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折治疗

2024-10-18

颌骨骨折治疗(共10篇)

颌骨骨折治疗 篇1

面部骨折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造成骨折移位愈合伴面部畸形, 并极大地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随着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的频发, 因为对神经外科和骨科病症的处理而延误了颌面外科专科治疗, 或颌面外科的治疗不当导致颌面部陈旧性骨折伴面部畸形的患者明显增多。我们运用颌骨牵张成骨技术治疗2例下颌骨陈旧性骨折患者,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科从2008年开始将颌骨牵张成骨技术应用于临床, 我们选用单向的下颌骨内置式牵张器治疗2例下颌骨陈旧性骨折患者。

病例1:男, 35岁, 因车祸致双侧髁状突及右下颌骨体部粉碎性骨折伴多根肋骨骨折, 于当地乡镇医院治疗肋骨骨折并做颌间结扎及颅颌固定治疗髁状突及右下颌骨体部骨折。术后2个月即出现咬不适, 并逐渐加重, 半年后到我院就诊, 以右下颌骨骨折移位愈合入院。检查患者:颏右偏, 右下第一、第二前磨牙缺失, 缺牙间隙明显缩小, 整个下颌牙弓变窄, 右后牙正锁牙, 前牙覆盖8 mm, 前牙开牙, 上颌牙列整齐, 张口度3.0 cm.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颊神经阻滞麻醉后, 右下颌前庭沟处做切口, 翻起黏骨膜瓣, 见颏孔周围均有骨痂, 凿去部分骨痂, 在颏孔两侧位于下牙槽神经管下方约5 mm处, 安置骨牵张器, 并于骨牵张器两脚之间及颏孔前2 mm处, 用来复锯垂直锯开移位愈合的下颌骨体部, 操作中防止舌侧黏膜的撕裂, 冲洗创面缝合伤口。术后下唇无麻木感, 术后第6天将骨牵张器每日加力3~4次, 每次0.25 mm~0.4 mm, 1 mm/d, 牵引第6天摄X线片, 未见骨牵张器两脚固定螺钉周围有皮质骨的吸收。加力牵引共12 d, 牵开约12 mm后牙恢复正常咬关系, 前牙有接触, 骨牵张器保持8周, 牙关系基本正常。

病例2:女, 19岁, 因下颌骨骨折未处理影响进食1年入院。患者不慎从四楼跌下, 左股骨中段骨折及面部受伤, 在当地医院行左股骨中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左下颌骨颏孔区骨折清创术, 术中未做下颌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自感咬差, 影响进食。检查患者, 患者面部不对称, 颏部偏向左侧, 上颌前牙已缺失, 下颌牙弓明显变窄。在局麻下于左下颌前庭沟处做横形切口, 充分暴露下颌骨移位愈合处, 用矢状锯和薄骨凿凿开移位愈合的骨断端, 使之完全分离, 注意勿损伤颏神经、邻牙及相对的舌侧黏膜。骨牵张器的两脚分别用螺钉固定于两侧骨断端, 冲洗后缝合黏膜伤口。术后5 d, 骨牵张器开始加力, 直至下颌牙弓到达预期的位置, 具体方法同前。骨牵张器共加力8 d, 左下颌骨体部延长约8 mm, 基本恢复下颌牙弓的连续性, 颏部位于面中线上, 面部外形改善明显。为稳定下颌骨体被延长后的咬关系, 加用颌间牵引。6周后去除骨牵张器和颌间牵引, 1年后行口内缺失牙固定桥修复。

2 结果

2 例下颌骨陈旧性骨折的病例在做下颌骨截开术后均无手术侧下唇麻木感。置入骨牵张器后口内伤口无裂开及感染, 但异物感较强, 影响进食。每次加力延长骨间隙时, 患者均感疼痛明显, 自述可以忍受。拆除骨牵张器后, 已恢复的咬关系稳定, 且下颌偏斜畸形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俄国矫形外科医生Ilizarov[1]分析了大量临床资料, 总结出被牵张的骨断端形成新骨的必备条件: (1) 皮质骨截断时必须尽量减少对松质骨的损伤; (2) 皮质骨截断后到骨牵张器加力中间必须有5 d~7 d的间歇期; (3) 骨牵张器加力不能过快, 每天约延长骨间间隙1 mm, 以确保骨间间隙新骨的生成, 防止骨断端形成骨不连; (4) 骨牵张器要用坚强内固定技术固定于两侧骨断端上; (5) 骨牵张器牵张到位的稳定时间至少是骨牵张器牵张时间的2倍。

3.2 我们在患者下颌骨移位愈合处做骨断端垂直截开术后, 安置以颌骨为支持的口腔内置式骨牵张器, 以延长受损伤侧的下颌骨体部、扩展下颌牙弓、恢复咬关系及面部外形, 2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术中应注意在截骨前就牵引器安放位置及方向做好精确准备, 首先按术前设计摆放好牵引器, 修改牵引器固定壁, 使之完全贴合于颌骨的表面形态, 然后备好至少3个螺孔后再开始截骨, 在做下颌骨骨断端垂直截开术时, 两端邻牙的牙根周围必须保留至少约1 mm厚的骨壁, 以确保被凿开的骨断端间隙内有足量的新骨形成。

3.3 下颌骨牵引有可能对下牙槽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 在牵引过程中严格控制牵引的速度与频率, 以避免对下牙槽神经产生不可逆性的损伤, 在牵引过程中一旦出现下唇麻木应立即减慢牵引速度。下颌骨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是轻微的、可逆的, 有研究资料表明, 如控制在每天牵引1 mm内对颞颌关节没有明显损伤, 本组2例患者均未出现下牙槽神经损伤和颞下颌关节疼痛和功能紊乱症状。

3.4 颌骨牵张成骨术因其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 无需供区提供骨组织, 目前已逐渐成为治疗先天性和获得性颅面畸形的首选方法, 对于临床上难以达到满意疗效的陈旧性颌骨骨折, 颌骨牵张术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Ilizarov.The principles of the Ilizarov method[J].Bull Hosp Joint Dis Or-thop Inst, 1988, 48 (1) :1-11.

