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2024-06-15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共12篇)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1

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知识竞争时代, 社会压力不断增强, 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心理还不够成熟。积极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有助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防止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一大学生人格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父母及家人给予极高的关注, 大学生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非常强, 思维敏捷、不墨守成规, 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表现自信、渴望独立、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等良好的积极人格。然而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人格特征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需要各界给予关注和及时的指导。

“9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步入大学, 缺少了家长的约束, 高校里相对自由的环境使得大学生容易出现懒惰、迷茫等现象。他们渴望上进, 但缺乏自制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焦虑等人格缺陷广泛存在。

“90后”大学生兄弟姐妹少, 父母及家人对他们倾注了极大的关爱,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 在利益面前常常只考虑自己, 缺乏包容胸怀及全局观念,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少, 心理承受能力低。

二影响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的外在因素

1. 家庭因素

“家庭问题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直接相关。家庭抚养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学生, 而后, 学生又把这些问题带到学校、街道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对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很多心理学家把家庭喻为“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家庭气氛是否温馨、家庭人员关系是否和谐等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 学校因素

教师的鼓励、赞美、信任、支持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学业成绩产生影响。教师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 尤其是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大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然而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 教师多强调管理、秩序、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多关注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忽视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挖掘。

在校园中, 学生群体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朋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群体环境, 大学生认知控制系统正在成熟阶段, 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情绪基调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也会造成重要影响, 有时会在个体人格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 社会因素及网络环境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新旧观念相互碰撞, 大学生人格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 各种观念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只有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文化观念、才能促进社会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

现在的社会信息广泛传播, 尤其是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 净化网络环境, 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明显得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方法

1. 学校要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

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集中在有问题的学生和突出的事件上面, 对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很缺乏。高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树立积极教育的理念。从“积极”入手, 帮助学生找到内在的力量, 发掘优秀品质。

重视辅导员对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 辅导员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中的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在强调纪律、秩序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大学生要注重提高积极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塑造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反思能力。在对于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中, 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首先, 要加强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方法, 确保学生实施正确的自我教育。其次,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避免现代的教育体制所带来的各种弊端。

3. 发挥父母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学者调查发现, 生长在幸福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 和谐的家庭氛围更容易形成民主的教养方式,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为亲密, 孩子有更高的安全感, 更容易形成积极人格。

在大学期间, 学生虽然回家次数很少, 但是家庭的环境依然对学生的情绪、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学生远离父母, 才更要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引导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父母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让学生在学校没有后顾之忧, 注意保护学生的安全感。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学业方面的成就, 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 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 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参考文献

[1]赵永新.大学生健全人格及培养问题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 2009

[2]保罗·图赫.性格的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2

一、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取向

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他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如今,我们身处的不再是互联网技术尝试与应用的初级阶段,而是人们已然开始适应的一种生存情境(媒介化生存情境)的阶段。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将现实生活尽可能详尽地以虚拟化场景的形式进行同步呈现,同时人们也将自己的生活与这种生存情境进行着积极地对接与融合。人们追求更为完美的自己,更为舒适、充实的生活,也即是追求幸福。而人的幸福不仅需要个体生活幸福,共同体生活幸福也是同等重要的。个人主体性追求的结果必然是多元化。相应地,对共同体生活而言,公共性问题就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公共价值成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宽容、正义、节制”等积极人格成为达成认同、共识的关键词。我们需要的与其说是尽可能找出所有人的公共利益,不如说是要让个体发展出具有积极人格的共识框架。换言之,除了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同时,要将这种暂时的积极力量转化为优秀品质。这不仅利于客观现实的发展,更利于个人的幸福体验。

中小学生处于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我们并不是说成人模式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缺乏适用性,个体与共同体生活对媒介化“幸福”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但与成人相比,因中小学生的社会发展情境与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小学生的积极人格与行为的具体培养目标还是与成人有所不同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和以个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两个方面,来分析媒介化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与行为的培养取向。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而言,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所分?e营造的泾渭分明的社会发展情境界限已然被打破,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种教育范式经由媒介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融合为中小学生的媒介化生存情境。在此情境中,中小学生的教育目标也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并利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相互融合的教育形态来共同培养出适合当下、并可以延伸至未来社会情境的、相对稳定并具有实用性的能力,即发展出与公共传播相适应的积极人格。

以个体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而言,中小学阶段是基于每个独立个体的发展阶段,个体将积极主动地发展出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与其自身优势相结合的积极人格。从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儿童概念下,形成了相应的儿童观。卢梭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1]他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于成人的个体,有自己的尊严与权利;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重要意义不仅是成人生活的预备。[2]杜威则从儿童的心理需求角度,提出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3]因此,儿童观的主要内容即是儿童与成人一样有着独立的人格,儿童生活是有价值的。基于这样的儿童观,我们有两点提示,第一,中小学生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的发展是积极的、主动的;第二,中小学生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将在其作为独立个体的性格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出稳定而有特色的积极人格。

二、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内涵

“人格”一词最早出现在人格心理领域,在解释这种稳定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时,不同的心理学派形成了不同的系统理论体系,也为中小学生积极人格内涵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从气质论到特质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理论,等等,围绕人格的本质、起源、发展及改变等问题,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4]9。但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对人格的内涵也存在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人格是稳定的、持久的、内在的个体差异,它决定了行为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4]3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会经常说这个人是“友好的、关心的、冷漠的”等,这些都是特质词,评价也是来自于我们对一个人行为的观察。行为无疑是人格最明显的外在表现。人格特质理论阐释了特质与行为的直接关系,为人格培养的内容提供了参考。奥尔波特的《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首次描述特质是指个体内在的系统和倾向,个体以特质来迎接外部世界,以特质来组织知识经验。特质可以产生广泛的一致性,从而使行为本身具有持久性和跨越情境性的特点。

人格特质的内涵成为积极人格培养的基本内容。人格特质有哪些呢?卡特尔提出十六种根源特质(见表1),人格特质从效果上分为积极人格特质与消极人格特质。特质是人格的核心,相应地,积极人格培养的内容是积极人格特质。但是,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并不是要在真空状态下培养,而是要在困境中去寻找积极人格特质的意义,去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这样不仅可以让培养的内容直接与现实相联系,也让培养内容在与消极人格特质平衡的过程中拥有自己合理的位置,更让人们在这样调节的过程中形成人格特质调整的能力。培养内容需要具体的路径来实施从而完成人格培养的实操化过程。培养内容的确定为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路径选择减少了弯路,“如何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成为路径选择的指示牌。

三、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路径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倡导寻找并研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积极力量(包括外显的或潜在的),并在社会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5]10在对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与培养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论,要在困境中寻找积极意义,将人与社会情境因素贯穿于积极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提出对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的两条路径是积极体验与良好自尊的培养。这对前文我们所讨论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下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取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在具体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应确立以积极人格为目标的培养取向,结合社会需求为中心与个体需求为中心的积极人格发展目标,并且在积极体验与良好自尊两种实践路径中发展中小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一)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

体验是指人对外界各种刺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而这种心理反应常常表现为某种情绪,积极体验也就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为特定行为倾向,而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逃避倾向,相伴随的即是消极情绪;一类是接近倾向,相伴随的是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的十大重要概念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6]弗雷德里克森同时提出,积极情绪具有扩展和建构作用,也就是说,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人类的行为或思想方式。而积极体验是主观层面体验,其产生的新要求是人们自主提出的,这样更有利于个体层面内化形成人的特质。

