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思想

2024-08-09

开放思想(共12篇)

开放思想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的各类题型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现代题型的发展,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多多练习开放类题目,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茁壮成长.开放思想对于解决开放题极其重要,很多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畏首畏尾,不敢突破,这就是学生的局限所在.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帮助学生敢于创新,解决疑难问题.本人具有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对如何开放学生解题思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与探索,下面简要进行介绍,希望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一、条件开放,分析命题

高中数学的开放类题目有很多,但是他们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只要老师带领同学们对每类题型都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探索,解决开放题就会不在话下.

对于开放类题目,可以依据其三个要素进行分类,即条件性开放类、结论性开放类和策略性开放类,老师要对每类开放性题目都进行专门的解读,最后与同学们分享心得.对于条件类开放性题目,其中的未知要素是条件,需要同学们多加思考.例如,很多同学们在做题时,都会遇见这道高考真题.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的直线,并且给出以下四个论断作为已知条件:①m⊥n;②α⊥β;③n⊥β;④m⊥α.以其中的任意三个论断作为条件,另外一个作为结论,那么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这道题目就是一道非常开放的题目,答案并不唯一,需要学生自主去探究.只要思维过程正确,就会得出相应的正确的答案.其实解决这道题还是要抓住课堂中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即要证面与面垂直,可以利用求证两平面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直角来证明,其实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根据m⊥n,我们可以将这二者平移到一个平面,从而确定了一个平面,再根据n⊥β和m⊥α,得出刚确定的平面与平面β与平面α的交线也互相垂直,这样在联系之前所说的判定条件,就可以得出α⊥β的答案.解决这类题目,还是要抓住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在将思维扩散,才有解题的可能.

条件性开放类题目一般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只要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审题并且联系基础知识,一般都能够解决.这类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二、结论开放,辨析实例

上一道例题的条件是不确定的,有些题目则是结论不确定的,题干中会给出一定的具体的条件,学生根据条件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可能存在的结论.

由此可见,学生一定要学会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这对同学思维的延展性具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这样在面对结论性开放题目时,才会有所思有所得.

三、策略开放,推理论证

所谓策略类开放性题目,不同的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即未知的元素是推理.这类题目的出现会极大地刺激学生思维,使得大脑变得异常活跃,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多向性.对于这类题目,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去引导同学们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独到的思考所得出的答案才是同学们最大的收获.

对于这种题目,同学们不要做得太多,重要的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考查的依旧是对知识的变通能力,只要知识掌握得牢固,问题的解决办法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在面前.例如,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题目:在四棱柱A1B1C1D1-ABCD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时,有A1C⊥B1D1.

这是一道数学填空题目,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同学思考过程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首先,在解题之前,同学们可以自行在演算纸上画出题干中提及的四棱柱,根据所画图形再进行思考.根据题意,我们可以假设四棱柱是一个直棱柱,因此B1D1⊥A1A,再加上A1C⊥B1D1,就可以得出则B1D1⊥平面A1AC1C,因此B1D1⊥AC,又由于B1D1∥BD,所以BD⊥AC,这样反过来我们就可以分析出,由BD⊥AC亦可得到A1C⊥B1D1,因此可以得出答案为BD⊥AC.

这也是一道高考真题,在解答时也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思考,但是解题本身始终离不开课本基础知识,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老师在平时授课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基础意识,只有将基础重视起来,学生才能解决各类问题.

数学开放类题目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一种方式手段,老师利用得当的话,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在解决不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收获,而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我们也看出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此老师要加强基础教育.答案的不确定性会让同学具有挑战性,由此可以感受数学之美.

摘要:数学开放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对学生自我开创能力的一种测试,也是对学生思维多样性的考查.研究数学开放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开放思想,高中数学,突破探究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3).

[2]戴再平.高中数学开放题集[M].上海:上海教学出版社,2009(10).

开放思想 篇2

敬爱的党组织: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在深圳考察工作并听取广东省和深圳市工作汇报。温家宝强调,经济特区30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中国的发展变化,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对全党同志乃至全国人民提出的新要求。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通知当年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小镇,仅仅3万余人口,连条像样的街道都没有;30年后的今天,深圳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坐拥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且是我国第二个拥有证券交易所的城市。其发展成就令世人叹为观止,发展速度更是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

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先进思想及历史前瞻性。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有赖于改革开放的到来,为此,我们需要对改革开放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他曾说过: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

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就胡主席的这一番话,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到,改革开放是为了满足当年国家现状的需要,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为首要目标,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适时地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改革开放同时又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稳妥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所以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有义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之路。

昔日的鱼香小村,今天的繁华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的以年均25.8%的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就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8月3日下午举行的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媒体座谈会上所说的,深圳在这30年来通过改

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证明了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他并指出,深圳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成功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探路;30年来,2009年实现了8200亿元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达到1.36万美元,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现代化民族企业,为社会主义道路注入新的活力与激情,让人们的生活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再一次证明改革开放释放出无限能量。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历史革命,要保证改革开放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们党在新时期能始终保持着思想觉悟的提高,不断推动理论建设创新。此外,深圳经济特区在保持高速的经济发展同时,落实贯彻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以后,深圳将会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与国内外保持紧密的联系,加快推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民生和提高人们的公民意识,保证效益公平相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

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国际大都市应有的形象,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我国虽然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取得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骄人成就,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以上原因,现阶段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追随党的步伐,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端正工作作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再攀上另一高峰。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深入了解,我明确地知道自觉做好分内工作,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端正学习态度,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的标准来鞭策自己,始终发挥一名合格党员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汇报人:国际工商管理学院2007级电子商务1班 陈东

