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教育中的操作活动(精选6篇)
聋儿教育中的操作活动 篇1
摘要: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 在做中体验, 做中感悟, 做中探索, 做中创新。在“做”科学的过程中, 不仅很好地实现幼儿对科学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从多方面提升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使身心和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操作活动,重要作用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幼儿通过自身的各种活动, 在他们直接接触种种具体事实, 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得出概括性结论的过程。如果我们按照知识的逻辑性去指导幼儿进行科学的学习活动, 那么幼儿的知识来源也大都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和演示, 这种积累知识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而抽象的。新《纲要》指出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 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 在做中体验, 做中感悟, 做中探索, 做中创新。“做”科学充分地调动幼儿学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幼儿动手操作、亲身实践, 把枯燥的静态讲授过程变为丰富的动态探究过程, 极大地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 深刻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本质。这种以“做”的形式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幼儿对科学的理解, 更能从多方面提升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使其身心、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做”而会观察
观察, 是指人们对周围存在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基于研究者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的理解。在科学活动中的观察, 不仅仅是“仔细察看”, 还是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 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观察。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从多方面感知并进行精确描述的能力。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在学习中培养, 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在“做”科学的过程中, 比较多的需要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来进行科学实践, 从而积累科学经验。在一次有关颜色变化的活动中, 笔者先向幼儿交待, 今天进行一项“调色活动”, 然后发给每个幼儿一个调色用的小碟、一支水彩画笔, 指导他们在红、绿、黄、蓝、紫等颜色中任意选取一种颜色, 加入白色, 用木棒搅拌, 观察颜色会有什么变化。当幼儿进行搅拌时, 他们就开始不断观察着颜色的变化, 甚至连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不放过, 如白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前、混合中、混合后的不同色彩。他们还把自己调出来的颜色和原来的颜色一并涂在纸上, 互相交换观看。通过比较发现了白色对其他颜色的影响———使之变浅。在“做”的过程中, 幼儿进行的观察不仅仅是行为表现上的“看”, 更多的是伴随着“看”而进行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观察。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识的知觉活动”, 它是为了发现问题或认识事物的目的而去进行的感知活动。“做”科学不仅给了幼儿观察的机会, 更是给了幼儿观察的目的与要求, 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观察经验, 从各个角度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并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观察品质和观察方法。
二、“做”而乐互动
所谓互动即在科学探索过程中, 幼儿与幼儿之间通过语言或其他手段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积极改变或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在幼儿“找”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增加了交往的机会, 他们会主动交换自己的发现, 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些交往互动都是幼儿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 是幼儿自主性的表现。在“制作皮带”活动中, 笔者请幼儿选择自己认为适合工具在皮带上画出等距离孔的标记, 大部分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了类似于尺的积木。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有的幼儿就发现虽然积木可以解决问题, 但是似乎速度很慢。在实践中大家发现这里涉及到了在合适的工具里哪种工具使用最方便的问题, 于是生成了新的课题。经过讨论大家都认为纸条最方便、最快速, 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长度, 对折又使纸条上多了许多等距离的线条。但是在做标记的过程中, 遇到了新的问题———纸条比较容易滑动, 做出的标记不够准确。于是笔者请失败的小朋友去学习同伴的方法, 通过经验的交流, 幼儿了解了用纸条做标记这个既快又好的方法。
