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改革三十年

2024-11-07

广汉改革三十年(通用8篇)

广汉改革三十年 篇1

波澜壮阔三十载 乘风破浪正当时

——写在广汉改革三十年

引言

“有女莫嫁向阳郎,吃的稀饭浪打浪,住的草房笆笆门,走的泥路弯又长。”

这是三十年前在广汉向阳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客观的反映出了当时向阳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

三十年后,在同样一块土地上生活的农民,已经住上了宽敞的楼房,看上了丰富的电视节目,搭乘上了便捷的城乡公交车。

清清的河水,葱郁的河畔,整齐的楼房,平坦的水泥路,广汉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档小区,大型超市,体育公园,房湖公园,三星堆博物馆,舒适的城市公交车,随处可见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建筑……城镇的改变也是日新月异。

三十年过去了,广汉人民的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满足。那么,在这一个不算长的时间里,是什么让广汉有着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两个缩影

包产到组打破“大锅饭” 1978年,广汉金鱼公社在县委的支持和省委的认可下,全公社116个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 1 励”,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在一个公社范围内第一个实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地方。当年秋天,全社粮食总产量高达2752万斤,比上年增长22%,比全县增产比例高出近一倍,是全县21个公社中增产最多的,农民分得的粮食和收入普遍增加。

“农村改革第一乡” 1980年,广汉向阳人民公社正式换上了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这不仅引发了我国的根本大法的修改,也改变了中国数亿农民的命运。28年过去了,如今已变乡为镇的向阳早已找不到当年人民公社的丝毫痕迹,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现全镇已有工业企业189家,规模以上企业31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0元。

这是三十年来,发生在广汉社会发展史上,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两个永恒的缩影,从这里,广汉踏上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消息传来,48万广汉人无不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准备大干一场,因为早在之前广汉就实际开始了农村改革。中央的决策无疑给予了“敢为天下先”的广汉人极大的鼓舞。从此,广汉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广汉立足农村发展农村,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大力推进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促进和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广汉立足农村发展,顺应潮势,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从1978年“分组作业,定产定公,2 联产计酬”的试验,一举打破原有的生产体制,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牌子,恢复乡人民政府。在这两年间,广汉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以“改革第一乡”向阳改革前后的1978年和1980年作比较,粮食总产量增加了41.4万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增加了22.5万斤,人均口粮增加了15公斤,人均收入增加了90.46元。改革伊始,农村社会经济就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就明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无不欢欣鼓舞。享受着改革带来的喜悦,乘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东风,广汉人鼓足干劲、拼搏往前,将改革继续扩大深化,向前推进。1980年,广汉在全县农村试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同时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润定额包干,破除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鼓励促进乡镇企业发展。1985年3月,广汉改革者提出了经济放开搞活,发展乡镇企业和商品生产等具体措施,以具体举措推进乡镇企业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农村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经济进一步放活,乡镇企业如同朝升的太阳,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光亮,成为西南地区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广汉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在1984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改革先进县座谈会上,广汉就同江苏无锡、安徽凤阳、吉林榆树、广东新会被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童大林风趣的誉为“五朵金花”。

进入新一轮改革浪潮,广汉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有关推进农村发展改革的一系列决策,取消农业税,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继续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产业布局和经营方式,大力推进 3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上,根据现有基础条件和主导产业现状,打造以连山、金鱼镇为主要区域的优质粮食生产区,大力抓好优质水稻、小麦的发展;以小汉、兴隆、南丰、新平等乡镇为主要区域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大力发展生猪、无公害蔬菜、双低油菜等特色产业;依托三星堆和民航学校,倾力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区,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新时期的农村改革浪潮中,广汉将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精神,敢“出头”,敢“碰头”,继续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和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开创农村事业新篇章。

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广汉勇于尝试敢为人先,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三十年来,广汉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从历史实际出发,结合本地资源区位特点,果断迈出步伐,大力推进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特色经济发展道路。在1985年,在县属工业企业推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开始了工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并在同年积极推进对“蔬菜、猪肉和粮食”三放开的商业改革。在经过一年的改革试点后,次年10月,开始了商业体制的改革,全力促进商业繁荣发展。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广汉人深知这个道理。工业是经济的脊梁,而企业是工业的脊梁。立足广汉,这个脊梁要立、要强,要壮大,就要发展民营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广汉开始建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体 4 制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加大了对企业的放活力度,鼓励企业“站起来”,“走出去”,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 “春天”。1993年9月,广汉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券挂牌上市,成为了四川县级企业较早的上市公司,也成为了广汉改革放活的一个有力佐证。近年来,在新一届改革者的推动下,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技术,壮大支柱,扩张总量,进一步深化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特别是十一五计划以来,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广汉加快了发展步伐,开始大踏步地向工业强市迈进。今天,已建成有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等重点行业构成的工业体系,包括有川油宏华、益海粮油、蜀中制药、广宇化工、三星铝业等在内的一大批现代化民营企业;包括有在四川省除成都市辖区外唯一一个地处县级区域的省级开发区——广汉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至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217.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36.3亿元,工业利税(规模以上)达15.8亿元,连续四年被德阳市评为工业经济一等奖。

