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成就原因

2024-10-26

改革开放成就原因(共8篇)

改革开放成就原因 篇1

胡锦涛: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说,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胡锦涛强调,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胡锦涛说,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说,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成就原因 篇2

一、文人画风格确立奠定元代山水画地位

元初统治者挟军事上的威力,厉行野蛮的专制统治,将中国人分为不同的等级,而且还废除科举制度,杜绝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途径。读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致出现“九儒十丐”的局面。文人在强悍的元蒙贵族统治下忍辱偷生,只能将自己的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于书画诗文中。在艺术上,他们俨然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自任,因此写意画成为风尚,渐渐取代华丽写实的宫廷画,成为元初画坛的主力军,代表人物为赵孟頫、高克恭。赵孟頫有着深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他大胆提出“师古”的主张,并且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主张密切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赵孟頫等文人提出这些主张,也有其历史根源。

首先,元代实现了大一统局面、多元化的格局,当时便利的交通、发达的城市经济有利于南北文人开展群体性的艺术活动,画家经常集聚都市,互商技艺,客观上有助于突破妄自尊大、因循守旧的心理因素,而且通过互动取长补短,更能使具有独立个性的风格得以彰显,这对于元代不拘一格的画风最终形成,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南北文人之间这种经常性的交往和交流,使得文化超越了地域性的限制,并在互补的过程中使文风面目一新。

其次,“靖康之变”后沦落于金朝的唐代、北宋绘画有条件辗转流传到江南,也使许多南人有机会在北方见到相违已久的唐代、北宋绘画,加上南宋灭亡后,一些王室珍藏因此流散民间,使较多的文人能有机会接触这些艺术珍品。这些古画所体现出的优秀文化传统拓宽了江南文人的艺术视野,启发他们找到了既能摆脱衰落颓废的南宋院体遗风影响,又能抵制元朝统治所带来的北方文化渗透的良策。在这种背景之下,江南文士赵孟頫、钱选等另辟蹊径,向更早的绘画演习,转向师法唐人和北宋传统。他们重在抒写情怀,而且在技法上强调以书法入画的新画风,形成了元代绘画中最具有特色的文人画流派。元代后期,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为代表的“元四家”在山水画上的突出成就,标志着山水画的一个新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甚大。而元代绘画的重镇黄公望取董源、巨然画风,萧散简化北宋山水,突出以江南山水之悠然,文人性情的豁达,笔墨的自在、空间的灵活等等。他的风格在于他在作画时不刻意形成风格,仿佛是在绘画之外,对山水、对人世都是他思想的真实体现,他生活在市井却又超脱于世俗。所以黄公望的山水画成就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极高,自元代以后,凡是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他的巨大影响所在。

二、道教因素成就元代山水画地位

元代的山水画不同于以往的山水,还在于那个时候的画风呈现飘逸脱俗之意境,而这与当时的道教盛行是脱离不了关系的。蒙古人非常了解宗教在维护稳定方面的作用,对本土的和外来的宗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并且设置僧官、道官等宗教官职,把道教纳入政治系统,在客观上有利于道教系统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道家的思想推崇少私寡欲、自然恬静、修炼成“仙”,这种思想在品位和意趣方面对文人儒士产生影响,使他们沉迷于其中,削弱了对政治的责任感,从而为元代朝廷加强对文人阶层的控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道教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他们作为元朝廷体系的一股政治势力,享有很多特权,在保护和发展汉文化尤其是汉代绘画方面居功甚伟,每个朝代画家的画风与当时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说南宋宫廷画家的经济支持者是皇族,那么元朝文人即使再隐逸,也需要维生的方法,而他们的赞助者就是道教。当时因为元朝的等级制度,许多富家大户、不愿入仕的文人儒士为了避免官府盘剥、征聘,往往采取捐助的方式或为道官、或为隐户而受到庇护,所谓“士或困于穷愁放逐,力有所不得为,则自托仙人道士以为介”,加之文人向来就有“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倾向,这种带有政治避难和经济避难性质的事情便经常发生。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就是如此。据说他自幼生长在道教氛围浓重的家庭,自其祖父时便为道录官,其兄长倪文光颇受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的看重,被升为真人,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属于中上层的道官。倪瓒也是捐的道录官。在叶廷琯笔记中记载:《杜东原集》中有题云林画一则云:“先生家素埒封,以纳粟补官道录,应时君之诏以济饥乏,非求贵也。”而这种情况在当时成为文人的一种处世方式,这种方式直接反映在作品上,“绘画创作者本人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气质,必定会或多或少地在他所创造的艺术品中表现出来。”元代文人画家的这种心态修养,这种普遍对道的感悟,在客观上和主观上确实都使其在绘画的理解方面更接近内心与自然的修和,从而在作品中流溢出自然清新、恬淡悠远的气息,如“殊无市朝尘埃气”、“山僧道人之气”。元代文人绘画体现了对于心灵的关注,赋予了作品一种注重内省的特殊气质,这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所在。道教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顺应自然法则,所以这些文人画家作画时,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这种寂静中带着飘逸,意境旷邈幽深。元代山水画不论是赵孟頫作品中的“水墨浑染点草草,绿荫环绕清高雅”,或者是黄公望要体现的“层峦叠嶂碧山青院体画,杂木莽林气宏伟”,抑或是倪云林画作透出的“江上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都强烈表现出一种“简逸恬淡”的意境。从山水画形成以来,历代绘画都讲究脱俗之意境,然而都没有元代的画家强调得这么浓烈,这与道教的影响不无关系,也是元代社会的精神使然。历代评论家评价元代的山水画“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一语切中要的。

