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2024-09-11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共9篇)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篇1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十一)贵阳市乌当中学 高力超

别了,亲人,别了,祖国!我开始了我去保加利亚的旅程。

在飞机上我与一个前往英国的年轻中国朋友聊了起来。他家是广西的,可能以前在婚姻上有点坎坷,不过我们很聊得来,我给他打打气,鼓鼓生活的勇气。

在空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坐得也很无聊,不过一直很兴奋,因为我第一次坐飞机。因为我即将到国外,一切似乎对我来说都很新鲜。飞机里面以及外面对我来说都是那么好奇。我不时地往机窗外看着,我已经在腾云驾雾了,就像在云中坐汽车一样。呵呵,不过不一样的是,感觉非常的平稳。飞机一路经过了蒙古、俄罗斯这块世界第一的大片土地,乌克兰、匈牙利最后到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历时近10个小时。

飞机在快要到维也纳机场的时候,我看见下面的确与国内不一样,看上去很美,星光一片,色彩斑斓,一道道金光划破长空。

本来是到了维也纳马上转到索菲亚的航班,没想到我们这趟飞机在北京时就晚了,所以当我们到达维也纳机场的时候,去索菲亚的7点过钟的那趟航班已经不能乘坐了。哎,我们飞机上的乘客都很遗憾,特别是那些要赶往英国的学生们也被耽误了。

下机以后我们来到了维也纳机场大厅,我们便排着队办理转机手续,有一个绅士的态度还行,能够懂得汉语,我顺利地办理了第二天的飞机,是早上十点钟的。

之后我们只得在机场里呆着,等候第二天早上十点钟的航班了。其他学生及乘客可能时间也是早上的。

因为航班的延误,所以按照惯例奥方必须负责提供我们的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当我们向机场的负责人说起有关事情时,奥方很恼火,后来警方手里拿着枪指着我们示意我们不要再做要求了,他们也不喜欢说英语的人,当时感觉好恐怖的。我主动和一位警察打招呼,他则回答:No English,我简直是无语。我们就这样心里一直不好受,在候机厅的边上坐着,歇着。我仍然没有睡意,因为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心里老惦记着。我们进退两难,不能出机场,因为没有入境的资格。

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外国哦,所以找toilet也很搞笑的,他们那里的toilet很干净,你无法想想国外的toilet是什么样的。这里的toilet一律是马桶式的,提供卫生纸,还有烘干机在门边。呵呵,进去以后出来我就找不到方位了,因为在国外,我什么都是第一次,这跟国内有很大的区别哦,再说你的专注外界的英文,如果遇到当地语言就会有理解的麻烦。

我们在过道就这样落难地度过了一个难眠的以及难忘的夜晚。第二天早上,我们终于力争而得到了免费的早餐。反正西方的早餐内容就是够呛的,当时我还不习惯。面包、咖啡、牛奶等,不过我们由于太哦啦,还是把所要的食品吃了个饱,然后就各自说goodbye之后就去自己乘机的候机厅等候了。

在我等候飞机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美女拿着一张表格微笑地用奥地利式的英文来请我填写一个问卷调查表。呵呵,全英文的哦,没有难住我这个当时当了22年的英语教师。本来我想在满意栏里填入一般的,但考虑我当时还没有归宿的着落,我还是填了个很好,尽管昨天他们的态度。你看国外的航空事业就是靠这样生存的哦。

只是广播英文开始通知到索菲亚的航班开始登机了,没有多少乘客,我在队伍的前面,因为我很早就在那里啦。我们验了票,一走进机场的门,就上了一辆专用公共汽车把我们送往这架飞机下面。呵呵,离开了奥地利的维也纳——音乐之都(当时出现这么个小插曲,还有些舍不得呢!),我开始了前往保加利亚索菲亚(我今后一年的目的地)的行程,估计需要两个半小时。

国外的天空感觉有些不同。也许是我们就在空中的缘故吧,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稀奇的!

天是那么蔚蓝蓝一片,但不是有白白的云朵出现,我们恰似悟空腾云驾雾一样,一路荡悠悠的。我心里不断地在思考着、想着……..,眼睛不时地注视着窗外。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篇2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直接作用于教育活动的实践问题。“是确定教育任务, 建立教育制度, 选择教育内容, 组织教育过程以及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如何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如何把正确的教育目的贯彻到实际教育中去?这些都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教育课题。任何教育目的方面的偏差, 都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的成败。那么梳理三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教育目的的研究, 探寻我国教育目的的未来走向, 以便为我国教育决策提供指向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三十年来教育目的研究的回顾

图1是1978年至2007年底三十年, 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以篇名为字段、以“教育目的”为搜索内容的我国有关研究教育目的的论文数, 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 我国学术界对教育目的的研究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但前十五年 (1978-1993年) , 我国学术界对教育目的的研究发展极为缓慢。从1994年开始教育目的的研究受到学术届广泛关注, 相关文章数量直线上升, 这段时期教育目的问题成为教育界和理论界纷纷议论的“热点”。

回顾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国教育目的的研究, 可发现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

(一) 尊崇经典理论阶段 (1978-1989年)

