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现代人格(共12篇)
大学生现代人格 篇1
现代人格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相吻合的一种精神面貌, 是现代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诸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而普遍的现代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 只有具备独立自主、进取创新、公平竞争、务实求真、民主法制、惜时高效、团结包容、高度责任感等现代人格特征, 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 大量事实表明, 在我国广大大学生队伍中却存在着多元人格并存的现象, 他们的政治观念、道德价值取向、性格特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与现代人格的特征相差甚远, 突出表现为:
第一, 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现代性要高于传统性, 但仍处于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过程之中。
当代大学生的现代人格和传统人格存在显著差异, 且现代人格表现的相当突出。
第二,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低质性特征。
作为现代性的关键的标准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理解与领悟的还不够充分, 他们不十分关心一个社会的秩序, 这说明他们并不会自觉地遵守这种公共秩序, 甚至尽力去维护, 而在一个现代化充分发达, 社会分工细化的社会里, 秩序是一个社会平稳进步的安全线;也不关心法制建设, 不认为法律会成为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高速轨道, 不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也没有这个信念;对人的素质、对精神追求的期望显得没有对个人利益追求的那么强烈等等。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格现代化的因素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 集中表现为市场经济的兴起及由此而引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这些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人格。
第一, 城市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现代人格。
与小城镇、农村相比, 置身于大中城市高校的大学生, 他们的现代化程度要高, 现代化或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要来的更早、更彻底。因为, 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决定了他们经常要与公众和各种不同的人接触、交往, 这种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取得新知识的学习机会, 听到不同的观点, 提高了表达意见和做出判断的能力。而这一切正是现代性人格的必备条件。
第二, 经济利益的刺激从侧面促进人的现代化。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更加显现, 评价上更正当化合理化。这在大学生身上亦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合法的范围内对个体利益的关注是一个人的“自主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 也是具备独立思考、珍重 (生命) 时间、敢于开拓创新的诸种现代特征的基础。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并没有将追求自身的合法利益同法律的保护结合起来, 也没有和对社会秩序的关注结合起来, 概而言之, 当代大学生的现代性已经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萌发, 但还处于低质阶段。[1]因此说,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代化依旧亟待提高和转变。
第三, 科学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
学校教育特别是现代科学教育的内容, 向学生提供着现代化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和关注使大学生们对现代化的未来十分憧憬。这种“技术崇拜”培养了人们对现代化的信心, 以及在技术时代、分工时代的主动性。这一点无疑对现代性具有极大的带动力。[2]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塑造, 一是要服从人格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服从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也是鉴别大学生现代人格塑造效果的尺度。
第一, 塑造现代人格方法:择优汰劣。
人格塑造是为了实现人格优化, 以达到人格健全。人格优化包括人格品质的优化和人格结构的优化。择优即选择某些良好的人格品质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如:自信、开朗、勇敢、热情、勤奋、坚毅、诚恳、善良、正直等;汰劣即针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 如:自卑、胆怯、冷漠、懒散、任性、急躁等。
第二, 塑造现代人格基础:丰富知识。
古人云:学而后可以成圣。高尚与知识相伴, 有知识才能明事理。这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解,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人格优化的过程。现实生活中, 不少人的人格缺陷源于知识贫乏。如, 无知容易粗鲁、自卑, 而丰富的知识则容易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热情、谦恭等。大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 还应该扩大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 加强人文修养, 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在新知识急剧增加、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知识经济社会里, 大学生还要树立终身学习观。
第三, 塑造现代人格途径:从小事做起。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人格优化就是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一个人的言行往往是其人格化的外化, 反过来一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功习惯就是人格。许多人所具有的坚韧、正直、细致、开朗等优良的人格特征其实都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是一点一滴形成的。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是每一个大学生努力的起点。
第四, 塑造现代人格土壤:融入集体。
集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 也是人格表现的舞台。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 正是人文社会化的过程, 是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格在集体中形成, 在集体中展现。正如马克思所说, 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通过与他人交流, 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 自己的不足, 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肯定的欢悦, 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第五, 塑造现代人格关键:把握适度。
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是十分重要的, 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列宁曾指出: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的优点的继续, 如果优点的继续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表现得不是时候, 不是地方, 那就会变成缺点因此, 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把握好度很重要, 具体地说应该是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豪放而不粗鲁;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稳重而不寡断;谨慎而不胆怯;忠厚而不愚蠢;自珍而不自娇;自爱而不自恋。把握人格优化的“度”还体现在人格优化的目标要立足于自己已有的人格基础, 实事求是地确立合理的、切合实际的人格发展目标。也就是目标要适当, 不能脱离自己的人格基础而设计优化目标。
人人都想追求现代人格。但不同的人由于客观条件和具体环境不同, 人格层次也不同。人格目标过高会增加挫折体验;目标过低, 人格发展就缺乏内在动力。现代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既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呼唤。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就可以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康、完善。
摘要:全球范围的经济与科技竞争, 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现代社会呼唤具有自主、自立、自强、创新进取等现代人格的现代人。高校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现代人格, 来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大学生,现代人格,人格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叶南客.论现代人格的转型动力与转型机制[J].社会学研究, 1995, 2:34~37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大学生现代人格 篇2
—重新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XXXXXXXXX 高科技产业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20%的IQ+80的EQ%=人的智慧
IQ{智商} EQ{情商}
1、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面对将给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为此,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和改革自己的教育,以培养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日本1996年《21世纪日本教育发展方向》的咨询报告认为,‚应把在‘轻松愉快’中培育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 根本的出发点‛。
韩国1995年具有很高道德水准和共同意识的与众生存的人;
具有创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智慧的人;
能够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放的人;
懂得劳动价值,具有脚踏实地精神的实干的人。
美国社会对大学学生能力提出要求:
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新问题和复杂问题的综合和表达能力; 跨学科知识的交融能力; 英语和第二语言的交流能力;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21世纪美国学生所需具备的技能:
了解整个世界、跳出思维的局限、懂得聪明地对待新的信息来源、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我国1999年颁布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我们不难看到,尽管各国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不同,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都要求所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现代人格。正如《人的现代化》一书作者英格尔斯所说:‚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够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而这样的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必定是智商和情商双高的人。
2、智商与情商
智商被用来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情商被用来衡量一个人情感智商的高低。
如果说智商分数更多的用来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那么情商分数则是用于预测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甚至于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指标,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美国心理学博士 丹尼尔〃格尔曼 在1995年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智商只起决定作用的20%,而情商却高占80%。戈尔曼认为,情商理论可以解释杰出领袖人物和普通人之间存在的85%至90%的差别。成为一名领袖人物所需要的起码的条件与智力、决策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有关,能否当领袖取决于纯粹的情绪因素。
3、体育运动与人的智商和情商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体育运动的健体作用,忽略了体育运动对人智商和情商的双重培养功能。
我国教育也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过分强调‚快乐‛,‚放羊式‛教学,学生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健康第一”被“升学率第一”所替代。2006年与2000年相比,国民身体形态水平略有下降,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知识分子多‚英年早逝‛;抑郁证患者超过2600万。
2007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强调‚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由此,人们看到了体育运动除健身健体外的巨大作用。
4、体育可以增进智力,让人更聪明
流行至今的对体育和体育人的传统认识是???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报告认为‚运动员头脑简单‛是陈词滥调。实验表明,不管年龄大小,强健而活跃的身体对培养强健而活跃的头脑至关重要。4、1 体育锻炼提高智力的机制
研究成果揭示:每次肌肉收缩或放松,都释放一种叫IGF—1的蛋白质。4、2运动可以强化大脑‚执行功能‛
‚执行功能‛是比较高级的思维,包括决策、多任务处理和提前计划。4、3有氧锻炼有助于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
研究表明,有氧锻炼有助于心脏供给大脑和身体更多的血液。4、4体育锻炼可对儿童大脑产生更为广泛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良好的体育锻炼,或就是痛快地踢一阵子球,都可以对孩子的大脑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
5、体育可以提高情商,让人的社会适应性更强 5、1自我意识的发展
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即自我意识,是情商的基础。
自我估计过高常导致人格的扩张,而自我估计过低又易导致人格的萎缩。5、2自我管理的加强 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即自我管理,是情商的核心。
面对挫折,屡败屡战;面对胜利,从零开始;面对不公。冷静理智。5、3自我激励的实现
以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自我激励,是提高情商的前提。
我国著名的排球教练员袁伟民带领中国女排创造的‚从一个零比三到六个三比零‛的奇迹就使其自我激励的结果。1982年秘鲁女排世界锦标赛预赛中国女排0:3输给美国队,如果想要获得世界冠军,就必须在接下来的六天中全部以3:0的比分连胜六场。袁伟民回忆到:‚这是我最难忘的时刻,是我最痛苦最难熬的时刻。这六天六夜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我知道,这时,多少双眼睛望着我,我的情绪直接影响着队员打下面比赛的信心,我的表现也可能成为对方分析中国队状况的参考资料。我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表情,都有可能产生反响。‛‚最最难熬的是,内心的苦涩;还要显得乐观、很自信,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队员。我生平第一次尝到了当‘演员’的滋味,当这样的‘演员’又是多难啊,可我必须这么做,我届确定这么做了。‛正是由于袁伟民的这种自己激励,带领中国女排‚终于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对手,靠自己摆脱困难,从逆境中走出来了,接连夺得六个3:0,又一次扣开了世界冠军的大门。‛ 5、4关系管理的改善
影响别人情绪的能力,即关系管理,是情商高的外在表现。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研究过领袖人物与普通人的差别。他 认为,:‚一名杰出的领袖特有的能力之一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说,为了组织和完成各种任务而与他人联络感表的能力。一个好的领袖可以激发和鼓动起社会团体的情绪,带领大家取得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际关系交流直接与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由于运动兴趣所至,比赛规则所限,赛事进程使然,参与者情绪时而高昂、热情,时而低沉、沮丧,每个人是以个性优势凝结在集体中鲜活的自我,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和影响着别人的情绪。5、5结束语:体育竞赛,是在非暴力或控制暴力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接受他人挑战,进行的竞争和拼搏。人类的成就动机、自我需要在体育竞赛中得以满足。体育运动通过把各阶层的人联系到一起而起到社会整合作用,它宣传的是一些基本文化价值,合作精神、拼搏精神、控制能力、社会准则等等。体育竞技可以视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赛场,它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正是由于体育运动的这种特殊作用,它通过参与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智商和情商,在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了参与者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实战考验中,懂得了远离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传统养生术 十六字诀:
吐纳肺腑
活动筋骨
十常四勿
适时进补 时常:(十常)
齿常叩
津常咽
晴常运
腹常旋 四勿
食勿言
卧无语
常摩 肢常伸
饮勿醉 发常梳
肛常提
色勿迷
常揉
耳常弹
面
孝道与现代人格 篇3
肝有药用价值,纯属天方夜谭,而一个对人体解剖一无所知的农妇,挖自己的肝竟轻松得就像摘个桃子,这样的故事已经很荒诞。
当欧风美雨伴着坚船利炮袭来时,摇摇欲坠的表面上是帝国的政治版图,更深重的危机,是积弱积贫的精神信仰世界。屈居人下的愤懑和图强的焦灼,首先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的回眸和拷问,甚至是彻底地否定传统的“刨祖坟”。这种冲动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有文化哲学内蕴,也有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意识,更杂糅了20世纪民粹主义的道德激情。
仅就孝道而言,到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学生斗老师,儿子斗父亲,甚至亲属间人人自危或者落井下石,历史走到这儿,传统的道德伦理关系已经荡然。
到今天,我们发现周围的孝道早已日益稀薄,甚至在贫困的山村都能依稀嗅到丛林法则的气味。近年来,年轻人忙于在韩剧中追星,一些中老年人也沉湎其中,但二者的兴奋点大约毫无共同之处。我想,后者寻找和痴迷的,其实是家庭或人际关系中分明的伦理秩序,以及这种“天然”秩序下的温馨与和谐。这曾经是我们的祖产,韩国人是从咱们这儿进口的,但在人家那儿依旧青葱着,在“娘家”却只剩了几许枯枝,可胜浩叹!
孟子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意思是说,人这种动物跟禽兽是差不多的。关于人,西方还有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叫猴子穿上了裤子。这条“裤子”,简单说来就是一套文化软件系统。儒家的忠孝和仁义礼智信,就是中国人用了2000年的文化软件,并创造过令人眼热的辉煌。当然,它有老化和僵化的趋势,与时更新是必要的,全盘否定却是不科学的,更是危险的,就像一个性急的外科大夫要把病人的血全部换掉。
考察各国文明史,尤其是亚洲四小龙,一个基本事实是,只有那些更多保存了传统的社会,才可能是自新能力更强的社会,而彻底否定传统的民族,在前行的路上无一例外都如履薄冰。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当我们中间有更多的孝子孝女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有了更多的现代公民。如果更多的人把打爹骂娘视同儿戏,则我们大约只能走向血腥的丛林。
文化的最终产品是人格,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无一例外都能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统一于一身:蔡元培曾在年青时“割股疗亲”,但并未妨碍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开明并卓有建树的北大校长;胡适是全盘西化派,但他对自己的小脚夫人始终非常尊重,并成为一时佳话;鲁迅是激烈的,但他并未摒弃传统的美德,对待母亲的态度一如传统的孝子。
大学生现代人格 篇4
人, 尤其是普通人, 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 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 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 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 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成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 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 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 也不持续长久。中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 学生的可塑性强, 都是未雕之璞, 我们的教育必须使之成玉, 即成为具有现代人格的人.
