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骨埋伏牙(共8篇)
上颌骨埋伏牙 篇1
颌骨埋伏牙的位置变异较大, 通常可用视诊、触诊及X线曲面摄影的方法确定牙位, 但在需要做助萌术保留埋伏牙或拔除多生牙时, 其定位准确性要求高, 为防止误拔牙、缩短手术时间, 避免额外的手术创伤, CT扫描, 尤其是MPR及3D图像, 可直观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位置等, 对手术有指导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0年2月~2007年3月56例埋伏牙患者, 年龄6~38岁, 全部行CT扫描, 部分行曲面断层片检查。采用Picker IQ/TC、GE Sytec2000及Hisspeed Fx/I型CT机, 层厚、层距2mm, 80mA, 120Kv, 3.8s或2.1s, 螺距1.0, 窗宽为3 500-4 000Hu, 窗位600-700Hu。基线与人类学基线平行, 嘱患者仰卧, 轻咬上下牙, 牙中咬合一消毒绷带, 勿进行吞咽动作。
2 结果
56例中, 单个埋伏牙51例, 两个埋伏牙5例, 共计61颗。其中上颌53例58颗, 下颌3例3颗。其中腭侧19例, 唇侧 14例, 舌侧7例, 冠唇根腭侧16例。埋伏牙的形态:根畸形18例, 根吸收23例, 根移位15例。
3 讨论
埋伏牙是常见的错牙合畸形, 其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和局部因素, 局部因素更为重要, 萌出间隙不足为最常见原因, 其次局部损伤、感染及局部解剖生理因素的改变, 出现恒牙胚畸形或萌出道异常, 均可造成恒牙阻生牙齿的埋伏阻生。颌骨埋伏阻生牙的位置变异较大, 会造成恒牙移位及牙列紊乱, 严重影响面部美容和咀嚼功能, 早期诊治非常重要[1]。如果术前定位不准确, 不仅延长手术时间, 增加创伤, 甚至可能损伤健康的邻牙, 故术前定位十分重要。对于临床检查及曲面摄影仍无法确定牙位的埋伏牙可应用CT扫描检查, 尤其是3DSCT及MPR图像[2,3,4]能多角度直观显示颌骨内埋伏牙形态、唇腭侧位置、牙列、邻牙关系及生长方向, 临床分型, 为埋伏牙的矫治提供了依据, 可更好地估计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CT及三维重建、多层面重建在颌骨埋伏牙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埋伏牙患者行CT检查, 部分进行三维重建及多层面重建。结果:CT能清晰显示颌骨埋伏牙的形态、唇腭侧位置及牙列、邻牙关系。结论:CT是显示颌骨内埋伏牙形态的影像新技术。
关键词:CT,颌骨埋伏牙
参考文献
[1]毛细芬, 刘琨翔.恒前牙发育畸形埋伏阻生与防治 (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1 (4) :564.
[2]王铁梅, 邹昌宁, 葛久禹, 等.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研究 (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2 (2) :224-226.
[3]张皓, 沈天真, 李淑云, 等.CT在上颌埋伏牙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2, 8 (1) :13-15.
[4]邵林琴, 巩若.上颌埋伏牙的CT分型及价值 (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8) :837-838.
上颌骨埋伏牙 篇2
【关键词】上颌埋伏阻生牙;正畸技术;外科手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9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57-02阻生牙主要是指牙齿因牙、骨或者纤维组织而阻挡而无法正常萌出至正常位置而产生的异常现象,若患者牙齿严重埋伏于骨内则会出现埋伏牙[1]。随着口腔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正畸技术在临床上获得广泛的推广应用,其对于具有保留价值的埋伏阻生牙可以进行有效矫治,并将其纳入至正常位置内,进而保证牙齿能够恢复正常功能和美观[2]。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对54例68颗上颌埋伏阻生牙实施正畸综合疗法,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临床研究对象均选自于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3年4月间收治的54例患者,经临床诊断检查存在68颗上颌埋伏阻生牙,其中男性33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12.85±3.4)岁;68颗上颌埋伏阻生牙中19颗中尖牙,20颗中切牙,15颗侧切牙;患者的临床表现:乳牙滞留,上前牙缺隙,上颌前部发育不良,邻牙向缺隙出现倾斜移位,部分患者前牙出现反牙合或对刃现象。
1.2治疗方法
1.2.1制定矫治计划治疗前需给予患者常规临床检查,常规拍摄牙列曲面断层片、根尖片;若患者的埋伏牙情况比较复杂时,则可通过螺旋CT来进一步确定埋伏牙的根部发育情况、精确埋伏牙位置以及与相邻牙之间的关系,然后由正畸医生需要和口外医生共同合作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1.2.2外科拔除埋伏牙对于临床诊断无法保留的阻生上颌恒牙或者多生牙,如;根外吸收、牙齿骨性粘连、牙冠与牙根成角等情况,经外科手术将其拔除。
1.2.3拓展间隙处理根据临床诊断分析结果,临床应用减数法(也就是拔除第一双尖牙)来拓展间隙空间;或者采取局部开展、扩张狭窄牙弓、推磨牙向远中等方法来拓展埋伏牙所需要的宽度,并将埋伏牙牵引至正常牙列之中。
1.2.4埋伏牙萌出一般可以采取助萌法或者导萌法,其中助萌法(矫治41颗),对于乳牙滞留、间隙不足、多生牙因萌出受阻且具有萌出能力的阻生牙,一般采取拔除乳牙、多生牙并清除增厚的部分牙骨组织和牙龈组织,进而利于埋伏阻生牙萌出,若间隙不足者可采取活动矫治,利用固定矫正器或者推簧来扩大间隙,让埋伏阻生牙自然萌出;导萌法(矫治27颗),此方法主要是应用于埋伏较深阻生牙,通过外科开窗暴露埋伏牙后在埋伏牙表面进行粘接,对于混合牙列早期可采取活动矫正器,微力牵引,待牙齿露龈后可使用固定矫正器,在粗弓丝上的弹力圈进行牵引,若需要调整阻生牙托槽的位置,在后期处理过程中可以使用镍钛细弓丝进行依次排齐即可。
1.2.5矫治完成之后需定期观察矫正效果,定期进行x线片复查治疗效果。2结果
本文选取的54例患者中的68颗上颌埋伏阻生牙除18颗行外科手术拔除以外,其余50颗行正畸治疗。经正畸综合治疗之后,47例疗效均满意,位置合适、颌关系正常、咬颌关系稳定、活髓不松动。其中3例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具有原因有以下两点:①患者的埋伏齿均为尖牙,阻生于唇侧,临床采取唇侧环切导萌方法,待牵引到位之后其牙周附着效果欠佳,影响美观;②患者的埋伏齿均为中切牙,错位与舌侧,经矫治之后中切牙唇向,牙冠偏长。3讨论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不管是埋伏恒牙还是多生牙,产生阻生埋伏现象都是由于多方面因素所引起的。临床出现埋伏牙,其可能会引起牙源性囊肿、牙列不完整、邻牙吸收、牙列不齐等等,尤其是尖牙埋伏阻生的危险性极高(一般临床发病率为13.4%-42%),其可能会导致侧切牙牙根处于尖牙萌出位置上,这样便会导致相邻牙根受到挤压、吸收,而对于牙根的损伤一般呈无痛性发展,其可能引起邻牙松动或者脱落[3]。
目前,对于上前牙出现埋伏阻生现象,临床治疗时一般是采取拔除之后再对义齿进行修复,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疗效欠佳且影响美观。最近几年,临床口腔医学上普通开展正畸综合治疗手段,主要是采取助萌法、导萌法进行矫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埋伏阻生牙[4]。本文选取的54例患者,经临床诊断有68颗上颌埋伏阻生牙,除18颗行外科手术拔除以外,其余50颗上颌埋伏阻生牙均行正畸治疗。经临床治疗之后疗效满意者为47例,治疗之后阻生牙位置合适、颌关系正常、咬颌关系稳定、活髓不松动。而3例疗效欠佳患者主要是由于其中2例患者埋伏齿均为尖牙且阻生于唇侧,经唇侧环切导萌方法治疗之后牙周附着效果欠佳,影响术后牙齿的美观;另外1例患者的外埋伏齿均为中切牙且错位与舌侧,经矫治之后中切牙唇向、牙冠偏长而影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上颌埋伏阻生牙时,首先需要详细掌握埋伏牙的阻生情况,尤其是对于埋伏较深的异常牙位,其临床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所以正畸医生和口外医生应该根据患者埋伏阻生牙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每一环节都需要认真操作,以此来有效提升矫治上颌埋伏阻生牙的有效率。参考文献
[1]曾祥龙.現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59-464.
