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区(精选10篇)
开放社区 篇1
摘要:最近,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开放社区进入群众的视野,但群众对开放小区现状还不了解。通过对重庆市宝圣湖开放社区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开放社区现状以及问题。在邻里守望理论、群防群治理论、破窗理论和社区警务理论的指导下,作出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为制定有关开放社区的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开放社区,半开放社区,治安现状
一、开放社区的提出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其中第十六条中指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1]街区制进入群众的视野。上文街区制通俗的称呼是“开放社区”,与传统封闭式社区相对应。开放社区来源于新城市主义理论,就是合理地规划城市的发展,将传统的封闭社区与城市公共交通相融合,形成多连通、多功能,多交融和高质量的城市街区模式。
二、开放社区现状
开放社区的提出引发社会热论:有群众认为社区开放意味着封闭的大门和围墙要打开,社区内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等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有专家对社区开放表示支持,因为开放社区具有种种的优点,集多功能于一体,布局有序、科学和文明,可以说是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大趋势。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社区开放情况复杂。开放社区的构建需要具有非常完善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治安秩序保障,否则社区就会变成电影《暴力街区13》中的场景。印度推行的也是街区制,但是由于印度大部分街区的公共服务和治安秩序维护不到位,街区呈现失序、混乱的状态。原因是开放社区与传统的封闭式社区相比,社会中的陌生人员可以随意进入街区;街区内部繁荣,具备商业功能,犯罪分子更加有利可图;街区的交通更便捷,逃逸条件优越……这些条件非常容易滋生违法犯罪活动。[2]开放的街区让外来陌生人员随意进入,容易使外来人员造成对街区环境、基础设施等的破坏以及街区居民权益的损害,容易激化双方的矛盾和冲突。这也给街区的管理带来问题和隐患。
通过对重庆市宝圣湖开放社区的调研,我们发现现实中开放社区的治安现状如下:
宝圣湖社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社区,条条街道畅通,呈现网格状布局。宝圣湖社区分为十二个网格,每一个网格都是一个微型社区。社区的街道两旁是楼房,楼房二层以上是住房,一层楼房靠近街道的一侧是商铺。网格内部楼房多呈“凹”字形、“二”字形建设。“凹”字形楼房三面封闭,只有一面有保安门禁阻拦,“凹”字形格局的内部有绿化、公共座椅、健身器材、小型停车位等;“二”字形楼房和“凹”字形情况类似,不过它由两栋平行楼房构成,没有保安门禁,平行楼房中间也是绿化等,但只可供行人通行。宝圣湖社区一个个街道的两侧都是商铺,可以称为商业街。街道上车来车往,街道两侧台阶上行人密集,人流量大。可以发现,宝圣湖社区集住宅区、商业区、娱乐区、绿化区和交通区等多功能于一体,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社区。而且,从自然监控的角度来说,“凹”字形和“二”字形的楼房布局完全符合社区自然监控的要求,社区群众在家中就可以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情况形成人为监控,客观上也能对社区的治安起到预防作用。
第二,社区群众在社区公共领域的安全防范意识很高,社区安全防范工作到位。去宝圣湖社区发放调查问卷时,社区的群众不断地审核我们的调研材料和身份证明,有的群众直接叫来了社区保安。这些情况都说明社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很高。在当地派出所民警和社区民警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功进行了社区的问卷调查。当地派出所民警很热情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带我们走访了辖区居民。通过对社区的走访调查和对辖区民警的了解,我们发现:宝圣湖社区基本是监控探头全面覆盖,不仅仅是社区物业安装监视探头,社区居民有的也自发安装监控装置;门禁卡装置每个社区都配备。辖区民警和社区的保安以及群众也很熟悉,在辖区民警和群众说明我们的来意之后,群众都很配合地帮我们填写了调查问卷,也侧面反映了调研社区的警民关系很和谐。
三、发现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关于开放社区的现状,当然也遇到一些问题:
第一,宝圣湖社区是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建设的,虽然典型,但是普及度不高。宝圣湖社区开始进行设计时,就符合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政府这种全方位的支持不仅在街区的布局规划上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也包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进行物质保障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宝圣湖社区虽然是开放社区的典型代表,但它对于把传统的封闭式社区进行整改成开放社区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达不到推广整改的价值。在所有的城市都进行像宝圣湖社区这样大型的街区规划布局,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可行性不高。而且这种开始就被设计成具有开放社区规划理念的社区,仅占整个重庆市社区比例的较小部分。对于绝大多数不符合规划理念的封闭式社区而言,将其构建成开放社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宝圣湖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首先,社区的街道两侧仍然停满了车辆,许多车辆停放在公交车辆的停靠位置,给行人上下公交带来安全隐患。宝圣湖社区虽然建设有地下停车场,但是满足不了密集的人流需求,社区的停车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其次,宝圣湖社区虽在要道路口设立公厕,但是厕所排队现象较严重。再次,道路两侧的垃圾较多且随意丢弃,卫生环境有待改善。开放社区因为其外来陌生人员众多,其对社区没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就会随意对社区环境等造成破坏。而社区基础设施等在遭到外来人员破坏的情况下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客观上也会带来增加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开放社区密布商业区,价值较高,风险损失较高。
第三,社区内部居民的防范意识构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不平衡。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住宅楼的居民,发现白天社区居民构成以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为主,夫妻外出工作,到了晚上才基本聚在一起。和在社区公共场所时我们被社区居民反复询问的情况截然相反,开放社区的老人和孩子在自己家中安全防范意识较低,很多老人和孩子都是不看门镜,听到敲门声就开门。在走访中我们也遇到很多次这种情况。通过向社区群众询问了解我们发现,这是由于社区居民处于自己的居住区内,“家”的氛围让他们有着一种天然的安全感,从而失去了警惕心。一方面在白天,社区居民在居住区内的构成以老人孩子为主,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在居住区内安全防范意识较低。这就给社区安全带来隐患。
四、借鉴优点
宝圣湖社区作为一个开放社区,其在社区管理办法有着值得借鉴学习的方面:
宝圣湖社区的社区管理办法可以总结为“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开展群防群治和警民联动工作”。第一,网格化管理手段是指,宝圣湖社区把整个社区划分为十二个网格,并进行数字标注。一个个小的网格其实就是一个个微型社区。当地派出所民警在一个个小网格社区中寻找社区居民担任网格员,让其进行社区的日常安全防范工作,并定期进行工作的检查与嘉奖等。第二,网格化的管理和网格员的设置是社区群防群治治理理念的典范。这一方面让派出所民警的日常工作压力减轻,另一方面网格员就是从社区中选出,为社区服务,对社区安全负责。这让网格员的工作更容易为社区居民所接受和理解,而且也提高了网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对社区群众的走访了解到,他们对社区网格员的工作满意度很高。第三就是警民联动,派出所每周都会召集社区网格员中的代表进行小组会议,主要是听取社区网格员关于社区安全和群众要求的介绍和建议,然后派出所也会把上级的一些政策和指示告知网格员,由网格员和社区民警传达给社区群众。这种警民联动机制客观上为宝圣湖社区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总结和建议
开放社区的推广需要配套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及政府的支持来保障,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根据街区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逐步推广。
第一,立足于城市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对开放社区的构建可以先从城市的具备调节的一个特定区域进行典型的开放街区塑造,由点及面,以典型带动整个城市开放社区的推广。这需要城市政府进行长期的规划和全盘的考虑。对于不具备开放社区条件的封闭式社区,应该一步步地进行改变,缓缓推行,不分条件盲目地进行开放社区改造是完全不可取的。政府关于开放社区的政策也体现了这点,“要推广街区制”表明政府推广街区制的决心之坚定;“原则上不在建设封闭社区”表明政府考虑到地方社区安全秩序状况,有特殊情况的地方是可以建设封闭社区的;“要逐步打开”表明开放社区的构建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要稳扎稳打。
第二,在目前阶段,应该继续坚持群防群治理论和邻里守望理论来进行开放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和犯罪预防工作。目前开放社区的管理经验依旧是传统的封闭社区管理经验的延伸,但是其基本理论仍然离不开邻里守望理论、群防群治理论、破窗理论以及社区警务理论的支持。在继续坚持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不断延伸发展出新的开放社区的管理办法,创新出符合“开放社区”理念的治安管理体制机制。宝圣湖社区调研也让我们学到了一个好的社区管理的办法——网格化管理和网格员设置。这是基本理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适用办法。
第三,新时代的开放社区民警和群众应该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到开放社区和自身的安全防范上面来。例如天津蓟县安裕社区运用微信群进行社区安全防范工作,[3]让社区居民人人都为社区安全出力,深刻贯彻了群防群治理论的精髓;还有派出所的“天网”系统,连接监控装置局域网让辖区监控装置形成统一的“天网”系统,对辖区的安全进行全方位防护;还有“大数据”信息合成作战等,[4]充分运用科技的手段武装民警,武装群众。
第四,加强防范工作是重中之重。一是加强开放社区居民的心理防范,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这是从源头来减少案件发生的非常有效的措施。派出所民警不仅仅只在派出所挂个宣传标语来告诉群众如何应对违法犯罪的侵袭,更应该深入开放社区内部,进行宣传工作。二是加强技术防范,充分利用开放社区商业功能,把开放社区的公众宣传栏利用起来,与商业公司合作,让其出资为开放社区构建监控装置、防盗装置、通讯装置、超C锁等等先进的防范装置,既满足商业公司的广告价值功能,又实现开放社区安全防范的基础设施构建,而且很大程度上减少派出所的财政支出,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6-02-22)[2016-10-12].http://www.scio.go-v.cn/zhzc/3/32765/Document/1469105/1469105.htm.
[2]李佳兴.简析我国推广街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09):290.
[3]刘鑫.天津蓟县安裕社区:微信群成为小区防范得力助手[N].人民公安报,2014-01-16.
[4]顾亦来.合成作战、信息引领、专才驱动专业合成一体化的“嘉善样本”[N].嘉兴日报,2014-01-24.