在我国古诗文的发展过程中, 有一些明显的前后传承的东西, 这就是传统。古诗文蕴含的人文精神传统丰富多样, 其中的时间、历史与人生意识, 忧国忧民的情怀, 人格意识, 自然意识和生活情趣, 对于当今青少年的人格陶冶尤为有益。
一、古诗文“修身养性”, 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格,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翻开语文新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选文注重了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尤其是选入了大量的古诗文。这些为素质教育铺下了坚实的基石, 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小说家金庸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让他们学习很多知识, 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 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认为:“古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 也表现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 对于提高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 就把经典交给他们, 乍一看莽撞, 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中国原是诗的国度, 自古培养学生就注重“诗教”。孔夫子教诲弟子学诗, 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都是自幼学诗, 在“修身”上下工夫, 立志“治国平天下”, 心忧黎元。做地方官, 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 则力主改革弊政, 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 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 就愈加深切地忧国忧民, 感怀时事, 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读诗, 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看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呢?……读诗, 口惟心诵, 咀嚼体悟, 共鸣感情, 自然就润养身心, 化育灵魂, 铸造人格的支柱, 积蓄着精神原动力。读诗, 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 含英咀华, 探寻意境, 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 沉潜到文化的深层, 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 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 可以使人性发现, 使名利心淡泊, 使灵魂净化。
总之, 诗教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 培养纯正的审美情趣。一句话, 养心修身, 润人心田。毫无疑问, 古诗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二、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1.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 调动学生去想象, 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水为例, 那奔腾不息的大江, 烟波浩渺的大海, 那绚丽的湖光山色, 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因为它是那样的变幻多端, 那样富有生气。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 一泻千里, 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 美丽如画,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笔下, 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 是那样的鲜活, 那样的清明透彻, 那样的可爱。此外, 那些名山大川、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 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这里, 老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 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 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 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 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 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也就会水到渠成, 自然而生。
2. 在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 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 在古诗文中, 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 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 缺少了自然环境, 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无“海”, 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没有那亭亭荷花, 惊飞的鸥鹭, 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著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 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说, 是环境孕育了诗人, 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大学生现代人格 篇5
单恻筑人塔 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人姓名 申请专业学位类别 户、:二教.育硕舌 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指导一教一师姓名: 刘兴林 别教授 卜、卜之
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TheAnaleetsofConufcius”gentlemanly PersonalityinsPirationofrmoderneducation AThessi Submitetdni尸artialofhteRequiermenst 凡rthe万.EDeg孑℃einC,llineesTeaching By LiBumin PostgraduateProgram CollegeofLiterature 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yt SuPervisor:LiuXinglin AcademieTitle:AssociateProefssor5ignature APProved Novembe几2006纂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书胜日期:知醉、月多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作者签、: 淋红日期:耐年溯龟日导师签名日期:决夕降汝白刀又共万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ACL工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令,尸郭文提交后滞后:作者签名:理歼岁厚术、口半年;口一年;口二年发布。导师签名:夕》
日期:洲件);月兮日日期:乡。吓年/碑月抢 今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5THESIS唾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人格”的阐述,并结合我国当前教育 现状特别是道德教育缺失的现象,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 说的经典—《论语》,记录了孔子对儒家“君子人格”的诸多论述。“君子人格”这一道德内涵的界定,对我们当前教育特别是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迪
作用。通过分析当今青少年在道德知、情、义三方面的缺憾,在西方大众文化中接 受的不良影响以及在网络中受到的不良影响,总结出:当代青少年的人格不够健全。从而寻找孔子的君子人格与当今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切合之处。同时在新世纪教育改 革的大背景下,研究孔子思想也可以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关键词:论语孔子君子人格现代教育启迪@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Abstract ThisPPaeranalyzeshte”Anaieets”ofConufeiusonthe”gentlemna,5Personaliyt,exPositionChina,5currentstatusnadsPeeialedueation15hteedueationdeficit,inorderto getsomeinsPiration.AsthedoetrineofConufeiusnadConufcinaclassics一Analeetsof Conufcius”,thereeordofConufeiusConufeinaism,gentlemen,sPersonaliyt,”themany exPositions.”Gentlemen,5Personaliyt,”htemoraleonnotationsofthedefinition,Our sPecialedueationstudentstoasoundmoraledueation15amajorinsPiration.Inthe eontextofedueationalreofmrintheneweentuyr,thestudyofConufeiusthoughteould ProvideimPortantlessonsandinsPiration.Keywords:AnalectsConufcius modemeducational GentlemenPersonaliyt enlightemnent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目录
内容摘要,·、,·,、·。、····,、,···,·-,·····,··‘·,····,-···,,···-,·····-,···‘·、-·······-·····,,···,······一I Abstract···--·······,·」‘···········!··,·,···‘················,···,·····,·‘4····,··········4····,···················一n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缺失,·,·····,,·····,、······,······················,···4···、·········„„,„、.„,.„„1
一、道德中知、情、意的缺憾·····,,······,····,·····,·····················,···‘··,··········一1
二、西方大众文化中的不良影响················,······························:···············,·····一4
三、网络中的不良影响·····、·······、·,·············】···············、················,······、,····.··.....„„4 第二章《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分析‘······-·、·····‘·····1‘······················。·······、···“„„6
一、君子的界定‘·····‘······,······、,1···,······················,···1····,·二·4··,·········、·····,··············„„6
二、君子人格的界定··········,·。···、·····,··‘·,······,··‘··,·······,·,·,·········..··一,..„7 1.内在思想的界定··,··、····1·····1·····--···,·······‘······-···,··-·,··,·....·.-..„‘..„7.2君子理想人格的规范,···4····,··············,·····················,······,···········4··.„„、„8
三、如何塑造君子人格·1··‘、,······,·····、,·····、,······、,·······,·····、,······、·······、······,·····,,··„9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4··········································】·„„9 2.言行一致的诚信品德················,······、···················,·············,·········,·.一n 3.文质统一的谦逊风度·····,···········‘1··········,·········‘··········....„„,.‘.,„n 4.要有高度的家庭和国家责任感····,·」············、····,··、······4···········,··‘······„„12 5.主体修养 ·,······,,····、,····,···-,-,····,、·4···,、·····,······-、······,·········,、·· 一14 第三章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 一17
一、对教师而言,要树立崇高形象·························、·,·····,·······、,·····、·,······,·······,··„17 1.正修齐治平的崇高使命感····,、······,·。··、·,·····,····,····、,····、-,···一····一17 2.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师德·····、······,、························4····,··············„„18 3.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硬技能····、,······、···············、········、······················、······„„20
二、对学生而言,要塑造健全人格·,‘···,··········‘·····。······,、·····1······“·······4·,·„22.1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4·二·4···,·········,....„„,„22 2.探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一22 3.树立学生本位的观念···········一·······,····、····‘·····,····,1·,···。······-····,„„24 4.营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4····,,······,·······,················,·····~····一25 参考文献。····,、····、,···,·,···········,·····、········,·······4···、,·····、·····,·,·····、··,···········,·,···4·,·„27篡硕士学崔论文MASTER,5THESIS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缺失
孔子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虽然说不同时期的儒学者对孔子的思想有 不同的阐释。但孔子努力使自己成为“行”者、“忠”者、“信”者的成人思想可以 作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之人格目标的一种解释。孔子修己安人的主张是中国 人修身养性,立足社会的基本模式。但是21世纪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社会大环境中,青少年的思想领域、思维模式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化。
一、道德中知、情、意的缺憾
以孔子的成人思想来观照现代青少年的道德状况,用现代心理学的人格层次理 论来解释,21世纪的青少年道德存在以下几种缺憾: 首先是知的缺憾,即人生观的偏差,人生信念的脆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 念是人对于生活上所遵循的原则和理想深刻而有根据的信仰”,①具有坚定的积极向 上信念的人,是力求达到目的、坚定热爱生活的人,这种人有能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和自己的事业,为了完成应尽的义务不惜牺牲一切。
现代主义的弊端之一正是表现在其对人类追求物欲满足不加以节制,而一味地 撩拨和刺激这一点上,这种弊端在当前转型与过渡时期的社会中尤为突出。传统价 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仍然在继续。这种冲突以及现代主义的诸多弊端首先是对 成年人的影响,给现代社会的人们带来日愈加剧的心理危机和精神焦虑。由于“现 代主义建立在工具理性文化之上是根源于工具理性主义及其价值体系之中的,实用 的功利和效益是其最根本的原则,现实的兑现与实证也是其根本的追求,正是这样,导致了人类的精神领域中清感因素被大大排斥、压抑和弱化了。”②而这些非理性的 因素,对人类来一说是更为重要的和根本的。以往在传统社会中人类那种注重情感交 流、心灵沟通,注重和睦融洽、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在当今社会正在逐渐被 实用性的、工具效用性的、彼此算计利害得失的人际交往氛围所取代。当今人们的 交往已逐渐转化为互利互惠、有无功效有无实惠的原则来进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 大多是一种利益、效用和利害因素,人们之间的感情日趋淡薄。成年人的精神状态,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②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通过社会、文化、家庭等途径影响青少年。青少年的人生观并没定型,成年人的精 神失落,空虚不安,甚至消极厌世投射到青少年的心灵就软化了他们对社会的认同 感,模糊了对未来前景的信心,冲击他们积极乐观、和谐充实的心态,取而代之的 是急功近利以及个人中心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世精神的扩张必然导致人 生信念的失落。在青少年学生中,大多没有信念或者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念,即使 认为自己有信念者也很难说清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关系。可见,青少年 学生对信念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对信念的巨大作用是没有体会的。其次是道德情感的淡漠,即道德责任心与道德使命感的缺乏。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
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由于特定的社 会环境和教育体制,养成了青少年从小到大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 后干什 一
么,往往只有一些美好和模糊的憧憬而己,他们很难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将
来,审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再加上独生子女比例之大和“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溺爱,我们的青少年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 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具体体现在以 下几点: 个人理想强而社会理想弱青少年大都憧憬自己成年后功成名就、出人头地。
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现时的利益,渴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去创造物质条件优越、社会地 位显赫的生活。他们认为社会理想既大且空,甚至模糊不清。他们关注社会也只是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并不考虑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他们习惯从自我的独立个 体出发进行比较和判断。他们习惯在事实面前接受真理,在事实面前看待问题,习惯接受经过了自己亲身体验的认知过程,善于横向比较不善于纵向比较,善于微观 比较不善于宏观比较,所以很难形成社会整体责任感。
重现实轻理想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逐利是根本原则。市场经济的
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青少年的物质竞争意识很强,一心一意要发奋进 取,谋取最大的物质利益。这种以物质利益为重的价值取向引导着青少年从注重知 识的价值到更多的注重金钱的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杠杆作用日益增 大,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逐渐增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从经济 利益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设计自我发展的道路,经济利益突显出来,理想弱化。在孜孜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只 是与自己相距遥远的外在的东西。
社会对青少年的期待实质上是对人才的期望对祖国未来的期望,所以说青少年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肩上担负着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神圣使命。但是当今青少年的使命感可能衰落 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国人从羞于言钱、视金钱如粪土到市场经济的追名逐利,人 们传统的价值观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颠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社 会定位。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中,“以天下为已任”一直是道德修养的核 心,这实质上是一份个体对“天下”的使命感。但是,在新的环境中也是感同身受 的,他们似乎是被迫地失去了远大理想和使命感,一切以实用为原则。在学习过程 中,对实际效用的追求压倒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怀。学习是 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经济地位,对身外的人和物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政治热 情低,社会参与意识不强,缺乏正义感和同清心,虽然愤世嫉俗,但是知行背离,道德虚无感代替了社会责任感,无法如前辈人那样站在历史的高度培养自己不受经 济利益束缚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批判的精神,缺失了对国家、社会和人类 的关怀,几乎消失了对社会终极目标的使命感。
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化。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
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 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类生活,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 探索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 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 命意义的困惑及学习工作的压力,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难以适应。他们价值观的 异化体现在: 行为与认识的脱节他们是一个身心尚未成熟的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想摆