[2]赵春艳.上颌埋伏阻生牙正畸综合治疗[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3):407.
[3]赵震锦,宛莉娜.埋伏牙正畸牵引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4):445-446.
上颌骨埋伏牙 篇3
关键词:埋伏牙,锥形束CT(CBCT),牙龈环切术(CSF),封闭式牵引导萌术,矫正牵引
埋伏阻生牙是口腔正畸门诊较为常见的一种牙颌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2%[1]。对埋伏牙冠形态是否正常、埋伏牙定位、弯根距根尖距离、埋伏牙周围有无足够的骨质等决定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的定量分析项目,可使用CBCT三维诊断[2]。随着CBCT在临床上的应用,术前诊断水平提高,近年来保留埋伏牙的报道增多。然而由于埋伏牙情况复杂,矫治难度大,仍有许多医生选择拔除修复治疗。为此,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来上颌埋伏阻生牙的CBCT观察测量及牵引导萌的治疗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2015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30例,共34颗上颌埋伏前牙进行矫治,拍摄曲面断层片发现埋伏牙后加摄颌骨CBCT片,经2位高年资正畸医生诊断决定保留并行牵引矫正治疗。男22例,女8例,年龄8~38岁,替牙期20例,恒牙期10例;2颗中切牙埋伏1例,同侧侧切牙、尖牙同时埋伏3例,单个切牙或尖牙埋伏26例,共计上颌中切牙19颗,上颌侧切牙3颗,上颌尖牙12颗;导致埋伏前牙阻生原因包括恒牙位置异常21颗,位置基本正常萌出间隙不足2颗,多生牙6颗,牙瘤或囊肿5颗。
1.2 方法
1.2.1 诊断
就诊患者常规拍摄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发现埋伏牙后拍摄颌骨CBCT片。采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的CBCT扫描(E-Woo DCT-PRO,Korea;扫描参数:层厚0.1mm;球管电流:4m A;电压:110 k V;扫描时间:24 s),根据全景片或牙片所示埋伏牙所在的牙位决定照射区间。患者取坐位,使用头颅固定装置和光标定位系统。比较30例患者全景片及CBCT在埋伏牙位置、牙冠定位、牙根弯曲情况、根尖孔闭合情况等方面的诊断,并使用CBCT测量埋伏牙牙冠宽度、邻牙冠间距与根间距、牙冠拟开窗处距骨皮质距离等。
1.2.2 治疗
萌出间隙不足时,必须先拓展间隙。去除牙瘤、滞留的乳牙以及多生牙等萌出障碍。选择不同外科手术方法封闭式牵引导萌术或者牙龈环切术暴露牙冠并粘接正畸附件。将正畸附件连接在牵引支抗装置上,7~10 d复诊。拆除伤口缝线即可开始牵引导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在疗效上的区别。
1.3 疗效评判标准[3]
1.3.1 成功
被牵引的上颌埋伏牙进入相应的牙位,与邻牙接触良好,关系、松动度均正常,无根吸收、粘连,牙龈无退缩,牙髓活力正常。
1.3.2 一般
被牵引的上颌埋伏牙,因牙根弯曲角度较大,且牙根弯曲向唇侧,牵引到位后牙冠唇倾角度大。未能完全进入相应的牙位.需矫治后配合光固化或烤瓷再度修复;或有根吸收、黏连,牙龈退缩,牙髓活力不正常。
1.3.3 失败
被牵引的上颌埋伏牙未能进入相应的牙位,或被迫拔除。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采用表示,定性资料采用例数表示。全景片及CBCT的研究结果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34颗埋伏牙曲面断层片与CBCT诊断比较见表1。其中20例选择闭合式牵引导萌术,术后取得了较满意的牙龈外形。10例选择牙龈环切术,其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冠伸长,牙龈外形欠美观,牙槽嵴高度降低等牙周附着不足等并发症,发生率达50%。34颗中成功26颗(76.47%),一般8颗(23.53%),无失败病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某,男,11岁,主诉“门牙缺失5年。”检查:混合牙列,滞留(图1)。X线片显示先天缺失,埋伏阻生,但根尖发育情况不明,无法决定是否保留埋伏牙(图2)。拍摄CBCT提示:牙冠朝向唇侧,倒置,牙冠宽度8.8mm,舌窝拟开窗处距唇侧骨皮质2.6 mm,牙冠宽度8.7 mm,拟开窗处距唇侧骨皮质3.0 mm,距离中线牙根位于腭侧,根尖区弯曲,与邻牙无干扰,邻牙冠间距8.0 mm,邻牙根间距21.5 mm(图3)。治疗计划:保留埋伏阻生牙,局麻下唇侧弧形切口翻开黏骨膜瓣,封闭式牵引导萌牵引至正常牙列。治疗过程:术前拔除通过正畸排齐整平牙列,开拓间隙并保持,换至0.46 mm×0.64 mm方丝后行封闭式牵引导萌术(图4)。术中唇侧暴露埋伏牙牙面,常规酸蚀粘接正畸牵引附件,在主弓丝上轻力牵引,10个月后破龈而出,粘接直丝弓托槽,逐步入槽;22个月后排齐所有牙列,牙冠及牙龈形态正常,牙根长度略短无明显弯曲。视为成功病例(图5)。
3 讨论
3.1 影像学诊断
埋伏阻生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国人埋伏牙患病率大约为7.39%~8.56%,其中上颌尖牙患病率最高,达3.31%[4]。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效果取决于埋伏牙的影像学诊断[5]。对于垂直向阻生的埋伏牙,全景片能够明确诊断,根尖片等能帮助定位牙冠的唇腭侧。但是对于水平向、斜向以及有重叠影像的埋伏牙,二维图像不能完全显示埋伏牙的整体形态及与邻牙的关系,而CBCT的投影数据是二维重建后直接得到三维图像。CBCT的这种特殊容积扫描技术以及多种重建方式可以获得多轴位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从而在矢状面、轴状面、冠状面分别进行观察,确切地显示冠根成角的埋伏牙在颌骨中的位置形态,并能利用解剖标志点准确可靠地测量出角度、距离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等[6]。本研究中30例34颗埋伏牙经曲面断层片初步诊断后,进行CBCT检查。两者在埋伏牙及牙冠位置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在牙根弯曲情况,根尖孔闭合情况及萌出间隙测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些测量项目在曲面断层片上无法进行,而在CBCT上可精确测量。例如观察埋伏牙位置,首先可以在三维图像上通过调节窗位最大限度地去除骨质干扰,立体显示牙列及埋伏牙在颌骨中具体位置及形状,还可通过旋转功能上下、左右、前后旋转显示埋伏牙的大小、形态、方位,与邻近牙之间的关系。观察牙齿情况,可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切面观察牙齿之间的关系,或沿埋伏牙长轴切面来观察牙根发育情况,直观显示牙根弯曲、牙根吸收及根尖闭合情况,治疗前使用测量工具精确测量埋伏牙的牙冠宽度及邻牙冠根间的距离,决定埋伏牙萌出间隙是否足够,以及牵引方向及难度。在CBCT上还可以测量埋伏牙与固定标志点的距离或角度,如拟粘结舌扣的牙面的表面开窗处可用三维坐标确定,有助于术前确定外科手术路径,避免创口过大及暴露牙根,增加矫正成功率。而这些是曲面断层片无法做到的。因此,CBCT扫描是埋伏牙诊断及定位的重要手段,是金标准。
