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

2024-10-22

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共7篇)

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 篇1

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

首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衣 食 住 行 用 娱乐

“三大件”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手表、自行车、收音机;20世纪70年代——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20世纪80年代——冰箱、彩电、录像机;20世纪90年代——手提电话、空调、音响;新世纪——楼房、电脑、私家车。

从以上对比的图片看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下面,我将从6个方面谈一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号召人们彻底打破思想枷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变,才可能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变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进而迎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内核,为我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的思想理论活力源泉。

二、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就在农村和局部地区铺开,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农产品日渐丰富,但城市经济因延续计划管理体制未见大的起色。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经过不懈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5个主要环节,同时要求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要求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的认可,也是使市场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起点。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却再上新台阶,过去五年年均经济增速超过7%,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五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超过7%,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韧性增强。

三、从环境问题大国到美丽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生态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土地荒漠化和沙灾、水土流失、旱灾和水灾、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其他国家针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发表了“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提出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付中国的新遏制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在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美丽中国的显著标志。

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美丽中国建设保驾护航。美丽中国的绚丽画卷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改革开放推动国家从人治走向法治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传统。坚定走依法治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同志就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 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以前,不管办什么事,都是人说了算,可现在不同了,是法律说了算。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司法改革、建设法治国家做了全局性部署,其中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此外,近五年来,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多种手段,重拳打击多种违法案件,守护了百姓的安宁,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对于政府和执法机关,全国所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均已公布,明确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厘清权力边界。

五、改革开放推动中国从闭关锁国转向全方位开放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使国内商品市场丰富和繁荣起来,使市场因素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力冲击了计划经济的樊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由沿海地区迅速向内陆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我 国吸收利用外资从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转变,利用外资实现新发展,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不仅仅在局限于引进来,更拓展到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 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2、G20峰会

20国集团,又称G20,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作为G20峰会峰会的成员国,积极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杭州在2016年承办了G20峰会。

3、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增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亚太经合组织总人口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56%,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的48%。这一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4、亚投行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建立亚投行,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 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目前成员总数增至87个,成员从亚洲拓展至全球。截止2019年底,共贷出42亿美元,投资项目从贫民窟到地铁均有覆盖。

5、雄安新区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于河北省保定市内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观看《雄安新区》介绍片

6、海南自由贸易港

2018年,国家把海南确定为自由贸易港,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2017年,海南省入境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提前三年实现2020年目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5%。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推动者,这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六、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人民生活从贫穷落后转向小康。

改革开放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

改革4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从1978年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3361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12363元。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16年的29.3%和32.2%,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居民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4年的75岁。

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 篇2

领导东德美术的官方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建立。1951年,国家艺术事务委员会成立,下设造型艺术总部,该部首任主任是霍夫曼(Ernst Hoffmann)。1953年,造型艺术总部主持出版发行《造型艺术》杂志,并举办了第三届德国美展。1954年,国家艺术事务委员会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造型艺术总部首任主任是达恩(Fritz D?hn)。文化部及其下属机构的主要工作直接受东德社会统一党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文化处的监督和管理。

在官方与艺术家之间起主要中介作用的,是文联和美术家协会。早在1945年7月3日,经苏联驻德军事管理委员会批准,“德国民主振兴文化联盟”在柏林成立,由18位委员构成主席团。1958年,“德国民主振兴文化联盟”更名为“德意志文化联盟”,1972年再更名为“民主德国文化联盟”,简称文联。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和卡尔一马克思城等地的大多数小型画廊、展览和美术沙龙,在文联的控制范围内可以获得一定的资助。文联的另一个角色是向艺术家发布有关作品订单。1948年,“德国民主振兴文化联盟”属下的文化基金会设立,该基金从电影院、舞厅、剧场、艺术展览、电视电台节目和唱片消费等税收中提取,每年共计约一千万东德马克,其中,85%用于创造性工作,不超过10%用于社会公益,另外不超过5%用于组织管理。1949年,德国经济委员会也设立文化基金会,每笔15万东德马克的资金由FDGB联邦理事会、德国民主振兴文化联盟联邦领导小组和人民教育中央管理委员会共同承担,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权由该基金董事会掌握,美术家协会、博物馆及国家艺术贸易局都可以向基金会提出申请。

东德的美术家协会作为职业机构,于1950年6月18日成立,首任主席是纳格尔(Otto Nagel)。起初,美协是隶属于文化联盟的,后于1952年从文联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机构,与作家协会、作曲家和音乐家协会并重。同年,美协在重新划分的各州设立了分支机构。美协下设多个部门,包括画家和版画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和摄影家、手工艺师、服装家具式样设计师、建筑师、展览与舞台设计师、复制及修复师等类别,当时一共有会员约2500人。美协中央理事会及主席由美协大会选出,之后,由中央理事会选出主席团成员及中央理事会秘书处。在1952年6月7日至9日举行的全国美术家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达恩当选为主席。1954年,国家艺术事务委员会解散以后,美协独立出版发行《造型艺术》杂志。1959年,新成立一个艺术学部门,以联络艺术史家和评论家。成为美协的会员既是艺术家职业活动的标志,也是参加官方画展的前提。是否接纳艺术家成为会员,由地方或中央委员会决定。最具争议的是著名艺术家彭克(A.R.Penck,原名温克勒,Ralf Winkler)申请加入美协的例子,他的申请当时居然在德累斯顿被多数决议票否决。至1990年与西德统一之前,美协拥有约6000名会员。

东德的重要艺术研究机构和院校集中分布在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城市。东德的最高艺术研究机构为1950年3月24日成立的德国艺术研究院(1980年更名为民主德国艺术研究院),其前身是普鲁士艺术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伊始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德意志的艺术研究机构,可是这个追求很快就被证明是失败的。潘柯克(Otto Pankok)作为来自西德的唯一代表,倍感孤单隔膜,不久就退出了。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是著名作家茨威格(Arnold Zweig),元老级委员有纳格尔、埃姆森(Heinrich Ehmsen)、林格纳(Max Lingner)、赛茨(Gustav Seitz)、克雷默(Fritz Cremer)等。有才华的年轻艺术家有机会获得研究院的特别资助,如弗兰肯斯坦(Wolfgang Frankenstein),他的艺术在东德留下了清晰的痕迹。在德国艺术研究院建立之初的十年里,广泛网罗的重要艺术家有迪克斯(Otto Dix)、古图索(Renato Guttuso)、黑根巴特(Josef Hegenbarth)、库利塞维奇(Tadeusz Kulisiewicz)、麦绥莱勒(Frans Masereel)、潘科克(Otto Pankok)、约甘森(Boris Joganson)和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

东德的美术院校有柏林魏森湖设计艺术学院、德累斯顿美术学院、哈勒艺术与设计学院、魏玛国家建筑艺术和美术学院、莱比锡书籍艺术及平面设计学院。其中同样位于萨克森州的德累斯顿美术学院与莱比锡书籍艺术及平面设计学院最为著名。

东德在1949年设立国家奖,每年国庆日颁发给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该奖分为三等,有个人奖也有集体奖。如1949年,赛茨即以他在魏斯瓦瑟完成的战争纪念雕塑《爱娃》获得了东德第一届国家奖美术三等奖。1950年,纳格尔和尤斯蒂(Ludwig Justi)获得二等奖。对于画家和雕塑家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奖项是每年的柯勒惠支奖,自1960年德国艺术研究院十周年纪念日起,为纪念女画家柯勒惠支而设立,该奖“旨在推动与人民紧密联系的现实主义艺术”。两德统一后,柯勒惠支奖被保留下来,每年继续颁发,成为美术界享有盛誉的奖项。此外,还有德国艺术研究院于1957年开始对青年雕塑家颁发的维利.拉默特(Willi Lammert)奖。

