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2024-05-23

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共12篇)

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篇1

0前言

现代青少年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诱惑与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 尤其现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 往往脱离现实寻找自我, 用传统的模式去追求“考分”, 实现自我。通过社会调查发现, 有36%的大学生除上体育课外, 不参加体育锻炼, 长此以往, 必然导致其身体素质下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青少年营养过剩, 加之缺乏系统锻炼和基本的体育健康常识, 有不少人染上“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等都市“文明病”, 严重地危害其健康和身心发展。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 加强体育素质教育, 增强人们的健身意识, 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迫切需要。

1 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1 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

健康包含身体、精神、社会、情感、伦理诸多方面, 获取健康包括医疗、卫生、防疫、环保、营养和体育等许多手段, 其中体育的方法手段对于健康的价值是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最适合青少年学生的, 是其他手段不可取代的。因此, 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成长而言具有基础性的功效。

1.2 体育教育是学生获得“学会生存”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

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支点, 是学生进入现代社会求得生存的基本条件。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健康观、环境观、营养观、生活观、体育观、运动观、休闲观, 以及相应的权利意识, 并习得各种相关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养成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 将会有利于他们的一生。

1.3 体育教育是塑造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体育运动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直观作用, 就在于它树立了新的民族形象。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 极大地震撼民族的心灵, 成为亿万人民社会冲动的结晶。它牢固地维系着民族感情, 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归属于它的荣誉感, 认同于它的义务感。毫无疑义的, 这将对于青少年一代维系于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具有感性和理性兼有的价值。

2 高等体育教育中各种素质教育的培养

2.1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 靠学生之间的合作, 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 才能凝聚人心,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 热爱集体, 为集体争荣誉, 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 尊重人, 理解人, 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 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 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 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 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 使学生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体育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必须具备不怕困难, 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 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2.2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务实、求真。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 通过体育教学手段, 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 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 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在体育教学中, 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 编排徒手操, 设计场地, 制做体育器材等, 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另外, 通过上体育课,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 如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 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 所有这些素质, 在体育课中都得到了发展。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

2.3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提高身体活动机能, 养成卫生习惯, 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 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学习体育动作能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 提高各项身体素质, 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学会自我保护, 提高自理自控能力。培养学生健身锻炼, 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主要指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4 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 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 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3 高等体育教育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

3.1 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又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要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体育健康课的知识性、趣味性, 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技术动作和健身方法, 发挥学生的智能,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拓宽学生知识面。另外, 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 要做到整体优化、创新与发展, 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合格人才。

3.2 改革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现行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以竞技体系为中心, 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加强体育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课程的任务上, 使学生能掌握两种以上增强体质的健身手段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 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 改革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方法和内容, 改革体育课的考核内容, 使体育健康课的教学思路更加符合“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

3.3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 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现有的体育教师是在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 这种以往的知识结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有计划的进行培养与提高, 制定自修计划。另外应注重对他们敬业精神的培养, 鼓励教师积极努力地钻研教材教法, 全面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深化教师队伍监控管理机制。

4 结语

体育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培养和造就21世纪高质量的新一代, 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力度, 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健康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 真正落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功能, 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体育科研, 2002 (23) .

[2]张子沙, 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0 (1) .

[3]李涤非, 等.从素质教育角度看体育教师素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

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篇2

谈谈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江西省德兴县第一中学 王玉华

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与赞赏。赏识教育,是把赏识运用到教学中,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爱心和教学艺术,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的一言一行。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的教育方法,它顺应时代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教育是通过绘画语言传授,综合开发孩子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孩子的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一句话,美术教育应强调素质的培养,灵智的启蒙。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中一直以来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近来对于它的重要性被提起。对于它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实践我们都清楚,是说的多而做的少,主要还是功利的因素较大。其实在教学中如果能将审美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罗克韦尔・肯特也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刻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们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能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

我在美术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年,我赏识了众多的所谓“差生”,让这些差生考上了较好的美院,让他们走上了一条适合自己人生的阳关大道,这多亏了赏识教育。记得有些学生成绩很不理想,不知自己该如何是好,在我的美术兴趣活动小组中,我不断的给予表扬和赏识,让他们在美术专业方面有很大进步,专业的进步带动了成绩的进步,进入了良性循环,最终他们考上了理想的美术学院!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赏识,便是教育的一种艺术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赏识教育正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被确认和推广,并且在很多个体范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认为,赏识学生是美术教学活力的源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赏识学生。

一、赏识学生要打破教材

按照传统,教材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容置疑。教材安排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从内容设置到教学进度都周密计划,具有普遍性、划一性。一般来说,教师不敢轻易质疑教材,也不允许学生脱离教材的学习,然而,往往存在一些学生,他们对课本视而不见,另有所好,大胆创新。并且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我总是尊重他们的行为,并给予鼓励,事后,其中的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真没有想到,我还等着挨批评呢!”经过类似的几件事之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解放,他们在课堂上、作业中表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意识、挑战意识和超前意识,出人意料的作品不断涌现。

二、赏识学生的问题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学论文 )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的架子,甘当“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使学生活跃起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虽然喜欢受表扬,渴望被赏识,但他们不需要“不切实际”的表扬和赏识。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问题或作业只是一般,而老师和家长不是从鼓励进步的角度去评价,而是敷衍式地、不合实际地去表扬“做得很好”,这样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被看成是讽刺,会疏远双方的情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表扬应有实在的内容才能体现出赏识者的真诚。

