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

2024-07-12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共8篇)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思想变化”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来自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思想变化”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匿名与自愿原则。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仅用于课题研究。完成本次调查需要花费2--3分钟时间,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年龄?.()

A8岁以下B18—25岁C 26—35岁

3.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A.高中及以下B.大专C.本科D.研究生及以上

4.您的职业是?()

A 学生B 教师C 公司职员D 自由职业者

E 公务员F 律师G 其他

5.您平均每个月消费大约为多少?()(单位:元)

A.500及以下B.501——800(含800)C.801——1000

D.1001——2000E.2001及以上

6.您每个周用于上网的时间大约为多少?()

A.2个小时以下B.2——5个小时C.5——10小时D.10个小时以上

7.您对当下普遍的“未婚同居”等现象持什么态度?()

A.反对,因为不符合我们传统的社会观念

B.赞成,因为情到浓时无所谓C.无所谓

8.当您在路上看到不小心摔倒的老年人你会上去搀扶吗?()

A.会,没有什么顾虑B.有所顾虑,但是还是会去C.不会,担心会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9.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各项成果去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多选)

A.物质生活水平B 市场供应 C 国家经济状况 D 国际地位E社会治安状况F其他

10.当前社会给人们提供的成功机会是否公平公正?()

A.更公平、更公正B.差不多C.更不公正、更不公平D.不知道

11.你认为社会上一些升职快的人依靠什么提升的?()

A.自身因素B.非自身因素(如亲友的政治背景、倾斜的政策和运气等)C.很难说清楚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 篇2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 我国人民开拓创新, 积极进取, 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大步踏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腾飞, 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这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巨大成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智慧结晶, 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不仅包括毛泽东思想, 同时还包括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展和继承, 是指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思想指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事物矛盾问题精髓”和实事求是的哲学原理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本文重点就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改革开放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指导作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 并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实践, 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两次历史性的转折。第一次转折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转折是邓小平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建设的结合。我党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都是抓住了中国的实际,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而成功地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

毛泽东哲学思想会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 也就是其开放性, 它是指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 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还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武器。在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建国初期经济建设过程中, 毛泽东理论的实践成果是我党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两者的关系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现实情况、文化特点, 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包括: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如何合理地将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怎样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 创新其内容。

(二) 关系分析。

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两者之间的联系是既一脉相承又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合理内容, 它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检验实践的标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等思想进行了发扬。在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都受到了邓小平理论的影响, 这既是邓小平理论的作用, 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体现。

四、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 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哲学原理。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论断是由毛泽东提出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即是运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哲学原理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 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到现在, 是它的鼎盛时期, 包括经济, 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所以中国要发展, 要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建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由当时我国经济落后的条件和严峻的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影响, 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可经济发展依旧陷入了停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随着国内民众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原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因此, 在当时的条件下, 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的文化特点、历史条件和政治制度对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改革。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经济, 才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因此,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我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政治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丰富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 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的实现。

(二) 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哲学原理。

实事求是观点实事求是,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 重点将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了解其发展的规律性, 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为目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其理解为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上面的拨乱反正, 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重新确定为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涵和精髓, 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基础。

在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指导下, 我国的改革开放方针的实施, 注重从实际的国情出发, 认真分析和总结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将得出的结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各级领导干部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和要求, 解放思想, 积极进取, 在中央、地方的实际情况下, 大胆进行实践, 创新改革发展的方式。在农业上,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条件,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我国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了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三个“有利于”, 这为改革开放中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指导。

五、结语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 又加入了自身的认真领会和学习, 吸收了许多其他思想流派的有利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国际地位上升,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武器。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 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鹏, 陈答才.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J].理论学刊, 2012, 8

[2]李文苓.重视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19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 2012, 10

[3]胡艺华, 彭继红, 建国初李达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大众化主要方法初探[J].江汉论坛, 2011, 2

[4]杨瑞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兼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12

