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思想解放永无穷期

2024-05-25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思想解放永无穷期(共4篇)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思想解放永无穷期 篇1

岁月流逝,时驰势易。伟人小平逝世已整整11年,他的宏钟大音“南方谈话”发表已有16年。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也驶过了30年的历程。

30年,成就辉煌;30年,又问题多多。中国的前进,什么时候都不会没有问题,重要的在于科学的前瞻和认真的回顾总结。可以说,这3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

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体制、谋求发展的历史。思想解放,是改革和发展的火车头。历史经验表明,坚持思想解放,中国就改革就发展就进步;反之,就停滞就倒退就落后。

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放,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

第一次“真理标准讨论”的思想解放,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了第一腔,以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为标志,向思想僵化、教条主义、个人崇拜发起大冲击,极大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第二次“市场化改革姓社不姓资”的思想解放,解放日报1991年“皇甫平”四篇评论文章开了第一腔,以小平同志1992年《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简称“南方谈话”)为标志,破除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迷信,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定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16年前这些话,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深一步改革开放;也只有果断推进深一步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们再次面临新的思想解放的形势。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然要解决许多体制转型、社会转轨的深层次问题。这就要求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改革。

和16年前的思想解放主要涉及“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问题不同,现在人们更多的关注公平公正地向民众提供公共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国民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司法公正、**权利、信息对称、贫富差距、环境保护、腐败现象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更高境界的思想解放:在经济建设和改革上,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完善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力避走向“权贵市场经济”的道路。

在政治建设和改革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改革行政治理模式,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能成为与民争利的利益主体,而要成为切实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服务主体。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

在文化建设和改革上,提倡独立思考、思想自由、大胆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文化专制主义,反对愚昧主义。

在社会建设和改革上,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改革要注重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治理,切实改变政府统包社会事务的全能主义政治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并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与激荡,人们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熟悉复杂化,成为潮流。

今天,要在深化改革中调整利益关系,转变思想观念,碰到的阻力必然更大,这才有“改革进入‘深水区’”之说,思想解放也同样进入了“深水区”。我们不能回避深化改革中碰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思想问题,要勇于创新,积极应对思想理论上的挑战。只有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才能从“深水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人民拥护的科学发展之路,体制完善之路。

16年前,小平同志提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而今,我们不是依然需要这种勇气和聪明吗?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思想解放永无穷期 篇2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 政治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变迁过程。由于政治文化是政治主体的行为准则, 是其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 也影响着政治行为的方式和结果。

第一, 政治文化发展视角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就要求党内外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鼓励群众思考, 勇于探索, 勇于创新。我们要学习所有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的经验。这都表明上层政治文化已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主导政治文化走向开放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主导政治文化控制范围由全能转向有限。大众的政治心理、政治参与意识等政治文化诸方面从整体上讲, 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第二, 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由情绪化逐步向理性化转变, 理性、智慧、变通、效果和社会价值这些较现代的政治意识开始进入知识分子的政治道德范畴, 他们大多数人的心态已经逐渐从改革初期的浪漫亢奋状态中摆脱出来, 趋向于现实、冷静。

第三, 政治人格由盲目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 随着社会的转型, 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 经济体制市场化的深入, 政治人格开始从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 政治人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第四, 政治信仰、政治理想的危机与重建, 面对较严重的政治信仰危机与政治理想的缺失, 主导政治文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进行政治文化整合, 力图重建政治信仰与政治理想。

第五, 政治价值取向进行调整, 力图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 将之统一起来, “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先进分子还要“公而忘私”。政治价值取向在个体与集体之间调适, 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进行、个体独立意识的提高,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调适。

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认为:有些是一些长期的问题, 有其普遍性;也有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观念的改变而引发的新的问题。我认为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应该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科学”二字, 以人为本, 深入学生的内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营造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相应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以人为本”制度的建立必须恰当、合理, 符合学校管理的总原则“也让学生明确, 要对自己的个人行为负责, 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要加强“主阵地”、“主渠道”的正确导向作用。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经和渠道已表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 但强调渠道的多样性并不能因此而削弱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相反, 事实证明, 对于高校课堂、讲坛、学术研讨、校园网络等这些主阵地, 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不去占领, 各种错误的思想和文化就会去渗透和占领, 在这方面是有教训的。因此, 主阵地、主渠道的正确导向作用不仅不能削弱和淡化, 相反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加强主阵地、主渠道的正确导向作用, 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之中, 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正确导向作用,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2、让教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