[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77-478.

颌骨骨折治疗 篇2

【关键词】颌骨骨折;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109-02

颌骨骨折为口腔颌面部常见骨折种类之一,临床表现为局部肿痛、麻木、咬合功能异常,伴或不伴有软组织损伤,因患者此时难以完成咀嚼及吞咽等相关动作,因此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营养摄入需格外关注[1]。通过特定的营养支持方式提供患者围手术期所需营养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力,有助于患者骨折早日康复。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0年05月~2015年0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100例,分析并探讨颌骨骨折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效果。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05月~2015年0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颌骨骨折患者100例。纳入标准:(1)符合手术指征;(2)未合并其它系统疾病;(3)签署知情同意者。男79例,女21例。年龄为18岁~58岁,平均年龄为(31.01±9.22)岁。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采取自愿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和常规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口腔护理以及常规饮食护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优质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不同集体的代谢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从而降低患者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与代谢,进而保证患者充分的营养,提高抵抗力,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加速健康恢复。主要由营养师制定相应的营养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等计算每日需要的能量。根据所需能量挑选合适的食物进行合理饮食。观察护理两周后病人营养指标,调查护理满意率。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表明本次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对比

观察组总蛋白变化为(1.22±1.04)g/L,血红蛋白变化为(1.01±2.21)g/L,白蛋白变化为(1.66±0.74)g/L,淋巴细胞总数变化为(1.37±0.84)109/L,体重变化为(0.41±0.22)kg。观察组各项指标(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及体重)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对比

组别总蛋白变化(g/L)血红蛋白变化(g/L)白蛋白變化(g/L)淋巴细胞总数变化(109/L)体重变化(kg)

观察组1.22±1.041.01±2.211.66±0.741.37±0.840.41±0.22

对照组-2.42±1.16-1.43±0.82-1.83±0.92-0.62±1.94-2.01±1.53

2.2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非常满意25例,一般满意22例,不满意3例,满意率为94.00%;对照组非常满意18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11例,满意率为78.00%。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

组别非常满意(例)一般满意(例)不满意(例)满意率(%)

观察组2522394.00

对照组18211178.00

3 讨论

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颌面外科骨折类型,多因外伤所致,患者情绪通常较为紧张不安,体内应激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因局部伤口肿痛、食物摄入受到一定限制,为了避免颌骨骨折患者因吞咽、咀嚼动作难以完成引起的营养不良发生,同时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本次研究中辅以特殊的营养支持治疗为主的围手术期护理,以保证患者在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优良及舒适的心理状态,以便于更快速的恢复健康。本次膳食主要以流食为主,其中包括豆浆、牛奶、鸡汤、鱼汤及适量的水果鲜榨汁。但因研究表明,上述食物所提供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等未达到患者应激状态下的营养需求,从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2]。为了丰富患者营养结构,加入其他食物制成汁以保证其含有丰富的人体所需营养元素。其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各种矿物质及维生素等保证其科学、营养的配比,脂肪酸由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最终保证患者总热量达1200Kcal以上,同时保证配比后的食物口味可被患者接受。

结果显示,观察组总蛋白变化为(1.22±1.04)g/L,血红蛋白变化为(1.01±2.21)g/L,白蛋白变化为(1.66±0.74)g/L,淋巴细胞总数变化为(1.37±0.84)109/L,体重变化为(0.41±0.22)kg。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表明,经过特殊的营养支持后,患者体内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该结果与国内其他结果基本相符[3]。同时结果显示,经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特殊周到的营养支持不仅可以为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体内情况,改善患者免疫水平,更可以增强护患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颌骨骨折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护理满意率。

参考文献:

[1] 朱克军,黄洪,储辉等.肠内营养混悬液在颌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6):2730-2731.

[2] 姚文俐.颌骨骨折38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1):7797.

儿童下颌骨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下颌骨骨折37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7例, 男女比例4.3:1;年龄:3~13岁, 平均7.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 (67.6%) , 运动伤5例 (13.5%) , 跌伤5例 (13.5%) , 坠落伤2例 (5.4%) 。骨折部位:下颌骨正中骨折14例 (37.8%) , 下颌骨正中骨折伴髁状突骨折7例 (18.9%) , 下颌骨体部骨折8例 (21.6%) , 其中有2例为开放性骨折, 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2例 (5.4%) , 下颌角区骨折6例 (16.2%)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曲面体层X线片, 下颌骨CT三维重建检查。除2 例下颌骨体部开放性骨折且移位大者, 采用全麻下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余均采用保守治疗, 详见表1。