四、赏识学生的创意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目标不再是知识型的、刻板式的人才,而是创新式的、开拓型的人才。如果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教条式的接受知识,这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而要培养有创见的、有个性的有用之才,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尤其赏识学生的创意。对于学生的创意,我的理解是,只要突破了一般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称为“创意”,而无须要求合乎实际,更不能把学生的“创意”与成人世界的“创新”相提并论。正如有经验的教师说过的,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应大加鼓励,大加赞赏;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维,努力创新的优良品质,逐步成长为开拓型人才。

五、尊重差异,赏识后进生

不光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存在后进生,美术学科中也同样存在后进生。这些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相对较低。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赏识教育,不仅要赏识优秀学生,也要赏识后进生。

有关研究表明,在人的本性中,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尤其是少年儿童,他们的知识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一些想法不可避免的带有幼稚性和不成熟性。如果此时教师和家长们过分地去求全责备,不支持、不信任,甚至蔑视,会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是成大才的料子。反过来,如果我们都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则可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六、要把“赏识”与“批评”结合起来

“只要表扬不要批评”,这是赏识教育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要哄、要捧”。如果认为这就是赏识教育,那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赏识教育也包含批评。少年儿童由于知识的不足,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这些,如果教育者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违心地表扬,这样下去,学生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弱点,失去努力的方向。这样在表扬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心理素质差,不能经受挫折,一旦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出现失败,就会怨天尤人,强调客观找出若干理由来原谅自己,终究不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因而赏识教育不是不要批评,而是批评的方法要巧妙,要在适当的氛围中恰如其分的提出批评,要以帮助提高认识的语气和态度,诚恳地提出批评,要在被批评者能够接受和愿意接受的基础上提出批评,要把批评与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批评中有赏识,赏识中有批评。

幼儿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篇3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曾经有诺贝尔奖得主说过,他经历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儿园,这一说法实在很深刻。因为,幼儿阶段其实正是奠定基础的启蒙阶段,民间亦有“三岁看大,七岁至老”之说。在幼儿教育阶段,其实应该涵盖“德智体美劳”诸多学科。提到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传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即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象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內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就能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让我的飞机上蓝天”的教学,教师利用送一件看不见、摸不着的礼物给学生的悬念,吸引学生,创设了听声音猜礼物的体验,学生从声音中辨别是飞机,于是进行了动手制作飞机的体验,最后让自己做的飞机在蓝天上飞翔。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还获得了制作飞机成功的喜悦,当飞机在蓝天翱翔时,也放飞了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神物交融,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

素质教育中的情商教育 篇4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这样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要实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除智育外,我还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尤其是情商教育。所谓情商是指一个人情绪智力的商数,是情绪智力发展的标志。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第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第三,觉察他人情绪及变化的能力;第四,挫折的耐受力;第五,处理人际关系、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中,情商教育是除智育外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坚韧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些是学生今后立身处世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中,较高的情商已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如三国时候有一个人物周瑜,他长得很帅,智商高,会领兵打仗。据说毛泽东同志对周瑜有一句评价:周瑜是个共青团员呐。周瑜怎么是共青团员呢?是说周瑜年纪轻轻就当了大官,当了大都督。老干部,老将,老领导,都不服他,这么年纪轻轻当大官,后来33岁的周瑜,火烧赤壁,打了大胜仗,老干部老领导都服他了。他的智商这么高,后来怎么死的呢?对,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三国演义》第56回就有这么一段:孔明三气周公瑾,使周瑜晕过去慢慢醒过来了,他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他大叫了数声,好几次连叫数声而亡,寿36岁。当时周瑜的事业正是如日中天,已经成功,本来应该取得更大的成功,应该持续成功,但是他顺利的时候趾高气昂,遇到逆境的时候,却:“既生瑜,何生亮!”他心胸狭窄容不得人,爱动怒,爱生气,嫉贤妒能,多次想把诸葛亮干掉。所以,他不但没有取得更大的胜利,却因为生气而早早地撒手人寰,可悲,可叹。由此我们能从中清楚地意识到情商的重要性。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无时无刻不压在每个人的头上,尤其是最近电视、报纸等媒体所报导的“80后”、“90后”的青年,由于不能正确地处理周围的压力和问题,各类自杀自残事件层出不穷。部分中小学生也不例外,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普遍来说心理承受能力都比较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并不同步,以往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已不复存在。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一方面由于生理发育较快,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自视甚高,另一方面因为其心理发展水平尚处于幼稚期,受到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制约,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低,稍遇挫折即丧失自信,继而一蹶不振,少数学生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在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人格方面,情商教育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良好的情商教育能使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情绪的由来和优势及缺点,进而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通过情商教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自知之明”的观念。学生的自我评价过高,则易产生自满、主观武断和轻举妄动;反之,则易产生自卑、信心不足、行动软弱无力。完整、正确的自我评价通常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现实的“我”。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当前自身状态特点的认识;二是理想的“我”。在教育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自我个性面貌做合理的构想并引导他朝这一方向发展;三是记忆中的“我”。应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反思过去自我的状况,让学生自觉地一日三省吾身,随时矫正个性中不良的内容;四是反射的“我”。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他人心中的自我形象。人首先是社会的人,从某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价值、观点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同后才真正成其为个人的内容,这一点,对当前的独生学生教育尤为重要。

