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2024-08-28

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精选10篇)

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1

下颌骨在面部位置突出, 易受损伤而导致骨折, 目前成人多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儿童下颌骨与成人下颌骨相比有所不同, 其内含有众多恒牙胚, 且骨皮质较薄, 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时容易损伤恒牙胚, 且因骨皮质薄使固定不易牢靠, 儿童处于乳恒牙交替期, 乳牙冠短小, 牙根吸收牙齿不稳定, 不宜采用传统的颌间为了探讨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牵引复位固定, 因此儿童下颌骨骨折宜采用正确、保守的治疗。现将该科2001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儿童下颌骨骨折37例在受伤原因、骨折类型和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上分进行分析、总结,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童下颌骨骨折37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7例, 男女比例4.3:1;年龄:3~13岁, 平均7.8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5例 (67.6%) , 运动伤5例 (13.5%) , 跌伤5例 (13.5%) , 坠落伤2例 (5.4%) 。骨折部位:下颌骨正中骨折14例 (37.8%) , 下颌骨正中骨折伴髁状突骨折7例 (18.9%) , 下颌骨体部骨折8例 (21.6%) , 其中有2例为开放性骨折, 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2例 (5.4%) , 下颌角区骨折6例 (16.2%)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曲面体层X线片, 下颌骨CT三维重建检查。除2 例下颌骨体部开放性骨折且移位大者, 采用全麻下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余均采用保守治疗, 详见表1。

1.3疗效评价

通过临床检查, X线、CT检查, 术后1年内随访, 在咬合关系、开口情况、开口型、骨折愈合情况方面进行疗效平价。

2 结果

37例患者, 术后1年定期随访, 优:33例, 开口度>30 mm, 开口型正常, 咬合关系良好, X线片见骨折对位、愈合佳。良好:4例, 其中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2例, 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伴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者2例, 开口度>25 mm, <30 mm, 开口型轻度异常, 咬合关系轻度错乱, X线片见骨折愈合佳, 稍有错位。良好4例中有2例继续随访3年, 咬合关系恢复正常, 开口型正常, 另外2例失访。详见表2。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 交通事故伤为首发致伤原因, 运动伤为10岁以上儿童, 跌伤、坠落伤儿童年龄较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车辆急剧增长, 交通事故增多, 外伤随之增多, 其中下颌骨骨折约占颌面部骨折的50%[1], 同时很多驾驶员缺乏儿童乘坐的安全知识, 致使儿童受伤随之增多。10岁以上儿童多自行活动, 一般无家长陪同, 特别是男童体育运动时, 自控性差, 容易受伤。较小儿童多因家长看护不利, 儿童活泼好动, 对危险因素缺乏认识, 自我保护能力差, 造成受伤[1]。

儿童下颌骨骨质柔而富于弹性, 骨折时一般移位不大, 有时为青枝骨折和不完全骨折。儿童下颌骨内含有众多恒牙胚, 内固定时稍有不慎容易损伤恒牙胚, 从而造成恒牙萌出异常, 严重者导致恒牙列的合关系异常、牙列异常。而且儿童下颌骨骨皮质薄, 不易固定牢靠[3]。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内固定手术有可能干扰下颌骨正常发育, 导致功能异常、面型异常。

儿童的乳牙列的牙冠短小, 乳恒牙交替时, 乳牙根吸收导致乳牙不稳固, 恒牙部分萌出, 牙冠短, 儿童4岁后下颌骨发育加快, 牙齿间距离增大, 难于做牙间或颌间结扎固定。因此易采用保守治疗。

本组病例中, 对于下颌骨正中骨折, 无移位或移位较小者采用颅颌弹性绷带固定或采用凝塑胶夹板固定。下颌骨正中骨折伴有髁状突骨折者因患儿乳、恒牙均稳固, 牙间隙不大, 且髁状突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采用小环颌间结扎后, 髁状突骨折侧磨牙区加合垫治疗。2例下颌骨体部骨折伴髁状突骨折因下颌骨体部骨折移位明显, 手法复位后效果较好, 且髁状突骨折无明显移位, 予下颌骨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后配合颅颌弹性绷带固定, 术后注意开口训练, 功能训练, 可有效避免骨折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4]。余骨折患儿因牙齿间隙较大, 但乳恒牙稳定, 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 利于口腔清洁, 便于检查[5]。另外2例患儿因坠落伤, 开放性骨折, 移位大, 排除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后全麻下予微型钛板内固定[6], 有条件者可采用可吸收钉进行内固定。各种治疗方法经术后1年的定期随访, 均取得满意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选用保守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骨折部位, 骨折移位情况, 患儿牙齿间隙, 乳、恒牙稳固情况, 恒牙萌出情况, 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混合牙列期骨折, 不必强求合关系完全复位, 因恒牙萌出后合关系还可自行调整。对于采用牙面正畸带钩托槽粘结弹性牵引固定的患儿, 注意防止托槽脱落。小环颌间结扎时, 小环是否松脱、断裂。下颌骨多发骨折注意术后开口训练, 咬合训练。

本组病例中除2例坠落伤外, 余骨折均无较大移位, 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 骨质富于弹性, 除极大的瞬间暴力外, 移位均较小。对于开放性、骨折移位较大患儿, 要对患儿全身状况做出综合评估,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请相关科室协同治疗, 局部伤情临时处理, 详细排除重要脏器损伤, 病情平稳后方可治疗。

治疗过程中注意骨折线周围粘膜肿胀情况, 注意有无口底粘膜肿胀, 及时予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期间可不用或适当使用抗生素。

所有治疗方法均需注意保持口腔卫生, 并要求患儿家长积极配合, 督促、帮助患儿保持口腔卫生, 及时检查固定物, 防止脱落后误吸、误咽。

综上所述, 儿童下颌骨骨折选用适宜的保守治疗, 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振康, 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225.

[2]谢树理, 廖怀章.115例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回顾分析[J].口腔医学, 2008, 28 (11) :604.

[3]吴滨.内固定加单颌结扎治疗儿童下颌骨折的临床评价[J].华夏医学, 2008, 21 (3) :500.

[4]胡敏, 王燕一.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 (12) :1443.

[5]刁胜启.儿童下颌颌骨骨折的保守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9) :1443.

[6]罗启雄, 罗启德.72例儿童下颌骨骨折的临床探讨[J].口腔医学, 2010, 30 (10) :599.