思想政治课:走出课堂,走向开放 篇3

一、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学应走出课堂

1.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现实针对性,决定思想政治课应走出课堂。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无论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还是哲学常识,都是与当前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如果教学脱离了现实,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思想政治课要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要求联系学生实际、联系思想实际、联系社会实际,不光谈理论,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以便使理论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走出课堂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走出课堂,使学生体验到真实情景对虚拟例子的冲击、感性认识对理论阐述的填补、社会大课堂对学校小天地的拓展,那么,无论是在发散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想还是在启迪学生心智方面,都将受益匪浅。

2.思想政治课深刻的哲理性要求它走出课堂。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中的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而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离开了现实去谈哲学是没有意义的,哲理性的东西只有和现实相结合,才更能体现出它的深邃。另一方面,学生时代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时期,思想政治课若不能教给学生科学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显然是失败的。而目前思想政治课使学生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它在许多地方和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理论说教,即使教师在课堂里设置了许多模拟情景,还是不能摆脱纸上谈兵的局面。所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感受课堂里和书本上无法体验的东西,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是相当有益的。

3.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要求它走出课堂。

思想政治课不单是一门文化课,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教育性。政治教育如何变理性的政治概念为生动的社会教育、哲学启迪、思想升华、美学熏陶和人生追求,是摆在每一位政治教师面前的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的思维和观念也在迅速发生变化,“社会是所大学校,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正通过各种途径渗透进学生的思维领域,如果思想政治课仍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说教,将离社会现实越来越远,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也越来越脱节,所以有人说,“小学生信仰共产主义,中学生信仰社会主义,大学生信仰资本主义”,这就是对空洞政治课教学的辛辣讽刺,也说明了政治教育的失败。所以,思想政治课要发挥教育功能,不接触生活,不触及人的灵魂,不剖析社会真实,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政治课就必须走出课堂,深入社会。

二、从形式上看,思想政治课可以走出课堂

思想政治课要走出课堂,从形式上看,也是行得通的,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使政治课走出课堂。

1.走出去,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把触角伸向社会。

以前的政治教学都是教师“单打一”的满堂灌式教学,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也不愿意听,效果很不理想。政治课教学完全可以走出课堂,让课外生动可感的实例来弥补相对单调呆板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政治概念和政治理论的理解;用课外的实践活动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时间和方法可以自定,但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实效,切忌流于形式。

2.请进来,实行多层面融合

政治课涉及内容很多,根据不同内容请进一些专家或者学者进行讲座、上课、作报告、举行座谈、进行辅导等,都相当不错。因为有些知识作为教师也可能只知道些皮毛,由于职业的限制又缺乏直接的经验,所以请专家或学者授课,可以弥补教师的不足。例如,学习法律知识,可以请司法工作者或律师开讲座,效果很好;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请人大代表作报告,等等。同时,这种举措可以使师生共同受益。

3.借助现代化的传媒和教学手段,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可以利用这样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接受更广泛的教育。如果学生能够坚持长期看电视新闻、收听广播、借助多媒体等积累知识,一定比单纯的课堂教育效果不知要强多少倍。

总之,思想政治课不能再走“满堂灌”的老路子,这不光是方法上的改变,更是观念上的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师应首先从自身做起,切实探索出一条既能适应学生发展、又能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新路子,以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目的。

(作者单位西安市102中学)

开放思想 篇4

一、整合教材, 构建互动

对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研究分析可以发现, 其教材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 涉及文化、社会、法律、道德等各个层面, 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各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淀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有高度重视, 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对当前教材进行必要优化, 对教材已涉猎的知识不断丰富, 对相对欠缺的重要信息进行必要补充, 并可以与当前的时事热点联系起来, 在导入新课环节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或者比较感兴趣的热点进行讲授, 这样便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选用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选择, 比如故事导入、歌曲导入、视频导入等方式, 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为课堂教学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 换句话说, 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的过程中务必以教材为蓝本, 以学生兴趣为课堂导入点, 密切联系实际, 进而构建与学生间的良好互动。

例如在《培养好习惯》一节中, 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图片的方式进行导入, 让学生观察教学所列举的现实生活中的图片, 要求学生进行判断, 区分出哪些习惯是好习惯, 值得继续发扬, 而哪些属于坏习惯应该给予纠正, 并进行总结, 或者由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在此过程中, 总结了部分良好习惯, 如, 将纸屑放置于纸篓内, 爱护花草树木, 爱护校园的公共设施, 等等;也总结了一些不良习惯, 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教师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课堂导入, 会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吸引, 加之这些图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他们自然会兴致盎然, 课堂讨论积极性明显提升。

二、整合教法, 优化互动

教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为此, 教师应该注重对教法的有效整合, 不断优化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具有积极影响, 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以强烈吸引, 提升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堂的积极性, 若教师不能科学地选用教法, 或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 那么思想品德课堂便会死气沉沉, 缺乏应有的激情与活力, 久而久之, 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由此可见, 教师应该在教法整合上进行深入研究, 对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进行不断优化。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应教法, 而不是一味“满堂灌”, 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提升教法新颖性的同时, 积极优化与学生间的双向互动, 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而不是只会一味地指责与责备。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整合教材, 摆正姿态, 与学生交朋友, 才能为班级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 《保持乐观心态》 一课主要是为了教给学生了解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今后的困难与挫折。 在授课以前, 我会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关于乐观的小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读书、互联网等方式搜集资料, 或者讲授自己的真实经历。 在讲授环节, 教师可以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小故事向大家讲述, 而自己扮演引导者, 对学生给予必要鼓励或赞赏。 在进行课堂展示中, 学生积极把自己准备的小故事为大家分享。 在学生讲授故事以后, 学生对于乐观心态的重要性有一个了解, 懂得乐观在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这种教法较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显得更有效, 它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使得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 这种教学方式也让学生学到超越教材之外的东西, 优化课堂互动方式。