脱依赖,放弃权威,追求独立人格,但缺乏辨证思维能力和实际的独立能力,在理 论与现实的冲突中,他们的思想活跃但混乱,既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又显 得理想模糊。一方面对“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认为 是脱离现实的“假大空”,另一方面又对崇尚自我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 义嗤之以鼻。但在现实的践行中,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不知不觉地顺应并且认同 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以致当今的青少年对于人生价值问题,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折衷主义人生价值体系。人生理想失去平衡市场经济给青少年的人生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资本
主宰一切,金钱高于一切的观念渗透到社会和精神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人生价值观 向金钱和个人倾斜,金钱同人的地位等同起来。这些都使他们本来已不明朗的人生 理想在意识领域变得更渺小。相当多的青少年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
学识、才能、机遇甚至是人际关系,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宁愿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把人生的祛码都置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养上,而不情愿在高尚的人生理想上增加 重量,或者说他们的人生理想的天平被物质利益的重量压垮了。
二、西方大众文化中的不良影响 来自西方大众文化的影响对青少年也是一种冲击。西方大众文化也可以说是一 种快餐文化。以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为特征的西方大 众文化对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青少年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这种西方文化的渗透是 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同时,青少年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弱。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教义。文明的发展冲破了禁欲主义的藩篱,却走向了另一端的放纵,严肃和理性受到了巨 大的冲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沉浸在感官文化之中,大量的非主流文化充斥在社会 的角落,本能欲望的泛化导致当代人性走向缺失和虚无。人们的道德意志在一定程 度上被摧毁,实用成为第一原则,精神的力量被削弱,人们的精神状态中,精神领.域的活动不是从信仰出发,而是从达到目的的途径出发。“上帝死了”,“无家可归 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派”作家就展示过这样一批充满了困惑感、无聊感、厌倦感的“现代青年”,他们误认为维护个人尊严的唯一途径就是获取财 富,以便使自己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东西方的进一步融合,西风东渐,西方人心灵的孤寂,精神的失落也影响了在传统道德熏染下的中国青少 年在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失落。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中,技术成规,单纯的手工技巧、形式,准确的方法等取代了艺术、哲学等精神品的地位。“时代的技术性、工具性、机器性日益明显。当代人性逐渐被外物所奴役、被技术所异化。”①青少年在这种冲 击下,自然把实用与快乐作为生活的第一准则,精神的装束越来越单薄,在欲望的 支配下也陷入了苦闷、疏离、孤独、浮躁,难以建构一种稳定的人格。人生观、价 值观和理想思维模式较前辈人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 使命感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替代,追名逐利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与 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隔阂。
三、网络中的不良影响
网络正成为青少年的又一个世界。中国青少年对网络的沉迷几近畸形,是别国 门)德·鲁道大·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缪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所没有的奇怪现象,甚至如何让中国的青少年摆脱网络中的不良影响己成为中国人 研究的热门课题。这种畸形源于中国青少年沉重的现实压力,或者可以归于应试教 育的结果。父母的殷切期望、老师的权威式的要求,社会瞬息万变的评价标准,令 这些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国的孩子们在现实的蠕行中气喘吁吁。对 于在现实中无法发展自己个性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无疑是一个精神宣泄的寓所,一 个精神流亡的圣地。特别是那些在现实中老师不重视,家长不贴心,学习也不好的 学生,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的不安的精神在网络中找到归宿。网络的新颖、互动、开放、平等、虚拟、高速、无限等特征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自我 表现的需要、个性张扬的需要,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自主意识、创造欲望,甚至 破坏、捣毁、报复的欲望。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 挑战。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认识还处于膺懂阶 段,在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还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的弱化和社会责任感的下降。网络信息泛滥可能导致青少
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网络的无序、混乱可能带来青少年精神的虚无感。⑨硕士学位论文加【ASTER,5THESIS 第二章《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分析
一、君子的界定
何谓“君子”呢?从历史的进程上来看,“君子”的称谓,西周时就已经普遍 流行。而考之历史,最初的“君子”一词并不是作为一种人格称谓来使用的,而主 要是作为具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或是有地位的人的通称。由《诗经》的记述,可以确 知:“当时的君子都系指贵族而言并非是指后来的所谓品德高尚者。”。它是等级身份 的泛称,其实也就是指贵族统治者。如《诗经·小雅·大东》中说:“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孔颖达于此条《正义》说:“此言君子、小人,在位与民庶相对。君子 则引其道,小人则供其役。”他们“君子”的地位高贵,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称 其为君子,常含有对其身份教养、仪表的赞美之意。由此可知,“君子”在最初是 不具有“道德”的内涵的,仅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位的称谓,是贵族在位者的专 称。下层庶民纵有道德也不配称为君子,因为他们另有小人的专名。但是,随着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特权的衰落,“君子”专指当权贵族的情况逐渐改变,有时一也用来称呼亲爱的人或受尊敬的人,如妻称夫为“君子”,但保留了美称的语 义特征。孔子利用君子一称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地位而赋予了“君子”以道德特征。“君子”逐渐从专指身份地位的概念到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应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 程。
这个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就早已开始了,但却是完成在孔子的手里。孔子是赋 予“君子”以道德内涵的第一人。在孔子那里,君子虽然还具有指称等级身份的意 义,但主要是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高尚品德的人,并基本上己被赋予了 人格分层的内涵,赋予其“德”的新义,寄托人格的理想,并作为一个“道德之称” 的类概念来运用。这种人实际上是孔子的仁论在实践中的载体,是仁的人格化。如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 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论 语·八情》)以及“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论语·子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等等。这里的这些“君子”显然是被赋予了一种品格样态而不仅 仅是单指权位或身份。在论语中出现的一百零七次的“君子”仅仅有十二处是专指 几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转引自刘堂周著,《前儒家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3月,第
170页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等级地位的,其他都被赋予了一定的道德内涵,是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提出来的。从那个时候起,君子就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种人格分层而被人们广泛地接受了。“孔子认为,君子是经过儒家文化的教育熏陶,并且在道德修养上下过体认工.夫的人,是一个既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又有着美好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强 调君子在文化与品质两个方面均衡发展,以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①在孔子的心 目中,用仁义礼乐化成的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完美道德的高标准的人就是君子。所以,君子是孔子仁礼等等道德伦理原则的具体体现。他对弟子的一条重要教诲便是:“汝· 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论语雍也》)一二二未~下,【平诵,人升目门r,.,—、石寸-八怡口习子下正 1_内在思想的界定
人格的内容和类型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人格:有谦逊型的人格,有守节型的人格,也有虚伪型的 人格,奴才型的人格。而本文所要阐述的则是“君子人格”,它是孔子所倡导的 并为之孜孜索求的现实型的理想人格。应 一 该说,孔子的理想人格主要有两类:即圣人和君子。然而前者要远远高
于后者,是理想人格的完美典范和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是生而知之的,是华夏 文明的创造者,是无需教化而自然成就的。而君子则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的,是一般人经过不断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孔子的弟子视其为“圣人”,但他自己并不 承认“: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孔子不仅自己不敢称圣人,即 使是被他颂扬成如天一般伟大的尧舜,他认为其也未必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论 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尧舜其犹病诸!”,尧舜尚且不能够完全称得上圣 人,那么,一般人自然是无法企及的了。因而,现实中并不存在圣人,“圣人,吾 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雍也》)。
那么,孔子为何要设定这么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圣人呢?这是为了强调理想
人格的日臻完善是无止境的,因而曾子说每天都须反省数次。显然,以圣人作为最 高的理想人格,将会使人们始终具有超越现实之自我的要求,从而促使人们在追求 理想人格的道路上永不懈怠。然而,面对这尽善尽美以及崇高无比的圣人,每个普 通人必定会产生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和总达不到重点的焦虑感,前者将使理想人格流 角任继愈主编,《孔子与儒家》,商务印书馆,1997年4月,第43页@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于无法模仿的抽象,后者则会使理想人格流于缥缈迷茫的空虚。
为了避免这样的弊病,孔子提出了在现实生活里能够“得而见”的君子人格,相对于圣人,君子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和常人一样的有着各种缺点和错误的,只是他勇于改正,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罢了。论语中下列的一记载就表 达了如上的意思:君子应“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子贡曰“:君子之过 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君子会 犯错误,这不仅使其显得平实,而且使普通人对砒砺自己的品格以使自己成为君子 充满了信洲白。君子人格的现实性,也使社会一般成员的人格有上升为君子人格的可 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淡化了君子的贵族气息。君子所代表的道德理想及知识含量,与他本人的社会地位和身分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道德及知识的普遍性可以超越 其地位的特殊性。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受人敬仰的“君子”,拥有崇 高的、既可望又可即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2.君子理想人格的规范 那么,孔子为全社会提出的这种理想人格规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有着安民济众的伟大理想抱负。子路问怎样才叫做君子,“子曰:‘修己 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 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修己只是君子的最低要求,作为君 子,理应以安民济众为己任。孔子之所以称子产为君子,就是因为子产“其行己也 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不仅修己,而且 还能敬上养民,并使人们得到实惠,这才是君子的理想报负。(二>、具有宽阔的胸怀以及务实的品德。“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
语·卫灵公》)“君子呐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 必可行 一
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论语·子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子贡曰:‘君子 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汕上者。”,(《论语·阳货》)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处事认真且不苟且,成人之美而不道人之过。在孔子看来,君子就应该如此。
<三>、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 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怀土”虽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 的基本心态,但较之“怀德”,就显得缺乏高层次的精神追求。由于南宫适表现出 对“尚力”的环疑和对尚德者的推重,思考的是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价值观念 的走向问题。所以孔子连连称赞他“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四入以礼和义作为行动的准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 之比”(《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 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敬而无失,与人 恭而有礼”(《论语·颜渊》),“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 语·雍也}))只要符合于义,就要认真践履,勇于推行,接人待物更要彬彬有礼。<五>、态度谦和但仪表威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 矣”!(((论语·泰伯》)孔子自己即是如此,“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他会见外宾时,进退有方;出使他国,不卑不亢;对待君王,毕 恭毕敬;对待同僚,谦逊平和;对待卑下者,亦谦让有礼,毫无傲慢之意。总之,人类社会有关人的一切美德,都可以在君子身上得到体现。这种德才兼备,并几乎 可以 一
说是十全十美的人伦楷模,就是孔子所提出的理想的人格规范—君子。
三、如何塑造君子人格 1.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①自强不息,是儒家的精神风貌,也是孔所要求 的君子品格的基本内涵之一。1.1“君子”作为一种人格,首先能充分认识到自我的社会价值
儒家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及士大夫阶层所处的社会地位,影响和决定了儒家思 想的基本特征:重实践,重人事,重伦理,重教育,轻视经济,疏于对宇宙自然的 探索。其学说虽然历经更迭,仍以教育感化为中心,将知识、心理、伦理、政治结 合起来的政治学说,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为准绳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伦 理哲学,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绵延中华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一种特质。
儒家这种“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必然需要与之相契合的人格支撑。孟 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的说法,就已经显 示了一种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需要具备一种杰出人格的观念。其实,《大学》口 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构架,就已经暗含了“修身”是“治国、平天 下”的主体基础。反过来说,若欲“治国、平天下”则必要“修身”,实际上就是 《象传·乾卦》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要求一种伟大的人格做保证。孔子称拥有这种伟大人格的人为“君子”。孔子说:“德 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就是 在讲修身。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已,不亦不远乎”(《论语·泰伯》)也明确地道出了这一点。可以说,孔子的学说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修己和治人,并且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两个 方面。治人是修己的目的,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但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孔子都是 以成就“君子”为其枢纽观念的;修己是为了成为“君子”,而治人则须要先成为 “君子”。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也可以称其为“君子之学”了。1.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好学”
要实现君子人格,就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是必不可少的。孔子一生积极倡导人生哲学的实现之道。没有学习,则不可能懂得为人的道理。人 是学而知之的,而不是生而知之的。他认为,要实行“仁道(君子之道)”,要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君子状态,首 先得使人懂得“仁道”。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学习行动,则是不可能实现其理想
人格—君子人格的。他自己的修养历程,也就是从“志于学”开始的。按孔子的本意,是主张从一般知识学起,打好基础,然后逐步提高。他说:“下学而上达”(《论 语·宪问)))但孔子所谓学习的内容是广义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 也》),既包括一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美好的言行等无形 的东西的培养。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 也”(《论语·里仁》)。学习与体验高明的修养之理是成为君子的必经之途,没有这 一阶段就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修养的内涵。
基于此,孔子曾深有感触地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凭空思索、凭空想象是得不出什么正确的结论的,即 便得出某些结论也是不能站住的、没有根基的东西,只有用心学习才能有所得。子曰:“由也,女闻六含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 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 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所谓“六盲‘六蔽”就是六种品德六种流蔽。“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君子的品格,.但如果不通过“好学”来把握它们的实质、尺度,那它们 就会产生弊端,走向反面。在孔子看来,不爱好学问,缺乏应有的知识,即便主观 上爱好仁德的人,也会发生“愚”、“荡”、“贼”、“绞”、“乱”等各种流蔽。只有爱
好仁德,同时也爱好学问的人,才能有完善的道德修养。没有用学习来辅助品德修⑥硕士学位论文卜IASTER,5THESIS 养的行为就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很容易走向反面。学习是首要的,是获取 知识和积极修养的主要方式,也是君子人格修养的必备法宝。孔子本人也是非常刻 苦学习的,其弟子评价他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尔。”(《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夕。(((论语·述而)))孔子他自 己也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以自己 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达到道德完善的主要手 段,他因此也比一般人更加努力地学习,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 的主要原因之一。2.言行一致的诚信品德
言行一致是一种求实精神和恭敬的为人准则。要修养、成就真正的君子人格,仅做到志、学、思、改还是不够的,还不能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也就是说,不仅 仅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就可以了,还要把它们转化为行动,身体力行 带动他人,做一“躬行君子”。孔子说“君子钠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敏 于事而慎于启一。”(《论语·学而》)孔子把道德实践看作是道德修养以及道德审评的