在培育个体的积极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影响积极体验的主要因素,一是个体追求积极的内在动机因素,一是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如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等。[5]229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融合发展情境中,要调动并引领中小学生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以发挥中小学生发展其自身积极人格的内在动机;创设并营造积极的媒介化生存情境,以形成良好的媒介社会文化环境,让中小学生在各种媒介场景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在问题中体验积极情绪的价值,形成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方面,在媒介提供的信息世界中培?B中小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辨析、评估等能力,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如在被中小学生热衷的“作业帮”移动学习的平台上,大多数学生单纯只是为了更容易、更快捷地完成作业。这不仅失去了求知的真正意义,也不利于积极人格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家长协作参与的方式,组织学生以班会讨论、家庭会议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媒介信息,并带领他们在相应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合理利用它的意义,进而在求知的过程中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体验主动思考的乐趣。

另一方面,在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中培养学生对时空、人生等的感受与思考,获取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以动画片体验为例,媒介化生存情境下,通过仿真系统和传感设备,动画片中的场景被“真实”地再现,中小学生不再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感知温度、气味、速度,甚至可以用身体去触碰,这改变了他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方法。[7]中小学生可以带着角色参与到动画片的故事情节中,去观察、认识、互动和思考,并在这样的过程中通过自我价值与力量的认可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形成。在媒介提供的虚拟现实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家长、同伴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讨论等方式,引导中小学生选择积极的价值取向,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强化对中小学生自尊的培养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并基于此对自我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自尊对于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阶段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直接关系自尊的具体培养路径。对于小学儿童而言,自尊是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小学生到高年级时开始更多地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社会比较),来评价自我,建立自尊。这种比较更多地体现在学业上。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对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影响最大的因素似乎是外形,其次是同伴的接纳。[8]这些方面都是他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关键点。我们不难看出,比较是自尊感与自我概念建立的重要手段。比较有个体间高低强弱之分,学生甚至在学前就知道个体间的这种差异。自尊的培养对于教育而言,关键点在个体,核心是如何教学生合理对待这种差异,建立良好的自尊。因而,接纳自我成为自尊培养路径上的关键词。教育者需要接纳学生的差异性,同时要培养学生合理地接受个体间的差异性,以建立良好的自尊,如此才会使学生拥有积极的态度,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这提示我们在媒介化生存情境中,针对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自尊发展水平与规律,采纳各种具体有效的自尊发展策略,并且透过自尊的建立与自尊强度的不断提高,来唤醒并诱发中小学生主体的积极人格的发展。

在媒介提供的社交方式中,通过培养分享与欣赏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自尊。随着微博、QQ、微信等社交工具的普及,媒介也成为人际关系的载体。在媒介提供的社交方式中,熟人间建立了双重的交往空间,陌生人间建立了双向互动的虚拟交往平台。如,中小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盛行的“点赞”行为不仅仅获得他人对自己分享内容的欣赏,也可以使他人分享的内容得到自己的欣赏。中小学生也会在这样关系的互动中获得身份的认同感,建立良好的自尊。因此,一方面,学校、家长可以对中小学生的在线社交分享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家庭群、班级群等有成人指导的群,减少与孩子间的代沟感,在了解他们沟通方式的同时,以他们所熟悉并喜爱的语言方式与孩子沟通,培养他们分享与欣赏的能力,获得自我与同伴的认同,建立良好的自尊。

在网络游戏的竞技中,培养孩子合理地进行比较的能力,在自尊建立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尊的强度。竞争是比较重要的形式。玩是孩子的天性,网络游戏自然成为中小学生的心爱之物。首先,教育者们不应完全禁止中小学生对游戏的接触,应引导孩子适度游戏。教育者们要在与中小学生共同游戏的竞技中,培养其进行适度地比较。其次,在同伴的集体游戏中,教育者们通过观察中小学生的行为来检验成果,并基于结果的情况对中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进行完善,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尊。

不论是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还是良好的媒介自尊,都与中小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路径是相互关联的。同以游戏为例,学生在有时间限制、家长介入的情境中玩网络游戏时,很可能既体验到积极的媒介情绪,也具有了良好的媒介自尊,并且在这种快乐的媒介情绪体验中、在“我行、我可以”的自尊启动状态下,将游戏中的积极价值内化为自我的积极人格特质。因而,我们在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时可以采用两条路径融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2]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1.[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91.[4]陈少华.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3

【关键词】终身体育;中小学生;健康人格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课改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从传统体质教育转变为终身体育教学。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更注重对学生体育活动观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体育活动能力,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质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理念,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积极意义。故此,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本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人格的目的,整合体育教学资源,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发挥教师体育专业,培养学生体育文化,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让学生能够终身体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对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有积极意义。

1.贯彻系统性终身体育教学,传授学生健康人格知识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从过去单一性教学转变为多元化立体性教学,不再局限于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教学,更注重学生追求健康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参与体育活动,贯彻系统性终身体育意识,有机结合课内外体育运动,为中小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体育活动,为促进中小学生自由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小学生提供广阔学习空间。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系统性终身体育教学,为学生创设情感色彩的体育运动,融入健康人格知识,让中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和感悟体育运动中的荣誉感和亲和感,满足中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多方面情感需求,传授学生健康人格知识。

2.夯实基础性终身体育教学,唤醒学生健康人格意识

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以基础体育运动教育为定位,加强中小学生体育运动课程教学,以体育运动为教学手段,实现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中小学生社会适应力。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不再局限于竞技项目,而更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也为学生传授健康生活体育知识,夯实中小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性教学,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充沛体力,养成健康体育态度和行为,实现中小学生终身体育教育,唤醒学生健康人格意识。

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结合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多样化需求,分别设计了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球类运动、武术类运动,其中田径类运动中的长跑课,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意志品质;体操类运动利于培养中小学生体育美感,果断勇敢等良好心理素质;球类运动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团结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大局意识;武术类运动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灵活敏锐、果断机智品质思维,培养中小学生高尚审美情操和美感鉴赏力。

3.注重迁移性终身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能力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设计不同体育运动活动,很多中小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往往会在自然运动状态下表露体育天性,最能审视中小学生行为特征,这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意识,注重终身体育迁移性教学,把握改善中小学生体育行为的最佳时机。然而,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仍发现有的学生存在体育运动不当行为,甚至难以有效调节自己适应运动,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凸显的缺陷,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缺陷,设计恰当运动纠正人格缺陷,有效改善学生人格状态。

如,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球类运动中,中小学生很可能面临紧张激烈且形势多变的场景,而这样的运动尤其需要中小学生沉着冷静应对,才得以取胜,否则紧张就会失措,导致运动失败。但是,有的中小学生性格腼腆,体育运动能力较差,在参加球类运动时,害羞脸红、胆小躲避,面临极大的性格缺陷,这就需要教师为中小学生引入终身体育理念,以理念先行,对中小学生加强教育启发,经过终身体育教学培养,逐渐转变中小学生体育行为,培养中小学生勇敢无畏精神,促使中小学生身心迁移,促使中小学生具有走向社会的能力。

