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

2024-09-03

大学素质教育(通用12篇)

大学素质教育 篇1

目前, 在大学体育教学开展中, 教师除了要提高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能力, 还应该在其中渗透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 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有所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本文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内涵, 并提出了加强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 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内涵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主要是以学生作为主要的出发点, 在人文素养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把学生人文素质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把体育作为育人的一种过程, 这样才可以做好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 不但要追求自我精神的挑战, 还应该具有公平、公正的体育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人文素养的学习中, 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心理品质,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除此之外,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从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 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 加强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2.1 优化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大多都是竞技类的项目, 并且教学的内容大多都是运用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得教学内容出现较为陈旧和单调的情况, 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育要求。因此,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 如果想要提高教学的质量, 首先就应该优化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提高体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文化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面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来进行调整, 以此来使学生认识到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养成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2.2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一些大学体育课教学中实行自由选课、自由选体育教师和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地点的方式, 不但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 可以改变学生因为不喜欢教师教学的风格或者不感兴趣的科目出现厌学和逃学的情况。除此之外,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虽然一直要求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但是却不能够忽视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实施者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适当的辅导,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并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由此可见, 教师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 对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有着相应的推动作用。

2.3 传统体育教学和智育、德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如果只是单纯注重学生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培养那么就不能够达到大学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把教学仅仅停留在技术上面, 而应该把体育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 并且对人的行为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只有这样才可以发挥体育教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要求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光明磊落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还应该做好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 使学生的智育、德育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推动大学体育运动的发展, 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4 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 创建体育教学平台

人文素质主要是在教学开展中转变教学思想, 使原本大学体育教学的技能传授, 转变成为以人为主,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主要目的。因此,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 通过创建体育教学平台的方式, 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思维创造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使学生在不断的教学创新中得到相应的收获。除此之外, 高校在创建体育教学平台的时候, 应该把全校课程紧密的结合在其中, 使各个专业内容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 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相应的平台课程建设, 要挑选最好的教师来进行执教,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还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和体育技能。

2.5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由于教师是教学的开展者和实施者, 因此, 想要更好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就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还应该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和语言表达上面。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经常参加教学实践活动, 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增长见识, 从学识水平、人格魅力上去开展大学体育人文素质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为人师表, 用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去影响学生,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2.6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作为教师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要关注学生学习体育的情绪, 正确的指导学生的体育思想,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除此之外,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 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荣誉感和责任感, 调节学生学习紧张的情绪, 使学生学会欣赏体育运动中蕴含的人文美, 以此来使学生具备文化修养。并且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呈现多样化, 这样才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内涵, 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7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体育知识, 还应该具备相应的体育技能, 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创造更加多的实践机会, 使学生把体育理论知识有效的应用到实践当中, 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体育器材, 设计体育场地和编排体育活动内容, 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 想要做好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出发, 从根本上改变大学体育教学理念,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作为学生的体育教学指导工作, 创新教学手段, 关注学生学习体育的情绪, 正确的指导学生的体育思想。除此之外, 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做好大学体育教学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也是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的关键因素。因此, 作为大学体育教师, 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使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以此来有效的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程宇, 张绍勇.浅析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13) .

[2]千青海.试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新举措[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S1) .

[3]王焕波.高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5) .

[4]叶绍凡.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

[5]张妙玲.大学体育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6 (15) .

[6]张亮.适应时代发展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2) .

大学素质教育 篇2

一、广泛动员 精心组织 我院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来抓。按照校团委的要求,我院团委认真研究,领会精神,精心策划,确定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方案。并积极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放假前,特召开了各班级班主任和团支书会议,强调暑期社会实践。因为本次社会实践与以往不同,本次落脚点就是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农村等进行最段为期一周的工作,因此,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投身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我们从6月底开始,就利用班团活动,寝室橱窗,海报等形式对今年暑期实践活动进行了详实、细致的宣传与安排。从号召广大同学投身暑期社会实践到集中组队报名流程,再到主题和主要内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社会实践报告的书写方法、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办法,再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往年暑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都向各团支部做了具体说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更加有序,思路更加清晰,确保了我院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 今年是我院迎接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一年,在这样的形势下,动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树立科院大学生良好形象,并进而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院今年继续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核心,以“服务社会,完善自身”为宗旨,以“经风雨,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以“实践促成才,青春创和谐”为主题,积极动员、鼓励、组织全院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以“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科研课题”为方向,引导青年学生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学习进步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提高素质。

1、点、面结合,灵活多样。不论是各实践团队还是个人,他们围绕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全面细致的整体实践成果。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今年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的各个行业领域。有深入厂矿进行生产实习的,有深入偏远山区进行科技文化援助的,也有到农村进行科教、医疗卫生宣传的。有进行社会调查的,有开展文化服务的,也有开展技术服务的,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各专业学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所学学科范围内进行社会实践,而是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思路更加开阔。学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有从事市场营销调研的,也有到工厂学本领练技术的,也有为企事业单位开发软件管理系统的,丰富了大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行业的技术本领。

三、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2007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同学们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持久地开展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有深度的探究,获得可贵的一手资料。通过缜密的组织、认真扎实的开展实践,使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书、阅读报刊、走访、座谈、听报告等方式,结合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著作的学习,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使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为祖国腾飞而奋发读书的理想更加明确,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更多的干部、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们通过认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浅析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素质;知识;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4—0196—02

一、引言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素质的内涵与内容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WANG Meng-Wen

(Jixi University,Jixi 158100,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and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re key questions that are nowadays educated. This text has explaine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content and intension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o the intension of quality.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standa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five respects of quality, humane quality, physiqu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business (specialt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content and educational measure.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o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stronger directive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大学素质教育 篇4

一、大学教学现状

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在教育事业辉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或称弊端。由于作者近年来曾在多所专修学院、高职学院、公办成教(函授)学院、独立三本、民办及部队院校任教,再加上一些新闻报道,这方面的见闻可能多一些。比如高考作弊,录取时移花接木;少数学生入学后厌学,承受不了学习压力而走上极端;一些教师授课时敷衍了事,考试时为了追求高通过率泄露考题或答案,或者随意加分,更改考试成绩;一些教学管理人员随意降分,以提高及格比例。也有人与一些院校串通,干起兜售假(毕业)文凭的勾当。