开放共赢 成就梦想 篇3

这次会议之所以受到业界瞩目,首先是因为腾讯的影响力。作为拥有中国最多用户群、最牢固关系链、最强盈利能力的腾讯,其态度和决定关平着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是腾讯的开放代表着互联网开放元年的到来。它的开放不同于其它平台的开放:越大的平台,开放带来的价值就越大。最后是因为所有腾讯的合作伙伴和即将或有意向成为腾讯合作伙伴的创业公司、第三方开发者以及网站站长们,都期待从这次会议中了解腾讯的开放态度以及具体的开放业务。

腾讯总裁马化腾在6月15日召开的“开放共赢成就梦想——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就半年前提出的战略转型作出了解答:腾讯要打造一个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

“小马哥”的“马八条”

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合作伙伴大会”。著名独立lT评论人洪波在现场发了条“上墙”的微博,他感觉“合作伙伴大会,更像是开放大会”。“合作伙伴大会”的规格很高,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受邀担任主持,而当日演讲无论是李开复、马化腾还是合作伙伴,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开放”。

当日关于开放的发言,李开复是绝对的理论家,人称“小马哥”的马化腾则更像个实践者。

李开复在演讲中不仅明确了互联网开放的范畴,还为不同的企业画出了开放的二维图,对于开放平台以及开发者,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列举了很多因开放而成功的例子:Facebook因为开放而打败了Myspace:Android因为开放,在移动领域打败了微软;维基百科也因为开放打败了微软百科网站;谷歌因为Adsense和Adwords在广告领域的开放而打败雅虎。

当然,开放平台成功的例子也举不胜举。世界上最赚钱的游戏《魔兽世界》花了足足六年的时间才达到1200万用户,而建立在开放平台基础上的《愤怒的小鸟》9天内就达到了千万用户。由此,开放平台的力量可见一斑。

让开发者动心的还有马化腾列出的数字:40亿分给开发者、希望开发者达到10万、希望所有开发者一起创造200亿的价值。除了这三个实打实的数字承诺,“小马哥”的另一个看点则是腾讯开放的“马八条”。

“马八条”里有四条是表决心的:开放没有回头路,绝不退缩:腾讯要全面开放不留死角:开放是深层次开放而不是浅层开放;开放是腾讯的使命而不是策略。另外四条则是方法和原则:用户至上:维护创新广纳贤言:让合作伙伴收益。

社会分工促开放

虽然企业家们对开放已经有了极其精辟的论断,但不禁让人思考的问题是:互联网行业为什么要开放?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它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令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人类社会的几次发展离不开几次社会化大分工: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诞生了商品交换;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城市;第三次分工出现了商人,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每当生产力快速发展,就会有新的行业或者阶层独立出来。