在民主德国建立初期,尽管国土已经被人为地划分为两块,但诗人和艺术家们念念不忘德意志文化的不可分割性。然而,随着社会统一党的权力日渐稳固,“德意志土地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概念不断被强调,与此相应地,社会主义的国家文化这一理念也被创造出来,并引进苏联老大哥的语汇,被概括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成为社会统一党的文艺纲领。1953年夏,针对一些不同意见和批评言论,总理格罗提渥(Otto Grotewohl)说:“党和从前一样支持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我们和从前一样坚信,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给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这座大厦打好坚实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所(后改为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培训文艺干部的机构,培训对象是诸如在美协之类的机构里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以及各级文艺教育工作者。事实上,它同时还另有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文艺界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监管。在这样的局势下,德意志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言论成了异端。相反,一个国家两种文化的说法则被反复强调,即资产阶级文化和工人无产阶级文化。尤其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柏林墙之后,这两种文化变得黑白分明,勿庸置疑。对于社会主义文艺应该坚持的方向,还有一个常用语,称为“比特费尔德道路”(Bitterfelder Weg),这是对东德主流文艺导向的概括说法。这一导向始于1958年社会统一党“五大”会议上确定的文艺纲领,即“艺术与生活结合,艺术家与人民结合”。1959年4月24日,在比特费尔德电子化学联合企业的文化厅,举行了哈勒中部德国出版社作家大会,会上呼吁“拿起笔来,同事,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需要你!”。五年以后,第二届比特费尔德大会于1964年4月24日由社会统一党中央政治局意识形态委员会和文化部共同举办,地点同前。比特费尔德道路旨在促进和推动贴近大众的艺术创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68年在哈勒举行的《历史的胜利》展览会,将比特费尔德道路推向了顶峰。〔1〕期间,文艺界也并非没有不同的声音,但是,随之而来的打压,一次次地告诉这些艺术家们,他们在政治面前永远是那么幼稚。如1965年12月,德国社会统一党中央委员会召开了第十一次大会。之前在11月底,著名作家西格斯(Anna Seghers)和沃尔夫(Christa Wolf)已经被内定进入国务院,但是最终还是被拒之门外,因为这些作家针对大会的主题表达了不同的政见。十一大最后走向了对异端言论的讨伐,尤其是在文学、电影和电视等领域。这对于那些希望公开发表不同意见的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美术界在这一次较量中虽然没有受到直接的冲击,但是却也逃脱不了人心惶惶和希望渺茫的气氛。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德美术界的气氛才开始谨慎地有所放松,一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被小心地加以尝试。即使是现实主义的概念,也被一些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年轻的艺术家赋予了新鲜血液和生机。从瓦根布莱特(Norbert Wagenbrett)1984年的作品《相遇》中,可以看到在他笔下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当代艺术特征。作品中的人,聚敛于环境氛围与锋利的观察目光,现实被陌生化,距离的远与近被置于一种独特的压力状况下,从而强制产生了一种相遇的气氛。

1952年8月,民主德国被划分为14个地区。至于柏林,作为四大战胜国共同管辖的城市有特殊地位。同年,东德的美术家协会成立,并随即以新的管辖区域形成了相应的地区美协组织。自1954年起,由美协领导和组织,开始举办地区艺术展览。这些早期阶段的美术展览,早于东德的德意志艺术展及德累斯顿的其他各种艺术展举办,在建立评价标准上占有先机,对于突出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推广起到了类似热身赛的作用。事实上,二战刚结束没多久,包括格罗兹(George Grosz)在内的不少人就开始酝酿举办德国艺术展览会,经过一个各种展览并举的初期阶段,到1958年,由东德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德国艺术展览会”在德累斯顿举行,开始成为东德艺术的全国性的展示会,这就是著名的德累斯顿艺术展览会。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累斯顿艺术展览会和各地区艺术展览会合作,由后者先行预选作品,再层层遴选送德累斯顿。1973年,“德国艺术展览会”更名为“民主德国艺术展览会”。作为成就展播的重要窗口,这个大展的主要宗旨在于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艺术”,同时也表明诸如抽象艺术之类的艺术是不受欢迎的。展览对于东德美术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1958年德累斯顿艺术展览会之前,基本上只有画家、版画家和雕塑家出现在德累斯顿。之后,工艺美术、制陶、广告艺术等应用艺术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历届德累斯顿艺术展览会出版的作品目录、画册和照片,为研究东德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最后两届的资料,最为艺术史学者所重视。

出于意识形态的要求,对于德累斯顿艺术展览会等各种重要的展览会,东德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出席展览开幕式,被称为“开幕式巡回”,以表明他们对于展览的政治兴趣,以及他们对于哪一些作品和艺术家的特别关注。开幕式的出席者实际上也在勾画着一幅以社交关系为底版的政治地图,显示出艺术家与德国社会统一党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和程度。当乌布里希特或者昂纳克出席完一个展览的开幕式后,各大媒体,尤其是党中央的喉舌《新德意志报》,每次都图文并茂地加以详细报道。

在东德美术历史的起点上,艺术理论与批评的主线,就是在苏联老大哥的指导下,围绕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来展开的。画家拉赫尼特(Wilhelm Lachnit)的作品很早就被指责为形式主义。社会统一党《关于在艺术和文学领域开展反对形式主义、争取进步的德意志文化的斗争的决议》,为美术界指明了方向:“形式主义意味着对艺术自身的肢解和破坏。形式主义者否认作品最关键的意义是存在于作品的内容、观念和思想中。无论在哪里,只要形式问题具有独立的意义,艺术就丧失了它的人性的和民主的特征。”在这种语境下,官方公告中会有这样的句子:“马克斯·林格纳(Max Lingner)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特征,如1951年人民日历的封皮”[2〕。显然,反对形式主义的斗争是一种尝试,是要在艺术必须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下,将艺术家完全置于社会统一党的领导范围。无可避免,类似上面那些对于形式主义的指控,涉及到的美术领域是很广泛的,包括许多艺术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才能的艺术家,以及一批艺术院校的教师。其中,在1951年被奥洛夫(N.Orlow,原名Wladimir Semjonowitsch Semjonow,当时任苏联驻德国监管委员会主席的政治顾问)点名批评的,有柏林魏森湖美术学院教师莫尔(Arno Mohr)、施特伦培尔(Horst Strempel)和贝伦斯一汉格勒(Herbert Behrens-Hangeler)。1951年2月,施特伦培尔为柏林的腓特列大街火车站售票厅所做的壁画,作为形式主义的例子,被用颜色整个覆盖,理由是“他所画的人物缺乏我们最伟大的、忠实地服从时代进步的人民的典型特征,而且人物外形比例失调,令人反感”。国家艺术事务委员会还专门策划出版了一本刊物,“以促进大家讨论绘画、雕塑和建筑在今后的发展问题”,这个讨论最后演变成了一场自我批评、自我揭露的运动,如布鲁斯(Hermann Bruse)竟称自己的作品是“饥饿示威”,甚至“不值艺术批评的考量”。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东德,“形式主义”这个词基本上指的是20世纪上半叶全欧洲范围内“腐化堕落”的市民艺术,也特别针对美国的当代艺术。这种评判甚至也累及到包豪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斗争改变了方式,“形式主义”的字眼逐步出现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强烈的创作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品的要求,取代了对“形式主义”的直接批判。在这种环境下,个别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声音,就特别显得难能可贵了,如施密特(Dieter Schmidt)在1963年对当时艺术评论的真实状况所进行的描述:“我们的艺术评论缺少什么?激情和勇气,明知在走向真理的路上会犯错误也在所不惜的精神,随时准备参与辩论,进行自我批评,除了对艺术的热情还是对艺术的热情”[3〕。备受艺术家欣赏的东德艺术评论家还有《世界舞台》的洛塔·朗(Lothar Lang),以及后来在1990年被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接纳的另外几位评论家,他们大多都是被东德官方排挤的知识分子。至于在东德美术四十年中,是否真正存在一个值得重视的艺术评论界,学界是有质疑的意见的。