教育目的的研究主要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虽然这个时期关于教育目的的研究和讨论很少, 教育界试图以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的目的定位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因而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更多的体现社会的要求, 较少关注个人需求。“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一种错觉, 似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就等于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这段时期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教育目的的讨论还是局限于马克思经典理论的视角下。而马克思的教育目的观是“以社会客体的发展需要为指向的”这段时期学术界对马克思教育理论和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坚信不疑是主潮流, 只有很少的学者做过反思。此时教育目的研究比较消沉和单调。

(二) 反思与建构阶段: (1990-2007年)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 教育文化与外界交流更加频繁,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以及国内教育改革和政治风波的影响, 我国教育界开始反思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目的, 并引用了大量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等的理论来分析和论证教育目的, 试图从不同视角建构我国的教育目的, 致使教育目的研究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形势, 一大批学术论文出现, 教育目的的研究显得很活跃, 从而一直成教育科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个时期教育目的研究视角多元, 内容多样, 而且各级各类教育都在试图寻求符合自身的教育目的, 学科教育目的也备受关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逐渐由社会客体向人倾向, 提出了关注人的情感、人的幸福、人的自我实现、人的存在等教育目的观。这些特点也反映了我国国民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向和人民思想更加开放, 而且日渐与国际趋势融合。但这段时期教育目的研究多样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表现出一些秩序和特点:

第一, 教育目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在改革开放初期我过教育界和理论界对教育目的的讨论和研究主要是以马克思经典理论为基础, 结合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并以我国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探讨的, 教育目的始终是一个抽象而宏大的概念。90年代之后, 随着与西方世界文化思潮的交流与碰撞, 我国教育界和理论界的思维和视野更加开阔, 我国的教育目的研究逐渐具体化了, 如学科教育目的、各级给类教育目的的研究大量的涌现, 各种教育机构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

第二, 教育目的研究从社会向个人倾斜。关于教育目的的讨论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社会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为了好操作, 人们往往把具有不同倾向的教育目的观归为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之中, 事实上绝对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不存在的, 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有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取向的传统。但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子女教育消费成了每个家庭不小的一笔支出;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这样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过去那种主要以社会客体需要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已很难得到受教育个体的认可, 单纯强调适应的教育目的观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 关怀人的主体诉求的文章大量呈现, 如《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康的人格》, 《教育的终极目的———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教育目的选择:从社会化到生命化》, 《超越性的存在———兼论病态适应的教育》等。将教育目的指向个性发展, 自我实现、情感等主体性和个体性的研究层出不穷。

第三, 教育目的的内容多样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最早“是由洛克首次提出, 后由斯宾塞系统化并流传下来, 它对前苏联和我国现行教育目的观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方面产生了长时间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们对教育目的认识的不断深入, 以及新的社会, 自然等问题的出现, 我们对教育目的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和充实, 如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等。无论从个人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 教育目的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与改革开放初的内容形成极大反差。

二、构建我国未来社会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要求, 有不同的内容, 是一个发展的具体的概念。中华民族与前两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如今正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最好时机。这是一场信息革命, 顶尖人才成为了这次科技革命竞争的核心。那么构建一个能够成功指引我们战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教育目的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以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关乎民族兴旺的重大使命。

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的人口爆炸, 环境恶化, 以及自杀等问题, 使得人们在构建未来教育的时候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 “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 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 可以说, 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这四个支柱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与国家社会联系更加紧密, 设计一个在信息社会中既符合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发展要求而又能满足个体诉求的教育目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要求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是此时我们学术界乃至国家决策者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学术界认为未来教育目的是以科学与人文相融合为价值取向的, “科学—人文主义使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融合从而为创造信息社会中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提供可能和保证, 正如怀特海指出的‘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 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 二者缺一不可’”可见, 未来教育目的研究将走向科学-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研究从“无人”向“有人”的方向发展。中国的教育要完成反奴性和反物化的双重使命。

总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教育理论研究也渐趋成熟, 但是我们教育目的研究仍然没有突破性进展, 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教育目的的理论研究缺乏超越性, 价值取向混乱等。因此在惊叹成就的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为使教育目的更好地指引我国教育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必须尽快构建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教育目的体系, 这是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理论研究者共同承担的重大课题。

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是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的总的规划, 其优劣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因此总结三十年来教育目的研究取得的成绩, 探寻教育目的研究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通过梳理发现科学-人文教育目的将成为未来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 (第6卷) [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陈兴德.悖离与重建:我国现代教育目的刍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 1999 (8) .

[3]、刘梓良.关于教育目的的理性反思及价值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19) .

[4]、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三十年回顾 篇3

(一)1978年至1993年

1、初步构建了所得税体系

1980年,全国人大第五届三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1981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于1991年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从建立个人所得税、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体系入手,拉开了税制改革的序幕。

继此之后,财政部在1979年至1982年4年左右的试点基础上,于1983年4月发布了《关于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暂行决定》。从1983年到1984年,“利改税”采取了两步走的方式,第一步是根据“以税代利,税利并存”的原则,对国内企业开征部分所得税。第二步是由“利税并存”过渡到全面实现“以税代利”。在国营企业“利改税”之后,国家又先后于1985年、1986年和1988年规范了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工商业户和私营企业的所得税制度。

2、推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主要内容是:调整了部分工农业产品的税目和税率,原先的工商税被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等4个税种,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缩小了产品税的征收范围,扩大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重新开征了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和牲畜交易税;新设置了资源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建筑税、烧油特别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特别消费税、宴席税,基本弥补了税收空白,拓展了税源,扩大了税基。