走进这些学校,学生上课睡觉、说话嬉闹,随处可见。课后不做作业;自习时间,上网聊天。若正常考试,大部分人难以及格。而这些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无视学生的实际状况,强行要求学生考试不及格率不能超过10%—20%。否则,授课教师不得阅卷,美其名曰“考教分离”。即便如此,补考时只要学生交了补考费就能及格;毕业时只要交了学费,就能拿到毕业证。原本“考教分离”是为了规范考试,统一考察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水平,防止授课教师弄虚作假。而在这些学校,“考教分离”成了教学管理人员弄虚作假的托词。

甚至,个别民办院校没有校舍,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没有与专业课相适应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能请到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实习实训时,临时找一个校外机构而代之,或者不分专业送到工厂顶岗劳动,或者由学生自找门路自行实习。有的还把学生交给中介公司,成批送往工厂劳动,自己一方面获取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另一方面再从学生的工资中扣取管理费。

分析原因,一是国家每年扩招,使大量高考中的低端学生涌入大学,为学校组织教学和教师施教造成困难;二是一些学校的校长、私立院校的老板,试图保持较高的及格率和毕业率,以彰显自己的办学水平,以利于来年招生;三是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及格率,以利于来年再聘;四是组织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不爱学,或者学后难以理解和记忆;五是一些私立院校的老板为了节约开支,不愿投资购置教学设备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六是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对应聘人员学历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七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或者不作为,对一些非法行径听之任之。这些融合到一起,导致急功近利和弄虚作假。

二、提升大学生教学质量措施

2011 年7 月我国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这无疑要求各高校的校长、院长及广大教师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下面,结合作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设想。

要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个觉悟高、作风正、忠诚教育事业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素质高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其次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班子。

常言道,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教育方针、政策和路线是国家制定的,但是是否执行,就由学校的领导说了算。好的领导,可以聘请好的教师,制定好的规章制度,保障整个教学环节正常运行。否则,见利忘义,把学生当劳力出卖,自己赚钱,甚至“倒卖”文凭,“倒卖”学校,非法集资,从中牟利。

好的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会认真备课上课,认真管理,会积极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转;否则,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职业道德抛之九霄云外。至于规章制度,是学校法律。有了健全的规章制度,所有的事务有章可循。这样,就会对一些非常规的操作起到制约作用。至于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它决定办学的层次和模式,决定整个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专业,结合学生的层次和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负起责任,加强巡查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要依法治理那些内外勾结倒卖文凭、以实习为幌子把学生作为劳力出卖以及非法集资或者倒卖学校的行径。作为教师,要以国家教育方针为准则,本着对党对国家对学生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国家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表率,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抵制一切有损于教育教学的人和事,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众所周知,高职和三本院校是在一本和二本招生录取之后才能录取,留下的无疑是高考中的低端生。其中很多人在中学时期不爱学习,调皮捣蛋。这些人参加高考,有的是为家长所迫,有的是为混一张文凭毕业后找一份工作,有的是走投无路别无选择,也有的是因为年龄小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等等。共同点,高考分数低,基础差。

然而这类学生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也必须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这除了正面说教之外,还应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水平和心理状况,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合理分配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除了正面的“思想品德”课之外,可增设音乐、文艺、美术、古典文学、诗词鉴赏或者诗歌创作类课程。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上,有些纳入教学计划,有些可作为课外选修课,有些可采用讲座方式,或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使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贯穿于学生三年或四年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校园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多种素质修养的技能型人才。

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它可以使学生抒发情感,驱散忧郁,解除烦恼,鼓起勇气;美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给学生一种美的追求和向往。古典文学,尤其是我国的古典文学和诗词,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哲理。它传承几千年,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和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组织学生学习,可向学生传授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学生学习怎样为人处世,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健康向上的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与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机械电子类的课程相比,该类课程相对容易学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也就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恐惧和厌倦的思想,弥补这类学生在中学时期学习上的不足。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篇5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极度扩张,社会分工更为细化,没有人能成为通才、全才。那么,人才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什么?毫无疑问,当属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思想高尚、文化深厚、专业精深,身体心理健康良好的跨世纪大学毕业生,是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

一、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全面发展理论因其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成监控;而素质教育可以将几个方面的素质分解为一项一项的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的实践、学校、个体的实际,把抽象的方针、目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很容易被误解为以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全体学生或培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从我国古代的“射御礼乐书数”,到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从“T”型人才结构理论,到美国哈佛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和“超越零点项目”等等,不一而足,都是对“素质教育”的尝试。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指导,他们都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的法规性支持。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中小学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倾向而提出来的,但高等教育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影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现象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倾向,过弱的人文素养”等方面,比之基础教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实行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已达到了3—5年翻一番的程度,知识更新的周期更是越来越短,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说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科学教育信受青睐,而人文教育 1

则受到冷落,这种急功近利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大学生盲目迷恋高新科技教育,忽视冷落了人文思想与精神的培育。

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处于一个嬗变过程中,对大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为他们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针,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现代大学应该是为世纪之交的严峻挑战和“知识经济”社会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其核心是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持别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即要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要明确面对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继承、传授知识,高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要使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等等。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改革教育思想,明确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讨论,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深入地研究新形势下教育特点和规律上来;同时,也要吸引学生参加讨论。形成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是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先导。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继承和保留了科学、严谨、系统化等优良传统,但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仍很严重,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

根据《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改革的重点将放在这样几个方面,即研究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模式,以及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专业结构;研究各专业或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人

才规格;研究主要专业或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基础课程、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并形成一批新教材;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整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将体现“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等突出特点。

调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结构,要特别重视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成为使学生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和加强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对理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以促进文理知识相互渗透和融通,使学生“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适应基础,在柔性的专业方向上培养适应能力,在整体化上提高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努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会和专题讲座、学生读书会、学生社团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活动等,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让学生在广阔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大背景中接受熏陶,开拓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三、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当前,不管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也存在着某些误区,有待于澄清是非,提高认识。