俗话说:“十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做”科学的过程中, 幼儿不仅只注意自己的发现与结果, 还会主动与同伴合作互动, 他们关注同伴、质疑同伴、为同伴“排忧解难”, 也欣喜地获得同伴的建议和帮助, 使班级成为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研究共同体。幼儿在与同伴互动中, 极易激发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关注周围世界, 对周围世界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幼儿在互动的同时, 与大家共同享受着成功的乐趣, 他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大的学习研究群体之中。
三、“做”而多创新
对幼儿园的幼儿来说, 受年龄特征影响, 他们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在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它一方面表现为好奇、好问, 能大胆地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另一方面表现为能有与众不同的新说法, 会进行不同角度的表达, 在实践过程中有与众不同的活动方式、操作方式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 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因此, “做”科学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主动建构科学经验的中介, 更是诱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因素。在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中, 笔者提供给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 (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5页) 到的两类材料, 一类是牙签、积木, 另一类是轮子、球, 另外还提供了橡皮泥、报纸等辅助材料。先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前一类材料滚起来, 让后一类材料停止滚动。幼儿在操作探索时先是单一地操作这些材料, 每个幼儿都想了不少的办法。而后他们不再满足于此, 而是把两个、三个物品结合起来, 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探究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在这一探究过程中, 幼儿了解了物体滚动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获取了有关物体滚动的浅显知识, 既获得了知识, 又拓展了操作探索的思路。
一个好的心理状态能激发人思维的灵敏度, 做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这个极易受外界环境暗示的群体更是如此, 科学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做”科学为幼儿提供了快乐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积极主动地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发现科学现象, 并大胆地寻求答案, 充分感受了大胆探索、创新的过程。
四、“做”而善交流
所谓交流即在科学探索过程当中, 幼儿以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对于事物的理解或对于该活动的感想心得等。在“做”科学的过程中, 幼儿在个体操作活动中的所得可能是粗浅的, 并不能完全解析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幼儿在个体操作活动中的所得可能是零星的, 对现象的解释并不全面。但他们可以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来促进思考、完善认识、提升经验。在组织《会喝水的纸》活动时, 幼儿将纸逐个投入到水中, 然后观察纸到水里后的状态变化并进行记录交流。幼儿经历亲身实践后, 交流时说出来的话也相当有科学味儿。其中一名幼儿的交流尤其经典, 他从自己的操作程序出发进行交流, 首先叙述了要做怎样的实验, 接着描述自己是怎样把纸放进水里的, 然后描述每张纸到水里后的状态及变化, 最后得出结论。在“做”科学的过程中, 幼儿不仅能进行实践的操作, 而且通过嘴上的说将手上的做过渡到了头脑里的思考, 同时通过观点的碰撞, 明晰、构建和提升科学知识与经验, 从而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猜想假设时的交流让幼儿的各种想法得到宣泄;实验中的互相交流让孩子获得了借鉴、情绪得到了满足;实验后的交流让幼儿学会了根据事实来有条理地描述;延伸活动的交流让幼儿的思维得到飞跃……
“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做”科学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 “做”科学的过程让幼儿自身真正动起来了, 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现问题、乐于发现问题, 更会观察、乐互动、多创新、善交流。“做”科学让幼儿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积累了初步的科学经验, 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这就是———“做”出来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设计[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
聋儿教育中的操作活动 篇2
1. 家长自身的因素
1.1 家长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
聋儿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聋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受教育和学习的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在生活中所凸显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笔者是一个长期从事聋儿康复教育的一线教师,切身体会到,不同学历层次家庭的父母在聋儿康复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略有不同。例如:我班一名聋哑儿童邓××,其父母都长期在农村务农,学历层次较低,在对邓××的康复教育中,其父母因文化和学历所限,在邓××的康复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康复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没有主动参与康复教育的意识,单纯依靠孩子在康复教育机构中有限的受教育机会,从而彻底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使邓××的康复教育进度略慢于其他聋哑儿童。如果说低学历家庭会对聋儿康复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话,那么高学历家庭在聋儿康复教育中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1.2 家长态度的影响。