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广汉以民为本,还富于民,付之于民。广汉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本着为民谋利、为民谋富的宗旨,改革的过程就是民生改善的过程。广汉的改革者深深懂得,只有还利于民,还富于民,改革才能不断深化推进,改革才有继续的意义。早在1982年,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时,广汉就斥资近百万历时四年对房湖公园进行全面的改造,在改造竣工前夕,又动工兴建一座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现代园林金雁湖公园,让 5 人民在改革之初就分享到改革的成果。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财政得到改善,特别是近五年来,广汉开始加大投入,改善民生: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促进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如今全市有大专院校2所,普高5所,中职2所,各类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共过百所,这在西部的县级市中是不多见的;通过蓬勃发展广电事业,搞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早在1992年9月1日,广汉电视台正式开播,成为成都平原最早的县级电视台之一,至今日,拥有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层多级的媒介覆盖网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体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投入,文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涌现出运动健将李雪梅、2004感动中国人物梁万俊、2008年北京奥运会银牌得主陈朝霞等文体能人,图书馆、文体馆、艺术中心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通过大力改善卫生医疗条件,保障人民健康生活,如今拥有8个市级医疗卫生机构、18个乡镇卫生院、238个村卫生站,以及24个企事业医疗机构、159个民营机构。

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广汉每取得一点改革成果都积极的转化在民生的改善上,每一次财富的积累无不散富于民、付之于民。如今的广汉人民正在小康路上愉悦前行,生活美满幸福…… 回眸展望

回眸三十年,广汉改革可以说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奋斗前行。三十年来,广汉从起跑线上先人一步到期间的脚步放缓,再到现在的奋起直追,期间有过改革先锋“五朵金花”的美誉,有过乡镇企业火红发展的春天,有过 6 从领先到被人追赶上的紧迫,有过落入改革事业发展的低谷。三十年来,广汉以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开启改革,又以百折不挠曲折往前的精神开创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显著成就。2007年,全市GDP达到 110.2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31元。广汉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全面的深化改革,来自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是改革成就了今天的广汉。

在党的十七大上,党中央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在未来的改革发展道路上,广汉将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开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生产要务,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乘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雒争先。广汉在改革中铸就辉煌,也必将在改革中绘制更加美好蓝图!

广汉改革三十年 篇2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 紫金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产业化, 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推进。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 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 初步形成依托园区发展工业的新格局。2003年以来, 创建了临江、古竹东江巨龙、县城金山民营3个县级工业园;全县共引进外引内联项目2 3 4个, 实际利用外来资金4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 7家, 形成了制药、矿冶、眼镜、电子、钢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工业产业。2007年, 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56亿元, 工业增加值18.01亿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117倍和102倍。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加大“三农”投入, 抗击自然灾害, 稳定粮食生产, 发展高效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以“五改五有五提高”为重点, 扎实推进示范点建设, 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8家, 带动农户1.18万户, 具有紫金特色的春甜桔、三华李、荔枝、龙眼、蓝塘土猪、三黄鸡等农副产品以及超级稻的发展初具规模。2007年, 农业总产值18.4亿元, 比1978年增长22.4倍。

第三产业迈出新步。科学编制并积极实施《紫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致力抓好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着力打造“五彩缤纷紫金游”品牌, 紫金旅游知名度明显提高。2007年, 预计旅游接待31.3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1.2亿元, 分别比2000年增长11.6倍和16倍。民营经济持续增长, 消费环境不断改善, 商贸流通日益活跃, 房地产、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快速发展,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 比1978增长26.2倍。

财税实力不断增强。坚持依法治税理财, 大力培植财税源, 财税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 预计财政总收入8.9亿元,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500万元, 税收总收入25914万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81.5倍、25.2倍和42.9倍。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坚持以交通建设为先导,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至2007年止,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570公里, 公路密度为70.9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河紫高速公路可望在明年动工建设。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5.1万千瓦;建成5个110千伏、8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 对全县4 0%的城农网进行了改造建设, 生产用电要素制约有效缓解, 城乡居民用电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每百人15部和25部, 移动传输网、宽带网和有线电视传输网覆盖面不断扩大。县城市政设施不断完善, 商住小区有序开发, 老城改造扎实推进, 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紫金花朝戏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

文化厚发之城.紫金花朝戏

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坚持以人为本, 密切关注民生, 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逐步完善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安全保障体系, 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和满意度明显提高。2007年, 农村人均收入为4092元,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678元,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 7.3亿元, 分别比1978年增长22.7倍、25.3倍和938倍。人均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减少到2007年的8543户45582人。城镇居民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 5%;享受低保救济面达2.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进, 2007年度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分别占农业人口、农村常住人口的73.87%和9 7%, 报销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 0 0 0 0元, 参合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四、社会事业日益兴旺

科教事业取得新发展。始终坚持“科教兴县”战略, 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快速发展。全县有中小学校、幼儿园397所, 在校学生156760人, 在岗专任教师6453人。全县创建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 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获国家专利69项, 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增至1 3家;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科技信息“村村通”得到推广。

文体卫事业取得新成效。广场文艺和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建成广东流动图书馆紫金分馆。县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二级馆。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市率先实施。继花朝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 客家山歌、提线木偶戏、花船舞、象舞、春牛舞等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花朝戏剧团被列为省首批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完善, 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县疾控中心大楼建成使用, 镇薄弱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 群众就医环境大大改善。

环境保护取得新进步。积极开展造林种果、绿化荒山活动, 林业生态县创建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 按照市委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要求, 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理念, 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社会全民共建

