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精选10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1
北京邮电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
社会调查的通知
一、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以下简称《概论(实践)》课)的社会调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最重要的环节,是所有本科生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本课程为必修课记2学分。
二、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
1、关于各地贯彻落实“十二五”计划的情况,及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调查;
2、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成就、经验的调查;
3、关于我国邮电通信、互联网发展和使用状况的调查;
4、关于大学生学习、成长、就业等有关的问题或典型事例,以及当前大学生关心的其它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
5、关于各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的调查。
参加社会调查的同学围绕以上内容,采用学校编写的社会调查指导手册提供的参考选题进行调查,也可以根据本人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自己拟定选题进行调查。自拟题目一定要与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内容相关,否则视为不合格选题。
三、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流程
本次社会调查的时间安排如下:
1、社会调查的准备、布置阶段:
从通知发布之日起到12月31日,为社会调查的准备部署、组建调查团队、确定调查选题、文献准备阶段。社会调查原则上是个人进行,也可以在小班范围内组建社会调查团队,团队以2-4人为限。
12月31日前请把各小班的选题汇总表提交给任课教师
2、社会调查的实施阶段:
2014年1月--3月,学生自行或合作开展社会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分析资料,按照要求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3、提交社会调查报告:
各小班学委于2014年3月17日12:30---16:30之间将全班社会调查报告收齐后,统一交到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概论办公室(明光楼315室)。逾期不交者该课程无成绩,2学分需要重修。
学生最终需要提交的成果:
(1)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打印稿;
(2)其他有价值的资料(书面和网络调查者附上调查问卷和统计数据,实地调查者附上至少2张调查地点与人物的打印照片,与调查报告装订在一起;其他数据、图片、视频等内容鼓励电子版,不需要打印,以小班为单位建立文件夹,统一考到教研室电脑上)。
四、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及考核办法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实地考查,进行事实采集,对搜集到的资料开展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要突出主题,要有过程、有材料、有观点、有分析、有结论。
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后,应该按照要求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格式和具体要求参见《北京邮电大学概论(实践)课社会实践指导手册》的有关内容。
调查报告要求:字数在3000字以上,按统一格式要求,A4纸打
印或书写。
坚决杜绝拼凑抄袭社会调查报告的现象,一经发现,按不及格处理。不及格者必需参加下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将组织有关教师对调查报告进行审阅,评定成绩,成绩为百分制。
五、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总结及表彰
社会实践结束后,将对全校的社会调查活动进行及时总结,根据学生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按要求向学校提交的社会调查活动成果,评选出社会调查的优秀作品和典型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颁发证书与奖品,并将优秀的社会调查实践成果通过编辑出版、制作展板等方式进行宣传展示。学校将推荐优秀的调查报告参加北京市的评奖。
六、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安全注意事项
北京邮电大学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要求学生在假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为贯彻落实国家、学校有关安全工作管理的规定,防患于未然,在此特别要求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要增强安全意识,注意安全防范,确保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安全。
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2013年12月6日
社会调查参考选题
1、家乡居民生活状况调查
2、家乡社会发展变迁状况调查
3、红色的记忆——寻访革命前辈、革命遗址
4、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情况调查
5、青少年使用微博的状况及影响调查
6、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调查
7、网络社区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的调查
8、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
9、各地新型工业化情况的调查
1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调查
1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情况的调查
12、廉政建设与惩治腐败情况的调查
13、食品安全问题调查
14、自然灾害及灾后救济与减灾措施调查
15、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及救助途径调查
16、物联网发展现状及前景的调查
17、我国废品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现状调查
18、当前青少年社会价值取向状况调查
19、大学生志愿服务状况调查
20、当前大众文化热点调查
21、外国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调查
22、大学生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典型事例调查
23、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24、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
25、大学生网络素养、网络习惯、网络文化状况调查
26、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实施情况调查(家电下乡、节能减排等)
2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28、新型传媒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2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调查
30、村(乡、镇)大学生“村官”的调查
31、家乡或者某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32、农民信息需求及获取途径调查
33、农村通信(或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
34、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
35、新的劳动合同法与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36、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37、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状况调查
38、我校毕业生在各单位工作(思想、技能、人际关系等)表现的调查
39、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调查
40、当代大学生状况(学习、生活、思想、就业等某一方面)的调查分析
4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查
4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状况调查
43、后危机时期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44、我国高新区发展面临的瓶颈调查
45、结合本人在暑期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支教、志愿者活动等)而开展的有关问题的调查
注: 以上选题仅供参考,学生可自拟题目。自拟题目一定要与概论(实