标准—也即是君子人格是否修成的检验标准。正是见于躬行的重要作用,孔子强调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 语·为政》)道德修养的最终落脚点即是“行”,以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最高境界。道德学问不仅仅是外在的知识,还必须要同自身的为人处世结合起来,要做到 一
言行一致,所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 政》)在实践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此,才是真学 问,才是完成了道德修养的全过程,才真正成就了君子人格。子曰:“言必行,行 必果。”(《论语卫灵公》)作为有人格的人都应当如此,正所谓“力行近乎仁”按道 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也是一种求实精神和恭敬的为人准则。3.文质统一的谦逊风度
孔子强调君子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君子不仅能坐而论道,而且也要因为具有实 际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起而行动。那么君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论语·雍也》记载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所谓“文”,是指外在的文彩;所谓“质”,是指内在的品质以及内在的修 养。而相对于一个人来说,“质”就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境界、学识才干;“文”是指一个人的容貌仪表、言谈举止。这两个方面当然是辩证统一的,并有着
密切联系的。透过一个人的外在的仪表风度,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学识;@硕士学位论文扮【ASTER,5THESIS 而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也往往会透过他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形乎动静,布 乎四体”。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质与文是同一回事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卫国大夫棘成子与子贡讨论文质问题。棘成子说:“君子只要有质就 可以了,还要文做什么?”而子贡却指出,文和质都是很重要的,“文犹质也,质 犹文也“假如把虎豹和犬羊外表的文彩去掉,虎豹和犬羊看上去就差不多了。(《论 语·颜渊》)这里,棘成子认为君子只要有“质”就足可以了。完全否定了“文”的作用,显然是错误的,而子贡为了纠正棘成子的错误,认为“质”与“文”差不多就是一 回事,这也是不完全正确的。他们俩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孔子的意思的。虎豹和犬 羊的区别,决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皮毛决定的。毕竟,“质”还是比“文”重要一些 的。真正的君子,应当是文质并重的。孔子既反对质胜于文,也不赞成文胜于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而主张文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所以“君子”在本质上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以仁为内在精神和以礼为外在 规范的有机统一体。正如《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所归纳的:“所谓君子者,言必 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 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4.要有高度的家庭和国家责任感 4.1克己复礼的奉献精神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这句话里的“复”,并不是恢复 的意思。这个“复”与“履”通,实际是履行、实践的意思。“克己复礼为仁’夕,意 思是说:克制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履行礼的义务,这才是真正的仁。也即是说:一个严以律己、处处遵守礼的规范—社会公德的人,就能实现仁。孔子说,具有仁德精神的礼,能限制以至克服一切损人利己之心和损
人利己之行,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以爱人为旗帜的仁的目的。仁,体现 着普遍人性的合理要求,但社会却并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一切要求。如果一个人在 社会上总是一切行动都任凭自我意志和内心冲动的驱使,而不去顾及社会公认的行
为规范—礼,那么,在他的身上是很难看得到君子人格的闪光点—仁德的。一个人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通过“复礼”的行动来体现“仁”。只有这样,“仁”
才会在他的身上得到发展,进而成为他的自觉的道德意识。也只有这样,他才有可 能被大家认同为是一个具有仁德的人,是一个君子。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⑨硕士学位论文加IASTER,5THESIS 4.2崇尚孝‘涕和忠恕 4.2.1孝锑,仁之本
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是指爱一切人。但是孔子以重视宗法,重视维持家
族中的秩序与和睦,强调对一切人的爱,要从对自己亲人的爱做起。孝梯,是孔子 所谓“仁”的根本所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所以他着 力提倡“孝梯”这一原则。所谓孝涕,包括父慈、子孝、兄良、弟梯、夫义、妇顺 等等,指的就是家庭亲属之间的亲情之爱。其中,又尤以父母之与子女间的血缘亲 情最为天然深厚。孔子认为,孝梯不仅能使家庭和睦,而且可以使人们之间的关系 能够更趋亲密,加之爱人是从爱亲人开始的。有了孝梯这个根本,才能生出爱人的 情感。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家庭中的亲人冷酷无情、漠不关心的人,会对社会上 外面其他的人有发自内心的爱。如果有一个人在家中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家人,而在.外面时却时常表现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姿态,那么此人便有可能是个伪君子。
在孔子看来,孝梯乃是发乎人之本性的,是以人的自然联系—血缘纽带为基础的道德规范,是不教而能、不学就会的道德行为。它不仅仅是
君子所应具有的品性,更是每个民众所应具有的基本品性。当然,我们要反对不分 是非的一味顺从的所谓“愚孝”。
孝梯所体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仁爱之情,首先就要求把囿于血缘范围的亲子手 足之爱作一个升华,升华为对所有人的普遍之爱。因此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 则涕,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由人之天性之爱的孝梯而至人的 “泛爱众”,即是把亲子手足之爱从先天的血缘领域引申到了后天的人与人之爱的
关系当中去,血亲之爱因此由个性之爱走向共性之爱—仁爱。其次,则是要求作为普遍之爱的仁应当象孝‘涕那样以内在的自然情感为根据。也就是说,发以自然流 露的内在的真实的爱去“泛爱众”,而不要流于形式。孝梯为仁之本,使得仁爱的 人道原则出于自然流露而非出于伪饰,出于自愿而非强制。“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论语·学而》)4.2.2忠恕,仁之道
什么叫“忠恕”?朱子曰:“尽己之心谓之忠,推己及人谓之恕。”用孔子自己 的话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便是孔子做人的原则,也是他要求他所倡导的 君子所应具有的品性。如果你自己心中有“欲立”、“欲达”的愿望,那么你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有两 样的愿望,并应尽力帮助别人在社会上立足;你想自己显达于世,也要使别人显达⑧硕士学位落文MASTER,5THESIS 于世。也就是说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成为“人”,就要先承认别人也是人;只有先把 别人当作人,然后自己才能成为人。遇事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因爱亲而爱人,因 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人、他国。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和相互尊重的。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所有的他 人都与自我一样,具有各自的存在价值,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具有同样的人格尊 严,这便是“忠恕”之道,也便如《中庸》所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君子应该讲究“忠恕”。孔子给弟子曾参等讲学,说他自己的道是“一 以贯之”的,同学都没有明白,下课后问曾参。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是尽己为人,指的是爱人就要对人竭心尽力,诚实负责。“君 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①孔子的忠是普遍适用的,但它与后来君 子专制制度下要求的臣对君的忠是不一样的。恕是忍耐和互让,是推己及人,爱人 就要将心比心。通俗地说就是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些理解,多些宽 容。也即所谓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 想立、想达,那就让别人也得到立、得到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讨厌 别人怎样对你,那你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忠恕是相对的。宽 恕别人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原谅别人的同时也释放了自己。主体修养
理想人格不是生来就能具备的,是要靠不断地修习才能实现的,而修身则是达
到君子境界的必由之路。君子人格非生而得之,是人成之。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所以,必须讲求道德修养的态度和方法,以求达 到君子之境。基修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5.1志笃志而固执
孔子认为,一个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努力地进行仁德的 修养。而要实现君子人格,必须先要立志于君子人格的培养,要明确自己人生的目 标乃在于追求良好的道德修养。先有其心,然后才能有其行。“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渴望拥有仁的行为—“我欲仁”,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斯仁至矣”。“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从近处着手,一步一步去 做,是仁德修养的好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志于道”,则要先树立希望成为圣贤、成为君子的人生目标,强调“人能弘道。《大学》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非能弘人”(《论语·卫灵公》)。同时,还要有为之终生追求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
体的信念。这样,才能走向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确立。修道是终其一生的事情,不能时重时轻,也不能有始无终。实际上,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一生
都孜孜于修养君子人格的追求。他自己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 政》)由于自己的努力,“择善而固执”,「15〕却能成功。这是至诚的精神,精诚所 至,金石为开。立志于道德修养,固执的道德追求,以及有强烈的完善自己人格愿 望,这是实现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基本前提。5.2学笃信而好学
要实现君子人格,就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是必不可少的。孔子一生积极倡导人生哲学的实现之道。没有学习,则不可能懂得为人的道理。人 是学而知之的,而不是生而知之的。他认为,要实行“仁道(君子之道)’’,要做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君子状态,首 先得使人懂得“仁道”。但是,如果没有实际的学习行动,则是不可能实现其理想
人格—君子人格的。他自己的修养历程,也就是从“志于学”开始的。按孔子的本意,是主张从一般知识学起,打好基础,然后逐步提高。他说:“下学而上达夕,(《论 语·宪问)))但孔子所谓学习的内容是广义的,“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 也》),既包括一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美好的言行等无形 的东西的培养。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 也”(、《论语·里仁》)。学习与体验高明的修养之理是成为君子的必经之途,没有这 一阶段就不能真正体会到道德修养的内涵。5.3思内省自身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和“思”是一对辩 证范畴,“学”的目的是要使外在的“道”转化为凡心的“仁”,也就是“君子学道 则爱人”(《论语·阳货》)。而这一转化则是要由“思”来实现的。孔子认为,如果 一个人吸是博学好问,但却不善于运用理性思维来进行归纳、分析,那他就会陷入 迷茫,迷失在学问的海洋里;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是每天坐在那里深思,却不去刻 苦学习,那他就会陷入不着边际的幻想的危险境地。所谓“思”,就是对所学内容 的思考和对一自己言行的自我检查。道德修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学习上,还要 学会“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更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论语·里仁》)。5.4改从善改过⑨硕壬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首先谈修养不能单单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还要注意从周围的人的身上 吸取有益的东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 而》)但不能见什么学什么,要有选择地去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人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即是改过,不文过饰非。随时发现 错误随时改正,这是勇敢者的行为,也正是君子品格的可贵之处。“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因此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论语·述而)))有了过错,就不要怕
改正。人是在不断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当中不断得到完善的。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卜 只在及时改正就是了。可怕的是“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 错误却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错误。5.5行笃实躬行
要修养、成就真正的君子人格,仅做到志、学、思、改还是不够的,还不能真
正达到君子的境界。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就可以了,还要把它们转化为行动,身体力行带动他人,做一“躬行君子”。孔子说“君子呐 于言而敏于行。”(炙论语·里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孔子把道
德实践看作是道德修养以及道德审评的标准—也即是君子人格是否修成的检验标准。正是见于躬行的重要作用,孔子强调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 长》)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道德学问不仅仅是外在的知识,还必须要同自身的为人处世结合起来,要做到言行一致,所以孔子说:“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第三章君子人格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作为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经典—-《论语》,其对于君子人格的分析应该说对我们现化教育特别是当代教育是不无启
迪意义的。目前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育对象双方如何.建立一种正确的本体观。下面主要结合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来谈:
一、对教师而言,要树立崇高形象 1.正修齐治平的崇高使命感
在对君子人格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作为君子规范的具体体现之—要有安民济众的伟大理想抱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又应当如此做到呢?其实要求也很明确,那
就是要有正修齐治平的崇高使命感,即要有高度的家庭和国家责任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 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党和国家领导人 在讲话中多次谈到教师在教书育人,培养接班人问题上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 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江泽民同志在会见全国中小· 学德育工作会议代表时也强调:“要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 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从 古到今,无数中外教育家、思想家对教师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作过大量的阐述和 总结。例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师之务,在于明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 等。总之,在教师职业道德的众多论述中无不包含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定位,强调了教师言与行,知与行的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性要求。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 的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是一种“做人”与“育人”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 劳动。教师不仅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劳动的价 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故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联系着整个 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这也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就应该具有基于对⑨硕士学位论文MAS丁ER,5THESIS 这些职业操守的认识而建立的高度使命感,以教书育人作为一项神圣的职业来对 待。这也正是君子人格中崇高精神及社会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2.以身作贝lj、言行一致的师德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提出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教育原则和强 调教师道德威信的人。孔子认为,道德教育是注重人格感化、以身作则的,只有个 个人格高尚能尽一已之性,别人才会受到感化而同臻于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最反对只在口头上讲大道理而不行动的人,“君子 耻其言而过其行”,“先行其方,而后从之”,“君子欲呐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看 来,只有这样来要求自己同时又要求学生,才能以“无言之教”、以“身教”于学 生面前建立崇高的道德威望。
道德不是动听的言词,而是切实的行动。中国古典哲学倡导的“知行合一”强 调的就是知识与行动的统一,一定程度上说,道德的实践比道德的理论更重要,因 为道德本身就属于行动的,属于实践的。我们常讲“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 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重要的道德影响力,“学高为 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仅讲道德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为学生 提供一种道德的楷模,从而起到道德的示范作用。
学生多以老师为榜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 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对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教师的影响作用最大。前 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 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他还对教师说:“请您记住,你不仅是自 己学利·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由于师德具 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 视道德修养,并能以实际行动,用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 J 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是教育学生的人,教师对学生要言教、更要身教,在 一
言教与身教之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师德的这 种明显的典范作用和示范作用,要求教师必须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躬 行实践。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
在本文第二部分关于君子人格分析中我们知道:言行一致是一种求实精神和恭 敬的为人准则。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以身作则,实现言行上的知行统一呢? 首先,应该了解教师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是知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只有知与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行的统一,才能实现道德教育。仅有“知”,是不能完成道德品质的发展过程的,还必须通过“行”—道德的实践和行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言行一致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 职业道德素质,树立“讲政治”、“守道德”的观念。道德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政.治问题。普通人的道德与政治选择可以具有个人化的特征,而教师的道德与政治倾「 向往往影响到一个群体,影响到一代人。我们的人民教师应当在实施教育中以教师 的独特影响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人类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的 信念。