开放社区 篇2
为了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市政府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与长桥社区的联系,区属中小学的体育活动场地向社区居民、团队与学生开放,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提供方便,推进长桥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了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的管理,特制定须知如下:
一、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向社区开放,是促进学校为社区建设服务,提高其场所资源共享率,推进长桥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一项新举措,各单位要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这一高度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
二、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向社区开放,要以保证学校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为前提。对外开放期间,学校要安排门卫和值日老师参与、配合对学校及活动场地及有关设施的管理。
三、利用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开展健身锻炼活动,要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由长桥街道社发科与所在地区就近学校商洽有关具体事项,办理有关手续,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及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开放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四、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开展健身锻炼活动,实行凭证入校制度,体育锻炼证只限本人使用,各相关社区居委会盖印后发放。
五、为了加强对活动点的管理,社区居委会必须选派一名具有管理能力,又有技术指导能力的同志,与所在学校一起做好活动点的管理工作。
六、参加健身锻炼活动的人员,必须遵守学校有关规定,自觉爱护其设施和花草树木,活动内容必须以科学、健康,严禁练习各类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坚决打击、制止非法集会和邪教活动。
开放社区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繁荣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日渐高涨,对运动场所的需求不断增加。相对庞大的人口数量,呈现出了体育场馆资源匮乏的现状。科学合理的开放模式是社区与学校长期、稳定、持久地进行资源共享的保证,是解决目前场馆设施不足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机构
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为社区体育委员会,挂靠社区居委会,并以社区居委会为龙头,其范围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组织管理机构由活动组、负责组、管理组组成,其中活动组负责各种体育活动中的指导人员配备、举办各类辅导班、组织社区内的体育活动以及产生的纠纷处理等相关事务;负责组主要负责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大型体育活动的策划及体育的宣传教育活动等;管理组的主要事务为场地设施的管理(包括场馆的使用、分配等)、器材设备保养与维修及活动资金的筹措与支配。
二、确定适合资源共享的开放原则
可行性原则 主要根据社区体育委员会的职能及学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做到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发挥其连锁效应。针对性原则 针对不同社区的不同地域、锻炼者、体育文化传统等特点,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形式、制定可行的体育计划与发展规划。低偿和无偿服务原则 坚持以低偿和无偿的体育活动形式,以社会效益为重,社区体育委员会尽可能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参加者在享受服务的同时,支付适当费用。自我管理原则 除场地设备由专人管理及制定相关体育计划等管理工作外,可由居民自发组织体育活动,锻炼过程中的安全等问题由居民自我管理。科学性原则场地设施开放要科学合理;锻炼的标准、组织活动的形式及运动处方的制定上力求其科学性;指导人员的配备、年龄构成、培训等方面应尽量做到科学合理。
三、确定适合资源共享的开放时间
对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及近郊区的社区而言,无论从锻炼的人数上,还是其居民的健身意识上都较强,应保证早晚向附近居民开放,时间为早晨 5:30-7:00,晚上为 17:00-19:00,主要针对早睡早起的老年人,利用课前场地的闲置来满足其健身需求。具体来说节假日开放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自由活动为主,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开放其体育场馆,居民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进行自由锻炼。二是以社区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为主,比如组织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两种最为普及、为居民所接受的方式,丰富节假日及双休日的活动内容,提高了居民的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满足了居民体育生活的需求。
四、建立社区与学校共建的体育活动组织
社区体育俱乐部 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及“专项”体育俱乐部,综合型包括的项目较多,主要针对中老年人;“专项”型主要面对青少年,各俱乐部可通过举办青少年体育培训班和开展小型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来引导和组织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可以培养一些体育人才。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向体校等专业队推荐。
业余体育学校 由社区街道体育协与辖区学校一起创办,作为社区体育和教育的一个阵地,拓展社区教育的功能。社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可利用周六和周日及其它课余时间举办体育培训班。
社区体育培训中心 成立这个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请进来”,对于中壮年人来说,走出校门后的体育学习机会相对较少,加上处于创业阶段,所以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为满足这一部分人的体育需求,成立的体育培训中心,传授体育保健知识、技能、技术,同时也为老年人在健身中的难题给予解答,可满足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
五、经费来源及体育指导教师的聘用问题
由社区、学校体育负责人、居民代表组成的社区体育委员会,其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辅,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赞助及收取的会员费为主,作为委员会的活动基金。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教师的闲暇时间,由委员会进行组织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对于教师的指导工作,社区体育委员会将给予一定的补助,如学校条件许可,也可以适当地提供一定的补贴。
六、场地设施开放的管理办法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要通过行政立法的形式来解决,建议的管理办法,在征求社区体育管理部门意见后,制定实施,要合理调配和使用,尽量减少场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将以无偿或低偿的形式向所在社区开放,对周边地区晨晚练居民、学生、对社区街道居委会组织的体育活动、对共建单位举办的活动等耗损不大的尽量等以无偿的形式开放;对有较大损耗的体育活动或有收益的各种体育培训班、体育组织则以低偿的形式开放;对于一些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成立的体育俱乐部以收取会员费的形式收费。所有场地开放的所得资金,一方面用于体育场地的保养和维修上,以保持场地设施的完好。另一方面,为体育指导人员、工作人员提供少量的补助。对于场地设施的使用情况,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对体育设施的保护与维持,如有损坏公共体育设施者则应以重金罚之。
[1]沈建华等.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学区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4).
[2]张晓飞.我国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
开放社区 篇4
(一) 开放式社区管理
1. 多中心治理与开放式社区管理
从多中心治理的角度看待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 可以发现社区管理的主体并不单一, 参与治理工作的机构既有私人也有公共;社区管理工作并不是单向进行, 而是在相关机构实施管理的同时, 鼓励所有的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和配合, 从而形成有较强主观能动性的自组织网络;社区管理手段并不单一, 应在传统公共行政式管理模式之上, 发展志愿部门, 建立有效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 多方面实施管理工作。
2. 公共服务与社区管理
现代化的公共服务已经由原先的单一控制模式转变为包括计划安排、协商推动、利益平衡与矛盾化解在内的多元化管理服务模式, 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应建立在现代化公共服务理论之上, 方能顺利开展;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公共服务现代化理念, 将公众利益视为主导利益, 并与利益主体共同确立一直的战略性管理目标, 更为民主地组织和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3. 社会资本与开放式社区管理
在社区管理工作中, 应当促进社区公民、工作人员之间相互信任及互惠互助的关系网络, 让全体社区成员与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成员资格与在社区管理工作中的角色特点以及自主地位, 更加平等、和谐地让社区成员及工作人员真正形成正确的社区、团体、社会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 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在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管理下完成职责划分、制度安排, 并为不同领域及各项工作的规划、组织、推进、协调各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在规范、有序的管理工作中, 管理对象便能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更有秩序地实现良性运转。当前的社会管理工作已经不单单在政府的领导与组织之下开展与推进, 而是朝着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及公民个体在内的多元化管理主体共同协作管理的模式改进。
二、开放式社区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 带有早期城市化气息
开放式社区多兴建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及单位大规模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建设特点尽数体现在开放式社区之上。我国早期传统街坊社区、演替式城乡边缘社区最终都演变为开放式社区, 传统街坊社区早期为世代居住繁衍的本地人居建筑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拆迁而陆续进入专门的拆迁安置区域, 最终发展成为开放式社区;演替式城乡边缘社区则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结合部, 结合部居民原先的居住用地、耕地消失后进入安置社区。
(二) 民居结构复杂
同一社区的居民多是由同一单位、同一区域人员组成, 其中多为单位家属、城乡结合部农民、本次拆迁安置居民, 且中老年群体居多, 社区发展过程中, 新一代人会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搬入现代化的成熟社区内, 此类社区的成员就以中老年群体、外来务工租房人员为主, 成员结构相对复杂, 且由于此类社区工作层次、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整体居民素质较低。
(三) 公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开放式社区居民日常管理工作参与度不足的原因有:开放式社区这个名称的由来便是因为此种社区不封闭, 此种规划建设上的特点导致社区民众没有社区意识、缺乏归属感, 因而社区建设、管理意识相对淡薄;社区工作人员本身参与意识与组织能力不强, 不能很好地宣传社区管理工作、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社区民众日常生活中没有与社区管理组织及社区管理工作人员有深入接触, 居民彼此之间沟通也不足, 因而没有管理工作参与的积极性;缺乏相互了解的工作人员不了解社区民众的真正需求, 因而管理方式不对、服务不够全面深入。
三、开放式社区管理建议
(一) 构建全面社区治理结构
考虑到部分开放社区在建设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等方面会协同业主委员会及物业公司共同开展, 但社区委员会依然是组织关系、计生管理方面的首要管理主体, 且开放社区普遍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 建议推行市场机制下社区管理模式, 鼓励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在开放式社区日常管理与组织控制中的参与度, 由业委会及居委会行使对物业公司的监督权, 三方明确划分职责、相互监督、竭诚合作。
大力培养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更积极、更公正地处理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中的种种矛盾与问题, 并维系居委会、业委会及物业部门的关系, 搭建民众及上述部门的沟通桥梁。
鼓励民众自主参与。发挥社会工作人员的主动性, 向社区民众详细介绍社区现状及发展规划, 让社区民众在良好、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正确认识社区现状, 并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与管理之中。
(二) 健全优质社区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管理那么简单, 新时期的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更像是为社区民众日常生活与活动提供全面、贴心的服务。开放式社区可通过上门交流、活动沟通、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了解社区民众生活中的各项需求, 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物品、专业服务, 可借鉴成熟社区个管理制度, 划分责任片区、明确工作区域和工作内容, 指导工作人员更有目标、更有针对性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提升整体社区管理质量。
(三) 科学建立社区管理财政制度
规范监督资金使用情况、评估资金绩效, 加大资金支持。开放式社区应当强化对各项资金的审批、拨款以及实际使用情况的监督工作, 鼓励建立人大代表、党代表及政协委员的管理监督制度, 社区居委会等部门积极配合人大代表、党代表及政协委员开展监督管理工作。
另外, 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监督资金使用情况, 搭建社区居民财政监督、建议和反应平台, 方便政府、社会、民众共同管理社区资金。
在监督社区资金情况的同时, 还应当监理完善的社区资金绩效评价机制, 分项进行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确保所有资金用到实处。
(四) 建立多元化专业社会组织
专业社会组织也就是活跃的第三部门, 促进专业社会组织的发展便是推动开放式社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及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应当贴合开放式社区现状及发展方向, 确立第三部门管理思路, 引导社会组织有目标、有计划地建设与发展。
社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应当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提升开放式社区综合素养、提升社区文化层次为主要指导思想, 开展帮扶困难家庭、关爱老人、园林维护、少儿托管教育等内容丰富、有实际意义的社区活动与服务。
(五)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能力与素养
政府及社会都及其重视社区建设及管理中的社区成员参与情况, 开放式社区相比其他社区的成员结构更复杂、综合素质相对低下, 加之开放式社区本身在规划建设方面有“硬伤”, 始终难以调动公众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这就要求开放式社区要培养一批有更高综合能力及更强的综合素质的工作人员, 将所有工作人员视为社区的一份子, 以人为本, 在培训专业工作技能的同时, 注重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的提升, 并为所有工作人员提供合理的待遇, 从根本上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善整体社区管理水平。
四、结语
开放式社区是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代表性产物, 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个性化、合理化实施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 是新时期社会管理成熟化的一大表现。尽管开放式社区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权力划分不明、管理机制难抉择、管理资金来源单一、公众参与度不高、设施建设难度大等问题, 依然可以通过构建全面社区治理结构、健全优质社区服务体系、科学建立社区管理财政制度、建立多元化专业社会组织、提升社区工作人员能力与素养来改善开放式社区管理, 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泉水.对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工作的思考[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2.