为了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国家调整了进出口关税税则,并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还适时开征或取消了部分出口关税和进口调节税,加强了进出口关税的征缴管理。

为贯彻国家的惠农政策和资本市场调节政策,我国还分别实施了对困难农户和贫困地区减免农业税,开征农业特产税,开征股票交易印花税等项税制改革。

3、加快国家税收法制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相继出台。

4、启动税收征管改革

与税制改革同步,全国广泛试行了“征、管、查”相分离,纳税人主动申报和公开办税等税收征管制度,提高了税收征缴率,整顿了税收秩序。在此期间,国家税务局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税收组织建设也有了重大突破。

经过1978—1993年的财税体制改革,我国各项税收收入由1980年的571.7亿元猛增为1993年的4255.3亿元。财政收入结构因此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原先的“利税并存、以利为主”彻底转变为“利税并存、以税为主”。各项税收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49.3%上升到1993年的97.8%。税收收入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1994年至2000年

国务院于1993年发布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决定自1994年1月起,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全面推行“分税制”的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配合“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税收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实行税权集中于中央,征收和管理工作通过构建国税、地税两套征管班子,由中央和地方分别承担,本次改革的重点是: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

完善流转税。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同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明确了改革和完善流转税的主要内容为:

(1)推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改变按产品分设税目、分税目制定差别税率的传统做法,将工业生产环节对部分产品征收的增值税和在商品批发环节征收的差额营业税,统一为对所有产品生产、批发、零售、进口环节普遍征收增值税。

(2)改革消费税。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对少数商品按照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征税办法征收消费税,以形成增值税普遍调节,消费税特殊调节的双重税收调节机制。

(3)改革营业税。重新确定了征税范围和纳税人,合理调整了营业税税目和税率。

(4)把从前产品税中对农、林、牧、水产品征收的若干品目与农林特产农业税合并为农林税,以解决两个税种交叉征收的问题。

(5)建立内外统一的流转税制度,把向涉外企业征收工商统一税,改为向内、外资企业统一征收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调整所得税。根据1993年10月31日和1993年12月13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1)企业所得税改革,改变过去按照不同经济成分设置所得税的做法,将国内各类企业所得税归并为统一的国内企业所得税;通过制定统一的企业税前列支标准,规范计税所得额,整顿税前扣除和不合理的税收优惠。

(2)个人所得税改革,使个人所得税同时涵盖有纳税义务的中国公民和从中国境内取得收入的外籍公民;将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个人承包或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统一纳入个人所得税的计征范围,税率采用超额累进制,对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扣缴和个人应税收入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征收办法,在对原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项目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形成了规范的减免税规定。

其他税制改革。包括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使其涵盖所有矿产品、森林和水资源,并将盐税并入资源税;开征土地增值税,改进并完善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及简化或合并其他一些小税种等等。

2、完善税收管理体制

根据统一税法,集中税权的要求,将税收法律的制定权集中在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税收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集中在国务院,将中央税和需要统一执行征收政策的共享税的开征、停征和税率调整等管理权集中在中央;合理配置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在分别设立中央和地方税收机构的基础上,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严格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

3. 建立科学的税收征缴体系

在完善税收征管法律框架的基础上,逐步向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税的新型征管模式过渡;在基层税收征管中普遍实行税款征收、纳税管理、纳税检查相分离的征管形式;推进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事务所和代理办税制度的试点工作;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和控制税源流失管理制度,以防止并减少随意减免税或偷漏税现象发生。

1994年的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大的一次税制改革。通过改革,税收的两大基本职能,即财政职能和经济职能逐步完善。1999年,各项税收收入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税制全面改革前相比翻了一番以上,达到10682.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三)2000年以来

1、农村税费改革与取消农业税

2000年3月2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安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6年,我国最终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全部免征农业税,当年实现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

2、流转税改革

关税改革。我国的出口欠退税问题日渐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此外,国家还对不同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为兑现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又逐年下调了关税总水平。

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自2004年7月1日起,国家开始对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等8大行业实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允许纳入试点范围的企业对于新购进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实行增量抵扣的办法。从2007年7月1日起,增值税改革的范围扩大到我国中部地区6省26个老工业基地的8个行业。

消费税税目与税率调整。国家于2006年4月1日启动了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消费税税目与税率调整。调整的范围包括:新增奢侈品和耗材型产品的征税税目;增列了成品油税目,取消“护肤护发品”税目;调整部分税目的税率。

3、所得税改革

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2007年,新《企业所得税法》获得十届五次全国人大的表决通过,《所得税法实施细则》也于年底获国务院批准,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过去的内、外资企业差异化所得税率统一为25%,并统一和规范了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办法和扣除标准。

个人所得税改革。针对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状况,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修改,并于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2007年,国家又先后于6月和12月两次修改个人所得税法。

4、其他税制改革

调整耕地占用税改革。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了1987年以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条例》。新《条例》于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生效。