1.3疗效评价

通过临床检查, X线、CT检查, 术后1年内随访, 在咬合关系、开口情况、开口型、骨折愈合情况方面进行疗效平价。

2 结果

37例患者, 术后1年定期随访, 优:33例, 开口度>30 mm, 开口型正常, 咬合关系良好, X线片见骨折对位、愈合佳。良好:4例, 其中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2例, 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伴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者2例, 开口度>25 mm, <30 mm, 开口型轻度异常, 咬合关系轻度错乱, X线片见骨折愈合佳, 稍有错位。良好4例中有2例继续随访3年,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开口型正常, 另外2例失访。详见表2。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 交通事故伤为首发致伤原因, 运动伤为10岁以上儿童, 跌伤、坠落伤儿童年龄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车辆急剧增长, 交通事故增多, 外伤随之增多, 其中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部骨折的50%[1], 同时很多驾驶员缺乏儿童乘坐的安全知识, 致使儿童受伤随之增多。10岁以上儿童多自行活动, 一般无家长陪同, 特别是男童体育运动时, 自控性差, 容易受伤。较小儿童多因家长看护不利, 儿童活泼好动, 对危险因素缺乏认识, 自我保护能力差, 造成受伤[1]。

儿童下颌骨骨质柔而富于弹性, 骨折时一般移位不大, 有时为青枝骨折和不完全骨折。儿童下颌骨内含有众多恒牙胚, 内固定时稍有不慎容易损伤恒牙胚, 从而造成恒牙萌出异常, 严重者导致恒牙列的合关系异常、牙列异常。而且儿童下颌骨骨皮质薄, 不易固定牢靠[3]。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内固定手术有可能干扰下颌骨正常发育, 导致功能异常、面型异常。

儿童的乳牙列的牙冠短小, 乳恒牙交替时, 乳牙根吸收导致乳牙不稳固, 恒牙部分萌出, 牙冠短, 儿童4岁后下颌骨发育加快, 牙齿间距离增大, 难于做牙间或颌间结扎固定。因此易采用保守治疗。

本组病例中, 对于下颌骨正中骨折, 无移位或移位较小者采用颅颌弹性绷带固定或采用凝塑胶夹板固定。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因患儿乳、恒牙均稳固, 牙间隙不大, 且髁状突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采用小环颌间结扎后, 髁状突骨折侧磨牙区加合垫治疗。2例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因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 手法复位后效果较好, 且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 予下颌骨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后配合颅颌弹性绷带固定, 术后注意开口训练, 功能训练, 可有效避免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4]。余骨折患儿因牙齿间隙较大, 但乳恒牙稳定, 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 利于口腔清洁, 便于检查[5]。另外2例患儿因坠落伤, 开放性骨折, 移位大, 排除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后全麻下予微型钛板内固定[6], 有条件者可采用可吸收钉进行内固定。各种治疗方法经术后1年的定期随访, 均取得满意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选用保守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骨折部位, 骨折移位情况, 患儿牙齿间隙, 乳、恒牙稳固情况, 恒牙萌出情况, 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混合牙列期骨折, 不必强求合关系完全复位, 因恒牙萌出后合关系还可自行调整。对于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的患儿, 注意防止托槽脱落。小环颌间结扎时, 小环是否松脱、断裂。下颌骨多发骨折注意术后开口训练, 咬合训练。

本组病例中除2例坠落伤外, 余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骨质富于弹性, 除极大的瞬间暴力外, 移位均较小。对于开放性、骨折移位较大患儿, 要对患儿全身状况做出综合评估,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请相关科室协同治疗, 局部伤情临时处理, 详细排除重要脏器损伤, 病情平稳后方可治疗。

治疗过程中注意骨折线周围粘膜肿胀情况, 注意有无口底粘膜肿胀, 及时予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期间可不用或适当使用抗生素。

所有治疗方法均需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并要求患儿家长积极配合, 督促、帮助患儿保持口腔卫生, 及时检查固定物, 防止脱落后误吸、误咽。

综上所述, 儿童下颌骨骨折选用适宜的保守治疗, 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振康, 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25.

[2]谢树理, 廖怀章.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回顾分析[J].口腔医学, 2008, 28 (11) :604.

[3]吴滨.内固定加单颌结扎治疗儿童下颌骨折的临床评价[J].华夏医学, 2008, 21 (3) :500.

[4]胡敏, 王燕一.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 (12) :1443.

[5]刁胜启.儿童下颌颌骨骨折的保守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1443.

颌骨骨折治疗 篇4

【关键词】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牙弓夹板

从2006年的10月份到2011年的11月份,这段时间中我院对50位出现颌骨骨折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在治疗之中都用了外固定系统辅助骨折复位方法,此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良好,为患者有效减轻了病痛的折磨,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治疗方法的简介

1.150例患者中男性占到45位之多,女性患者仅有5位;患者的年龄在19到58岁之间,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之间的差距为38岁,可见颌骨骨折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身上均会出现;50例患者中的体重范围从55kg到82kg不等;经检查全部病例的内脏功能和水电解质均正常,没有任何的手术禁忌;患者存在面部畸形和咬合混乱两种外在症状。

1.2手术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仪器分别为美国OSTEOMED坚硬固定系统,MINI系列型钛板,因为钛板要用在上颌骨和下颌骨两个部位,所以钛板的厚度也有两个标准,下颌骨用的是厚度1毫米的钛板,上颌骨用的钛板较薄一些为0.8或者是0.6毫米,固定用的钛钉为2毫米;带钩不锈钢牙弓夹板通用型。

1.3治疗方法

1.3.1在手术进行之前要拍摄全景片和双侧颞颌关节片、和谷CT以及三维CT重建片,之所以要进行如此之多的拍片准备,是为了全方位的了解病人的颌骨骨折情况,以防后期的手术方法、手术部位和手术切口的确定会产生误差,会对手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3.2手术之前不光要进行细致的拍片准备,还要有系统的临床检查,将拍片和临床检查进行分析之后,有些病人可能还需要做外固定手术。手术前先用牙弓夹板将上下牙弓进行固定,然后观察颌骨骨折情况,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对牙弓夹板做灵活的调节。