践)课社会调查的主题和内容相关,否则视为不合格选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 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 经实践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效深化,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增强其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加信服经社会实践检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有益于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实效性,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号) 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胡锦涛要求青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应“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使青年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网络传播的无孔不入, 我国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历史机遇和挑战强烈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经受着国外西方思潮的肆意入侵、国内市场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发展不同步、网络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蔓延, 以及家庭人员素质、个人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考验。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育工作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层面, 思政教师必须结合“第二课堂”、网络平台、社团活动、公司企业等各个渠道,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譬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对帮助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 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培养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指突破“教师讲解+90分钟课堂+学生聆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构建“课堂上实践性教学+网络间引导性教学+校园内文化感染式教学+社会中体验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现代教学新模式, 践行“以教师主导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一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坚守并巩固好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主阵地”———课堂, 在课堂上, 思政教师可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有: (1) 头脑风暴式研讨。该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提供几条思考线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总结发言, 最后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引导教育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原则、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2) 微话剧、小品式表演。该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教材中某些资料为本源创作剧本, 以班级为单位, 用浓缩过的话剧、小品、歌舞等多种手段表演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大学生的亲身演绎历史中的某个真实片段, 真实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能深化他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深层次理解, 有助于他们将对书本的感性认知在表演过程中不知不觉转变成对理论的理性解读, 将外化的理论内化于心, 从而确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并在现实社会中自觉践行。同时, 教师可以就同一个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同系或不同院系间的表演PK, 以激发大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自由、发散思维式辩论。该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前设计具有一定对抗性的辩论题目并告知大学生, 鼓励大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运用发散性思维对主题进行深入广泛思考, 最终编辑成自己原创性的文稿, 在课堂上展开积极有效的辩论。教师根据学生自发选择的辩论题目现场编排成辩论双方, 并组织辩论者以团队形式面对面就座, 教师作为主持者要有效控制整个辩论环节的节奏、氛围, 并在辩论结束时对辩论双方作具体的优缺点评, 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理性的辨析、有建设性的探索, 凸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网络间引导性教学
目前, 随着信息时代的纵深化发展,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虽然高度依赖网络, 但他们普遍感觉网络世界的丰富不足以填补心灵的空缺, 面对鱼目混珠的资讯和变幻莫测的表象, 他们更渴望师长的及时引导, 特别是自律性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荒废学业, 甚至误入歧途、导致犯罪。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外守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主阵地”———网络。具体而言, 思政教师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1) 理性的学习。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是大学生们的首要选择, 教师在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应提前引导他们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分析力,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他们将网络世界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内容的视频、新闻、影视、纪录片等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书本理论结合起来思考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 计划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用“支付宝”和“网络商城”解决日常所需, 但其间暴露出的重复消费和物资浪费问题不容小觑。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购物, 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纯粹的消费者, 父母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 学会感恩从珍惜父母的付出开始, 学会成长从合理计划生活开始, 学会奉献从将节约的物资捐献给希望工程开始。 (3) 节制的娱乐。即便在课堂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无奈于某些大学生无顾忌地上网聊天、玩游戏而不专心听课, 尽管教师反复提醒, 但与网络世界的丰富变幻相比, 书本理论更显苍白单调。面对“网瘾大学生”、“拇指族”、“手机控”, 思政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学会有节制地进行娱乐, 结合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 联合学工部和各院系政工人员共同作战, 对他们先从从时间、方式、内容上严格强制管理, 根据其自身自律性和“免疫力”的提高进行逐步调整教育方案。
三校园内文化感染式教学
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参加一个或一个以上学生组织, 通过参与学校规定的或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扩充人脉资源、锻炼胆量和口才、寻觅好友知己等。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前,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出现了目标性不明、凝聚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甚至出现大学生是为“捞政治资本”、“找恋爱对象”、“谋求个人利益”而加入某个社团组织等现象。针对此类现象, 思政教师可借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 从两个方面进行感染式教学: (1) 榜样力量。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思想坚定、事业开阔、心胸宽广、知识丰富、人格高尚、富含潜能, 对社会和国家繁荣富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进取心的人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创造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其自身的成长历程和社会贡献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 是当代大学生最值得学习的人生榜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承载着他们青春的梦想和志向, 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付出。教师要教育大学生从榜样身上感受如何实现无悔的青春、如何践行最初的梦想、如何坚定科学的信仰、如何成就一生的伟业。此外, 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生精英、树立身边楷模, 引导大学生向身边人学习。 (2) 价值引领。现在一方面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和灵魂, 威胁着高校的人文价值, 另一方面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社会兴衰的历史使命和革命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因此, 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清醒的睿智头脑去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思想和文化的教育重在“熏陶”和“唤醒”、难在“入脑”和“入心”、责任在“传承”和“发扬”、效用在“践行”和“改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展示着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程, 诠释出一个真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改革之路每一步都浸透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奋斗和创举,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汇聚着每一个老百姓的最朴素的爱国情和最直接的报国志, 而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生们更应勤于造梦、敢于追梦、勇于圆梦。
四社会中体验式教学
