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艺术

2024-08-20

毛泽东诗词艺术(共9篇)

毛泽东诗词艺术 篇1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经验作了理论概括, 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有其自己民族的思想渊源, 它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始人毛泽东, 十分善于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达其深刻的思想或原理;十分善于用中华民族的格言、成语或诗词来概括他的关于哲学的、军事的乃至政治的思想观点或方针谋略。特别是对古典诗词的研究, 毛泽东以奋斗哲学来阅读古典诗词, 从总体上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精神的。我们所见的毛泽东诗词共六十几首, 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生, 反映了现当代全部革命和建设的战斗历程。据此, 从历史性角度来划分, 基本上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前 (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 的作品, 共16首;第二部分, 解放战争以前 (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 的作品, 9首;第三部分, 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 的作品, 37首。合起来读, 恰是一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史诗,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形象显现。可以说, 毛泽东同志的诗词, 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历史的艺术概括,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艺术再现。

一、遵义会议以前——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并解决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些重要的思想在毛泽东诗词中都艺术地再现。

(一)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和工农联盟的思想

在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1927年8月7日, 毛泽东同志在汉口出席中共中央紧急会议, 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议决定发动秋收暴动, 9月9日毛泽东在浏阳一带举行武装起义, 10月, 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根据地。在起义之后, 毛泽东满怀豪情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诗中的“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以及1930年2月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的“十万工农下吉安”《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明确地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以及工农联盟思想。

(二) 关于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925年春写了《沁园春·长沙》, 通过对往昔战斗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宏伟志向, 以一句“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力主沉浮, 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1927年春, 国民党反动派明目张胆准备分裂叛变, 而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路线, 拒不接受毛泽东和其他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 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给革命带来了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毛泽东以诗言志, 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但诗人没有绝望, 展望未来, 革命的高潮会到来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一个“逐”字, 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 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

(三) 关于根据地建设和对革命前途的展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 有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个问题。毛泽东于1928年秋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在“洒向人间都是怨”“军阀重开战”时, 根据地却是“红旗越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甄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在1929年10月的《采桑子·重阳》中描写重阳节的战地风光, 借景抒情, 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二、解放战争以前——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从1935年初的遵义会议到1945年春夏的中共七大,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具体体现在: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体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 形成了完备的军事理论;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形成了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诗词中体现:

(一) 关于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关于革命战争题材的诗词较多, 这些作品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产物。《七律·长征》用艺术的手法形象地记载了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它集中地表现了红军的英雄豪迈的气概, 同时生动地描写了长征的壮阔艰险的场面。以“万水千山”做线索, 描写了“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江”“大渡河桥”“岷山的千里雪”。这就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历尽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 更使人想象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

(二) 关于统一战线理论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统一战线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以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即工农联盟;第二个联盟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非劳动者的联盟。1942年秋在广西全州举行的戴安澜将军追悼会上毛泽东遥寄了挽诗《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在诗中称赞了将军所率远征军部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同时, 一句“外侮需人御”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 联合一切爱国力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 这与当时国民党当局制造“皖南事变”, 掀起反共高潮,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 抒发革命抱负

1936年1月6日, 毛泽东、彭德怀率红军抗日先锋军出发东征, 到达黄河边。2月6日, 毛泽东在黄河边视察敌情, 深夜, 天降大雪。天亮时, 毛泽东推开窗户, 发现一夜之间, 大地变成了银色世界。毛泽东走出窑洞, 兴致勃勃地走向黄河, 一边观察敌情, 一边欣赏雪景。连绵的群山好像银蛇飞舞, 起伏的高原宛若白象奔驰。望着这一幅雄伟壮丽的北国雪景, 毛泽东神思飞越, 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雪》。如此多娇的江山, 曾吸引了历代多少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但他们都是非常渺小的, 今天国难当头,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战胜困难, 独领风骚。毛泽东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批判了三千多年来的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指出无产阶级才是当代的真正英雄, 才是世界的当之无愧的主人。

三、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时期

毛泽东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 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完善, 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一时期, 毛泽东写三十几首诗词, 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一) 关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1949年4月23日, 解放军占领南京。消息传来, 毛泽东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中的“天翻地覆慨而慷”, 一方面称赞了人民解放军的壮志和英勇, 同时也有举国欢腾之意, 敌人虽然从南京败退, 可是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 毛泽东号召一定要乘胜追击残敌, 把革命进行到底, 并用历史故事作为借鉴,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 歌颂了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大好形势和伟大变化

1950年十月于新中国建立之初, 毛泽东曾填写《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以庆祝“人民五亿得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事隔一个月, 又一次同题和词, 其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 11月, 前方传来了志愿军取得胜利的消息, 这时, 毛泽东读到了柳亚子先生欣赏赞美歌舞剧《和平鸽》的词作, 非常欢喜与兴奋, 写下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纪新元”。短短一月之间, 同题两和, 歌颂了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唱出了有关国家命运、人类前途的大主题。

总之,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一个革命统帅和国家元首, 他不是一般的古典诗词爱好者和欣赏者, 他的诗词的内容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 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辉煌历史, 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诗话。

摘要: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本文以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为基础, 结合其写作特点和时代背景等方面因素, 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探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 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探讨分析。本文从历史性角度, 依照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成熟时期、继续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将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从欣赏毛泽东诗词这一全新角度, 学习、理解、体会毛泽东思想的艺术性。

关键词:毛泽东,毛泽东思想,诗词

毛泽东诗词艺术 篇2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1965年秋

这是毛泽东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泽东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蓬间雀就是指前苏联修正主义领导人赫鲁晓夫,而鲲鹏当然象征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因此,显而易见,这首诗是一首政治寓言诗。上阕

全诗上阕,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鲲鹏展翅九万里,上下扶摇翻飞的伟岸情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鲲鹏形象,在此古为今用,另有所指,堪称谙熟古典,而又食而化之的典范。接着诗人借鲲鹏的目光背负着浩瀚的青天往下看,到处是大城连小城的尘世。诗人仿佛这时已变成了那高瞻远瞩的鲲鹏,大气磅礴、吐纳风云,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不仅有此气势,而且的确世界革命的风云正在漫卷全球,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世界在当时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从1963年到1965年,毛泽东前后共发表了六个支持世界革命人民正义斗争的声明。就在这世界人民在争解放、争自由的硝烟弥漫的斗争中,鲲鹏漫卷长空,背负青天,壮志沉稳;而蓬间雀呢?却吓得要命,连喊着怎么得了呀,急于惊惶逃跑,一副惨相。下阕