在文联或美协这种具有浓重官方色彩的大型艺术家组织之外,民间的其他一些小型艺术家组织诸如渡轮、呼吁、河畔—1947、48艺术家联盟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都曾受到艺术家的关注。不过,当局最感棘手的也许是每年1 1月15日到12月7日在莱比锡展览馆举行的秋季沙龙。莱比锡展览馆也是著名的莱比锡图书博览会所在地,位于该市中心。在它的对面,有莱比锡最大的电影院,也在举行国际短电影周。对于当权者来说,莱比锡秋季沙龙就是一场骚动,令他们恼火。莱比锡秋季沙龙的发起者有:丹贝克(Lutz Dammbeck)、费里特(Günter Firit),格里姆林(Hans Hendrik Grimmling)、海因策(Frieder Heinze)、胡尼亚特(Günter Huniat)和魏格维茨(Olaf Wegewitz)。起初,展馆由胡尼亚特以私人名义从展览局租下,他是社会统一党党员,展览局误以为事关美协官方展览事务,孰不知这是一个代表青年艺术家的组织,他们大多是艺术上的跨越界限者,由于被拒于美协之外,所以采取这种形式表示与官方对抗。他们每天邀请十人来沙龙聚会,一起参观、讨论展出的作品,及至每年的11月15日到12月7日,集中举办一次大型展览和学术活动。这样一个自筹资金并在具有代表意义的场所来举办的大型展览,却没有任何官方背景,在当时的东德,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社会统一党的法庭曾要求那些诸如高校教师的被邀请者收回他们公开表示声援的签名。美术家协会则直接对胡尼亚特、格里姆林进行劝阻,乃至提出取消其美协主席团成员的警告。为此,海因策提出自愿退出美协主席团以表示抗议。丹贝克、费里特和格里姆林后来都不得不离开了东德。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东德美术的参与和表现是谨慎而有限的。1973年,文化部属下的展览局通过决议建立“民主德国艺术展览中心”,其总部设在柏林布吕德尔大街13号,下设三个美术馆,即老博物馆的“新柏林美术馆”,柏林腓特列大街103号的魏登戴姆美术馆,以及位于德累斯顿的拉尼茨街8号美术馆。展览中心既对内也对外,对内主办东德国内的各种展览,如1980年在老博物馆举办的“民主德国的修复艺术品展览”,十分成功。对外方面,在最初的十年里,展览中心约在100个国家举办过约1000场展览,如为纪念民主德国文化中心开幕而在巴黎举办的东德著名雕塑家弗里茨·克莱默的艺术展,就是由该展览中心周密组织和安排的。此外,有著名的柏林国际版画展,被视为文化开放的小型尝试,对于东德而言是具有标志性的。还有规模较大的、始于1960年的波罗的海双年展,在东德海滨城市罗斯托克举行,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如丹麦、芬兰、挪威、波兰、瑞典、前苏联和两德共同参展,主办方是波罗的海文化周委员会和东德美术家协会。 从1964年起,东德画家尼迈尔一霍尔斯坦(Otto NiemeyerHolstein)担任双年展主席,1981年被任命为名誉主席。

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东德,基本上还没有可作为艺术中间商的画廊,私人买家也可是说寥寥无几。中产阶层要么出走,要么自动消失了。于是大多数艺术家只能寄希望于那些由党和国家机构(如文化部或属下的文化基金会)、国营企业以及博物馆(如德国历史博物馆)指派的定单合同〔4〕。获得定单对于大部分艺术家的生存和前途是至关重要的,在某些地区甚至会为争夺定单发生斗争。东德政府的第一项艺术大定单应该是林格纳为柏林部委大楼所作的壁画。不过,定单艺术很容易制造一种危险,即概念化的虚伪粉饰,而且,固执于教条主义而又缺乏经验的官方委托人经常会与艺术家发生激烈的冲突,这种情况在50年代尤其突出,这也导致后来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完全放弃了对定单的指望。

文物和工艺美术品的出口,属于东德国家贸易中的经济范畴,由国家艺术贸易局主管。1955年12月,国家艺术贸易局的第一家商店在斯大林大道366号(1960年更改为法兰克福大道84号)开业,首任负责人是工艺美术家贝尔茨(Curt Belz),他此前曾是国家艺术事务委员会的部门主任。从1958起,那些允许贸易的文物主要出口到丹麦、荷兰、瑞典、西德和西柏林。同时,德累斯顿、莱比锡的市立机构及各个城市的私家商人甚至私人收藏家,也低调地成为被留意的买家。其间曾发生过默克(Mock)走私事件,为此,在1962年圣诞节前几天,国家艺术贸易局的几乎全体职工被拘押,后于1964年2月受到最高法院审讯,主犯被判罚入狱4年监禁。

在国营贸易之外,东德在建国初期,各地即有作为艺术家互助组织的“当代艺术合作社”的存在,艺术家和工艺师的制品,可以在自己名为“当代艺术合作社”的商店里出售。1950年,第一家“当代艺术合作社”商店,以国际著名珠宝设计师舒尔茨(Lili Schultz)的作品展为主题,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40号开张。随后,在柏林、德累斯顿、哈勒、卡尔一马克思城、莱比锡、麦森和魏玛都相继开设了同类的合作社。1954年10月18日财政部长承诺,“合作社只要是销售自己成员的美术品,则免除法人所得税、营业税和财产税。”随后二十年,这个优惠政策令文化部越来越恼火, 1974年,文化部制定计划,指令将这些自负盈亏的合作社解散,然后并入国家艺术贸易局。不过,这个生硬的做法根本无法真正落实,如卡尔一马克思城的“上画廊”,柏林的“拱门画廊”,其经营手法不仅非常合理也非常灵活,年赢利数十万东德马克。相比而言,官方则完全是另外一种作派。这里提供一个细节,看看在面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时,东德文化部究竟有多么教条和生硬,它是1978年11月3日东德文化部公布的关于画家酬金的一个新规定,按照这项规定,酬金标准以合同中写明的画作的大小为依据,一幅50× 50厘米大小的绘画,按照 “它所能产生的社会意义”进行严格分类,酬金在500到1500马克之间;400 × 400厘米大小的画,酬金大约在12000到25000之间;如果画作能够具有“国家层面上的意义”,则价钱可再上涨50%左右。尽管文化部三番五次重新制定有关销售活动的规定,千方百计追讨画廊的税款,乃至胁迫解散和吞并, 但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拆除,也始终未能如愿。

雕塑家施托策尔(Werner St?tzer)发表在1991年科隆个人雕塑与素描展览目录上的回忆录中说:“还在60年代初我就认识了奥地利雕塑家沃特鲁巴(Werk Wotrubas)的作品,他十分清楚拿石头来作什么,我对他非常着迷。我曾经在一个工业专科学校学过做模型技巧,但我讨厌那种快速成型,讨厌那种灵巧。相反,石雕能够通过抽象的形式自动地接受理念,这是我的重要经验。这个经验哪怕在最恶劣的60年代,也能够让我欺骗制定命令者。如果他挑剔某一个人物的腿太肥,我可以跟他说:腿必须是这样,如果太瘦的话, 石头会崩裂。通过这种方式,我得以通过石雕的简化和抽象,在这个领域里占据我自己的个人空间。” [5]这一段话揭示了“制定命令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对立,也揭示了艺术的无限生命力。对于理解东德艺术的本质,也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Ulricht,Walter:Bilanz des Bitterfelder Weges.Gedanken zur V. Deutschen Kunstausstellung in Dresden.载于:《造型艺术》杂志1962年第11期,第563-573页。

[2]Girnus,Wilhelm:Wo stehen die Feinde der deutschen Kunst?Bemerkungen zur Frage des Formalismus und Kosmopolitismus.载于:1952年2月13日及18日《新德意志报》。