误区之一,是把学校特色教育当成是素质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全面性特征,只是开展一些课外的文体活动、书法讲座、音乐、体育竞赛等;片面理解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只讲少数学生的所谓特长、特色等。教育部领导多次强调指出:素质的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开展素质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如果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形式主义的搞一些花架子,把它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就会事与愿违,走向它的反面。

误区之二,就是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免试教育。一些人认为考试会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就会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这实在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对受教育者是否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严格考评手段,对之进行认真地考评,才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那种降低考评要求,放松考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的想法和做法,也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误区之三,是把实施素质教育仅看作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我们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的历史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但是,实施素质教育毕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凡此种种都说明:它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学校内部而言,实施素质教育也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也是全校各部处以及党政工团妇的事,只有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担负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推行。

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篇6

摘要:联合国有关专家曾预言,从20世纪下半叶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这一预言在大学校园化作了一串触目惊心的数据:2004年9月22日,某大学女博士从13楼坠下身亡;2005年6月4日下午,某大学一名大二女生从学生公寓4层跳楼身亡;2006年2月至3月,某大学一周内发生四起跳楼事件;2007年5月16日某大学一女博士坠楼身亡;2008年全国直属高校共发生63起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历史顶峰。……

是什么让那些年轻的心激情不再?如此灿烂的时光,又该如何珍视?一位大学生说:“我们大学生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太多,因此我们感到迷茫,感到自己很无能,但为什么会这样呢?”……“谁来解决我们的郁闷?希望社会和学校能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因为这比任何关心都重要。”这是来自大学生的心声。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健康心理的调适和培养

一、心理健康及评估指标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人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得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是一种自然的起伏。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因为注意力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具有精神活动不太稳定的特点。受暗示的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

6.康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的较快,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的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8.自信心。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0.环境适应能力。人为了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个体采取主动性或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平衡,这一过程就叫做适应。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的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国内外专家认为,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主要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进取意识、自主精神、社会适应能力、高度的责任感、自信心、良好的道德品质、善于学习、合作精神、多样化个性特长和专长等。每年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人才时也特别强调良好的处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不断创新能力;具有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实干精神等。这说明,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整个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有利于良好综合素质的形成。大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就需要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的心理。他们就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管理自己,树立自尊、自爱和自律意识,就能够作出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就能够自觉接受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就能够主动适应环境的改变;就能追寻积极的人生……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5.心理健康有利于生理健康。人的身心是统一的,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医学上有“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怒伤肝、恐肾”之说。因此,消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能提高身体素质。

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2:--。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

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2.人际关系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人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恋爱问题。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门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备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很多学生根本未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他们有的求爱遭到拒绝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卑中,有的面对“第三者”而焦虑、抑郁,有的为单相思或暗恋某人而茶饭不香;有的为失恋而萌发报复或自杀念头……

4.经济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过着衣食无忧甚至非常舒适、“潇洒”的日子。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常常紧锁眉头,难以舒展。这就是大学生中的另一个阶层——贫困生。家庭的窘境在他们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而学校的生活又让他们无奈和难堪,姑且不谈他们吃穿住用的简朴,有时还为生活发愁,为买不起学习资料、学习用品难受,更让他们难以忍受的是遭到同学的嘲笑和不理解。这些情况会使他们的自尊受创,造成性格孤僻、心情忧郁、烦躁不安,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冷漠,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还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5.自我认知问题。自我认知模糊,不知自己该做什么、不知自己该怎样做。

6.诚信危机问题。主要表现为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撒谎等。

7.网络成瘾倾向。逃避现实,沉湎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虚拟世界。

8.择业问题。总希望让自己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会考虑个人理想、收人多少、社会声望、工作条件、发展前途等因索,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很多大学生在校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些情况导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觉得不遂人愿,与自己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从而失落、不安、彷徨和焦虑。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心理因素。自我认同感缺失,心理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也会造成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社会因素。新旧观念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常常使他们困惑、混乱。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五、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和调适方法

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优化个性。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不可能万事如意,关键是遇到困难时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要自信而坚强,而不是悲观失望。另外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缺点,你有、我有、他也有。那为什么我们要每天睁开眼睛就去看别人的缺点呢?为什么一张嘴就去讲别人的过错呢?这样你会快乐吗?宽容而豁达。你会避免嫉妒心、怨恨心,你就会快乐、会内心平静,你会收获微笑、收获友谊。

2.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综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可以这样说,大学生经不起挫折是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将挫折和磨难视为成长的财富,用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我们勇敢地迎接困难,克服困难。

4.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要学会适应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5)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6)运用情绪宣泄法适时释放挫折情绪。产生挫折情绪体验后,需要寻找、创造一种能把因挫折而压抑的情绪自由表达出来的适宜环境,把自己心中的压抑、焦虑和不安尽情释放出来,从而恢复心理平衡。如

果抑郁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的机会,随着挫折的增多,消极情绪就会越积越多,甚至会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失常。但在运用情绪宣泄法时应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形式进行宣泄。不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要合乎社会规范。可以选择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通过谈心倾吐和宣泄不良情绪。

(7)迁境移情,淡化消极情绪。如果受挫后继续停留在引起挫折的环境中,很容易触景生情,反复体验,这样就会更加悲伤和难过,加重心理负担。因此,受挫后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尽快转移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景转移。这种情景改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原挫折环境转移到新鲜环境,如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运动等;二是改变心理环境,认真倾听、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劝慰。对于他们给予的关心、指导和帮助要心存感激,学会积极体验到他人或组织的友谊、理解、关心、帮助和温暖,这样挫折情绪就会逐步消解。

(8)改变认知,改变不合理的观念。一般情况下,人们总习惯地认为是外在的诱发性事件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但是外部事件确实可能是问题的诱发因素,但最主要和根本的原因却不是该诱发性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如何评价和解释这一事件,即对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才是根本原因。例如,有一位男大学生,在失恋后,变得消沉抑郁。虽然失恋本身给他带来痛苦,但这种负性情绪的根源可能是他的完全自我否定态度。在他看来,女友离开自己和别人好,表明自己不如别人,注定自己在这方面永远是失败者,因此才会变得消沉抑郁。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同一诱发事件,不同的观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观念是合理的、现实的,那么由此产生的情绪和行为也就是适应的;若是不合理的,就会产生情绪困扰和不适应的行为。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从而达到良好的情绪及行为效果。