再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行动上的表现就是“好学”,作为教师同样如此。教师应该具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治学精神。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实施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更是一种信念,一 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学生今后奋斗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教育学生刻苦学习、认真思索,而自己却是懒散成性、不学无术、不动脑筋,不求新知,几十年如一日 地重复着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那他的话是没有说服力的。21世纪是知识经 济时代,知识量迅猛增长,知识信息空间丰富,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因此,每 个教师都应终身学习,不断地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破除“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动脑、动手的能力以及探索求 知的精神。
最后,作为“君子”我们知道应当态度谦和但仪表威严,要有文质统一的谦逊 风度。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举止文明、庄重含蓄、幽默风雅、穿着整齐、朴实大 方、仪表端正、严守纪律、遵守秩序等文明习惯。教师的道德应该是具有深刻的知 识内涵和文化气质的内外统一的道德。一个仅有满腹经纶,而缺少文明习惯和文明 修养的教师是不会有道德的影响力的,仅仅依靠一说教的道德教育也必定是苍白无力 的。教师天天面对着无数个学生,你究竟要让学生向你学习什么,这是教师行为前 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教师蓬头垢面、衣冠不整、污言秽语、不守信誉、迟到早退,又怎么去教育学生呢?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美的,教师的衣着应该是整洁协调 的,教师的行为也应该是符合道德规范的,教师的卫生习惯应该是良好的。总之,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一个需要有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对‘ 于教师更需要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做到“知行统一”,这既是君子甚至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为师的基本准则。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3.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硬技能
作为君子要有务实的品德,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过程中同时也 应该具有相应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硬技能。这个过硬技能除了作为教师的基本专业 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 师生互动。3.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主要 表现为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思想。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他说:“中人 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是就学生程度 说的;可以传授给中等以上水平的人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传授
给难以理解的知识。就各人特点来说,也要因人施教。孔子对一些人的问孝、问仁、.问政的答复又恰恰是针对学生的某些缺点而言的。这种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 方法,使孔子培养了一批“德行、言词、政事、文学”等方面各具专长的人材。孔 子注意学生的智力差别,根据学生的能力掌握传授知识的深浅程度,去培养学生的 能力。今天看来,“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承认、肯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强求所有学生向理想中的“优等生”全方位“看齐”,反对以理想化的共性对特 殊个性的压抑,扫除了人们内心的教育歧视。因此,我们可以从孔子“因材施教” 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学生在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 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试” 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因材施教”。应当特别指出,教师的教学观总 是建立在他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体现了孔子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当作主体的思想。科学的先进的教学观念以正确地认识学生为前提。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内在的 统一。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是大有启发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习惯于要求教育对象“齐步走”,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怪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现代教育只有从 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才可能实现共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的目的。
孔子主张“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J啡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就是说,要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 考而不能领悟时才‘去启发他,开导他;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
不再继续传授新的知识。孔子的这句精辟论断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隐含了深⑨硕士学位论文卜工ASTER,5THE5lS 刻的启发教育思想,概括起来有两点: 第一、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孔子主张学习是一种自主建构的实践
活动,学生的学应该充分发挥主动性,发挥独立思考精神,不能盲目依附教师的教。当代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图式”,主体要对来自客体的信 息进行变换和加工,不可能照单全收。所以素质教育要求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和他已有的思维方式、生活实践以及性格特点。第二、教师应该“当其时”、“当其可”而教。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愤 徘”时机适时地加以引导,他将“愤徘”作为“启发”的前提和基础,为的是让学 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摄取状态,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学生的主动求知在先,教师的适时点拨在后,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当前教 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教学为导学,在教 学过程中去积极引导学生。教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它的本质在于引导,教也是为了达到不教。3.2教学相长的互动交往性学习
孔子的教学实践活动鲜明地贯穿着教学相长的思想。不仅认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教学相长。”孔子还提出“当仁,不让于师”的准则,他鼓 励学生坚持以“仁”为标准,而不要碍于师生情面,在“仁”的面前学生无需对老 师谦让。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交往过 程。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中,明确把交往性教学观作为我国教学改革的 指导思想,突出强调教学的交往特性。教学过程被看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 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激发、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来丰富教学内 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在这种 彼此情感的交流中,师生实现了了教学互动和共同发展。
今天的教育者们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汲取其中的精华,在全 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重点,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积极实行启发式
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潜能,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一代。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工S
二、对学生而言,要塑造健全人格 1.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现代德育以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根本 目标和根本任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 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反观2500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正是把做人的教育放在 了第一位。“学会做人”即是孔子德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他强调:“弟子入则孝,出 则锑,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 一是狠抓德育的根本。孔子明确提出,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务本。“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 就是学会做人,学会作为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夕,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即能为大众谋福利的人。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 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
二是重视德育方法与途径。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
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这 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墩而就的,必须有 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2.探索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2.1重创“德行为首”的教育
孔子“德教为先”的思想是儒家伦理的一块基石,也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教育素以道德教育见长,他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修 养,开创了中国教育注重传统之先河。在学生教育方面,孔子重视德教,他把德教 放在各科教育的首位,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君子理想人格。深入开掘这一丰 厚的伦理资源,认真借鉴和汲取合理成分,对于当今学生道德教育大有裨益。2.1.1“德教为先”思想内容的主要内容 在教育方面,《论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即德行,它是⑧硕士学位论文卜tASTER,5THESIS 一个道德实践活动的范畴:“忠’夕、“信”,即忠诚老实、讲究信用,这是两个重要的 道德范畴;“文”主在是指诗、书、礼、乐。书和礼是指思想伦理方面的道理和礼 节条文。概一言之,孔子教学,归结到一点,就是“学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 子学以致其道”。“致其道”,外在的道就会转化为内心的“德”。孔子要求学生“入 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主张把德 教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接受教育,具备君子的品格,掌握治国平天下 的本领。教育的最高目标:培育君子理想人格。2.1.2“德教为先”思想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德教思想施之于今天的学生道德教育,当然不能照搬、复制,而是要作 综合的创造性转换。依据文化适应性原理,孔子的德教思想产生并适用于我国由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生产力系统、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系统。今天 诸系统发生剧变,传统道德必须转换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目前的中国经济正值转型 期,经济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在一 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学校学生道德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据调 查,主要问题是:不重视社会公德,如随地吐痰、用语粗俗、大吼大叫、扰乱他人 休自、等;行为以个人为中心,较少考虑他人、社会,个别学生甚至缺乏“爱亲”之 心;追求世俗功利,个人生存价值第一,淡漠甚至放弃生存的道德价值;在生活道 德上,一些学生主张“非道德化”,认为某些行为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针对当前 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学校学生的道德状况,我们一定要加强学校道德建设。而如何 加强学校道德建设,孔子的德教思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把注重现实功利的道德 心态引导到崇德尚义、见利思义的价值轨道上来,把主体性意识引导到自觉的道德 精神上来。当今的学生,热情奔放,乐于思考,个性特征鲜明,主体意识在不断增 强。如何将这一特点引导到敬仰道德,并自觉地践履道德,加强自身修养,可以说,这是学校德教成功的关键环节。孔子尤为重视道德主体—人的道德实践精神。他讲的君子理想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内容的实施,无不求诸人的内心即求诸人的自
觉的道德精神。而惟有造就具有自觉道德精神的人,道德教育才能奏效。孔子的这 一思想正是道德科学研究的重心,又是道德理论转化为道德现实的关节点。为此,向学生传授道德理论,研析社会上涌现出的道德楷模,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 的理性,同时还要配之以法制教育,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及严格的纪律,真正把德教 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道德精神上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抵御各种不道德行 为的诱惑,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筑起一道坚固的精神防线,把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引导到爱人、爱国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上来。对于我们教育学生的这个问题,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不乏积极意义。这就是首先从“爱亲”入手,尊重父母,敬养父母,之后引导他们 与同学、与社会成员以礼相待,互谦互让,进而让他们明了国家、民族利益,把个 人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把爱国、爱人与爱已统一起来。这样的教育秩序 可能更易见效。3.树立学生本位的观念
树立学生为本位的观念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观点,具 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3.1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独立人格的价值,充分尊重学 生的独立意志。所谓独立人格就是指人的主体性,它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作为认 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中的功能表现,具体表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 性。主体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对于人的主体性的 关注,我们可以参考孔子“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的观点。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建立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孔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和自 己的亲身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原则:一要立志,“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 仁》),志于仁就是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二要力行,强调“力行近乎仁”(《礼记·中庸》),只有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才接近于仁德;三要内省,就是 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强调把学生当作教 育的客体加以塑造,一切活动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往往处于附属地位,这种 师生观、教学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在这样的 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的机会。
因此,以孔子“为仁由已”与主体性的教育观为依据,现代教育应当根据社会
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通过启、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 成能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3.2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孔子的教育就充分相信人的道德潜能和智力潜能。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转 化自身行业品德的能力,都具备掌握“良知良能”的能力。3.3发展学生的个性
孔子教育特别强调这一点,他们把学生划分为各种不同的个体类型,根据其特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征,进行因材施教。而我们当前教育有许多失误,其根源也在于此。那种以教师意 志代替学生思维,那种在课堂上实行“一言谈”和“满堂灌”等等做法,正是缺乏 对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认知的表现。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表达自我见解,创设学生独立思考情境;加强学习方法 指导,引导学生领悟;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技能训练。学生只有 在其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其主体人格。4.营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爱心的理解上,存在 于师生心灵间平等的交流之中的。真正的教育会像阳光一样终身关照着每一个学生 的人生。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人文主义教育中,受教育者 和教育者互相尊重,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沟通、和谐一致的 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也是一种社会性关系。师生在知识、人格、情感、道德等各层 面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说:“爱之,能 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①孔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品德及学业的进步,关心 他样的生活与健康状况,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很多学生视之若你。这种深厚融洽 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 沛的精力和毅力,对青少年一代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 意志品质,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循循 善诱,一海人不倦:才能细致入微,扬人之长。台湾一职业学校的校长高振东说:“爱 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有了这种崇高无私的爱,教育者就会以强 烈的责任感去尊重、亲心、爱护学生,才能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才能建立 一种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全面、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前提是树立“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师生双方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把学生作为一 个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在一种相互尊重、相互 理解和平等交往中,使学生感到教师、教育、知识都是与现实的生活及未来紧密联 系,从而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形成 良好的社会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 关系中,还会有厌学、厌师现象存在吗?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硕士学位论文M八STER,5THESIS 展。师生关系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生活关系。一旦生活皆教育,教师 的宽容、认可与鼓励,会使学生学会了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形成良好的个性 特征。教师并且能公正客观地处理学生间的冲突,使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关系有了 一定的认识,从而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人。⑨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THESIS 参考文献 论著: 1.程树德著:《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版。2,宋·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3.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上、下),中华书局,1958年6月版。4.冯友兰著:《论孔丘》,人民出版社,1975年8月版。5.冯天瑜著:《孔丘教育思想批判》,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6.周光庆著:《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中华书局,2002年9月版。7.张岱年主编:《中华的智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8.张岂之主编:《众妙之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9.《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10.郑涵著:炙中国和文化意识》,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11.中国孔子学会编:《儒学与现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2,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版。13.刘厚琴著:《儒学与汉代社会》,齐鲁书社,2001年版。14.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淦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15.周光庆著:《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16.罗国杰主编:《道德建设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17.徐克谦著:《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 月版。18.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工9.曹德本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版。