解放思想与出版改革 篇3

解放思想是全行业的事,但关键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对于新闻出版行业来说,上上下下都需要解放思想,一般的编辑出版人员,要解放思想拓宽选题范围,创新营销方式,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员需要解放思想,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管理模式等等。编辑出版人员思想解放了,出版单位的选题就活了,出版单位负责人员的思想解放了,单位的经营就活了。但是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要想使整个出版行业活起来,关键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要解放思想。总体讲我国的改革是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是政府调控型的,出版业尤其如此。出版业要大发展,首要的是各级新闻出版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的思想要大解放。对于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创举,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认真总结。

解放思想就要解决问题,要落到行动上、落实到观念中。解放思想讲比较容易,在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要难得多。但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不能仅仅落实在口头上,不能述而不作,而是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要把解放了的思想变成行动的指针。谈解放思想不能大而化之,必須与具体的工作联系起来,泛谈解放思想比较容易,联系实际工作比较难,联系别人的工作比较容易,联系自己的工作比较难。解放思想不仅要体现在处理一般具体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养成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观念和方法,在一个具体问题上解放思想容易做到,养成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比较难。思想不解放,工作就放不开,改革难以到位,就习惯于用旧的思路和框框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如果只是大谈解放思想,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仍然按照原来的一套行事,那不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从基层反映最直接的、最强烈的问题入手,而不能只解决次要的问题,只谈枝节的问题,却回避主要的问题、主干的问题。目前,制约出版业发展的问题很多,比如融资方面的问题,最近有所松动,但是限于少数出版单位,并且只有上市才能吸纳社会资本,一般出版单位吸纳社会资金的渠道不通;比如跨媒体问题,提了好多年,但是出版社想在出书的同时出刊、出音像电子出版物,出报,其难度仍然很大,甚至是不能的,反之也一样,期刊社想出书只有买书号等等。解放思想就要解决具体的问题。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 篇4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有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有快速发展;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深化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们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的,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必须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在新的时期、新的历史背景下,改革开放如何往前推进,恐怕要更多地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事关改革开放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大目标、大任务。比如我们的改革是为改革而改革,还是为人民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目标,而且我们还要让改革开放各项制度更加协调、更加系统、更加成熟。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成绩和经验的洞明,又是对深化改革、更好地开放的深刻揭示。

一、只有解放思想,才有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我们特别怀念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的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特别思念它的带头人邓小平同志。诚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在文革复出后,首先身体力行的就是解放人们的思想!

对于解放思想的目的性和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断在路线斗争错综复杂、国家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是邓小平同志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以他勇于斗争、善于内省的独立思考精神,用解放思想为先导,扭转了局面,摒弃了墨守成规、执迷不悟者的错误。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地评价毛 1

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错误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号角。

解放思想,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樊篱,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拨乱反正、批判“唯生产力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了全国各行各业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闸门。使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重新确立起来。获得新生的干部群众在科学战线,文艺战线以及各行各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和智慧,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层出不穷,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来没有这么昂扬,这么意气风发。

回首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正是人们思想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活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思想转变过程。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践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里程碑和重要标志,成为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思想解放,并获得巨大成功。它为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我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关于改革的决定,以及而后的农村经济改革、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股份制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提出,实现“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发展的条件。

二、只有改革开放,才有快速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坚持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不搞改革开放谁就下台。”指出要不囿于姓“社”和姓“资”的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谋求发展。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坐地保守到改革开放,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我党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其间确立的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是解放思想获得的巨大收获。它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成为90年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回答党应该

是什么样的党的思想创新、体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实现了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胡锦涛几代领导集体传承力持的求真务实谋发展,推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火炬接力。

由于改革开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165亿美元增加到26269亿美元,GDP增长了12.3倍,年均增速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年均增速,人均GDP已达2010美元。我国的经济总量先后超越了法国和英国,位居世界第四。从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沿的国家变成了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全球影响力大大提升,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已达70多个。我们在30年的时间里城镇人口达到近6亿,有2亿农民摆脱了贫困,13亿人初步达到了温饱和小康,实现了从贫穷一温饱一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成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部分领域进入世界前列,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我们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我国的香港、澳门也极尽自己的优势、海峡两岸的互利合作捷报频传。外商投资、外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的骤然增多,“复关”与“入世”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已成定局。改革开放不但促进了经济、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其他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中国从封闭、贫穷、落后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充满活力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谁都不能不承认: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是我们国家振兴的活力源泉。