三、整合学法, 多元互动

为了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热情, 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教师应该注重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 使学生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产生莫名的亲切感。 教师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法整合, 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另外, 教师在进行学法的整合中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行。 走出教室是当前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会获得在课堂收获不到的体验与感受, 在这种实践活动的进行中, 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方式也会显得更加多元化与丰富化, 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例如, 在《磨砺坚强意志》中, 教师可以以故事的方式作为教学导入, 向学生讲授“卧薪尝胆”的故事, 让学生对于坚强意志的重要性有清晰认识, 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级进行发言与讨论, 谈谈自己遇过哪些困难与挫折, 又是怎样面对的。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很多学生都很乐于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在此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与此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经历给予认可或鼓励, 由此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一种新型互动方式, 课堂气氛随之活跃。 另外, 教师可以在学习这门课程以前领学生进行课外的实践活动, 进行一场拔河比赛, 将班级学生分为六个均等的小组, 小组之间进行两两竞赛, 获胜方进行下一轮的比赛,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意志力的重要性, 让学生在课外收获不同的感受, 并在课上总结, 体会意志力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思想汇报 篇5

2008-11-25 16:24

2008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次的思想汇报就谈谈我对我国文化发展的认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30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华文化也重新踏上复兴之路,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当代文学莫不如此。中国现代文学开创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得到了有力的继承,其中就包括以社会担当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改革开放三十年可以说是为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推波逐浪的三十年。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艺术创新成绩突出。30年来,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各个门类艺术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前所未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骨干文化设施在大中城市建成使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面向特殊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免费开放逐步推

开,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西藏布达拉宫、三峡大坝等国家项目的保护工作稳步实施。不仅是物质遗产的保护成果显著,非物质遗产保护也逐渐走上舞台,走出国门。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后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现在,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了“文化遗产日”,成为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力才能不断解放,创造活力才能不断迸发。汇报人:

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强大引擎 篇6

第一轮思想解放

1978年底“十年内乱”结束。全国人民在欢天喜地之余,对向何处去又有些许迷茫。“两个凡是”的出现,使渴望走新路的中国难以迈开扎实的步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本着“不能再发生‘十年内乱’了”、“不能再坚守‘两个凡是’了”的愿望,酝酿着、积聚着一场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启动了第一轮思想解放,继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这一轮思想解放,解决的是中国向何处去、走一条什么样新路的问题。正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直接催生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到1981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做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轮思想解放,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实现了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由十一届三中全会肇始,改革开放得以启动,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2年初,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1986年,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为标志,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1987年,十三大系统阐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再一轮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推进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国内出现“政治风波”和国外发生“苏东巨变”,形势急转直下,跌入徘徊停滞状态。是继续改革开放还是掉头走老路,是坚定改革开放方向还是另寻其他路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层及广大民众思考关注的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本着“不能再掉头走过去的老路了”、“不能中断、夭折甚至否定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的愿望,期待着、盼望着新一轮观念更新、思想解放的来临和出现。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吹响了又一轮思想解放的号角。

又一轮思想解放,解决的是改革开放的目标和方向、凡事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问题。邓小平的南巡谈话,针对国内外重大事变带来的思想混乱,就一系列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问题,澄清是非,明辨真伪;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排除姓“社”姓“资”的干扰,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南巡谈话以及1997年中共十五大对于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实现形式等问题的新思维、2001年江泽民“七一”讲话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的新论断,推动了这一轮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化发展。

以南巡谈话为发端的这一轮思想解放,使一度搁浅了的改革开放巨轮重新扬帆起航,确保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同年秋天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并规划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战略。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2001年11月,中国经过15年艰苦努力,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期间,国务院分别作出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对外贸易体制、城镇住房制度、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启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决定,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决定从2006年起废止农业税。2002年中共“十六大”及2006年六中全会,分别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这一切表明,改革开放正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展开并深化。

新一轮思想解放

改革开放一路高歌猛进,成就巨大。但由于触及利益愈深,难度亦在加大。进入新世纪之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开放面对新的挑战,加上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的改革开放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使得改革开放开始受到一些非议。中共总结历史经验,愈来愈认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几乎就在中共提出科学发展观新理念的同时,一场关于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讨论从2004年下半年出现、在2085年展开。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在思考:下一步改革开放应当怎样推进,如何夺取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全面胜利?从“不能再竭泽而渔、违背科学发展要求了”、“不能漠视社会公平、造成贫富过于悬殊了”的现实要求出发,以中共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客观上需要、事实上也已经启动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于2007年底开始的新一轮思想解放,着力解决的是转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必须继续解放思想。继续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解决好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动力、任务和目标,说到底,就是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必须改革;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工作方武,必须抛弃。

正在进行中的新一轮思想解放,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大张旗鼓,营造声势,触动思想要害,根除观念积习。如果不这样,中国的改革难有突破、难有跃迁。而当前的改革恰恰需要有一个大的突破、有一个大的跃迁。新一轮思想解放,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建立起这样一种基本共识:改革开放必须坚定不移,不容怀疑否定;必须大力推进,不容浅尝辄止;必须真抓实干,不容虚情假意;必须顾全大局,不容损害整体;必须惠及民众,不客谋取私利。要通过思想解放,确保改革开放步子迈得更大、更扎实、更有力。

思想品德开放课堂让学生动起来 篇7

一、精心设计, 让学生“想动”

1.用最鲜活的生活事例激发学生“动”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合一”, 这就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就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 让教学贴近生活, 回归生活。

如在教学《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一课时, 笔者先播放“地沟油事件”的视频, 然后提出问题:多次看到、听到地沟油事件及地沟油制造商的行为, 非常气愤, 为什么呢?学生马上 七嘴八舌 地说出了 自己的感 受。此时教师很自然地引出问题:地沟油的不法生产者、销售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消费者依法享有哪些权利?我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法律有哪 些?由于事例来自于实际生活, 教师再借助教学媒体循循善诱, 让学生有话可说, 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 也使教学自然地融入生活。