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封闭”的校园内学习、生活更新至“开放”的社会中工作、锻炼的教育教学方式。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专业常识,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基本标准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检验。因此, 高校思政教师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及专业特点, 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对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党的相关政策的理解, 既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又能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譬如:参观考察革命圣地。思政教师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通过现场讲解让学生真实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增强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回校后进行材料整理, 撰写调研报告。此项活动能进行实地考察、体验采访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论文写作指导, 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据参加过的学生反映, 此类活动能极大地磨练他们的革命意志, 培养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专题调研。思政教师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的理论, 设计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专题研究项目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周的活动中, 指导教师根据大学生自行选择的专题指导具体实践, 并全程监管、随时辅导。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也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 培养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四个方面揭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四个方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科学信念教育, 分析事物能力培养、自觉践行理论行为培养。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明辨是非善恶, 自觉砥砺品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求新的科学精神;不断强化对书本理论的深刻领悟力, 理论指导实践的杰出驾驭力, 知行合一的完美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9-05-02.
[3]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0)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题)
1、毛泽东思想p13。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3-4。
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p48。
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p69。
5、社会主义本质p117。
6、资源节约型社会P215。
7、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p164。
8、环境友好型社会p215。
9、依法治国p236。
10、中华民族精神p260。
11、和谐社会p276。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327。
二、基本知识(单项、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手段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
6、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9、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0、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是中国国内战争的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12、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3、我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14、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
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的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基本理论(简答题、论述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P36-39。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p137-141。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p168-169。
4、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P211。
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232。
6、简述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P236-237。
7、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55-256。
8、试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意义。P276、278、279。
9、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p323-32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4
题目:影响法治建设满意度的因素及其提升措施研究
姓名:
郭宏宇 学号: 12453118 班级: 应数121 任课教师: 邹卫中 成绩:
题目:影响法治建设满意度的因素及其提升措施研究
摘要: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要搞什么样的法治、如何搞法治这三个重大课题,明确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但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领域,仍然面临一些重大挑战。不断增进推进法治的动力,强化法律的权威,均衡协调法治建设的发展,不断提升普罗大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
关键字:
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
立法完备
法律监督
严格执法司法
惩处合理
追究依法
公平公正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正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不仅是对法治中国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科学定位。
使人民能够对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对其保持满意度,必然是各级执法机构和司法机关在工作过程中的注意重点。当今社会,普通民众对基层和中层执法机构和司法机关还存在着一些误解和不满意之处,影响了人民对政府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
所以,分析哪些因素能够影响普通基层民众对法治建设满意度,并如何扬长避短,积极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当前,我国法制和法治国家建设中突出问题还有以下五个层面:
(一)观念层面
1、中高级干部法治理念和观念参差不齐。
参差不齐的原因有两点:法律知识背景没有成为考核任用硬性标准;对法律的信仰还未从根本上实现制度转变。
2、法理和法律知识匮乏。
相关知识匮乏主要由于:法理创新不足;法律知识未成为拔干部硬性条件。
(二)立法层面
1、法律设计背离“以人为本”和法律的基本假设。
2、公法和私法制度设计严重不对称。
3、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和法律与政策之间冲突缺失协调机制。
(三)执法层面
1、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2、执法不严,违法办案。
3、以罚代法,重罚轻管。
4、包庇袒护,徇私枉法。
5、部门保护主义。
(四)司法层面
1、不适当合理的管理滋生司法各自为政。
2、不适当合理的管理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
3、不适当合理的管理导致了司法的“泛行政化”。
(五)监督层面
1、监督体制设计不尽合理。
2、社会监督和民主监督力度不够。
那么,该如何解决以上五个问题呢?作者认为,分别应对五个层面,也应当从五个方面解决:
(一)以制度促进领导干部法治理念和观念形成
1、完善和强化党的中高级干部定期听法制讲座制度。
2、建立并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晋职必须通过法考制度。
3、健全并推进国家公务人员任用、辞职、解职制度。
(二)提升立法质量,进一步完善制度
1、提高法律文本和条款的法理水准与技术含量;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2、抓紧制定国家公职人员薪酬法;加快推进防治腐败的财产申报法早日出台;建立责任与收入,GDP或财政收入增长与工资增长相匹配制度。
3、建立法律法规运行监测以及中期和最终评估报告制度。
4、建构法律与法律、法律与政策冲突的解决机构和机制。
(三)完善执法机制和执法程序
1.确立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独立法律地位。建立执法机构垂直领导,执法人员交叉任职、职务回避、延伸问责和权利救济制度。
2.进一步细化问责制中的警戒线、高压线标准,以及完善连续跟踪问责透明规则和机制。
(四)清除司法地方化体制障碍
将现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司法体制改为垂直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最高司法机关党委成员由党中央选配和管理;省级司法机关党委成员由最高司法机关党委主管,地(市)级司法机关和基层司法机关党委成员由省级司法机关党委主管。在财、物等司法资源的供给上,则应将司法经费单列,列入国家预算,经全国人大批准后,国务院统一拨款,由最高司法机关统一支配和管理。
(五)强化监督与制约激励机制
1、理顺监督体制,明确各级人大法律监督职能内容和保障措施以及懈怠监督责任;建立审计和监察部门垂直领导体制,重构审计和监察独立检查、调查保障机制。
