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启蒙教育

2024-07-08

素质教育启蒙教育(精选12篇)

素质教育启蒙教育 篇1

0 引言

素质教育从本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到1993年将素质教育写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已近20多年。在这期间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亦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现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

1 扫描:现实教育中的两难

1.1 理念上的“纠偏”与现实中的“惟升学率是从”

素质教育的提出的初衷是针对当时我国教育中那种脱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提出的,即为“纠偏”而提出的素质教育这一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其根本宗旨。体现在教学活动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的发展、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的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方法与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其初衷是纠“应试教育”中只重“升学率”的片面教育,但现实的教育中,并没有因素质教育的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而达到了“纠偏”的目的,相反,现实中的教育却存在“愈纠愈偏”的现象,有的地区甚至到了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地步。

1.2 理念上的“减负”与实际上的“负担的增加”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乃至全面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央历来重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问题,教育部为此专门发布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几次重大的中小学的课程教材的改革及招生的改革。但从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并且有的地区出现了越减越重的现象。首先,表现在学生的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据调查表明,初中生晚上9:30休息,次日早晨6点起床;高中生晚上10:00-11:00休息,次日早晨5:30起床。从调查结果看,如按青少年正常的休息时间计算,现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现象,以至于一些学生晚上精神萎靡,白天昏昏欲睡。其次,表现在教辅资料越来越多。就调查发现,包括装订成册及未装订成册的教辅资料,平均每个学科小学高年级4种,初中二年级5种,初中三年级8种,高中二年级8种,个别的学科超过10种。大部分的学生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每天不得不埋头于大量的题海。再次,表现在合法的双休日被剥夺。从毕业班学生在校的时间看,大部分学校为了提前结束课程,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不得不牺牲学生双休日时间。

1.3 理念上的“全面评价”与实践中的“惟量是从”

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有觉悟、有道德、有知识、身体健康的创造型人才。其教学评价的特点体现在全面、全体、个性的发展上。“全面发展”意味着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哪方面都不可偏废。“全体发展”,意味着不丢弃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得到提高。“个性发展”是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发挥,个性专长得到鼓励。教学评价目标应定位在这三个发展上,同时应突出其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及生成性。但现实中的教学评价,虽然提倡由过去的惟“量评”,转向“质评”与“量评”相互结合的方式,但在现实的操作上,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以操作简便的“量评”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学校对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其升学率与优秀率,并且社会上更愿意按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点评。这种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方式,必然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所以,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什么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等,在现实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惟量是从”在现实中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理念上的评价模式在现实的操作中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2 解析:两难背后的根源

2.1“两难”现象的根本原因: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与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思想的文化积淀和社会的心理,对当代教育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的理念在广大中国人的心中仍占有相当的地位。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孩子考不上学,其创业的空间不是很大,进城打工亦十分辛苦。所以,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升入高等学校,为将来的生活谋个更好的出路,这就使得广大农村的学生不得不以“惟考试是从”,这些必然阻碍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其次,是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是在温饱的水平上能够得以实现的。在广大的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师主要靠一本教材和粉笔来进行教学;较多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使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的被了解和吸收;教师的学历不达标,教学能力较差,教师主要是用注入法进行讲授,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所有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教育必然走进“教—学—考”的怪圈,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应试教育”必然成为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的飙升,这就逼迫城市的人们为了让孩子的将来,不得不聚焦于“重点中学”、“211工程”及“985”。

2.2“两难”现象的直接诱因:理论指导与现实的失切

2.2.1 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解决问题搁浅

首先,对素质教育理念认识的模糊性。到迄今为止也不排除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些专家对此仍存在模糊的认识,仍认为“应试教育中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有应试教育”的说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说各的话,这必然给一线的教学工作指导带来一系列的混乱。其次,诸多的理论工作者更痴迷于一种书斋式的理论,严重脱离当今的教育实际。其理论的实施条件远远超出我国当今的教育发展水平。

2.2.2 盲目引进,食洋不化

首先,是盲目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者对国外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抢先翻译与介绍,但很少能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至于建构主义满天飞,言必称文本、建构与解构,使得教育界好像有些“失语”的嫌疑。引进的如发展性平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及学生的档案袋评价等,他们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评价,而我们却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我国的学生除了应付这些课程之外,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应付考试,因而,这些课程在现实中的实施就比较困难。学习别人是好的,但不注重消化吸收,直接拿来生吞活剥别人的东西只能使我们失去自我。其次,是食洋不化。教育改革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食而不化,言必称希腊,则会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解决不了中国的教育问题。现在有许多的文章,内容确实很丰富,旁征博引,一会儿是海德格尔,一会儿是哈贝马斯,令人不知所云”。[2]其实国外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存在的社会现实与基础,他们很多的理论是基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之上的,并且其思维的方式与我们也有很大差异。如果脱离我们的传统和社会现实,支言片语的引进与断章取义的理解,对我国现实的教育则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3 思考:面对现实的抉择

3.1 摒弃概念之争,在教育实践中推进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这十几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并没有使人们所痛恨的“应试教育”退出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所以,纯粹纠缠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无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与惰性。如果我们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在现实的课程设置、讲授方法、考试形式等各方面,执行的仍然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的模式,那么不论我们如何努力的去批判所谓的“应试教育”都会无济于事,并且“应试教育”是不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如果纯粹为了争辩而争辩,是绝对没有必要的。

3.2 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在政策实施中推进

素质教育的推进的举步维艰,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不作为不无关系。首先,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我国现实的师资配备、教育经费等各个方面的基础,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必然使得素质教育推行起来更加艰难。其次,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把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问题归结为与教育无关的社会问题,把“应试教育”泛滥的所有责任都推向社会,并且,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应试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3.3 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整体上推进

从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相对数量上看,我国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居于世界靠后的位置。人均公共的教育经费,多数的发达国家大在1000美元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在100-500美元之间,而我国的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9.4美元,低于印度的11.5美元。并且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及地区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的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我们应大力的发展教育,“只有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的规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待遇,提高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或明显的缓解”。[3]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必须与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现实的基础具有切合点,因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只通过发展教育来改变社会那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只有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教育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者说,素质教育需要素质社会,素质教育只有在社会整体的推进过程中和改造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实现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的因素,教育应有所作为。

摘要: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接近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应然讲,素质教育的理念已应深入人心,但从实然上看,当今中国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并且现实中的种种教育现象使得素质教育每每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这两难现象的背后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所以,教育改革,应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在实践中推进,在政策中推进,在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中推进,否则,操之过急只能有碍于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难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2]顾明远.谈谈学风问题———在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年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王本陆,骆寒波.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者[J].课程.教材.教法,2006,(1).

