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2024-10-18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通用8篇)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

得的成就 1、2008年8月8日,我国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参赛国家及地区 204个,参赛运动员 11,438人,设302项(28种运动),共有6万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北京奥运会。本届北京奥运会共打破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并破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面金牌成为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亚洲国家登上金牌榜首。2、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988毫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3、2010年5月1日,我国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此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同时超越7000万的参观人数也创下了历届世博之最。4、2010年广州亚运会暨第16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北京曾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广州亚运会设42项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广州还在亚运会后举办了第十届残疾人亚运会。5、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6、2011年11月1日,神州八号成功发射升空,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执行与天宫一号的首次和第二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为今后空间站的建立打下基础。中国从此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7、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是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海军力量强大的体现,标志着我国政治、经济、国防、科技力量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有现代航空母舰,标志着一个强大的海军,也显现了一个国家的海军战略和综合国力。增加中国海军实力,维护了我国领土的安全!8、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飞天的梦想,成功的载人对接任务是建立空间站计划的重要一步,这不仅将是其不断增长的太空能力的最新展示,同时还将与其日益扩张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相匹配。

9.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10、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47.2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11、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我国已经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高校创新能力。

12、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13、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14、2006年7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的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使我们进一步增加内地和西藏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保卫国土安全。更好地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造福西藏各族群众,努力将那曲物流中心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物流中心。西藏有丰富的旅游、矿产、水利等资源,青藏铁路的建成和通车,便利了游客进藏和西藏的资源开发,对于扩大旅游创汇、资源开发利用有重大的意义。

15、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中国为对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南极洲设立的常年性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填补了我国科学事业上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将来对南极进行系统的考察、进一步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于全人类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篇2

一、经济方面的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会上对于当时经济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限提出改革。

1. 基本经济制度逐步完善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 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

2. 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得到逐步完善,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 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 国家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走上了以市场经济为主, 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改革发展道路。这一体系的建成, 有益国家掌控大局, 正确处理好国家经济的发展, 提升经济活力, 使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统一发展。

4.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大提高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年11月5日公布, 改革开放以来, 1979至2013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8%, 而世界同期为2.8%, 对世界GDP贡献率超过20%。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 居世界第二。2014年, 我国GDP同比增长了7.4%。30多年,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约为3%左右, 我国比它们高7~8个百分点。

经济的发展直接带来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嫦娥”工程的顺利完成,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 2010年国庆大阅兵。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新科技革命浪潮这一历史时机, 顺应全球化趋势, 积极扩大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

5. 农村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改革开放让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 并逐渐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改革逐渐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

6. 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 实现了由政府统一配送到工人自主选择的就业制度转变。多元化的就业渠道, 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各类劳动者平等的市场竞争, 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越来越明显。

7.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居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有了明显改善。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 从1978年到2013年,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6955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8896元。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 比上年名义上增长了10.1%,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居民家庭拥有的财富也在快速增长, 用于食品的消费减少, 城乡居民就有更多的剩余收入用于必需品之外的地方, 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 中国端正了党内的指导思想, 开始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经过30多年的努力,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渐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必须转变党的执政方式, 才能进一步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所以在执政方式上, 党经历了以政策为主到高度重视依法治国的转变, 并且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种基本的执政方式。30多年来, 政治体制改革的这一转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各项制度不断完善

我国目前的政治制度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项制度并没有能够有效发挥各自的作用, 因此在这几十年之中, 国家不断的对各项政治制度进行完善, 充分发挥各项政治制度的功能及其优越性。

3. 政治参与逐渐全民化

公民权利的保障不断加强, 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更是得到了尊重与开放,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体现。全国人民的民主权利以及参政权利等在一系列制度的完善中得以进步。

4. 权力结构日趋合理

通过政治改革和调整, 我国政治权力结构已经日趋合理。党政机关的权力不再像之前一样过于集中, 得到合理的分配和利用, 使得整个政治机构能够有效合理地发展。

5. 利益关系更加和谐

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得政治在运行中的利益矛盾不断得到调整并且日趋和谐, 保障了政治体制的有效开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利益关系呈现出多元化, 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三、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也加速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也伴随着文化管理部门自身的改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基础目标。

四、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最终是要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的运行。但我国目前还存在诸多深层次社会问题, 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来解决。只有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通过对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最终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使我国有了强大的领导核心, 使我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正确的思想及理论指导, 让我国能够正确及有效的进行并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上的改革。也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且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后, 使得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具有竞争力。

摘要: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 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感慨之情。党在这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领导着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政治,文化,成就

参考文献

[1]陈成文, 李萍.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实现社会和谐[J].湖南社会科学, 2010 (03) .