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2

【摘 要】 目的:观察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术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70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术,研究组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牵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优良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治疗颌骨骨折效果确切,优于传统颌间牵引术-牙弓夹板治疗。

【关键词】 颌骨骨折;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微型钛板;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102-02

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由外力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颌面部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功能障碍、骨折段移位、咬合错乱、张口受限等[1-2]。笔者选取所在医院70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术联合微型钛板内固定与颌间牵引钉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5年2月我院70例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X线或CT检查确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6.6±6.1)岁;上颌骨骨折7例,下颌骨骨折18例,上下颌骨多处骨折1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36.9±6.3)岁;上颌骨骨折9例,下颌骨骨折19例,上下颌骨多处骨折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取合适的手术入路,上颌骨骨折采用口内上颌骨相应前庭沟粘膜切口,下颌骨正中和颏孔区骨折采用下颌前庭沟切口,下颌角部及升支骨折采用下颌下或下颌后切口,清除骨折端碎骨片,选取合适的钛板,尽量与骨折线垂直,将夹板弯制成与牙列唇颊面弧度一致的牙弓型夹板进行牵引,分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循序渐进行张口训练。

研究组:牙周洁治,行经鼻插管全身麻醉,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彻底清除碎骨片、血凝块、结痂等,手法复位调整咬合关系,用钛板钻孔固定,与骨折线尽量垂直。在与骨折线两侧的合适位置植入4枚颌间牵引钉,注意植入过程中牵引钉应尽量保持与牙面垂直并避开压根。在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的情况下用橡胶圈进行弹性牵引。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循序渐进行张口训练。

1.3 疗效判定[3] 优:颜面无畸形,切口Ⅰ期愈合,骨折线对位对线良好,6个月颌骨恢复为解剖学形态,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达三横指;良:切口Ⅰ期愈合,骨折线对位对线基本良好,6个月颌骨大部恢复至解剖学形态,咬合关系较好,张口度2~3横指;差:伤口Ⅱ期愈合,骨折线对位对线较差,6个月颌骨未恢复至解剖学形态,咬合关系差,张口度<2横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5±0.25)个月,短于对照组的(2.98±0.5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1.4%,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见表2。

3 讨论

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颌面部骨损伤,采取有效措施,尽早恢复伤前的咬合关系,减少骨折错位愈合至关重要。传统的钛板内固定后通常需牙弓夹板行颌间牵引,限制了关节的运动,易引起颌面部肌肉萎缩、瘢痕痉挛[4]。周华[5]研究指出,微型钛板的应用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生物相容性及抗腐蚀性好,具有和骨更为接近的弹性系数,方便快捷,稳定性好,损伤小,可有效促进患者上下颌骨的咬合功能恢复,操作安全可靠,能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生物结合,承受长时间较大的颌间牵引力,较传统牙弓夹板治疗效果好,颌间牵引钉的使用有利于保持口腔卫生,减少牙周组织损伤。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文民等[6]研究结果相近,说明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效果显著,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微型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牵引治疗颌骨骨折效果确切,操作简便,临床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宇,罗小玲,杨荣.颌间牵引钉对比牙弓夹板颌间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11):1299-1302.

[2]黄文荣,刘柳芳,周筱怡.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6):754-755.

[3]周明勇.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271-273.

[4]侯莉.36例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3):499-500.

[5]周华,金松.两种颌间牵引方法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附38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4):332-333.

[6]文民,彭绍斌,何泽红,等.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对比牙弓夹板治疗牙槽突骨折的临床观察[J].东南国防医药,2015,17(3):304-305.

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48例, 女32例, 年龄21~49岁, 平均 (35.2±2.3) 岁;其中包括下颌骨体部骨折38例, 颏旁骨折17例, 下颌角骨折25例;按照致病因素划分, 交通事故伤31例, 跌落伤19例, 打架斗殴伤17例, 其他伤害13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开口限制、咬合紊乱及颜面畸形等临床症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选型

选择由福克斯公司提供的2~8孔内固定钛板及其配套螺钉, 内固定钛板类型主要包括直线型、L型和Y型等几种。

1.3 方法

术前给予对照组患者局部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 并借助X线片、CT诊断等方式, 对患者的下颌骨骨折类型、咬合情况及具体位置等进行确定, 术中尽可能将其骨折断端予以充分暴露, 并通过临时颌间结扎的方式, 以帮助患者恢复咬合关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钛板内固定治疗, 将骨折断端的游离碎片及其软组织等进行彻底清除, 以免导致骨折愈合性差的情况出现;然后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选用相应形状的钛板, 选用2个小型钛板, 于患者两颏孔位置的骨折线上进行平行固定, 选用1个小型钛板, 于其颏孔后位置的骨折线进行固定。小型钛板要保证与下颌骨表面不存在张力密合。待固定完成后, 将颌间结扎解开。同时于术后给予全组患者常规抗生类药物治疗, 治疗时间为1周;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漱口, 可考虑选择0.05%洗必泰液来进行;术后1 d指导患者食用半流食物, 术后3 d开始食用较为松软的食物, 对于部分伴有高位髁突骨折的患者, 需要予以进食10 d左右的流食指导。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马陈民等[4]的下颌骨骨折疗效判断标准, 将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若患者治疗后骨折复位情况良好, 咬合关系完全恢复正常, 张口度在3指左右 (即超过40 mm) , 则视为优;若患者治疗后骨折复位情况基本改善, 咬合关系有一定改善, 前后牙存在部分开颌约1 mm左右, 左边与右边牙或少数牙有错颌现象, 且张口度限制大概为2指, 则视为良;若患者治疗后骨折未见复位, 咬合关系存在明显的紊乱现象, 张口度限制大概为1指, 则视为差[3]。治疗优良率=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3个月~1年的随访发现, 观察组42例患者中, 有39例骨折获得有效愈合, 经X线显示咬合良好, 开口度恢复正常, 治疗优良率达到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281, P=0.039) , 见表1。

3 讨论

下颌骨属于颅面部所有骨骼中最大的一种可活动骨。由于在面部上, 下颌骨的位置相对突出, 所受到的保护相对较少, 很容易在外力撞击的情况下发生骨折[4]。在当前, 临床在治疗下颌骨骨折时, 一般可通过采用钛板内固定、颌间牵引固定、加压钢板固定和钢丝结扎术固定等几种方式, 来帮助患者恢复颌骨功能、重建骨折前的咬合关系, 以及确保颜面恢复对称等。

就钛板内固定而言, 一般认为, 该治疗手段具有以下几点典型特征: (1) 所选材料体积较小、质量轻、柔韧性好, 弯曲时不容易断裂等; (2) 生物相容性高, 可将其长久留置在颌骨而不需要取出; (3) 固位力度强, 治疗后能够恢复患者下颌张闭口肌群的自然力, 并在进食半流食时, 不影响下颌骨咬合力; (4) 固定效果显著, 能够取得骨折一期的恢复效果; (5) 能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咬合关系, 可在早期完成张闭口动作, 并进半流食[5]。除了上述特点外, 给予下颌骨骨折患者钛板内固定治疗, 还可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等优势, 不会给患者的面部美观带来太大影响, 同时也减少了因口外皮肤入路而导致的瘢痕、面神经损伤等可能性, 使得该术式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6]。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42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均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显示有39例骨折获得有效愈合, 经X线显示咬合良好, 开口度恢复正常, 治疗优良率达到92.8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32% (P<0.05) , 提示钛板内固定可有效应用于下颌骨骨折的治疗中, 效果较为令人满意。不过在实际操作中, 行钛板内固定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感染、咬合关系紊乱、面神经或牙损伤, 以及钛板外露和骨折愈合效果差等并发症, 分析原因可能与术中操作不当、术后不注意口腔卫生、颌骨解剖因素以及发生局部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需要予以足够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7,8]。

在本次研究中, 38例下颌骨体部骨折者骨折线周围的牙齿、松动的牙齿 (一度至三度) 通过结扎固定均可以保留, 效果好, 根折的牙齿需要拔除;25例下颌角骨折者的智齿 (第三恒磨牙) 手术采用口内切口, 结合颌间结扎一周, 绝大部分需要拔除, 5例患者术中未拔除, 术后3周感染, 抗感染后仍拔除;颌下切口, 两块钛板坚固内固定大部分病例未拔除;17例颏旁骨折者行口内切口, 坚固内固定手术, 牙齿均未拔除。

经本研究表明, 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出院,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尹佳代.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145例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1, 9 (6) :34-35.

