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开放术

2024-07-10

上颌窦开放术(精选8篇)

上颌窦开放术 篇1

真菌性上颌窦炎是指曲霉菌、麦霉菌、黄曲霉菌等真菌经空气吸入并在上颌窦内生长造成感染,进而引起鼻塞、流脓涕、流恶臭味涕、头痛等症状的疾病[1]。近年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鼻内窥镜亦逐渐应用于鼻科疾病的治疗中。2011年2月~2015年5月,我院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35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同期32例仅行全身抗真菌治疗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67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试验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1~74岁,平均42.58±6.44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3.20±0.75年;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4~72岁,平均42.32±6.18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3.56±0.8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取鼻内镜上颌窦开放术治疗:全身麻醉后,鼻内镜直视下开放上颌窦,吸净窦内分泌性及干枯样物,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上颌窦、鼻腔彻底洁净,随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上颌窦腔,于术后2天内取出;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止血治疗,并应用雷诺考特喷鼻、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及罗红霉素缓释胶囊口服,连用2个月。对照组则给予服用罗红霉素缓释胶囊300mg,每天1次,连用7天;0.2%氟康唑液鼻腔冲洗,每天3次,连用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

于治疗后2个月行鼻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结合相关文献[2]拟定疗效标准。痊愈:上颌窦窦口开放良好,鼻内镜下未见炎性渗出液、真菌性团块;有效:上颌窦窦口开放,可见少量炎性渗出液,但未见真菌性团块;无效:上颌窦窦口开放不良,甚至闭塞,可见大量炎性渗出液、真菌性团块。

1.3.2 症状改善情况

采用我院自拟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症状评分评估患者头痛、鼻塞等症状的改善程度,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15.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

2.2 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头痛、鼻塞评分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鼻塞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的头痛、鼻塞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真菌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易经空气吸入鼻腔、鼻窦,当机体因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导致菌群失调,或合并糖尿病、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便易导致真菌感染,引起真菌性上颌窦炎[3]。真菌性上颌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脓涕、流恶臭味涕、头痛等症状,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全身抗真菌治疗是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常规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欠佳,痊愈后易复发,故行外科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是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4]。

临床认为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灶,扩大窦口重建鼻窦的通气和引流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关键[5,6]。因此,本研究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头痛、鼻塞等症状改善程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明显优于常规抗真菌药物口服辅以抗真菌药物鼻腔冲洗治疗,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中充分扩大了上颌窦口,鼻内镜直视下对鼻腔、鼻窦进行精细治疗,可彻底清除病灶,使鼻窦建立良好的通气引流路径,上颌窦得以充分引流;且该术式创伤小、视野好,术中易操作,可更好地修复损伤组织,还可有效保护鼻腔、上颌窦的正常黏膜及其毗邻结构,不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7,8,9]。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在真菌性上颌窦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7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2),试验组行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对照组仅给予抗真菌药物口服治疗,辅以抗真菌药物鼻腔冲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3%(P<0.01);治疗后,试验组头痛、鼻塞等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头痛、鼻塞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上颌窦开放术,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敏,吕丹,黄石,等.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及治疗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11):832-834.

[2]郑立新.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59-4060.

[3]李海艳,袁弘,梁建平,等.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11):2002-2004,2005.

[4]王正清,辛塞风,郭燕华.阿奇霉素灌注治疗慢性上颌窦炎31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4):664.

[5]闫娟.上颌窦炎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3):287-290.

[6]肖翔.鼻内镜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123-124.

[7]董明,徐帅,何晓霞,等.鼻内镜手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选择与疗效[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2):102.

[8]梁江平,裴志滨,卢荣明.鼻内镜辅助下上颌窦根治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5):212-213.

[9]张自恒.真菌球性上颌类炎术后黏膜恢复观察[J].临床医学.2014,(5):98-99.

上颌窦开放术 篇2

关键词 鼻内镜 硅胶管 慢性上颌窦炎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2例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15~58岁,平均28岁,病程2~28年,全部为首次鼻窦手术。临床症状为:鼻阻、流涕16例次,头痛8例次,鼻腔异味3例次。按海口标准分型分期[1],Ⅰ型Ⅰ期8例,Ⅰ型Ⅱ期6例,Ⅱ型Ⅰ期3例,Ⅱ型Ⅱ期1例,上颌窦囊肿2例,上颌窦真菌病2例。

术前准备:全部患者术前常规鼻窦冠状位CT或(和)轴位CT扫描及鼻窦镜检查。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地塞米松、止血剂以减少术中出血、防止鼻窦炎复发,局部用1% 呋麻液滴鼻。

材料:为鼻腔止血气囊改制而成的硅胶管,长15.2cm,管外径3mm,内径1.5mm,管壁厚0.75mm,具有一定的硬度及弹性。术前清洗干净,术时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30分钟。

手术方法:手术配备为杭州桐庐鼻内镜及手术器械,Sony电视监视系统。术前肌注安定10mg,部分患者肌注度冷丁50mg,非那根25mg强化麻醉。全部病人均采用局麻。1%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鼻腔表面麻醉,充分收缩和麻醉总鼻道、中鼻道、嗅裂、下鼻道3次,有鼻息肉的患者,先用切割器切除大部分息肉后再进一步麻醉以上部位,鼻中隔偏曲者先在额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对鼻丘、钩突上、中、下3点及中鼻甲前端用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手术参考Messerklinger术式,先切除钩突、筛泡,摘除息肉,扩大自然窦口。对中鼻道狭窄者同时行中甲前端部分切除防止术后粘连。经自然窦口观察上颌窦黏膜,如病变轻则不予处理,有息肉和囊肿给予摘除。鼻内镜下在下鼻道找到鼻泪管开口(部分患者可将下鼻甲向内侧移位扩大视野),于其前方,距下鼻甲前端1.5cm处用2%利多卡因局麻,用鼻内镜钻孔针于此处贴近下甲附着部向后上外方向小心旋转钻入窦腔,拔出针留下套管,导入鼻内镜观察窦腔内病变,如有息肉和囊肿均可导入器械摘除。清理完病变,吸出窦腔积血,将消毒好的硅胶管经下鼻道套管放入窦腔,一手固定硅胶管并向里施压,一手慢慢退出套管,然后进一步送入硅胶管,仅留3cm左右于鼻腔外。部分病人可经自然窦口窥见硅胶管位于窦腔内。中鼻道用“美宝”纱条填塞,下鼻道凡士林纱条填塞固定。鼻外硅胶管可弯曲放于鼻前庭。

