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2024-05-08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共12篇)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1

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近年来,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原因, 导致青少年人格障碍问题越来越严重,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时常发生, 性质越来越严重, 影响越来越恶劣, 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因此着力养成青少年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 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 但随着接触社会, 童心却受到玷污, 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 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 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沉迷网络、迷失自我等, 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导致他们学业荒废, 精神萎靡, 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脆弱, 适应力差。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1.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 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 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但是,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 而给孩子以重压, 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导致孩子不堪重负, 或逆来顺受, 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 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 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 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 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 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 更扭曲了其人格, 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 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 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 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 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 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实教育实践中, 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 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 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 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缺陷: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 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 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 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 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

3. 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原因。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 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 重视学校教育, 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要发挥好教材中许多健全人格养成的实例的教育作用, 撷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 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学生, 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加强班级道德训练, 增强凝聚力, 激发主人翁意识, 培养团结、友善、勤勉、认真负责的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开展文化活动, 以优秀文化感染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 进行心理咨询, 举办心理讲座等,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构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长效机制。

社会是个大课堂, 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直以来, 人们总把学生的人格养成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而忽视家庭、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校单兵作战, 协调不一, 而且学校在人格教育观上与家庭、社会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人格问题和心理冲突。家庭、学校、社会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 搞好人生启蒙;重视社会关爱, 把关爱作为一种责任, 家校携手, 全力共建, 形成合力, 统一标准和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德是人才的灵魂, 具备了德性, 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才能发挥潜能, 磨炼砥砺, 真正成才。

摘要:道德人格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 青少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人格缺失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 家庭、学校、社会应协手共建道德人格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康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会纵横, 2004, (4) .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9 (3) .

[4]窦胜功.智商情商测试[M].辽海出版社, 2001.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2

班级文化建设与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研究

市北中学

韩立春

十九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还有人这样说:“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

然而,以往学校的道德教育实效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无视主体性是其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收者,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忽视了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道德人格。学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表现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主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学生“登上巨人的肩膀”是我校的办学宗旨。我们试着寻找一些途径,突破以往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化被动为主动,在具体的情境(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高中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学生仍处在养成教育阶段,所以我们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我们的一些常规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一、“四个一”校外实践活动

所谓“四个一”是指每天为家里做一件实事、每周为里弄做一件好事、每月为社区做一件好事、每学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四个一”课外实践活动点都是学生自己在开学初选定的,之后学生分成小组定时定点去劳动。劳动地点和方式各种各样,例如:超市搬运货物、公交车站打扫卫生、敬老院照顾老人、幼儿园帮助小朋友学习、街道出宣传海报等,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让学生从学校走向了社会,既丰富了阅历又得到了锻炼。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培养尊重别人及其劳动成果的意识、意识到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有的学生在随笔中感慨道:“以前我不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通过‘四个一’活动我才真正发觉劳动原来真的很艰辛”、“在敬老院和老人的谈心让我懂得了做父母的不容易,我以后还有什么理由对父母大呼小叫呢”“只有自己去劳动了,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看着这一行行发自肺腑的文字,我觉得收效要比任何的说教好得多。教育是教人读书做人的,“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标。一味的书本说教和灌输不是最好的方法,还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去体会。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儿子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不就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么?学生对实践中得出的真知也更加珍惜。

二、班干部轮换和值日班长制度

现代教育已经意识到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手段。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走向社会的学生而言,培养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往的做法是班干部“终身制”,主持班级工作的往往就是那么几张“老面孔”,也有碍其他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我们实行的是班干部轮换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尽量让每位同学都有当班干部的机会,锻炼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每学期(有些是不定期的)改选全部或部分班级干部,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做到各尽其能、各尽其长。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班级的管理中,培养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我们还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事无巨细,负责班级的日常工作,让每一位学生在最短的周期内参与班级管理,从进入教室起到离开教室止,从日常学习到环境卫生,从眼保健操到就餐秩序,都在学生的自主管理之内,使学生明白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三、学科学习小组活动

高一的开学初,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自愿报名,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成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小组,并且选出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负责以后每个学科的活动。这样的做法打破了以往的课代表一人负责制,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各项活动。最典型的活动就是“每日一题”,顾名思义,由学生自己选题、做题,并在任课老师的帮助下向全班同学讲题,从中找到乐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布置温馨的教室环境

班级环境的布置(其中最主要的是班级壁报)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基本内容,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奋进。班级环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要主题鲜明富有个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设计,由班干部收集方案,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布置班级环境的任务。例如,一次我们班级的环境布置,学生在墙上贴上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字幅,就是对学生的一次很好的激励。看着自己打扮的教室,学生格外高兴。这样既开动了学生的脑筋,又锻炼了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每一位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都体会到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性地位。

五、健全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全班学生共同的“家”,科学、健全、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但是,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尊重学生的意见,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班级管理制度是全班共同的制度,当由学生“自下而上”讨论产生,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要让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和维护者,一旦产生就坚决执行,这是班级良好运作的保证。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绝不会以旁观者的态度处之,而是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并最终起到督促学生的作用。

浅谈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养 篇3

一、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前提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个人改造自身的主要途径,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自我意识能够使人不断地自我监督,进而实现自我修养的目的,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慢慢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个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自主、自信、自强、自爱、自我调节与控制等心理品质。然而,在高中学生具有自我意识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因为高中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参差不齐,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还不能正确地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此刻,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与指导,告诉他们: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学校内老师的正确教育,能够让处于心理突变期的高中学生处理好学校内的各种关系,最终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二、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关键 ——学生自觉

对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最为重要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重要领路人,但我们要知道学生本人才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主体。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教育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是学生能否真正接受教育的关键因素。心理学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最快、自我教育最佳的时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的自觉发展意识,充分尊重青少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青少年学生的积极性,想方设法促使青少年学生成为道德人格建设的主人。在道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指导青少年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升自己的认识,完善自己的思维。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或要求,激发青少年学生道德人格建设的意向,唤起青少年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进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培养青少年学生主动发展、积极进取的精神,最终达到提高青少年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让他们成为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三、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具体实践

1.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培养中学生高尚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配合学校教育管理者,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于道德人格教育的重要功能。

2.多途径加强班集体建设。作为班主任要注重班集体建设,加强班集体管理,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来,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建立友谊,使班集体在道德人格的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组织开展必要的礼仪教育活动。高中阶段,要开展必要的礼仪教育活动,倡导和推广公民基本道德要求,充分发挥礼仪教育在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我们尝试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通过公民意识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成人宣誓仪式让每一届年满18岁的学生面向国旗宣誓,向祖国和人民庄严承诺: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通过开展公民教育课、法制课等形式,使青少年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懂得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进行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中,青少年学生不仅能丰富课外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能够把通过礼仪活动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各项社会服务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进而提高青少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完善的一项活动,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不断突出活动中“公民道德教育”的基础内容,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志愿服务实践中的道德品质。我们意识到,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真正受到感动,才能培养出学生健全而完善的道德人格。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时期平川区青少年道德人格培养的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2]GSG117)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4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各级教育部门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所在。人格及人格教育是80年代引入学校德育的,90年代逐渐成为热点[1]。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人格”一词的解释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人格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他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2]在西方的心理学体系中,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3]。国内的人格研究和心理咨询以及其他相关的领域大多依据这个理论展开工作。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工作实效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民族、种群的人格发展过程中打上烙印。人格是先天的遗传素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故此,中国人的人格概念不会与西方人完全相同。从传统文化的经典理论中寻找适应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理论,应是当前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当务之急。