[5]Schmidt,Dieter:Was fehlt unserer Kunstkritik?载于:《造型艺术》杂志1963年第3期.第153-156页。

[4]Werner,Klaus:Probleme des Auftragswesens in der bildenden Kunst.载于:《造型艺术》杂志1964年第8期,第454-456页。

国企十年成就与未来改革的重点 篇3

1990年代国企最大的问题就是亏损,大概在国资委成立以后,国企就把包袱全甩出去了,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看到的国企都是漂漂亮亮的,基本上退出了竞争领域,集中在一些垄断行业。

改革的一个目标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平等竞争下,得到共同繁荣、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实际上这个目标似乎更遥远了。民营经济整体处在一种很黯淡的成长困境中,一些曾经的行业领军者的民企在“国进民退”“洋进民退”被鲸吞了,如苏泊尔、德力西等等,仿佛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钳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不过来,整个产值也提升不上去。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政策要求国有经济在技术创新上发挥先导作用,但是实际上,这个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如汽车行业,领头的几家国企,实际上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拿得出手的都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外资品牌,没有自己的研发,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没有自己核心技术,这怎么可能发挥先导作用呢?倒是那些跨国企业不但享受外资超国民待遇,而且还利用国企享受种种特权和好处,获得了对国内汽车工业的民企不公平竞争优势,获得了国内中高档轿车市场的垄断地位。正是因为国企和外资总是可以享受到看得见和看不见超国民待遇,所以,在越来越多国企上世界500强榜的同时,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中国跑马圈地、获得大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空间却仍然受到各种压制,总是有有一些无形的东西在挡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玻璃门”和“弹簧门”。

国企改革的初衷是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头作用,但事实上,这个初衷并没有成为现实。相反,很多地方国企是在挤压、排挤民营经济,然后进一步垄断,比如说电信行业进一步延伸至下游电信增值服务这些领域,中石油同时也进入城市燃气的供应、零售等,当处于上游环节垄断企业没有受到严格反垄断规则约束和监管的情况下,你怎么可能指望它的下游行业可能存在公平竞争?油品零售行业的现状就证明这一点,凡两大石油巨头相中的地盘,这个地方零售市场一定是寡头独占的,原来民营零售企业必然要被迫撤离的。经济是一个整体,并没有办法分开发展,我们不能指望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国有经济垄断了,然后指望其余的经济领域能够自由、公平竞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国企垄断了上游大宗原材料的供应,掌握了进出口权,而这些企业同时要在下游产业上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竞争,怎么可能有公平的竞争呢?

国有企业是要促进整个经济发展为己任,还是以单纯追求当期财务收益最大化?国有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定位是不仅要创造经济效益,还要创造社会效应,而以后者为最主要的。但是现在的国企拿不出像样的东西证明自己,包括李荣融都承认国企是大而不强,比如国企的公司治理水平没有得到真正改善,这里说的公司治理水平是指创造长远价值的水平,这是取决于创新水平的。而我们在国资委总结的国企改革30年成果中,看到的都是利润增长的数据和资产规模壮大的数据。

国企利润来自哪里?

国有企业、大垄断行业的利润从哪里来?并不是倚靠它自身的增长,而是整个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具体说来,国有企业利润增长这些年主要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致国有企业控制的垄断资源租金上涨,这解释了为什么国有企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垄断行业。当然,客观地说,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这同样受益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

现在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政策壁垒,每一轮宏观调控受挤压的都是民营企业。就拿节能减排来说,一些地方采取政策居然是保护大企业,牺牲小企业,拉闸限电都是小企业。要知道,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像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这些问题本来都是监管范畴的问题,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不能以企业的规模来决定采取什么方法,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都有这种不对等的情况出现,这就导致民营企业在调控当中死去。在垄断行业,比如金融这些板块,如果民营经济进不去,长远来讲,它是没有办法持续增长的。政府必须在政治、法律、监管、调控的层面上,对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民营的、国有的,不管它是大的、小的,都一视同仁。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谈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公平竞争的问题。只要垄断没有消除,只要是政府没有在政策立法、宏观调控上做到一视同仁,那么政府就不是真正的重视民营经济,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也就没办法深化下去。如前所说,改革实践已经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国有经济公平竞争是国企改革深化得以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看国企改革的正确角度

要在整个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来讨论国有企业改革,但是现在很多人还是围绕国有企业来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那是行不通的。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能够促使整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并能够给公有制经济形成一个外部的竞争压力。国有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像通讯领域三大公司,它们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国资委会当成家里面的矛盾,老百姓也会觉得,那是国有企业的内讧。必须打破国有经济的垄断,国企才能够真正的发展。但是为什么还没有打破呢?这就是意识形态的障碍。是不是目前国有经济承担职能就只能由国有企业来承担?从理论上来说,不见得。比如说,就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来说,国外许多军事工业都是民营企业,可人家国家安全也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许多发达国家重要经济领域都是民营经济主导,可国计民生问题也得到有效保障。这实际上是公共治理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的问题。

其实我国的国企改革在大的方向上没有问题,但具体操作层面,思路就迷失了。谁先谁后,谁轻谁重,哪个是重点,哪个是核心,哪些是辅助性的手段?这些东西搞不清楚。垄断行业的企业应该先去除垄断再去上市,但现在本末倒置了,政府企图通过上市来解决垄断的问题,但是一旦上市以后,就更难改了。像那些房地产企业,上市后再去炒房地产,那等于将风险转嫁给了公众投资者,即利润私有化,风险社会化了。所以对上市的垄断型国企来说,用垄断去融资,融资后更加垄断,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要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所以大家就希望国企在国家安全和技术先导上发挥作用,其实这种考虑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当时民营企业还没有长大。但是事实证明用国企在国际上竞争是行不通的,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受诸多制约,很多国家会将中石油这样的大国企当主权基金看待,国企收购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就走不通,所以希望国有企业承担这个角色是不行的。那么国企能不能承担技术先导的作用?现实是国有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一直上不去。最后只能指望国企在基础工业方面能够起到铺垫作用,不要跟民营企业在那些竞争性的、赚钱的行业中竞争。但是在实践当中,都是根据资产增值和效益增长来对国企进行激励的,所以国企普遍存在行为短期化的倾向,指望国企承担技术先导职能很难行得通。

民营经济在中国发展的很艰难,一是资本市场支持不足,二是成长环境受到压制,资本市场支持不足,资本市场过度管制,大银行对信贷市场的垄断都不利于引导民间投资的发展。成长环境上对民营经济的压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市场准入上以及竞争上存在各种玻璃门和弹簧门的限制,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成长和发展,二是法治水平低下,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在中国,踏实作实业、创造财富的企业家很难生存,而善于投机、寻租、假冒伪劣的奸商却往往大行其道。所以,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先富起来集聚民间资本没有流向生产领域,而是转化为了破坏性的游资,炒大蒜、炒土豆、炒房、炒矿,无法转化为耐心资本。在中国先富起来的浙江,一直备受非法集资的困扰,为什么在民营经济最发达地区会出现非法集资,同时这里民间资本又如此焦虑和浮躁,时常为患呢?这值得我们决策者深思。如果有良好引导和保障民间投资的制度环境,有更多更好投资渠道和投资机会,我想游资就可能转化为创造财富的耐心资本和社会资本。

一个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是稳定,怎么可能去冒风险?所以国有企业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才是真正的创新主体。虽说国有企业也可以像美国上市公司那样,可以给企业高管各种股权激励或高薪,以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作为国企却始终受到合法性质疑,作为党的干部,奉献是义务,而且,作为国企,只要获得超出社会平均水平收入,都有可能受到侵蚀国有资产的嫌疑。因为它属于全民的资产,激励牵涉到公共财产分配问题和社会公平的问题。可如果没有激励,国企领导动力从哪里来?