[2]鲍光辉, 付跃进, 张卫健.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9) :41-42.

[3]莫仲伟.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疗效[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4 (2) :304-305.

[4]马陈民, 周雅芳, 刘玉杰, 等.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5) :71-72.

[5]牛艳萍, 王建琴, 史月萍.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0 (18) :80.

[6]马雁平, 白玉强.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 :37-38.

[7]赵岩, 王新生, 赵一明.小钛板内固定治疗上下颌骨骨折216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3) :111-112.

小儿下颌骨骨折的治疗 篇4

本组小儿下颌骨骨折中32例,男28例,女4例,男女之比8:1;平均年龄7岁,6岁以下5例,6~10岁20例,11~14岁7例,以6~10岁为最多。

致伤原因:跌伤19例,交通事故伤6例,动物伤4例、打架斗殴伤3例。骨折部位:正中部7例,牙尖区18例。66区2例,下颌角3例,倮突颈2例。合并伤:颅脑9例,肱骨2例,锁骨2例,肋骨股骨1例。

治疗:未经复位固定5例,单纯骨间固定16例,骨间加牙间固定8例,颌间加牙弓夹板固定3例。

讨 论

发病情况:小儿下颌骨骨折发病率低,因婴幼儿下颌骨所占头颅的比例较小,额部相对突出,下颌相对后缩,所以遭受外力撞击的机会相对少,加上小儿骨质本身有一定的弹性,软组织覆盖较厚,外力撞击时而分散减弱。另外,6岁以下的幼儿常在父母或成人的保护下活动,受伤的机会相对减少。一旦发生骨折则在解剖、生理和临床上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骨折的部位:小儿下颌骨折是面骨骨折最常见的部位,为面中部的2倍。美国西北大学的资料统计表明,软组织损伤多发生在面部上,而面骨骨折多发生下颌骨。司徒镇强等73例小儿下颌骨折中有36例(49.3%)在尖牙区附近。施长溪报道24例儿童下和错位骨折中发生在下颌体部15例(占62.5%)。余国雄分析105处儿童面骨骨折中下颌体部74处(占60%)。本组中在尖牙区的有18例(占53%)。小儿下颌骨折位于尖牙区的原因,可能与下颌骨中恒牙牙胚所在的位置有关,据X线片中观察,小儿恒尖牙未萌出之前,位置较低,该区骨质相对薄弱,这可能是造成骨折好发部位的原因。

治療方法:患者由于年龄小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颌骨情况每年都在变化,而且在幼儿颌骨内有牙胚存在或口腔内为混合牙列。因此治疗方法与成人不同。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必须通过临床观察,根据小儿全身情况,解剖生理特点,年龄,骨折部位、性质及骨折线上有无牙齿存在等进行选择。常用的方法有手法、牵引、切开复位3种。固定方法应采用单颌为主,再视情况加以辅助固定。

小儿下颌骨折不经复位固定而痊愈:我们观察了5例小儿下颌骨折未经复位固定而咬颌错位情况自行痊愈,其中1例年龄12岁男性患者,左下颌角骨折,牙齿完好,咬颌错乱,方法易复位,给跌打丸内服,30天后复查,咬颌恢复伤前关系。X线示骨折已愈合。另4例年龄较小,骨折端轻度移位,咬颌错位不明显,3年随访咬颌关系正常,无畸形愈合或其他不良现象。笔者认为,此法用于选择性病例可免除外科手术和复位固定的麻烦和痛苦,同样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治愈效果。

颌间牵引固定:利用口内各类夹板操作简便,颌关系恢复满意,但闭口固定时间长(4~6周),影响进食及口腔卫生,语言不便,也不利于骨折愈合。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年龄较大、换牙已完成的小儿。施长溪采用酸蚀复合树脂粘接剂治疗18例小儿下颌错位骨折取得良好效果。本组对3例年龄较大且牙齿完好的小儿采用成品牙齿夹板橡皮圈颌间牵引10天,开后进食,再单颌固定3周,并用抗生素及跌打丸;X线提示骨折愈合,3年随访咬颌正常。

骨内固定:9岁以下患儿乳牙牙冠短小,牙颈部内收程度小,缺乏供结扎固定的倒凹区;在乳恒牙交替期,乳牙部分吸收,恒牙初步萌出牙根尚未完全形成,不能承担过大拉力,因此颌间牵引不适用于这些患儿。特别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更应采用切开复位骨内定固定法。其方法是利用正常开口运动及动静结合治疗的原则,可促进骨折愈合,还可避免颌间固定存在的缺点,较理想地达到解剖和功能上的统一。本组切开复位骨内固定22例(占68.8%)。许多作者对不能利用牙齿结扎又不能作切开复位的患儿,采用绕过下颌骨的环状金属丝将下颌结扎固定的方法,保护了颌骨内正常生长发育的牙胚,操作也比较简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骨折线上的牙齿处理应特别注意,未松动的单根牙和已萌出的恒牙不应拔除,但骨折线上已松动和龋坏及不能作根管治疗的多根牙应拔除,以预防骨折线上的感染。

抗生素的运用:多数作者主张对所有骨折的病例都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开放性骨折更需要使用。用量、时间长短应视年龄及伤情而定。本组全部用抗生素1~2周。近10年来,运用硝基呋喃类制剂(94%~96%致病菌对此类药高度敏感)用以清洁口腔,可降低骨折间隙致病菌的繁殖和清除坏死组织,促进骨骼愈合。重要跌打丸对骨折愈合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创伤部位的营养,促进组织修复能力。本组织3例年龄较小外,其他均按年龄大小常规内服跌打丸,骨骼愈合也较快。

合并症及并发症:小儿下颌骨折合并伤较多且重,如颅脑损伤、出血、休克、呼吸道阻塞、内脏损伤四肢骨折等同时发生,在检查时不可遗漏,以免延误治疗。积极止血,防止休克,对颅脑损伤者要密切观察,及时请颅脑外科及有关科室共同抢救处理。我们收治1例9岁男性患者,从悬崖跌下致右下颌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右胸5、6肋骨骨折并右侧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恢复肺部扩张后在全麻下行下颌骨骨内固定,术后伤口愈合良好,4周康复出院。2年随访咬颌关系正常,自诉咀嚼有力对位好。

骨折的并发症以骨髓炎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常规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对于关节强直,牙槽脓肿并发症的预防,重要的是早期诊断,正确复位和固定,抗生素的应用。

上颌骨骨折30例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上颌骨骨折,口腔颌面部损伤

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部损伤中常见的病例, 上颌骨是面中部的重要骨骼, 内有上颌窦, 结构较薄弱, 受损伤后易于发生骨折。表现为一般骨折的共同症状和体征, 如肿胀、疼痛、出血、移位及畸形外, 还有一些特有的表现[1]。选取临床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上颌骨骨折患者30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上颌骨骨折患者30例, 男26例, 女4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39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1例, 意外砸伤6例, 打击伤3例。单纯上颌骨骨折18例, 伴下颌骨骨折7例, 伴颧骨骨折5例。

