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素质(通用12篇)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1
作为20世纪在西方兴起的舞蹈类型, 现代舞在古典芭蕾舞走向衰落的时代快速发展, 因为其自身鲜活的舞蹈气氛以及多变的舞蹈表演形式, 成为了全新的、备受追捧的舞蹈流派发展至我国。我国舞蹈家在与西方舞蹈艺术者进行沟通交流之后, 将中国现代舞学习作为当前内地大学生舞蹈教学中重要的类型。不仅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目光, 对于我国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现代舞在我国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发展问题影响之下, 现代舞一直立足于在大学生之间传播先进的文化观念, 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我国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保证其身体素质能够在现代舞训练中得到提升, 从而使自身性格、身材、气质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中, 探索现代舞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就是从身体健康、思想内涵等多个角度出发将不同大学生个体进行对比, 发展个体存在差异, 阐述现代舞对于身体素质的提升作用。
二、现代舞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方面
舞蹈动作作为构成舞蹈语言的主体元素, 对于学习者的日常化身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与传统舞蹈不同的是, 现代舞注重对于新意以及独特性的追求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重要的原因之一。除了对于身体机能的锻炼之外, 还能够以内容表现的深度和远度来强化学习者的内心, 完善其自身对于世界的思想认识。下面, 我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思想丰富的角度分析现代舞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
1.身体健康保证
在现代舞的学习中, 力量以及身体健康是学习者学习现代舞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 各项运动素质在舞蹈的练习中的可以得到提升, 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都能够在舞蹈练习中得到锻炼, 自身的身体反应机能在现代舞学习中得到锻炼。这样的学习方式, 令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都能够得到提升, 能够以更为健康的身体享受大学生活。
2.丰富内涵
现代舞作为对于传统舞蹈文化的叛逆性表现, 在舞蹈内涵以及形式上全面追求新意、独特。主张在舞蹈中张扬个性, 展现自身艺术价值。这也就要求了舞蹈者在进行肢体语言展示的过程中, 将自身的思想融入到舞蹈中去, 表达对于不同事物的得到见解。在舞蹈内容山, 现代舞全面还原了艺术内涵的真善美。在大学生进行现代舞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从舞蹈精神上吸收较为积极的文化内涵以及行为思想, 丰富了内心, 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
三、大学生在现代舞学习中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方法
通过对于现代舞在我国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于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构建意义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展现人文以及艺术情操的一门多面性学科, 现代舞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样的探索背景之下, 我们全面性的分析大学生如何高效的利用现代舞学习全面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1.全面了解现代舞历史 体会人文思想
改革开放之后, 在我国自由舞蹈意识的引领下, 现代舞正式走入了大众视野。现代舞的发展不仅一方面从西方发展中吸取经验, 还结合了我国发展的背景与理论哲学艺术, 通过追求新颖以及自由的舞蹈家的不懈努力, 在我国正式奠定了发展根基。无论是中西方文化内涵对于其发展的影响还是其中蕴含的众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精髓, 都是大学生需要探索的关键。在现代舞学习中, 大学生主要就是对于现代舞的历史进行了解, 全面认识这优美的舞姿中所呈现出的丰富精神。在这样的体会中, 大学生能够对于当前自身的缺点进行反省, 以一种崭新的、活跃的思维来面对当前社会的挑战。
在现代舞的发展过程中, 也曾遭遇挑战和困难, 但是其顽强传承和创新的精神, 正是其能够在中国艺术界扎根生长的关键。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处理心境将会发生变化, 自身的精神素养将会得到提高。
2.全面吸收现代舞资源
在我国当前的现代舞教学中, 其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教学思想不能够全面跟随当前舞蹈艺术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 就需要大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全面吸收现代舞资源, 对于民族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中有关的知识和训练体系进行了解, 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保证现代艺术能够结合高科技技术进行发展。在中国民族文化中, 提倡“天人合一”的舞蹈思想, 所以现代舞想要在大学生中间得到发展, 就需要保证自身的舞蹈思想在民主与科学的发展观念下进行。大学生在进行现代舞探索的过程中, 需要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精髓, 从舞蹈观察者的角度探索当前现代舞发展的不足之处, 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构建适合自己的现代舞学习体系。
大学生这样的现代舞学习方式, 是对于自身素质以及能力的一种考验, 保证在当前的发展中, 能够自主性的进行学习和思考, 能够跳出事物本身来探寻其发展方向, 完善自身学习体系。在对于现代舞进行理解的过程中, 大学生需要控制自身思想以及行为, 通过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优缺点, 保证能够从可观的角度上改善现代舞在自身的训练体系。总体来说, 对于现代舞当前发展体系的自我完善, 是大学生锻炼自身身心素质的重要方式, 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提升。在全面吸收现代舞资源的过程中, 大学生能够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3.坚持不懈的练习
现代舞作为舞蹈艺术的一种, 对于舞蹈者自身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 不仅需要有极强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坚持性。一般来说, 现代舞的学习需要以多种舞蹈基本功作为保证, 对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都需要进行长期的联系, 才能够保证在学习现代舞的过程中能够维持自身身体的平衡以及柔韧。但是, 在基本功的练习过程中, 除了乏味枯燥之外, 身体上还可能产生剧烈的疼痛, 令舞蹈者的身心都得到了锻炼。
对于大学生来说, 对于现代舞坚持不懈的学习, 就是对于自身身体素质的重建和发展, 对于自身心理的磨练。只有在现代舞学习中保持热情, 长时间练习, 才能够成为优秀的现代舞者, 自身的身体素质才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和发展。在身体柔韧性方面, 现代舞对于身体机能的构造, 保证了大学生能够以健康的身体来面对生活挑战, 以精神、饱满的心理面貌来体会生活。
四、总结
在本文对于现代舞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探索过程中, 我们首先对于现代舞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探索, 作为一门有着深远历史以及巨大影响的舞种, 了解其发展规律, 从发展现状的角度入手, 才能够合理的进行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 现代舞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身体以及心理两个方面, 在现代舞练习的过程中, 只有从多个角度出发, 从内外部完善自身, 才能够将现代舞在自身身体上所起到的变化全面展现出来。总体来说, 在我国各大高校全面发展现代舞教学, 有利于我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性提高。
摘要:现代舞作为当前舞蹈艺术中璀璨的艺术明珠, 在传入中国之后, 技术水平得到了发展, 在国内各大城市中广受赞扬, 成为了重要的一个舞蹈艺术分支。在当前现代舞训练中, 对于训练者的身体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 长时间练习现代舞, 对大学生体质增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查询以及总结, 对我国当前现代舞教学和大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对比分析, 从多个角度阐述现代舞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舞,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晓邦.舞蹈艺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兼谈美国的现代舞和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方向[J].文艺研究, 1982 (01)
[2]慕羽.改革开放后中国 (内地) 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 1979~2006[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
[3]应莉.关于现代舞和当代舞的概念核心与理论走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6 (02)
[4]周志娟, 李容林.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欣赏课的教学[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6)
[5]尹焱.跨越文化的断层—试从文化价值角度论现代舞的中国化[J].文艺评论, 2004 (04)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2
马昆宁(贵州水矿集团技校)
我省教育家汪广仁说:“当今,树立现代学生观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在技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认为树立现代学生观是技校生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笔者经常和许多技校教师谈起过技校生,大多数教师都持这样的观点:“素质太差,毫无办法。”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其个性特征丰富多彩,因此,不能简单地以“素质太差”来概括一切技校生和技校生的一切。显而易见,有的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学生观的影响。传统学生观把学生主体的成长过程等同于“园丁”培育“花朵”、“工程师”设计“产品”的过程。这种认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将教育管理和教师意志放在了第一位,没有给学生主体性的培育留下多少余地,学生很少有机会开动脑筋质疑提问,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错位。所以,我们要尽快树立现代学生观,冲破传统学生观的束缚,以学生为本,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发展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二、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不能等同于“园丁”手下的“花朵”、“工程师”手下的“产品”,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因此,学生的发展是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承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就要信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坚持民主作风,启迪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时空,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有计划地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