[2]张国颖.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开放式社区管理探析[D].山东大学, 2012.
社区开放式组织生活探索doc 篇5
联南社区 辛艺喆
社区党组织是我党最基层的组织之一,其开展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形式,直接关系到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水平。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经济形式、分配方式等趋向多元化,党员在知识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社区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已逐步不能满足党员的要求,社区的组织生活应有的活力和吸引力也日趋弱化。如何创新基层尤其是城市社区组织生活形式,探索建立“开放型组织生活”模式,使社区党组织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已经成为我们当前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本社区近年来开展组织生活的实际情况,对社区开展开放型组织生活进行初步探索。
一、开放式组织生活的着眼点
开放型党组织生活,是指突破了传统党组织生活仅局限于隶属党员内部活动的模式,通过广泛征求党员意见,上下结合选定主题,并将主题提前公示,以此吸纳隶属党员以外的辖区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的广泛参与的一种基层组织生活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处体现开放的特点。具体来看,社区开放式组织生活体现在三个着眼点:
(一)、对象开放。对象开放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开放型党组织生活打破党员组织关系隶属界限,联系社区内驻地单位党组织参与支持,以整个社区为单位开展活动;二是活动对象除了党组织隶属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外,还广泛吸引辖区在职党员、流动党员以及广大社区群众参与。
(二)、内容开放。开放型党组织生活在内容上做到了教育和服务并重,既有传统的党的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也有贴近党员群众生活的法律法规、医疗保健、就业技能等知识讲座,还有活跃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扶贫帮困、荣辱观教育等内容的各种实践与活动。
(三)、过程开放。采用开门纳谏和志愿服务行动两种形式,把话语权和活动权交给普通党员、群众和志愿者,集思广益挖掘“金点子”,增进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统筹人力、智力、物力资源参与志愿服务。寓教育于服务中,通过上下结合选定主题,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互动方式来开展组织生活。
二、开放式组织生活探索与创新
根据我社区的实际情况看,要组织具有活力及吸引力的组织生活实例,不外乎在活动领域、组织手段和活动机制三方面进行创新。具体如下:
(一)、活动内容创新
根据组织生活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组织生活类、生活服务类、学习教育类和共驻共建类几种,因内容不同,创新探索也有所不同。分别叙述如下:
1、组织生活类活动。有条件的党组织可以尝试“群众点题”、“角色互换”、“轮流主持”“中心发言”等方式,创新党组织互动形式,与相关单位党支部结对联合过组织生活,探索建立“结对式开放”的党组织生活平台,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资源互补、共同提高、增强活力的效果。
2、生活服务类活动。在生活服务类活动方式上,有效整合服务群众 的社会资源,依靠党的组织体系建立起党员服务体系,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设立党员服务联络员,形成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比如推行“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和“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通过“党员义工制”、“低价有偿服务制”等多种服务方式,引导党员根据个人特长和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党员志愿服务。深化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等活动,引导党员爱岗敬业、创先争优。
3、学习教育类活动。对于这类组织生活可从三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主动邀请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群众代表参与党组织生活,做到敞开言路、集思广益;二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将更加鲜明的主题、更加独特的观点、更加专业的知识融入到党组织生活当中;三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定期开展交流讨论,进一步拓宽党员学习沟通的渠道,进一步增强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主体意识。
4、共驻共建类活动。社区党组织要尝试与辖区驻地单位党组织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调动驻地单位参与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整合利用各驻地单位的人、财、物等优势,开展以整个社区为单位的党组织活动,以社区党建带动社区发展,以社区共建惠及社区党员群众,加快构建和谐社区的步伐。通过社区各类优势资源的整合,充分调动社区各类党员和群众参与开放型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与热情,认真组织好每一场次的活动。
(二)、活动手段创新
创新社区基层组织生活实例,除了内容创新外,还必须在组织活动的手段上创新。从我社区的实践经验来看,主要有活动策划主体创新和活动举办方式创新:
1、组织生活策划主体创新。打破以往传统的组织生活由党务工作者全程策划的局限性,基层党组织可以积极引入公共管理中“服务外包”的理念,在党组织主题活动、文体活动、党建活动品牌形象宣传等方面可实施一系列外包尝试。如在党日活动策划上,可以由政治倾向好、专业化程度高的创意公司对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进行策划,而党组织则主要进行活动方案和过程的审核把关。
2、组织生活举办方式创新。随着各种新兴技术的发展,社区开展组织生活也要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大胆尝试。探索党员QQ群、党建博客、网络组织生活、微博话题等党员学习教育新方式。另外,组织活动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在活动内容、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活动形式、质量评估等方面全方位发挥党员的创新实践智慧。
(三)、活动机制创新
探索社区开放式组织生活实例,进行活动机制创新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结合本社区近年来的工作实际,本人认为活动机制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探索长效机制。综观以往组织生活,尽管每期主题明确,但前后联系不是很紧密,组织生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探索活动长效机制就是通过对党员学习、党员活动、党员评议、党员目标管理的长期规划和跟踪,使每位都能始终保持党员意识和先进意识。针对流动党员问题,需要通过
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流动党员参加在职党支部活动、党员IC卡档案管理系统、流动党员学习交流网络平台等方式,丰富流动党员的活动内容和渠道。
2、建立激励机制。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激励机制,推进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开展。要对社区开展的开放式组织生活进行定期评议,对优秀的组织生活实例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策划组织生活的热情,从而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和效果。
三、开放式组织生活实施原则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更复杂的内容。要使党组织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色,就要按照“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共享资源、激发活力、增强实效”的工作要求,积极大胆地进行开放式组织生活实例探索。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活动主题要民主确定。要使组织生活有活力有新意有吸引力,活动主题必须从下而上来确定。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前,按照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在全体党员中广泛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征集活动。活动采取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程序,在全体党员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民主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同时,鼓励基层党员参与方案设计和策划,并对党员自行设计、形式新颖、效果突出的组织生活创意进行奖励。
(二)、活动组织要方便参与。组织生活要以“方便参加对象,利于组织实施”的原则,提高广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的参与率。尝试组织生活“轮流主持”的办法,这样既可为党员发挥潜能、施展才华搭建
舞台,也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有效地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三)、活动内容要新老结合。为避免组织生活形式单一,提高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和专题讲座,走访先进模范人物,组织实地参观考察,开展先进事迹巡回演讲和党员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尝试利用网络建立网上党组织生活平台,使开放的组织生活实现“基本型”规定动作和“主题型”个性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组织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生机。
(四)、活动效果要科学评估。为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社区党组织要对每一次开放式组织生活的主题创意、组织实施和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并认真听取参加的党员、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上级党组织通过发放质量测评表或组织相关人员打分等形式,量化实施质量和效果,并进行评比表彰。
开放社区 篇6
当前在不少城市,一边是学校体育场馆大门紧锁,一边是居民找不到健身的地方,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体育设施是影响和制约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就是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1]。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外语等级考试”、“职称计算机考试”、“职称外语考试”、“自学考试”、“面向社会服务所开设的各种学习班”等考试及学习班的举行,校园内的封闭式管理实际上早已经被打开。学校的教室、计算机机房、教师甚至于实验室上百万元的仪器、设备等人力和物力资源,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已经被充分地利用起来。那么学校为什么不能敞开校门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一点贡献呢[2]?国家早在2002年颁布了《关于进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专门强调了:“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的原则[3]。充分体现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义务性,但实际使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的确,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会面临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政策合理,有利于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有利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各种改革形式都应该大胆进行尝试和积极探索[4]。
2007年4月29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通过作者前期赴湖南、甘肃、河南、黑龙江等几省调研发现:阳光体育的关键不是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能否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而是周末、节假日每天锻炼一小时不能得到保障。究其原因,问题的核心在于青少年体育锻炼场地在这些时间得不到保障。因为青少年非节假日时间在学校是使用学校体育设施,而非周末时间学校体育设施处于关闭状态,加之有很多地方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落后,因此学生节假日时间锻炼一小时得不到保障。因此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使学校体育设施能在节假日时间极大地填补了由于节假日时间学校关闭体育设施而造成青少年每天一小时锻炼得不到保障带来的空白,促进阳光体育工程的迅速发展。
2 研究方法
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当前城市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现状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在调查地基础上对城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研究结果做到科学、规范、实用。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资料和互联网查阅,搜索有关城市学校体育设施开发、资源配置、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2.2 问卷调查法
对国内著名的体育专家、学校体育专家、体育管理的专家以及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人员、教研组负责人、体育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3 访谈法
对从事学校体育、体育管理研究的专家以及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人员、教研组负责人、体育教师及学生,以及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者进行面访、群体座谈、电话询访、电子邮件咨询,多方面、多渠道广泛咨询和征求研究对象范畴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记录整理,此外还访谈一些普通居民,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扎实、丰富的实证依据。
2.4 数理统计法
对以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本课题研究分析提供定量参考依据,以求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综合角度做比较深入的研究探讨。
3 我国体育设施现状分析
3.1 我国体育设施总体状况