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符合党心民心,合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也让我们从陈旧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在世界范围内与所有国家和地区普遍交往和合作,有利于我们知此知彼,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世界舞台上为自己寻找更多的机遇,更能发挥中华民族的创造、奋斗精神,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旧观念和不合时宜的思维框架。胡锦涛在十八报告中说:“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深化改革开放

1.新时期仍然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就会采取怎样的行为路径,对改革开放认识的高度和广度。将决定革故鼎新的强度和热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史无前例的,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我们只能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甚至螳臂当车。为新世纪、新阶段、新起点上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去积极探索,兴利除弊。“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深谙世情、国情、党情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中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继续解放思想的召唤,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的关键,是对党的政治智慧、决策能力的新考验。

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情形长期存在,我们的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加。我们应认真地与世界飞速发展的情势相对照,与中外反差相比较,通观国情。明察于外。在了然把握世界态势的情况下给自己找方略、寻空间,与他国合作互利,优势互补,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参与世界分工。面对国际市场的掣肘,我们更要抓核心产品、要害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发展,主动、尽快地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为了不受别人牵制,除了扬长避短,转化劣势,寻找差距和不利因素外,更要从13亿人的可持续发展找出路,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出台培育国际化人才的机制,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利用,开发高科技产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取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启迪我们自己的智慧与创造。我们已经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中国在世界被边缘化的积弱积贫、缺乏活力和创新力的闭关锁国、闭门造车、把自己排除于世界文明发展场外,参与权、表达权往往自动放弃,对外来的干涉、野蛮挑战的封闭、缄默或不抵御的状况。通过十七大报告的学习,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国策提升到新的认识高度。解放思想是全球化时代开放理论的鲜明特点。文化是全人类在社会各个历史阶段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汇,是人类共建共享的精神财富,世界历史进程中有重大影响的宣言、宪章、法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考和指导。

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全面落实以法治国的基

本方略,实现执政的科学理性。不囿于姓资姓社的争论,追求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让平等、自由、科学、民主这些人类美好的事物在我们的国度蔚为风气。摒除各种歧视、等第和偏见,倡导人民群众自觉参政议政的主人翁意识,保障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依法发表意见的意愿和权利,懂得民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加速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刚刚开始,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我们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去建构高度开放、透明的服务型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来解决“潜规则”中滥用权力的社会问题,堵住权力寻租的漏洞,让腐败分子无机可乘。为让政令畅通无阻,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继续探索以制度建设来化解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让特权者放弃“既得利益”,能顾全大局,让人际政治、权力无约束得到杜绝,彻底改变膨胀、扭曲和蜕变的权力。通过机制和制度的建立,让有效的决策、执政和监督互相制衡,以达到社会建设持续的良性互动。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 篇5

回顾:课程改革的旅程

政治化(以阶级斗争为纲)——常识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活化(以人为本)

常识化,注重内容目标的多元结构和应用价值,如初中按照素质构成的多元性分类实施,高中则淡化学科体系,力求理论常识化。

生活化,就是强调内容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线索。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思路 从生活化到素养化。

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依照统一规范,依循既定六大部分的顺序,梳理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思路。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课程性质:一脉相承的坚守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课程的学科特点;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具有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整合方式;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的德育功能。

课程的综合性特质,有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的基因,是论证一切问题的基础。

基本理念:与时俱进的追求

包括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 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题,以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主线。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每个素养要素都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用核心素养来呈现课程目标,既包含三个维度,又关注三维目标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课程结构

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生活 政治生活——政治与法治+社会活动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哲学与文化+社会活动

选修:6个模块——3个模块(经济与生活、法律与生活、国际政治与经济)一是简化(课时);二是重构(社会活动);三是统筹(必修与选修1);四是规定动作(法治教育、社会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课程内容 思想政治课