实现“以人为本”教师群体应该是德育资源的主要源泉和承载者。学校教育应该立足于人的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知识的储备和渗透应该和人格的健全培养成正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每一位老师的作用, 让正确的引导和细致的思想工作无所不在。不要让我们的专业教师逐渐远离学生的思想教育, 任何一门课的老师都有责任管理学生, 教育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学生, 教师会因为关心学生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人, 建设一支高素质、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坚持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 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和主要组织者、承担者。为了适应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不断深化和外延不断拓宽的挑战, 同济大学确立了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专业化培养的发展方向, 通过完善辅导员选拔机制, 实行岗位准入制, 选拔了一批政治合格、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热爱学生工作的人才担任辅导员;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在不同领域内的专业技能, 努力打造一批专业化、专家型的骨干队伍;规范管理, 在学校人事改革过程中建立起一套与辅导员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岗位设置、管理、考核、奖惩、流动等机制, 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规范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用爱心换真心

青年学生毕竟有学生的特点, 单纯、前卫、活跃。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看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亮点, 给他们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学生会、团总支、学生党支部;建立宿舍管理, 生活管理, 校园管理机构,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也锻炼自己。在培养模式中, 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实际就业的联系, 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体会:思想解放永无穷期 篇3

——在星子县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30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举接触了长期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教条主义束缚,激发了社会创造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科学。

我认为,30年来,中国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以穷为荣到致富光荣。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认为,人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当时甚至提出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极左口号,还开展了诸如“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活动。在这种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下,人们以穷为荣,不敢言富,更不敢求富致富。马克思曾经说过,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不准致富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追求财富正常心理的极大扭曲。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致富不是罪过而是光荣。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民创业致富,特别是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长期受到压制的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出来。3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以上,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也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之一。中国人民也从穷变富,仅用30年时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跨入了小康小平,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生活。

二、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科学发展观。在对待人与自热的关系上,我们一度坚信“人定胜天”,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提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战天斗地”精神;另一方面,在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对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无限索取,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我们在如何出来人与自然关系上开始清醒起来。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并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江西省也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三、对待人的态度:从斗争哲学到人本理念。文革期间,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大讲阶级斗争,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弦绷得很紧,一不小心说错话就可能会受批斗,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社会之间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所有人都处于极端压抑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给予人的生命权、荣誉权、应有的尊重。近年来,中央又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四川大地震后,党中央响亮地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这次抗震救灾,也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与体会456 篇4

——来自网络的同感话题

200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战车,一开始就是在思想解放的风雷激荡中起步。而敢为人先,大胆解放思想,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今天,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当坚持解放思想,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以凝聚共识,再续推力,去实现新的梦想。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恢弘历史长剧正在揭幕之际,总结三十年,反思三十年,甩掉历史包袱,开创改革新局,这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好的纪念,最好的继承,也是我们在历史新关头最重要的使命。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1978年,这位老人想到要画这个圈,距今正好三十年。

书上这样记载,197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实事求实,解放思想》的文章作为政治信号,平息了争论,统一了思想,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随后的几篇著名的关于解放思想,一切向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文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打下了理论基础,使中国迈上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征程的第一步。

然后,三十年,翻云覆雨,沧海桑田,改革巨变。

这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但是,其中弊端也显而易见。有目共睹,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是失败的,吃了三年大锅饭,人民都吃得前胸贴后背,但腐败现象是几乎没有的。干部和百姓是平等的,谁也不可以搞特殊。估计没有人会赞成社会退回到毛的时代去。但腐败横行国富民穷的今天,如何继续走下去,如何达到社会主义又是一个巨大问题。而我们体验到的呢?至少在物质上,我们的体验是我们根本不缺什么物质条件。这好歹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较大的成就。至少从这一代的富足能感受到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柔中有刚的胡锦涛和关心平民遥望星空的温总理,相信腐败和民生二大问题在他们的关注下会有好的解决方案,也相信明天的社会保障一定会更好。