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1997年5月和1998年6月先后调整该税税率后,财政部又分别于2001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将印花税税率进行调整,以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经过30年不懈的改革尝试和努力,我国的税收体制日臻完善,政府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综合运用税收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实施各项财税政策的过程中,税收调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著提高。30年的税收体制改革在有效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二、当前我国税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人所得税数次改革的重点均为对起征点的调整,在体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方面则明显不足,对收入相同,抚养人口不同的家庭同等征税,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价格和消费水平的同等收入者同等征税,广大工薪阶层缴纳的所得税在个税收入总额中所占比例高于高收入群体的纳税额等不合理现象始终存在;对高收入者的偷、逃税手段缺乏行之有效的遏制和惩罚手段。

二是地方税制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首先,现行资源税采取从量计征的方法,分别以吨或立方米为单位,征收固定税额,其征税范围较窄。在全球资源短缺,价格持续走高的形势下,现行税制不利于促进国内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税率过低还导致了资源成本过低,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实现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节能降耗的政策目标。

其次,我国物业税的长期缺失,使得政府无法利用税收手段控制不断攀升的房价和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目前我国与房地产相关的税种计税依据不尽合理,存在重复征税,以及房地产税费复杂,费挤税现象严重等问题,现有税种已经很难发挥调节收入、引导房地产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作用。

三是增值税转型改革相对迟缓,不利于发挥该税种促进全国,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四是资本市场税制改革却相对滞后,现有税种覆盖面过于狭窄,税赋公平性差,税收缺乏对证券市场投资人持股时间长短、交易额大小的差别化调节功能等问题相当突出。此外,对场外交易和有价证券的转赠和继承也没有税收约束。严重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是我国现行税制中税种性质相近、征收交叉重复等税种设置问题,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例失当问题,微观税负水平过高问题,国际通行税种缺失问题,税收机构设置不当造成税收成本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仍需在“减税”和“调整税收结构”两方面狠下功夫加以解决。

三、未来税收体制改革的重点

(一)尽快将我国的税制和税收征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之内

在税法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据此对征税对象、税种设计、和税率选择等基本要素做出恰当的法律规定,使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前瞻性。

(二)继续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改革现行税收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各级税收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尽快解决央税、地税征管冲突,有效降低税收成本;按照“依法治税、规范统一、整体协调、因地制宜、实用易行、监督制约”的税收征管原则,采用“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完善从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到税务检查和法律责任落实等不同环节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

(三)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

对新设税种、征税范围、纳税环节、计税依据和税率计算与档次划分等方面的设计,要参考国际成熟经验,以在我国构建以更加科学合理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资源税、行为税、财产税等其他税种相配合,便于发挥税制多层次、多环节调节作用的复合税制。

1、实现增值税在全国范围的转型

合理调整增值税起征点,尽早实现全国范围增值税转型的改革目标,是我国未来税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2、深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

研究制定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和适时引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个人所得税指数化扣除标准调整机制,进一步降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率,减轻低收入阶层和工薪阶层税负,提高个人纳税信息收集管理和监督的科技水平。

3、加快地方税制改革

将集中在资源税、不动产税和环境税几个税种上:

资源税改革的重点是将资源税征收由“从量计征”改变为“从价计收”。形成合理的资源补偿机制,增加中、西部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

财产税改革的重点是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以及土地出让金等收费合并,转化为房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加快物业税“空转”运行的试点工作,继续扩大城市房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的范围,从技术层面进行深入研究论证,为物业税立法和开征做好准备。

在环境税改革方面,根据“谁污染,谁补偿”的基本原则,研究制定环境税改革方案,以填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制度空白,也是今后我国地方税制综合改革日程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要构筑资本市场税收体制,适时开征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体现交易公平的差别化资本市场利得税,以鼓励投资,增加企业融资,保障资本市场未来健康发展。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篇4

1978年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份生死文书引发了中国改革的先声。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着世界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其实,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远,面对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果敢地面对现实,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的话振聋发聩,为中国指出了一条明路。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从那时候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神州大地一片新潮,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不过是人类历史的一瞬间。然而,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却彪炳千秋。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国内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1%到2000年的5%以上。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改善了,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了。

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必须看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产生新矛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仍然要依赖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上的发言指出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看不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因为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而动摇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而要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到治国执政的各个环节,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冲破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做法和条条框框,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弊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向体制改革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巨大动力。

我们在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要着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稳定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改革的面越来越宽,牵扯的利益矛盾越来越复杂,群众要求共享改革成果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对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把继续深化改革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统一起来,善于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格局进行是思考和展开,作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改革决策,努力使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互衔接,相互配套,形成合力。

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篇5

1983年,小品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晚会,至今仍是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之一。或许是有意,或许是巧合。

小品成也春晚,败也春晚

小品能够走出象牙塔,从最初的戏剧、戏曲院校的练习作品到今天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文艺样式,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功不可没。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进入百姓家,小品也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如果科技进步不够快、如果电视普及得不够广、如果没有春节晚会,那观众可能会更晚些认识电视小品。

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首届春节晚会上,小品首次在电视上亮相。编导为了热闹凑趣,赶排了小品《虎妞阿Q逛北京厂甸》,表演者是斯琴高娃和严顺开。一个泼辣俏皮,一个憨傻滑稽,有极好的喜剧效果,虽然仅仅作为一个小插曲,但现场效果和对观众的吸引力受到大家的重视。那一年,还有王景愚表演的哑剧小品《吃鸡》。