学科内容-核心素养-课程内容

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必修1、2、3,选修1、2

课程形态:以核心素养为轴,统整三组集合 必修一:社会发展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人类社会的历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修二:政治与法治

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框架,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修三:哲学与文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阐释社会生活、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框架分析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为支撑总框架之“四维”:以四个素养要素为一以贯之的红线;红线穿珠,涉及四个全面,五个建设,五大发展理念等具体内容。

必修一讲原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为主题,以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为主线,以树立理想信念为主旨。

必修二讲焦点: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为主题,以三者统一为框架,以坚定政治立场和方向为主旨。

必修三讲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以四大观点为主导,以确立三观为主旨。

五、学业质量标准

指学生在完成本阶段、本学科学业时,应该具备的体现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基于课程实施的测量尺度,应与课程目标直接关联;是学业成就的质量标准,应提供学习课程内容的基准——标准有下限;是能够对接高考测试的评价依据,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教育质量比较的关键指标——标准无上限。

学业质量标准是指导教学与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教材编写的依据。研制理念:以核心素养为源

基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把握课程内容;基于课程内容及其学业要求撰写学业质量标准;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形成测试评价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的把握与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是源与水的关系。

操作规范:以核心素养为魂

挑战:有关内容的表达是否够清晰;有关水平差异的特征是否易辨识,有关素养指向是否可操作,取决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规范方式。

原理:以核心素养的表现为支点,以课程目标的阐述为起点,这是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理论框架。

操作:紧扣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依循课程目标的表达顺序,参照每个素养要素的水平划分,依次结合相应的课程内容,分四个水平描述,这是建立规范方式的陈述框架。学科核心素养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规范,是魂与体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结构的变化:教学与评价建议合一;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单列。焦点的变化: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核心素养水平及学业质量标准的测试。

重心的变化:简化通识性阐述,直面本课程实施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关键问题。

关键抓手: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

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设计的方式呈现,包括社会活动,被称为课程内容活动化,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叫做活动设计内容化。

就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修订而言,它是实现以发展核心素养来主导课程实施的关键抓手。

这也是最具争议的变化。操作难度太大。“非驴非马”之辨

着眼课程实施的方式。秉持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关切、自主选择的权利、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又具有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的特质,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着眼课程类型的划分。它本质上仍然归属学科课程。活动设计作为学科内容的载体,是可选择、可调整的。学科内容是确定的,活动安排是不确定的。所谓活动型,是发展素养要依托、依赖课程实施的新类型。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之举 因势而谋,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导。(三组集合)

应势而动,响应创新理论教育的创新课程类型。(变动常态化)

顺势而为,以门票式学习路径主导学习过程的课程新类型。(转型期、信息化)

乘势而上,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塑提供了契机和动力。突破了课程论的常规,体现了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聚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维一体呈现课程目标的改进模式;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划分与描述质量标准的根本;引领课程实施的创新类型。

1、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见仁见智,如何为素养?素养从何而来?如何见证素养?“忘掉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吗?

“素养”之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的素养,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见于纲要)

学科素养不同于核心素养,在于它有赖于特定学科学习的滋养,是需要学科知识与技能来证实的学养。(见于课标)

学科核心素养不同于学科素养,在于它是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孕育出来的。(见于课程)

课程,是实现学科与核心,即学养与教养的枢纽。

2、如何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思想政治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立足于学科本质的把握,明确本学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而不是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着眼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即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3、怎样命名学科核心素养要素?

如公共参与,看起来是表达一种状态或行动的用语,实际上它表达的是个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态度和能力,无疑是一种素养。

4、如何阐述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内涵——作用——表现

每个要素的定义:一是词义(学理术语);二是内涵(中国观点)。每项要素的作用,都指向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

每个要素的表现,是表达课程目标的方式,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起点。政治认同、词义: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赞同。(是什么)内涵: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

作用:发展政治认同,就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多重要)

表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什么样)

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基本格局

阐述这四个素养的内涵及其作用,包括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见于学科核心素养。

阐述每个核心素养的表现,见于课程目标。

阐述每个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价值,即总体把握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意义的两个视角,见于教学与评价建议。

