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判断

2024-06-15

大学生道德判断(共10篇)

大学生道德判断 篇1

在与学校老师交流时,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这类的抱怨声, 是学生真的变得比以前难管了吗?从表面来看, 这是一个学校和班级的管理问题, 但从深层次看, 这是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与教师教育理念停滞不前之间而产生摩擦碰撞的结果。进入中学以后, 随着身体和心理的日渐成熟, 这个时期的学生知识越来越丰富, 视野越来越开阔, 他们身心都发生着剧烈变化, 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 自尊、好强又脆弱、任性, 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不再愿意被大人视作不懂事的幼稚的小孩, 希望和大人能平等地交流。

然而, 传统的德育教育停留在自我参照的意识上, 形成教师居于中心地位,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过度强调了成人的愿望, 重传授、轻交流;重传递, 轻思考, 久而久之降低了学生道德自我选择和澄清的能力。重外律, 轻内修, 一味的制订一系列规定, 而轻视了德育主体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重显性, 轻隐性, 热衷于表面的活动, 忽视了身边的潜移默化的学科德育渗透、每位教师的自身德育示范及一切自然陶冶多渠道的隐性德育功能。

基于此, 我们开展了《提高中学生道德自我选择、自我规范能力的研究》的研究。在实践中, 我们坚守三个阵地, 即:氛围营造、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重视体验、重视感悟, 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条框, 追求德育无痕。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抓住契机, 运用情境感受, 强化实践体验, 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行。

一、加强宣传, 创设环境, 营造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外显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而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 负责德育工作的三所学校的研究者非常关注学校外显文化对学生的渗透, 学校的长廊、黑板报成为了宣传的阵地, 同时,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宣传画廊”、“今日榜样”、“校园之星”等校园宣传阵地及时表扬榜样人物、同龄人物事迹, 通过榜样的言行把一些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 人格化, 使受教育者看得见, 摸得着, 学得了。同时, 对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行为进行分析、讨论, 及时纠正,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意识和能力。

二、民主和谐, 师生平等, 营造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内涵氛围

中学生处在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充满着不稳定的因素, 他们既渴望交流, 期待找到倾诉情感的对象, 又崇尚独立, 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心理。所以他们在待人处事中一般总怀着戒惧的心理, 对老师更是如此。如果教师高高在上, 成天扳着脸, 以权威自居, 说话总是带着教训的口吻, 那么学生只能消极地敬而远之。其实“人爱和谐, 渴求和谐”, 在青少年身上都有一种追求进步、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需求。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真心话, 学会分析和判断, 必须要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

1. 身教重于言教, 实现民主和谐的班级文化, 必须从教师

自身做起, 教师应该从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 主动地亲近学生, 做一个“平民”班主任。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 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 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 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就拿对待错误的态度来说吧, 老师也是人, 难免会犯错误, 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掩盖错误, 如果能做到有错就及时纠正, 学生不但不会轻视你, 相反能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2. 倾听八方声音, 倾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

教育者要善听, 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要听得进去, 表示理解, 在倾听中因势利导, 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班级学生的问题来源于各方面, 如上课分心;过于贪玩;性格内向, 不善交流;也有的家长一味追求高分, 考砸测试的同学不敢回去签名;还有学生与老师存在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面对这种种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兴趣爱好的关系, 加强学生、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我们进行了“我的成长和烦恼”“学会感恩, 收获幸福”, 以谈话为主要形式, 展开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论”, 在讨论和分析中明辨是非。

3. 宽容爱护学生, 让每一个人都具有健康的心理。苏霍姆

林斯基曾说:“如果问我一生的教育经验是什么, 一句话, 就是尊重学生!”我们可以对一个优秀学生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 但我们往往不能对一个问题学生采取宽容的方式。其实, 那些问题学生的心理更脆弱, 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 关心爱护他们, 把他们真正视为集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共同进步, 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班级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的形成, 也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程中不会过于偏激, 而能理智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

三、师生沟通, 互动交流, 提升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1. 平等对话──春风化雨细无声

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首先, 它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 也只有在对学生充分尊重的基础上, 才可能实现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合作和指导。只有尊重学生, 学生才能信其道, 践其行。例如《走向自立人生》课, 老师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 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平等的对话中,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思品教学中不是传授道德规范的传道士, 不是知识的权威, 不是道德价值评判的独裁者, 而是一起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 遇物而诲──道是无情却有情

我们的学生来自于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家庭,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是正在不断发展的人。作为一线思品教师, 与学生接触最多, 最了解学生, 遇物而诲也就最有必要。所谓遇物而诲, 就是遇到什么就利用什么进行教育。例如《践行“八荣八耻”, 争做合格公民》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老师和学生一次坦诚交流。我们过去的教育太多时候是老师设好圈子引着学生往里钻, 当学生的认识和规范的道德出现偏差时就粗暴地呵斥学生硬把道德塞给学生, 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

3. 情境感悟──心中悟出始知深

置身于美的环境中, 心情会格外轻松。我们的品德教学如果给学生创设一个美的学习环境, 一个轻松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感到压抑, 就会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情境所显示的鲜明形象, 对于正处在表象思维阶段的学生来说, 可以引起无意识心理倾向, 忘我地进入情境, 引起他们的同感, 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名为《诚信, 与我同行》的主题活动中, 同学们通过自己编排设计的小品、“打假行动”的开展、经典故事的讲述、诚信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进行道德是非的判断和道德素养的内化。“纸上得来终觉浅, 心中悟出始知深。”“悟”是个体经验的整合和提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 我们通过创设道德情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 进行情境感受, 内化体悟。这样, 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中去, 由“被动”转为“主动”, 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展活动, 加强实践, 巩固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1. 班队活动, 模拟社会, 练习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全面的过程, 所以, 班队活动内容应该是循序的、系列的, 由不断的积累使“工程”得以完成。按初中生发展情况进行了如下设计:初一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 养成守纪意识, 培养班干的能力, 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上的学习风气;《走向自立人生》一课中老师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 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情境, 在情境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初二年级重在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 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萌动期, 创设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的成长和烦恼》的主题活动中, 同学们通过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 回忆自己走过的路程, 反思自己曾经的行为, 进行道德是非的判断和道德素养的内化。初三年级是中考决战的阶段, 重点是前途、理想教育, 主题班会《我的未来我作主》就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疏导, 培养独立意识,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使全体同学在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理性的规划适合自己的未来。

2. 社会实践, 直面问题, 锻炼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知道德, 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 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每学期, 围绕课题研究内容, 课题组成员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家乡童子河调查, 学生知道了环境污染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真真切切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敬老院一天体验, 同学们在和老人的聊天中感受了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曾经的付出和辉煌, 明白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

五、研究反思

1. 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教师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 产生了经验型的教师, 那么, 目前教师就要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但在课题研究中, 要真正实现此目标还须进一步努力。

2. 如何鉴别学生判断能力的提升必须有科学评价, 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 它本应属于教学和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发展具有反馈、强化、激励和导向作用。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单一的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凭一份考卷来和一次活动的效果来判断, 作为学生判断能力是非正确的评价, 教师可以用记录卡片的形式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 作为评价的依据。但过重的学业和教学负担及对学生急功近利的追求往往使评价的过程形同虚设。

[陈兰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文体教研室213001]

大学生道德判断 篇2

1: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就是唯书、唯上,多读少思。X 2: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3: 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同样可以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就像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工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X 4: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X 5:依法治教的主体就是各级行政机关。X 6:由于职业的规定性,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有显著的不同。√ 7:教师可以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8:伦理学与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是一样的。X 9: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10: 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11:孔夫子所说的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2: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 13: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道美

14: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15: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这就是依法执教

16: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哪种策略“取法乎上”

18: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这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格 19: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

20: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就是一般良心

21: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

22:按照英国现代伦理学家罗斯的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普遍的常识性的(理所当然的)义务,例如忠诚、赔偿、感恩等属于 显见义务 23:人们面对利害道德主体应该作到的事情就是义务

24: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25: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26: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的观点 27: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这是良心的直觉作用

28:据说美国杜鲁门总统的成功与当学生的时候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这说明教师的仁慈对学生学习具有心理健康功能

29:下面有关教育的论述,正确的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0:教师仁慈的意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职业自由感、动机作用、榜样效应、心理健康功能

31:教师仁慈的特点包括教师仁慈的教育性、教师仁慈的理性色彩、教师仁慈的方法特性

32:下列哪些是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3:决定义务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先验理性、道德认知

34:从心理结构上说,良心有三种主要的构成成份,即 激励: 情感: 意向

35:良心的三大主要特质是a 内隐性: 神圣性: 基本性

36:道德义务与非道德义务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道德义务的精神性: 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道德义务的意志特征

1、简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答:内容是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

2、结合自身体会,谈谈如何正确理解和逐步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答:(1)依法执教,就要要求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依法执教的途径和方法: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教师执教的法律、法规,深刻认识它的强制性。要认真、踏实地做以依法管教、依法行教、依法保护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2)爱岗敬业,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教师爱岗,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工作,积极从事教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还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它鲜明地表达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服务宗旨,指明了教师道德行为的总方向。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书离不开育人,育人不能没有教书,因此,每位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必须牢记教书育人的要求,并且掌握教书育人的正确途径和方法。首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书育人;其二,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三,要运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学生的思想和品质;其四,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心灵,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3)热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也称教育爱,一般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洁而真挚的、普遍而持久的爱。它是教师的一种高尚和积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既不能溺爱,又不能宠爱,而要掌握以下正确的途径:要加强研究,建立正确的爱生模式;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爱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向学生学习,从中吸取爱生的动力。教师热爱学生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个主要方法:①爱而不溺,严而有格;②尊重信任,循循善诱;③公平公正,一视同仁。(4)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人民教师要做到严谨治学,必须牢记以下要求:①刻苦学习锲而不舍②要将“刻苦”与“严谨”相结合③学而不厌做到“三勤”(5)团结协作,是指人们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相互支持,紧密合作。教师做好团结协作的方式和方法:①谦虚为怀自知之明②严以律已,以诚待人 ③相互帮助通力合作 ④学习先进共同提高(6)尊重家长,教师要想出色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必须与家长加强联系和沟通,联系和沟通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尊重家长。方法有:①主动联系及时沟通 ②听取建议积极配合 ③平等待人尊重而不迁就 ④宣传教育科学改进教育方法(7)廉洁从教,是指教师在整个从教生涯中都要坚持行廉操法的原则,不贪学生及家长的钱物,不贪占公共和他人的钱物,不染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贪、贿、欲等恶习,始终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为学生和世人作出表率。廉洁从教的要求我们:①坚守大义,不取非法之利 ②廉洁自律,不坠秽污俗沼之中 ③公正从教,以廉明维护教育公正。(8)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为人师表是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从教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对教师、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实施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须牢记它的具体要求。①做优秀品德的垂范者 ②做高素质的教育者 ③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3、班主任张某以加强班级管理和严肃校纪班风为由,在班级制度中作出了如下规定:学生上课迟到一次罚款1元,旷课一次罚款2元,不按时完成作业罚款3元,损坏公物罚款10—200元,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罚款20—100元。班里的一些同学已相继向张某缴纳了罚款。请分析张某的行为是否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什么?