其次,良好的情商教育能使学生及时察觉他人情绪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理解他人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心、同情、理解他人,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或孤独,不利于日后的工作、学习。因此,注意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交往中生活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交往?在交往中应注意什么呢?应正确处理学生交往中出现的纠纷和矛盾,引导学生多作自我批评。我们面对学生交往中的纠纷,不能一味地指责他人的不是,甚至和学生同声一气错误地引导学生。殊不知这可能会负向强化学生的观念,日积月累,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大凡类似的问题,教师都不能以成人的观念来判断学生间的是非,应与学生异声相教,引导他多作自我批评。

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论文 篇5

摘要: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素质教育理念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在阐述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钢琴教育的特点,重点分析探讨了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课题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使其更好地辅助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钢琴教育;素质教育;作用地位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新时期为全面培养素质人才,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一种广泛实行的教育方式,更是国民教育中的一项核心政策。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素质颇有益处,而钢琴教育又在音乐教育中拥有着较高的地位,因此钢琴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言有着多重的积极意义。无论是其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想象能力的教学目的,还是其丰富且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亦或是需要五官与心灵默契配合的美妙教育方法,都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

素质教育最主要目的是在充分尊重人主体特性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以通过开发人的智力潜质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往往以性格作为基础。在情感的基础上,素质教育依赖于知识体系以及综合能力的支撑,并且以认知、实践、共处、生存作为倡导的基本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具有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多种特质,比如思维创造性、主体实践性以及立体空间性等等,它主张在教育中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鼓励学习者独立自主的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给他们。

二、钢琴教育的基本特点

钢琴教育的一个首要特点是实践性,这种实践体现在钢琴学习的音乐基础、技能训练、器乐教学以及曲目赏析的等各个方面;其次是形象性,从本质上来讲,钢琴教育是提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从目的上来讲,钢琴教育旨在表现音乐的魅力形象中引起受众共鸣;此外钢琴教育还有一个特性是情感性,音乐的灵性在于情感在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传达,任何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中都蕴含了其美妙或复杂思维与情感,这是一种无关逻辑与理论的.十分纯碎的心灵的交流体验。

三、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钢琴教育可以开发智力、挖掘潜能

钢琴演奏的过程不仅仅体现了手指的灵活调动能力,也充分反映着大脑的反映以及协调能力。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是语言脑,右脑是音乐脑,左右脑的明确分工与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学习者的高效学习。而钢琴演奏行为在培养了左脑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的同时充分锻炼了右脑的管理反映能力,通过刺激其神经达到使大脑兴奋的效果,从这一角度来讲,钢琴对于整合与协调左右脑的思维活动具有显著的作用。从挖掘潜能的角度来看,钢琴演奏是诸如记忆、想象、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或者心理过程综合作用的体现,这个过程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反映速度,提升智力活动的效率。钢琴教育培养的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立体思维三者之间的结合与协调,可以在开发学习者智力的同时,不断激发其各项潜能。

(二)钢琴教育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培养情操

高雅品格的形成是在无形之中进行的,比如人们在钢琴学习中感受大师名曲艺术魅力的过程便是一个陶冶情操、提升品格意识的一个过程,这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一种极佳的方式,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正是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取得多重成效的理念。钢琴教育对于塑造人们的人格形象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钢琴技巧的学习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欣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人格品质的提升以及自身修养内涵的增长,使其散发由内而外的个人魅力与雅致气质。在钢琴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其实是一个自然渗透的过程,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最终效果。

(三)钢琴教育可以提高情商、增强控制能力

情商可以衡量人们情感发展水平的高低,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情感、艺术天赋以及审美感知力等都会被挖掘,在音乐的世界中身心都得到放松,获得与外界协调融合的内心情感世界,情商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与发展,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钢琴学习还可以帮助学习者缓解压力,增强对自身消极情绪的调整控制能力,培养人们良好的自我意识,满足其对释放精神情感与生活压了的需求,这种情商的提升与情感的调节反过来也可以使人们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大大增加,能够使其获得更好地演奏学习效果。

(四)钢琴教育可以培养综合素质、开拓创造性思维

钢琴教育中学习者要实现自己的演奏与音乐情感的交融,不仅仅要练习双手手指的灵活以获得精湛的琴艺,还要重点培养想象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即从这一角度来看,钢琴教育既包含基本技艺的教学,同时还是一门审美教育,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习者的精神与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钢琴教育还可以运用到素质教育里面理解力与观察力的培养中,通过细节分析与反复琢磨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这方面的能力。钢琴教育复杂、灵活又多变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不论是从思维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这都说明钢琴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基本而且必要的职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教育对于学习者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提高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广泛地推广音乐教育尤其是钢琴教育。提高钢琴教育的教育质量与水平能够使更多的受教育者满足社会需求,钢琴艺术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云思.素质教育下钢琴教育改革策略浅析[J].艺术科技,(8).