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制度、决策参与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村 (居) 自治工作,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完善县、镇领导接访日制度, 落实领导包案、个案督办, 突出解决民生信访问题, 尽力减少不和谐因素, 信访总量持续大幅下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制, 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 加强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监管,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三十年艰苦创业, 三十年硕果累累。回首过去, 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 我们豪情满怀。未来五年, 紫金将紧紧围绕科学和谐发展“这一主线”, 突出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两个重点”, 致力实施强工业、重“三农”、兴科教、旺旅游、优环境、促和谐“六大战略”, 实现县域经济更加发展、城乡建设更加协调、基础设施更加配套、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建设更加进步“八大目标”, 为构建和谐社会、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

紫金苏维埃政府旧址及徐向前元帅题词

紫金好义三黄鸡

紫金中学晋升省一级学校挂牌

改革开放三十年,财富生活三十年 篇3

改革开放三十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人”是其中最刚毅的线条、最浓重的色彩。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三十年来,是他们打破制度的桎梏、是他们创造社会的财富、是他们引入先进的文化,是他们推动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就是几代人不断努力奋斗、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

人民缔造历史、历史也牢记人民。记住他们的快乐、痛苦、激动、彷徨、辛酸与欢笑。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体的命运出现了迥异的变化,有的人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取得了成功。有的人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的边缘化。但无论是谁,他们都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在这里,我们记录下改革三十年中几个亲历者的成长故事,这些典型的样本人物反映了这段历史的一个侧面。通过他们的经历,可以管窥到三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展现出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把握自身的命运。

回望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4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让中国巨轮从计划经济体系中破浪而出。正如杜润生所说:“坚冰已经打破,第一艘开出的帆船是农村改革。”以包产到户为先锋,到1983年年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普及;几乎与农村改革同时,四大经济特区于1979年设立,城市改革的探索迈开大步;随着1984年国企改革由“放权让利”向“两权分离”的范式转换,中国的政经改革开始整体推进。而这必然引发资金、劳动力与其他各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层变革,生产与消费市场的逐步发育,逼迫自上而下的计划之手节节退让,虽几经波折,但价格改革终于还是水到渠成,金融改革也得以市场化推进。“计划轨”向“市场轨”转型的过程中,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发展增量为存量改革提供条件,成就了中国改革的渐进之名。

1992年邓公南巡,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之船迅速超越低徊犹疑,以更大的力度向前航行。上海浦东的开发,催生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而中国的银行现代化之路,亦由此悄然提速。由于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让我们有幸躲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2001年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再无回头路。背负着沉重不良资产的银行体系,自2003年掀起了又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中国之船彻底驶向大海。

21世纪渐进改革“二次起锚”以来,社会思潮更加活跃。先是国资改革大辩论,接下来社会保障、住房、教育与医疗难题又引发了“反思改革”的浪潮。改革攻坚的呼声与改革反思的潮流同时呈现,增量改革中的难题取代存量改革困境,市场化改革方向一度遭到质疑。关键时刻,新一代领导层明确提出要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决心再次得以坚定。

在增量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改革开始呼唤治改革。正如邓公所言,“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胡锦涛“6·25讲话”也明确提出,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公权力在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规范的同时,也逐渐认知到自己最天然的定位乃是公共服务。自1980年以来的三次比较大规模的财税体制改革,从一个重要角度见证了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责和界限调整。

三十年,一代“而立人”。<物权法>与<反垄断法>所走过的曲折历程,正说明中国“二次革命”的无比艰难。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以如此巨大的体量,怀如此巨大的耐心,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进行如此巨大的转型。是的,现在我们尚不能说大局已定,国人尚不能举杯相庆,但中国之船,确已过河半。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总结 篇5

——七台河市第五小学

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统一部署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展望美好未来,立志成才报国。为了使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我校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教育活动,使之寓教于读书、寓教于活动。

我校从2008年11月开始就有计划的制定市五小学“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读书活动方案,并要求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下面根据活动具体安排进行总结:

一、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为读书阶段

要求1-5年级学生积极认真阅读“改革开放三十年”等有关书籍,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倡导先进的科学思想,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远大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书香校园。从教师假期家访的情况了解,我校的学生都能认真阅读这方面书籍,并从电视、广播、电脑以及家人那里学习并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激励了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转化为自觉行动,养成了良好地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

二、2009年2月-3月为撰写体会文章、上交体会和征文阶段 我校3-5年级将读书征文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紧扣“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主题,开展“我把幸福告诉你” 征文活动。让学生细读书本中的各个主题、文中的某一个细节,深入的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用笔描述自己身处的大好时代,记录发生在身边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讴歌社会主义国家的辉煌成就。以参加这次读书活动为契机,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三、2009年2月—5月为开展活动,总结表彰阶段

我校根据具体情况,在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参考读本提供的活动建议,又相继的开展了各种活动,使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内容有特色、有质量、有内容、有效果。

1、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渗透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校以综合实践课程带动各学科活动,特别是与语文学科及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渗透并适当创编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

2、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誓做时代新人”清明节扫墓活动。4月3日,我们带领了一百多名学生来到了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站在烈士墓前,队员们心潮起伏,听着一段段烈士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让队员深受烈士精神的震撼。在烈士墓前队员们发表了深刻而又真挚的内心感言:在生活中、学习上同学们总是为一点点小小的困难而愁眉不展、止步不前,让我们想想这些英雄吧,面临着最危险最艰难的环境攻克一个又一个山头,我们怎么能不惭愧呢?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做个自立自强的儿童,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3、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队报制作活动。

学生们争着阅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书籍,用心去摘抄小资料,小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得到了洗礼,激发出内心的情感,这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活动形式,使本次读书教育活动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课堂。