1.2 方法

1.2.1 低位水平骨折的治疗

上颌牙槽突骨折或区段骨折可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 然后用牙弓夹板做单颌固定4~6周。单纯下垂移位的骨折可采用头帽颏兜托颌骨向上使之复位, 并制动4~6周。偏斜移位的横断骨折手法复位困难时, 可行颌间牵引复位, 然后颌间固定3~4周, 并辅以头帽颏兜托颌骨向上制动。骨折向后移位造成反牙合或向一侧旋转移位造成偏牙合时, 需切开复位, 恢复咬合关系, 并在颧牙槽嵴和梨状孔侧缘用接骨板做坚强内固定。当颧牙槽嵴粉碎或骨缺损>5 mm时, 须植骨。

1.2.2 高位水平骨折的治疗

高位骨折一旦发生骨折移位, 通常需切开复位。手术应尽早进行。经冠状切口、口内切口和面部小切口联合入路暴露骨折。伤后7~10 d之内的新鲜骨折, 骨折块较松动, 可以直接复位。如果骨折后时间超过2周, 骨折已发生纤维性愈合, 或者骨折块嵌顿, 无异常动度, 则需截断翼上颌连接, 再行复位, 骨折复位后行坚强内固定。

1.2.3 矢状骨折的治疗

矢状骨折的复位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垂直骨折线与上颌骨低位水平骨折线连通, 这种骨折单纯采用颌间牵引即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另一种是骨折线垂直向上, 延伸至颅底或眶底, 采用颌间牵引难以复位, 必须通过手术解决。单纯上颌骨骨折时, 首先要复位腭中份, 恢复上颌骨牙弓的宽度, 然后再复位垂直力柱。如合并下颌骨骨折, 颌间固定前也要先复位腭板并完成腭部固定, 以获得正确的面部宽度, 然后再引导下颌复位。矢状骨折的固定一般设在前鼻嵴区。

2 结果

面部对称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29例, 1例面部畸表不对称不完全复位。

3 讨论

上颌骨骨质疏松, 软硬组织共同存在, 上颌窦内衬黏膜及眶腔的软组织, 损伤后一般出血较多, 止血不便, 但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上颌骨仅以薄弱的表情肌附着, 加之骨折线多不规则, 骨折后的骨片移位轻微或不明显。骨折线累及腔窦等解剖结构时易继发感染, 但临床上实际不多见, 很多病例伤后在未得到处理的情况下, 仍能自行愈合, 但多为错位愈合。

低位水平骨折多因前方外力所致, 骨折块因致伤力、骨重力及翼肌牵拉向后下移位, 造成面中1/3变长, 前部塌陷, 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或反牙合。如骨折系侧前方外力所致, 骨折块可能向一侧移位, 出现偏牙合。口腔检查很容易发现上颌骨异常动度, 鼻腔检查可见鼻出血和鼻中隔撕脱;如果骨折发生在一侧或区段, 骨折线纵裂牙槽突, 可发现牙龈撕裂、牙合台阶和区段骨折块活动。高位水平骨折常波及鼻、眶、颧、额等周围结构, 出现面部肿胀、眶周淤斑、结膜下出血、眼球下陷、复视、鼻出血和脑脊液鼻漏;损伤眶下神经, 造成眶下区及上唇麻木。骨折移位多呈嵌顿性, 骨异常动度不明显。骨折块向后下移位造成面中部塌陷, 呈“盘状脸”。向一侧移位, 造成面中部扭曲畸形[2]。

一旦诊断骨折, 只要全身情况允许, 应尽早处理。若肿胀疼痛明显, 无活跃性出血及开放性污染的情况下, 也可临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加强支持疗法, 密切注意伤情变化, 待肿胀大部消退后再行骨折处理。正确对位基本标准应着眼在咬合关系的恢复上, 即使无牙牙合也应上下颌相互关系协调, 以便日后义齿的修复。固定应力求坚固、有效, 保持复位的稳固与良好的牙合关系。对于骨折线上的牙齿, 虽仍有人主张拔除, 但目前多主张保留, 这不单是保留了牙齿, 还有减轻创伤、减少移位及促进愈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树夏, 顾晓明.现代颌面创伤救治的基本原则.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1, 36 (2) :85.

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7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10例, 年龄25~65岁, 平均35.6岁。

1.2 内固定材料

本组均采用小型钛板坚强内固定, 采用西安中邦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的小型钛板 (板厚1.0 mm, 螺钉长度为7~12 mm) 以及配套手术器械。

1.3 诊断标准

经X射线以及三维CT重建对46例下颌骨有骨折明确骨折情况及设计手术方案。

1.4 方法

双侧颏孔间骨折均采用口内入路, 其他部位骨折采用口外入路。口腔条件及骨折情况允许, 能耐受者均术前1~3 d行颌间牵引, 不适者术中复位后行颌间固定。骨折复位固定后均行2块小型钛板固定。术前预防用抗生素, 术后抗感染治疗2~5 d, 支持治疗, 口腔护理。一周内复查X线片或三维重建CT检查骨折复位、固定情况。半年至1年再次复查X线片或三维重建CT检查骨折愈合情况。

1.5 观察指标

针对每份病例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治疗方法、受伤原因、骨折合并伤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年龄和性别分布

本次研究中46例病例患者, 其中最小年龄为25岁, 最大年龄为65岁;男性患者36例 (78.3%) ;女性患者10例 (21.7%) , 男女比例为3.6∶1。经统计, 25~35岁为男女患者易发年龄段, 占76.1% (35/46) 。

2.2 下颌骨骨折原因

对46例患者发生骨折的原因进行分析, 其中结果表明车祸导致损伤最多21例 (45.7%) ;跌打损伤10例 (21.7%) ;击打伤、工伤等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

2.3 下颌骨骨折的解剖部位

46例患者总共有103处骨折, 其中一处骨折的患者11例 (23.9%) , 两处骨折的患者24例 (52.2%) , 三处或三处以上的患者有11例 (23.9%) 。下颌骨骨折主要部位多见于颏部, 之后为体部、髁突、角部。下颌骨骨折部位的发生率的差异主要与致伤因素的性质、解剖特点及受力方向等密切相关详见表1。

2.4 下颌骨骨折合并伤

46例下颌骨骨折的患者中32例带有合并伤, 占69.5%, 其中面中部合并伤有13例, 颅脑受损合并伤10例, 四肢骨折合并伤9例。

2.5 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均为延期手术, 术前颌间牵引32例, 术后辅助颌间牵引微调咬合关系38例, 牵引3~7 d。除2例切口感染感染外均一期愈合, 2例感染患者均为合并颅脑外伤、粉碎性骨折、病程较长、口腔卫生差。46例患者术后骨愈合良好, 咬合关系恢复良好, 无合干扰, 张口度正常, 面部外形较满意。半年~1年取出内固定。

3 讨论

近几年, 伴随经济发展和交通工具多样化, 人口密度增加, 流动性增大, 交通事故也频繁发生, 口腔颌面部外伤也多数是由交通事故造成的[2]。2007年10月-2013年3月, 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中车祸伤造成下颌骨骨折的占45.7%, 在外伤原因中占据首位, 与东莞市经济较活跃, 交通繁华有关。与巴秀等[3]报道相吻合;本次研究资料中患者多数为25~35岁, 其中发生骨折的患者男性中青年占据很大比例, 其原因可能是与其从事较多的户外体力活动和饮酒、斗殴、驾车、施工等有关, 加大了受伤的机会, 东莞是个以外来人口为主的城市, 又以年轻人为主。