A:治疗10个月后口内像;B:治疗22个月后口内像;C:治疗24个月后曲面断层片
A:10 months after treatment;B:22 months after treatment;C:The panoramic film of the teeth 24 months after treatment
3.2 手术术式选择
埋伏牙常用的2种外科手术暴露方法是开窗导萌术和(OE)和闭合式牵引助萌术(CE)[7]。以往研究表明[8]:相比于牙龈环切开窗导萌术,闭合式牵引助萌术术后有更好的牙周健康和更加美观的牙龈。由于牙正常萌出后釉牙骨质界牙囊壁即与口腔黏膜融合,从而建立正常的牙周组织附着[9],因此唇侧开窗应避开釉牙骨质界及牙根,并尽量在腭侧开窗。本文中埋伏牙闭合式牵引导萌术术后取得了较满意的牙龈外形,而牙龈环切术50%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冠伸长,牙龈外形欠美观,牙槽嵴高度降低等牙周附着不足等并发症。因此,本文认为:(1)对于埋伏前牙位置较高,牙体基本位于萌出道者,可尽量选择闭合式牵引助萌术,引导牙齿经牙槽嵴顶萌出,以取得最接近牙生理萌出的结果;(2)若埋伏前牙位置浅表,黏膜表面明显膨隆,则考虑牙龈环切术开放式牵引,不要过早完全暴露牙冠,缓慢引导牙齿进入牙槽嵴顶;(3)由于与萌出道形成角度,需要不断改变牵引角度,横位阻生的埋伏前牙几乎只能选择牙龈环切术;(4)去骨过程中避免伤及埋伏牙和邻牙,埋伏牙萌出道上的牙槽骨可部分去除,但唇颊侧应尽量保留,以保证埋伏牙萌出后能够获得较好的牙周附着和足够的牙槽骨高度;(5)对自然萌出把握不大的前牙,牙冠距离拔除牙距离较近者,可在拔牙时即翻瓣露出部分埋伏牙牙冠,粘结牵引附件,金属链经拔牙创从牙槽嵴顶伸出,观察2个月。如果无法自然萌出,即可进行牵引,减少二次手术机会。
3.3 正畸牵引
正畸牵引过程中牵引方向应随着牙齿位置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牵引力应小,不得超过60 g,以免刺激牙髓组织,或引起牙周组织炎症,致牙龈退缩、上皮迁移和骨丧失[10,11]。有研究表明,牵引力的方向与牙体长轴一致时,埋伏牙的最大牙周应力较小,分布比较平均,有利于埋伏牙的牵引萌出。如牵引力方向与牙体长轴成角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支抗来抵抗较大的牵引力[12]。本研究中,根据埋伏牙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各种牵引支抗,总结如下:(1)5例牙列较整齐而萌出间隙足够的埋伏牙,设计使用0.46 mm×0.64 mm片段弓或随形弓作为支抗;(2)5例在第一磨牙带环上焊接0.9 mm不锈钢丝弯制的腭弓进行牵引,同时排齐整平牙列,以减少矫正器佩戴的时间;(3)2例尖牙埋伏患者牙列整齐,间隙足够,埋伏牙错位严重,即在缺隙附近用微螺钉种植支抗局部牵引埋伏牙到相对正确的位置,再粘结托槽利用主弓丝做支抗进行牵引;(4)6例阶段性地借用要拔除的牙齿作为支抗,将埋伏牙萌出方向调整好后再拔除牙齿,利用拔牙间隙,牵引力转向0.46 mm×0.64 mm的主弓丝,逐步牵引入列;(5)其余病例均在间隙足够的情况下排齐整平后直接使用0.46mm×0.64 mm主弓丝作为支抗;(6)为改变埋伏牙的萌出方向,除了注意牙冠的位置,埋伏牙的牙根位置更为重要,可短期邻牙不粘托槽,使其有一定自由度,埋伏牙与邻牙牙根干扰解除后再在邻牙上粘结托槽,最终进入正常萌出道。待牙牵至牙冠暴露较多后可以在牙冠上粘结各种舌扣,托槽等辅助结构,调整牵引方向,帮助埋伏牙进一步入槽;(7)为保证轻力牵引,牵引力大小应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不赞成对牙作为支抗,活动矫正器也不是最佳选择。
4 结论
(1)CBCT能精确显示埋伏牙位置,形状,与邻牙关系等,确定埋伏牙可否保留及牵引难度,明确外科手术路径,是埋伏牙诊断定位的客观依据。
(2)外科手术及正畸牵引是保留埋伏牙减少牙齿缺失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应尽可能采用闭合式牵引助萌术,设计合理支抗,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扬熙.口腔正畸学——基础,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80-583.
[2]顾月光,王珊,谷妍,等.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6):717-720.
[3]汪隼,沈永琴,冯希平.正畸牵引治疗埋伏倒置阻生的上中切牙的受力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8,17(1):103-107.
[4]庞煊奈,康娜.正畸患者埋伏牙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3):468-469.
[5]赵春洋,张耀国,姚为群.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X线影像诊断[J].广东牙病防治,2004,12(4):285-286.
[6]Nervina JM.Cone beam computed Iomogmphy use in onhodontics[J].Aust Dent J,2012,57(Suppl 1):95-102.
[7]Ayers E,Kennedy D,Wiebe C.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mesiodens and unerupted permanent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J].Eur Arch Paediatr Dent,2014,15(6):421-428.
[8]Chaushu S,Dykstein N,Ben-Bassat Y,et al.Periodontal status of impacted maxillary incisors uncovered by 2 different surgical techniques[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1):120-124.
[9]张隆祺.埋伏阻生牙的外科导萌治疗[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2000,16(11):22-24.
[10]Kohavi D,Becker A,Zilberman Y.Surgical exposure,orthodontic movement,and final tooth position as factors in periodontal breakdown of treated palatally impacted canines[J].Am J Orthod,1984,85(1):72-77.