总之,终身体育理念对中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终身体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终身体育教学,传授学生健康人格知识,夯实基础性终身体育教学,唤醒学生健康人格意识,注重迁移性终身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能力,真正践行中小学终身体育教学,促使中小学生养成健康人格。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体育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体育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才能得以真正养成中小学生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任丽娜.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J].内蒙古教育,2015(8):83

[2]吉训金.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39):101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4

21 世纪的今天,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重心转移, 各传统行业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 纷纷步入引进高科技、走向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各用人单位的衡量人才、培养人才思维观念也随之转变, 在过去理论知识水平高、实际操作技能水平高的双高人才标准基础上, 新增心理素质好、道德品行好的双好人才标准。与此同时, 我国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正在向校内培养+ 社会实践+ 企业订制、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理念上, 越发强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合理应对在各级各类突发事件中由自身或他人引发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可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不是单一的心理健康问题, 更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要素, 可称之为心理资本。

二、大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调查表明, 大学生积极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积极人格水平越高, 心理就越健康, 同理, 积极人格水平偏低, 心理健康指数就会随之降低。所以, 提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各项研究资料数据表明, 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大学生, 通常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其情绪性格呈现诸如勇气、好奇心、希望、坚强、智慧、意志等积极性格特征。可见, 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心理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三、当代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现状

(一) 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受社会价值观动荡因素影响, 大学生群体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主要体现为较高程度的自我中心性。同时国内家庭结构多是独生子女型结构, 学生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 难免会被父母过分宠爱, 导致其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在人际互动中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 对他人呈现暴躁、偏激、敏感等负面情绪, 轻则恶化人际关系, 伤害他人自尊心, 重则引发严重暴力冲突事件, 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后果[2]。

(二) 独立自主的能力较差

从学生个体心理来看, 很多在校学生内心渴望独立, 但受传统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中的惯性思维影响, 这些大学生往往在心理上缺乏独立面对生活挫折和生活压力的勇气, 大多只能在思想中尝试独立, 而很难将思想转为实际行动。因此, 学生既希望按自身意愿做事, 不喜欢被干涉, 但长期在生活各方面对父母存在过度依赖, 导致其严重缺乏独立承受生活压力、解决各类复杂难题的能力[3]。

(三) 缺乏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在校内集体活动中, 部分学生的言行举止只为凸显自身优势, 较少关注团队整体情况, 间接影响了集体活动的整体效果。除了严重的利己思想之外, 部分学生还存在虚无主义思想, 认为自身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进程没有实质联系, 以一己偏见否认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 间接导致其学习动机不纯, 学习目标不明, 学习效果较差[4]。

(四) 人格发展不均衡

积极健康的人格应该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均衡。对于大学生而言, 除了从专业知识技能中汲取养分之外, 还要注重培养自身其他方面的能力, 从中获取更多心灵正能量, 如自尊自重、自强自立等。让大学生心理人格由单一的智能优越感转向全方位的道德品质优越感, 培养更加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均衡人格[5]。

四、通过心理资本培养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策略

(一) 学校层面

心理资本被描述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应用在目标管理中, 可以经由提升内在参与提升学生心理资本。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上山下乡的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管理, 从心理参与层面丰富学生的多重角色感, 激发学生内心萌生挑战新事物的欲望;同时应努力营造具有互动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会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6]。

(二) 个人层面

能够及时有效地排解负面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大学生要学会从正面角度看待理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类负面现象, 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找朋友倾诉、咨询心理医生等各种方式渠道缓解、转移消极情绪, 保持稳定、乐观的心境。

(三) 家长层面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作用。父母在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所以, 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处理问题, 正确看待孩子在求学、就业中的各种得失, 充分利用异地求学这一时机, 弥补独生子女家庭在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思想观念上尊重孩子,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避免在学习成绩、升学就业等方面对孩子过度施压。

五、结语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来自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逐步转到人才的心理资本层面上。应从社会舆论、校园环境及家庭环境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平衡发展。一个良好的心态就是一份心理资本, 确保大学生实时应对来自社会、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压力, 不断提升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积极人格是由多种积极人格特质组成的个体内部相对稳定的系统, 是个人积极的思想和心态, 它强调个体采取一种积极向上的思考行为模式。积极人格有一部分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但更多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培养。文章就大学生人格形成现状及原因进行探索, 并提出在心理资本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心理资本视角,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杨世平.浅议心理资本视角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3 (9) :224-233.

[2]陈黎.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 :4-6.

[3]王志贤, 张纪霞, 钱铮.心理资本视角下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 2014 (2) :27-29.

[4]蒋怀滨, 林良章, 王娟娥.以积极人格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幸福课教学模式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3 (4) :103-105.

[5]《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卷第1~24期总目次索引[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24) :141-168.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途径论文 篇5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加强中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越来越重要。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提出了培养高尚道德人格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人格途径

一、高扬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21世纪,人们将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在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的民主化、平等性,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观念逐渐深化,道德人格教育正体现了这样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确立人文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谓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是指以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强调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对灵魂的塑造以及引导他们对智慧的追求。反对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倾向和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主张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理解生命、追求价值、活出人的意义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意识到,要想使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就必须以人文主义的理念作为指导。即教育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当代工作的核心,自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功利化追求在教育中的泛滥,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与完善,切实确立起“人”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教育改革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才有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家园。

2.恪守教育的“全人教育”使命。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其全人教育论中明确指出:“全我的中心点和统一点,就是自己的良心,是神,是生命。”小原国芳在这里所强调的良知、神以及生命就是指人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即精神、理想、信仰、价值等。“全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享受真正的生活,全面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关怀学生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与满足,以达到学生身、心、灵各方面的平衡与发展。台湾中原大学的王惠芝先生在谈到“全人教育”时指出:“全人教育的主要宗旨之一便在训练出身、心、灵都平衡而又能健全发展的学生。一个受过健全教育的学生终其一生,在道德选择上有清楚的明辨能力,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忠实尽责,完成生命意义的实现。”所以,真正的教育应当包含智慧之爱,应当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应当培养学生美好的理想,应当让学生具有公正、自由、民主的信念,应当使学生理解人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称其为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当引导学生追求智慧、关注生命、理解价值、提升精神、培养信仰,从而养成一种人之为人的人文精神。

3.重视教育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教育不应当只成为我们追求功利的一个手段,而应当回归到它的本质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在工作中尽量体现和突出人性。师生间要建立亲密的人性关系,教学中要突出知识的人性内容或人性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通过教育自我完善的意识。教师的确不能改变课程的日趋专业化和破碎化,也不能改变社会观念对学校的巨大影响,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和为人使学生意识到,最光荣伟大的事业莫过于怎样做一个人。

二、注重科学的“灌输”方法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统一

1.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所有德育活动都应在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要激励、发挥其主体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全部心理机能去感知、想象、体验和理解相应的社会意识与道德规范。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2.科学“灌输”的实质与存在的必然性。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但由教师直接传授却仍不失为一条捷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授人以渔”先于“授人以鱼”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在大学生的立场、观点、方法尚未形成和完善之际,加强科学理论的灌输,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完善的客观要求。当然,这里说的直接传授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中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上的科学灌输,不是那种无视学生主体,只强调服从的填鸭式的灌输。