下阕开始一句承接蓬间雀的情况,诗人试问:这雀儿究竟要去哪里?然后就展开了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整个下半阕以问答形式贯穿始终。先是雀儿答道:要去蓬莱仙境。诗人在此以讥讽调侃的语气暗示人间哪有这样的幻景。雀儿继续恬不知耻地说,你不知道吗?去年秋天明月当空,我们还订了三家条约。这三家条约指1963年7月至8月苏联与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的实质,已被诗人毛泽东看空,它本质上想剥夺其他国家为抗拒少数核大国的核讹诈而进行核试验的权力,并进而维护几个核大国的核垄断地位。

接着诗人又以戏谑的笔调一转,“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对赫鲁晓夫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赫鲁晓夫曾于1964年4月1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电机厂演说时,将他所谓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需要有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这种“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后来在全中国范围内成了一种“苏修”的代名词,也成了国人讽刺“苏修”的口头禅。

全诗最后二行,诗人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雷霆万钧之力对“苏修”当头棒喝。

对于其中“不须放屁”一句,从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好,另一些人又认为不好。有论者认为,这一句用得极好。尤其在通读全篇之后,更有此感觉,诗人在这里以一句让人想不到的话对敌人给予了愤怒的痛斥。而且纵贯古今,无一人敢将这四字入诗,只有毛泽东敢,他用词句决不瞻前顾后,忐忑不安,而是君子坦荡荡的心胸。没有他这么大的气魄,谁有胆敢这样写呢?这不仅是一个发明创造,也是塑造人心灵的一个伟大的飞跃,其中意义极为深远。

杂言诗·八连颂

毛泽东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63年8月1日

毛泽东晚年诗词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艺术特色

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毛泽东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我们遍检毛诗,会发现他在前期所写,最多的是为反抗国内阶级压迫,为建立新中国而百折不挠的英勇奋斗,慷慨悲壮的激越的歌唱,这可以《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为代表。但这还只是表现了中国被压迫阶级对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精神,而不足以表现整个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族入侵时的不屈的民族气节。众所周知,在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忙于指挥对日作战,几乎没有写诗,目前只有约写于1943年3 月的一首《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面对当时国际上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围攻,毛泽东写下了最能显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雄伟史诗,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歌唱的最强音。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中所表现战斗精神,爱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从许穆夫人到屈原,从陆游到秋瑾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些诗词不仅放在毛泽东全部诗词中是最光彩夺目的,放在整个中国诗史上也是最优秀的,堪称千古绝唱。

其次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元人元好问论诗注重“骨力标格”,常以“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自警。借用元好问的话来说,毛泽东晚年诗词最突出的审美价值便是“风云气壮”。据毛泽东卫士张仙朋回忆,毛泽东在一次跟他谈话中说:“你看过我的诗词吗?我喜欢有英雄气的。你们应当有雄心大志,要英雄气壮,不要儿女情长。” 毛泽东的反修反霸诗,像《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和《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是何等英雄气壮啊!诗词中所表现出来不信邪、不怕鬼、不向任何敌人低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的英雄气概,应是一个长期处于被压迫现在也还时时面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威胁的民族全体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永远保持并发扬光大,决不能因毛泽东已离开人世而有丝毫动摇甚至抛弃。

第三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人不能没有理想,也不能没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毛泽东是伟人,当然更应该有比常人伟大的理想。毛泽东的理想是什么呢?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也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毛泽东说:“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建设一个人间天堂,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可以说是毛泽东一以贯之从未动摇过的一生追求,而且越到晚年越执着。《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的梅花已经完全成了共产主义战士的化身。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敌对势力多么强大,她都能坚守信仰,坚持斗争,保持革命气节。她没有任何私欲,只有为共产主义在全球实现而奋斗的豪情。任何美好的理想要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艰难险阻,倘若没有蔑视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一遇挫折,那么,“英雄气壮”是很容易变成“英雄气短”的。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首先表现在他的无比自信,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做学生时就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再后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了晚年,他的乐观一是表现在他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极端蔑视:“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二是表现为他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坚信不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常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第四是圣洁的人间真情的歌咏。我曾说过“‘情圣’既然已被梁启超送给了杜甫,而又有人称毛泽东为‘诗雄’,我再给他上个尊号:‘情雄’。‘雄’者,雄视百代也。他既豪情似火万丈,又柔情似水无边。”“从情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诗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抒豪情的,一类是诉柔情的。”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晚年诗词中有两首极为特殊,一是《七律·答友人》(1961年),另一首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对《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解说虽也有分歧,但基本上都还说得过去。而对《七律·答友人》一诗,解说虽多,但几乎都没搔着痒处。据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介绍,1975年,一天,他对在身边给他读书的芦荻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我们以为,此诗必须从怀念杨开慧角度来解,方是的解。前两句是九嶷山上白云飘飘,帝子——杨开慧离开了“重霄九”居所,凭着天风驾着白云降到了“九嶷山”上,在一枝枝当年曾因洒下娥皇女英泪水而留下斑斑点点的湘妃竹上,还有她不久前听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而流下的泪滴,她身穿用万朵红霞织成艳丽夺目的百重衣衫,站在高高的九嶷山上,放眼望去,只见故乡的洞庭湖涌起雪白的波浪欲直上与天连,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正唱着非常动人的欢歌。我(毛泽东)也因为她回到家乡而梦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整个芙蓉国——中国是一片朝霞映红的神奇的世界。竹内实先生说:“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爱国诗,像这样内容充实,诗句华丽的赞美祖国的诗,过去任何一位诗人也未曾做过。” 我以为这更是一首无比美丽的爱情诗,也是过去任何一位诗人未曾做过的,是毛泽东一往情深的最美的爱的歌唱。

以上我们分析了毛泽东晚年诗词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下面我们再简要分析一下艺术上的特色。

第一,意象壮阔,意气风发。毛泽东前期诗作艺术上气势磅礴而又含蕴深厚,可说是意与境浑。晚年略有不同,除极少数如《七律·答友人》、《卜算子·咏梅》外,其它大部分不再像前期作品那样情景交融,往往是或以意胜或以气胜。而且借景抒情越来越少,借题发挥越来越多,像《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一首诗中两次用到“天”,还有他特别喜欢用的“万”、“飞”字,可如果你对诗有感觉的话,你会发现它一点不像他自己极力称赞的唐诗,而更像他不大赞成的宋诗。毛泽东写这首诗不是“言志”,不是“抒情”,而是“说话”,是“出气”,你首先不是被它感动像你读他的也是写冬天的《沁园春·雪》那样,而是被他“英雄气壮”所征服,有“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早已想说的话”的那种解气的快感。