2、探索发挥媒体社会监督和人民群众民主监督的实现途径和机制。
3、改革领导方式,释放一部分权力给工会等法治隔离带组织,推动其在行业立法、行业监督中作用。在本人看来,影响法治建设大步向前推进,促使民众对其满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治推进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主导者的政府既要掌控法治的发展和运转,又要通过法律控制自我权力的行使,往往陷入难以取舍的处境,法治也随之遭遇尴尬。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决定了我国实现法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自然演进型的法治化道路;而我国人治传统的漫长、行政权力的强势以及社会自治力量的不足,也决定了我国不应当完全依靠政府推进来实现法治。
坚持以政府推进为主导,以公民参与为基础,实行政府推进与公民参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个主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动力的作用,在依赖公权力的同时又制约公权力,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同时建设法治社会,应当是我国法治道路的正确选择。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发挥政府在推进法治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激发政府推进法治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个体公民、社会组织等主体在法治发展中的建设性力量。
2、法治的权威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法治的权威性要回答的就是法律是否至上的问题。在一个法治的国家中,宪法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宪法法律的权威性急需强化。有些法律制定出来而得不到有效的实施,法律的执行情况难以使人乐观。有法而不行,其危害性比没有法律更甚。
在法治的实践中,由于司法机构是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裁决纠纷,宪法法律的权威性往往通过司法权威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法治权威性的一个较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司法判决能否得到切实尊重和执行。如果司法不具有权威性,司法不仅不能履行其在法治社会所应具有的职能,而且也不可能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
3、法治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协调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相适应,法治发展也体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我国法治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区域不均衡,不同地区的法治发展差别较大;二是城乡不均衡,农村的法治发展落后于城市;三是领域不均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领域所涉及到的法律,其发展状沉也是不够均衡。
法治发展状况的不均衡往往会与法治的统一性之间形成矛盾。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们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上的差别,导致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执法、司法等其他环节,难以完全按照一致的法律标准和规范行事。在利益衡量、社会公正与法治统一性的要求上,无法兼顾。法治发展的不均衡性,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反映,如果不加以协调,也会更进一步拉大这种不平衡。
针对以上的短板之处,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
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依法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时常发生。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原则,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要求。这明确了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思路,对下一阶段的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2、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国的母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总书记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要求是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保证宪法的全面贯彻实施。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依法执政的关键是依宪执政。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转变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党要坚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应该把自己的活动重心放在指导立法上,努力使自己的政策主张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意志。党要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才依照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党要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分工负责、协调一致行使职权。
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条件之下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落实。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依法执政是前提,各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是关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依法执政,要求党在宪法法律框架内活动,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党保证立法机关依法立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法治国家建设,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来实现。法治政府和
法治国家,又要以法治社会作为依托和支撑。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基础和条件。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习总书记专门强调,要以法治凝聚共识,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社会氛围。
4、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要求。如果司法人员法治素养不高、依法办案能力不强,甚至办一些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存在严重司法不公现象,那么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最后希望就会被打破,社会将失去最底线的公平正义。因此,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守住公平正义的法治防线,也才能以社会普遍的公平正义托起“中国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5
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活动主题:深入基层,走入新农村,投身基层 摘要:
关键字:
正文:为了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贯彻落实毛概课上所学的理论观点,我们第四小组全体同学走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农民干农活,了解当地农村的一些基本状况。新农村建设农活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4月13日早上,我们第四小组所有成员一行按照之
前的策划案,来到蒙自市新安所镇维新村邓老伯家的石榴园中帮助他家干农活。到石榴地之后,大家认真听从邓老伯安排,在他家石榴园里给石榴地锄草。除李思瑾同学负责拍照外,每位同学都手拿一把锄头,跟着邓老伯一起锄草。一挥一铲,大家干得不亦乐乎。虽然前一天的小雨让地里的泥土有些湿润,大家的鞋子被粘上了泥土,但大家都不嫌脏,不嫌累。有的同学是第一次来地里干农活,感觉新鲜,在锄头的挥铲里真正体会到了农村生活,体会到了农民的不容易。一个小时的努力大家就锄了一大片草。在与邓老伯的闲谈中,了解到:他家一共4口人,自己的地加上包种的共7亩,全都种上了石榴。平时主要从
事石榴园管护工作,每年石榴成熟期共5个月,到了石榴成熟期,全家都得帮忙采摘石榴。以2.5/市斤的平均价格出售,除去成本,一年共盈利3~4万元。由于种植面大、石榴品质好,蒙自的石榴闻名远扬,基本都是由外商统一收购,基本不愁销路。近年来由于干旱,虽然灌溉用水比较困难,但政府已为农民修筑了灌溉大沟、爱心水窖等农业水利工程,基本农业用水可以得到保障。
据介绍,邓老伯家所在的维新村整个村都以石榴为主要产业,在走上以石榴为产业的致富路之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农民的日子变得好过了。但在乡风建设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随着蒙自城镇化推进,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有部分失地农民由于一些自身因素和社会风气影响,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有一部分人以赌博为生,还有的甚至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着实需要去解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巩固产业发展需要联系在一起,统筹兼顾。对于农村,我们需要因地制宜,系统地、综合地考虑农村问题才能让社会主义新弄村更加完美。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更好地认识了新农村,切实体会到新农村真实情况。知道了新农村建设不是一纸空文,不仅仅是农民的事、官员的事,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事。投身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在没走入社会之前就去了