3.主体性有效发挥与科学“灌输”的结合。强调灌输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把灌输的内容内化并外化为行为,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方法,其价值在于有效性,提高有效性离不开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往教育的缺陷并不在于灌输,而是在于没有将灌输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灌输。道德教育的最佳境界,在于形成知、情、意、行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协调,从而构成系统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机械而简单的德育方法是完不成此任务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将科学的灌输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并进一步落实到中学生的知、情、意相统一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上。

三、培育大学生自我建构高尚道德人格的自觉意识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体、思想、行为的活动状况的意识,是对自己在社会、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一种全面认识和评价。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自我意识开始指向内心世界,是独立自主、尊重自信、自我调节与控制等心理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但由于自身的局限,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耐心帮助与指导。学校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2.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发展的主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最快的时期,期间,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促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人格建设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林斯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必须了解自我教育的意义、规律和方法,在道德人格教育实践中,指导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目的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养成探究行为的目的、意义和途径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自觉性和坚持性,只有当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时,教育才会有效,所以,教师应明确地对学生提出任务、目标、要求,激发其道德人格建设的意向,依靠受教育者道德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以培养其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精神,提高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展其控制和支配行为的能力,使其成长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四、营造培养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良好校园氛围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德育工作者应注重内部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把它变成一种由教育者有意识地控制和设计的隐性课程,以增强育人效果,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整合的概念,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应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中隐性教育因素的功能和整体育人效应。 2.加强班集体建设。集体并不是通过关于集体主义的谈论来建立的。建立和培养学生班集体,必须以这样的两点作为基础:第一,要吸引全体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第二,集体活动的组织必须有助于学生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以及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激发,使他们结成友好的和有工作能力的集体,使班集体在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五、加强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培养的实践环节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的道德规范、原则和价值观,而且要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因此,它更强调在实践中通过活动和交往来获得相应的价值、观念,并养成相关的行为习惯。英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曾指出,德育最重要的是要多做,反复地做,直到做好。杜威认为,应当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学校生活不能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知和行要统一。杜威认为学校对儿童应该给予多方面的道德训练,仅把儿童训练成为一个会投票的选民、一个守法的公民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所以,德育一定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在其中感受道德,践履道德,选择行为方式,在活动中发展品德。

1.树立道德榜样,开展向先进模范学习的活动。要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上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道德教育。要树立一批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青少年身边的道德楷模,开展扎实深入的向模范学习的活动,让我们的青少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道德品质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

2.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要广泛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通过公民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和18岁成人宣誓仪式,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开展应有的礼仪教育活动,倡导和推广公民道德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礼仪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礼仪教育在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讲文明、讲礼貌活动,倡导文明言行,推广文明礼节,使重礼节、讲礼貌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3.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要进一步突出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提高道德素质。要继续深化希望工程,充分发挥希望工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通过青年文明社区服务活动,引导青少年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在保护母亲河的活动中,引导青少年从爱护身边的环境做起,帮助他们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使道德践行能顺利进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他们真正地活动起来,真正地看,真正地想,只有使学生真正受到感动,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全而完善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中国青年研究,(4):26-28.

[2]纪秋发.北京市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0(2):35-36.

[3]程方平.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视点[J].德育信息,(3):24-27.

以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积极引导学生 篇6

一、班主任的魅力品质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

小学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学班主任人格的具体体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小学班主任品质越高,学识越渊博,身心越健康,小学班主任人格魅力就越强,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吸引力也越大,小学班主任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好。这样的小学班主任能让大家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同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向上的心理效应。班主任就会牢固树立起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鲁迅先生为什么总是时时记起仅教过他两年的藤野先生,并对他充满感激之情呢?原因就在于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对鲁迅毫无民族偏见,师德感人,使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崇高与伟大。这种崇高而伟大的人格时时激励着鲁迅以笔为武器,为民族的新生而摇旗呐喊,为祖国的光明而奋斗终生。这一事例印证了班主任的魅力品质对于班级学生个性、品格的深远影响。

二、班主任的魅力品质对学生具有陶冶效能

在教育实践中,小学班主任对待学生要热情、真诚,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小学班主任还必须注意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的养成。因为,这些情感不仅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激励价值,对信念、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有陶冶价值。此外,小学班主任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及时合理的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也能控制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健康的环境,用小学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如果小学班主任成为了学生的对立面,便无法走近学生的心灵,无法与学生达到感情的沟通,也就无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还证明:小学班主任本身的情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小学班主任有强烈的求知欲,热爱自己的专业,以饱满的情绪带领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像赞可夫所说的:“如果小学班主任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所以,小学班主任上课要全身心地投入,将自己对所教学科深深热爱的激情融于每一节课中,去吸引学生听课,激发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并使他们建立起持久而牢固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通过小学班主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柬吸引学生,利用他们的心理动力斟素去加以补偿,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三、班主任的魅力品质是一种隐形教育

热爱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当好班主任的必要前提,也是班主任的神圣天职。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每一个学生在温馨的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幸福快乐的成长,是班主任工作中追求的目标。作为班主任,时时刻刻关注着班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主动架起通向学生的爱的桥梁,用情感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才能有利于真正地了解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们有什么知心话,也喜欢说给老师听。学生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与同学的关系,内心的苦恼等。在交流中,班主任就能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有利于教育工作及时地开展,有利于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提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助和安慰,班主任成了他们的朋友。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真心回报,班主任的魅力品质是一种隐形的教育。

四、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代表着社会成年一代向未成年一代传播先进思想、道德规范和科学文化知识;小学班主任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广大小学班主任付出艰辛的劳动。

小学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训练、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又要组织控制、评价学生的学习。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力。一个品德高尚的小学班主任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甘当人梯的精神;有忠诚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才能用无声的行动代替有声的命令,学生才会信服,在他们的心目中小学班主任的形象就显得可亲可敬,小学班主任的人格就会得到尊重和爱戴。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亲密的情感。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小学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直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最好的“魔术棒”。因此,小学班主任平时应十分注意在学生中树立起对工作认真负责、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公证不阿的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在班级工作中,坚持将班级工作的方法及目的对学生公开,在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中,将自已看作是班中一员,身先士卒,亲历亲为,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用自己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五、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能启迪学生心灵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7

一、语言学习中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思想和合作行为的形成

Lwein, Lippit and White 1939年做的一个经典实验证明:不同类型的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了相应不同的影响, 结果表明课堂的民主气氛直接导致学生的建设性思想和合作行为。因此, 英语教师需要在课堂语言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快乐、自由和轻松的学习气氛, 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 以便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 做出独立的决定。同时, 在民主、快乐、自由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下, 学生不会感到过多的压力和焦虑, 就会愿意参与语言活动, 并乐于同他人合作以完成某项语言任务, 其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于是学生在语言活动中与他人的互动越来越多, 其创造能力和潜力在频繁的互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那么, 语言教师怎样才能创设一个民主、快乐、自由和轻松的学习气氛呢?作者以为, 首先要在课堂活动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情感联系。良好的情感联系给予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反之, 缺少良好的情感互动的课堂容易导致敌对和不信任感, 而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感情和语言学习。第二, 有效的语言学习必须以平等和互相尊重为前提。一方面,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教师的尊重意味着尊重学生个性及其个体发展。教师对学生不能有任意的批评、指责和不公正行为, 即使教师有自己偏爱的学生, 也不适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避免这一情况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一种行为规范, 要求每一个人, 包括老师, 都须严格遵守。只有每一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 有效的语言教学才得以确保。如果没有爱和尊重, 就会导致惧怕、不满和情感疏离。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他人。课堂活动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参与, 也需要每个学生尊重和平等地对待他人课堂活动才得以圆满完成。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语言活动, 学生在活动当中获得更多机会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同时不自觉地学会了正确地对待他人, 同他人合作、共享等。因此, 学生的参与是一架桥梁, 不仅是语言交流的桥梁, 而且是感情交流的桥梁。学生参与语言活动越多, 课堂的情感纽带越强, 语言学习的效果就越佳。