4、开展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故事会、演讲会、知识竞赛活动。学生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让我们感动;慷慨激昂的演讲让我们振奋,知识竞赛的大比拼让我们感慨,使我们看到少年儿童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在不断提升和养成,树立和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5、各中队召开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队会。

在队会上,看到了辅导员的精神风采,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展示平台,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张扬了个性。

6、全校通过黑板报、宣传板、广播站、革命教育宣传片、社会实践等开展宣传活动。

7、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引导、激励广大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开展了系列活动。

A、评选表彰2009年学校“星级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再推选代表参加七台河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

B、举行一年级入队仪式。在庆祝中国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之际,我校大队部举行隆重的新生入队仪式。学校近300名学生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正式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上,新队员们在队旗

下高举右拳庄严宣誓,作为新队员,他们将跟老队员一起,以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努力为红领巾增添新的光彩。

C、开展“节能环保我争先”节约发明创意大赛。

为了促进学生提高对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开展了“节能环保我争先”节约发明创意大赛。

D、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校艺术节活动,学生在比赛中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意志,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8、切实抓好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礼仪”常规教育。

A、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学生的“在校礼仪”常规教育。“在校礼仪”常规内容包括进校礼仪、课堂礼仪、尊师礼仪、仪容服饰礼仪、集合礼仪、环卫礼仪、课余礼仪、同窗礼仪。它是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基本概括与显性勾勒,是讴歌学生文明形象的“新童谣”,是指引学生正确行为的“航向标”,是考察学生综合素养的“晴雨表”。为了营造良好的创建苏州市现代化小学的氛围,我们更新了走廊里的橱窗。把以前少先队活动的图片经过筛选分“电脑作品显风采”“课余生活添欢乐”“社会实践助成长”等版块展示。

B、将读书教育与雏鹰争星活动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导向作用,每月评比表彰一批“星级少年”、和“常

规管理优胜班级”,逐步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水平发生积极的转变。

C、为了加强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少年儿童自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敢于探索的精神。如:到特殊学校体验生活,到农村学校感受学习环境,消防疏散演习,防地震安全演习,我是小小炊事员等一个个拓展训练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团队,放开约束,知道如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体验群体生活的乐趣,掌握生存方法,明白团队精神的真谛。学会通情达理、关怀别人、服务他人、学会分享与感恩。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的均衡发展的目的。

多种教育活动形式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通过多种体验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内化学生的行为,洗涤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项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愿“改革开放三十年”这种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的号角永远在五小校园奏响,愿五小的学生成为具有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少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 篇6

风雨征程三十载 羽翼渐丰展新颜

中心局信函处 顾博

从1978到200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与时俱进的30年中,随着北京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邮政内部体制的不断改革,北京邮政已建成邮政实物运递网、综合计算机网、金融计算机网“三大网络”,拥有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独特优势,邮政服务网络规模庞大,邮政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北京邮区中心局作为邮政的中间作业环节,一直以来坚持以通信生产经营为中心,不断对内部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团结带领企业干部职工解放思想,顽强拼搏,紧跟改革开放步伐,30年来我们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93年中心局成立,邮区中心局体制不只是原来的邮件分拣局和邮政干线局两个单位工作的简单叠加,它标志着邮政网路运行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既是提高邮政通信能力和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传统邮政生产作业组织的重新梳理和创新;94年开始中心局打破了传统的邮件手工分拣作业方式,陆续在全局范围内推广使用了给据邮件扫描登单作业系统、平常邮件自动分拣机、包裹自动分拣设备等等高科技、大规模的邮政分拣封发设备,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缩短了邮件内部处理时限,它标志着邮政分拣作业系统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邮件分拣封发作业逐步由手工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转化。进

入新世纪,邮政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首先建立现化企业制度,北京邮政实现三年扭亏等重大工程启动和实施,推进了中心局向“优质服务、优化管理;高质量、高效益、高素质”目标迈进。从2002年开始,邮政体制改革的幅度不断加大,中心局完成贯彻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正常轨道。2004年完成了两子系统上线,2006年中心局推行三化改革,按照生产管理扁平化、作业流程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化的要求,着力提升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规模生产与质量、时限与效率效益同步提高。2007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北京邮政完成了主辅分离,邮政公司化转型,把握好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开创出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北京邮政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邮件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了邮政品牌形象。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邮政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全体干部职工的智慧、勇气和心血,铭刻着邮政人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辉煌,这辉煌的成绩也充分记录了邮政人高举邓小平中国特色伟大旗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勇于拼搏的坚强足迹。如今我们邮政人正踌躇满志,锐意进取,准备踏上新的征程,抒写新的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单位和中心局的领导下,我们信

函分拣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信函分拣事业呈现出科技兴邮、持续发展、和谐文明的可喜局面。改革开放的30年,是邮政信函分拣发展速度最快的30年,也是我们邮政分拣职工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一、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矢志不渝。改革开放30年,中国邮政经历了30年邮政体制改革,每一次都是解放思想、理论创新、体制突破的过程,走过了一段段坎坷曲折、激昂壮阔的历程,是一场上下齐心、波澜壮阔的攻坚战,取得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邮政通信部门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通信工具,作为一个公

有制企业,多年来改革的重点围绕着既要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要寻找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邮政企业改革的方向面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98年,国家对邮电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了邮电分营,建立了独立运行的邮政体制,邮政实施了改革脱困

3年攻坚战略,为邮政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三年的独立运行,邮政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主要表现在:

1、是网络能力明显增强。中国邮政不断加强自身网络建设,通过科技创新,邮政运输机械化、处理自动化、营业电子化和信息服务网络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2、业务种类更加丰富。在继续办好邮递、集邮、储蓄三大类业务的同时,加快了新业务的开发力度,重点加强电子邮政的发展,积极融入物流产业,并积极开拓信息业务,使邮政信息传递、商品运送、资金流通三大功能的内涵日益丰富。

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邮政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履行普遍服务义务,不断改善服务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邮政服务,满足各方面的用邮需求。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邮政加大扭亏力度,积极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了邮政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2006年北京邮政引入了“三化”管理理念,创新用人机制,在人才选用上采取了平等、公开、竞争的竞聘上岗模式,采取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择优录用的方式,不论领导这是职

工都要公平竞争上岗,邮政企业做到了减员增效、节约运行成本,完成了邮政公司化体制改革,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为切入点,为了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邮政企业向着健康持续可发展的轨道稳步前进。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从工厂到公司,从局长到总经理……在称谓变化的背后,邮政企业的社会定位、邮政企业形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也不断优化。

二、科技兴邮抓生产,邮政通信设施逐年改善,通信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 从原来的信函分拣局到现在的中心局信函处分拣处,我们信函分拣经历从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的转型,不论是管理体制还是作业模式都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通过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分拣封发全过程全部实现了人工到电脑操作,生产作业面积增长了几倍,一排排崭新分拣格口、一台台邮件分拣设备屹立在我们宽敞明亮的生产现场,职工们的作业环境和劳动强度都有了长足的改善。进入新世纪后,中心局上线使用“两子”系统和两网互通工程,实现了邮件接收开拆、分拣封发、运输发送各个环节上的网络化分拣。以往到了业务旺季,的企业信息建设成效显著。西干处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管理是企业永恒的话题。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生产管理明显加强,安全局面持续稳定,实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目标。标准化生产作业体制念逐步形成,内部管理逐步规范,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我们还重点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方式,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在西干处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服务创新转型,不断满足社会用邮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商函类大宗邮件业务成为了函件类业务发展的重点。作业中间作业环节,我们信函分拣只有加快邮件网间传递速度才能全力为营收单位做好支撑。通过自我分析与认识,我们不断在业务上进行拓展延伸,利用我们掌握着丰富的分拣业务名址信息为营销环节提供准确名址信息,为投递环节减少差错起到保障和支撑的作用。通过建立分拣业务名址信息平台,既满足了邮件处理要求,又能为大宗用户提供覆盖全市的、科学的、准确的信息数据库,保证了大宗邮件的准确率,又在投递环节使邮件得以准确发送,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通过大宗商函的邮件进行“预处理”,即对成批的商业函件实行“按码排序、同码封装”,并且利用远程车间对给据邮件进行异地的直封,我们的分拣服务从邮件实物分拣转向虚拟的信息名址分拣,一举打破了邮件分拣封发的传统思维模式,创造了中国邮政分拣历史上的新方式。新的作业模式有效满足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用邮需求,信函分拣作业中间作业环节通过不断延伸、不断拓展服务触角,有力地支撑了邮政普遍服务,也为邮政其他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和谐稳定,关爱职工。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信函处领导班子和机构设置几经调整,但班子成员始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职工利益放在首位,发挥班子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深入调研,把为企业和职工办实事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我处将提高职工收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推行新的奖金考核机制,一举打破了大锅饭式的薪酬奖励机制,将奖金考核向一线生产职工倾斜,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成功调动了职工们工作的积极性。随着中心局管理扁平化工作的推进,在企业用人机制上,我处大胆探索,不拘一格选人才,给职工搭建了建功立业的舞台,为职工做出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确保每一位职工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形成了一个公开、平等、向上的良性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多年来,我处还为职工改造了浴室、茶炉、休息室、更衣室,投资置办了学习室、音像设备、理发室、健身房,为职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学习工作环境,不断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陕西石油大发展 篇7

一、30年的今昔对比

1. 原油产量:

陕西石油历史悠久, 1907年在延长县城关镇打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从1907年到1949年42个年头采油6855吨, 1949年的油产量为820吨;从1950年到1979年近三十个年头采油44.7万吨, 1979年原油产量4万吨。

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2007年, 延长石油集团的原油产量为1031万吨, 是1979年原油产量的258倍。

2. 销售收入:

1979年延长油矿管理局销售收入1083万元。改革开放后的2007年延长石油集团的销售收入为468.8亿元, 是1979年延长油矿管理局销售收入1083万元的4328倍。

3. 上缴利税:

1979年延长油矿管理局上缴利税341万元, 其中税金180万元、利润161万元。2007年延长石油集团利润70亿元, 上缴税金94亿元, 是1979年延长油矿管理局上缴利税341万元的2052倍。

4. 地方税收:

1979年延安税收2911万元 (包括13个县市) , 其中石油税收341万元, 石油税收占总税收的11.7%。13个县, 县县吃补贴。2007年延安税收175.4亿元, 其中来自石油税收141亿, 石油税收占总税收的80.3%。8个有油的县全部摆脱补贴。西部三个县:吴起税金收入22.8亿元, 其中石油部分16.6亿元;志丹税金收入24.6亿元, 其中石油部分20亿元;安塞税金收入16.89亿元, 其中石油部分12.6亿元。由于石油得到开发, 县上有资金反哺农业、文教、卫生, 使三县城乡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 天然气:

1979年陕西天然气处于勘探开发阶段。1991-1997年建成榆林到西安的Φ426天然气管道, 开始送气到西安。2007年陕西天然气产量为84亿立方米, 其中供陕西使用的量为20亿立方米 (其中用作甲醇原料4亿立方米) 。1991-1995年建成榆林天然气化工厂, 开始生产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 2007年甲醇产量达到40万吨。