术后综合治疗[2]:术后继续静滴抗生素、止血剂,口服地塞米松或强的松,术后48小时抽除中鼻道及下鼻道纱条,当日可用庆大霉素8万U或林可霉素 0.6g, 地塞米松5mg混于生理盐水500ml中经置入的硅胶管加压冲洗上颌窦腔,每日2次,连续5天。(冲洗时用30ml注射器连接上颌窦冲洗导管再于硅胶管相连接)之后1周每日冲洗1次,再往后每周冲洗2~3次(出院后由病人家属冲洗)。鼻腔用血管收缩剂及佰克纳喷入,住院期间可在内镜下清理不易冲洗干净的伪膜、血痂。

结 果

本组22例,置入硅胶管24侧,术后反应同常规鼻内镜术后反应,下鼻道置管处未发生大出血,术后无1例脱管,部分患者冲洗时不慎将管向外拉出,应及时纠正并送回。未见有硅胶管腔堵塞现象。无1例鼻泪管损伤。随访6~12个月,治愈16例,好转6例。

讨 论

本手术方式尽量避免用器械清理,既可减轻患者疼痛不适,又减少了造成新损伤的机会。取而代之经置入的硅胶管冲洗清理,由于冲洗次数频繁且有一定的压力,故鼻腔、自然窦口处、上颌窦腔的分泌物、积血、伪膜、血痂可被逐渐冲洗干净,同时因此方法患者无任何痛苦及创伤,易被患者接受。冲洗液有抗菌、减轻水肿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有效防止息肉和囊泡的生长,从而减少病变复发。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这种手术方式有如下优点:①手术创伤小,操做简单。②置入硅胶管前可经下鼻道钻孔套管用鼻内镜观察窦腔病变,也可处理经上颌窦自然口无法观察到和清理到的病变。③避免了术后反复的清理鼻腔,减少了造成新创伤的机会,粘连的机会相对减少。④避免术后从自然窦口放管冲洗窦腔,患者疼痛不适感减轻,尤其是鼻腔、中鼻道狭窄者及儿童患者,避免因害怕疼痛而逃避复查清理造成的粘连。⑤由于是直接将冲洗管置于窦腔进行冲洗,故比经自然窦口冲洗更易冲洗干净,且操做简便,病人家人可完全掌握方法,出院后在家中自己冲洗,降低了医疗费用,患者乐于接受而达到治疗效果。⑥尤其基层农村医院及经济欠发达地区,避免了患者因经济困难节省费用不复查造成的粘连,保证了术后疗效。⑦拔管简单无痛苦。该手术方式适应证:上颌窦炎性病变、囊肿,尤其是鼻腔和中鼻道狭窄者及儿童患者。手术体会:①手术仍遵循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原则,尽量保留正常的黏膜,尤其对单纯上颌窦阻塞性病变,切除钩突后尽量不要向后扩大窦口。②下鼻道钻孔时要认清鼻内管下鼻道开口,防止损伤鼻泪管。③术后冲洗要用一定的压力,以便将粘附较紧的血痂及伪膜冲洗干净。④冲洗时要让患者用手将硅胶管固定于鼻前孔处,防止将硅胶管拔出。完后将硅胶管弯曲放于鼻前庭隐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中华耳鼻喉杂志,1998,33(3):134

上颌窦开放术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种植体:anthogyr种植体 (法国anthogyr公司) 种植机:Nourvag AG CH-9403双动力种植机 (瑞士Nourvag公司) 骨粉:Bio-Oss人工骨 (瑞士Geistlich生产) 。

1.2 典型病例资料

患者, 女, 40岁, 右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五年, 原活动义齿多次调修仍戴用不适, 要求行种植修复。

1.3 手术方法

在查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 患者于术前一天开始使用抗生素, 手术在专用种植手术室进行, 常规消毒、铺巾, 行右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于牙槽嵴顶偏腭侧作粘骨膜切口, 近远中达邻牙颈部向颊侧前庭沟方向继续走行成梯形切口越过前庭沟, 然后沿牙槽嵴切口向颊侧上方剥离粘骨膜瓣, 暴露上颌窦前壁, 用直径2mm球钻在缺牙间隙上方上颌窦前壁确定开窗线, 其底线高于上颌窦底5mm, 顶线距底线约5mm, 用球钻做骨性窗口, 顶线保留少量骨质, 磨至骨质呈半透明时, 轻凿之, 以形成青枝样骨折, 将底线向上掀起少许, 细心分离上颌窦底粘膜, 并使上颌窦前壁开窗之骨块沿开窗之顶线向内向上旋转成为上颌窦内植骨区的顶, 形成受植床, 将Bio-Oss人工骨 (瑞士Geistlich生产) , 细心植入位于上颌窦粘膜与骨性窦底之间, 使其在上颌窦骨性窦底上形成约3mm厚度的植入骨区, 然后在牙槽嵴顶按术前设计的定点位置用直径2mm的球钻作标记, 用1根长度与拟植入的种植体相同、直径2mm的麻花钻预钻孔, 再用直径3mm的引导钻钻骨皮质, 再根据所选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依次用叶状钻头扩孔, 植入一枚法国anthogyr种植体, 关闭右上颌窦前壁的创面。