二、语言学习中的课堂互动能帮助学生发展同他人的有效情感联系

有效率的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同他人的有效情感联系。英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尤为重要。其中生生互动是主导。人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是构建社会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学生习得其所居环境的语言的过程, 也是通过互动发展同他人社交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信心、勇气、自尊和合作等积极人格特征应受到语言教师的鼓励和保护。

师生互动语言教学中倡导民主气氛, 教师应强调学生的参与、合作和人际交往。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有许多师生互动的方式方法活动可供我们借鉴。

问答式教学英语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有效的互动。这一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发现问题和找到答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提问应是开放式的 (open-ended) , 如what, why, how等问题, 而不是封闭式的 (closed) , 即yes或no问题。

作业批改这一方式看似普通, 运用得当的话, 实则是教师同学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意义颇大。教师的评价不仅仅是学生的作业, 而且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 所以教师不应忽略学生作业的批改, 而应该慎重地对待, 切忌因粗暴、粗心或漠视而伤害学生感情。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作出正面和肯定的评价会激励学生更加关注和喜欢语言学习, 反之, 则会导致学生本人的漠视。课堂实践中, 作者给一个英语水平并不太好的学生作业做过这样的评价:“想象力丰富, 逻辑性强, 进步很大。如果能注意动词时态的正确使用, 就更棒了!”后续的关注发现这名学生的进步是持续不断的。总之, 作业的批改实际上是师生保持情感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的参与教师除了是教学的监督者、指导者、组织者, 还应是参与者。当教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语言活动当中去, 不会引起学生的紧张和压迫感, 只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 增强亲近感。关键在于教师参与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态度。只有身处其中, 才能够随时发现问题, 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 尤其是口语教学中, 学生渴望老师的参与, 甚至当面邀请老师进行即兴对话。实践表明, 有教师亲自参与的活动, 学生基本上表现积极、兴奋、主动与合作, 结果语言任务也较其他组完成得更好。

生生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帮助发展人格的重要方式。S.S.Chauhan (1978:379) 曾经指出:人际关系以三种方式起作用。一是彼此吸引, 即友谊、爱和同情等;二是敌对, 即相互对立;三是隔离, 即相互疏远, 减少同外界的接触。可见, 我们英语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友谊、爱、合作与同情等积极人格特征, 疏导如对立、疏离等消极人格特征。作者认为, 英语课堂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形成有效的生生互动, 以使学生在互动中完善其人际关系。

交流活动让学生以对 (pair) 或组 (group) 的形式完成某个语言学习任务, 如对话、讨论或表演等。这样的活动能够大大增加学生语言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不仅锻炼学生语言交流能力, 也有助于增强彼此间的理解、友谊、爱与同情等情感联系。

合作活动由老师根据学生个体水平的不同分不同的群体 (10人左右) 完成不同的语言学习任务。每一个群体内部成员必须各自承担责任, 共同协作, 才能完成任务, 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在这一合作的气氛下, 群体内部互相帮助、沟通、协作, 有助于缓解和消除焦虑、紧张与害怕等心理, 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互学互助活动在现行50人左右的班级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活动有诸多困难。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状, 只能尽力化解这一矛盾。互学互助这一教学活动就可以发动大多数学生结成对或组相互学习, 资源共享。这一方式既可以增进学生互相了解, 又可以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 认识自己的不足。因此, 这一方法运用得当的话, 对我们的大班教学尤为实际。

三、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幸福感, 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

教师都知道:当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满足和幸福感, 他就会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因为他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作者认为, 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 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促进其英语学习。

幸福情感体验一般说来, 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唱英文歌、讲故事、朗诵和短剧表演等方式使课堂学习生动活泼有趣。但首要的事情是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体验到学习活动带给他的乐趣和满足感。这就要求教师语言材料的选择、语言活动的组织等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支配下, 学生才会专注于它所喜欢和感兴趣的语言活动, 其学习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满足和幸福感。

成功体验人人都期望成功, 这也是激发人奋起的强烈动机。对学生来说, 失败令人沮丧。学习上的挫败感对其人格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所以, 语言教师应该尽力在英语教学中减少学生的失败和挫折感, 增加其成功体验。高职高专学生语言水平参差不齐, 但每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长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派不同的语言任务, 以便于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力, 较圆满地完成指定的任务。这样, 学生便获得了一次学习的成功体验。同时, 教师给学生的成功体验创造充分的机会和环境, 会大大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从而促进其语言学习。例如, 学生在演讲、会话、短剧表演和竞赛等活动中表现优异都会增加其成功体验。

多鼓励表扬, 少批评惩罚教师的表杨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带给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而批评惩罚却伤害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即使是老师的一个不友好的眼神也会伤及学生。所以不要因语言的错误而批评惩罚学生。语言的学习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完成和完善的。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尝试行为和冒险精神尤为可贵, 应该得到教师的鼓励和保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 保护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论和启示

课堂实践表明,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积极人格发展, 对其英语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 即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积极健康发展的人。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重视其语言的认知学习, 还要关注其人格发展状况。只有把学生的认知学习和情感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语言的学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8

人格教育, 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 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 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徐特立曾说:“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人格教育的根本是“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 也就是优良人格的教育。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和智力教育的整合。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让他们有立身之本,将来有能力面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是一种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然而,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整个教学讲究控制和效率, 注重接受性的知识灌输和“成才教育”,忽视语言的多元价值、文化内涵及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即忽视“成人教育”。笔者通过仔细研究高考英语试卷,无论是完形填空、阅读还是作文的内容不仅涉及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梦想和理想的追求、爱和友谊,而且涉及环境保护和个人成长。这是对英语教育规律探索的新成果,也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语言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实现“教人做人”的教学初衷。

一、高考英语试题所传达的积极的人格(正能量)