这三部分构成了课程标准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基本格局。

5、如何总体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引领课程实施的纲领,对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素养,应有全方位、全口径的总体把握,主要有两个视点。

视点1:每个要素的独特价值,着眼公民培养的意义,可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中国公民。

信仰:坚守共同理想的信仰,基于政治认同的理念信念。思想:源于科学理论的思想,理性精神的结晶。尊严:凝结着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担当: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公共参与的主动行为和强烈意愿。分为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公共参与。

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共同标识。理性精神是思想认识基础。

法治意识是必要前提、必然要求。公共参与是行为表现。

视点2:四个要素的相互关系,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回应有关质疑

政治认同的内涵是否要涉及价值观。四个素养能否覆盖全部课程。四个素养要素可否相互替代。四个素养要素的容量是否均衡。

6、如何划分核心素养要素的水平?

需要关注层次之间整体的、变化的、递进的关系。

应该采取一种整体观,每个水平都需要确保该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主要表现上的完整性。

要根据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实质性变化来确定各级水平的具体内容,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性及需求。

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发展阶段的递进关系。

7、如何测试核心素养的水平? 测评框架

情境——任务活动——学科内容 素养表现

要有效设置相关的情境,并针对该情境引申出来有意义的、指向素养的问题,要求被测者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完成某(几)项任务,引发评价者预期的行为表现,由此证实核心素养水平。

差别式评价(标准)

以求异为取向差别式评价。有共同标准、无标准答案的评价。以确认基本观点为共同标准(如课程目标),允许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素材,基于不同经验、采取不同思路、表达不同见解、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透过这种有差异的解题过程与思维过程,缺“大题”有多难?

例如:某项公共政策的出台(交通、城建、城管„„)某件重大事件的评估(安全事故、重大灾难、奥运、世博)某个热点话题的评议(七个怎么看,辩证看、务实办)某一历史问题的认识(革命、建设、改革)

8、用什么话语体系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既不固守以往僵化的话语体系,也不照搬时下西化的话语体系。采用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保证其学术权威性。“高大上”之辨

怎样把高大上的追求创造性转化为生活化的议题,即遵循什么路径走向高大上的素养。小结

一、我们选择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

二、素养不素养,关键看评价;好用不好用,关键看标准。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 篇6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作为肩负着学校思想教育的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科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法,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相统一,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只有切实把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保驾护航,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添辉煌的一笔。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课程 教育改革

自教育部2006年规定,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调整为四门,将原来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前分列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另两门思想政治课则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第3次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大的调整。此次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调整既是适应高校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的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需要,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进人新世纪,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一项战略任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原因

1、教学方法守旧:重理论体系阐述,轻实际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理论知识的积累视为教学的“硬任务“,而把能力、素质的培养,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树立视为“软任务”,单纯强调理论知识、观点的传授,而较少考虑方法的掌握、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对相关社会问题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亦不能用积累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样的讲课方式既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渴望,也不能进行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造成学习方式的单调和学习效果的低下。

2、教学手段滞后:重教师单向“灌输”,轻师生双向交流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基本特征是“一多一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重教有余、启发不足。政治课授课的过程被形象地描述为“幻灯片一打,睡倒一大片”,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幻灯片,把授课过程等同于读幻灯片的过程;有的老师上课没有突出主题,脱离授课计划,把政治课当成故事课。有的教师以权威自居,尽管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很好,但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3、教学效果不理想 :缺乏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不带教科书的、睡觉的、小声说话的学生大有人。归纳起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全盘接受”,不动脑思考,上课不过是走个过场;一种是“部分接受,部分质疑”,这些学生有的能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抒发己见,有的则保留问题、心存矛盾;还有一种是“完全排斥”,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意义。前两种是绝大多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反映,后一种则存在于极少数学生当中。这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缺乏实效性。