(9)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是很大的,积极的自我暗示常常是调节情绪的催化剂。当沮丧、失望时。对自己说:“别泄气,人人都会遇到困难,这点小事压不垮我,笑一笑,打起精神,我能行。”这样情绪状态就会改变。

大学素质教育 篇7

一、高等教育之痛:大学理念的缺位

中国高等教育今日之痛的根本原因在于丢掉了大学的理念, 在追求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庸俗化, 而忘记了自己的理念与使命。

虽然全国上下都在高喊着素质教育, 然而由于对生源、利益和市场的争夺使得各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并未把素质教育真正作为培养中学生的首要目标, 高考仍然是中学教育最大的指向标。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中学生高分低能, 除了分数, 勿论其他。大学教育本来是改变这一状况最好的契机。然而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的推动下, 只是一味地适应市场, 满足市场的需求, 迎合大众的口味, 其结果导致教育自身的平庸与肤浅, 而这种平庸化和功利化最终伤害的是学生以及我国的教育事业。相当部分的高校变成了加工厂, 它们不再是培养和造就一个人, 充其量只是在“生产”一些不十分标准的“配件”, 甚或是些残次品和市侩。这就使得部分学生目光短浅, 以获得某种谋生技能而满足, 个体人格变得萎缩与平庸化, 除了对财富的欲望和庸俗的苟且外, 就是对知识的轻慢、理想的丧失、信念的虚无、责任的漠然以及道德的自私和虚伪。至于使学生补上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和理想等人文理念的功课更只是一种奢谈!当教育被纳入当下的商业秩序时就变得浮躁与功利, 学术腐败, 弄虚作假, 不求真务实, 不追求真理, 于是神圣被消解, 崇高被颠覆, 教育丧失了自身的精神价值维度。浮躁的教育片面追求速度与效率, 必然使得工具价值压倒目的价值, 忽视了对学生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及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 教育不仅要具有工具价值,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具有一种终极的关怀, 使大学生具有对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当然, 在经历了高度集中的体制生活之后, 我们的教育需要回归生活、面向现实, 需要关注个人当下的幸福, 但对个人现实幸福的关注不能成为高等教育过多地迎合个人现实与当下需要的借口, 而变得日益平庸和肤浅, 丧失掉自己的理念。重塑大学之魂,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理念与精神的培养, 造就更多的“完全人物”, 是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困境的当务之急。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6年11月20日面对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时所说:“学生在增多, 学校规模也在扩大, 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2]这不只是国家总理所焦虑的,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 尤其是从事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所焦虑且应该深入思考的。

二、何为大学理念

什么是大学之魂?大学的理念何在?这是中国的高等院校, 尤其是那些“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大学所必须反省和回答的, 因为这些高校集中了本地乃至全国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理应担当起更多的国家责任和民族教化的使命, 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人的摇篮而不是标准“配件”的加工厂。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因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都被教会当作达到其目的的工具, 直到1810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时, 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宣告了大学与教会的分道扬镳, 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的开始。洪堡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 使之成为像古希腊人和法国人那样意识到自己尊严的、有教养的、独立自由的公民。”[3]这就是说, 现代大学的理念在于它不只是要向社会输送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 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独立精神和品格高尚的公民。

这种大学理念在传入中国之初, 就为胡适、蔡元培、梅贻琦等人所接受。蔡元培认为:“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 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 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3]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蔡元培在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 把“囊括大典, 网罗百家,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作为办学方针, 既把胡适、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这样的新派学人, 也把刘师培、陈焕章、黄侃、辜鸿鸣这样的老派学人吸引和容纳进了北大这个自由的精神殿堂。北大学子在精神和学术双重自由的氛围中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 而且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也指出:“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4]于是清华园大师云集,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吴宓、李济、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潘光旦、叶企孙、钱钟书等在这里教书育人, 著书立说。梅贻琦尤其注重“通才教育”, 强调“一个大学生, 不仅应有专门的知识, 尤须接受普通教育”, “在共同的文化中培养具有共同理想的公民。”[5]正是在这样的大学理念指导下, 清华大学把教育的目标不是放在“技”而是“人”上, 不是放在“高等匠人”而是“周见洽闻”的“完人”上, 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成为中国一流的大学。

20世纪北大、清华对现代大学理念的实践启示我们:今天要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我们就必须重塑大学之魂, 践行现代大学的理念, 拒斥庸俗的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 以人性的全面培育和发展以及研究某些高深学问为目的, 全面推进人文教育, 不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现实责任感、有创造精神的人。唯其如此, 大学才有可能在这个浮躁而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持守自身的理想, 从而把自身的发展坚定地建基于大学之“道”上。

三、重塑之途:人文素质教育

现在, 各高校在原有的“两课”之外推行“文化素质课”或者“通识课”的人文教育是对重塑大学理念的有益而重要的探索。然而在高度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今天, 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和教育大众化加速的今天, 重塑大学之魂, 践行大学理念的人文教育实任重而道远。对于理工类高校更是如此。结合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笔者认为理工类大学的人文教育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其一,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与发展, 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虽然已经建起了9个二级文科学院, 但相对于历史悠久、资源雄厚的理工学科, 无论是从师资、资源、政策还是图书资料等硬件方面来说, 投入得还不够, 人文学科的基础、传统、精神和影响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 因而学校应切实重视对人文社科的投入和支持。例如,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 仅靠一个人文素质中心远远不能满足人文素质课的教学, 近二百人的课堂在实际上远远不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学校应充实师资, 采取倾斜性政策, 争取和鼓励全校更多的教师加入素质课的教学队伍。

其二, 完善和加强人文素质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首先, 加强本校和周围其他高校, 尤其是文科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使得学生在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两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完善。其次, 处理好老公共课“两课”和新公共课“人文素质课”之间的关系, 统筹规划, 有机结合, 合理分工。人文素质课的课程设置应加强文史哲和社会艺术等传统人文学科, 因为在这个高度市场化和物质化的社会中, 它们被愈加冷落了, 但是它们在塑造大学生人文素养、构建人文理念、培养具有完善人格的现代公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 增加文化素质课的学分, 比如说提高到10~12个学分, 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数学等每个领域都至少选修一门课, 另外, 应把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的原著课规定为必选课程和必修学分, 以加强对大学生人文传统的教育和原创思想的培养。