素质教育启蒙教育 篇2

炎热的夏季已经来临,为了保证师生在夏季里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学校德育处利用升旗时间,进行了汛期安全教育,并做出以下一些要求:

1、加强游泳安全教育及管理:强化学生游泳安全教育,做到“五不”: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结合本地实际,不得到坑河,鱼池洗澡游泳。

2、防雷击:汛期内,雷雨天气较多,上下学途中或者日常生活

中,要注意避开大树或者危险建筑,远离雷电可能带来的危险伤害。

3、注意交通安全:如今,正是夏收时节,当地百姓把麦子晾

晒到马路上,那是他们的血汗钱,希望大家知道珍惜,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要体谅农民挣钱的来之不易。在这样马路被占据了一半的情况下,要求所有教师和学生不得并行骑车,不得横冲直撞,要遵守交规,要时刻保持警惕,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汛期安全知识教育

一、汛期安全:

(一)汛期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防汛宣传教育工作。学生应该多学习,掌握防汛知识、技能。

(二)暴雨天气要注意防雷

1、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因为下雨时,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

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扶大树,就仿佛用手摸避雷针一样。所以,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以外。

2、下雨时不要在水边(江、河、湖、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避雨,要观察住房是否适合避雨。

3、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

4、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三)暴雨天气上学、放学要特别注意:

1、暴雨过后,上学需途径小河、沟、桥的,要由家长陪同护送回校,如果洪水爆发未能经过小河、沟、桥的就返回家中等候可以安全通过了再回校,同时要让家人打电话告诉学校、老师,家中没有电话的要到邻居或者商店中打电话,以免学校、老师担心。

2、暴雨过后,放学需途径小河、沟、桥的,要先探视具体情况,或者由家长接送学生。回去要告诉家长,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暴风骤雨时要坚持主动到学校接送孩子,学生不能擅自涉险回家。

3、因洪水原因留校的学生,要安下心来,听从学校的管理,情况允许了才回家,不能擅自个人或结伴去查看洪水情况。

(四)严禁学生私自到河畔游玩、游泳:

1、不要私自或结伴去看河水,到河里游泳。有发现同学私自去河边的要及时阻止,阻止不了的要及时汇报学校、老师,以便学校、老师劝阻、批评教育,把溺水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2、请同学们不要在汛期私自或结伴到溪、池、坑、塘、和水库附近玩耍。

(五)要注意校园等房屋设施的安全

1、暴雨过后,学校要派教师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排查,发现隐患要告知师生并及时处理。

2、暴雨过后,师生不要靠近危险的房屋、墙体、坑塘等,预防倒塌对我们造成的伤害。

(六)请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如遇暴雨天气,学生不要单独外出玩耍及探亲访友,如确有必要,要由成人陪同。

汛期防汛安全教育

发布时间:2012-3-15 13:50:35

近日来,针对连续不断的突降暴雨的天气情况,秀屿区实验小学切实做出部署,要求全校老师扎实抓好汛期学校防汛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各处室、年段、班级积极行动,大力搞好宣传,确保汛期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切实落实学校防汛工作责任。各年段、处室要高度重视学校防汛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领导,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二是健全完善学校防汛应急预案。学校根据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学校防汛应急预案,通过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确保防汛工作到位。

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避险及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自护自救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防汛演练,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学生可迅速撤往安全地带,切实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三是建立学校防汛预警联动机制。各年段、处室在汛期要加强与未保办联系,随时掌握汛期安全动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及时掌握灾情预测、预报信息。一旦发生灾情,要第一时间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开展应急救灾工作,全力保障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

四是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学校将组织校务成员,针对汛期到来极易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校舍基础浸泡、地基下陷、墙体酥松、屋顶漏水等不安全因素,对学校周边山体、桥梁、校舍、设施安全等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要及时整治。学校将密切关注地势低洼、滑坡地段、河道附近的校舍,确保排水设施畅通,对学生上、下学途中的险情隐患认真调查。

五是加强师生防汛安全教育。各年段、处室要以“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为方针,学校将利用升旗仪式、思品课、各班黑板报、宣传栏、班队会、校园广播、原上草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汛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防汛意识和增长防汛知识。

细节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篇3

教育之于人,实为互相谦恭有礼,交谈切磋,一起探险钻研,追求真知灼见,共同成长也。“教”者,左“孝”右“文”,以孝为先,以文相授。“育”者上“云”下“月”,云为再而,往复,月乃肉字隶体,泛指身体,育之义即为肉身复制。人之复制,以孝为先,以文相授,文而化之,便是教育。

素质本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本真教育的初衷,提升人的素质也是社会所赋予学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现在反复提出,无外乎素质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教育病了,就像广告中铺天盖地的“正宗商品”说明造假的多,是一个道理。

我们的教育哪里出了问题?病得如何?现在提的最多的是“应试教育”,好像“素质教育”的提法就是针对“应试教育”,这可真是滑稽。缘何?看一个人的素质,本来要看受教育的程度,受了教育,素质本应提高,何来“素质教育”一词?敢情还有“非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提法也不对,会考试、能考试也是人的素质之一(好像以前的老校长提出过这个说法,本人赞同)。那应该怎么说,怎么讲呢?现今之教育,只能称之为“育而不教”,施之营养,佐以功利以育之,文以灌之而不化,无教无化怎能称之“教育”二字?我们现在的教育只是在复制地球生命,不是造就社会人。