答:张某的行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不得罚款。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做到依法执教。现实中,不少教师沿袭了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从教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侵犯了青少年学生的权益,出现了违法、犯法的现象,反映了不学法、不懂法、不执法的问题。如:教师随意批评、责备学生;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体罚学生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进一步阐述:“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教育是兴国之基础,强国之支柱。教师从事教育工作,首先要依法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依法行使教书育人的权力,履行教师法定的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实现依法管理教育事务,保证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活动中依法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教育的使命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师职业劳动任务是教书育人,对人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只有做到了依法执教,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的人才,才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我国现有1000万教师大军,他们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的十杰教师和师德典范。但是,还相当数量的教师法律意识不强,既不学法,又不懂法,更不执法,有的帮学生考试作弊,有的诱导学生看黄色书籍、黄色录像,有的采用各种体罚学生的方式等等。都说明这些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还较淡薄,必须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试题和答案(第3套)判断题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可见,早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2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就是唯书、唯上,多读少思。X 3 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同样可以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就像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工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X 一个教师的举止既体现了他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又表现出他与别人交往是否有诚意。√ 5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处于“知识爆炸”时代,所以多读书毫无用处。x 教师热爱学生,一定要做到对学生公平公正,不分优劣,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一视同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养成人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学艺术。√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所以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矛盾的。X 10 教育是一种感化人心、塑造灵魂的工作,而“感人者莫先于情”。√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生产力发展来实现。x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是在人们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依法执教是教师的责任,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毫无关系。x 教师可以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团结协作与相互激励公平竞争是矛盾的。x 18 依法治教的主体就是各级行政机关。x 19 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x 由于职业的规定性,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有显著的不同。√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为人师表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 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学生合法权益集中体现是: 学校合法权益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 道美 25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古人之伦主要是指人际关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出自《论语》主体对人对事要一视同仁,适用同一个规则或标准,这就是对等教师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正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是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据说美国杜鲁门总统的成功与当学生的时候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这说明教师的仁慈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发努力学习动机作用

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人们面对利害道德主体应该作到的事情就是义务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也是学生集体劳动的结果。因此,教师的幸福具有集体性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

按照英国现代伦理学家罗斯的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普遍的常识性的(理所当然的)义务,例如忠诚、赔偿、感恩等属于显见义务

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的观点

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哪两项原则去处理公正、仁慈

教师公正的特点包括:教师公正的教育性、教师公正主体的自觉性、教师公正实施的实质性

公正必须具备的特性有三条,即:对等性、可互换性、最终价值判定的依赖性

教师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育性、自觉性、整体性

公正的内涵丰富,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公正的性质上看,公正可以分为报偿性公正、惩罚性公正

下列是孔子关于仁的解释和论述的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

教师幸福的几个主要特点是:教师幸福的精神性、教师幸福的关系性、教师幸福的集体性、教师幸福的无限性

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前提条件,即: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47 要作到教育公正,教师在实践教育公正目标上应当注意自觉进行人生修养、提高教育素养、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作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教师公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十分重要。这一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学生个体、对学生集体

为什么需要仁慈原则仁慈是伦理的基本原则、仁慈是公正的延伸与补充

大学生道德判断 篇3

摘要:因为案例处理不够精细、解决方法缺乏创新、“道德阶段”评估受阻等原因,当前的“道德两难”教学存在对矛盾冲突事件缺乏灵活处理的引导、对家庭生活的话题探索不够、忽视学生现有的道德判断能力等问题。在“道德两难”教学中,应通过关联角色辩论法、价值澄清优化法、开放结局想象法、他人情绪关照法等策略,引导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升华道德情感。

关键词:道德两难;关联角色辩论;价值澄清优化;开放结局想象;他人情绪关照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40-04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个纯粹的生命体,接收着外在的信息,充盈着自己的生命。但是,当学生满腔激情收获来的“诚信”,止步于路边拾遗享受到的实惠;模拟实践习得的“谦恭”,坍塌于家庭中长幼无序的现实……这些生命的成长,在各种道德冲突事件中止步不前,甚至有所倒退。作为德育工作者,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及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当下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存在颇多不当。

一、“道德两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矛盾冲突事件缺乏灵活处理的引导

当下课堂教学中,对于冲突事件,多采取套用道德规范框架的方法去解决,但这些问题解决的框架往往是对单一事件的解释。然而,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错综复杂,所经历的事件往往难以用单一的方式去解决。例如,一个冲突中既有诚信话题又包含友善问题时,拆分开来逐一解决,显然不切实际。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变式或复杂的综合性矛盾时,常常生搬硬套道德规范框架,导致诸多不适应,由此可能抵触和曲解道德规范。

2.对家庭生活的话题探索不够

学生的活动范围,集中于学校和家庭。很多“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忽略了家庭生活的矛盾,忽略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生活中的“道德两难”事件。因为缺乏教育和引导,很多学生不能换位思考,对父母的辛劳视而不见,对父母的关爱泰然受之,错误理解了父母严格要求背后的关爱。

3.忽视学生现有的道德判断能力

课堂上开展“道德两难”教学活动时,为了集中话题,教师多半会选择具有典型性的话题作为案例,组织讨论交流。但从笔者整理的案例来看,很多“道德两难”案例尽管来源于生活,但解决方法远远超越了学生现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听不懂或片面理解,没有让学生的道德思维真正动起来。

4.忽视了法制观念的有效渗透

法律是道德的屏障,对道德的实施也起着辅助作用。在生活实际中,处理“道德两难”问题时,法律是不容突破的底线、不容商讨的原则。但现下“道德两难”教学中,忽略了对法律常识的渗透,导致学生仅停留在道德范畴,寻求解决方案,更忽略了法律知识对处理矛盾冲突事件的底线作用与刚性作用。

二、“道德两难”教学问题成因

1.案例处理不够精细

当儿童在不同道德价值之间进行取舍时,若这些道德价值意义重大且得失相当,就容易处于“两难境地”,而这样的“两难”所导致的难以抉择,才是学生进行道德活动时最需要引导的地方。很多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更关注话题的时效性、创新性、趣味性,而忽略了对话题材料的道德价值进行精细梳理,导致不少案例辨析或没有凸显“两难”之处,或糅合的道德因素过多,削弱了“两难”性,让活动徒有形式,实际教学意义并不大。

2.解决方法缺乏创新

矛盾冲突解决的设计应该根据儿童不断扩展的生活,以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为线索进行编排,这些问题的讨论结果须有效为真实生活服务。然而,很多设计重头轻尾,解决方法趋同,缺乏创新性。有些案例引发了学生热烈探讨,教师却没有最终提供给学生可以实际操作的思考路径、判断策略、方法技巧,导致学生仍在问题的外围打转,最终没法圆满解决实际矛盾。

3.“道德阶段”评估受阻

美国学者布莱特发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1]由此可见,组织“两难”话题辨析活动时,学生所处的“道德阶段”是重要依据。而实际教育案例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什么阶段不够明确,除了教师本身没能及时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外,能给予教师专业化指导的渠道和途径也非常少,可供参考的小学生“道德阶段”量表,研究也尚不成熟。

三、“道德两难”教学的实施策略

1.关联角色辩论法

即在道德冲突问题中,找出事情所关联到的各方主体,通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思考所承担的道德义务,客观、辩证地考查或反省行为的动机和效果,正确地把握道德责任的程度,进而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此方法适用于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时需要关注多方面的其他群体利益,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类问题的判断不适用简单的是非、好坏评价,而是需要学会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间的平衡关联。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中,学生认识到香烟对人体的巨大损害后,德育工作者设计了“该不该禁烟”这一冲突事件,引导学生扮演与“香烟”所关联的群体:烟民、烟民家属、烟酒店主、广告公司、医生、卷烟厂经理……在关于禁烟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根据各自扮演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相互辩论。通过不同角色对各自利益和义务的具体阐述,学生认识到禁烟不是单纯影响到某一个人或组织,也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杜绝香烟对人的伤害;香烟对人的危害问题,可以从个体主动控制、提高科技及医疗水平、减少不实宣传、进行可控范围(如家庭、公共场所)“禁烟”活动等多个方面来解决。通过讨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得以深化,问题的解决也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学生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

利用好关联角色辩论法,可以激励学生在遭遇冲突事件时,能坚持多角度思维方式,个人利益、师长命令等带有主观色彩的因素被客观公正地放在事件之中,只起局部作用,学生能更为清晰地辨别出道德规范本身的意义。当然,在开展矛盾冲突事件的分析时,儿童的“得失观”是不同的,因此极易形成“各自为政”的无解局面。这时德育工作者应当积极予以引导,敏锐捕捉学生道德认知中的错误观念并予以及时规范,让每一个事件背后需要明确的道德规范逐步明晰。endprint

2.价值澄清优化法

学生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对道德规范本身的质疑和漠视,因此课堂上更应该促进学生的道德规范认知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20世纪60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出了价值澄清的理论假设:人们处于充满相互冲突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发展,而现实社会中根本就没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因此德育工作者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2]这种方法在创设矛盾情境,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由于这类方法更适用于价值观教育而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制约,同时需要学生经历选择、珍视、行动这一完整的过程,仅靠品德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开展系列活动,选择“适应社会现实但不完全符合道德规范”的话题,课前通过对话题现状进行调查,引导学生发现道德与社会发展实际的不适应性,课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辨析,课后学生对接受的道德认知进行社会化实践。这一方法在社会敏感、热点道德问题的进一步判断中,有着不小的作用。

例如,在诚信教育中,针对儿童年龄小、生活范围狭窄、生活经验缺乏的状况,设计了时事敏感话题“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既是学生生活中可能经历的问题,也是诚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通过课前收集材料,了解从古至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多样化做法,让学生走进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中。课上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发现事件的综合矛盾,进而自己总结出个人的见解和解决方法——因地制宜学会扶。在这一过程中,德育工作者不是直接教授具体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比较各种价值观念与不同时代发展的适应性,学会初步运用辩证的方式看待道德问题。

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长期坚持培养学生价值澄清的思维能力,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探索过程中找寻规律,形成策略。针对同一种类型的矛盾冲突事件,结合经验,发现事件间的不同因素,完善和丰富解决方法。