态度决定行为。在对聋儿康复教育中,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着孩子康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对孩子康复态度的认知方面,大概总结有四种态度,(1)忽视型。此类家长把孩子送进康复机构后就不再关注孩子的成长,过分依赖康复机构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对家庭亲情的需求。(2)专制型。此类家长因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提出了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使家长和孩子都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3)民主型。此类家长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康复学习的发展,并能主动地跟孩子和康复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孩子康复进度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并能配合学校的康复教育,在关注孩子康复教育过程中,更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4)溺爱型。此类家长因孩子在听力上有障碍,故存在着强烈的“补偿”心理,在康复教育中,一味地娇惯孩子,没有结合孩子的康复效果提出合理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3 家长教育方法的影响。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在聋儿康复教育里正确的教育方法尤为重要,因聋哑儿童在听力上有障碍,所以,他们在与正常人的沟通交流中就显得更加敏感,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就很容易让聋儿产生自卑、厌学等负面情绪。部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康复教育时,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忽略了孩子对知识的承受和接受能力,无论孩子是否能将字音发准,都要求孩子读出来,当孩子不能按照家长的要求发音时,部分家长就会采取责罚甚至打骂的方式,这些教育方法都严重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不仅在康复教育上没有进步反而会有所退步。
2. 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聋儿家长对聋儿进行家庭康复教育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近年来,来中心门诊就诊的聋儿有200余人,但仅有94名聋儿进入了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教育,经过调研走访,发现生活在城镇的聋儿基本都能进入康复机构,农、牧区及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除少数不了解康复教育的家庭以外,还有部分家庭因为经济拮据,无力负担聋儿生活必需的食宿交通费,致使聋儿丧失了接受康复教育的机会。
3. 对策
3.1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主动学习基本的康复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应了解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孩子树立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3.2 家长需端正态度,正确对待聋儿。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应理智看待孩子的听力障碍,正确与孩子相处,尊重孩子客观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加强与康复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康复进度,与康复教师一起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康复计划,配合学校康复教育的开展。
3.3 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康复教育方法。
针对在康复教育过程中缺乏教育方法的家长,首先,应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康复教育理念,让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康复教育的内涵。其次,帮助家长了解康复教育课程体系、康复教育课程学期计划、康复教育知识构成、康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再次,鼓励家长利用业余时间来学校观摩学习康复教师上课,使其更加直观地学习到正确的康复教育方法,并加强与孩子康复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康复教师一起共同搭建一个教学观摩和座谈的平台。最后,家长还应学习和了解一些特殊需要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听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开展家庭康复教育。
3.4 寻求各种渠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家庭。
(1)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近几年,国家进一步重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家庭困难的聋儿家庭,政府部门加大了帮扶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办[2009]41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新政办发[2010]156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了特殊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进行教育训练和生活费的补贴,让家庭经济困难的聋儿都能够顺利进入康复机构。
