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术式比较

2024-09-17

肱骨近端骨折术式比较(共6篇)

肱骨近端骨折术式比较 篇1

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有拉力螺钉固定、张力带钢丝固定、克氏针固定、髓内针固定、钢板固定、关节置换、关节融合、关节镜手术等,但治疗方法上无统一定论,报道的结果也不一致。我们追踪了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对以上术式进行比较分析。

1 拉力螺钉固定

拉力螺钉一般用于肱骨大小节结撕脱骨折有移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因为它的铆钉作用弱,承受能力低,一般不用于大块骨折。

2 张力带钢丝固定

张力带钢丝固定简单、治疗费用低,能对多数Ⅲ型以下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得到Neer的大力推广。黄治刚等用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青壮年肱骨近端骨折18例,Neer评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本组18例,经6~18个月随访,均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无肱骨头坏死发生。优12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89.4%。但是因为他的强度低,所以对于活动量大的患者有断丝的风险。

3 克氏针固定

单枚克氏针横切面小,对骨骺生长、发育无影响,放置和取出方便,特别适合儿童。但克氏针固定稳定性较差,无断端加压作用,有畸形愈合和骨不连的风险。Kwon等在18对新鲜冰冻尸体肱骨标本上造成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模型。评估三叶草钢板、角钢板及克氏针3种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三叶草钢板和角钢板固定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而克氏针固定者骨折块间相对位移较前二者明显,且稳定性差,最大抗扭力低。3种内固定方法加用骨水泥均能显著降低骨折块间的相对位移,提高最大抗扭力。还可以用张力带钢丝增加稳定性、对抗张应力和对断端施加压应力。

4 外固定支架

用外固定架,骨折得到稳定固定,同时能处理软组织伤和早期活动,术后没有骨不连、感染等。外固定不会加重已剥离或暴露的骨膜损伤,保证骨折端的血供,骨折更易愈合。外固定支架因骨折端没有内固定物,对骨折端异物刺激小、感染可能小。对软组织损伤严重、污染或者已经感染的伤口应该用外固定。如果用内固定,感染很难控制,必须取出内固定待感染控制后Ⅱ期手术。但是怀疑有神经血管损伤的应该手术探查。

5 髓内针

Sosef等用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8例,满意率81%。他认为髓内钉对于Ⅱ、Ⅲ、Ⅳ型骨折是有价值的,且可以术后早期活动。Lu等用髓内钉联合张力带钢丝治疗老年人肱骨外科颈骨折10例,效果评分,平均分80.8分。

6 钢板固定

钢板固定是应用最广泛的方式。它有固定可靠,可以对断端加压等特点。常用于Ⅲ型和Ⅳ型骨折。

6.1 解剖钢板固定

解剖型钢板的外形设计更接近于肱骨近端的解剖形态,故可获得骨折固定的较好稳定性;钢板近端的特殊设计,允许采用多枚粗松质骨螺钉固定,增加了骨折固定的牢固性;钢板近端可有多枚螺孔可供选择,故可克服一般钢板单一插钉部位的不足,使得手术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是它因为紧贴骨膜对肱骨近端的血供破坏严重,可出现骨吸收骨不连。

6.2 T型钢板固定

彭海洲等用T型钢板治疗6例Ⅱ和Ⅲ型肱骨近端骨折伴有肩袖损伤者,术后Neer评分优良率为83.3%。

6.3 管型钢板固定

Instrum等用肱骨标本同半管形钢板和T形钢板进行了对照性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半管形钢板固定骨近端骨折比T形钢板固定稳妥,固定力度大。

6.4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

新的内固定理念是尽量保留原始骨痂,不破坏骨折部位的骨膜。锁定加压钢板(LCP)采用非接触固定经皮置入的办法满足了这些要求,是目前很好的一种固定方式。

7 关节成形或置换

Didtrich等用锁定钢板与关节成形术相比认为在相同的年龄和骨折程度下,关节成形有更好的功能恢复。Neer曾报道关节置换的优良和满意率达到90%左右。但是关节置换会带来关节松动等并发症。并且因为相对于肱骨头厚度其骨折面较大,在愈合过程中承受机械应力较小,周围有众多富含血运的组织。并非所有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都会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一般都采取钢板等固定的方法保留肱骨头。Taller等指出现在的钢板能够很好地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所以关节置换有明显减少。但是对于关节面破坏超过50%、肱骨头已经或者怀疑失去活力、因手术延误导致肱骨头严重吸收、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和有大量骨质缺损的患者,还有Neer分型中3、4部分骨折合并肱骨头劈裂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改做关节置换,比起用钢板失败后二期关节置换者其效果明显[1]。