3.开放结局想象法

生活中,自己的作为或不作为常常会损害个人、他人或公众利益,而这些伤害可能当时没有直接呈现。针对这类因为学生不能主动预见其后果而导致行为失当的事件,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计矛盾冲突事件,引发学生对开放式结局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有效引导。

在处理日常与人相处的案例中,为了让儿童体会各种各样的矛盾会破坏了朋友间的感情,甚至无形之中拉开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一道理,笔者设计了微观的小事件:好朋友不会背诵课文,作为组长的“我”该不该隐瞒不记录?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几乎千篇一律地都说“应该记录”。这种简单的道德判断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如果帮忙隐瞒了,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在冷静客观地思考了十几种不同结果之后,同学们渐渐发现:不隐瞒的结果可能因为没告知好友而不被好友所理解,最终导致友谊终结;可能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导致好友将遭受的后果转移给“我”;可能是好友在老师的督促下背出了课文而学到了真知识;可能在今后的选举中因为好友不公正对待而丧失竞争机会……隐瞒的结果可能是好友重获机会,加油背诵出课文;可能是被老师发现,“我”得到“工作徇私舞弊”的负面评价;可能是纵容了好友的学习懒惰行为,让他形成钻漏洞的不良品质;可能是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度产生了怀疑,在选举中丧失竞争机会……学生在多样化的结局中反思自己的判断,慢慢梳理出更为理性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更深远地思考做出某种选择的长远后果,道德判断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4.他人情绪关照法

儿童个体在进行道德活动时,往往难以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在解决事件的同时,是否会对人产生影响。课堂上设计的矛盾冲突事件,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去感受不同角色在事件中会产生的不同感受,进而学会关照他人的情绪,学会体谅道德失利方的失落、痛苦、不安,进而提升个体的道德推理能力。

例如,三年级下册“不给邻居添麻烦”一课,针对现在高层住宅的现实情况,提出道德矛盾问题:电梯半天才能升到15层,为了等候很快就出门的妈妈,我可不可以一直按着电梯开门键以免再次等待电梯?很多学生展开了讨论。有人说:“如果此刻没人要用电梯可以这样做。”有人说:“没办法知道此刻有没有人正好要用电梯,所以不应该这样做。”有人觉得邻居会气愤、着急,有人觉得无所谓,……争论白热化时,尝试运用他人情结关照法,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正要出门却等不着电梯的人,想象成一个被邻居发现自己自私行为的人,想象成物业监控室里无意发现这一幕的人,想象成看见楼上爷爷不得已一步步走下楼的人……各种角色都因立场不同而有不同情绪,学生在这些情绪中切身感受到一个小小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的真不便和真烦恼,进而学会在遇到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时,能通过综合各方感受去进行道德判断。

在具体的“道德两难”教学中,德育工作者要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方式巧妙处理,有时还需要融合多种方法,根据具体情境机智应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35.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8.

用经典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篇4

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思考学校、 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做。学校教育除了执行已有的规章制度,还应该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措施;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从自身去反省, 发现问题, 从而影响和改变孩子;社会肩负着对学生道德培养的重大责任,应该呼吁全社会,动员强大的社会力量,净化社会道德环境,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小抓起教育道德。根据本次调查和阅读参考大量文献,提出以下培养策略。

一、强化学校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大多数学校都是以直接的道德灌输为主,德育课程的效果并不佳。 尤其是在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现状下,依靠直接的道德灌输是行不通的。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22世纪全世界道德文明的落脚点在中国。”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中国是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这种文明是来自心灵深处的。

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是个深奥的心理学问题, 但学校要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我认为落脚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上。简言之就是语文课本上要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先从语文课寻找突破口。

二、注重家庭对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马卡连柯说过:“ 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举止的注意,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家庭中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从而真正地发挥出家长在家庭道德教育中主体性的表率与引领作用,并通过家长这种明显的、持久的、直观的榜样作用,带给学生最具实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 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在生活中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以父母为榜样进行效仿,从而提升其道德水平。

三、发挥好社会道德环境育人的功能

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之外, 其他社会团体或者组织对小学生的影响力也很大。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广泛而灵活、多样且及时的,能更大程度地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风气、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人文环境。 宣传传统文化,人人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为骄傲, 营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小学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增强道德认知。 我们应该呼吁社会全体, 净化社会道德环境,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小学生在一个有正确道德价值观的社会环境里成长,通过所闻所见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

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增长学生自身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通过社会实践,使其受到社会中正确的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熏陶, 然后转变思想。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到履行道德的愉快感,体会到道德能力的重要性, 这些实践经验都将使他们在道德及利益冲突面前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如何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通过实践得到检验,全面了解社会,逐渐改变对社会已有的消极看法,就可以在面对社会实践中的道德判断问题时, 根据自己的道德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社会道德状况日益令人担忧的现实情况下,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影响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三个重要的教育系统。这三个系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文通过认真研究,对于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培养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策略构想和具体措施, 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摘要:学生在面对多样性、复杂性的社会环境时,如何正确地执行自身道德行为,其道德判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局限,他们的道德判断意识、道德和伦理标准的批评意识都比较薄弱,最容易发生道德判断错误,这对他们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会不利。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搜集整理了关于道德判断能力的书籍和论文,结合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方法。

会计职业道德判断.题目doc 篇5

2、会计造假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因此,其根源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错误

认为会计造假、会计不诚信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

3、基于业绩考核而粉饰会计报表是最常见的动机。()正确

4、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基于资金筹措和操纵股价的目的,有时甚至不惜虚构利润,多交所得税,以“证明”其盈利能力。()正确

5、环境论认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正确

6、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可能越会遭到严格的价格管制、反垄断指控、税收政策。()正确

7、成本效益论认为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对称性助长了会计舞弊。()错误

认为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的不对称助长了会计舞弊。

8、我国的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正确

9、对于企业而言,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是其市场竞争取胜的四大要素。()正确

10、会计造假是利益驱动的结果,因此,其根源都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错误

11、在首次发行(IPO)情况下,《公司法》规定企业必须连续两年盈利,且经营业绩较突出。()错误

12、发生自然灾害时,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财务报表。正确

13、环境论认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正确

14、从“造假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会计造假的原因,是因为在我国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预期成本。()正确

15、环境论认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化。()正确

16、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可能越会遭到严格的价格管制、反垄断指控、税收政策。()正确

17、对于企业而言,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是其市场竞争取胜的四大要素。()正确

18、向银行借款是成本比较高的筹资渠道。()错误

向银行借款又是成本较低的筹资渠道,且企业还可享有财务杠杆带来的好处,所以一般企业在资金缺乏时都会指望能从银行获得借款。

19、发生自然灾害时,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财务报表。()正确

20、美国会计成为全职职业是在18世纪。()错误

美国会计为全职职业是在19th 世纪

21、所有工作都称得上职业,职业具有鲜明的专业性。()错误

22、《财政部关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将会计职业道德概括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八个方面。正确

23、道德是对人的一般要求,人人都有能做到的。()错误

24、会计师这个职业除了具有一般专业职业的特征外,还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服务社会公众,提供的是诚信产品。()正确

25、道德的本质是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

26、会计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企业法人。()错误

27、会计师为社会提供服务时,必须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正确

28、职业道德中所指的职业是指专业职业,执业人员必须获得执业证书。()正确

29、法律规范只规定了行为的一般要求,是对社会成员的一般要求。()错误

30、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作为法规出现的。()正确

31、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正确

32、会计职业是兜售诚信产品的职业。()正确

33、法律规范只规定了行为的一般要求,是对社会成员的一般要求。()错误

34、法律解决不了的问题由道德去解决,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法律去解决。()错误

35、不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都是正当行为,而正当行为也就是道德行为。()错误

36、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正确

37、会计职业的服务对象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客户、雇主、雇员、企业管理层,以及其他依赖会计师的客观、公正来维持正常商务秩序者。()正确

38、专业职业的特征有:专业性,职业自律,社会责任,公共意识。()错误

39、职业会计师分为注册会计师和内部会计师。()正确

40、法律是通过自律起作用,而道德是通过他律起作用。()错误

41、道德的本质是由一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

42、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内部会计师职业道德都是以法规出现的。()错误

43、职业道德中所指的职业是指专业职业,执业人员必须获得执业证书。()正确

44、爱岗敬业是指言行与内心思想是一致,不弄虚作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错误

45、企业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就会陷入两难的困境。()正确

46、专业人员通常是具备专门学识、承担一定责任、恪守一定信条、关注公众利益的人。()正确

47、专业能力的获取主要靠专业教育和培训,专业能力的保持主要靠后续教育,(注册会计师每年40小时,内部会计师24小时)。()正确

48、保密原则的例外情况有:取得客户的授权;根据法规要求,为法律诉讼准备文件或提供证据,以及向监管机构报告发现的违反法规行为;接受不同业的复核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的质量检查。()错误

49、爱岗敬业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根本。()错误

50、通过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将职业情感和信念上升为一种行为习惯。()正确

51、我国的会计法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会计人员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缺乏法律保障。()正确

52、爱岗敬业是指言行与内心思想是一致,不弄虚作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错误

53、道德是通过外部舆论和内在的道德信念与道德情感(良知)来发挥作用。()正确

54、在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中,自律比他律重要。()错误

55、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道德的形成比法律早,道德作用的范围比法律宽泛,道德对行为的要求比法律更高等。()正确

56.“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归宿。()正确

57.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因此,人类没有共同的道德。()错误

58.律和道德的区别是:道德的形成比法律早,道德作用的范围比法律宽泛,道德对行为的要求比法律更高等。()正确

59.道德是人主观自生的,不由经济基础所决定。()错误

60.法律是通过自律起作用,而道德是通过他律起作用。()错误

61.一个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两个方面来维系。()错误

62.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

63.自律通过他律起作用。()正确

64.他律是最终目的,自律是手段。()错误

65.他律是指社会法律、制度、纪律和社会规章等方面对个体的约束,是由政府或其它权力机关来执行的一种监督机制。()正确

66.在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中,自律比他律重要。()错误

67.道德与伦理是同义词,没有任何区别。()错误

68.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整天与钱打交道,因此,遵纪守法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错误

69.学校要开设相关的课程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正确

70.具有顽强道德意志的人,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不要拒绝。()错误

71.深化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对企业的考核制度,改革对企业的监管方式。()正确

72.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敬业教育、乐业教育、严谨细致、实事求实等。()错误

73.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包括:会计职业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幸福感等。()正确

74.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是以会计职业法律为核心的。()错误

75.我国目前法律比较健全,主要是执行不力,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淡薄。要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戒力度,加大会计造假的成本。()正确

76.自律是目的,而他律是手段。()正确

77.自律通过他律起作用,没有他律就没有自律。()正确

78.建立道德行为档案,对在各种财政、审计、税务检查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人员进行量化记分,但是不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错误

79.他律是人之道德的巅峰。()错误

80.在提高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中,自律比他律重要。()错误

81.修养是指人们为获得某种能力和品质所进行的自我学习、磨炼、改造和陶冶的功夫。()正确

82.通过会计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将职业情感和信念上升为一种行为习惯。()正确

83.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内涵是指个人在道德理性方面的素质。()错误

84.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不包括积极实践。()错误

85.会计的他律和自律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两大基石。()正确

大学生道德判断 篇6

关键词:竞争情报商业秘密道德判断伦理规范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2-031-04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Wu Leiming(Journal Offic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

Abstract: Behavior intentions, influential factor, kind and result of moral judgment are provided, influence of ethical evaluation to moral judgment is analyzed, then methods of moral evaluation applied in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ehavior are discussed combined with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work practice.