下一步:去垄断化和提升公共治理

国有企业十年改革最大的成就,就是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调整,不仅让国有企业扭亏为盈,而且形成了今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和相互竞争格局。这为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今后国企改革深化应该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按照这个思路,对国企来说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就是“去垄断”。

国有企业实现自身发展不是目的,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共同繁荣,这才是目的。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手段,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也是手段。国有经济的最终目标仍然是提高全面福利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回归本源,强调其对整个经济的促进和推动职能。国有经济的进退不是服务于国有经济做大做强的小目标,而是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这个大目标。

下一步国有经济改革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垄断行业的改革。这恐怕是我们深化改革必须面对的一场攻坚战,必须把所有的经济领域都向民营资本开放。只有实现所有经济领域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我们的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够真正到位。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是政府经济监管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政府的监管应该是中立的,是中性的,是对社会负责,不是对哪一个企业负责。确切地说,政府监管应当为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当好裁判,提供优质的裁判服务,维护公平竞争市场法则,这样市场机制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才能引导民间投资投入到有效率的生产领域,为企业创新提供激励和保障,我国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也才有可能改革为一个真正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换句话说,在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下,企业承担社会职能、享受待遇不应该因所有制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别,也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的等级区分。

改革开放四十年个人心得 篇4

改革开放四十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感到,生在今天的中国,是我们的幸运。

小的时候,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过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才有足够的饺子吃,才可以在走亲戚的时候,吃到水果、糖、果子和肉;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讨到压岁钱,虽然不多,但是对自己来说,应该是一笔巨款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家庭条件就稍微好点了,家里还买了电视,每周回家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吃到肉了,每个季节都会有新衣服穿,每周上学的时候,妈妈还会给一点零用钱。上高中以后,家里种了几亩果树,家里居然有存款了,而且把爸爸妈妈结婚时的茅草房全部推倒,盖上了红砖青瓦的房子,还做了几件比较时髦的家具。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又开始举债了,不过爸爸妈妈一点也不担心,他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如今我大学毕业快10年了,工作也10年了,家里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弟弟和弟媳出去打工了,家里的收入一年竟然有十多万了,家里盖了新房,买了小车,这是在八九十年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感谢党,感谢祖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稿欣赏 篇5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已然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风雨雨终将过去,祖国在这些风雨中茁壮成长,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稿欣赏【4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1.改革开放40年 ── 看中国律师制度的变迁

中国的律师制度自1979年恢复重建,几经变革,发展至今已走过39个春秋。从中国律师的人数也从改革开放之初寥寥数十人增长到2017年年底的万人。如今,全国的律师事务所已超过万家。40年栉风沐雨,中国律师业服务领域由传统诉讼事务为主发展到诉讼、非诉讼事务并重,由国内业务为主发展到国内、涉外业务并举,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3年7月15日,在广东深圳蛇口海景广场大门左侧的一间竹棚里,深圳蛇口律师事务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律师事务所。蛇口律所之发展变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律师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在蛇口律所设立之前,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律师便以一种特别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向世人展示了风采——1980年年底至1981年年初,在对“四人帮”的世纪

审判中,18名律师参与诉讼,张思之、韩学章10名律师作为辩护人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特别法庭上。

在这场审判中,中国律师的身影格外引人关注。这场“世纪审判”,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见证了中国律师的风采,也宣告着新中国律师制度的重建迎来一个春天。

“在那种特定的执法环境中,律师还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不是‘走走过场’。”张思之说。作为李作鹏的辩护人,张思之通过辩护为其免去起诉书中“参与在南方另立党中央”等两条重要罪名,最终,李作鹏获刑17年。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律师制度曾一度出现空白。“1950年至1954年,是律师制度的酝酿胎育时期,1954年至1957年是制度的初创阶段,1958年夭折,延至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法治建设的恢复,重建中国律师制度随即摆上议事日程。

1978年12月,司法部出台《关于律师工作的通知》,宣布恢复中国律师制度。7个月后通过的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可以委托律师辩护。

1980年8月,律师暂行条例颁布并于1982年年初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律师制度正式确立运行。条例规定,“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

时任深圳市司法局律管处处长的郭星亚认为。“在世界各国,律师都是‘社会法律工作者’。‘国家法律

工作者’的称号,甚至让客户不敢信任我们律师会首先为他们的利益负责,有的甚至担心公司的秘密会被泄露。”因此,生于改革大潮中的中国律师,注定要在投身改革之中解决自身发展中的体制问题。

1986年7月,第一次全国律师大会在北京举行,成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并通过章程,此时律师由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共同管理的“两结合”体制初见端倪。

转折,发生在1992年之后。

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次年,根据南巡讲话精神,国务院批准《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提出不再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行政级别的属性来界定律师及律所的性质。

新体制下的律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他们天生对市场经济活动分外敏感,加上灵活的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中国律师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正式通过,从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律师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中国的律师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该法于199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被称为我国律师制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该法第二条规定,律师是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

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由具有公职身份的国家法律工作者,转变为社会法律工作者,中国律师的身份定位发生了变化,律师角色的民间色彩更加凸显。

自2000年起,所有自收自支的国资所开始实行与市场接轨的脱钩改制成立合伙所,走向市场。曾占据重要地位的国资律师事务所退出历史舞台。

律师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律师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法自诞生以来,先后于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律师法分别于2001年、2007年、2012年和2014年经历4次不同程度的修改。修改之频繁,也印证了中国律师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

2001年6月,九届全国人大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新的法官法和检察官法,规定国家对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实行统一的考试制度。我国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正式建立。自此,法官、检察官、律师这3个以法律为职业的法律人共同体开始形成。

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通过的对律师法的第二次修订,与原律师法相比共有180多处修改,是迄今为止修订幅度最大的一次。这一次修订的律师法增加了“接受委托或指定”的基本概念,推出了“当事人”的全新概念等。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进入新时代,中国律师改革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律师制度改革持续深化,中央出台《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改革文件,加强顶层设计;司法部修订《律师执业管理办法》《律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全国律协完善维权工作机制和违规违纪行为惩戒制度,全国律师行业党委成立,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律师事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明确提出,律师队伍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9月,“两高三部”首次联合印发《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明确应当尊重律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保障律师各项执业权利,不得侵害律师合法权利。

法治建设的推进,司法文明的进步,为律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开展诉讼业务到拓展非诉业务,从担任各级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到担任农村、社区法律顾问,从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到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从参与法治宣传到化解矛盾纠纷„„律师执业活动渗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律师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上世纪90年代末,尚没有一名律师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随着法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律师加入到参政议政的队伍中来。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律师行业代表委员达39人,同上一届相比增长56%。

江平教授曾讲,“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江平教授的话有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律师无疑比其他人应享有更多的自由度。只有当自己享有了更多的自由时,才有可能去帮助那些失去自由的人或更需要自由的人。当一个社会人人都没有多少自由时,也就没有了律师生存的空间。

第二、我国的法制体系由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部门)组成。律师只是司法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排序末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律师的地位不足以和公检法的庞大力量相抗衡;但是如果从司法审判中的地位而言,在法官、控方、辩方三方之间,律师是代表一方,起着三足鼎立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春江水暖鸭先知”,律师亲身活动在法治第一线,中国法治的现状如何?水深水浅?水暖还是水寒,应该说律师是最早体会得出的。

所以,律师不仅是法治王冠上的一颗宝石,律师作为一个群体,理应在中国法治的舞台上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古今中外的历史,四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早就告诉我们,个体的解放、市场的繁荣、权利的申张,从来也离不开法治。而律师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标志。只有律师制度发达了,国家的民主、法律制度才能够更加完善。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律师制度已经走过39年岁月,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邓小平同志当年的那句“把法律交给十亿人民”,至今声犹在耳。法律是天下的公器,是保障改革开放前进的护航力量,更应该是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共同遵守的最高信仰。作为法律人,我们将继续肩负使命,尽自己一份力量,努力将法治信仰打造为民族信仰,将法治精神上升为民族精神,将法治文化融入民族文化。