试论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6

美术教育是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不但有利用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它对人的潜在影响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传统的美术教育只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技巧、美术知识和审美能力,这与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美术教育要求在实践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对学校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美术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即不仅是在美术教育中实现“双基”目标,还要追求“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其他功能,最终达到学生的自我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所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增强人的审美意识。人虽然有爱美的天性,但人并非天生就懂得美、会欣赏美和理解美。马克思曾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同样,对于没有视觉美感的眼睛来说,再好的美术作品也毫无意义。因为对于色彩的和谐与对比的美、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的美的鉴赏能力等,也都是在不断接触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得艺术感受而不断培养起来的。一个几岁的孩童可能会本能地喜欢某种颜色或爱听某种音乐,但他却不可能喜欢凡高的绘画或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浓厚的思想内涵,奇妙的艺术技巧及作者的经历、感情、风格等,这是孩童绝对不可能理解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了一定的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积累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逐渐成熟,此时他才能较全面、较深刻地理解这些作品并从中得到美的感受,获得某种启迪。人类的这种认识过程说明,审美能力只有经过培育才能逐渐形成和完善。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意识至关重要的途径。

同时,美术教育还有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美术能够外化人的烦恼和忧愁,减弱人的心理压力,保护人的健康。在现行科学教育中,学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很少有什么表达的机会,如果有需表达的话,也只是一种观念的表达,且极其有限,几乎不会太多的涉及学生情感问题。故我们说科学教育不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只有文学艺术教育才能对学生的情感起到明显的作用。这是因为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服人,以情感人。尤其是美术教育,它是一种自由形态,是外化学生心理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其特点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渗透及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心灵得以净化,情感要素和感情功能得以升华。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德”为美。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美术教育对人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人们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善人格的建构。美术教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在美术造型中,形的每一点变化都与思维的变化和发展相关,因而重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右脑及其他学科所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美术教育在训练和发展人形象思维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作为形象思维品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组织引导学生在情感激发的氛围中进行思维活动,并把思维训练在各类课题的多个环节中持久地、反复地渗透实现。因此美术教育中要重视在不同类型的课题中,找准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知识点和环节,激发情感,加强质疑,锻炼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近来有不少科学家和教育家指出,美术教育对人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这是因为审美实践活动是人手、眼、脑并用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这是因为审美实践活动是人手、眼、脑并用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的高度复杂的综合过程。美术教育在训练和发展人创造力的大脑右半球中,其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术教育以创造性为灵魂,在创造上讲究情绪的自由发挥,这是衡量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在美术教育中,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动手将形象思维变为可视形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可视世界,这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高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

美术是一门独特艺术, 不仅通过各种艺术手段, 比如构图、素描、设计等方式, 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术教育更是能够通过各种有力形象, 深深地打动着人类的内心灵魂深处, 净化人的心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场当中, 美术教育具备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并强化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

一、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是一种整体性的综合教育, 它将人类的生理机能和心理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审美教育的先进性程度, 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高校的美育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教授学生设计、绘画、素描等各种专业课程, 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设计美、欣赏美, 让学生自发地从内心来体验美感, 为学生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美好, 热爱生活、感恩生活铺平道路。审美教育不仅使得学生情感充沛, 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 而且能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品位, 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二、美术教育应如何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 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注意强化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当中, 总是将绘画技巧放在首位, 相对而言没有重视对学生审美方面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我个性, 缺少欣赏美的心态和发掘美的眼光, 充其量只是千篇一律的花匠。因此, 美术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 将培养审美情绪放在首位, 多接受一些美好的事物。应该说, 作为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方面, 美术教育在塑造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浩瀚的艺术作品当中, 学生不但能够体验到异域风情, 欣赏到各地的美好风光, 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美”中欣赏到了人文美。只有在不断地审美过程当中, 才能在内心中形成、培养良好的审美动力和内心愿望。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 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大中学生, 他们身上的素质发展普遍是不均衡的。知识面比较狭窄, 多数是书本上的知识。特别实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和创造力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当中, 应当重视和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美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欣赏课程, 更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让学生学会感受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 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中体会画家的思维与情感过程, 以此达到共鸣。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 而欣赏者能否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通过教师的淳淳善诱, 教会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平衡。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多观察、阅读、欣赏, 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感性知识, 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 熟悉各类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与表现技巧。进而学会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内容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要安排一些速写、记忆画、想像画、创作画练习, 这都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力与创造能力的好方式。形象记忆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 强化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提高审美素质的独特性

要不断地推动美术向前发展, 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创新, 创造力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最终途径。人脑的右半球决定了人类的创新力, 而美术教育在训练人类的右半球中, 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经过科学性的训练和不断学习, 不但可以使得持续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且可以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目的。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一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想学生意识到创新所带来的巨大价值, 正所谓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只有创新, 才能不断地推到整个社会进步。有了创新意识之后, 在通向创新的路上创新思维的训练就能到了桥梁作用。正基于此,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就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训练。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及日常过程中的写生、素描等各种针对性的课程训练, 学生各种创新性地思维和欲望就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都有着各自蕴含的潜能和特质。要让学生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个潜能, 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创造和实践的平台。如果不给学生提供机会, 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是一种空谈。对于教师来说,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欲望, 才能真正对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

三、结语

地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8

从心理学看, 在地理教学中, 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 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才能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艺术, 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练习, 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还要加强情感的交流。