第二,汪洋恣肆,款坎鞺鞳。毛泽东前期诗词语言,设色浓丽,音韵和谐。到了晚年,他的诗词的语言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诗词如《七律·答友人》和《七律·登庐山》外,其它绝大多数作品的都不是云灿风华,而是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肆口而成,风华绝代。是拿诗词当散曲写,像读报诗,基本上采用赋的铺陈描画法,或者拿诗词当文章写,而且是当杂文写。以口语入诗,以俗语入诗,以对话入诗。例如作于1963年1月9日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作于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特别是作于1963年8月1日的《杂言诗·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诗词的语言真正做到了随意驱遣,纵情挥洒,全不受清规戒律束缚,较之东坡的铁板铜琶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毛

泽东晚年诗词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勤劳勇敢、酷爱自由、不畏强暴、脚踏实地、坚毅不拔的现实奋斗壮志;豪迈奔放、追求理想、脱略俗尘、雄视高翥、慷慨纵横的浪漫求索雄心。

毛泽东晚年诗词全面展示了一代天骄的崇高形象——光辉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从不服输的顽强意志;革命的豪情,乐观的精神,英雄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胆略与气魄。

毛泽东诗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善于创新的典范。毛泽东晚年诗词中优秀作品更是达到了文成法立,独步当代,雄视千古,比他其它任何时期诗词更为出色的境界。

毛泽东是诗国中当之无愧的诗天子,毛泽东晚年诗词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无人可比的最新的高峰。

100多年来,中国几代人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珍贵的东西——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绝不能被廉价拍卖。中华民族终归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最能表现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毛泽东诗词,必将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千秋万万代。2003年7月30日星期三17点

参考资料:

从毛泽东诗词看毛泽东 篇3

一.地是毛泽东的根脉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韶山的土地孕育了毛泽东, 毛泽东自小便钟爱这片土地, 但他的眼光不拘于韶山, 他的足迹不囿于乡土, 当他为求学而离开韶山冲时, 他向父亲言志“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长沙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青年毛泽东“立奇志、交奇友”, “以天下为己任”, 面对辽阔的土地, 他发出了“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世纪之问;当美丽的国土遭到外族践踏之时, 他“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皇帝之陵”, 大声疾呼:“东等不才, 剑屦俱奋”“还我河山, 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 永矢勿谖”, 他带领着共产党人奋力保护着华夏土地;面对腐朽的国民党统治, 他要改变这个世界, “炸桥挖路为团结, 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遍地血, 无非一念救苍生”;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 他指挥千军万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山河铁臂摇”;当“一丛大地起风雷”的时候, 他面对现代修正主义的背信弃义, 号召人民“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鼓励人民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看到大地上的丰收景象, 他不禁高歌:“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的一生稳稳地站在中华的土地上, 他像一棵参天大树, 牢牢地植根于这片沃土之中。

二.天是毛泽东的胸怀

脚踏实地, 仰望天空, 成就了毛泽东的博大胸怀。

他有“与天比高”的情怀。书生意气之时, 仰望“鹰击长空”, 追求“万类霜天竞自由”;“万马战犹酣”之时, 期望“刺破青天锷未残”;“大地微微暖气吹”之时, 深感“天地转, 光阴迫”, 发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之声。他有拨云见日的气量。为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 尽管“漫天皆白”, 但内心却燃烧着“雪里行军情更迫”的火焰;经受挫折, 转战山路, 仍坚信“狂飚为我从天落”;听到“长空雁叫”, 看到“残阳如血”, 面对“雄关漫道”, 坚强地“迈步从头越”。他有“天若有情”的挚爱。对妻子, 他有“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的英雄之思;对革命, 他有“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大爱之举;对烈士, 他有“泪飞顿作倾盆雨”的伟人之泪。他有“巡天遥看”的视野。他看到了中华从“长夜难明赤县天”走向“一唱雄鸡天下白”, 他看到了祖国“洞庭波涌连天雪”、“热风吹雨洒江天”的大好局面。

毛泽东既是望天之人, 也是后人仰望的“天”!

三.山是毛泽东的脊梁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是毛泽东意志与力量的写照。毛泽东的一生和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山记录了“马背诗人”的足迹:“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毛泽东在《七律·到韶山》的小序中写道:“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 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三十二年里, 他“踏遍青山”。山记下了他学生时代“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立下的拿云之志;井冈山上听“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所发的兴奋之情;红军征战转移途中, 历经“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之险、“七百里驱十五日”之艰辛, 收获到的“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胜利喜悦;长征路上“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六盘山上“何时缚住苍龙”的急切期盼和“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欢笑之声。是“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的浩瀚, 给了这位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是“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的山的气势, 给了这位伟人“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山记下了他在“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狮过大江”时发出的“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铿锵之音, 在“风樯动, 龟蛇静”时, 构筑的“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的宏伟蓝图。没有“跃上葱茏四百旋”的体验, 是吟不出“无险风光在险峰”的自强者之音的;没有“又踏层峰望眼开”的亲历, 是道不出“卅年仍到赫曦台”的自信者之声的。

山, 沉稳厚重, 锻造了毛泽东巍峨挺拔的脊梁, 正是这种脊梁顶起了中华民族屹立东方、科学发展的天空。

四.水是毛泽东的血液

毛泽东平生最喜欢“到中流击水”, 水融进了他的血液之中, 他的思维如水一般灵动, 他的人生似水一样波澜壮阔。

毛泽东恋水。湖南境内湖泊江河众多, 自小给了他乐水的天性, 游泳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他习惯于同变幻莫测的江河湖海对话。在湖南游过湘江、韶山水库, 在湖北游过长江、东湖, 在广东游过珠江, 在广西游过邕江, 在江西游过赣江、庐山水库, 在杭州游过钱塘江, 在河北游过北戴河, 在北京游过十三陵水库。儿时“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宏愿, 在他的振臂搏击中得以实现。

毛泽东悟水。他认为水中有哲学,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他认为水中有人生, 鼓励青年人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他认为水中有政治, 他曾对卫士长李银桥说, “你们可以藐视一切, 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 就是藐视我们”;他认为水中有外交, 他曾跟老朋友斯诺说, 想畅游密西西比河。后来尽管未能成行, 但这位会游泳的政治家还是征服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烟雨迷茫时, 他能“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风急浪大时, 他能“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他有“四海翻腾云水怒”的革命家的气魄, 他有“可下五洋捉鳖”的挑战者的潇洒。