截止到2003年12月底,根据普查结果,能够达到我国体育场基本建设要求的体育场地总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共计850080个体育场地,标准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其中,体育馆、游泳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共5680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1.0%;室外网球场和足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地共485818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目前,全国现有场地中,各系统所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及比例如表1所示[5]。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设施的种类、数量发展极不平衡。这势必影响到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3.2 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现状
根据2003年体育场地普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教育系统都各占一部分,在教育系统中各类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及比例如表2所示。在我国,学校开放的实施工作起步较晚,1995年原国家体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随后部分学校开始向社会开放。据2001年国家软科学学科课题《大、中、小学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研究》表明,目前学校开放的比率大学是64.2%,中学是59.1%,小学是27.1%[6]。但是,课题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开放使用的实际情况,近年来,虽然有很大场馆开放率,但效果不理想,场馆资源占大多数的教育系统,对外开放率仍然很低,开放利用率也不高,使有限的体育场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此外,虽然目前我国体育场地总数有850080个,但公共体育场地还是比较少的,规模也比较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7]。
然而,学校这类资源却大量闲置,学校内体育设施的使用仅仅是在学生上课时间,寒暑假及节假日都是闲置的,年使用率不足70%。我国现存仅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就有约3亿平方米,占全部体育用地的60%,但是只有10%的锻炼人群。由此可见,校园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具有重大的意义。近些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合理使用这些资源,采取了积极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开放的现状并不乐观,校园体育设施开放的问题究竟何在,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8]。
3.3 我国社会体育设施现状
国家体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为数不少体育场馆,总面积达13.3亿平方米。但是,由于归属不同,真正能用于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面积很小。据调查,一线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社区没有体育设施,有的也只是类似棋牌室、门球场等娱乐场地,距国家规定的标准相差甚远,所有的大中城市在调查中都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匮乏[9]。
调查还发现:目前所建体育场地90%以上地归各单位所有[10]。在全国所建的体育场馆中,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只占设施总量的2.3%,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锻炼的场所不到体育场馆总量的10%[11]。大部分群众的体育锻炼是在道路或广场空地进行的[12]。
表3充分体现出了在马路或公园锻炼的群众人数比率[13]。然而,在马路边跑步,肺活量增加,会吸入更多的灰尘和汽车排除的有害气体,无形中增加了对身体的损害,这也是体育锻炼者无奈的选择。
3.4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积极推动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工作,是贯彻《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依法推进群众性体育工作和街道社区建设的重要措施[14]。为此,国家采取了行政法规的形式在《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关于加快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自1999年暑假开始,各级各类学校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体育场地设施均向学生开放”的规定。所有这些政策法规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化,让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社会的认可[15]。
3.4.1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有效利用全面推动国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学校的体育设施资源,能够为群众健身运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从目前我国的社区现状来看,大量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条件还不成熟,如果能有效利用学校场地,那么将使相当多的群众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机会,为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6]。
3.4.2 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体育设施是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
在传统体制下,学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模式是封闭运行、各自为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强,传统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在保证本校使用的前提下对外开放,也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如何打破传统管理观念,把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起来,从封闭运行走向对外开放,是新形势对政府职能提出的新课题[17]。
3.4.3 能够解决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与场地设施匮乏并存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懂行的指导者。以往的研究表明,缺乏指导者是体育运动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高校),他们具有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充沛的体育理论知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条件下完全可以从事对群众健身锻炼的业余指导以及活动的组织。学校通过对外开放体育设施不仅缓解了群众体育锻炼场地匮乏的问题,还弥补了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缺陷,也给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创造展示才能的天地[18]。
3.4.4 健身者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强烈需求
体育健身者对校园体育设施有着强烈的需求,因为,学校体育设施能为健身者带来很多有益的便利。第一,锻炼的便利。校园的分布一般都在社区的周边,对居住在周围群众来说,锻炼的时间和活动半径都恰到好处。其次,可以减少群众的经济负担。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普通群众住所附近没有健身场所,如果想要锻炼就只有选择营利性健身场所,费用相对较高,不太适合普通的工薪阶层[19]。因此,校园是他们的最佳选择,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敞开大门,以满足自己的健身需求。
3.5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制约因素
3.5.1 观念转变问题
校园长期以来固步自封的管理模式导致了广大学校领导在体育设施的开放重要性上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自建体育设施只能供单位使用,这种思想致使一些学校工作人员对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消极应付,让很好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20]。
3.5.2 开放条件的限制
有一规模较小的学校场地少,体育设不健全,体育活动中心和教学区交叉,如果开放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影响,并且也达不到合理利用资源的目的,开放后反而会增加管理的难度。尤其是部分有寄宿学生的学校,学生24小时全天在校,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上都受制约[21]。
3.5.3 管理模式的匮乏
就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现状而言,管理上比较混乱。由于没有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所以,面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在诸多方面就没有规范性。例如:管理人员的设置、开放的时间、开放项目的安全性、收费的合法性等。因为没有得到有力政策的大力支持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学校在权责问题上也不能明晰,导致校园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实际操作难以实现[22]。
3.5.4 经费保障力度
要想实现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养护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学校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无形中增加了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开支,如有损坏还得及时更换,学校的体育设施的开放主要面对的是普通群众,以服务性质为主,只能采取低价收费或免费的方式进行,而这类收费补偿额度和损耗相比相差很多,过高的运行成本,也是导致学校很少对外开放体育设施资源的一个重要原因[23]。
3.5.5 安全隐患问题
有研究表明,学校之所以不愿意开放体育设施资源,安全问题占了很大的比重。原因有三个:第一,有些学校的区域划分不明显,教学区和运动场所混在一起,客观致使开放不能进行;第二,外来人员繁杂,素质修养参差不齐,一些设施可能会被人为损坏,有可能在校园内也会出现危及学生安全的事件;第三,事故责任的划分问题,由于对外开放中进行了适当收费,外来人员在校园里发生安全事故的责任纠纷处理也令学校担忧,至今无法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24]。
3.6 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建议
3.6.1 提高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结合起来,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真正意识到,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不仅是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需要,而且具有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意义[25]。
3.6.2 进行合理收费、有偿服务广大群众
国家体育总局在1996年7月1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市场管理的通知》,《通知》对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收取费用做了说明,要求收费标准必须考虑到本地区群众的经济状况,收取得费用资金只能用于体育设施的维护、保养、更新体育器材以及水、电、场地管理费等的支出。这样不但很好的解决了体育设施维修和更新的问题,而且经费上的保障还可以促使校园体育设施资源的更好利用[26]。
3.6.3 有效地利用闲置体育设施
学校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和训练后,体育设施是闲置的,这时可以对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进行有偿服务的同时,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在学校正常教学和训练活动时间对社会人员开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
3.6.4 校园体育资源开放形势
校园体育资源的开放形势可以用体育俱乐部形式来拓展,体育俱乐部在体育活动开展中是最有效的组织单位。它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体育俱乐部更有活力,而且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有效途径。有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学校几乎都设置了体育俱乐部,并且很好的发挥着作用。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开发可以引进资金,建立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充分结合全民健身计划进行有偿服务,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7]。
3.6.5 实行“运动训练卡”制
学校可以让健身者办理一个“运动训练卡”或类似的证件,在办理证件的时候按年或月交纳一定费用。这样就不必在使用的时候逐个收取费用,既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避免了健身者因为每次交费使用体育设施而产生情绪[28]。并且标明开放时段,居民凭证进校,按时离校,防止社会不法分子混入校园,这样就解决了学校管理难的问题。
3.6.6 与当地保险公司进行合作
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之后,所面临的安全、管理、损耗等问题可以有当地保险公司为学校担保,只需缴纳部分保险费,学校在对外开放中所发生的一切意外人身事故均由保险公司负责,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3.6.7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使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向法制化方向发展,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依章处罚;加强管理和宣传力度,使参加运动的青少年和群众珍惜爱护场地设施[29]。国家应该尽快研组织专家对开放学校场地设施的具体措施进行调查研究,将全民健身计划纳入民生计划的一部分,对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进行立法,使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尽早规范起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 小结
(1)我国体育设施总量不足,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低,群众体育设施有待加强。
(2)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开展;符合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趋势;缓解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矛盾。
(3)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面临下列问题:学校方面的开放意识;开放所需硬件条件;开放所需的诸如管理等的软件;安全问题。