近日读《陶行知教育学》(何国华著,广东教育出版社),大为感动,其推行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和精神,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近一个世纪前的教育家对教育的解读:“教育规范”(类似于大纲)对入学一年级的小学生要求,每天喝五大碗水,每天大便一次,且要定时;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要求,每天整洁一次,每天记日记一次,要认识环境中最易见到的动植物二十种;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要求,能欣赏名歌名画和自然风景,会弄一件乐器,会制作科学玩具和动植物标本各十件;对整个小学阶段要求,会用十种以上的药品,要认识社会生活,并择一种构成社会生活之基本的工人生活,如莆田者、瓦匠、木匠等,并详细观察、记载,要学会游泳和撑船。试想我们将5、6岁之孩童送入这样的学校,几年下来,这个孩子已经是一个基本独立生存的社会人了。

以“教”而言,尊重礼,强调序。从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尊敬老师开始;从不吝啬“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的语言开始;从讲卫生、讲秩序、讲文明开始;从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开始;从敬畏法律、敬畏自然、敬畏文化开始。

日本的中小学校都是提供免费午餐的,学校食堂的工人很少,每天的大量劳动都是学生干,每个班在食堂值日一周,每学期从高年级开始,倒着轮流。学生要把餐盘分好并送到来吃饭的每一个学生的面前,每送一个鞠一躬并说一声“请享用午餐”,牛奶瓶要帮助吃饭学生打开,并随手把垃圾分类回收,剩余牛奶只有一年级的学生有权利再次享用,不够分时采用班级组织“剪子包袱锤”的办法决定谁多喝一瓶牛奶。这是一个讲规则、讲秩序的教育,也是尊礼重序的例子。教化要以学校为主,家庭辅助,从小抓起,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很关键。

以“育”而言,要从尊重生命开始;要从敬畏宇宙开始;从尊重民族、尊重信仰、尊重人格开始;从向往蓝天、亲近大海、感悟苍生开始;从仰视白云,俯视绿地,内视自我开始。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苟言放弃,生命是最崇高的。育人,而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醒人类自身美好的“善根”。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暴风雨的早晨,男士在海滩散步,海滩上到处是昨夜被风浪卷到沙滩的小鱼,有几千条吧,在小水洼中挣扎的游动,他想不消一个中午,就会蒸发完水分,这些小鱼都会死在沙滩上,这时忽然发现,有一个小男孩,正在努力一条一条捡拾小鱼,并扔到大海中,男子就问男孩,这么多小鱼,你就不过来的。男孩低头回答:我知道。那你为什么还扔,谁在乎呢?小男孩一边捡起一条小鱼一边回答:这条小鱼在乎!

是啊,这条小鱼在乎。我们应该知道一草一木,虫鱼鸟兽皆有生命,“教育应该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语)。这是灵魂的拯救,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是有两面性的,一个是人性,善的;另一个是兽性,恶的。我们的教育要激扬人性,激扬人性中的对生命的尊重,否则,学到再多的知识也是危害。李政道的门生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就开枪打死了四位太空物理学家和获奖的同学;马加爵、药家鑫也是因为琐事而加害生命,还有好奇害死猫的美女们等等。我们需要反思,学生们对生命对世事的冷淡、冷漠甚至冷酷,我们有责任,在这一点上没有做好,甚至没有做为。我们应该时刻提醒我们的孩子,生命来之不易,小草、鲜花、小鱼都不能随意践踏,尊重生命的存在,敬畏宇宙,让孩子们知晓这一世得到生命的不可思议,哪怕是最低级的生命。育人,要以家庭为主,学校辅之。

学校的细节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不以学生为本的细节是花架子,会增长学生们的逆反,会弄巧成拙。学校的细节教育要以学生未来为本,因为细节教育的目的是提升素质,提升素质的目的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学校的细节教育不在于记录瞬间,而在于传承永久,因为文而化之是润物细无声,是一个恒态。学校的细节教育要放下一切功利化心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沉淀,才能积累,才能形成,也才能成为学校文化。

素质教育启蒙教育 篇4

一、身体素质教育

1.概念的界定

身体素质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 是维持人们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素质, 也可以叫基本活动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体格、生理机能、体能和适应能力等。

2.身体素质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 人们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却没有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升高而相应的提高, 相反, 我国许多人群的身体素质却呈现出下滑的发展趋势。

张建华 (2004) 研究显示:2000年对福州市20岁~59岁的1681名成年人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同1997年4738名成年人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所测均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福州市成年人随年龄增长, 身高均值下降, 体形变胖, 机能水平逐渐下降, 素质显著下降。

青少年 (本文主要指大中小学生) 的身体素质也呈现明显的下滑。2005年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表明, 与1985年、1995年的调研相比, 儿童青少年 (学生) 身体素质呈全面降低趋势, 特别是肌力、耐力、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

许多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呈现下滑趋势。刘蓟生 (2004) 认为, 我国体育工作者对19岁~22岁4个年龄段的大学生1985年、1995年和2000年三次体质调研结果中的11项形态、机能、素质的指标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在过去15年间, 我国大学生身体形态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而机能和素质指标, 除个别指标略有提高外, 其余均呈下降趋势, 男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最为突出, 15年均呈现非常显著的下降趋势, 且下降“先慢后快”。另外, 速度素质的下降也较为明显, 力量素质则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20世纪后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也给当代大学生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

3.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孔子那里, 表现为倡导“学而优则仕和读书做官论”;在孟子那里则是主张“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而在整个封建社会, 特别是儒家文化主要倡扬的就是“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人生最高目的就是求功名利禄, 以光宗耀祖。代价就是“头悬梁, 锥刺股, 十年寒窗苦, 一朝人上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直至死而后已。

(2) 源自“科举制度”且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这种教育把体育放在无足轻重的末位, 本末倒置, 明显违背了人的本性和教育规律。教育就是培养人之为人的过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知识当然很重要, 但是完美的人格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健康、美丽、道德、知识和智慧, 而不只是由知识这一种要素构成。在人格的五种构成要素中, 人的身心健康显然处于首要的基础位置。没有健康的身体, 就没有人的一切;体育决定着人的本质;体育的低效必然会导致德育和智育的低能状况。而在教育实践中施行应试教育, 就只能导致老师是教死书和死教书, 学生是死读书和读死书。