Key word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usiness secret;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ethical norms

CLC number:G350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1003-6938(2010)02-031-04

在竞争情报工作中,有违伦理的行为并不罕见,其主要原因在于:(1)工作对象是区别于物质资源的信息资源;(2)竞争情报工作并不一定是公开进行,难以直接予以监督;(3)工作方式复杂多变,从业人员有较多机会误导他人;(4)长期以来伦理问题并不为国内外竞争情报业界所重视,即使有些企业和个人认识到伦理问题的重要性,但在业绩的考量之下,竞争情报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往往又被忽略了。

1道德判断概述

简单地说,道德判断(Ethical Decision Making)是指个人对于行为是否道德的看法。一种具有道德争议性的工作方式,究竟应不应该实施,或者应该实施到什么程度,是竞争情报从业者在工作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难题。

1.1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

对于人们的道德判断行为,国内外学者有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早在1973年Sturdivant等曾探讨五种行业(管理者、学生、劳工、家庭主妇以及不动产中介)的伦理观念,并发现在不同行业中的职业伦理判断有所差异。[1 ]文献中有关竞争情报伦理问题的研究并不多,Alfonso Sapia Bosch与 Robert S.Tancer应用问卷调查方式探讨竞争情报从业者与伦理规范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发现,竞争情报人员工作经验的不同对于其伦理判断有影响。[2 ]他们的调查结果支持这样的结论:与所在企业内部没有建立明确的伦理守则的人员相比,那些企业内部已建立明确伦理守则的人员更倾向于遵守伦理规范。他们的调查结果不支持这样的看法:工作经验有助于竞争情报人员对道德行为的选择。

大多数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集中于探讨不同产业、经营型态、人口特征等对伦理认知的影响,但另外一个主题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兴趣,那就是从伦理评价、伦理判断与行为意图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著名学者Hunt与Vitell提出的理论验证模式(一般称之为HV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义务论评价与目的论评价会影响个人活动时的伦理判断,而个人的行为意图主要受伦理判断与目的论评价的影响。[3 ]陈嵩等认为基本伦理理论(功利论、义务论、正义论、相对主义和利己主义)虽然无法涵盖东西方的伦理道德观,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4 ]一般衡量伦理评价,常应用以上五种伦理理论。当然,个人在伦理评价时所依据的概念,并不仅采用这五种伦理理论中的一种,而常常是几种理论的综合。由此提出伦理评价、伦理判断和行为意图关系(如图1)。

其中,伦理评价是指五种伦理学的基本概念,道德判断是指个人对于行为是否道德的看法,行为意图是指个人采取行动的机率高低。他们认为个人的伦理评价对于行为意图有直接影响,伦理评价也以道德判断为中介变项对于行为意图产生间接影响。此外,性别、教育程度与服务年数等对于道德判断、行为意图也有一定影响。

道德问题在竞争情报工作中常常会受到以下问题的冲击:如何看待对手的保密信息、如何处理跳槽员工携带的信息、如何处理同一行业不同客户之间的关系等。道德问题并不容易处理,尽管伦理学家对于“善”的观念作出许多分析,但是在“如何评断行为的善恶”这个基本的问题上,却没有清楚统一的答案。行为的道德评价从来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功利论重视行为的结果,义务论重视行为的动机,但这两者本身又互相抵牾。那么对于一个普通的竞争情报从业者而言,该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问题,在面对这些行为的道德判断疑问时,该依据什么理论,该考量哪些因素呢?

1.2道德判断类型

竞争情报工作应该注重伦理问题,但并非竞争情报工作中的任何决策都与道德判断有关,例如,在情报分析中具体采取何种定量研究方法的问题就与道德判断无甚相关(按照判断内容进行划分的道德判断划分见表1)。

1.3道德判断结果

由表1可知,对于道德判断而言,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必须在“是”与“非”之间进行决策的,也就是说,道德判断并不只有“对”与“错”的结果,有些判断有鲜明的“是”与“非”的区别,而有些判断的结果则不是简单的“对”与“错”。道德判断的结果会有以下几种:(1)对/错;(2)允许(不对也不错);(3)超义务;(4)对而悲怆;(5)错而可谅解。

美国学者Rushworth M. Kidder曾经总结出企业伦理中“是与否”决策的几个特殊领域:(1)在公正与怜悯之间的权衡;(2)短期价值与长期价值之间的权衡;(3)真实与忠诚之间的权衡;(4)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权衡;(5)经济增长与生态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之间的权衡。[5 ]

2检验行为道德性的方法

2.1简便方法

(1)黄金法则。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Treat others as what you like others treat you”相当,反之则相当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如果把某个行为反向施行,你是否希望自己这样被对待?这是一种可逆性标准,是一种公平、公正、推己及人的思考方法。它面向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而无论其个人理想和价值目标如何,可以作为基本的准则和规范,伦理学者将其称为黄金法则(Golden Rule),是必须遵循的。黄金法则的理论基础是义务论。

(2)公开法则。“自我感觉如何?这种做法是否使我感到骄傲?”公开法则是一个简便易行的道德检验方法。设想一下,假如你的亲人将了解知道你的所作所为,你会感觉良好吗?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将被当地媒体公开,你会怎么做?如果你第二天早上醒来,不介意在报纸头条看到有关自己的新闻,那么你就可以这么做。公开法则较多地参照德性论的要求。

(3)参照法律与组织(企业或专业团体)的伦理守则。如果企业或本行业已经订立伦理守则,那么要判断行为是否正当,可以参考伦理守则的相关条文及国家法令、政策、社会规范及道德原则。对这些规范和法则的参考,可弥补人们主观判断的不足,也可避免触法违律的危险。需要考虑的是以下的问题:①这些行为是否违反法律和公司政策?②长、短期利益是否平衡?

(4)直觉判断。目前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强有力的伦理文化,或者其订立的伦理守则并不能真实反映组织内个体的共识,难以给予员工以真实有效的指导和鼓励。许多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力来自成长的经历、所受的教育和专业知识背景,甚至可以说是靠一种“嗅觉”,是一种直觉层次的方法。这接近于伦理学的直观主义或是“良知”说。但是,每个人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个人的直觉也有差异。在竞争情报工作中,有过新闻从业经历的人可能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很敏感,有图书馆工作经验的人更关注数据库的版权问题,在企业的市场部门工作过的人则可能较关注直接经济利益。

2.2综合应用基本的伦理理论

竞争情报从业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个行业中充满模棱两可的情况和相互冲突的负责对象,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从业者不能仅仅诉诸直觉的检验。要想在伦理上作出合理的结论,就必须考虑应该对什么人承担道德责任,采取何种伦理准则。可以问自己以下这五个问题来解决道德问题。

(1)行为将产生何种利与弊,有何变通方式可让整体结果最佳?(功利主义)

(2)决策将影响到的人与事,对方有何权利,要如何才能最尊重对方的权利?(义务论)

(3)怎样的方式能公平对待每个人,没有偏爱或歧视,除非有其他更合理的理由?(正义论)

(4)怎样的行动能促成公共利益?(非个人利己主义)

(5)怎样的行为能发展自我美德?(德性论)

可以尝试应用以上五种伦理学方法去解决可能遭遇的道德问题,但是问题随之出现:这五种伦理学方法在应用时,会不会有互相冲突之处?当互相冲突的情况出现时,如何确定优先级?是依靠个人心中的衡量尺度吗?但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尺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仍然无法解决所有的道德问题。或许应该承认这一点: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在分析后得到单一的解决之道,因为道德问题往往不是二元对立的。竞争情报从业者只能借由这些途径去进行比较,选择相对而言合乎伦理和内心信念的做法。

2.3CHIP模型

在竞争情报行为道德问题的研究中,Darren Charters提出道德判断的CHIP模型。[6]他选取基本伦理理论中的功利论、德性论和义务论作为评价竞争情报行为的理论基础。所谓CHIP就是这些理论核心内容的英文首字母缩写:Community virtues(组织的德性),Harm(损害),Individual as end(将人看作目的)和Personal virtues(个人的德性)。CHIP模型可用一个四分图表示(见图2)。

无论是综合应用基本的伦理理论还是像Darren Charters那样选取其中的部分作为行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在实践中还是难以解决一个问题:决定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哪些伦理理论或原则应该被优先考虑?

2.4行为的道德判断以结果主义为优先

现今被普遍接受的道德判断理论以结果主义为主,功利论就是代表。传统的伦理思想则通常主张决定行为道德品质的因素有三项: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行为本身以及行为的处境,一般称为“行为道德性的三根源”。简单说来,这些传统思想并不主张行为的道德品质只与结果相关。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看,结果主义的片面性是很清楚的,它忽略了结果以外其它诸如行为动机、行为本身等因素。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如果结果主义的错误如此明显,何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它?必须指出的是,结果主义背离某些传统思想这一点并不足以证明它的谬误。事实上,传统主张也并非毫无瑕疵,以道德三根源为例,传统伦理学家对于它们各自扮演什么角色,看法也相当分歧,有主张行为动机者,有强调行为本身者,也有学者认为只有行为处境才真正具有决定性。

有学者认为,结果主义是“证明”层次的理论,而不是“应用”层次的原则。许多反结果主义者正是由于混淆了这两种不同的层次所以才会认为结果主义是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主张,认为结果主义者在履行道德义务时,仍会去衡量履行该项义务的结果是否实现了最大的价值。事实上,当“什么是道德义务”已经确定的时候,接下来应该是“实践”的问题,而不再是“证明”的问题。只当道德义务尚未确定的时候,才需要通过结果主义来证明道德义务的有效性。如果是在这个层次上,结果主义所主张价值或结果的衡量是证明道德义务的“唯一”方法。笔者认同这个观点,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各种伦理原则的作用各有千秋,但在行为道德证明的问题上,着重考虑行为结果,确实是一个简便易行的途径。这么做的前提是认同“道德应然以价值实现为基础”,并且将“结果”定义为“行为所实现的一切正反价值”,那么,结果主义的正确性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行为的道德正误首先取决于行为的结果。

3竞争情报行为的道德判断举例——“波特方块”推理模式的应用

应用波特图式对竞争情报从业者面对两难问题时如何选择伦理准则是本文的一个尝试。

波特图式(见图3)是美国哈佛神学院的博士拉尔夫·波特设计的一种道德推理模式,它将道德分析的四个方面(定义、价值、原则和忠诚)纳入其中,通过对定义、价值、原则、忠诚四个问题的分析来寻找道德答案。[7 ]如果将“波特方块”用在情报行为的取舍上,能够帮助竞争情报从业者作出更恰当的抉择。

从图3可以看出,要对某个问题作出道德判断时,需要针对某一个问题,经过“定义情况→确认价值→提出一个道德原则→最后选择忠诚→判断”的过程解决问题。

下文以“如何对待来自应聘者的秘密信息”这一问题为例,说明如何运用“波特方块”来推导某种做法是否道德。

问题:你正在研究某对手公司的情况,一位同事给你送来一份来自这个公司的应聘者的简历和面试记录,其中有对手公司详细的组织结构、员工薪酬信息和秘密的产品数据。你会怎么做?