互联网行业同样也经历了几次分工:最初是软件和硬件的分工;微软并非开发所有软件,除了Office办公软件,微软的核心是Windows操作系统,这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分工;浏览器诞生后,互联网成为独立的行业,中小网站、门户、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成为互联网一个又一个亮点。

这种分工还在继续,一些企业从微软的成功里领悟到,开放平台比单个的应用和网站更有意义。这正如李开复所描述的,开放成就了Facebook,成就了维基百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成就了苹果iPhone和谷歌的Android。一句话,开放让平台和平台上的应用飞速发展,也让互联网行业蒸蒸日上。

所以,互联网要开放的原因就是互联网行业的社会分工。

不得不做的选择

马化腾的“马八条”里透漏出腾讯的开放领域非常全面,它涉足电子商务、网络支付、搜索引擎、桌面、QQ空间、QQ朋友甚至包括QQ客户端等八个领域。但马化腾却并不满足于“网址导航式”的开放,在“小马哥”看来,那是伪开放。他眼中的开放,不仅涉及流量、支付体系,甚至联系着QQ账号的关系链。

腾讯的开放,除了外界环境的影响,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开放是腾讯在成为一个巨人企业后,不得不作出的一个抉择。

第一、腾讯海量用户与用户长尾需求的矛盾。

“一直在模仿,从未去超越。”很多人发现腾讯虽然涉足很多领域,但大多都是紧跟行业的热点,什么靠谱就做什么。其实,用户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应用的用户呈长尾分布。服务于残疾人的应用,可能仅有1%的用户需要,而腾讯会为这1%的用户专门开发应用吗?当用户越来越个性化,开发单个应用极有可能收不回成本,而使整个企业陷入停滞。

第二、在专业领域和地区行业领域,腾讯难以深入。

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领域拥有优势,但在图形图像和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却不及Adobe、Corol和Autodesk。同样,在相对专业的领域腾讯不可能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不可能在垂直领域或者为某个地区用户单独设计软件。

第三、腾讯品牌难以承受失败项目。

腾讯QQ系列的品牌价值随着时间的积累已经非常可观,它占腾讯资产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果腾讯所有研发的产品都以QQ命名,就得力求每条产品线的成功和完美,不得有任何闪失。任何一个失败的QQ产品,除了意味单个项目的失败,也会给QQ品牌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而当腾讯如“马八条”所述成为一个开放平台,以上三点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腾讯不必关心用户的长尾个性需求,这些都交给合作伙伴去完成,腾讯只需要提供用户;腾讯也不必在专业和垂直领域纠缠,费力不讨好,更专业的合作伙伴会设计出更专业的产品;至于品牌,腾讯更无需操心,平台上产品大都拥有独立品牌,腾讯只提供QQ用户,“搭好台子,当好裁判”。

对于那些成功的应用,腾讯可以控股、收购,让这些优秀的团队成为腾讯的一部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腾讯的开放平台也是腾讯的孵化平台。在腾讯的平台上,马化腾的角色大可从“千里马”变成“伯乐”。

正如李开复所言,一个巨大的平台往往更容易给开发者带来机会。腾讯不仅有4亿用户,还有八个平台供开发者选择:腾讯有类似Facebook的空间和朋友平台,也有类似谷歌的SOSO平台,而WebQQ和“Q+”计划让QQ更像是个操作系统。

“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是腾讯的企业愿景。在用户群中、在求职的大学生眼里,腾讯已经是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在行业中却还未有此待遇。但可以相信的是,在腾讯全面开放后,腾讯距离这个愿景会越来越近——一个把核心资源都开放出来的企业难道不值得同行们尊重么?

合作求共生共荣

2010年末,马化腾就曾宣布腾讯步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转型的原则就是开放和分享。现在马化腾则明确表示,腾讯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打造规模最大、分成最多的开放平台,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个腾讯”。“这个再造的腾讯不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大家,属于整个产业。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整个互联网生态圈蓬勃发展,共生共荣。”

马化腾认为,开放是不可逆的,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腾讯必须选择解决问题,而不是退缩。“在开放程度上,腾讯一定选择全平台开放。”他表示,真正的开放不是简单允许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产品出现在自己的平台上,而是要提供一套完整的平台整合解决方案。