2.泰达助我成长

1978年的时候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1988年的时候我在大学读书;1998年的时候我在师范学校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2008年的时候我在泰达一中担任心理教师;2018年的时候我在开发区国际学校担任副校长。

四十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由贫穷走向富足,人民更加自信,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不断靠近世界舞

台中心的历程。对于我个人来讲,这四十年也是一个由无知少年到成熟中年的过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我经过不断积累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应聘到泰达一中工作,那一年是2002年。

来到泰达,街道整洁,高楼林立,繁华不失安静。来到泰达,服务氛围无处不在。街道随时有工人捡烟头和碎纸;来管委会办事情,政府服务人员都态度和蔼,热情周到;学生去天大科技园搞活动,要穿过泰达大街,交警就来卫护,保障学生的安全。来到泰达,就定居泰达,周末安静祥和,如同欧美小镇。我们骄傲地向别人宣称我们是泰达人,我们共同创造泰达美好的生活,成为全国的样本和锋范。

泰达的创业精神和事迹更是感动我,鼓励我继续前行。想象34年前,在一片盐碱荒滩,建设者打下第一根桩,从此定位泰达的地标;推土机平整出第一条道路;冒着危险抢工期赶速度,烧出泰达第一块瓷砖;为了泰达高标准高质量,春节不休假,按时完成车间地面改造。从此一个个当时的名牌产品走出泰达,威娜宝、骐达等等。

进入泰达一中,首先了解老校长当初创业的拼搏精神。为了招聘教师一个月磨破一双新皮鞋。开学第一天全体师生只有64个人,短短五年时间师生就达到1000多人。建校十年就被市教委评为市级重点中学。全校师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理念——“以生为本”。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归宿点都要以生为本。拼搏奋斗成为学校生活的主旋律,为了开一次成功的家长会,许多班主任准备到夜里2点多。

来到泰达一中,我担任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王延瑞校长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亲自抓,反复和我一起研究心理工作的方案和对策。学习心理学十几年,我的专业头一次受到领导重视,头一次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年的学习积累终于派上用场,心中的喜悦和成就感可想而知,由此展开了丰富多彩,富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短短几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泰达一中的先进经验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推动会上交流,先后两次被评为天津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

泰达给了我这个成长发展的舞台,唱好心理健康教育这出戏,我责无旁贷。首先建立了专业心理教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三级心理防护体系。

心理教师这个系统,按时开设心理咨询室,周知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举办讲座,了解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做到每个学生都了解,届届学生都了解,使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后来,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或者好朋友有心理问题不能帮助解决,他们都会互相推荐到心理咨询室找我寻求帮助。

班主任这个系统,是学校心理工作最重要的系统。首先对班主任进行培训,每周一次,逐渐讲解心理咨询

的主要流派和方法,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学生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显著。同时,班主任尝试上一节心理班会课。然后逐节课点评。等下一轮各年级上一节展示课,上课教师交流心得体会,心理教师再次点评利弊得失,同时组织大家学习心理班会课的理论。第三轮全校班主任再普遍上一节班会课,以此类推,经过多年的打磨,全学校的班主任都能上一节心理班会课了。接下来着力打造精品心理班会课,由于考虑到班主任毕竟不是专业心理教师,不可能要求他节节都是精品课,所以,我们提出一招鲜,每个班主任要有一节精品心理班会课,几年下来,我们基本完成了这个目标。在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各种心理班会课比赛当中,多次斩获大奖。

任课教师系统。这个层级主要以培训为主,利用全体会的时间每学期一次,系统学习心理理论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热点问题。老师们对心理咨询有了初步了解,对学生的心理症状有了初步认识。当遇到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知道推荐他们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当学生离家出走给老师打电话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心理咨询知识,初步解决问题。

除了这三个系统,还有三个层级,即:教师层级、学生层级、家长层级。教师层级不再赘述,学生层级不仅有各年级的特色活动,还有全校的大型活动,每年一次。还有

针对毕业班的考试焦虑辅导和新生入学的特色辅导。家长层级则利用家长会的时间,每学期发放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文章。给家长举办讲座,或者是理论讲解,或者是结合具体个案的讲解,还有是组织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然后点评等等,方法灵活多样。

来到泰达,不仅我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起到了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且,我个人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站在泰达这个平台上,出版著作十几本,获得国家科委的赞助项目,发表文章几十篇,其中有多篇文章在专业的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成长为心理专家,在天津市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自从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我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五加二白加黑,不计个人荣辱得失,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为了工作不怕得罪人,敢于和不良现象做斗争,对于自己分管的工作,做到位,做规范,做优秀,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是泰达这片热土助我成长,感恩泰达,我将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服务泰达,助力泰达的发展。

3.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把历史的钟摆拨回到6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20多天后的第一次地方考察调研,就选择了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广东。沿着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时走过的路线,总书记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他强调“现在我们也看到了,党中央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他用两个“富”字,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他用“坚定不移”四个铿锵有力的字眼,向全国人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他用两个“新”字,向当下的我们发出了“新时代、新作为”的“集结令”。

巍巍涂山,汤汤淮水,在蚌埠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不断上演着改革开放的动人故事,变革创新的精神早已深深地植入了蚌埠人民的基因里。古有大禹改堵为疏,劈山导淮,三过家门而不入,成功治理淮河水患。今有“一户一块田”试点、公共资源交易“八统一”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商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全创改”成果,为全国贡献了蚌埠智慧和蚌埠方案。正是靠着改革开放的精神,这个城市才永葆着生机和活力;正是靠着改革开放的精神,蚌埠人民才有了建设“两个中心”、实现“两个全面”的勇气和魄力。

回顾40年的沧桑巨变,改革开放硕果累累。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1978年到2018年,蚌埠从396家工业企业发展到12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从50亿元增长到2722亿元,利润从亿元增长到77亿元,税收从亿元增长到164亿元,几十倍、几百倍的变化记录着蚌埠企业从少变多、经济从弱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产业结构由食品、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到以硅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生产出了仅有的全球最薄玻璃,建成了全球最大的ITO导电膜生产基地,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高科技产品的问世印证着蚌埠经济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的历史性跨越。

城市形象展现新面貌。原属宿县地区的怀远、五河、固镇划入蚌埠市,重设龙子湖、蚌山、淮上、禹会四区,地域更加辽阔,县域和城区各具特色。淮河公路桥、朝阳路公路桥、龙湖大桥先后通车,使淮河和龙子湖真正成为城中河、城中湖。合肥百货大楼、淮河文化广场、万达-银泰三个商业中心相继形成,这里人密如织,成为了都市休闲的最佳去处。龙湖公园、虎山公园、张公山公园等一批设施完备、品质高端的开放式游园展示了蚌埠最靓丽的风景。全市齐心协力一举拿下“全国文明城市”这块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

最大、最具影响价值的“金字招牌”,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最骄傲的谈资。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升。在用粮票、布票、肉票购物的时代,永远也想不到现在的我们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买遍全球。在全村人围坐在村里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前看节目的时代,永远也想不到现在的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在畅想“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美好生活的时代,永远也想不到梦想竟然实现的那么快。在那个追求吃饱的时代,永远也想不到现在的人们开始追求均衡饮食。在出门带钱的时代,永远也想不到现在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在视自行车为珍宝的时代,永远也想不到现在的自行车已经成为共享品。在火车只有“绿皮车”的时代,永远也想不到现在的高铁已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城市。

立足当下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向世界宣示着中国走进了新时代、处在了新方位、面临着新矛盾、形成了新思想、开启了新征程。新时代的蚌埠亦如此。