[2]赵丰.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03) .

[3]胡锦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做十项工作[J].群众, 2005 (09) .

[4]杨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 (05) .

[5]李生荣.试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6]叶再春, 杜梅萍, 林小波, 顾崇华.文化体制改革生机勃勃[J].前线, 2009 (01) .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篇3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作为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对外贸易体制,也经历了形成发展与改革创新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体制

1949~1978年,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原苏联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具体来说,根据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的规定,我国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基础。1957年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结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政企合一的外贸体制。进出口严格按照国家计划进行,出口实行收购制,进口实行拨交制,盈亏由国家统负。“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干扰和冲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全面否定。但总体上,进出口贸易仍然在国家的集中安排下,继续根据国家计划的要求进行。

充满活力的自由竞争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原有外贸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外贸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主要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由指令性计划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变,国家逐步开始运用价格、汇率、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20世纪90年代后,将外贸体制改革与调整汇率和关税等配套进行,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官方汇率与市场浮动汇率并轨。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外经贸协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在大力改革外贸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对原有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也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外贸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核定地方和外贸总公司的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各专业外贸进出口总公司与大部分省市外贸专业分公司脱钩:取消对出口的财政补贴,大力推行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实行以大类商品区分的全国统一的外汇留成比例办法,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对国有外贸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系统调整、清理原有法律法规,按世贸规则建立了新《外贸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的三级法律框架体系,使货物进出口管理实现了法律化和规范化;降低了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行国民待遇原则等等。我国外贸体制在更加开放稳定透明,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日臻成熟。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新中国60年对外贸易的伟大成就

建国6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克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全面振兴。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封闭状态,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11.35亿美元,1960年38.09亿美元,1970年45.86亿美元,到1977年发展到148.04亿美元,28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2倍,1950-1977年年均增长9.9%。

1978年以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31年增长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长18.1%,平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2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各种挑战,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

我国从小额逆差转变为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发展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1950-1977年,由于各年的进出口规模较小,各年的贸易差额也较小,其中新中国成立的头6年全部为逆差,平均每年逆差约8.5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年以来,随着进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出口竞争力显著增强,相应的顺差大幅增加。1995年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67亿美元。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货物贸易的大额顺差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长期顺差状态,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60年来,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其中,我国的出口总值在1950年全球排名列第27位,经过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后排名直线上升,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稳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

位,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加工生产基地。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建国初期,我国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产品,而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仍在50%以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飞速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逐步达到了9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了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进口的被动局面。

分阶段来看,20世纪5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其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平均为42,2%;进口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其占进口总值的比重高达92%。60~70年代,我国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0%左右,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轻纺产品到70年代末所占比重上升至35%以上;同时,由于60年代初我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大量进口粮食,棉花和食糖等生活资料,其进口约占进口总额40%左右,对保障供给、解决人民生活需要起了重要补充作用。60年代后期及70年代,生活资料进口比重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

改革开放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进口与出口相应增长。整个80年代,工业制成品出口与进口所占比重都有大幅度提高。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达到49.7%,1989年上升到71.3%;同期,工业制成品进口也快速增长。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65.2%,1983年提高到72.8%,1984~1989年,一直保持在80%以上。

20世纪90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商品,特别是机电产品进口,对加快我国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10.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17.9%,到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扩大到665.4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6.2%,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同期,机电产品进口更多,1990年进口214.4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40.2%,1998年机电产品进口638.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45.6%。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高速增长,2002~2008年七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36.8%和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进口比重从28.1%上升到30.2%。