在合作伙伴大会上,马化腾透露现在每年有近40亿元分给各种合作伙伴,且合作伙伴一款应用拿到单月最高分成已突破1000万元。不过,据了解,许多第三方合作伙伴看中的并不一定是经济上的收益,更多地在于吸引人气。

豆丁网是腾讯开放平台上第一批获得丰厚回报的企业。豆丁网市场总监李思墨透露,目前豆丁网与腾讯多个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合作,而且豆丁网中有30%的用户是利用QQ号直接登录的。“单就这一点,豆丁就获得了巨大的回报。一方面用户体验普遍较好,另一方面豆丁网上文档的载入量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改革开放成就原因 篇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涵盖了党中央对“十一五”时期的评估,以及对“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基本判断,并提出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指导方针、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勾画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确立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全面部署了下一个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思想下,中共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勾勒出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会议指出,“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第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第四、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第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十二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其发展目标的制定,决定着我国未来五年的经济水平是否提高,决定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更上一个台阶,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在2020年总产值翻一番,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此次制定的 “十二五”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目前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目标的提出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认真解读并努力实施 “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继往开来与与时俱进的五年,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大踏步前进的五年。五年来,面对世界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恐怖主义猖獗等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战胜了非典等突发灾难,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归结起来,我国“十一五”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规划刚一开局,“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就开始考验国民经济。此后,通货膨胀以及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次第登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就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2008年,近百年世界经济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依然保持着增长。

二、东中西部共同前进,实现统筹区域发展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东部毫无疑问是领跑者。但是,东部的一花独放换不来全面的小康社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5年来,统筹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展现了百花齐放的春光。5年中,西部大开发加速向前推进。近70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投资额1万余亿,项目覆盖交通、能源、农业、工业、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加上“十一五”,西部经历了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

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

三、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年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攀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中国的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随着一批批重点工程的开工,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因此而得到很大的改善。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超过4亿、新农合8.3亿,覆盖面超过12亿。2006—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45.5%下降到41.0%。此外,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持续增长,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在扩大,市民居住环境在改变,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走过“十一五”,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排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700美元,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于科学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并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施,对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

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具有统领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理念。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总体布局时,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科学发展观都发挥着统领和统帅的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对我们从事各项具体工作有现实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最新发展和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那么,我们在实际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候,在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日常工作的时候,必然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指导。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更好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把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从18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把邓小平的相关理论称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称、或者明确地称为邓小平理论。这次十七大,把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一系列党的指导理论,统统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些成就,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的文化成就 篇5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带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和国家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艺创新成绩斐然

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1991年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以来,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电影《开国大典》、《周恩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儿童剧《红领巾》、《一二三齐步走》,杂技剧《天鹅湖》,美术作品《父亲》等,堪称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

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自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共有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以《中华艺术通史》等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的新水平。

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十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十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和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2131”工程等一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弘扬。

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文物保护乃至整个文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1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座。西藏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取得成效,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扎实有效,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凝聚全国几万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已公布两批1028项。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7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0年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接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1979年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始,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呈现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长势头,到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增加值5123亿元的规模。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035人次,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

改革开放成就原因 篇6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救亡图存、强国富民道路;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新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执政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成为国际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的根基与壮大发展的动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既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国际日报》1日发表题为《中共90年奋斗历程 竖立治国理民不朽丰碑》的文章,认为“扎根群众、为民请命”“以民为本、以和为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重要原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光辉成就的根本。

德国联邦议院联盟党议会党团干事长曼弗雷德·格伦德说:“过去30多年,中国在经济、社会和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最好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束缚,是一个务实的执政党,为所有13亿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少数党的精英层服务。”

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英戈·南特韦格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中国人民自己做出的选择,而非外界强加的。中国共产党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国家,经济、政治、军事都发展得比较成功的国家,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肯尼亚民族团结党首席组织秘书约翰斯顿·穆萨马认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汲取壮大和前进的力量,其执政理念就是获得人民最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越发注重提高公开性,愿意同媒体展开交流和沟通,进而让人民更加了解党内情况。

埃及外交部副助理部长哈尼·萨利姆说:“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同人民群众联系紧密,能够以宽广灵活而实际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坦桑尼亚革命党总书记威尔逊·姆卡马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明确,思想坚定,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社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在平衡改善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是务实的。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充满活力,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3亿中国人民的正确领导。