我国群众体育设施尽管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但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全民健身意识增强的今天,伴随着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又一个全民健身的高潮必将到来,我国全民体质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摘要:公共体育设施是影响和制约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可以缓解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调查访问法对目前我国社会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相对较为先进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阳光体育工程的深入实施,为学校体育设施能够真正对外开放提供新的思路。
开放社区 篇7
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结果,我校认为如果能够建设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并逐渐建立以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为核心的资源中心,同时依托此中心组织一线教师参与基于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不仅可以突破传统培训方式的时空限制,扩展教师培训的直接受益面,而且能够直接提升一线教师的社会化非正式学习能力,促进教师的个人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为此,2011年8月,广州市天河区教师进修学校申报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研究》并顺利获得立项。就如何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进行开放课程建设、基于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如何使用社会化网络社区进行社会化学习和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社会化网络社区和开放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化网络社区的概念与特点
1. 社会化网络社区的概念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2]。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即SNS(Social NetworkingServices)。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Art Comb,Friendster,Wallop,adoreme等。
150定律(Rule Of150), 即著名的“ 邓巴数字”,由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 ? 邓巴(RobinDunbar)提出。该定律通过实验与社交网站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社交的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3]。
社会化网络 (Social network) 是由许多节点构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节点通常是指个人或组织。社会化网络顾名思义是在虚拟的网络中所存在的一个个小型的社会,这些小型的社会里面彼此之间发生真实存在的社会活动,为达到某种或者多种目的,拥有共同兴趣的群体所成立的一个个社区而以网络的形式存在,即为社会化网络社区。
正因为此,如果使用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的海洋中查找资料,与人沟通、交流,因为信息的庞大,很容易让使用者在无选择的社会化网络社区中产生“漫游”、“迷向”、“认知超载”等问题。就本课题而言,我校的开放课程所基于的社会化网络社区是通过优化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基础、开放课程内容经过有目的的删选而搭建的,加强了内容选择与使用的针对性,避免了使用者在寻找课程内容的盲目性。
2. 社会化网络社区的特点
社会化网络代表的是各种社会关系,经过这些社会关系,把从偶然相识的泛泛之交到紧密结合的家庭关系的各种人们或组织串连起来。社交网络由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型的相互依存,如价值观、理想、观念、金融交流、友谊、血缘关系、不喜欢、冲突或贸易。
用最简单的形式来说,社交网络是一张地图,标示出所有与节点相关的连结。社交网络也可以用来衡量个人参与者的社会资本。这些概念往往显示在一张社会网络图,其中节点是点状,连结是线状。
但最初的“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则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用户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校内)、根据空间主题进行凝聚(如Qzone、百度空间)、根据社交游戏进行凝聚(如开心网、社交游戏)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SNS进入中国最重要的是形态是社交化。现在许多WEB2.0网站都属于SNS网站,如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等。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理论(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和150法则(Rule Of150)。
(二)开放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 Resource,OER)是指不受版权限制的或是在知识产权协议下发布,可供他人免费使用或复制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它包括整门课程、课程资料、模块、课本、视频、测验、软件,以及其他任何用于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或技术[4]。最有代表性的OER是开放课程(Open CourseWare),即OCW,通常是指一门课程所有媒体格式的资源,主要包括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笔记、习题作业、参考文献和视频录象等,媒体格式有文本、视频、图片、网页、PDF等等[5]。
2002年麻省理工大学(MIT)率先启动了开放课程运动,开放课程作为一种免费的开放教育资源,深受世界各国学习者的欢迎。随后,世界许多著名的大学教育机构、组织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开放教育资源计划。而我国自2003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共享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类型和内容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建立了“校级 - 省级 - 国家级”三级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共同特点在于是对公众开放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意按照个人学习需求制定个人学习进度、学习目标、学习的支持环境并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
具体而言,开放课程的特点表现在[6]:
1. 工具资源多元化
开放课程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2. 课程易于使用
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平等使用开放资源进行学习。
3. 课程受众面广
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
4. 课程参与自主性
开放课程具有较高的入学率,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辍学率,这就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内容。
二、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意义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至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1工学矛盾突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均有规定学时。要完成一定量的培训任务,必须利用有限的机动时间进行学习,但由于现在中小学编制紧,工作任务多,每天都有大量且繁杂的事务需要处理。学员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要利用晚上、双休日甚至假期进行培训,不能自由地支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处理不好又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7]。2培训技术与手段相对落后。就原有的培训来看,在培训中采用的培训的技术手段与手段比较陈旧落后,多半仍是那种教师讲,学员听,满堂灌,充其量开展一些学员的交流研讨,缺乏现代培训技术手段的运用[8]。3培训内容更新慢,优质课程资源缺乏。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而已有的优质课程未能在面上推广,形成优质课程资源缺乏。4缺乏有效的交流。教师在学习培训以后,很少有机会再进行交流沟通,不能实现有效的互相学习,没有后续的跟进。
而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以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在线教育形式,因其独特的优势,为教师培训的困境带来了解决方案,使教师培训变得更加开放,更加符合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
自从MIT大学启动开放课程运动以来,国内外积极开展开放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国内03年开始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工程,08年国外又相继出现了CCK09、PLENK2010、CCK11、Learning Analytics等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国内的网易、新浪、优酷等也推出了开放课程专栏。不仅如此,众多一线中小学教师也在社会化网络社区上建立了不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比如教育大发现社区、海盐教师博客、海江小学教师Blog群、广州天河部落等。借助社会化网络社区,建立以社会化网络社区为基础的在线开放课程开展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能够进行实时交流实践经验、共享教学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和交互协作,这将有助于提高培训规模和经济效益,更能培养教师社会化非正式学习能力,提升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和专业知识建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建设
(一)文献研究,对照案例,初步构建
围绕课题提出的研究的问题,课题组认真收集了在线开放课程、视频课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文献研究。对照已有的成功案例,结合天河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进行案例分析,找到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为初步构建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的建设、实施与评估模式提供理论和文献基础。在此基础上做好课题论证和开题的工作,形成较为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顺利完成了课题开题工作,初步构建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的框架。
(二)搭建平台,重点建设,以点代面,建设资源中心
参考国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通过优化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搭建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平台,在该门户网的平台新建“资源中心”专题网站。
1. 开放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开放课程网站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在收集、整理、评估网易公开课、TED课程、可汗学院课程、搜狐名校公开课等开放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重点建设若干门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学校重点建设的区级网络课程有《饮茶与生活》、《透过围屋看客家》、《广府新知》、《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青少年饮食营养与健康》等;另一方面,将收集的上百节课中小学各学科的视频课例分类入库,从科目、年级、技术类型三个维度整合课堂教学视频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开发适用于天河区教师培训的课堂视频案例和微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与技术应用知识。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为基础的“资源中心”,并以“资源中心”为基础,初步构建以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为核心的资源中心的建设模式和中小学教师基于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的社会化学习模式。通过开展课堂行动研究,促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9]。
2. 开放课程建设方式
学校的开放课程建设是在参考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经验上,通过优化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搭建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平台,在该门户网的平台新建“资源中心”专题网站根据上文所述,学校在开放课程平台上的开放课程内容共分三类,其一名校公开课,其二,重点建设我校开发的区级网络课程,第三,将收集的上百节天河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所制作的视频课例分类入库,开发适用于天河区教师培训的课堂视频案例和微课程。除名校公开课由网络下载外,其它内容均由本校与本区教师制作完成,并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维护,从而保障课程的优化更新和平台的良好运行。
在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上,借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OCW(开放课程资源Open Course Ware,OCW)建设模式,学校开发的区级网络课程也采用此种模式进行建设。采用“规划—开发—内部使用—发布”的四阶段模式。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上述流程实现对外发布。按照MIT开放课程发布基本过程(如图1),我校的区级网络课程首先根据教师自愿原则申请、审批、登记相应的课程,同时课程评审小组给教师提供充分的评估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能够衡量自己必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并对自已的开设课程大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其次,进行课程开发时,授课教师与平台专业人员互相合作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与修改上线,在整个学期中不断增加新的课程材料,最后,把该课程的相关资源发布。教师需要投入的时间取决于教师本身、课程资源的类型以及预期呈现的效果等因素。开放课程的网站专职人员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转录、转换等处理,以及设计课程外观、添加元数据、数据加密、更新修改等工作。