目前, 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形势下, 尤其是地理科目已列为中考科目的形势下, 地理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理想的育人环境, 坚持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 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有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是整合和端正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更关键的是把地理学科放在同等学科的位置上, 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否则地理教师还是个副职, 会始终处在无足轻重的尴尬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 初中生学习是非常紧张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个性, 很有主张。地理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先主动接受你, 才能接受你的课。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 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 拉近距离

我们应该主动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 把主角位置主动让给学生。课上, 教师坐到学生中间去, 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愉快教学的氛围,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 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这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合理评价, 获得信赖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 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 及时梳理情感, 建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采用生自评或互评, 再结合教师点评, 最后学生通过努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3.倾听心声, 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之间的互动, 即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展。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上, 针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 当时, 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并解释:“老师不是圣人, 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 , 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以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 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 使师生思想脉搏融为一体, 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得到调动, 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获得地理知识。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 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 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交流对教学的想法, 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 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 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其次,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比较好。时代进步了, 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 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 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 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 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遵循“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初中生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 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最后,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 我用谜语导入新课:“容纳千山万水, 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城, 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 没猜到的学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正如演员要感动观众, 就必须先营造相应的气氛, 使观众沉浸其中, 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 使观众产生共鸣, 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同样道理, 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 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 完全参与教学, 就要想办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 增长见识, 发展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美术课程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篇9

一、生命教育的本质

1. 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人的生命与动物不同,不仅有自然的生理生命,更表现为社会的生命、精神的生命和超越的生命;人的生命不仅有作为动物的本能,更有精神意识支配的感性生活。

2. 生命与生活的关系。

在人生过程中,生命与生活的二个向度形成了“线”与“点”、历史性与当下性的关系,人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人的生活是生命的表现,两者统一构成完整的人生。

人们在具体的生命展开和生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二种倾向:一是只知生活而不知生命,把生活当作人生的全部。如吸毒现象,人们吸食毒品虽然各有偶发因素,但是其共同的问题是:为了生活感觉中的飘飘欲仙,他们损坏生命机能、残害自我生命,让自己的人生毁于一旦。另一种偏向是只知生命不知生活,信奉保命哲学,刻意抑制生活欲求。

3. 生命教育的目的。

①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的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只有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必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②要体会自我的精神生命,意识到人的精神世界是与动物相区别的,在人生中必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发展自我的知识水平,提升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

③要意识到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要知晓:死是人们终极的不可逾越的存在本质,体现人生奋斗的重要性,珍惜生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超越生命所要实现的是从精神上获得永恒。

④要引导人们构建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人们在追求生活的感受时,不要危害生命的健康和存在。如对待喝酒的态度。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1. 自尊的教育。

其主旨是不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工具,也不要把别人当成工具。这特别表现在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和管教孩子时是否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要他们做什么事时,应征询孩子的意愿。

我们希望孩子学习面对人的时候,要请别人做任何事时,都必须征询他人的意见,因为他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他不是你的工具。希望借着自尊教育,具体地教导孩子,让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人的价值,人是什么以及自尊的内涵是什么。

2. 良心的教育。

有了良心,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良心非常抽象,在伦理学上它是一种个人主观伦理。孔子的“不安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任何事前先问自己心安不安;孟子“不忍之心”,做事之前自问忍不忍心?虐待动物、折断树枝是否忍心?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生活细节中让学生不断反省的,在做任何判断选择时也应先反问自己的良心。

孟子说,一个人没有良心是因为他被蒙蔽了。是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没有提醒他那“不安之心”及“不忍之心”;父母师长没有教育他;或者常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许多残忍的镜头,看多了,慢慢就没有了不忍之心,变得麻木不仁。

因此要特别重视体验教育,让学生在医院或一些场合看了生老病死后,改变整个生命观,学习到对生命的坚持、敬重,良心教育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建立。

3. 意志自由的教育。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人是可以有志向,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生命方向的。

教导学生判断哪些行为是不自由的,以及为什么会不自由。比如坏习惯、无知会产生不自由;我们可以用许多的事例来向学生说明的。

一个“全人”,身体、心灵都要发展,意志教育就是心灵的部分,能够感动、有恒心、有志向,就是一种心灵教育,也是目前最被疏忽的。

4. 人际关怀的教育。

教育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无关,可以任意妄为。人的生存是依靠很多他人而生存,不可能独自存活;也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我和你”的关系,把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当成“你”,而非无生命的“它”。也希望我们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的独立个体,而不是物质的“它”,不将学生物化,这样才能建立学生的自尊。

古人讲“仁心”,两个人完美的互动就是仁心。人与人之间有完美的互动,人才能活得好。当今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常常忘记一个人过得好,是背后有很多人的付出、牺牲才能成就的。

三、美术课程中的生命教育

1. 生命教育的起点是环境教育。

大家都听说过“覆巢无完卵”这句话,如果孕育生命的环境破坏了,生命很难生存。拯救地球的使命,舍“人”其谁?生命教育要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建立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努力过俭朴生活。

在美术课程中结合各科教学将以下的信息向学生渗透,并以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和展示:

①认识中国的地理景观、认识我们所在地的自然生态;

②认识我们福建的森林,生长的植物、动物,特别是受保护的物种如红豆杉、华南虎等;