[11]Vanarsdall RL,Corn H.Soft-tissue management of labially positioned unerupted teeth.July 1977[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4,125(3):284-293.
上颌骨埋伏牙 篇4
关键词: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埋伏牙
埋伏阻生牙是临床常见畸形之一, 在口腔正畸治疗方案制定前通常行X线头颅侧位、全景片等检查, 但因其为二维影像, 照射野内组织结构重叠、放大、变形等特点, 不能准确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牙列根尖的关系。随着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和后处理功能的应用, 埋伏阻生牙的更多信息得以显示, 为口腔正畸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文对38例埋伏牙患者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埋伏阻生牙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38例已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全景片, 确定埋伏牙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17例, 年龄8~26岁, 平均年龄14.2岁。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Light speed VCT机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在上下牙列间置入清洁纱布卷嘱其咬合, 自下颌体下缘至上颌窦顶壁采用螺旋容积扫描。扫描参数:120kV, 50mA, 螺距1, 层厚0.625mm。原始数据传输至GE4.4工作站, 3mm层厚重建轴位图像, 窗宽/窗位为4 000H/700H, 350H/50H。原始数据进行MPR、CPR及SSD齿科软件包重建图像, 从而观察埋伏牙数量、形态、位置、根尖生长方向等情况。
2结果
38例患者全部为上颌骨内埋伏牙, 共计46颗。其中埋伏阻生牙31颗, 多生埋伏牙15颗。埋伏阻生牙发生在尖牙16颗, 中切牙11颗, 侧切牙2颗, 磨牙2颗。多生埋伏牙2例为多发, 1例4颗, 1例2颗, 9例为单发;多生埋伏牙发生在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8颗, 中切牙之间5颗, 侧切牙与尖牙之间2颗。46颗埋伏牙中27颗位于腭侧, 19颗位于唇侧。按方位倾斜阻生29颗, 水平阻生12颗, 倒置阻生5颗。
横轴位图像包括了扫描范围内的全部信息, 可清楚显示埋伏牙轴位旋转、唇腭侧位置效果好, 还可观察局部软组织结构、埋伏牙与切牙管关系。MPR、CPR对根尖骨质、根尖与牙槽骨的局部关系显示清楚。SSD齿科软件包可清楚显示埋伏牙形态、位置及与临牙关系。
3讨论
埋伏牙是临床常见的牙齿萌出异常, 常见于上颌骨, 主要为阻生牙及多生牙。阻生牙病因常为临近牙齿、骨、软组织的阻碍或因牙根等的一些发育异常, 使之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1]。埋伏牙易造成牙齿缺失、牙列紊乱, 影响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 因而应早期诊断以便及时治疗。临床上对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形式的埋伏牙治疗处理方法不同。对部分倾斜阻生及垂直阻生的恒牙通常采用牵引法帮助其萌出, 而倒置阻生、水平阻生和多生埋伏牙则通常考虑拔除[2]。因此, 埋伏牙的准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临床正畸医师治疗方案的设计。
以往正畸前采用头颅侧位片、全景片来定位、观察, 但头颅侧位片、全景片这些传统X线牙片属二维图像, 是投射野内所有组织结构的重叠影像, 并存在放大变形的缺点, 且面部软组织显示不清, 常不能准确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牙列、根尖的关系, 无法满足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的需求而进行螺旋CT检查。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 并能利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做任意方向的旋转、切割来重建图像, 能清晰准确地显示埋伏牙的形态、数目、方向、根尖发育情况、是否有萌出能力, 还可清楚显示其与周围牙齿的关系, 以及牙列的整体情况, 与传统X线片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3]。本组38例患者46颗上颌骨内埋伏牙。其中埋伏阻生牙31颗, 多生埋伏牙15颗。46颗埋伏牙中27颗位于腭侧, 19颗位于唇侧。按方位倾斜阻生29颗, 水平阻生12颗, 倒置阻生5颗。恒牙阻生局部因素主要有牙间隙不足、乳牙滞留、多生牙等。本组1例恒牙埋伏阻生原因为萌出道被4颗多生埋伏牙阻挡。横轴位图像包括了扫描范围内的全部信息, 可清楚显示埋伏牙轴位旋转、唇腭侧位置效果好, 还可观察局部软组织结构、埋伏牙与切牙管关系。MPR可通过矢状、冠状重建观察牙齿与颌骨之间的细微结构, 比如有无骨质及牙根吸收, 牙根周围囊肿等[4]。CPR可清楚显示相邻牙齿关系, 还可对根尖骨质、根尖与牙槽骨的局部关系显示清楚。SSD对牙齿、颌骨的外形显示较好, 利用SSD齿科软件包进行切割后可立体显示骨内埋伏牙形态、位置及与临牙关系。但操作过程中操作者应注意阈值的选择, 避免因阈值选择不当造成缺损的假象。由此可见, 临床工作中应将几种方法联合应用, 互相补充, 以便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总之, 多层螺旋CT成像能准确显示埋伏牙的形态、位置及与临牙、切牙管的关系, 可作为埋伏牙正畸治疗前的检查手段, 对临床诊治埋伏牙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皓, 沈天真, 李淑云, 等.CT在上颌埋伏牙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2, 8:13-15.
[2]Freisfeld M, Dalai IA, Jager A, et al.X-ray diagnosis of impact-ed upper canines in panoramic radiographs and computed tomo-graphs (J) .J Orofac Orthop, 1999, 60:177-184.
[3]罗小梅, 杨旭峰, 荣剑明, 等.64层螺旋CT牙体表面成像技术显示埋伏牙的质量控制 (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7, 16 (5) :200-202.