总之,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普遍认为应该术前进行多角度拍片,根据骨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术式。对于NeerⅠ型骨折可以保守治疗或者用拉力螺钉。对NeerⅡ型可以用拉力螺钉、克氏针或者张力带钢丝。特别是对于儿童为了避免损伤骨骺导致发育畸形建议用克氏针固定。对于NeerⅢ型和Ⅳ型因为稳定性差建议用髓内钉或者钢板获得坚强的内固定,特别是锁定钢板,大多数学者的报道都优于其他固定方式。如果关节面损伤超过50%、怀疑会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者、骨质疏松不易固定者或肱骨头因为有肿瘤需要切除者最好用人工关节置换。开放型骨折污染严重者建议用外固定架。有的甚至可以综合用多种术式。但有一个原则:涉及关节及关节相关骨折需要坚强的内固定,但同时要尽量用微创的方法减少对骨折处血供的破坏。

以上几种术式的效果按Neer评分标准评分,其分数上的差异除了手术方式本身的优劣之外,还与选择偏畸、随即误差和手术医师的水平等因素有关,我们需要进一步收集更广泛的文献资料进行荟萃分析,对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松本, 范存义, 曾炳芳.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20) :1545-1547.

肱骨近端骨折术式比较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是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接受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出的100例, 其中男59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为 (58.52±14.71) 岁。造成患者出现肱骨骨折的原因主要包括车祸62例、摔伤13例, 坠伤22例, 其他3例。根据对患者进行的Neer评价结果显示, 本次分析对象的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包括Ⅱ型和Ⅲ型骨折, 其中Ⅱ型骨折患者38例, Ⅲ型患者62例。除此之外, 患者的职业、遗传病史、患病程度、病程长短等方面的基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本次分析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 对其中一组患者采取非手术中治疗的方法, 作为非手术组;而对另外一组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作为手术组。在进行治疗前, 医师对每一个患者讲解了此次研究的目的, 并对每个患者讲解了相关治疗的方法, 患者均自愿参与,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1非手术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 利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也被称为保守型治疗方法。其主要是先利用麻醉方法对骨折部位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利用夹板对肩部关节进行压力固定, 再辅以石膏和绷带对患者肩部进行外部固定。医师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为患者选择外展支架固定方式, 以保证患者肩部完全固定, 以免恢复时患者肩部关节出现活动或位移。在患者接受治疗后, 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肩部关节恢复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方案, 帮助患者肩部关节功能的恢复, 在治疗后4~6周内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地评估, 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拆除固定装置[3]。

1.2.2手术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者的肱骨骨折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肩部关节疼痛情况为其采用局部或全身麻醉。在进行手术时, 应从肩峰部位向肩部两侧入刀, 切开肩部关节外皮组织, 并根据患者骨折情况或复位需要, 将切口适当进行延长。需要注意的是, 在切开患者皮肤组织时, 一定不能够对三角肌下的神经造成伤害, 否则会影响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在对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处进行固定时, 可以利用克氏针对患者各骨折骨片或骨块进行固定;而对于一些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出现的粉碎性骨折情况, 应采取捆绑包扎固定方式。在为患者安置髓内钉时, 应该将髓内钉安置在靠近软骨下骨的部位, 因为这里的骨骼比较坚硬, 容易固定。另外髓内钉插入深度必须达到2~3 cm, 之后对髓内钉两端进行固定, 保证其稳定性。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将髓内钉插入过深, 以免损伤手部肌肉。在患者手术后6周后进行适当的负重锻炼, 当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痂愈合, 就可进行进一步功能恢复锻炼[4,5]。

1.3 评价标准

在对患者治疗后, 利用Neer评价标准对患者肩部关节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该标准采取百分制, 其中包括疼痛感35分、肩部功能30分、肩部关节活动范围25分、解剖学10分。当总分在90~100分之间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60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 将数据汇总如下:

由上述四表中可以看出, Ⅱ型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没有较大差距, Ⅲ型骨折患者在疗效上手术组要优于非手术组。但在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上非手术组患者要优于手术组患者, 而手术组患者在接受影像学检查时, 其结果要优于非手术组患者。

3 讨论

当今医学界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一部分学者认为应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式, 因为这种方式比较经济, 而且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或忍受不了手术后疼痛感的患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因为这样可以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有效的固定, 以免出现骨骼自愈畸形的可能, 并且能够为骨折骨骼提供充足的供血, 以免引发骨骼坏死的情况[6]。但根据本次研究可以看出, 对Ⅱ型骨折以非手术治疗为宜, 而Ⅲ型骨折患者则应进行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利用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 随机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来我院接受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出100例, 并将其随机分成两个小组, 每组50例, 对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组患者接受的是手术内固定治疗, 包括钢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等技术进行治疗;而非手术组则为患者采取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医护人员在患者治愈后还要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利用Neer评价方法对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分析后发现, Ⅱ型骨折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没有较大差距, 而Ⅲ型骨折患者在疗效上手术组要优于非手术组, 但在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上非手术组患者要优于手术组患者, 而手术组患者在接受影像学检查时, 其结果要优于非手术组患者。结论 两种方法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所起到的效果不同, 其中Ⅱ型骨折以非手术治疗为宜, 而Ⅲ型骨折患者则应进行手术治疗。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杨晖, 吴鹏, 王瑛.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4, 5 (3) :74-75.

[2]王干威, 陈海波.肱骨近端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 2009, 47 (21) :71-72.

[3]王军伟.肱骨骨折保守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4) :81-82.

[4]郭锐.肱骨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0) :115-116.

[5]张高耀, 吴赟.保守与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临床研究, 2013, 6 (35) :95-96.

肱骨近端骨折术式比较 篇3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 全部患者均给予临床检查符合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诊断标准[1], 根据Neer分型可以分为:Ⅰ型17例, Ⅱ型25例, Ⅲ型32例, Ⅳ型6例;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49例, 重物砸伤26例, 摔伤5例。全部患者中, 男51例, 女29例, 年龄43~72岁, 平均年龄 (56.2±3.7) 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锁定钢板治疗:患者给予全身麻醉, 选择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 将肌肉牵拉开,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部分三角前部肌肉进行分离, 不需要对骨膜进行剥离, 对骨碎片和血肿进行清除, 对骨折进行复位, 给予克氏针暂时固定, 在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 结节间沟后1 cm处放置锁定钢板, 之后在放置LCP钻头导向器和导向装置, 给予钻孔和螺钉锁定, 如果患者肩袖存在损伤, 就需要给予有效修复, 在肩关节活动无碍, 冲洗之后将切口关闭, 术后患者的患肢需要悬吊位固定3 d。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手术入路与实验组患者相同, 在复位骨折之后利用T型钢板固定, 利用拉力螺钉来对骨折块进行固定, 活动肩关节无碍之后, 冲洗切口并关闭。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疗效判断标准:治愈:患者肱骨解剖复位, 疼痛感消失, 肩关节评分优, X线检查发现骨折部分恢复良好, 能正常活动;有效:患者肱骨解剖复位, 疼痛感基本消失, 肩关节评分良或者优, X线检查发现骨折部分缓解, 基本能正常活动。无效:患者肱骨解剖没能复位, 疼痛感强, 肩关节评分可, X线检查发现骨折部分没有改善或者加剧, 不能正常活动。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 以率 (%) 表示, 若 (P<0.05) 则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中常采用常规手术和锁定钢板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常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T型钢板固定、可吸收缝线缝合、克氏针张力带、假体置换等, 但是常规手术的操作比较复杂、对患者的创伤大、复位不理想、手术时间长、固定稳定性不理想、内固定位置不合理、内固定强度不好、术后关节制动需要较长时间导致术中出血量大, 进而降低临床治疗效果, 另外术后感染、钢板断裂、疼痛、肱骨头坏死以及肩峰撞击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高[2]。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则给予锁定钢板治疗,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费用却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时, 虽然锁定钢板治疗的费用较高, 但是临床疗效却更加显著,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患者创伤小。因此在临床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 应首选锁定钢板治疗。

参考文献

[1]郭隆森.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 2010, 16 (33) :99-100.