(2)社会资源的爱心帮扶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和对残疾人的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社会群体也开始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近几年,每到助残日、儿童节等重大节日,社会组织和群体都会通过特殊教育机构向残疾儿童伸出援助之手,利用各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有困难的残疾儿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都能够安心地接受康复教育,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勇峰.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0 (3) .
[2]马丽贤.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0 (2) .
[3]连勇.中国聋儿康复 (内部刊物) , 1992, 11 (4) .
浅谈聋儿语训中的“听看结合” 篇3
我是聋校的一名学前语训康复教师, 工作已六年有余, 谈不上专业, 但对聋儿语训工作还是有一些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看法, 现浅谈一下聋儿语训中的“听看结合”。
何谓听看结合?“听话”主要是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在助听设备的帮助下进行听觉训练, 并通过这种听觉训练使聋儿学会听辨声音、理解语言, 从而学会说话, 如果聋儿听力补偿或重建效果很好, 完全靠听就能进行良好沟通, 则不必一定要“看话”。“看话”是在听话“的基础上, 要求聋儿通过眼睛细致、敏锐的观察从而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听话”、“看话”同属听力语言训练的手段, 都在为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服务。对于听力补偿效果不够好的聋儿来说, “听话”要结合“看话”来取得最佳效果, “看话”则用以弥补聋儿由于听力障碍而造成的听话困难。抛开“看话”, 一味追求“听话”会让许多聋儿学说话变得异常困难, 单靠“看话”不充分利用聋儿的残余听力就违背了聋儿进行听觉言语训练的实际意义。因此“听话和看话”是方法不同、目的相同互为补充、互相完善的有机整体。
首先、“听”的训练要先于“看”的训练
在聋儿语训初期, 一定要先给聋儿建立听觉第一位的意识, 培养聋儿养成聆听的习惯。在听不确切的情况下, 再让聋儿看老师的发音口形或动作表情, 借助其他感官来模仿发音或理解意思, 聋儿通过视觉或其他感官学会发音或者理解意思后, 再让聋儿听一次, 确定正确的声音信号。一旦让聋儿先看为主, 那么在以后所有的语训中, 该聋儿可能会大部分依赖视觉, 甚至视觉占语言交流的第一位, 从而导致听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其次、语训课时应重点强调听的训练
在特殊教育学校或者一些康复机构, 每天都有为聋儿单独安排的语言训练课, 根据孩子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特点, 有的语训课15~20分钟, 有的语训课30~60分钟不尽相同, 有的是一对一的单训, 有的是集体教学, 不管使用何种方法或何种手段, 我认为在这段时间里, 语训教师都应该多加强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 除非该聋儿没有配备助听设备或者助听设备补偿效果太差, 无法进行听觉训练。我们倡导聋儿通过各种感官与健听人进行交流, 可是在进行专门的听觉训练时, 应尽量减少或者避免让聋儿依靠视觉或其他感官的机会, 语训教师教聋儿说话时可用手或者一张纸遮盖住嘴巴, 但切忌不能把嘴巴捂得太紧导致语流异常或音变, 只要倾斜45度角即可。通过一次次的不断的听觉强化训练, 发挥聋儿的残余听力, 让聋儿尽量通过补偿后的听力去模仿发音, 摸索发音方法, 通过听觉去完成正确的构音, 提高聋儿的听觉技巧, 让他们尝到依靠残余听力获得语言的乐趣。
第三、在生活中与健听人进行日常交流时应鼓励聋儿多进行“听看结合”
专门的听觉训练课上我们已经让聋儿进行了大量的听觉训练, 聋儿具备了一定的听觉能力, 听能也得到了发展。但是, 听能发展的再好, 在实际生活中, 聋儿并不能完全依靠残余听力去完全理解健听人的语言,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鼓励聋儿多加入一些视觉信息或者其他感官的信息, 尽自己的所能去把握别人的语言。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数是面对面的, 这对聋儿来说是一件好事, 因为有着正面的交流他们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睛, 弥补听力上的不足。“看话”对于听力损失严重而补偿效果欠佳的聋儿来说, 是不能忽视的康复训练方法,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听看结合, 受过训练的聋儿基本上可以完成交际中接收言语信息的任务。
第四、通过听看结合仍然难以理解健听人的语言, 可辅以手语或者其他语音信号对聋儿进行语训
部分听力损失重、综合能力差的聋儿, 比如:多重损失的盲聋儿童、聋伴有脑瘫的、聋伴有智力低下的等等通过“看话”和“听话”训练难以习得语言或者习得的语言有限, 无法与健听人进行交流, 这时候语训教师可以运用手语或者其他的语言信号来对该聋儿进行语训, 通过“第二语言”来学习汉语, 从而为该聋儿与健听人进行交流找到属于自己的渠道。
总之, 对于聋儿的语训教学我们既不能一刀切推行“纯口语教学”, 也不能一味训练他们的听话能力。而是要同语文教学一样:说写并举, 听看结合。训练他们的听话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是一方面, 要想让他们更好更准确地说话对话, “看话”仍是不可或缺的。在聋儿语训初期, 孩子刚刚建立起一些聆听的意识, 组织起来的话语存在许多语病。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只靠听来与人对话, 往往是答非所问, 或者是聋儿因为听不清对方说什么, 不会回答、不敢回答。利用“看话”, 看听结合能让聋儿在对话训练中更有信心, 而为了能够对老师的提问做出正确的回答他们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去听、去看这样会使语训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梁巍孙喜斌《聋儿康复家庭教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8.