1 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乃在于树人,意即塑造社会个体健康的人格。而现今的学校教育却与这个根本目的逐渐相左。作为学校教育核心因素的教师,其作为大学生榜样的作用也在相应地弱化。具体一点,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现实的诉求已经呼吁了多年,在学校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诉求仍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由于中间横着一条传统儒家文化的对权威的服从的观念的鸿沟而逐渐变得困难。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这个旧的观念却未变。换一个角度,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首先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生学会生存,而有价值生存的第一要务,仍是健康人格的塑造。惟有此才能舍却对物欲的盲目追求,获得人生存本真的快乐。在哲学的层面上,人格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状态或生存样式是人的最高生存方式的表征。它标示着人之为人的现实历史规定,标示着人之所以如此这般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依据所在。人格塑造与提升的目标就是人格的健全,所谓人格健全是指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其特点有三: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即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即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够走向成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并形成新的兴趣和动机等。

人格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结构的探索以及对人格心理要素的分解,能够指导人格教育目标的确立。当前的人格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上还比较笼统、模糊。人格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健康人格的塑造,但什么是健康人格?健康人格包含哪些要素?健康人格的基本要素体现在教育目标中应该如何描述?目标的达成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指标来衡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当前人格教育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当前社会大学生的人格健康与《道德经》的有关论述

东方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道德经中多处赞美圣人的智慧与情操,显然,老子认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应该包含圣人所具有的纯朴、含蓄、节制、理性以及慈爱的人格特质。老子所提倡的健康人格不仅是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更与我国当今社会现实情境下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要求相适应。老子所提倡的健康人格,即圣人如何,其所描述的乃是一种人格发展的理想状态,是超越绝大多数人现实的。但其中所包含的一些与今天仍然有实践意义的思想,与现在流行的、西方的人格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两种方法论的有效互补,有助于找到塑造现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与技术。

《道德经》所论的“道”有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作为世界本原的“道”,另一重是作为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道”。人生的智慧体现在遵从第二重意义的“道”有所为,违反这个“道”则无为。从老子以无为的观点出发的论述,可以总结出老子借圣人的所为、所不为而反映出的理想人格。杨玉辉在他的文章中提出: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道”的规律的人格,也就是与“道”合一的人格。它主要有以下五个基本的特征:(1)自然无为的生活准则;(2)清虚静泰的精神状态;(3)质朴节俭的生活方式;(4)柔顺不争的处世态度;(5)慈爱和善的道德情操[4]。

从这个观点进一步推论:(1)自然无为,是遵从“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这就要做到理性、克制;(2)清虚静泰,是说要节制俗世的物欲,专心于作为人的修养提高;(3)实际上与(2)的主旨相同。(4)柔顺不争,是叫人处下,功成不居,即谦逊;(5)慈爱和善,是对他人的宽容,没有附加条件的对人本身的热爱,是一种超乎俗世道德规范的广义的爱。以上是人追随“道”的目标,那末,如何追随“道”或者说如何塑造这种理想人格呢?老子提出,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5];要随时觉察到所处情境的变化(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5];要节制俗世的私欲,要富有自然的爱人之心(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不要因为长者而自恃,尊重人并尊重自己[5](老子第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今天反观《道德经》,实在是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鼻祖。以上罗列的其中五个章节,其中所包含的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情致之切,与今天以无休无止的争强斗胜和掠夺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相对比,不能不让人动容。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人的人格结构中消极的一面,需要这种思想来加以补充和纠正。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须立足于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为背景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家庭、学校的小环境,还是社会文化大环境。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与道合一的理想人格是道家与道教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人最理想的行为模式就是符合道的规律的模式。人是由道化生的,并遵循道的规律运动变化,因而人要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遵循道的自然规律,理想的人格不过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而已,具有理想人格的人也就是按照道的规律和要求行动和生活的人,所具有的是一种纯朴厚道、淡泊宁静、深沉渊博、而充盈着灵敏智慧的“圣人心智”结构[6]。

当然,《道德经》强调“无为”与清心寡欲,一味的强调个人的修养,否定人对于现实目标的追求;一味的强调“使民无知无欲”;在今天是来看是消极的、不适宜的,与当今的时代精神有悖,毕竟现代的人类社会不可能回归到那个“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时代。

3 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几点建议

3.1 改变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健康人格,不仅是培养各种能力和技能。教书和育人的传统社会责任一个也不能松懈。作为大学生模仿对象的教师,要学会与学生相互尊重。教会学生相互尊重。学生首先作为人与教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才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3.2 加强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健康人格。科学教育本身渗透着人文价值和人文特征。在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主义教育意味着人人生而平等。教师随时随地以一种与学生平等的态度展开有效的对话与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尽最大努力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不可从一己之主观愿望出发,把自己认为的“好与不好”强加给学生。

3.3 教师的人格自我完善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大学生模仿对象的教师,其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教师自身修养的核心内容。现在全国各个学校正掀起一场倡导学生诵读经典的活动,笔者认为广大教师应首先需要学习经典古籍,扎实地补一下传统文化课。

摘要: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成才的首要条件。现代社会要求人格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而这些优秀的人格品质,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逐渐形成。我国目前所应用的西方人格心理学理论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不能完全符合本土人格教育与心理咨询的需求。作为古代典籍的《道德经》不仅包含了符合这一需求的心理学思想,而且其中关于人格的论述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谈炳和,樊富珉.试论人格及人格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63.

[2]陈少华,郑雪.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3):41.

[3]黄希庭,范蔚.人格研究中国化之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5页.

