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通用2篇)
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 篇1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而保障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在经济上摆脱了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局面,一个崭新的中国站稳了脚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进一步壮大,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56年,我们党开始集中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道路探索的标志性起点是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的提出。这也为八大的顺利召开做好了相应的理论准备。
就国内而言,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准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建设之初,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党提出“学习苏联”有其历史的必要性。但任何经验都不能照抄照搬,而且苏联的做法也并不都是成功的。因此,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应该说,《论十大关系》主要讲的是经济问题。我认为,《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的核心与实质,是要解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但在实际上同时又涉及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的问题。
就国际而言,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对世界各国共产党破除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坚定地走适合自己国家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由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放弃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资本主义国家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新浪潮,从而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巨大的困难。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强调了要“以苏为鉴”,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标志着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已经开始。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发表了《联合公报》,这实质上就是“开放”的一个重大突破。在美中关系趋于好转后,其它西方国家便争先恐后地与中国建交,到中国投资,为中国带来现代化所需的先进科技。
当然,后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这种可贵的探索没有成功,但是也
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思想遗产。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王震曾表示,“四项基本原则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很重要。中国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就是灾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和思想财富,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探索,逐步开辟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八大以后,毛泽东在其发表的著作及多次谈话中都表明,要进一步解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诸如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与农业并重;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发展商品生产,按价值规律办事;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和过分悬殊,等等。以及“从一九五八年起,我们就确立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只要有可能,就发展同世界上任何愿意和我们往来的国家的通商贸易关系”;“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世界各国,什么地方有好东西,统统学来”等思想,实际上就是为适应当时情况而提出的关于改革和开放的思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毛泽东在关注进一步进行经济战线
革命的同时,更关注如何进行政治和思想战线的革命的问题。他对于此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试图进一步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可能是鉴于苏共二十大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这一严酷事实,使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以后,更多关注党在执政后如何防止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为什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有益的探索还是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这都对以后我们党在新时期逐步形成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最终确立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及其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
第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第四,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一是针对斯大林在一个长
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但可以通
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
分加以解决。这实质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二
是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体制,地方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它一些独创性的探索。一是提出了社会
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
搞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种探索反映了毛泽东的创新精神。即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方面是对国际教条主义的宣战。另一方面,毛泽东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其次,毛泽东在探索中形成的正确理论、观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再次,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成功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来源。
历史局限性:
社会主义刚起步,缺乏可借鉴对象,我国是摸着过河,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敌视。
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 篇2
1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
1. 1 提出了 “以苏为鉴, 走自己的路”,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具体实际进行 “第二次结合”的重大原则
当时, 在工业、计划管理等方面, 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经验。毛泽东在实践中逐渐察觉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1955年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 2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理论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首次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1. 2. 1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 恰恰相反, 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 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 它又很不完善, 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1. 2. 2 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 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 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 什么是敌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 是非对抗性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 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1. 3 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原则
1. 3. 1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 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文化现代化, 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这是毛泽东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直到今天, 实现“四个现代化”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 3. 2 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毛泽东指出, 中国的发展遵循的是“两步走战略”, 即首先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而后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 中国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 大约需要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毛泽东观点, 后来被邓小平继承和发展, 形成社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理论。
1. 4 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方针
1. 4. 1 在经济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个命题, 指出要以农 ( 业) 、轻 ( 工业) 、重 ( 工业) 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工作, 并且“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主张实行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大中小企业、洋法工业和土法生产等一系列的“同时并举”即“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1. 4. 2 在政治建设方面
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标, 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 又有纪律又有自由, 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主张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坚持人民民主, 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使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1. 5 论述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十分重视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高度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 要求采取坚决措施加以防止和纠正。他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 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 同这种危险作斗争。为此, 他提出: 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
2. 1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这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2.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为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在其中虽历经坎坷, 但始终百折不挠。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创新精神, 正是新时期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撑, 我们要学习毛泽东选择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方面是对国际教条主义的宣战的政治勇气; 另一方面, 毛泽东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 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的精神。
2. 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邓小平理论的先导, 毛泽东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宝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比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矛盾论, 邓小平不仅很好继承, 而且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进一步予以发展, 指明了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方法与途径就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而形成了改革是社会主发展的直接动力的理论。
2. 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 我们的经济是十分落后的,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 国家进行了大规模投资, 累计达4956. 43亿元, 逐步地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领域, 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虽然离我们而去了, 但他的博大思想永远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 去发扬光大, 为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源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文章主要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 论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贡献, 提出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重要理论观点,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议。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吴冷西.十年论战 (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6) .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6) .
[5]李燕凌.毛泽东法制思想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市场, 2014 (20) .
[6]孔庚.毛泽东“教育与经济并重”思想研究[J].中国市场, 2013 (41) .
【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的贡献和历史局限】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10-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07-2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学习心得06-16
石大远程在线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