2.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动”的快乐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因为如果学生有过亲身的经历, 极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在讲《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时, 笔者设置了以下思维情境。有一天, 八年级学生小王在鞋店里买了一双促销的名牌运动鞋, 结果才穿 了一天, 鞋子就开 裂了。经确认, 该鞋子是 假冒伪劣 产品。小王去 鞋店索求 赔偿, 可鞋店拒不认账。小王爸爸说:“不赔, 我就砸了 鞋店。”小王妈妈说:“算了吧!当花钱买 个教训吧。”小 王说:“鞋店不赔偿, 我就提起诉讼。”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这样的背景素材由于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力, 激起了学 生学习新 课的欲望,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掌握用政治观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二、授之以法, 让学生“会动”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明确提出:“今后的文盲是那些不懂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教师教书的核心内容, 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注意 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 组织学生讨论, 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问题, 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 他们才“会动”, 课堂教学也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三、指导辩论, 让学生“口动”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是思维过程的展示。虽然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辨析思维能力, 但这种思维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让大家来评判这种想法正确与否。在思想品德课中, 我们可以就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 并指出对方见解中的欠缺, 以便得到正确的认识。

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一课时, 针对火车票价格中包含2%的强制保险一事, 笔者设计了小辩论活动, 让学生就“黄金荣准备与铁老大打官司”这个案例展开辩论。这个案例来源于生活, 并困扰着我们广 大民众, 许多学生有感而发, 双方的发言都很精彩。最后, 辩论双方达成一致观点:“打官司是一个公民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体现。在很多时候, 我们放弃了公民 责任, 理由是多种多样的, 也可能是合情合理的, 但在他们责怪政府有关部门不负责任的同时, 他们也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陈云对外开放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篇8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陈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任务,坚持务实开放的精神,以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推进对外经济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

1. 认真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做好对外开放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期,陈云协助周恩来总理抓外贸,明确提出要研究、利用资本主义。“文革”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遭受了严重干扰和破坏,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陈云要求加速贸易周转,搞好外贸和稳定国内市场。对于如何做好外贸工作,陈云提出:“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帐。同时,也要算小账。不能只想做大生意,只是大进大出,而要该大则大,该小则小。”1973年6月7日,陈云在听取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陈希愈、乔培新等人工作汇报时指出:“过去我们的对外贸易是百分之七十五面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改变为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百分之七十五对资本主义国家,百分之二十五对苏联、东欧,这个趋势是不是定了?我看是定了。因此,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是大势已定。”他积极指导我国外贸和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资本主义,并探索利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有效形式。他认为,现在离那个时代还很远,要注意对资本主义很好地研究和利用。他说:“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他强调,对像尼克松国情咨文那样的材料,以及康纳利、舒尔茨、德斯坦等人的讲话都要进行研究。他还提出人民银行要恢复原有的金融研究所,要求人民银行担负起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工作。

在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陈云鼓励探索创新,主张利用一切灵活有效的交易手段,比如大胆谨慎利用期货交易所,开展期货交易。陈云力推“买黄金做外汇设备”,以抵御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当时购入的黄金储备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规模扩大进口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他积极支持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利用外资,从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技术设备,并主张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调整对外贸易格局,争取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

2. 既要充分利用外国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又要量力而行

70年代初期,国际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为我国扩大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陈云着眼于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力支持和推动技术设备的引进工作。“买技术,买专利。关键设备还是要进口。……买设备的同时,也买制造技术,买专利。”“就引进工作来讲,我认为既要买工厂,又要更多地买技术,买专利。”当时,引进技术设备受到江青等人的竭力反对,被指责为“崇洋媚外”、走“修正主义路线”,但是陈云引进技术设备的决心毫不动摇。

1978年,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行各业引进技术和设备、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极高,在工作中有些急于求成,规模过大、过猛,超出了当时国家财力的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陈云提出既要引进外资,又要在借外债时量力而行。“借外债必须充分考虑还本付息的支付能力,考虑国内投资能力,做到基本上循序进行。”“只看到可以借款,只看到别的国家发展快,没有看到本国的情况,这是缺点。不按比例,靠多借外债,靠不住。”对于借外债,陈云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把借外债与国家偿还能力相结合,提出借外债要量力而行的原则。但是,他对外债进行了分析:“能借给我们自由外汇的很少,而且利息高达百分之十五左右。这是相当高的利息,过去当铺年息是百分之八十。这种自由外汇,我们借多了也还不起。”陈云强调外债要十分谨慎地使用在最关键的项目上。像宝钢这样的大项目,对全国,对实现现代化都关系很大,在200亿元以上,在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上就得优先安排。

陈云十分重视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他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外国资本家也是资本家。他们做买卖所得的利润,绝对不会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利润率。……如果低于平均利润率,他为什么不把钱存在银行稳拿利息?为什么要搞冒险的投资呢?……对外国资本家在欢迎之中要警惕。……我之所以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丝毫没有不要利用外资的意思,只是敲敲警钟,提醒那些不很清醒的干部。”“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不过要头脑清醒。”陈云提出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提高国内的生产能力,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体现了自力更生的原则。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有力促进了国内国外统筹,加快国内经济建设步伐。

3. 创办经济特区,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创立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政策试验,每一个环节都要慎重并切实做好。陈云高度重视经济特区建设,他强调:“广东、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市在部分地区试办经济特区,现在只能有这几个,不能增多。”1982年1月25日,陈云同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现在搞特区,各省都想搞,都想开口子。”他主张特区建设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反对各地盲目办特区的想法。1982年10月30日,陈云在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试办经济特区的初步总结给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报告上批示:“特区要办,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力求使特区办好。”他在《悼念李先念同志》中,再次强调特区建设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要“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陈云强调办好特区,并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思想,就是要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最终目的是积极稳妥地推进特区建设。