解农村,关心农村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情系三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6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1. 教材内容内部之间的整合。
进行实践时所使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修订版教材, 包括15章内容, 内容非常详细丰富, 但显得分散, 前后联系不太紧密, 为了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 在实践中将其进行了优化重组, 打破现有教材的局限, 形成了新的模块。
2. 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
学生实际包括政治理论素养和生活体验, 系统科学安排后的模块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现、运用, 唤起学生已有的或正在拥有的生活体验, 从而使学生进入模块化情境并进行有效的探究, 引发共鸣, 获得学习的兴趣。
3. 教材与教材之外信息材料的整合。
有三种途径:一是对现有的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重组、保留或适当删减;二是在此基础上增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三是利用来自网络、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等的鲜活材料, 组成新的模块。
4. 教师的选择。
教师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模块化教学的成败, 所以, 教师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专业素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如在第一部分理论成果论的讲述方面, 教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等知识, 以及对伟人的生平、人格魅力及伟大贡献了如指掌, 否则很难胜任。 (2) 教师性格, 需活泼开朗, 善于沟通与交流, 能尊重理解学生, 具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模块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教材的内容。
教材共有十五章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内容相对不感兴趣, 章节稍显零乱, 于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将第一章到第七章节组合成“理论成果模块”, 分别讲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及伟人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将第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章节重组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模块”, 重点讲述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依靠力量、领导核心以及这一模式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将十二、十三章重组为“祖国统一模块”, 讲述祖国统一的历史、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以及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中国如何处理对外关系等等;最后独立设计时政热点模块。经过模块化内容重组, 既可以使内容自称体系, 还可理论联系实际, 加入实践教学环节, 特别是将时政热点探讨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 引发学生共鸣, 升华了爱国自豪感和责任感, 道德素养得以提升。
2. 教学内容模块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重构为三大模块, 每一模块下又分诸多子模块, 总体更系统, 更严密, 更具有逻辑性。具体如下:
模块一:理论成果 (第1-7章) (24学时)
包括: (1) 革命
(2) 改革
(3) 富强
(4) 发展
模块二:“中国模式” (第8、9、10、11、14、15章) (20学时)
包括: (1) 特色经济
(2) 特色政治
(3) 特色文化
(4) 特色领导核心
(5) 和谐社会
模块三:祖国统一 (第12、13章) (8学时)
包括: (1) 一国两制
(2) 台湾问题
(3) 恐怖主义
(4) 中国外交
三、模块化教学实施效果
1.学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
2.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高。
3.教师教学手段多样化, 学生新鲜感强, 教师队伍信心大增, 为其他同行教师树立了榜样。
四、“思政课”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配备高专业水平教师。目前, 不少院校教师不专业, 某种程度上, 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帮助解决剩余教师的课程。同时, 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认为这种课可有可无, 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要熟练, 专业钻研较深, 且驾驭课本内容、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
2.大力开发校本教材。目前的教材都是在完整的课程观下编写的, 讲究知识的完整性, 是不太适合模块化教学的, 这是限制模块化教学推行的一个障碍。学校应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适合自己的教材的开发和编写。
3.教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讲究分工合作, 经常沟通交流, 合作协调。
4.模块化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推行“无界化理念”, 实行“资源共享”。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统筹和计划, 以免发生时间上、师资上的冲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7
课程论文方案
一、选题
同学们可以从推荐题目中选择一个作为小组论文选题,也可对推荐题目进行适当调整或就题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论述。要注意广开思路,积极创新。还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其它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二、步骤
1.分组:
每个教学班的同学在本教学班自由组成课题小组,3—5人,不少于3人,不超过5人,课题小组成员不能跨班组成。每个课题小组推举出一名组长,负责该小组课题的组织、分工、论文撰写等工作。
2.论文要求:
①论文字数应在2000字以上。随小组论文一起提交的还必须有两个附件:一是每个小组成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二是小组成员在阅读和查找资料时认为最有益的书目。论文及附件统一采用A4纸打印。
②论文的内容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层次清晰,逻辑合理;要有针对性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力提倡和鼓励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后从中得出心得和体会的做法。
③所用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材料一定要注明出处,引用事例要简明扼要;反对大段引用报刊观点和论述,否则一概按低分评成绩。
④论文首页左上角标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核论文”字样。在标题下写清作者姓名(组长及全组成员)、系别、班级、学号、等;
推荐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社会调查参考题目:
第一类:大学生的实际
1、关于大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及态度调查
2、关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调查
3、关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
4、关于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的调查
5、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6、关于大学生节约用水的调查
7、关于大学生普法教育必然性的调查
8、关于如何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
9、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
10、关于大学生时尚消费趋势的分析
11、关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
12、关于如何看待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关系问题的调查
13、关于“新读书无用论”的调查及思考
14、关于对青年自愿者工作的认识的调查
15、关于某些大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调查
16、关于大学生打工问题的调查
17、关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调查
第二类:社会热点
1、关于看病难问题的调查
2、关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调查
3、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
4、关于如何有效地关爱“空巢老人”问题的调查
5、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
6、关于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调查
7、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调查
8、关于社会和谐问题的调查(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调查)
9、关于减免农业税问题的调查
10、关于农村孩子教育问题的调查
11、关于农民工问题的调查
12、关于社会救助问题的调查
13、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问题的调查
14、关于保护消费者权益问题的调查
15、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