贸易方式不断创新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同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政府间签订协定、进行记帐结算的易货贸易方式:同少数西方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现汇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西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贸易的发展,在大力开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采用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进料加工等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在技术进出口中还采取了提供技术许可、顾问咨询、技术服务、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对销贸易,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展边境贸易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在各种新型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的发展最为突出。1981年加工贸易只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6%,一般贸易占93.5%。此后,一般贸易比重逐步下降,加工贸易则逐年上升,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50.6%,1998年最高上升到53.4%,此后又开始缓慢下降,2008年回归到41.1%。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加工贸易从较小规模发展成长起来,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为推动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贸易伙伴多元化

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51年,我国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52.9%,1952年至50年代末,都在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当时,我国通过贸易和使用苏联政府贷款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成套设备和技术,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并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予以实施。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目前已遍及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08年,我国前十位最大的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对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合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78.4%。

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进入新千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自2003年以来,我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迄今,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涵盖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智利自贸区,中国-巴基斯坦白贸区,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等等,促进了双边与多边贸易的大幅度增长。同时,我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冰岛,秘鲁等的谈判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篇4

界牌集镇位于定远县东南36公里处,乡政府所在地距市府芒市64公里,距320国道18公里。下辖8个村委会,197个自然村,48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镇共有居民7650户,28730人。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界牌,界牌集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分析研究界牌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稳步推进改革与发展,保持了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农民收入增长,民主与法制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为界牌集镇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一)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多年来,界牌集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精心谋划发展方略,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分析镇情,按照“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以八角、西南桦、竹子以及经济林果为主的绿色产业,着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2007年末,全乡实有耕地42862亩(其中水田9993亩,旱地32869亩),人均耕地3.9亩,比1978年的22257亩增20605亩,增92.6%。农村经济总收入3950.32万元,比1978年的76.57万元增3873.75万元,增5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810元,比1978年的81元增1729元,增22.3倍;大小春粮食总产量3386吨,比1978年的293.79万元增448.1吨,增1.2倍;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09公斤,比1978年的278公斤增31公斤,增11.2%;甘蔗产业从1978年的50亩,发展到现在28330亩,总产量106000吨;乡镇企业从1987年起步,由最初的年总产值3.9万元到现在年总产值421.8万元,20年时间比1987年翻了100多倍。实现本级财税收入16.24万元。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认真组织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等,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以甘蔗、茶叶、八角、西南桦、竹子、核桃和小耳朵猪养殖为主的产业选择,着手建设西南桦、竹子、茶叶、八角、核桃“五个一万亩”的产业园,大力发展小耳朵猪养殖业,打造“西山小耳朵猪”品牌。截止2007年末,全乡共发展西南桦14700亩、竹子8870亩、茶叶4450亩、八角3960亩,核桃136亩,为西山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06年已成功注册“西山小耳朵猪”品牌商标,进一步提高“西山小耳朵猪”的知名度,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通过实施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从而确保粮食安全。从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以来,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涉及农民负担的相关税费,到2007年底累计兑现各种农业方面的补助718863.4元,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活,主要体现在“吃、穿、住、行”上。一是农民饮食从吃饱转变到吃好。农民日常饮食消费在吃饱的基础上逐步向吃好转变,肉、蛋等营养食品的消费大幅度增长;二是衣着从遮体保暖向时尚美观转变。农民衣着已不仅限于保暖,更加注重衣服的用料和款式;三是居住由简陋不便向宽敞舒适转变,1978年前全乡几乎都是茅草房,一家七、八个人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茅草房里,极不方便,现在群众基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四是交通通讯由闭塞向畅通转变。在山区改革开放前 “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经济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座机、移动电话进入农村千家万户,摩托车、汽车已成为大部分群众的交通工具。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向农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