其三, 教师应当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 才能真正做到授知识技能之业, 传人文理念之道。古之先贤曰, “己立立人, 己达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因而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具有人文情怀、责任意识、理性的批评态度和世界性、人类性的关怀。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去立人、去达人, 切实地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传道授业乃为师者之天职, 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业”, 向学生介绍和传播知识, 教授技能;更应“传道”, 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责任意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时, 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 以改革为名号, 图个人轻松为实, “愚乐”学生的同时而忘记了大学教育的使命。

最后, 对学生, 尤其是理工类学校的大学生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使他们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理工类院校多以理工科见长, 理工底蕴深厚, 而人文学科院系多为初创, 相对较弱;理工类高端师资的比例和力量都远远超过人文社科, 相对于文科和综合类高校所具有的人文历史资源、制度、传统和精神氛围, 很多方面相对薄弱;再加之生活在这个日益为物质利益所逼迫和诱惑的时代, 不仅理科生, 即使是文科生, 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心存轻视, 上人文素质课只抱着一个拿学分的态度, 于是迟到早退、逃课等等就自然而然, 且心安理得了。因而, 要使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不仅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的投入, 政策、制度和责任的保证, 也需要学生转变态度, 重视对自身的改造和人格的完善。

今天的大学, 人文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有还是无的问题, 而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问题, 它是实现我国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切实而至为重要的途径。没有理想的教育或许是高效的, 但必然是平庸的。一个平庸的高等教育支撑不起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天空, 我们必须重塑大学之魂, 回归大学的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的理念, 反对教育产业化, 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实现“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超俄罗斯印度美国居世界第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10/15/con-tent-6884959.html, 2007-10-15.

[2]李斌.温家宝希望高等教育能培养出大师级人才[EB/OL].http://news.sina.com cn/c/2006-11-27/163511629808.shtml, 2006-11-27.

[3][4]张汝伦.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J].天涯, 1997 (3) :9.

大学素质教育 篇8

一、素质、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周远清认为: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 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 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 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南开大学杨桂华认为: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两者的关系, 总体而言是部分与整体, 小系统与大系统的关系。部分只有在整体中, 小系统只有在大系统中才有自己的意义、功能和位置, 只有在与大系统的关联中, 才能确定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王树涛认为, 文化素质以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为基础, 是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 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

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三要素, 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 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将能力内化成素质, 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传统教育本身对人才素质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带有不自觉性和不确定性, 只有当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提出以后, 提高素质才能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明确目的。正是基于此, 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新型人才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 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完美的统一。

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专业素质是主干, 身心素质是保障, 而文化素质是基础。刘献君教授认为:文化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 文化素质在素质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是形成其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概况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十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加深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认识, 全面而深刻的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付诸实践, 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模式和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下, 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做法主要是开设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课程, 举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讲座, 组织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课堂教学、改进课程设置, 挖掘历史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等。

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所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是一种教育模式, 简单机械地把文化素质教育与具体的某件事情相挂钩, 没有将之视作一种教育思想, 没有将之贯彻到教育培养的各个过程。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没有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教育方法和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未能形成一致观点。3、认为传授了人文知识就是提高了文化素质, 混淆了素质与知识的概念, 混淆了文化素质教育内容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教育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 局限在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上, 而且开设的文化教育课程返古色彩浓厚, 注重对民族精神的宣扬, 却对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文化吸收不足。4、研究手段、方法单一。张忠迪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理论性很强的问题。所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既要有实证研究的方法, 又要有理论分析的方法。然而目前的研究, 却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和介绍评论方面, 停留在宏观描述, 少有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思辩的方法。更缺乏将理论引入到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基于本校学科特色、学术水平、教师情况和学生特点的独到探索不够。

三、我校对进一步深化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途径的探索及本人的思考

2006年4月, 我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新增设的6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校务会议根据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 审议通过了《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规划》。为有效组织和协调“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学校成立“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小组”。各学院也相应成立“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领导小组”。为全面推动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加强“基地”建设, 学校同时推进了十大工程: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文化素质教育读物编写及推广工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及宣传工程、文化素质教育进课堂工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工程、精品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工程、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建设工程、校内素质教育场馆后期建设工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工程。结合学校的统一部署, 本人结合自身工作, 也列出几点对于如何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的思考。

1、了解青年学生身上的文化符号

育人则先知人之欲求, 寻找当代青年身上的所体现的文化符号是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育人工作的前提。纵观当今高校学生, 在大学转型教育还没有结束的时候, 就猝不及防地突然面临生存、命运、事业等成人世界的考虑, 这种提前进入的成人状态使得他们变得追求成功、渴望节奏而又张扬个性。以姚明、刘翔为代表的体育名人被誉为“青春痘中国”, 他们身上散发的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以及望尘莫及的辉煌成就正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学生对于成功的强烈渴望;而韩寒、丁俊辉等人的一夜成名则预示着一种另类和颠覆, 在他们身上, 我们看到了与传统教育模式迥异的快速成名法;周杰伦的音乐风格指引着一代人对于“感觉”和“节奏”的膜拜;QQ、短信这些快速简单的生活方式则体现出青年一代生活技能的奇异裂变;DIY倡导的“自己做”的实质则表现出年轻人强烈的自主意识和个性欲望。这些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告诉我们: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必须与这些符号结合起来, 寻求教育工作和学生精神需求的契合点, 从而使工作更具指向性和实效性。

2、尊重学生的大众型文化偶像, 引导学生确立精英型文化偶像

大学生当有自己的文化偶像, 这种偶像的实质则是他们在需要信仰而又而尚无确定的边缘状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的选择。随着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文化偶像大致分为精英型偶像和大众型偶像两类, 前者的典范是学者、企业家, 后者以超女为代表。精英型偶像更多地要求学生在精神上接近, 思想上契通, 行动上模仿, 并以此凝聚社会价值, 启蒙社会大众。而大众型偶像从大学生心理需求上分析更为其所接受, 这也是与大学生身上的文化符号息息相关的。在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 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以倡导树立精英型偶像为主, 同时尊重学生心目中的大众型偶像, 把握适度原则, 做到兼容并包, 以创新的管理理念在学生中撒播自由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