英国共产党委员会委员基思·贝内特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亿中国人脱离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自豪。可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们建党时的目标。

哥伦比亚民族团结社会党成员加夫列尔·戈麦斯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一个有能力管理13亿人口大国的组织结构,其执政能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保证,其执行的市场经济原则是为中国人创造各种机遇、减少贫困的重要途径。”

墨西哥众议院对华友好协会委员梅尔乔·桑切斯认为,从13亿人民中发展出近80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为民”理念有着正确的理解。执政为民,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政党代表人民的意义所在,也是政党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每个国家都应当采用与本国历史和人民现状相符的政治体制,但永远不能放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也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当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到国家必须以发达生产力为基础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快速提高生产力的任务。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吸收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以及国外先进技术,也就是说要两条腿走路,在依靠自身资源的同时利用国外资源。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开放的背景。”丹麦议会第一副议长摩根斯·吕克托夫特说:“中国共产党在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方面最大的改进是1978年以后在邓小平领导下采取的务实政策。目前在中国实行的制度是一个积极反映民众需求、符合愿望和期待的制度。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贡献是,1970年代末以来的经济改革让几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一进程目前仍在继续,这是世界上截至目前关于摆脱贫困的最大贡献。”

乌克兰-俄罗斯-中国合作中心负责人安德烈·戈连科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了中国公民平等发展机会,并真正建立起惠民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路线按照共产党所指导的大方向前进,始终保持着改革、发展、稳定协调统一的良好势头。”

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说:“中国最近30多年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强大而富有创意,并且还在快速发展中。中国领导人所做出的选择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共产党最近20多年在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中国做出了很好的选择,应该说,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领导人做出的正确选择。”

智利共产党总书记、国会众议员劳塔罗·卡莫纳说:“中国的发展来源于中国人民及其执政党的智慧,他们知道如何才能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在发展经济问题上,执政党能超越意识形态的生硬标签,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角度考虑经济发展问题。当外界审视中国经济成就时,时常提到中国模式或者中国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和经验背后的精神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理念。”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第一副所长谢尔盖·卢贾宁说:“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出现了经济奇迹。正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坚持奉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将13亿中国人民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评价很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强执政能力

作为“中国道路”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自省自新,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和不断发展先进性。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中国共产党试图做的是要成为改革的精神推动者,与此同时不断扩充自己容纳中国社会的新元素。”

欧洲左翼党主席洛塔尔·比斯基说:“中国共产党执政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大原因在于善于学习。只要中国共产党继续学习,继续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继续鼓励各行各业的创造性,它就将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发动机。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在于继续保持经济良好发展,继续以人民福利为准则进行体制改革,继续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德国政治学家托马斯·迈尔认为:“中国存在着继续创新的巨大需求,在政治领域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内部也在实行改革创新,这些创新因素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政治能力。”

肯尼亚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专家穆内内·马查里亚认为,经过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覆盖广泛、体系成熟的党内机制,并且能够适时、适当地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寻求并推行创造社会和谐的政策,帮助中国实现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和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甘肃省改革开放成就回顾与展望 篇7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结构,跨越发展,体制创新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政治、科技、文教、医疗卫生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都取得重大进展, 整个社会处于良性循环。甘肃, 这个以“贫困甲天下”的省份也在整个国家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步伐中与时俱进、成就斐然。但因资源、环境、体制、人才、科技、观念等特殊省情的限制, 其发展在历史和现在都落后于其他省份, 也产生了很多不足和问题, 这对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及小康社会带来不便和不良影响。2013年, 在党中央和上级政府的领导帮助下, 新一届领导在继续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同时, 适时提出了“富民兴陇”、“3341”工程等新举措, 以求全省各项事业和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项指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1 取得的成就

1.1 产量增加

据统计, 2013年甘肃省社会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4.73亿元增加到6300亿元 (1) , 年均增长超过9.45%, 比建国前三十年的平均增速5.75%高出3.7个百分点 (2) ;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48元上涨到24296元 (3) , 年均增长超过8.18% (4) ;财政收入 (大口径) 从1978年的20.53亿元增加到606.5亿元, 年均增长超过10.70% (5) ;粮食产量1139万吨, 比1978年的510.55万吨翻了一番;工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64.73亿元增加到1880亿元, 年均增长超过8.28%;此外, 该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融资总额、旅游业及在其他三大产业单项指标中的绝对值和也取得了比1978年改革前较高的涨幅。