事实上,人都是借助自我意识的作用,才能认识自我、调节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的。可见,主体意识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许多教育家都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到了主体意识上,相继提出了“开发智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塑造完美人格”等口号。因此,教师要永远走在教学的前面,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唤醒主体意识在技校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我们知道,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心理活动过程的反映,因此,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基础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学生恰恰在心理素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有人对15至19岁的青少年进行了包括26项心理素质指标的调查,不及格率达29.97%,其中得分最低的5项依次为竞争精神、自尊心、表达能力、自信心、自主能力。这种状况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恰好形成巨大反差。技校生绝大部分属于这一人群,笔者对2005年、2006年水矿技校在校班级中的19个班级进行过深入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学生心理品质的突出问题基本上表现在上述得分最低的5项指标上。这种情况使提高技校生素质的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用“木桶原理”来解释人才素质结构的合理性,即决定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的不是最长的那块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板,那么当前技校生素质结构中最短的木板显然不是他们的知识技能,而是他们的心理素质。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势必会影响今后整个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事实证明,主体意识的唤醒在技工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其他方面的素质再好,而心理素质不好,有时可能被一票否决。
四、技校生主体意识的客观显现
1、自尊心与自卑感并存。技校生的自尊心在初中阶段就已受到伤害,进入技校后,由于社会上存在着鄙薄职业技术的陈腐观念,技校内部少数职工也有自我菲薄的思想情绪,耳濡目染,导致技校生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失落心理。他们感到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得不到承认,自己不如人。不少技校生常说,高中是大学生的摇篮,大学是工程师的摇篮,技校是简单劳动力的收容所,他们是三等公民。但是,他们渴望成才,渴望自己的职业得到人们的尊重,他们并没有死心,还想“曲线升学”,还想自学成才。由于较差的素质与过高的愿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技校生大多存在着消沉、散漫、组织纪律性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等现象。
2、自主心理与模糊认识并存。技校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发展较为迅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他们已经能够确定自己的意向,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明显下降。他们的理想、矛盾和困惑,只找同学、朋友诉说,找老师、家长的极少。他们不仅关心各种社会现象,而且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对学校管理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他们不喜欢老师和家长喋喋不休、管头管脚、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保姆式的包办代替。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对抗情绪,用某些“恶作剧”和“故意为难”来表示不满。三是他们希望老师给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表示异议,有的甚至明确地表示,希望老师不要再把自己当作小学生看待。但是,由于技校生的认识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思考问题往往背离正确观点,吸收信息往往背离正确标准;他们拥护改革,憧憬美好前途,但缺乏刻苦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但抵制不了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想,但摆脱不了旧思想的束缚。
五、唤醒主体意识和提高主体能力的措施
1、激发积极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满足学生在求知、审美、自尊和受到尊重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表现出饱满的热情。同时,还要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新奇感、愉悦感、轻松感、被老师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满足感等。这是使学生对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一个积极的情绪状态,同时要有较强的感染力。二是态度要主动热情、和蔼可亲,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三是教学方式、方法要丰富多彩,富于趣味。四是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
2、树立成功信心。要使一个人能够坚持不懈地去从事某种活动,其决定性因素是必须使他感到他所作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当人们感到自己的努力全是白费劲,根本没有任何成效时,他们肯定会因动机的彻底消失而最终放弃这一活动。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些学生长期缺乏成功体验,经常扮演失败者的角色,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没有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动机的削弱消失,最后造成厌学和放弃。
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确定教学目标要有弹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二是教学评价应体现鼓励性原则,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善于发现和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不断增强信心。三是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差生,因为失去教师的关照,日积月累,就失去了很多表现的机会,也逐渐养成了消极、被动的态度。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3、培养主人精神。教学的效果如何,常常同心理气氛有密切关系。能否形成一种理想的心理气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方式和师生关系的状况。应当看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应该同学生一起做知识海洋的探索者。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认为“真理永远在教师一边”,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允许存在不同观点。
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行民主化管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二是师生共同协商制定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标准,教师对学生的各项要求应尽可能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去执行。三是应以积极引导为主,消极限制为辅,对违犯纪律的行为和其他一些偶发事件要善于处理,应尽可能借助集体舆论、集体压力来解决,尽量避免当场激化矛盾,防止师生直接冲突。四是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处理好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关系。
4、塑造创造人格。创造力水平不仅同创造性思维有关,而且同创造人格特征有关。一个头脑灵活、想象力丰富的人,如果同时又是一个缺乏自信、唯唯诺诺的人,那他的创造能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追求统一、崇尚服从的观念影响极为深远,喜欢听话、顺从的孩子几乎是成年人普遍的心理倾向。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最欠缺的就是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任务还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是培养他们的创造人格。
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有新的教育观念。二是要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三是要具备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个性特征,如较强的好奇心、较强的自信心、广泛的兴趣爱好、朴实的民主作风、机智的鼓励表扬等。四是要形成一些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
特点和特色,比如:善于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作风民主,不以权威自居,提倡互教互学;善于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等等。五是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应打破任何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对于学生的一些“奇特”的思想行为,教师不要轻率地下结论,也不要轻易地说“不”,更不能轻易地说“错”,应该在肯定其敢于创新、敢于思考的同时,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只有让学生保持不尽的创造热情和永远的探索精神,才能使创新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作者邮编:553022;地址:贵州省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工学校;电话:0858-8187027、***;信箱:xsg027@163.com)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3