关于下颌骨骨折易发生部位, 本次调查颏部为高发部位, 可能是车祸病例占多数的原因, 也可能是样本量小的原因。笔者的结论虽与他们有差异, 但体部、髁状突和角区骨折发生数分别位于第二、三、四位, 证实了以往的论点:颏部、髁状突、颏孔区及角区是下颌骨薄弱区。不同的骨折原因有相对应的好发部位。颏部正中在下颌弓形最前方, 胚胎时期是由左右两部分合成, 这部分表面软组织较薄弱, 缺少相应保护。当下颌骨颏部受到水平撞击时, 下颌骨向后运动, 受到翼外肌及关节囊对抗避免髁状突脱出关节窝。下颌骨下降, 受到咬肌、颞肌和翼内肌的对抗, 提起下颌, 应力沿下颌骨传导, 由于咀嚼肌的牵引发生分散, 易引起颏部及髁状突骨折[4]。

外界的冲击力很大并且迅速的在颌骨某一点集中作用时, 着力点则为骨折发生的部位;若是冲击力较小并且损伤范围较大, 下颌骨应力会在下颌骨薄弱部位集中, 是该区域发生骨折。因此力的速度、大小或是着力部位都会使得骨折有所差异, 这可以给骨折的防止提供依据。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最近30年来, 骨折治疗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与进步。它将颌间固定与钢丝结扎的传统模式彻底改变, 它的治疗原则比以往的任何方法都适应生物力学的要求, 也是能够让骨折在Ⅰ期愈合的最佳手段, 它的最大优点是稳定性可靠, 允许患者早期功能运动。内固定材料一般使用小型钢板和小型钛板。小型钢板的材料是不锈钢材, 在生物相容性上, 小型钛板的结合会更好, 本研究的材料都是小型钛板, 经过临床的验证, 固定的效果比较可靠, 没有发现组织排异反应, 即使有术后感染, 经局部冲洗换药仍可愈合良好, 不必取出小钛板[5]。

手术时机的掌握:从骨折复位难易程度, 减少患者痛苦, 减少并发症、后遗症和缩短病程等度出发, 骨折手术复位宜越早越好。急诊手术因骨折断面新鲜, 无瘢痕, 肉芽等组织形成利于骨面剥离和精确复位, 术后效果明显优于一周后计划性手术, 并且病程也可缩短[6]。急诊手术需在受伤后2 h内, 没有颅脑等器官严重合并伤等条件, 由于基层条件的限制, 本次研究的46例病例均为延期手术。

口腔情况 (牙列、牙周、口腔黏膜) 和骨折条件有利者且能耐受者术前使用颌间牵引恢复咬合关系, 能够极大简化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对术后咬合欠佳者可使用颌间牵引做微量调节改善咬合关系[7]。Erick和Austin在1994年又着重强调了咬合关系在颌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是重要性, 其有关的理论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并一直形成的“以咬合关系作为颌骨骨折复位的金标准”[8]。

综上所述, 下颌骨骨折在青年男性中易发生, 常见部位为颏部, 车祸引发较为常见;近年来, 坚固内固定技术以其损伤小, 临床效果好, 固定稳定, 有利于增加患者营养和提高了下颌骨骨折的治愈率等优点, 在口腔颌面外科已被广泛应用。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可靠, 能获得功能和形态较满意效果, 有利于解剖复位, 能减轻患者痛苦。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下颌骨骨折的治疗经验与方法以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治疗方法、受伤原因、骨折合并伤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 男性的下颌骨骨折所占比例78.3 (36/46) 高于女性患者21.7% (10/46) ;25~35岁为易发年龄段;引发骨折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车祸造成的占45.7%;骨折部位常见颏部, 占45.65%;在骨折合并伤中面中部骨折较为常见, 颅脑损伤次之。小型钛板内固定术后46例患者骨愈合良好。结论:下颌骨骨折在青年男性中较易发生, 常见部位为颏部, 骨折合并伤的好发部位为面中部, 车祸引发较为常见;小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方法可靠。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小型钛板

参考文献

[1]吴亚东, 张伟, 于子莹, 等.下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有限元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0 (2) :175-178.

[2]扈祚良, 谭磊道, 何俊.创伤性下颌骨骨折不同手术整复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21) :10-11.

[3]巴秀, 王翰章, 田卫东, 等.413例下颌骨骨折分析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9, 17 (1) :46-48.

[4]刘阳, 赵卫东, 王慧君, 等.下颌骨骨折机理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5, 23 (3) :257.

[5]杨懿, 刘海波, 刘刚, 等.颌间固定与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5) :805-806.

[6]谢江, 汤志军, 孙挺.95例下颌骨骨折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2) :138-139.

[7]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57.

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颌骨骨折患者35例, 年龄18~68 (平均42.33±16.04) 岁, 男16例, 女19例。原因:交通伤14例, 摔伤6例, 斗殴5例, 砸伤10例。单纯性骨折20例, 多发性骨折15例;其中单纯上颌骨骨折7例, 单纯下颌骨折13例;合并颧骨颧弓骨折8例, 合并眶壁骨折5例, 合并鼻骨骨折2例。单侧骨折21例, 双侧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 治疗组18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选择全麻, 术前X片检查, 制定手术方案。术前、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组选择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选择钢丝骨间结扎内固定治疗。

1.2.1 治疗组

根据不同的情况, 选择手术入路, 开放性骨折选择伤口入路, 闭合性骨折选择口内入路, 开放性骨折术前严格清创消毒。首先手法复位, 根据骨折断端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钛板, 调整钛板弯曲度, 使与骨折端更好贴合, 钻孔进行螺钉固定, 关闭切口或伤口, 术毕。

1.2.2 对照组

骨折复位后选择钢丝骨间结扎内固定治疗, 其余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于12个月复查X片, 观察骨折线愈合、对位等情况, 询问患者疼痛、咀嚼、张口受限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测量所得数据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临床效果

两种术式后疗效对比, 差异不明显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随访结果

通过12个月随访观察, 治疗组出现张口受限和疼痛各1例, 总不良反应率为11.11%;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为35.29%。两组对比, 差异明显 (P<0.05) 。其中咀嚼障碍患者经X片检查, 出现明显错位, 原因为钢丝断裂。详见表2。

3 讨论

颌骨骨折是颅面部最常见骨折, 治疗方法较多, 以往治疗主要以克氏针内固定、颌间固定、骨间钢丝结扎固定等方法[2], 随着钛板的诞生, 以其相容性好、韧性强、固定牢固等优点, 受到外科医生的青睐, 治疗颌骨骨折效果良好, 相比其它术式疗效更佳[3]。