1.2 产业结构升级, 布局合理调整

1.2.1在工业方面, 该省在保证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 新建和发展了通信、电子、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现代新型产业80年代以来, 该省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为载体, 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延伸产业链条, 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了新型产业, 实现了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巩固改造了建国以来前几个五年计划形成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水电解铝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

1.2.2在农业方面, 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 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政府的干预是另一只手, 对市场缺陷带来的资源空缺和行为失范进行宏观调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的现代化, 家庭收入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偏好于高营养、高蛋白、绿色环保等高质量高标准食品的消费。

1.2.3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尤其是金融、旅游、文化和教育金融是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媒介, 是经济腾飞的契机和引擎, 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新的世纪, 该省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着力创新融资模式, 现有村镇银行16家, 小额贷款公司513家, 2013年间接融资余额8822亿元,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余额648.9亿元, 本外币贷款达到1610亿元, 金融事业发展良好, 在全省经济建设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3 公共事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截至目前, 该省现已修成高速公路2066公里, 普通公路8000公里;修成梯田面积3300万亩, 梯田化程度达到5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至1553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3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 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20%;1800多万人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占人口总数70%以上;财政支持下500万元以上项目12300个, 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

1.4 政府职能转变, 公民政治权利和道德情操提升

20世纪后20年, 该省各级各类党政机关在全球“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背景下响应中央党和政府的号召,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努力探索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政治、文教、科技等社会改革之路, 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共筑“中国梦”为总体要求, 主动积极转变执政管理职能, 努力构建民主、法制、文明、和谐党政机关, 着力打造整洁、优美、诚信、文明社区, 为全省公民自由民主、自觉理性、合法有序参与政权、监督政府、出言献策、表达意愿、申诉求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制度保障和空间环境。

2 存在问题和不足

2.1 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落后于全国

纵观历史, 甘肃省90年代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效辉煌,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但横向比起来, 因为自然、体制、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 甘肃省改革开放的步伐仍远远落后于全国, 其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各省区。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 我省地处内陆, 交通不畅、基础设施不利、资源先天不足且配置率低下、产业结构内外都不合理、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边际效应”, 而资金短缺、管理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人才流失、旧制度冗余、新制度缺位之矛盾的局面更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村落的经济社会变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辩证发展。

2.2 二元制经济社会结构继续存在, 且内部差异大于外部的现象拉大

甘肃省和全国其他各省市, 省内河西和河东地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县级市、乡镇和村之间、以及以上每个行政区域内家庭之间的差异不断增大, 且阶层、群体、家庭之间的差异大于区域外。改革开放后, 一部分有劳动能力 (体力和脑力) 、踏实肯干、见多识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与企事业单位员工率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勇敢走出地缘限制和岗位限制, 流入发达地区创业“下海”, 他们思想的开化甚至早于党和政府, 也是市场经济最早的受益者, 更是其他迁移人口发家致富的引路人。

2.3 乡土文化的流失、“空巢老人”的赡养不容忽视的实事

人口的迁移带来了土地的荒废和房屋的荒弃, 住房搬迁打破人们原有稳固的生存空间和物理结构, 手机电脑等现代媒体通讯工具的使用也使面对面的直接人际交往减少, 原始、纯朴、自然的“农耕文明”渐渐销声匿迹, “乡土文化”和村落文明慢慢丧失, 从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到行为、习惯、礼仪、规范, 再到民情、风俗、信仰与信念。而长期以来, 受传统“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影响, 农村学校并没有发挥传递和创新“本土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功能;06年学校布局调整, 众多偏、远、老、少山区义务教育学校被撤并, 乡间的寂静再也听不到朗朗书声、牛养狗的叫声和农闲时的攀谈声和笑声。

3 解决和展望

首先, 中央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 给予甘肃最大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西部大开发”的步子已走了20年, 国家用于偏、老、少、边地区扶贫致富、复兴繁荣的资金投入总额庞大、比例逐年增高;但该省经济社会不但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华中等发达地区, 也落后于东北、岭南、关中、新疆、西藏等其他欠发达地区。无疑地, 该省积极主动争取中央财政、科技、人才支持的力度还很不够, 以前中央的各种财政直接投入和转移支付还不足以满足甘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技术改造、科技发展、人才吸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陈旧体制的限制和特殊省情使中央投资资本的“使用效率”与政策优惠及倾斜大打折扣。