2 结果

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上颌窦粘膜破损;术后临床及X线检查未见上颌窦炎症反应;术后4个月X线检查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骨结合, 用anthogyr整合型印模冠取模法取模后如期戴入牙冠。

3 讨论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技术为上颌后部牙齿缺失的种植修复提供了新手段, 上颌后部牙齿缺失后骨质吸收, 不仅上颌窦底骨高度降低, 难以取得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同时种植体易穿破上颌窦粘膜进入窦腔, 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 传统的牙槽嵴顶增高术会使该区域间隙降低造成修复困难, 不适用于该区域。为解决上颌后部缺牙后种植时骨量不足的难题, Tatum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报告了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1], 但学者们对延期植入种植体还是同期植入种植体有不同的观点, 本病例结果证实: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安全可行, 效果可靠, 减少了手术次数, 缩短了疗程。但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要严格控制适应证及种植体, 通过术前X线检查测量上颌窦底骨质高度对于选择种植方式及植骨方式有重要意义, 只有上颌窦底有一定的骨高度时, 种植体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初期稳定, 才适宜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 否则应行二期种植体植入术。本病例其上颌窦底骨高度在排除X线放大率后约等于4mm, 种植体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 二期取模时观察取得良好骨结合, 种植体无松动。另外种植体良好的初期稳定是成功骨结合的基本条件, 而种植体的外部形状和表面处理则是取得初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次植入的为anthogyr螺纹状柱状种植体, 经过喷砂和酸蚀处理, 形成种植体的粗糙表面, 增加了与骨组织的结合面积, 微洞的直径大小不一, 提高了骨结合的程度, 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种植体长度因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骨高度的限制一般不能过长, 为了增加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面积, 可在允许范围内选择直径大一些的种植体。上颌窦底提升后植骨方式主要有碎骨块植入及整块植入两种, 有人认为可利用种植体螺纹的作用, 将植入的块状骨块紧紧地固位于上颌窦底骨组织的表面 (位于上颌窦粘膜与窦底骨之间) , 但此法因可操作空间小极易损伤上颌窦粘膜, 另外如何在游离活动的块状骨上预备种植窝也是一个难题。我们使用骨粉植入上颌窦底, 用小刮匙将骨粉直接送入, 方法简单、易行、节省时间, 植入的种植体取得了良好的骨结合。

为了避免术中穿破上颌窦粘膜进入窦腔, 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 完整无损的剥离与抬高上颌窦底粘骨膜至关重要, 天然牙的牙根在上颌窦区域里往往位于上颌窦腔内, 上颌窦粘膜包绕该牙根, 走行不规则, 加之上颌窦底本身凹凸不平, 单个牙缺失行上颌窦提升术时, 其近远中相邻牙根的影响, 使得完整无损剥离上颌窦粘膜极其困难, 故在上颌窦提升时一定要动作准确, 用力恰当。

本组资料的初期效果证实,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在严密的术前检查和精准的手术操作下是安全可行的, 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了解为解决上颌后牙区牙缺失后牙槽骨萎缩导致骨量不足而采取的开放式上颌底窦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距离较短的患者行上颌窦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结果植入后种植体稳定, 无松动或脱落, 无上颌窦炎症发生, 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及同期行种植体植入术, 方法可靠, 对解决上颌后部牙齿缺失后牙槽骨高度不足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关键词:上颌窦,开放式,种植体

参考文献

[1]Tatun H.Maxillary and sinus implant reconstructions[J].Dent Clin North Am, 1986, 30 (2) :207~229.

上颌窦开放术 篇4

关键词:鼻内镜钩突后囟门,上颌窦病变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鼻内窥镜手术越来越为为临床耳鼻咽喉科医师所掌握和推荐, 且日益被鼻科患者接受。近年来不少耳鼻喉科医师在传统鼻内镜手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甚至探讨性开展一些新的术式。我科对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6例双侧单纯上颌窦病变 (慢性炎症、囊肿或息肉) 的患者在鼻内镜手术中采取单侧保留钩突, 对侧保留钩突切除后囟门扩大开放上颌窦窦口的两种术式, 鼻内镜术后清理时对术腔黏膜进行对比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共46例, 男24名, 女22名;年龄18~65岁。术前常规行冠状位和轴位鼻窦CT检查、鼻内镜检查, 所有患者均为双侧单纯上颌窦病变患者 (慢性炎症、囊肿或息肉) 。排除鼻中隔偏曲、泡性中鼻甲以及中鼻甲息肉等影响鼻窦引流, 保留钩突患者均排除钩突结构和形态严重异常。将所有患者左侧鼻腔定为试验组, 右侧鼻腔为对照组, 试验组采取完全保留钩突的前提下切除上颌窦后囟门扩大开放上颌窦窦口, 对照组全部切除钩突, 扩大开放上颌窦窦口。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全麻或局麻, 均在鼻内镜下施行手术。试验组:在30°或70°鼻内镜指引下, 用上颌窦探针, 明确上颌窦窦口后, 向后切除后囟门, 扩大上颌窦窦口, 暴露上颌窦窦腔内病变, 吸除窦腔内积脓、摘除息肉或囊肿。手中全部保留钩突, 尽量减少钩突黏膜的损伤, 保留开放的正常上颌窦黏膜。对照组行采用传统的全部切除钩突的鼻内镜鼻窦开放术式。