3、网络、宿舍、社团, 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 即进网络, 进宿舍, 进社团, 对于推进素质文化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首先,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载体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将网络作为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载体, 在此点上, 我校党委宣传部所办的网络新闻与网络红客便是有益尝试。其次我们应该着力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1949年美国教育学会就提出, 住宿和膳食服务的管理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需要和满足, 而且应当在学生集体生活和社会公德方面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进, “班级”的概念渐渐模糊, 传统的班团组织不能大幅覆盖的情况日益突出, 宿舍却能有效填补班级弱化所带来的空缺, 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载体, 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坚实阵地。再次, 关注社团建设。高校学生社团是一种特殊的学生群众团体, 是广大学生因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团体。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综观我校社团建设, 不难发现“官方性”太强, 这种官方的强制性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社团本身应有的活力, 不利于社团文化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载体作用的忽略甚至破坏, 阻碍了大学文化教育的渗透, 那些本可以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的学生大量流失。然而社团管理, 重在协调, 不在控制。我们应加大社团的自治力度, 在与学校精神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合理放权,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观能动性, 只要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都予以支持。

4、加速学校各类运动队的筹建

我们应该以后奥运为契机, 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体育场馆优势, 开展系列文化活动, 在学生中弘扬奥运精神, 并尽快组建校篮球队、足球队等学生体育运动队, 在体育学院和文科学院大量吸纳省队特长生, 代表江南大学参加诸多赛事, 积极推进“高水平体育赛事进校园”活动, 宣传和感受体育文化, 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忠迪、焦涛:《近十年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述评》, 《新余高专学报》, 2006 (12) 59-61。

[2]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3) 1-4。

[3]刘献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5-6。

[4]胡显章、李曼丽等:《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 《高等教育研究》, 2000 (1) 5-6。

[5]王树涛:《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独特性缺失的反思》, 《当代教育论坛》, 2007 (7) 7。

[6]刘承斌:《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考试周刊》, 2007 (22) 。

[7]张岂之:《深入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高校理论战线》, 2002 (5) 13。

[8]逄锦聚:《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中国大学教学, 2006 (3) 21-23。

[9]张邈:《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当代教育论坛》, 2005 (12) 27。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篇9

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 科学教育侧重于智慧、理性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求真”, 使其行为合乎客观规律;人文教育侧重于人类社会价值、规范、情感的形成和确立, 通过“求善”, 使其行为合乎本真人性。 一个完整的人, 既需要有理性的力量, 又应有人格的力量。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人格力量和全面发展。

一、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较深的文化底蕴

当前, 学校教育中强调的人文素质教育, 既有同历史上、 同国外各种人文教育相通的部分, 又有很大的不同, 其根本点是要以现代最优秀的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把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切腐朽没落的低级情趣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一般来说, 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教育两大类, 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又以文、史、哲为主。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打下文化和审美根基。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知识的传授上, 而忽略了知识中人文信息的传授。 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只有将深层人文信息与浅层知识信息有机融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在内涵和素养上得到最大的长进。

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较强的应用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有四个层次的要求: 表达明白;准确;精练;有文采, 有艺术性。

作为言志载道的精神工具, 任何一本书籍, 总是在与读者心灵的碰撞中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和思想。 因此, 在教学中, 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某部作品的感受、 理解传授给学生, 而是由教师设计、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获得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最后, 由学生自己去实现与语言的心灵碰撞。 而这种心灵碰撞是不可能全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它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间断地积累。 因此,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中, 我们着重强调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使之能够在学习中淡化学生意识, 强化主体意识, 形成主动自觉的阅读, 有能力从书籍迈入真实生活的门槛, 领悟书籍中的知识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情操。

三、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是以人类的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即通过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 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艺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 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艺术修养, 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 陶冶情操, 激发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 应抓住艺术修养这个纲领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在介绍古代作品时,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重视人才、崇尚智谋”的古今共同点, 让学生明白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 认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当代的作品中, 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生活、 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针对学生的特殊性, 引导阅读一些有关社会、 和平或战争的优秀作品,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自然美、 艺术美和社会美的基本知识, 在接近生活后, 才能将作品的理念和形象转化为正确的思维, 使思想情操和审美素质会得以自然而然的升华, 从而形成较好的艺术修养。

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发生相互联系, 相互交流, 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前提。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就要了解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特征。 首先是即时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断追求新的领域, 结交新的伙伴, 有选择地发展周围所能接触的新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广泛性。 现代社会由于分工的高度细密化以及文化的多元开放性, 使得人际交往呈现动态、开放、网络化的特点, 交往对象的增多和交往频率的加快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再次是技巧性, 主要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运用和驾驭语言、感情、物质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技能;然后遵循交往的基本准则: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文明和守纪。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要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交往中的角色, 这种角色规定了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及行为规范, 同时也体现了他所具有的个性心理;二要把握好交往中的“度”。“向度”即交往的方向性———志趣相投, 共同进取;“广度”即交往的范围;“适度”即人际交往要适可而止。 三要消除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即消除嫉妒心理、孤傲心理、自卑心理等。 四要提高议论水平和言谈技巧。

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

所谓人格, 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人的尊严的集中体现, 也是人类美德的最高象征。 个性, 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如性格、兴趣、爱好等) 的总和, 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 健康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是紧密相连的, 一般地说, 人格决定个性。 人格是内在的, 个性是外在的;具有健康的人格, 才有鲜明的个性。

人格的内容结构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 (1) 先进的政治人格。 (2) 高尚的道德人格。 (3) 自主的法律人格。 (4) 健康的心理人格。 学生人格的形式结构包括: (1) 价值观念。 学校学生应该把为国家、 为人民作为自己价值观念的基础, 围绕这个基础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军事价值观、科学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等。 (2) 思维方式。 这是主体把握客体的精神方式。 学校应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3) 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又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积淀。 良好的心理品质, 是学生履行职责的内在基础, 如高雅的情趣、丰富的情感、稳定的情绪、顽强的意志、果断的性格、勇敢的精神、严谨的作风、宽广的胸怀等。