浅析现代班主任的人格风范 篇6
【关键词】班主任人格风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50-01
我的一位学生,有一次和我推心置腹交谈的时候说:其实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不喜欢保姆式的班主任,我们佩服、尊敬的是有新理念、新信息的现代式的班主任,因为他能给我们力量,给我们精神。短短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要从班级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做一名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现代式的班主任。
现代班主任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风范,而它的前提就是要求班主任首先确立崭新的、正确的教育理念。确立崭新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必须做到“三性”:一是捍卫学生的主体性。即学生是教育过程、管理过程的主体。二是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三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和难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班主任必须时刻牢记这一宗旨,给学生以创新的氛围、创新的体验。
笔者认为现代班主任必须具备以下人格风范:
一、班主任要有尊重学生的品格
尊重学生是一种教育力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就是要促进学生的人格现代化,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现代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也要求我们允许学生存在缺点,并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学生的特点,从而加强引导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人,培养成才。因此不怕学生有缺点,就怕学生没特点。
尊重学生为的是教育的民主、平等。因此,班主任应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学生,以真诚来教育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弱点不要训斥,更不要挖苦讽刺。一位姓杨的高二学生犯错误后主动找我说:“老师。我错了,真希望你能好好骂我一顿。打我一顿,这样我心里好受一些。”我看着他后悔的神情说:“我不会骂你,更不会打你,你这么真诚我怎么能不信任你呢!我能容忍你的错误,但更希望你能改正错误。”几句话给了学生自尊自信,使学生身心得到了健康地发展。
二、班主任要有善于合作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四个学会”,其中学会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现代班主任必备的能力。一是学会和科任教师的合作。教育活动的成果决非由单个人劳动所能完成的,而是教师集体努力的结果。班主任如果离开了有关教师的配合,想要建成优秀的班集体是绝不可能的。因此班主任要和科任教师紧密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二是要善于和学生合作。班主任首先要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解除君臣式的师生关系,真正地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消除他们心灵上的恐惧感,从而使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学生的个人爱好、品质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元旦晚会,笔者让学生自己去组织,从节目的编排、选定到主持人的挑选。我只是其中的一员,结果整个晚会井然有序,教育性很强,教育效果很好。实践证明,学生有着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三、班主任要有勇于向学生学习的精神
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韩愈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要向学生学习。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信息多渠道多层面的传播,“文化反哺”现象越来越明显。“文化反哺”是指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所以班主任应勇敢地、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在教人的同时也教己。有一位学生问一位特级教师:“你最大幸福是什么?”这位教师很自豪地说:“我最大的幸福是从你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向学生学习的方式很多,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的能力,学习他们的品格,接受他们的批评建议也是向学生学习。有一次。笔者在班上搞了一次“打开心扉”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畅所欲言,也可以写给老师,写给同学,或勉励或忠告或批评,相互提醒,相互学习。一些来自山区的平时很少说话的学生,这时也大胆地张开了嘴巴。活动结束后我收到了很多纸条,有同学说:“刘老师我喜欢听你的课,你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我们。”也有同学说:“刘老师,希望你对我们少一些约束,少一些怒气,多一些笑脸。”多么真诚的言语!这次活动使师生之间情更浓,心更近了。
四、班主任应努力成为“精神关怀者”
浅析现代政治人格 篇7
政治人格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惯常的行为模式, 它不仅包含政治技能, 而且包括政治品质和政治道德。通俗的说, 在日常我们的政治生活当中, 政治人格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保障、实现自我政治权利, 已有利于个人发展进步以及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
相比于由于特殊的地位身份产生的权力性的影响力而言, 政治人格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影响力, 具有良好政治人格的人往往会在生活工作中得到很多便利, 一个国家民众政治人格的培养不仅关乎公民个人的魅力与领导力, 还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府的形象。对此, 邓小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共产党人干事业, 一是靠真理的力量, 二是靠人格的力量”[1]。其中, 人格的力量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神州大地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与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狠抓落实党员干部人格的培养, 才能保持党的号召力, 使人民信服, 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社会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而政治人格的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前提。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对民众政治人格的塑造, 在满足民众物质条件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足, 才能够使民众意识到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氛围的重要性, 人们才会身体力行的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下, 一个社会的和谐归根到底都依赖于人的和谐, 只有当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有和谐的政治人格并且懂得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尽自己的一份力的时候, 才能使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宏伟蓝图得到实现。
2 当前培养政治人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通过改革开放刚刚完成经济上飞跃的中国而言, 政治生活的变革一定还要经历一个痛苦漫长的转型期, 其中政治人格的转变就存在一些冲突的现象。
2.1 心理依附与独立自主的冲突
从历史的角度讲,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原因, 长期以来的中国社会都是等级森严的社会, 在这些社会形态中, 人格价值的实现往往不能由人格持有者自己来完成, 而需要通过他人的言语或文章为之体现或通过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身份来表现。长此以往, 人们逐渐向权力屈服, 向群体屈服, 泯灭了个体应有的个性, 在经济政治权利难以获得保障的情况下, 逐渐放弃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具体到政治人格方面, 依附性政治人格的主要表现是对他人的恭顺与盲从, 盲从位高权重的人, 对下级则严厉打击控制, 而不会从能力上对他人进行审视考量。阿多尔诺学者将这种依附性的人格形象地比喻为“骑车人”, 即“对在上者鞠躬, 对在下者踩踏”[2], 形象而讽刺地表现出有依附性人格的人常表现出的欺软怕硬的样子。直到今天, 人格依附性现象仍然在社会各行业中普遍存在, 甚至可以说是盛行。因为其不能理性选择, 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 不顾实际;也不能自主创造, 一切都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
2.2 因袭守旧与开拓创新的冲突
因袭守旧是实现政治人格完善的大敌。因袭守旧的人往往固执于传统的规范和价值, 盲目地排斥变革与创新, 这样往往会逐渐形成政治人格的自我封闭与自我萎缩。受害于长期以来的封建政治文化, 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人格上的因袭守旧趋势仍未有太大改观, 十分不利于改革创新的进行。
2.3 小集团人格与兼容并包的开放人格间的冲突
由于在长期以来的社会形态中都强调建立自己势力圈或者说人情关系网, 人情常高于法, 对自己人和外人的态度规则不同也都是不言自明的潜规则。这种“小集团人格”使得宗派观念长期危害着一代代人, 这种为“自己人”服务的差异化规则, 让圈内人对圈外人士缺乏应有的宽容, 让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这种小圈子意识是过时的, 是应该随着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被淘汰的, 只有兼容并包的开放的人格才是我们现代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政治国家中显示出来的‘抽象人格’是最高的政治人格, 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基础”[3]。国家优良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方向和归宿, 都有赖于政治人格模式的构建、宣传和推广, 其重大意义毋庸置疑。对于我国现代政治人格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 我们不应该消极逃避, 而应该积极反省, 肯下决心, 改掉不足, 逐步建立起独立、和谐的现代政治人格。
3 现代政治人格的培养要件
政治人格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培养现代政治人格的需要一些不可或缺的要件。
3.1 个体独立意识
现代政治人格的基本内涵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所以缺乏独立自主性, 就无从建立起现代的政治人格。现代政治人格不光包括个体方面的意义, 还有社会方面的要求, 因为每个个人都是自由的政治身份和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社会身份的结合体, 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光要与他人平等友善地相处, 也要能作出自己独立自主的抉择。这种人格在生活中很容易得到体现, 在选择上哪所大学以及选择哪份工作时, 家人朋友可能会有和你不同的期望, 这时候, 独立自主的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就是具有现代政治人格的体现。
毛泽东就是很重视政治人格独立性的一个典型。1949年一个难得的和平的夏天, 毛泽东在长安大戏院观看京剧《法门寺》时, 把自己的警卫拉到身旁讲到:“看戏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人物。《法门寺》里有两个主要人物就很突出, 一个是刘瑾, 一个是贾桂。刘瑾虽然没有做过什么好事, 但是在法门寺进香时, 却纠正了一件错案, 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4]。贾桂在上级面前, 永远是唯唯诺诺, 低头哈腰的奴才相。对于这种奴才思想, 我们要坚决抵制, 要提倡实事求是。”在毛泽东的看来, 贾桂是一个缺乏独立的政治人格的奴性十足的人, 是为人唾弃的, 实事求是的人格才是正确的政治人格。
3.2 政治参与意识
一个政治体系内民众政治参与的权利是否能够得到保障, 民众是否有可用的、制度框架内的参政的渠道和意识, 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人格是否独立的重要指标。对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表现出民众已经逐渐摆脱依附的心理状态, 明白了个人参政议政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反映出民众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和维护, 从而将脚步踏向更广阔的政治平台。
3.3 包容与合作精神
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到, 公民对于城邦来说就如同水手对于船舶一样,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才能各司其职, 看似人与人间的工作没什么联系, 但须大家齐心协力、各尽所能才能实现船舶安全航行这个共同目标[5]。我们作为现代政治体系中的一份子, 必须培养合作意识, 因为合作可以将分散的个体集中起来, 聚沙成塔, 大大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 当我们从个体变为集体时, 也能够更加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 以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包容指能够理解并容忍他人跟自己不同的意见﹑信念或原则。在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 人类间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摩擦。若不学着去包容或者妥协, 小的摩擦则会变成大的冲突, 得不偿失。因此, 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付出一点宽容, 我们要把包容提高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层面, 让包容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 去抚平人们交往过程中不和谐的因素, 以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使民众在社会生活中既不失自我, 又能接触到差异化的东西, 可以使民众在有序竞争、良性博弈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思想, 以保障各项科研创新成果可以不断涌现。
除此以外, 缺乏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民主法治的意识等也不能称之为是有一个完善的政治人格。以上都是对于我们每一位公民来说都应该努力实现的政治人格, 而对于那些致力于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领导者的人来说, 除了上述要素外, 其政治人格中更应该强调责任感的重要性, 要敢行动, 勇担当, 重实干, 更重要的是要有献身精神, 并能够体恤民众, 心怀民生, 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这样才能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路人。
摘要:众所周知, 作为一个国家民主政治意识成长标识的民众政治人格需要不断地被完善, 同样, 作为判断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重要标志的民众政治人格水平也亟待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注重培养独立、健全、和谐的现代政治人格, 防范心理依附、因袭守旧和小集团思想这些不良政治人格的侵袭。在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中, 政治建设是重要的一方面, 政治人格的建立又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其进行分析显得尤为必须。
关键词:政治人格,民主政治,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强华等.邓小平实践真理观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0:261
[2][德]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7) :213-246
[3]王强华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34-572
[4]曾珺.从毛泽东点评人物看他的人格独立性[DB/OL].2010-3-24[2013-7-23].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209465.html
现代道德人格教育模式探略 篇8
传统德育模式在人格培养上的缺陷
建国以来一段时期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侧重于政治斗争, 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模式在培养学生道德人格方面存在如下弊端:
1. 以政治为中心的模式培育的道德人格是政治动物型。
传统道德教育一度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到各门学科的教材内容无不渗透着浓厚政治色彩, 政治教育淡化了智育、体育、美育。德育远离了现实生活, 成了“高、大、全”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圣人理想。培养的大学生只能是人性扭曲的“政治动物”, 不同的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和行为, 当他们唱高调时, 什么美丽动听的“政治口号”和“道德律令”都喊得出来, 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可能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2. 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培育的道德人格是唯唯诺诺型。
这种模式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把大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 当成学习机器。在教育要求上, 强调共性, 忽略个性特点的培养, 甚至压抑个性。在教育过程中, 把道德规范与科学知识、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等同。认识不到道德知识对个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 更在于从“知”到“信”的提升。在德育评价体系上教师是权威, 以理论知识为重, 卷面分数为依据。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奴性大, 唯唯诺诺, 缺乏怀疑和批判精神, 屈从于时尚和权威。
3.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培育的是平庸的无创新精神的人格。德育被作为一门课独立出来后, 教师以机械地完成课堂的教学为己任, 大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德育手段方法上注重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外力教育和集体教育, 忽视渗透为主、学生为主的自我教育和个别教育。课堂内容上过分突出政治教育, 忽视道德教育、责任心、事业心的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教学手段是单向灌输, 缺乏对比, 如同定好频道的电视节目, 没让大学生掌握摇控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思维僵化, 毫无创新精神的平庸人格。这种回避现实, 从理论到理论的道德教育, 最终造就的是社会适应力差, 自身免疫力和分辨力低下的不健康的道德人格。
构建现代德育模式的思考
当代青年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而人格的培育和塑造又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在传统与现实的互动中, 高校德育应锐意改革, 积极创新,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德育模式, 培育具有现代道德人格的大学生。
1.构建目标。德育目标对道德人格的培养非常关键, 高校德育目标的构建, 应符合时代要求。在我国, 高校德育应是始终围绕我党的教育方针, 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的。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而德育更是首当其冲, 其目标也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四有”创新型人才上。围绕这一目标, 德育在人格培养过程中, 必须注意现实道德人格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和谐统一, 使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不断提升。
2. 构建内容。