1.成 长教育 。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个性成长的波动期, 我们要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等基本道德修养和坚强性格。在社会变革较快的大背景下,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教他们如何适应环境,如何面对和处理具体问题,如何学会成长,孩子应该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高考试卷针对这一特点,在试题内容方面有意识地安排与其相关的考题。例如2009年福建卷完形填空讲述了家庭故事的影响力;2010年安徽卷阅D“Give your children permission to succeed and believe in them”;2011年湖南卷作文“A whole is made up of many small part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2011年江苏卷 完形填空 摘苹果的 故事———学 会舍弃 ; 2011年天津卷完形填空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呵护 ;2013年湖南卷完形填空, 主要讲述作者八岁时曾试图离家出走的经历; 2013年重庆卷写作一 , 主题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2013年北京卷的 看图作文 的主题是 感恩教育 ;2014年湖南卷 完形填空,妈妈教作者如何熨烫衬衣,作者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棘手问题。2014年天津卷完形填空,母亲一个人离家生活在巴西的经历使作者感悟到要学会独立,照顾好自己;2014年广东卷完形填空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为话题,在处理与孩子关系时,最重要的在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2.理 想教育 。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理想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社会理想的形成是以对社会理想的认 知为基础的,这是个体社会理想形成的准备阶段。对青少年进行社会理想教育,必须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而高考试卷试题的设计特别强调理想教育。2009年江西卷作文“Turning a bad mood into a good one to realize one’s dream”; 2010年广东卷阅读B篇“Problems are just stepping stone for success”;2011年天津卷完形填空“A love note from my Mom”,强调了榜样的力量;2013年北京卷写作以“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如:“people need to learn to accept the reality and keep on trying, just like the man in the picture,instead of the big fish he wishes for,he actually catches a small one”;2013年湖南卷 阅读C“Dorothy”的故事使作者学会了无论在哪 ,只要努力付出 ,梦想就会开出勇敢的花, 即Bloom where you are planted;2013年江苏卷完形填空“American dream”,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的理想;2014年大纲卷作文“十年后的我”;2014年山东卷材料作文“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等。

3.爱 的教育 。

爱是人类拥有的最基本、最美好的情感,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与生命,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面对呼唤爱心的时代, 爱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青少年不仅要学会爱别人,爱环境,更要爱自己。2009年山东卷完形 填空“A box of love”;2009年安徽卷 完形填空 “it’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2010年陕西卷完形填空“给予”本身就是一种快乐;2011年浙江卷完形填空“善举”;2012年安徽卷完形作者在Chicago得到陌生人的帮助;2012年福建卷完形“We happy few,we band of brothers”;2012年陕西卷阅读B讲述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暖;2013年山东卷完形填空让别人快乐自己才能快乐。2014年重庆卷完形填空讲述了Ahmed的善举让失去丈夫的作者认识到这个世界充满又爱;2014年广东卷 阅读B介绍英语 句子“practice random kindness and senseless acts of beauty”对几个人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诠释了“行善施美,随时随地可为”;2014年安徽卷完形填空讲述了作者在参加研讨会期间受到一位热心老太太帮助的故事,体现了陌生人的关爱。

4.品 格教育 。

Character education又称为品德教育 , 一般用来描述对孩子未来在个人和社会生存有帮助的教学。为培养良好的品性, 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内容包括智慧的启发、良好习惯的养成等。 这个教育的形式介入教孩子和青少年价值包括诚实、管理工作、仁慈、宽厚、勇气、自由、正义、平等和尊敬。在高考试卷中,这一类型的考题俯首可拾。2009年四川卷阅读C“诚实”, Every act of honesty is a deposit into your PBA and build your strength;2010年全国卷作文“人与自然的关系”;2010年广东卷完形填空感恩教育;2010年江苏卷完形填空’Power of enthusiasm”;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B篇探讨诚实的重要性 ;2013年湖北卷作文“语言也会给人造成伤害”侧重了“Words could be powerful i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ways”;2013年江苏卷看图命 题作文以 “Happy earth day”为题 ,表达了“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We should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earth instead of shouting empty slogans”;2014年江苏卷完形填空,Dale Carnegie出身贫寒,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了自卑感, 自信铸就了他的成功。

5.幸 福观教育 。

青少年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 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长足发展。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 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幸福”等一类问题。高考试题在这一方面也有所体现。2010年湖北卷 作文“A smile can open doors and tear down walls”;2013年天津卷阅读D篇讲述了什么事真正的快乐和幸福,知足才能常乐。2013年辽宁卷完形填空“金房子的故事”, 羡慕他人的却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拥有的;2014年福建卷阅读D,衡量幸福的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 ,真正的幸福来自精神的富足即“House of the life”。

二、尊重学生个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

1.教师要以人为本 ,因 材施教 。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格教育,就必须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强势智能,进行个性化教学。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进行,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强势智能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以理解的方式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学生最多的发展机会。

此外,人格培养还可利用模仿原理,以教师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也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经过培养的行为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等。

2.利 用英语课堂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自觉性 ,创造性 ,整 体性)。

现在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中学生是能动的、自主的,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的行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全过程。

现实工作中尤其要注重:一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强化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精髓,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直接相关;三是注意传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科技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促使人格尽快现代化。

3.注 重情感教育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

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重视认知的教育无疑是正确的,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顺利产生良好的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换句话说,忽视情感、意志,把“知”转化为“行”的中间环节的培养,往往会造成知行矛盾的恶果。

科学教育和积极人格的形成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当今时代,人们除了对科学、经济、物质的追求外,更注重对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加强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三、结语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教育,其目的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 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 是新课标的特色, 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深化英语教学的基点。外语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中积极 主动地实 施素质教 育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挖掘语言 中的文化内涵、情感因素等,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健全 的人格和 正确的人 生观、世界 观等 ,使他们适 应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近年来的全国各地高考英语试卷出现大量反映人格教育的完形填空、阅读和作文。高考试卷所传递的信息要求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贯彻人格教育思想。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9

一、积极情绪体验

情绪不仅影响幼儿的认知过程, 还影响其积极人格的形成。持久稳定愉快的情绪体验, 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稳重等积极人格特征。当幼儿的情绪处在积极状态时, 会更加自信主动, 思维活跃, 乐于学习, 勇敢且富有创造性。反之, 则会成为易生气动怒、跋扈娇纵、爱哭泣的孩子, 更易被伙伴群体孤立, 强化不良情绪的积累。幼儿情绪易冲动、易传染、易转移、不稳定、情绪调控能力差。但幼儿情绪可塑性强, 家长应帮助幼儿获取积极情绪体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从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 创设宽松和谐、规范有序的家庭环境

理解接纳、宽容和谐的情感氛围, 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前提条件。家长对幼儿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 使幼儿感受爱和尊重, 心情愉悦, 极易产生向上的积极情感 (乐观开朗、自尊自信) 。规范有序、美感意趣的物质环境, 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物质保障 (情绪稳定、坚持自制)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天生具有秩序感。规范有序的环境, 符合幼儿心理需求, 心情愉快。家庭中的家居物品, 摆放有序;家人的生活作息, 规律有序。这些都是幼儿积极情绪获取的基础条件。

(二) 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恰当表达情绪

幼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不会表达自己情绪。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故事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 让幼儿理解情绪的产生、尝试换位思考, 体验感受不同处境的心理情绪。如绘本《各种各样的情绪———感觉大书》, 画面生动有趣, 表情夸张到位, 非常巧妙地呈现各种情绪, 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情绪, 并理解其产生的原因。《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都是情绪管理的绘本。幼儿在两岁半, 会出现“第一次反叛”。情绪易激动, 特别任性、执拗, 甚至为达到目的, 哭得歇斯底里, 不惜伤害自己。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 淡化处理的方法。其次可以采取不制止、不干涉的方法, 让幼儿将不良情绪彻底发泄, 待安静后, 再进行对话处理。但对于脾气暴躁、大闹不止, 甚至动手动脚的幼儿而言, 可以尝试“特殊方法”。当家长发现孩子无理取闹大哭不止时, 可以抱着孩子突然说:“你是谁家的宝宝啊?怎么到我家来了啊?” (幼儿惊慌) “我家宝宝很乖的, 不会哭闹的, 你是谁啊?” (幼儿着急解释) 待稍微安静后“, 噢, 你刚才被巫婆施了魔法, 对吗?” (嗯嗯幼儿点头) “噢, 现在才是我的宝贝呢。”