1.3.3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手术了。手术的麻醉方式选择全麻鼻腔气管或是全麻器官切开,只有下颌角部和升支骨折使用口外切口进路,除此之外均用口内切口进路。钛板的塑形功能要想得以体现,需要将钛板放到颌骨的曲线部位,若是放在其他部位,则不能将钛板的塑形功能得到体现。此外,因为面部的血管神经较密集,所以钛钉在固定时要异常小心,确保避开压根和面部血管神经,以免对患者的康复留下隐患。

1.3.4手术后的第二天要着手做颌间弹性牵引固定,牵引方法不是统一的,需要根据手术中颌骨的复位情况来确定实际的操作方法,有的情况要采取分侧牵引或是个别调整才能使病人恢复咬合功能。一般情况下医生要天天进行咬合的测试和调整,一般连续5天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咬合。弹性牵引在病人面部一周后基本可以除去。出院后病人要定时的到医院拍片,使医生能够掌握病人的恢复情况,一般情况下,钛板和钛钉不会出现异常的情况,也不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不需取出。

2手术治疗结果

50位病患的手术都非常的顺利,患者的咬合情况和面部形象都恢复的相当健康,其中进行牙弓夹板外固定术的6位病人,治疗效果更是让人惊喜和满意。

3讨论

此次50位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牙弓夹板外固定术是传统的颌骨骨折治疗方法,在以往的应用中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痛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项治疗方法在材料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其选用容易与牙弓贴合、容易和牙齿固定的扁平状钢构板,这种材质、这种造型的材料的选择使治疗显得较为舒服。这种治疗方法虽然有优点,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患者的牙齿出现松动或是牙齿缺失,这种治疗方法就难以对病人使用,此外,颌间固定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中病人无法正常进食、沟通和清洁口腔,易造成病人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和口腔疾病等。

在我们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复杂的骨折情况依靠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无法得到令患者和医生满意的结果,这种“遗憾”的出现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这种治疗方法的不足。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手术前先用牙弓夹板外固定术对患者进行5天的固定,使骨折尽量恢复到原位,若是在这5天之中,病人的咬合关系还不能达到要求,就需要對其进行特殊的调整。人的面部神经血管都比较密集,要想在治疗的过程中不伤害病人,就需要以内固定为主,用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成功,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林野,王兴,伊彪,等.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35(2):85-87.

坚强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32例 篇5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1999年8月-2003年8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32例, 其中男26例, 女6例, 年龄8-68岁, 平均37岁。下颌正中骨折8例, 颏孔区骨折10例, 下颌角骨折6例, 髁状突骨折2例, 下颌角并髁状突骨折6例。

1.2 固定材料

小型钛板 (厚1mm, 长度4孔) , 螺钉直径2mm, 长7mm (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 。

1.3 固定方法

1.3.1 手术进路

下颌颏部、体部骨折采用口内入路;下颌角部、髁状突骨折采用口外切口。

1.3.2 钛板位置

颏孔后下颌体区钛板水平放置在根尖与下颌神经管之间;颏孔前区放置根尖下5mm处, 间距5mm下方水平放置另一钛板;下颌角区钛板沿外斜线放置, 当骨折块不稳定时在下颌骨下缘作补充固定。

1.3.3 术式

术中首先用细钢丝做暂时颌间结扎固定咬合关系, 将小型钛板成形后在骨折两端钻孔, 螺钉固定, 使钛板与骨面相贴。

1.4 术后处理

除22例骨折移位不明显外, 其余10例术后行颌间弹性牵引固定, 最短2d, 最长10d, 平均6d。术后常规给予静滴抗生素7d。每日清洁口腔。

1.5 疗效评价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咬合关系恢复情况及开口度变化, 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常规摄片, 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

2 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伤口一期愈合, 伤口均在7~8d拆线并愈合,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术后复查拍片显示骨折线愈合良好, 颞颌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3 讨论

颌间栓结固定是治疗颌骨骨折的常用方法, 骨折复位及固定确实可靠, 但该方法固定期间不能张口, 影响说话和进食, 影响张口度的改善, 也不易进行口腔清洁。动物实验还证实颌间固定能引起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坚强内固定的患者术后张口度改善程度和速度均优于颌间结扎者, 术后营养状况好。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为骨皮质骨板固定, 放置在唇颊侧即可,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下颌骨骨折, 创伤小, 而且容易满足生物力学要求。

预防手术合并症:①恢复咬合关系是手术成功的标准, 常由于术中咀嚼肌收缩力过大, 不易准确复位。术后钛板不足以对抗肌肉收缩力, 不易稳定咬合关系, 术前行颌间牵引有利于移位较大的骨块复位, 可有效减少术后咬合干扰的发生。对于错位明显及多发性骨折, 术后必须辅以适时的颌间弹性牵引固定;②使用钛板时必须准确成形, 与骨面贴合, 否则拧紧螺钉后骨块位置会出现移动;③骨折线两侧钛板上每侧至少固定2个螺钉, 钻头的直径和螺钉直径应配套, 钻孔的位置不宜过于靠近骨折线, 钻头尽量与骨面垂直, 并一次完成;④手术切口应距附着龈至少5mm, 保证缝合时切口两侧有足够的可移动软组织, 缝合时对位要准确。

参考文献

[1]林野, 王兴, 伊彪, 等.下颌骨骨折的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85-87.