其次, 甘肃省政府继续扩大改革开放力度, 为人民谋求更多的利益和福祉。

第一, 体制的创新和健全。体制的转轨和创新是在原有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 通过创设新的、更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体系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 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体制的完善是消除原来左右或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阻力和枷锁, 是建立新的适合事宜和时代变化的新政策、制度或法律规范, 是整个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航向和路标。从某种程度上说, 体制建设决定改革的成败。

第二,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研究表明, 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 GDP便增长1%。故而,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也和普通人的生活最直接最贴近。地处内陆的甘肃省不占有任何交通、水资源、土地等地域优势, “积贫积弱”的历史也没有造就人口质量、科技、教育等人文优势, 长期以来, 脱贫扶贫、解决温饱是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 从中央到省, 从县到镇村。资源配置有时会浪费, 但没有投入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 没有财富增加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可能性、现实基础和物质条件, 甚至没有人存活的空间和环境。所以, 解决了温饱的甘肃人民如要更好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资仍是重中之中。

再次,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造就的小农意识必然保守、封闭、传统和落后, 农民真正从狭隘、自私、感性、目光短浅中走出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金融危机、泡沫经济、虚假繁荣常会打破不稳定的增收和短暂的安稳, 长远利益与社会效益、市场预测能力与评估能力、信息搜集与认知能力、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风险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塑造更是个漫长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个矛盾体,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以, 面对改革开放37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不足, 我们要理性对待, 但成就大于不足;面对将来的36年, 我们更要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以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指导, 发挥地区优势, 努力开放全省各项事业的新局面。相信2050年, 全国人民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之际, 甘肃人民会再创新的佳绩, 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997 (5) .

[2]刘泽云.教育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

[3]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村教育的复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 .

改革开放成就原因 篇8

新疆工业总体实力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405亿元,比1978年增长15.9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1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6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72.57。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和效益的同步增长。2007年,全区生产原油产量2604万吨,比1978年增长6.4倍:原油加工量1692万吨,增长11倍;天然气210亿立方米,增长82.7倍;发电量404亿千瓦小时,增长18倍;粗钢446万吨,增长52倍;水泥1537万吨,增长18.7倍:成品糖64.9万吨,增长30倍;乙烯23.9万吨。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新疆生产总值的39.9%,工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6.7%,成为推动新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支柱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目前已建成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三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独—克、乌鲁木齐、吐—哈,南疆等4个石油炼制和加工基地。2007年,新疆原油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一,“西气东输”、中哈原油,乌兰成品油、西部原油管道等相继建成投产,新疆已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的主产区和21世纪国家重要的石油战略基地。氯碱工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PVC和离子膜烧碱生产区之一;煤电煤化工产业快速推进,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开工,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批优势矿产开发项目建成投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机电行业初步形成了输变电装备,可再生能源装备,石化通用机械,汽车等行业,以特变电工、金风科技、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纺织行业生产能力稳步增长,棉纺生产规模达到350万锭,居西部12省、市、自治区之首。轻工行业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新疆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啤酒花颗粒、番茄酱及甜菜糖生产基地。建材行业全面发展,水泥制品,石灰、石材,玻璃钢、建筑陶瓷、化学建材等九大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主导产品产能水泥近2000万吨。有色行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2007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7.18万吨,精铝占有全国80%以上的市场。冶金行业目前已形成以宝钢八钢公司为骨干,其他钢铁企业配套,分工与合作,铁、钢、材协调发展的格局。电力行业快速发展,2007年末发电装机873万千瓦,实现220千伏电网全疆联网,火、水、风电装机比例为74:22:4。黄金行业发展后劲增强,黄金产量再次居全国重点产金省(区)行列。