肱骨近端骨折术式比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4月至2011年9月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8例,男23例,女55例;年龄56~74岁,平均(64.2±6.2)岁;均为受伤后闭合性新鲜骨折,致伤原因:摔伤42例,交通伤21例,高处坠落伤15。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7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d(1~11d)。合并骨质疏松症31例,合并高血压17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11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即MIPPO组与ORIF组,前者男12例,女27例,后者男11例女28例。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肺等内脏功能衰竭者;(2)近3月应用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Neer分型、合并症等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行肩关节正位及穿胸位X片、CT检查。术前全面评价心、肺、脑、肝、肾功能,积极治疗内科疾病,以符合术前要求。

MIPPO组:患者取“沙滩椅”卧位,垫高患侧肩胛部,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取肩关节外侧峰下2cm处横行凸向上弧形切口,长约4~6cm,暴露三角肌后钝性纵向分离,不超过缘5cm,以免损伤腋神经。暴露骨折断段和肱骨大结节,清理游离血块,C型臂X线及辅助下通过牵引及撬拨推压以达到初步复位,复位标志为结节间沟或肱二头肌腱。肱骨头下内侧骨缺损处需用自体髂骨支撑以防骨折再移位。确定复位满意后骨折块予克氏针临时固定。选择合适长度的LPHP,紧贴骨膜置经三角肌深层进入,于结节间沟后缘约1cm,高度不超过大结节以免肩峰撞击。为显露接骨板远端应在三角肌止点前作适当的纵向切口,近端采用3~4枚合适长度锁定螺钉固定(可根据骨折粉碎程度及骨质疏松程度增加1~2枚),远端用3~4枚螺钉固定,常规置入引流管,冲洗伤口、止血,对于撕脱的肩袖,用可吸收线将其固定在接骨板的缝合孔上。

ORIF组:麻醉及手术体位同MIPPO组。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牵引复位骨折断段,清理血肿,无需剥离骨膜,恢复颈干角、肱骨头后倾,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复位良好后,肱骨近端LPHP放置于结节沟外侧2~4mm,近端置于大结节下5~8mm,拧入锁钉固定。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抗生素治疗3d。术后24h即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

按Neer骨折评分标准,按百分制评分,即疼痛35分,功能30分,活动度25分,解剖复位10分,其中优:90~100分;良:80~90分;可:70~80分;差:小于7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常见骨折类型,据统计约占全身骨折的4~5%。肱骨近端骨折在老年人中多见,由于老年人骨折疏松、骨密度下降,在同等的致伤条件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往往为粉碎性骨折,且常为肱骨近端三、四部分的复杂骨折[3]。研究发现与发病跟老年性骨折疏松关系密切,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高趋势。对于稳定的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一般通过保守治疗即可达到痊愈,而对于不稳定、分离移位明显的肱骨近端二部分骨折及肱骨近端三部分、四部分骨折则宜尽快手术固定及及早康复锻炼以达到功能康复效果[4~5]。

目前可采取多种术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及肩关节成形术尚未一种方法成为标准式[6]。近年来我科采取切开复位(ORIF)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固定,同时也应用最新的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thesis,MIPPO)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ORIF组治疗肱骨近端骨折,采取常规的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因需充分暴露手术视窗,常将三角肌从肌间隙向外侧牵拉,造成手术切口长(平均15cm),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里压力。由于手术过程中减少了外肌层的包绕复位,造成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增多。当外侧的大结节撕脱引起骨折时,常需分离剪断前方的三角肌以对骨折断端充分剥离,加大了手术的难度,也容易造成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延长。而MIPPO组则运用了肩关节外侧经三角肌入路,使得手术微创复位及经皮置入钢板有充分操作空间,研究发现:肩峰下缘至腋神经主干下缘的平均距离为63.3mm(53.2~70.4m),可使腋神经沿肱骨面向上牵拉平均长度为13.4mm(8.0~20.0mm)[7]。