[2]李绍珠周兢郭熙《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聋儿教育中的操作活动 篇4
一、个别教育计划的步骤
1. 进行教育诊断, 确定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教育诊断是通过观察、测验等多种手段, 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诊断和评价, 它可以了解学生具体的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
首先, 教师要与聋儿家长互通情况, 并观察了解聋儿各方面的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以此了解聋儿的发展需求。其次, 帮助聋儿验配合适的助听器。这需要班主任、语训教师、家长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 以指导聋儿学习助听器的使用方法, 让其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残余听力感知正常强度的声音或语言信号, 达到康复的目的。最后, 我们还要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评估或测量。
2. 制定长期教育目标和短期教育目标
长期目标是以促进聋儿适应学校教育为目的, 根据聋儿现有的能力水平和特殊教育需要而制定的、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所应达到的教育目标;短期目标则是指完成长期目标所需要的具体步骤。
首先, 教师应根据该聋儿的各项调查表、听力图、评估记录等材料建立聋儿档案, 实事求是地确定一个长期目标。之后, 教师再在本班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分阶段的短期目标和切实可行的个别教育计划, 这个计划将在一定范围内贯穿于聋儿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的人员
聋儿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并非只是语训教师的个体工作, 它是一项集体性的工作。可以说, 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所有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人员、相关专业人员、学生本人 (如果有必要的话) 都是制定该项计划的人员。
三、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
1. 基本情况
它包括聋儿的基本资料 (如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 、家庭状况 (如经济条件、家庭氛围、主要家庭成员、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情况) 、听力情况 (听力障碍级别) 、有无其他特殊的生理体征或特殊的疾病, 以及聋儿的智力状况、目前的教育学习状况、听觉能力和语言水平的评估情况等。
2. 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长期目标时视野要宽广而长远, 需以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为教育的起点,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即对学龄前聋儿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教育的同时, 指导聋儿建立并提高克服听力损伤带来的发展障碍的能力, 努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阶段目标则是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不同听力语言能力的聋儿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 使其能逐渐稳步扎实地提高听力语言水平, 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长则一年、两年, 短则一个学期、几个月、甚至几周。教师在制定每周活动计划和每日活动计划时, 都需要慎重考虑个别教育计划提出的重点。在整个教育计划中, 长期目标是纲、是方向, 阶段目标是目, 是实现长期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把阶段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的教学目标, 并把具体教学目标继续划分为更小的主题目标或一节课、一个个别训练的目标。不过, 这些都需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而定。
例如, 制定一个3岁6个月聋儿的听力语言训练计划, 时间是1个月。阶段目标是学习认识部分水果, 建立概念, 培养卫生习惯。我们分解设置的具体教学目标是:
第1周———学习“苹果、梨、香蕉、西瓜”, 引导幼儿养成在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
第2周———学习“橘子、桃、葡萄”, 并学习一些剥皮知识, 训练简单的生活技能。
第3周———学习“草莓、荔枝、猕猴桃”, 复习以上两个非智力方面的内容。
第4周———利用多种游戏形式进行巩固复习。
四、个别教育计划的实施
在实施阶段, 相应的教学记录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对一些需要不断测量、评价, 再测量、再评价的教学内容, 记录就更为重要, 它也是我们进一步修改和调整计划的依据。
1. 实施方式
我们倡导的个别教育计划实际上是建立在集体教学基础之上的, 可以采取“集体—个别”或“小组—个别”的形式进行。当聋儿在集体学习中仍有困难或需要提高时, 我们还可以安排他们到专门的训练室对其进行个别的教学服务。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活动, 能针对聋儿的个体缺陷和集体学习中的不足进行补偿, 但它需要师资、单训室、个别教学时间作保证。
个别语言训练教师在语言训练中要寻找可以提高聋儿自信心的锻炼方法。即用鼓励的方法提高聋儿使用听觉的自信心, 使其逐步养成运用听觉学习和交往的习惯。
聋儿康复的成败还与聋儿的家庭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康复中心需与家长进行具体详细的交流, 如每日家长接送孩子时可与班主任交流情况, 也可以建立联系本互通教学内容、完成情况、聋儿学习中的问题等。
另外, 无论在教室、个别语言训练室, 还是家里都应精心布置语言环境, 突出聋儿的个性特征。如教室里可贴挂有关课程和主题教育的图片, 还可组织聋儿共同设计和布置环境。
2. 对每一个聋儿在训练过程中的听力、语言能力进行评估
实施个别教育计划需要对聋儿的基本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为聋儿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 并在其能力的基础上查漏补缺, 提高能力。它不仅可以显示出聋儿随着时间和训练的进程取得的进展, 还可以精确地指出他们需要强化的部分和已经取得的成绩, 为计划的实施和预计达到的目标奠定基础。
3. 对个别教育计划的调整与修改
在对聋儿的个别化教育过程中, 教师有时要根据所取得的进展和发现的问题对计划进行适度的调整与修改, 以满足个体的特殊需求。如助听器是否适合、家长是否配合教学、教育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聋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实施时间是否及时等。