二、生存素质教育

1.概念的界定

生存素质教育是所有有生命的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必要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教育。

2.实施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1) 生存教育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所有关于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都要以生存论为基础。教育无论是满足知识发展和理性发展需要, 还是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终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存。它终究会还原到人的需要这个层次上, 而人的需要又根源于人的生存, 生存承担着对需要的理性规定。教育这种形式充分地体现了对人之生存的高层次的精神关怀和对这种精神需要的满足, 它为人的生存找到了可靠的精神家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教育的本意, 教育也只有在关注“人的生存”这个基点上, 才会寻找到教育本体目的的本源, 才会真正找到其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叶澜教授认为, 关注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是为教育的价值寻找到一个根本的立足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是教育在整个过程贯穿的一个核心理念, 也体现了教育本意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关怀人的生命, 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

(2) 中国的教育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 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 生存教育一直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 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 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许多家长不会科学地疼孩子, 孩子读小学了家长还给他喂饭。由于有长辈的操劳和宠爱, 在家他们大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上”生活, 独立生存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一旦他们在生活中碰到困难, 他们就会叫苦不迭, 依赖他人;在学习上缺乏钻研精神, 碰到困难就会望而却步, 畏缩不前, 不会去想办法解决困难。

实际上, 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已看到我国学校对培养学生生存能力重视不够的问题。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讲究实际效果, 克服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里所说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就是指生存能力。可见, 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 素质教育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以身体素质教育和生存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 要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生长点——身体素质教育和生存素质, 才不至于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薛晓蔚.素质教育要注重生存教育.山西教育, 2000, (15) .

[2]徐恒勇.江苏省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趋势及体育生活现状调研.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代建军.教育的生存职能[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2) .

教育杂谈:爱心教育优于棍棒教育 篇5

爱心教育,顾名思义是爱心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以爱护、关怀、帮助、尊重为宗旨,创造一种舒适、轻松、有爱的受教育环境,来合理有效的达到教育目的!这里的教育,广义而言是培养受教育者对自然、个人、集体、国家等的爱心。狭义而言也就是学历教育。爱心教育是教育事业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比棍棒教育更胜一筹的教育与方式。

首先,以狭义教育来说,爱心教育一爱心为对策,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使其主动愉快的接受教育。而棍棒教育下的受教育者大多数是不情愿受胁迫的消极心理状态。据相关资料显示,积极的心理使大脑皮层活跃度大大提高,消极心理则严重滞缓大脑皮层的`活跃度。人体各器官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指挥和支配,长期的消极情绪严重的伤害身体各器官的组织的功能和作用。造成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等一系列疾病!从学习效率上来对比,爱心教育的优势不言而喻。另外,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吧。活到老学到老嘛!但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最后搞成书没读完人没了,糟践自己!

然后,以广义教育来说,爱心教育倡导爱。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除了要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这个已经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共识了。爱心教育下的受教育者体会爱、学习爱、并传播爱。长此以往,良性循环。歌词是怎么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永远是美好的明天”。孩子们心智发育不成熟,是非判断能力弱。很多时候大人怎么做,他们就会照着学。他们会认为就应该这样做,这样做是对的。你想让下一代孩子们学会这种不理智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吗?棍棒教育体现的是一种自私、掌控、自我中心的人生态度。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还在震惊于心,深究其原因,就是变态人格惹的祸!希望覆辙不要重蹈。并且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也无法在社会上活好,大家都对这种人避而远之。心理课上也提到过“自私的人是因为缺爱”。解决方法,爱心教育!孩子们缺爱你就给他们补充爱,让邪恶无处遁形。

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9-01

在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指导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按照大纲、教参的要求把经典原理讲给学生听、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在教材上画重点,课后背所记重点、笔记。长期以往教师越教越乏味,形成思想政治课难教,思想政治课难学,思想政治课谁都可教的局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有“全体性”特征,教师必须树立“全体性”教育观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政治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听讲、记笔记、背笔记的被动学生局面,而应放手发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发现新问题,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总结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本课中的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归纳自己学习本课、节及框题的方法体会,评判教师的教学等方式都是可以在课堂教学运用的。特别是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形式多样化(有宋体、楷体、黑体等字体形式,有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忆一忆、试一试等形式的思考题,有漫画、现实生活的实例等素质,有归纳和演绎的论证方法),既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又是学生思考、讨论及辩论的需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

有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课堂容量就大;有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即精讲多练),课堂容量适当。其实我们应坚持客观的衡量课堂容量的标准。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的重点与现实生活中的重点、热点与焦点结合起来,运用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透彻、准确的分析,能够在传授知识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引导,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技巧同时进行适量信息的传播,充分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发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等,这都是适量的课堂容量,而并非单从时间的分配来衡量。

三、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掌握应学的知识,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关系到学生的各种学科能力能否得到培养。可见教学方法得当与否是很重要的。如:我在进行《发现自己的潜能》时,在一个班按概念——举例——方法——举例模式进行教学,从表面上看教学思路流畅,学生能够接受。但实际上学生始终没有从听讲、记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中逃出来,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后来经过自己精心钻研,到另一个班采用:讲笑话引入——举数据——活动(比力气,现场调查,比记忆,分组讨论)经过这一系列、整体化的教学体系,学生既积极参与了教学、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效果是较好的。但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三年的教学内容不一样(有心理、法律及政治),学生认知水平不一样,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不一样,因此不可能用一种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即通常所学的“教不可无法,教无定有法”。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篇7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一词英语为“Life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意思为“终身的综合完整的教育”。顾名思义, “综合统一”是终身教育的特征和主要意义所在。“综合完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及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层面分析, 人的教育从个体扩展到社会, 即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 (2) 从人一生接受的整个教育情况分析, 应该包含人在不同阶段接受的全部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即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影响巨大的世界教育思潮, 使人们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由本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 人的前半生时间用来学习、积累知识, 后半生则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 机械的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教育应该贯穿“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部过程”, 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两个概念为基础, 关注人们的生活、学习。在我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将终身教育理解成“与生命又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它不仅重视终身教育在职业训练方面的功能, 而且更加重视他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