毛泽东治水。物有两性, 水不例外。毛泽东清醒地看到了“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带来的“人或为鱼鳖”之灾, 他“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 把长江治理好, 让水给新中国的百姓带来福祉。畅游长江时, 他勾画出的“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 通过几代人的努力, 终成现实。见证历史的神女, 也该惊叹于毛泽东的睿智吧。

五.“红”是毛泽东的颜色, “旗”是毛泽东的身躯

“红”是火焰的颜色, 是热血的颜色。毛泽东对“红”爱得深挚, 爱的浓烈。他创建的军队叫“红军”, “镰刀斧头”的旗帜叫“红旗”, 成立的政权叫“红色政权”。他的诗词中所用“红”频率之高, 在历代诗人中也是少见的。“万山红遍”描绘的是“红于二月花”的美丽秋景:“万木霜天红烂漫”、“赣水那边红一角”;“红装素裹”写出了残酷斗争年代工农运动的红火和希望;“红霞万朵百重衣”表达对妻子杨开慧烈士的赞美与思念;“不爱红妆爱武装”、“红雨随心翻作浪”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人和事的歌颂。“红”是毛泽东心中最美好的色彩。

毛泽东更爱红旗。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 红旗是火炬, 是灯塔, 是航标, 是号角, 是毛泽东的身躯, 它指引着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一路前行, 一路高歌。从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武夷山“风展红旗如画”、广昌路“风卷红旗过大关”到六盘山“红旗漫卷西风”、保安城“壁上红旗飘落照”, 处处都有红旗辉映着的毛泽东的身影。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红旗插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毛泽东用洪钟般的声音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那一刻, 猎猎飘扬的红旗和毛泽东伟岸的身躯, 组成了一幅“日照大旗红”的美妙画图, 定格为中华民族最骄傲的瞬间。

六.花木鸟兽是毛泽东表达情感的行囊

毛泽东像历代诗人一样, 擅长在诗词中运用特定的意象, 赋以特定的含意来表达情感, 这是对我国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光大。

一是花木传情:他的《咏梅》词“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和《七律·冬云》中“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用“梅花”象征坚定的共产党人, 赞扬了革命者的无私、奉献和乐观、坚强。“杨柳”对毛泽东来讲有特殊感情, 她既有树姿的婆娑, 更兼妻子杨开慧、战友柳直荀的姓氏, 作者借以表达对他们无尽的思念。此外, 还有“战地黄花分外香”, 借花香表达战斗胜利的喜悦, “暮色苍茫看劲松”, 借“劲松”喻做人的风骨等。

二是鸟兽达意。有时用一种意象表达一种情感,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中用“鹰”和“鱼”表达对青年人蓬勃向上、青春自由的向往;“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忽报人间曾伏虎”中用“虎”“豹”“熊罴”表达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冻死苍蝇未足奇”中用“苍蝇”表达对混进革命队伍中的投机分子的有力讽刺。有时用同一种意象表达不同情感。“长空雁叫霜晨月”通过雁叫渲染凄厉、悲壮的战争氛围, “望断南飞雁”则借望雁表达对老根据地人民和留在那里的战友的怀念;“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中, 把“鲲鹏”比做貌似强大的敌人, 给以鄙夷;“鲲鹏展翅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中, 用“鲲鹏”比喻马列主义者和全世界人民, 不尽赞美。纵观其诗, 花木鸟兽仿佛是毛泽东的囊中之物, 他以娴熟的技巧, 信手拈来, 择而用之。

毛泽东诗词艺术 篇4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毛泽东诗词中的谜语 篇5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句为谜面, 打一外交名词, 谜底是“声明”。《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句为谜面, 打戏曲、曲牌名各一, 谜底是“得胜令、收江南”, 意即人民解放军在“得胜”后, 毛泽东“令收江南”, 构思甚是出彩。《沁园春·雪》中有“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句为谜面, 打一字, 谜底是“奇”。此谜采用离合、增损的手法, 猜谜时先将“大河上下”进行上下组合, 然后再根据“顿失滔滔”的意思, 去掉“三点水”即为谜底。

《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为谜面, 打一台湾地名, 谜底是“高雄”, 形象生动, 不失为谜中佳构。《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往事越千年”句为谜面, 打水浒人名两个, 谜底是“时迁”“史进” (时代在变迁, 历史在前进) 。《七律·冬云》中的“大地微微暖气吹”句为谜面, 打浙江地名一个, 谜底是“温州”。《七律·到韶山》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为谜面, 打三国人名两个:“田丰、黄盖”。《念奴娇·昆仑》中的“江河横溢”为谜面, 打常用词“浪漫” (浪花漫卷) , 十分贴切, 耐人寻味。《沁园春·长沙》中的“浪遏飞舟”句为谜面, 打一常用字“心”。这个谜语采用的是象形法, “心”字中的“勾儿”比作“飞舟”, “三点”借喻浪花飞溅, 惟妙惟肖, 十分传神。《念奴娇·昆仑》中的“一截还东国”句为谜面, 打一字, 谜底是“杲”。“东国”指“日本”, 谜底“杲”字“还”一截”, 上下拆开即为“日本”。《念奴娇·昆仑》中的“环球同此凉热”为谜面, 打数字、物理名词各一, 谜底为“圆周、恒温”。

以温庭筠《商山早行》的诗句“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清平乐·会昌》中的“莫道君行早”。

以“月下追韩信”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减字花木兰·广昌路上》中的“此行何去” (这个行动萧何去完成) 。以“我挑水来你浇园”或“生死之交一碗酒”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同心干”。

以“恰如李广从天降”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飞将军自重霄入”, 因李广有“飞将军”的称誉, 故以此来扣合谜底与谜面。以“滑稽大夫也想知”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东方欲晓”。“滑稽大夫”指性格诙谐, 言辞敏捷而多智的东方朔, “也想知”自然是“欲晓”的白话文。

以“犹记潇湘竹”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贺新郎·读史》中的“但记得斑斑点点”。在文学史上, “潇湘竹”是眼泪的代名词, 毛泽东1961年也曾写过《七律·答友人》, 有“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之佳句。以“劝君更进一杯酒”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贺新郎·别友》中的“从此天涯孤旅”。

以“心事浩茫连广宇”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沁园春·长沙》中的“怅寥廓”。以“煮酒论英雄”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以“人面不知何处去”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卜算子·咏梅》中的“犹有花枝俏”。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谜面, 打毛泽东诗词一句, 谜底是《贺新郎·别友》中的“挥手从兹去”。