(三) 引导幼儿转移兴趣, 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幼儿不明白情绪的好坏之分, 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弱, 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宣泄, 很容易引起各种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作为家长不能压抑幼儿的不良情绪, 也不能任由其发展, 而是要引导幼儿转移兴趣, 倾听幼儿的想法, 用关爱和理解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认识各种情绪, 特别是对于过激情绪的初步认识, 尝试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现实生活中幼儿不如意时要发泄其不满的情绪, 而父母不能够宽容、理解孩子的心情, 用权威占了上风, 结果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 长时间抑郁纠结, 越积越多, 情绪发展就会走向消极方面。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常常不一致, 情绪表达的发展滞后于情绪认识。家长应帮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 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家长可以创设条件, 通过亲子游戏、家庭舞台、秘密话吧等多种形式, 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中调节和舒缓不良情绪。另外要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 还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有时候会犯“无心之错”, 家长应站在幼儿角度, 与幼儿真诚交流, 理性对待, 冷静处理。过度严厉的指责, 反而会强化他的错误意识。同时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 更容易出现退缩、责难、抵抗、执拗等不良人格特征。

二、积极行为构建

积极情绪产生积极行为, 但积极行为的产生不是刻意教育所得, 而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

(一) 隐性教育

家长应注重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隐性教育, 即“教育无痕”。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 不露痕迹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为范, 家长的榜样人格是幼儿积极行为构建的基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成长和知识获得是在不断的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家长的榜样行为, 无形中会影响到幼儿积极人格的发展。孔子曾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人格魅力, 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灵的成长和积极人格的形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对他人的谦让、对子女的疼爱, 以及对小动物们的关心, 这些优秀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亲近社会的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为后期具有高尚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人文环境

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是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摇篮。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包括民主有序的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一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父母, 潜移默化中会培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幼儿。家庭中处处体现温馨、意趣、学习的角落, 闲暇时更多出现的是打球、爬山、听音乐、泡图书馆等文化娱乐, 这种生活风格无形中促进幼儿积极的人格行为。家庭不仅重视人文环境中的文化熏陶, 还应注重生活中的幽默诙谐。家长的幽默品质, 家庭中的诙谐趣事, 都会给幼儿带来开心、放松、自由的情绪体验, 更易于积极行为的产生。

三、积极人格形成

积极人格的形成,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它是个体在对外界事物的影响下, 不断内化分析再内化的复杂过程, 通过这种内化人格品质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积极人格培养除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行为构建之外, 家长还应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长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 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体验交往的快乐。如多带幼儿外出活动, 扩大眼界, 增加幼儿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多陪幼儿逛超市, 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物品, 自己买单, 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邀请邻居或其他小朋友到自己家做客, 帮助幼儿感受同伴交往的乐趣。 (2) 引导幼儿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交往技能。通过角色扮演、绘本阅读、家庭剧场等游戏环节, 培养幼儿换位思考, 初步掌握感受、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当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 要学会等待, 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家长适当给予引导, 切不可大包大揽。

积极人格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关键期, 通过创设家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引导幼儿获得积极情绪体验, 形成积极行为, 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 最终形成完整的积极人格。

参考文献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10

在人的内心深处, 存在积极和消极两股抗争的人格力量。消极的人格力量让人压抑、恐惧、贪婪、自私, 常导致人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格力量让人喜悦、希望、宽容、仁慈, 有助于保持人的心理健康。 这两股力量谁都可能战胜谁, 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 将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 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

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素质的提升, 不仅依赖于消极人格力量的消除, 更依赖于积极人格力量的培育和增长。正如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 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 人性的消极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 才有助于人格和谐、健康地发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状况进行测量和研究, 以期为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学生积极人格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广西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选取498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经剔除无效问卷后, 用于统计分析的数据共482 人, 其中男生206 人, 女生276 人;城镇学生187 人, 农村学生295 人;大一学生132 人, 大二学生126 人, 大三学生118 人, 大四学生106 人。

2.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的积极人格问卷采用Park和Peterson等人编制的成人版人格力量测量量表。 该量表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翻译并修订, 共有240个问题, 反映了24 种积极人格品质。 每种积极人格品质由10个问题构成, 每个问题采用5 点记分, 从1 分~5 分别表示非常像我、像我、不确定、不像我、非常不像我。 每种品质的平均得分越高, 表示该人格品质越趋向积极的一端。

在本次研究中, 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0, Cronbachα 系数为0.92;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各个维度的Cronbachα 系数在0.62~0.88 之间, χ2/df=2.64, RMSEA<0.05, NFI、TLI、CFI均在0.82 以上, 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3. 数据搜集与处理

调查问卷由心理学专业教师现场发放和回收, 学生回答时间约40 分钟。 所有数据的处理均在计算机上完成,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1. 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总体情况

表1 结果显示, 在本研究中,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在3.22~3.88 之间, 都在中点值3 分以上, 提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发展良好;其中, 积极人格品质得分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爱与被爱、友善、公正、感恩、美的欣赏, 排在后五位的依次是自我控制、领导力、毅力、社交智慧、勇气。

2. 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性别差异

注:* 表示P<0.01, ** 表示P<0.05, 下同

表2 结果显示,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在洞察力、友善、爱与被爱、宽容、美的欣赏和自我控制等六个方面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其中, 在友善、爱与被爱、宽容、美的欣赏等方面, 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洞察力、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得分高于女生。

3. 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城乡差异

表3 结果显示, 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差异主要表现在判断力、热情、社交智慧、谨慎和幽默等五个方面。其中, 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在判断力、热情、社交智慧和幽默等方面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而在谨慎方面, 农村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4. 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年级差异

表4 结果显示, 不同年级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好学、自我控制、美的欣赏和感恩等方面。 进一步通过LSD多重比较检验发现, 在好学和自我控制方面, 大四学生的得分高于大二学生, 且存在显著差异;在美的欣赏方面, 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而在感恩方面, 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

四、分析与讨论

1. 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发展状况

在本研究中,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在3.22~3.88 之间, 都在中点值3 分以上, 提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发展良好。 其中, 表现最为突出的五种积极人格品质分别是爱与被爱、友善、公正、感恩、美的欣赏;最不突出的积极人格品质分别是自我控制、领导力、毅力、社交智慧、勇气等, 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 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 在爱与被爱、友善、美的欣赏、宽容等积极人格品质方面, 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而在洞察力、自我控制等方面, 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男女性别的心理特征有关。 已有研究认为, 在性别差异方面, 女性在友善、爱、美的欣赏等反映“ 心灵”情感层面的积极人格品质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在自控、洞察力等反映“ 理性”层面的积极人格品质方面得分高于女性。 一般情况下, 女性青春期较男性来得早, 她们更早关注个人的仪容、体型等, 审美能力发展较快;女性通常具备良好的爱心和友善等心理品质, 在人际交往中更能够宽容别人。 男性一般比较理性, 善于自我控制, 具备较强的洞察力。