二、成人教育———从“学历”走向“能力”

从1949年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召开, 到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布《汉堡成人学习宣言》, 国际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在发展和创新成人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是社会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常被称之为业余教育、工农教育、社会教育、回归教育等。从办学形式看, 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扫盲教育、成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远距离教育。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教育的特性, 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 成人教育通常被当作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许多成人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只注重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看齐, 让成人学习者最终拥有“专科”、“本科”学历,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单一。长此以往, 成人学习者有可能在知识素养上不及普通高教的学生, 能力上又不符合成人高教培养目标, 最终, 在社会中难以定位, 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

《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成人教育, 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些都已成为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基础,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得到确认, 不能被淡化, 也不能被替代。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尝试, 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理解和重塑自身, 时时刻刻进行改革, 尝试在概念与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 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从重视“学历”走向了重视“能力”。关注成人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的学习需要, 注重成人学习者各个方面能力培养, 指导人们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努力。通过任何形式的学习, 成人学习者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而且也能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 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一技之长, 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全民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全民教育被权列为基本的人权, 20世纪90年代, 全民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题, 在1990年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 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对全民教育进行了新的审视, 使“英才化”的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现代化”的教育, 对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全民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事业, 引起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注, 并形成了统一的行动纲领———达喀尔行动纲领。

全民教育重视教育平等, 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 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教育机会, 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强调教育民主, 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 如注重基础教育和扫盲、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入学机会等, 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 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进入21世纪, 全民教育注重实际, 利用区域间的合作, 合理和科学的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成人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广泛传播, 开阔了成人教育的视野, 扩宽了成人教育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了成人教育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对成人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的有了新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把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最终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 作为立足社会, 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法。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尽管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还是教育体系中的主体, 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 使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新的知识, 接受新的思想, 这样就急需接受不同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成人教育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也发生了及时地转变。成人教育逐步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成为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从教育制度上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 应该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重新认识成人教育,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成人教育的新理念。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 成人教育注意倡导学习贯穿个人一生的社会理念, 满足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 开发、整合和利用国家、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 服务成人学习者, 提供给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个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体系。新的趋势和方向令人鼓舞、欣慰,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发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应当基于新的定位, 实施战略创新。积极进行改革, 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 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 协助劳动者提高生存、生活技能, 适应激励的社会竞争, 使成人学习者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资源, 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五、我国终身教育的科学归宿———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美好的, 然而我们世界的现实是严酷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 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 (2)

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同终身教育的思想,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 许多国家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也无法落实。在发展中国家, 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是教育机会的欠缺和不均等性。尽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没有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表明, 许多国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 但是,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还有一亿多儿童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成人文盲也有增无减, 8亿多成人是文盲。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与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现实是十分严峻的, 如果全民教育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不加快步伐, 那终身教育就只是纸上谈兵, 最终沦为空谈,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全民教育是我国21世界终身教育必然而又务实的选择和科学归宿.

六、我国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全民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使所有的青年和成人, 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弱势群体, 均有机会接受能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 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人教育应被视为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方式, 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在我国,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一) 扫盲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

1.功能性扫盲的提出

近年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功能性扫盲”的新概念, 根据这一要求, 扫盲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开展基本读写能力教学的基础性扫盲的过程中, 要注重实用, 注重识字教学内容贴近扫盲对象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将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可以把科技普及教育的内容编入识字课本或由单位编写通俗的生产技术的补充教材。二是对已经脱盲的成员包括农村全体成员, 进行功能性扫盲, 以帮助他们扫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因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种种障碍。其内容可以包括科普法律医学保健消费保险社交礼仪等。

2.扫除“现代文盲”的提出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 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文盲, 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现代文盲”在现实生活中单就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成人来说, 也大有人在。因此, 扫除”现代文盲”成为21世纪扫盲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妇女教育的广泛开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为提高妇女的地位、推进妇女教育的进程而努力。对妇女进行教育是当前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妇女教育的重点和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

对妇女进行教育, 是提高妇女地位的主要途径关键, 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关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一书中指出:在使全球社会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总努力之中, 教育的作用、妇女的地位是必须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的两个。 (3)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提高人民素质, 通过合理、快捷的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把我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会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女孩就会获得和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 女孩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样, 妇女接受教育会对后代子女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形成、全民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产生巨大作用。

新的理念给我们启迪, 在21世纪的今天, 成人教育应实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成为整个正规的继续教育或非正规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国成人教育践行全民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在通过种种活动的开展, 使成人教育走进社区、走向农村、深入企业, 促进全民自觉、平等、和宽容地参与生活、工作和学习, 实现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沈文英.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辨析[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12) :46.

[2]刘萍.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成人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3) :13.

[3]董建红.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评估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60-61.

[4]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27-28.

[5]何爱霞.社会化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94-95.

[6]盖雨鸥.再论终身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24.

[1][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16.

[2]徐荣远.全民教育:21世纪的行动纲领[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 :26.

素质教育启蒙教育 篇8

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阅历等方面的限制, 性格不稳定、价值观念尚未形成, 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低, 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 极易受坏思想习惯的影响而走向邪路。虽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起一定的作用, 但具有自发性、不系统性、不能形成学生的整体道德观念和完整的人格。学校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 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比拟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 在德育方面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 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帮助学生奠定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

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为了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教学效果来检验。一个合格的政治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 还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所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原因就在于此。教师业务熟练, 学生才能相信你, 才有说服力,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熟练掌握的程度, 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驾驭教材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等。实际上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包括知识、学识、品质和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政治教师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以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第二,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而政治课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在应试教育下仅靠分数这种手段的教育是培养不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在政治课教学中, 要力戒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 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广泛开展师生双向交流, 在规定教材之外开列导读书目, 鼓励学生自学, 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安排专题课等, 在课外教育工作中, 安排社会调查活动, 以拓展常规理论教学课堂。政治课教师要避免喊政治口号, 避免空洞说教。完全按教材条条授课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 应多举社会上发生的学生身边的实例,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政治课教学一方面传授政治常识、概念及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传授一种理想信念, 一种做人的原则, 把学生培养成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做到教书育人。应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教书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