③了解我们的水源保护区,到学校附近的河川,观察了解讨论河流的生态情况;

④举办龙岩特有的动、植物图片展览,认识保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2. 引导学生欣赏生命。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上存有生命是十分奥妙的事,且种类有三千多万种之多,只是其中的一种—人类,却使得许多生命在快速地消失中。人类需要动物与植物的供养,甚至需要他们来救助人类的疾病,其实生命之间是互相依存的,特别是人要存感恩之心。倘若学生愿意去欣赏各种美丽的生命,像蝴蝶、青蛙、红豆杉、华南虎……等,并意识到这些美丽的生命即将灭绝,或许会改变他们对生命的态度。所以在视觉艺术教学中,能透过赏鸟活动、赏蝴蝶活动或以影片、幻灯片欣赏,目的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美感。当学生能感受、体验生命的美与真,这应该是生命教育的另一个起点。

更重要的是,透过文学、美术、音乐来欣赏人的美,欣赏人的美丽与丰富,从儿童到老人,从黄种人到白人、黑人,女人和男人,从欣赏人到爱人。以建立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世界。

3. 期许学生尊重生命。

当学生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领悟生命的奥妙,又能感受生命的美,会去欣赏与赞美,渐渐地形成一种信念,就是尊重生命,要有“好生之德”。希望所有的生命都能依照他本来面貌活着,自由地成长。当我们碰到任何生命,都须持有戒慎尊重的心情,不可存着玩弄的意图。

对于人的尊重,应该从重视孕妇、儿童、老人、穷人这些弱势群体开始,尤其是儿童。在教学中,能尊敬儿童,把他当独立的人看,凡事征询他的意见,请求他的同意,对学生的美术表现以理解、认同的态度,将这样的态度迁移至对待他人,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觉得——我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被人尊重的。让我们和学生作到“尊重生命应该是一种道德坚持,是一辈子做人的原则”。

4. 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践“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那就从爱护生命做起,帮花草浇水、松土,劝导别人不践踏草坪、攀折花木,参与自然保护工作,为老人、福利院、社区服务,并把这些行动和日行一善结合。美术教学应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如影片、动画、幻灯、美术作品等支持和鼓励这些行为,并教导他们行动的技巧。

其次,要做到珍惜生命,具体作为是过“俭朴生活”,不能浪费资源,过度消费,甚至吃食稀有动、植物。

5. 关注审美关怀。

审美关怀的艺术教育理念,体现的是对艺术人文与生命环境的关怀。审美关怀特别强调融合艺术的学习与人格的陶冶,期望能引导学生发展美感、创意和思维,关怀艺术与人文。我们将审美关怀的理念融入整个课程的设置、实施以及评价中,成为教育者的教学信念。

鼓励学生怀着“美丽的心”,可以请学生自我定义这颗美丽的心,例如感恩、珍爱物资、关心别人和关爱生命等;引导学生想象“我是一件艺术品”——将自己视为一件自我雕琢、不断成长和完善的动态艺术作品,期望学生自我成长,关注品质,丰富艺术感受,协助学生依据自己的特色建构理想的艺术形象,经过自主的学习达到目标。

视觉艺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审美关怀”的人性态度和艺术素养为本,将课程内容扩展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视觉文化”,在教学中建构:①从感恩的心出发;②以批判之眼洞察;③以创意之念改善。

从“审美关怀”理念出发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评价方面,认为学生是主动且负责的课程参与者,是教师的学习伙伴,有能力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评价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关怀,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教育方式”,在温馨互动的评价过程中,师生具有高度的合作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长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倾向于多元的方式,旨在观察与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判断以及如何诚实面对自己、关怀别人和把握机会展现才智。教学行动发现,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设计,表现了创意与美感,展现其自我反省、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并籍此活动培养同伴合作学习和积极负责的态度。

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篇10

现代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书面上的知识, 更要能给予学生潜在的知识, 也就是关于思维, 操作, 品德等方面的培养。而美术刚好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创造力, 感知力, 想象力等等各项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绘画这个过程首先是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提高注意力, 其次就是考验记忆力, 学生每次作画不可能都是在写生的情况下进行的, 很多时候都是要依靠记忆力去画出想画的东西。记住了要画的东西之后, 就是要考研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要知道画好一副画, 比例, 线条, 色彩, 都是需要重新搭配的, 最后就是进行创造, 虽然有很多画作都是依照实物画出, 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想要表达出抽象的概念, 就势必要把自己的理解融入进去, 因此, 也就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能力也就是素质提升的具体体现。

1、美术教育提升观察能力

观察是了解绘画模型的最好的方法, 只有正确观察绘画对象才能通过画笔完美的表达出来。因此, 在美术教育中, 有很多的形式都是在磨练观察能力的, 比如:写生, 临摹等等, 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 并且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观察, 所以就相当于潜在的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2、美术教育提升记忆力

学习绘画时, 除了观察, 就是要记忆, 这种记忆属于视觉上的记忆, 不是短时的记忆, 因为不可能每次作画时实物一定都在你面前, 并且与上一次丝毫误差, 因此, 学生要学会如何通过大小, 颜色, 空间的跳进进行记忆, 反复练习, 像速写这种就是考验学生的记忆力, 因此美术教育也是在磨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3、美术教育提升现象力和创造力