ORIF手术一般创伤较大,术中大结节因为解剖原因难以充分暴露,需广泛剥离,不利于肱骨头的血供。同时由于没有可靠的内固定,影响术后肩关节早期功能康复锻炼,造成粘连、骨折异位,严重的可能发生肱骨头坏死[8]。MIPPO技术是一种经皮小切口内固定治疗的新式方法,对局部的生物环境未造成破坏[9],不影响肱骨头血供,且其力学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片间骨痂迅速形成,充分保证骨折愈合[10]。在本研究中发现:MIPPO组采用的为三角肌入路微创手术,其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OR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IPPO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ORIF组,其术后功能恢复情况(Neer评分)也明显优于ORIF组,证实MIPPO技术的巨大优势。

LPHP设计符合解剖学原理,术中无须预弯,且螺钉与钢板之间存在成角稳定性,相当于一种内固定支架。因其避免了钢板直接加压于骨折断端,且钢板螺钉固定有较强的锚合及抗拉力,使骨折牢固稳定,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及粉碎性骨折患者[11]。治疗体会:临床中应根据时间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老年人肱骨近端二部分和三部分骨折,固定时采用MIPPO术有利于其康复愈合;而老年人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则应采取ORIF术式,因采用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更有利于充分暴露骨折断段,结合LPHP内固定,疗效满意。部分患者合并肩关节完全脱位,则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为最佳选择,以减少肱骨头坏死。术中注意加强保护肩周肌,重建肩袖功能,尤其注意保护盂肱关节、二头肌间沟等滑动面不被破坏,对术后恢复肩关节大部分功能至关重要。

总之,老年人骨质条件差,骨强度弱,适合选择LHPH内固定。而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结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老年性肱骨骨折,安全有效,操作相当简单创伤小,侵入程度低、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功能保留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切开复位(ORIF)。术后应根据老年人骨折的特点,注重全身与局部康复相结合,以最大程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MIPPO)及切开内固定术(ORIF)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8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MIPPO组及ORIF组,每组均为39例,分别予MIPPO结合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和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对比二者术前、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924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MIPPO组及ORIF组的切口平均长度分别为(6.5±0.9)cm、(13.8±0.8)cm;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95.7±11.2)ml、(287.3±38.8)ml;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8.1±12.8)min、(121.5±14.3)min;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11.4±1.2)周、(12.2±1.4)周。MIPPO组均明显优于OR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IPPO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7.7%、79.5%,明显优于ORIF组的30.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采用MIPPO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关键词:老年,肱骨,骨折,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经皮微创接骨板技术,切开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 Olerud P,Ahrengart L,Ponzer S.Hemiarthroplasty versus nonoperative treatmentof displaced 4-part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J].J Shoulder Elbow Surg,2011;20:1025~1033

[2]朱建国,黄泳标.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49~50

[3]林敏,李勇,王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52例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25):2571~2572

[4]农洪升.交锁髓内钉在肱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6):955~956

[5] Bell JE,Leung BC,Spratt KF,el at.Trends and Variation in Incidence,Surgical Treatment,and Repeat Surgery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J].J Bone Joint Surg Am,2011;93(2):121~131

[6] McKee MD,Veillette CJH,Hall JA,el at.A multicenter,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of open reduction—internal fixation versus total elbow arthroplasty for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J ShoulderElbow Surg,2009;18:3~12

[7] Aksu N,Karaca S,Kara AN.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in diaphyseal humerus and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2012;46(3):154~160

[8] Konrad G,Hirschuller A,Audige L,el at.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locking plates for two-,three-and four-part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results of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study[J].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2012;36:1051~1058

[9]李明.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二或三部分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156~157

[10] Aksu N,Karaca S,Kara AN,el at.Minimally Invasive Helical Plating for Shaft of Humerus Fractures:Technique and Outcome[J].Open Orthop J,2012;6:184~188