毛泽东诗词翻译中典故的再现 篇6

1典故

典故即传统意义上所指的旧的制度或旧的例行,也可以指汉代官名中肩负着代为掌管礼、乐制度等的那些史实者。典故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所提及到的“亲屈至尊,降礼下臣……事过典故。”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典故延伸成了一种常见意义上的有关典章制度、历史人物以及类似名人传记的故事或传说。《辞海》、《辞源》中指出典故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典故包含典制和掌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定义的“典故即诗文中所引用或沿用的古代书籍中的那些经典并为世人所晓的优美词句或脍炙人口的故事”有相似之处。本文探讨的典故主要包括毛泽东诗词中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历史名人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

2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运用

典故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一般来说,典故使用得好,不仅可以增强诗词风格的生动性、形象性,还可以增加诗词的气氛,耐人寻思,含蕴深厚。“举事以类义,授古以证今。”总揽《毛泽东诗词》,除去重复使用的典故,毛泽东巧妙地运用典故多达80余处,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和高超的典故运用技巧。

2.1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为了大力拓展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包孕,《毛泽东诗词》 中大量地引用了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具体如下:《清平乐·蒋桂战争》中为了提高诗词中所要呈现的讥讽意味作者借用了民间所流行的故事传说“一枕黄粱”。在 《七律·答友人》中作者通过借用典故“九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神话传说中七仙女降临凡间、五彩斑斓的唯美画面。同时,古代社会中所流传的历史传说“湘妃滴泪成斑竹”也是典故的典型运用,典故中

不仅写出了传说中大家所想象的仙女,还勾勒出了青青的翠竹。字里行间,湘妃和斑竹的形象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从而更加映射出了诗歌中图画的清新意境、色彩的鲜明饱满和形象的生动逼真。除此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和“搅得周天寒彻”也都是毛泽东诗词中典故应用的典型体现。

2.2历史名人

《浪淘沙·北戴河》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源于曹操的“东临碣石”,都借以表达现代题材与内容,恰到好处,形象生动。 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中大量引用传说,历史以及现实中的人物,如:吴刚,嫦娥,牛郎,华佗,魏武,舜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金猴,孙大圣,庄屩以及张辉瓒等等。

2.3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

《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所引用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都来自于著名诗人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源自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贺新郎·别友》中所借用的“挥手从兹去”就是直接采用了著名文学大师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中“横塘”也引用了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同时,《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也仍然是对李白诗句中“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巧妙化用,借以创造出诗歌中所蕴含的一种全新的意境内涵。除此之外,为了表达出作者心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即当时国际反华走狗势力的末日即将来临,作者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灵活化用了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菩萨蛮·黄鹤楼》中,作者借此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菩萨蛮·黄鹤楼》 中,作者借此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3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翻译

一直以来,典故因其内涵的丰富饱满性、文字的简练性以及为世人所颂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或词句而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含蓄委婉是典故所包含的最大精妙和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每个典故都有其文化历史背景。诗人或作家正是通过对典故的借用、化用等等使其文本言在典中,而意在典外。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典故的再现无可厚非地就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要采取什么用的方法或手段有效地向读者传递原诗词中典故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隐含意义,但在同时又能更好地保留原诗词中所蕴含的味道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典故再现中的重中之重。

例1一枕黄粱来自《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Showering misery through the land,

Yet another Golden Millet Dream.(外文版)

Sowing on earth but grief and pair,

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 (许译版)

“一枕黄粱”这个故事来自于唐朝一位著名的说书人沈既济: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叫卢生。有一次,他在一家小客栈毫不保留地向一个道士坦诚了自己的贫穷与不幸。然而,道士在得知这位书生的悲催经历后只是给他送了一个枕头,并安慰他, “你一觉醒来后,就会收获到你所梦寐以求的名和利。”书生听了道士的话内心大喜,便枕着枕头进入睡眠。而当时,客栈的店主正好在煮着一锅香喷喷的黄米。自然而然这个书生在梦中梦见自己成了一个高官,并过上了自己所奢求的奢华生活。 然而,当他醒来时他发现,他面前除了火炉上的一锅黄米粥外, 其他什么都没有。自那以后,老百姓就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一个人心中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幻想,最后就有了“黄粱美梦”这个脍炙人口的成语。 毛泽东同志在这两句诗中借用典故“一枕黄粱”讽刺抨击军阀混战的凶险狡诈的丑恶嘴脸,无情地揭露出军阀们对争权夺利的自私以及贪婪,毫无保留地断言军阀们必将走向失败和灭亡的宿命。外文版采用直译“Golden Millet Dream”导致了非英语为母语者的困惑,无法领会“一枕黄粱”的深刻内涵义。许渊冲英译版中的“The dream of the reign-ing but in vain.”与原典故“一枕黄粱”意义相呼应,译文通顺达意,读者也能轻易明白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2穷寇勿追霸王来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With power and to spare we must pursue the lottering foe,

And not ape Xiang Yu the conqueror seeking idle fame.(外文版)

With our courage unsepent pursue the foe o’erthrown!

Do not fish like the Herculean King for renown. (许译版)

“穷寇勿追”是古人在战争中奉行的一条军事原则,意思是不要去追穷途末路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毛泽东这里的“穷寇”是“反其典而用之”,指败退的敌军战败且力量损失将尽(连能拼同归于尽都不行),但这批敌军不及时消灭以后会卷土重来——是强调不给敌人重整旗鼓的机会。“霸王”是指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秦朝灭亡后称西楚霸王。后来,项羽与刘邦争做帝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乌江边自刎身亡。外文版和许译版对“穷寇勿追”的翻译虽然措辞各异,但表达流畅无阻,都较好地再现了原文典故。对于“霸王”的翻译许译版却相对逊色。Herculean一词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里面的大力神Hercules,以西方文化的词汇阐释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真正做到文化和典故的“再现”。但是,外文版的“Xiang Yu the conqueror”则较好地保证了“项羽”这一著名的中国历史人物对外传播的可能性,有助于历史人物形象的具体和丰满。

例3天若有情天亦老来自《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Nature do not grow old as fast as man,

Each year the Double Ninth comes round. (外文版)

Man ages too easily but heaven never gets old,

Double Ninth comes yearly in the same mould. (辜正坤版)

“天若有情天亦老”本是说铜人辞汉,清泪潸然,汉宫花木, 莫不依依,青天如若有情,见此亦当魂销。毛泽东通过借用“天若有情天亦老”给予了原诗句完全崭新的意义。原诗句中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自然相对衬而言,警醒世人要把个人溶入集体中,个人亦将取得永生。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在其诗词中,作者借用 “难”和“易”来表达他对自然界和人生不同变化节奏的深刻感悟,并高度归纳了人生宇宙的客观发展规律:时光的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两译本在传递原诗句典故和意境的过程中,外文版相对更胜一筹,更好地再现了作者的深刻情怀。同时,“nature”一词能更好地反映人的对立面―自然。