上颌骨埋伏牙 篇5
关键词:埋伏多生牙围术期,隐患,护理对策
埋伏多生牙在上颌前牙区最为多见, 其中以儿童上颌前牙区的埋伏多生牙对牙列及颌骨造成的影响最大, 临床上较多见[1,2]。由于其易造成儿童恒牙拥挤、扭转、阻萌、移位、间隙过大, 甚至牙弓塌陷、牙弓长度不足、邻牙倾斜、邻牙牙根吸收等, 甚至形成颌骨囊肿, 影响患者美观、功能和心理, 临床常需要拔除[3]。如果患者在替牙早期发现有埋伏多生牙, 并及时将其拔除, 就可能避免局部牙列错颌畸形的发生[4]。对于口腔内已萌出或部分萌出的多生牙, 诊断及定位都很明确, 拔除比较容易, 但对于一些埋伏的多生牙, 常见于儿童混合牙列期或替牙期之后的恒牙期, 临床发生率约为1%~3%[5]。多数因牙列不齐或正畸前拍片发现, 需要拔除。由于埋伏多生牙在拔除前定位较困难, 易造成手术的复杂化, 给患者带来痛苦。
骨内埋伏多生牙因其位置深, 手术操作复杂, 患者依从配合性差, 因此围术期安全隐患多, 易造成不良事件, 故要求医护人员既要具备外科护理治疗技术及操作技能, 还要熟练掌握口腔专科基础知识, 才能针对隐患采取积极对策, 确保治疗成功。本科2000-2013年行手术治疗儿童上颌前区埋伏多生牙患儿61例, 现将上颌埋伏多生牙围术期隐患分析及护理对措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00-2013年行手术治疗儿童上颌前区埋伏多生牙的61例患儿, 共81颗多生牙, 男41例, 女20例, 男女比例为1.85:1。其中5~12岁年龄段40例 (65.6%) , 12~14岁及以上21例 (34.4%) 。18例为2颗多生牙。81颗多生牙中, 正位10颗 (12.3%) 。倒置位50颗 (61.7%) , 水平位21颗 (25.9%) 。多生牙形态多为锥形、结节型及正常牙型。
1.2 麻醉及手术方法
对患者采用阿替卡因或者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及阻滞麻醉。在门诊采用局部麻醉完成手术。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1.3.1.1 心理护理
要想取得手术治疗的成功, 首先必须做好围术期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因其是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如果心理护理不到位, 必然影响到治疗成功, 有时甚至导致患儿及家长放弃治疗。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前, 由于对病情及手术治疗的不了解, 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心、恐惧, 主要表现为神情不安、紧张、害怕、甚至哭闹, 拒绝手术。护理人员应依据患儿对疾病及治疗恐惧的心理特点, 对其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必要时为满足患儿的特殊心理需要允许其父母亲属陪伴, 可增强其接受手术的信心, 减少分离性焦虑。因为患者家属的安抚、督促、配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医护人员所不能及的。所以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耐心地介绍手术目的、方法、过程、预后, 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术中、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使患儿能在家长安抚、监督下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同时, 针对儿童对手术和疼痛畏惧的心理反应, 告知采用无痛麻醉, 微创操作手术, 手术意外的防止措施, 以消除患儿与家属的紧张恐惧心理, 以利于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但患儿的年龄小, 自我控制能力差, 对疼痛耐受性低, 术中见到各种陌生医疗器械、听到高速涡轮钻声响及面对陌生手术环境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害怕, 下意识地出现抵触情绪, 故围术期的心理安抚异常重要。用儿童理解的生动的语言给他们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 向患儿展示一些手术治疗成功的患儿的照片, 用实际例子消除患儿的紧张害怕心理, 树立信心,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经过以上心理护理, 据统计, 因害怕不配合3例占5%。害怕但配合10例占16%, 配合不害怕48例占79%。
1.3.1.2 完善术前检查
询问家长患儿既往疾病史, 有无出血性疾病史, 预防接种史, 患儿有无食物、药物过敏史、输血史等, 询问术前有无感冒、咳嗽等症状。并注意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口内情况, 如是否有牙龈炎等[6]。如有牙龈炎, 先行治疗, 清除口腔病灶, 预防口腔创口术后感染。化验包括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必要时摄胸片及心电图检查。并嘱患儿手术当日进食如平常, 勿空腹, 以免发生晕厥、药物中毒反应。投照角度不同的X光片, 确定埋伏牙方位, 填写手术意愿书, 测量并记录患儿身高、体重, 判断营养情况, 根据患儿体重计算麻醉药物及术后消炎药物剂量。
1.3.1.3 器械的准备
手术椅、手术刀柄、尖刀、骨膜分离器, 骨凿、骨锤、探针、牙挺、拔牙钳、镊子、持针器、缝合小圆针、1号缝合线、口镜、吸引器、灭菌手套、孔巾、干棉球、无菌纱布、0.1%洗必泰液。5 m L注射器、5号针头、盐酸阿替卡因注射液。拔牙专用高速涡轮钻, 手术器械及机头均采用高压蒸汽消毒或使用一次性物品。手术室空气采用紫外线消毒。
1.3.1.4 体位及灯光
患儿平卧位, 首先调整好手术椅的高度, 嘱其开口, 如采取唇侧切口, 使上颌牙平面约与地面成平行, 如采取腭侧切口, 使上颌牙平面约与地面成60°, 手术椅的高度在术者采取坐位后, 患儿头部约与术者肘部在同一水平, 便于术者操作。调试灯光使术野照明良好, 并正确安装已消毒好的手机和车针[7]。将术前拍摄的定位X光片置于观片灯上, 便于术中进一步观察定位。
1.3.2 术中护理
1.3.2.1 术中配合
消毒采用刺激味小, 儿童易于接受的消毒液, 如0.1%洗必泰液消毒口腔及颌面部皮肤, 以免引起患儿不适及紧张焦虑。术中, 护理人员在操作时要始终保持动作轻柔、迅速。适时与患儿交流, 分散其注意力, 以亲切温和的态度鼓励安慰患儿, 让其平静。局部麻醉后, 密切观察神志、呼吸、脉搏, 以防局麻药物中毒反应及并发症, 儿童生长发育期, 可发生中毒反应, 中毒反应的表现可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兴奋型表现为烦躁不安、多话、颤抖、恶心、呕吐、气急、多汗及血压上升, 严重者出现全身抽搐, 缺氧, 发绀;抑制型上述症状不明显, 迅速出现脉搏细弱, 血压下降, 神志不清, 随即呼吸心跳停止。此为手术最危险的安全隐患。局麻药中毒的早期最典型症状之一是口周麻木。护理对策:了解局麻药的毒性及一次最大用药量。口腔颌面和颈部的血管丰富, 药物吸收较快, 一般应使用含适量肾上腺素的盐酸阿替卡因局麻药。要坚持回抽无血, 再缓慢注射麻药。小儿患者对麻药的耐受量均低, 应适量控制用药量, 如一旦发生中毒反应, 应立即停止注射麻药。一旦发生中毒反应, 中毒轻微者, 置患者于平卧位, 松解颈部衣扣, 使呼吸通畅。待麻药在体内分解后症状即可自行缓解。重者采取给氧、补液、抗惊厥, 应用激素乃至升压药, 甚至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麻醉成功后, 依术前定位的唇侧或腭侧切口切开牙龈, 翻开粘骨膜瓣, 在充分保护恒牙的基础上, 参照定位X光片, 使用拔牙专用高速涡轮钻微创方法去除覆盖骨质及骨阻力, 显露埋伏多生牙, 保护临近牙胚组织, 取出埋伏多生牙, 将粘骨膜瓣复位、缝合。
1.3.2.2 术中护理要点