肱骨近端骨折术式比较 篇5

关键词:锁定髓内针,锁定钢板,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外科疾病, 在全身骨折发生率中可占4%~9%, 多为间接暴力损伤后导致, 因为肱骨比较特别的位置和结构, 往往导致预后不佳, 骨折后的肩关节常常遗留功能障碍, 为患者的日常活动带来巨大影响[1]。临床上肱骨近端骨折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对于没有移位或者移位角很小不影响功能恢复的患者大多采取保守治疗, 对于移位明显的患者临床常规手术治疗[2]。锁定髓内针、锁定钢板、肱骨头置换术等均为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案, 但是肱骨头置换术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要求比较高, 因此锁定髓内针和锁定钢板在临床应用更为广泛[3]。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工作, 现将本院近年来进行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 以便为后续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30 例, 所有患者均经X射线片或者CT检查确定诊断。按照治疗方案分为锁定髓内针组与锁定钢板组。锁定髓内针组患者76 例, 男43 例, 女33 例; 年龄60~81 岁, 平均 (71.25±5.58) 岁;其中跌倒伤48 例, 车祸伤28 例;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34 例, 三部分骨折28 例, 四部分骨折14 例;病程2~7 d, 平均病程 (3.51±1.49) d。锁定钢板组患者54 例, 其中男31 例, 女23 例;年龄60~82 岁, 平均年龄 (71.64±5.77) 岁;其中跌倒伤29 例, 车祸伤25 例;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8 例, 三部分骨折19 例, 四部分骨折7 例;病程1~7 d, 平均病程 (3.40±1.52)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 60 岁。 (2) 经过X线或者CT确定为肱骨近端闭合性骨折, Neer分型为二部分、三部分、四部分骨折。 (3) 无多段骨折, 而且检查确认未合并肩胛骨关节盂骨折。 (4) 肘关节功能正常。 (5) 非陈旧性骨折。 (6) 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实行切开内固定术。 (7) 患者的随访资料完整[4]。

1.3 排除标准 (1) 肱骨近端的开放性骨折。 (2) 骨折严重, 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3) 肱骨头劈裂, 或者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或者肱骨头压缩超过2/5, 不适合行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术。 (4) 盂肱关节脱位。 (5) 患者肩部关节为陈旧性伤。 (6) 患者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7) 患者意识障碍, 不能配合[5]。

1.4 方法

1.4.1 锁定髓内针组 患者取仰卧位, 使用肱骨近端髓内针 (美国艾克曼医疗器械公司, 长200~280 mm, 直径为8.0 mm) 作为内固定物, 在肩峰前外侧取3 cm长度切口, 分离肌腱, 显露肱骨近端, 使用C臂透视下对骨折部分行闭合性复位, 确定肱骨大结节内侧, 大小结节间沟后1.5 cm处为开髓点, 将髓内针由此插入远端髓腔, 在C壁透视下确认髓内针位置正确后将远端螺钉锁定, 如果骨折端有缩短或者分离移位, 则提插或者敲打髓内针, 调整长度, 从而使其更好复位。确认无误后放置近端锁钉和尾帽, 重建三角肌, 逐层缝合, 手术结束。

1.4.2 锁定钢板组 同取仰卧位, 使用锁定钢板作为内固定物, 手术选择三角肌- 胸肌入路, 将三角肌与胸肌间隙充分暴露, 沿喙肱肌外缘游离筋膜并拉向内侧, 以便充分暴露术区。使用C臂透视对骨折部分进行复位后并且确认无误后以克氏针固定, 将钢板放置结节间沟外侧, 通常顶端放置于肱骨大结节间断下方5 mm左右处。再次使用X线探查复位情况, 满意后置入近端螺钉、远端螺钉。冲洗伤口,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手术结束。