做法:A.利用这些信息;B.不利用这些信息。

第一步是定义情况。定义情况是指对事件相关情况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准确描述。

第二步是确定价值取向。一个人用来判定人、事、物的好坏、对错、美丑、重要或不重要的标准,是价值观,个人在处理一些事件时常常会面临不同价值观的冲突。这一步要求行为者确定行为的代价和收益,判断最终得到的价值是正还是负。竞争情报从业者的价值观一般着重于信息的价值,凡是有竞争价值的信息,从业者都会认为有责任去搜集、传递和使用,这是一种出于职业价值观的考虑。

利用这些信息的正面价值是:

(1)这份情报真实性、可靠性都很高,反映了对手的现实状况,本身非常有价值;

(2)对本人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业绩,有着重要的作用;

(3)对本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利用这些信息也有负面价值:

(1)直接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

(2)如果此事被公开对于本人和企业而言都有损名誉;

(3)有可能触犯法律。

第三步是提出一个伦理原则,来帮助行为者做出判断。伦理原则是指行为主体在采取行动时的伦理依据或准则。如果行为者决定使用这份情报,可以借助利己主义来为自己辩护。而功利论的“最大多数的效益”原则,也能为其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假定对手企业的损失远远低于本公司所获得的利益。相反,如果行为者决定不使用这份情报,可以借助义务论原则——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必须严格按照公平公正的规则行事,那么使用对手的秘密信息是绝对错误的。

第四步是选择忠诚的对象。最后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费思量的一步,因为冲突往往发生在对责任心的权衡之上。对谁忠诚的问题是人们面临的最大冲突,对谁忠诚其实就是对谁负责,对谁承担道德责任的问题。

道德的责任心究竟应该放在哪个位置呢?即首先是对行为者自已、对其所服务的企业、同事、对竞争对手负责任,还是首先对整个社会负责任?选择利用这些信息的做法是把最大的忠诚首先放在对本企业负责之上,得到对手的秘密信息无疑对本企业有利;其次的忠诚可能是对行为者自己,利用这些信息可能会取得很好的工作效果,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赢得同事和上司的赞赏以至职位的升迁。而选择不利用这些信息的做法是主张最大的忠诚应该是对竞争和竞争规则负责,或者认为应该对社会环境负责,因为使用这份情报不仅给对手带来直接的损害,也间接地对竞争环境乃至社会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通过“波特方块”四个步骤的推理方法,可以作出一个负责任的决定。这个决定产生于每一个步骤中,而最终集中于最后的选择,它促使个人确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在此基础上作出“为”与“不为”的决定。

运用波特图式对于“如何对待来自应聘者的秘密信息”这个问题进行伦理推理的过程,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图4。

——波特图式的伦理推理

波特的伦理推理图式将行为主体所面临的伦理冲突以清晰直观的图式展示出来,便于行为者进行伦理选择并做出道德行动决定。这并不是说,波特图式是主体进行道德抉择的唯一工具;再者,即便工具再好,如果主体缺乏道德关怀也无法做出合乎伦理的选择。当前,竞争从业者对那些涉及伦理道德事件的处理普遍处于相当混乱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波特图式所揭示的价值观、伦理原则和对谁忠诚或负责这三个方面。一些个人或机构为了创建品牌、扩大市场份额等本集团利益,不惜侵犯他人权益,无视他人损失,为了竞争获胜而无所不用其极。社会转型期中的竞争情报行业存在着道德缺失,一方面是由于新旧伦理规范的冲突所致;另一方面也越加证明加强行业的伦理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4结语

竞争情报从业者都应该认为自己是在做专业的竞争情报工作,并且应该认识自己的专业责任和伦理义务,了解个人的职业操守的好坏将影响整个竞争情报专业的信誉。为避免悖德行为的发生,竞争情报人员应熟悉本专业的伦理规范或伦理守则,提升伦理意识,不断充实专业技能,以尽其身为竞争情报专业人员的专业、伦理及法律责任。在竞争情报实务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只要能冷静地面对,多作伦理思考,勤于练习道德判断,难题完全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Sturdivant F D, Cocanougher A B. What Are Ethical Marketing Practic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3,10(12):176.

[2]Bosch A S, Robert S T. Navigating through the Legal/Ethical Gray Zone[J]. CI Magazine,1998,1(1):22-31.

[3]Hunt S D,Vitell S J. The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 A Revision And Three Questions[J].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2006,26(2):143-153.

[4]陈嵩,蔡明田.伦理评价、伦理判断与行为意图关系之实证研究[J].中山管理评论,1999,7(4):1025-1047.

[5]Kidder, Rushworth M.How Good People Make Tough Choices[M].Lond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2003.

[6]Charters D. The Challenge of Completely Ethical CI and the CHIP Model[J].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2001,12(3):44-54.

[7](美)多萝西·A·鲍尔斯,黛安·L·博登;李矗等译.现代媒体编辑技巧[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33-240.

会计职业判断的道德风险影响分析 篇7

第一,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重要性。

一是会计作为一种提供信息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关系到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效率性,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稳定性。根据法学理论中的“契约是一种私人创设的装置”的思想,会计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即会计准则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委托人之间为实现专业化结果的交换收益,因而使其财富最大化而作出的契约安排。依据现代契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契约有完全与不完全之分,不完全契约是相对于完全契约而言的,它是指契约中包含遗漏和缺口,可能不会提及某些情况下的各方责任,而对另一些情况下的各方责任只做出粗略或模棱两可的规定。由于不断变化且错综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准则制定机构或人员的有限理性以及为准则制定收集信息所需的昂贵成本等,使得准则的不完全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含糊性,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因此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会计行为的契约关系,就必然是一种不完全契约。而会计准则中存后果性,基于会计职业判断的准则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获取,使得一部分主体获益,而另一部分受损。片面的、有失公允的判断会扭曲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居于最主动、最直接的核心地位。

第二,会计职业判断中道德风险的客观性。

一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需要与动机引发的道德风险。从心理学上说,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需要和动机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驱动力。会计人员具有人类共有的一些需要,包括追求经济利益、提升职务地位等。这些需要的满足往往依靠于企业管理当局,这使得会计人员在面临各种利益取舍矛盾冲突时,有可能在职业判断中首先屈从于管理当局的意愿而难以保持客观中立。会计人员面对企业管理层的考核与监控,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然会选择有利于企业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出于自我保护需要与自利动机,就会在执业中迎合其不合理要求,或者屈服于管理层的压力,会计职业判断的道德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了。但动机也会受到人的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高尚价值取向的会计人员就可能排除各种利益干扰,处变不惊。而很少顾及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放弃职业操守,丧失进行职业判断应有的公正立场。

三是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约束弱化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在会计实务处理中,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记录,再转化为会计报告,需要会计人员对资产的计价、成本的计算、收益的计量等一系列会计数据进行加工,这需要一定程度的判断。对于同样的原始资料,即使排除有意造假或满足某种特殊需要,不同的会计人员如果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也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编制出不同的会计报表。会计事项具有的某些特点对会计职业判断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规范程度、类型和要求的判断质量等方面,其中问题的复杂性最为重要。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指根据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存在、对当期财务报表的影响结果(收益或亏损)是否确定、金额是否需要估计。可以把经济业务分为:基本确定、低度不确定、中度不确定和高度不确定四类业务。经济业务不确定性越高,失误风险越大,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也越高。试想一下,如果此时外部约束弱化或不到位,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操纵扭曲会计信息,就成为会计人员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必然选择。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既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会计职业判断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规避道德风险,净化会计职业判断制度环境的可行性。

一是建立健全经济监督网络。建立、健全经济监督网络可以强化对会计准则功能实现的监督力度。经济监督网络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政府监督系统。国家审计监督系统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独立性和强制性的高层次监督机构,主要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进行审计监督,包括资产负债和损益的真实性审计,国有资产增值与保值的监督,以及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延伸审计等。会计准则的准确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既取决于财务报告编制者(会计信息提供者),又取决于审计师(会计信息鉴证者)公允的职业判断,这无疑增大了他们的法律责任。内部监督系统。包括内部审计、监事审计、会计监督和其他业务监督。根据现代企业三个层次的代理关系,即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总经理与各管理主体之间的代理关系,监事审计一般负责对第一层代理人和第二层代理人所负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内部审计一般只负责对第三层的各管理主体所负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其目标是通过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经济活动的恰当评论来帮助所有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内部监督的主体是各企业本身,主要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会计监控制度,保证会计人员在健全的制度下作出公允、合规的职业判断。社会监督系统,主要指注册会计师的鉴证。发挥社会监督对会计准则功能实现的作用,一要实行彻底的财务公开和严格的年度报表审计制度;二要优化社会监督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真正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笔者认为,高质量会计监督的实现依赖于适当的制度结构。会计监控的实质是一份多方监督契约,这一活动将所有与监控相关的利益关系人纳入一个契约结合体中。由于会计监控的合约缔结是不完备合约,存在着漏洞,如果要使会计监控的实施有一个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那么会计监控体系除了被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企业自身所拥有之外,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也应该拥有一席之地。