在内容上, 首先应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方面内容,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修身治平”的集体主义精神、“勤俭简朴、诚实守信”的求实精神等。其次要开放吸收西方文明中合理内核, 如注重自己的利益和幸福等观念。第三是革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一些优良作风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第四是反映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理念, 如科学精神、责任感、竞争精神、创新精神、民主与法制意识、合作与参与意识, 特别是深入学习和践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
3. 构建原则。
民主平等原则。即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宽松和宽容的精神氛围, 形成师生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的“师生场”, 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致及动力。传统德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坚持民主平等原则, 教师在民主平等氛围中与学生交流, 一方面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评价体系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才能把握到真实的学生, 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道德人格。
4. 尊重差异原则。
中国传统人格现代化的路向 篇9
1 从依附型人格转型到独立型人格
在我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多种力量的作用下, 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发育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体, “人是直接被巨大的封建纲常伦理制度所压制和湮灭着, 人尤其是作为最真实存在的个人的主体性始终没有凸显出来。”因此, 在人格方面, 大多数国民或多或少地表现为依附型人格, 他们只有在各种关系中才能确认自身。陈独秀在《一九一六年》一文中就指出:“君为臣纲, 则臣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人格矣;父为子纲, 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人格矣;夫为妻纲, 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 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 三纲之说为之也。”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 现代化就是生活的世俗化, 具体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经济市场化及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化。因此, 在现代社会中, 人的生活更加务实, 人更注重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成就。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视角对文明社会以来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作了如下经典的论述:“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阶段。”从现代化的定义我们可知, 现代化是为了获得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特征, 而工业社会在时间跨度上正好对应于商品经济社会, 因此, 从依附型人格转型到独立型人格是传统人格现代化的必然路向。建国之初, 人们除了一时还难以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外, 又开始普遍地依附于所供职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农业合作组织;也就是说, 在原本存在的人对人的依附之外, 又增加了人对单位、集体的依附。改革开放后, 市场经济的实行, 人对人的依赖关系, 以及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关系才获得了转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即人对资本的依赖关系) 的条件。市场经济强调个人自主、平等竞争, 既呼唤独立人格的出现, 也为培养独立人格创造了经济基础。
2 从等级型人格转型到平等型人格
何谓等级?《辞海》 (1999版) 的解释是:“按社会政治地位的高低划分并被法律确认的不同社会集团, 普遍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级和阶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阶级按经济地位划分, 等级按政治地位划分。”由此看来, 等级现象实际上就是政治权利和社会人格的不平等现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国家”的概念是天下、邦国和家庭的统一体。家是国的根基, 国是家的扩大。在这种架构中, 强调“忠”“孝”立国, 倡导“三纲五常”, 君与国一体, 国与家不分, 君主与家长同体, 人臣和人子同体, 君臣关系与父子同构, 忠君与孝父合一。因此, 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宗法制度为基础, 以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等级为格局的特质。这样, 中国传统政治就造就了对封建统治者忠诚不二、俯首贴耳、惟命是从的“臣民”或“顺民”, 国民的等级型人格也因此形成。
以现代眼光审视, 我国传统人格说尽管在人格平等方面有“人皆可为尧舜”的说法, 即从人性善的角度, 推演出人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先天平等性, 但更多的则是把所谓的“圣人人格”、“贤人人格”、“君子人格”等赋予神秘的等级色彩。加上封建制度的强化, 人格说与等级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人格平等在中国历史上难以立足。在别尊卑明贵贱的礼教统治下, 形成了中国人人格的奴隶特征, 即忠孝节义式的奴隶道德, 轻刑薄赋式的奴隶幸福, 歌功颂德式的奴隶文章, 拜爵赐第式的奴隶光荣, 丰碑牌坊式的奴隶纪念物, 个人独立平等的人格则消灭无存。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强调公平竞争, 人格平等, 蔑视封建社会等级观念, 正如马克思所说,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平等, 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处于同等的地位, 享有同样的权利, 受到公平的对待, 不受任何歧视。罗伯特·达尔所言:“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幸福, 比别人的生命、自由和幸福, 内在地既不优越, 也不低劣, 因而, 我们认为, 我们对待每个人, 应该把他们当作在生命、自由、幸福和其他一些基本物品和利益方面拥有同样要求的人来看待。”只有具有平等型人格特征的人, 才会真正做到这一点。
3 从双重型人格转型到同一型人格
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心是儒家文化。儒家关于社会理想、政治理想、人格理想的设计对于传统农业社会的整合作用是巨大的, 对于中国历史的正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然而, 儒家对人格理想的设计也带有巨大的虚拟性。西方自柏拉图以后, 尤其是从笛卡尔到黑格尔, 总是把真理归结为“在场”, 认为凡不符合逻辑概念的东西或不可能出现在感性直观中的东西, 就不是真的。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性。儒家的人格设计恰恰缺少这种现实性, 使得儒家的人格理想难以成为广大民众的真正操守。这种脱离现实的虚拟设计, 必然会产生“真的假”和“假的真”, 造成双重人格的形成。
以儒家的“义利之辩”为例。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 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 强调要贵义贱利。发展到宋代, “存天理, 灭人欲”, 则把人对“利”的正当欲求消灭夷尽。然而,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儒家的人格设计中因为缺少对“利”的正确规划, 所以, “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贪”成了诸多封建士大夫的实际选择。历史上的官场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处, 也是唯利主义最发达之地。这正是典型的双重人格的表现。
与双重人格相反的是同一型人格。属于同一型人格的人, 对一定社会的价值理想怀有真诚、明确和坚定的信仰, 其内心世界与外显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达到高度的统一。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同一型人格。现代社会是实行商品经济的社会, 从经济学角度讲, 要达到商品交易中的最佳效应——实现交易主体之间的“双赢”, 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信用机制, 确保交易各方始终遵约守信。因此, 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 是商品价值中的核心价值。恪守信用是现代社会中企业和个人获得社会和市场承认的入场券, 也是做人和做企业最基本的生存理念之一。所以在商品经济时代, 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诚信教育, 尽快建立起维护和保障诚信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着力培养和不断提升国人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和健康人格。
4 从伦理型人格转型到法律型人格
以儒学为重心的传统文化从家族伦理中推衍出国家政治秩序, “国”不但与“家”紧密相联, 且被看作是“家”的扩大。从“男女有别”生出“夫妇有义”;从“夫妇有义”生出“父子有亲”, 从“父子有亲”生出“君臣有正”。所以我国传统社会是与伦理重叠在一起的, “四海之内皆兄弟”就是这种重叠的反映。伦理与社会结合, 如果伦理能有效运作, 社会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安定的目的。然而, 在伦理式社会, 治国之道与治家之方等同, 维系伦理关系的“情”成为处理国家、社会一切事务的最高准则, 凡事不以理为准, 而是以情为准, “理”在“情”中, “国法不外人情”, 普遍的法律准则在这种社会里不发生作用, 或者是能发生作用但受到“情”极大的制约。在这种土壤中成长的国民也因此成为具有明显的伦理型人格特征。
从伦理型人格到法制型人格的转型, 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伦理型人格以伦理道德为支点。具有伦理型人格特征的人, 不是“我”, 而是“皇帝的臣民”, 是“我父亲的儿子”, 根本不具有独立、平等意识。然而, 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是具有独立、平等意识的现代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市场经济, 而人格平等独立的契约精神则是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能依附, 只能“契约” (在现代社会“契约”大都以法律的形式表现出来) , 契约精神、契约性道德正是近代启蒙思潮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 人们彼此之间形成了普遍的经济交往关系, 这种经济关系因为法律的约束而普遍表现为法律关系, 法律成为调节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手段, 所以现代社会都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既是法律对人的平等权的赋予, 也是法律对人必须具有平等意识的要求, 因此, 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进程, 也是人们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的进程。人们的法制观念通过人格表现出来, 从而使人格具备法制特征。具有法制型人格特征的主体, 会自觉地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善于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严格遵循司法程序办事, 这正是现代法制社会所要求的。
摘要:现代化是我们现在仍在孜孜以求的未竟事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则是人格的现代化。中国传统人格现代化的路向是:从依附型人格转型到独立型人格, 从等级型人格转型到平等型人格, 从双重型人格转型到同一型人格, 从伦理型人格转型到法律型人格。
关键词:传统人格,现代化,路向
参考文献
[1]威廉·A·哈维兰著.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575.
大学生现代人格 篇10
1 乡村医生人格内化的现代价值
1.1 医德人格是从医的基本精神
乡村医生作为新农合医疗卫生体系的主体, 处于农村三级卫生网的服务终端, 直接承担着农民的医疗、预防及保健任务。乡村医生的人格内化教育, 是广大农民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 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目标实现和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新农合的全面覆盖, 从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层面对乡村医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德人格的重要作用也逐渐凸显。
1.2 医德人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人格是医生医德内隐行为和医德外显行为的有机统一, 是医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综合取向的集中表现, 它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医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对医疗行业冲击较大, 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 乡村医生的医德人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法则出现了滑坡。调查显示, 乡村医生以经济效益占主导的47.7%, 服务农村占主导的10.8%, 专业信仰、职业稳定、社会地位等因素占41.5%[1]。一是乡村医生由于计划经济解体以后, 失去了政府保障, 没有受到重视, 游离在医疗市场的边缘。二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 乡村医生将市场交换原则运用到医疗行业中,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社会效益被弱化。三是由于乡村医生人文知识匮乏, 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宗旨意识、职责意识, 医德规范和标准理解不深, 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了解甚少, 加上内、外监督缺失, 导致一些医疗事故和纠纷发生, 使得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乡村医生是新农合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 他们既是医生, 也是农民, 要帮助他们加强医德伦理学的学习, 逐渐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医德医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回归。
1.3 医德人格凸显出德才双馨
资料显示, 占全国人口8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我国20%的卫生资源。农民是弱势群体, 乡村医生也是弱势群体[2]。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 乡村医生每2年至少接受1次培训, 更新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能力。首先是塑造其美好心灵和高尚精神的医学人格, 其次是医学知识和技能, “德才”缺一不可。卫生行政部门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 全国乡村医生有112.6万人, 服务于66.3万多个村卫生室[3]。近年来, 我国乡村医生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重技轻道的理念仍然存在。培训机构大都注重学历提高, 忽略了内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注重授业, 忽视了传道。功利化的教育导向, 潜移默化地造成乡村医生社会责任缺乏、诚信意识单薄和价值取向扭曲等不良现象。医德人格内化首先必须摆脱扭曲的价值导向, 在学习医学技能的同时, 重铸人格形象, 成为农民心目中的乡村白衣天使、新农合改革的真正守护神。二是通过媒体大力弘扬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带动更多人关注、支持农村卫生事业, 为乡村医生们送去精神上的关怀和实实在在的帮助。三是对乡村医生定时进行医德考量, 像执业年检一样, 树立典型, 以点带面。对医德人格丧失的乡村医生要批评教育, 直至取消执业资格。
2 乡村医生人格内化的基本对策
2005—2012年, 湖南医药学院在省卫生厅和教育厅的支持下, 承担了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 共培训乡村医生962人, 951人获取中医学中专毕业证书 (11人中途退学) , 按规定获得参加中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的资格。在专业培训过程中, 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贯穿其中, 取得一定效果。
2.1“仁爱”是培养乡村医生人格的基础
首先要培养普救含灵之苦的理念。“拯黎元于仁寿, 济羸劣以获安”是医生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医生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考虑病人的疾病救治, 还应从伦理学角度去考虑病人的情感需求[4]。其次, 要培养“推己及人, 仁爱待人”的精神。对待病人视如家人, 一视同仁, 具有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换位思考, 全心救治。三要培养“明明德, 重修身”的信仰。好的道德信念和情感, 廉洁淳良的医德人格行为是行医的基本理念。四要培养体恤生命的个人修养。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广泛地涉猎知识, 提升医德修养。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反省自己, 认识检查自身行为, 及时纠正, 从而有所悟、有所知, 做到“内修其德, 外修其能”。五要培养用“仁爱”规范自己的行为。医疗实践中,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较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害关系, 自觉履行医生的职责义务, 廉洁行医, 约束膨胀的欲望, 真诚地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奉献给农民的健康。湖南医药学院2009届毕业的乡村医生曾某, 是中方县的一名村医, 他为村民服务的高尚医德和良好技能, 被湖南电视台经视频道钟山说事栏目以“用良心背起药箱”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2.2“诚信”是培养乡村医生人格的实质
乡村医生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医生和患者相互协作、相互尊重, 建立诚信可靠的关系[5]。首先, 诚信体现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时代特征。乡村医生以农民的生命、健康为工作对象, 基本脱离了监控。因此, 只有诚信才能使医疗质量得到保证。其次, 诚信是乡村医生职业精神的本质。本着对生命的敬重甚至敬畏, 以诚信为基本信条, 以济世救人作为自己行为的道德准则。第三, 诚信体现了医生的职业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一是忠诚的职业信念。乡村医生一旦选择了这一职业, 就选择了奉献, 意味着要有为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二是真诚的职业态度。目前大约有80%的医患矛盾是因医生态度不够好和责任心不强引起的, 这足以说明医生将诚信精神体现在职业风貌上的至关重要。三是守信的职业作风。乡村医生守信是对患者的责任和承诺, 是建立在严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医疗规程上, 医生最好的信用是治病救人, 造福人类健康。在本院培训毕业后的乡村医生中, 先后有28人被聘为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妇幼专干等。
2.3“精湛”是培养乡村医生人格的条件裘法祖教授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性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作为一名优秀的乡村医生, 精湛的医疗技术水平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学历提高迫在眉睫。本院培训的951名乡村医生中, 有相关医学学历 (护士、药剂、检验、医学保健等) 的12人 (1.3%) ;86人 (9.1%) 自学过中医;61人 (6.5%) 曾在乡镇卫生院做过事, 懂点医学知识;792人 (83.3%) 基本都师承过民间传统中医。其中有高中及相关学历的147人 (15.5%) , 初中学历618人 (65.0%) , 小学学历186人 (19.6%) 。二是能力的提升。能力只有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和实践磨炼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多数乡村医生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学知识, 少有外出进修培训, 尽管在医疗实践中有较多的经验积累, 但是有的多是感性认识, 需要通过学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其中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三是知识整合。研究显示, 多数有过师承关系的乡村医生, 对药性赋、汤头歌诀能基本背诵或熟读, 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却是碎片化的。因此, 必须帮助学生对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的条理化整理。通过培训, 使乡村医生较系统地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知识, 较好地运用望、闻、问、切技能。研究显示, 通过系统培训, 毕业两年后考取中医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 (包括乡村中医助理医师) 的有267人, 占28.1%, 有214名乡村医生培训后先后取得中医成人教育大专文凭, 23人取得中医成人教育本科文凭, 他们逐渐成长为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骨干力量。
3 结语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高〔2012〕7号) 精神, 首先必须明确乡村医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职责;其次确定热爱农村、扎根农村、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目标;三是制定具有从事基层医疗、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把乡村医生的培训重点由数量规模型向德才双馨型转变, 把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培训重点。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基于新农合视阈下的乡村医生人格内化行为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2) :12.