[2]李金荣, 主编, 口腔颌面外科颌面整形外科图谱[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4.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下颌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8例, 年龄5~67岁, 平均年龄 (49±4.3) 岁, 受伤原因:自己摔伤6例, 交通事故18例, 重物打击3例, 高处坠落2例, 其他1例;治疗组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7~71岁, 平均年龄48.7岁, 受伤原因:自己摔伤5例, 交通事故20例, 重物打击4例, 高处坠落1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了CT检查, 确诊髁状突左侧骨折23例, 右侧骨折28例, 双侧骨折19例, 共89侧髁状突骨折, 对照组患者髁状突骨折程度较轻或没有明显移位。两组患者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没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根据患的实际受伤情况和CT检查结果, 明确患者骨折部位、类型并制定相应手术方案, 骨折轻微移位且没有明显的咬合关系错位的11例患者进行手法复位颌间结扎固定的传统治疗方法, 并进行弹力牵引固定;骨折部位发现明显移位现象及陈旧性、粉碎性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切开伤口进行复位, 具体方法是:进行插管麻醉, 作切口显现髁状突骨折部位, 尽量下拉下颌升支使髁状突复位,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及骨折程度选择是摘除还是钛板固定, 本次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中单板固定36侧, 双板固定28侧, 冲洗创口确定髁状突骨折部位复位, 咬合关系恢复, 缝合创口包扎, 术后辅助颌间牵引治疗, 24 h后可解除。

1.2.2 术后护理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常规抗炎治疗, 根据患者自身恢复情况可在术后1~2周进行张口训练。

1.3 评价标准

骨折复位良好, 咬合关系正常, 术后3个月可以正常说话为优;骨折复位良好, 咬合关系基本正常, 术后3个月可以小口径说话为良;骨折部位有明显间隙, 术后3个月说话不清为差。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 对照组患者优17例, 良11例, 差2例, 优良率达到80%;治疗组患者优25例, 良10例, 优良率100%。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2例患者骨折处没有准确复位, 重新手法复位后愈合, 1例患者术后1周伤处有轻微感染, 经过清洁护理后愈合;治疗组4例患者面部神经受损, 服用营养神经类药物后2个月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

下颌骨髁状突是骨折易发部位, 其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在治疗效果和适应患者上两组患者各有优缺。髁状突的再生和改建能力较为薄弱, 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有自行复位的能力, 因此如果患者的骨折部位没有明显移位, 或只是轻微移位可选择保守治疗, 通过手法复位、牵引固定及关节的自行恢复能力, 骨折部位也能很好的复位, 但是保守治疗容易引发关节紊乱症等并发症。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一般是重度移位或粉碎性、陈旧性骨折的患者, 它能准确的看到髁状突骨折部位和脱位程度, 最先限度的进行复位, 钛板固定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 手术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疼痛, 加速愈合, 最大程度的恢复面形和关节功能的正常, 但是手术治疗是在患者骨折部位消肿后, 此时骨折部位已发生粘连, 复位前需要先进行骨块分离, 可能造成骨坏死, 且手术治疗容易损坏患者的面部神经, 影响术后面形的恢复。

3.2 并发症的发生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手术区域内涉及的神经组织较多, 特别是面部神经, 因术中有牵拉, 必然会造成面部神经的损伤, 但这种症状在术后药物治疗后会消失, 并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另手术治疗引发的并发症还有很多, 髁状突不能准确复位会造成关节错位或粘连, 加重患者的疼痛, 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因此发生此种现象后患者需及时到医院治疗, 防止骨折部位畸形生长;张口受限, 原因可能是术后患者没有进行及时的训练[1,2]。

3.3 术后功能锻炼

不论采用哪种手法方法进行治疗, 术后应积极进行功能训练, 进一步提高恢复速度, 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功能训练一般在骨折部位固定后进行, 一般是术后1周, 根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决定, 功能锻炼一般持续3~6个月, 最大限度的稳定患者的恢复状态, 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两组患者术后1周均进行了功能训练, 6个月后的定期复查中张口度均达到了30 mm以上[3]。

本文研究的两组患者属于骨折程度不同的患者, 两组数据并不具有可比性,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在操作正常的情况下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论是选择哪种治疗方法, 术后患者都要定期到医院复检, 并按照医师嘱咐进行功能训练, 以达到尽快恢复的目的。

摘要:目的 观察下颌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下颌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因治疗方式不同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保守治疗, 治疗组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都比较高, 各项数据对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根据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其的恢复。

关键词: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童永清.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 2008, 13 (6) :485.

[2]李宏.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1) :141.

颌骨骨折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68例, 男41例, 年龄10~56岁, 平均年龄33.5岁;女27例, 年龄10~55岁, 平均32.5岁。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片和CT检查, 发现单纯性骨折患者37例, 多发性骨折患者19例, 单纯性髁状突骨折患者11例, 放射性骨折髓炎伴随病理性骨折患者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观察组使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 对照组使用常规骨折恢复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使用不同固定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方面进行对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使用材料

坚强内固定系统材料微型钛板、小型钛板 (其中包括直型、X型、L型三种形态的钛板其厚度为1mm) 、螺钉 (直径为2mm, 长为7mm) 、微型打磨机、各种型号的专用骨质钻头。