[4]郝翠荣,吴沁芳.试析先秦儒道理想人格之比较[J].管子学刊,2004,(1):46.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台北:中华书局,1984:1-289.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人格教育;人际关系

摘要: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高技能建设人才的艰巨任务,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所以培养学生具备健康道德人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而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成因。

一、当前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道德人格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方面稳定的特质,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可以通过其行为、爱好、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等许多方面表现出来,道德人格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几个方面。当前高职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认知方面

道德认知由道德意识、领会道德价值观、理解别人、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决定、自我反思这几个侧面构成。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华民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带来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生价值观也经历了一场除旧布新,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已不再是过去的单一价值理念,而是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各种思潮不断的涌入,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信仰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大学生的信仰呈现了不稳定的现象,调查中反应出许多学生的人生目的是金钱第一,许多高职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尽管学生也赞同报效祖国,造福人民。但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的问题上,许多学生则陷入了迷惘,有的甚至持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如有些学生认为人生右旭就是吃喝玩乐,这些都表现出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不稳定态势。

2。社会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发现与人交往的规范发生了变化,许多学生认为与人交往的前提条件就是利益,针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许多高职大学生交往没有安全感,认为别人不可信,只有自己可信,在交往中自认为很成熟,交往带有功利色彩,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3。价值本位观念的为我性。高职大学生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朝气,个性张扬,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卑、颓废、迷茫、叛逆,他们渴望成功,但实际行动又不愿意吃苦。

(二)道德行为方面

道德行为由道德能力、意志和习惯组成,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结合产物。许多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行为举止比较自由散漫,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高职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上课纪律松散,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兴趣不高,休息时间许多学生上网聊天、打游戏,对学校搞的各种活动许多学生也不积极参加,学校社团门庭冷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不喜欢读书,很少去图书馆看书,公德缺失现象在高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三)道德情感方面

道德情感由良心、自葬心、同情心、热爱真善美、自我控制、谦卑着几个侧面构成。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大部分都非常有正义感,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深恶痛绝,在许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较高的爱国热情,与此同时许多高职大学生也表现出普遍缺乏贵任意识,有些学生对自己不负贵任,不能严于律己,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每天上完课就睡觉,其行为令人担忧,对家庭不负贵任,不考虑父母的辛苦,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对父母的贵任,许多学生互相攀比,爱慕虚荣,花钱如流水,不珍惜父母的辛苦所得,对社会没有资任愈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当代青年所要担负的社会贵任,更谈不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了。在择业就业方面许多学生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在工作中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心里承受能力差,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就业率高,但失业率也高的趋势。在恋爱问题上高职大学生普遍认为学生可以谈恋爱,只要不影响学习,恋爱动机多样化,有“满足心理需要”的,有打发无聊时光的,还有“随大流,不落伍”,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但反应出学生实际上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四)道德意志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和本科生比低人一等,有的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有的学生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沉溺于跳舞、影视、游戏、上网聊天之中;有的法纪观念淡漠,违纪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现出很明显的不一致性和不稳定性,忽而做出捐款助人的善举,忽而又做出考试作弊的恶行,就恰恰说明其在道德意志方面的不坚定,部分学生不仅缺乏道德意志的锤炼,而且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的培养,造成了他们的道德心理素养的残缺。正是这种残缺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他们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社会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大,而高职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接受新生事务的能力比较强,但辨别能力又较差,分不清好坏,不能狼好的“拿来”,所以外来的.文化对年轻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深刻的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另一方面,它又击碎了一些美好的东西,阻断了一些优良的传统,从而使人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误区。

(二)来自学校的影响

目前,在中小学学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德育往往被虚化。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相适应,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做到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力度,但却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来自个人原因

学生自我要求不高,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等正在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势。从心理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从依靠性逐渐向独立性过渡,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心理比较脆弱、稚嫩,轻易极端、片面,对自己的身心发展轻易感到困惑,对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染上不良习气。此时若不注重纠正。进而就有可能演变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概括地说,造成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

1。道德熟悉上的错误。高职生的道德熟悉还不够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明辨是非与善恶,常有较大的片面性。如把不违纪看作是“勇敢”,把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看作是“出风头”,把向老师反睐情况;看感是“出卖同学:;,把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视作“男子汉”的象征等。这些道德熟悉上的错误,轻易导致不良行为的逐渐形成。

2。道德情感的非正常发展。有些高职大学生由于受不良的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和老师发生冲突,以致于发展为爱憎不明、感情用事、性情急躁、喜怒无常。情感的非正常发展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道德意志的薄弱。有些学生害怕困难。见到困难就退缩,有些学生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即使经过教育有了进步后,也往往因经不住诱惑而出现反复,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这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演变成为行为不良的学生。

〔四)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会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生活,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基本,内容更丰富,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关系更大。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影响青年学生的成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不良的思想都来自家窄卯影响和灌输,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可能是由于父母疏于管理教育造成的,还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差,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了孩子,另有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不正确的引导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这些都是造成了年轻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

(五)来自网络的影响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就像一条大河,挟裹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味盲目。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有的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因此,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业和就业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某些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在调查结果中都有显示,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人格 校园文化 作用表现 作用特征

一、 道德人格的含义与特点

(一) 道德人格的含义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则人格高尚。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道德人格。这种文化心态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因此说,伦理学上的人格概念也就是道德人格的同义语。

(二) 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点

大学生道德人格是大学生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不断呈现出来的不断追求成熟、超越自我、提高素质的精神动力。大学生道德人格有其自身特点:

1、发展性

道德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心理机制相互作用、反复作用下而发生的。经过小学、中学的基础道德教育,大学生能够借助己有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地认识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对道德人格有了更高境界的追求,憧憬着更美好、更高尚的道德人生,并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发展着自身的道德人格。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格教育,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意志力的培养为例,现代社会是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前进的。要改革就离不开创造与竞争,创造性与竞争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一社会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有知识、有能力,而且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就很难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难以经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未来社会的发展就难以保证。因此,重视大学生人格教育,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

2、可塑性

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先天素质、环境、教育诸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中实现的,其中教育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本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①同时,“教育是一个评述用词。说某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就是称赞他、说他具有某些可贵的品质。一个教育过程一定要成为使人产生这些可贵品质的过程” ②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到:“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情感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中,他们思维敏捷,好奇好胜好探索,这些特点为他人进行人格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学校良好的环境中,可以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德育的具体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自觉接受教育,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以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但由于大学生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身上也存在着情绪易于被动、意志较为脆弱,认知易于扭曲,内心常存冲突,思想易于消沉等人格弱点,如果不针对性地进行道德人格教育,这些人格弱点就会逐步放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定向。

二、 校园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的校园风貌、办学内容、办学特色,表现于物质精神、内容形式、课内课外、组织制度、师生员工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独特的价值标准、社会心理、基本信念、审美情趣、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其相关的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是学校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的总和。” ③

校园文化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涵盖了教学系统,而且也涵盖了行政和后勤系统;不仅涵盖了教师和学校领导,而且也涵盖了学生;不仅涵盖了课外活动,而且也涵盖了师生的日常生活;不仅涵盖了以学校建筑为主体的整个学校的宏观、微观的物质环境,而且也涵盖了整个学校的课堂、学生寝室的精神氛围;不仅涵盖了学校制度文化的养成,而且也涵盖了学校传统的办学特色。

(二) 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1、校园文化是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区别于社会的其他文化而成一体: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成员为其群体基础,以“校园”为其空间范围的:从时间层面上讲,校园文化自产生之日起所形成的文化特质以及每所学校自建校时所独特的文化精髓就被世世代代稳固的传承下来:从心理层面上讲,校园文化“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群体性和排他性。”④因此,校园文化具有相对的封闭性的特征。