以区级网络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为例,负责开发课程的老师首先向学校申请,写出课程大纲,经学校课程审核小组审阅后认为课程内容合适并就大纲提出修改意见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具体课程的开发了。在开发课程的老师写出脚本,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参考资料、作业等等以后,网站的专业开发人员帮助教师把课程资源在平台上进行转录与转换、设计课程外观、添加元数据、数据加密、更新、修改等工作。在进行一两个学期的内部测试及试用后,正式放在平台上进行对外公布。
(三)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平台的运用实践
1. 平台介绍与功能分类
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需要“网络资源平台”的支持。“网络资源平台”在此界定为借助于网络开展服务、学习活动的资源库或特定的网站。网络资源平台是探索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社会化学习与培训模式的重要保证。在本课题的研究中,通过优化原有的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在该门户网的平台新建的“资源中心”专题网站是开放课程所依托的社会化网络社区,即本课题所需的网络资源平台。
在“资源中心”专题网站中,专设了课程案例、微课、微故事、培训课件、培训视频及培训剪影等栏目。培训课件主要是我校所开设的面授课程中授课老师上课用的课件,培训视频也是拍摄的面授老师的上课视频。比如,每月开设一次的天河教育大讲坛的视频都被放在这里,如百家讲坛主讲嘉宾李山、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清泉、张志和等国内外专家的讲学视频均放在这里供教师学习分享。
课题所建设的开放课程主要为课程案例与微课。其中,微课栏目里的内容主要是区内中小学老师所开发的微课程,分学科与学段进行分类;而课程案例又包括学科案例、开放课程、区级网络课程。学科案例又可以称作学科微课例,也是由区内老师开发的一个个针对具体知识点的小的教学片段;开放课程是在收集、整理、评估了网易公开课、TED课程、可汗学院课程、搜狐公开课后,挑选出的适合教师职业素养的课程并按学科进行分类。
区级网络课程即是我校教师自主开发建设的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目前开发了七门并已上线。
2. 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平台资源中心的运用实践
(1)开放课程平台资源中心的实践意义
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为天河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资源,扩大了教师获取资源的途径,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经过平台挑选的开放课程资源帮助教师从开放网络上的庞大的信息海洋中解放出来,避免了让教师在社会化网络社区中产生“漫游”、“迷向”、“认知超载”等问题。
在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资源中心”专题网站中,学员可以采取认证与非认证方式参与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的学习。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日常工作习惯选择合适的社会化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制定个性化学习进度和目标支撑自己自我导向的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一线教师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知识,同时也减少教师工作与继续教育压力,提高培训内容的时效性与生成性,还能够将继续教育培训与教师日常工作结合,以非正式、社会化的方式引导一线教师分享、交流教学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11]。
(2)开放课程平台资源中心的运用实践
打开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点击“资源中心”,进入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资源中心专题网站后选择课程案例、微例等,选择下一级栏目,比如学科案例、区级网络课程或开放课程进入学习页面后选择具体课程。进入具体课程,开始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不仅仅能通过文本、视频等静态的学习资源被动接受学习,还可以通过练习、讨论、作业等形式进行互动学习。开放课程如Moodle课程那样,尝试构建类似于学校教育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学习者在选定课程后,即可进行系统的学习,可以学习内容性资源如文本讲义、视频、拓展阅读材料等学习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练习与作业进行内容的巩固;还可以通过讨论、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课程问题并利用平台给出的联系方式与主讲教师即时联系。
四、结束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已感受到了社会化网络社区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在教师培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但对于学校来说,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建设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有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下一步课题组需要结合实际,借鉴国内化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建设更为优质的开放课程教育资源。
摘要: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的开放课程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成为信息社会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本文对社会化网络社区、开放课程进行了概念的解析,就如何基于社会化网络社区进行开放课程建设提出了建立以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为基础的“资源中心”,初步构建以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为核心的资源中心的建设模式和中小学教师基于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的社会化学习模式,同时就如何利用社会化网络社区进行社会化学习和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可行性实践案例。
开放社区 篇8
一、探索改革新思路,让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百步亭花园地处汉口江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这里是后湖乡的鱼塘和沟渠,地势低洼,水、电、路等市政设施一片空白。虽然这块土地早已被列为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后湖居住新区,先后有7家开发企业进驻这块土地,但均因其恶劣的开发条件和难以获得经济效益而先后退场。百步亭集团作为第八家开发企业,进入百步亭地区。那是1995年,全国房地产正处于低谷,百步亭这块烫手的山芋如何进行市场定位?怎样开发建设?如何管理?一系列难题摆在了决策者们面前。
1、确立社区发展理念
集团领导层的一批共产党员经过了两年的深思熟虑,并组派专班到上海、深圳,以及远渡重洋到欧洲考察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社区建设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社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为此,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以和为贵”的理念,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现代文明社区”的目标,探索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的路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温馨家园。注重“四个结合”:必须注重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结合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就此制定“4321”指导思想:满足四个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社会稳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达到三个回报:回报企业、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形成两个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动;实现一个目标: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探索社区管理模式
百步亭社区经过艰苦思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完善,将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政府对社区的职能管理和社区的物业服务三者结合起来,首创中国全新的“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百步亭社区管理模式”和“党的领导、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运作”的社区运作机制。
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打破传统的区一一街一一社区的行政体制,不设街道办事处,设立百步亭社区党委,社区直接隶属于江岸区委区政府领导。根据“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百步亭社区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按照“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去做,社会能做的交给社会组织去做,居民能做的交给居民去做”的指导思想,将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硬件及配套设施“建设”重任,交给房地产开发公司去承担;将社区基层政权的“管理”重任,交给政府职能部门和居民自治组织去承担;将居民生活“服务”重任,交给经营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和第三产业公司去承担。在“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运作”方式经营服务社区,将社区发展由“政府办社会”的大包大揽,转变成为“企业服务社区”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解决了“政府管理社区”中政府资金短缺问题,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移;另一方面,又拓宽了企业经营领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再次,它以人性化的标准为社区建设定位,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存环境。
百步亭社区通过企业经济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建设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人民,探索了城市建设“市场化”、公共服务“企业化”、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三化管理”的新路子,担负起了10万人的社区管理重任。专家算了一笔帐,如果全国的社区都采用百步亭社区的模式,一年至少可为国家节约资金1000亿元。这种“企业服务社区”的发展模式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探索了一条全新的社区管理之路。
3、创新“社区工作者”大概念
百步亭社区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和谐社区。将在社区组织内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务员、居民自治组织的干部、开发公司、物业公司、社区三产服务业的企业员工等,都作为“社区工作者”,统一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之下进行管理协调。
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作为社区工作者,承担了大量社区服务工作,物业公司经理聘为居委会副主任,共同为居民服务。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员,承担了大量的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却不在社区拿工资,大大节约了政府的人力成本。通过“社区工作者”大概念的创新,使社区在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平台上,拥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充裕的运作资金,打破了条块分割,整合了社会资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同心同德,共创和谐社区,共建美好家园。
2007年5月,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支持,由湖北省文明委和武汉市文明委联合主办的全国“和谐社区论坛”在百步亭社区隆重召开。会议旨在总结、推广、放大百步亭和谐社区建设经验。会议认为,百步亭科学发展、共建共享的创建理念,民主管理、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2004年1 1月,“全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百步亭社区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指出:“百步亭社区管理模式,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示范性的意义,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的社区建设。”
二、构建管理新模式,让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在百步亭社区管理模式中,党的领导是关键,居民自治是保证,为民服务是根本,市场运作是活力。
1、党的领导,执政为民
2000年,百步亭社区成立了党委,在第一次社区党代会上,500多名党员代表投票选举出了党委成员,百步亭集团董事局主席茅永红当选为社区党委书记。党委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社区党委总揽全局,党委成员由政府职能部门、社区经济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的负责人兼任,减少了管理人员,提高了办事效率。
社区党委借鉴“支部建在连上”的做法,将党小组建在楼栋,制定了“三制”措施、建设“四个家”:党小组楼栋组织制、24小时党员责任制、社区与党员所在工作单位的联系制;把离退休党员接回家、给在职党员再安个家,为流动党员找到家,给下岗党员一个温馨的家。将社区4700多名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8个党支部,216个党小组,党员志愿者队伍达到了3800多人。在建筑工地成立有工地党支部,在新交付的苑区成立有党支部筹备组。党的组织理直气壮管党员,真正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的组织,党的领导作用无处不在处处在。号召党员在社区“浮出水面”,做到“五个负责”:党员负责家庭,党小组长负责楼栋,支部委员负责片区,支部书记负责全苑区,党委负责社区。做到问题前面有党员、党员面前无问题,党员将先锋模范作用和先进性的表率作用发挥在社区管理之中,调动起社区居民的家园观念,真正当家作主。
社区党组织做到“三个必到、五个必访”,这就是:居民有突发性事件,有不满情绪,有大的家庭纠纷必到;对困难家庭,对住院病人,对下岗失业人员,对孤寡老人,对刑释解教人员必访。建立起了党委领导下的大信访格局,几年来社区党的组织走访了社区所有家庭,解决各种矛盾问题1 1万多件,将温馨和谐的种子埋在了居民的心里,形成了没有一个居民上访的稳定局面。居民们说“社区党组织对居民是有求必应,居民对社区党组织是一呼百应”。
社区残疾人居民刘长斌原是有名的“上访专业户”,曾多次拦截过市领导的车。他入住百步亭社区后,社区党委书记茅永红主动与他结成关爱对子,经常上门与他交心谈心,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每月拿出工资资助他的生活。他的儿子要中考,安排人员专门辅导他儿子的功课,考上了湖北省重点高中——汉口铁中,还当上了学习委员。
