健侧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伤后8h内手术6例,8h~3d手术2例,1周后手术3例。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仰卧位,屈患肘置于胸前,消毒止血带止血。取肘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下分离,显露并充分游离尺神经,橡皮条牵引保护,尺骨鹰嘴线锯截骨,切开关节囊及肱三头肌,连同尺骨鹰嘴向上翻起,显露肱骨髁骨折处,全面了解骨折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游离碎小的骨折块对应靠拢有软组织相连的大骨块,应特别注意恢复肱骨髁间滑车关节面的平整。Morrey和An认为,肘关节50%的稳定性由尺骨滑车切迹和肱骨滑车保持[1]。同时注意肱骨小头形态完整及冠状突与鹰嘴窝的重建,必要时植骨,力求达到解剖复位,复位后用直径1.5mm克氏针临时固定,再选用国产肱骨内、外侧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按肱骨内、外侧形状塑形后置入,两侧螺钉交叉固定。注意内侧钢板置于肱骨内侧柱的内上髁嵴表面,外侧钢板置于肱骨外侧柱的外侧,而非AO组织建议的后侧,类似于平行固定,分别通过钢板从内外髁向髁间各拧入2枚直径3.5mm长松质骨螺钉,要求穿过髁间骨折线,再依次拧入近端螺钉,并使远端向近端加压。正、侧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内置物位置满意,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截骨后的尺骨鹰嘴,所有患者常规前置尺神经,活动肘关节无异常,骨折固定牢固,冲洗切口,彻底止血,逐层关闭切口,伤口内分别置深、浅两根负压引流管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用掌侧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伸直位2~3d,术后24~48h视引流量情况拔出引流管。2~3d待创伤反应减轻后去除外固定,行CPM机被动活动肘关节,每天3次,每次30min,活动范围30~90度,逐日增加活动范围,3周后行主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疗效评价参照改良的Gassebaum评分系统[2]。优:伸肘15度,屈肘130度,无疼痛及功能障碍;良:伸肘30度,屈肘120度,轻微疼痛,轻度功能障碍;可:伸肘40度,屈肘<120度,活动时疼痛,中度功能障碍;差:伸肘40度,屈肘<90度,经常疼痛,严重功能障碍。本组所有患者获10个月~4年随访,1 1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其中优6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1.8%。其中,1例有尺神经麻痹,1例开放性骨折轻度感染,经换药后治愈,无一例发生骨不愈合、异位骨化、退钉及移位。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骨折后一旦决定手术治疗,应尽早手术。争取在24h内进行。早期手术骨折复位相对容易,切排出积血,减轻肿胀,同时减轻患者疼痛及经济负担。Kunder等[3]发现,在受伤后24h内手术治疗可明星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异位骨化的发生。周方等认为尽早手术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帮助。本组3d内手术患者优良率明显好于1周后手术患者,说明尽早手术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帮助。

3.2 手术入路的选择

目前常用的手术入路有肱三头肌-肘肌舌形筋膜瓣翻转入路、肱三头肌劈裂入路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4,5],现大多数者推荐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认为能彻底暴露术野,但此入路截骨面经过尺骨近端关节,有可能发生截骨端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关节内粘连、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30%[6]。本组全部采用肘后正中切口,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未发生骨不连及创伤性关节炎。

3.3 内固定的方式

治疗成人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固定方法较多,有多枚克氏针固定、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固定、克氏针及加压螺钉固定、单钢板加克氏针固定、双钢板固定及Y形钢板固定。近20年来,AO组织推荐的垂直双钢板技术用于临床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7,8]。但内固定失效及骨不连等问题经常发生。2002年0'Driscoll等[9,10,11]开始对采用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复杂骨折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其技术日臻成熟,关键点在于借鉴建筑学“拱门”结构概念和工程原理,双柱于基底处(肱骨干)锚定,于拱顶处连接(钢板远端长螺钉与关节内骨折块相互交错咬合),重建肱骨远端骨性结构,通过整体结构的重建使骨折块相互咬合,而不单是依靠螺钉来维持骨折的稳定性。平行钢板固定技术主要可以概括为8项:(1)每枚螺钉必须通过钢板;(2)每枚螺钉必须固定1块对侧骨块,而该骨块同时为对侧钢板所固定;(3)远端碎骨块必须应用足够数量的螺钉充分;(4)每枚螺钉在可允许范围内尽可能长;(5)每枚螺钉尽可能固定更多的骨折块;(6)远端螺钉应相互交锁,以创一个成角稳定结构,整合双柱钢板固定技术;(7)钢板应在双柱的肱骨髁上水平加压固定;(8)钢板应具备足够的强度,以确保骨折愈合前不发生断裂和弯曲。anchez.Sotelo等[12]利用平行双钢板技术治疗34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组11例患者亦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3.4 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已被公认为成人肱骨髁间骨折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Mckee[13]等指出,若延至术后4周才开始关节锻炼,将会极大地影响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术后在稳定内固定的基础上,早期开始在、患肢功能锻炼,以肘关节为主,以肩腕关节为辅,屈肘为主,伸肘为辅,兼顾旋前、旋后功能。早期被动活动为主,后期主动活动为主,4周后可酌情部分负重活动。

上一篇:理工科新生生涯规划下一篇: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