二是建立声誉约束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声誉机制相对于法律机制而言是一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一种维持交易秩序的机制,尤其是在法律无能时。会计人员的声誉应包括职业判断能力和努力程度等信息,这些信息的产生和输出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声誉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声誉约束机制的有效性,只有根据准确的声誉信息对会计人员进行奖惩,才能正确发挥声誉约束机制对会计人员行为的激励作用。如果信息是扭曲的、不真实的,就会使声誉约束机制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会产生误导。此外,通过公平竞争赢得的声誉往往比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声誉,更能激励会计人员的行为和带来更多的成就感。会计职业判断空间的扩大,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正效应是,会计人员可以按照会计准则、制度等现有的财务会计法规的要求,结合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职业判断,而不必拘泥于特定的规定,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这种行为的自主性也给会计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激励效果。负效应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既可能使专业技能有限的会计人员由此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又可能使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者的指使下或某种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作出不合理的判断。这样,会计职业判断空间的扩大不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还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中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因此基于会计人员行为的隐蔽性以及会计职业判断的正负效应,如何构建会计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会计人员的行为及行为结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显得至关重要。建立科学的会计人员工作量计算标准,利用社会(会计中介机构作监督机构)对其会计行为进行评价,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的结果对其进行相应的激励或惩处。

三是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我国会计改革争议较大的一个理论与实践问题,其实质是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即如何配置会计人员的委托权,由谁来委托会计人员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方利益,实现最大的效益。依据传统的“股权至上”观点,企业的宗旨是股东是所有者,经理必须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服务。而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机制,其立场自然要符合企业的宗旨,会计人员应从所有者的利益出发,服务于所有者的需要,提供有关代理人行为及其后果的信息,以便所有者考评代理人的财产经管责任。事实上,企业一旦将所有者(或股东)的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时,就会把自己束缚在急功近利的小圈子里,在经营行为上就难免视员工为获利工具,视顾客为市场份额争夺对象,视竞争对手为冤家对头,视媒体为祸水,视政府法令为儿戏,视自然资源为肆意攫取的目标。这种从不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企业,即使暂时获利,也无法保证可持续发展。既然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那么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等职业判断时,会计的企业立场是必然选择,为相关利益者服务就是其正确的立场定位。

四是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培养合格执行人员。在会计准则执行中,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其职业判断能力,进而决定准则执行的质量和效果。会计人员对准则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准则经济后果影响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准则执行环境的分析能力等,成为影响最终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根据会计职业特点,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应建立长效教育机制,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培养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会计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培养会计人员思维、求知、分析、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以及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的经济、金融、财政、市场、贸易、管理、组织行为等知识。专业知识既包括纵向专业知识,也包括横向专业知识。纵向专业知识是会计工作各阶段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核算、控制、计划、考核、分析、预测与决策等方面的知识;横向专业知识是指会计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应具备的专业相关知识,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务、信息系统、法律、审计、国际会计、会计理论以及会计职业有关知识。会计人员的价值观,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等也应包括在内。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这一重要原则,要使未来的会计人才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新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自我独立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身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塑造岗位胜任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只是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但是对准则经济后果影响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准则执行环境的分析能力等,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区分一般会计人员与优秀会计人员的重要标志。基于会计职业判断的隐蔽性、主观性和专业性,应从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等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次个性特征方面,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BOT项目会计处理初探

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康臻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运营—转让。BOT项目是为了缓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与投资资金紧张的矛盾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投资与建设模式,近年来被我国广泛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第一,BOT项目的满足条件。适用《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所涉及的BOT业务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合同授予方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二是合同投资方为按照有关程序取得该特许经营权合同的企业(以下简称合同投资方)。合同投资方按照规定设立项目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除取得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以外,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负责提供后续经营服务。三是特许经营权合同中对所建造基础设施的质量标准、工期、开始经营后提供服务的对象、收费标准及后续调整作出约定,同时在合同期满,合同投资方负有将有关基础设施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义务,并对基础设施在移交时的性能、状态等作出明确规定。

第二,项目建设期间的会计处理。建设期的会计处理主要涉及:建造服务的收入及费用确定、基础设施的资产属性、借款费用的归集等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建设期间,项目公司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建造合同收入应当按照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二是在确认建造合同收入的同时,应分别以下情况确定基础设施的资产属性:(1)合同规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间内,项目公司可以无条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或在项目公司提供经营服务的收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的情况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规定负责将有关差价补偿给项目公司的,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2)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在有关基础设施建成后,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项目公司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3)建造过程如发生借款利息,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三是项目公司未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将基础设施建造发包给其他方的,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应当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考虑合同规定,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第三,项目营运期间的会计处理。运营期涉及的主要会计处理有:政府偿付资产的处理、收入确定及相关费用的摊销、修缮基础设施的合同义务的处理等。一是政府偿付资产的处理根据解释第2号规定,在基础设施特许权经营业务中,合同授予方可能向项目公司提供除基础设施以外其他的资产,如果该资产构成授予方应付合同价款的一部分,不应作为政府补助处理。项目公司自授予方取得资产时,应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未提供与获取该资产相关的服务前应确认为一项负债。二是收入及费用的确定:项目公司在提供运营、维护服务取得收入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确认运营、维护的收入和相关费用。同时,除了确认正常的运营、维护费用外,根据特许合同形成的特许权的不同属性,分别作如下摊销: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将无形资产在特许期内按直线法摊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将金融资产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三是修缮基础设施的合同义务的处理如果合同规定,项目公司有以下义务:改良基础设施达到特殊服务目的要求;在服务特许权结束和移交之前,保持基础设施一定的使用状态。为完成上述义务,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规定处理,即当上述义务成为项目公司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公司且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计量,项目公司应将上述义务的支出确认为预计负债。

第四,项目移交的会计处理。由于在特许经营期已经将列入“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的设施分期摊销且无余额,因而只要进行实物移交即可,不需作会计处理。

完工百分比法运用

若干问题探讨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赵团结

第一,实务中遇到的问题。

一是EPC总承包企业采用单一的完工百分比法不尽合理。目前,实务中EPC总承包企业在选择完工百分比法时,对于以设备销售为主的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第一种方法,称为成本百分比法。而对于以建筑安装为主企业一般选择第二种方法,称为工作量百分比法。在总承包企业承接诸如水下工程为主的建造合同时则相应选择第三种方法。但作为EPC总承包人如果单独选择某种方法,可能忽略了相应业务的特点,简要分析如下:作为EPC总承包商,在设计、设备和建筑安装业务中,设计的成本一般较低,分项合同额虽然占整个合同额的比例较低,但绝对数合同额不一定很小,一般情况下毛利也相对较高。而设备部分一般占整个合同额的大部分,其毛利率远低于较设计部分的毛利水平。对于建筑安装部分,其毛利水平也相对有限。同时,在某一时点,由于总承包企业和业主往往对建造合同的完成进度确认有一定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仅仅用成本百分比法或者工作量完成法则有可能人为地改变实际的完工进度,从而对总承包企业的收入和费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道德判断 篇8

财政部颁布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准则对某项交易或事项不再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而更多的是给出确认和计量的判断标准, 具体可能反映在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落实、资产减值的计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判定、或有事项的预计与处理等方面, 这些都赋予会计主体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从而渗透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如何较为精准的运用职业判断, 最终提交公允的财务报告, 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当前不可回避的任务和必修课。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以“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及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为准绳,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 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和内部管理, 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反映了会计人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不确定因素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合理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但不当的会计职业判断则会扭曲会计信息。

由此, 笔者认为, 坚持法规准绳坚持事实依据, 结合自身经营特点, 选择会计核算政策及估计方法, 使会计信息可靠而有用。这是职业判断的归宿点, 是共性和个性统一的结果。

►►二、会计职业判断遵循的原则

1.合法原则与合理原则

合法原则就是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不违反“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及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 具体表现为不违反有直接规定的条文, 或者不违反虽无直接规定的条文但符合会计法规的立法旨意。合理原则是法规规定之外, 会计主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 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和内部管理, 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并不违反行业公认的公序良俗。

2.客观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即必须以本会计主体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基础, 强调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表现形式, 强调内在的性质, 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综述会计职业判断遵循的四项原则, 他们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坚持准绳, 真实依据, 体现自身特点, 反映经济实质, 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因此, 离开“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谈会计职业判断, 是无意义的。

►►三、提升专业素养, 提高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从而影响利益相关主体决策的正确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是行业都能听懂的“会计语言”, 可以加速经济交流减少交易成本, 符合经济的节约原则。尤其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会计语言”越来越趋同,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经济生活中不确定经济事项增多, 将其客观、公允表达披露, 需要健全的会计法规运行环境, 需要良好的会计伦理环境, 需要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

(1) 树立一个意识“不唯本本, 不唯框框, 从公认, 遵实质”。

一个意识就是会计人员首先应当转变思想观念, 培养自己职业判断的意识。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进程不长, 会计制度由“一包到底”的状况向提供确认、计量的方向发展刚刚开始, 会计人员也由“照本 (指会计制度) 执业”向职业判断方向迈进。这在客观上就要求会计人员“不唯本本, 不唯框框”, 但要“从公认, 遵实质”, 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处理经济事项。

(2) 养成一个习惯“精读准则, 联系案例, 勤学习, 多解析”。

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法规、准则的学习基础之上, 然后联系实际、结合案例, 活化、生动化、具体化会计准则。任何以财务报告为载体的“会计语言”, 应当都反映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 如果我们从会计语言中读到了会计主体真实完整的信息以及其中掺杂的虚假信息, 那么就说明我们“活学活用”了, 一个习惯才算是养成了。

(3) 形成一种认识“经验来自积累, 直接间接都是来源”。

经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勇于实践、善于实践, 并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地总结执业经验, 以丰富执业经验。这里强调的是, 经验完全来自会计人员自身实践是不可能的, 也是制约自身成长的瓶颈。

(4) 形成一种方法论“举一反三用经验, 剖析经验中共性, 总结技巧性的方法”。

经验需要举一反三利用, 可以不需经过很多会计实践, 如同一个好学活用的五年会计比一个墨守成规死板硬套的账房先生有用的多, 我们的经验化成了一种工具, 已经是成品, 而不是散乱堆放在脑袋中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以及腐朽了的废品”。掌握合理的职业判断方法和程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坚定一个理念“以德为纲, 德才并举”。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不做假账”。这是会计行业的问题, 也是整个社会诚信的问题, 需要系统解决, 单靠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是远远不够的, 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石。

大学生道德判断 篇9

关键词:德育,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

一、培养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道德判断, 是指道德主体要做某种行为前的一个心理判断过程, 既是一种价值判断又是事实判断。这种心理过程不仅包括个体的价值态度, 又有判断现象和行为的真伪能力。因此,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是实现高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 高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水平不高, 究其原因是当前高中德育工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想法和他们的生活空间。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仅仅进行了相应的道德教育, 德育教材中承载思想、哲学、法律内容过多, 意识教育比重较高、道德教育内容不多。德育课程中, 教育内容都是一些纯理论的东西, 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说教, 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 但学生并没能真正学会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坚持正确价值观, 缺乏进行道德判断的勇气和能力。因此, 要在生活德育中培养高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要直面这个开放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 教会学生正视道德困惑, 掌握批评的武器, 学会判断和甄别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