要注意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的完美人格, 其主要内容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高尚情操;顾全大局的集体意识;艰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踏实肯干、勤于思考的求实精神;追求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及积极创新, 勇于开拓的进取心等。

中外科学史上无数的名人学者从事各种活动时, 都有锲而不舍的奉献精神、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高尚道德情操。 这些都可以成为知识传授中的德育素材。 科学家们这些特殊的动机、意志、情感就是教材深层中的德育信息。 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钻研课本所呈现的浅层知识, 用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人物的人格魅力, 从而去感受主人公创造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以此激励他们去追求真理、战胜困难, 使学生的意志、情感在教学中得到升华。

站在时代的前列, 以实际有效的行动推动时代的发展, 是社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所以, 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主动,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争取在培养、强化学生人文素质这一意义重大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特殊的作用,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把人文素质教育继续引向深化。 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 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有飞跃性的提高, 进而推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摘要:科学教育与人文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文章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较深的文化底蕴, 较强的应用能力, 良好的艺术修养, 一定的人际应用能力, 健康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

大学生素质教育刍议 篇10

第一,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传统的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其后果严重的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与先天遗传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着重要关系。

第二,当代青年学生头脑灵活,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然而,由于这一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优越,因此相当多的人学习不刻苦,独立生活能力差,意志品质脆弱,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的意识比较淡漠。因此,他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勇于创新的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品质,良好的公共道德,健康的体魄等等。前人的经验表明,学会做人比学会学习更加重要。在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惟有具备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品质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并创造未来。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学校教育不仅在课堂,还包括课下,包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不仅要提高学习成绩,还要注重思想、品德、实践及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密切结合我校实际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新时期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前瞻性的工作思路、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导向性的育人机制、创新性的实践载体等方面入手展开,开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第一,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在治本上下功夫,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当前要深入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予学生一种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使他们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让他们用战略的思维去分析和去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

第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紧跟时代要求,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育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基本上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因此,必须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的教育,以促使他们保持“不要问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要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的良好心态,步入社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真正有用的人。

第三,营造良好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生活有助于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培养良好的生活志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与专长。首先,做好学校各类社团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

第四,改变当前教育认识上的误区,摈弃“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认识到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充分发挥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人生两件事:学做人,学做事。大学生固然要学习掌握知识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学做有德之人、有为之人。

第五,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创新。就是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而是要通过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起勇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观点,承担起创造性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和精神。人的创新能力源于创新精神,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探索精神,开发创新思维,形成崇尚真知、热爱事业、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三、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理性思考与感情投入相结合。学生思想工作复杂多变,需要我们以科学理论做指导,分析出现的新问题,找到突破口,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恰如其份的感情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果。

第二,教育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简单地依靠校规校纪和行政命令,特别是对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因斯坦曾讲:“我认为最坏的算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作法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只能是机械顺从、思维僵化和没有思想的人”。

第三,批语教育与表扬鼓励相结合。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发挥优势,克服不足。“长善救失”,必须从热爱学生、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批语教育与表扬鼓励相结合。表扬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爱。特别是平时我们认为“差生”的那部分同学。

大学外语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大学外语;大学外语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237—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公共外语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尤其要重视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观点目前已为广大大学外语教师所接受,并对我国大学外语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为使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多大学生虽然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仍然不会说英语,见到外国朋友仍不敢开口用英语表达,写作也成问题。我国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从中学到大学二年级很多学生通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李岚清,1996)。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及接班人。”这是中央关于素质教育的提法,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我们努力地目标。21世纪是充满希望的世纪,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世纪,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同外语教学的相关性

1.素质及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指的是人的先天自然禀赋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而注重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即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同一般的教育方式相比,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适应性。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就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其次是全面性,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使每个受教育的个体都能得到机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打下基础。再次是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并形成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明显特长和发展优势,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人才。最后是灵活性和多样性。靠改革教学法、知道学习方法来提高效率,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多种方法和措施下,得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素质培养。

三、推行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世界性语言,事实证明,英语是提升国际竟争力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原高教司长张尧学曾撰写专文,论述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他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六个问题,提出了五条改革意见,号召加强实用性教学,努力提高大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张尧学,2002)。这表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并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梁有珍,2003)。素质教育(Quality education)一词已经提出多年了,中小学正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其素质教育是与“减负”联系在一起的,有些学校在这方面已卓有成效了。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同样需要“减负”,不走纯粹的应试教育的老路。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在过去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有口不会说,有耳听不懂,有手不会写,这是我们应极力避免的情况。通过推行外语素质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英语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其英语实际应用水平,使学生能听得懂、看得懂、说得出、写得出。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这些在郁小萍(2001)的调查中得到了验证。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杨雪燕 ,2003)。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四、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

1.改变教学观念。在当今知识交叉渗透、信息相互联网的科技时代,社会对英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懈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论结构,捕捉新的科技信息,及时变革自己的知识体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不应抱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放,而应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如交际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坚决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视为学习习得的过程,而不仅完全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要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与习得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反复深入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理论,提高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并贯彻于教学始终(王建新,等,2003)。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如果现在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给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练习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学生第二语言习得的条件,自然很难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所以,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培养分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和情感方面的习得,必不可少(Middendorf & Kalish,1996)。它使学生有自主感、成就感、归属感、和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使其跃跃欲试。其中,归属感可通过结伴互助和小组活动的方法得到满足(Donald 1985)。因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今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光电设备的不断创新给外语教育手段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突破了传统单向传递知识的教育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使学生成为外语教学的主体。在大学外语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控制性言语应讲究时效性(efficient and urgency);另一方面,教师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鼓励学生大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与学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徐英 2003)。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Little(1991)认为,自主学习(learning autonomy)“从本质上讲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超越、批判性的思考、决策、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因此,他认为不能把自主学习看成是新的教学方法,而是学习者把握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Lee.I,1998),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成为好的学习者(Sharkey.J,1995)。为了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更大的主动权,需使他们认识到一些对自己可能有用的策略(Holmes & Ramos,1991),并最大限度地鼓励其自主学习。一般说来,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越能得到加强。实践表明学生愿意进行课堂活动(如team/row work,pair/group work),并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何莲珍,2003)。让学生明白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来自教师的反馈和来自同学的反馈同等重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总之,自主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一种友好的、和谐的、开放的,以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作为特征的学习氛围。

4.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社会对英语的应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专门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为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以培养符合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教育部又于2004年初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以及“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等。然而目前,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低。调查分析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口语能力非常强或强的仅占5%,一般的占52%,差或极差的占37%(黄建滨、邵永真,1998)。由此看来,大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的发展显然滞后。社会各界对中国大学外语教学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很多大学生经过八至十二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仍然是:耳不能听、口不能说,这怎么能够适应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呢?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每位外语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使大学生能用英文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能看懂读懂各类英语文章,甚至能用中英文进行对译,能进行自主学习,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这都是我们外语教师希望学生达到的语言综合素质,也是我们大学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搞好英语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寓素质教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2]梁友珍.罗马尼亚大学英语教育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

[3]郁小萍.中国学生留英学习体验调查[J].现代外语,2001,(3).