从实际出发,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的经济建设,是陈云一贯的思想。他支持邓小平在建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之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倡议,关心和支持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的开放和浦东的开发开放。他认为特区建设当中,一是要发展自己的“拳头”产品;二是经济特区产品要有一定比例的内销。他要求外商独资、合营企业的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时,要考虑到保护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出设定内销的比例。他主张让出一些国内市场,以吸引外资,同时提倡民族工业加快发展。他说“‘一定比例’,可大可小”。他指出,“保护落后是不应该的,但自己必须发展而且正在发展的东西,不要被外面进口的挤掉了。”这些思想,对于推进对外开放、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提升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陈云对外开放思想的现实启示

陈云对外开放思想对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对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1. 对外开放既要积极大胆又要循序渐进

改革开放初期,陈云在引进外资中强调要大胆、谨慎利用交易所。“我们不要怕接触交易所,可以利用交易所,要在大风大浪中学会游泳。过去有时只顾完成任务,价格越涨越买,吃了亏还不知道,这是不行的。”陈云对利用交易所的态度还是谨慎的。他强调:“利用交易所,不是为了做投机买卖,是为了使我们不吃亏或少吃亏。”建议我国对交易所不能只是消极回避,而要采取研究、利用的态度,同时采取谨慎态度,运用交易所搞期货买进确实需要的物资,以及严守党纪,不能浪费分文等。新中国成立后,他领导财经工作,强调:“工业引进项目,要循序而进,不能窝工。……要循序而进,不要一拥而上。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项目排队,如有所失,容易不上;窝工,就难办了。”当人们反对对外开放,保守时,陈云强调要打破条条框框、解放思想,提倡研究世界经济,大胆进行对外经济交流;但当人们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意义,认为对外开放已经不再成为问题时,甚至有人忽略对外开放所出现的负面影响时,他强调要头脑清醒,要慎重,要稳妥。在对外开放时,陈云提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步来。

对经济工作中,陈云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鸟”与“笼子”,经济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就会死,要让它飞,但是也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否则它就飞跑了。“笼子”必须要大小适当。这里所说的“笼子”,并不是要限制经济搞活,而是为了把经济搞得更活一些。在对外开放期间,有的人说我们开放的还不够,比如,现在我们的外汇结算和管理仍然是由国家统一制度,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仍然需要经过政府审批,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兑换业务仍然没有放开。对这些东西的放开,我们要慎重,要积极稳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石油、原材料等资源的需求增加,进口量加大,但我国目前对这些资源的战略储备量有限,进口渠道较为单一。我们要站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增加石油等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确保国家资源供给安全。我国推进对外开放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2. 对外开放既要平等互利又要以我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重视与苏东国家的经济合作,要求既要互惠互利,又要以我为主的原则。在与苏联合作的过程中,陈云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不屈从于苏方的压力。1958年5月,陈云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经互会成员国高级代表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定价问题。苏联拿出了一套对自己极其有利的方案,参会的其他国家代表都异口同声支持。陈云和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坚决反对不平等的定价原则,最终苏联方面未能达到其预想的结果。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陈云反复强调“得多失少”,“肥水不落外人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陈云看到抽纱产区盲目生产,出现产大于销、大量积压的状况,指出了对抽纱这个外销商品,口岸不要开得过多,要一致对外,不然肥水外流,或是大量积压,这就对我国的经济不利。在各省市只注重自己的外汇收入,不关心人民币盈亏,对外互相竞销时,陈云提出了对外贸易工作既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坚持协调一致、统一对外的原则,必须研究出既能出口又不贱卖的方案,要做到“肥水不落外人田”。“我们的出口商品一定要保证质量,……建立信用。要树立这样的硬牌子。”我们的产品不仅要对国外有利,对我们自己也要有利,要对我们的长远发展有利,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

3. 对外开放既要看到积极一面又要防止消极一面

对外开放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陈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关注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动向,倡导学习国外先进东西,还坚决主张抵制负面影响。“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但同时看到,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入。这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是直接的危害。”当时的一些违法分子,相互勾结,互相利用。钻改革的空子、行贿受贿、走私、敲诈等等,严重地腐朽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对于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陈云毫不放过,毫不手软,提出要重办,要杀掉几个,“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在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保持外资稳定增长。要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利用好国外市场和资源。“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世情、国情正发生深刻变化,对外开放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好地总结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开放事业。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体系,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摘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陈云,在领导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陈云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包括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增加外汇收入来源、创办经济特区等。这一思想,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对外开放思想的源头和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陈云,对外开放思想,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1]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8,217-218,259,262,248,252,276-277,306,311,379,222,236,158,355.

[2]陈云.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78,287,353.

开放思想 篇9

一、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深刻认识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意义和作用比第一次革命更伟大、更深远。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以真理标准讨论为起点,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拨乱反正的实践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对和清算改革的杂音从未间断。每当改革的关键时期,党内改革的反对派包括所谓的经济专家都会跳出来,大挑改革开放的毛病,指责和清算改革,大有复辟计划经济、反攻倒算市场经济的势头。

三十年来,关于改革的大争论至少经历了三次之多: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82-1984年,争论的焦点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有人打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旗号,否定改革的市场取向,死抱着计划经济的僵尸,反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只能在争论中初探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第二次争论是1990—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改革向何处去。这次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还要不要改革,向何处改?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反和平演变教育还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最后是邓小平南巡讲话拨正了航向,推动党的十四大开始向市场经济的重大转轨。第三次争论发生在2005—2006年,面对两极分化,分配不公等诸多不和谐现象。一派人清算改革,把这些账记在改革的身上,提出要放慢改革,反思改革,甚至退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另一派则认为社会上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是改革本身带来的负效应,而恰恰是改革不到位而积累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深化改革。