6. 陕西石油行业所处的地位:

2007年从陕西省境内地下采出的原油1966万吨 (其中延长集团1031万吨, 长庆935万吨) , 天然气84亿立方米, 油气当量2806万吨, 在全国省际排名第四。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在全国大型企业500强中排名第93位。陕西石油行业上缴税金超过100亿元在全省八大工业企业上缴税金中排名第一。

陕西石油资源和下属行业门类齐全, 全国独一无二。地下有石油、天然气, 地面钻、采、炼一条龙, 石油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加工名列全国前矛, 人才培养有学科齐全的石油大学等。

二、陕西石油发展的基本经验

在陕北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 陕北油田又是一个超低渗透、超低产量的油田, 为什么近三十年来延安原油增长幅度和加工效益的提高都非常快呢?一方面是从中央各部、省、市到企业, 自上而下认真贯彻执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 另一方面也是陕北老区石油职工继承和发扬延安革命的光荣传统, 充分运用国家改革的好政策, 从油田客观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艰苦奋斗的结果。

1. 政策上的突破, 筹集了起步资金。

在计划经济时代, 石油资源的开发, 全部由国家垄断, 每年由国家安排计划、划拨资金、产品由国家分配, 企业税利全部上缴, 开发资金非常缺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延长油矿在经营非常困难的条件下, 向国家申请给予部份自主权, 1982年, 原石油部和陕西省政府给延长油矿制定了四条优惠政策: (1) 每年给450万元开发费, 五年不变; (2) 延长油矿上缴税金按1979年的水平120万元, 五年不变; (3) 每吨原油提取80元油田维修费; (4) 7万吨原油产量为基数, 超产部分可卖高价。根据上级给予的政策, 我们拟定的实施方针是“以油养油, 采炼结合, 以采保炼, 以炼促采。采油、炼油、销售一条龙, 管理统归延长油矿实行一体化、滚动发展。政策上的突破, 实施上的正确, 使生产力焕发生机, 短短六年, 油矿获得近3亿元开发资金。有钱了, 钻井进尺增加了, 原油产量提高了, 特别是永坪、洛川炼油厂, 国家当时不准建100万吨级以下的炼油厂, 可是我们又没有钱, 想办法把名称改为“助剂厂”和“移地重建”最后延安两个炼油厂在政策夹缝中诞生了, 延长油矿自从有了炼油厂这个“摇钱树”, 局面迅速打开。

2. 摸索出一整套开发浅层、低产油藏成熟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前, 石油钻井全部由国家编号的专业钻井队, 采用国内外标准的钻机打井, 那个时候各大油田每增加1万吨产能需要钻井6000米。这个指标对延长油矿低渗透、低产量油田来说远远不够, 当时延长油矿每增加1万吨产能需要钻井26000米, 是大油田的四倍多, 成本非常高, 这样, 钻井愈多, 赔的愈多, 上上下下都没有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油矿有了自主权, “产量包干, 盈余归己”, 充分调动起基层积极性, 延长油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去打井, 要降低成本, 才有出路。延长油矿开发浅层、低渗透、低产量油田的办法是“浅井顿、深井钻、半截套管、清水钻进、裸眼完井、压裂增产、农民管井”。土洋结合, 设备简单, 建设费用小, 生产成本低, 每口钻井、采油工程费用仅是大油田的四分之一。油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渡过了难关。

3. 三个层次开发, 加速油田边缘井原油的产出。

上世纪80年代初, 陕北油田开发只有部属长庆油田和延安地区所属延长油矿两个层次, 1985年原延安地区副专员薛志勇根据国家“改革、开放、搞活”的思路, 倡议在延长县组建了我省第一个县钻采公司, 在延长507、508井安营下寨参与边缘井和低产井的开发, 成为县采石油第三层次, 这是对改革开放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各县采油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正规军去打破大锅饭, 积极去争取开发低效井、困难井。这个层次虽然刚开始并未被上级认可, 但它以投资少、成本低、效率高为特点, 很快成了气候。1985年县钻采公司原油产量只有378吨, 是延长油矿当年产量15万吨的0.25%。过了15年, 到2000年县钻采公司原油产量142万吨, 比延长油矿同年产量103万吨反而高出39万吨。实践证明, 运用这股力量是正确的。

4. 科技兴油, 科技之花开遍钻、采、炼。

时代不同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了, 打破了过去对引进的清规戒律。陕西石油引进从炼油工艺开始, 首先采用的炼油技术“五朵金花”。即常减压、催化裂化、重整、加氢、芳烃抽提。之后, 在钻井、采油新工艺、新技术上, 诸如钻井方面的丛式井、横向井;采油方面的注水、酸化、压裂等都应有尽有, 做到了“小油田规摸, 大油田技术”。取得了钻井成本低、采油收获率高、炼油原料吃干榨净。