1.3 方法

1.3.1对照组使用常规骨折恢复治疗: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经鼻插管的全麻或局部麻醉, 然后根据每个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对具有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可在麻醉后由创口处进行手术, 使骨折部位显露在视线下;同时把骨折部位进行清创处理;对闭合性骨折的损伤患者可在下颌前庭沟沟颊侧的黏膜进行手术, 而下颌角骨折可在颌下进行手术, 在所有患者均进行清理所有碎骨片和血凝块后;可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以恢复咬合关系的方法进行复位, 当复位完毕后, 再把创口进行缝合, 同时使用钢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固定, 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抗感染治疗。1.3.2观察组使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常规骨折恢复治疗的方法同上, 在此基础上均进行清理所有碎骨片和血凝块后, 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以恢复咬合关系的方法进行复位, 当复位完成后可根据各患者的不同骨折形态选择不同形态的钛板, 然后使用合适的钻头钻以螺钉孔, 并使用微型打磨机把钛板磨合成符合患者形态的骨板, 然后再使用螺钉进行固定, 在完成固定后再逐层把肌肉覆盖和缝合创口, 然后使用常规抗生素进行预防抗感染治疗。

术后1个月后观察创口, 如创口无任何异常可让患者出院, 叮嘱患者在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和1年后定期复诊。

1.4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在经过治疗出院后, 跟踪随访1年, 疗效可分为:痊愈:骨折均在I期愈合, 咬合关系恢复良好, 1个月后创口恢复正常, 骨折部位经X线片和CT检查时其骨折端接合对位良好;有效:骨折在Ⅱ期愈合, 咬合关系基本恢复, 3个月后创口恢复基本正常, 骨折部位经X线片和CT检查时其骨折端接合对位基本对正;无效:骨折不愈合, 或进行性加重, 下颌无法进行正常咬合[1]。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数据用卡方软件V1.61检验, 期间的数据比较采取χ2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咬合混乱的症状, 总有效率为97.1%, 而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咬合混乱, 有3例患者出现错合, 面神经暂时性损伤2例, 总有效率为73.5%,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下颌骨骨折是一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咬合错乱、咀嚼功能障碍的一种骨折, 当患者出现下颌骨骨折时会导致咀嚼肌在骨折的牵拉下而发生移位, 致使患者出现一系列口腔功能障碍;因此对下颌骨骨折的患者在治疗时应当考虑其咬合和咀嚼受力等情况。

常规的手术骨折复位治疗对下颌骨骨折的效果不明显 (见本文数据) , 由于下颌骨内外侧均由咀嚼肌附着, 如复位不正常或不能有效固定时会导致咀嚼肌出现功能障碍, 而常规的手术骨折复位治疗经常会进行二次手术, 这导致了咀嚼肌的错位和二次手术的痛苦,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后遗症[2]。坚强内固定技术则避免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它在对下颌骨的骨折部位进行治疗时, 能够减少患者的二次手术和避免咀嚼肌的错位, 同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

综上所述, 使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效果比使用常规骨折恢复治疗的效果更为有效, 术后后遗症少, 并发症低, 对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坚强内固定技术在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颌骨骨折患者6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观察组使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 对照组使用常规骨折恢复治疗,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使用不同固定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咬合混乱的症状, 总有效率为97.1%, 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咬合混乱, 3例患者出现错合, 面神经暂时性损伤2例, 总有效率为73.5%,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P<0.05) 。结论:使用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效果比使用常规骨折恢复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 术后后遗症少, 并发症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技术,恢复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建华, 韩继双, 叶慧娟.内固定系统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3) :93-95.

颌骨骨折治疗 篇8

关键词:微型钛板,内固定,颌骨骨折,疗效

颌骨骨折为最常见的临床口腔颌面损伤病例之一, 其治疗措施通常是采用固定颌骨和复位骨折部分, 最大可能使颌骨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 并得到功能复位的目的[1], 然而过去传统治疗手段存在很多不足, 如会留下面部瘢痕、愈合期长、影响进食、破坏口腔环境、稳定性差等。针对这些不足, 近年来开发出了一种采用新型材料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方法, 并得到了满意的疗效。我院采用最新微型钛板行颌骨骨折内固定, 获得满意的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间在我科接受以微型钛板治

疗颌骨骨折的患者131例。其中男75例, 女56例;年龄 (38.6±7.3) 岁。跌落伤者26例, 交通事故伤者66例, 打击伤者24例, 爆炸伤者15例。骨折部位:下颌角部骨骨折17例, 下颌正中部位骨折41例, 颏孔区骨折36例;上颌骨骨折28例;髁状突骨折20例, 多发骨折32, 单发骨折89例, 粉碎性骨折或伴骨折缺损14例。手术材料为微型钛板及专用配套器械。

1.2 治疗方法

术前采用X线投射检测颌骨骨折部位和类型, 以确定手术方式, 择优选择口外或口内手术进路, 骨折线位于第一磨牙后者采用口外进路, 位于第一磨牙前者采用口内进路;尽早行颌间牵引, 使移位的骨折片接近复位, 以恢复一定的咬合关系。待确定骨折部位和状况后, 对患者进行全麻或局麻, 选择正确的开刀进路, 使骨折线处两端骨皮质暴露, 然后使骨断端准确复位。根据骨折情况选用适当规格的钛板并使其适当弯曲以贴合骨面, 再确定钛板的放置位置, 用微型电钻打孔, 同时以生理盐水冲洗及降温, 打好孔后将适当塑形的微型钛板以钛钉固定安装, 注意保护下牙根和牙槽神经管, 最后分层对位缝合创口, 拆除临时颌间结扎。术后一般不行颌间结扎, 而对于多发骨折和粉碎骨折等, 需使用牙弓夹板结扎和颌间弹性牵引, 以加强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术后颌间牵引通常固定1周;可保留的松动牙齿结扎固定约5周。术后采用常规应用抗生素进行护理3~5d, 防止伤口感染, 同时坚持1周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每天进食后务必以抗生素漱口液漱口。分别在术后3, 6个月和1年进行复查X线片, 检查骨折线对位愈合程度、咬合关系、开口度等情况。