关键词: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大学生肩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因此,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多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推行的教育改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彰显了强大而独到的作用。教育部前任部长陈至立曾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进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进行改革。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的培养模式必然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茂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大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已成为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手段。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有若干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全面拓展高校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
在目前的大学教师招聘中,各个高校盲目追求引进人才的学历,基本上只招聘博士以上的学历,忽视了博士们的研究专长是否与本校本科生培养的方向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博士所教课程与自己的知识领域不同的问题,甚至对于所教课程完全不懂,自己也处于初学者的水平。学生往往反映教师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学生会严重怀疑教师的水平。教师在教授一门自己不熟悉的课程的时候,也会缺乏信心和激情。对于初上讲台的博士们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形成挫败感,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更不利于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基础不踏实,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来考研和就业,影响学生的前途。因此,大学在招聘时一方面要注重引进人才的学历,更要关注其研究方向与其未来分配的教学任务相匹配的问题,从而给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
高校教师只有具有较好的知识背景,才能更好的运用各种软硬件设备,将专业实务操作带到课堂,带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才能更加得心应手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2.加大实用型教学设备的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对硬件资源进行投入,同时也离不开相应的软件资源。部分学校购买了一流的硬件设备,但由于没有购进相应的软件,硬件设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硬件设备在某种意义上闲置了,结果必然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和应用。所以,学校在购置大型教学设备时应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论证,了解其需要的软件资源,并加强软件建设,如加强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开发和利用,网站的建设,网上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维护。
学校在购买大型实验教学设备后,要投入资金对实验管理员进行培训,以免出现设备购买后没有人会用的现象。很多大型的实验教学设备价格昂贵,在不熟悉的情况下更不敢轻易使用,很多情况下这些设备就成了摆设。既然仪器的价格不菲,教师的培训费与其相比微乎其微,那么学校在购置这些设备后就应该投入学费让教师外出学习设备的操作和使用,从而使这些实验教学设备有用武之地,成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学校应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而不是仅仅将教学内容搬到网上而已。这种远程教育应该是开放式的、自由的教学模式,能够模拟实际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教师能够迅速地做出回答,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投入问题情境,能够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为了能够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有效率的自主学习,教师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给学生其需要的教学资料,并实施差异化教学。尊重大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需求,实现个体的素質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目标。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为特征的全球化时代, 谁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谁就拥有持续创新能力, 谁就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能力和潜力。新的历史时期要求高等学校为之培养它所需的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 高等教育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为目标, 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模式[1], 它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 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多样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开放的资源, 开放的学习氛围, 开放的教学理念,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交互式的网络教育, 无论是群体化的合作还是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都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合作和创新情感。三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感到形象、直观、易于接受和理解, 弥补某些实验教学的不足, 激发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 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2.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和自主性
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过程, 可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并且各高校的实验资源也可以共享, 突破了有围墙的学校教育模式, 使学生摆脱了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还缓解了实验教学压力, 节约了实验教学经费。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方便逼真的实验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环境, 可设计许多仿真实验, 使代价很大的实验可以容易做, 使得不可重复的实验可以重复做。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 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 进行分析比较, 领悟科学真谛。这些网络的独特功能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地探索实验规律及方法。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 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 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 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 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3. 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提供个别化自主学习环境又能够形成相互协作教学、学习环境。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 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 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合作学习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 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 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进行互相交流, 实现自由讨论式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4. 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传统实验的内容, 激发了实验教学的活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微型实验宏观化、静态现象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复杂工艺简洁化、昂贵实验仿真化, 给传统实验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建立丰富生动的实验过程, 虚拟地建立起与真实情况相近的实验现象, 并集幻灯、动画、录像、电影、声音于一体, 对一些不易观察、抽象的实验, 危险、有毒的实验进行模拟, 如:原子核裂变、放射性衰变、示波器粒子的轨迹、化学反应过程、有机物结构的分析等。通过教育技术媒体建立丰富生动的实验过程, 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及步骤, 使学生感到形象、直观、易于接受和理解, 弥补某些实验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 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益,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现代教育技术对突出实验教学的重点, 突破难点的确有独特的优势。
5. 结束语
高校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而创新素质的培养以实践为基础, 实验教学是树立学生实践观念, 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和优势, 开拓传统实验的内容, 增添许多传统方法所不能实现的实验, 在常规的实验教学时间内, 增大实验教学信息的传播量, 优化教学结构, 改善育人环境。只有加强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才能促进实验教学的最优化, 这是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具有的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 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 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培养了大学生掌握信息, 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 要搞好大学生素质教育, 就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充分重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 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文章重点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实验方面的应用, 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静.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 129-129.
[2]陈曦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中国科技信息, 2012 (2) , 125-125.
[3]黎小华.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 , 244-244.
[4]于长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1) , 305-305.