5. 革命圣地延安建设牵动了四面八方支援。

改革开放以后, 延安要脱贫, 延安要发展, 延安石油要重整旗鼓, 党中央、国务院是十分重视老区建设, 全国人民也都非常关心革命圣地“延安”。1982年延长油矿缺少资金非常困难时, 是当时石油部常务副部长焦力人主持会议给的“高价油”政策。1984年延长油矿钻井缺少钻机, 是当时石油部副部长李天相无偿地送给油矿钻井队价值1000多万元两部美国进口顿旋两用钻机。1985年建洛川延安炼油厂是彭真的女儿付燕联系借给200万美元买加拿大二手设备建成的。1989年9月原省委书记张勃兴邀请江泽民同志视察南泥湾, 肯定了延安县办钻井队的正确性, 消除了多年来的纷争。1990年当时石油部部长王涛借给3400万不要利息、出大头 (总投资8000万元) 在榆林建设天然气化工厂3万吨甲醇。1991年我们想建榆林—西安天然气管道没有钱, 是原李天相副部长让四川石油部直属石油设计院不要钱先作设计, 支持陕西建设第一条天然气管道等等。我说这一段的经历是让大家记住上述这些是因为革命圣地“延安”要建设才给予大力支持的。

三、展望未来

改革文学三十年风云 篇8

“文以载道”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1978年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精神桎梏逐渐解除,一大批所谓“改革文学”也随之诞生。它们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改革文学”的路数基本一致:虽然官僚主义问题很大,但是英明的主人公基本上能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阶段性胜利。即使要面对巨大的风雨,也要强调主人公那种打不倒的顽强精神。小说中对“胜利”基本没有任何怀疑的态度。

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社会情绪基本吻合。

30年过去了,中国的体制改革仍在探索中前进,但它已不再需要由文学及相关的文艺作品来引路或突围,文学的这种功能正在慢慢弱化,越来越变为一种比较纯粹的怡情消遣的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回顾那些与改革开放有关的小说或影视剧,你会清晰地发现文学功效的嬗变过程。

正如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所说:“现在已经不是萨特的时代,狂妄地以为一部小说能改变世界。今天的作家只能承认他们在政治上的无力。”

《乔厂长上任记》(1980年)

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地整顿队伍,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

1979年第9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作家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一年后,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轰动。

《乔厂长上任记》叙述了某重型机器厂经历了十年动乱后,生产停顿、人心混乱,变成一个烂摊子。主人公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地整顿队伍,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

《乔厂长上任记》被称为“改革文学”的开先河之作。在文学占有崇高地位和极大话语权的年代,作家们对社会和政治表现出了足够的兴奋度和敏感度,套路雷同的作品配合新的政策,揭示了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在事业上的矛盾冲突,并且预言了一个“只要改革,生产就能搞上去”的神话。

因为以责任承包制为核心的改革已经在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央希望这种“一改就灵”的神奇功效也能在国企中大奏其效。1979年5月,国务院宣布在包括首钢、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八家大型国企率先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到年底,全国试点企业达到4200家之多。

事后看来,无论是当时的政府领导人,还是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家、企业家本身,都对国企改革太过乐观。这种靠内部改造企图改变国企效率低下的思路,因为没有涉及到企业产权界定这个核心问题,注定了治标不治本的结局。

《陈奂生上城》(1982年)

农民陈奂生利用农闲上城去卖油绳、买帽子、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去住招待所……

1980年2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作家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两年后,该小说被拍成电影并公映。

小说通过老农民陈奂生利用农闲上城去卖油绳、买帽子、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去住招待所的经历,辅以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背负历史重荷的农民,跨入新时期的精神状态。而据此改编的电影中,陈奂生因为和县委书记的关系,成为大队玩具厂厂长眼中的“红人”,要他进城去找县委书记帮助购买紧缺的聚乙烯原料……

改革开放的萌芽起源于农村,而农村改革的“第一枪”便是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队员们在1978年11月24日晚上冒着坐牢的危险私下签订的大包干契约。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从根本上是解决土地等生产资料以及产品商品化和市场化的问题,也客观地把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政府曾经尝试用发展乡企、队企等乡镇经济来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盲目流动,而乡镇经济也想尽一切办法争取社会资源,让自己生存、发展起来。

电影《陈奂生上城》反映的正是这一阶段农村经济变革的情况。后来,人们发现,这种方式存在着多种弊端。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效率太低,浪费社会资源。

2008年10月,土地流转成为最热闹的话题。被某些学者寄予厚望的“新土改”,将带给农村革命性的冲击与变化。

《新星》(1985年)

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地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

1984年的《当代》杂志增刊发表了作家柯云路的小说《新星》。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新星》单行本,继而《新星》又被改编成广播剧和电视剧,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讲的是: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新官上任,雄心勃勃地准备在古老的中原县城古陵大展拳脚。只一个月时间他便政绩斐然,被老百姓称作“李青天”。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位政界新星的大胆举措必然引来保守势力的抵触和压制。李向南和以县长顾荣为首的官僚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这是一部暴露当时社会新旧制度强烈冲突的作品。一方是代表着恪守原有官僚机制的力量,另一方是要求政治与经济制度变革的新兴力量。

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可循,倡导改革的官员们往往如履薄冰地行走在新与旧、是与非、快与慢、法与非法的边缘,一不小心便可能陷入万丈深渊。

1984年的中国,有两位风云一时的政府官员:福建省省委书记项南及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雷宇。前者一手推动了南方经济改革开放的大潮,并于1984年和当地的55位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唱了一出“双簧”:向社会和政府公开呼吁,请求给企业松绑;后者则一手引导了海南的经济开放。

但在1985年,两人分别卷入了“晋江假药案”和“海南汽车走私案”,最后都黯然下马,成为改革开放的“牺牲者”。

《雪城》(1988年)