自从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明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走起来,跑起来了。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同样对改革开放的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好地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1]。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国家领导人改革了经济发展的传统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都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邓小平以其过人的胆识打开国门,以优惠的政策把外资吸引进来,伴随而来的还有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管理。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使我国的产品价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并以资源的高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迅速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资本的积累。改革的胆子很大,但步子很稳,整个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再加上以党政分开和权力分散为主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已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我国大踏步进入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总额五年成三倍之速递增,顺差更是爆炸式增长,不断创造着经济奇迹。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风一阵接一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又进一步推动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效益: 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的确如此,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奇迹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国的各种社会保障也逐渐完善,各种福利制度逐步实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穿上了体面而漂亮的衣服,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房子,用上了各种家电,吃着更丰富而美味的食品,喝着多滋多味的饮料,享受着高科技的医疗服务,玩着各种有趣的电子游戏,做着各种精彩的体育运动,交通工具多样化、便捷化,通讯工具普遍化……这些都颠覆着旧的传统观念,冲击着旧的社会结构,推动着新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启发: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全面展开,西方的文化观念逐渐深入我国,既有民主、公平、自由等普世价值观,又有一些文化垃圾——物质崇拜主义、享乐主义、性自由等,以普世价值观为代表的优秀文化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做了有益的补充,但那些文化糟粕也毒害着我们的社会风气。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我国过去落后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过激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全部否定,这是十分危险的,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世界是多元的,注定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我们不应过度崇拜国外的文化观念,我们要有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还好最近社会上对传统文化已越来越重视。对于民主、自由等价值观,我们应该学习它的实质,而不应学习它在国外的表现形式,应该结合自己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给它赋予自己的元素,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

改革开放的精髓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以其伟大的智慧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给出了精当的阐述,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刻意追求公平而导致普遍的贫穷,只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过人的胆识为中国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的,我们都可以大胆地利用。

中国的改革进程,如果按通常的说法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已经历整整30年。而邓小平曾经有个说法:其实,“改革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从个人角度讲,邓小平这样说有其道理。因为1975、1978这两个年份都是他复出掌舵之年。而从实际历史进程来讲,这个说法也有相当的逻辑根据,因为这两个年份都是摆脱“文革”的标志年:1975年是在毛泽东还在世但已渐失工作能力的情况下,邓小平利用实际主政之机“暗渡陈仓”式地试图摆脱“文革”,但被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政治铁腕所挫败。而1978年在毛去世后,邓小平在人心所向的气候下终于战胜坚持毛泽东路线的“凡是派”,使中国真正

摆脱了“文革”。所谓改革在其原初意义上就是摆脱“文革”,因此无论以1975年还是以1978年划线,应当都没有什么问题。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有一种困惑,解放思想的对象是什么?现在我们把这次思想解放叫做第三次思想解放,也就是说前面还有两次,第一次思想解放是针对文革,第二次思想解放是针对姓“社”姓“资”,背景是80年代末期一段时间内思想的停止以及改革的倒退。他们的目标都非常明确、内容也是非常具体的。现在说思想解放,很多人不清楚要解放什么、对象是什么。

改革30年来,在改革前期阶段80年代的时候,当时的改革没有很明确的方向。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改革就是要摆脱文革那种胡来的状态。但是只要不胡来,当时经济就可以大有进步,不管是搞市场经济也罢,还是搞那处按规律办事的计划经济也罢,都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的改善。这是我们与东欧不同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年。三十年里,中国从稚嫩到成熟,从懵懂到坚强,从摸着石头到坚定不移向前看。曾经是八国联军蹂躏的病弱之躯,也曾是苦难中上下求索的孤旅。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大门,冲刷了闭关锁国所积累的愚昧落后。处于濒临崩溃边缘的中国,竟奇迹般地闯进了世界大国之林。

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旧体制中受到的束缚与保护程度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受到束缚少而得到保障多的群体会觉得这个体制比较公平,反之会觉得它不公平,并强烈地要求变革。同样对于转轨过程而言,如果某个群体在此过程中摆脱的束缚多于他失去的保障,甚至是只摆脱束缚没有失去保障,他们会拥护改革并认为它是公平的。而如果摆脱的束缚很少而失去的保障更多,他们就会感到不公平了。这两类群体孰众孰寡,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对改革的接受程度,或者说是改革的“公平”程度。