2、政府服务,为民亲民
派出所、城管执法队、交通会所、工商站、流动法庭等政府职能部门进驻社区后,政务前移,转变作风服务居民,贴近生活解难题、方便居民过日子。社保、计生等其它部门集中进驻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
百步亭派出所民警进驻社区后,打破传统的8小时工作制,向居民承诺“社区民警就在您身边,24小时为您服务”、“社区无小事,群众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把在社区值班备勤、治安巡逻、入户调查、熟悉民情、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基本、最经常的工作形式,把“知民情、解民忧、创无盗、保民安、零投诉”作为工作目标,成为社区居民“家门口的派出所”、“居民身边的守护神”。
3、居民自治,便民惠民
群众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居民自治是社区管理最有效的办法。居委会、业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都由居民选举产生,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各类群众组织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实现居民高度自治。居委会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走千家门,知千家事,解千家难,暖千家心”,真正实现了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宗旨。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各项建设和管理,行使议事决策职责;居委会与派出所片警、物业公司人员共同组成区域自治管理协调小组,做好居民的服务工作。社区建立了居委会一一主管楼栋长——楼栋长——小小楼栋长的全覆盖居民自治网络,4个居委会、614名楼栋长、540名小小楼栋长,1万多名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居委会在楼栋开展居民论坛,进行自我教育,提高文明素质。建立了楼栋长功绩档案,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的热情。在新建成的小区,先让老居民担任楼栋长为新居民服务,要发现培养好接班人后才能退出。广大志愿者在和谐社区建设和居民自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将服务作为礼物送到千家万户,服务居民、结对帮困、化解矛盾,做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矛盾不出社区”,实现了无一起越级上访、无一起集体上访、无一个上访老户的稳定局面。
4、市场运作,利国利民
在百步亭社区承担“市场运作”重任的是百步亭集团。百步亭集团是集房地产开发与社区建设、船舶制造与国际贸易、文化产业等三大产业版块为一体的跨行业、跨地区综合性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被评为2007年中国服务业500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和全国房地产100强企业。
百步亭集团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对党和人民充满着感激之情,富而思源,先富带后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回报国家。集团首倡“理性利润”观念、追求“长远利润“和“多赢效应”的义利观,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集团的发展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百步亭集团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房地产开发的产品定位为“社区”,由“建设住宅”拓展到“服务社区”,将服务作为产品的终端提供给居民。开发公司将社区办公用房、居民文化生活设施,作为住宅产品的必须部分进行规划,配套建设到位。物业管理公司、三产公司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做到“居民需求什么,企业提供什么”,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产品。百步亭集团将自己的物业公司交给社区,由社区支配管理,利润一分钱不上缴集团,全部留在社区。800多名物业人员全部作为社区工作者服务在社区,社区大型活动集团再给予赞助。集团每年支持社区管理资金达400多万元。社会、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在理性、平等、合法的基础上,达到了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社区建设操心出力,成为了和谐社区的建设者。
需求就是市场,有需求就有市场。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自治组织为居民提供无偿的公共产品服务,企业则以“市场运作”方式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市场产品服务,以市场运作方式服务社区。集团通过精心打造和谐社区品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口碑,政府放心、社会认可、居民满意。百步亭社区成了广大购房市民的首选之地,住宅排队购买、产品供不应求,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人居新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立足于现代居住新城的高起点,百步亭花园在开发建设时就注重: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规格,坚持社区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让普通市民享受高层次文明、高质量的生活。
1、建设高品质住宅,圆老百姓住房梦
百步亭社区以武汉市百步亭新城7平方公里法定图则为发展目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百步亭集团是代表武汉参加建设部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承诺建设“放心房”联合宣言》的全国百家企业之一。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他们实行了六级质量管理体系,即施工单位、监理公司、项目经理、工程部、开发公司、政府职能部门,做到层层签订承诺书,并严格实行奖惩制度。选择好施工队伍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我们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坚决杜绝拉关系、走后门、凭介绍,从没使用过一个沾亲带故的施工队。在施工中,狠抓廉政建设,坚持杜绝施工单位向开发公司和监理公司的任何人请客送礼。要求公司员工不准拿施工队一包烟,不准吃施工队一顿饭,一旦发现,对接收礼金和吃请的人员一律开除,并责令送礼的施工单位退场,不再选用。民工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百步亭社区从1997年开工建设以来,在此打工的民工超过10万人次,民工工资全部兑现。还为农民工建起了家园式的宿舍,解决子女入学,每年免费体检,春节集中组织车辆返乡。
新房质量是否合格,居民验房团说了算。新住宅组团的规划设计,要听取居民代表团的意见;房屋竣工交用,还要接受居民验房团的质量验收。社区管委会组织老居民成立“居民验房团”,对新房“鸡蛋里面挑骨头”,发现问题督促开发企业按期整改。正是这种特殊的验收机制,保证了百步亭住房合格率1 00%,优良率90以上%,连续9年实现质量零投诉。居民验房团1对1深入家家户户开展工作,向他们宣传有关区规民约,与新入住居民密切了关系,使百步亭的好传统薪火相传。
住宅建设注重节能环保、保温隔热、通风采光。结合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季风特点,住宅南北朝向,做到室室通风、户户朝阳、家家见绿,做到尽量少开空调、少开灯,节约能源。建成可供20万人饮用的供水变频调压站,避免饮水二次污染。所有管网全部暗埋入地,统一设置晒衣场院,统一安装烟道,统一建置停车场,专门设计空调板和空调冷凝水排放管,电视摄像、电子红外监控形成周边坚固安全防线。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工程建设,建成节能住宅100多万平方米。门、窗采用中空玻璃,公建项目充分利用地能和太阳能,在武汉地区率先采用地源热泵蓄冰节能技术,新建苑区室外采用了太阳能路灯,节约用电;喷泉等水景观采用生物链净化水技术,节约水资源。建成6000多平方米全市最大的空中花园,建成10万平方米地下人防工程和半人防工程,节约用地。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大力推进节约、省地、环保型建筑,为“两型社会”建设作贡献。
2、完善资源配置,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百步亭社区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和配套工程,投资7亿多元,建成了五大配套服务体系:
一是文娱休闲体系。为了增加居民活动交流的场所,将规划中黄金地段的一个住宅组团不建,让利1亿多元建成4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化广场以及足球场、门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建成了6万平方米的百步亭游园和1万平方米的集中绿地,形成了树木成荫、小品成景的百步亭花园艺术景观道路。以“后湖八景”为基础,建成了“晴野黄花”、“茶社歌声”、“疏柳晓烟”、“菊屏映月”等苑区景点,让人们诗意的居住,建成了近1万平方米的架空层居民活动场所。
二是商业服务体系。为了让居民“吃”的方便,又彻底解决油烟扰民的问题,社区建起了6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社区配餐中心和10个社区食堂。为了让人们生活购物方便,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商业网点。
三是健康保健体系。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娱乐、健身、保健的需求,建成了1万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娱乐中心、20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中心,以及电影院、室内恒温游泳馆、健身美容馆、健康馆等。
四是医疗服务体系。为了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起了6000多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市中心医院联合,做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医疗分级、医药分开、五免六减。借鉴国外的管理办法,让医疗保健进家庭,让居民能拥有自己的保健医生。
五是学校教育体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之后,今天投资的建筑会过时,但今天投入的教育却会结下丰硕的果实。孩子的教育是大事,百步亭集团投巨资办学,实施名牌教育战略,建成5所幼儿园、4所小学、2所中学和1所老年大学,以及党校、市民学校、家庭教育学校等。引进市委机关幼儿园曙光幼儿园、武汉市名牌小学育才一小和教育部周济部长的母校汉口铁中,让普通居民的孩子免缴择校费即可享受高素质的名牌教育,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
国家建设部领导视察百步亭社区后说:“面向普通市民的社区能做好各项配套,真正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全国少有。”
3、建成育人环境,养成居民文明习惯
社区内长年洁净亮美,形成了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从拄杖老人到学步孩童,甚至周边的农民和建设施工的民工,人人都十分注意保护这种洁净。瓜子壳会放在塑料袋里,烟头会丢在垃圾箱中。社区几次举办大型晚会,几千人到场观看,散场后没有留下一点果皮纸屑。在社区捡烟头已成为了老战士王德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在他的带动下,“百步亭志愿者向城市烟头宣战”,上千名志愿者加入捡烟头的行列。社区广泛开展了“党员走过一遍,道路清洁一片”的活动。满树香柚看民风,社区300多棵柚子树挂果的时候,金黄的柚子果惹人馋,却没有一人去采摘。社区组织了800多居民游览武汉三镇,在磨山广场上的一顿野餐,竟没有留下一片垃圾,将文明市民的良好形象留在了人们心中。《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以《百步亭人美行服游人》为题予以报道,在全市传为佳话。
四、创造人文新境界,让人与人和谐相融
百步亭社区建设和管理,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社区思想文化阵地,精心打造和培育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精神,使其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唱响“我是百步亭人”的口号,让社区广大居民以自己居住在百步亭品牌社区而骄傲,以自己是百步亭人而自豪,通过服务人、关心人、凝聚人,实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
1、提供“三全”服务,用真情服务人
为了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社区坚持“居民永远都不错,我们永远有不足”的服务理念,实施“亲情管理、用心服务、从小事做起、从好事做起”的服务宗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服务网络体系。服务做到“三全”: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服务过程不说“不”字。从再就业到医疗保健,从文化教育到家庭生活,从婚姻介绍、婚礼操办、小孩接生、幼儿教育到养老百年等24小时都提供周到的服务。设立热线电话和信访中心,做到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天,件件有记录,事事有回音。每年接待信访一万多次,回访率100%,处理率99%以上,解决了包括居民出门忘带钥匙、洗衣机不转、夫妻吵架、半夜小狗噪声扰人等问题,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都管到了。
构筑了“社区援助”与“居民互助”两道保障防线。社区实施“爱心工程”,捐款300万元作为基金,在社区内成立了“武汉安居教育援助会”、“武汉安居慈善援助会”和“百步亭社区慈善会”,为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提供帮助,对社区弱势群体给予救助。社区还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60岁以上的老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每年免费进行体检,定期举办老人健康知识讲座。社区居民们感慨地说:“选择百步亭,就是选择幸福生活”。
2、创新文化载体,用亲情凝聚人
创造以中国亭文化为特色的百步亭社区景观文化。亭,《说文》解释为:“民所安定也”。亭是中国园林景观的标志性建筑,经过历代文人墨客诗词传咏,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亭文化。“百步亭”原本为地名,早在100多年前由于此地荒芜人烟,来此生活的人们只能居住在“白布篷”下,后谐音得名“百步亭”,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薪火相传,“亭文化”成为了百步亭社区文化的根源,用建筑的艺术手法在住宅景观中表现出来。在整个花园新城中,规划建设1000个亭子,已建成100多个亭子,“亭”成为了百步亭社区的标志性建筑,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一亭一景,一亭一处文化,走进社区,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还可以读到居民自己题写的佳句,欣赏亭文化的美丽,获得亭文化的熏陶。如中心绿化广场中的一个亭子,居住在温馨苑的一位居民赋名为“绿荫亭”,寓意“社区绿荫满中华”,楹联为“长亭短亭亭连亭亭亭深情、党心民心心换心心心相印”,楹联由社区一位98岁的老人亲笔书写,歌颂美好生活,歌颂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居民们以亭为载体开展了各种活动。找个亭子、搭个班子,居民们在亭子中自娱自乐,传唱自己创作的歌颂社区美好生活的歌曲。如今亭子里的歌友会、棋友会已成为百步亭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培育了居民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操。