2 结果

所有患者都随访1年以上。治愈:对照组37例 (80.4%) 、试验组38例 (82.6%) ;好转:对照组4例 (19.6%) 、试验组8例 (17.4%) 。术后2个月检查术腔黏膜情况, 试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窦窦口、中鼻道以及上颌窦腔内黏膜囊泡样水肿、鼻腔粘连分别为4例和15例, 2组治疗随访1年以上的治愈率和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术后2个月术腔的黏膜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传统内镜鼻窦手术是慢性鼻-鼻窦炎主要的治疗手段, 其有效性已经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病患的认可。但随着临床上鼻内镜手术的大量开展, 鼻内镜术后复查的病例中, 不断发现一些在全部切除钩突, 充分开放上颌窦窦口的病例中, 在一段时间以后, 虽然窦口开放良好, 但是窦腔内再次出现积脓或明显黏膜水肿的体征[1]。因而, 近年来有专家提出可探讨性地开展全部或部分保留钩突的内镜鼻窦手术。近年来对慢性鼻-鼻窦炎的致病因素的进一步研究, 认为鼻窦炎的发病不再是单纯的认为是窦口阻塞引起, 而是多方面的原因, 如:感染因素、变态反应原因等。我们认为保留钩突切除后囟门扩大开放上颌窦窦口的术式更加符合慢性鼻-鼻窦炎现代鼻内镜手术的原则:在清除病变的基础上, 尽可能保留, 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 促进鼻腔、鼻窦黏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的恢复[2]。也是鼻内镜手术更为微创的方式的一种探索。人类呼吸时, 进人鼻腔的气流首先冲击钩突和中鼻甲, 当有了钩突和中鼻甲的存在, 气流不直接进入各鼻窦腔[3]。传统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切除钩突后, 虽然有利于暴露前组鼻窦的窦口、病变的清除和窦口的开放, 但同时也破坏了鼻腔、鼻窦的正常解剖结构, 使鼻窦黏膜不能受到钩突保护而直接处于气流冲击之下, 而且由于窦口暴露让这种病理性冲击更加容易和直接, 含有多种致病因素 (污染颗粒、变应原、细菌、病毒等) 的气流可以直接进入各个鼻窦腔[4]。而我们采用的术式, 关键是要很好地利用30°和70°鼻内镜, 在完全保留钩突的前提下, 用黏膜钳或是动力切割系统切除后囟门, 向后扩大开放上颌窦窦口, 从而清理上颌窦病灶。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留下鼻腔正常的结构 (钩突) 。从该对照研究中可以看出, 两组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 但从术后复查对术腔黏膜转归情况的观察结果可以看出, 试验组上颌窦口、中鼻道以及上颌窦腔内黏膜囊泡样水肿、鼻腔粘连等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我们考虑术中如果完全保留钩突, 能够更好地保留鼻腔正常黏膜和结构, 可以更好地避免开放的窦腔在术后受到气流的直接冲击, 减少致病物质进入鼻窦, 对术后鼻腔、鼻窦黏膜的正常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当然, 我们更加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鼻科学同行开展该术式, 积累更多的病例经验, 以便更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f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2]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73.

[3]刘迎曦, 余申, 孙秀珍, 等.鼻腔结构形态对鼻腔气流的影响[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40 (11) :846-848.

上颌窦开放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本院就诊的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7~58(49.4±6.7)岁;其中5例为单牙缺损,12例为多牙缺损。排除孕产期女性、进行性牙周炎、无法耐受手术者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可影响骨愈合者。倘若患者需拔牙,则应在拔牙后等待3个月,再采取开窗植骨手术处理。

1.2治疗方法术前对牙列做全景拍摄,对上颌窦形态、窦内纵隔以及预种植牙数量做出正确评估,并计算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常规消毒并采取眶下孔阻滞麻醉并局部浸润麻醉方案,于牙槽嵴顶、近远端做一梯形切口,掀起粘骨膜瓣并暴露颊侧骨壁,并取上颌窦前壁以球钻开窗,加压钻磨侧壁,底部少许骨质应予以保留,轻敲后折断。将底壁黏膜分离后再行近远中壁黏膜分离,旋转开窗骨块至植骨区顶。对于后牙区低骨密度可通过骨挤压器来保证其稳定性,按照常规操作护孔并对黏膜组织予以良好保护,将种植体植入。以备用人工骨以及上颌结节自体骨混合植入,在开窗部位覆盖屏障膜后缝合粘骨膜瓣,埋入式愈合。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10d后即可拆线;另在术后1年时进行二期手术治疗,修复种植体上部结构,评估种植体结合以及骨改建情况。

1.3观察指标术后随访3年,评估不同观察时点的骨吸收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分别在1、2、3年时评估患者骨吸收情况,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种植体,并结合复查摄片结果计算牙槽嵴顶和种植体颈间距离(L1)、种植体长度(L2)以及种植时种植体实际全长(L3),计算骨吸收量的公式如下:L1×L2/L3[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以<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其中上颌窦炎1例,修复螺丝松动1例,经针对性处理后均恢复良好。

2.2术后不同时点的骨吸收量对比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mm(P<0.05)。见附表。

注:与随访1年时相比,*:P<0.05;与随访1、2年时相比,#:P<0.05

3讨论

对于上颌后牙区牙列缺失的临床治疗工作而言,在采取种植体技术的情况下既要对术后种植体短期应用性以及稳定性予以明确,同时还应对远期疗效给予充分关注,并明确掌握治疗方案、技术手段、充填材料以及手法的固有缺陷与有效性[3]。