这种争论一直到党的十七大前后仍然没有停止过,一些清算改革派变着招法制造杂音,传播谣言暗流涌动,妄图开历史的倒车。这部分人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为:一是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今不如昔,留恋计划经济,指责市场经济搞早了、搞快了、搞过了,甚至有人变相为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翻案。二是有几个计划经济豢养出的所谓经济学家,打着为民请愿的旗号,举着穷人经济学的招牌,笼络人心,哗众取宠,大肆贩卖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思想,否定改革开放,与十七大精神唱对台戏。三是打着批判“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旗号,污蔑中国改革开放是推行“华盛顿共识”,全盘否定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以此扰乱人心,动摇改革。

由此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帆风顺,树欲静而风不止,看似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暗流涌动,礁石遍布。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改革开放的艰巨性,认清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针对性,我们要审时度势,抓住契机,坚定信心,来一次解放思想的再宣传再教育,推动深水区改革的新突破。邓小平生前曾告诫全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时刻警惕左”,笔者体会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我们脱胎于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历史的惯性决定了我们防范的主要危险不是复辟资本主义,而是要防范复辟封建主义和复辟计划经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能动摇,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不能逆转,只能像国歌中唱到的那样“前进、前进、向前进……”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好深化改革的攻坚战

(一)弱化官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对全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国家机关推行大部制的新思路。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实行大部制是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重头戏。

1.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机构改革

第一次是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从5.1万人减为3万人。第二次是1988年,国家各部委从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为44个,人员编制减少19.2%,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第三次是1998年,也是最大的一次,国务院各部门从40个减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职能二百多项,人员减了一半,新组建了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4个部委。第四次是2003年,明确了政府的四个职能,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设立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局、安监局等。

2. 我国机构设置与国外市场经济国家之比较

我国国务院管理机构历经多次改革,到目前为止,国务院组成部门仍有28个,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8个,办事机构4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0个,直属事业单位14个,另外还有一百多个议事协调机构。与国外其它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仍显机构偏大、部门偏多,行政审批色彩偏重。如:美国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加拿大19个、澳大利亚16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西班牙15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与我们同处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中央机构也只有20个部委。

3. 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追求小政府大社会的新格局,削弱行政机构,减少行政成本和吃皇粮的人数,减少审批层次和微观干预,减少基层负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将职能相近、业务雷同的部门整合在一起,减少机构,削减审批,改变政出多门、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如:用国土建设部整合原有的区划、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用大交通部整合原有的交通、铁道、航空、公路、水运等部门;用大能源部整合原有的发改委、国资委、国土部、水利部、电监委等相当职能,统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国电网。三是将过去多头管理的职能,归口统一管理。如事关人命的食品安全工作,过去有卫生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多头管理,都管又都不管,有利可图的事各部门都争相不让,无利可图的事相互踢皮球,没完没了的公文旅行,导致了低缓的工作效率,让基层叫苦不迭。

4. 大部制改革要注重在削减和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力戒“三种倾向”

一是这次大部制改革,将冲击不少部门的既得利益,削减一大批部长和司局长指数,阻力肯定不小,所以要加大改革力度,动真的、来实的,力戒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二是这次机构改革不能搞形式主义,换汤不换药,不能只是简单地合并机构,要重在削弱和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不能再搞万能强势大政府。政府要退出微观经济,减少行政审批,真正建成精干、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力戒改革后回潮,重新陷入过去改革中曾出现的膨胀——精减——再膨胀的怪圈。三是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重新设计国家机构的权力格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分权制衡、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新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干部靠觉悟靠不住,只能靠制度,分权制衡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决策准确和政治清明。

(二)反垄断是我国改革的当务之急

中国社会中的大量垄断现象是计划经济的顽固表现,是市场化改革的最后堡垒,也是官商勾结引发腐败的总祸根。在当前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垄断现象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广大民众也对垄断行为深恶痛绝,并在现实生活中深切感受到,垄断不除,通胀难免,无公平正义可谈,而破除垄断,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必须要再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1. 垄断现象

一是垄断权力。着重表现为政治上的集权制,在权力格局设计上重集权、轻分权,疏于制衡和监督,相当一部分监督机构形同虚设,民主制度不健全,增长了权力的寻租性,导致腐败案高发、频发。

二是垄断资源。政府占有并垄断山林、土地、矿山等一切自然资源,向国有垄断企业提供低价原材料,违背了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法则。这也是企业高消耗、高污染的体制性根源,降低了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由于国家垄断资源,生产要素中原材料长期低价位,难以反映市场上真实的供求关系,阻碍全国生产要素市场化的形成,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三是垄断产业。由于政府长期垄断权力和资源,在中国从上而下形成了诸多垄断行业,如铁路、民航、邮政、电信、电力、石油、金融、钢铁、汽车等行业,这些企业在政府的豢养下,高成本、低服务,排斥竞争,独霸天下,多以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出现,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成为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也是百姓意见最大的行业。

四是垄断市场。国资委今年决定把全国中直国有企业三年内全部推向资本市场上融资,这些企业上市发股无非是向股民圈钱,解决自己的改革转制成本,也是政府不负责任向社会甩包袱的过程。

五是垄断利润。政府垄断企业通过垄断价格形成垄断利润,冲击干扰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法则,变相掠夺和占有了大量民众财富。

2. 垄断引发的后果

行业垄断引发了不公平竞争,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垄断企业利润狂增,其势头有增无减,其中多是消耗国家的低价资源转化而来的。利润狂增的势头带来五个后果:一是政府分红多得了;二是企业利润增高,多发工资和奖金,加大了行业间分配差距,助长了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三是企业练内功、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和节能减排的压力更小了;四是企业存款将随之增高;五是加大了资金流动性过剩,助推物价上涨,增大宏观调控通货膨胀的难度。

三、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为载体,再掀“解放思想”的新高潮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促进改革