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历史和现实人物,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如“吴刚和庄屩”的翻译采用音译的较多,“Wu Kang”和“Wu Gang”,出现错误的只有江苏版和中外版,因对汉字的误认,将其译为了“Zhuang Qiao”,实际上应为“Zhuang Jue”。也有不少采用意译的。如“金猴和孙大圣”。如湖南版将其意译为“Golden Monkey”和“Heaven’s Rival Monkey King”。但是,一般来说,为了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典故中所呈现的神话,历史和现实人物的深刻内涵,更为理想的翻译方法是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

4结论

由于中西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典故翻译的过程中药能较好地再现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意义,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欣赏和感悟到毛泽东诗词的恒久魅力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不能因其难而止步不前。只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遵循忠实性原则,体现源语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考虑读者接受性,诗歌中的典故再现以及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桥梁不是不可能的。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汉语语言特点的典型代表之一,而其中典故的运用更是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精髓。毛泽东在其诗词创作中博采众家,大量用典。通过探讨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阐述了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过程中的有效实现途径。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

参考文献

[1]辜正坤.毛泽东诗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崇月.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4.

[3]李静.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1):123-124.

[4]外文出版社译.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外文出版社,1999.

[5]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6]曾青.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文化翻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5):130-133.

[7]赵甄淘.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从毛泽东诗词谈学生素质的培养 篇7

一要有远大志向, 特别是确定好阶段性目标

李白“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后汉书》“有志者事竟成”都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 毛泽东从小志存高远, 以天下为己任, 终成伟大事业。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生的不同时期, 他的目标均非常明确:少年时离开韶山到湘乡县读书, 他誓言“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呈父亲》) ;青年时代就读师范时, 面对腐朽的旧中国, 他发问“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翬米” (《送纵宇一郎东行》)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长征胜利后, 仰望绵绵群山、巍巍昆仑, 他感慨“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念奴娇·昆仑》) ;抗日战争时期, 外族入侵、山河破碎, 他呼号“还我河山, 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 永矢勿谖” (《祭黄帝陵》) ;解放战争时期, 只有打过长江去, 才能解放全中国, 他指示“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六十年代初, 面对反华大合唱, 他振臂“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明晰的目标, 是人生山路上的灯塔, 朝着这一目标不渝行进, 攀山有痕、踏石留印, 才是成功极顶的保证。

二要有阳光的心态, 特别是能正确面对逆意的生活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便阳光向上,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坡坡坎坎, 风风雨雨, 但他总能乐观面对, 化险为夷, 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里以井冈山根据地的生活为例:毛泽东在井冈山, 应该是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缺吃少穿, 处境艰难, 但他眼中的景总是那么亮丽, 心中的情总是那么激昂。他看到的是:“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清平乐·蒋桂战争》)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如梦令·元旦》) ;他感受到的是:“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菩萨蛮·大柏地》)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乐·会昌》) 。

正因为毛泽东看问题的角度阳光、积极、美好, 才使他在困境之中不断崛起, 在坎坷之时, 蓬勃向上。才有“横扫千军为如卷席”的豪情, 才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语, 才有“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的胜利, 才有“妙香山上战旗妍”的喜悦, 才有“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的自豪。

阳光总比风雨多, 办法总比困难多。当我们身处顺境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要看到危机, 看到不足, 谦虚谨慎, 再接再厉;当我们遭逢不顺时, 在找出原因的同时, 要看到光明, 看到希望, 急起直追, 永不言败。要相信没有迈不开的步子, 没有跨不过的坎!

三要有团结精神, 特别是包容气度、合作能力

毛泽东一直强调团结。他在抗战时期《祭黄帝陵》中强调“各党各界, 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 不论贫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为南京路上好八连题诗“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毛泽东非常重视合作。学生时代“立奇志、交奇友”, 与一些进步学生成立“新民学会”, 开展学生运动, 到长沙游学, 到湘江击水。易昌陶英年早逝, 写诗痛悼;罗章龙东去日本, 写诗送勉。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 为同志写诗、与友人和诗, 也成为他抒发情感、合作交流的一种习惯。三〇年《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歌颂红三军军长黄公略;三五年吴启镇战斗大捷, 写诗《给彭德怀同志》;三六年著名女作家丁玲来到延安, 写诗《给丁玲同志》;四二年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牺牲, 为之伤挽“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六三年罗荣桓元帅去世, 不禁叹问“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毛泽东还和友人经常诗歌唱和, 其乐融融。

毛泽东身体力行的合作、尊重, 体现了他的伟大人格和共产党人的胸怀。也用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团结合作是强国之基, 和谐包容是立身之本。

四要有大德情怀, 特别是爱做小事、善做小事

李斯《上书秦始皇》写道:“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成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写出了小和大的辩证关系。做好了“小”, 往往可成就“大”;没做好, 常常会因小失大。所以任何一个想“扫天下者”, 均要从“扫一屋”开始。

中国人民解放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是做好小事的范例。它源于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秋收起义时。当时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同年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 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 不拿群众一个红薯, 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 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 说话和气、买卖公平, 借东西要还, 损坏东西要赔。后来通过增改, 终成定稿。

正因为工农红军做好了这些看似战争中的小事, 所以才得以获得劳苦大众的真诚拥护和欢迎。人民群众如百川灌海, 万木归林, 支持红军, 投奔红军, 才使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才使红军完成了人心所向的大事。

学生一定要先将小事做好, 如使用礼貌用语、耐心排队、不乱抛乱洒、遇事先退一步等。

积水成渊, 积土成山, 积善成德。做好了文明而不起眼的小事, 善莫大焉。

五要有敬畏意识, 特别是遵循法律、严守规则

毛泽东《题<中国青年创刊号>》上, “军队向前进, 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 革命无不胜”;《八连颂》中“纪律好, 如坚壁, 政治好, 称第一”。都着重强调了品质好、纪律性强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由无到有, 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与她有着铁一般的纪律是分不开的。作为中学生, 一定要懂得敬畏, 遵守规则。

六要有独立生活能力, 特别是乐观地吃点苦、受点累。

毛泽东在《八连颂》中写道:“奇儿女, 如松柏, 上参天, 傲霜雪”。要做到顶风傲雪, 首先必须从小锻炼自己的独立生存与生活能力。这方面,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也为我们树了榜样。一九零六年, 十三岁的毛泽东因玩耍被先生罚诗, 即席写了《井赞》:“天井四方方,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 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 永远养不长。”诗作充满稚气, 但后两句却气势不凡。《送纵宇一郎东行》“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则明确写出了独立生活的阳光感受。最近看到一句话, 与大家共勉:“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 他会成为你的习惯, 当分别来临, 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 而是你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何地, 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当然独立生活与依赖性生活相比, 肯定要吃更多的苦, 受更多的累, 这就要求我们拿出勇气和毅力来, 乐观地面对困难, 豪迈地战胜困难!