现代公关人员素质论文 篇5
现代公关人员素质论文【1】
摘要:当前公关人员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努力提高公关人员的素质成为当务之急。公关人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素质,素质全面是现代公关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公关人员 素质 职业道德 知识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公共关系得到关注并蓬勃发展,其在传播信息、开拓市场、指导消费、服务经济、协调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必不可少的功用。在现代社会情况下,公关人员要想在竞争中生存,惟一出路就是提升自身素质,依托优秀的素质作出出色的成绩。
一、现代公关人员素质内涵
公共关系,简称“公关”,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协调自身和社会利益,以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为核心目标,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来建立和维系组织与社会关系。公关人员的素质是指在实现组织与公众的联系中,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增强组织机构的生存能力和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良好形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意识、品德、常识、情感、风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优秀的公关人员一般要求具备以下能力:较好的判断能力,这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传播能力,传播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公关工作的成效;自控和应变能力,这由公关工作的不确定性决定;优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每个人的悟性不同,但优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绝对是公关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现代公关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1.规范的职业道德。公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是用来规范公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合理规范的职业道德是公关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彼此沟通的前提。
规范合理的职业道德为真诚愉悦的合作提供良好的道德保证,这主要表现在忠实、真诚、公正、宽容、公益等。规范的职业道德有利于改善社会组织内部人际关系,有利于协调发展同各类公众的关系,有利于提高作效率,使得公关人员能站在社会组织和公众利益的两个方而去思考问题。
2.合理的知识结构。公关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它要求公关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解决公共关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专业知识过硬,专业知识包括公关专业理论和公关技术的应用理论,公关从业人员有了扎实的公关理论功底,就掌握了开启公关大门的金钥;二是非专业知识渊博,这主要指与公共关系相应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外语等。
3.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主体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公关人员在错综复杂的公关活动中会面临诸多困难,这需要他们保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调动自身力量从容处置,达到既定目标。
心理素质过硬是公关人员正常开展工作的前提,其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优良的性格,这是先决条件;二是自信的风度,这能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信号,增强合作的可能;三是做到学习效果会在实践中得到反馈与加强。
三、现代公关人员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1.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关系人员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肩负着对内对外进行沟通,协调各种关系,既包括与内部同事的关系,也包括与企业外部人员的关系。
培养公关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必须提高公关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管理学、领导学、组织行为学等基本知识。公关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协调性的工作,一项活动的策划开展,需要公关人员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需要确定公关目标和实施计划,这都要求公关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公关人员要“能说会写”,这是公关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公关工作通过传播沟通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文字、体态语言表达能力三种。
口头语言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要求公关人员口齿清晰,准确生动且幽默。文字语言用于文章、书信等的沟通中,要求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体态语言一般用于与公众的直接交往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口头语言的不足,并和口头语言相得益彰。
3.社会交往能力。公关人员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公关人员的基本功之一,是指公关人员进行人际交往,广泛联络公众的能力。公关人员对组织建立良好工作环境、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交往,树立维护组织形象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公关人员克服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扩大与社会各阶层往来的范围,通过工作有效地协调、疏通各种人际关系和发展多种外部关系,提高交往的效率。社会交往能力是公关人员多种能力的综合反映,它综合反映人的性格、学识、口才、经营和实务等多种因素。
只要公关人员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努力适应工作规律和寻找工作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自身综合素质必将得到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栋梁.21世纪网络技术对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3(2)
[2]于冉.公共关系基础[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3]张玉雁.良好的心理状况是公关成功的重要因素[J].焦作大学学报,2000(1)
公关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的对策【2】
摘 要:公关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促进、和谐发展的作用,探索提高公关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的对策尤为关键。
公关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的对策就是强化对从事公关工作的从业人员的气质、性格、兴趣、风度、学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培养。以公关观念为核心,以自信、热情、开放的职业心理为基础,以全面的公关能力的整体职业素质的培养为重点。
关键词:公关 从业人员 素质技能 培养对策
一、公关从业人员在学习实践中树立公关观念
公关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的核心是公关观念,它是公关从业人员的思想灵魂,是做好公关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公关工作规律的体现,是公关实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总结。
公关观念是需要通过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逐渐强化的,它的形成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制约人们公关行为的一种力量,能促使公关从业人员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工作态度,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公关工作。公关从业人员在学习实践中着重树立以下公关观念:
1.树立塑造形象的观念
公关从业人员在学习实践中树立塑造形象的观念,主要表现为在决策和行动上,高度重视组织自身的形象和声誉,自觉地进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公关从业人员将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并充分认识到形象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围绕形象目标开展各种公关工作。
2.树立创新审美的观念
公关从业人员在学习实践中树立创新审美的观念,是因为公关从业人员所开展的公关工作是一种艺术创造,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性和活动内容的美学价值。因此,塑造组织形象是一个创新审美的过程。唯有创新,才能塑造具有个性的组织形象,才能使良好组织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唯有美的形象,才能吸引公众的参与和投入,才会赢得公众的欣赏、接受、信任、支持。
3.树立服务公众的观念
公关从业人员在学习实践中树立服务公众的观念,主要表现为重视公众的利益,将公众的意愿作为决策和行动的根据,将满足公众的要求作为重要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政策。公关从业人员把公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确立服务公众的意识,时时处处为公众利益着想,利用和创造条件努力满足公众的需要,为公众服务。
4.树立协调沟通的观念
公关从业人员在学习实践中树立协调沟通的观念,主要培养公关从业人员学会懂得兼顾、统筹、缓冲、调和、折中的意义与价值。善于运用双向沟通的方法去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和好感。
努力全面地融入社会、面向公众,全面地与公众、社会达成双向交流,自觉地在矛盾中求平衡、求和谐、求发展。
5.树立互惠互利的观念
公关从业人员在学习实践中树立互惠互利的观念,主要是在公关交往与合作中,坚持将平等互利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坚持将组织自身的发展与公众的发展联系起来,以真诚为基础,彼此尊重、平等合作,通过互惠互利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大学生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8-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可以说,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潜力和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期,急需大量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此,我们高校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当前,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然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教育手段,为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搭建平台,以有力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增加了教学信息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升了教学容量,丰富了内容形式,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时域空间。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交互能力,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自由地交流和讨论,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三点一线”的格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乏味的纸质教材和“粉笔+黑板”的教学课堂,而是图文并茂、视觉听觉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信息传输多维度,知识转化立体化,学生大脑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教与学的效果都达到了最优化状态。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径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学会学习成为竞争中的关键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从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借助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设计图形化交互界面,可以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以方便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整合各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突破围墙式学校教育模式,有利于节约实验教学资源。同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环境,可使一些不可重复或代价很大的实验得以完成,学生只要输入不同的参数即可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从而便于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学生发现和探究知识提供有力工具,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跨越时空限制与同伴和教师进行自由对话和讨论,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消除大学生孤立学习的劣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大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经历成功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高校教师一定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多彩和多样化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尽量多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为学生发表见解、质疑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提出新见解、寻找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他们构建创新实践网络平台,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创新理念,并及时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通过该平台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测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认知,为学生个人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落到实处,可以有效地避免具有创新想法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被埋没。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抽象、复杂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给大学生上PN结的内容时,部分学生基础不好,不能理解其工作原理,为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其原理进行解释,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PN结的内部构造,将PN结用一堵墙来表示,将电子用一系列子弹来表示,在接正反电流时,这堵墙的厚度会发生变化,当墙变薄时子弹很容易穿过,反之很难穿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PN结工作原理如此演示给学生,显然可以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学生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便可以将采用类似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提升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高校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重任。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 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14(06).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7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给传统教育内容的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 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育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 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即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以往的教育内容主要源于文字教材, 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 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现代教学中, 教学内容和资源不仅以多媒体形式存在, 而且大量内容和资源经数字化后存储。这样使得教学资源能够方便地大量存储, 而且方便广大师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共享。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小集团内部, 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 甚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传统教育采取学生在学校封闭的学习形式, 受时间、空间限制, 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受到教育。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 不仅大大扩展了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 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 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 使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 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网络将学校乃至全国、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体,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 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 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 打破地区、院校、专业的限制, 使教育形式开放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 决定学习的次数,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活动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 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 加深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 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传统的教育形式将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载体并加以强化,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格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地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式, 深受师生的欢迎,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