从1984年到1990年,小品可以说是陈佩斯与朱时茂大放异彩的时期,两人1984年合作的《吃面条》使小品成为以后历届春晚的保留节目,“二子开店”红红火火。1989年春节晚会的4个小品都堪称佳作,像赵丽蓉、侯跃文的《英雄母亲的一天》;笑林、黄宏等4人表演的《招聘》;赵连甲和宋丹丹等3人表演的《懒汉招亲》;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胡椒面》。从这年开始,小品取代相声成为晚会的第一主角,这种局面延续至今。1994年春节晚会中就有《越洋电话》、《上梁下梁》、《打“扑克”》、魔术小品《大变活人》等8个小品节目,2004年春节晚会,39个节目中小品占了6个,时长将近70分钟,占全部节目时长的1/4强。

陈佩斯打基础,赵本山扛大旗,人才青黄不接

看看春晚小品的历史。小品本是话剧的练功用品,而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品乃是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从此陈朱二人以《烤羊肉串》《警察与小偷》《警察与小舅子》《主角与配角》等率先垄断春晚。待此二人离去后,赵本山才开始逐渐成为第二个春晚小品之霸,主要作品包括《相亲》《我想有个家》《拜年》《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卖拐》《卖车》《钟点工》《昨天,今天和明天》等等。其他的小品,有潘长江《过河》,赵丽蓉系列。郭达、黄宏等人也南腔北调的有些,主要是河南、陕西等地方言,唯一可算南方的,就是严顺开有过几次露面,说的是普通话(有上海语感。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了小品《吃面条》,在春节晚会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小品成为春节晚会的保留节目打下基础。1985年在工人体育馆举办的春节晚会虽然整体不成功,但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拍电影》又一次获得成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级编辑朱景和等在《中国电视艺术通史》中认为,细心的人能够从陈佩斯的喜剧小品中看出悲剧的味道,这是它比其他小品更经得起

时间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陈佩斯对于小品的生存居功至伟,以至尽管十多年不演小品但大家还是没有忘记他。

1990年,赵本山在几番“送礼、走后门”不成之后,凭实力登上了春晚舞台,他和黄晓娟主演的《相亲》获得了综艺类节目的第一名。90年代的小品舞台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的“二人转”。而时序进入新千年之后,虽然黄宏、巩汉林、严顺开等老将时常上演“前度刘郎今又回”,但小品舞台的聚光灯总是“不公平”地围着赵本山转了。天津艺术研究所所长刘连群认为,赵本山自从上春节晚会以来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90年代初,他的小品就已经有3个研究生做策划,现在赵本山是小品、二人转、影视三套马车,因为小品这个舞台已经容不下赵本山了。

可以说,今天的赵本山已经身系小品在春节晚会中的地位甚至它的发展前景,2003年赵本山萌生退意让晚会导演惊出一身冷汗。张春生认为,赵本山演出中的某种夸张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像200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走的那几步就是一种很夸张的走法。小品应该是生活的浓缩,赵本山的小品存在为小品而小品的倾向。但中华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陈孝英说,赵本山的小品艺术是新兴的、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小品本身的优势就是样式的通俗化,在中国小品目前出现了异化和庸俗化现象的今天,赵本山小品俗中出雅的风格是一面旗帜。

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6

河北省唐县包水乡黄金峪小学三年级李孟阳

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我朦朦胧胧懂得了中国是通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有了现在的生活。书上说的好多事情还弄不明白,但好多事又让我亲身经历了,有了亲身体会。

北京申奥成功。当我看到奥运圣火在希腊点燃,3月31日抵达北京时,我心潮膨湃,当高呼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的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时,爸爸说:“我们再也不会让外国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了,我们不会让外国人小瞧了。”这时我是多么的骄傲,多么的自豪啊!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2003年已成功绕地球飞行。“神舟六号”载双人飞船在2005年又成功绕地球飞行五圈。去年“神舟七号”载三人飞船又进行了一次人类航天完美之旂。这些都显示出我国航天技术的巨大突破。

国家大事,我们知道很少,但我们生活中的事情让我感受很深。新型合作医疗让我们家感受到国家的关怀。爷爷患病多年,为给爷爷看病,我们家欠乡邻亲友很多钱。自从参加了医保,给爷爷看病再也不用借钱了。

大伯家的姐姐去年考上了大学,大伯一家为姐姐上大学的学费愁眉不展。姐姐的老师来到大伯家告诉大伯,贫困大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这助学贷款一下子解决了大伯家的难题。

还有,以前我们姐弟俩每次交学杂费时,妈妈都要先到别人家借钱,等爸爸包工挣钱回来时再换。现在可好了,“两免一减”义务教育让妈妈再也不用因为交学费而发愁了。

我知道,都是改革开放的惠农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摆脱了上学难,看病难。我真心的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

评语:“改革开放”对于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很难理解的,但作者看完此书之后,能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自己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帮助。作者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一定的真情实感。本文用词成熟,句子通顺,有条理性,整篇文章一气呵成,行文如流水一般,给人明快舒畅的感觉!不失为一篇佳作。

我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 篇7

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背景

以班级授课制的建立为标志, 教师专业化已经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师资培训是以“学徒制”为主的, 教师的训练只是一种普通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18世纪中后期, 教学开始作为一门专业, 逐步从其他行业中分化出来, 师范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特征有所显现。