七要有长远发展眼光, 特别是培养兴趣爱好, 全面发展自我

兴趣爱好既包括文娱、体育、艺术的爱好, 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学、文学、科普的爱好。见识越广博, 知识越丰富, 身体素质越强, 文体技能越高, 对今后的人生发展帮助越大。

毛泽东从小便兴趣广泛:一是求学时博览群书, 特别是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为他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奠定了强大的知识基础。二是在只读圣贤书的当年, 对体育的认识超乎寻常, 他的“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的观点至今弥思弥新。他非常注重锻炼, 喜欢游泳, 搏击风浪, 并发明一种锻炼方法“风浴”, 为日后战胜各种困难练就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中学生一定要立足终身发展, 重视素质的全面提高, 重视知识的全面学习, 如偏理学生的政史地知识、偏文学生的理化生知识, 从高一开始就不能偏废, 这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八要有刻苦学习品质, 特别是发挥内驱力和寻找有效方法

要有好的学习品质, 至少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珍惜时间。一定要趁精力旺盛, 记忆力好的学生时代多学知识, 学好知识, 打牢知识根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慨叹“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揭示了光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更明确地指出了面对光阴流逝的有效办法是“只争朝夕”。

二是藐视困难。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在《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就以“沧海横流安足虑”和同学自勉;长征途中荆棘困苦, 围追堵截, 他和共产党人从不向困难低头,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水调歌头·游泳》“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更体现了他不惧困难的伟大胆略和气魄。“困难像弹簧, 你弱它就强”, 真是如此, 它从来没有难倒过毛泽东!

三是不懈进取。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有一画龙点睛之语,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说明只有顽强不辍的行动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选择。

四是探索方法。作战讲究兵法, 学习同样有适合自身发展状况的有效方法。方法得当, 将事半功倍。在井冈山创建红色根据地, 遭到国民党几倍乃至数十倍兵力围剿时, 毛泽东就是凭着他娴熟而灵活多变的运动战、游击战战术, 才得以冲出一次又一次的重围, 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学习方法很多, 这里我讲五个关键词:第一, 专注。《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道出了专一与浮躁绝然不同的结果。第二, 细心。“细心”与“粗心”相对, 三次“粗心”就变成了能力的缺失, 三次“细心”则磨练了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三, 重复。有一本书叫《变异》, 提出“一万小时定律”, 分析了很多有名的成功人士, 发现无论是比尔·盖茨, 还是泰德·伍兹, 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杰出专家, 成为高手中的高手, 一万个小时是最基本的投入。“重复”当中除了有熟习、有积累, 还会有领悟、有创新。第四, 反思。它是对知识理解、巩固的过程, 也是深化学习、拓展思维的过程。第五, 规范。这是一个不是方法的方法, 要保证新学知识的全面性, 已会知识的稳定性, 这是不容忽视的。

五是磨练意志。“不到长城非好汉” (《清平乐·六盘山》) , 不达目的不罢休。

毛泽东诗词翻译中模糊数字的处理 篇8

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对比由于民族、文化、风俗等之不同,在模糊数字使用上英语和汉语又存在着差异。如汉语中的数词“三”、“九”除可以表示精确的数目外,还可以表示“多”之意,表达模糊的意义。但是,英语中的“three”、“nine”却没有这种模糊用法。相反,英语中的“twenty”、“a hundred and one”可用来表示模糊概念,具有“多”之意,如:He has warned me against pickpockets twenty times.他多次提醒我谨防扒手。但汉语中的“二十”、“一百零一”、“一千零一”却无此意。汉语数词也可以产生模糊的语用意义,如:一清二白、接二连三、三朋四友、四分五裂、五颜六色、七上八下等。不过“十”以上的数词只限于“百、千、万”,如:百岁千秋、千山万水、千思百虑等。这种用法多见于汉语习语中。它们的作用“无非是延音加力”,有时还含有“多”的意味,故并非实指精确数目。可是英语的数词却没有这种用法。因为英汉语中模糊数字有着共性但也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翻译模糊数字时必须结合语境,具体对待。

2《毛泽东诗词》中模糊数字的翻译法

2.1 直译法

直译是在不影响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完全保留原语数字的翻译方法。译文不仅表达原文的内容,还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存在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也反映在英语和汉语的模糊性数字中。在《毛泽东诗词》英译中,对于一些汉语与英语中可以对应的模糊性数字,采用直译的方法,不但不会产生异议,还能保留原文所使用的比喻、原文的形象、原文的民族特色等,使读者能读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感受。例如: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Ten thousands years are too long,

Seize but the day!

再如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中的第一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最后一句是夸张,英译如下:

Look back surprised,

To be three-foot-three off the sky.

又如毛泽东的《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Minshan's thousand li of snow joyously crossed,

The three Armies march on,each face glowing.

2.2 意译法

意译是指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形象、民族特色等,而只是将原文的意义传达出来的翻译。意译不注意原作形式,包括句法结构、用词及修辞方法等。由于英语与汉语的语言逻辑存在着差异,英语有些模糊性数字在英汉互译时就不能直译,否则外国人就不知所云。以数字译数字,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抛开数字外壳,以求其深意,也可收到异曲同工之妙。如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千秋功过,谁人曾与评说?”

But who has ever judged if you have done ages more ill than good.

以ages译“千秋”,可谓旗鼓相当。再如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The lonely Goddess in the Moon,large sleeves outspread,

Dances in boundless skies for these immortal dead.

“万里”译为boundless,形似神似。又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忆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On the ice-clad rock rising high and sheer,

A flower blooms sweet and fair.

“百丈”意译为rising high and sheer,同样也表明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

2.3 归化翻译法

归化法源于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汉英两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对某些特定数字的独特审美,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两个民族对这些数字的选择和理解。为了音节或节奏,为了照顾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避免文化误解与冲突而达到交流的目的,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更换原诗中的数字,使之变为英美人士喜闻乐见的数字。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See what the northern countries show:

Hundreds of leagues icebound,

Thousands of leagues of flying snow.