二、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 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整体心理素质的好坏, 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多学科、多领域都在做着积极、有益地探讨, 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作为负有教育重任的高校, 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学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真正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教育领域, 要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中做出积极、有益地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日常有效地影响和教育, 全面地发展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培育非智力因素能更好地发挥智力因素。调查结果整体反映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平时封闭孤独, 不善交际, 自私自利, 不善考虑他人需求, 不能信任他人, 感情脆弱, 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学习动机不明确, 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 社会适应能力差。高校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任, 应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将多种学与教的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 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俱佳的复合型人才, 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而我们现代的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尚有诸多欠缺, 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正确的生活理想、自私自利、缺乏团队精神、意志薄弱等现象, 使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 大学理论课应该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 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对大学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力求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合理进行理论课教学, 完善理论课的任务和功能。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 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在带来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的同时, 也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提高非智力素质教育的效果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 关系到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建设, 有必要在对教学设计概念梳理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界定。所谓科学界定, 就是要遵循定义的科学性、严格性、逻辑性、高度概括性、理论抽象性和陈述的简明性原则, 给教学设计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义。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 (P·L·Smirch) 和拉根 (T·J·raglan) 认为, 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 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韦斯特 (Charles·K·West) 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 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 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从上述关于教学和设计的界定中总结出两点:一是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二是设计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教学设计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选择教学目标, 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 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 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 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 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 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四、利用学校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高校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势, 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 掌握科学的健身锻炼技能与方法, 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 拓展课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索性, 利用网络信息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直观形象的音视频演示、在线讨论、答疑与测验等功能实现交互式教学。网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以现代化的手段演绎传统的教学课程内容,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主动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
建立课程的体系结构, 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综合测试、学习资源、交流中心和帮助说明等五大部分。
课程内容理论按章节知识点设计, 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任何一个知识单元学习, 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重点指导, 学生可以按类别进行学习,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和影像学习资源。
测试部分建立题库, 题型分为选择、判断和填空, 学生在线可以完成测试, 发挥网络出题、联机考试、网上自测、实时评判功能, 并实现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分析管理、
交流平台上通过教师答疑指导, 通过师生间的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点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束语
普通高校非智力素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高校的网络资源, 冲破课上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培养探究式学习习惯, 增加师生的交流机会, 以弥补有限的教学课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 提高教学的效果, 进一步加强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雍潜, 岳华.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
[2]竺培梁.智力心理学探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杜国如.改革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8) :367-369.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8
1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国家的投入不断增长, 对中职学生的资助政策日趋完善, 就读中职学校的实惠性吸引着众多的学生和社会青年, 也由于生源竞争, 进入中职学校的门槛越来越低, 生源层次参差不齐, 以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校和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学习主动性差, 依赖性强;缺乏自信, 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自卑自负、缺乏竞争意识;狭隘孤独、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无兴趣爱好, 身体素质差。
2 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特点
传统学校体育的作用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增强体质, 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代体育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 而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被赋予了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的功能。
2.1 学校体育功能更加多元化
2.1.1 生存教育的功能
虽然高速发展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人们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却让快节奏的现代人面对更大的工作竞争和生活压力, 给人们带来了由于运动不足造成的严重危害生命的“文明病”、“富贵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所以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了解和掌握生存的手段。
2.1.2 生活教育的功能
体育教育是一种重在养成的教育, 它需要通过反复地体验与实践, 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稳固的行为习惯。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条件, 还要不断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生活技能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体育要使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运动, 并能自觉、持久、理性地参与体育活动,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1.3 个性化教育的功能
参与体育运动本身是一种个性能力的展示, 体育运动能为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养成提供一个轻松和健康的舞台。作为具有鲜明个性教育的体育,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塑造学生的个性,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运动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发展个性。
2.2 现代体育教育成为终身体育的基础
现代体育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对自主学习和运动能力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群体都得到教师的同等重视, 让每一个学生在和教师与同学愉快的共同学习活动中, 体验到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的快乐。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坚持“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方向, 所有内容要使学生既容易掌握和理解, 又能发展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愿望, 教学方法上要重视个别教育, 发展他们的个性。
不是用一个尺度而是用多元尺度去衡量学生, 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 并使之得到发挥。配备具有优秀人品、专门知识、良好教养并有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并根据学校、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
3 现代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具有专业技能型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为此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中职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
3.1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中职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自主意识,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2 较强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对疾病和灾难的抵抗力和承受力, 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常性地进行体育健身锻炼, 以满足其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的需求。
3.3 较完善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加快, 减少反复性, 增加科学性、准确性及深刻性。要求学生的思维和认识的方式由封闭式转型为开放型, 由单项转型为多项型和系统型, 特别强调认知和思维的创造性。要求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和乐观、自信、自制、自我调节等心理素质, 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4 较强的竞争意识
国际经济和政治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决定人类命运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永不满足, 积极进取, 在竞争中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感受成功与失败, 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
3.5 一定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这一素质是当今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它来源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与社会需求的激烈竞争中, 人的思维应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不受任何观点和模式的约束, 要在创新中求生存, 在开拓中求发展。
3.6 较强的合作能力
社会是一个多元复合体,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方位的协调配合, 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 当前的中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立足快速发展的社会。
4 现代体育教育对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
4.1 现代体育教育对中职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健康是现代文明中的世界性问题, 也是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现代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要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重心, 并教会其学会做人、做事, 懂得体育促进健康的基本常识、体育健身的基本理论、体育文化的基本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 体育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培养学生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能力, 使学生学会增强体质的方法和手段,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造就成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诸方面都健康的人才,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工作、生活需要。
4.2 现代体育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的竞争能力
现代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是具有较高智商加较高情商的, 否则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竞争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志, 是评价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现代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 这是由体育运动的特性决定的。因此, 在现代体育的教育过程中, 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竞争场所和机会, 使学生在直接参与活动中, 敢于竞争, 学会竞争, 并积累一定的竞争经验, 掌握竞争技巧和策略。
4.3 现代体育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个性与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里需要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因此,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应采用新的教学观念、模式、内容、方法,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树立发展个性、尊重个人喜好、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目标。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创造活动、个人意识具有创新性, 培养学生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4.4 现代体育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社会活动中, 合作配合能力是衡量一个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 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合作配合, 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正确的教育形式和方法, 在学生的团队活动中善于把与他人团结合作与充分发挥个人作用结合起来, 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4.5 现代体育教育能培养中职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衡量学生能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志。学生走上社会后, 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帮助他们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缩短通向成功的里程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现代的社会活动与工作需要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社会的交际能力。现代体育的开放性, 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交际的需要, 其开放性体现在教师、个人、班级、系科、部门、学校、社会之间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频繁联系、接触和交往上, 而每一次联系、接触和交往都能体现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现代体育教育实施中, 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际机会, 以满足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需要。
5 结语
从以上分析综述, 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求及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现状, 高素质的目标与较低的生源质量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较为明显的。为了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任务达到培养目标, 各中职校均想方设法来提高中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基于现代体育在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因此, 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的作用与价值, 顺应现代体育发展的新任务要求, 创新改革体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更具开放性, 寓教于乐, 让学校体育的内容更多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中, 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时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与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摘要:采用逻辑分析法, 对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进行了论述;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以及现代体育对中职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作了较深入地分析探讨, 以期为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体育教育,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廉雅静.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8) :160.