二、高中生道德判断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 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高中生的道德选择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使得道德选择能力呈现了复杂的情况。只有了解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的现状, 才能对其强化德育教育, 培养其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

1. 高中生道德认知水平不高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不断变化, 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大, 影响了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 也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和习惯。大部分高中生越来越多意识追求“自我”, 崇尚个人自由, 不再以传统价值观作为判断事情的标准。但受社会经验和环境影响, 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不强、认知水平不高, 道德判断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和盲目性的特点, 道德观念不强, 没有形成正确的判断价值是非标准。比如, 高中生对一些行为和观念进行选择时, 常常不能确定孰是孰非, 经常变换自己的立场。

2. 高中生常常限于道德困境之中

虽然, 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一直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 但目前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 还有一些学生缺乏依据自己道德观念来判断道德行为的能力, 道德认知处于矛盾与困惑之中。一些所谓的“好学生”在校期间遵守各项纪律, 但遇到现实性问题, 就会感到茫然, 对道德信念有所动摇。

3. 高中生道德判断能力不强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高中生道德判断的空间不断扩大, 不同的意识行为都进入了学生的视野, 道德判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 这就表明了道德判断的难度在增大, 但道德选择能力不强。比如, 考试期间, 有学生发现其他学生在作弊, 有部分学生就会选择视而不见, 认为这种行为不属于道德的问题。而大部分学生判断道德问题的依据标准也不明确, 主要是随波逐流, 与周围大部分人想法一致。显然, 高中生缺乏必要的道德认知、自我判断能力, 在面临道德困境时, 会出现摇摆不定的心理, 甚至会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比如, 有些高中生希望获得尊重或被认可为是成年人, 却选择以抽烟、打架等不正确行为展示出来。

三、培养高中生道德判断力的具体措施

培养高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从不同的角度来如何具体操作道德教育, 有效发挥德育的作用, 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判断社会一些现象和行为。因此, 对培养高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从微观和实践层面提出具体的措施。

1. 创设道德冲突情境, 提高道德判断意识

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是发生于某种具体情境, 不同的情况会带来不同的冲突。学生面对道德冲突或道德困境时, 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道德敏感性, 这种道德敏感性和道德判断意识是在生活和教育中不断培养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意识, 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景, 教师要捕捉一些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经历, 之后加工和整理这些素材, 并利用学校走廊、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 运用具有实例和人物事迹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 使得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同时, 教师要创设宽容、信任、愉快的环境, 对学生存在的疑惑, 要耐心解答、积极回应,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无形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意识。

2. 引导学生预测各种判断结果, 激发判断活力

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就要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实现成功的判断, 体验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结果。道德判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行为实施的过程, 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同时, 也进行了思维斗争,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比较, 对不同判断结果进行分类。比如,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为若干小组, 创设特定的事例给学生, 之后让学生提出所有可能的判断结果,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思考。最后, 让每个学生选择2 ~ 3个可能结果, 并向其他学生描述好处和坏处两个方面。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 学生很快就能提出各种选择方案并预测其结果, 把握不同情境中的道德判断, 道德判断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 完善评价机制, 调节选择行为

道德评价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行为给予指导或规约, 一般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时, 就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产生一种归属感; 当个体行为为背离社会道德要求时, 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因此,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要积极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 及时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或思维意识, 引导学生朝健康、有力的方向发展。同时, 学校道德教育要把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各种道德原则规范转变为学生个人的道德观念, 逐渐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

4. 优化校园文化的道德环境, 实现良性互动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只有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才能实现。学生的道德品质源于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 脱离具体环境谈道德是不切实际的。因此, 学校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就要为学生品德成长提供健康、和谐、平等的校园文化环境, 通过激励、感悟、习染把道德准则转换为学生个人的品质。当学生在道德判断能力有所偏差或与主导价值相背离时, 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脱离不良行为, 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

总之, 道德判断能力是学生进行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必要前提, 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石。当前, 多元化价值的社会大环境下, 社会道德状况并不乐观, 学校对高中生进行道德能力的培养, 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要让高中生在理性指导下, 获得道德精神的自律与超越, 从而实现知行统一, 知行并进。

参考文献

[1]王晓虹.提高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之我见[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大学生道德判断 篇10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为指导, 本课题将中职卫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界定为: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五方面为基础, 立足于中职卫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 以医护从业人员的文明礼仪、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规范、医疗卫生行业法律法规为具体内容, 以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认知、情感方面的健康稳定发展为表现的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与稳定的职业价值观。考虑到学生道德培养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本课题将中职卫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平台界定为课堂教育平台 (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教学) 和课外教育平台 (班主任思想教育, 团委、学生处组织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和医院见习活动) 。

要掌握人们在不同维度上的道德发展水平, 就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科学的方法来对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估。所谓“道德判断”是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 (1) 。20世纪80年代, 由德国康斯坦兹大学的林德 (Lind) 和威根赫特 (Wakenhut) 基于前人的研究, 设计了道德判断测验法 (MJT) , 即Moral Judgment Test。这项测验目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道德发展测验。MJT测验法主要是关于道德判断的行为测验, 更趋向于对判断行为的性质的评价, 所要测查的就是一个人的道德认知在与他所接收的或认可的道德关系有关的行为决策上的表现 (2) 。所以, 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是指对哪些是道德做出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以及能够根据这些判断付诸行动的能力。综上所述, 卫校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也可以界定为学生运用已有的职业道德概念和职业道德知识对医护行业和医务工作中的有关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及其能力。

西方学者威特金 (Witkin) 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了认知风格 (Cognitive Styles) 的概念, 他认为认知风格是个体知觉环境刺激和组织、使用信息方式上的个体差异, 并提出了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结构模型, 影响深远。其后几十年, 各国学者纷纷开始关注认知风格并展开研究。在我国, 认知风格通常被认为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 习惯化的方式, 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 习惯化的态度和方式 (3) 。由于认知风格本身极其复杂, 导致了人们对它多元化的认识。譬如有关认知风格稳定性和可变性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止。然而,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个体的认识风格本身没有好坏高低之分, 人们研究它们是为了确定个体在不同领域的认知和心理机能, 从而帮助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其优势和弥补其不足。

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 样本的选取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2015级全体中职学生和2014级部分学生。选择2015级中职新生 (共计1574人) 实施全面性调查, 是因为学校在中职新生中实施了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教学,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与学生个体认知风格的匹配情况。选择2014级部分学生实施抽样调查 (共计200人) , 了解学生在课外活动 (班主任思想教育, 团委、学生处组织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和医院见习中接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认知风格的匹配情况, 是因为学校组织和参加课外活动及见习活动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差异性太大 (如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 有的学生很少参加或没有参加;有的学生积极参加医院的见习活动, 遵守纪律, 不迟到, 不早退, 有的学生则消极对待见习任务, 迟到、缺席情况严重) 。所以不适宜于实施全面性的普遍调查。

从调查对象中选取个体认知风格与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最为匹配和最不匹配的学生各30人, 共60人, 接受有关于个体职业道德发展水平和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测验调查 (MJT测试) , 了解匹配组的学生和不匹配组的学生各自职业道德的发展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有何差异, 从而最终确定职业道德教育与认知风格的匹配性是否与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水平存在必然的联系。

(二) 研究的工具及说明

本课题采用认知风格调查问卷量表The Style Analysis Survey (SAS) 和道德判断测验法 (MJT) 作为数据收集的研究工具, 采用SPSS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

MJT量表共有两个道德情境故事:“工人风波”和“医生的困境”。每个故事都包含两组问题, 一组是用来测查受试者对道德情境中主人公行为赞成还是不赞成的态度, 并选择同意的程度0—+4级, 不同意的程度0—-4级。另一组是测查受试者对正面或反面的道德论点接受还是不接受的程度。有-4—+4九个程度等级。不同的两难问题代表不同的道德要求结构。第一个道德任务被认为要用到柯尔伯格道德推理6水平中最高水平的推理。而后者被认为是更多地用到第5水平上的推理。之所以选取这两个两难问题, 是因为它们都使得被试者面临非常苛刻的道德原则, 这对于被试者来说是相当困难的道德任务。另外, MJT测试法还具有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集中体现在适用年龄范围广 (它能对10岁以上的人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行测量) ;适用人群范围广 (儿童、青少年、失业者、专业人员等等) ;适用文化背景和国别范围广 (MJT目前被翻译成至少27种语言版本, 并通过了严格的效度检验, 在多个国家得以广泛使用) (4) 。

SAS问卷被广泛应用于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语言学习策略等领域的研究。问卷包含四个调查维度:“我如何运用感官学习”包含了信息感知方式维度的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三种倾向;“我如何处理事务”是关于刺激反应方式维度的反思型—冲动型倾向;“我如何处理信息”涉及了信息加工方式维度的整体性和序列型倾向;“我如何对待环境”则用于调查环境适应方式维度的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倾向。结合研究的实际需要, 问卷中又加入了职业道德任课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卫校课外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上述维度匹配性的调查项目, 由学生实施评价。问卷中所有的调查项目采用四级量表供学生勾选:0=从来没有;1=有时会有;2=经常有;3=一直都有。得分越高说明该学生越倾向于该调查项目对应的认知风格, 或者该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与该认知风格越匹配。每个维度后的总分用于最终的量化统计分析 (5) 。

(三)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1. 关于认知风格倾向的调查结果

通过认知风格问卷收集数据, 从信息感知方式、信息加工方式、刺激反应方式和环境适应方式四个维度对卫校职业道德课内外教育和学生认知风格倾向进行调查, 我们发现, 学生的认知风格得分由高到低依次呈现为反思型、场依存型、视觉型和冲动型四种风格;而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上更倾向于视觉型、听觉型、反思型和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卫校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外活动更符合学生场独立型、冲动型、序列型和动觉型的认知风格倾向。

2. 关于卫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认知风格匹配程度的调查结果

采用SPSS皮尔逊相关系数比较两者的线性相关程度, 结果表明, 教师在职业道德课堂上采用的教学策略、具体方式及其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偏好在多个维度上存在冲突和不匹配。第一, 在信息感知方式维度, 教师的视觉型教学策略和方式与学生的视觉型认知风格相关系数为0.839 (0.70<r<0.99) , 说明两者是匹配的;听觉型对应的相关系数是0.662 (0.40<r<0.69) , 说明两者近似匹配;动觉型相关系数为0.007 (r<0.10) , 说明两者相关度极其微弱甚至不相关。第二, 在刺激反应方式维度, 教师的反思型教学策略和方式与学生的反思型认知风格为中度相关 (0.568) , 属于近似匹配的程度;而在冲动型项目上则低度相关 (0.176) , 两者不匹配。第三, 信息加工方式维度, 整体型的相关系数为0.296, 序列型的相关系数为0.180, 都属于低度相关的程度, 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在整体型和序列型两个项目上都是不匹配的。最后, 环境的适应方式维度场依存型的相关系数为0.177;场独立型的相关系数为0.132, 据此可以判断教师的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教学策略和方式分别与学生的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呈现低程度相关, 属于不匹配的关系。