术后两组患者均将患肢使前臂吊带悬挂保护, 2~3 d术区无感染, 引流液无异常即可拔出引流管, 进行患肢功能练习, 6 周后X线观察骨痂情况, 如果正常生长则取下吊带。术后18 周如无异常患侧肢体可进行持重练习。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情况。随访患者6 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主钉或者钢板松动、断裂;肩关节活动障碍或者疼痛;骨折不愈合或者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情况。6 个月后使用Neer肩关节评分法对患者恢复状况进行评分, 满分100 分, 分值越高则功能恢复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 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髓内针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均短于钢板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6 个月后Neer评分比较 6 个月随访, 对患者进行Neer评分后比较发现,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锁定髓内针组出现8 例并发症, 发生率为10.52%, 锁定钢板组出现6例并发症, 发生率为11.1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骨外科疾病, 老年人因为钙质流失, 骨质疏松骨小梁空洞而成为易患人群[6]。因为其结构复杂, 位置重要, 所以往往残留功能障碍, 预后不佳。对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分类, 目前临床常用的是Neer分类和AO分类。Neer分类是Neer以Codman的四部分骨块分类方法为基础所建立, 它是同时考虑到骨折部位和数目的分类方法, 其依据是骨折的移位程度[7]。Neer分类方法中对于骨折移位的标准要求明确, 即移位>1 cm, 或者移位角>45° 才构成骨折移位, 不达此标准者不在Neer分类划分标准中, 因为这一标准时骨折部位是否稳定的界限, 未达到这一移位角度, 说明骨折部位之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有能够维持骨折部位稳定的软组织附着, 移位骨折较轻, 被Neer定义为一部分骨折[8]。以此类推, 二部分骨折就是一主要骨块与其他三个部分有明显移位, 三部分骨折是两个主要骨块彼此之间有明显移位, 且与其他两块骨块也有明显移位。四部分骨折是四个主要骨块之间都有明显移位, 也就是说骨折使四块骨头彼此分离, 这种骨折会导致肱骨头完全游离, 并因此导致周遭血运贫乏, 是最严重的骨折分型[9]。老年患者随着骨骼中钙离子的流失, 骨质疏松比较严重, 肱骨大结节会出现空洞, 这样导致老年患者受到暴力后大结节和肱骨外科颈最容易发生损伤。针对后三种分类骨折, 临床常用髓内针、钢板内固定技术或者肱骨头置换术, 但是后者价格昂贵, 对于患者身体要求比较严格, 故而目前临床还是前两种切开内固定技术较为常见[10]。

锁定钢板是临床常用的肱骨骨折治疗装置, 当螺钉拧入以后, 钢板就会以所需要的角度固定骨折部位, 根据螺钉的固定的角度与位置调整钢板的方位和松紧程度, 从而起到改善骨折部位血液运行, 加快骨膜生长, 对患者具有提高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作用[11]。与传统的以骨与钢板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对骨骼加压的钢板进而起到固定的技术和材料相比较而言, 目前使用的技术更为成熟, 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良性预后的可能性更为有利[12]。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不需骨骼移植操作, 可以达到微创的要求。另外, 内固定钢板的支架为弹性固定, 这样在常规的载荷状态中, 骨折块间应力的适当刺激会促进骨痂形成, 从而起到加速恢复的作用[13]。但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切口较长, 手术中将肌腱牵拉加大了损伤桡神经的几率从而提高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而且因为在手术中对骨折部位的肌肉和骨膜大面积剥离以放置钢板, 导致伤口延迟愈合的可能性增加[14]。

髓内针内固定技术一般适用于长骨骨折, 在骨髓中放置钢针, 以使断裂骨骼固定。通常选择的髓内针的外径与长骨内径相等, 这样能有更好的固定效果, 保证骨折部分复位良好。在肱骨内固定中, 髓内针选择直型, 这样符合肱骨性状, 减少对骨质的破坏, 固定牢固, 避免旋转等活动对骨折部位带来的伤害[15]。对于老年患者, 髓内针固定作用比较好, 本身坚实, 术后外固定可以酌情减少使用时间, 甚至可以不用, 这样对患肢的早期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16]。髓内针内固定时, 皮肤切口相对小, 骨膜剥离范围也相应减少, 损伤有限,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加快恢复速度。但是髓内针内固定手术操作比较复杂, 对术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17]。目前临床上针对锁定型髓内针的使用适应证仍有一定程度的争议。部分学者认为, 肱骨近端骨折后, 因为髓内针是单一平面的固定, 所以对于三部分、四部分这样比较复杂情况的肱骨骨折髓内针作用有限, 再加之髓内针入针点的外侧骨皮质并不完整, 认为髓内针的固定效果有待考证[18]。

为了比较两种术式临床疗效的优缺点, 本科室进行了本次临床实验, 对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至本院进行肱骨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符合本次实验纳入标准的一共130 例, 按照术式分为锁定髓内针和锁定钢板两组, 对两组患者手术和住院时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 并且随着患者6 个月, 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跟踪。结果发现, 锁定髓内针对患者损伤更小一些, 这从髓内针组患者的切口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锁定钢板组患者就能明确。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很可能成为影响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 较大的出血量可能会导致患者术后身体疲乏, 眩晕等临床症状。因为术中损伤更小, 所以髓内针组患者手术时间短, 愈合时间快, 且两组患者各项比较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对于老年患者来说, 其体质较弱, 身体基础疾病较多, 各个脏器功能可能存在各种问题,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应该考虑患者是否能承受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 髓内针对患者影响更小, 更有利于身体的后续恢复, 针对体质较差的患者应该对此优先考虑[19]。