[2]魏立俊.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探讨[J].企业导报, 2012, (13) :241.
[3]靳勇杰.浅析体育在育人中的作用[J].科学周刊, 2011, (8) :82-83.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9
礼仪的内涵。礼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内化于个人修养、道德规范、交际艺术、沟通技巧、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的作用。从人际交往角度看, 礼仪是建立、巩固和改善各种关系的基本要素之一, 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从公众形象角度看, 礼仪是建立良好公众形象的前提;从职业发展角度看, 礼仪是事业成功的条件;从对外交往角度看, 礼仪是组织形象的保证、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2.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素质教育的内容。素质教育是指,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培养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素质。具有时代性、全体性、综合性、主体性和长效性。
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首先,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 要求其具备宽大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 应对各种挑战;其次, 在当今社会, 时代主题是以人为本, 所以我们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第三, 提倡素质教育, 有利于遏制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 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最后, 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基础, 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这是时代的需要, 教育发展的必然。
3. 开设现代礼仪课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礼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和教化的过程。通过学习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到底是什么, 涵盖哪些方面, 了解学习礼仪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学习礼仪概念、原则、表现形式等, 可以使学生了解礼仪的内涵和外延, 了解学习目的与意义;通过日常礼仪规范和专项礼仪规范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知礼貌, 懂礼节, 将礼仪规范贯彻于自己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这些对于学生自身修养提高、和谐优美校园建设、顺利地与社会接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现代礼仪与德育育人
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而礼仪教育正是上述四项基本任务的交织点。因为礼仪教育, 是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部分。所以, 只有以礼仪教育为契机, 才能带动四项德育工作的开展。
学习现代礼仪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 包括忠心报国, 公而忘私, 勤劳俭朴, 艰苦奋斗等等, 现代我国提倡的“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等都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这些内容在礼仪的基本原则中都有体现, 要利用礼仪课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奉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要求, 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领悟文明、践行礼仪。
3.2 现代礼仪与文化育人
礼仪是一种文化, 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礼仪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又结合国际礼仪惯例而形成的个性与共性相融合的一种新时代的礼仪规范。学习现代礼仪暨要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 又要学习西方礼仪文化。比如宴会礼仪方面中西方的差别就很大,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 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 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 只要好吃又要好看, 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 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 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 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通过这些文化差异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主动探索, 有助于学生了解并热爱中西方优秀历史文化。
3.3 现代礼仪与审美育人
良好的审美素质决定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决定着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现代礼仪中的礼仪美不同于自然美, 也不同于艺术美, 而是注重修饰美, 而且是恰到好处的修饰美。
现代礼仪中的个人礼仪不但包涵整洁的仪容、优雅的仪表, 还涉及端庄得体的仪态, 礼貌的言语和沟通技巧。礼仪贯穿于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学习这些礼仪规范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化学生行为的过程, 通过言谈举止等礼仪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改善个人形象, 自觉规范行为, 塑造良好的气质, 交往中有助于加深认识、增进了解, 赢得公众的好感和尊重。对于培养具有形象美、姿态美、言语美、心灵美等外在与内在美相统一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大学生素质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或行业的技术或技能,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视度不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诱因主要是全球化趋势加强, 竞争压力加剧, 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 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 网上贸易流动增加, 世贸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 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蓬勃发展, 服务产业迅速增长, 闲暇及用于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时间增加, 预期寿命延长。职业及生活状态的变化, 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 仅培养职教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无法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无法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研究, 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出“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定性, 探索如何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 国外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明显早于我国, 尤其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成效显著的欧美国家,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研究体系非常成熟。国外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为主, 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师教育、学生培养模式等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培养时间具有灵活性、以方便培养对象的选择;二是培养内容具有时代性, 即教给学生社会需要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三是培养内容具有综合性, 即将对专业岗位的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思想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四是培养形式多样, 含在校学习、校企联合培养等;五是通过对师资的及时培养, 确保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与时俱进;六是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评价与考核三位一体 (校方、企业、第三方) 。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 采用“政—企—校”的合作模式、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内容 (见表1 TAFE学院金融英语课程) , 实行“一所学校、多种学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采用团队协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公司培训、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有效地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英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其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定量关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并力图通过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 (见表2英国ACCA课程教学安排, ACCA的教育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为一体) , 它们在教育中将职业对专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和人文素质完美融合。
从以上极富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析, 可以看出, 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灵活, 将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全线贯穿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其业务技能和人文素质都符合岗位的需要。
(二) 我国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重大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为落实强国富民政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职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实际上已经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安排,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开设了专门的思政及人文历史课程 (见表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安排) , 但其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分开设置, 似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成效看, 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步伐慢于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从调研和分析发达国家与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来看, 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 新疆作为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 尤其是从职业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来看, 新疆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素质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下面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分析专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业务技能培养方式单一
首先,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疆地区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和课堂内的项目练习为主。第二,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投入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 强调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忽视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培养
许多学校为了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将应用文写作、英语、数学、德育、历史等感觉与专业无太大关系的课程降低学时量, 甚至取消, 这些改变一方面影响了学生本人的深造, 另一方面使企业对职教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下降。
(三) 单列的思想道德素质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 许多学校开设了传统的思政课程, 但这类课程的讲授过程理论多, 授课方式传统,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四) 校企联合培养缺乏动力
一是, 由于人文条件和培养成本等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我国尤其是新疆, 能够积极接受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理念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培养新人, 尤其是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二是由于经济管理类岗位, 涉及企业的商务秘密较多, 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 基本都在外围工作, 较难掌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业务技能标准及考核内容的客观标准较难确定。由于各企业的管理文化不同, 对于经济管理岗位的考核目标不尽相同。这种学和教脱节的模式, 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专业对应岗位真正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三、按照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修订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方法与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充分研究及对我国尤其是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项目组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了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素质教育。
(一)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修改了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利于学生的自我深造与职业发展为原则, 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在其知识结构中保留当前社会深造和职业发展必需的英语、应用文、计算机等人文课程的学时量, 同时, 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文化等专业拓展课程, 文学、社会学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