黑龙江省是最后一个撤出计划经济阵地的省份之一,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在这里根深蒂固,成为全省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和体制瓶颈。党的十七大对解放思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个契机,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开展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共同查摆全省上下思想不够解放的各种表现及原因,共同探讨全省解放思想的切入点和深化改革的突破点,要不失时机地对全省干部群众进行一次这方面的轮训和教育,以此推动黑龙江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缩小与南方发达省份的差距,促进黑龙江省的改革开放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有更大的突破。

(二)组织专题理论研讨会,指导改革

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进深层次研究,选择并确定黑龙江省今后改革开放的突破点,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理论研讨,官产学结合,共同为黑龙江经济把脉,为深化改革谏言献策。通过这样的专题研讨会,探索改革的最佳路径,解决改革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推动黑龙江省的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举办改革开放成果展,弘扬改革

通过集中展览和展示,浓缩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盘点总结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弘扬宣传先进典型。通过专题展示活动,对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成果的形象化教育,极大激发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热情。同时,还要组织开展以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和系列丛书出版活动,大力宣传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进一步浓化改革开放的氛围,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

(四)抓住重点予以突破,推进改革

在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活动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科学筹划体制和机构改革,集中精力,确定重点,配套推进改革工作。比如说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引进竞争活力,减少财政负担;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保体制改革;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两极分化,维护正义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经济基础。总之,要借助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东风,抓住重点,进行改革,予以突破,让2008年成为全国综合改革的突破年。

摘要: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鉴此,我们要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契机,深刻认识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继续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构建服务型政府,打破行业垄断,提倡公平竞争。同时,要以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浓化改革开放氛围,展示改革开放成果,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

开源云需要有开放思想的CIO 篇10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理想的技术方式来部署云计算:公有或私有(混合的)、开放的或封闭的、垂直的或水平的等等,而开源将是理想而必然的云环境。在开源云环境中,各家公司将使用各种不同工具和技术,一道开创未来云的天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云计算的同时,SUSE指出,一个使用云技术的公司想要取得成功,则必须具有开放性组织架构,在这个组织架构中,IT部门和业务部门需要如同合作伙伴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云计算,以前企业注重在技术变革和迁移上的投入,而现在更需要注重对IT部门的人员和流程的投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云计算的主要好处是在于它为企业提供了一些工具,可以快速响应业务和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例如,自助服务和其它云功能可以使业务人员对其使用的计算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并在需要的时候对这些资源进行访问,而不需要麻烦IT部门。不过,云计算所带来的潜在的失去控制和合规风险也是十分可怕的。具备“开放”思想的CIO不该无视这些挑战,企求其自动消失,而应勇敢地接纳云计算,将其作为一个契机来开拓孤立的IT部门,并调动各业务部门以协助推动他们的成功。

与购买和推出一项云技术相比较而言,组织变革的实施可谓更为渐进而费时。CIO们需要认识到,无论部署的是什么类型的云,最终投资的回报还是取决于他们同整个公司的高管一起相处合作的能力,同时还要领导IT部门的发展以更好地进行业务整合,这些都需要时间。因此,当CIO们决定投身云中时,应立即开始调整其组织机构的管理风格以及文化和流程,以实现业务敏捷的云承诺,同时继续对风险进行防范。

CIO可以采取一些小步骤来开拓他们的组织机构。

管理风格

CIO们应该通过以身作则来开始这一演变。作为一个管理者和传播者,在开放性的组织中的行为方式应更具包容性和外向性。随着云计算解决方案的引入,CIO们必须在组织内的其它部门建立起领导地位,并成为IT部门的领袖。为了能融入这一新的业务/IT环境,IT部门应该更多地与外界沟通而不是孤立;应更多地作为合作者来工作,而不仅仅代表技术。

当更多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到技术决策中时,有人认为它会导致CIO在权力和控制上的让步。然而事实是,当加入的观点越来越多的时候,CIO就有机会发挥其核心作用,引领组织取得成功。如果一个CIO能够吸引到所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注意,那么他们就可以使挑战变为权位。

文化

一个共享的战略需要的是合作和透明,因为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业务和IT部门。尽管许多企业已有这样的技术基础设施来保障业务部门之间的开放沟通,然而企业文化对于云基础设施利用的促进却并不总是能够满足需求。

想要克服这些文化障碍,应尽早制定一些改革措施以支持更为开放的企业文化。这些变革可能包括以合作经验来确定团队成员,并将其转至组织内的关键岗位上,以及建立定期的行政级别评审来定义和监控云服务的水平,以此确保业务的需求能得以有效地满足。此外,在企业以共同利益将不同群体的人们聚集起来的事件和活动的时候,人力资源将起很大作用。最后,重要的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认识到,云计算的投资涉及到许多的共同利益,而所有的利益将受益于开放的交流文化。

流程

即使拥有了更为开放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现有的流程依然会成为阻碍。如果不改变基本流程,那么部署云计算解决方案,使IT与业务部门能更为迅速地响应,这些都将毫无意义。例如,假如需要两个星期才能得到提供服务器的授权,那么即使你能在5分钟内在云中提供一个虚拟服务器也没有用。

除了简化审批的复杂性,CIO还应该寻找其它流程上的改进,使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开放灵活。这可能包括用于安全性和数据保护的跨私有云和公共云的框架、为业务控制系统委派访问管理的管理门户,或在一个私有云中为实现更快的开发周期的标准服务和存储库。新的IT/业务合作伙伴关系的目的是创造价值,所以组织的流程必须支持这一目的。

结论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初探 篇11

一、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开放性是这一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在开放性社会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中的“书本中心、课文中心、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日益显现,也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与传统教学弊端相对的是,现代开放式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与学校教育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学生智能系统相贯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情感交融、心心相通,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树立平等、开放、民主的意识