实践证明,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聋儿的个体差异, 实施个别化教育, 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听力语言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 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聋儿教育中的操作活动 篇5
一、操作形式多样,走进数学
让幼儿在图画欣赏中喜欢数学,让幼儿从喜欢看的画、美丽的图案和图形的组合中寻找数、量、形状等数学内容。如设计几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画面,让幼儿欣赏,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设计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画中图形的形状、特征、数量。教师再准备相应的材料,让幼儿自己构建画面,并让幼儿动手剪、贴、拼、画,贴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并让幼儿说出自己都运用了哪些材料,使用了哪些图形,并能说出它们的数量。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操作目标具体,体验数学
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而且每个方面都有一个重点。如教师将学习3的组成的认知目标定为:引导幼儿将3个物品分成两份,启发幼儿寻找不同的分法,学习讲述分合过程和分合式,初步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这个目标找得准确,因此操作性较强。
还可以采取分组活动,提供几组不同内容的操作材料,让每组幼儿轮流操作。安排材料时,注意到以下方面内容:每组材料是不同类型,用不同方法、材料巩固相同的内容。如提供几组材料:(1)看数字卡片摆实物;(2)看数字卡片印点子;(3)看点子数量摆实物;(4)看数字涂色。四组材料不同,方法不同,体现的层次不同,遵循了针对个体面向全体的原则,可以使所有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得到发展,并不是千篇一律,避免了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的缺点。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我在数学活动区域对幼儿操作材料准备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幼儿准备了大量实物,磁性材料、学具盒等直观材料,以及点卡、数字试题卡等抽象成分的材料。
三、操作实效性强,感知数学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学习“9”的组成时,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9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操作,还未等幼儿完全分好,教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教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可设计如:准备9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8、8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7、7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6、6和3;(4)物品上有无圆点来分,可分成4和5、5和4。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
操作过程中,教师强调要让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因此在发放材料的过程中指导不同起点、不同发展速度的幼儿按照不同要求选择材料,材料要追求多功能性,教师应对每一种材料的用法、功能有明确认识,使之为不同教育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层层叠”是一种发展幼儿手的技巧和判断能力的游戏,活动中总是单一的玩法难免会失去兴趣,利用木块旁边有不同图形可让幼儿进行排序。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三种图案进行排序,如一个方块、一个梅花、一个红桃……指导能力较强的幼儿选择多种图案其中一种图案逐一递增的规律排序,如一个方块、一个梅花、一个红桃、一个五角星、两个方块、一个梅花、一个红桃……三个方块、一个梅花、一个红桃……还可让幼儿进行1—10的正逆排序,把小木块像摆楼梯一样摆起来第一层1块,第二层2块以此类推,上楼时从下往上数1、2……10,下楼10、9……1。还可运用多米诺骨牌的玩法,让幼儿根据想象摆成不同的图形,练习幼儿的目测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耐力。
所以设计操作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活动要求,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需要幼儿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幼儿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组成,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操作是保证操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操作重视思维,丰富数学
数学活动中最忌讳的就是机械记忆,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应把知识重点放在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上,使幼儿有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幼儿亲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与物体打交道,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如幼儿学习加减法时,可利用积木块、卡片、木珠、瓶盖、石子等,让幼儿从操作中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从动手实践中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如在活动中我运用雪花片教幼儿学习5的加法时,让幼儿用左手先拿2个雪花片,用右手再拿3个雪花片,教师提问:“看一看,现在两只手中一共有几个雪花片呀?”幼儿共同回答:“一共有5个雪花片。”教师再提问:“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回答说:“是用加法算的,因为左手有2个雪花片,右手有3个雪花片,两手一共有5个雪花片,列式子应为2+3=5。”教师鼓励幼儿说:“你们真棒,答对了,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两只手时的雪花片相互交换,看看现在每只手里有几个雪花片,两只手一共有几个雪花片?”幼儿回答:“现在左手里有3个雪花片,右手里有2个雪花片,两手一共有5个雪花片。”教师继续问:“用什么方法算的,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回答:“是用加法算的,列算式应为3+2=5。”这样,让幼儿从操作中理解加法的互逆关系。