2、校园文化既有批判性、创新性,又有保守性

高校校园文化与其他亚文化相比,功利性的干扰最少,而且拥有较多的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关怀。在校园文化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方面,校园文化的根本使命是批判与创新。在大学校园里,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最容易产生,旧的观念更容易在批判中更新。在这种文化的产生与更新之中,校园文化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校园文化的保守性具体表现为对其他文化的排斥。校园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为了保持其先进,维护校园的纯洁,校园人在努力抵制批判各种腐朽、没落的劣性文化的同时,也对社会上的一些陋习、庸俗文化采取漠视的态度,筑起心灵的围墙,将校园与外界明显的隔开。

3、校园文化具有高雅性

大学校园是人才汇聚的场所,校园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化修养,一般都寻求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由于创造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具有较高文化层次、较好人文修养的教师和作为青年才俊的大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决定了在价值取向等精神领域的追求上要比普通大众的品位高。而且大学校园是知识汇集的场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丰富知识的校园人能够运用知识,以理性的头脑、更灵活的思考问题,能够更准确地在校园文化取舍、鉴别、等方面做出决断,而不是如大众文化一般盲目追随:丰富的知识也使校园人能够积极主动的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和更新,因此相对于一般社会而言,校园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格调会更高雅。

4、校园文化具有多元性

当今社会进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信息、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国家和民族间的距离,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点。高校校园成了外来文化最主要的集散地。国外的许多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大多首先传到学校,再通过学校的辐射和人才的流动注入社会。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具有接收外来文化的条件和转化、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和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是校园文化多元性的成因。

三、 校园文化对道德人格形成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发生作用具有其自在的特征,主要有界域涵盖的广泛性、情景辐射的渗透性、行为互动的暗示性和实施过程的隐蔽性。⑤

1、界域涵盖的广泛性

校园文化界域涵盖的广泛性,深刻的影响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广泛性。不仅体现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从生活、学习和交流的各个场所,而且体现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在各个层面的影响。校园文化界域涵盖的广泛性,说明其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渗透,我们要广泛、精心加以控制和设计。

2、情景辐射的渗透性

实践证明,环境育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可以将各种文化要素渗透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以各种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人的氛围、真切的心灵交融的形式辐射并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的。教育情境包含着有意识创设的情境和即时情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具有把学校的育人要求渗透于校园内部各种环境因素而形成有意识创设的情境,它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感受到和领悟到这种情境的教育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认同它、进而形成一种内在的认知要求和行为品质。例如,校容校貌、校训标语、集体规范、校风班风等无不熔铸教育者的心血和教育要求,无不体现着社会和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志,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就会自然而然感受到渗透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的辐射。再如,学校的升国旗仪式、学校的颁奖大会等,这些情境构成了主题鲜明、情感浓厚的氛围,契合了不同的教育意义,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而这些情感的流露又会加速度辐射到其它同学身上,从而又创设出更具有感染力的情境,铸就教育情境场的良胜循环。最为生动有趣、最富有感染力和最具有精神教育力的情境是学校生活中随时或随地可能出现的各种教育即时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影响辐射的时效性极强,影响触发的表现性很明显。

3、行为互动的暗示性

心理上,暗示是个体所固有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是从动物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引申而来的心理规律,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只要是刺激物,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或效应,在校园文化各种要素中,教师的语言、校园设计,教室颜色与布置,班级的氛围都会产生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互动中无意识产生某种观念,进而把这种观念实现于动作和行为之中。在学校实际教育中,师生之间行为互动本身传递着信息的导向和榜样的模仿,在学生无意识或潜意识中牵引着一种暗示的教育意义,“无意识心理倾向的机制显然是暗示现象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师生行为互动中,学生是在无意识中接受到教师所要传导的意义,教师是通过无意识强化的情感共鸣影响学生的心理、观念和行为,避免学生心理抵制情绪,保证育人目标的实现。校园文化所要求的师生行为互动是一种以平等心态交流的交往,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不采用强制的教育方式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是在愉快而又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具有同心感染的倾向在不知不觉中激活学生的潜能,唤起学生主体感化和模拟的积极作用,主动合乎需要进行自我认知和品德内化,实现行为互动的正面意义。校园文化的各种文化要素都包容着暗示性,特别是行为互动中的教师期望效应暗示、语言暗示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奖励与惩罚暗示等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心理,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我们在关注各种因素暗示作用时,要有意识、主动地利用暗示的积极优势,充分发挥暗示的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消极的暗示,抑制消极暗示的影响力,真正开发文化环境育人的新途径,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4、实施过程的隐蔽性

校园文化发挥作用的优势在于它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如情感、兴趣、期望、态度、需要等而影响学生的,因而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痕迹不外露,学生对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大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缺乏自觉性和明确目的性,教育过程习氛围隐含其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通过教师文化、班级文化等互动,以内隐的、间接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有形或无形的内在启迪和鼓舞,使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潜隐的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这种隐蔽、间接的教育影响,避免了学生对教育说教的“抗药性”,学生以被尊重的主体角色进行交往,体验着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产生深刻的激励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会使学生毕生难忘,而且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因此,在文化育人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并设计好隐蔽性的影响通道,通过无意识、间接的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品德内化的能力。

注释:

① 鞠献利.高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吕潍师专学报.1998,12.

② 吴冰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基本思路.思想文化道德研究.2001,7.

③ 马宪平.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1996,4.

④ 王铁生、杨景文.对现有校园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江苏高教,1997,5.

⑤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8.

参考文献:

[1]赵成文.道德人格及其社会功能初探.社会科学.1999,7.

[2] 鞠献利.高校德育应立足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吕潍师专学报.1998,12.

[3]吴冰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基本思路.思想文化道德研究.2001,7.

[4]马宪平.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1996,4.

[5]王铁生、杨景文.对现有校园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江苏高教,1997,5.

[6]唐敏.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机制.江苏社会科学.1999,7.

[7]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8.

[8]唐检云.双重人格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06年第9期.

[9]崔景贵.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吉林教育科学》,2004(3).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7

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对广西某高校147名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研究样本根据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取。数据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居住地、学科和网络使用情况等, 数据内容基本可以真实反映调查者的网络使用情况。研究变量主要是从设计的调查问卷中选取, 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主要从以下方面设置:性别、居住地、上网时间、网龄、学科、年级以及网络游戏影响等。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 使用回归分析进行定量研究, 数据内容基本可以真实反映调查者的网络使用情况。本次问卷共发放16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7份, 有效回收率91.88%。本次有效问卷中, 男性占71.4%, 女性占28.6%。其中91.8%的调查者年龄在18~21岁。同时生源地为农村的调查者占66.7%, 33.3%的调查者生源地为城镇。另外工科的调查者占67.0%, 文科和理科分别占5.4%和28.6%。大部分 (53.1%) 的调查者家庭人均收入在2 001~4 000元。