观察和记忆仅仅是可以作画的要求, 真正的创作出一副画, 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充满创意的创造力。所谓想象力就是把自己观察记忆的东西加入自己的理解, 想法, 通过自己的画画方式表达出来。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题目, 考验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学会多方位的独立思考, 使思维越来越灵活,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画作。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气质、性格的塑造

气质是一个人先天具有的, 但也可通过后天来改变。因为气质的可塑性,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来帮助学生提升气质。

1、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气质

画画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不决, 古语有云, 胸有成竹, 方可落笔。也就是说, 你要对你即将创作的画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犹豫不决是无法创作出一副好的画作。因此, 美术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老师要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事物, 通过自己的感受, 画出不同的看法, 老师要对此进行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从中可以树立起自信心。

2、提升学生果敢的气质

除了绘画之外, 也可以在课堂上教学生撕纸画, 剪纸画等艺术。因为这些都是不可修改的, 一旦撕坏就要重新制作, 所以让学生可以果敢的进行制作。不过, 老师还是要先适当的传授基础的知识, 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果敢的进行作业, 而不至于适得其反, 太害怕失误以至于无法正常进行作业。

3、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性格

有的画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 一个人如果单独创作的话既浪费时间, 效率也不高。因此可以让几个学生结成小组, 最好是特长互不相同的人组成小组, 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线条的描绘, 有的学生擅长搭配颜色, 有的学生擅长比例调整, 让几个人一起完成一个画作, 既能节约时间, 又能锻炼他们互帮互助的良好性格。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溺爱下多少都有些张扬跋扈, 因此很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些问题, 所以, 美术教育有利于重塑他们的性格, 改正他们身上的缺点, 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个人最重要的, 不是有多大的名气, 无数的财富, 而是要有道德, 和操守, 这样才能称之为人。这个数字化的时代, 发展的太迅速, 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 变得利欲熏心。因此, 要想改变这个现象, 就要重视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可以陶冶认得情操, 可以净化认得心灵, 古语有云“才者, 德之益也, 德者, 才之师也。”因此, 自我国古代, 就可见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 连鲁迅先生也曾经表示赞同“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因此, 做好美术教育, 就更利于学生道德思想的提升。

我们可以多让学生欣赏一些好的画作, 并给孩子科普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 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情感, 从而提升自身的品质。比如欣赏油画“父亲”。学生们不仅能从画中感受到农民身上的淳朴, 勤劳的美好品质, 更能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或者让学生欣赏一些自然的画作, 让学生在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同时, 意识到要保护环境, 保护自然。更有一些经典的画作, 可以让学生通过也似乎品感受到创作者经历的纷繁的人生, 以及创作画作时复杂的心情和悲凉的心境, 能够从中领悟到一定的人生哲理, 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画作的欣赏,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现实的热爱, 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作品能够教育学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 也能让学生明白, 画作的伟大, 就在于可以把文字难以描述的东西, 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 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美术教育有助于每样学生审美能力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的群体性动物, 跟这个世界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 人需要对社会, 生活, 自然有欣赏美, 感受美的能力。生活, 就是一种纯粹的体验, 而艺术, 则是我们完成生活使命的并经之路。每一个人都有其审美的权利, 而根据人生经验的不同, 审美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艺术的美, 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所以, 我们要通过艺术, 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提升, 才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它可以满足人的身心追求, 因此我们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也就是为了保证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因此, 倡导素质美术教育, 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

五、美术教育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

要想增强素质教育, 单单增强美术这一学科的关注度是不够的, 而是要把美术融入到各个学科当中, 不如说, 语文课上, 老师如果只是仅仅靠文字上的讲解, 不足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如果能够搭配图片就不一样了, 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文中的场景, 既磨练了学生提纲挈领的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印象, 还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 了解学生对于课文吸收了多少。另外, 很多课程也是与美术紧密相关的。比如有些课文是讲解关于剪纸的, 与其让学生对着课本山的图片想象, 不如实地操作, 老师亲身教给学生如何剪纸, 相信学生对课堂会倍感兴趣, 那么就会集中注意力, 这样既提升了效率, 又节省了时间。因此, 应该把美术和其他课程巧妙的结合起来, 使每个课程都丰富有趣, 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 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

六、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因此, 也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在把他们教育成栋梁之才的同时, 也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而我国的文化, 除了文字方面的, 就是绘画方面的继承, 要知道我国的许多画作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并且不是轻易学会的, 这些都是世界级的文化瑰宝, 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比如神秘的水墨画, 神奇的敦煌壁画等等, 这些画作从古至今一直都散发着华光异彩.然而, 现在很多特殊画作的方法都在渐渐失传, 所以, 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让他们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 真正的要做到彻底贯彻素质教育, 就要走出课堂, 走向室外, 应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 比如参观兵马俑, 霍去病的墓石刻等等, 让他们亲自体验, 才能印象更深刻, 感触更多。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 我们理应让下一代掌握, 了解, 并引以为豪。所以美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意识, 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有利于他们将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让这些宝贵的文化得以继承, 而不是泯灭。

七、结语

综上所说, 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一种无声的潜在的影响, 美术教育运用其独特的视觉语言, 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思想, 培养了学生观察, 记忆, 创造的能力, 满足教育者对于孩子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 素质的提升是最关键的, 最重要的, 广大的教育者们应该重视素质教育, 而实践素质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来进行, 把美术教育融入到各个课堂环节中, 想象不久的将来, 学生们都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的人, 并实现理想, 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

摘要:在数字化的时代, 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希望他们能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更多的是希望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 美术也被广大教育者们赋予新的意义, 不再只是教给学生绘画的能力, 更多的是作为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学科来进行教学的。也就是说美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本文就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点展开讨论, 进行简单的分析, 希望能给予教育者们一些帮助。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达.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16) :142-142.