颌骨骨折多为多发性复合骨折, 手术空间狭小, 导致手术难度增大, 且咀嚼肌力度大, 对固定材料要求比其它部位相对较高, 必须有强度大、韧性大和贴合性强等优点[4]。骨间钢丝内固定虽然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但其脆性大, 在咀嚼肌强大的收缩力下容易出现断裂和错位愈合[5]。其它术式也有相应问题出现, 且有二次损伤情况, 留下永久疤痕等缺点, 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损伤、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小型或微型钛板内固定, 贴合性好, 韧性大、固定牢固, 且不需要再次手术取出, 因此, 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运用两种不同的术式固定治疗, 进一步观察现代治疗颌骨骨折中, 运用钛板固定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等不良反应。术后观察,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无效例数差异不大,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两种手术疗效相当, 与其它报道不符, 可能由于例数差异所致。

通过12个月随访观察发现, 治疗组出现张口受限和疼痛各1例, 总不良反应率为11.11%;而对照组出现咀嚼障碍1例, 张口受限和疼痛各2例,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29%。明显高于治疗组。可见, 运用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远期疗效优于骨间钢丝内固定治疗。

综上, 运用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 具有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满意、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 更符合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要求, 值得广泛运用。

摘要:35例颌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 治疗组18例。治疗组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 对照组采用钢丝骨间结扎内固定治疗。随访12个月, 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 总不良反应率为11.11%;对照组分别为88.24%、35.29%。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明显。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具有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满意、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 值得广泛运用。

关键词:颌骨骨折,钛板固定,钢丝骨间结扎内固定

参考文献

[1]甘莉芸, 海宏斌, 青格勒.对180例口腔颌面部外伤患者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1) :210-211.

[2]高晓娟.颌骨骨折69例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0) :109-110.

[3]徐昕, 钱磊, 单一旦, 等.上下颌骨骨折合并纵隔气肿一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1, 46 (6) :325.

[4]王科, 彭国光, 吴俊伟, 等, 2461例颌面部骨折患者临床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1, 46 (3) :139-142.

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医院收治的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男15例, 女11例;年龄21~56岁, 平均38.5岁。骨折部位:左侧髁突骨折14例, 右侧髁突骨折12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2例、高空跌落伤9例、外力打击5例。所有患者髁突未脱出关节窝, 患者关节囊内结构无严重破坏, 全部经下颌骨CT检查及口腔全景片明确诊断。26例髁突骨折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耳前切口11例, 颌下切口15例。

1.2 方法

(1) 耳前切口入路:本组11例患者采用此入路方法, 经鼻腔插管全身麻醉。于耳屏前至发际位置做拐杖型切口, 切口下端最低至耳垂, 不超过耳垂平面, 切口弧形部分自耳轮角弯至患者发际内, 切口总长约3cm。沿颞深筋膜的深浅两层中间的间隙进行翻瓣, 将包含在皮瓣内的节段面神经颞支和颧支一同翻起保护, 沿颧弓表面进行分离。垂直部分沿耳屏前, 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选择腮腺包膜浅层、外耳道软骨处与腮腺后缘之间进行分离, 随即将腮腺上部及包埋在腺体组织中的面神经颞支、颧支以及颞浅动、静脉朝前下方牵拉, 暴露出颞下颌关节韧带和关节囊。依次打开部分韧带、关节囊和骨膜, 显现下颌骨断端。 (2) 颌下切口入路:本组15例患者采用此入路方法,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鼻腔插管。设计在自耳垂下1cm顺沿下颌升支后缘向下, 紧绕下颌角在其下方约1.5cm处做平行下颌下缘的切口, 切口向前止于咬肌附着附近。依次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等, 顺沿筋膜深面朝上翻瓣达下颌下缘, 目的是将包埋在皮瓣内的面神经下颌缘支部分一同翻起保护, 紧贴下颌角及下颌下缘分别打开骨膜及咬肌附着, 显现下颌骨断端。 (3) 固定方法:我们医院所应用的钛板钛钉, 选择的是宁波慈北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 对有足够骨质的髁突骨折患者使用2块1.0mm的四孔桥小型钛板和6mm钛钉, 分别固定于髁骨颈后外缘张力带和前缘的压力带上, 对某些骨质条件不足的髁突骨折患者使用一块钛板固定, 在髁颈后外侧缘实施张力带固定。在钛板固定前均进行颌间结扎固定, 恢复并固定上下颌骨原有的咬 (牙合) 关系。固定前需先用止血钳夹住髁突端朝外牵拉, 待钻孔成功并将钛板钛钉固定于上面后将其复位, 再与下颌升支端固定牢固。

1.3 效果评价

本组26例患者术后均行口腔全景片及下颌骨CT片检查, 术后第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复查, 客观评价开口度、开口型以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等。

2 结果

本组26例患者术后半年开口度达到3.75cm, 上下颌咬 (牙合) 关系正常;有19例患者3个月复查时开口型恢复正常, 6个月复查时开口型有21例正常, 5例患者开口型向患侧偏斜, 随访期内经功能训练指导, 患者加强功能训练均逐渐恢复正常, 12个月复查时完全正常。耳前入路的1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患侧额纹消失, 表明面神经颞支损伤, 经给予神经营养、理疗治疗后, 有1例在随访期内未能恢复正常。颌下入路手术治疗中有1例患者出现患侧口角歪斜, 这表明面神经下颌缘支受到损伤, 经给予治疗患者在随访期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因为下颌骨髁突及其周围解剖组织相对结构复杂, 所以对于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手术治疗问题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聚焦点[3]。手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 其手术入路应以提供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创伤、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为目标, 目前手术治疗的选择包括传统的耳前入路方式、颌下入路方式、颌后入路方式、口内入路方式及某些改良入路方式[4]等。但是这些各种切口入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因为不同部位的髁突骨折究竟采用何种手术入路方式最佳目前尚有争议。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师希望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手术路径, 达到既能充分显露骨折区, 又能同时减少患者手术中创伤, 避免损伤面神经的目的。

宋冀晖等报道称[5]采用耳屏前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 其优点是能够使术区的重要结构得以充分地暴露, 良好的手术视野利于手术操作, 便于髁突充分复位以及小型或微型钛板的牢固、准确固定。但我们在临床手术实际操作中却发现, 由于腮腺浅叶绕过下颌骨髁颈及下颌升支后缘与颌后窝内的腮腺深叶是相连的, 单纯依靠沿着外耳道软骨分离腺体上部后朝下推开腮腺浅叶显露出髁颈骨面的程度是有限度的, 实际术野其实较小。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 髁突骨折断端受翼外肌的牵拉都会向前内方向移位一些, 患侧下颌升支朝上移位, 结果使骨裂隙明显缩小, 更进一步缩小了手术操作空间。有时必须沿下颌升支后缘切开腮腺深叶或 (和) 浅叶组织来暴露骨折断端, 因为在此时切开腮腺腺体部位完全依靠手术操作者的临床经验, 有很大的盲目性及危险性。如果切开部位靠近后内侧, 就能远离和保护面神经颞支、颧支.但是却增加了损伤下颌髁颈内侧深面颌内动脉可能性, 如果切开长度向耳垂部延长, 则有增加面神经干损伤的危险性。本文中经耳前入路11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颞支损伤, 在1年的随访期内未能恢复。