现阶段临床大多以人工骨、自体骨以及混合骨为主要的植骨材料,其中自体骨可谓是植骨金标准,然而由于自体骨通常取自患者口腔,其对于骨用量以及取骨部位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获取难度较大且容易导致创面扩大;另外自体骨具有较大的吸收量,远期适用性相对较差,同时手术时间较长,有术中或术后较大几率出现并发症[4]。单纯采用人工骨种植,则会受限于其本身活性较自体骨更低的缺点,对于植骨的应用较为不利。临床总结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而在当前推广了自体骨与人工骨相互结合、混合使用的植骨方式,其既有利于自体骨发挥自身活性,同时又确保了人工骨固有的稳定性以及引导性。诸多临床研究[5,6]表明,自体骨、人工混合骨以及单纯人工骨三者种植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而言,混合骨种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与其他两种并无明显差异[7]。然而应注意的是,种植的混合骨随着用牙时间逐步延长,同样会出现骨量流失问题,其可能是混合骨中自体骨占据一定比例,因此具有一定的骨吸收性,久而久之则会因吸收而出现骨量减少;此外,正常用牙导致牙冠磨损,也同样会造成骨量流失[8]。本次研究中,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均接受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处理,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mm(P<0.05),与张庆元等[9]研究相符,提示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的远期效果良好。此外,17例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其中上颌窦炎1例,修复螺丝松动1例,经针对性处理后均恢复良好,表明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应注意的是,使用年限对于植骨种植修复方案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临床针对相关植骨材料予以深入研讨和分析,既要确保操作便捷、稳定性良好,又要有效控制骨吸收量,尽量延长种植体使用年限[10]。通过本次手术笔者发现,术前应注意评估患者个体情况,对于长期吸烟或者合并慢性上颌窦炎者而言,其黏膜较为脆弱,因此术中有较大几率出现穿孔问题,临床医师应重视此点,并注意操作手法,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临床治疗方案中,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且远期疗效肯定,值得予以推广和使用。

摘要:2011年6月2012年2月期间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均接受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处理,术后随访3年,评估不同观察时点的骨吸收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临床治疗方案中,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且远期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牙列缺损,上颌后牙区,上颌窦,植骨种植,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葛晓言.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正畸与修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4-75.

[2]秦建勇,刘道峰,强艳丽,等.ITI Straumann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6):90-91.

[3]普燕.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0,8(1):34-35.

[4]刘怀勤,徐扬,孙香,等.人工种植牙在牙列缺损和修复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9):1633-1635.

[5]张霞玲.2种不同修复体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0):3371-3372.

[6]芮建功,庄春燕,詹颖,等.15例上颌前牙种植的美学临床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15(1):29-31.

[7]严国安.口腔进口种植体治疗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6):78-79.

[8]张艽,李纲,杨颖,等.牙种植修复牙列缺损185例远期效果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1):1192-1194.

[9]张庆元,刘佳钰.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人种植体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6):382-383.

上颌窦开放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 年3 月-2013 年5 月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但需种植修复且已排除手术禁忌证的患者42 例, 其中33 例为单颗上颌后牙缺失, 8 例为多颗上颌后牙缺失, 1 例为无牙颌患者;男19 例, 女23 例;年龄22~62 岁, 平均 (50.5±2.5) 岁;共植入ANKYLOS种植体54 颗, 均为上颌窦提升术后同期种植延期修复且所有病例已完成义齿修复, 其中外提升13 例20 颗, 内提升29 例34 颗。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根据术前CBCT检查测量结果拟定手术方案 (1) CBCT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通常情况下窦嵴距<5 mm的病例考虑上颌窦外提升, 反之考虑内提升,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做调整。 (2) 通过CBCT预估提升的最小高度值 (预期种植体长度- 窦嵴距) , 若窦底提升高度大于4 mm, 则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的风险增加[6]。 (3) CBCT确定上颌窦增高处与邻牙根尖的位置关系, 以及是否存在根尖病变。若根尖位于上颌窦内, 则外提升剥离窦底黏膜时应注意避免根尖刺破窦底黏膜。与上颌窦相通的根尖病变必须在术前治疗, 若无法保证其完全治愈, 在窦底黏膜剥离及推高后, 易引起急性炎症, 应视为禁忌。 (4) CBCT观察上颌窦底骨壁形态并测量上颌窦底黏膜厚度, 上颌窦底骨壁形态若完整光滑, 则外提升术时抬起上颌窦黏膜较为容易, 反之则难。上颌窦黏膜厚度多在0.3~0.8 mm, 若黏膜增厚度小于0.3 mm, 则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的风险增加[2,7]。 若黏膜增厚至10~15 倍, 则常为感染而引起的黏膜病变, 术中也易发生黏膜破裂或穿孔[8]。 (5) 若为上颌窦外提升术, 则还需用CBCT测量以下项目: (1) CBCT冠状面测量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 1~2.5 mm为最宜[9]。 (2) CBCT观察上颌窦外侧壁血管情况, 若是血管直径超过3 mm, 最好将其结扎;若为2~3 mm, 在做骨沟磨削或骨壁剥离时, 则考虑避开绕行;若直径小于2 mm, 术中伤及可用电刀止血, 然后用浸过PRP的胶原膜覆盖受损部位。 (3) CBCT观察上颌窦内膜性或骨性的隔或嵴, 据此设计开窗方式。 (6) CBCT模拟植入种植体, 观察位置及方向以指导临床操作。

1.2.2 患者均于术前半小时预防性使用抗菌素取半卧位, 以复方氯己定溶液含漱3 min。常规消毒铺巾, 必兰麻局部浸润麻醉后按术前拟定治疗计划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或内提升术, 并植入种植体。为缩短手术时间, 增加患者舒适度, 手术均采用六手操作[10]。

1.2.3 术后即刻行CBCT检查 (1) 利用CBCT观察上颌窦黏膜延续性是否破坏以评估上颌窦提升时有无黏膜穿孔。通常情况下, 上颌窦外提升可在直视下发现黏膜破裂或穿孔并在术中采取相应措施, 内提升亦可通过鼻腔鼓气试验检查上颌窦底黏膜的完整性, 因此在黏膜穿孔这一点上CBCT可作为对术中判断的再次确认, 以弥补术中偶然的错判或漏判。 (2) CBCT可判断是否有积血积液, 在CBCT中骨密度> 血液>水。这种情况发生较少, 大量积血积液因其影响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一般术中可以发现, 少量对种植体影响不大, 故而与判断黏膜穿孔一样, CBCT仅作为再次确认, 以防万一。 (3) 通过CBCT判断骨替代材料是否充填严密, 这是术后评估的重点之一, 种植体周围骨替代材料填充不严密将直接影响骨种植体的结合, 降低种植的成功率, 应在CBCT提示下再次严密填塞。 (4) CBCT观察上颌窦提升高度是否适宜, 过高则填充材料可能堵塞上颌窦窦口, 导致一系列上颌窦提升术后并发症, 过低则种植体可能穿破上颌窦黏膜或置入深度不够而影响种植成功率。 (5) CBCT评价植体的位置方向是否理想, 首先可与术前预估作一比较, 若相差较大则应分析原因以指导往后操作;其次判断其位置方向是否利于上部结构的修复, 若预估使用角度基台依旧无法完成上部结构修复, 则应立即手术修正种植体方向, 若修正后无法保证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则应取出种植体, 关闭创口, 待创口完全恢复后再次手术。