(二)基础设施建设显明增强,群众生活环境较大改善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力实施群众所期所盼的民心工程。一是道路建设。改革开放前全乡仅有1条通乡道路,3条通村道路,全乡公路总里程35公里且都是土泥路,晴通雨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西山乡先后修通了1条通乡道路(弹石路),6条通村道路(其中2条弹石路),50条通组道路(其中6条弹石路),全乡公路总里程为452公里,改变了交通基本靠走的情况;二是人畜饮水。78年前全乡人畜饮水都是靠人背马驮。改革开放后全乡建设完成了6个村委会37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工程(还有11个小组由于水源问题还未解决),基本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三是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电。四是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了西山农贸市场建设、目脑纵歌场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个村委会办公用房和政府办公楼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干部的办公条件;完成了乡卫生院和6个村卫生室建设,为全乡群众就医提供了保障;启动乡文化站建设,修建完成了29个村民小组的文化活动室,正在建中的4个,进一步改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条件。

(三)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努力构建和谐西山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乡党委、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并安排专人负责。认真宣传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组织编制上报了《西山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西山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为我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有力的组织保障。争取到了营盘村帕软小组新农村试点村、营盘村芒良小组景颇族民族示范村建设项目,弄丙村坝东小组新农村建设项目、邦角村木艾小组新农村建设项目,目前,所有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 30年来,我们始终把理论武装放在首位,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各类教育活动,党的思想建设全面加强,建立健全了“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等,全乡党员的先锋旗帜意识不断增强,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发挥,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全乡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截止2007年底共有9个支部,其中6个农村支部,3个机关支部,现有党员465人,其中预备党员38名,女党员89名,少数民族党员403名;深入开展了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全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不断增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坚持从严治党,立足教育,注重防范,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肃纪律,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乡党员干部廉政意识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明显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完成了四期普法教育,普法受教育面达95%以上,已顺利启动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乡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乡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高。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更加关注民生,积极稳妥地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西山乡是我国景颇族聚居人口最多和比例最高的乡镇,是景颇族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之一。为充分挖掘保护弘扬民族文化,西山乡建立健全民族文化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成立民族文化工作办公室,专人开展民族文化工作。累计投入资金30余万元,全面开展景颇族传统文化收集工作,出版了景颇族传统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景颇族传统婚姻习俗》,目前正在整理《丧葬致悼》、《起房盖屋》;加大了文化场地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目瑙纵歌场地逐年得到改善,组织举办了十一届目瑙纵歌盛会和每年一次的全乡性群众文艺体育比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出了“文邦圣亚”景颇文化品牌,并已成功注册,在联合国组织的“森林传统知识国际研讨会”上,对“文邦圣亚”文化品牌进行了宣传,进一步提高了西山乡景颇文化的知名度,组织编制了《西山乡“文邦圣亚”景颇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为开发西山乡民族文化旅游业,促进西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进一步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两基”工作得到巩固,开展贫困学生救助活动,加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二是基本完成了6个村卫生室建设,乡、村卫生医疗硬件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日益深入人心,2007年全乡参合人数10286人,参合率94.2%。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全面启动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禁毒防艾工作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新增吸毒人员逐年减少、现有吸毒人员逐年大幅度减少、社会面上无失控吸毒人员、戒断巩固率不断提高的目标,艾滋病快速传播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五是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六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七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始实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二、改革开放30年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西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团结实干的结果。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与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经济建设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西山乡作为经济欠发达山区乡,只有发展才是摆脱贫困落后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西山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特别是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放战略以来,我乡更是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所具有的首创精神为西山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继续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鼓励试、允许看,及时总结经验,加强指导,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改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实践表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减免农业税、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村民自治等关系人民利益的相关改革,也激发了农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因此,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村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村党支部整顿转化,大力实施规范村级干部管理、规范财务村务公开等为核心的制度化管理,开展 “云岭先锋工程”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执行力显著增强,有力地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三、在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山乡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坝区乡镇相比差距仍然还很大。我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投入不足,仅靠自身的能力难以走出经济发展中的困境,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结构调整尚未产生经济效益,农民增收难度大;三是禁毒防艾、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四是科技、卫生技术人才紧缺,群众文化思想素质较低,科普工作难度大,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五是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福利待遇低,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难以留住人心。

(二)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全乡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培育特色经济,不断打牢经济发展基础;三是因地制宜地搞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各项技术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四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群众守法、用法能力,坚持不懈地开展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禁毒防艾工作。