20世纪60年代中期, 随着世界各国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降, 关注的焦点由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转向对教师质量的提升。各国政府及其相关组织纷纷出台政策, 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发表的《以21世纪的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 霍姆斯小组的《明天的教师》、《明日之学校》等, 都从不同角度, 强调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 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 而且是教育的专家, 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1]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 不仅是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问题, 也是世界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

20世纪80年代, 教师专业化的重心从关注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和权利, 转移到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 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2]

二、专业化与体育教师专业化

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 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工作方式。而专业则是在社会分工、职业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职业。它是一种人们经过长期的专门教育或训练后, 掌握了比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 形成了比较专门的技术和技能, 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专门化的职业活动, 从而获得相应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 成为专门职业, 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3]

体育教师专业化, 既是一种状态, 又是一个过程。从静态的角度而言,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处的状态, 是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相一致或相接近的状态。从动态的角度而言, 体育教师专业化又是一个过程, 是体育教师专业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提升的动态过程, 是体育教师职业从一般职业向专门职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体育教师依托其培养与培训机构, 通过专门训练, 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提升专业素质。可以说, 体育教师专业化, 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4]

体育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体育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它一方面具有漫长性的特性, 即体育教师个体发展、成长过程在持续不断地进行, 是一个贯穿体育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连续过程;另一方面具有生长性的特性, 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累积和连续的特性, 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回顾

1. 从依附发展到专业突显

回顾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 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依附”发展。“模仿”是“依附”的初始形态。我国最初的体育教师教育以模仿日本为主, 后转向模仿美国。可以说,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建立之初, 对日美等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师教育经验、理论、体制等具有鲜明的依附性。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方案、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材等都是对国外同类专业的照搬, 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等的推行也是“仿外”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依旧保持着一种依附性发展模式。体育教师教育模式, 以学习和借鉴前苏联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的教师教育模式为主, 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到各专业课程所采用的教学大纲、教材等, 几乎都是模仿前苏联的。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体育教师教育, 更广泛地借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体育教师教育理论与经验, 全面探索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征渐渐显现出来。[5]

1979年“扬州会议”之后, 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如, 《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相继出台, 尤其是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颁布与实施、《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的出台, 确立了一体化的体育教师教育体制。一体化, “一是要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 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一体化, 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的伙伴关系”。[6]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全过程, 一体化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体化的体育教师教育体制的确立, 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从“依附”发展, 走向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发展轨道。

2.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师资均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每年为各级各类学校输送体育师资1000多人”, [7]很难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解决体育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 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1959年, 《关于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工作的意见》发布后, 恢复和重建了一批师范院校的体育系、科, 调整了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 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 “加强体育新师资的培养, 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体育师资的状况仍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很不适应, 特别是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甚为薄弱全市 (指上海市) 小学还有30%左右的兼职体育教师, 体育业务水平较差”。[8]

改革开放之后, 特别是1986年《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后, 我国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上来, 既关注体育教师的数量扩张, 又关注体育教师的质量提升, “补充的新体育教师, 必须达到合格学历要求, 即小学体育教师具有中师毕业程度;初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专科毕业程度;高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程度”。[9]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系 (科) 建设的加快, 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 新生入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以及教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加强, 使体育系 (科) 培养的新教师, 不仅在数量上增长很快, 在质量上也不断提高”。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 “每年培养具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达万余名。城市基本解决了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1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证制度》的颁布与实施, 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行, “培养与培训体育师资工作的重点, 转向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在职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深化本、专科体育专业教育和教学改革, 以提高新师资的质量。同时改进培训与进修学习的工作, 加强对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11]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 也由提高学历层次为本位, 向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和更新知识、全面提升质量的方向发展。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优化型”的转变, 体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鲜明特征。

3. 从政策支持到法律保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 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 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 教育部于1950年1月17日, 发布了《关于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关于教师培养的政策性文件, 它构建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基本框架。至改革开放初期, 中央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相继出台了教师及体育教师培养与培训的相关政策, 主要有:《关于大量短期培养初等及中等教育师资的规定》、《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关于培养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工作的意见》、《高教六十条》、《关于保证中小学师资质量的两项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这些政策、规定、意见的出台, 为新中国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提供了政策支持。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0年, 教育部召开了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 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师范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讨论了师范教育的地位和任务、加强教育学科研究、保证师范学生质量、提高教师待遇、加强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等问题, 并提出相应对策, 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如, 《关于加强高等师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办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意见》等。1985年, 原国家教委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 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由政策支持到法律保障的阶段。此后, 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政府提高 (体育) 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声望、专业化水平的决心和信心。只有确立 (体育)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和专业地位, (体育) 教师专业化才会成为可能。