1.2.4 术后处理术后24 h内冰敷, 口服抗菌素3 d, 2 周内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 半年后复查CBCT:评估骨种植体结合情况, 测算垂直骨吸收量。若情况良好, 则行上部结构修复。1年半后复查CBCT, 除测算垂直骨吸收量外, 还应观察上部结构与种植体的结合情况以及软组织附着情况。

2 结果

42 例上颌窦内外提升均获得成功, 其中上颌窦外提升13 例, 上颌窦内提升29 例, CBCT测量分析得外提升平均高度5.4 mm, 内提升平均高度3.2 mm, 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种植体脱落, 牙齿功能良好, 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除有3 例 (外提升2 例, 内提升1 例) 术中上颌窦底黏膜穿孔外, 其余病例种植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3 例上颌窦底黏膜穿孔患者, 覆盖生物膜后, 均未影响治疗效果。半年后复查CBCT显示骨种植体结合良好, 一年半后复查CBCT测量分析示种植体颈部骨平均垂直骨吸收为0.9 mm, 治疗效果理想。

典型病例:患者女, 38 岁, 1 年前右上后牙残根在本院拔除, 拔牙创愈合后行活动义齿修复, 自觉取戴麻烦, 咀嚼功能欠佳, 来本院要求种植牙修复。检查:口腔卫生情况良好, A6 缺失, 缺牙间隙较小, 近远中径约和双尖牙相似, 邻牙稳固, 无龋坏, 无倾斜, 对颌牙稳固, 无伸长。CBCT测得窦嵴距为4.3 mm, 颊舌径6 mm, 近远中径8 mm。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后即刻植入ANKYLOS A9.5 种植体一枚, 窦底填塞羟基磷灰石骨粉, 严密缝合创口。术后即刻CBCT示种植体位置及方向理想, 骨粉填塞严密。术后10 d拆线, 见创口愈合良好, 牙龈无红肿。半年后复诊, 复查CBCT, 见骨种植体结合良好, 上牙龈成形器, 2 周后取模行上部结构修复。修复体采用粘接固位, 边缘密合, 固位良好。1 年半后复查, 见种植牙功能良好, 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 CBCT示骨种植体结合良好, 垂直骨吸收量0.7 mm, 见图1~3。

3 讨论

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 左右各一, 是各窦中最大者, 其上无重要肌肉附着, 咀嚼压力为其主要功能刺激。当上颌后牙缺失后, 作用于上颌窦底的压力减低以及呼吸时的负压, 上颌窦底壁会下降到缺失牙原来牙根的位置, 加之牙槽嵴萎缩、上颌窦气腔化, 导致上颌窦底到牙槽嵴顶的高度不足, 此时常规种植则可能穿透上颌窦底黏膜, 进入窦腔。因此, 上颌后牙区成为了种植义齿修复最困难的位置之一。

为解决这一难题, Tatum在70 年代中期便提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使用自体骨将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时植入植体。1998 年, 林野在国内率先报告上颌窦提升术, 使该区种植成功率大大提高, 成为常规种植修复的安全区域。随着放射技术的发展, CBCT应用于临床后进一步提高了上颌窦提升术的成功率, 同时也使得该区域的种植成功率明显增高。Baumgaertel等[11]报道在牙测量方面, CBCT和卡尺测量结果均高度可信 (r>0.90) 。

上颌窦提升术发展至今主要分为两大术式, 上颌窦外提升术 (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 也称开窗法) 和上颌窦内提升术 (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 也称冲顶法) 。前者主要用于上颌窦底严重骨萎缩以及复杂上颌窦底解剖形态的情况;后者主要用于轻度骨高度不足、上颌窦底较为平坦的情况。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 但从近年文献报道的情况来看, 未来上颌窦提升术的发展主要走向微创方向, 如液压法提升窦膜、内镜的使用等, 因此两种术式中, 相对创伤较小的内提升术的适应证也在逐步得到拓展[12,13,14]。

本组病例均采用上颌窦提升术后即刻种植延期修复, 所有患者在术后即刻行CBCT检查, 评估上颌窦提升时有无黏膜穿孔、积血积液, 骨替代材料是否充填严密, 提升高度是否适宜, 以及植体的位置方向是否理想等。据报道两种上颌窦提升术式都有确切临床疗效, 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小于开窗法, 冲顶法的骨吸收在半年时趋于稳定, 开窗法在1 年半时趋于稳定, 因此本组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及1 年半拍摄CBCT复查骨种植体结合情况及骨吸收情况[15]。结果表明, 两种上颌窦提升术式均有可靠疗效, 是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时扩大种植适应证的理想术式。

摘要:目的:从CBCT的角度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5月到本院修复种植科就诊的42例54颗上颌窦内外提升种植体, 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半进行CBCT随访观察。结果:42例上颌窦内外提升均获得成功, 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种植体脱落, 牙齿功能良好, 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除有3例 (外提升2例, 内提升1例) 术中上颌窦底黏膜穿孔外, 其余病例种植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CBCT复查显示所有病例骨种植体结合良好, 治疗效果理想。结论:CBCT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上颌窦外提升术与上颌窦内提升术均有可靠疗效, 是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时扩大种植适应证的理想术式。