除以上参考题目外,同学们可以自拟题目。自拟题目一定要与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主题和内容相关,否则视为不合格选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8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C.和平与发展
2、市场经济运行中 “看得见的手”是指()。
D.宏观调控
3、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
D.公司制
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条件是()。
D.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6、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主线是()
A.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7、新“三步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第()次代表大会提出的。
A.十五
8、党的最高纲领是()
A.实现共产主义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强国之路是()
B.改革开放
10、打造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主要靠()
C.思想建党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D.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的是党的()
C.十八大
13、()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党的性质
14、毛泽东论述的第三世界不包括()
A.日本
15、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
D.认识两者的内在统一性
16、()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安排
C.收入分配制度
17、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关系是()
A.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8、文明发展道路包括()
A.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不包括()
C.挑战性
20、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
B.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
21、走()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A.和平发展
22、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D.保障和改善民生
2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
B.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4、()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趋势。
A.世界格局多极化
25、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C.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26、()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27、()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中共十五大
28、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
D.武装斗争
29、实现中国梦必须走()道路。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D.民主建军原则
31、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
A.“三步走”发展战略
3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是()C.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34、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C.农民阶级
35、当代世界时代主题是()。
C.和平发展
36、对外开放是()
B.基本国策
37、()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社会和谐
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
B.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4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
D.人民代表大会制
41、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曲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A.√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全适用于朝鲜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
B.×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由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逐步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B.×
4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
B.×
45、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A.√
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此题回答正确
A.√
47、发展经济必然会破坏生态污染环境。()
B.×
4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需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B.×
49、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A.√
50、中国共产党最初提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十五大。()
A.√
51、全面深化改革不需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B.×
52、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够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5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统一战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B.×
54、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资产阶级不再具有两面性。()
B.×
55、合作社经济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A.√
5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A.√
57、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8、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
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
59、为什么说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和实质?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60、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什么样的“三型”政党?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6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哪些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9
目前, 中国高校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A类研究型高校, 以“211”、“985”工程等重点高校为代表;B类应用型本科高校, 多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代表;C类职业技能型高校, 以地方高职高专类院校为代表。显然, 独立学院大部分属于B类型学校, 这类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设置的学科专业性强, 针对性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构建专业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导向下, 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 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再者,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几乎都被盖以“乏味无趣, 理论说教”的不受学生欢迎的高帽子。《概论》课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理论性非常强, 免不了被定位为空洞理论灌输, 政治条文说教, 从而使学生对《概论》课产生逆反心理。理工科学生觉得《概论》课晦涩难懂, 于是, 从不理解到不喜欢, 上课成了负担;文科学生觉得《概论》内容太熟悉, 学不学没关系, 于是, 又走到另一个极端, 上课成为无关紧要的事。这一现象在独立学院尤为突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传统的“你教我听, 你说我做”的师生定位, 教学方法的简单、老套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要突破传统定位, 《概论》课的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教师不仅要科学地把握《概论》的内容, 向学生传授知识, 使其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而且要转变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它以学生为主体,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 是“立体教学结构”, 实践性和趣味性强, 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情感的体验中掌握理论, 提高能力, 可以改变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 入耳, 入脑, 从理智和情感上接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模式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观察、感觉等直接的感受和领悟来认知、认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过程。