二、大学生网络娱乐现象的现状

1. 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性别关系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上网玩游戏时间普遍在3小时之内, 属于相对正常现象。其中21.59%男生和56.82%女生从不玩网络游戏, 说明大学生对娱乐行为也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另外, 网络游戏人群中, 每个时间段娱乐行为发生的过程中男生比例普遍高于女生, 表明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在网络游戏中花费更多的时间, 而事实上女生对于网络的其他娱乐行为 (网购、网络视频等) 更有兴趣, 高校教育工作者需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关注力度, 更进一步合理引导大学生网络娱乐行为, 特别是对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男生的指引, 指导学生利用更多时间从事网络学习活动。

2. 上网时间与大学生居住地的关系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每天玩游戏时间占总上网时间的比例普遍在30%之内, 这说明大学生处在一个比较健康的网络使用环境中, 并且57.14%的大学生每天游戏时间占总上网时间的10%之内, 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现象。但是对不同居住地大学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在一些高比例的游戏网络使用上, 居住地为城镇的大学生普遍高于农村的大学生, 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健康合理的利用网络。

3. 上网与大学生文理科类别的关系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上网玩游戏时间与文理科类别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可以发现, 不同文理科类别导致单因素方差分析的P (0.576 7) 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不同文理科类别的学生在上网玩游戏时间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玩游戏时间的长短与文理科类别无关。

4. 上网与是否遵守网络道德的关系分析。

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0.33%的调查者认为网上聊天撒谎是不道德的, 另外33.92%的调查者持“不好说”的态度, 其余的调查者都觉得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 不必要在网络世界中遵守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从表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于在网络世界中的道德观念比较淡薄。另外对于不同上网时长的调查中可以看出, 随着每天上网时间的延长, 大学生对于遵守网络道德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这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地方, 应适时的控制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并引导大学生科学、安全和健康的利用网络。

5. 游戏类型与大学生言论的关系。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调查者在网络游戏中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为, 只有21.36%的调查者经常有放肆的言论和行为。另外对于不同的网络游戏类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 经常玩武侠类和魔幻类网游的调查者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为, 32.14%的调查者经常有放肆的言论和行为, 仅有17.86%的大学生无放肆的言论和行为, 表明了武侠类和魔幻类的游戏更容易使玩家沉迷于网络暴力, 以至于出现过激的行为和言论。另外, 经常玩休闲类和益智类游戏的调查者都能在网络中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论和行为, 这类游戏比较益智温和, 有助于大学生平时的休闲和娱乐。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网络暴力游戏的监管, 假如学生想要玩游戏的话, 尽量推荐一些休闲益智类的游戏。

参考文献

[1]张佩国.传承与创新:当代中国青年道德人格的转型[J].中国青年研究, 1997 (5) .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青少年人格,培养途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强化化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努力培养其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 报效祖国, 造福人类。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途径着手。

一、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爱国教育

化学史中的爱国主义内容非常丰富, 我国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不胜枚举。我国古代科学家创造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 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多年, 其他如酿酒、冶铁、陶瓷等化工技术, 都远超于世界各国之前, 它们的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在近代, 我国化学家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解放前夕, 我国科学家侯德榜为打破西方列强对我国制碱技术的封锁, 发展中国的制碱工业, 决然放弃在外国的舒适生活, 回到落后贫穷的祖国, 经过数年的刻苦攻关, 终于研制成功了侯氏制碱法这一享誉世界的科研成果。为造福人类, 他毅然决定将成果向世界公开。这种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值得我们学习。解放后, 我国化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以及分子结构与天然分子相同的核糖核酸,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走出了第一步;我国化学家研制的新型材料保证了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让学生透过华夏民族科学发展的灿烂历史和历代科学家爱国奉献的事迹, 增强民族自豪感, 树立民族自信心, 引导学生把热爱祖国的激情转化为刻苦钻研知识的动力, 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人格。

二、结合科学家奋斗史进行道德品德教育

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 就是人类探索、征服自然的奋斗史, 也是人类实事求是、不畏艰辛的科学态度的验证史。卤族元素氟、氯、溴、碘的陆续发现, 就是化学家求真求实科学精神的有力证明。可以说盲从轻信和主观空想使人们失掉了许多机会, 但化学家们持之以恒地追求终于大功告成。在教学中以具体例子展示化学先驱们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高尚人格。

如在讲到有机物苯的教学中, 向学生简介凯库勒在研究苯的分子结构时, 几天几夜不休息, 有一天在晚上做梦, 梦见六条小蛇头尾相接旋转运动, 组成了正六边形, 受到启发, 终于得出了苯分子的结构式———凯库勒式。这种灵感的出现, 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凯库勒长期废寝忘食拼搏的必然结果, 说明天才和灵感出于勤奋;通过介绍空气、分子、原子、元素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居里夫人研制分离镭的艰辛历程,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的动人事迹,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质;介绍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九号、十号分别与空间站天宫一号的准确对接和成功返回, 都是无数科学家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从小学会自立自强和与人合作。让学生走进化学家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沐浴高尚人性的光辉, 学会在挫折前屡败屡战, 在学习中自觉地砥砺坚强意志, 用科学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促使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

三、结合化学知识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教师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 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和人格培养, 纠正唯科学化倾向。教师要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 拥有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 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要让学生将学习化学知识与认识社会、解决与社会相关的化学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 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崇尚科学, 反对迷信。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在实验中严格要求, 规范操作, 对于效果不好、操作违规、浪费药品、损坏用具等不良行为, 都应责成学生严肃对待, 立即纠正, 从细微处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健康人格。

四、结合生态污染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地索取, 导致了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加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 诱发了气候失调、洪水肆虐、温室效应、地震、海啸、有害垃圾、酸雨等,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树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 保证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 化学课教学应注重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理念, 尽可能地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 在化工生产中采用环保材料, 在无毒无害条件下进行反应,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吸纳, 实现零排放, 提高原子利用率, 生产出有利于环保和健康的绿色产品。

五、结合化学理论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学习化学变化概念时, 列举碳与氧气的反应由于反应物量的相对多少与反应条件不同时产物不同的结论, 引导学生认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通过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来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通过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来认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通过化学平衡随反应量及反应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移动、核电荷数的递增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浓硫酸与稀硫酸由于浓度的不同而引起化学性质不同等内容, 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 逐步领会和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充满矛盾、互相联系和影响、不断变化和发展、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全面地分析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 结合教学内容, 采取多种措施,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意志品德和人文素养等教育, 有效培养青少年道德人格, 使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1]王华强.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湘潮, 2008 (7) .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9

一、道德人格是维系成功、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根本力量。

思想支配行为, 是行为的先导[1]。因此, 思想的正确与否, 道德人格的高下对能否成人成事至关重要。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 人的行动就像盲人骑瞎马, 到处碰壁, 无法前进。没有道德人格做保证, 人们做事就如风吹杨柳左右摇摆不定, 难以维持操守。有正确的思想行为的指导, 就如黑夜远航的船有灯塔的指引;有道德人格, 人们做事有如泰山压顶, 岿然不动。