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幼儿在活动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让数学成为科学探究工具。
谈操作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动手操作,培养兴趣,激发潜能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参加, 亲自动手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人指出:“如果要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灵活的孩子, 那就必须经常使他们做锻炼手指的活动, 因为儿童的智慧是集中在手指尖的。”我们知道, 儿童手指部分的发育迟缓,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应该从练习手指开始。一个小学生, 如果从小练习弹钢琴, 他的手指就柔软, 动作就灵活。课堂上, 很多学生喜欢做些小动作, 这是生理的本能, 是一种无意识动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 适当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动一动, 做一做, 可以使他们的手指得到锻炼和发展, 促使大脑的发育, 促使他们集中精力,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小学生的天性是玩, 玩起来从来不感到厌倦。算式、计算、应用题是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枯燥的算式、单调的数字常常让学生厌烦。但是学生在幼儿园时, 教师让他们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时, 往往设计“玩七巧板”的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到学数学的乐趣, 他们从不感到厌烦。同样,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打破数学教材限制, 在学生身边的实例中找出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数学, 这既是他们生理需求, 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二、动手操作,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 在于引领, 更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人人动手操作, 人人参与教学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操作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如, 在“购物”实践活动中, 我根据现实生活在班里模拟了一个购物小超市, 分别让学生扮成小售货员和小顾客, 在购买东西的过程中, 让学生学会找兑零钱, 看一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在整个活动中, 学生很活跃, 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又巩固了所学新知, 训练了思维, 将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 学生亲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参与意识就更为强烈, 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动手操作,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数学知识有着无穷的奥妙, 而在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对数学的热爱才会更牢固、更持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低年级学生对社会生活了解甚少, 对自然与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喜欢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学需要, 为他们创造动手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测量时, 我让学生自带自己现有的测量工具到学校大门口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 看一看谁的方法最简便。测量完后, 我让学生在课堂交流, 展示他们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三角尺量, 有的学生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 再1米1米地量;有的学生先用绳子量花坛, 然后再用三角尺量出绳子一米的长度, 再将绳子对折, 得出花坛的长度。在交流中, 大家将自己的做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在交流中, 大家都了解了别人是怎样想的, 又是怎样做的, 方法不同, 效果相同, 但更简便的方法在交流比较中清清楚楚了。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 既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兴趣。
四、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在小学阶段培养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很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操作的空间, 让学生亲自动手, 大胆实验, 展开想象的翅膀,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例如, 在一节实践活动课中, 我创设一个教学情境:春天来了, 学校要组织同学们到省城去旅游, 你想一想在旅游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如果运用到数学知识, 将解决哪些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是租车还是买票, 租车的话还要考虑路程远近与耗油量, 还有最佳路线选择的问题等等。学生从多角度考虑, 设计了许多方案, 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了解释。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使学习与真实的实践相结合, 强化了学习兴趣。
【聋儿教育中的操作活动】推荐阅读:
聋儿语训07-16
聋儿康复训练05-26
聋儿早期语言康复课程07-06
聋儿康复语言训练简易辅助工具10-02
聋儿家长在家庭康复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05-26
美术活动中的情感教育07-12
浅谈教育活动中的批评艺术08-30
教育云平台操作培训07-13
山大网络教育导读操作与答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