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模式, 而是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 让学生发展变化, 以感官作为媒介, 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事件, 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后与理论相结合与他人交流分享, 最终回归到实践中。它是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 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 (图一) 。 (1) 他认为有效学习应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 发表看法, 进而反思, 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在国内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中, 胡尚峰, 田涛提出体验式教学模式:“入境激情—对话移情—探究动情—实践纵情—评述析情”的。 (2) 张蓉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应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基础的, 结合体验式教学的过程要素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即:情境设置、主体体验、评价体验及迁移体验。 (3)
三、《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设计
结合《概论》课理论性与时政性强的特点及独立学院学生重专业轻思想理论课学习的思想, 独立学院《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梳理整合,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一) 教师设置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实践体验式教学的开端。“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性质”。 (4)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让师生置身于一个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活动中, 发挥自主性, 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设置情境的思路有许多, 根据《概论》课的内容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1.视频、时政热点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把《概论》课理论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概论》课的理论并不是泛泛而谈, 也不是对他们空洞说教, 而是有着现实性和真实性。例如在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有个主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这个主题的传授, 如果仅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讲理论或者只是向学生展示党对农村的政策, 城市来的学生就会觉得很遥远或者觉得不关自己的事, 农村来的孩子就会觉得教师在空洞说教。对于这个主题, 教师可以引入菜贱伤农的时政, 首先给学生播放菜贱伤农的视频, 使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一棵棵完好无损的大白菜被翻土机碾碎埋掉, 听到菜农说即使送人也没人要的无奈的话。学生对菜产生怜惜之心, 对菜农的无奈也会感同身受。在这样的情景下, 学生已经开始感受到农民增收难, 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 还可以让来自农村的学生讲述他们家乡农民、农业的状况。学生的亲自讲述会更具有感染力, 从而感到三农问题离他们很近。
2.经典案例教学情境
案例具有直接、形象性。经典案例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把《概论》课的理论内容形成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情境需教师挑选的案例素材既要涉及教学内容, 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相适应,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愿意和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去认真思考, 在探索中增强和提高理解、分析, 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5) 例如, 在第五章“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中, 教师可引用案例:当阳县跑马乡的故事。学生对故事中当阳县跑马乡乡党委书记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共产共妻哄然一笑, 这就激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日常实践教学情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从日常生活设置教学情境, 是《概论》课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重要的表现。同时, 把学生平时碰到的现象与理论内容相结合, 不仅理论理解起来不觉得枯燥, 对现象的认识也会达到更高一层。例如, 在讲述“节约型社会”前, 让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大家节约行为、浪费行为作为下节课的教学素材。在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表演舞台, 学生可以以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 可以以图片、视频、小品等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该主题奠定轻松、真实的基调。
(二) 学生探究体验。
利用上一环节的情境, 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探究体验。教师依据情境提供的各种线索,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 开发创新潜能,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每个认知结构的构建都意味着一个冲突的解决, 冲突的解决伴随着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和树立学生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热情, 从而也使《概论》课摆脱枯燥无味、空洞说教的高帽。在这个阶段中, 还是以学生为主体, 但由于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 对内容的把握, 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脱离主题的现象,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中心开展探究活动。探究体验可以以多种形式展现, “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体验可以说是主要形式。“基于问题”的活动探究形式需教师设立紧凑、多层次推进的问题。例如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章的学习中, 在给学生播放开国大典、设置视频情境后, 教师可以设置探究体验的问题: (1) 我们的新中国是经过什么革命才能成立的?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经济纲领和政治纲领是怎样的? (学生回顾第三章的内容) (3) 从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时既有社会主义成分, 又有资本主义成分, 具有两重性,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社会? (4) 这个具有两重性的过渡社会是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相矛盾的, 所以要进行改造, 我们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改造而不用暴力形式? (5) 和平改造是如何进行的?改造的时间为什么要提前?改造的对象是什么? (6) 通过对象看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什么特点?在这些层级性问题的引导下, 对答案的探索使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进度发散。设置了这些问题后, 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是简单地一问一答, 而是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 发表看法。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在讨论时搭便车的现象出现, 教师在讨论期间要进行监督引导。
在此探究体验阶段, 关键在于探索。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在这个探究阶段在做的过程中将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引导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逐步内化, 从而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为下一步交流分享体验做好准备, 真正做到“做”中“学”。
(三) 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
在承接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 这一环节中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小组成员选一名代表上台总结阐述自己小组成员的观点,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台上小组的观点进行质疑、评价, 被提问小组可以进行反驳。在这个质疑与反驳的过程中, 学生会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例如, 对于改造的时间为什么会提前, 大部分小组成员的观点都涵盖教材内容, 认为是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 改造时间提前成为必然和实现的可能性。但有一两个小组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 指出改造时间会改变, 中国是受到前苏联的影响, 用前苏联的工业化及成就证明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毛泽东产生极大的影响, 使得毛泽东把改造时间提前。这些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本由教师进行传授, 现在由学生展示出来, 大家更容易接受。教师小组发言后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评价, 加深学生的认识。