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6 个月随访, 观察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几率。功能恢复情况以Neer肩关节评分法为依据进行对比评价, Neer评分法将肩关节的功能分为疼痛、肌力、日常活动和关节活动范围4 项具体内容其中若干小项以进行评价。总计100 分, 分数越高代表肩关节功能越好。随访发现两组患者的分项得分和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这说明患者的恢复情况相当[20]。而对患者并发症跟踪随访发现, 锁定髓内针组共计发生8 例, 发生率为10.52%, 锁定钢板组共计发生6 例, 发生率为11.11%, 经过统计学计算这两组数据无差异, 而且两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均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的发病率最高。这说明两种术式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肱骨近端骨折术式比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有42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为(25.5±3.6)岁;骨折部位:20例患者为左侧,26例患者为右侧,4例患者为双侧;致伤原因:32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10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8例患者为重物压伤;AO分型:30例患者为B型,20例患者为C型;骨折类型:10例患者为开放性骨折,40例患者为闭合性骨折;合并伤:2例患者合并脊柱骨折,2例患者合并距骨骨折,4例患者合并跟骨骨折,4例患者合并髋关节及骨盆骨折,2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致伤原因、AO分型、骨折类型、合并伤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观察组

给予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本组患者臂丛麻醉,取仰卧位,将厚布单放在患者患侧肩后将其垫高,将一3cm左右的横行切口开在肩缝下前外侧,沿着三角肌前外1/3处对三角肌进行遁形纵向分离,长约4cm;将肩关节囊和肱骨头显露出来,在肘关节屈曲外旋位及肩外展位的牵引下,首先初步复位肱骨近端骨折,不强求解剖复位,临时固定时运用多枚克氏针,然后将长度适当的肱骨近端钢板,经三角肌切口插入锁定钢板,顶点与大结节顶点平齐。将一3cm左右的纵形切口开在钢板远端皮肤处,将钢板远端显露出来;固定接骨板远近端时运用克氏针或螺钉,并使之粘附在肱骨近端。C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端良好复位、锁定钢板位于合适位置之后,选择长度合适的锁定螺钉并拧紧,远近端各3~4枚,禁止将肱骨头关节面钻透;最后对肩关节被动活动的情况进行检查,对术区冲洗止血后,将切口逐层闭合。若复位后患者存在明显空洞骨缺损,则应在复位后给予其人工骨等填塞,以对肱骨头进行有效的支撑[2]。

1.2.2 对照组

给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入路时常规经胸大肌和三角肌切口,将骨折部位直接显露出来进行基本解剖复位,加压固定骨折块,尽量不剥离软组织,然后依据常规方法进行内固定操作[3]。

1.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于手术之后第2天开始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包括钟摆、内外旋等;手术后3个月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同时定期复查X线片。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骨移植病、内外翻畸形、肱骨头坏死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其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测试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该评分总分为100分,疼痛、功能使用情况、活动范围、解剖位置分别占35分、30分、25分和10分,其中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4]。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例(n)/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移植、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和Neer评分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明显较低,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较少,二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n(%)]

(±s)

3讨论

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严重损伤了肩袖,可引发肩锋撞击症,对患者的肩外展功能造成严重影响[5]。而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微创术式,符合生物学微创化的治疗原则,不会对骨折端内环境造成干扰,一方面能够对骨折端血运进行有效的保护,促进骨折早日愈合,另一方面也可使骨折固定牢靠,使患者早日进行功能训练等[6]。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明显较低,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术中失血量明显较少,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面更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并有效提高患者的Neer评分优良率,缩短患者的骨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比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骨移植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肱骨头坏死、内外翻畸形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较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方面,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较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经皮钢板内固定手术

参考文献

[1]唐明杰,曾炳芳.锁定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研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128-129.

[2]林勇彬,谢阗,林加阳.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9(22):126-127.

[3]莫金权.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09(5):412-413.

[4]方广文,舒衡生,曾宪铁,等.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21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8):52-54.

[5]史厉,王少卿,王松峰,等.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54例的临床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4):20-21.

上一篇:贮存管理下一篇:建筑设计功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