第三, 要特别注意教师思想品质对学生的影响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青年学生, 思想活跃, 教育背景复杂, 可塑性大,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政治课教学教育性强, 带有一定倾向性, 教师宣扬什么, 要求学生做到什么, 自己首先要做到, 或者基本上能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如果言行不一致, 则很难达到教育目的。

第四, 政治课教学应从德、智、体的相互关系中, 全面加强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启蒙教育 篇9

当前,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每个国家必须建设自己的、有世界影响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中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中有很多的教育思想、理念值得总结提炼, 如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就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 或者说是带有方针性的、体现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过去把握不准, 我曾说可能是, 今天可以大胆说, 素质教育就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今天我想加一句话, 素质教育是体现方针性 (指教育方针) 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就是说, 素质教育, 或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素质教育, 是带有方针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2010年10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江苏省教育厅在南京联合举办了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论坛研讨的核心题目就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这个论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加快建设”;二是“中国特色”。

1.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 有两个背景:

第一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正式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在教育部第18次直属高校咨询会上。这次会议经过充分的准备, 会前召开了一些座谈会, 提出要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过渡。现在, 《教育规划纲要》正式提出, “提高教育质量,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专题规划 (征求意见稿) 》更清楚地提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加快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有研究表明, 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上都伴随着本国做强高等教育的进程。现在, 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候,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们高教战线崇高的历史使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必须要建设中国自己的、有世界影响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第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是未来10年的纲领性文件, 对于实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里程碑式的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和实施需要全国人民的努力。

我记得在一次座谈会上刘延东同志曾说, 我们是举全国之力制定了《教育规划纲要》, 那么, 我们也希望集全国之力来贯彻和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很多新的提法, 有很多新的思想, 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理解、去解读、去学习。贯彻和实施的过程也很需要我们, 特别是教育研究者、理论界去很好地总结提炼, 上升为理论。所以《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2. 为什么要有“中国特色”。

第一, 我们国家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2010年11月召开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很多舆论评论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而且实践也在逐步证明, 特别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时, 越来越显示“中国道路”的作用。国外不少经济学家曾总结,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逐渐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由于我们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所以我们高等教育也应该是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 应该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第二, 中国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建设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在2010年第4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耶鲁大学的Levin校长讲过, 教育模式是与文化相适应的。我的理解, 其实就是讲各国的教育模式是要与各个国家的文化相适应的;谈及通识教育时, Levin说, 通识教育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外域文化, 如果你们原原本本照搬, 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这两句话都说明, 一个国家的教育模式要与本国的文化相适应。我曾经看到教育部原分管外事的章新胜副部长写的一篇文章, 几年的外事工作使他体会到, 世界上主要的几个发达国家在教育发展上都有自己的路子。我自己多年来也体会到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路子。欧洲有欧洲的路子, 并且欧洲的法国与德国有不同的路子;美国在学习欧洲以后,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路子;日本有日本的路子。最近我曾用“国际视野, 中国道路”来表述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问题。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路子, 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发展上。多年来, 我们一直在学习别的国家成熟的经验来构建我们中国的“路子”, 特别是与我们优秀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第三, 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过去, 我们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付出过代价, 也在不同时期取得过世界公认的成绩。现在到了很好地总结研究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时候了。而其中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就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 是体现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

二、提高素质教育的自觉

经过15年的探索实践, 素质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还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自觉, 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我想引用一下《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提到的内容。1985年5月,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 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里明确地提出了劳动者的素质问题。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 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李岚清同志把它叫做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我读了几遍之后感觉很有道理,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劳动者素质。我又学习了一下党的十四大报告,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培养大批人才。”这里也讲到了劳动者的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 “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 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2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我们称之为跨世纪的《纲要》:时间截止到2000年。跨世纪的《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4年8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中共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文件指出, “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其中第九条专门提到:“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2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1998年李鹏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 1999年朱镕基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提出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要求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为主。1999年中央召开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 素质教育开始全面推进。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 其中第三个目标就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提出:“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006年, 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十一五”期间,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里, 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了“战略主题”的高度。

教育部高教司贯彻中央精神, 1995年召开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 提出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1998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框架中的地位和作用, 清晰地表述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任务、方法和意义。如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表述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

15年来,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召开了数次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 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在104所普通高等学校建立了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组织编写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 举行了大量的文化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和报告会, 举办一年一度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 等等。经过多年的努力, 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李岚清同志认为,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伟大实践;素质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果。素质教育在今天被人们广泛认可和重视, 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这是我国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我之所以介绍这么多党中央的文件和教育部的工作, 是想说明党中央很早以来就开始注意民族素质、劳动者素质, 注意开展素质教育, 并且到今天提到了“战略主题”的高度。因此, 高教战线应提高素质教育的自觉。

三、从“三注”到“战略主题”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经历了“三注”→“三提高”→“三结合”→“战略主题”的过程, 这显示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也显示了素质教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和走向成熟的过程。

1994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针对时弊, 提出“三注”, 即“注重素质教育, 注视创新能力培养, 注意个性发展”。提出“三注”, 主要强调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与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密切相关的, 或者说, 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地在于高素质的养成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因此, 不能离开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孤立地讲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注”的提出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入高等教育。

1998年以后, 随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 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 文化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推广和提高的阶段。针对这个阶段的形势, 提出“三提高”, 即:提高学生的素质, 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素养, 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学校品位, 特别是文化品位。从而把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纳入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 进一步拓展、丰富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2005年,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0周年, 我们又进一步深化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提出应着重做到“三结合”, 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

今天, 《教育规划纲要》中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主题”的高度。战略主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点:第一, 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二, 从长远来说, 从根本上来说, 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涉及民族素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 提出“三注”, 是对原来偏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观念的突破;重视“三提高”, 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又一次升华, 也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探索的途径和目标;做到“三结合”, 是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结合,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路径;提高到“战略主题”, 关涉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 关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周远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北京

100082)

更新教育思想, 搞好素质教育 篇10

那么, 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怎么理解素质一词呢?