二、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教学观念更新———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意识和主体性明显增强,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愿意在众人面前张扬自己的个性,喜欢与众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上述思想观念的变化,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尊重与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民主与权利、学生的个性、隐私与尊严等。遵循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原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要凸显教育的服务功能,以学生为教学评价的主体。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集中学生的智慧,反映学生的意愿,心系学生的利益,要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因此教师只有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参与对理论的思考、分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政治课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过分注重课本上的一些机械的,过于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框框,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和内化,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师要主动去了解社会,去了解学生,并把课本知识有机的融入到社会生活,融入到学生实际中去,激活教材知识,用活教材知识,淡化机械的记忆,重视知识的内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疏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也才能过到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德育功能。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参与、淡化机械和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让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认知,这不仅让同学感受到知识就在身旁、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总之,注重对教材的“深化”“、细化”“、立体化”“、自主化”的研究,使普通内容哲理化、政治语言生活化、深奥理论通俗化。

第三,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注重社会实践。拿出一定的课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被很多高校证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进行,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加深对社会认识的良好机会,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与社会接触,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 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时代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经过合并重组,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体系。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更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接轨学生的专业实际。

一是增加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独特性的内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它既有可能形成国际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目前开放社会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多种多样,使人们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教学内容上,增强了时代感和现实性,对于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当今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使大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既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能自觉融人世界优秀文化之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是增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这一时期,往往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丧失发展机遇。这不仅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而且会使我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无法支撑,同时也不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地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改革后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加这面的内容,对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和核心很有帮助。

三是增加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30年的成长已日臻成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由于发展不均衡、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等原因,不和谐因素已经显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认清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是我国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面对利益多元化,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树立社会共同理想,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中心转移

受应试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学一方面以学生分数为主,另一方面以“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应试科目为主,对于思想品德的教学期望与要求并不高,使得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于教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掌握,再加上必要的教学反馈工作不到位,整堂课就是成为教师主导学生剖析教材的过程,导致课堂学习气氛始终较为低沉,起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对此,我认为教学不能够以教材为中心,也不能够以教师为中心,我们需要不断理解与掌握素质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以学生为中心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的问题。其实,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交给学生去独立完成,而是教师要从主导学生学习变为引导,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多读、多想、多说、多写、多讨论、多交流”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爱上学习。另外,这种体验式学习也会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形成更为活跃有效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推进情景教学法

小学生年龄尚幼,注意力比较难集中到学习当中去,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更不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高涨的学习兴趣,造成学习成效低下的情况。对此,我们需要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发掘、整合与利用教学资源,达到教学目的。比如,互联网等多媒体不仅可以检索到一些教学灵感,还可以用来制作、投影教学课件,既可以用这种想象化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加清晰全面的讲解,又可以利用颜色搭配、声形并茂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来推进情景教学法。活动情景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在结合教材的活动过程中,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景当中。比如教《过家家》一课,教师可利用道具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妈妈买菜回来了,客人到我家,给外婆过生日,爷爷生病了……让学生想象面对这些事情,他们该怎么处理,并分小组演一演,演毕,老师为孩子们颁发“最佳节目奖”、“优秀创意奖”、“最佳演出奖”、“最佳合作奖”等。情景的触动加奖励措施,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会处理一些家中事务。

三、注重个体发展

素质教育思想要求教师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教师的教学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就当下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讲,家庭情况与类型也较为复杂,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性格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问题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

毛泽东思想与改革开放 篇8

关键词:改革开放十八大运用

中共十八大已经闭幕,但围绕这次会议的话题讨论仍未完结。十八大后的中国将走向何方?这样的发问会以不同的形式不断重现。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靠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十八大报告结合时代特征进一步运用与发展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邓小平强调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的改革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的,就其实质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即通过改革具体制度,逐步完善根本制度。

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二、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作了深刻总结,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邓小平一直主张,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整体性的改革,而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改革,他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觀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四、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要改革就必须对外开放,要对外开放,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实行对外开放,不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的先进成果来“为我所用”是不可能的。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不开放不行,不加强国际交往不行”。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推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八大报告中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精髓与内容。报告始终坚持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以人民为主,通过改革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面改革,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夺取新胜利。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他的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却是深远的、长久的、重要的。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运用三十多年来,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它也将伴随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政党走向更加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 卷[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2]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上一篇:关于人生奋斗励志语录名言下一篇: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