[2]王巧玲.乡村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研究[J].职业时空, 2013, 9 (4) :1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3-01-16.
[4]王璐颖.儒家“仁爱”思想对医生职业精神建设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11, 24 (12) :32.
大学生现代人格 篇11
关键词:塑造 学生 健全人格
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班主任首先要以身示教
班主任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最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1.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以身示教。我们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哪怕是微小的细节。比如,要使学生注重仪表,你自己必须保持衣着整洁,行为端正;要教育学生勤俭节约,你得默默关好正在流水的水龙头;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你得口语“干净”不出秽言,举止文雅,不显粗鲁,有学生在场不直呼其他老师姓名。要养成学生严谨治学的习惯,你得兢兢业业备课,认认真真上课,严肃对待学生作业,哪怕是一个错别字也不放过,等等。我们要善于抓最易疏忽的细微处,给学生以耳濡目染的影响,从而规范他们的言行。
2.在行为活动的关键处以身示教。关键处就是节骨眼上,有一次我在教室发现有个学生满面怒容,坐立不安。一询问,才知他的笔记本被另一个学生弄丢了,他准备兴师问罪,而且非要他自己的日记本不可,理由是那日记本是他的过生日时,爸爸送的,意义非常大。我找了一本还是十年前师范学校毕业时同学署名相赠的非常精美的日记本送他,并说:“这个日记本,我珍藏了十多年,虽然舍不得,但你现在失去了心爱之物,我也只好把同学之情珍藏到心里,而把我心爱之物给你,让你也分享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快乐!”此情此景,令那个学生感动得泪水横流,并当即表态:老师,我明白了您的用心,我知道怎样处理这些事情了,我决不会索赔我的日记本了。这件事,如果只给他讲大道理,他就算表面没事了,心里肯定会不舒服,我们不如以自身为榜样,让他感动之余,自己认识到错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在思想行为的困惑处以身示教。学生受其知识水平、行为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特别是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时,思想上难免会有一些模糊不清、困惑不解的地方,行为上难免会有惶恐无措的时候。这时,班主任除了语言教育开导外,更重要的就是以自己的无声行动去为学生做个“样子”,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比如常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分析赞美社会的美好现象。不谈论是非,不诋毁其他老师,而是经常流露出自己必须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的优良品质。面对极个别同学的过激行为和言论,班主任不训斥,不报复,不动怒容,报之以诚心的微笑,辅之以交心感化,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纠缠学生的缺点错误,表现出为人师的宽宏大度和虚怀若谷。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因人因材而施教
西方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同理,社会中也没有两个人的人格完全一样。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实施教育,达到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于不同秉性的孩子必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比如,有的孩子活泼、敏锐,情绪反应迅速,适应环境,但容易变化,没有足够的自控力。有的孩子行动比较缓慢,情绪反应也较慢,可是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自我控制力不错;有的同学性急如火,粗心大意,做事马马虎虎。我们就要安排他们去做那些需要细心、耐心、细致才能完成的工作。以培养他们坚韧、持久、谨慎的人格特征。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要优化育人环境,积极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形成人格教育合力
学校良好的校风校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班级活动以及社会性服务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巩固小学生良好人格特征,预防与矫正小学生不良的人格倾向十分有益。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使小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修养。家庭的教育和家长的配合,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一方面要密切配合学校,优化育人环境,积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几方面的教育,促使家长、社会对小学生的人格教育都引起高度重视,形成人格教育合力,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指导家长、提高家长人格素养的责任,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格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健全人格的能力,改变家长只重视智力培养,轻视人格塑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坚决抵制社会环境中污染小学生良好人格的消极因素,努力把社会正面、主导教育力量正确引导到小学生人格教育体系之中,以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几方面的教育和谐统一。
总之,加强学生健全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长抓不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潜心治教,勇于探索创新,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而努力。
基金项目: 2016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立项课题《在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053)》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现代人格 篇12
一、恬静淡泊天性如一,留学美国勤奋苦读
生于江苏宜兴陆平村一书香门第的潘菽在潘家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潘菽的兄弟姐妹大多勤奋好学、事业有成。其中最有名的是潘菽的兄长潘梓年[1]62。潘梓年是最早一批共产党员,曾在大革命期间主持过上海的地下党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担任过著名的《新华日报》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教育部长、中南局政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潘菽曾回忆道:正是兄长在他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了重要的帮助和影响。潘菽的弟弟潘企之也是早期的共产党员、著名的经济学家。而家喻户晓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潘汉年则是潘菽的堂弟。在满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潘菽从小便形成了恬静淡泊、朴实温良的性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潘菽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亦是来自父辈、兄弟的言行熏染。
潘菽的父亲在家中开设了私塾,潘菽六岁时就在自家的私塾里熟读了四书五经。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潘菽学习勤恳用功,每日都有精进。没过几年,潘菽以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考入位于常州的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由于开蒙较早、后天又勤奋刻苦,因此他的成绩每年都能稳居甲等。1917年,潘菽从第五中学毕业,并考入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在北大哲学系,聪明过人的潘菽无疑是一位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在由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课上,有一次胡适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公孙龙与惠施”的文章。有着扎实古文功底、又有着进步现代思想的潘菽借着胡适布置的这一题目酣畅淋漓地展现了一番自己的文笔。胡适在北大文科学部是出了名的严格、挑剔,但当他看到潘菽的这篇文章后,竟欣然给了“甲上”的成绩评定。而在潘菽之前,北大的文科生还从未有人获得过如此之高的评定。除了哲学专业主科成绩一马当先之外,涉猎广泛的潘菽还对中国古典诗词书画多有研究,文史哲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临近毕业时,品学兼优的潘菽再次让北大人为之惊呼,因为校长蔡元培特意用条幅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以勉励其继续学术深造。北大校长为学生赋诗,这也是北大历史上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
1920年从北大毕业,潘菽即轻松考取了江苏省的公费留学名额,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深造。他先入加州大学攻读教育学专业,但却很快感觉到中美两国在教育传统、理念、现实等各个方面几乎都没有可比性,美国的教育经验很难在当时的中国复制。所以,他决定改选一门基础的、中国学术界急需的专业学科,心理学由此进入了他的视野[2]164。潘菽从加州大学转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并在七年后以一篇名为《背景对学习与回忆的影响》的论文获得了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在谈到之所以将学习研究领域定位于心理学时,潘菽说“:当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日渐成熟后,心理学必然呈现大发展的态势,它不仅会成为学术界的新宠,更能带领其他科学进步。”潘菽在美国孜孜不倦求学七年,生活却十分艰辛。他常常在饱一顿、饥一顿的状态下学习,身上一连几天没有一分钱。在心理学研究的空余时间里,他便到校内食堂打工,赚取一些生活费。在博士毕业后,潘菽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到繁华的商业区打工挣钱,以维系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后续研究。有些了解潘菽的同学还戏称他作“博士打工仔”。潘菽学成归国时,随身带着的只有几件破旧衣服,其余几大箱子装的都是他的心理学研究资料以及他辛苦积攒多年购买的一台英文打字机。
二、铁窗生涯坚定信念,冰封雪融春暖花开
在潘菽身上,人们不仅可以轻而易举发现他对待心理学学术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精神,同时也能体会到他政治心理的成熟与进步。在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中,潘菽便是一位活跃分子。1919年5月4日当天,他拿着宣传标语走在北平市民游行示威队伍的最前列,还亲手放火焚烧了曹汝霖的赵家楼。火烧赵家楼之后,北洋军阀政府逮捕了包括潘菽在内的三十多名爱国青年学生。尽管潘菽过了一段危机四伏的铁窗生活,但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西方帝国主义忘我中华之心不死。他也更加坚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义无反顾支持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潘菽执教于中央大学心理学系。有一次,国民党当局派特务入校抓捕了一名心理学系的学生,理由是他组织成立了一支抗日爱国团体。在当局的蛮横和高压之下,除了潘菽一人,整个中央大学都没有其他人敢站出来反抗。无比愤慨的潘菽对着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咆哮道“:这简直就是中大的奇耻大辱!”[3]87说完便不顾阻拦前往关押被捕学生的南京警备司令部,提出以中央大学教授身份保释被捕学生的要求。警备司令部担心事态失去控制,只好答应了潘菽的要求。潘菽的义勇之举赢得了中央大学师生的尊重,然而当局并没有想轻易放过这件事。校长罗家伦得到上级的授意,下令禁止被捕学生参加毕业试。此举再次激起了潘菽的强烈反感。他一一驳斥了当局所谓的理由,据理力争地为被捕学生赢得了补考机会。抗日战争期间,潘菽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做出了极大努力。1944年,他联合黄国障、梁希等爱国知识分子组织了重庆民主与科学座谈会,主张科学文化界团结一致、抗日到底。1945年9月3日,日本签订投降书,民主与科学座谈会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更名为“九三学社”。作为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潘菽顺理成章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理事,后来他又成为中央副主席,并一直担任该职务直到离世。
作为维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代表人物,潘菽在重庆经常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人接触、座谈,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1946年,在内战的隆隆炮火中,中央大学从重庆迁回南京。潘菽在从教之余,以多种方式支持共产党在南京的地下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大学共产党支部的成立大会和此后多次支部大会都是在潘菽家里秘密召开的。两年后,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大势已去,潘菽看到了南京乃至全中国解放的前兆。他在报纸上刊文,用隐喻的手法写道:当前的狂风骤雨意喻着明天的万里晴空;冬季冰封雪融,春天即将到来。在人民解放军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下,国民党军队主管政工工作的邓文仪登门拜访潘菽,请他出任军队心理委员会主任,负责鼓舞国民党军队士气。潘菽面对高薪聘请,断然拒绝了邓文仪的请求,并说“:军人的心理很特殊,我完全不懂这一行。”国民政府国防部开设宣传专栏,邀请潘菽撰写国防心理方面的文章,也遭到了潘菽的拒绝。当国民党政府企图将中央大学整体迁移至台湾时,潘菽与一些进步教职员工给予了坚决抵制。国民党特务因此一度将其列为暗杀对象。幸而我党同志及时发现了这一情报,在南京解放前将潘菽等人秘密护送至北平。
三、笔耕不辍矢志不渝,学界泰斗平易近人
关于心理学的学科科学性话题在国内外长期未有定论,主要的分歧是,心理学究竟是一门自然科学还是一门社会科学。潘菽不同意任何一方,在他看来,心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独立基础学科[4]90。起初,潘菽的观点没有得到多大认同,但随着之前的分歧越来越难以弥合、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日益丰富,潘菽的观点逐渐被国内外学界接受,并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流派。
在学科的研究方法方面,潘菽提出了以生活与实践为原则的方法论标准。对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潘菽认为其局限性难以消除,应设法改变实验研究占据主流方法论地位的状况。此外,潘菽还提出,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内省法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有着根本区别,而观察法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潘菽的心理学理论大多记述在他的《心理学简札》中,这部凝结着潘菽多年心理学研究心血的著作被学界视为理论经典。即便是在“文革”关牛棚期间或生病住院期间,潘菽也是笔耕不辍,将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探索记录于《心理学简札》中。“文革”动乱时,心理学研究所被撤,招牌被劈,他的《心理学简札》被焚,令潘菽痛心不已。但他矢志不渝,一有时间便潜心心理学研究,重写《心理学简札》。1976年“,文革”结束时,潘菽重写了五百多条心理学心得,总字数超过了五十万字。198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找到潘菽,希望出版他的《心理学简札》,潘菽欣然接受。随着这部巨著通过出版公之于众,学界越来越认同这部“中国的心理学百科全书”。有书评者认为“:潘菽的这本书为改造传统心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胆尝试构建心理学的中国特色体系,引发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新思索。”[5]46
作为我国心理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潘菽从未让人感到有大人物架子。在学生面前,潘菽从来都是和蔼可亲。他的一位学生曾说:“潘菽先生不仅在课堂上教授我们知识,更在日常生活中和与我们的交流交往中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存在和意义。令人深思的是,我们大多说不出潘菽先生是如何教育我们的,但我们又能深切体会到他对我们的教育。”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幸而有潘菽这样的学界泰斗引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进步。潘菽凭借其在国内外的勤奋苦读、勤思善研取得了丰硕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成果。
关键词:潘菽,心理学,学术魅力,《心理学简札》
参考文献
[1]张人骏.心理学人物辞典[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潘菽.我的心理学历程[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潘菽.潘菽心理学文选[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大学生现代人格】推荐阅读:
大学生人格建构07-24
大学生人格特质10-30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05-08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06-15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07-03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09-02
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09-27
大学生的人格培养10-04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09-05
大学生人格塑造更重要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