[2]朱海龙, 景颖.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6 (6) :147-147.

[3]李珈.探究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 2013 (2) .

浅谈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美术教育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对实现13亿中华儿女的“中国梦”,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有人说,美术是一门百科全书,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美术教育具有人文性质,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关键所在,这样说丝毫没有过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其成就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基本素质状况,只有接受良好而整体的素质教育,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才会被社会所接纳。那么完整的教育决不能缺少美术教育,而且将其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因为美术教育更多地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观念;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正确的学习、工作、劳动态度和较强的责任感,特别是对于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的认识;具有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的美术教材选择了更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现在的教材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近代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通过美术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道德规范,良好的思想品德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去培养,美术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艺术修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用审美的规律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我们为我们的祖先骄傲和自豪。

教育德为首,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在教学中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长江万里图》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

(三)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人的智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具体地理解,包括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日本的一位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彦认为:“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成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四)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动手能力

许多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都指出:艺术教育并非造就专业艺术家或进行一种职业训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他认识与智力,特别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独创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的左半脑是完成逻辑思维的,右半脑是负责形象思维的。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表明,右脑的工作能力要比左脑强,学习美术的形象塑造和造型,对右脑是最大的开发和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学生对形象思维训练少,创造能力不强,形成高分低能,只会应付考卷而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也不强。这种现象在生活上也体现出来。我国小学生日均劳动时间远低于日,美,英等国家,在一些野外训练中,不少孩子生活不能自理,要家长来帮忙,有些大学生不会做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要改变以上这种状况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陶器制作》一课中,我先组织学生去附近的瓷厂参观陶器的制作方法,使学生的的表现欲很强,都想自己动手做一做,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要把美术教育贯穿于教学中,要真正通过美术教育推行全面素质教育,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让他们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林芳美.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4)

[4]朱晓飞.谈少儿素质教育与美术培训[J].美术教育研究,2011(05)

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篇12

一、在课堂上体现地理教学的美感

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优美的语言, 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 而且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教师的语言描述应该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 同时可引用一些名言名句。例如, 在高中上册讲述各种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时, 可用“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等名句来加深学生印象;在下册介绍农业生产特点时, 可用“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等名句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板书、板画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板书时若能清晰明了、整齐有序, 就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略到美。板画具有突出的表现力, 有了好的板画, 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会显得更形象、更具体, 从而展现美、创造美。

二、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科学, 弘扬真善美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联系生活中遇到的某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现象、事物进行阐释, 让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学会思考什么是真善美。例如, 在学习“彗星”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在向学生介绍清楚彗星的组成、运行等特点后, 及时说明彗星被称为“扫帚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从而使学生明白“彗星出现是灾难的象征”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使大家知道彗星拖着尾巴是一种天文现象, 而且每隔一定时间, 人们就会看到同样的现象。再如, 地理教学中还可对平时说的“天狗吃月亮”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等等。可见, 这样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天文知识, 展现地理学科的自然美和科学美, 让他们领略到科学美的博大、广奥,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 鼓励他们努力钻研科学知识, 学好本领, 进一步用科学来解释自然现象、批判迷信, 激励他们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教师要满怀爱国情感, 熏陶和感染学生

地理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阵地。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刻板地说教, 要满怀爱国情感, 用自己对祖国真挚、热烈的情感, 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要使学生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 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物产资源。这一切都是离不开地理教学的。因此, 地理课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特殊教育价值。我在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交通运输”这一部分内容时, 首先要求学生在课下尽量搜集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近些年来) 我国各项交通运输的建设成就。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课上我又进一步带领学生从京九、青藏铁路的建设很自然引申出许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建设的亚洲之最, 甚至世界之最。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教师有必要不失时机地表现出深切的忧虑, 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 使他们不仅看到我国在各方面建设中取得的成绩, 同时也使他们知道其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而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不知不觉中, 爱国之情与忧国之心就会熔铸成学生的拳拳报国之志!

四、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环境美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环境美的教育也成了中学美育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地理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尤其要贯穿一条主线, 即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协调好人地关系, 增强他们环境美的意识。为了更加充分地进行环境美的教育,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保护环境、创造美好环境, 地理教师除了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美的教育外, 还应该设置一些专题探究课。例如, 我在讲授高中下册第八单元关于“环境问题”的内容时, 设置了一节专题课———“环境与人类”。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 在课上热烈讨论, 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 节约每一度电, 爱护每一株小树、小草, 不乱丢每一片纸屑……都是环境美教育, 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化、渗透。这些事看似小事, 却并非小事, 它们能够体现出美感的内涵。

上一篇:最后一课下一篇:污染源监督性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