3. 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城乡差异

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差异主要表现在热情、谨慎、幽默、判断力和社交智慧等五个方面。在判断力、热情、社交智慧和幽默等方面, 城镇学生的表现明显优于农村学生, 在谨慎方面, 农村学生表现较好。 这些差异, 可能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 城镇一般经济发达, 交通方便, 信息通畅, 生活在城镇的大学生能够较早接触社会文化, 接受社会影响, 对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了解比较多, 他们甚至能够通过微信、微博、QQ群等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 这使得他们眼界开阔, 思想开放, 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能够热情主动, 且具有幽默感, 表现出较好的判断力和社交智慧。 而农村大学生从小生活环境闭塞, 信息不畅, 对社会了解不多, 遇事往往小心谨慎。

4. 关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差异主要表现在好学、自我控制、美的欣赏和感恩等方面。 多重比较检验结果显示, 大四学生在好学和自我控制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 原因可能是大四学生直接面临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他们发现自身专业能力发展上存在的不足, 能够主动进行自我控制加强专业学习, 以尽快适应实习和就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在美的欣赏方面, 大三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这与大三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有关, 他们越来越关注美的事物, 不仅关注事物的外在美, 也关注事物的内在美。

五、结束语

在感恩特质方面, 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 这一结果应该引起注意。 究其原因, 可能是大一学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接受了较多的感恩教育, 高中学校往往以感恩作为推动学生积极备考的巨大动力。大二学生更多地受到社会不良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 感恩意识有所下降。 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任俊, 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4) .

[2]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11 (04) .

[3]Park N, Peterson C.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6 (29) .

[4]郑祥专.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6) .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27-01

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就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发现问题,并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人格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非常容易受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要对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切都说明,语文课程改革重点定位在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更是实现语文教育“元”的价值。

2、人格教育是体现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有效方式

从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长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3、人格教育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目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等。从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其本质——燃烧起受教育者心底的火种,让他们的生命之光焕发出炫丽的光辉,从而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具体实施

1、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理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豁达的语文观”等思想;在学习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严谨教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塑造教师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2、把人格教育放在课堂上

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公平公正、活力四射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多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教学的过程,在互教互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变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3、把人格教育延续到课外活动中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续到课外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从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培养出的抽象情感力量,内化为实实在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应多采用一些课外(比如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并为学生的人格实践创造机会。

4、寓人格培养于语言能力中

把人格的培养寓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出发,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我们提倡自我阅读和整体感悟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感悟文章的真谛,这样能够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应高度重视听说教学,因为听说是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听说能力的提高。

5、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科的潜能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阅读、累积、解读和使用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从感性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并以此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使人格得到升华,这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潜能。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并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以及优秀的文学人物等,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篇12

人格一词在英文中为“personality”,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对其做一个最简练又相对比较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引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条目:“人格(personality),即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2]。”人们提出过种种关于人格的学说,用以解释一个人如何与他人相同和相异,以及是什么因素把某个人的各种异同点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模式。不同的人格具有对环境的不同反应,具有对生活的不同应对,人格既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由此又可以把握改造自己人格的可能性。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一个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就能有效地塑造其良好的人格品质。传统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其“尊师重道、谦和仁爱、讲礼守信、宽容礼让”等内容注重内心世界的深化,对当代社会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 健康人格的内涵

健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各种成分和特质都得到健康、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即个体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各方面素质如身体、文化、心理等素质都比较协调。协调是其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吻合,人格内部各方面不发生对抗、冲突、分裂,这样的人就是和谐、均衡的人,就是一个人格发展健全的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正确的自我意识。(2)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4)和谐的人际关系。(5)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6)个体心理的和谐发展。[3]

蔡元培先生认为要从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四个方面来看健康人格。[4]在西方,各派学者有各自的看法,众说纷纭。一般来说,界定一个人有没有健康人格,要看这个人存在状态的完整性,即要看他是否具有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等各要素的健全性,以及各人格要素之间是否具有统一性、平衡性。健康的人格对于心理的发展与完善起动力作用。以忠实真理,思想解放,追求创新,个性和谐,心胸坦荡、坚韧不拔等品质为标志,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充满自尊、自爱和自信,是真、善、美的统一。

2 传统武德的当代教育价值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及作用

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传统武德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观念系统,二是由具体行为体现的实践程序。其根本宗旨是完成对人的塑造,具有高度的实践指向性[5]。传统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具有相对的稳对性和延续性。当今,我们应该保留并发扬传统武德中的优秀内容,以使其适应现代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并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

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中提出:“要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收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传统武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注重传统武德的教育功能,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积极作用。

2.1“尊师重道,立身正直,谦和仁爱”的传统武德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尊师”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辈的俗成礼仪,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仪。“重道”,即尊尚武道、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按照儒家人伦的要求为中庸之道,谦虚恭敬、重视和合。这实际上体现了“仁”的基本内容之一[6]。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够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减少人们的抵触情绪,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效用。

2.2“讲礼守信,重义轻利”的传统武德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和良好的竞争心态

在当代社会,竞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没有竞争的社会必定是一个陈腐、缺乏生气的社会。但是,把物质财富的追求当成人生的全部目的去竞争必然会造成精神的萎靡,道德的沦丧。传统武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道德伦理的限制下,形成追求礼让的竞争观,讲究不为人先、大义服礼,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时讲究先礼后兵的大将风度,采取“点到为止”,追求精神气质的优胜往往多于比赛的胜败。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调节不良情绪,克服人性的畸形发展,避免在社会竞争中出现攻击和侵略的天性,从而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竞争心态。

2.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武德能够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前进的精神。大学生通过学习并将其应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中,可以养成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精神作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有关习武精神的经典语汇,对培养大学生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7]。

2.4 传统武德中“精忠报国”的精神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们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平时操练武术用以健身防身,一旦国家有难则不畏强暴,而以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现在,虽然爱国主义的形式与过去不同,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应得到继承和发挥。在这方面,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武林豪杰为我们留下的事迹不胜枚举。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武艺超人,为反抗金人侵略,精忠报国;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及少林寺僧为了抵抗倭寇的侵略,刻苦研习武艺,严惩了倭寇,使民族精神大振;变法志士谭嗣同、一代剑侠秋瑾及武术名师霍元甲、王子平等武林豪杰,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甘洒热血[8]。通过这些先进事迹的教学,可以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结语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人将成为未来社会人才的主流。现实生活中,渊博的知识和健壮的体魄被视为强者的标志,由于片面追求外在人格思想,使人们在道德情操、责任感和使命感诸多方面显出不足,这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意志和自身价值,而且也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能够强化社会责任感,使人学会自重、自尊、自信和自爱。传统武德的当代教育价值影响着人们不断努力进取、克己正身、诚实守信、宽容待人,逐步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在学校体育课中开设武术项目,教师在传授武术基本技术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其文化内涵,将武德教育渗透学练武术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健身娱乐的同时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健康人格。

摘要:传统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其基本内容“尊师重道,精忠报国;讲礼守信,重义轻利;立身正直,谦和仁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以从多方面影响并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传统武德,大学生,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周宏岩.论学校在人格教育上的不足及对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042.

[2]周锦鹤,杨莉苹,季建华.民族地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578.

[3]李慧英.重视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6):2324.

[4]张龙栓,阳红林.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与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3031.

[5]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3):1217.

[6]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82.

[7]蔡仲林,施鲜丽,葛耀.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7109.

上一篇: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下一篇:博物馆档案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