“素”, 平素, 平常的, 自然的, 不刻意修饰的。

“质”, 本质的, 内在的, 内涵的, 是一种比较稳定的, 不易更改的属性。

“素质”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不刻意修饰的比较恒定的行为特征。

素质本身不带褒贬色彩, 但现在我们谈到素质教育时赋予了它正面色彩。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以至于以后的工作中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恒定的、持续的、健康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工作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这种教育过程比较漫长而艰难, 可一旦形成, 就会终身受益。所以,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为了子孙后代, 为了民族未来, 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搞好素质教育。

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改变教育理念, 要把学生当“人”看, 现在很多学校、家长都把学生看成了“学习机器”或者是“宠物”。根本不把学生当成将来要立足社会的“人”来看待, 教育的结果只能是培养出不是“人”的人。所以, 我们看到了很多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学生变得自私、懦弱、浮躁、缺乏良知、缺乏是非判断力、缺乏责任感、缺乏使命感、缺乏自主性、没有创新精神、没有进取精神。有些人虽然高分, 但却低能。如2002年湖南省理科状元肖某, 曾经在1999年考进北大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学习, 因不适应, 两年后退学复读。2002年成为湖南省高考理科状元, 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再次因不适应而退学复读。后又考入北京大学进入生物系学习。这样的人, 适应考试, 却不能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现实, 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育的失败, 也是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因此, 要搞好素质教育, 首先要转变几种思想。

一、不再把学生当成“产品”

学校不是工厂, 不能生产同一规格, 同一型号的产品, 而应该是个性张扬、不可复制、自由发展、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是一个个灵活的个体, 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主动性, 他们既需要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 又对各种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而现阶段, 我们看到的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面对问题, 所有的答案都一样, 所有的声音都一样。学生的个性被磨平, 锋芒被遮盖, 创新遭挫折。学生变得唯师命是听, 唯书本是对, 唯高分是目标, 唯考学是理想。于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个没有了自我的学生, 一个个缺乏创新的学生, 一个个只会埋头做题的学生, 这样的人才, 将来家长能够指望的上吗?这样的人才, 将来国家能够指望的上吗?

救措施, 我们教师上课却不能重来, 因为学生与我们共同度过的课堂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敬畏学生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让每个学生在与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里有最大的收获, 从而留下美好的足迹。

学生的青春只有一次, 每一分钟都不可能重新来过。所以,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敷衍塞责, 要有这样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学生的生命。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希望, 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会因碌碌无为而遗憾, 不会因为耽误了学生而惭愧。我们可以坦然地告慰自己, 我的生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崇高的事业, 我的思想, 我的智慧已经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延续。如果有这种想法, 我们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我们的教师备课, 一定是精心准备的, 学生的每一天都是收获满满的。

二、不再进行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短效教育

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责任, 深入理解“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一概念。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 要从培养人才出发, 要为学生终身受益考虑。

太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知道要完成本阶段的教育任务, 而没有立足于被教育者生命全过程, 思考自己所承担的本阶段的教育任务是否出色地完成, 也就是不同阶段的教育者都是各顾各的事, 哪里来得及顾及到生命的下一个阶段以致于更长远的未来。

我们知道,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 尤其是学生的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可是目前的教育状况是, 领导只关注成绩, 教师只关注分数, 学生只关心名次。到底明年谁接手这个班, 还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 谁还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教育, 谁还去关心知识的内在联系, 谁还去关注学生的明天是什么样。在教育者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被教育者也就只顾眼前, 只为下一个阶段去拼命, 根本就不去考虑自己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结果, 教育就如同熊瞎子掰苞米, 掰一穗丢一穗, 甚至到后来还是两手空空。

改变目前教育的不足, 最根本的就是应当把不同阶段的教育统合在一起, 使教育的整个过程与被教育者的生命成长整个过程保持和谐一致, 而不是教育过程的断裂, 也不是生命发展的断裂。

三、教会学生读书

有一个乘飞机的现象是这样的, 观察同样是30到40这个年纪的旅客, 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 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用笔记本办公, 经济舱则是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较多。在机场, 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 而普通候机区全都在玩手机。那么, 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 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篇11

一、测试内容突出“实”,能力培养经常化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各学科是一个人接受再教育的起点。因此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练好基本功,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根据大纲精神,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测试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突出一个“实”字,即着眼于基础教育的要求,着手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扎扎实实进行基本功训练,从而促学生能力发展。

时间告诉我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指语文课而言,其实,其他各学科也负有训练培训的任务,因为,它们不仅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所有学科、所有人学习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这四种能力,是所有教师共同担负的责任。因此,我们依纲靠本,将“鞋子、朗读、口语表达、口算、计算、应用题分析”等能力培养,作为测试的重点内容。通过请专家名师讲座,帮助教师认识基本功训练的目的与意义,掌握其要求与方法,明确其内容与标准;通过定期抽测、跟踪验收、隋唐检查、作业展览、朗读比赛、登记评定、挂牌等措施,设置激励的目标,构建激励的机制,采取激励的手段,形成竞争的氛围,引导老师们明要求、抓平时、重训练、比提高、讲实效,从而促进能力训练落后在课堂上,贯穿在教学中,扎扎实实经常化。

二、测试形式力求“活”,质量监控系列化

能力测试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导向的作用。通过测试,教师能了解教之得失,及时调整教的要求与方法;通过测试,学生能了解学之得失,及时调整学习目标与方法。教学之得失不仅从中得到真实的反映,而且也成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完善教学过程,强化能力训练的手段,据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的过程中,力求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形式多样,通过看:看试卷,听:听推门课,查:查作业,问:调查问卷,评:作业展评,赛:组织各种能力竞赛,广泛地、多层次地、多渠道地、全方位地了解基本功训练及能力培养情况,从而使能力测试实行“六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比赛与个别抽测相结合;展示与评比相结合;笔答与口述相结合;阶段性测试与随堂考查相结合;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我们把写字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做到“四个一”;家长学校每月一次“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写一手好字”的系列讲座;家长观摩一次写字课;家长观看一次优秀作文展览;搞一次“培养写字能力好家长”评选活动。