手术中应积极迅速充分吸净口腔及咽腔内分泌物及血液, 减少患儿吞咽动作。同时使患儿的上颌牙平面约与地面平行或成45°, 不要过度后仰等, 以防止误吞意外发生。特别是患儿哭闹剧烈时应暂停手术, 进行安抚, 以确保手术安全进行。重点防止术中在哭闹状态下松动、取出的多生牙及骨碎片意外脱落, 甚至误吸入食管、气管内, 造成窒息, 危及生命。此为手术最大及最常见的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应有充分的预见及重视, 采取的护理对策是应预先在患儿口腔内填置纱布, 使其展开, 使口腔与咽腔完全隔离。一旦取出的多生牙意外脱落于纱布上, 应迅速将纱布包拢脱落牙, 取出口腔。儿童埋伏多生牙大多与恒牙牙胚、牙根相邻, 甚至粘连, 在分离埋伏多生牙周围组织时, 极力避免损伤恒牙牙胚组织及牙根, 动作应轻巧细腻, 如有骨质覆盖, 用拔牙专用高速涡轮钻微创操作, 去除骨板, 暴露牙冠最宽径和牙根2/3, 用牙挺将埋伏牙挺松, 并用拔牙钳取出多生牙。如周围软组织渗血较多, 可用肾上腺素小棉球压迫止血, 骨组织渗血可用少许骨蜡压迫止血。由于此手术是开放性创口, 口腔内存在寄存菌, 属于清洁-污染切口, 一旦创口感染易导致治疗失败, 甚至恒牙牙胚坏死、邻牙死髓, 故要提高无菌意识, 术前做好手术室空气消毒, 手术器械无菌, 严把无菌操作关, 防止术后感染。术中采用四手操作法, 适时牵拉口角, 积极对光, 充分暴露术野, 传递手术器械, 积极止血, 随时保证术者视野清晰, 明视操作, 用强吸及时吸尽手术野的唾液和血液, 在吸取唾液和血液时, 操作动作要轻柔, 绝对避免刺激软腭及舌根等敏感区, 导致患者恶心、误吞甚至窒息。并不时地安慰和鼓励患儿, 告知如有不适, 可抬手示意, 切勿叫喊、哭闹, 以防误吞、误吸, 并向其介绍同龄患儿配合治疗、手术成功的事例, 增强患儿信心, 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手术。同时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 若发现患者有不适或异常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 以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7]。
1.3.3 术后护理
1.3.3.1 唇侧切口
唇侧切口的患儿, 创口及口外上唇部易发生肿胀、疼痛。严重者堵塞鼻腔, 影响呼吸。术后即开始适当冷敷, 第2天开始理疗, 肿痛剧烈者可以口服药物, 减少上唇组织肿胀、水肿的发生;术后每日用洗必泰及生理盐水棉球清洗伤口, 去除伤口表面血痂、伪膜等物, 涂安尔碘液或洗必泰液消毒, 直至创口愈合拆线。
1.3.3.2 腭侧切口
腭侧切口的患儿, 因术后腭侧切口暴露在口腔内, 进食时接触刺激, 患儿术后初期进食时常引起疼痛与不适, 而不愿进食, 营养不足创口愈合欠佳, 易感染引起伤口开裂、出血, 此为术后最常见的安全隐患, 护理人员应有充分的预见及重视, 采取的对策是预先在患儿应术前预制腭护板, 以隔离进食时接触刺激。术后2 h后即可戴上, 并及时服用抗炎、止血药物, 24 h内可进食冷食, 以减少疼痛和出血。每日进食后用洗必泰液含漱, 保持口腔清洁。同时鼓励患儿少量多次进食温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或流食。
1.3.4康复指导
嘱患儿家属手术后应经观察1 h, 手术伤口无明显渗血、出血后方可离院。术后2 h后可少量进食温凉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或流食, 不宜食用太热饮食。注意术后饮食, 1周内不能进食过硬、过黏的食物, 吃水果或饼类可先做成果泥或饼羹用汤匙放入口内, 术后24 h不要刷牙、漱口, 如果手术创口肿胀明显或患儿哭闹不止, 应随时来院复诊[8]。第2天刷牙勿接触创口, 进食后轻轻漱口, 不一定要漱干净为止, 防止张力过大致创口开裂。术后第2天应及时复诊, 检查手术伤口出血、肿胀情况及邻牙状态, 术后1~2 d, 局部可能会肿胀, 按医嘱抗菌消炎, 并保持口腔卫生。术后1周拆线, 愈合。定期复诊、拍片、观察恒牙萌出状态。
2 结果
本组患者81颗多生牙。均手术顺利拔除, 术后所有患者 (包括含多生牙囊肿) 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无邻牙及牙胚损伤、无相邻牙死髓等并发症发生。61例患儿术后均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3~36个月, 平均24个月。术后X线及CT显示:上颌骨创腔骨质正常, 相邻乳牙无异常松动、脱落。恒牙牙体、牙髓、牙根均无吸收、破坏。上下颌骨运动、咬合功能正常。95%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疗效满意。
3 讨论
在现代社会中, 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疗效的影响, 以及心理学理论方法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是口腔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 活泼好动, 理解能力低, 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故医护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要做到重视患儿的心理、生理特点, 加强心理支持, 循循善诱, 耐心疏导。在治疗过程中, 对待患儿必须自始至终地使用鼓励性语言, 力争使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9]。手术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同时又不可避免具有创伤性和风险性, 暨安全隐患, 儿童手术尤其如此。由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 对疼痛不适等耐受度低, 要求围术期心理护理及操作护理有更高的要求, 有时一点小小的护理失误, 甚至不恰当的言语会导致手术中断、延时, 甚至患儿拒绝手术, 增加患儿疼痛, 出现安全隐患[10]。现代医学已发展至社会-心理-人模式, 护理工作早已不再是单纯简单的技术操作, 而是以人为本舒适护理模式, 强调整体性、个性化、创造性、舒适性, 目的是使患者在治疗的同时, 时刻处在生理、心理、社会最愉快的状态, 笔者要把舒适护理的理念贯穿在围术期的各项工作中。
综上所述, 通过对61例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拔除围术期的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的总结, 体会到了术前充分心理护理、熟练术中配合和措施及充分细致的术后指导尤为重要。这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创伤和术后并发症, 而且能避免意外, 降低患者的痛苦, 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Rajab L D, Hamdan M A M.Supernumerary teeth: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survey of 152 cases[J].Int J Paediatr Dent, 2002, 12 (4) :244-254.
[2]Fernández Montenegro P, Valmaseda Castellón E, Berini Aytés L, et al.Retrospective study of 145 supernumerary teeth[J].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06, 11 (4) :339-344.
[3]滕英, 夏广明, 潘惠仪.螺旋CT辅助下埋伏牙的诊断和治疗设计[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7) :405-408.
[4]蒋备战, 王佐林.儿童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的临床分型与治疗[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 17 (1) :65-67.
[5]石四箴.儿童口腔病医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0-53.
[6]何会燕.上颌多生埋伏牙围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6, 14 (12) :36.
[7]李妙玲, 黄颖荷, 李杏蕊, 等.上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拔除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112-113.
[8]韩荣红.儿童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治疗与护理[J].天津护理, 2006, 13 (5) :265.
[9]张春华.儿童先天性无牙颌患者的修复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5) :101-102.