2 结果

131例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的患者中, 123例骨折复位较理想, 8例出现咬合不良, 经过辅助颌间牵引和调颌后恢复咬合关系。128例Ⅰ期愈合, 2例部分钛钉暴露, 1例粉碎骨折患者术区局部感染, 经过局部换药处理后, 伤口在Ⅱ期愈合。术后X线片发现124例张口度>3.5cm, 7例开口度为2.5~3.5cm。术后3个月经CT复查显示骨折愈合良好, 骨痂初步不均匀形成, 骨小梁排列紊乱, 骨折线模糊, 无感染, 松动牙齿均固定良好且牙髓活力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痂均匀, 骨折线消失, 张口度正常, 接近正常骨小梁排列结构;术后1年:X线示骨质透光影一致, 骨小梁排列正常, 骨外形无异常。在所有复查的X线片中, 无钛板发生移位或断裂, 且周围骨质无疏松及吸收等现象。

3 讨论

正中联合部、下颌角、颏孔区及髁状突颈部均属于机构上与力学上的薄弱区域, 肌肉保护少, 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损伤[5]。在各种颌骨骨折病例中, 由交通事故导致的伤例最多。颌骨骨折的传统治疗手段多采用不锈钢丝或钢板以单颌结扎和颌间结扎的方式行颌骨内固定, 这样严重影响了患者进食咀嚼功能。另外不锈钢材质易引起机体产生炎症、过敏、或排异反应, 甚至有的需要在后期取出, 造成再次手术创伤[1]。

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恰好能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其优点是不仅实现骨折的解剖复位, 并使复位更牢固, 而且其钛金属材质稳定, 其生物相容性较好, 无至炎或至敏等不良作用, 因此长久可留置体内, 无需二次取出手术, 手术痛苦少[1], 愈合和功能恢复速度快。在固定手术过程中, 一是每条骨折线采用2块适当规格的钛板固定, 为骨折线区提供一个坚固的结构, 以抗衡作用于骨折线上的各种压力。微型钛板既能内固定各种类型骨折, 还可以起到支架作用, 支持骨缺损区, 形成良好的咬合关系和解剖复位, 并在早期即可恢复患者口腔卫生和咀嚼进食功能[2]。术后需要剥离骨膜范围相对于传统钢丝内固定小, 且无需剥离下颌骨内处, 因此能较理想地保护骨折愈合作用中起主要作用的骨膜。术后采用流质饮食, 一般不行颌间固定, 有助于增加营养, 促进骨折及伤口愈合修复, 同时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3], 大大减少感染概率。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修复重建颌骨骨折骨痂及协调面部各部位功能, 最大程度恢复原有面容[4]。

在临床实践中, 治疗方法根据伤情、骨折部位、移位程度及咬合关系等情况来确定;不适当的微型钛板固定易造成下牙槽神经管和牙根的损伤, 还有可能造成咬合关系紊乱或骨折错位愈合等不良后果, 因此微型钛板内固定的应用应遵循根据生物力学原则, 不可滥用。另外, 颌骨骨折应尽早手术, 对于复杂的粉碎骨折术前和术后都应辅助牵引, 通过术中精准操作, 辅助术后调颌及牙齿修复, 基本均可达到理想效果[5]。

参考文献

[1]袁梅寿.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89.

[2]李伦华.经头皮冠状切口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面部多发性骨折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9) :74.

[3]李生柏.495例颌面部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 2011.

[4]范高飞.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35例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14) :59.

颌骨骨折治疗 篇9

关键词 唇颊侧黏膜入路 坚固内固定

资料与方法

本组下颌骨骨折病例共85例,其中男71例,女14例,病因为车祸、工伤事故及打架斗殴等。年龄16~46岁,平均31岁。创伤分类:正中联合骨折16例,颏孔区骨折25例,下颌角区骨折18例,髁状突骨折7例,髁状突骨折合并正中联合骨折13例。髁状突并升支部骨折6例。

手术材料:病例采用2.0mm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系统,包括1.0mm厚小钛板,2mm×7mm纯钛方孔螺钉,1.5mm的配套钻针,2.0mm×2.0mm方孔螺丝刀, 髁状突骨折应用微型钛板系列,临床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应用。

麻醉:大多采用经鼻腔气管内插管全麻,部分采用局麻。

切口入路:①下颌骨体部骨折切口入路: 对于下颌骨体部骨折均采用口内唇颊侧黏膜入路,即向下方牵开唇颊部黏膜, 于骨折处前庭沟上方唇颊侧5~10mm处,向下颌骨方向切开黏膜至骨膜,形成蒂于牙槽骨侧黏膜组织瓣。沿骨膜下钝性分离, 显露骨折区。②下颌角骨折切口入路:下颌角骨折采用口内翼下颌韧带外侧切口,即沿下颌骨升支下1/3向下,沿外斜线至下颌第一磨牙外侧颊黏膜,高度同前,必要时切口长度顺延。③髁状突及升支部骨折切口入路:髁狀突及升支部骨折口内切口不易显露骨折区,可采用位置较为隐蔽的耳屏前切口,必要时联合颌下切口。④多发性骨折切口入路:多发性骨折采用多个骨折区同时切开暴露。