三、测试过程讲究“严”,操作程序规范化

为使能力测试真正起到“检验、反馈、调控、激励、导向”等作用,必须确保测试的客观公正性。它要求测试过程执行标准必须讲究严格认真,不能单凭经验命题,不能认为改动或凭主观臆测来解释标准,因此,必须加强操作程序的规范化。现以朗读能力测试为例,说明测试过程规范操作的做法:

开学初,学校制定公布朗读能力测试登记评定標准。

以年级组委单位,每月一次朗读检测、比赛、评选活动,使朗读训练步步落实到位,趋于制度化。

学校组织测试验收(略)

能力测试的工作使我们体会到:操作程序的规范,考查评价的客观、公正,执行标准的认真严格,能进一步完善了测试过程,为能力测试工作逐步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四、测试方法强调“巧”,能力训练层次化:

宋代王安石曾经会所:“欲审其德,问其行,欲审其才,问其言“,可见,自古以来,”言“就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言”有两种,一种是书面语,一种是口语,随着当今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口语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招聘要求机制的应答,竞选需要精彩的演讲,洽谈生意要要有雄辩的口才,说明教育要靠感人的话语……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能言”是基本功训练,势在必行,而培养学生“敢言善辩”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需求。因此,口语表达能力不在能力测试中药充分体现,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训练的力度,力求训练落实到位。为了强化训练意识,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巧妙创设说话的情境,积极营造说话的氛围,变“不想说、不敢说、不会说“为”我想说、我敢说、我会说”。

我们认为,训练学生获得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口语表达的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年段分解训练目标,即按三个层次训练说话:低年级要求说清楚一句或几句;中年级啊要求讲述见闻说一段话且叙述清楚、完整;高年级围绕中心叙述一件事,要求说准、说顺、说具体、说清楚、说完整,并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别开生面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训练的素材与机会,创设了说话的情境与氛围,激发了学生口语表达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与热情,形成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口语训练层次。活动中我们注意适当降低训练坡度,扎实各阶段口语训练的基础、努力使能力训练培养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通过口语表达能力的测试与培养,我们感到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高了,发言的面广了,发言的质量提高了。课堂上开始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的场面。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 篇12

一、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 音乐更离不开提高文化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 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 对于心灵用音乐。”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因而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 以美引导, 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附着, 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音乐属于文化。在专业音乐教学中, 为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 必须将品德与专业技艺、音乐文化素质、一般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贯穿于整个的教育过程。首先,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 明确的理想信念,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向往和追求真理。自身有一个自爱、自尊、互爱、互尊、谦虚、求实奋进的内心世界。待人处世既有鲜明的情感, 又有理智的平衡。其次、让学生懂得最基本的文史知识, 掌握哲学、艺术的基本观点, 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此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还需要懂得或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同时, 还要掌握姊妹文化艺术的经常知识 (包括文学、舞蹈、美术、戏曲等) 。音乐文化素养是指通晓中外著名作曲家的典型作品, 包括他们的时代北京、作品风格、表现形式, 掌握音乐史论的基础知识。

在实施专业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专业主科的技术水平与品德、一般文化、音乐艺术素养等方面相比较, 专业主科技术还是派的高低具有直观性, 而品德、一般文化和音乐素养等方面则是潜移默化地积淀于学生的头脑中, 一时难以从外表看出水平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很容易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主科上, 而忽视了人才的全面培养。在注重德育培养的前提下, 应该正确地处理好音乐和文化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素质的深浅, 知识面的宽窄, 对音乐人的培养是重要的。即使音乐中的专业技术, 也并不能片面的归结为单纯的技术, 它本身在其本质上属于文化。犹如京剧演员有的能唱得韵味十足, 有的却唱的淡而无味, 其原因取决于演员自身文化素养的深浅。一个文化素养贫乏, 艺术的底蕴肤浅, 对音乐史理论一知半解, 对音乐文化的意义的理解也不是甚了了, 即使有良好的技术功底 (如熟练的手指、漂亮的嗓音) , 也很难创作或表演出表现出时代精神和具有艺术个性的感动人心的音乐作品。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学生专业练到一定水平时便再也提高不上去了。究其原因, 并不是因为专业技巧的问题, 而是文化素养的困乏, 头脑空了。所以, 在专业音乐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看待, 这是进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目前, 仍有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 存在严重偏激的教育思想。即片面追求升学率, 单纯以培养学生升入专业音乐院校为主要目标, 放松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培养工作, 重视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 轻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同时, 重技轻文, 重技轻艺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钢琴演奏者能弹奏难度较高的作品, 但由于音乐表现单调贫乏、机械, 而无法与观众沟通交流。反映出演奏者缺乏对作品的理解, 没有高度的敏感性, 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较低。因此, 为了完善表现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必须重视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技术与艺术结合在一起, 完美地表现出音乐的底蕴, 技术必须与艺术溶为一体才称得上音乐艺术中的技术。

二、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之所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 是因为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深化知智能开发和平衡心理等功能, 是其他门类教育不可替代的, 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之一。

普通音乐教育目标着重于音乐对人的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 要求音乐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 强化普及意识, 通过音乐促进人才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多年来, 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乐器的学习有神秘感, 特别是通过欣赏等曲子这种感觉更加深了。他们认为会演奏乐器, 很有趣。好的演奏可以像人一样会说话, 能表达感情。

音乐, 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显示生活中, 它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体现着科技与人文的精神, 美化着环境, 净化着心灵。可见音乐素质教育在中学中不可忽视, 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从中外历史来看,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据统计, 世界上多个领域的1000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 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这说明音乐艺术对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思维方式的拓宽、想象力的创造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 指的是依据法律, 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 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 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到社会公务的革命性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 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通过课堂教学, 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此外, 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 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 营造良好的氛围, 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我在学校从事器乐教学二十几年, 一直致力于探讨情感教育, 经过长期的实践略有收获。比如在音乐教学中, 我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挖其潜能, 激励他们创新的欲望与勇气, 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创造与活动中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 以动激趣, 发扬主体精神。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 极注重中学生的情感素质, 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而音乐素质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 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演奏正是潜移默化地发展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 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上一篇:产品营销变革下一篇:口腔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