在其能力要求中, 除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要求外, 增加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 模拟企业管理案例的处理等能力目标。
在其素质结构中, 除了传统的素质要求, 还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感恩等心理素质, 积极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意识, 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同时, 增加职业规划课程, 讲授专业面向的职业发展前景及创新创业的方法。
在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下, 重新规划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 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知识教育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 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学培养模式, 并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二) 将专业要求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
结合专业培养需要, 以案例打包方式, 在思政课程中加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知识和素质要求, 并通过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 将专业培养与岗位素质教育结合。
1. 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
借鉴成功企业或成功人士的案例, 通过新生入学讲座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专题讲座, 让企业专家以身示范, 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 强化以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将具体企业案例引入专业课和学生日常管理及实训中, 介绍企业用人理念和管理制度, 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忠于职守的职业意识。
2.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 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三个层次, 及时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援助。第二, 通过班级德育课等形式, 开设结合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的专题教育, 渗透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等人文素质。
3. 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思政或人文课程进行有效打包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当中, 结合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岗位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案例讲授, 同时, 讲授一些违背职业要求或违背法律标准的案例, 强化学生明确本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三) 将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中
在专业课程的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当中, 融入职业道德等素质教育内容。
(1) 运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融入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2) 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即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对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相应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 逐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技能标准。
(3) 开发各种教学软件,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满足不同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有效性
(1) 校内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 保持密切联系, 在确定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 加强岗位所需的人文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引导。
(2) 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的针对性, 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 加强校企育人的紧密度
一是适应企业的最新要求, 确定学生的实训项目,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二是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也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 引进企业资源, 在校内建设可提供实体经营与学生实训为一体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为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职业体验。三是加大企业在学生能力素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 校企联合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这些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新疆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成效
本项目自实施以来, 为了解项目成效, 项目组于2015年7—8月期间, 调研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及与之相关的实习企业和就业企业。其中在校生和实习生均表示, 学院现在实施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们上课更有精神, 且对专业面向的职业提前有了更好的认知, 增加了就业的信心。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就业企业, 均反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团队意识、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都较之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今各国的强国策略, 职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分析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 改变教育观念, 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课程改革, 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善国家的人文环境, 适应社会的需求,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2010 (4) .
[2]赵明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陈艳琴.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4) .
[4]李蕾.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3) .
[5]OECD 2010年报告Learning for Jobs: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
试论现代企业家素质 篇1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家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
我国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要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国社会主义企业与其它社会制度下的企业还是有原则区别的:社会主义企业不仅要按照其它一般意义上企业的经营规律和规则办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按照党和政府对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家需要具备更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要具备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水平;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时代意识强;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目标;要大公无私、为人正直、清正廉洁、社会责任感强等等。
企业家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层次
现代企业已远非原始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物物交换”。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产品成为市场的主流,贸易已经趋于全球化,数字化技术装备的大工业和现代新型的全球贸易体系,更需要高新科技去支撑和运用科学的手段去管理。因此,企业家不仅要尊重科学和热爱科学,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科学,学会管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应当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比较扎实的科学知识功底的“内行”来担当。企业家要有灵敏的头脑,从管理现代企业的需要来考察,他们的知识结构也应该是多层面的。要懂得政治和关心政治,有能力比较准确地预测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可能对企业带来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企业家不仅要研究自然科学,也要研究社会管理科学。不仅要熟悉与自己所在企业相关的世界高科技知识及其发展动向,也要了解和随时掌握其它科学领域专业知识的最新成果,以便于根据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总之,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没有相当科学知识素养的人,决无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
组织、指挥协调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
企业家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调度,对企业内、外各种利益关系的指挥协调,对市场和事物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对企业重大事务的决策等等,都直接体现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品位。企业家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于其政治觉悟和受教育文化程度的高低,还有自身性格的因素、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思想意识是最为重要的,包括市场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社会意识和法律意识等。这些意识直接决定着企业领导人在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的发挥。
一、市场意识
市场意识是指企业家为适应客观市场环境而调整企业行为思维方式的总和。市场意识是现代企业家意识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中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对的一种比较和较量。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家必须要有不甘人后、敢于超越的精神。
2、品牌意识。这是现代企业家使企业和本企业的标志产品品牌或服务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拥有最大社会知名度的一种思维方式。企业及其主导产品或服务在最大范围内被社会所熟知,是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体现。越是知名的企业,其产品越是畅销,服务越能被社会所接受,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也就越强。因此,现代企业家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在经营策略、资源配置等方面向自己的品牌产品和特色品牌服务倾斜,创造品牌效益。
3、消费者满意优先意识。这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种企业经营理念。这种经营理念完全抛弃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企业为中心的传统营销观念,是以顾客和消费者的需要为中心。以消费者的认可和满意为企业优先考虑的最高追求,在消费者对产品的普遍满意和信任中实现企业的最好经济效益。
4、忧患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永远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企业不发展就是倒退,就有失去生存空间的可能。因此,现代企业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带领员工坚持努力工作,不断进取,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风险。
二、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是为维持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正常运行而采用的组织形式和措施的总称。通过管理,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家的管理意识包括人才意识、质量意识和勤俭创业意识等。
1、人才意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当今社会妇孺皆知的一个简单道理。企业家要使自己的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只有与许多自然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能手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企业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2、质量意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有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在世界物质产品不断发展和丰富的条件下,社会需求也从追求数量型转向了质量型的高层次有效需求。因此,现代企业家必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化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意识,力求不断创造出让消费者感到既实用又安全可靠、满意放心的产品和服务,企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活力。
3、勤俭创业意识。企业是由效益支撑的堡垒。企业的效益主要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效益来自积累,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企业也就没有了效益。所以,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家也不能完全忘记勤俭创业,要懂得“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道理,力戒奢侈浪费,努力降低企业管理费用成本。
三、创新意识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在知识和技术高度快速更新的年代里,企业如果没有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没有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企业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现代企业家作为社会的精英,要有不断超越时代的思维。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传统的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企业营销方式等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通过创新掌握规律,从而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机制。企业“创新则兴,守旧则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变的法则。