颌下入路以皮肤切口到下颌髁突区较短的操作距离, 对面神经有较小的损伤概率, 并且手术瘢痕比较隐蔽的和术中容易操作等优点, 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应用。解剖学家研究表明有70%~80%人体面神经在腮腺内分为两支:颞面干和颈面干, 并且发现从面神经颞面干分出了上颊支, 而从面神经颈面干分出了下颊支, 两者之间的交通仅有18%, 而面神经颈面干各分支之间的交通支只有12%[6], 因为手术需要一个相对神经少的空间, 在面神经的下颊支和下颌缘支之间就存在这样一个空间, 通过颌下入路可以近乎垂直地暴露和固定下颌髁颈或中低位骨折, 我们采用此手术入路的解剖依据即在此。俞光岩等[7]认为面神经周围支发生医源性损伤很常见, 但是我们为了避免面神经损伤, 术前医师应充分熟悉面神经解剖位置, 手术中应尽量保护面神经, 避免使用手术刀、电刀、血管钳和缝线, 使用拉钩时也应避免暴力。手术中即使下颌缘支损伤, 也多由于翻瓣牵拉所致, 所以发生率较低并且多是可逆的。本文中颌下入路患者15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下颌缘支损伤, 并且在随访期内很快恢复。

对髁突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目前仍没有下颌髁突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的结论性研究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合理, 手术毕竟是治疗手术下颌髁突骨折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骨折的目的是恢复下颌支的高度, 重建其稳定性, 保持颞下颌关节的正常功能。手术治疗要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全面考虑, 防止和减少局部组织再损伤, 保护下颌骨折块的血运, 促进骨折愈合[8]。手术治疗下颌髁突骨折具有能准确复位、并且使患者面部形态及上下颌 (牙合) 功能得到恢复。能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但是手术治疗的临床并发症有面神经损伤、损伤上颌动脉、创伤性关节炎、裸突的吸收、面部瘫痕等。因此选择手术治疗要谨慎。

摘要:目的 寻找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提高疾病治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医院收治的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2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2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耳前切口11例, 颌下切口15例。患者术后全部复查口腔全景片及下颌骨CT片, 术后第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复查, 客观评价开口度、开口型以及面神经损伤情况。结果 本组26例患者术后半年开口度平均达到3.75cm, 上下颌咬关系正常;一年复查时开口型完全恢复正常。耳前入路的11例患者中有2例面神经颞支损伤, 颌下入路患者中有1例出现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结论 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手术治疗以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操作、不损伤血管神经为原则。无论是耳前入路还是颌下入路都存在着某些术后并发症, 选择手术治疗要谨慎, 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手术人路,并发症,分析

参考文献

[1]冯智强, 杨驰.339例下颌骨髁突骨折回顾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9, 7 (3) :209-212.

[2]张益.中国颌面外科高年资医师髁突骨折治疗观点一致性的调查[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0, 45 (4) :196-202.

[3]李祖兵.口腔颌面创伤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99.

[4]Tang W, Gao C, Long J, et al.Application of modified retromandi-bular approach indirectly from the anterior edge of the parotid gland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J].J Oral MaxillofacSurg, 2009, 67 (3) :552-558.

[5]宋冀晖, 卫巍, 马文慧.耳屏前入路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7) :950-951.

[6]郭家平, 李志进, 董青山.等.125例髁突骨折l临床回顾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9) :540-541.

[7]俞光岩, 顾晓明, 蔡志刚.周围性面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84.

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9

【关键词】扩大;上颌牙弓;功能性下颌偏移;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781. 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32-02

面部水平非对称率小于10%属于正常,若非对称率大于10%,面部不对称性就较为明显,面部往往呈畸形状,极大程度地影响人的面部美观和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其影响极有可能会伴其终生[1]。而下颌偏移则是影响颜面不对称的最常见因素,多由混合牙列及早期恒牙列单侧后牙反颌所引发。大量医学研究证实,多数单侧后牙反颌患者的下颌偏移均属于功能性下颌偏移,采用扩大上颌牙弓治疗方法,能有效地纠正其下颌功能性偏移,改善患者面部不对称的症状[2]。我院在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采用扩大上颌牙弓治疗功能性下颌偏移患者26例,疗效显著,现将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26例功能性下颌偏移患者,所有患者行检查均符合功能性下颌偏移的诊断标准[3],均伴有面部不对称的典型症状、下中线偏斜体征、颏部偏斜,排除有正畸病史的患者,排除有面部外伤史的患者,排除有颜面发育不对称性疾病史的患者。26例功能性下颌偏移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6~16岁,平均年龄(10.8±2.7)岁,14例混合牙列期,12例早期恒牙期。入选患者依从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的协议,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6例功能性下颌偏移患者均选用Quad-Helix进行扩大上颌牙弓治疗,在完成单侧后牙反纠正操作后,方可结束扩弓治疗,也能有效地治疗伴有前牙反的患者。

1.2.2 头影测量及分析

在完成扩弓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之后,均需相同放射技师于同等条件下进行前位片投照。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放射投照因素所造成的误差,投影期间,可以将患者双侧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远中径和冠跟长之间的对称作为参照。另外,患者的投影描记图需由相同医师于不间断时间内完成,主要内容包括了:在每张图中的下颌骨部位做标记,在两对双侧对应点(GO、CS)做标记,在两个正中结构点(ANS、Me)做标记。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两侧CS(偏斜侧下颌角点)、Go(偏斜侧髁突顶点)到ANS(鼻棘中点)的距离对比

26例患者治疗后的Cs-ANS距离差、Go-ANS距离差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两侧CS、Go到ANS的距离对比分析( ,mm)n=26

3 讨论

下颌体部是下颌不对称的主要发生部位,而下颌偏斜则是由颌体不对称生长所致,大量医学研究证实,功能性下颌偏移也和患者的肌功能异常相关,多由下颌关闭期间的颌干扰所致[4]。当下颌位于息止颌部位的时候,上牙、下牙弓的中线保持一致,位于颏部且居中,不过当正中位时中线和颏部一并偏向同一侧时,极有可能造成后牙反和两侧磨牙的不一致。本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偏侧咀嚼习惯会改变关闭道,严重者会导致咀嚼功能发生异常现象,极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功能性下颌偏移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长期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影响下颌骨的正常发育,导致患者出现食性不对称症状。若功能性下颌偏移得以有效的纠正,则能及时地消除患者异常肌的持久活动,还能重新地为其建立平衡的肌动力。

临床常用扩大上颌牙弓治疗功能性下颌偏移患者,该治疗方法可分为快速扩大上颌牙弓治疗和慢速扩大上颌牙弓治疗,其中慢速扩大上颌牙弓治疗效果一部分来源于腭中缝的开辟,剩余部分来源于后牙的颊侧移动,上颌牙弓、下颌牙弓均可使用。慢速扩大上颌牙弓治疗能改变患者偏斜侧髁状突的移动方向,从后上外侧移动变为少量向前下移动,从向前下内移动变为少量上后上移动,进而改善患者下颌骨的偏斜程度,疗效较好,损伤较小,舒适度较高,再加上慢速的腭开展操作能够提高骨缝组织生长的生理性。而快速扩大上颌牙弓治疗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治疗的稳定性仍待提升,致使临床多用慢速扩大上颌牙弓治疗功能性下颌偏移,效果显著[5]。

本研究结果显示,26例患者治疗后的Cs-ANS距离差、Go-ANS距离差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26例患者治疗后的Go-Cs距离差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Go-Me距离差、Cs-Me距离差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6]。

综上所述,扩大上颌牙弓治疗功能性下颌偏移能有效地糾正患者的下颌功能性偏移,改善其面部不对称的症状,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伟涛,周彦恒.双轴扩弓器上颌反复扩缩前方牵引的临床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1):69-76.