传统的课堂,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就是太阳,学生是月亮,学生实际上是在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教学中缺乏民主,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倾向于揣摩教师的心思,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希望得出教师满意的答案。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式地宣讲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也只是做四个动作:看、划、背、写。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思索质疑,更没有机会也不敢去反驳教材的论点和教师的解释。学生在课堂上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学生的错误在教师眼中也往往被放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往往以指责的方式去处理,甚而至于在课堂上出现体罚的现象。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中平等、开放、民主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形成创造力的土壤,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求、积极思考,产生探求创新的强烈的心理愿望,发现和发掘自己的巨大潜能。

三、开放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这是对“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主体论”等教学思想的新的发展。这种思想如果贯彻下去,可以说能够带来教育教学的一场新的革命,教学中的“以交代学”、“以教代悟”等现象将会得到有效遏制。学生以个性的凸显,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兴趣等参与教学活动,将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灵魂。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的支配行为转化为多元化教学行为,要将学生视为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资源人,是互教互学的关系,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兴趣,才能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新的有效载体。在参与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学中,还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不搞“一刀切”。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简单划一的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表露,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时点拨,开启心智。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知识能力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触动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如在教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仅仅是简单讲授基本知识点,学生们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家庭收入来源,所见到的社会上的各种经济形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经济形式的性质,辩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劣,使学生们的认识发生交流与碰撞,就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能使学生学会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效果会好的多。

开放思想 篇12

——解放思想的过程, 本质上是“破与立”有机统一的过程。“破”属于思想改造过程, 而“立”属于思想建设过程。“破”是指人们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 从思想根源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如在“不敢解放思想”的背后, 是否潜在着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不强、怕担风险的问题?从而自觉地、积极主动地破除阻碍实践发展的旧思想和旧观念的过程。所谓“立”, 是指人们在“破”的基础上, 努力把握事物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和新要求, 从而与时俱进地树立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应当说, 实事求是地“破与立”, 是一个入心入脑, 在“灵魂深处闹革命”的过程, 因此是需要具备和展现大智慧与大勇气的过程。

——解放思想不是“胆子大”和盲目蛮干。解放思想要掌握和坚持科学的方法。解放思想的思想基础, 是“实事求是”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要坚持的重要原则, 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上总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相结合”;解放思想的基本方法, 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不破不立”的有机统一;解放思想的价值尺度, 是纵比历史、横比联系和与“314”总纲的新要求目标比。

——“愿不愿意解放思想”的深层原因, 在于是否有解放思想的动力。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 解放思想的动力, 应该来自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责任感;来自于站在发展的前沿, 抱着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事业心;来自于能够适应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的政治勇气。同时, 要敢于解放思想和有能力解放思想, 还需要具备战略思维能力, 如政治敏锐性、政治洞察力和鉴别力, 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等等。

——要持续和深入地解放思想, 一个重要环节是要高度重视从破除旧思想、旧观念向树立新思想、新观念的转化。长期以来, 人们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 强调得最多的是如何破除阻碍发展的各种旧思想、旧观念;甚至认为只要破除了旧思想、旧观念, 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立”在其中。其实不然。认真学习市委关于“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的部署不难发现, 在具体安排上就包含了由“破”向“立”转化的科学设计。应当说, 正确认识解放思想“破与立”的统一, 掌握由“破”向“立”的转化规律, 是解决“不会解放思想”这类问题的重要方法, 也是持续、深入地推进我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条件。

——科学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而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包括“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两个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统一。从发展进程看, 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条件, 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结果;但从发展主体的角度看,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在这个意义上, 解放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人;而解放人的关键是解放人的思想。

——努力创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环境, 是培育和形成“扩大开放”这一强大动力的要求。为什么我们曾经有“重庆开花, 沿海结果”的叹息?是因为我们的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总体上滞后于沿海地区, 是因为我们解放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培育落后于沿海地区;而任何新思想、新观念要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需要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的支撑。所以, 解放思想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解放人的思想, 就必须与时俱进地深化体制改革和推动机制创新, 努力创造人们愿意解放和敢于解放思想、能够解放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 如建立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甚至鼓励“试错”的机制;同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因此要解放生产力, 就必须解放人;要解放人, 就必须首先解放人的思想。

——所谓“不愿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和“不会解放思想”, 都与不知道如何破除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有关。现实中的“唯书、唯上、唯政策”, 就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具体表现。要破除本本主义、教条主义, 关键是要解决一个思想认识问题。那就是:真理是对事物发展已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规律性总结与认识, 但在面对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时, 真理就是理论;而理论的具体形态或者现实形态就是各种政策。当我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时, 也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惟一标准”、坚持“实践是检验政策的惟一标准”, 因为这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这个“脉”, 就是“实事求是”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与“扩大开放”, 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对一个地区、一个系统来说, “解放思想”与“扩大开放”是一种相互检验的关系。如果一个地区、一个系统的解放思想“走过场”, 不能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找到当地的“难点、痛点、着力点和增长点”, 那么这个地区、这个系统将很难开创扩大开放的新局面;如果一个地区、一个系统的扩大开放成效显著, 形成了以扩大开放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 那么这个地区、这个系统的“解放思想”, 就一定是在真抓实干。

——解放思想是“破与立”的统一, 需要勇气和智慧;扩大开放也是“破与立”的统一, 也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开放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并具有消除垄断和聚合资源的功能。扩大开放是重庆发展的方向和“走出去”的前提;也是“引进来”、汇集各种资源要素、分享全球商机的条件;还是重庆暴露自身差距、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的过程。重庆扩大开放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和四个层次:重庆市内部的大开放、面向西部的大开放、面向全国的大开放和面向全球的大开放。所以重庆内部的大开放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 而对西部地区、对全国、对世界的大开放, 是重庆扩大开放的拓展与升华。

上一篇:聋儿教育中的操作活动下一篇:工程投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