一个人做一件简单具体的工作, 只需具备某些知识技能就可以了, 取得成功比较容易, 但这是小成, 比如学会打字、学说一句英语。一个人做一件复杂而且伟大的事业, 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 更需要耐心、责任心、爱心, 需要毅力、坚定的信念, 需要与他人友好协作、谦虚谨慎的精神和态度, 用这些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或者说道德人格素养保证自己不畏惧困难、不计较得失、不断克服艰险, 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最终完成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 这是大成。比如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宋鱼水做好人民法官。

《水煮三国》说:“人生大事, 成败与否, 在乎一心———态度决定一切。”世界管理界有三大名言:一是“知识很重要,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再丰富, 能力不足, 运用知识的能力很差, 知识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二是“素质比能力更重要”。知识丰富, 智力发达, 如果素质欠佳, 像一块三角砖头, 搁哪哪不平, 也不行。三是“觉悟最重要”。没有觉悟的管理者是最危险的管理者。李国杰院士说:“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容易被人看到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只是一小部分, 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是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协作能力, 等等。”吴维波说, 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人, 问题不在于“第一反应”和“第二反应”孰轻孰重, 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和人格修炼。因为, “第一反应”人人都有。可是, 有没有“第二反应”, 结果却大不相同。生活经历丰富的人做事情, 在产生“第一反应”后, 往往并不急于行动, 而是要反复权衡, 寻求“第二反应”, 也就是从伦理、法纪规章等角度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以检查校正自己的思想, 使最终做出的行动能够合情合理[2]。在这里, 我们清楚地看到大家都在明确地表达着道德人格是行事立身、维系成功的根本力量。

生活告诉我们, 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的, 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 我们有时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有时却难下结论。有些我们过去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现在可能变成了错误的事情。行为是否正确, 有时只有行为结果发生之后才能证实。因此, 我们的行为会必然发生失误。要减少失误, 首先要发现失误, 这就要加强学习, 增强思想的敏锐性和对是非的鉴别力, 力争在不合理的行动做出之前觉醒。其次, 要改正失误。即使错误已经发生, 也要幡然醒悟, 有所行动, 纠正思想行为偏差, 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而在这里,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无论发现失误还是改正失误, 都最终依靠道德人格。一个没有道德人格的人, 做事不管不顾、粗枝大叶、敷衍塞责, 很难发现错误, 发现错误也会选择瞒天过海、鱼目混珠;一个道德人格高尚的人, 做事考虑周到、仔细认真、严肃负责, 善于发现错误, 发现错误也会选择迅速查找原因、纠正错误。在这里, 道德人格又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根本力量。

二、道德人格不仅是关乎个人前途命运的根本因素, 而且是关乎国家、民族、社会成功的根本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 发挥着巨大的导向、保证、育人、协调、激励等社会作用[3]。道德通过端正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道德人格、培养内心信念, 最后形成公民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社会风尚等方式, 为经济基础和社会利益服务。人的愿望、动机、意志、品质、责任感、毅力等精神力作为道德人格的构成因素,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合力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忽视对人的道德人格的培养就是忽视这些精神力、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道德的社会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基础地位和巨大社会作用。从这个逻辑推论下去, 一个人忽视了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 就会缺乏精神, 没有精神的人是难以成事的人、是被瞧不起的人;社会忽视培养良好道德人格的思想政治教育, 就会不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要遭受挫折、就要吃败仗。因此, 道德人格不仅是关乎个人前途命运的根本因素, 而且是关乎国家、民族、社会成功的根本因素。

对于个人而言, 学会做人, 是立身之本, 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 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3]。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 品德不好是危险品。有德无才要误事, 有才无德要坏事。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 一个工具化的人, 只能机械完成一件事。人品第一, 学问第二;文品第一, 文章第二, 思想品质、道德人格比专业知识学习更重要, 更根本。

对于国家而言, 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 一打就垮, 而没有可靠接班人, 不打自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面临的最大挑战, 从现实看, 是经济发展问题、领导班子建设问题、党群关系问题等。但从长远看, 就是在中国未来挑大梁的青少年一代能否与党同心同德,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一些政党相继失去执政地位, 都是接班人在理想信仰上出了问题。理想的动摇, 是最危险的动摇;道德信念的滑坡, 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信仰的人, 常常只能受自己本能所驱使, 他的人生发展就没有明确的方向, 这种人或是浑浑噩噩, 虚度光阴, 或是唯利是图, 狭隘自私, 最终只能是精神空虚, 人格低下, 为社会所不齿。一个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国家, 就会是一盘散沙, 备受他国欺辱、丧失自己的主权和领土。

三、道德人格的培养要成为思想治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特征日趋明显, 人们对于教育多趋求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非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 在高职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尤为关注人的思想精神趋向的思想政治教育, 也同样显示出功利性和工具性特征。人们往往把它当做政治的说教, 忽视其存在对于自身发展的价值, 或把它也看作一门枯燥无味的知识, 对自己而言没有太多的实用之处, 因而也就在客观上造成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与此同时也就忽略了道德人格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的最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 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 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也就是教人学会做人。人源于教育, 生成于教育, 提升于教育。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培养讲公德、守纪律的社会公民[3]。因此, 我们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不断强化德育是首位、是灵魂、是核心, 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教育理念, 教育青少年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 在集体中求得发展的价值观念, 在创业中实现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 诚信受益的价值观念。对道德教育的使命作用, 应当有更加崭新的视角, 更加辩证的思考, 更加理性的审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道德人格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和着力点, 引导高职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奉献聪明才智。我们要把道德人格的培养渗透到高职学生正确、科学认识问题的思路当中, 渗透到高职学生塑造完美人性的过程当中, 渗透到高职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努力当中, 促使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明确历史使命, 明白政治方向, 明白做人道理、关注人类命运, 关注社会进步, 关注百姓疾苦, 帮助他们树理想信念之魂, 扎民族精神之根。

参考文献

[1]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维波.重视“第二反应”加强道德人格修养[N].解放军报, 2002-8-22.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10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途径

一、道德人格的内涵

道德人格是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主题。道德人格可以理解为负责任的道德自我, 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联结起来。道德自我的这种责任表现为:关注个人行为的后果;具有积极和消极情感, 这些情感能够影响个人行为或导致预期的后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个人行为的积极和消极后果、预期后果和非预期后果;相信一个人的决定和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自己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等。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现状

1.道德意识淡化

随着自我意识的强化, 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认为只有凭借个人的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但是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和极端个人利益, 对他人、集体的利益漠不关心, 做事情想问题很少想到个人的社会价值。

2.道德情感消极

一些大学生行动时对道德抱无所谓的态度, 有些同学从未为希望工程捐过款;有些同学在看见别人被盗时, 装作没看见。据对武汉地区高校640名大学生和600名研究生的调查显示,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 选择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占81.4%。

3.道德评价和道德行为的双重性

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只求权利, 不求义务:他们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 对自己则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却不以礼待人;对社会和他人要求高, 对自己要求低;痛恨社会不正之风, 却在就业前拉关系找门路等。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原因分析