(四) 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
学生经过上几个环节的体验, 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新经验。对于新经验, 学生应进行梳理整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种种不同的观点做出自己的思考, 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 从而澄清认识, 入心入脑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同时, 学生获得了新体验, 应将这些体验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 在学习了基础群众自治制度这个主题后, 可以布置学生深入中农村调查农村村民委员会建设, 了解农村基层民主状况。
总之, 基于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概论》课中的运用, 实现了传统的灌输式向体验为重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把整理的经验转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能力有所发展, 解决了《概论》课学以致用的难题。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 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及《概论》课的特点, 《概论》课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十分必要。《概论》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可设计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探究体验——交流经验, 教师指导——整合反思, 内化践行四个教学环节。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情境,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沈艳华, 任国升.试论体验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4) :103-105.
[2]霍宏.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 (7) :183-184.
[3]胡尚峰, 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1) :49-51.
[4]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63-64.
[5]冯达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17-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 篇10
摘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虽“振兴中华”的口号是由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的,但是承担民族复兴重任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向世人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承担 民族复兴
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大陆结束了几千年的剥削阶级统治,结束了中华民族被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
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一直处于落后挨打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同时,我们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在旧中国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制定、实施和完善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包括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这些制度和措施,有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近代以来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力量都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的。
1921年,我们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十分弱小;今天,我们党已经拥有7500多万党员,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我们党成立90年来,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而不倒、千锤百炼更坚强?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是与其他政党有着根本区别的先进政党,能够与时俱进地提出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发现和修正自身不足,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
二、在党的领导下成就辉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竞争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实现了从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胜利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力不断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事业。坚持以科学的理
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和体育活动,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局面保持稳定。
我们党既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来推进党的建设,又通过推进党的建设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防建设不断加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巩固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参加国家建设,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在党领导下更加光明的明天
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以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不断推进实践基
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奋进,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光明的美好前景。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汲取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妥善应对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局面。
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坚持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民族复兴的伟业一定能够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给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带来机遇和挑战,也给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我们党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党具有并始终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正是由于党始终保持了先进性,才激发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穷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就在于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
本宗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永葆先进性,我们党就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始终成为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领导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结论:
中国共产党具有宽广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具备世界性的历史眼光,能够既从世界看中国,又从中国看世界,审时度势,驾驭全局,正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带领全国人民先后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自然界的一系列风险考验,显示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高超领导能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社会调查的通知】推荐阅读:
石大远程在线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6-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10-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最新2015 修订版)11-16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调查报告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