[4]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5]王建新.英语大班精读多媒体教学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5).

[6]Middendorf & A.Kalish.1996.The “change-up” in lectures.NTLF,Featured Article,Vol.5 No.2.http://www.ntlf.com/html/pi/

9061/artile.html.

[7]Donald,J.G.1985a.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In J.G..Donald & A..M.Sullivan (eds.).Using Research to Improve Teaching[Z].San Francisco: Jossey-Bass:95-104.

[8]Little,D.1991.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Issues and Problems [M].Dublin: Authentic

[9]Holmes,J.L.& R..Ramos.1991.Talking about learning: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discussing and changing learning processes.In C.James & P.Garrett (eds.).Language Awareness in the Classroom [Z].

[10]Sharkey,J.1995.Helping Students become better learners.TESOL Journal[J].

[11] Lee,I.1998.Supporting Greater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 ELT 52/4: 282.

[12]徐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

[13]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14]《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黄建滨,邵永真.大学英语改革的出路[J].外语界,1998,(3).

[16]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综合素质培养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今的世界是个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界, 经济发展主要就是依靠高素质的人才。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必须重视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笔者从事大学生政治辅导员工作多年, 从个人工作实际着手浅谈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以及怎样解决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概述

中国要应对21世纪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挑战, 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同话题, 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 更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使命就是为迎接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挑战, 而实施素质教育[1]。我国推进素质教育近20年, 有成绩也有不足。观其成败, 有必须重新认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人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培养所获得的稳定的, 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品素等[2]。素质教育简单说, 就是提高人素质的教育。也可以说,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一) 合格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合格的政治素质首先体现在马克思思想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的素质, 也就是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为一个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为对祖国, 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等等。

(二) 科学的思想素质

科学的思想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 把劳动和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 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为先、个人为后。

(三) 健康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学习和工作, 必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学会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沟通能力, 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一个孤芳自赏的人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的成功者[4]。大学生拥有谦和宽容的气质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是未来竞争中展示优势的前提。真正站在顶峰的总是少数人, 因此成功感总是相对的。保持旺盛的生活态度百折不挠, 艰苦奋斗, 临难而不失常态。坚强意志的形成要靠在实践中的自觉磨练而没有任何捷径。

(四) 优良的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 树立崇高理想, 培养高尚情操。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始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 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三、大学生素质现状及其原因剖析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 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 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 观念和道德上产生了错位与倾斜, 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为:政治素质薄弱;思想道德心态逆转, 理想追求淡化;心理素质不高, 抗挫能力差;生活追求新潮, 安逸享乐;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注重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点:

(一) 教学内容设制只注重专业学习

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 很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 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理工学校, 只注重学生的研究氛围, 不注重学生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培养, 导致大学生知识不丰富, 缺乏青春朝气。而文科学院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丰富, 可对他们科研精神的培养却不注重。

(二) 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我国部分院校以应试教育为目的, 讲课照本宣科, 老师唱独角戏,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 这种教育重视高分学生, 着眼于分数与选拔, 考试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 急功近利,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 使多数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力, 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 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滞后,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 再加上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授内容时不能够标新立异, 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不佳, 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四) 社会消极因素影响

惟利是图, 金钱至上, 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 并很快成为一些大学生衡量价值的标准。另一方面就是社会风气不正。如贪污受贿, 以权谋私的腐败之风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的心理, 导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今主义滋长, 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发展。

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究竟怎样才能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疑惑, 使他们具有以上提出的各项素质要求, 从而使自己在思想上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呢?这就要求:

(一) 转变单一专业教育, 充实人文教育内容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思想认识, 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 就是要彻底克服专业教育中的不良倾向:“过强的功利主义”, “过窄的专业设置”, “过弱的文化底蕴”[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朱九思语]。在实践中, 要通过向综合性学科的转变, 大力重视人文教育, 开设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如美学、音乐、古典诗词鉴赏等, 以陶冶学生情操,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二) 转变教学方式, 加强素质教育

学校应当转变急功近利、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应全面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它是一种能让每个大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素质教育立足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以适合大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教学内容。素质教育能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优势, 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使大学生学会学习, 生动活泼的发展。

(三) 加强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生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进一步推动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

(四) 提高教师素质

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 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 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他们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激励作用、转换作用和示范作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为高素质的人才成长打下好基础。教师会教, 学生才能会学, 教师乐教, 学生才能乐学, 教师善教, 学生才能学的好。作为教育者要不断寻找新的工作切入点, 实现教育方法的更新。要角度新颖不落俗套, 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热情。

(五) 给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平台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 学校应该更新教育理念, 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学校应不断的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同时学校应当加大各类图书的进入,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 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加才干。

(六)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靠学校的教育, 学校应当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 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 要能正确评价自我, 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 要正确面对挫折, 克服期望过高的心理, 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七)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帮助孩子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 不断完善孩子的文化素质, 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学校教育紧密配合, 为大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让大学生本人能够尽快学以致用, 展其所长,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随着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 各国人才竞争也十分激烈。人才质量的要求不仅在于人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在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 包括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只有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 才能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燕国才.素质教育理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9:187

[2]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2) :1-2

[3]肖雅.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2) :93-94

[4]朝军.树立大学生素质教育理念.落实高校科学发展观[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篇.2006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4-37

[6]齐爱朋.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大学学报, 2008 (9) :1

上一篇: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下一篇:情感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