复位及固定:充分显露骨折部位,直视下手法复位,复位困难时静脉用肌松剂,确保咬颌关系恢复正常,依champy 应力曲线标出固定位置,将钛板塑形,使之与骨折区骨面相吻合,依钛板孔向骨体分别钻孔,镙钉固定,生理盐水及甲硝唑液反复冲洗术区,0号丝线褥式+间断严密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结 果

术后抗生素治疗5天,进流食,每日清洁口腔,颏部弹性绷带固定3~5天,解除固定后进行开闭口活动,进软食,2周后渐进普食。全部病例均Ⅰ期愈合,咬颌关系恢复良好,无感染、钛板外露、瘘管形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讨 论

口内入路切开唇颊黏膜,该区域解剖结构单纯,不易发生副损伤,且形成了蒂于牙槽骨黏膜组织瓣,利于缝合及切口愈合。该手术入路整复下颌骨折尚未见明确报道,我们认为该手术入路避免面部切口,愈后不会形成皮肤瘢痕,不损伤牙龈、面神经下颌缘支及颌外动静脉。术野暴露好,缝合时不会发生切口周围黏膜撕裂。切口位置高,对合好,不受口腔液浸蚀污染而感染,防止了切口裂开、感染致固定体外露等并发症发生,可望成为颌骨手术入路的补充。

根据Champy 等学者的研究,下颌骨折时咀嚼肌对下颌骨产生的张力曲线在牙槽突附近,压力曲线在下颌缘附近,对颏孔区间的作用为扭力[1],故双侧颏孔区间骨折时用2块钛板拮抗扭力。髁状突部骨折时于升支后方和升支外侧2个部位固定,才能拮抗肌肉对髁突的作用,其余部位均需1块钛板固定于应力曲线上以消除骨折两端的张力。应用小型钛板坚固系统治疗下颌骨骨折,在直视下复位固定,准确可靠,咬颌关系恢复良好,减少了血管神经的损伤及下颌关节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本手术方法无技术缺陷,适用范围广,但对于复杂骨折需要良好的麻醉条件。纯钛板固定体价格较高,口内切口存在易受污染而导致感染的可能,骨折断面存在应力遮挡作用[2,3]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

2 张益,赵福运,章魁华,等.钛板颌骨重建及内固定系统在颌骨外科的应用研究.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7,32:73.

颌骨骨折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4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其中男28例,女18例,男女比为1.6:1;年龄15~68岁,平均(34.5±4.3)岁;病程2 h~5 d,平均(36.4±7.5) h。致病原因:交通事故31例,摔伤15例。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咬合错乱和颜面畸形。所有患者未出现外耳道流血、脑脊液流出等情况。所有患者均经X线确诊为下颌骨骨折。

1.2 辅助检查

拍摄X线下颌骨侧位片、后前位片和全景片。X线显示34例为单发性下颌骨骨折,12例为多发性或粉碎性下颌骨骨折。

1.3 方法

所有46例患者均使用钛板内固定进行治疗。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术中应先确认和恢复患者咬合关系,行临时颌间结扎,然后固定小型钛板。小型钛板应与下颌骨表面无张力密合。完成小型钛板固定后,打开颌间结扎。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0.05%洗必泰液漱口,每日1次,术后第1天进半流食,术后第3天进软食。

1.4 疗效标准

(1)优: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正常,张口度4 cm。(2)良: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欠佳,前后牙部分开颌1 mm,左右或个别牙错颌,张口轻度受限2指左右。。(3)差:骨折未复位,错位畸形愈合,明显咬合关系紊乱,张口受限1指左右。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优26例(56.52%),良17例(36.96%),差3例(6.52%),优良率为93.48%。所有患者均为一期愈合,无一例切口感染,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半年以上。骨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4±1.1)个月。住院时间12~15 d,平均(12.4±1.3) d。

3 讨论

下颌骨是颅面部最大骨骼,也是面部唯一可活动的骨,位置在面部较突出,缺少保护,遭受外力打击时容易造成骨折。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1)正中联合,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连接处,并处于面部突出部位;(2)颏孔区,位于下颌牙弓弯曲部;(3)颌角,下颌骨体和下颌支交界处;(4)髁突颈部,此处较细脆,无论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有可能在此处产生骨折[2]。

治疗时,应首先处理休克、失血、颅脑损伤、防止窒息,作简单复位后,待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应尽早作骨折层复位固定。复位同时应注意抗感染,加强营养补充,食物由软逐渐加硬,一般两个月内不应吃过硬食物。注意口腔卫生。目前认为下颌骨骨折的治愈标准是恢复颌骨功能、重建骨折前的咬合关系、保持颜面对称。

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避免了口外皮肤入路的手术瘢痕及面神经损伤的风险,避免了颌间结扎所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在术后能及时恢复语言和摄食功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有利于促使伤口的愈合[3,4]。本组资料显示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优26例(56.52%),良17例(36.96%),差3例(6.52%),优良率为93.48%。证明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肯定,且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骨折愈合快,相同时间内所达到的骨强度较钢丝栓结的要高。钛的生物相容性好,耐腐蚀性高,质轻。钛板及钛钉留置体内不需取出,避免再次手术并减轻其经济负担,避免了栓丝固定发生的骨折延期愈合现象[4]。

综上所述,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卜寿山,尹林,徐杨,等.下颌骨骨折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中华创伤杂志,2003,19(9):566—567.

[2]田玉岭,赵灿,宋绍华,等.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中的应用.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1,17(2):108.

[3]孙刚.小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颔骨骨折127例回顾分析.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28(2):149—150.

上一篇:数字地质图下一篇:音乐专业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