四、西山乡经济社会发展前景

(一)发展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高黎贡山的支脉江东梁子南延,到西山乡崩强村一带折头北行,成为西山的弄丙梁子,在遮放坝与红丘坝之间,平均海拔1200m,大部分属潞西的坝缘丘陵。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森林复盖率65%。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冬季有逆温层,冬季气温比坝区高2—3℃。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好环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西山乡两面临水,一面临交通要道。西南部有正在建设中的德宏州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龙江水利枢纽工程库区,沿水线有46公里;东北部有芒里电站;大瑞铁路、昆瑞高速公路、320国道等交通要道沿东部边缘南行。

二是文化优势。景颇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瑰丽多采的民族文化。内容包括体裁多样的民间文学、鲜明豪放的民族歌舞、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内涵丰富的服饰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等等。把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商品推向市场,将会成为景颇族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此外,如果把这些民族文化和当地的秀美山川融为一体,开发成别具一格、唯我独有的民族旅游业,前景十分看好。通过发展民族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人到景颇族地区来。这样人多市场大,就会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了,一是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最大限度地让人们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二是可以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繁荣,促进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三是可以加大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引进新思路、新信息,进一步展示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

(二)发展方向

一是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结合我乡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打造“文邦圣亚”“小耳朵猪”品牌特色,扩张知名度,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形成布局合理、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格局。

三是把推进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围绕龙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以我乡绿色产业生产和文化品牌等进行项目包装对外招商;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健全服务机制;把我乡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资源特色炒热、品牌叫响、形象提升,在招商上求突破,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引资层次的不断提升,推动我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篇5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要求。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决定》必将统一全党认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兴起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热潮,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篇6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90华诞。党的旗帜上,有先烈们血染的风采;党的发展进程中,有先锋们的光辉足迹;党的辉煌成就里,有党员们的卓越贡献。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华民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9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一道道弯,爬过了一座座山,披荆斩棘,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一、生物技术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先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二、农业技术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工业技术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 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五、能源技术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篇7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取得的成就

(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合格人才,尤其是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几万合格人才,尤其是在当前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而又能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据统计,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朝鲜族中小学在职教师中80%以上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其中2/3 以上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毕业生。几十年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善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管理体系,为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奠定了基础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不同部门、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合理划分人才培养规格,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坚持“按需培养,学以致用”,学校、函授站密切配合,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与引导了大批实用型,能在社会施展才华的人群,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严格执行教育部发布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具体质量管理细则,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学生的教育质量。多年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实行主办地方高校与校外函授站相结合的二级管理体制,建立了分布于全国多个省及城市的校外联合办学单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基本具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和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建设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中作用显著

高校继续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革新和突破。高校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继续教育研究人员的不懈研究和继续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实践,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得到了解放和更新,有力地推动了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社会的主导教育思潮,它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领导和人士们理解和认可。目前,在职人员攻读学位,参加各类非学历教育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既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和突破,也表明人们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呼唤和需求,是终身教育思想在社会上的成功实践。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

以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对的有利形势,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一)终身教育给予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以新的功能定位

由继续教育的发展可知,继续教育起源于普通高校教育功能在校园外的发挥。从假期讲习班开始,是由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导致普通高等教育的功能延伸,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尝试性扩展。之后,伴随社会的发展,成人的学习提高成为稳定的社会需求,范围扩大,形式增多,非学历教育也应运而生。但高校继续教育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是普通高校“挖潜”的基本定位并没有发生变化。

(二)信息技术赋予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以新的活力

高校继续教育从历史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国际上看,夜大学教育、函授教育都经历了上百年时间。新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倍受教育领域的青睐,并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如今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语言传输媒体在继续发挥作用,文字传输媒体也经久未衰,幻灯、电话、电影、录音带、录像带、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体在不断升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以上各种教学媒体都可以独立支撑一种教育形式,而其应需要整合、优势互补的走势,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教学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多元化信息传递技术大大提升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系统功能,赋予了新世纪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新的、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社会发展拓展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

继续教育的定位与教育手段创新,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仅有这些条件还不够,还需要有利的社会环境。今天,这有利的环境集中体现在教育的全球化、大众化、市场化、多元化。拓展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空间。全球化、大众化、市场化、多元化走势,从需求的维度赋予了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以强大的动力和生命力。