四、社会意识
企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企业家也不可能生活在“世外桃源”完全自我封闭。企业和企业家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要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和谐、广泛而稳定的社会关系,其前途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企业家必需要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包括公共关系意识、信用意识和灵敏意识。
1、公共关系意识。社会是丰富多彩和纷繁复杂的。企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生产经营环境,需要借助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同时,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形象也是创建企业自己品牌文化的基础。因此,现代企业家不但要有协调各种复杂社会公共关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这种意识。要经常把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公共关系、企业的社会形象联系起来,更好地实现企业、公众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2、信用意识。市场经济不是不讲规则、不讲道德、不讲信用的经济。恰恰相反,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在市场活动中,发生经济贸易关系的双方都是以信用作为守约条件,构成互相信任的经济关系。任何一方不守信用,交换关系就遭到破坏,企业的信誉和经济利益也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无论从企业的利益来考虑,还是从维护市场秩序来观察,现代企业家必需树立牢固的信用意识,诚信则立,无信则废。
3、灵敏意识。现代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各项高科技技术广泛应用的经济。社会经济活动高速运转,各种信息和商机转瞬即逝。企业家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要有敏锐的信息感觉和灵敏的商机反映意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同时,要学会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迅速、准确地捕捉国际、国内的市场信息,科学判断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走势,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规划。
五、法律意识
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探析 篇12
(一)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的颁布实施
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总体要求, 财政部会计司以及相关单位在深入分析当前和今后会计人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的基础上, 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 。
财政部颁布实施《会计人才规划》, 一方面是对人才强国战略重大举措的贯彻和落实, 它有利于推动会计行业的科学发展。另一方面是对我国会计人才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当前我国会计人才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 会计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全力培养和塑造高端会计人才迫在眉睫。
(二) 我国会计人才素质面临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各部门积极推进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的会计人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会计人才的整体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知识结构单一, 业务素质不高。
我国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 知识老化问题。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以外的经济、 法律、 高新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知识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
2.观念陈旧, 缺乏创新精神。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不少会计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识不足, 且会计人员缺乏学习新知识的动力, 就更谈不上创新了。会计人员创新的严重滞后造成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3.视野狭窄, 缺少全球化观念。
当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只是关注本企业或本地区的相关经济环境, 能对整个国家或全球经济环境了如指掌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大都对我国的会计准则谙熟于心, 而熟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人才则凤毛麟角。
以上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存在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因此, 加快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会计人才素质刻不容缓。
二、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架构
(一) 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涵义
《会计人才规划》对现代会计人才素质做了许多概括性描述, 却没有给出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完整定义。本文根据《会计人才规划》的相关要求将现代会计人才素质定义如下:
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会计人才素质的一般定义而言的, 它是指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 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 会计人员为了准确、高效地完成在现代会计领域出现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所应具备的以国际化、信息化和应用型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综合知识和能力储备。
从对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定义来看, 它包括三层含义:
1.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定义角度有别于传统会计人才素质。传统会计人才素质的定义往往先从词源出发, 再从素质的词义拓展到会计人才素质。虽然能从本质上界定出会计人才素质的含义, 但往往缺少一种实用性。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恰恰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 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会计人才应具备素质的一种很好诠释。
2.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是为了应对会计领域出现的新任务、新挑战而提出的。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对我们的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会计人员能够准确、高效地完成现代会计领域出现的新任务, 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会计人才素质进行全面定义。
3.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是以国际化、信息化和应用型为基本特征的。为了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 我国迫切需要发展一批具备国际化、信息化、应用型的高端复合型会计人才。因此, 本文在对现代会计人才进行定义时着重突出了其国际化、信息化和应用型这些方面的特征。
(二) 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从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定义出发, 可以总结出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素质、计算机水平、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四个部分。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四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本文构建了现代会计人才素质三维框架模型图。
现代会计人才素质以会计专业素质为支撑点, 计算机水平、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仿佛是支撑点向三维方向拓展出来的三条腿, 他们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相互牵制。
会计专业素质 (F点) :会计专业素质作为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基础, 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作为一个会计人员, 会计专业素质是我们从事会计工作的支撑点, 没有这个稳固的地基做基础, 谈其他方面的能力素质那只能是空中楼阁。现代会计人才应该是多种知识的集合, 应该是专才与通才的结合, 既要牢固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 又要熟悉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领域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能够完成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立体经济知识。
计算机水平 (向量FC) : 伴随着会计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在企业资源计划 (ERP) 的应用和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渐渐提上议程的情况下, 原先对会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已经远远跟不上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速度, 作为现代会计人才素质三条腿之一的计算机水平, 已经成为一个我们必须关注和提高的方面。
实践能力 (向量FH) : 会计人才建设强调以用为本, 就是要求会计人才要重视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这也是现代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国际视野 (向量FE) :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会计业务突破一国一地的界限, 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而且电子商务的普及, 也使得会计业务越来越多样化。一国一地的会计处理规则、准则越来越不能适应会计业务交易时空的转换和交易方式的转变, 这就要求现代会计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 站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战略角度考虑问题, 谙熟国际规则, 对全球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三维框架模型图里, 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四个组成部分可谓是一点三线。在现代会计从业环境下, 光有会计专业素质一点, 其作用可谓微乎其微;在会计专业素质这一点的支撑下, 再加上任何两条线都会构成一个面, 它的作用就发生了一个质的改变, 但也只是停留在面的范围内;只有会计人才素质的一点三线相互交汇, 才能形成一个立体的效果, 从而把会计人才的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提升途径
现代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它是一项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工程, 需要国家和会计领域众人的共同努力。下面本文将针对如何提升现代会计人才素质提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转思想换方法, 全面提升会计专业素质。会计专业素质作为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基石, 其作用不可忽视。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都应该自觉学习好会计专业知识, 开拓自己的视野。要想更好地提升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 思想观念要改变, 一方面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经济社会在变, 会计准则以及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都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思进取必然导致知识结构的老化,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学会不断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要转变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着眼长远, 把人才培养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会计人才, 树立现代会计人才观, 从专业特色和实际出发, 培养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总之, 作为现代会计人才, 就应该转变思想、改进方法, 全面提升会计专业素质, 为现代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是重新认识和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 以应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先有计算机的发展, 后有信息的大爆炸, 以及由此带来的会计信息化问题。但当前的矛盾在于会计人才的计算机水平严重滞后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重新认识计算机技能对会计发展的重要作用, 会计人员必须学习和研究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 还要把计算机知识与会计实务联系起来, 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 特别是会计电算化以及ERP软件的使用, 加强会计信息化运作技能的培训, 以适应现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是加强会计实践, 增强会计实务能力。会计学科是应用型学科, 会计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迫切要求实用型会计人才。相关部门应该按照《会计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 积极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 加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推动会计研究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此外, 财政部门应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 积极推进应用型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会计教育的实务导向。
四是熟练掌握几门外语, 为开拓国际视野打好语言基础。《会计人才规划》里强调要着力培养造就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着力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对会计人才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要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掌握一门以上外语不仅有助于消除语言隔阂, 方便交流沟通, 而且也将明显提高工作实效。
四、结论
现代会计人才素质的构建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同时它也不是某个会计人员个体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所有会计人员在《会计人才规划》的指导下, 通力合作。相信在整个会计行业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的现代会计人才会素质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