上颌窦开放术 篇7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疗的121例运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术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60例为男性, 61例为女性, 年龄25~80岁, 平均年龄为 (51.3±7.9) 岁。入选标准:上颌后牙缺失, 单颗或多颗;无上颌窦炎;缺牙区窦嵴距5mm及以上。排除标准: (1) 哺乳期、妊娠期妇女; (2) 存在局部炎症或者严重磨牙症者; (3) 严重骨质疏松、自身免疫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者; (4) 酗酒嗜烟者。

1.2 方法

选择种植体的原则:由于Straumann系统种植体的长度为6~14mm, 在对窦嵴距进行测量时, 如果长度较短且为单数时, 应该选择等级较长的种植体, 使上颌后牙区的剩余骨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 在选择种植体的直径时, 应该确保牙槽嵴颊、腭向的宽度>1mm;尽量选择平台外展式的种植体, 避免上颌窦内进入种植体。

手术方法:根据窦嵴距测量结果, 靠近上颌窦底用中号球钻钻孔, 然后在相同位置采用直径为2mm的先锋钻, 注意控制压力, 当出现落空时, 记录深度, 在这个深度基础上减0.5mm为逐级备洞深度, 运用冷生理盐水对钉道进行冲洗后, 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旋入种植体, 旋入的过程中, 应该控制好扭矩, 通常>25N.cm。

术后处理及复诊检查:术后立刻对曲面断层片和标本根尖片进行拍摄。同时, 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传教育,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并且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 必要的情况下, 给予患者抗生素和止痛剂进行抗炎、镇痛治疗。术后1、3、6、12以及24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 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态和种植修复体动度进行检查, 并将锥形束CT、曲面断层片或者根尖片作为基本依据, 对牙槽嵴顶骨丧失和上颌窦底骨增量情况进行观察, 记录通常分为3级, 分别是骨丧失、无变化以及可见增量[3]。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寿命法对种植体存留率进行评价, 数据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种植体存留率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1~3年, 植入的160颗Straumann种植体中, 157颗存留, 存留率为98.13%。

2.2 牙槽嵴顶骨丧失和上颌窦内骨增量

本组的160枚Straumann种植体中, 共103例获得完整清晰的影像资料, 能够对牙槽嵴顶骨丧失和上颌窦内骨增量进行评价。103枚种植体中, 上颌窦骨增量这一指标表现为:1枚为骨丧失, 占0.97%, 76枚为无变化, 占73.79%, 26枚为可见增量, 占25.24%;牙槽嵴顶骨丧失这一指标表现为:20枚骨丧失, 占19.42%, 8 0枚为无变化, 占7 7.6 7%, 3枚为可见增量, 占2.91%。

3 讨论

(1) 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技术:临床上在对上颌后牙区种植技术进行处理时, 该术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微创方法[4];郭庆平[5]等, 运用该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后, 随访1年, 经X线片观察, 可以发现植入种植体后突向上颌窦内成骨量明显增加, 约为2.5mm左右, 这一结果与刘文伟[6]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在本次研究中, 因为血凝块填充上颌窦黏膜下种植体支撑空间, 种植体与钻之间未产生挤压及冲顶效应, 种植体末端可见骨增量不多。仅26枚为可见增量, 76枚为无变化, 说明种植体末端应力变化不大,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80枚牙槽嵴顶骨丧失这一指标表现为无变化, 该部位骨密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说明长期种植体稳定, 这与手术创伤小和软组织水平种植系统的运用有关[7]。

(2) 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要领:应用不植骨上颌窦提升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需严格按照要求, 掌握几点要领: (1) 掌握局部解剖; (2) 对窦嵴距进行准确测量。可以运用牙科全景X线机对患者进行曲面断层片拍摄, 并且运用标准钢球放大率公式对测量数值进行计算和校正[8]; (3) 选择大小合适的钻针。一般可以选择直径为2.8mm的麻花钻或者导向钻, 因为中号球钻和三菱钻太细, 手术的过程中, 将上颌窦底骨板穿透时, 不能产生明显的落空手感; (4) 种植体旋入要快; (5) 采用“刹车”技术。上颌窦底皮质骨会发生抵抗时调低钻速, 一旦出现落空感, 则操作应惯性停止[9,10]。

摘要:目的:探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1例运用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术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13年, 植入的160颗Straumann种植体中, 157颗存留, 存留率为98.13%。结论: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效果显著。

关键词:上颌窦内提升术,上颌后牙区,牙种植

参考文献

[1]王俭, 王立军, 顾晓明.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临床随访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4, 13 (5) :399-402.

[2]王俭, 王立军, 刘克礼, 等.非埋入式不植骨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的临床效果[J].广东牙病防治, 2014, 10 (9) :509-512.

[3]李国宾, 贾素侠, 张志伟, 等.上颌窦外提升术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2, 18 (2) :75-76.

[4]刘文伟, 张继东.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在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2, 19 (4) :161-163, 180.

[5]郭庆平, 符志锋.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不植骨种植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1, 15 (2) :116-119.

[6]刘文伟, 张继东.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1, 11 (3) :175-177.

[7]尤金朝, 郭泽清.上颌窦外提升在口腔种植术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3, 11 (3) :691-693.

[8]张洋.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不植骨种植术的临床疗效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 2014, 28-35.

[9]赖红昌, 张志勇, 张运昕.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临床应用[J].上海口腔医学, 2008, 13 (6) :578-581.