三、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践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哪一项都离不开继续教育,根据继续教育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总结其规律。笔者认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凸现

确定了岗位培训为继续教育的重点,对在职从业人员的高层次岗位培训中高校继续教育的重点地位越来越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在大力发展多层次学历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加大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行业、部门和项目在不断涌现,社会对在职从业人员知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次转换职业对其知识结构、能力都有新的要求。所以即便是大学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如果不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样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强化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功能。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与市场的关系将更加密切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以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办学的方向,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作为培训、培养的基本内容,以提高人的能力作为根本定位,这是近年来倡导的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基本原则,地方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是其基本特征。一方面地方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知识和工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而且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发展自身和不断改革、调整,促进了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良性循环。基于上述认识,可以预见,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与市场的供需关系将更加密切。

(三)网络教育将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学习途径和学习手段等方面极大地拓宽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道路。网络化的远程教育是未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一种重要形式。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 篇8

圣马力诺前执政官、圣中友协主席泰伦齐参加观礼和群众联欢晚会后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庆祝活动十分完美,组织井井有条,气氛热闹喜庆。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亚太区秘书长彼德·伍兹表示,在中国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它一直是世界的领先者,今天,中国又以领跑者的姿态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庆祝活动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维护世界和平以及社会正义的信心和能力。

俄中友协名誉主席齐赫文斯基60年前曾亲历新中国开国大典。他不顾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坚持参加阅兵式观礼。他说,我在91岁高龄应邀来华出席国庆观礼,感到无比激动。在这次阅兵式上看到了一个强大、繁荣和进步的中国。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用“梦幻般的美景”形容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所见所闻。他说,阅兵式、群众游行和演出活动是反映中国这些年变化的一面镜子,阅兵式反映了中国国防力量的提升和中国保卫和平、维护领土主权的神圣意志,群众游行生动体现了中国60年间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联欢晚会让人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敞开了中国人民的心扉”,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俄中友协代表团盛赞新中国6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国家,相信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不远的将来中国

日本民主党众议员海江田万里表示,此次有机会参加新中国60华诞庆典,感到尤为光荣,日本新政权高度重视对华关系,相信日中关系在民主党执政期间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森下洋子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充满激情,希望中国人民把这种激情带给世界,让全世界充满幸福。日本民主音乐协会理事长小林启泰和日本关西广域机构专务理事甲角健都对国庆活动的组织管理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说,国庆活动的管理严密、安定有序,反映出中国政府高超的组织、策划和管控能力。日本关西广域机构会长秋山喜久、韩中文化经济友好协会会长金英爱女士都认为,中国的强大与稳定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发展同时带动了日本、亚洲及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值得中国人民骄傲,也是亚洲人民的骄傲!

美国弗吉尼亚州参议院议长科尔根表示,通过阅兵活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的经济、科技、国防的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日趋增强,感受到了中国的强大和中国人民的友好。阿拉巴马州众议院议长哈米特称,这是他看到的最壮观的国庆纪念活动,中国从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发展到今天的充满活力、繁荣富强,仅仅用了短短60年时间,这是了不起的壮举和奇迹。密苏里州众议院议长理查德说,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和谐、科学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国庆阅兵展示了一个热爱和平的崛起大国。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议会议员肯?史密斯表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访华并亲身观看如此庞大壮观的庆典仪式是他一生值得珍藏的记忆。加拿大国际文化基金会主席吴永光女士在参观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后表示,中国60年来丰硕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实实在在的提高让人印象深刻,她说在成就展上所使用的丰富而先进的展览手段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最好体现,高空悬挂式超大环形屏幕、温湿度操控工作间等都是世界领先水平。新(西兰)中友协主席利文斯通说,如今的中国,从2008年的奥运会,到2009年的国庆,为世人奉献了绚丽多彩的视觉盛宴,相信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美国乔治城大学校长顾问米沛力、何东国际关系学会主席埃利克?何东表示,各省市自治区的花车表演,突出了各地发展思路和地域特色,抒发了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自豪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上一篇:读《青铜葵花》的读后感作文下一篇:读焦裕禄同志事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