新时代,我们有新任务。我们需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步调一致,看齐忠诚;我们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坚持以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需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七大战略;我们需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需要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奋力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每一项任务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都需要用改革开放的路子,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新时代,我们有新挑战。我们在处理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上面临着“如何高质量发展、又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挑战;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面临着“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挑战;在处理工作创新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上面临着“如何既有创新有突破又能避免风险”的挑战;在处理改革“蹄疾”和“步稳”的关系上面临着“如何做到既积极进取又审慎稳妥”的挑战;在处理执行国家政策和回应群众诉求的关系上面临着“如何保障改善民生又依法依规”的挑战;等等。这些挑战,哪一个都不是“纸老虎”,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破利益固化之藩篱,以持续扩大开放战封闭孤行之逆流,做出一番经得起历史和人民考验的业绩。

展望未来的美好明天,改革开放善作善成。

党和政府要勇作高瞻远瞩的“领航员”。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和政府要有改革开放的勇气,对看准的事敢于拍板、敢于决策,只要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就要坚决改、大胆试。要有改革开放的谋划,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确保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偏离、改革开放的任务不落空。要抓改革开放的落实,完善落实机制,从方案制定、部署实施到政策配套、督察落实,要一竿子抓到底,切实把改革开放的任务落下去。

380万人民要勇作我爱我家的“参与者”。改革开放的成果是人民创造的,改革开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命是民族的、国家的,更是个人的。民族的每一点进步、国家的每一步发展、城市的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个人的奋斗。蚌埠人民素有改革和开放的精神,唯有每一个人都振奋起来、行动起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才能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领导干部要勇作舍我其谁的“带头人”。火车快不快关键车头带。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要用坚定的信念感染身边人,饱含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文化的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要用实干的精神感染身边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要用创新的勇气感染身边人,改革离不开创新,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唯有思想再解放、行动再大胆,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的风风雨雨,40年的艰苦奋斗,每个人都亲眼目睹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今天,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有蚌埠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我们的城市一定会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4.一早坐地铁,正好遇见一位妈妈在训斥不听话的孩子。她用尽各种招数,仍然止不住孩子的哭闹。这时恰好边上走过两位巡逻民警,这位妈妈马上指着民警说:“再哭,就让警察把你抓走!”孩子的哭声戛然而止。

那一刻我很想知道巡逻民警的心理阴影面积究竟有多大。

可转念一想,恐怕不少人的记忆深处都藏着类似被“恐吓”的经历。

中国人从前是有点“畏”警察的。

有一个词叫做“敬畏”。“畏”字本身带有“恐惧”的意思,而“敬”则是“尊敬”的意味。虽然两者表达了一种类似的情绪,可出发点却截然不同。

其实这种“畏”是带有一点暧昧的。在法治不完善、民众对于公权力缺少监管的年代,“畏”多少有一些不得已。

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普及,这种不对等逐渐发生了偏转,公众开始运用网络发声的方式质疑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我爸是李刚” “躲猫猫”等负面词汇频频在网上出现。

而随着传媒业的竞争加剧,“吸引眼球”成了媒体的头等大事,少数媒体通过炒作所谓的“执法不公” “不作为”来取悦受众,一时间,警察曾经高大的形象开始坍塌。无数民警在日夜兼程流血流汗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却还要面对部分公众的冷眼、指责、质疑。他们从心底发出了呐喊,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这并不奇怪。面对犯罪,警察总是一马当先;面对危险,警察总是义无反顾; 面对凶恶,警察总是冲锋在前。

这与公安工作的性质密不可分,公安工作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最广泛。然而,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恰恰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年代,承担维

护社会稳定的公安机关常常处于矛盾处置的最前沿。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机关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时,出于各种目的,企图掩盖真相,当结果真相大白后令政府威信受到极大损害。而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和警察执法威信不可避免受到冲击。

信任就像一张白纸,一旦有着折痕便难以再消除。久而久之,就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做坏事。无论警方处置的结果如何,公众的第一反应就是质疑。

面对群众的监督,究竟应如何执法?公安队伍的执法威信遭遇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挑战。

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推动社会进入“全民记者”的时代,小小的手机成了一个放大镜,审视着警察的每一个执法行为。部分民警的执法经验不足,忽视执法细节;或者抱着“多做多错”的心态,在执法工作中畏首畏尾,陷入“身为执法者却不知执何法”的怪圈。

自身不过硬,给“警察打人了” “警察不作为”等负面舆情留下传播空间。无怪乎不少警察面对手机镜头避之不及,诚如十多年前冯小刚的电影《手机》里所惊呼的那样,“这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

壮士断腕,英雄自戕

正视自身的不足,公安人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拷问着自我的执法水平。近年来,公安机关从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入手,不断提升执法水平,着力提高民警的专业素养和执法实战能力。同时督促广大公安民警时刻注意树立自身形象,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从一言一行着手维护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树立警察形象。

树立警察形象

是对法律权威的维护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之一,也是文明社会必须遵守的规则。不久前一段被称为“教科书级”的警察执法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民警口头传唤、连续三次警告、使用辣椒水、行动前提醒无关人员远离等一系列措施受到公众热议。警察代表的是法律,正常执法不容亵渎。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危险其实离我们每个人并不远,而这中间只隔着一道警察的屏障。捍卫法律权威,保障的是安全、秩序、公平、正义。

树立警察形象

是对法治精神的弘扬

法治社会中的警民关系,应该是文明执法和全民守法的结合。良好的警察形象塑造,其实也是对警察执法行为的规范。去年九月,一起“摔抱孩子妇女”事件同样引起人们的广泛热议,袭警的妇女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而对于

执法失当的民警公安机关也不袒护,事后被予以处罚。警察必须把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作为执法的第一宗旨,公众应当依法配合警察执法,这两个原则不能相互冲抵,这才是法律的态度,法治的精神。

树立警察形象

是对社会正气的伸张

公平正义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语言。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北新泾派出所民警吕洁长期坚守社区,帮助服刑释放人员重新回归社会。她的事迹一经媒体报道之后,得到了社会普遍赞誉。“最美警花”的“美”不仅仅在于她的警察身份,而是其间这份真切唤起了人们共通的情感。公安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队伍,人们崇拜英雄,时代呼唤英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是带给整个社会的一道暖阳。

每一次变革都涤荡着公安人的尘埃,每一次涅槃都重塑着公安人的身躯。

从“畏”到“敬”,警察形象树立的脚步,正是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畏”到“敬”,对警察态度的悄然变化,恰恰是法治精神的一种折射。

从“畏”到“敬”,虽然只是一个词组的两端,但这一步所留下的,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公安改革的深刻

改革开放四十年个人心得体会 篇6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学习过初中政治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经典语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是本着这种精神,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也有30年了,或许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变。90年代初,身处童年的我,很少看见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虽然谈不上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也都是兄长穿剩下的,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娃哈哈、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在我的视野,连环画已经被VCD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5寸的黄河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1寸的三洋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汽车、火车、飞机、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已经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品牌的衣服已经挂进了我的衣橱,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笔记本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9月8日,我乘坐的1045次列车抵达乌鲁木齐南站,当我走下列车的那一刻甚是好奇,不一样的容貌和语言,让我有一种身处他国的错觉。出站后的我看到了和印象中不一样的乌鲁木齐,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和我们内地的城市没有不同,完全颠覆我以前对新疆的认知,不禁感慨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到学校后,我们首先参观了“新疆农业大学校史纪念馆”看到那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不禁感慨祖国的沧桑巨变。课余也经常和同学去小西门领略大都市的繁华,在西大桥看到了乌鲁木齐的地标建筑-中天大厦,也是从那时起初步了解了新疆广汇。当时的我怎么也没想到现在的我会幸运的在新疆广汇集团旗下的公司工作。这也许就是缘分。