上颌骨埋伏牙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例, 男9例, 女7例, 年龄10~15岁。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9例, 侧切牙埋伏阻生3例,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4例。X线片显示正常位埋伏11例, 腭侧移位3例, 远中倾斜移位2例。临床表现为上前牙缺如, 邻近乳牙滞留, 邻牙向缺隙倾斜移位导致萌出间隙严重不足, 上颌前部发育不足, 部分病例表现为前牙对刃或反。
1.2 治疗原则
正常位置埋伏阻生的病例, 运用固定正畸技术在缺牙处开拓间隙, 前牙严重拥挤者可减数拔牙, 为阻生牙萌出提供足够的间隙, 使阻生牙自然萌出;对阻生牙远中倾斜或腭侧移位病例, 采用固定正畸技术结合牙槽外科开窗术, 利用正畸力牵引阻生牙至正常位置。
1.3 治疗方法
1.3.1 开拓间隙
固定正畸技术排齐上颌牙列, 缺牙处加推簧拓展间隙, 2~4个月后可拓展6~8mm间隙, 前牙严重拥挤而致间隙不足时, 可考虑减数拔牙, 为阻生牙提供足够的萌出间隙。
1.3.2 手术开窗
对移位的埋伏牙, 摄X线片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和冠根走向, 在口外局麻下进行手术, 在唇或腭侧掀起粘骨膜瓣, 凿骨开窗, 暴露埋伏牙牙冠, 酸蚀牙面, 冲洗吹干, 隔湿后黏舌钮或托槽, 用弹力线或链状皮圈将埋伏牙牵引结扎于上弓丝上, 调节牵引力为60g。缺牙处以螺旋推簧保持间隙。待埋伏阻生牙萌出或牵引入列后再重新粘贴托槽进行常规正畸治疗。
2 结果
11例埋伏前牙, 经开拓间隙或减数助萌治疗, 3~5个月后自然萌出;5例行口外开窗术配合正畸牵引。6~8个月后萌出排齐。
3 讨论
3.1上颌前牙的埋伏阻生是口腔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阻生上颌前牙上前牙埋伏阻生常因乳牙滞留、早失、外伤、多生牙等导致恒牙萌出间隙不足所致, 是造成错畸形的常见病因, 对口腔功能和美观的影响极大, 其变化多样。对于埋伏阻生的上前牙, 其中一部分为多生牙, 临床上可引起各种并发症, 如牙间隙增宽、牙扭转、邻牙迟萌等, 应尽早拔除;另一部分埋伏阻生牙大多数为形态基本正常的恒牙, 目前治疗多数以拔除后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为主, 但由于形态基本正常, 所以对于埋伏牙的保存治疗, 获得完整的恒牙列及建立良好的咬关系及咀嚼功能极为重要, 近年来有许多以正畸手段予以助萌矫治的报道, 提高了埋伏阻生牙的保存率。对于牙根尚未发育完全, 有萌出能力的埋伏牙, 若为正常位置埋伏阻生, 通常采用固定正畸技术开拓间隙, 为埋伏牙提供萌出空间;若牙量大于骨量, 牙列严重拥挤时, 可以考虑拔除第一前磨牙以获得间隙[1]。
3.2本组病例中, 11例经开拓间隙或减数拔牙后获得萌出间隙, 在未给予外力情况下均自然萌出入列。对于易位埋伏阻生牙的矫治较为复杂, 多需要牙槽外科开窗术暴露阻生牙牙冠, 在牙冠上粘结正畸部件, 应用链状皮圈、弹力线或结扎丝牵引助萌, 正畸部件粘结是否牢固是矫治成败的关键。矫治过程中应不定期摄片检查, 观察埋伏阻生牙的牙位、位置高低、牙冠方向及周围组织情况, 观察牙体移动情况, 矫治牵引中若遇到邻牙阻力, 应重粘托槽或牵引钩。适当调整牵引力的方向和力值, 使埋伏牙向缺隙方向移动。牙周附着不良、支抗丧失及邻牙牙根吸收是矫治中常见的并发症。埋伏阻生牙的精确定位, 正确选用外科导萌术和埋伏牙牵引装置, 同时避免炎症的发生和减少手术创伤[2]。
3.3牵引力应为持续轻力, 国外学者推荐用60g的力牵引阻生尖牙萌出, 以避免附着龈丧失。本组病例在治疗中严格控制牵引力值, 每次复诊均根据埋伏牙移动情况重新调整链状皮圈或弹力线, 使切牙牵引力维持在50~60g, 尖牙牵引力维持在60g, 注意牵引力大小和支抗的控制, 才能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富琴, 高雪梅.上颌中切牙阻生的诊断与治疗[J].口腔正畸学, 1995, 291 (1) :25-26.
上颌骨埋伏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46例上颌前牙区埋伏阻生牙患者,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0例, 年龄9~22岁, 平均为 (14.6±2.7) 岁, 其中尖牙阻生32例, 中切牙阻生7例, 侧切牙阻生1例, 中切、侧切阻生4例, 中切、侧切及尖牙阻生2例。
1.2 治疗方法
应用常规法检查患者口腔, 获得记存研究模型, 并按照要求获取曲断片, X射线局部牙位片, 确诊埋伏牙实际情况, 如大小, 形状和生长方向, 正确判定埋伏阻生牙的处理方法, 给予拔除或是保留。按照患者检查所得结果, 和患者进行沟通, 确定开窗正畸治疗方法。戴上直丝弓矫治器, 将间隙按照常规方法开拓, 并保证其能够实施外科开窗手术, 通过采取封闭助萌法治疗。将埋伏牙暴露出来, 于埋伏牙表面粘上T-N托槽, 在托槽的上下两个圆管中分别穿入结扎丝, 并将其留于牙龈外和弓丝结扎于一起, 实施结扎牵引。当牙龈完成缝合一周后进行拆线。若埋伏阻生牙有多颗可以开窗后将能够粘托槽的所见牙都尽量粘上, 降低开窗次数, 而且降低患者痛苦, 减少经济负担。埋伏牙最短萌出时间需要1.5个月, 最长是11个月, 平均需要6.5个月。埋伏牙在长出龈后以主弓丝将牙位牙列调整齐, 完成矫治[1]。
2 结果
本文选取的46例前牙埋伏阻生患者, 在开窗手术并正畸牵引治疗之后, 埋伏阻生牙都将牙冠牵出, 并在牙弓内正常排列, 没有在牵引过程中发生意外, 牙髓、牙周均没有出现并发症情况, 成功完成牵引, 而且矫治取得显著效果。在治疗中, 有6例患者因为自身上尖牙发生易位阻生, 对中切牙、侧切牙都造成了压迫感, 导致牙根吸收>1/2, 牙齿发生松动, 使用拔除疗法。发生易位的尖牙在萌出之后, 对牙冠实施外形修整取代中切牙和侧切牙。
3 讨论
埋伏牙在实施外科手术之前必须通过拍片确诊牙根发育状况和埋伏牙出现部位, 明确手术进路方位, 暴露部位和牵引方向, 在牵引前需要先将埋伏牙萌出道阻力消除, 如果牙间隙不够可以先实施间隙开辟法[2]。外科开窗手术有很多种方法, 例如翻瓣法、横切法、环切法, 翻瓣法和正常萌出的牙比较相似, 与牙周组织正常生长附着所需环境比较相符, 在完成治疗后, 牙周组织如牙龈外形、牙槽骨等附着情况都很好, 其有着较为广泛的适应症状, 适用于大部分组织阻生埋伏牙。横切法具有较为简单的操作方法, 而且见效很快, 但是应用中有较大的局限性, 只能够应用于正位、软组织阻生情况中, 而且必要有萌出能力或是由于牙龈肥厚于龈下萌出较难的埋伏牙, 例如根尖出现喇叭口状, 牙根长度不超过牙根正常长度的3/4, 此种情况通常被认为具有萌出潜力, 此时可以应用横切法来助萌, 这样的埋伏阻生牙没有必要进行正畸牵引就能够自己萌出。环切法也具有较简单的操作方法, 而且创伤很小, 视野清晰, 适宜在一些牙冠已突出牙槽骨的骨壁, 在唇侧或是腭侧黏膜上能够触及到显著突起的埋伏牙中, 此方法治疗后有的会发生牙周无法完全附着现象[3]。
影响牙周附着原因有多种, 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从导萌方法来讲, 横切法, 因为埋伏阻生牙都是自然萌出的, 牙周附着状况效果最佳, 而环切法、翻瓣法由于手术创伤导致埋伏阻生牙丧失软组织及骨组织, 在矫治完成后致使边缘骨丧失, 牙龈出现退缩现象, 因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准确轻柔的操作方法, 去骨时需能够将其暴露但是不会影响到牙冠面实施附件粘贴牵引, 尽可能降低损伤牙囊壁的程度, 将剩余牙囊壁保护完好, 便于建立有效的牙周组织附着;在导萌手术完成后控制炎症发生, 这些炎症很容易致使牙龈发生退缩, 丧失边缘骨, 在矫治时需要避免及降低炎症出现, 防止菌斑对龈退缩和边缘骨的丧失造成重大影响;正畸牵引时, 牵引附件直接粘于埋伏牙能够降低损伤, 牵引力需保持轻柔持续性, 保持在50~60g范围内, 能够防止埋伏牙牙髓组织受到刺激, 降低牙周组织发生炎症概率, 从而降低边缘骨丧失情况以及龈退缩。
综上所述, 埋伏阻生上颌前牙使用正畸牵引结合开窗导萌法进行, 确保埋伏阻生上颌前牙都被牵引萌出, 牙髓、牙周状况良好, 成功牵引, 能够得到较好的矫治效果, 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春燕.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正畸牵引治疗分析[J].河北医学, 2012, 18 (4) :525-526.