[2] 赖依玲,汪永跃,宫苹等.下颌功能性正中偏移与上颌第一磨牙牙龈萎缩的关系[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38(6):656-658.

[3] 陈韦儒,王培军.快速扩弓联合固定矫治技术探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41):7317-7322.

[4] 杨绍杰,杨春敏.带翼(牙合)垫配合上颌扩弓纠正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J].河北医药,2010,32(12):1602-1603.

[5] 李梦华,张晓艳.成人上颌扩弓后牙颌结构的变化[J].北京口腔医学,2012,20(4):217-219.

下颌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 年9 月—2014 年9 月收治的62 例颌骨骨折患者, 男57 例, 女5 例;年龄13 岁~76 岁;骨折部位:下颌体部25 例占40.3%, 下颌角8 例占12.9%, 颏联合部19 例占30.6%, 下颌支2 例占3.2%, 髁状突颈部3 例占4.8%, 牙槽突5 例占8%。

1.2 材料 所用材料均为MEDICON公司生产, 钛板厚度规格为0.6 mm、1 mm, 配套的钛钉直径为1.5 mm、2 mm, 钛钉长度为5 mm~8 mm, 钛板形状有直形、L形、T形、Y形。

1.3 方法 颌骨三维CT及曲面断层片的广泛应用, 能够很直观地明确颌骨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移位情况, 提前制定手术方案。较常用的手术入路有:口内入路、下颌下及颌后入路、耳屏前入路、眶周小切口入路及头皮冠状位入路, 对于开放性骨折, 尽量选用原伤口入路。因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 为了防止误吸误呛, 保护知名神经血管的同时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笔者建议手术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原则为恢复患者正常的咬关系和解剖外形, 且咬关系的恢复应视为颌骨骨折手术恢复的第一准则, 一切可能影响咬关系的颌骨骨折, 都应该先做颌间牵引固定, 在咬关系恢复正常后再给以钛板钛钉坚强固定术。根据骨折断端的形状, 挑选恰当的钛板, 先将钛板适当弯曲后再紧密贴合骨面, 然后在骨断端附近打孔, 用钛钉固定, 并对伤口进行分层对位缝合,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若手术后存在多处骨折线或者轻度咬异常, 则给予颌间牵引及颅颌弹性绷带固定1 周~2 周, 3 个月后摄X线片复查。

2 结果

本组62 例给予坚强内固定术的颌骨骨折患者中除了2 例伤口Ⅱ期愈合外, 其余60 例伤口均Ⅰ期愈合, Ⅰ期愈合率达96.8%;张口度仅1 例<37 mm, 其余61 例均在术后3 周~4 周达到正常;面部外形恢复良好, 面部瘢痕不明显;咬关系正常, 口腔卫生状况良好。分别于术后3 个月、6 个月复查曲面断层片或者下颌骨正侧位片, 所有钛板均无断裂和移位, 骨折对位均良好;所有病例骨折线6 个月时都消失, 同时可见接近于正常骨小梁排列结构, 骨痂生长均匀, 而且骨折周围无骨质吸收或疏松的表现, 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即骨折的解剖复位, 功能稳定性固定, 无创外科, 早期功能性锻炼。其中稳定固定减少了手术创伤, 保持骨及软组织的血供, 是达到Ⅰ期骨愈合的关键。钛无毒性、无致敏性、无致癌性、无致畸性, 对机体无刺激性, 并且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亲和性, 机械性能好;同时钛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 较低的弹性模量, 容易被弯曲成型, 极不易被腐蚀, 故不需要通过二次手术将植入物取出[3,4,5], 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并避免了再次手术带给患者的痛苦, 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具有更佳的临床疗效。因为直接骨愈合不形成外骨痂, 是直接骨化连接改建, 因此骨化速度快, 较少发生并发症, 愈合后骨的质量优于间接骨化的质量, 所以是最理想的愈合形式。而微型钛合金夹板坚固内固定, 从组织学上看, 能达到直接骨愈合;而且钛板内固定术中骨折断端的解剖及功能状态复位只是通过单皮质固定便可行, 同时稳定性良好, 故颌间固定时间明显的缩短。应特别强调早期功能锻炼方法, 其能帮助患者最大程度降低因创伤所造成的痛苦和功能损失, 有利于促进患者自主功能恢复, 从而可有效防止由于长时间颌间固定而引起的不良现象发生[6]。从目前临床实践来看, 钢丝内固定及颌间牵引固定这些方法因为不能保持骨折部位的充分稳定, 故而旋转成角, 使骨间处于微动状态下;而且这种不稳定固定因为不良应力的存在, 阻碍了新生血管生长, 干扰成骨活动, 由于骨膜软组织的伸入是早期骨折间隙的血供来源, 因为骨内血供恢复较慢, 于是愈合速度就比微型夹板内固定慢2 周~3 周[7], 继而造成骨折畸形愈合。自1958 年AO/ASIF研究机构的成立, 骨折治疗技术迅猛发展,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往都是通过颌间牵引固定和钢丝结扎来治疗颌骨骨折, 因不宜早期功能锻炼, 导致患者进食困难、营养摄入不足、语言困难、颞下颌关节强直、肌肉废用性、口腔卫生不良等一系列弊端。从本组62 例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来看, 微型钛板内固定是促进骨折Ⅰ期骨愈合的最佳方法, 其能使骨折达到准确的解剖复位, 具有良好的功能性稳定固定, 可减少创伤、缩短颌间固定时间, 避免发生颌骨畸形, 加速骨段间骨愈合, 术后有利于进行早期无痛性功能训练, 且恢复咬关系良好。同时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颌骨骨折患者的病痛, 又满足了患者对外观的需求, 对患者日常生活方面的不良影响也明显降低,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是治疗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比较理想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 探讨微型钛板内固定在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4年9月收治并进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的颌骨骨折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62例中60例伤口Ⅰ期愈合 (96.8%) ;2例伤口Ⅱ期愈合 (3.2%) 。术后2例咬关系轻度紊乱伴I度张口受限, 余60例疗效满意。结论 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临床疗效确切, 术后面颌畸形得以改善, 咬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颌骨骨折,内固定,微型钛板,面颌畸形,咬,功能

参考文献

[1]MICHELET F X.Ostosynthesls With miniatur ier plates in maxillofacail surgery[J].J Maxillofac Surg, 1973, 1 (1) :79.

[2]CHAMPY M.Mandibular ostedynthesls by miniature sarewesd plates vla buccal approach[J].J Max Illofacsurg, 1978, 6 (1) :14.

[3]谢志坚, 葛魏立, 王慧明, 等.口内切口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评价[J].口腔医学, 2003, 23 (1) :39-40.

[4]跳咏芳, 孟今秋, 通长平.下颌骨骨折钛板内固定临床总结[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 13 (3) :266.

[5]张益, 吴江, 章魁华.髁状突骨折微型接骨板固定及其临床对比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3, 3 (4) :193-195.

[6]崔永霞, 杨丽萍, 潘明华.颜面部隐蔽小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 2007, 27 (10) :557-558.

上一篇:钢铁供应链论文下一篇:石油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