这里“千”成了“百”、“万”成了“千”,似乎与原诗不符,但其艺术效果却与原诗毫无二致。原因很简单,英文中的hundred(s)和thousand(s)在译文中也是用于夸饰,谁也不会把他们看成是实指。另外,英文中没有“万”这个数字(这并不意味着英诗中或译诗时绝对不能用ten thousand),鉴于音节的原因,将原诗中的“万”缩小十倍,也是符合英语习惯的。再如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I swim across the thousand-mile long river,

And as far as can reach the eye,

I find the wide,wide southern sky.

同样,这里“万里”变成了“thousand-mile”。

又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译成under freezing skies a million creatures contend in freedom,鉴于节奏的原因,这里“万”成了“百万”,但这样也表达出了原文蕴含的夸张修辞手法,同时也符合译入语的数字表达习惯和审美要求。

2.4 直译加注法

有时为了向译入语读者介绍源语地的文化,对修辞性的数字的翻译可适当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刘重德在介绍奈达的等效理论时指出:“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所指意义的误解,就必须在译语文本中做某些改变,或者字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说明可能引起的误解。”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于1956年,革命胜利三十八周年后重回井冈山的抒怀之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笔触写出了凌云壮志。对于此句,辜正坤教授的译文是:

Up in the Ninth Heaven(1)we can pluck the moon,

Down in the Five Oceans(2)we may seize turtles soon.

Notes:

(1)the ninth Heaven:the highest heaven

(2)the Five Oceans:the Pacific Ocean,the Atlantic Ocean the Indian Ocean,the Arctic Ocean and the Antarctic ocean;the last one should be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and may be regarded here as a kind of poetic license.

辜正坤教授的译文正是体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的原则,“九天”和“五洋”的翻译全部使用了直译的手法,保留了字面的翻译,但是为了帮助译语读者准确地理解原文,他的译文后面对“the ninth Heaven”和“the Five Oceans”做了详细准确的脚注。

3 小结

数字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殊符号。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修辞性数字折射出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对于修辞性数字的翻译,不能草率,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以既能体现原文修辞效果又能达到文化交流为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新渠.汉译英基本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张积模.从5=4和7=8谈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2):105-109.

[4]李济生.论词义的民族性与模糊性[J].外语教学,1995(1):43.

毛泽东诗词艺术 篇9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诵读,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可见新课程理念对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诵读毛泽东诗词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毛泽东思想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诗人贺敬之曾评述 :“毛泽东诗 词以其前 无古人的 崇高优美 的革命感 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 的诗美熔 铸了毛泽 东的思想 和实践、 人格和个性。”毛泽东诗词视点高,气势宏,想象奇,在当代独树一帜,是中国现代诗词创作的一座奇峰, 是适合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文学资源。诵读之,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还可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启迪。

一、挖掘毛泽东诗词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诵读毛泽东诗词 , 鉴赏诗中的形象、意境 , 领略伟人的胸襟和气魄。毛泽东诗词中的形象多是积极向上的,如《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虽俏丽但不争春,是报春的使者,送来春的讯息,当寒冬逝去,春花烂漫时,梅花则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笑,这一形象是何等坚贞美丽,读之可以感受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培养学生的骨气和人格。又如《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是问天,但让人感受到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诗人形象。

毛泽东诗词的意境博大,气势恢宏,往往不经意的描写就展示纵横万里的境界,显示伟人的胸襟和气魄。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用“千里”、“万里”两个词就描绘出北国万里山河冰封大地、瑞雪纷飞的景象。一个“望”字把雄伟的长城、滔滔的黄河、绵延的山脉、突兀的高原尽收眼底,以如此轻松简洁的笔触展现出如此博大壮美的境界,诵读之,怎能不为诗人的博大胸襟所折服? 又如“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诗句的描写,视点高远,场面阔大,气势磅礴,显示诗人气魄之豪迈。

2.诵读毛泽东诗词 ,体味诗中明丽的景物特点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毛泽东诗词中有许多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好一幅生机勃勃,万类活跃的美丽画卷。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由衷关怀。

毛泽东笔下的景物色彩明丽, 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白浪滔天”、“红装素裹”、“万木霜天红烂漫”, 还有“苍山”、“黄花”、“红雨”、“青山”等,使毛泽东诗词的意境新美如画,反复吟诵,激发学生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3.诵读毛泽东诗词 ,体会丰富的人生哲理 ,收获宝贵的人生启迪。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诗人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新的总要战胜腐朽的,正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诗词还有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比作“细浪”“泥丸”。《游泳》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困难在诗人的笔下是何等渺小,战胜困难是那样轻而易举,这是怎样的豪壮、乐观?

还有诸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等诗句都蕴含人生哲理。反复诵读,能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地反刍、发酵,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健全人格的源头活水,滋养着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诵读毛泽东诗词,领略毛泽东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1.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 ,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 ,极具浪漫主义特色。如《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竹齐努力”,作者巧用拟人想象奇特:白云怒不可遏要冲下高山,草木也奋勇杀敌。《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奇想突出,堪比李白的“推倒黄鹤楼、捶碎鹦鹉洲”。《十六字令三首》中“刺破青天鄂为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更是集比喻、夸张、拟人于一体,形象地表现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又如《七律·长征》中,把“五岭”、“乌蒙”当做是“细浪”“泥丸”有意夸张 ,缩小视觉比例 ,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 ,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2.毛泽东诗词经常引用典故 , 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大大拓展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范畴。如:《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诗人用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形象喻示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反共反革命的政治形势。用神话传说中的鹤去楼空表现词人对国民党政府已由过去的革命政府变为反动政府的慨叹,表现诗人对大革命前途的忧虑。

毛泽东诗词用典却不显艰深晦涩, 反而使诗歌更显生动形象。如:《七律·答友人》“九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诗人化用古代湘妃滴泪成斑竹的历史传说,展示湘妃和斑竹的形象,描绘出一幅仙女下临人间色彩缤纷的图画。诗句没有因用典而生涩,反而使诗歌画面清新、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毛泽东诗词中还常化用古人诗句赋予新意, 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作用。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是化用唐代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使人能产生联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化用李白诗“欲上青天揽明月”,创造出新的形象和境界这样的诗句,学生诵读多了,自然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毛泽东诗词韵律讲究 , 平仄协调 , 节奏感强 , 富有音乐美,读之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七律·长征》为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平平仄仄仄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平。

……

这首诗韵律整齐,对仗工整,平仄相对。“平”声声调悠长,“仄”声声调险仄,读来抑扬顿挫 ,节奏鲜明 ,宛如乐章 ,把汉语声调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荡气回肠。

上一篇:地热勘探下一篇:补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