四、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未来展望

1. 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进一步更新, 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强调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 并将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理念, 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在我国, 对体育教师是否是一种专门职业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 甚至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还存在偏见和偏差, 对体育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尚存一些争议, 这是目前必须澄清的问题。体育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 体育教师教育要在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指导下, 依据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进行整体规划、全面设计。只有将体育教师专业化作为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的理念, 正确认识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强调体育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才能找准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才能符合世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体育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发展性、一体化的特征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2. 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紧密衔接, 体育教师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以完善的、规范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为前提。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主要由两大系统构成, 即, 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系统和在职培训系统。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系统, 主要由体育专业院校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承担;在职培训系统, 主要由各级各类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目前, 我国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或重复雷同, 或相互脱节, 缺乏整合。因此, 只有坚持连续性和一体化原则, 以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 根据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入职与职后教育, 进行全程的、系统的规划设计, 将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渠道打通、融合, 建立体育教师教育各阶段相互衔接、融合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 才能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3. 构建体育教师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类职业, 能否被称之为专业, 在于该职业及其从业人员是否能够达到专业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讲, 体育教师专业化, 就是体育教师职业及体育教师达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过程和程度。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体育教师, 不仅应具有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团结协作、严谨治学、勇于奉献、为人师表的职业素养, 及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尊重家长、认真教书、精心育人的职业情感, 还应掌握体育学科的知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育教学的经验性知识、人文科技知识;不仅应具备教育能力、体育教学认知能力、体育教学设计能力, 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操作能力、体育教学管理能力、体育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能根据社会、经济、教育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充实、完善、更新自我。因此, 体育教师教育要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把教育学科课程、体育学科课程、人文教育课程、科学教育课程、体育实习实践课程有机结合, 根据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 确定课程内容、结构, 构建体育教师教育知识、能力新体系, 优化体育教师技能结构, 切实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4. 体育教师教育制度日益完善, 专业化的法律保障体系日益完备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完善和发展, 必须以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教师教育制度作为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 为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宏观的法律保障。我国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时间较晚, 对教师资格的认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我们应以此为契机, 促进体育教师教育与体育教师资格认定紧密衔接, 通过研究制订“体育教师教育机构认可制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体育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等, 逐步完善体育教师教育制度。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是提高体育教师教育质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5. 体育教师的社会声望逐步提高, 体育教师职业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我国历史上教师曾处于“九儒十丐”的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 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但是, 与律师、医生等许多专业相比, 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 且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同工不同酬、劳动保护不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专业是以较高的经济回报和职业声望为支撑的。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从事体育教师专业;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从业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建立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 从而提高这一职业的权威性和社会地位。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 提高体育教师的经济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 体育教师职业才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职业选择, 才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体育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职业才能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参考文献

[1]、[2].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N].中国教育报.2002, 1:3 (4) .

[3]、[4].宋会君.体育教师专业化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8:76.

[5].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8.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十年回顾 篇8

关键词:诊治型模式 教育型模式 发展型模式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1984年首个心理咨询室建立到如今恰好30年,在这三十年里经历了一个由雏形初酿到探索发展、由探索发展到求新变革的过程。对这一过程加以回顾,系统梳理,总结成绩,反思问题,对把握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和促进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雏形阶段——诊治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具形态

(一)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留学生归国,带来国外的各种思潮,包括各种心理流派,为我国心理教育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少了束缚大学生们最先接受新思潮,开始释放自我,校园中心理异常的情况也日益凸显,引起高校教育界的关注,心理卫生运动在高校应运而生,1984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在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对中小学生心理品质进行综合培养与训练,标志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萌芽。

(二)突出特征

1、诊疗咨询处于萌芽阶段

直接借鉴国外的心理咨询做法,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所,聘请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对来访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一方法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部分大学生解决心理的困扰。事实上,对部分大学生的帮助是显著的。

2、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仍处于酝酿阶段

这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未成形,依附于德育教育中。心理学从国外引入,思政工作者在德育课堂上利用若干章节进行了心理教育的尝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想效果,心理教育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1990年正式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高校的呼声与时代的要求即将向独立学科迈进。

▲▲二、探索发展的十年——教育式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

(一)发展过程

90年代以后,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政策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大学蔓延到中小学,开始了对学校心理学广泛探讨的十年。

标志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以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①。此文件确立了心理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为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一词的使用是在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到,此后学术界及政府文件都统一使用这一词汇,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理念的摸索与探讨。

直到1999年8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一文正式启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之称,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成为一门重要学科,受到政府的重视与认可,这一文件被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们视为“里程碑式文件”。

(二)突出特征

1、诊疗式咨询发展起来

此阶段,近半数以上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与心理诊断,并开展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治疗。

重视心理咨询同时,诊疗式咨询的不足也渐渐显露出来。比如此阶段心理咨询只能对极少数学生,难以顾及大多数学生的问题。有专家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咨询和治疗,而是一种服务,是协助所有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因此,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②。

2、教育模式被提到日程

教育模式盛行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倡导者通过制定一种包含一系列课程的计划,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及心理知识来实施各个不同阶段的心理教育,直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强调教育优于治疗。于是我国开始对国外这一教育模式的借鉴,心理教师直接正面地向学生宣讲心理卫生知识,有的以讲座形式,有的以课程教学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三、变革求新的十年——发展模式日益凸显

(一)发展过程

新世纪初,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也激励着经过十多年的探讨与摸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决定大力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其中也包括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明确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工作内容,这是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首次发文。在教育部的干预下,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用于培训骨干教师的《基础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五本教材,构成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学体系;研制了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在各高校推广使用,这预示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2001年9月9日我国第一家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得大型专题网站——“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网”开通,这一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与效果。

2008年1月卫生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目标。

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建设提到日程,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创新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的明确要求,该文件标志着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

(二)突出特征

1、心理健康教学定位更具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定位由原来的部分问题学生转变为全体学生,范围的整体性;由消极性防御模式转变为发展积极自我的预防模式,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由注重矫正诊疗型服务转变为挖掘潜能,培养乐观风格来抵御消极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形式整体性。

2、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更具发展性

心理健康教育重心转移。由原来的矫治模式转移为以预防,发展为主的发展性模式。发展型模式是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个性及潜能的开发,通过优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觉地利用心理学知识来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学校心理健康内容的综合化取向不断增強,从关注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到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进行教育,通过探索和发现他们的潜力,来促进其健康成长”③。

《纲要》明确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最重要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此阶段发展性模式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确立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3年2月13日.教育部门户网站,MOE.GOV.CN

[2]金志明,李建平.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1999,02-21(2))。

[3]姚本先等.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86-90.