《雪城》反映的是数十万北大荒兵团战士对理想主义的追求。

“下雪了,天晴了,下雪别忘穿棉袄;下雨了,天晴了,天晴别忘戴草帽。”尽管已经过去了20年,但电视剧《雪城》主题曲的旋律却一直在观众脑海中盘旋。

在推出《今夜有暴风雪》后,梁晓声又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雪城》被拍成电视剧,并于1988年在全国播出。

《雪城》反映的是数十万北大荒兵团战士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不管是在北大荒,还是回城之后,他们始终被内心的理想主义激情驱使着,在人生的荆棘之途上大踏步地前进。主人公姚玉慧、徐淑芳等知青对于爱情、人生的思考,以及他们返城后面临的道路选择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因为时代错位而造成的鸿沟。

1979年2月,760万知青大军如潮水般返回城市,而其后,尚有300万左右的知青正在焦急地等待返回。为了解决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央出台了相关解禁家庭副业、发展个体经济之类的政策。“开闸放水”后,有的人迅速适应了社会,有的人则因为不识“水性”被社会无情地嘲弄,甚至抛弃。而当初那部分适应“水性”的知青们,正是今天中国商界的中坚力量。只不过,当年的理想主义者,大多被锤锻成了坚韧的现实主义者。

《外来妹》(1991年)

剧中的6个外来妹,形象地浓缩了她们背后数以千万计的打工仔的命运。

《外来妹》于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轰动了全国。自此,“外来妹”成为一个和广东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词汇。

《外来妹》之所以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恐怕是因为剧中的6个外来妹,形象地浓缩了她们背后数以千万计的打工者的命运。它不仅展示了改革开放给珠江三角洲带来的经济腾飞,更通过一群打工妹的故事讲述了改革开放对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与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20多年严格的城乡隔绝体制终于有所松动。此后几年,大批农民向乡镇转移。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沿海地区的开放,农民涌向沿海大城市。1988年,也就是导演成浩酝酿《外来妹》这个故事的那一年,统计数字表明:广东省有外来工800万。到2007年,广东省有外来工大约为2000多万。

正是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也实现了巨大的服务价值。但直到今天,外来打工者仍然是城市里的边缘一族,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这种局面将有可能彻底改变——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户籍改革在2020年前将有实质突破。

《股疯》(1992年)

在阿伦的帮助下,莉莉一跃而成为上海滩“股神”,资产迅速翻了几十倍。

1992年,深沪两地股市正进入疯狂时,香港导演李国立拍摄了《股疯》这部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

在新一轮股票热掀起的时候,公共汽车售票员莉莉偶然中邂逅并认识了炒股高手香港人阿伦。在阿伦的帮助下,莉莉一跃而成为上海滩“股神”,资产迅速翻了几十倍。为了用金钱挽回自尊,莉莉的老公铤而走险。然而世事难料,他将同学的20万元拿去炒股,却输得一塌糊涂,欲跳楼自杀,后被救下……

在当年,股市还是一个新鲜事物。90年代初,深圳和上海两地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股市开始疯狂起舞,芸芸众生开始上演一幕幕悲喜剧。

让人感叹的是,16年之后,这些关于股市的老掉牙的悲喜剧,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反反复复上演。

《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

在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怀着美国梦的北京人的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993年,随着刘欢一曲高亢的《千万次的问》,《北京人在纽约》在全国持续热播。

北京音乐家王启明与妻子郭燕,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终于来到了神往以久的美国。然而,一切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一样美好。在家庭的分解与重组中,在婚外情的发生和发展中,在移民子女的教育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中,在东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这群怀着美国梦的北京人,事业与情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和出国留学热潮紧密联系在一起。早在1978 年7月11日,教育部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后的首批留学人员起程赴美;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方针被写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97万人。

其中,回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目前国内已有10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孵化了6000多家留学人员企业。

《生死抉择》(2000年)

“国退民进”浪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亏损国企的桎梏,但也催生了一批一夜暴富的饕餮之徒。

在2000年上映的反腐倡廉力作《生死抉择》算得上当年成功的“商业大片”——在全国上映一个多月,总票房便已突破1.16亿元,创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历史之最。

影片以大型国有企业——中阳纺织集团的艰难改革为线索,通过一系列权与钱、贪与廉、忠与奸、爱与恨的激烈矛盾冲突,生动、真实地塑造了李高成、杨诚等一批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同时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郭中姚、陈永明等腐败分子的丑恶嘴脸。

而现实生活中的权钱交易,可能比电影中的情节更为复杂、曲折和激烈。

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国企改革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1998年,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甚至用“闯地雷阵”来形容。“国退民进”的浪潮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亏损国企的桎梏,但也直接催生了一批一夜暴富的饕餮之徒,同时让一大批工人下岗并被边缘化。

李高成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人。“如果任凭腐败现象滋生泛滥,就会毁了我们的党,毁了我们的改革,毁了我们这个国家!”他说话掷地有声,但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听进去。

《天道》(2007年)

《天道》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论点:文化属性决定命运。

2007年播出的电视剧《天道》,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效力于德国一家私募公司的商界怪才丁元英,用超出常人的手段,将从德国募集的资金投进中国股市,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后来又良心发现退出公司,但他为退出付出了经济上的惨痛代价。回到古城“隐居”时,认识了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如今在古城刑警队任职的女刑警队员芮小丹。两人从相识到相知,上演了一出精彩、浪漫、传奇的天国之恋。

《天道》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论点:文化属性决定命运。“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一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

2007年这一年的中国,GDP持续高速增长,股市和楼市双双飙升,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当年的5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模仿了电影《金刚》的场景,让一只中国熊猫爬上了帝国大厦。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总结格式下一篇:无烟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