跑步四十年 篇7

学生时代,我的健康状况较差,一看书就头痛,兜里经常装着止痛片,自认为是用脑过度引起的。1972年应征人伍,不久便担任了连里的文书工作,当时我担心不能胜任,因为头痛是搞文字工作的大忌。我们连的营房座落在半山腰,闲暇时我爬爬山、打打球、练练单双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慢跑爬上山头,感到身体很舒适,头脑也很清醒。以后就每天早起床半小时,跑步爬山,到了山顶,活动活动筋骨再慢跑下来,时间一长,我头痛的次数减少了,而且也轻了。从此,我跑步爬山的劲头更足了,不知不觉便形成了习惯,一天不跑步,就浑身不自在,有时写材料,一写就是一夜,居然也不头痛了。跑步治好了我的头痛病,而且食量大增,力气也比原来大了。这真是我一生中的大幸,这是用金钱也换不来的呀。

我好跑步爬山,当时在我们连队是出了名的,就连上级首长都知道一连的文书好运动。有一次我在营里开会,回返连队吋,营长命令我跑步回连(营部距我们连有15里),他在电话机旁等我回话。当我跑回连部,抄起电话,气喘吁吁地报告时,营长不相信我已跑回连队了呢!连问了几声:“小卢在哪里?”“小卢在哪里?”自此,我的名气大震。野营拉练时,別看我是文人,不但从未掉过队,还经常帮助战友背装备。搞军事演习,抢占山头,我经常是在前几名的行列。1976年6月10日,我参加了团举行的“万米长跑通讯赛,”成绩是42分,名列第六名。

1977年退伍,在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在村里担任了乡村医生。自此,工作变了,环境变了,可坚持早晨跑步的习惯没有变。刚开始在农村跑步时,乡亲们看不惯。说我不务正业。我听了全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坚持。久而久之,人们不但不讽刺,反而羡慕我了。因为我很少闹病,身体健壮。有人便问我:你能长年坚持跑步,奧妙在哪里?我说:没什么奥妙,主要是我在跑步中得到了好处,跑步使我不头痛了,跑步使我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跑步后的舒适感是无法形容的。在我的影响下,很多乡亲加入了跑步行列。为此我还写了一篇题为“晨跑,在邢湾村悄然兴起”的稿件,被《民族医药报》1996年4月5曰头版刊登。

斗转星移,流年似水,转眼间跑了近40个年头了,我也从当年的小伙子,即将迈进老年人的行列了。几十年的跑步锻炼不仅增强了我的体质,更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觉得跑步是人生的一种享受,几天不跑步就浑身不自在。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养生保健得法,延缓衰老还是可以的。

在长达40年的跑步、尤其是慢步长跑实践和学习养生保健知识中我认识到:运动能推迟衰老的到来,因为适度运动能使体内各种器官相对保持年轻。例如对肺脏,通过运动,肺部会比平时扩张得多,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增强,从而使人感到精神振奋,心胸开阔;对心脏,增加了心率和血压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增强了心肺功能,可明显降低心脏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高血压是引起中风的最主要元凶,同时也减少了中风的几率;对大脑,脑细胞需氧量增加,增强了记忆力、思考力,提高了人的创造力,延长了脑细胞的寿命;对关节,运动提高丁关节韧带的弹性、韧性和稳定性,使骨密度增强,改善了骨骼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延缓了关节退化,肌肉萎缩,能有效地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老化;提高了葡萄糖耐糖量,血糖降低,促使胰岛素功能尽快得以恢复,有利于糖尿病人康复;可调节人体内脏植物神经的机体能,使性欲明显增强,可大大提高性生活的质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了调节,脑神经元荷尔蒙分泌增加,能消除人的沮丧心情,抑郁情绪,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犹如到了仙境一般,忧愁和烦恼一扫而光,晚上睡得香,可有效地预防失眠症;盆底肌肉有规律而有节律的张弛,仿佛把前列腺放在“蹦床上”,对前列腺起到按摩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前列腺肥大及尿频尿急等症状;可增强隔肌和腹肌力量,促进胃肠道排空,有利于消化吸收,预防和治疗便秘;能改善循环系统功能,从而使皮肤得到更多的营养,延缓了皮肤衰老过程,使人外表气色红润,鹤发童颜。总之,运动几乎可以改善人体各系统的机能。

跑步锻炼身体时,运动量的大小因人而定,我的体会是:以出微汗、不喘粗气、大部分用鼻呼吸,跑后身体有舒适感为佳。如果运动后气喘吁吁,感到疲劳不堪,肌肉酸痛消失慢,就应适当减少运动量。跑步时衣服应比平时穿得薄些,但穿得过薄,容易伤风,着凉。跑步的姿势,要抱肘,弯曲成90°,握拳、胳膊有节奏地前后摆动,挺胸、收腹、头自然抬起,两眼向前平视或微闭,全身肌肉放松,身体微向前倾,以前脚掌着地为好,头脑中排除一切杂念,百事不思,默念“跑步健身,延年益寿”(气功中被称之为“意念调节”或“良性意念法”),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几里地就跑出去了。跑步时,心率宜控制在120~130次/分左右。时间每次不应少于5分钟,以20~30分钟为佳。最好每曰一次,条件不允许吋,每周三至四次也可以。跑步锻炼前应选好适宜自己的运动鞋。跑步前如能喝杯温开水,对身体更有益。晴朗的天气对健康有利,时间可长一些;阴雨雾天对健康不利,可改在室内原地跑或暂停,空腹和刚吃完饭不宜跑步。

有人间:你说跑步有益健康,怎么我跑了几回不仅不见效,反而浑身难受了呢?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跑步健身是长期的,非一日之功。跑步既要有决心、耐心又要有恒心和毅力,时间长了才能有效。一曝十寒是不可取的。刚开始跑步时,身体不适是正常现象,只要能循序渐进,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又有人问:我见报刊上说,跑步有损健康,剧烈运动者无长寿。“静养”倒可以长寿,这如何解释?我认为:关于动与静的关系,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静中有动,所谓的静,只是运动量小而已。谁能说写文章不用动脑子,不需要动手?“生命在于运动”、“动则不衰”,绝对的静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掌握运动量的大小,活动的方式。例如:体力劳动消耗大的人,可用闭目养神、琴棋书画、气功、打坐之类调养身体;体力劳动消耗小的人,就宜用跑步、爬山之类较剧烈的运动来调养身体。总之,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离不开运动。只要运动后感觉全身舒畅、精力旺盛、睡眠良好、食量增加、身体抗病能力增强,就有益于健康。关于跑步的时间,我认为一般宜选择在早晨。因为:一是早晨空气清新;二是入睡了一夜的废气能及时地排除;三是早晨的时间容易掌握。只要早起一会儿就可以了,不影响工作。条件许可时,选择在傍晚更好。

好运总是朝着最勇敢、最有毅力的人招手致意。“动”需要付出代价,“动”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两干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说,人的自然寿命是120岁,为什么大部分人活不到呢?主要是人本身的原因。古人尚且懂得调摄精神、锻炼身体可以祛病健身、延缓衰老,尽终其天年,何况今人乎!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健康是有益的,慢步长跑对大多数平民百姓是易于接受的(因为跑步简便易学,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又不用器材、不用老师,抬腿便可做到)。长寿在于运动,为了争取活到自然赋予我们120岁的寿命,相信运动健身的人们请积极地加入到跑步行列吧。“坚持长跑是永葆青春的秘诀,跑步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最后谨以三字经“话跑步”一首献给广大读者:

君欲康,有良方,话跑步,听端祥:

肺扩张,摄氧良,人振奋,吃饭香。

心血管,循环畅,栓塞病,身难藏。

脑细胞,寿伞长,状态好,智力强。

关节灵,弹力张,筋骨健,免疫良。

糖代谢,有影响,糖尿病,可预防。

调神经,解忧伤,除烦恼。睡眠香。

机体旺,抗病强,营卫通,神采扬。

强体质,保健康,常运动,灵丹方。

上一篇:内审会议签到表下一篇:“档案局专业继续教育计划”教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