1.传统道德人格局限性的影响

(1) 他律性明显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颜渊》) , 就是要求人们不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断然肯定自己的看法、不要自以为是。这使个体的自我意识被异化, 个体的独立人格被泯灭。在其影响下, 部分大学生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 出现道德意志的非自主性等系列问题。

(2) 双重性突出

儒家鼓励入世, 但入世必须用既成的规范约束自己, 使个体无条件地融化于群体之中;道家主张采取消极无为、回避现实的方式保持独立自由。这样, 大学生在社会功利的困扰和自我心理自由的诱惑下, 出现了双重人格。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1) 市场经济容易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过重的入世性, 导致道德信仰危机

市场经济中, 交换价值的实现不仅以使用价值为基础, 而且与使用价值的直接性和具体性是成正相关的。这容易造成大学生们只注意培养如计算机操作、英语、管理等市场直接需要的技能。而道德规范、道德信仰却因其使用价值的间接性和抽象性而很少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2) 市场经济容易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实用主义倾向, 导致道德情感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益作为经济价值观念渗透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使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形成了重功利、重实际的实用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易使其在人际关系中既讲平等又重功利, 使交际对象、交际范围、交际程度决定于交际能否带来好处及带来好处的大小。

(3) 市场经济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出现相对主义倾向, 导致价值观飘忽不定和真我的丧失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一些大学生不断地包装和改造自己。自我的真实存在也就在市场追逐中有逐一丢失的可能。其道德人格对自我的认识也随之陷入迷茫。因此, 他们的道德人格经常表现出无助、不安、狂妄、自卑、无聊、空虚等特征。

3.现实道德教育缺陷的影响

(1) 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忽视道德品质以及情感的培养与锻炼

这种情况使得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只“教”不“育”, 或是重“教”轻“育”。这势必导致学生的知行脱节, 产生道德认知的闲置性问题, 影响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

(2) 重视轰轰烈烈的集体活动, 忽视默默无闻的个人修养

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意志的非自主性和道德行为的从众性, 缺少很多反思行为和内心体验。

四、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实现途径

1.建构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目标

道德人格具有现实和理想双重属性。现实道德人格是指现实的社会关系对现实活动着的人制约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规定, 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道德标准。理想道德人格是指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关于自我束来发展趋势所设计的道德目标模式, 激励人们通过耐现存社会道德关系的改造而达到理想自我实现的目的理想。要构建一个两者统一的道德人格目标。

2.创新道德教育方法

当代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要取得实效, 就必须创新道德教育的方法, 把“教”与“育”、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特征。在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上还应注意研究网络时代的新情况, 努力做好网络道德教育这篇新文章。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 要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 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健康向上和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 保证必要的校园文化设施, 时时向周围辐射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第三, 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系列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会、讲演比赛等有益的活动中。

4.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鼓励大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要建立健全由学校、学生家长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 努力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格局, 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特别要把道德修养与大学生所从事的具体社会工作结合起来。按照社会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 选择和确立他们自己的修养目标与行为模式, 将道德意识的修养与践行道德要求结合起来, 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升华自己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狄奥.论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现实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 .

[2]张红霖、刍议.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及教育[J].文化建设, 2006, (12) .

[3]夏金元.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J].教育探索, 2006, (7) .

[4]齐月华, 宋青林.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特征与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7) .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育运动;道德教育;身心优化;教育作用

中国分类号:G633.96

一.前言

我国当代的中职学生成长环境大多比较优越,这就导致这些学生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意识,缺乏团队意识。这种思想会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今后独自面对社会,不利于她们的长远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学生的体育团队运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養,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目前中职学生团队意识缺失

(一)自我为中心

当前的很多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这些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比较优越,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和教师一直都给她们灌输着学习至上的理念。导致这些学生太过的放大了“自我”,做什么事情都不考虑她人的感受,缺少应有的交际能力。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往往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担心别人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忽略她人的感受,严重缺乏团队意识。长久以来,学生都呆在教室里面学习,很少接触到外面的社会,对社会生活还认知不清。其实,班级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社会,在这里,学生也能够学到社会上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如果在学校里,学生无法与班级同学团结协作,那么将来也无法适应社会上的人际关系。

(二)缺乏奉献精神

当今社会,说到底就是个竞争的社会。在这种情势下,学生的功力意识越来越强烈。曾今我们都以雷锋为榜样,以雷锋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为学习的楷模,而今,这些奉献精神好像都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其实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今后的生活中,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失了奉献精神,那么班级里的很多集体活动就将难以开展,如果每个学生都抱有太强的目的性,那么在她们的心中,集体的发展早就显得不重要了,这对于培养她们的集体荣誉感非常不利,班级的团队意识也就无法形成。

(三)个性发展高于集体

现代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极度的重视个性的发展。甚至于很多学生还认为团队合作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帮助,因此,她们都不愿意参加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如果缺失班级的团队意识,那么就会导致班级团队凝聚力的缺失。当班级不能够切实有效的运作时,身处在班级中的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其个人价值了。

三、体育运动对中职学生道德人格及身心优化的教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他们年少气盛,喜欢竞争,享受获胜的喜悦。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等都是学生最爱的运动项目。任何体育运动都是有一定的规则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规的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例如,篮球就是一个集体运动项目,仅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在篮球比赛中取得胜利的,所以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项目成员之间的配合与合作,这会成为篮球比赛能否胜利的关键,而这种合作精神正好也是学生日后进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

(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现代的中职学生,要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去主动迎接各种挑战,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和害怕。体育运动其实就像是一场社会竞争,因为激烈的竞争性就是体育活动的显著特点,体育运动可以酿造一种紧张的竞争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求胜心理,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我,追逐成功。比如说,跑步运动,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等待着枪响的那一刻,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是异常紧张的,因为他们明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跑步的过程中,他们只能勇往直前,不得有一丝的顾虑和耽误,否则就会失败。这样的运动就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体育运动的方式来进行思品教育,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利用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例如,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勇敢拼搏、奋勇向前的精神,而集体性的项目,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合作精神,而像射击、体操这类运动则可以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沉着稳重的品性。

(四)使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加之父母的过分疼爱,很容易使学生过度的放大了自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这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也不能以公正的态度去正确评价别人。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它最注重的就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当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时,就会感觉到这种精神,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使得学生从内心里改变了原有的自我主义,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

(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体育运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境,从而减轻个体的抑郁和焦虑状态,对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敏敏.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9(03)

[2]娄延果,郑长龙.论教学设计对教学行为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3)

[3]李英.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 篇12

从伦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讲, 道德人格是个体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是人格结构中相对稳定的道德思维、道德情操和道德习惯的统一体, 是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道德人格主要表达的是人的社会性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个体道德人格也因之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从而显示各自有别的人格类型与境界。