上颌窦开放术 篇8

关键词:鼻内镜术,真菌性上颌窦炎,临床治疗

真菌性上颌窦炎属于鼻腔真菌感染性疾病, 在临床治疗中较少见, 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以及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真菌性上颌窦炎。近几年来, 此病的发生率正在不断上升, 因此必须对其治疗引起重视。本研究使用鼻内镜术对57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进行治疗, 现把相关情况作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57例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25例, 年龄18~75岁, 平均 (42±6.4) 岁;病程在3个月~5年, 平均病程 (2±1.4) 年;全部患者均为单侧发病, 24例主诉流脓涕、鼻塞、头痛, 其中16例涕中带血且有异味;11例鼻内排出干酪样分泌物;6例单纯鼻阻不适者。6例鼻内镜检查病变侧中出现甲肥大息肉样变, 23例中鼻道内有灰白色或暗褐色渣样分泌物, 7例鼻中隔偏曲偏向患侧对上颌窦引流产生影响;16例息肉样变且筛泡肥大对颌窦自然窦口产生阻塞, 5例鼻腔检查没有出现阳性。使用CT对全部患者进行扫描, 发现全部患者窦壁增厚, 且病变窦腔中都出现不均匀、密度较高、混浊的软组织影, 其中16例窦腔内出现膨胀性骨质吸收及不规则扩大, 41例出现条索状钙化影。

1.2 治疗方法

通过表麻+局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 适量肾上腺素棉片+1%丁卡因给患者鼻腔表面进行麻醉, 使之麻醉至收缩总鼻道, 使用少许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对患者的筛前神经阻滞进行麻醉, 麻醉浸润至钩突, 然后使用Messerklinger术式在鼻内镜下把患者的息肉样组织进行清除, 再把钩突切掉, 为了使上颌窦自然口扩大到一定程度, 还需利用鼻窦电动切割吸引器把筛泡咬除, 尽可能保留鼻窦及鼻腔中的黏膜, 并避免对其产生损伤。对于上颌窦口出现外移、少量骨质较坚硬及开放不充分且无法对病变进行彻底清除的患者, 行下鼻道上颌窦开窗, 病变侧鼻中隔偏曲者先使用鼻中隔矫正术进行治疗, 术后再使用膨胀海绵进行填塞。对于通气、引流或因中甲肥大而对手术操作产生影响的患者, 行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 把上颌窦口息肉样变黏膜切除后, 使用直钳或反咬钳把其前、后囟咬除, 以使上颌窦自然口扩大至1.2 cm×1.8 cm~1.6 cm×2.1 cm, 接着通过30°及70°内镜对窦腔出现病变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 使用弯头吸引器和筛窦钳把窦腔中的分泌物除掉, 然后把窦腔内的真菌团块取出, 再使用生理盐水对鼻窦内的霉菌团块进行清除, 保留肿胀且出现充血现象的窦腔黏膜[1]。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3~5 d的抗感染治疗, 48 h后把鼻腔填塞物取出, 然后每天使用生理盐水对鼻腔冲洗3次, 术后1周出院。出院1个月内后每周都在鼻内镜下对鼻窦进行1次清理, 然后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相应复查, 直至患者的窦腔黏膜完成恢复。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对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在5个后痊愈, 3例鼻阻患者的通气情况出现明显好转, 涕中带血、流脓涕、鼻腔异味、鼻塞等症状逐渐消失, 54例痊愈, 治愈率100%, 使用CT对全部患者的鼻腔进行检查, 鼻窦、鼻腔黏膜恢复正常, 下鼻道造孔通畅, 上颌窦引流正常, 随访1年均没有出现复发现象。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可知, 曲霉菌是导致患者出现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致病菌, 其通常只对一个鼻窦进行侵犯, 目前, 上颌窦发病率较高。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当其进入人体后, 如何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弱, 有慢性代谢性疾病, 长期滥用抗生素等都可能会发生真菌性鼻窦炎[2]。

真菌性鼻窦炎大多数都是单侧患病, 且上颌窦患病的概率较高, 使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时, 可见其病变窦腔内出现密度较高的造影, 且有钙化斑散落在窦壁中, 在受压的作用下, 窦壁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膨胀性变化, 且可见鼻窦及鼻腔中的骨质异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主要表现为局限性骨质出现消失或缺损现象, 此时还可能会出现骨质增生及膨胀性骨质改变等症状。药物或对上颌窦穿刺进行冲洗, 均无法对真菌性上颌窦炎进行彻底治疗, 因此, 临床上常以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根据临床研究可知, 鼻内镜手术在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中有着非常明显的疗效。通过手术, 患者鼻窦和鼻腔解剖的异常情况都能得到有效纠正, 且还能对窦口病变及霉菌团块进行彻底清除, 从而可通过建立良好的鼻窦、鼻腔引流来使患者鼻腔内的低氧环境得到改善。在手术过程中, 食欲吸切器对上颌窦中出现较严重息肉样变的黏膜进行切除时, 为了鼻腔和鼻窦的生理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应尽可能保留鼻窦中的正常黏膜, 并避免对其造成损伤。另一方面, 应使上颌窦口开放在1.5 cm×1.5 cm以上, 且对于已经扩大到一定程度的上颌窦口缘, 应把其前下部等部分原自然孔黏膜进行有效保留, 这样不仅能使创面瘢痕的闭锁程度得到有效减少, 而且还能使上颌窦的引流更加方便, 从而使窦腔内的充血黏膜得到有效恢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黏膜和骨组织真菌的侵入及窦内瘢痕组织的形成[3]。术后, 应定期在鼻内镜下对患者窦腔内的脓性分泌物、干痂以及血凝块进行清理, 为了使鼻腔、鼻窦保持清洁、通畅, 还应使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冲洗。此外, 对于窦内囊泡、肉芽以及霉菌团块, 也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清理。如果患者的上颌窦自然孔再次出现狭窄现象, 应使用激素类药物对其进行喷鼻治疗, 以使创面尽快出现上皮化, 从而使术腔瘢痕的形成得到一定减少。根据本研究中的结果可知, 使用鼻内镜术对真菌性上颌窦炎进行治疗, 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可把此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虹, 肖志勇, 陈瑜萍, 等.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0例鼻内镜治疗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 (6) :102-103.

[2]龙红兵, 覃继新, 刘津.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 18 (9) :123-124.

上一篇: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下一篇:德国企业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