园区建设有序开展,产业集中度提高

1992年,新疆成立了第一个开发区。2005年自治区召开新型工业化会议以后,新疆各地工业园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07年底,全区经国务院和自治区两级政府审批的工业园区(开发区)32个。自治区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6亿元,入驻企业7808家,企业累计完成投资924亿元。2007年,自治区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同比增长47%。工业园区日益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吸引神华,宝钢、首钢,中粮、新汶等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进驻新疆参与优势资源开发。天业集团,有色集团等一批地方企业迅速做大做强。2007年末,全区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已达10户。大企业大集团对新疆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2007年,工业领域中小企业数已达到38714个,比1978年增长9.4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31.9%,从业人数占全区工业从业人数的69.3%。中小企业成为自治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企业技术进步步伐明显加快

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呈逐步加快趋势。2007年,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2亿元,比1978年增长141.8倍。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610亿元。以中泰化学36万吨聚氯乙烯和30万吨离子膜烧碱,八钢板带热轧及高炉建设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组织实施了一批自治区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产学研联合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举办了2006年、2008年新疆产学研展洽会。截至2007年末,新疆企业建立技术中心87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家,建立了40个产学研联合开发示范基地。特变电工、新疆众和、金风科技、新能源、驰达电器等一批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循环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工作有了良好开端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不断强化。近年来,新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目前,自治区已有1个城市、1个园区,3家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范围。

万元GDP能耗呈逐步下降趋势。2007年,新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3.35吨标准煤,下降到的2.03吨标准煤,对新疆典型的重化工业结构来说,成绩来之不易。重点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不断下降。

能源消费结构趋于优化。2006年,新疆煤炭消费比重由1 978年的72.5%下降到56.7%,水电、风电由2.6%增长到4.3%,天然气由3.4%增长到14.3%。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近年来,新疆加强尾矿、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矿产资源回采率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范围日益扩大,2005年,综合利用率已达到5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节能执法监察、检测能力不断增强,节能服务机构检测范围逐步扩大。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状况及用能水平不断提高。

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新疆商贸流通业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流通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8亿元,比1978年增长37.7倍,年均增长13.4%。以流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294万人,占社会就业人数的35.4%。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商品市场供给充裕,消费需求旺盛,物价保持稳定,彻底改变了1978年以前商品物资供应短缺的状况,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流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营销方式发展迅猛。物流配送业逐步兴起。流通领域科技含量和流通效率不断提高。流通业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家乐福,百盛、王府井、国美,苏宁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疆。

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截至2007年底,流通领域国企改制面达98%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流通行业的主体,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以上。

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商品市场发展较快,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华凌综合市场,国际商贸城,边疆宾馆,北园春批发市场等一批重点市场对全区及周边国家经济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农村市场日趋活跃,农家店、配送中心等连锁网点已覆盖全区92%的县(市)、86%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市场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初步建立。畜禽进点屠宰率达到98%。肉,糖等国家重要商品储备任务落实完成,调控市场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交通运输规模迅速扩大,运输保障能力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全区已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方式,铁路运输为主骨架,民航和管道运输相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方面,初步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辐射地州市、东联兄弟省市,西出周边国家的公路交通网。截至2007年底,全区通车里程达14.5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5倍。

铁路方面,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线路质量逐步改善。南疆线抵达喀什市。兰新线东段建成复线,西段实现与哈萨克斯坦接轨。2007年,精伊霍铁路、奎北铁路、吐库二线、乌精复线、乌准铁路相继开工建设。截至2007年底,铁路营运里程2925公里,比197B年增长1.8倍。

民航方面,全区已有14个民用运输机场和1个通用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141条,通航里程16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33.5倍。

管道方面,全区油气管线总里程已达6793公里,比1978年增长14.3倍。

经贸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国防科技工业在基础项目和军品配套上实现突破,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民爆行业科技含量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新疆经济建设的需求。经贸培训工作初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教育与服务体系,为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各类技能型人才。行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经贸系统主管的行业协会共有65个。经贸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有效地保证了经贸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疆经贸工作展望

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大,国务院32号文件及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与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两轮驱动”,共同发展,加快技术进步,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全国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加工基地、煤炭开发储备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国家其他急需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基地、优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以及依托内地面向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出口商品基地,促进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新疆将实现工业增加值2200亿元,年均增长1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1400亿元,确保年均增长2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目标。

上一篇:落实建党“八十七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讲话精神,开拓通防工区工作新局面下一篇:超级工程2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