3. 关于匹配组与不匹配组各自认知风格倾向的调查结果

以各维度的皮尔逊系数为基准, 选取个体认知风格与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最为匹配 (匹配程度排名前30) 和最不匹配 (匹配程度排名后30) 的学生共60人,

根据每个人的认知风格测试均值, 对匹配组和不匹配组学生在四个维度的认知风格倾向进行比较, 并对各个风格项目所对应的人数归纳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第一, 在信息感知方式维度, 匹配组和不匹配组学生的主要认知风格倾向都是视觉型。另外, 两者在听觉型和动觉型两项的差异并不显著。第二, 在刺激反应方式维度, 两者的主要认知风格倾向是冲动型。第三, 在信息加工方式维度, 两者的主要风格倾向都是整体型, 同时两者在序列型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并不显著。第四, 在环境适应方式维度, 两者都倾向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据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匹配组和不匹配组在四个维度的九种认知风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论可以进一步解释为中职卫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认知风格的匹配与否不是由学生认知风格本身来决定的。

4. 关于匹配组和不匹配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调查结果

(1) MJT测试的理论背景和原理

迄今为止, MJT测试是唯一能够对个体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同时进行测量的一种测验方式。其设计者是德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乔治林德 (George Lind) 。在他的“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中, 林德认为, 对个体道德的描述必须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 即如果认为某种行为是道德的, 个体不仅要有自己所认可的道德理念和原则, 还要有能力将这些原则贯彻到行为中去, 因此, 可以把道德判断能力更多地看作是连接道德意图和道德行为的纽带 (6) 。其中, 道德行为的情感方面被定义为个体所拥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道德态度, 而相对应的是, 科尔伯格的六阶段被看成是六种不同的带有递进发展关系的道德情感倾向。道德行为的认知方面, 即道德判断能力, 是指个体可以自主区分和整合各种道德情感倾向, 并在理性的基础上做出最后判断的能力 (7) 。所以, 让匹配组和不匹配组的学生接受关于个体职业道德发展水平和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测验调查 (MJT测试) , 可以确定卫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认知风格的匹配程度是否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判断能力或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水平。

(2) 道德行为的对错判断

两个道德故事测验题的开头都要求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最基本的道德判断, 即“你认为工人或医生做得对吗”?选项分为绝对错误 (0—-4级) 和绝对正确 (0—4级) 9个级别。各级别对应的选择人数如表2所示。

根据各个选项选择人数的分布, 我们可以看出, 无论是匹配组还是不匹配组的学生, 他们基本上对工人的盗窃行为持反对态度, 其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种行为是“绝对错误”的。学生可能认为, 工厂风波中的工人因为受到了解雇的处理, 并怀疑经理有非法监控的行为, 采取撬门盗窃的违法方式收集证据,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法律, 还表现出工人对经理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所以该行为遭到了学生的一致反对。从“-4”选项的集中人数可以看出, 无论是站在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 学生对盗窃行为持有坚决的否定态度。另一方面, 匹配组和不匹配组的学生对医生的行为产生了不同的评价, 匹配组的学生普遍不赞成医生的做法, 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学生从医学伦理出发, 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认为医务人员没有权利剥夺病人的生命, 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继续救治病人。然而不匹配组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0级 (既不表示赞成, 也不表示反对) 。这似乎可以说明不匹配组有的学生是从减轻病人痛苦的角度出发, 认为医生实施安乐死的行为不仅不会造成危害, 相反, 对待这样一位病入膏肓且忍受剧烈病痛折磨的病人, 医生的做法是使她解脱, 是在做好事。然而因为我国法律对安乐死没有明确的规定, 单纯基于道义和同情的出发点使有的学生举棋不定、左右为难。

(3) 道德行为的认知方面 (C分数)

要测验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 (即道德认知) , C分数是最重要的指标。由于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个体根据自己内心道德原则 (而非其他一些基于非道德因素的考虑, 如观点赞同、判断内容的不同) 来对一些赞同和反对自己意见的论点进行判断的能力, 所以C分数反映的是被试者根据道德论点本身的质量 (而非他本人是否赞成他或其他因素) 对其进行判断的能力。它是一个从1至100的数值, 其统计学意义在于它是被试者反应的所有总差异中, 由各个论点所含的道德因素决定的差异在其中所占的比例。C分数的计算方式用公式可以表述为C=R2×100, 其中R系数的计算需要先求出总体方差平均数 (对24个论点的分数相加之和进行平方后再除以24) 、总体离差平方和 (24个论点的平方数之和减去总体方差平均数) 、阶段总体平方和 (某一阶段在两个故事中赞成和反对两方面的4个项目相加, 对其总数进行平方) 。最后R系数= (6个阶段总体平方和相加之和÷4-总体方差平均数) ÷总体离差平方和。利用统计学软件求出匹配组和不匹配组的R值 (如表3所示) , 最后计算出两者的C分数分别为75.7375和56.7500, 匹配组的分数明显高于不匹配组。据此, 我们认为匹配组的学生在道德行为的认知方面具备高于不匹配组的道德判断能力。

(4) 道德行为的情感方面 (柯尔伯格六个阶段得分)

道德行为情感方面的指标是用柯尔伯格六个阶段来表示的, 即个体对于柯尔伯格所提出的道德推理六个阶段在态度上的认可程度。柯尔伯格用前世俗水平 (preconventional level) , 世俗水平 (conventional level) 和后世俗水平 (postconventional level) 构建出道德发展的全面阶段模型。三种水平中又包含六个阶段, 即:前世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行为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 工具性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 (以满足个人需求与否来决定事情的好坏) ;世俗水平包括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取悦别人就是好的) , 维护权威与秩序的定向阶段 (遵守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就是好的) ;后世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法律作为一种社会契约, 如果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 就应该修改) ,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MJT问卷被设计成单个被试内的多变量6×2×2实验设计。MJT中的两个故事, 每个故事在六个阶段上都有正反两个论据, 因此, 整个测验中每个阶段都有四个论据, 而对这六个阶段的偏好形成了柯尔伯格所提出的分层顺序, 也就是说, 个体最偏向哪一个阶段, 最不认同哪一个阶段。学生在-4 (绝对不同意) 至4 (绝对同意) 的连续体上打分, 因此, 每个阶段的分数相加后的范围为-16至16。所以, 道德情感在MJT问卷中包含了代表六个阶段的六个数字 (8) 。

根据匹配组和不匹配组学生在两个故事中从正反两方面 (你认为工人/医生做得对或是不对) 对应的六个阶段论点的平均得分 (如表4所示) , 将每个阶段对应的四个论据的平均分相加后,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 在惩罚与服从阶段, 不匹配组得分为1.66, 匹配组得分为-2.82;第二, 在工具性相对主义阶段, 不匹配组得分为-2.65, 匹配组得分为-2.94;第三, 在人际协调阶段, 不匹配组得分为1.31, 匹配组得分为1.89;第四, 在维护权威与秩序阶段, 不匹配组得分为2.61, 匹配组得分为3.61;第五, 在社会契约阶段, 不匹配组得分为2.10, 匹配组得分为2.94;最后, 在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不匹配组得分为5.48, 匹配组得分为4.86。通过比较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 在第一、第二和第六阶段, 不匹配组的得分要高于匹配组, 可是在第三、四、五阶段匹配组的分数更高,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对于柯尔伯格道德推理六阶段来说, 不匹配组学生在态度上更倾向于认可惩罚与服从、工具性相对主义、普遍道德原则三种道德定向, 而匹配组则更倾向于认可人际协调、维护权威与秩序、社会契约三种道德定向。这说明, 匹配组的学生对柯尔伯格道德推理六阶段在态度上的认可程度处在了更高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反思

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 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 从道德行为的认知方面看, 匹配组的学生明显具备高于不匹配组的道德判断能力。这说明如果中职卫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 学生会拥有相对更高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反之, 则相对更低。其次, 从道德行为的情感方面看, 匹配组的学生处在了高于不匹配组学生的道德定向阶段。这说明, 如果中职卫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 学生会处于相对更高的道德定向阶段。反之, 则处于更低阶段。具体来讲, 匹配组学生普遍居于世俗水平和后世俗水平的前期阶段, 表明这些学生通过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较好地将医护从业人员的文明礼仪、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规范、医疗卫生行业法律法规等内容内化为个体的一种稳定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态度 (维护医疗岗位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与秩序性, 充分保障病人的权益, 对生命表现出一种敬畏) , 并且有能力将其贯彻到未来的医护服务工作中。因此, 我们可以确定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水平会受到其认知风格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指学校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如果采取了匹配或符合学生认知风格的教学策略、方式和手段, 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水平或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生将表现出更好的能力来将个体的道德原则或道德意图贯彻到道德行为中去, 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道德态度也会在道德递进发展关系中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道德情感倾向。最后, 根据匹配组与不匹配组各自认知风格倾向的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两者在四个维度的九种认知风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说明学生的认知风格本身不影响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不存在具备某类认知风格的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优于或次于具备另一类认知风格学生的说法。这从侧面印证了认知风格本身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它只是个体针对特定的领域或条件表现出的一种认知或心理机能, 我们需要做的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利用匹配个体认知风格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心理认知优势, 同时弥补缺陷与不足。

摘要:本课题试图探究卫校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与个体认知风格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采用认知风格调查问卷和MJT道德判断测验等方法, 向学生收集数据并加以分析, 获得了以下结果:首先, 中职卫校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认知风格的匹配与否不是由学生认知风格本身决定的, 且学生的认知风格不影响其职业道德水平;其次, 从道德行为的认知方面看, 匹配组的学生具备高于不匹配组的道德判断能力;最后, 从道德行为的情感方面看, 匹配组的学生对于柯尔伯格道德推理六阶段的认可程度高于不匹配组的学生。

关键词:卫校中职生,职业道德判断能力,个体认知风格

注释

1 孙如枫, 曾钊新.论道德判断[J].江西社会科学, 1995 (4) .

2 庄康义.道德判断评估方法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9) .

3 沃建中, 闻莉, 周少贤.认知风格理论研究的进展[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 .

4 何蔚祺, 罗文波.林德道德判断测验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 2007 (5) .

5 郭健, 杨丽军.中职卫校职业道德教学与学生认知风格的匹配关系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6 (7) .

6 杨韶刚, 吴慧红.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6 (2) .

上一篇:高速公路边坡设计下一篇:过程体裁写作