马克思认为, 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 人的发展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即人的依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以物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期、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时期。[1]与此相适应,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人格类型:一是依附型人格, 它表现为社会外在道德原则与规范对自我的调节与控制, 个体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 “个体自我只是客观实在的人伦关系运作的实体化符号”。[2]二是物化型的人格, 个体已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 然而, 外在的人伦关系虽然挣脱了血缘束缚却又被“物化”, “个体从对人的依赖关系、对神的依赖关系中走出, 又转身陷进了对物的依赖关系之中, 人只有通过物或依赖物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证, 物质利益成为人的主要目标”。[3]社会道德原则与规范主要用来调节人们现存的物质利益关系, 是物质利益关系的反映, 而非基于人性内在超越性的需要。三是个体全面自由、独立自主的人格类型, 它表现为社会道德原则与规范对个体自我来说, 既是社会利益关系规整的工具, 又是真实人性的现实表达, 它达到了道德自由的状态, 充分展示了道德自我全面自由、独立自主的特征。它构成了人类历史追求的社会整体人格, 这种人格类型正是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

从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来分析, 上述三种人格类型在道德生活领域中并存。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阶段, 物化型的人格类型是目前的主流人格类型。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角度而论, 我们应当摆脱依附型人格, 超越物化型人格, 倡导社会主义本质所规范的全面自由、独立自主型人格。

二、构建大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的意义

1. 大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是高校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道德的人。然而,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 判断道德、不道德的标准并非由道德权威者的标榜而定, 而是看某一种道德规范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和社会进程的发展规律, “以物的依附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时期只是一种历史过渡的准备阶段,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人类进入个人全面自由发展, 即“自由个性”这一更高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为公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公民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体自我来说, 这既是社会利益关系规整的工具, 又是真实人性的现实表达, 它达到了道德自由的状态, 充分展示了道德自我全面自由、独立自主的特征。这也正是前文中提到的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标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 是道德发展的最终目的地, 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人格目标。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对他们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又是高校德育的最终目的。

2.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道德体系的建立, 需要有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的一代新人。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它作用于社会道德, 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 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一面。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 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 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因此, 原有的道德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调节新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要求, 我们迫切需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 重新建构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新型道德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在现实社会道德实践中不断推进的过程, 它需要专业工作者发挥积极主导作用, 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探索。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会深刻影响这个社会的走向,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 因此, 从社会道德发展的角度出发, 我们亦有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的独立自主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

3.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是促进学生自身道德发展, 实现道德超越的有效途径。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 追求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统一和谐。道德人格具有现实与理想的双重性。大学生的现实人格, 是指在现实道德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 是一般人都能接受或做到的道德标准。理想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的人生道德境界, 是他们一生所追求的自我完善的道德行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人格价值坐标, 我们首先要从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国情、民情、校情、学情等实际出发, 引导、教育青年学生形成与之相和谐、相适应的现实性道德人格, 其次要应用高层次的理想道德人格, 即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引领青年学生的道德实践, 以提升他们的行为价值与人生境界。只有达到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统一和谐, 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才能被真正塑造, 从而实现其道德的超越。

三、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状况主流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传统的观念受到新形势的强烈冲击, 大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反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分离。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 道德认知越全面、越深刻, 就越能指导人们形成明确的道德判断和进行自觉的道德行为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也迅速提高了。他们在道德认识上是非分明, 崇尚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 认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奉献精神等中华美德, 认同“正直”、“诚信”、“负责任”等优秀道德品质。但他们对于自己的道德行为的往往缺乏自律, 在学习生活上表现为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意识, 想做“利己而不损人”的、自由自在的人;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 很多人希望公私兼容、奉献与索取相平衡, 奉行“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别人”的办事原则。

2.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组成和激发力量, 道德意志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的不断发展, 各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 出现了相对化、多元化的道德评判标准, 一些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诸多事物, 产生选择的困惑, 从而缺乏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或淡薄民族感情, 或在道德认知中附带着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所有的这些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薄弱之处都导致了大学生不良的道德行为。

3. 道德信念缺失。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个人利益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诸多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思想上, 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现迷茫, 甚至对人生信仰、道德观产生怀疑或者歪曲, 从而在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事上变得消极和落后。一些大学生竟然反对任何道德约束, 主张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对待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表现冷淡, 在道德信念、道德义务方面表现出“无动于衷”, 对于学习先进认为无用, 这些表现概括起来就是一部分大学生对“常德”的无知, 对“美德”的麻木, 对“失德”的无视。[4]

四、构建大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的对策

1. 学校教育。

所谓“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行教育。它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培养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我国高校现行的德育内容基本为“两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 教育和通过党团、学生会、社团组织的活动性德育, 活动性教育多数是专题讲座、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形式, 两者的教学模式基本趋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这种传统的灌输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 它传授给大学生的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 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奖惩和榜样等方式, 导致大学生失去教育的主体地位。这种教育模式禁锢了大学生的思想, 扼杀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道德教育的目的, 在于使受教育者最终形成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在灌输教育中如果大学生的主体性失落, 这一德育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由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远比一般知识传授更为复杂, 因此, “灌输教育”只能是灌输一些道德知识, 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深层的东西。我们要想德育教育深入人心并转化为行动和信念, 就要使大学生从情感上去接受, 但情感又不能单靠灌输, 只有相应的经历才能激活, 所以, 德育教育要尽可能地注重社会实践。“事不经历不知难”, 大学生只有有了经历, 有了体验, 才会感同身受。因此,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灌输模式, 要多注重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道德情感中体现道德行为, 以此来树立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信念, 即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信念。

2. 社会教育。

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提高全民道德修养, 对大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的构建具有推进作用。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大学生要学会继承中华民族一些优良的道德传统, 面对外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型的道德价值观念, 要学会正确地、独立自主地选择。首先是社会舆论.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体现了全民社会价值观的好恶标准, 它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非常大。正确的社会舆论对道德人格的形成起积极推动作用, 它以外部信息输入的形式与个人的道德理念发生冲突, 使个体道德人格中自私性、狭隘性、不稳定性, 逐渐被宽广性、稳定性等特征的道德人格所取代。相反, 错误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道德人格起消极作用。其次是网络文化, 它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休闲的主要手段, 一方面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塑造起到较积极的作用。如拓宽学习爱好、促进平等民主意识形成、扩展人际交往范围等。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如不利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等。因此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课题, 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3. 家庭教育。

由于受封建历史的影响, 国人形成了一种普遍的“依附性”人格, 封建的社会经济制度虽然早已解体, 但在文化、传统上还具有一定的影响。“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这种封建的家长意识仍很深重, 尤其是近些年, 受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 升学、就业竞争激烈, 许多学校和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就业率而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承受能力。许多家长不是把子女当成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加以尊重和理解, 而是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这种封建家长意识的存在, 不仅会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 而且会影响大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意识的培养, 使大学生成为依赖性、奴性强而少有创造性和独立见解的平庸之辈。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成为构建大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的基础。

摘要: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其负面的影响会导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 因此, 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构建势在必行。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本文论述了构建大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独立自主性道德人格,构建,意义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 VOL46 (下) :104.

[2]刘淑萍.试论道德人格的确立.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林滨.从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晋阳学刊, 2004, (5) .

上一篇:高等教育事业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资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