[2]冯艳, 李佩璟.手术导萌和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40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8) :1041.
上颌骨埋伏牙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矫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20例 (埋伏阻生牙26颗) , 其中男9例, 女11例;年龄10~18岁。多因牙列不齐就诊后发现其埋伏阻生牙;部分患者因缺牙就诊, 摄牙片后发现埋伏阻生牙。其中上颌尖牙14颗, 上颌中切牙10颗, 上颌侧切牙2颗。
1.2 方法
20例患者均于治疗前拍摄全景X线片、头颅侧位X线片, 判断埋伏牙的位置、牙根的发育情况、与邻牙的关系, 取寄存模型, 确定矫治方案, 用方丝弓矫治器排齐牙列, 开拓牙弓间隙, 更换较粗的不锈钢丝以维持间隙, 局麻下作弧形或梯形切口, 常规翻瓣、去骨、暴露埋伏牙的牙面, 去除萌出道上的骨阻力, 用肾上腺素棉球压迫止血10~15min, 牙面酸蚀、冲洗、干燥、粘begg托槽, 关闭手术创面, 弹力线结扎begg托槽牵引于主弓丝上, 牵引力40~60g, 待牙冠大部分显露后, 进一步调整托槽的位置或更换方丝弓托槽, 进行牙列的整体矫治, 调整上下牙列关系。
2结果
20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经6~15个月的治疗均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随访2年, 26颗埋伏阻生牙均牵引萌出到位, 与邻牙关系协调, 龈附着基本正常, 牙体形态良好, 牙根无明显吸收, 根尖无阴影, 牙髓活力及牙周组织正常, 咬合关系良好, 后牙基本达中性牙合关系, 无牙齿松动、牙髓坏死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
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病因很多, 有乳牙早失、滞留、牙胚位置异常、牙弓间隙不足、乳前牙外伤、牙根发育畸形、牙龈纤维性增生、唇腭裂、全身性疾病等, 可导致牙列不齐、邻牙异常、含牙囊肿等症状。治疗前应明确埋伏牙的位置, 即偏唇侧还是腭侧, 以便选择切口位置, 了解牙的形态, 牙根的发育情况及与邻牙的关系, 并结合患者要求综合考虑, 制定周密的治疗计划[2]。最佳的方案是尽可能保留埋伏牙并恢复其生理功能和美观, 维持牙列的完整性。但对一些治疗前即可确诊无法保留的埋伏牙, 如牙冠形态发育不规则或釉质发育不全、牙根短小弯曲的埋伏阻生牙, 应择期拔除, 及时修复治疗, 并发囊肿的埋伏牙应与囊肿一并摘除, 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方丝弓矫治器可开展缺牙间隙, 使用推磨牙向远中部, 局部开展间隙、扩弓, 必要时减数等方法, 排齐牙列, 开拓足够的间隙以容纳埋伏牙, 更换较粗的不锈钢丝以维持间隙。横切导萌术适用于有自然萌出能力、但间隙不足的埋伏阻生牙;环切导萌术适用于牙冠部分已穿出牙槽骨骨壁, 位于唇侧或腭侧黏膜下;翻瓣导萌术适用于大多数软组织或硬组织阻生的埋伏牙, 使用范围广[3], 可直视牙的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 一并去除软硬组织, 术后牙周附着良好, 手术创伤较大, 难度较高, 托槽黏结较困难。本文使用的是翻瓣导萌术, 术中注意事项:开窗切口应选择牙槽嵴顶有附着龈处, 使牙萌出后有良好的牙周组织形态;避免损伤邻牙牙根;要充分暴露牙冠;尽可能减少术中创伤。翻瓣导萌术是在牙槽嵴顶做弧形或梯形切口, 向上翻开黏骨膜瓣, 去除阻生的骨壁及黏膜, 暴露牙冠。彻底止血后进行牙面酸蚀、冲洗、吹干、粘begg托槽。粘begg托槽的优点:固位良好、牵引方便、牵引力小、移动效果佳、间隔时间长,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托槽的脱落频率, 从而缩短了矫治时间, 提高了矫治效果。待牙冠大部分萌出后可进一步调整托槽的位置或更换方丝弓托槽, 排齐牙列, 调整颌间关系。
治疗过程中应不定期摄片检查埋伏牙的移动情况, 尽量使牙通过牙槽嵴顶萌出, 以保证牙龈附着形态[4]。定期更换弹力线, 牵引力应<60g, 以避免牙髓及牙周组织的炎性反应, 防止牙龈退缩, 减少附着丧失, 影响美观;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支抗, 可采用上颌整体结扎、Ⅱ类牵引、腭弓等方法来增强支抗, 以免矫治过程中邻牙的压低或唇舌向移位, 保证间隙的维持;牵引过程中防止咬合创伤, 及时调磨早接触牙;口腔卫生的维护也很重要, 饭后必须认真刷牙, 定期检查牙周情况, 控制牙周炎性反应, 清除结石, 必要时可辅以漱口水等药物治疗, 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综上所述, 埋伏牙矫治的难易程度与埋伏牙的位置、骨阻力及牙根的弯曲程度有关, 掌握适应证、准确的定位、精细的翻瓣手术、begg托槽的牢固粘结、合适的牵引力、合理的支抗是埋伏牙治疗成功的关键。所以只要牙胚位置基本正常的埋伏牙, 一般均能牵引至正常位置。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导萌联合正畸 (埋伏牙粘begg托槽) 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上颌前牙埋伏阻患者20例 (埋伏阻生上颌前牙26颗) 行手术导萌和埋伏牙粘begg托槽配合方丝弓矫治器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 26颗埋伏阻生牙均牵引萌出到位, 未发生牙齿松动、牙髓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手术导萌联合正畸 (埋伏牙粘begg托槽) 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可有效减少附件脱落, 创伤小, 易牵引到位, 可减少支抗损耗,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埋伏阻生牙,方丝弓矫治,手术导萌,正畸
参考文献
[1]王勤波, 王玲.埋伏倒置上中切牙导萌正畸中旋转中心变化规律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 (2) :371.
[2]韩爽, 唐旭炎, 朱晓美.手术正畸联合治疗上颌前部埋伏阻生牙[J].安徽医学杂志, 2010, 31 (8) :898.
[3]张孟平, 陈扬熙.上前牙埋伏阻生和严重错位的正畸矫治[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8, 16 (4) :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