创新以中国邻里亲情为特色的百步亭社区人文文化。社区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区、亲情友情邻里情”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五好家庭”和“五好门栋”的评比活动,开展“创建百步亭礼仪社区”的活动,礼让排队文明过马路,人人争做文明市民。每月举行升国旗仪式,定期开展文明礼仪讲座,常年不断开展文艺体育活动。社区腰鼓队、合唱队、礼仪队等几十个大型活动队异常活跃。逢年过节必有庆祝活动,仅举办的六届社区文化节每年就吸引了数万居民参加。百步亭社区以中国年文化为载体,做足和谐社区大文章。百步亭社区千家宴,浓浓烈烈文化年,连续8年的社区“千家宴”成为居民盛大的传统文化节目,成为了百步亭社区年文化中一道流光溢彩的重头戏。2008年社区“千家宴健康文化年”上,相邻的三个会场摆出了4500多道菜,上万居民参加观赏品尝。满场都是尝不尽的菜肴、看不够的笑脸。许多家庭把对国家、对社区、对邻里、对家人的祝福融入到传统的菜文化当中,如用菱角、鲤鱼、芹菜做成的“邻里情”,以虾仁为主料做成的“以人为本”,以百合、螃蟹做成的“和谐社区”,豆腐蛋清面上配上芹菜草莓,取名“雪中情”,表达在2008年的雪灾中得到的社区关爱。一窝可爱的老鼠,菜名却是“鼠年不忘计划生育”,都受到了居民的交口称赞。元宵灯会,家家动手制作灯笼,天天热闹得像过年。2008年的元宵灯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主题,社区居民自己制作了5000多盏各式花灯。利用空油壶制成的编钟、用塑料板凳制作的龙灯等等,居民们饮食文化和灯展文化说出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向往,表达了对社区情与景凝聚力的特殊感受。
创建以共建共享为特色的百步亭社区和谐文化。人的寿命长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最要指标,百步亭社区以“六疗”保健体系为基础,创建百岁老人社区,让广大居民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一是水疗保健体系:水是生命之源,居民饮用水采用变频调压供水,不设楼顶水箱,减少水的二次污染。二是食疗保健体系:病从口入,酒店、医院、居民三方联合成立饮食协会,引导居民健康饮食,评比健康饮食之星。三是气疗保健体系:空气清新人健康,建设“绿色社区”净化空气,从保健角度选择绿化树种,利用银杏树释放的空气防治“三高”疾病,利用樟树的空气,达到驱蚊灭蚊效果。四是动疗保健体系:生命在于运动,社区建设运动场地,成立健身队伍,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创建成为了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五是神疗保健体系:人病病精神,社区广泛开展各类文娱文化活动,让创建和谐社区的过程,成为居民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高素养的过程。六是医疗保健体系:七分养三分治,医疗为健康的最后防线,为了防止居民因病致贫,社区建立了自己的医疗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从根本上解决困扰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难题。对60岁以上的老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免费进行体检,80岁老人生病党支部要上门慰问,90岁老人是社区特保对象,感冒发烧党委都要亲自过问。武汉市人均寿命77岁,百步亭和谐社区建设近期目标是让居民人均增寿10岁,远期目标是创建成为福禄寿禧的百岁老人社区。
百步亭社区以教育促和谐、以管理促和谐、以关爱促和谐、以服务促和谐,形成了特有的百步亭社区文化,营造了一种守望相助的大家园式的温馨和谐氛围。成为中国文明社区的一个典范。
开放社区 篇9
腾讯旗下的基于PHP的康盛Discuz平台网站已经实现了QQ快捷登录功能,但是腾讯社区开放平台提供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仅限于PHP、JAVA、C++、Python、Ruby和C#等语言,目前有很多中小型网站是基于ASP开发的,其简单实用,也比较容易维护,根据腾讯社区开放平台的API接口,有必要编写一套基于ASP的QQ快速登录插件,可以集成在ASP网站上,使得更多的用户可以通过QQ账号登录各种网站,快速分享和交流信息。
1 QQ登录概述
“QQ登录”是腾讯社区开放平台提供给第三方网站的一种服务。“QQ登录”可以让用户使用QQ帐号在第三方网站上登录,分享内容、同步信息,大大降低了用户注册的门槛。同时第三方网站根据用户提供的绑定信息,将用户在网站上发布的内容同步发布到QQ空间的个人动态中,从而借助QQ空间庞大的用户群,使网站的信息能通过好友关系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提升网站的访问量和用户数。
2 QQ登录的接入规范
2.1 网站内容规范
网站内容以及网站向QQ空间同步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道德标准,传播内容健康向上,能给用户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防止网站中传播的色情、暴力及其它非法内容被同步到QQ空间。
2.2 产品UI规范
网站需按照腾讯提供的UI规范在首页及各个注册登录界面放置“QQ登录”图标按钮。
2.3 网站技术规范
为网站接入“QQ登录”后应该遵循腾讯的技术规范,同时也是网站接入“QQ登录”前考虑是否优先接入的技术资质,比如网站要具备ICP运营许可证号,要遵循“QQ登录”开发者协议,实现Qzone OAuth认证相关的开发,对于QQ登录Open API不进行任何盗用、反编译、恶意攻击及实施其它任何危害腾讯公司及其用户安全与权益的行为。
2.4 网站运营规范
网站成功申请接入QQ登录后,在网站运营时应该遵循腾讯的运营规范,比如要按照腾讯提供的UI规范放置QQ登录按钮,保证用户在输入QQ帐号并登录后享有与网站注册用户同等权限(如浏览、发表、评论等),不以任何理由诱导用户泄漏其QQ帐号信息及QQ好友关系链等隐私,做好自身网站安全防护工作,防止网站安全漏洞导致的用户数据泄漏,并要保证网站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QQ登录功能的实现过程
3.1 准备工作
开始接入QQ登录前,应该确认完成以下几项:
1)申请接口编号appid和接口密钥appkey。Appid是应用在Qzone中的唯一标识,在Qzone OAuth认证过程中,appid的值即为oauth_consumer_key的值。Appkey是appid对应的密钥,访问Qzone的资源时用来验证应用的合法性,在Qzone OAuth认证过程中,appkey的值即为oauth_consumer_secret的值。
2)保证与“QQ空间Qzone”连接畅通。接入QQ登录时,网站需要不停的和Qzone服务器进行交互,发送请求和接受响应,在服务器上测试ping openapi.qzone.qq.com,保证连接畅通。
3)了解QQ登录中用到的Qzone OAuth认证流程。
3.2 放置QQ登录按钮
在网站页面上放置“QQ登录”按钮,并为按钮添加前台代码,实现点击按钮即弹出QQ登录对话框。
3.3 帐号登录
网站引导用户在QQ登录窗口输入QQ帐号和密码登录,并获取用户授权允许网站与用户的QQ空间连接。
3.4 帐号绑定
为用户创建一个网站帐号,并与QQ帐号绑定;或者将用户已注册的网站帐号和QQ帐号绑定。
3.5 获取用户信息,以及访问/修改其它Qzone资源
网站获取到access_token后,可通过调用QQ登录提供的Open API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通过Open API也可以在网站上将动态同步到Qzone,发表日志,上传照片到Qzone等操作。
4 QQ空间OAuth认证过程
OAuth(开放授权)是一个开放标准,允许用户授权第三方网站访问他们存储在另外的服务提供者上的信息,而不需要将用户名和密码提供给第三方网站或分享他们数据的所有内容。OAuth是Open ID的一个补充,但是完全不同的服务。
QQ空间OAuth认证为了保护腾讯QQ空间用户的数据,所有第三方网站都需要通过OAuth认证机制来获得用户的授权。QQ空间OAuth认证的总体处理流程,包括用户通过“QQ登录”登录网站并在网站上访问或修改他们在QQ空间上的数据(照片、日志、分享等)的整个处理流程。
Qzone OAuth总体处理流程如下:
起点:用户在网站上点击“QQ登录”标识,使用QQ帐号登录网站。
第1步:网站向Qzone发送request,请求临时token。
第2步:Qzone接受请求,返回未授权的临时token。
第3步:网站引导用户到QQ登录窗口;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后,网站向Qzone发送request,请求已授权的临时token。
第4步:Qzone获取用户登录态;引导用户授权允许网站其QQ空间连接(仅在用户初次使用“QQ登录”登录网站时需要);返回已授权的临时token,并引导用户跳转回网站(该回调地址已在第3步的请求中指定)。
第5步:网站向Qzone发送request,请求具有Qzone访问权限的access_token。
第6步:Qzone接受请求,返回具有Qzone访问权限的access_token。
在第6步和第7步之间,网站可以将用户的QQ号码与网站帐号绑定。这一步不是必须的,一般来说该步骤仅针对已经有了自己帐号体系的网站。
第7步:网站调用QQ登录Open API向Qzone发送request,请求访问或修改Qzone受保护的资源(例如用户资料、日志、相册、说说等信息)。
终点:Qzone接受请求,返回第7步中请求的资源或执行对资源的修改。
5 ASP代码的实现
从上面的流程描述中可以看到:第1、3、5、7步是需要第三方网站参与的。需要根据腾讯提供的UI规范、请求说明、接口说明进行UI和代码的API接口开发与集成。
5.1 请求临时token接口的函数代码示例
在进行帐号登录时,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响应用户的点击,获取未授权的临时token,发起跳转到空间用户登录页面的请求。
网站向Qzone发送request,请求未授权的临时token,按照下面的代码来构造qzoneoauth_request_token请求,函数代码示例如下:
5.2 引导用户到QQ登录窗口的函数代码示例
响应登录按钮事件,网站跳转到QQ登录窗口,引导用户登录,以及引导用户授权网站与其QQ空间连接(仅在用户初次使用QQ登录网站时出现授权窗口);并在登录成功后跳转回网站,跳转URL中携带用户登录态信息。函数代码示例如下:
5.3 帐号绑定,向Qzone请求已授权的token接口的函数代码示例
在进行帐号绑定时,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获取具有Qzone访问权限的access code,以及用户的openid;将该openid(注意使用本步骤而不是上一步返回的openid)与网站帐号绑定;登录成功,在网站界面上显示登录态。
获取具有Qzone访问权限的access_token,存储获取到的信息,处理第三方帐户与openid的绑定逻辑,函数代码示例如下:
5.4 调用QQ登录Open API来访问或修改用户信息的函数代码示例
网站调用该Open API读写某个openid(用户)的信息时,必须是该用户已经对网站的appid进行了该Open API的授权(例如用户已经设置了相册不对外公开,则网站是无法读取照片信息的)。网站可以通过用户资料接口获取用户的空间昵称和头像,从而丰富用户注册资料,同时还可以向用户QQ空间推送其在网站上的动态。
在调用Open API来访问和修改用户信息时,主要实现与QQ空间进行数据交互,函数代码示例如下:
6 结束语
“QQ登录”和第三方网站共享QQ庞大的用户价值,同时为QQ用户提供更便捷服务和更优质内容,实现双向共赢。第三方网站使用的是腾讯公司为网站分配的access token,网站按照Qzone OAuth认证中的开发流程即可实现与QQ空间的互连,因此第三方网站与其它网站的登录接入并不受影响。
第三方网站只要符合“QQ登录”接入规范及其开发者协议,就可以长期使用。用户登录成功后跳转回网站时,URL中传递的是openid而非QQ帐号,openid是经过转换的字符串。用户通过“QQ登录”也不会暴露本网站的隐私数据,其登录信息放在腾讯服务器上。用户可在QQ空间中的个人设置选项“授权管理”中管理与第三方网站的连接,这样就可以保证整个登录过程的安全和可靠。
通过“QQ登录”功能的开发与集成,使得更多的中小型ASP网站实现了快速登录,更可以深度开发出统一帐号的网站群,比如校园网站群的统一帐号使用,实现方便和快捷的注册与登陆体验,并带来不可限量的用户资源。
摘要:分析腾讯社区开放平台QQ登录功能、接入规范、登录过程和OAuth认证过程,编写了ASP关键函数代码,实现ASP网站的QQ登录功能。
关键词:ASP,QQ登录,OAuth认证,API接口,网站集成
参考文献
[1]凌雄娟.ASP技术在用户登录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3).
[2]王建雄.网站注册与登录安全设计[J].大众科技,2010(4).
[3]余新华.基于门户的单点登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董昭.门户网站的统一认证与单点登录技术[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5).
[5]尹帮治.一种新的网站用户登录验证方案[J].微型电脑应用,2008(10).
[6]王琦.基于反向代理的网站群单点登录[J].计算机工程,2008(14).
开放社区 篇10
社区O2O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采用大数据模式, 同时综合了电商模式低成本与本地资源的特点和传统模式服务与体验兼具的优点, 实现居民足不出户的消费方式, 是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目前, 社区O2O行业发展还处在浅水区, 主要的探索运营模式有:
1.1 以社区001 为代表的物流型社区O2O
这类社区O2O, 他们的服务主要是以物流为切入点, 提供的主题服务均与物流有关。比如:社区001 提供商场超市的零售商品配送上门, 爱鲜蜂主打生鲜配送上门, 顺丰嘿客在校区门口展开电商零售, 小区无忧也同样提供商场、超市和外卖的配送上门。这种模式遇到的一些问题:第一, 物流成本;第二, 平台与实体商超在SKU的数据上对接上是否实时一致等等。
1.2 以彩生活为代表的物业型社区O2O
这类社区O2O以物业为切入点的优势在于:了解用户 (小区居住者) 的背景信息 (用户的工作单位、家庭组成、消费水平、生活习性等) 、清楚社区周边情况、知道相关区域和本地的状况。但是这类社区O2O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如:线上服务项目与线下服务内容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覆盖范围小, 只限定了本物业所管辖的小区;大部分物业公司不具备开发和信息化的能力。
1.3 以e袋洗为代表的服务型社区O2O
这类社区O2O的策略是:从垂直细分的某个服务入手, 提高用户体验质量, 获取用户信任, 然后, 再逐步增加其他服务内容。比如:e袋洗, 从简单的洗衣服务切入, 但未来会涉及用户居家保洁、居家保养等服务;云家政, 从开始的家政服务切入, 慢慢提供社区居民的生活顾问服务, 未来可涉及的服务内容可能会更加广泛。这种模式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怎样培养用户习惯;如何实现可批量复制的标准化服务。
1.4 以叮咚小区为代表的社交型社区O2O
这类社区O2O以用户社交需求为切入点, 进而附加社区生活的各类服务。当然, 实践证明, 它的社交是失败的。
2 邻里间———“一站式”社区O2O开放平台创新模式
从上述几种路径来看, 各有长短, 但都没有取得一个成熟的、可复制的成功案例。无论从哪一个口子切入, 都面临不小的阻力。一般社区会涉及几个关系:住户、商户、物业。作为一个运营良好的社区服务平台, 应该要让各方受益、相互依存、各取所需, 这样才能构建出良好的生态环境。邻里间正是以———第三方平台帮助物业和住户解决问题, 提高收入为切入点, 进入社区O2O。
在社区O2O平台的地推过程中, 很多物业公司的响应并不积极,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共赢点。传统物业公司最痛的点在于管理模式传统落后、收入渠道单一、信息化水平低等。邻里间采用的商业模式是:“与社区深度合作, 与物业共赢”, 帮助社区提高收入, 让物业公司收入不再像传统一样, 只来自物业管理费, 而是通过平台获得更多的其他增值收入。
邻里间作为一个“一站式”社区O2O服务平台, 其运作模式是:物业公司简单的将平台部署到公众号, 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化的物业管理, 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物业公司接入增值营收平台, 从日常生活用品、生鲜特产的配送, 再到各种家政、维修、维护的生活服务, 都可以借助邻里间的平台接入第三方服务;邻里间通过物业将相关服务推送给业主, 交易完成后, 平台和物业分享交易收入。
对于用户:通过关注微信号, 可在微信里实现投诉、报修和其他服务请求, 实现与物业的零距离沟通。
对于物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快速处理业务, 提高工作效率;简单直观的数据分类展示和系统分析;多维度上, 同时满足物业公司和用户的各种需求。
这种创新的社区O2O模式, 让传统的物业公司很快理解了项目的商业模式和广阔前景, 所以物业公司反应积极。邻社区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 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多个城市, 近千家物业公司加入, 覆盖了几十万小区住户。
3 结束语
目前在国内, 移动互联时代的社区O2O产业依然处于激烈竞争、抢夺市场份额的阶段, 社区O2O行业的产业链条尚未搭建完成, 理论体系尚未配套形成。以邻里间为代表的把“社区入口做支持、同时接入其他服务”作为切入点的社区O2O, 目前来看, 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社区O2O应用开放平台。
参考文献
[1]顾晓慧.“社交+个性化”社区O2O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8.
[2]彭成京.社区O2O的伪命题[EB/OL].品途网.
[3]李英.社区服务O2O模式探究[J].科技与创新, 2015, 8.
[4]陈建飞.智慧社区移动互联网O2O服务平台应用探究[Z].厦门纵横集团通信发展有限公司.
【开放社区】推荐阅读:
中小学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管理制度07-24
“学校体育运动设施是否应该免费向社区成员开放”辩论赛有关通知08-16
开放政府07-19
开放类型07-21
强调开放10-18
开放学习10-21
开放运行05-09
动态开放05-13
开放制度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