三十年,是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又是如此独特而生动的长篇。作为享受着改革开放硕果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我真真切切地感受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个人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成长,所以就很想说说自己的感想。改革首先是思想文化(意识)的变革,实际上也就是对寻求国家与民族发展道路、方式、目标等内容的根本认识的问题。具体上就是以“国家”为利益中心,还是以“民众”为利益中心的发展问题(这是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在物质和制度上的体现)。两者利益成为矛盾体推动和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尤其在现代社会此矛盾双方更为明显。百姓从“人民”变成了“公民”这是最大的国家对百姓的认可。开始实事求是的认识“世情”、“国情”和“民情”。“民众”和“政府”远未达到互动的程度,矛盾双方的推动发展地作用发挥不出来。而中国人喜欢思想文化传承主要不是国人不善于创新,而是缺乏这种环境和条件,而主导环境和条件的却在于“政府”,这也是“几千年”思想文化沉淀的结果。改革其次是体制的变革,在中国,从前有着独特的“政治管理体制”主导着“经济运行体制”(可以说几乎没有经济运行体制),改革将“经济建设”定位为核心,开始用“经济”(市场)的手段运用于国家的体制中。使“经济体制”上升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相对于“政治体制”的矛盾的另一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和速度,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其他体制的内容和作用。而“思想文化”与“国家体制”又形成相互作用构成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主要的两个方面。改革再次是对外关系的变革,摆明了是“区域民族经济”与“世界其他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谐调的处理。这就是融入中国改革中的“开放”需要处理和面对的矛盾问题。这一矛盾同引发国内“思想文化”与“国家体制”这一矛盾互为主要因素和动力源泉,上升为改革(即是

“变革”与“发展”)这一矛盾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主要作用方面。

改革最终的直接作用就对“人”和“物”存在关系的改变过程(这里的“人”不是单一地个体而是某类利益群体的总称,“物”不仅仅是商品还包括世界范围的资源、环境、物化的材料(金融)、规范社会秩序的法规制度等等),统一到(区域)社会存在的体系中(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集合中)。从这一过程出发,我个人以为:中国的改革只不过是处于“摸索”期,经验期。而真正的改革(就是国家民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历史过程)包括完善、交流、挫折和成就,可以说也是国家发展的初期过程(国情:初级阶段)。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可悲观厌世,但万万不可步入歧途。也就是以唯物的历史观来看待我国的社会改革,那么改革的成功就是必定的了,当前提出的“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历史唯物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自身、国家和社会、国家关系等的和谐观念就是改革过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们改革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改革进程和方法手段就应围绕“和谐”这一东方智慧的精华开展进行。发展必然就是财富的创造和累计,但不是“对外扩张掠夺”也不是“对内剥削压制”,那就是自我的完善和更新。

伴随中国成长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我对改革开放有了全新的认识。新的时代赋予改革开放更多内涵,也为其设置了更多挑战。公共财政理念深入人心、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广大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提高、物质商品极大丰富……改革开放的成就实在溢于言表。然而,真正触动我灵魂的,是2008年。2008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在举国欢庆喜迎北京奥运之时,天灾人祸频频发生——先是南方遭受罕见冰雪灾害,再是奥运圣火传递受到藏独分子及西方反华势力抵制,之后是震动世界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每一次消息传来,都是一阵阵揪心,为受苦受难的中华同胞揪心,为中国遭受的敌对和不友好揪心,为中华民族的多舛多难揪心。但是,中国人民从来不会被灾难打倒,面对困难,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反而被彻底激发了。每当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时,中国人便会一起发出更为强大的巨吼,网络上颗颗爱国红心连成了海洋、全球华人联合抗议西方不实报道、各界人士自发护卫奥运圣火传递、十万雄狮第一时间开驻四川灾区救灾、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队、赈灾义演两天募集了十五亿元、共产党员争先恐后交纳特殊党费、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建立应急反应机制以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08年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抹上浓重的一笔;2008年为中国赢得了关注和尊重!

三十年艰苦奋斗,三十年春秋暑寒,三十年辉煌岁月,三十年改地换天,骄傲而执着的中国人啊,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去创造那更加灿烂的明天!

时代总是在进步的,倒退没有出路!希望10年,20年,30年,甚至更多十年后,能不负于今天我所摒弃的迷惘和拥有的期望。愿祖国的未来会更光明灿烂!

一、回顾改革开放成就感受祖国强盛

回顾30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变成现实。例如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长,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里枢纽工程,大亚核电站和京九铁路还有近年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一

个新的阶段。我国外汇储备从30年前不足十亿美元到2006年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功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尖端科技方面,神舟上天、嫦娥奔月。我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大批有志青年到国外学习,他们中有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我真正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日益强大。

总之三十年的建设成就,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以改革开放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不断向前发展,同时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使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想

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2008年即将到来的奥运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0年了…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有: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近年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都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上一篇:感恩教育报告会主持稿下一篇:会计岗位个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