【作者简介】李春杰(1966-),吉林工商学院心理咨询指导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总结 篇9

——七台河市第五小学

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统一部署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展望美好未来,立志成才报国。为了使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我校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教育活动,使之寓教于读书、寓教于活动。

我校从2008年11月开始就有计划的制定市五小学“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读书活动方案,并要求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下面根据活动具体安排进行总结:

一、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为读书阶段

要求1-5年级学生积极认真阅读“改革开放三十年”等有关书籍,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倡导先进的科学思想,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远大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书香校园。从教师假期家访的情况了解,我校的学生都能认真阅读这方面书籍,并从电视、广播、电脑以及家人那里学习并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激励了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转化为自觉行动,养成了良好地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

二、2009年2月-3月为撰写体会文章、上交体会和征文阶段 我校3-5年级将读书征文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紧扣“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主题,开展“我把幸福告诉你” 征文活动。让学生细读书本中的各个主题、文中的某一个细节,深入的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用笔描述自己身处的大好时代,记录发生在身边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讴歌社会主义国家的辉煌成就。以参加这次读书活动为契机,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三、2009年2月—5月为开展活动,总结表彰阶段

我校根据具体情况,在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参考读本提供的活动建议,又相继的开展了各种活动,使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内容有特色、有质量、有内容、有效果。

1、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渗透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校以综合实践课程带动各学科活动,特别是与语文学科及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渗透并适当创编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

2、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誓做时代新人”清明节扫墓活动。4月3日,我们带领了一百多名学生来到了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站在烈士墓前,队员们心潮起伏,听着一段段烈士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让队员深受烈士精神的震撼。在烈士墓前队员们发表了深刻而又真挚的内心感言:在生活中、学习上同学们总是为一点点小小的困难而愁眉不展、止步不前,让我们想想这些英雄吧,面临着最危险最艰难的环境攻克一个又一个山头,我们怎么能不惭愧呢?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做个自立自强的儿童,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3、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队报制作活动。

学生们争着阅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书籍,用心去摘抄小资料,小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得到了洗礼,激发出内心的情感,这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活动形式,使本次读书教育活动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课堂。

4、开展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故事会、演讲会、知识竞赛活动。学生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让我们感动;慷慨激昂的演讲让我们振奋,知识竞赛的大比拼让我们感慨,使我们看到少年儿童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在不断提升和养成,树立和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5、各中队召开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队会。

在队会上,看到了辅导员的精神风采,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展示平台,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张扬了个性。

6、全校通过黑板报、宣传板、广播站、革命教育宣传片、社会实践等开展宣传活动。

7、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引导、激励广大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开展了系列活动。

A、评选表彰2009年学校“星级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再推选代表参加七台河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

B、举行一年级入队仪式。在庆祝中国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之际,我校大队部举行隆重的新生入队仪式。学校近300名学生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正式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上,新队员们在队旗

下高举右拳庄严宣誓,作为新队员,他们将跟老队员一起,以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努力为红领巾增添新的光彩。

C、开展“节能环保我争先”节约发明创意大赛。

为了促进学生提高对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开展了“节能环保我争先”节约发明创意大赛。

D、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校艺术节活动,学生在比赛中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意志,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8、切实抓好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礼仪”常规教育。

A、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学生的“在校礼仪”常规教育。“在校礼仪”常规内容包括进校礼仪、课堂礼仪、尊师礼仪、仪容服饰礼仪、集合礼仪、环卫礼仪、课余礼仪、同窗礼仪。它是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基本概括与显性勾勒,是讴歌学生文明形象的“新童谣”,是指引学生正确行为的“航向标”,是考察学生综合素养的“晴雨表”。为了营造良好的创建苏州市现代化小学的氛围,我们更新了走廊里的橱窗。把以前少先队活动的图片经过筛选分“电脑作品显风采”“课余生活添欢乐”“社会实践助成长”等版块展示。

B、将读书教育与雏鹰争星活动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导向作用,每月评比表彰一批“星级少年”、和“常

规管理优胜班级”,逐步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水平发生积极的转变。

C、为了加强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少年儿童自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敢于探索的精神。如:到特殊学校体验生活,到农村学校感受学习环境,消防疏散演习,防地震安全演习,我是小小炊事员等一个个拓展训练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团队,放开约束,知道如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体验群体生活的乐趣,掌握生存方法,明白团队精神的真谛。学会通情达理、关怀别人、服务他人、学会分享与感恩。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的均衡发展的目的。

多种教育活动形式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通过多种体验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内化学生的行为,洗涤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项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愿“改革开放三十年”这种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的号角永远在五小校园奏响,愿五小的学生成为具有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少年。

上一篇: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下一篇:GA_1002-2012_剧毒化学品、放射源存放场所治安防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